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峡一日游范文

三峡一日游精选(九篇)

三峡一日游

第1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洪水的峰值虽然比1998年、1954年更大,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洪水总量并不大,对三峡枢纽工程来讲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对下游防洪而言,三峡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控制作用”。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三峡工程都存在一定争议。而此次上游峰值超过1954年、1998年的洪水显示了三峡工程在防汛抗洪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经17年完成的三峡工程的确令整个长江的防汛抗洪形势发生了改观。例如历史上饱受洪水困扰的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洪水可不分洪,遇千年一遇洪水可避免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不过正如国务院前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所言,三峡工程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治江仍需要稳定而巨大的投入。

“三峡枢纽确实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的压力,但由于河湖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中下游河段的防抗洪形势依然任重道远。”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邹朝望告诉《望东方周刊》。”

特大洪峰的无惊无险

从6月中下旬以来,长江流域出现大面积强降雨天气,先后导致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水系多条河流水位超警戒线。6月20日三峡大坝首次运用防洪,拉开今年拦蓄洪水的序幕。此前为腾出足够库容,三峡坝前水位已在6月10日降低到146米附近。而水库在汛期不拦截洪水的情况下,坝前水位大约是145米。

在这次滞洪调度期间,三峡水库水位抬高近5米。据测算,通过三峡工程拦蓄作用,降低洞庭湖城陵矶河段水位0.4米左右,降低鄱阳湖湖口水位0.2米左右。

几天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第二次集中降雨过程,部分控制站点水位逼近或超过警戒水位。三峡水库也于7月9日再次拦蓄洪水。

7月11日,三峡大坝迎来入汛以来首次洪峰,最大流量达每秒3.85万立方米,三峡工程今年首次开闸泄洪。

因为预测到长江上游还会有较大来水,按照长江防总的要求,三峡工程于7月15日加大下泄流量、腾出库容,将坝前水位恢复为148.79米。

4天后,超过1998年上游洪水峰值的洪水来袭。由于拦蓄洪水,三峡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并持续攀高。

7月19日8时至次日8时,三峡坝前水位由146.93米抬升至149.81米,24小时内上涨接近3米,平均每8小时上涨一米。

“这次洪水对大坝而言也是个难得机遇,因为大坝要经过洪水考验,有些考验只有在流量较大、水位较高的时候才有机会观测到。”曹广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早已对一些观测项目做好布置,收集数据和资料,确保三峡工程所有建筑物、闸门、设备的运行安全。

三峡水库的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7月20日上午,荆江大堤观音矶水位比1998年洪水时最高水位低3米多。

而到7月20日16时,三峡大坝入库流量降至每秒6.6万立方米,出库流量降至3.9万立方米,坝前水位升至151.18米。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向本刊记者强调,三峡工程的第一任务就是防洪,“在整个长江主汛期,三峡水库都处于随时可以拦蓄洪水的状态。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可以通过‘拦蓄一控泄一拦蓄’不断重复利用,使防洪功能充分发挥。”

防洪作用重在调度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与其调度方式密切相关。其防洪调度方式又主要考虑以控制沙市水位为标准,对荆江河段进行调度。

浩大的三峡工程于2003年完成135米蓄水。2006年三峡大坝全面挡水,并开始承担荆江河段的防洪任务。

2007年7月30日,每秒5.25万立方米的洪峰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工程首次实施拦削洪峰任务。三峡水库按每秒4.8万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泄。

根据三峡枢纽的调度规程,在洪峰到达之前,把水库水位逐渐降低,腾出库容以备洪水,“这样一是起到削峰的作用,如果上游洪峰来得很大,就削减洪峰,让洪水比较均匀地下泄,二是错峰的作用,在下游洪峰比较大的时候,防止上游的洪峰和下游的洪峰汇聚在一起。”曹广晶举例说,如果三峡工程下游洪水较大,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降雨量大、水位高时,即使长江上游来水不是很大,三峡工程也要控制下泄,确保下游行洪安全畅通,若长江上游来水较大,下游水位不高,即使发生百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仍然会控制下泄流量不超过每秒5.67万立方米,以保证荆江水位不超过警戒线。

另外,如果遇到上游来水超过每秒5万立方米的情况,三峡水库将根据电站运行用水及上下游的水情,在确保沙市不超过警戒水位条件下,提出洪水预警和控泄方案。

他说,三峡防洪的周期基本是“下游防洪压力轻的时候,三峡水库通过下泄腾出库容以应对新一轮洪水;下游防洪压力重的时候,三峡水库拦蓄一部分洪水,以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至于三峡工程拦洪或者泄洪的依据问题,陈飞告诉本刊记者,三峡枢纽上游共有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三峡集团公司所属测控系统已经覆盖其中60万平方公里,“加上大渡河和雅砻江上一些兄弟单位的测控系统,上游流域面积水情测控已经达到80%以上的覆盖率。”

需要适应的新挑战

按照设计,蓄水到175米高程后,三峡工程将全面发挥防洪效益,可以抵御百年洪水,然而现在还暂时无法实现。因为在175米高程之下还有接近3万移民没搬迁,至少在今年还无法做到最好的调洪和蓄洪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情况。这样中下游地区在“受惠”三峡工程的同时,需要做出新的改变。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受上游来沙大幅减少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的明显冲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人士认为,其情况比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的预测结果冲刷幅度更大、发展速度更大。特别是临近三峡水库的荆江河段冲刷幅度明显。

以2002年至2006年为周期的统计结果显示,部分河段年均冲刷量是三峡水库蓄水前的近10倍。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也显示,冲利强度将从上游向下游逐步发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大幅冲深的挑战:导致护岸工程损坏、失去对河势的控制。所谓河势,就是河道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走向、岸线和洲滩分布的态势。

河道冲刷导致岸坡变陡,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频度和强度增加。根据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一项统计,2003年至2007年荆江河段共有27个局部河段出现主要崩岸险情50多处。另据荆州河道管理局的数字,三峡水库蓄水前年均崩岸险隋15处、6500多米,蓄水后是26处、超过1.7万米。

一些崩岸险情已危及现有护岸工程的安全。比如之前发生的上荆江左岸文村夹崩岸距离荆江大堤堤脚不到50米。

事实上,在三峡工程完成后,加之金沙江向家坝等干支流控制性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使用,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情况发生显著变化,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中下游堤防安全又是长江防洪的重中之重。

受连日高水位浸泡冲击,7月18日江西省长江九江段江洲、棉船江岸连续出现崩岸险情,其中棉船段水位已超警戒1.4米,棉船镇金星村九组两处崩岸,险段长度已经达到200米。保护人口接近4万的江洲大堤,也已超警戒水位线1.1米。

险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紧急调用数艘民船,拖运数百立方米石块护堤固坝。此前早在1998年洪水时,江西九江棉船大堤就发生过三次崩岸。

应当调整的江湖关系

长江属于雨洪型河流,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具有极强的季节性。长江中下游洪水的突出特点是峰高量大、来势凶猛。此外,三峡大坝以下还有80万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尤其是支流众多、水量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都在三峡大坝的控制范围之外。

根据测算,一旦这些支流与干流洪峰重合,加上长江目前河道安全泄量严重不足,三峡工程并不能彻底解决超额洪量的问题。

以1954年洪水为例,当时分洪量是500亿立方米。这样即使有三峡水库调节,也还有近300亿立方米洪水要靠分洪等其他方式解决。

显然,除三峡枢纽工程之外,长江中下游的诸多湖泊应该同样起到重大的蓄洪作用,但邹朝望表示,从上世纪50年代往后,河湖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湖泊承载的洪水调蓄量日益减少。这样在同等径流条件下,长江水域将承担更大的径流压力。

以洞庭湖为例,邹朝望介绍说,从1956年到1990年间,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荆江“三口”――松滋口、虎渡口和藕池河对上游枝城的分流分沙量均大幅度减少。从1956至1966年、1973至1980年、1981至1987年、1988至1990年四个时间段来比较,“三口”人湖总水量分别减少23.6%,37.5%,40.9%和50.0%。其中藕池口减少幅度最大,仅1956年到1988年间就减少分流量72.7%,减少分沙量78%。

“三口”分流的减少,使得上游同流量下,荆江流量加大,尤其是下荆江流量增加较多,最终造成水位抬高。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显然对荆江防洪不利。

此外,邹朝望还分析说,由于江湖流量分配的巨大变化使荆江径流量加大,导致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淤积,“三口”分流河道衰退。虽然进人洞庭湖的泥沙和淤积减少,但是城陵矶水位却不断抬高,这样持续发展的结果必然给长江中游带来新的险情。

邹朝望表示,虽然1998年之后国家采取措施积极恢复湖泊生态环境,但仍以工程性措施为主。而非工程性措施同样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它们包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外迁、对泛洪区土地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等等。

第2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1 新时期影响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几方面因素

1.1 三峡工程对三峡地区旅游开发的深远影响

(1)部分景点在http://库区蓄水后被淹没或失去原有的游览价值。受三峡工程的影响,库区蓄水水位达到175米时,受淹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有的景点被淹没,永远地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据测,受影响景点合计39处,约占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13%,对三峡的整体面貌有很大影响,旧三峡留给人们的印象正慢慢淡去。

(2)三峡工程催生了一些新的景观、景点,改善了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蓄水完成后形成从宜昌到重庆绵延650公里的大面积连片人工湖泊以及峡谷、岛屿、溶洞等新景观,据测,新增添的旅游景点有37个峡谷,11个湖泊群和14个岛屿及半岛,共同构成了“高峡平湖”的新三峡美景。

另外由于水位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沿江及其他一些景区的开发条件,长江主航线和乌江、大宁河等其他支流的通航条件得到改善,部分旅游景区的进出更加方便、畅通,更有利于这些景区的开发。

(3)三峡大坝已然成为新三峡旅游的特色资源。三峡坝区总面积为15.28平方公里,作为独一无二,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每年参观坝区的游客人数超过200万,并且连续5年平均保持20%的游客增速,从而使原来流水线状旅游带变成以大坝为中心的驻地旅游区,游客的停留时间更长,住宿率大为提高,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又一增长点,给库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2 三峡库区移民的影响

规模空前的三峡移民工程为三峡库区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让世界的眼光又一次聚焦到了中国的三峡,这个世界级难题在2009年库区蓄水达到175米时得到了初步解决,“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三步走战略已成功的实现了它的第一步。

百万移民曾今给三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现在的三峡却因为这个举世瞩目的难题得到了全世界更多的关注,引来了更多的国际游客,为三峡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于1993年正式实施,到2009年基本完成,移民人数总计113万,它不仅仅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它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绝不亚于三峡自然景观的沧海桑田变化,专属于中国三峡的移民文化也随之产生。古老三峡的十年巨变,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不仅能修建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还能够完成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

另外,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的三峡移民纪念馆已在万州建成,年接待游客量在30万人次以上。它作为国内一流、库区惟一的移民专业性纪念馆,主要展现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艰辛历程、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同时为三峡旅游增添了新的看点。

1.3 库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峡重庆库区能源、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国各大省市的大力支持。仅“十五”期间,就有渝万高速公路、万州机场、达万铁路、渝怀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相继投入使用。

广东省为改善巫山县的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辽宁省从省财政资金中挤出2000多万元,帮助改造渝巴公路奉节段。河北省和接受对口支援任务的10多个地市,两级财政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援助丰都县完成学校、医院等单位及贫困居民搬迁。四川省为解决开县至重庆公路中一段“瓶颈”,优先安排计划并补助建设资金600万元。云南省支援石柱县石沱镇淹没公路复建,山东省支援忠县长江大桥建设等。1992年至2005年,重庆库区共实施对口支援基础设施类项目305个,到位资金40亿元。其中重点建设了万州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万州港红溪沟码头、达万铁路、万州五桥机场、渝万高速公路、双通水利等项目。大坝全部建成后,长江中上游的险滩

转贴于 http://

将永远消失,水流流速减缓,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年单向航运能力将比目前增加5倍多,航运成本降低约35%。

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给三峡旅游市场扩大客源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库区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为新三峡旅游格局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畅的三峡将是吸引游客和商机的另一个“工具”。http://

2 “新三峡”时代旅游格局的转变

2.1 三峡库区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旅游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的变化

(1)传统的“一轴”空间模式向“双核”空间模式转变。传统的“一轴”模式主要是依托长江水道,在重庆与宜昌之间形成“一轴”线性旅游空间。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宜昌作为三峡旅游重要的结点城市拥有了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吸引物,且旅游景观分布密集,将发展成为库区东侧新的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重庆仍然依靠其作为西部中心特大城市的地位,以重庆都市区及其都市区周边环带为旅游地而形成库区西部另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库区旅游活动从而形成以重庆、宜昌为中心的“双核”分布模式。在宜昌,将是以从奉节至夷陵的三峡峡谷和三峡大坝为核心的线性水上组织模式;在重庆则是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性陆上组织模式。

(2)三峡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呈现出集聚化、圈层分布的局势。除资源密集分布的“双核”将形成旅游活动中心外,随着三峡腹地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将大大提升库区其中数量庞大的原有景点和新增景点的营销和开发的和可行性,逐步形成以大城市和重要旅游吸引物为中心的集聚化、高密度旅游景点空间分布。

(3)旅游产品由单一游船观光转变为水陆并举的多功能复合产品系列。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主要是三峡峡谷和沿岸的游船观光旅游。三峡大坝建成后,水位的上升使旅游者从水路直达某些景点,也可以通过区域旅游道路观赏大量新增的优质景观,旅游产品通过水陆结合的交通网络进行空间组织。在进出口岸和方式上,万州机场和达万铁路的开通,沿江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使三峡旅游多口进出的格局开始显现,国内游客可在重庆、涪陵、万州、宜昌等多个口岸进出、多方式游览三峡。在游览方式和旅游功能上,三峡旅游将由单一的游船观光游向水陆结合游、观光与度假结合游等复合旅游形式转变。三峡旅游将形成以游船环湖观光为主,专项旅游为辅,集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会议商务、科考探险、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

2.2 游客旅游方式的转变

(1)以游船为载体的观光游将变为“观光+休闲”模式。对于当今城市人来说,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奢侈的选项,每年都可能有多次的出行机会,各个景点对他们的吸引度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大了,视觉上的享受也许已经成了每次旅行的例行公事,现在他们会越来越关注周边的娱乐休闲配套,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了很多人出门找乐子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转贴于 http://

对于三峡旅游而言,过去传统单一的游船观光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游客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休闲娱乐成为了游客关注的焦点,他们更愿意为“观光+休闲”的旅游模式买单,这种更有效率的模式正在成为三峡旅游的主流趋势。

(2)自驾游模式日益火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增多和库区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近年来自驾游http://的潮流日益风靡,三峡库区周边城市的游客往往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出行,进行一到两天的短途旅游。这种方式灵活自由,不仅开辟了三峡旅游新的客源通道,还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丰富了三峡地区旅游的元素。

(3)自助游的兴起。现代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新颖、刺激的元素,崇尚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旅行方式,邀约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背上背包,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完成旅程。三峡雄伟的自然景观对这些喜欢徒步探险的“背包族”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自助游也逐步成为了三峡旅游的热门方式。

旅游方式的转变能够反映出游客的需求在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他们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自然观光,而是希望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旅游需求将在经历了初期的探险、观光旅游后,慢慢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而最终走向专题性、参与性、个性化和生态化等的特色旅游。而随着这个进程的发展,就会使旅游方式的多元化,和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3 新时期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3.1 突出“新三峡”的旅游资源特色,构筑并完善“大三峡旅游圈”

新三峡旅游是三峡工程的延伸,也是国家三峡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大三峡旅游经济圈作出了新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针对三峡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对未来旅游发展的影响,整体推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三峡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了“高峡”、“平湖”和“大坝”这三个方面上,这三点已然成为了新三峡旅游的核心特色资源,如何将其效用最大化是新三峡旅游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将“高峡出平湖”作为新三峡的形象定位,通过各大媒体的良好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其次就要整体创新,运用科技手段给游客以强大震撼力;最后必须强化大坝的正面效益,弱化其负面效益,对坝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其起到游客集散、中转的作用。

三峡是中国的三峡,更是世界的三峡,它不单属于宜昌或者重庆,为了实现整体的发展,作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两个重要极点城市的宜昌和重庆必须联合起来,对三峡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两市均应将三峡作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资源,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布局要相互协调,科学论证,统筹安排,发挥整体优势,兼顾双方、地区乃至国家的共同利益。此外,两市还应该大力支援三峡周边地区,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配套升级,共同构建起区域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大三峡旅游经济结构圈,树立“大三峡”国际旅游品牌。

3.2 确保库区移民稳定致富,提高移民综合素质

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催生的产物,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对旅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库区移民不仅是三峡旅游业重要的参与者,更是三峡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三峡旅游是借助其特有的景区及配套设施向游客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总和,其品质不仅取决于景区及相关设施的质量,还取决于旅游服务质量和社区居民态度。无论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还是作为社区居民,库区移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三峡旅游的品牌和质量。同时,移民稳定致富不仅有财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去,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还能为三峡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移民致富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关键:

(1) 把库区移民致富与三峡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拓移民参与库区旅游经济建设并逐步致富的有效渠道;(2) 结合库区新农村建设推进旅游移民示范区试点工作,开展三峡移民旅游就业培训,鼓励、支持发展移民乡村旅游,引导游客深入三峡移民社区,从而增加移民就业渠道,促进库区脱贫致富;(3) 大力开展对口支援,促进库区经济全面发展,使移民从中获益;(4) 将旅游业作为库区富民产业,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扶持,并建立重大工程反哺库区发展的机制。

3.3 跟上游客需求的变化,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三峡旅游格局的转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给予了游客更多的选择,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步体现了出来。“以人为本”的思想仍然是指导三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着眼于游客,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本质。本着这样的精神,新三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传统产品——自然观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它们仍然是新三峡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自然景观,旧景翻新和新景拓展是产品开发的重点;文物古迹则要做到精心的维护和统筹的管理,它们是华夏文化的传承;对于当地的民俗风情,在做到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大型的民俗风转贴于 http://

情村来展现三峡的人文气息。

其次要看到娱乐休闲产品的重要性。娱乐休闲已经成为游客不可或缺的需求,是三峡地区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大力发展如度假村、避暑山庄等娱乐休闲产品以及升级配套设施是新时期三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另外还可以开发的旅http://游产品有: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大型博览会,高档酒店等商务旅游产品,攀岩、漂流,科考探险等体育旅游产品以及影视旅游产品等。

当然,在强调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品位的提升。三峡是中国旅游的品牌,产品一定要从高端定位,突出文化艺术性,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和娱乐休闲性,把三峡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3.4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炒作过度,“告别三峡游”真的谢幕

长江三峡是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我国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拳头产品。但在1997年,不少旅行社为追求短期效益,铺天盖地地进行了一次“告别三峡游”的炒作,结果在短暂的热闹之后,给三峡旅游带来的却是一个漫长萧条的噩梦。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将进行第一次截流。截流后三峡一带的长江水位将略有上升,三峡景观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旅行社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炒作的由头,于是策划出“告别三峡游”的新闻和广告,其核心内容是在大江截流之后,以雄奇幽险为特色的三峡景将消失。因此要想观赏真正的三峡风光,必须赶在大江截流之前。这一策划推出后,立即引来了其他旅行社的仿效,一时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旅游市场都喧嚣着“告别三峡”、“三峡不再”、“现在不去三峡将终身遗憾”的声音。

这一招确实有效果,众多的游客纷纷赶往三峡与之“告别”,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创纪录地达到近30万,国内游客更是一举突破了100万,使三峡旅游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但就在各旅行社为策划成功而弹冠相庆的时候,他们过度炒作的恶果也已开始显现。由于游客数量比以往大幅增加,一些旅游接待部门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有的游船公司和旅行社甚至急功近利,或超载超位,或将游客与乘客混载,有的还随意降低导游标准,减少服务项目,致使三峡旅游降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对三峡旅游信誉造成极大损害。

而在大江截流之后不久,旅行社更是品尝到了过度炒作给带给他们的严厉惩罚。由于长时间不负责任地对“告别三峡游”进行恶炒,误导了受众,结果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大江截流后,美丽的三峡峡谷已被淹没,原汁原味的长江三峡已风光不再”。这一因误导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使三峡旅游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第二年,三峡游的客源出现崩盘式萎缩,游客总量只达到1997年的23%。以地处三峡中段的巫山县的全年客流量计,1997年高达135万人次,第二年锐减到30万人次,1999年仍不到1997年的一半。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救市”措施,比如重庆市和宜昌市从1998年开始先后举办规模盛大的“三峡国际旅游节”。但由于1997年那次恶炒的后遗症过于严重,这些努力收效甚微,三峡旅游出现了持续数年低迷的现象,

直到2000年,在老百姓逐步了解到一次截流其实未对三峡美景造成影响之后,三峡旅游才又开始转暖。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三峡工程将于2002年11月进行二次截流,2003年6月大坝坝区开始蓄水,水位将由现在的海拔60米左右提升到135米。因水位变化,三峡原貌将受到一定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从2002年初开始,一些旅行社又开始热炒“三峡绝版游”的概念。这次炒作的名称虽然和1997年的“告别三峡游”有所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想在短期内推动更多的游客到三峡观光。

这次的炒作依然有效,迅速使三峡旅游市场全面飘红。“五一”黄金周期间更是爆发游客高峰,三峡机场每周110个航班班班满员,南航不得不加开旅游包机。以位于三峡入口处的宜昌为例,仅“五一”的七天假期就接待海内外游客49·22 万人次,全市星级饭店出租率达到 87%,最高一天接近99%,旅游综合收入达1·72亿元,赚了个盆满钵满,创下了历史纪录。

但遗憾的是这次炒作带来的后果也与1997年相似,大量游客蜂拥而至,造成景区超负荷运作,秩序混乱,游客意见很大。比如在游小三峡时,不少旅游团原本6小时的游览时间被压缩到3小时,结果引发了大量市场投诉。解放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先后刊登了《热炒三峡苦游客》、《热了三峡游 冷了游客心》等批评报道,三峡旅游的信誉再受打击。

为此,不少有识之士担心,1997年“告别三峡游”的悲剧又将重演,这样的火爆是在透支未来几年的市场。

案例分析:

通过策划,推动一个旅游产品的销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样的策划就需要商榷了。

三峡旅游在1997年和2002年进行的炒作都犯了策划过度的毛病。这里面一个是利益的驱动,另一个是因为目光短浅。

1997年的截流,长江水位变化不大,三峡景观基本不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绝不可以对老百姓有“三峡景观将不复存在,要看就请现在快看”的误导,这实际上是饮鸩止渴,在短暂的快感后,更多的是痛苦。后来三峡旅游连续多年的低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截流后确实会对三峡景观产生一定影响,但即便到2009年三峡库区水位升至最高的175米后,受淹影响的旅游景点总共只有39处,仅占三峡库区旅游景点的13%,而且黄陵庙、屈原祠、白帝城、石宝寨、丰都等主要景点不会被淹没。同时,虽然届时三峡库区水深平均将比现在增加10—110米,这对于高达数百米乃至大多数千米以上的悬崖峭壁来说,三峡两岸陡崖对峙、峡谷的峻秀景色依旧存在,其所固有的雄、奇、幽等特色不会发生变化。“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自然风光格局不会改变,三峡仍然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景观。

另外,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三峡江段以及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之间,一些新景区将会“浮出水面”。比如三峡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对国人来说就是很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新资源。可以这样理解,在长江二次截流之后,将诞生面貌焕然一新、同样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新三峡”。

因此,在宣传的时候不应该一味炒作“来看一眼最后的三峡”,沉溺在老三峡的情节中不能自拔。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抓好“老三峡绝版游”的同时,认真做好新三峡的介绍工作,让游客对新三峡产生浓厚兴趣,巧妙地把游客的期待从老三峡转向新三峡。

当然,对此政府和旅游界需要深谋远虑,统一规划,重新设计精品线路,及时开展市场推销,如此才能让三峡游在二次截流之后依然能长久地旺下去。

结论:炒作过度,就像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往往只有今天,没有明天。

【案例】竞买天安门“宫灯”,金鹰走上不归路

1995年2月19日,在北京体育馆举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拍卖会,拍卖的物品是一对天安门城楼上高悬45年的开国大典大红“宫灯”。

这对“宫灯”的起拍价只有10万元,但从上午9点15分拍卖开始,竞拍者竞相叫价,1分钟内竞拍价就突破了100万。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越来越火爆,仅仅在6分钟后,这对“宫灯”的价格竟被定格在事前谁也没想到的1380万元的天价!这一事件立即成了当时的一个轰动新闻。

成为这对“宫灯”新主人的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华百亭鱼乐园”,这是一家还在兴建之中的饭店。那么一家还远未开业的饭店为什么要花如此天价拍下这对“宫灯”呢?要知道,加上拍卖费,中华百亭鱼乐园总计付出了1518万元巨款才得到两只灯笼,这在当时已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投资!

中华百亭鱼乐园的投资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宁波金鹰集团,当记者问起金鹰集团董事长吴彪为何钟情于这对宫灯时,他说:“我们首先认为这对宫灯是中国文物中的无价之宝,是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待中华百亭鱼乐园建成后我们要把它挂在园门口,让海内外游人参观。另外,“金鹰”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有义务保护好国家的文物。”

这当然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而已,实际上金鹰集团只是想借助这一事件的轰动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因为这实在是个制造新闻的好机会,对于宫灯的拍卖,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有人认为,宫灯是天安门的一部分,卖了会有损国家的形象。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宫灯已经退役,作为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性文物,万众瞩目的拍卖将会是爱国主义的课堂。有争议,就会有关注,这是成为一个轰动性新闻的必要因素。

事后有人算过一笔账:自1月9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向传媒了一对天安门旧宫灯将被拍卖的消息,到宫灯成功地以天价拍出,国内外有400至500家新闻媒介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如果“金鹰”刻意去做广告的话,将至少投入上亿元的资金。

从获得知名度的角度来说,金鹰集团无疑是成功的。但问题是当时并没有多少实际产业的金鹰集团根本无法消化这样大的知名度。相反,由于在购买“宫灯”上投入过大,至使原本就资金紧张的饭店建设项目更加周转不灵,工程一拖再拖,最终还导致中华百亭鱼乐园未能开张经营!

1998年4月,风云一时的吴彪因涉嫌犯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法发放贷款和单位行贿等罪行而被公安机关逮捕,并于2000年6月2日被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金鹰集团也因此而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那对“天价宫灯”也是明珠暗投。2000年有媒体报道,随着吴彪、金鹰集团和中华百亭鱼乐园自顾不暇,这对身价超千万的宫灯只能一直被搁在一个破烂不堪院子内的小仓库里,缺少必要的保护。

案例分析:顺利拍得“宫灯”之后,得意忘形的吴彪在回答媒体采访时甚至表示,当时他曾准备一下子就出价2000万,因为如果以较低的价格竞拍成功的话,达不到轰动的效果。炒作之心溢于言表。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金鹰集团基本没有实业,为什么要以如此代价炒作造名?而且原本可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宫灯,却要以超出竞争对手很多的价格竞拍成功?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请先看一条新华社的新闻:

浙江宁波“金融巨鳄”吴彪一审被判死刑

看了这条新闻,答案不言自明:反正这一切用的都是国家的钱,买点虚名也是一种挺刺激的玩法。

所以,像这样不考虑适度性原则的策划并不是真正的策划。吴彪实际上只是在慷国家之慨而已,所谓的策划其实是在送钱,就像他送钱给宁波的两位副市长一样。这样的送钱在一定阶段给他带来了好处,但最终却不可能逃脱金鹰倒闭、自己被判处死刑的命运。

第4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地方政府、民营资本等多个利益主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明争暗较、由此引发的争吵、对峙、商业打压等事件此起彼伏。

而争斗的核心,是坝区旅游业和翻坝运输业。

三峡旅游的蛋糕有多大

2003年以来,三峡坝区旅游游客接待人数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逐渐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核心景区。有三组不同的数据可以看出未来三峡大坝区域旅游市场的前景。

早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三峡总公司就委托清华大学对三峡坝区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埃及的阿斯旺、巴西伊泰普大坝的旅游收入占主体业务的26%左右,同为世界顶尖级水利工程,对比估算,三峡大坝的旅游发展,收入潜力最终每年可以接近60亿元。三峡总公司实业总公司的负责人曾对外表示,三峡旅游工程完工后,初期每年的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0亿元。

另据行业测算,三峡大坝旅游区每直接收入1元,民航、铁路、公路可增加收入20元,相关行业消费至少可达4.3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元。三峡坝区每年过百万的游客为宜昌市贡献约11%的GDP份额。为此,宜昌市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到2010年宜昌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第三组数据则是,宜昌市一学术机构研究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初期,每年去三峡的游客将达到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有望达到200亿,人均在三峡的消费超过1500元。

面对巨大商机,拥有先天优势的三峡总公司自然不愿放弃。早在2000年前后,三峡总公司高层便向外界宣布,三峡工程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还将建成世界级的旅游主题公园。而三峡总公司旗下的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发展公司)总经理陈孟炯则表示,到2010年,该公司的旅游收入将超过10亿元。

长发展公司于2003年3月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1.5亿元,其业务几乎囊括了旅游业的全部:一家国际旅行社、一个国家4A级风景区、三家星级酒店、一座旅游码头和一支旅游车队。三峡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长江三峡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平分了长发展公司70%的股权。三峡总公司的子公司宜昌市三峡工程多能公司持有股权28%,宜昌市政府所属的宜昌市投资公司则持有其余2%的股权。

宜昌市一名官方人士认为:“三峡总公司和华侨城集团都是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这种股权结构一方面对三峡大坝安全有所保障,另一方面可以让三峡总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引进华侨城集团,除了大坝安全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引进华侨城集团旅游+地产的发展模式。让地方政府参股,一方面是照顾地方情绪,另一方面是很多地方还需要地方政府帮忙,比如后来的价格调整等。可以预见,几年下来,将成为三峡总公司主营电力业务后最大的优质辅业资产。”

长发展公司成立后,2003年三峡大坝的参观门票从32元涨到68元,2006年再次涨至105元。而这年前往参观三峡大坝的游客人数达到130万人次,仅此门票收入就超过1亿元。

虎口夺食大坝蛋糕

由于三峡大坝地处低凹,大坝两边均可以远观大坝,一些企业和民间资本也纷纷投资观坝景点,分享大坝的利益。

位于长江南岸秭归县境内的招商项目――黄牛岩生态旅游区,距三峡大坝下游1公里,区内建成了以三峡坝区最高峰黄牛岩为代表的三峡极顶和九龙湾观坝两个风景区,总投资1亿多元,其中九龙湾观看三峡大坝视线清晰、视角全面,能将高峡、平湖、大坝一览无余,被游人称之为坝区的“天上人间”。据投资方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负责人称,连同道路在一起,九龙湾景区的投资超过4000万元。

同样处于三峡大坝南岸的中堡岛村,是坝区移民第一村。2006年3月8日,中堡岛村谭谊等16名村民自筹资金380万元,租赁中堡村30亩荒地进行旅游开发,建成了中堡岛生态文化广场等一系列景观项目。沿文化广场台阶而上,即可近距离观望整个三峡大坝,据称门票60元。

在三峡大坝北岸船闸外侧约300米处,由夷陵区太平溪镇招商引资建设的三峡风情园在2003年8月建成,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包括长江水族世界、三国文化表演场和百鸟园,在这里,也可以观看三峡大坝,门票也是60元。

对于志在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三峡总公司来说,三峡风情园、九龙湾风景园、中堡岛文化广场分享三峡大坝收益的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

事实上,目前这些投资商已经尝到了冒险的代价。围绕三峡大坝周边而建的这三个观景点,中堡岛文化广场离大坝最近,也是“威胁”大坝经营利益的关键点。2006年“五一”黄金周前夕,该文化广场因没有景点规划和用地手续被宜昌市有关部门紧急叫停,此后,长发展公司以43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中堡岛项目。

三峡风情园和九龙湾景区面临的困境是必须获得三峡专用公路的通行证才可以前往。为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专用公路从1997年7月1日起开始封闭运行。宜昌市夷陵区政府办公室一名官员称,从目前获得的情况看,三峡总公司将在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把三峡专用公路移交地方使用,但在这之前都将封闭运行,对所有进入坝、库区的各类旅游车辆按照每人105元的标准收取门票后由长发展公司发给通行证,获得通行证的旅行社还必须经过许可后方可前往三峡风情园或者九龙湾风景区。

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负责人说:“三峡专用公路的凭证通行,对景区经营的影响相当大。”

而三峡风情园受到通行证和自身景点经营档次不高、规模小和旅游淡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是濒临破产的边缘。2006年11月25日前后,该景区部分员工背着稻草住到长发展公司办公所在地宜昌市东山酒店一楼进行了5天静坐。2006年12月8日上午,宜昌市旅游局组织夷陵区委、区政府、区旅游局、长发展公司、公安局、三峡风情园等单位就三峡风情园的问题进行了磋商。

“反三峡垄断联盟”

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不仅仅是夷陵区政府在帮助自己辖区内的旅游经营企业,面对共同的生存困境和客观条件制约,在2007年1月中旬,秭归县委书记也在与长发展公司领导聚谈时说:“希望长发展公司也照顾一下秭归县的民营酒店,带点客人过去,也让他们有点饭吃。”

对这些景点遭遇的经营困境,宜昌市旅游行业的人士认为,这是长发展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对同行打压、对大坝资源垄断经营的结果。2006年11月,由宜昌市的一些旅行社、景点、游船公司等联合组建了一个 “反三峡垄断联盟”的民间组织,要求三峡总公司开放三峡专用公路、反对三峡大坝收费、反对三峡总公司经营旅游。

宜昌市旅游业内人士说:“既然不让我建参观点收费,那么三峡大坝也是全国人民的钱投资建成的,你也不要收费。”而对这一说法,长发展公司有人回应:“你在经营的时候怎么不说取消三峡大坝收费,政府不让你做了或者你自己经营不下去就嚷着要取消收费,这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吗?”

在这种反对声中,宜昌旅游行业相当部分人士认为,三峡总公司不应该享有三峡大坝核心区域的旅游业务经营权。2004年11月30日,中央国资委向社会公布了首批49家中央企业的主业,明确三峡总公司的主业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力生产,相关专业技术服务”。而三峡总公司通过自己主办的媒体《三峡工程报》对外宣称“国资委界定三峡总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水电资源开发、电力生产和旅游开发”。

对这种争论,宜昌市官方一人士这样表示:宜昌人民为三峡工程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三峡专用公路早日移交地方并向社会开放,这是对库区移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持。将大坝区域等旅游资源交给地方来经营,并让更多的民众享受三峡大坝建设的收益成果,这也是地方政府曾经极力想促成的事情。但这不是我们这一级政府通过争取就能成功的,即便湖北省政府出面也不可能,三峡总公司相当于一个正部级单位,涉及与三峡工程方面相关的事情最终要中央才能定,难度非常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将旅游资源移交地方,三峡大坝的安全保证谁来负责,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安全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命题。

翻坝运输业之争

三峡大坝延伸的旅游业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地方民众带进了利益“分食”的漩涡争夺之中。如果说在这一利益格局“争夺”中,坝区两岸的宜昌市夷陵区和秭归县还能求同存异,帮助辖区内的旅游经营企业寻求长发展公司或者其他一些部门给予帮助的话,那么在由三峡大坝延伸的滚装翻坝运输产业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上,大坝两岸的地方政府则面对面较劲,都希望相关的产业能在自己的辖区内。

关于翻坝运输业的争夺源于1998年,由于三峡大坝施工建设,航道运力下降,许多货物抵达三峡大坝后,只能翻坝运输至下游后再上水,由此带动了坝区的翻坝运输业、滚装船业务和码头建设。当时在国务院三建委支持下,三峡总公司牵头与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9个成员单位组建了三峡工程翻坝转运协调领导小组,在宜昌港和秭归茅坪港进行了历时7年的翻坝转运。

宜昌港航交通部门统计显示:川江航道上滚装船在2000年只有3艘,而到2005年已形成近100艘的庞大规模,滚装船运输企业已发展到20家,滚装运输车辆台数从2000年的6.23万台发展到2004年的31.7万台。营运收入也每年都以一亿多的幅度增长,带动了造船业、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产业链。

2003年6月16日,三峡船闸进入为期一年的试用通航期,本以为可以退出历史舞台的应急翻坝转运,却在2004年6月30日,因一些重载滚装车被发现夹带有危险物品而不允许通过三峡船闸,而是采取“水―陆―水”的方式翻坝。三峡航运的长期翻坝转运从此开始。目前,通过三峡的汽车滚装运输已全部采用翻坝方式。随着重庆、四川、贵州等地从川江航道出港货物的增加,到2020年,三峡大坝的滚装翻坝运输市场将达到数十亿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翻坝的选址及配套的码头、道路等工程建设,引发了三峡大坝南北两岸的争夺战。南岸是秭归县,北岸是宜昌市夷陵区。

在有了翻坝运输后,宜昌市政府通过勘探两岸水域、陆地交通后确定了两岸的港口淹没复建及其翻坝方案:南岸以客为主,以货为辅;北岸以货为主,以客为辅的港口码头建设思路。在南岸,先后兴建了秭归茅坪客运港和银杏沱滚装船码头,在北岸也相继复建了太平溪客运港和兴建了靖江溪滚装船码头。

当翻坝运输将作为长期形态保持下去后,南北双方认为这是一个发展库区客运和滚装船运输业的大好时机。秭归县提出了“北线通航,南线翻坝,水陆并举、双向运行”的翻坝转运新思路。该思路以三峡船闸上游引航道(北岸)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切入点,基本否定了北岸的客运、货运码头建设的可行性。

针对秭归县的方案,夷陵区作出反应,认为秭归县的翻坝方案缺乏畅通东、西部物资交流的全局观念,旨在“通吃”三峡坝区所有翻坝运转的滚装船运输业务和客运业务。随着西部经济发展,往返东西部的物资量将不断增大,秭归县将无法承担此重任,按照宜昌市的规定,南岸是客运应急翻坝的主要区域,且翻坝用的狮码头无法双向作业。

2005年上半年,长江航务管理局汇同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的翻坝方案:“南北分流、水陆联运、快捷经济、近远兼顾。”该方案建议,客运翻坝可沿用原应急翻坝路线。对滚装车翻坝路线,建议在北岸新建公路实施“水―陆”翻坝,同时争取远期协调开放三峡专用道路或利用规划中的沪蓉高速公路。建议在南岸建设以秭归县为起点,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为终点的高等级公路,以实现“南北分流、水陆直达”的长期翻坝格局。

为争夺翻坝带来的巨大商机,此后秭归县和夷陵区分别拿出了各自的方案,即各新辟一条通道连接路网。根据该方案估算,南岸要新建一条61.6公里的道路连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进入宜黄高速公路,如按国家一级公路的标准建设,静态投资就需要36.81亿元。在北岸新开辟一条34.5公里的道路连接沪蓉高速公路,如按国家一级公路建设也需投资(静态)20.62亿元。该方案对破解三峡通航瓶颈并能避开三峡专用公路的不便。

方案上报后,最终秭归县的方案在2006年通过了审批。在获悉这一信息后,夷陵区一职能部门紧急向上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秭归县的高速公路通车后,夷陵区将无法参与翻坝运输,这将对夷陵区形成伤害,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对这一说法,宜昌市一官员称,最终通过秭归县的方案,一方面是解决秭归县的发展问题,因为秭归县的经济发展条件无法跟夷陵区相比,一方面是处于三峡大坝战略安全和宜昌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考虑,南岸高速公路建成后,可以与北岸的三峡专用公路形成呼应,处于安全考虑也应如此。而且这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还需要几年的时间,那时三峡专用公路应该已经移交给了地方。

“要是到时三峡专用公路还是没有交给地方,那北岸的发展就比较麻烦,三峡总公司为了保护三峡大坝旅游资源的利益,不完全对外开放专用公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夷陵区一官员不无担心。

利益分配与体制之变

不管是三峡大坝旅游资源的争夺还是南北两岸的翻坝之争,由三峡大坝引出的两大产业其背后都是利益分配之争。

在这场利益分配中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宜昌市一旅业集团的负责人说,以大坝旅游资源为例,必须整合资源。在三峡大坝旅游资源中,长发展公司拥有先天的垄断性资源和条件,而长发展公司的对面则是宜昌地方的一些小旅行社和一些单独的景点景区,力量比较分散而且不团结,长发展公司很容易对这些单兵作战的个体分而治之,在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坝区旅游发展规划出来之前,整合是唯一的一条路。

那么以谁为主体来整合?接受记者采访的官员大部分赞成由长发展公司来挑起重担,但是这种整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利益所在。

为了三峡工程建设,大坝南北两岸地区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紧邻大坝北岸的夷陵区太平溪镇、三斗平镇、乐天溪镇的经济实力不断下降,2005年三镇的财政收入仅占全区的2.2%,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尤其是移民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同时,坝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灾返贫现象不断出现。

夷陵区一名官员称:“相对于付出,我们获得的回报甚少,每年能分得三峡电站的税收几百万,而两岸用于三峡工程还建土地的复垦费用就高达2亿元。在三峡工程的主业上我们不期望分配多少,但是,三峡工程的辅业是不是应该更多考虑地方,让地方政府和民众以及企业分享建设的成果,我想这是应该的。”

这种想法要得到实现,并非宜昌、或者湖北省单方面即可实现,最终还需三峡总公司、国务院三峡办、国务院三建委或者直到总理才能拍板。为此,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宜昌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提出,在整合资源、确定利益格局分配的同时,要推进和理顺坝区的体制改革。

目前三峡大坝区域的管理,主要是由三峡总公司的坝管部、宜昌市坝区工作委员会、夷陵区三峡办、秭归县三峡办以及交通部三峡通航局等组成。对于会商的许多事情,最终需要层层上报才能确定。如大坝区域的旅游规划,最终还要通过三建委和国家旅游局会商才能敲定。

第5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根据长江防总的最新预测分析,三峡水库22日、23日、24日8时入库流量分别为52000立方米/秒、42000立方米/秒、36000立方米/秒。长江中下游未来几日的防洪压力或将得到缓解。

会后,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科技大楼办公室,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魏山忠,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王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今年洪峰属“尖瘦”型

记者:与1998年相比,今年上游发生的这轮洪峰,形成的特征是什么?

魏山忠:从流量上看,20日入三峡库区的洪峰达到7万立方米/秒,比1998年夏的最大洪峰还要大1万多,这是长江上游多条支流的暴雨洪水同时遭遇形成的;但从水量和持续时间上来看,这次洪峰属于“尖瘦”型,即洪水历时不长,形成总水量不大。峰值过后,上游入库流量将以每天1万立方米/秒的速度衰减。

与1998年相比,由于有三峡水库的拦蓄,目前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局面处在可控状态,三峡出库流量控制在4万立方米/秒左右,确保在荆江段的安全泄量(沙市站的安全泄量为5万立方米/秒)之内。

尽管有三峡大坝拦蓄,防汛工作也不能掉以轻心,前期中下游地区雨量很大,使得部分江段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现在是7月份,通常防汛有“七下八上”之说,即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防汛最关键的时期,不排除后面还有更大的洪水,因此各地政府要继续做好防汛工作。

记者:今年,三峡工程发挥了建成以来的首次重大防洪功效。放在整个长江流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和泄水决策,与全流域防汛工作是怎样协调的?

魏山忠:长江的总体防洪方略,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来了大洪水,首先充分利用河道渲泄洪水,尽早把水泄到海里是最安全的。但河道的泄水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有三峡大坝这种蓄洪水库拦蓄洪水、削峰错峰。这其中,蓄和泄的关系与时机把握非常重要,需要综合上下游的水情和防洪形势做出决策,在保证泄水对中下游江段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协调蓄水。

目前确定的三峡4万立方米/秒的出库流量,正是在长江总体防洪方略下研究决策的,即在保证荆江等江段水位不超警戒水位的情况下,在不加重地区防洪负担的前提下,设定的一个安全的限量下泄流量。

这次洪峰对川渝地区造成严重灾害,这并非三峡工程的能力所及。三峡工程不是万能的,它帮不到上游。

记者:1998年,上游“川水入荆”和下游“南水壅高”同时汇集,从而造成中下游干支流防汛的全面告急。今年的情况会否与此相似?

王俊:这要从流域性洪水的三个性状来分析判断。首先从“普遍性”来看,今年和1998年的情况差不多,大小江河、两湖水系均出现强降雨,今年长江上游出现较大洪峰,中下游各支流的水位也先后超过警戒线;但从“遭遇性”来看,今年没有出现1998年那样的上下游汛情同时夹击、反复遭遇的情况,目前中下游江段的水位虽在警戒线上下,但尚不及1998年那样严重;第三,从“长期性”来看,1998年上游连续8次洪峰流量超过5万立方米/秒,超警汛情持续长达50多天,但今年尚未出现这个情况。

长江防洪12年大考

记者:12年来,我们的防洪决策机制有何改善之处?

魏山忠:现在,国家在长江流域层面和各个省级层面都建立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而在最初的时候,“长江防总”的辖域仅包括湖北和湖南两个省份。同时,在防洪机构的职能划分和协调机制上,这12年来一直在逐步完善。比如,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委和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也建立了密切而严格的决策协调机制:当三峡水库来水流量不超过25000立方米/秒时,原则上由三峡集团公司负责调度;超过这个流量,但枝城流量小于56700立方米/秒,由长江防总调度。当枝城流量超过56700立方米/秒,或需对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时,就要国家防总来调度了。今年到现在,长江防总已对三峡集团公司了14道调度令,因此,从洪水预警到信息共享,从决策分析到调度执行,我们已建立起一套准军事化的管理机制。

记者:自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堤防加固的投入,现在长江干堤的修固工作已经臻于完善,支流沿线的情况如何?

魏山忠:这些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做堤防安全工作。但也要看到,长江堤防总长3万公里,目前360。公里的长江干堤得到加固,还有大量的中小河流堤防和水库尚待治理。因此,长江流域的治理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治理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对后三峡时代的治江新题

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江段枯水现象比较突出,今年早前又有大旱发生,这种“先旱后涝”会对防汛工作有什么影响?

金兴平:从技术角度来说,“先旱后涝”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去年下半年的枯水现象是相对而言的,三峡水库正常调蓄之后,长江中下游最枯月份的流量、水位都是增加的。因为九月、十月要蓄水,所以那时候下泄的水量会少一些。但之后直到次年汛前,特别是2月份的最枯时段里,三峡水库就开始往下游补水。

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在三峡工程蓄水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水库调度上,我们也积极采取优化方案,尽量把蓄水期拉长,并在保障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在汛期末让水库提前多蓄积一些水量。

记者:近两年中下游沿江崩岸事件逐年增多,对防洪造成威胁。我们了解到,这与三峡大坝拦蓄后形成的“清水下泄”冲刷堤岸有关,为后三峡时代的治水出了新题。如何防备与解决这个问题?

魏山忠:长江堤段崩岸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些年崩岸的增多,部分是来自三峡水库的影响,因为水库拦截了一部分泥沙,使“清水”冲刷中下游两岸的岸滩,“守堤先守滩”,堤外滩涂被冲刷,一方面造成堤岸直接受冲,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河势发生变化,危及堤防安全。但三峡工程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些年随着上游各支流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上游下来的泥沙含量本身就在减少。

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段崩岸确实有影响,这需要引起国家重视。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建立一个长江崩岸预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国家加大投入,及时对险工险段进行加固和除险。

第6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方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和福建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暨‘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旅游市场开发实际,决定在全市开展旅游宣传周暨“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活动,以整合资源,形成旅游宣传促销合力,营造国民旅游氛围,引导旅游消费,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拓展客源市场,提升游客总量,实现市外游客来莆旅游人数有明显增长,入莆台胞人数有明显增长。

二、活动名称、时间

名称:莆田市“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暨‘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活动

时间:海西旅游年活动从4月6日启动,贯穿全年;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为4月11日一17日。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电视电话动员会议

时间:20xx年3月31日上午09:00—11:50

地点:莆田市电信公司电视电话会议室

内容:收看国家旅游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电视电话动员会、福建省旅游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暨‘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电视电话动员会议,召开莆田市旅游系统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莆田市旅游宣传周和海西旅游年工作。

(二)全市活动启动仪式

4月11日组织各县(区、管委会)旅游局、全市旅游景区(点)、星级酒店、旅行社等在市区步行街举办“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暨‘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莆田市活动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向广大市民发放免费景区门票。

(三)开展“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系列活动

l、围绕生态旅游年和海峡旅游主题,编制莆田精品线路。在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挖掘优势,突出特色,推出妈祖圣地滨海游、生态风光揽胜游、乡村休闲浪漫游、红色记忆重温游、工艺美术鉴赏游等主题线路对外大力推介。

2、组织旅游进社区、下乡村宣传促销活动。组织旅游企业进宾馆、进酒店、进车站、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发放旅游宣传图片、资料,发放旅游优惠券,开展城乡旅游互动,积极鼓励市民到旅游“名镇名村”和“工农业示范点”优惠旅游。

3、组织旅游企业到主要客源地开展促销推广活动,介绍入莆旅游优惠政策,发放免费景区门票等。4月初组团赴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市进行旅游宣传推介,与当地旅行商进行交流洽谈。4月底组织赴大连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5月份,参加福建百人旅游促销团赴台湾参加台北国际观光博览会并进行巡回宣传推介。10月份,组织重点旅游企业赴江苏、上海等地推介。同时,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促销意识,自主促销。

4、组织推出系列旅游节庆活动。4月30日-5月3日,举办第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10月31日-11月2日,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

5、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地位,认真做好5.15台胞直航湄洲岛的各项工作,借海峡两岸媒体的互动配合宣传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促进两岸旅游大交流。

6、继续发挥闽东北区域协作区的区域合作优势,加强合作,联合促销,扩大影响。

四、大张旗鼓宣传造势,营造国民旅游氛围

加大海西旅游年宣传造势力度;力求最大化引导旅游消费,做到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多媒体整合互动,宣传造势活动从4月份启动,有声有色、高潮迭起,延伸到第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1、利用中央及省、市电视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4月份起在央视投放“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湄洲岛旅游广告。在东南电视台《畅游海西》栏目介绍莆田旅游。争取在海峡卫视的旅游栏目中播放莆田旅游广告。

2、利用莆田晚报、侨乡时报等平面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系列介绍莆田旅游产品,重点推介莆田旅游精品线路。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向公众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线路。

3、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主要在莆田旅游网站旅游景区资讯。

4、编制一批旅游光盘、旅游地图、旅游画册、旅游风光扑克牌等宣传品进宾馆、进酒店、进车站、进社区、进农村,扩大宣传覆盖面。

五、出台优惠措施,鼓励旅游消费

1、4月30日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全程在莆田工艺美术城参加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活动的市外游客将获得60元/人补助。4月30日-5月3日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在莆田工艺美术城参加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活动停留1个半 小时的市外游客将获得30元/人补助。

2、提供免费参观湄洲岛、九鲤湖、九龙谷、菜溪岩、永兴岩、工艺美术城、南少林等景区纪念门票3000张,在4月11日的启动仪式、全国旅交会及周边省市旅游推介会上发放。

第7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峡库区;产业;支撑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百万移民及其家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产业选择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三峡库区旅游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乡村旅游是其必然选择。

一、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分析

(一)乡村旅游是21世纪全球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导性潮流之一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以回归大自然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展的乡村旅游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美国、日本、法国每年去乡村及大森林观赏、度假和探险的游客分别达到3亿、8亿、6亿人次。

“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峡库区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家及重庆市、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托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和自身优势资源,三峡库区内许多市(区)、县掀起了旅游开发,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三峡库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旅游业对库区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原因如下:

1、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峡库区属于生态脆弱性地区,结合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三峡库区各区县包括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忠县、丰都县等15个区县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9年库区15个区县共接待游客2805.7万人,旅游总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长30.1%、32.4%,接待游客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让“三峡库区一半移民吃旅游饭”的愿望正在逐渐在变成现实。

2、乡村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对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强。三峡工程将产生120多万移民,大部分为本地安置,他们需要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三峡库区将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双重压力,发展乡村旅游责无旁贷。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多,并且知识层次较低,掌握的技术较少,这决定了他们短期之内不可能进入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乡村旅游业就业门槛低,工作岗位层次多,就业形式灵活,家庭旅馆,个人服务,兼职,临时工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就业方式,既可以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人才创造就业机会,也能够给经过较短时间培训、不具备技术专业的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三峡库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突出主要表现有,一是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状态形势严峻;二是库区上游以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四是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库区生态、产业结构、降低人地矛盾、减少工业污染等多个角度发挥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4、三峡库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发展的客观要求。以重庆市为例,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重庆市国家等级a级游景区(点)共计53个,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1个,aaa级旅游景区9个,aa级旅游景区19个,a级旅游景区4个。就分布而言,上述旅游景区(点)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城郊(见表1)。

另外,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重庆就有15个(处),这些都为三峡库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三峡库区新农村的重要动力。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忘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三峡库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三峡库区乡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三峡库区各区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发展。第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库区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减少了对三峡库区国家后期扶持资金的依赖。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第三,乡村旅游能增加三峡库区内外城乡之间的互动,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库区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从而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三峡库区农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第五,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乡村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三、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一)生态环境示范型

一般为处于青山秀水之中的库区村镇,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高,拥有一定的古木、奇石、瀑布或者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如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比较容易开展生态环境示范型乡村旅游,如重庆市万州区大垭口森林公园,于2003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级旅游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主要景点有“凤仪禅院”、电视塔、画阁岭、亭阁、梅花园、茶园、苗圃、养鹿场等。目前公园内已建有10多处休闲度假村及多处农家乐,是市民们就近选择的理想森林避暑胜地。

(二)农业观光开发型

一般以现有的农场、畜牧场、林场等为基础,发挥其场地、产业基础等的优势,引入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点),如重庆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圆内地绿水清,环境优雅。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娇艳欲滴的紫薇、玉兰、红梅、杜鹃、蒲葵、月季等各种花卉苗木,让你真正领略到现代农业的神奇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村镇。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吸引着四方游客。重庆市全市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8.30万人,占6.42%,其中三峡库区有50多个民族共50多万人。现在发展民族风情依托型乡村旅游类型比较成熟的有黔江民族风情旅游区,旅游区内有十三个民族聚居之地,包括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其中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旅游区内武陵山、小南海、乌江天险、黄水公园、官渡峽、桃花源等正在开发,实现旅游的真正价值、形成支柱产业已成为黔江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

(四)依托景区发展型

一般以著名景区相对集中的客源市场为依托,在景区周边建立乡村旅游社区,他们起着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分流旅游客流的作用。如重庆市万州区大瀑布群旅游区,其一期工程就有1100多个经营项目,将可能为当地群众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二期工程完成后,总共将为约8000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而间接就业岗位是直接就业岗位的5倍。

(五)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一般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它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服务市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万州天城镇茅谷村,每年桃花盛开时节,茅谷村宛若世外桃源,令游人心旷神怡;蜜桃成熟时节,村内果品采摘休闲项目深受游客喜爱。该村曾成功举办过三届“桃花节”,已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重庆市长寿湖农家乐、重庆市云阳县永兴农庄等均是三峡库区内乡村度假休闲型的成功案例。

(六)农业生产体验学习型

一般是提供土地和种养殖技术,让都市民众享受耕作乐趣,体会农业生产经验,是一种兼顾农业生产和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如亲子农圆等形态。重庆市“美丽乡村嘉年华”旅游景区,可让游客参与原汁原味的生产作坊,亲身体验米酒、豆花、面食、酱菜的生产过程,全方位体验巴渝五千年农耕文化之精髓,无一不让人新奇。

参考文献:

1、龙良碧,邹盛贵.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关键词:宜昌 国际性旅游城市 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第9篇:三峡一日游范文

蛋糕有多大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悄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一”前,来自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统计表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的90%;今年,土建工程将全面完工。预计,三峡工程可提前1年完工。

与此同时,三峡总公司的战略重点也已开始转型:由工程建设转入到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

2003年以来,三峡坝区旅游游客接待人数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逐渐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核心景区。有三组不同的数据可以看出三峡大坝区域旅游市场的前景。

第一组数据是,早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三峡总公司就委托清华大学对三峡坝区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估算出三峡大坝的旅游收入潜力最终每年可以接近60亿元。第二组数据是,另据行业测算,三峡大坝旅游区每直接收入1元,民航、铁路、公路可增加收入20元,相关行业消费至少可达4.3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元。三峡坝区每年过百万的游客为宜昌市贡献约11%的GDP。为此,宜昌市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到2010年宜昌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第三组数据则是,宜昌市一学术机构研究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初期,每年去三峡的游客将达到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有望达到200亿,人均在三峡的消费超过1500元。

面对巨大商机,拥有先天优势的三峡总公司自然不愿放弃。早在2000年前后,三峡总公司高层便向外界宣布,三峡工程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还将建成世界级的旅游主题公园。2003年三峡大坝的参观门票从32元涨到68元,2006年再次涨至105元。而这年前往参观三峡大坝的游客人数达到130万人次,仅此门票收入就超过1亿元。

虎口夺食

由于三峡大坝地处低凹,大坝两边均可以远观大坝,一些企业和民间资本也纷纷投资观坝景点,分享大坝的利益。

位于长江南岸秭归县境内的招商项目――黄牛岩生态旅游区,位于三峡大坝下游1公里,区内建成了以三峡坝区最高峰黄牛岩为代表的三峡极顶和九龙湾观坝两个风景区,总投资1亿多元,其中九龙湾观看三峡大坝视线清晰、视角全面,能将高峡、平湖、大坝一览无余,被游人称之为坝区的“天上人间”。据投资方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负责人称,连同道路在一起,九龙湾景区的投资超过4000万元。同样处于三峡大坝南岸的中堡岛村,是坝区移民第一村。2006年3月8日,中堡岛村谭谊等16名村民自筹资金380万元,租赁中堡村30亩荒地进行旅游开发,建成了中堡岛生态文化广场等一系列景观项目。沿文化广场台阶而上,即可近距离观望整个三峡大坝,据称门票60元。在三峡大坝北岸船闸外侧约300米处,由夷陵区太平溪镇招商引资建设的三峡风情园在2003年8月建成,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包括长江水族世界、三国文化表演场和百鸟园,在这里,也可以观看三峡大坝,门票也是60元。

对于志在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三峡总公司来说,三峡风情园、九龙湾风景园、中堡岛文化广场分享三峡大坝收益的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

事实上,目前这些投资商已经尝到了冒险的代价。围绕三峡大坝周边而建的这些观景点,中堡岛文化广场离大坝最近,也是“威胁”大坝经营利益的关键点。2006年“五一”黄金周前夕,该文化广场因没有景点规划和用地手续被宜昌市有关部门紧急叫停,此后,三峡总公司以43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中堡岛项目。

三峡风情园和九龙湾景区面临的困境是必须获得三峡专用公路的通行证才可以前往。为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专用公路从1997年7月1日起开始封闭运行。宜昌市夷陵区政府办公室一名官员称,从目前获得的情况看,三峡总公司将在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把三峡专用公路移交地方使用,但在这之前都将封闭运行,对所有进入坝、库区的各类旅游车辆按照每人105元的标准收取门票后由三峡总公司发给通行证,获得通行证的旅行社还必须经过许可后方可前往三峡风情园或者九龙湾风景区。

2006年11月25日前后,该景区部分员工背着稻草住到三峡总公司办公所在地宜昌市东山酒店一楼进行了5天静坐。之后,宜昌市旅游局组织夷陵区委、区政府、区旅游局、三峡总公司等单位就三峡风情园的问题进行了磋商。

利益与体制之变

三峡大坝延伸的旅游业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地方民众带进了利益“分食”的漩涡争夺之中。

在这场利益分配中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宜昌市一旅业集团的负责人说,以大坝旅游资源为例,必须整合资源。在三峡大坝旅游资源中,三峡总公司拥有先天的垄断性资源和条件,而三峡总公司的对面则是宜昌地方的一些小旅行社和一些单独的景点景区,力量比较分散而且不团结,三峡总公司很容易对这些单兵作战的个体分而治之,在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坝区旅游发展规划出来之前,整合是唯一的一条路。

夷陵区一名官员称:“相对于付出,我们获得的回报甚少,每年能分得三峡电站的税收几百万,而两岸用于三峡工程还建土地的复垦费用就高达2亿元。在三峡工程的主业上我们不期望分配多少,但是,三峡工程的辅业是不是应该更多考虑地方,让地方政府和民众以及企业分享建设的成果,我想这是应该的。”

这种想法要得到实现,并非宜昌、或者湖北省单方面即可实现,最终还需三峡总公司、国务院三峡办、国务院三建委或者直到总理才能拍板。为此,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宜昌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提出,在整合资源、确定利益格局分配的同时,要推进和理顺坝区的体制改革。

目前三峡大坝区域的管理,主要是由三峡总公司的坝管部、宜昌市坝区工作委员会、夷陵区三峡办、秭归县三峡办以及交通部三峡通航局等组成。

库区周边“产业空虚化”

初到三峡库区新建县市的人,往往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所兴奋:整洁而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簇新楼房,轰鸣作响的公路、码头工地现场……

但据了解情况的有关人士告知,实际上,库区许多新建起来的县城人气并不旺,大多数商业店铺生意萧条。

统计表明,2004年,三峡库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6%。

这正是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空虚化的反映。

所谓产业空虚化就是库区企业在搬迁后,要重新恢复原有产业要有一个过程,而且产业的恢复、发展与移民搬迁无法同步,这就形成了产业空虚化的问题。

目前,产业空虚化已经产生了较大负面效应:工业占比大幅下降,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就业矛盾加剧,相当部分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困程度加深。据重庆市有关部门统计,万州区40万人,在企业重组和关停破产中的下岗失业人员达6万多人,纳入低保的约有10万人。

来自人行宜昌市中心支行的专项调查显示,有5个原因导致了三峡库区经济的产业空虚化。

政策限制和束缚。1992年前40年间,中央从严限制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对红线以内地区一律不得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库区新上项目,不仅要符合政策,还要符合环保要求。

移民搬迁工作的基本结束导致库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下降。三峡库区经济是典型的由移民投资拉动的“输血型”经济。但据统计,二期移民结束后,每年的移民投资占库区投资的比例已下降了80%左右。

对移民和企业的搬迁损失,国家实行的是有限的补偿政策。再加上没有考虑到移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计算,导致移民费用概算严重不足,移民迁建资金缺口很大。

淹没区里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对原本就很脆弱的工业基础产生较大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招商引资和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