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钱钟书围城范文

钱钟书围城精选(九篇)

第1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于1947年首次出版,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围城读后感钱钟书经典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更多读后感相关内容推荐《梵高传》读后感范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600字

《山海经》读后感作文范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300字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经典范文1《围城》为钱钟书先生34岁时之作,耗时两年。当时因珍珠港事变,上海沦陷,困在上海。《围城》即是作者在上海时所作。

我看《围城》,并不在意书中人物困于何种围城之中,而是喜欢欣赏作者对一个个人物嘴脸的刻画。《围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来描写的,刻画了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事业、爱情、家庭方面的故事。

在海外留学期间,方鸿渐无心向学,荒芜了几年青春之后,面对来自父亲的压力,竟向一个爱尔兰人买所谓克莱登大学的,甚至原定付钱100美金,最后却说“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只给了那爱尔兰人40美金,惹得那爱尔兰人喝酒后上街要找中国人打架。方鸿渐如此赖账,作者将其戏称为“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的唯一胜利”,不无讽刺之意。方鸿渐将文凭寄回家,嘱咐父亲自己“生平最恨博士之称此番未能免俗,不足为外人道”,表面看尽是文绉绉的合理言语,但作为旁观者的读者不免觉得虚伪可笑。方豚翁有其实这种低调之人,中国传统宗族社会家庭便是崇尚所谓光宗耀祖之事,得一博士头衔,不登报纸倒觉得是衣锦夜行,于是方鸿渐的名声便不胫而走了,方鸿渐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顶住,而世人只看博士二字,便只顾五体投地了。

方鸿渐本来是有一个父母之命的未婚妻的,在旧社会就是这么荒.唐,方鸿渐只见过其一张半身照,下一次见面恐怕就是在洞房里了。然而或许是老天还眷顾方鸿渐,在其归国前未婚妻便暴病而亡,鸿渐的心是舒坦的,不过这是建立在另一个生命的极端不幸之上的,让人读来有些感慨。之后在归国的船上,方鸿渐偶遇又未婚夫资助出国留学的'风流鲍小姐,两人在船上数日便一遇即合,做了苟且之事。同船的同样是留学归来的苏小姐看在眼里,眼中却不是厌恶,而是嫉妒。这不,船一靠岸,方苏两人便在一起了,而且还是苏小姐更加主动,这是很可笑的,其实就是表面文雅苏小姐也渴望进入婚姻这个围城,在心里,他和一般女人有何不同,担心自己年龄大了嫁不出去,好不容易抓住了方鸿渐这根稻草,便忘了他与鲍小姐在船上的作为,原谅了他假造文凭,却又放不下自己一贯清高的架子,处处为着鸿渐,等着他向自己求婚,可笑。然而方鸿渐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一见钟情,最终婉拒了苏文纨,追求唐晓芙却又遭挖苦,回到一直寄住未婚妻家里,伯母再也无法忍受,遂在“同情人”赵辛楣牵引下到所谓“国立三闾大学”任教。而苏文纨在遭到拒绝后立刻翻脸,数落方鸿渐不是,不久之后这个一直渴望婚姻的女人马上答应了“诗人”曹元朗的求婚做了其夫人,几年之后再见方鸿渐,她已是一副贵妇人的模样,却干着商品的事,可笑。方鸿渐与四人前往三闾大学,途经许多坎坷,继任的面目均暴露无遗,然而同行的孙小姐却还是一副纯真的模样,然而其面目怎样恐怕后来才会见分晓了。

大概三闾大学也是像极了中国的其他大学,治学之地,仍是各种算计和勾心斗角。鸿渐辛楣无地位没依靠有不懂得巴结人,注定不会长久的,任教期间磕磕碰碰,鸿渐又对孙柔嘉产生了一丝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情愫,但是谁能说这不是在孙柔嘉的计划之中呢,这也为后来两人突然确定关系和订婚做好了铺垫,孙柔嘉此人看似单纯柔弱,然而大概就如作者所说,女人天生就是有政治家的骨骼,谁知道她心里藏着什么呢。她一遍又一遍假装不经意的害羞的告诉方鸿渐别人在说“闲话”,而自己又何尝不在刻意制造闲话呢?最后在李梅亭等人的吹擂之下方鸿渐情急之下真的承认两人关系,而孙小姐的心愿大概也是终于达成了吧,只是我不明白,这样逼一个人同自己结婚意义何在呢?婚后孙柔嘉终于露出面目了,以前鸿渐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单纯的女孩,甚至什么事都要来问自己的意见,但是结婚后鸿渐才发现原来她挺有自己的主见,有时还挺固执。而且照例她会埋怨鸿渐的无能,这种现象在显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少见了。文章最后,方孙二人终于破裂,鸿渐躺在沙发上沉沉睡去,故事戛然而止,后续如何,作者是要留待我们自己想象了。

小说多从方鸿渐的角度展开,让我们对其觉得除了一样的可笑之外,还多了几分同情。方鸿渐就是你我,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何尝就没有你我的影子呢?笑他们,就是在笑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非常只在地笑,只要笑笑过后懂得三省吾身,倒也不负作者笔墨。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经典范文2《围城》这部小说在高中能够说就早有耳闻,一向很想去拜读一下,然而由于高中时光的原因,一向没空去读,进入大学以后,最后有幸将《围城》看了一遍,《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杯具。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我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以前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那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应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职责,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感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我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持续着一颗用心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21世纪里,生活的围城依然存在,在这个竞争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不管是来自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的压力,都将人们置身在一堵又高又无边际的围城里,对名利的追逐,对金钱的渴望,将人们压得透但是气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被为外人羡慕为象牙塔般的生活,但是很多大学生也被关进这座无形的围城里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在单纯,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学会了钩心斗角,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又面临找工作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大学生就注定要在这座围城里出不来呢?我认为此言差矣,困在生活的围城,大多数是由于自我将心置身在围城里面了,所以给心安上一对翅膀,就能飞出这座围城,看到广阔的天地。

所谓给心安上一对翅膀就是,将心态放好,给心灵减负,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用心向上,而不是抱怨,对于人际交往,我想只有对于别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别人也必须会对你以诚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极,乐观向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而对于工作,我想毕业既失业是对于那些毫无准备的人说的,因为我坚信机会是有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只要你在大学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相信你的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围城再高,只要我们能给心安上一对翅膀,我们就必须能飞出围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气,创造完美人生。将围城击化解与无形之中。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经典范文3《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后感,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熟悉。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的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经典范文4解志熙说:“《围城》正是钱钟书立足于中国的这几块现代化文明的土壤而又方言世界,对整个现代化文明现代人生进行整体反思和审美观照的艺术结晶,它所要反映和揭示的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钱钟书在自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一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的知识分子。《围城》中常有诙谐的锋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可以说,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了一番讽刺描绘。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令其形神毕露。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的。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索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术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人发噱作呕。这两个最后却结成秦晋,确是“珠联璧合”。还有,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语教授。为了灭迹消踪,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勾勒出了一个厚颜无耻、奸险残毒之徒。……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漫画式的幽默。

像这样拟人化的调侃,读过之余,每有会意,一种舒心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在行文中,《围城》通篇都是嬉笔。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而这部《围城》,的确不失为一部佳作。

围城读后感钱钟书经典范文5《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

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

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

第2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一、女人铸就的“围城”

对于《围城》的研究有一个方向就是婚姻爱情,认为《围城》是一部真正的婚姻爱情小说,,以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为代表的“围城”里的女人,引导着方鸿渐一步步走向爱情的围城,婚姻的围城。学者们对于《围城》里女人的定位也基本以此三女子为代表分为三类。

苏文纨对方鸿渐不能说没有一点感情,不然她不会放弃赵辛楣而选择方鸿渐,但是苏文纨偏偏喜欢游戏男人,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征服欲,她玩弄赵方,戏耍酒桌。最后方鸿渐爱上了唐晓芙,放弃了苏文纨,算是把她的面子丢尽了。于是苏文纨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下嫁滑稽可笑的曹元朗,来证明她自己的魅力。婚姻爱情于她而言,都只是一场戏,后面是她空空的内在,犹如一张惨白的纸。

“孙柔嘉是一个中产中智中等姿色的女性代表,平凡的家庭、冷漠的父母,使她不得不凭借自己的力量生活,而谋取一个合适的丈夫,是她生活中极重要的一个内容。”②,这是张岩冰和杨幼力在《的女人·女人的“围城”》一文中指出的。大多数对于孙柔嘉的研究都认为这个小姑娘更善经营,我认为当一个女人把抓住一个男人作为自己事业的时候,能够以设计精巧的方式捕捉丈夫就显得十分正常了。孙柔嘉有一个天真温柔的网,套住了被爱情搅得糊涂的方鸿渐。孙柔嘉能够成功,与方鸿渐之前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女人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方鸿渐的世界当中,也促成了他们的姻缘。婚姻本就是两厢情愿,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连方鸿渐自己后来也觉得:

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的生活。

张岩冰和杨幼力在《的女人·女人的“围城”》一文中还指出,“唐晓芙根本不是“围城”之中的女人,而是围城之上的女神,是作者对于女人的理想的化身。”可以说,钱钟书算是把唐晓芙化作了书中的希望作为存在,这个女人完美到似乎只是出现了一瞬却化成了永恒,干干脆脆的出现,清清静静的离开。唐晓芙和方鸿渐是注定无法在一起的,难以想象一旦他们二人结婚会形成怎样不堪的局面,因为方鸿渐本不配唐晓芙,这只是他的一个梦而已。

二、知识分子的“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中还触及了这样一个话题,对于五四以来中国文人趋之若鹜的“西化”留洋镀金倾向进行理性反思。《围城》中的这些人物一个个都曾经有出国留洋的经历,这是那个时代的潮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随着故事的展开就不难发现,这些莘莘学子个个不过就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争取更大荣誉而选择了出国留学,并不是抱以怎样崇高的目标。而这样的心态在当下的社会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能够留洋学习,本有更多机会成为优秀的精英知识分子,只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像围城里的男男女女们一样重复着过去的老路,上演着同样的悲剧。

钱钟书进行抨击讽刺的不只是留洋,还包括教育这一方面。国立“三闾大学”简直演尽了中国大学的千姿百态,以高松年为首的三闾大学,推行着以“官本位”思想为主导的管理机制。不论是方鸿渐、赵辛楣、高松年、韩学愈为代表的留洋学者,还是以李梅亭、汪处厚、刘东方为代表的本土学者,都是一帮乌合之众,但是他们却撑起了教育的脊梁,道貌岸然,玩世不恭的面对各色学生和老师,将本应属于教育的纯洁玷污的一无是处。书中描述的方鸿渐和高松年因为“教授”这一职位所上演的嬉笑怒骂,读来可笑,想来可悲,但是却真实。

钱钟书看得很远,他早已意识到我们的很多知识分子只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学生如此,老师如此,大学亦如此。这样的困惑筑起的“围城”意象,不可谓不沉重,不可谓不深刻,值得深思。

三、平淡的“围城”

郑淑慧在《从看钱钟书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中这样论述钱钟书的艺术风格,他认为,“作品中寓有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方鸿渐超世俗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俗物的嘲讽无疑都表现了作品超迈的气韵。这种超迈的气韵还表现在叙述者的审美评价和鲜明的情感态度上,表现在雍容优雅的艺术情调及和谐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作者是寓忧愤于平淡,融力度于轻松,隐哲理于诗情,其间充溢着艺术精神,体现一种和谐深邃含蓄之美。”⑤

我之所以将《围城》的平淡单独提出,是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基本格调奠定了《围城》整体的感觉,于平淡轻松中见神奇,往往 给人以深思。钱钟书在《围城》中即使是描述被日本人侵略也只是举重若轻的一笔带过,他面对本民族的大灾大难绝不可能没有任何感觉,但是他能够在《围城》中以这样平淡幽默的态度来描写:

开战后第六天日本飞机第一次来投弹,炸塌了火车站,大家才认识战争真打上门来了,就有搬家到乡下避难的人。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⑥

将日本人的侵略用家人倾国倾城来描绘,读起来似乎不露声色,却内藏无限的愤懑,但这都隐藏在平淡之下。这就是钱钟书《围城》最为成功之处。

《围城》的平淡还体现在全书舒缓的节奏上,整部小说没有过多激烈的冲突情节,都是琐碎生活的平淡记叙,这种平淡给人亲近的感觉,让人能够更好的去感受文字间的味外之旨。陌生化的语言在拥有了生活的基础的时候所传递出来的感觉,使人们给于《围城》高度评价。毕竟全书是“锱铢积累”而成,钱钟书给整个故事安排了精巧的细节,化平淡为神奇,体现出一种谐趣的感觉。正是平淡的基调构筑了基本的“围城”意象。

钱钟书“围城”意象的构筑还有很多方面,但是这婚姻、事业、爱情的“围城”决计离不开以上四个方面,也是对我触动最深的四个方面。其中平淡是基础,其他三者则可分别作为艺术、人物和批判性三个方面的代表,这些矛盾冲突凸显构筑了“围城”意象。《围城》一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仍值得细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岩冰和杨幼力.《的女人·女人的“围城”》.甘肃社会科学.

第3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一、钱钟书《围城》中对女性偏见意识的体现

(一)从对苏文纨描写中看对女性偏见

作品一开始将苏文纨定位成一个大家闺秀,海归博士的形象,但是在作品中却又将苏文纨描写成一个玩弄爱情,工于心计的坏女人。《围城》中描写苏文纨在一步步逼迫方鸿渐喜欢她,跟她在一起。比如在船上苏文纨为方鸿渐补袜子、缝扣子、洗手帕,这些都给了方鸿渐不小的精神压力,是方鸿渐不得不考虑是否要喜欢苏文纨。这段描写展现出了苏文纨玩弄爱情的心机,使方鸿渐掉入了爱情陷阱。但是苏文纨是确实喜欢方鸿渐,才为他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让方鸿渐喜欢她而故意去做的,因此,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苏文纨成为一个颇有心机的女人,还使方鸿渐有了承担逃避爱情责任的借口。《围城》中还将苏文纨描写成一个有虚荣心的女人,把男性玩弄于鼓掌之中。最经典的描写是: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枪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这样的描写将苏文纨的心机和虚荣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从作品其他地方对苏文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苏文纨应该是真心喜欢就是方鸿渐,对赵辛楣没有喜欢之意。比如当着赵辛楣的面,苏文纨时常叫方鸿渐为鸿渐而不是方先生再如当方鸿渐和赵辛楣碰头之时,苏文纨常常是挽留方鸿渐,这足以表明苏文纨是喜欢方鸿渐的,而方和赵之间的斗法只不过是二人不能释怀而已。另外,当方鸿渐拒绝苏文纨后,去追求唐晓芙时,苏文纨把方鸿渐的信给唐晓芙看,使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破裂。这被作者描述成苏文纨是故意破坏他人美好爱情的凶手。但是实际上苏文纨只不过是将事实告诉了唐晓芙,方鸿渐与唐晓芙爱情的破裂归根结底是方鸿渐本身的错误,不能让苏文纨顶罪。在整部作品中,描写了苏文纨诸多不好的地方,但是作品并没有给苏文纨辩驳的机会,男性的种种过错,造成诸多不良后果,为此买单的却是女性。对此,可以看出来对女性的偏见意识。

(二)从对孙柔嘉描写中看对女性偏见

人物孙柔嘉这个名字本身就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男权主义思想。柔在字典里的解释就是温和,柔顺,嘉的意思就是赞许。中国儒家文化当中,对于男子的教义就是温良恭惠,说起来就是柔嘉的意思。在作品中,作者把孙柔嘉描写成了一个工于心计,长于阴谋,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不择手段的坏女人。作品中多次描述赵辛楣提醒方鸿渐,孙柔嘉是一个有心机,会耍阴谋的女人,不要掉入她设计的陷阱之中。在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的问题上,作者也描写成是孙柔嘉使用手段让方鸿渐主动承认与其订了婚。而在表达爱情上,孙柔嘉自己把所谓的爱情藏在心底,却要让方鸿渐主动示爱,在作者看来这是非常令人厌恶的事情,也被看成孙柔嘉是一个有手段、有心机、会阴谋的人。但是这些看来都并不是真实的。在男权主义占据主流价值观的年代,孙柔嘉不像苏文纨那样去主动表达爱情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作品中许多描述也可以看出来,孙柔嘉其实是一个略带羞涩的女生,因此,只能将爱情藏在心底。孙柔嘉和方鸿渐之间在现代人看来是女追男的爱情,在那个年代,孙柔嘉难免会有隐藏,这并不是孙柔嘉个人的错。实际上作者是承袭了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封建性道德思想,认为女性只能任由男性去挑选,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自由,像孙柔嘉这种内心想追求爱情又不敢表达的女人,是令人厌恶的。实际上,孙柔嘉只是一个想追求爱情但是又不敢于表达的女性,并非是一个富有心机、会耍阴谋的人。作者描述的一切,只不过是在男权主义意识下对女性的偏见。

(三)从对鲍小姐描写中看对女性偏见

作者对鲍小姐出场的描写就奠定了整部作品对鲍小姐的态度。在小说的开头,鲍小姐是穿着极其暴露的服装的形象出现的,这令很多人都比较反感,认为其是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性。作品的描写中,鲍小姐是一个脾气无常的人,经常和方鸿渐发脾气;是一个无趣的人,会因为别人的玩笑而生气;又是一个功利的人,为了能够出国留学,选择一个又丑又黑有老的男人作为未婚夫。这展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没有任何修养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一文不值的女性,为什么还能诱惑方鸿渐上床呢?或许在对方鸿渐的描述中能够得到答案。当鲍小姐用亲昵的话刺激方鸿渐的时候,他显得害羞和得意;当鲍小姐私会方鸿渐的时候,他的心里却是异常的兴奋和高兴。其实,方鸿渐早已对鲍小姐产生想法,只是碍于情面和勇气,自己不够主动,所以,从观念上来讲,方鸿渐与鲍小姐对待性爱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鲍小姐更为主动。但是道德批评却要加在鲍小姐身上,使她成为一个没有道德底线,并且行为不检点的女性。而后边对鲍小姐的描写更是抹去方鸿渐背负道德谴责的可能。在下船前,鲍小姐对方鸿渐的态度变得冷淡起来,下船后又一头扎在未婚夫的怀里,这样鲍小姐成为了没有任何情感的人,而方鸿渐却道德批评的口实。其实,男性对性爱的欲望才使得方鸿渐投入鲍小姐的怀抱,在这一点上,男性和女性都是一样的。所以,作者是在传统的男性文化下进行的描述,包含了对女性的偏见。

二、《围城》产生对女性偏见的原因

(一)作者的创作目的

作者在写《围城》这部小说时就已经给它定好了基调,那就是讽刺,将人性丑陋、自私、贪婪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小说几乎每个人物的设定都是带着作者的任务出现的,就是为了通过人物之间的描写、对话和发生故事来达到小说讽刺的目的。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思辨型的作家,他对社会和人的观察是非常到位的,其对于社会和人性的丑陋一面的理解随着小说的创作已经融入其中。在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的任何进步行为都可能会被看成是邪恶的代表,而作者对于女性的思想的进步持冷漠的态度。他从旁观者的角度、男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的进步,发挥尽可能的想象去展现和揣测女性的丑陋。正如美国学者所言:《围城》整部作品就是,没有改造的和非理想化的嘲讽地观察而不是发掘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如果说作者的创作目的并不是挖掘人物感情,而是讽刺,那么作为丑恶的代表的女性们便成了作者重点讽刺的对象。因此,作品隐含着对女性偏见的意识就理所当然了。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男女关系就是一夫多妻。一个男人拥有多个女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一个男人只拥有一个女人并不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这样的传统的男女关系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且在诸多反应男女关系的作品中,都展现了一男有多女的传统两性关系。从《围城》中来看,钱钟书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反对,有些传统文化在他的思想中还是继承下来了。因此,作者对一男拥有多女的这种两性关系并不反感,反而可能是一种默许。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笔下的苏文纨追求自由爱情就成了一种心机,孙柔嘉追求婚姻就成了一种阴谋。比如在作品中像苏文纨厌恶鲍小姐勾引方鸿渐、苏文纨将鲍小姐勾引方鸿渐这种事告诉唐晓芙等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是苏文纨工于心计、破坏他人爱情的表现。所以说,钱钟书先生没有彻底突破传统文化的禁锢,而追求西方文化中自由、民主,其血液中流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促成作品中充斥着对女性偏见意识的重要原因。

(三)作者的男权意识的影响

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偏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人就如男人的附属品一样,其必须依附于男人,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女性的任何评价都要有男性来作出,其就像男人的财产一样,可以随意处置。虽然钱钟书先生并非带有浓厚的男权主义思想,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还是具有男权意识的,这样的意识也决定其作品的创作中必然带有对女性偏见的意识。《围城》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鲍小姐以及赵辛楣与他们的关系,都透露着作者用男权主义女性价值观的规范来塑造女性的影子。对此,甚至有人认为,这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和其恋爱观。虽然并不能用作品来判定作者的态度和观念,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来,作品中对女性的偏见确实受到了作者男权意识的影响。

三、从《围城》中女性偏见意识获得的启示

(一)人生启示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人和事,不管是好还是坏,都是对人生的历练,不能用固有的思想去看待一件事情,那样只会让人对其他人和事产生偏见。如果《围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不是在偏见的意识下存在的话,能够尊重女性追求爱情的自由,那么这部作品的结局一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人的一生就像是一部作品,在其中有人多个人物形象,如果能够理性对待,认真思考,那人生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也会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结局。

(二)婚姻家庭启示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男权意识是文化传统的典型表现。在现在社会中,许多家庭中仍然存在着男权意识,比如网络曝光的家庭暴力、家庭虐待等,很多都是男权意识在作怪。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和睦,而想要达到家庭和睦,最基本的就是平等。夫妻双方相互平等对待,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所以说,家庭中千万不能存在对女性偏见,认为其是自己的附属品,那样只会导致家庭破裂。

第4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围城》

《围城》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位出洋留学生,回国后颠沛流离,是一个流浪汉的悲剧。在他那种漂泊的生活中却始终由几个女人贯穿。

过世的未婚妻,从未出场,只是被人提到。这个女人对方鸿渐一生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就是因为她,方鸿渐才能出国留学,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事。她是幸福的,因为没有与方鸿渐进行痛苦的婚姻;可她也是悲哀的,只是一个过世的人。她是方鸿渐的第一个女人

鲍小姐,与方鸿渐在船上发生关系,她是开放的。在她的世界里“什么都是浮云”。

第5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关键词: 《围城》 讽刺 审美心理 构成 讽刺艺术

《围城》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优秀的中文小说之一,20世纪中国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其以犀利的语言,妙语连珠,喜剧中透出悲剧效果的艺术手法剖析出知识分子灵魂,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百态图。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作为讽刺文学,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类的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但它比它们优胜,因为它有统一的结构和更丰富的喜剧性。“幽默具有某种释放性的东西;但是,它也有一些庄严和高尚的东西……幽默不是屈从的,它是反叛的”。[1]《围城》通篇充满了机智的语言,构成了独特的语言讽刺,它既机智俏皮,又辛辣犀利,其讽刺剃肌析骨,淋漓尽致。因此,《围城》不愧为现代讽刺的奇书,它在现代讽刺小说及整个中国讽刺文学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从《围城》中讽刺的审美心理及其构成入手探析钱钟书先生的讽刺艺术。

一、悲也可,笑也可,哭笑不得――审美感受

五四以来,鲁迅开创了社会讽刺小说的先河,其以《阿Q正传》开创了“含泪的笑”的悲喜剧,京派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小说家在追求人性自由的人文精神中让人读来“笑中有些悲哀”。而钱钟书也自成一家,他的《围城》建立起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世界,或者说让人觉得可笑又笑不出来的世界。鲁迅笔下的世界是黑暗的,希望是或有或无的,人们的思想是麻木不仁的,因而鲁迅讽刺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和批判;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纯美的、未开化的、理想的,因而沈从文讽刺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与批判。而钱钟书《围城》中的世界是混乱的、乌七八糟的,一个知识分子堕落的世界,钱钟书却没有批判,不是揭露,而只是优哉游哉地展示。他像一个冷静的描述者,而读者的心已不再平静,从中观照、参悟,因而“想笑又笑不出来”。

“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内患外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船走得这样慢,大家一片乡心,正愁无处寄托,不知哪里忽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妙得很,人数可凑成两桌而有余,所以除掉吃饭睡觉以外,他们成天赌钱消遣”。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却悠闲地打起了麻将,其思想与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读来可笑又可悲。

“‘哲学家’楮慎明他常翻外国哲学杂志,查出世界大哲学家的通信处,写信给他们……那些虚荣的老头子拿了他第一封信向同行卖弄,不料彼此都收到他这样的一封信,彼此都是他认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楮慎明靠着三四十封这类回信,吓倒了无数人,有位爱才的阔官僚花一万金送他出洋”。标榜为“全是天性”的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睛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些突破眼眶,迸碎眼镜。”这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令人尊敬的“大哲学家”却是靠着如此卑劣的手段欺世盗名,不禁让人怀疑这些自诩甚高的文人有多少真才实学。

《孔乙己》里谈的是“茴香豆”的学问,《围城》里谈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2](《围城》序)从这个角度来说,钱钟书的“讽刺”与鲁迅的“讽刺”一脉相承(讽人讽世)。只不过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一类人物多是奋斗挣扎在茫茫的希望中前行的独行者,即使是孔乙己也让人怜爱、心酸,而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分子却似乎让人感到一丝身份认同,可恶甚至可怕,引不起人任何同情之感。

二、间隔与虚实――审美构成

《围城》讽刺艺术的审美意蕴来源于《围城》用陌生化与反讽的艺术手法,漫画式地勾勒了一个幽默滑稽的世界。这个世界使观者与作品之间间隔,仿佛完全是一个旁观者,毫无戒备地走进人物卑下猥琐的内心世界,体会其中的戏谑、挖苦、嘲弄、热讽;随着对人物的了解,钱钟书式的语言又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把握、发现当时社会及政治的真实存在。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如《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刻意拉开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营造一种陌生新奇的氛围。钱钟书先生正具备这种天才的创造力,他根据表达的需要,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新鲜贴切的喻体,去表现描绘本体,使之形肖而神似。两件看似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经他的生花妙笔一连,直叫人击掌叫好。他为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而反讽旨在通过对立两项的悖逆冲突,两极互动达到揭露真相的目的。即在文本的叙述过程中,叙述者为读者提供了至少两套代码,一套是表面的、显在的,在字面上提供了貌似正确的道理,而另一套代码是内在的、隐藏的,通过叙述者在语言上的婉转周旋,利用历史语境的差异或逻辑的思考谬误,让读者心领神会。反讽是隐喻式的,意味着作者可以说一回事但表达的是另一层意义,用一种符号(深层语码)替代另一种符号(表层语码)表达的意义。无论是陌生化还是反讽,作者都试图在造成间隔效果的基础上达到一个虚实相生、主客交融的世界。

如描写鲍小姐时,除了把她比喻成熟食铺子外,还把她比喻成真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裸的。鲍小姐并未,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逼真地烘托出鲍小姐的放浪形象。“鸿渐要喉舌两关不留难这口酒,溜税似地直咽下去,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当时日军大举侵华,方老先生身为德高望重的乡绅,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因为“政府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而有所“怨抑”,作者用“青年守节的孀妇”作比,一针见血地讽刺了方老先生爱国是图虚名。教授、副教授、讲师是学识水平的标志,也是崇高神圣职业的代称,而作者用夫人、如夫人、通房丫头作比逼真地展示了当时教育事业不受重视,知识人才大为贬值的社会状况。堂堂的三闾大学系主任宴请宾客用的是清淡如水的鸡汤;“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又借方鸿渐的表现批判了投降卖国的政策:“可是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人造战略上的撤退’”。又如把方鸿渐一行人在泥泞路上鞋底上沾满的泥巴比作“抵得贪官刮的地皮”。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作者都对其肖像、心理、行为进行了一番讽刺性描绘,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令其形神毕露,让人耳目一新、哭笑不得。人物、社会、政治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

三、美与丑的人性透视――审美价值

用丑来透视美,钱钟书独辟蹊径,避免了陷入常规思维的窠臼,他敢写人性中猥琐卑下的东西。鲁迅认为要如实地反映丑、表现丑,“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3]讽刺的生命就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讽刺。同样,钱钟书也是反对为说笑而说笑的,钱钟书在《说笑》中谈道:“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又说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夏志清评论道:“现代中国文学的讽刺作品,通常是对社会罪恶的一种抗议方式;而钱钟书则看法独特,把作家本身看作社会文化堕落的一个重要成分。……这是现代精神的一种特征,一种悲剧性的特征。钱钟书创作的中心目的其实并非去揶揄知识分子及作家,而是要表现陷于绝境下的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的永恒戏剧。”[4]苏小姐结交的新派知识分子,三闾大学里偏执狭隘的教授和讲师,上海的旧派绅士,政府的官员,客栈的老板和,这些人物不都是战争中在时局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吗?愚昧、自私、狭隘、争权夺利就是人性的一方面,讽刺家就是要透过高度的智慧和素养把这些众生相刻画出来。他们都是在一个丑恶的世界里扮成一个个小丑:方鸿渐、赵辛媚、董斜川、汪处厚、陆子萧、韩学愈、李梅亭……他们自私猥琐、损人利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钱钟书用讽刺的笔法撕下了人物对象温文尔雅的面具,让读者直视其丑恶的、虚假的、伪善的灵魂。

钱钟书的讽刺就是把人物放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之中,因而虚构的人物反倒具有了真实性,虽然他坚持声明他写的都是凭空捏造的人物,但《围城》中的人物还是让人可以与现实中的对号入座。因而,讽刺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一个荒诞、异化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真实,它展示了人的“基本根性”,人性的弱点及其阴暗面在其中都有精微、细致、准确的把握,让人无法接受又忐忑不安。钱钟书笔下的男男女女并非至善,也并非至恶,他们是美与丑交织而把丑显现于外的人物,这种“丑”与我们本身又是何其相似。“《围城》中没有一个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败者。主人公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笼罩全书的象征性结构所要道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学思考”。[5]《围城》的讽刺艺术以陌生化与反讽的语言为媒介,处处迸射着人性的光辉,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张唤,陈伟奇译.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知识出版社1987:143.

[2]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文中引文皆参考本书).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65.

第6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关键词】比喻;动漫;心理刻画;讽刺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在当今文坛上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围城》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利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拥有深厚的哲文功底和戏谑幽默的天性,他在小说中巧妙地安排语言,画龙点睛地暗喻其中,冷隽幽默,睿智讽喻如同针灸的针尖,辛酸刻薄却又一语中的,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同时,钱钟书用一种在针尖上跳舞的浪漫手法,细致而又理智的抨击了丑恶的社会,语言的过度讽喻表达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苍凉无情,摒弃那种温和的微笑,代之以对人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精雕细刻了人物的懦弱人性并揭示了“围城”主题,突出其巨大的悲剧色彩。

     在钱钟书的语言艺术中,讽刺是举足轻重的一种语言手段。钱钟书没有用说教的方法来揭示他所看到_的社会弊端,而是用讽刺对那些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嘲讽,在小说《围城》中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钱钟书运用讽刺的手法是高超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讽刺艺术让我们回味无穷。

1.独特的比喻艺术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在《礼记·学记》中也有“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的说法。依,就是广泛的引类取譬的意思。钱钟书本人在他的《管锥篇》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这两句话,足见他对引类取譬能力的重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有人曾大致统汁,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达数百条之多,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试绝无仅有的,而在这些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他总能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又能达到很大的艺术效果。

     钱钟书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另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小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这段话体现了钱钟书要求比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围城》的数百个比喻中正体现了其独特之处。

1.1比喻的多样性和新颖性。钱钟书的比喻因其见识广博,机趣睿智,在取材上具有多样性,没有重复雷同,选材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新颖独特,雅俗共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钱钟书常常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做比喻,如“你们新回国的留学生,就像新出炉的烧饼,有小姐的人家都抢不匀呢。”“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等句中的喻体“新出炉的烧饼”、“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看似平淡无奇,用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贴切。除了常听、常见、常用的事物,他还能将典故和一些抽象、虚幻的观念引用自如“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个比喻句取材于《伊索寓言·河中肉影》中的故事,用在这里让人忍俊不禁,又能收到奇特的效果。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幽默的学者。他的比喻的新颖性同样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无伤大雅而又能一语中的,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如“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方鸿渐和鲍小姐两人满以为可以吃到一吨可口的午餐,却不知道这¨倒霉:“烫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更让人捧腹人笑的是“鱼像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作者不说鱼肉不是新鲜的,而是说“登陆了好儿天”,“肉”“长时期伏在水里”,可想而知鱼是多臭,肉是多腐烂了,钱钟书用这样的比喻是形象鲜明生动,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1.2比喻的戏剧性和深刻性。钱钟书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比喻不仅仅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从这些比喻句中,读者还能感受到其用语的戏剧性和深刻性的特点。鲁迅曾经说过:“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钱钟书的比喻能通过微笑进行巧妙的讽刺,能够消除不快,又能揭露和鞭笞生活中的虚假与做作。比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帆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术的肉,鲍小姐用力割不动……方鸿渐再接再厉的斗鸡。”这里把上的鸡肉比作“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中可以看出鸡肉是非常硬了,再有鲍小姐的割不动到方鸿渐的“斗鸡”使这两个人吃饭的尴尬场面场面鲜活的呈现,令人觉得非常搞笑。像这样喜剧性的比喻在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但这些比喻并不不旨在让读者一笑而过,相反,通过这些比喻,钱钟书通常能揭示出很深刻的意义,句有尽而意无穷。

     1.3比喻的讽刺意义。我们知道,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小说《围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讽刺艺术服务,而这些另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用了数百个形式多样的新颖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喜剧性的比喻并不是孤立的,讽刺是他语言的重要部分,运用起来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而又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将比喻的讽刺意义和幽默意义完美融合。

2.讽刺手法入木三分、切中肯紧

     《围城》无论是讽刺人,还是揭露社会弊端,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它把轻松的“喜”与“笑”寓于严肃的人生课题中,让人在幽默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的自身弱点并达到自省,作者站在一个中西文化的汇合处,以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作家的目光来打量人性的根本,从而达到批判的锋利和深入。钱钟书曾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知识分子。《围城》中常用诙谐的尖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主要表现:

     2.1俏皮的动漫笔法。钱先生常用俏皮动漫的笔法勾勒众生,以尖刃般的笔法描摹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漫形象,让人未见行踪,却早已看出他们的性格及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刻画沈太太:“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又如描写汪处厚:“别人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看到这段惟妙惟肖、形神俱佳的形象刻画,一幅栩栩如生的漫画就浮现在读者脑际了。作者在描摹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颜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等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便给人滑稽、迂腐不堪的感觉。

     2.2半讽半悲调侃式行文。作者常常使用半讽半悲的门吻调侃众生,他总是纵情挥洒那种博经引传、融贯中西、联类无穷想象力,驰行在广阔的空间,超越具体描写对象,制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审美世界和巧喻迭出、象征遍地的独特文体。在调侃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作者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将下身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与假文凭并论,让人觉得义凭虚伪不堪。在嘲讽他的自我解嘲时,又拉来柏拉图和孔子作陪衬:“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生。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看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是决不开这个学位。”如此调侃,活画出主人公自欺人的阿q相。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在谈到方老爷给孙儿取名阿丑时,作者也要引经据典戏耍一番:“人家小儿要易养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又知道司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头,范晔小字砖儿,慕容农小字恶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朗等等,才知道儿子叫‘阿丑’还算有体面的。”从中看出方逐翁的迂腐不堪,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老、遗少。

2.3精微犀利的心理讽刺。恩格斯说:“各个细节就构成了总画面,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他们的特性、他们的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来逐个的加以研究。”鲁迅说:“细看——雕阑——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在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那些因此终于为人所注重了”。这种小中见大,细中见深的细节刻画艺术,在《围城》中可以说是得到了精妙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对于一位讽刺幽默作家来说,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总之,《围城》确实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奇书,它的味并非是涂在表面的蜜糖,而是像夹心饼干一样,要在你吃后才能品尝和感知到的。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他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参考文献

1.吴超:《感动于<围城>》电子版2004年2月。

2.杨#:《钱钟书与<围城>》电子版1985年1 2月。

3.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4.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7.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

8.《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 006年1月。

第7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关键词】比喻 动漫 心理刻画 讽刺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拥有深厚的哲文功底和戏谑幽默的天性,他在小说中巧妙地安排语言,画龙点睛地暗喻其中,冷隽幽默,睿智讽喻如同针灸的针尖,辛酸刻薄却又一语中的,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同时,钱钟书用一种在针尖上跳舞的浪漫手法,细致而又理智的抨击了丑恶的社会,语言的过度讽喻表达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苍凉无情,摒弃那种温和的微笑,代之以对人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精雕细刻了人物的懦弱人性并揭示了“围城”主题,突出其巨大的悲剧色彩。

在钱钟书的语言艺术中,讽刺是举足轻重的一种语言手段。钱钟书没有用说教的方法来揭示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端,而是用讽刺对那些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嘲讽,在小说《围城》中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钱钟书运用讽刺的手法是高超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讽刺艺术让我们回味无穷。

一、独特的比喻艺术

1.比喻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幽默的学者。他的比喻的多样性和新颖性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无伤大雅而又能一语中的,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如“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方鸿渐和鲍小姐两人满以为可以吃到一吨可口的午餐,却不知道这样倒霉:“烫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更让人捧腹大笑的是“鱼像海军路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作者不说鱼肉不是新鲜的,而是说“登陆了好儿天”,“肉”“长时期伏在水里”,可想而知鱼是多臭,肉是多腐烂了,钱钟书用这样的比喻形象鲜明生动,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2.比喻的戏剧性和深刻性

钱钟书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比喻不仅仅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从这些比喻句中,读者还能感受到其用语的戏剧性和深刻性的特点。钱钟书的比喻能通过微笑进行巧妙的讽刺,能够消除不快,又能揭露和鞭笞生活中的虚假与做作。比如“侍者上了鸡,碟子里一块帆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力割不动……方鸿渐再接再厉的斗鸡。”这里把上的鸡肉比作“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中可以看出鸡肉是非常硬了,再有鲍小姐的割不动到方鸿渐的“斗鸡”使这两个人吃饭的尴尬场面鲜活的呈现,令人觉得非常搞笑。像这样喜剧性的比喻在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但这些比喻并不旨在让读者一笑而过,相反,通过这些比喻,钱钟书通常能揭示出深刻的意义,句有尽而意无穷。

3.比喻的讽刺意义

我们知道,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小说《围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讽刺艺术服务,而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用了数百个形式多样的新颖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喜剧性的比喻并不是孤立的,讽刺是他语言的重要部分,运用起来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而又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将比喻的讽刺意义和幽默意义完美融合。

二、讽刺手法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1.俏皮的动漫笔法

钱先生常用俏皮动漫的笔法勾勒众生,以尖刃般的笔法描摹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漫形象,让人未见行踪,却早已看出他们的性格及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刻画沈太太:“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看到这段惟妙惟肖、形神俱佳的形象刻画,一幅栩栩如生的漫画就浮现在读者脑际了。

2.精微犀利的心理讽刺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对于一位讽刺幽默作家来说,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这种小中见大,细中见深的细节刻画艺术,在《围城》中可以说得到了精妙的表现。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第8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关键词】围城;现代社会;心灵困惑

对于《围城》的主题,有人评价它是“爱情之神的围困和跳脱” i,有人说它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 ii,也有人说它是一座“难解,甚至误解的语言之城” iii。笔者认为,《围城》的主题其实正如作品中阐述的那样,它揭示了人生中在事业、爱情、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每一种困惑都是一座围城。

一、钱钟书围出的那座城

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为线索,讲述了他在事业、爱情和婚姻的种种遭遇。在事业方面,刚开始方鸿渐在留学回国的船上无所事事,急切地想摆脱百无聊赖的状态,因而到了上海时异常欣喜;刚到上海,方鸿渐便面临失业的困扰,紧接着爱情不断碰壁,最后失败收场,他又迫切地想要离开这座城市;赵辛楣给他提供了一个摆脱现状的机会,到内地的三闾大学去做教授,于是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座学校;可事与愿违,三闾大学并非他预想中那样美好,本想做教授的愿望落空,中文系充斥着勾心斗角与尔虞我诈,知识分子带着伪善的面具,他觉得身心惧累,又渴望回到上海……于是,方鸿渐陷入了一种围城的循环,无法自拔,无能为力。

主人公的感情困惑与挫折是小说浓墨重笔描绘的另一座围城。方鸿渐早在读书期间就被家父做主订了婚,被旧式婚姻的樊篱所围困,后来未婚妻患病离世,他庆幸自己摆脱了束缚;在留洋回国的航船上,他第一次尝试了对爱情的追求,却被鲍小姐玩弄了感情,弃他而去;对于苏小姐的示好与献媚,他虽在骨子里并不真正钟情于她,然而为了排遣无聊和寂寞,却还是主动拜访了苏小姐;直到唐晓夫的出现,他才觉得真正喜欢的人等到了,可是反目成仇的苏小姐从中作梗,破坏了他与唐晓夫的恋爱;方鸿渐极力想摆脱失恋带来的疼痛,在离开上海的途中认识了富有心计和动机的孙柔嘉,在三闾大学的一番共同经历后,二人迅速走进了婚姻;婚后夫妻二人屡出问题,在反反复复的纠缠与纠葛中,方鸿渐被牢牢束缚在婚姻这座围城中。《围城》引用了一句英国古话来比喻婚姻这座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iv

综上所述,“主人公的行为就是:进城―出城―进城―出城……方鸿渐永远都不安分,永远都不满足,因而永远都苦恼,因为他总想摆脱困境,却处处都是困境,人生旅途中无处不是围城。” v

二、现代社会里的围城现象

钱钟书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生百态也是我们现代人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并不具有时空局限性。“这种重重叠叠的‘围城’,编织成一种超时空的现实,形象地渗透出严肃的社会主题的意蕴,不能不给读者留下一个令人思索的审美空间。” vi

繁华的都市是座围城。乡下的人羡慕都市的繁华与绚丽,他们仰望着都市的高楼大厦,对城市生活梦寐以求,于是人们往都市挤;而都市的人觉得天空不再清澈和蔚蓝,空气不再新鲜和干净。他们向往着乡村的原始态和自然态,希望过上那样一种生活:伴一声鸟鸣,闻一缕花香,采一枚露珠,踏一寸土地。乡村与城市的人,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企慕,却彼此互为向往的对象,这便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工作是座围城。很多年轻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听闻某某事业单位多么好,某某五百强企业待遇多么丰厚,想尽办法要挤进去;进去后发现,原来找的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或者待遇并不像当初承诺那样,或者工作太过于单调乏味,或者不利于长远发展;于是他们想要逃,向往着其他好的工作。在他们眼里,别人的工作、别人所在的公司都比自己的好,总觉得自己刚从一座围城跳出,又套入了另一座围城。

婚姻是座围城。多少热恋的情侣憧憬着婚姻的美好,争着抢着冲进婚姻这座围城;婚后几年,当初的那股新鲜劲没有了,为了点琐事无休止的争吵;于是他们开始向往婚前的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觉得婚姻束缚着身心,想要逃出婚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段话:“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偶始者或以怨偶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含饴还同嚼蜡。”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婚恋‘围城’:未婚时相思相慕,已婚后如同嚼蜡。

围城其实寓意人生中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无处可逃,“当境厌境,离境羡境” vii 是对围城最形象的阐释。

三、解除现代人的心灵困惑

现代社会里有很多方鸿渐式的人物,他们既是被困的对象,又是围城的建造者。在他们看来,围城是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分界:围城外一片欣欣向荣,围城里一片残垣断壁;围城外满是晴天艳阳,围城里尽是黑云笼罩;围城外幸福无所不在,围城里失望无穷无尽。然而在经历了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折磨后,他们最终明白原来围城内外都一样。“这种人生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欢乐与痛苦的矛盾和转移,就是‘某一类人物’的人生‘围城’模式。” viii

其实,困惑人们的那座城,是自己给自己设想的障碍,自己给自己增添的烦恼。一切恰如围城,围城无所不在;一切又无围城,围城无处存在。围城在与不在,就看个人对人生的参悟所能达到的境界,好比佛家提倡“菩提本无心,明镜亦非台”的空无境界。人生不可能永远符合个人的意愿,往往是我们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终非我们想要的。客观事物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存在,我们需要摆正心态,放低姿态,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中百般浮沉,以知足的心境看待生命中起起落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命运里离合悲喜,尝试着去适应所在的环境,生命所归返的必将是平等与平衡。

我们没有必要去欣羡围城之外的景象而摒弃自己所拥有的风景。慢慢我们会发现,围城其实已经起不了作用,或者说围城已经消散无影踪。就如同《围城》里褚慎明所说:“不管它是鸟笼罢,围城罢,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 ix

注释:

i 李健吾:《咀华新篇・重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ii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iii 赵一凡:《的隐喻及主题》,《读书》,1991年第5期

iv 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v 温儒敏:《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1期

vi 徐宏:《看电视剧漫笔》,天津日报,1990年12月

vii 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1页

viii 田蕙兰:《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ix 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参考文献】

[1]钱钟书. 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75-76.

[2]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藏海涛.冲不出的围城――浅论《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J].东京文学,2011(5):13-14.

[4]禄永鹏.论《围城》主题意蕴的多重复杂性[J].学理论,2012(8):142-143.

[5]阮凤瑛.企慕情境在《围城》中的体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3):6-8.

[6]宣杰.人性的围城与“文学的围城”[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23-28.

[7]陆文虎.围城内外――钱钟书的文学世界[M].北京:文艺出版社,1992.

第9篇:钱钟书围城范文

关键词:方鸿渐 《围城》 庄子 无用

《围城》一书曾被著名小说评论家夏志清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可能亦是最伟大”的小说。《围城》的成功,方鸿渐形象的成功塑造,实是关键。方鸿渐这一文学形象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解读《围城》,必然从解读方鸿渐始。钱钟书《围城》中对主人公方鸿渐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评价:你并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笔者认为,这句话是解读方鸿渐这一文学形象的钥匙。

作为现代小说的《围城》,主人公由古典r代的英雄形象回归凡尘,失去了主人公身上一贯的光环,方鸿渐尤甚。从方鸿渐一出场,作者就点明了方鸿渐“无用”的人格特征: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由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到中国文学系。方鸿渐在此后作者精心建造的学业、爱情、事业、婚姻四重围城中左冲右突直至完全失败,作者也即是围绕着“无用”这一核心创作的。

作者用讽刺的笔法精细地摹写了方鸿渐在四重围城中的遭遇,在这四重围城的描写中不断凸显方鸿渐无用的人格特征。对待学业方鸿渐得过且过,“既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抄敦煌卷子”,用着挂名岳父的资助过着游学生的漫无目标的生活。对待爱情,不敢得罪苏文纨,热烈地爱着唐晓芙,却并没有争取幸福的能力和勇气,也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挽回自己的爱情。对待事业,先是在点金银行暂时落脚,后是阴差阳错去了三闾大学。可是去三闾大学并不是方鸿渐自己的意愿,只是他逃避失恋的被动选择。到了三闾大学,方鸿渐既没有哲学系的课程可以教,也差点失去了暂代的公共英语课。方鸿渐没有扎实的学识,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在人际关系处理四面楚歌之际,面对汪处厚抛出的橄榄枝,竟然“不免也起名利双收的妄想”。最后,方鸿渐虽然因为受赵辛楣的牵连失去了聘书,但是他的解聘实在也是必然之事。在这三重失败之余,心灵极度软弱的方鸿渐跌进了孙柔嘉编织的婚姻之网。虽然他并不爱孙柔嘉,也知道孙柔嘉“千方百计的要嫁给他”,可是在三闾大学极度封闭又压抑的环境中,方鸿渐既是身不由己又是心甘情愿的进入了和孙柔嘉的婚姻围城。在这最后一重《围城》中,方鸿渐还是没有能够走到最后,在面对家庭和婚姻的琐事时,方鸿渐进退失据,在孙柔嘉“你是个Coward!Coward!Coward!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的指责中失去最后的城堡。

方鸿渐之所以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固然是源于他的性格:软弱而习惯于逃避。可是笔者认为,钱钟书先生并不是立意要塑造一个性格上的失败者并加以批评。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别有深意。方鸿渐虽然百无一用,可是作者并没有站在上帝视角批评方鸿渐,而是对方鸿渐给予深刻的同情,正如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发出的感叹: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我们普通的读者对方鸿渐的态度也并不是像对待鲁迅笔下那些人物一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方鸿渐更多的是叹息和同情,甚至有欣赏和喜爱。为什么在对待方鸿渐这一失败的人物形象上大家会抱有这样的态度?我们且来分析。

虽然方鸿渐是无用之人,可是书中有用之人又是怎样的形象?说话夹杂英文的买办张吉民和他势力的太太;矫情、矜持、工于心计、国难期间倒卖奢侈品的女博士苏文纨;众人广座中摆出爱国姿态却最终接受伪职的沈先生夫妇;眼睛白多黑少,夹带稀缺药品再高价卖给学校,满口仁义道德却在镇上嫖土娼的训导长李梅亭;买假文凭,将白俄妻子硬说成是美国人,镇定自若,反让方鸿渐怀疑是自己弄错了的历史系主任韩学愈;贪婪、无聊、胆怯,靠官僚亲戚做上中文系主任的汪处厚;像女人一样絮絮叨叨,下作地打小报告的陆子潇;还有,貌似公允实则圆滑世故的“科学老家”高校长;用恭维信换取西方哲学家的回信认可,以此获得大额留学经费却不学无术的褚慎明;浅薄的顾尔谦;粗俗的方家妯娌,柔嘉“爱人胜于爱狗”的势利姑妈,如此等等。

站在这些有用之人的对立面的方鸿渐却是性格率真,不愿用假文凭欺世盗名因而在三闾大学受挫,不愿违心的恭维苏小姐的诗却和唐小姐恶作剧的写了一封言过其实的道歉信,关心头一次离家的孙小姐,帮她出主意保护她,最后坠入婚姻的围城,仗义辞去报馆的工作最终却失去了柔嘉……这样“无用”的方鸿渐不是比所有这些有用之人都更加可爱吗?

为什么钱钟书要塑造一个我们“并不讨厌的人”,却偏偏让这个人“全无用处”以至在四重围城中彻底失败?这恐怕和钱钟书的人生观不无关系。钱钟书先生访问美国时,曾经对夏志清说:他对于人生,近处着眼,是乐观的;远处着眼,则是悲观的。方鸿渐原本是一个善良、聪明、机敏的现代知识分子,虽然有些软弱、冲动、懵懂,但是,这样的性格在当时复杂的社会中却难以生存,这样率真的性格甚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难免碰壁。也就是说,钱钟书塑造方鸿渐,其目的恐怕不只是讽刺人性,他讽刺人性的最终目的正是对人生的一种批判,说是批判也许并不恰当,正如钱钟书所说,是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这种“讽刺与伤感”也正是脱离了具体的时代在任何时代都能得到读者的共鸣,因而《围城》才成为一部伟大的小说,方鸿渐也成为文学史上光辉夺目的形象。这么看来方鸿渐似乎并非一无用处,在文学史上,反倒比小说中那些有用之人更具意义。这种无用与大用的巨大反差,正如同庄子《逍遥游》中“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的大樗、“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大瓠,他们和方鸿渐一样,虽然一无可用,却都适合“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让读者“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享受文学之美。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上海: 晨光出版公司,1949.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90.

[3]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J].文学评论,1989,(5).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