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精选(九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第1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2022最新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本学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观点折服,被他那亲切、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的语言所打动,让我印象深刻。

  一、宽大的胸襟,平和的心态,做开明的教师

  同样作为一个老师,但是做老师的心态却不一样。 我们每天都在教育学生,而我们每天也都在抱怨:为什么你们就不明白老师的心呢?为什么成天只知道吃、玩,什么时候才能把劲儿用在学习上?读了李镇西老师"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明白了: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的"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平时我总二岁,正是爱玩的年纪,如果都把他们变成我们心目中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那孩子们就成了我们制造的模具中的产品是拿一个成人的标准来看待我的学生。冷静下来想想,他们才多大,也不过十一。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李老师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向学生学习",他真诚地尊重学生,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

  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我们要保持着一份童心,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孩子的童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你的爱。

  二、把问题当成科研课题,做研究型教师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和了,教育也从容了。李镇西老师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这样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三、多读书,读好书,做读书思考的老师。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更新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不常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很吃力。与其抱怨教育的要求过高,不如静下心来用心"充电".摆脱这种困境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和思考。记得有人说过,不读书的教师走不到教学的前沿,"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真理。不做"经师"做"人师",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善于思考。李老师建议我们用写作来进行清晰、完整、有条理的思考,这实在是一条促成教师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专业发展之路。愿我们都能拿起笔来,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记录下来,或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不湮没自己的劳动,也是在帮助别人,更是在收获做好老师的乐趣。

  李老师的这些教育理论将成为我的指路明灯,把教书育人当做是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立志做最好的老师。

  

  

2022最新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 “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读后感《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领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终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 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2022最新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做最好的老师》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写的。读了这本专著,使受益匪浅。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第2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精选范文   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潜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够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这天的李镇西与昨日的李镇西相比――我这天备课是不是比昨日更认真,我这天上课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这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诚恳,我这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机智,这天我组织班群众活动是不是比昨日更搞笑,我这天帮忙后进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细心,我这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丰富,我这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这天我应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推荐或意见是不是比昨日更虚心,我这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静……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遗憾,但每一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就应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精选范文

  李镇西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其中反映李镇西老师心声的《做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使我对师爱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摸一摸下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必须予以严惩。当然,这严惩指的是批评教育。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学生们出奇的乖,学习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能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但师道尊严令我望而却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也谆谆教诲着年轻班主任要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 .李老师说得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关于《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精选范文

第3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和魅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最好”。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反思,琢磨,甚至把这一天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回想一下,坚持不懈,我便能不断地接近‘最好的教师’了吧。”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没用的。但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多反思自己,我想我每天都会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点,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不管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李镇西老师说,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意思不大明白,看后明白了。其实,有时候,我是犯过类似的毛病的,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或性子急的教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或矛盾。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上提问,提问的王某时,他没答上来,我一下字就火了,说了一些很严厉的话,声音很大,这学生很要面子,以后上我的课,他就睡觉。现在提起来我都后悔。后来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想答不上来啊,只是有时不小心出了错。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小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己的差距还是太大,老师的尊严就在你的大发脾气中丧失了。

第4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这仅有的二十几个字,给了老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我却不敢触碰,加上有经验的同事说古诗难教,因此,我对诗歌的那份偏爱也渐渐消磨了。

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熊海滨老师的《古诗二首》:

乞巧

(唐)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来古诗真的可以这样教,真的可以教得这么好。自己细细体味一番,有如下感受:

一、如红丝线般的过渡语

如果说前人的诗歌如珠玑一般大放光芒,那么熊老师的过渡语就似那串珠玑的红丝线,把诗歌珍珠一粒粒地串起来,是那么巧妙,又是那么生动,让听课的我不觉也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熊老师的每一句话语都经过精雕细琢,仔细揣摩,听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掷地有声,亦回旋耳畔。在他这条红线的引领下,孩子们慢慢地走进了七夕的夜晚,真若拿起红丝线在夜下乞巧,我想孩子所乞求的就是熊老师那渊博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诗歌所要表达出来的感人的情愫。

而他这丝线般的过渡语,总能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紧扣一个“读”字。诗歌不读不明其意,诗歌不读不谙其中之真情意。作为老师,我们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是如何把诗歌很好地读出来?我想,传统的读法显然不行。那么怎样读呢?且看熊老师的做法,在一番深情深意的过渡之后,孩子都走进了诗歌的世界,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读”,立刻能让孩子们都张开嘴巴,把所感受到的诗意一泻千里,在读中畅酣。

当然,要想有这般好的过渡语,我想课前的准备不言而喻。只有每句话都仔细琢磨,才会发出它的光芒,也只有老师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作为教坛新人,这是很好的学习方向,也是对我最大的启发。

二、大放“读”的异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巧就巧在这个“读”,我们要在这个“读”上做足文章,做足工夫,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而通过熊老师的“读”,我得出的最大感受就是读出特色。

1.边读边启。从熊老师对第一首诗歌的处理就可以看出来。从民间故事引出了前两句古诗,进而到古诗的朗读,然后回到古诗的引导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可说是边读边启。

2.读中带启。有了前面“边读边启”做铺垫,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就会有他们的理解和启发,那么很自然地他们的理解就在读中展现出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内化。

3.不启自读,变读为说。有了老师读的指导,有了老师对于诗歌给予的启发,孩子们深深地被诗歌所创设的情景打动了。课间小互动“此时你在干什么”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女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说:“我是马姑娘,我在穿红丝线!”这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喝彩。我想当诗歌的情感在老师引导下源源不断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敞开他们的心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进行加工提炼,成为自己创新的知识,这就是老师的魅力,教育的魅力。

三、读的典范

第5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下课时我不由自主地把那个最小的小女孩她抱在怀里。她闪着灵动的大眼睛,稚嫩而自信地告诉我,她今年4岁,已读了一年的经,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全文,还会背几首《千家诗》。我一下子把她抱起来,高高举起,让她坐在我的手臂上,浑身涌动着母亲本能的情愫,我亲亲她的小脸和小手。

第二次听她上课,她听的还是那么安静,坐的还是那么端正,读的是那么朗朗,表现是那么积极;课堂进程中偶尔也会和小伙伴说几句话,过一下手,却还懂得提醒小伙伴上下台领读时鞠躬问候的礼节。

诵读国学经典的魅力让我第一次感到了震撼!

从中你不难感觉到,她和她小伙伴有一种异样的可爱,不只是缘于现代文明,更源于古老经典的滋养。透过孩子们的纯真、美好,我看到的是懵懂时期的经典教化,将成就一代心印恒定志洁,追求心性高远的中华骄子。

这是河南省开封市教研室的李克铖老师在云南昆明升庵祠里见到的一幕。

北京恒星学校开展孩子诵读国学经典教学也已有六七年的时间。从两岁半的小班到五岁的学前班,孩子们必修的一门课是诵读经典,从最短的《三字经》、《弟子规》到更长的《千家诗》、《大学》,孩子们一一读来。

国学经典在孩子们的口中成为滋养生命的“良食”。

【不要让父母的思想框住孩子的能力,放开手,尝试尝试。】

“这么长的《弟子规》、《三字经》,这么小的孩子读得了吗?”从开办诵读课程开始,疑问就随之而来。

“最短的句子是几个字?”指导学校诵读的沈立博士问我。

“三个字”,我回答。

“最短的句子是三个字,最容易读的是押韵的。”沈立解释说。

这让我想起自己两岁的孩子,一岁半的某一天他说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句子“买鸡蛋”。那个晚上他重复这句话几十遍,从此以后,他开始说三个字,而后是“爸爸回来了”这个句型的不断重复和升级。

《三字经》、《弟子规》是目前最适合孩子诵读的两本教材,它三字一句,琅琅上口,贴近孩子的生活,容易让孩子接受。沈立整理出诵读素材的顺序依次为:三字押韵的《弟子规》、《三字经》;四字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第一部分是五言,第二部分是七言,简称为“三百千千”。通过熟读背诵,孩子有了语音语调语感等素材的积累,然后老师讲解每个字的读音、简单的字义。读音、识字、了义之后,孩子们开始接触难度更大的《大学》、《中庸》、《老子》。孩子读书的素材应当是精华中的精华,读一本就相当于一万本。

北京恒星培训学校主管教学的李爽老师介绍到,通过听音像资料,给孩子传达整体的概念和最标准的读音,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整体印象。接下来由老师领读,通过每天反复地诵读,进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孩子们自己读,背诵。然后逐步看着书,一边指一边读。指读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口眼手协调能力,一方面认识字形。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

无论何种形式的诵读,李爽老师强调在素材和孩子年龄合适的情况下,力求做到每一次从文首读到文末,“让孩子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完整的,有头有尾,就像我们做事,也是有头有尾。”通过长期大量的诵读经典,能够开发他们的记忆力,提高孩子的专著力。同时,《三字经》、古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对孩子节奏感培养也不无好处。

【无论是诵读国学经典,还是在生活中实践,唯一目的是教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很多家长问学校为什么开国学课,为什么以国学经典为特色?

面对这样的问题,李老师会反问:“孩子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您觉得孩子做人呢?”。社会现状是,家长过于看重学习知识,但是孩子的品性和学习知识孰轻孰重?

“如果只读书,不落实,那就是空的。诵读经典、开国学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仁。”孩子诵读的同时,老师结合生动的故事、影像资料、情景表演,让孩子逐渐理解每一句话,同时引导其生活中的行为。

《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后,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来引导孩子。“爸爸妈妈叫你时,你马上答应吗?”很多孩子回答不是。这时候老师抓住契机,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做。

学校提倡孩子们平时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运用所学。老师正在忙,孩子就过来叫“老师!老师!”这对孩子来说很正常。老师就会结合《弟子规》里,“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告诉孩子老师在忙的时候,我们不能随便打扰,等老师忙完了,再去说。

【我们的孩子一再地让老师很感动。】

学校每天饭前有一个程序:老师和孩子一起齐声背诵感恩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互相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所有付出的人。” 吃饭前的感恩词,与国学经典的总体方向一致,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和感恩情怀。

背诵完感恩词,老师说:“请同学们吃午饭。”同学们会说:“谢谢老师,请老师先用。”

“常常是,已经背诵完感恩词,可以吃饭了,但是我手里正忙着,就说:没关系,请同学们先用。孩子都看着我,哪怕你拿起汤喝一口,拿起主食简单地吃一口,孩子们才开始自己吃。”这让李老师甚为感动,“他们知道了等待。”

由于现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自我为中心,不知道长先幼后,做事以人为先。比如餐桌上,吃饭时第一口菜泥先夹给谁,是孩子还是父母长辈。如果父母的第一口菜不是给长辈,而是先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在开家长会时,李爽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家长反省思考教育中的问题,“您想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形成的?孩子的自我为中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如今,很多接受了国学经典浸润的孩子回到家,吃饭先请长辈吃,好吃的也是先给长辈吃,令家长惊讶之余更是感动。

【经典诵读,应该全家都来读,不要只让孩子读。】

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过程。作为孩子最直接的示范者,家长和老师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孩子才会跟着学。

第6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一、朗读与感悟并行,读出思考

如《十五从军征》教学片段:

师:老兵历经艰辛。和亲人分离了65年,因为战争。他们音信隔绝,现在。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路上,他遇到了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谁?”此时,老兵的心情怎样?

生:老兵急切想看到他的家人。

师:大家想想看,他会怎样问?

生:老兵迫切地问。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生语速加快)

师:你能边做动作边边回答老兵的问题吗?

生边做边读,读出了老兵的回家的急切心情。

师:听了乡里人的话,老兵非常――

生:非常难过。

师:为什么?

生:他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已的父母,六十五年了,终于能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所以他很痛苦。

师:是呀,多少次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是什么使老兵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

生:是回家的信念使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师:可如今,当他带着希望回来时,听到的却是―― 生带着哭腔读: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老兵久不归家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来感受战争给服役的士兵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学生表演朗读乡里人回答老兵时的一个“遥指”动作。更给人与无尽的凄凉之感。

二、朗读与想象并行,读出个性

请看《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断:

师: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请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

师:哪个词告诉我们河面是安静的。

生:淡淡

师: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生: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淡淡的霞光照射到河面上,河面上闪烁着一片片的银鳞。多美的景色啊!

师:你能把这意境读出来吗?

生:生读(但把淡淡读得偏重)

师:想不想欣赏这美景呢?

生欣赏霞光照射到河面上的图片

师:欣赏了这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河面很安静。这景色很美。

师:老师建议你把淡淡读轻一点。

生:读(这次生把淡淡读得很轻,安静的感觉读出来了。)

师:现在你自己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的闪烁着银鳞的河面,太美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银鳞很美

师:你也来读读吧!

生:读(特意把银鳞拉长)

师: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银鳞这个词拉长吗?

生:那是因为我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了,还陶醉在其中了。

师:是啊。我们也被你的朗读陶醉了。

我借助录像,形象地把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缓缓人情入境,再引导学生把“淡淡”读轻,学生一下子便能读出意境,这时学生的朗读成了课堂的亮点。朗读成了课堂的高潮。

三、朗读与评价并行。读出内涵

有幸昕过薛法根老师《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中的朗读指导,那大雪无痕式的朗读评价真切而又实在,至今仍记忆犹新: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还没有读熟练的、没有读好的小节。再练习读一读。

生:(选择自己还没有读好的小节练习朗读)

师: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勇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谁愿意第一个成长?

生:我读第二小节。……

师:你读得很通顺。别人也听得懂。如果你能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想再试一试吗?

生:想!(再读,仍然将“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读成“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将“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读成“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要改掉一个缺点真是不容易。你看。小青蛙叫啄术鸟什么?

生:叔叔。

师:假如老师就是啄木鸟。你来问我?

生: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众笑)

师:请你不要叫我的名字。好吗?

生:好!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真好!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现在,你再来读,一定能读正确!

生:(读正确了)

师:(高兴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你有什么感想吗?

第7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参加比赛的每位老师教学态度端正,课前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备课,准备课件,教具,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良好。在比赛中出现了很多闪光点,值得推广:

1、注重了文本细读。所有授课教师都能通过文本的详细阅读,逐字逐句地对关键词、中心句、各种表现手法等,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彻的解读。比如徐老师抓住了文眼“惑”字,一字引出了全文的中心。杨老师抓住“望、馋得流口水、抓耳挠腮”等动词等于抓住了皮皮和汪汪的神态和动作。

2、注重学法指导。尤其是廖老师在古诗教学中的“平长仄短”诵读法,看注释理解古诗法,将古诗中的单音字转换成现代的双音词的翻译法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3、注重讲练结合。这点肖老师做得特别好,她巧妙地利用了课文的精彩句段,要求学生仿说家乡的特产,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型说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课后作业要求设计一则广告,推荐葡萄沟。

4、教学形式多样。比如杨老师设计的读一读、摆一摆、演一演、想一想等环节,寓教于乐,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

5、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肖老师的课件图片丰富、资料齐全。杨老师的准备的小岛、椰子树教具、徐老师的纸船学具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到听课后的感悟,还是想强调两句老话:

第一句是请脱下公开课繁华的外衣,还语文本色自然。不少老师把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过全,想通过一堂公开课多展示一些自己的教学理念,想多教一点文学常识、想多几个拓展练习、想多教学生几种学法,这种积极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探索的精神是也值得鼓励的,但一堂课中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却很可能让老师和学生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很可能导致两种后果的产生:一是因为内容太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太多的内容挤掉了对语文教学之根本——文本的理解感悟时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主次不分明,中心不突出。因此,我们期待“删繁就简教语文”,提倡“简约、务实、自然、真诚”的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自然、简朴实在,即“可留可不留的坚决不留,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可做可不做的尽量不做”——凭借简单的教学目标、简单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

第二句老话:阅读教学,“读”占鳌头。朗读的重要性自不需多说。朗读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可要想指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悟却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我想指导朗读可以从“四有”入手。

一是读有层次。

有些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是不切实际的。读出感情应建立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应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三个层次,一定得循序渐进。

二是读有指导,这个指导不应着眼于指导学生如何读好停顿、重音,而是要引导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在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是读有示范。四是读有评价。

第8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1.行为美。走入校园,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是为学生上课,所有老师都要有向我看齐的胆识、勇气和决心。面带笑容,彬彬有礼,不随地吐痰,见到地上的垃圾马上捡起来,绝不说脏话。我们自己不做、做不到,教育孩子们百遍千遍也没有说服力,身教胜于言传。

2.站在讲台上,让学生能发现每个学科独特的学科美。写每一个字,一笔一划绝不潦草;划每一条线,哪怕是个等号或除号的短线都用尺子划直,绝不应付;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觉得亲切,绝不随意。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语言美和动作美。

3.体音美等小学科和语数英并重,尝试着多去听听这些课。前几年我来江苏学习时聆听过南通市教科所所长冯卫东老师的讲座。他讲南通市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是社团活动,学习在教室之外。我们在听南通的小学科的课时,任课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在很认真地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融入了地方特色和个人创造。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向往学校生活,让孩子们有全科之美的体验。

4.有目的、有准备地多找孩子们聊聊天,特别是需要关爱的特殊儿童;坚持走进每个孩子的家里,和家长们拉拉家常,让每个孩子觉得老师到自己家里是自己的骄傲,让孩子们和家长看到我们老师身上的人性之美。教育是有温度的,让我们的关怀如冬日的暖阳、夏日的清风。江苏的崇川学校每周每个班级两三个老师一起有目的到两三个家庭去家访很值得借鉴。

为师者之美和气质就是在完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坚持用一个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自觉。当然在开始和过程中需要管理者不停地逼他们一把。

做最幸福的教育

做教育应该是幸福的。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培养与陪伴下生长、成长、成才,只有老师有这种幸福感;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做一名教师能把我们的家庭经营更美满,让我们的家族有更优良的传统,只有老师有这种幸福感。

老师是用自己的青春在做教育,用自己的生命在做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的青春更阳光靓丽,不让我们的生命更绚烂多姿呢?我们的青春和生命是美丽的,我们做教育者是幸福的!

做为学校的管理者,让老师做幸福的教育人,我们责无旁贷。我的想法是:

1.通过学校例会、道德讲堂开设专题的思想引领,让老师们自己去体会、去寻找职业的幸福感,并把这种幸福感表达、分享给大家。

2.让老师们走在不停变革自己的路上。曾经我来江苏南通培训时跟岗的实验小学、崇川学校以及整个南通的教育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团队培养优秀的老师,优秀的老师带领一个团队。团队中逼自己成长,逼他人成长,成就他人也就成就了自己。我们回到自己的学校,继续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带领年轻教师组成的备课教研团队,每周、每月、每学期有活动安排,有检查有落实,考核和评价更关注团体的成绩,以此为抓手,做实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3.老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包括退休的)说说自己最拿手的事,例如:我如何跟家长好好说话、如何讲好一道题、如何出好一份试卷、如何对待调皮学生、我这样和孩子说话等,让年轻教师们“听着听着我就成了你”,提高不同年龄段老师的专业素养。

对职业的认同感、学校的归属感、讲台上的成就感、对学生的依恋感,才是做教育的幸福感!教育要像动车组,每节车厢都在往前跑,远比靠车头带的绿皮车跑得快。

做有深度的教育

参加此次学习培训,我有一个感受:每一位教育的管理者、每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深度的专业素养。他们共同倡导和践行着有深度的读书、写作和科研。

老师都不读书的教育是很可怕的。我们要带领老师、学生读起来,更重要的是写。写作是最好的学习。

我们可以这样做:1.学校可以推荐一批适合老师读的书(教师必须读的书)并把这些书买回来发给老师,或者分批买回来让教师们互相传阅。2.每周有固定的读书交流时间。3.读后书上有批注。4.把读书感悟写出来,学校每月一次收起来查阅。5.结合教学实践,把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写出来,学校每期集中整理。

我们这样做了,教科研也就自然发生了,在自然模式下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我们要把书从读厚再读薄,从写薄到写厚。“写出”我们学校更靓丽的风景,“写出”师生更新的精神风貌。

教育生活的丰富多样,正是教育交往中师生活力最纯真、最原始的流露,把这些记录下来,是教师对自己人生的美好记载,是对生活的本真写真,是对教育的积极应对。

做有质量的教育

质量是学校最好的名片。此次我们培训的地点是苏州。我本人曾经多次到江苏不同的市学习。江苏是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他们的质量监控、测评体系是怎样进行的。根据以往的学习,江苏学校始终关注质量的“质量核心”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到过他们不同年级的教室、办公室观察,和老师交流,和学校抓教学的副校长进行专题讨论。他们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方法和我们基本一样。六年级每年一次统测,其他年级抽测。

均衡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需要,精英教育是强国之梦的需要。

素质教育从来都不是把分数扔掉,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

质量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镇新分配老师比较多,我想做好以下几点:1.新入职教师第一年必须手写教案。2.教哪个学科必须把这个学科1至6年级的教材熟读(英语3至6年级),5年后能站在教材之外用教材,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框架了然于胸,教起来得心应手。3.教案上要看到修改、补充的痕迹。4.重建课必须看到改进后更优的效果。5.每学期结束后绘制质量趋势报告,每位老师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在本年级的位置,自我成绩的变化。从写教案、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入手,在团队的影响下,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分析教材能力,设计适合学生的教案,上好常态课。

教育永远在走上坡路,越往顶端走每一步就更艰难,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越靠近顶端视野就更开阔、平台就更高、成就更大。

第9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的一座桥梁。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的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表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得再好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从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中的内容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拓展课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成为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

1、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

2、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记读书笔记,阅读中提问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修辞以及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

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

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三、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