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火龙果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火龙果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火龙果栽培技术

第1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火龙果;高产;栽培技术;云南元江

中图分类号 S667.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16-01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也称红龙果等[1],含有水溶性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白蛋白、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黄酮和黄酮醇物质,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2],为热带的名优水果之一。近年来,在福建、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种植[3]。

元江县坝区海拔350~800 m,年平均温度 23.6 ℃,最热月平均温度28.4 ℃,最冷月平均温度16.5 ℃,全年大于或等于10 ℃以上的活动积温 8 687 ℃,年降雨量500~800 mm,基本终年无霜,有“天然温室”之称,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火龙果的生长。元江县21世纪初引进火龙果进行栽培,由于其适应性强、病虫害少、产果期长等特点,受到当地果农的喜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县种植达533.33 hm2以上。为了更好地指导火龙果生产,现将火龙果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地建园

元江县坝区终年无霜,有“天然温室”之称,在年平均温度20 ℃以上地区均可种植火龙果。建园应选择土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团粒结构良好的砂壤土、壤土、黏壤土的山坡地种植。土壤湿度不得过大、透气要好,否则容易造成根系腐烂。

火龙果种植以柱式栽培最为普遍,其管理方便、土地利用率高[4-5]。火龙果要有支撑物使其往上攀爬,元江县火龙果种植户主要是采用水泥柱支架。以株行距2.5 m×2.5 m的规格设置8 cm×8 cm×210 cm水泥柱,密度1 650 根/hm2,并埋入地下50 cm。

2 育苗定植

元江县主要采用嫁接法育苗,砧木为剑花(霸王花),再用火龙果接穗。元江县全年均可种植火龙果,一般春季移栽较好。定植前在支撑架和水泥柱脚下做2 m宽、40 cm高的种植畦。在水泥柱4个方位各开挖种植穴,穴施有机肥或腐熟的鸡、猪粪、高效复合肥0.5 kg作基肥。每穴种植1苗,即栽植6 600株/hm2,植入种苗后覆盖表土且稍压紧种苗。种植后需浇1次定根水,初期每2~3 d浇水1次,以后保持湿润即可。

3 水肥管理

火龙果幼苗生长期应保持全园土壤潮湿,春夏季节应多浇水,果实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湿润。灌溉切忌长时间浸灌,也不要经常整株淋水。科学施肥,幼龄树以氮肥为主,成龄树以磷、钾肥为主,配施微量元素肥料。

在春季新梢萌发和果实膨大期,施三元复合肥200 g/株、有机肥2.5 kg/株[6]。施肥多采用撒施,忌开沟深施。每批幼果形成后,可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全年采果结束后,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 g/株以及有机肥或腐熟猪粪5 kg/株。

4 整形修剪

幼苗期修剪以整形为主。定植后,在幼苗生长超过水泥柱前应及时剪去多余侧枝,每株苗只留1条强壮向上枝,将其绑附在水泥柱上。在生长期间,应及时抹除侧芽,一般前期只留1个主干,待植株长到略低于支架时,选留4~5个侧枝作为一级分枝,同时把主干顶打掉。当所留枝条长到50 cm 以上时摘心,再在一级分枝上促发并保留二次分枝5条左右[7]。进入结果期后,应及时剪除萌发的新芽。采果后,应剪除下垂近地面的枝和过密枝及挂过果的老枝、弱枝。

5 花果管理

火龙果有分批开花、花量多的特性,现蕾7~8 d 后应进行人工疏花,每批花每条结果枝留3~4个饱满花蕾。同时辅以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谢花后5~7 d,每枝选留2~3个健壮果实[8],及时摘除病虫果、畸形果。

6 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常见病害有茎腐病、基腐病,多在高温、高湿雨季和幼苗期发生,应注意水分管理。常见害虫有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可用人工捕杀、毒铒诱杀、地面撒石灰和农药等进行防治。

7 适时采收

火龙果果皮开始转红,果实外观鼓胀浑圆,且有光泽出现时即可采收[9]。

8 参考文献

[1] 郑良永.海南岛火龙果丰产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36-41.

[2] 张福平.火龙果的营养保健功效及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6(3):49.

[3] 郑文武,刘永华.我国火龙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热带农业,2008(3):17.

[4] 陈文生,高松峰,谢素金,等.火龙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探讨[J].中国热带农业,2006(6):56.

[5] 张乔良.火龙果在云南思茅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2(1):78-79.

[6] 兰海滨.火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19,122.

[7] 陈标华,彭乃容.红肉火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0(8):24-25.

第2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火龙果;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86-03

潮阳区金灶镇是汕头市的香蕉主产区,近年因枯萎病影响,部分农户有转产念头。因此,引进了15个火龙果品种进行示范试种,并研究其栽培技术。试验在金灶镇玉路村江畔公司的火龙果园进行。该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1.3 ℃,冬季几乎无霜冻,1月日平均温度13.6 ℃,日照时数2 000~3 000 h,降雨量1 600 mm左右。2011年10月建立了品种试验园,从各地引进了15个品种,比较各品种的性状。试验采用单体立柱种植,柱距2 m,柱行距3 m,畦宽2.5 m,柱高1.5 m,每柱种植4株,共110柱,每个品种7~8柱。对参试品种物候期、营养生长习性、开花结果习性、抗性和丰产性等特性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确定推广利用价值。现将其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引种表现

1.1 物候期

火龙果种植后,翌年开始进入生殖生长期,花芽分化条件要求不严,只要养分积累充足,4―5月适当制水,便能分化花芽,抽生花蕾并开花结果,此后营养生长与开花结果同时进行,直至11月收果结束,又进入营养生长。

试验结果显示,15个品种的物候期比较接近,多数品种现蕾期在4月中旬,开花期在5月中旬,果实成熟期在6月中旬,其中,紫水晶、白水晶比较迟,现蕾期在4月下旬,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也稍晚,分e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

1.2 营养生长习性

火龙果在金灶镇玉路村栽培,没有明显的休眠期,除冬季生长较慢外,其他季节的生长都比较旺盛,但枝条生长最快、最集中出现在4―5月,每年4月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出现第1次枝条生长旺盛期。据测定,日平均气温25~35 ℃,平均每天生长2 cm以上,并随着气温的升高,枝条的生长速度也随之加快;当温度达到40 ℃以上时,枝条生长减缓或相对停顿;当进入开花结果期后,因为大量营养物质输送给果实生长,枝条生长受到抑制。10月底至11月由于花果急剧减少而出现了第2次枝条生长旺盛期;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枝条缓慢生长,当气温低于12 ℃时,枝条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1.3 开花结果习性

在开花结果习性方面,各个品种基本一致,定植满1年后,只要温度条件适合,枝条生长健壮,即可进行花芽分化,开始开花结果。火龙果开花时间较短,开花至凋谢只有1个晚上。一般日落1 h后开花,花药裂开;于20:30左右花蕾散开,如漏斗状,此时花萼呈黄绿色,肉质厚,呈鳞片状,向后反卷,花瓣白色或呈红白色,授粉后柱头裂片呈褐色;至凌晨1:00左右花径最大,此时授粉能力最强,之后开始逐渐凋萎;至9:00完全凋谢。在15个新品种中,引自炮台的白肉品种和引自溪南的红肉品种为自交结实型品种,自然授粉率较高,但通过人工授粉,其果实更大、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其他为自交不结实型,自然授粉坐果率低于10%。通过人工授粉,多数品种坐果率可提高到90%左右,但引自炮台的红肉品种人工授粉的坐果率也不足10%,该品种花特别多,适合作为花用品种。另外,引自揭西的品种果脐周围的鳞片短小或缺失,成熟时果脐容易裂开。

1.4 产量、品质与抗性

试验结果显示,15个品种平均产量为37.5 t/hm2,平均单果重350 g。其中以引自溪南的红肉品种产量最高,达到45 t/hm2,而白水晶和炮台红肉最低,这2个品种人工授粉也难以坐果。品质方面,15个品种也比较接近,果肉嫩软,酸甜适中,固形物10%~16.5%,可滴定酸0.10~0.23 g/mL,口感均较佳,均适合鲜食。抗性方面,15个品种均能在冬季低温下正常生长,没有出现冻害症状。田间以溪南红肉生长最为健壮,枝条粗大,色泽浓绿,病斑最少,说明其抗病性最强。而引自揭西的品种耐高温的能力比其他品种要差些,主要表现为遇到高温时(38 ℃以上),枝条很快发黄呈白色灼伤状,影响光合作用。

2 栽培技术

2.1 园地选择与规划

2.1.1 园地选择。火龙果适应性强,无论平地、山坡地、水田或旱地均可种植。但要取得高产优质,则宜选择年均温在21~25 ℃、月平均最低温度不低于5 ℃、光照充足、交通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地区建园;园地土壤pH值在5.5~7.5之间,且透气性及排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以砂壤土为宜。冬季霜冻较重地区及难排水的低洼地,均不适合种植火龙果。

2.1.2 修好排水沟。火龙果耐旱不耐湿,对排水系统要求严格。一般要在果园周围修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深度为60~80 cm。而行间修浅沟即可,一般沟深为30~40 cm。排水不良的园地,到了雨季常出现园土渍水状态,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吸收,植株长势不良、萎黄多病[1]。

2.1.3 株(柱)行距。火龙果茎为肉质,因此要有支撑物使其往上攀爬,枝条到顶后自然下垂,垂下的枝条才容易开花结果。因此,多采用立柱式栽培。推荐的株行距为(2.0~2.5)m×3.0 m,按设定株距起畦立柱种植。水泥柱(7~8)cm×(7~8)cm,高2 m,入土0.5 m,地面高1.5 m。柱上安装直径70 cm左右的铁圈,铁圈包扎废旧单车轮胎。

2.1.4 整地施基肥。水田地或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应采用高畦栽培,并打破犁底层,以利排水顺畅。整地前先均匀撒施富含粗纤维质的堆肥,其用量应视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定。一般参考用量:低于2%时,其用量为30.0~37.5 t/hm2;介于2%~3%时,用量为18.75~30.00 t/hm2;高于3%时,用量为9.75~15.00 t/hm2。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会因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而逐步减少,所以在每年冬季修剪后,要追施含氮量高的有机质肥,促进新梢萌发生长[2-3]。同时为保护根系,维持其活力,可在畦面做适当覆盖,以抑制杂草生长,也有利于根群的生长。

2.2 育苗

2.2.1 扦插繁殖。选取健壮枝条,切成30 cm长茎段,下端切成短楔形,置于阴凉处,于7~10 d后扦插,比较容易发根长芽,若剪下后马上扦插,则基部容易腐烂。育苗床要求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插前苗地先混入适量有机肥、谷壳、磷肥等,上层再覆盖1层表土层。

2.2.2 嫁接繁殖。砧木选用霸王鞭,砧木和接穗在适当位置横切1刀,中间维管束对准,用牙签对接,细线绑定。

2.3 定植

2.3.1 种苗选择。要求品种纯正,茎肉肥厚,苗高 30 cm以上,根系完整、发达,无病虫害。

2.3.2 栽植季节。火龙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植后1年开花结果,因此在3―5月栽种较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营养生长,为丰产打下基础。

2.3.3 栽植方法。每柱定植2~4株,定植宜浅不宜深,将种苗贴着立柱轻轻放下,根系均匀摊开,逐层盖上细土,并用布条将苗绑紧在立柱上,然后淋适量定根水[4]。

2.4 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初期管理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一般每隔3~5 d浇1次水,使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70%之间,根系露出的要及时盖土;果苗生长过程要适时将苗茎绑在水泥柱上。新芽抽出后5 d左右,可施1次水肥;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第1年施肥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每月施肥1~2次,注意N、P、K肥应均衡。火龙果根系浅生,多数分布在畦面表土层,用锄头除草易伤根,田间杂草最好人工拔除,或割除,然后将杂草就地覆盖,既增加表土湿度,降低土温,防止烈日曝晒伤及根系,又增加土壤有机质。

2.5 水肥管理

2.5.1 水分管理。火龙果的根系不耐浸,大雨及排水不良容易伤及根系。一般根部被水浸泡24 h即会伤及大部分的根系,从而造成植株逐渐凋萎。火龙果根系浅,且广布于表土层,表土需全年维持湿润状态才能确保根系的活力,因此畦面应进行覆盖,而沟底采用生草栽培,这样能够比较好地平衡水分供应。有条件的果园可装上水肥一体化简易喷灌系统,既可灌水,又可喷肥,通过喷灌系统调节土壤水分供给,也可均匀调控有机液肥的喷施[5]。

2.5.2 施肥。火龙果叶退化为刺,茎披厚膜,茎表面吸收性差。因此,应多实行土壤施肥,少用叶面喷肥。火龙果生长速度快,全年均能生长,开花结果期长达6~7个月,根系又浅生,因此施肥要勤施薄施。一是基肥(过冬肥)。11 月下旬至12 月修剪后全园撒施富含粗纤维质的有机肥,施用量参照上述(2.1.4整地施基肥),并加入含有较高氮、磷、钾的有机肥。二是追肥。火龙果第2年进入结果期,按照结果树进行施肥。促梢肥于3月施,应重施,以氮为主,磷、钾配合,促进生长,并全园撒施石灰粉600~750 kg/hm2,以中和土壤酸性,补充钙元素和杀灭田间越冬病虫[6]。促花壮花肥于5月上旬施,以硫酸钾为主,氮、钙、磷肥为辅。保果壮果肥于6―11月每批果施2次薄肥,开花7 d内施1次高氮复合肥,在果实转色期施1次腐熟优质豆饼肥+草木灰。一般产量为22.5 t/hm2的施肥量为纯N 375 kg/hm2、P2O5 375 kg/hm2、K2O 525 kg/hm2。

2.6 整形修剪

植株攀柱生长时,只保留1个主茎,主茎超过水泥柱时剪顶,促其分生侧芽,选留4~5条侧芽作为一级分枝,分枝长30 cm左右时摘心,促发5条左右的二级分枝,二级分枝老熟即可开花结果。进入结果期后,应及时剪去结果枝上萌发的新芽(特别是在3月的新芽生长期,促使结果枝充实),疏除老枝、衰弱枝、过密枝,以集中养分促进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

2.7 授粉

火龙果有自花不亲和现象,尤其是一些红皮红肉类型,坐果率较低,需要进行人工授粉。火龙果的花一般在21:00左右完全开放,此时进行人工授粉最好。用毛笔将花粉收集到干净的器皿中,再用毛笔蘸上花粉在柱头触碰4~5次即可。

2.8 疏花疏果

2.8.1 疏蕾。在花蕾2 cm时第1次疏蕾,每枝只留大小一致的花蕾1个。开花时第2次疏蕾,只留1~2 d内开花的花蕾。

2.8.2 疏果。谢花后剪除弱茎蔓及其果、病虫果、畸形果。

2.8.3 套袋。谢花后喷施1次防治病虫的药剂,然后再套蓝色聚乙烯薄膜袋。

2.9 病虫害防治

2.9.1 病害防治。火龙果病害主要有茎腐病、基腐病、枯萎病、疮痂病、茎黑斑病、茎枯病、软腐病、溃疡病、茎斑病和病毒病。火龙果整个植株都是肉质的,肉质茎一旦衰弱染病,多种病菌可以同时入侵发病,所以类似病状往往有多种病菌同时存在。从田间火龙果病害的发生情况看,防治措施主要应该采用农业防治,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和p少初侵染菌原为主,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具体措施如下:增施有机肥,适时配施磷、钾肥,培养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水分管理,避免过干、过湿伤及根系,导致植株衰弱容易染病;在冬季清园时,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进行喷雾,消灭多数害虫和病原菌,降低越冬病虫害基数;在每一批花谢花后,喷1次广谱杀菌剂如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咪鲜胺等,然后套袋;湿度大的季节注意防病,雨后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多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铜制剂、农用链霉素等,1周后再喷1次,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

2.9.2 虫害防治。一是介壳虫类、蚜虫。可喷2.5%天王星2 000倍液、吡虫啉3 000倍液,10 d后再喷1次。冬季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进行喷雾,消灭越冬代的幼虫和卵,降低大田虫口基数。二是害螨类有红蜘蛛、锈蜘蛛等。可选用24%螺螨酯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杀。三是蛾类有刺蠖、毒蛾等。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喷杀。四是蜗牛。以白菜诱集,后撒石灰粉扑杀;或用多聚乙醛配制成含2.5%~6.0%有效成分的玉米粉毒饵,在傍晚时撒施诱杀。

2.10 采收

火龙果采果期在6―11月。果实由绿变红5~7 d后即可采收。采收时,按同一花期结的果,从果梗部位剪下。采收搬运过程中要避免碰伤、压伤、曝晒。采收后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分级、包装、标识、入库。

3 参考文献

[1] 解开治,李朋星,徐培智,等.火龙果早结丰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46-47.

[2] 兰海滨.火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19.

[3] 冯奕玺.火龙果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云南热作科技,2002(3):36-40.

[4] 张乔良.火龙果在云南思茅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2(1):78-79.

第3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温室;火龙果;引进示范;总结

火龙果别名红龙果、仙蜜果、芝麻果等,为多年生攀援性肉质植物。火龙果生长迅速、易种易管、投入低,种植后第3年可投产。目前,北方温室栽培的火龙果为量天尺属的白、红2种类型。洛浦县2008年7月,从北京怀柔区引进火龙果种苗,有白、红2个种类。种植在多鲁乡哈拉甫村的示范棚中,种植后第3年结果。

1 种植条件

火龙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5℃,当温度低于10℃或者高于38℃时,植株进入休眠状态,温度低于5℃时可能出现冻害。花果期温度要求为20℃以上,北方温室种植火龙果花期集中在5~10月。洛浦县种植花期集中在6~10月,盛花期在7月中、下旬,冬季不加温也可以安全越冬。火龙果对土壤适应性广,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力强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

2 定植时间、方式、密度

最佳定植时间为4~5月,可采取架式种植,架式栽培种植行向按东西或南北走向种植,窄行0.6m、宽行1.5m、株距0.6m,667m2种植约800株。

3 种苗移栽

挖种植沟,沟宽0.8m、深0.4m,然后回填有机肥、粉碎秸秆等,或者可用营养土。回填土使其高出地表20cm,定植深度5~7.5cm,覆盖表土且压紧种苗,浇定根水,定植30天内每2~3天浇水1次,以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4 水肥管理

火龙果植株正常生长后,薄施有机肥,每月1~2次,坐果后根据坐果数量适当增施肥料,以促进果实膨大。施肥的次数为2次,在每年的10月及翌年的3月施肥,施肥量为腐熟有机肥1.5kg,复合肥200g。在发芽前后至开花期(3~7月),新梢生长至幼果膨大期(8~10月)2个关键时期,每月至少浇水1次。火龙果属浅根植物,根系入土浅,一般分布在0~15cm土层。火龙果长有大量的气生根,通过气生根攀附支架使植株向上生长,火龙果气生根具有吸收水、肥的功能,所以,可通过浇淋支架对火龙果进行根外追肥。

5 花期管理及采收

在见花蕾8天内疏花,每枝条留花1~2个,同时,进行人工授粉,由于火龙果的开花过程比较独特,当天夜间开花。16:00~18:00时花药裂开,20:30时左右蜜腺开始分泌,此时蜜腺分泌清晰可见。18:40~19:00开放速度最快,授粉时间为夜晚22时~次日1时,取雄花的花粉,用毛笔涂抹于雌花的柱头上即可。花谢后第26~27天,果皮开始转红,再经过7~10天,果实外观饱满且有光泽时即可采收(大约在9月中旬),采收后尽量保留果梗,以便贮藏。如果当地销售,再推后7天采收,品质更佳。

6 整形修剪

幼树修剪以整形为主,每株保留1~2根枝条作为主干固定在架子上,当主干超过50cm时,及时摘心促进侧枝萌发成为结果枝。当火龙果进入花分化期(和田地区6月中、下旬)应除去所有嫩芽,促进养分积累。成年树每年产季结束后将全部结过果的老枝剪除。一般每株培养5条枝,包括3条结果枝和2条营养枝。

7 病虫害防治

用灭蚁药防治蚂蚁咬食生长点。

8 扦插繁殖

火龙果的苗木繁殖主要用无性繁殖,扦插容易生根,和田可用扦插方式育苗,温室内扦插育苗可随时进行,最好结合整枝同时进行。苗床准备,可直接起垄15~20cm作为苗床。苗床准备好后,选择木质化,饱满健壮的枝条做为扦插枝,剪成30cm长的枝条,放置阴凉处自然阴干,经3~4天伤口愈合后进行扦插,以减少伤口感染腐烂。扦插密度可根据苗期的长短而定,一般可采用15cm×25cm的规格,以利于日常管理。扦插后注意不要马上浇水,苗床宜保持干燥,通常扦后5天以后可进行第1次浇水,生根以后要保持床土湿润,以利生长。和田温室3月中旬扦插的苗,8月份即可定植。

参考文献

1 许永新.南果北种关键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0

第4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广西;火龙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16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75-2

火龙果是广西的著名水果品种,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种植前景大好。广西有优良的自然条件,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火龙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火龙果生长规律展开研究,通过试验获得相关栽培技术,对确保火龙果高产、稳产至关重要。

1火龙果生物学特性

火龙果又叫红龙果,属仙人掌科,果实呈椭圆形,外观为红色或黄色,直径约10~12厘米,长有绿色圆角三角形的叶状体,果肉呈现白色或者红色,果肉中具有很多黑色种子。火龙果原产中美州,是热带、亚热带著名水果之一。火龙果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白蛋白和花青素。

火龙果喜光耐阴,喜肥耐瘠,耐热耐旱,抗风能力极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各种土壤,最适土壤pH值为6~7.5,种植方便。火龙果不耐寒冷,冬季气温低于0℃时需要采用保温大棚种植。火龙果萌芽力很强,生长旺盛,一年四季都可以发芽。火龙果定植1年就可以结果。

2广西火龙果的适生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果,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广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季节变化不明显,干湿分明,冬短夏长。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6.5℃~23.1℃,极端最低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5000℃~8000℃,是全国最高积温省区之一。火龙果本是热带亚热带水果,广西气候非常适合火龙果生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和高原,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现盆地状,所以有“广西盆地”之称。据调查,广西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酸性硫酸盐土等,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都处于中高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火龙果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土壤都适合种植火龙果。

3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

3.1地块选择

地块选择要考虑几个自然因素:土壤pH值在5.5~7.5为宜,土壤有机质丰富,且透气性较好;光照充足、温度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缓,坡度小于20度;排水性能良好;周边没有污染,交通便利。

地块选择之后,要整地清园。园地要机耕两犁两耙,深度要达到30厘米以上,做到精工细作。

3.2育苗管理

3.2.1果苗繁殖火龙果主要采用嫁接法或者扦插苗方式繁殖。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量天尺做砧木,将火龙果茎用刀切平面,然后把接穗插入,用棉线绑牢固定。要在晴天进行嫁接,温度保持在28℃~30℃。嫁接之后4~5天,接穗和砧木颜色接近,说明接穗和砧木嫁接成功,可以将其移进假植苗床进行培育。扦插苗要在春季进行,插条需选择生长充实的茎节,将其截断成15厘米长的小段,待伤口风干之后直接插入沙床,大约15~30天这些扦插条就会生根,待长到3~4厘米时就可以移植到苗床继续培育。

3.2.2培育壮苗育苗床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块。整地之后,要起畦栽植,畦宽90厘米,施足基肥,每亩要施用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还要加入谷壳灰1000公斤,将农家肥和谷壳灰充分拌匀施入,还要加施钙镁磷肥100~150公斤,施入4~5厘米深的表土层中。将火龙果小苗栽植在苗床,随后浇透水,喷施多菌灵500倍液。10~15天后,还要追施1次复合肥,每亩5~7公斤。待第一节茎段长出,就可以出圃移栽定植了。

3.3种植方法

3.3.1种植方式火龙果有多种种植方式,如爬墙种植或搭棚种植。广西地区大多采用柱式栽培,其优点是生产成本较低,土地利用率较高。柱式栽培就是立起一根水泥柱或者木柱,围绕柱子种植3~4株火龙果幼苗,株行距为2×2米,每亩可以栽植600株火龙果。

3.3.2种植规格火龙果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栽植不宜过深,大约3厘米深即可。栽植初期,要注意多浇水,保持根部土壤湿润,促其成活快速进入生长状态。当苗木高超过30厘米,就要及时将苗茎绑缚在水泥柱上。成活后,要根据情况调整浇水次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防止火龙果感染病菌造成茎肉腐烂。

3.4肥水管理

火龙果进入生长期之后,相应的抚育管理要及时到位。一是水分管理。火龙果耐旱不耐涝。因此,要注意对排水系统进行整修,排水沟多采用明沟,深度为0.5 ~0.8米,也可以采用暗沟排水。干旱时要进行浇灌,确保适宜土壤湿度;二是施肥管理。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还要注意做好几个关键期的追肥工作:攻梢肥、攻花肥、壮花壮果肥。攻梢肥,每柱施用有机肥10公斤,可以有效促进植株的生长;攻花肥,每柱施用有机肥10公斤,还要加施复合肥0.2公斤,这样可以促进花蕾的生长发育;壮花壮果肥,在同样使用有机肥之后,还要加施复合肥0.3公斤,有效促进花果增大。另外,还可以追施叶面肥,在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追施叶面肥,可以选用尿素或者磷酸二氢钾每15天喷施1次,也可以适当加入镁、钙、钼等微量元素。

火龙果定植后,还要及时进行清除杂草和培土,也可以间种其他短期作物,如花生、大豆等。雨后要及时进行培土,覆盖根系,到冬季要培土护苗。

3.5整形修剪

火龙果幼树时期就需要整形,植株沿水泥柱攀援生长,只保留一个主茎,当主茎生长超过水泥柱高时,需要摘除芽心,促其分枝,让其分生侧梢下垂,培育成结果枝。当植株生长到花期时,要安排2/3的分枝作为结果枝,剩下的分枝要抹除花蕾,并缩小其的生长角度,目的是培育后备结果枝茎。每年采果后要剪除结过果的枝条,让新发枝成为来年的结果枝,这样可以确保其产量稳定。

3.6花果管理

火龙果自花授粉坐果率较低,特别是红皮红肉类型的火龙果,其自花不亲和,需要采用人工授粉。人工授粉可以选择傍晚时进行,用毛笔直接将花粉涂抹到雌花柱头上。或者间种10%白肉类型的火龙果作授粉树,这样可以提高结实率。

在开花前5~6天,每节茎下只留下1~2朵花,其他的花要抹掉。对坐果偏多的枝蔓要进行人工疏果,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果枝间隔30厘米留1个果比较适合。果实发育25天左右开始转红,这时要给果实套袋。套袋前要对果园喷施1次防治病虫的药剂。

3.7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主要病虫害有:枯萎病、毛虫、斜纹夜蛾、霜霉病、叶斑病、炭疽病、金龟子、蜗牛、蟋蟀、蛴螬等。

火龙果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多种方式科学合理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特别是化学防治,要做到高效低毒低残留,限制使用中等毒性农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农业防治主要是选择健康种苗,及时除草培土,合理进行肥水管理,提高火龙果抗性。物理防治是指使用诱虫灯诱杀夜间活动害虫,及时摘除病虫害枝和果,使用套袋技术有效防止病虫害侵袭。

生物防治是指保护害虫天敌和其生长环境,如捕食性二星瓢虫、七星瓢虫等。

采用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农药毒性。防治叶斑病、枯萎病、炭疽病,可以选用松脂酸铜、氧氯化铜、甲基硫菌灵等;防治霜霉病可以选用多菌灵、百菌清等;防治金龟子、螟虫、斜纹夜蛾可以选用敌百虫。

3.8适时采收

火龙果要适时采收,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为红色,果实会散发出微香味,这时就可以采收了。采收之后按照大小分类包装,采收和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机械损伤或者曝晒。

4结语

掌握火龙果栽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火龙果产量,还能提升火龙果果实品质,这对确保果农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火龙果相关栽植技术要领是重在落到实处,要建立在精细化管理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应发.浅谈册亨县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3,(13).

[2]王彬,郑伟.浅谈火龙果园草生栽培[J].广西热带农业, 2004,(01).

第5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茄子;品种比较;莆田地区

茄子,又名落苏、矮瓜,是一种分布广、可周年供应的大宗蔬菜[1]。其营养丰富,含较多人体必需干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钙、铁等,果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此外,茄子含有茄碱苷,有降低胆固醇、增强肝脏生理功能的效用[2]。

茄子产量高,适应性强,采收供应期长,是夏秋的主要蔬菜之一,对调节我国夏秋蔬菜淡季起了很好的作用[3]。目前我国茄子播种面积70万hm2以上,总产量2 000万t以上。2010年福建省茄子种植面积21 010.5 hm2,产量43.4万t以上,在福建省蔬菜淡季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福建省栽培的茄子品种单一,主要有闽茄2号、闽茄3号、绿丰1号、火焰山等紫红长茄,为满足消费者对茄子品种的多样性需求,我们引进国内几家育种公司最新育成的不同类型茄子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进行农艺和经济性状对比,从中筛选适宜本地区栽培的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10个。闽茄2号(福建),杭丰1号(浙江),引茄1号(浙江),冠王3号(浙江),黑冠长茄,火焰山紫红长茄(广东),黑丽长茄(上海),墨拉克(上海),紫龙长茄,对照(CK)农友704(台湾)。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莆田市农科所试验田进行,黏质壤土,土层深厚,排灌水方便,前作莴苣。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7.20 m2,3次重复,每小区定植20株,行距80 cm,株距为45 cm。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1月9日,10个品种同时用500 mg/L赤霉素浸种24 h后,在30℃恒温发芽箱催芽48 h,1月12日播种,3月20日假植,4月18日定植。定植前深翻晒土,采用高畦栽培,每小区按每667 m2施腐熟鸭粪1 000 kg、腐殖酸系列生物肥20 kg、三元复合肥(17-17-17)40 kg的标准沟施基肥,各小区田间管理如施肥、喷药、摘叶、整枝等均统一进行。

试验主要观察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和物候期特征,收获盛期每小区随机抽取20个果实进行经济性状测定,求平均值;产量为小区实际采收产量,每次采收分别计量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见,黑冠长茄最先出苗;其次是航丰1号和黑丽长茄,1月27日出苗,都比对照农友704提前7 d左右。黑冠长茄最早开花,比对照提前11 d,其次是黑丽长茄。结果初期最早的是黑冠长茄和黑丽长茄,比对照提前12 d,其次是闽茄2号和杭丰1号。始收期最早的是黑冠长茄,比对照早9 d;其次闽茄2号、杭丰1号和黑丽长茄,在5月30日;火焰山紫红长茄和对照最迟,为6月6日。

2.2 农艺性状

从表2可知,各品种株高以火焰山紫红长茄最高1.333 m;其次是引茄1号1.261 m;再次是紫龙长茄和对照品种农友704,株高1.232 m;最矮的是杭丰1号,只有1.093 m。开展度以黑冠长茄最大1.292 m;其次是火焰山紫红长茄1.201 m;再次是杭丰1号、冠王3号等;引茄1号最小,只有0.986 m。

参试茄子有长条形、棒状和长棒状。长条形的有闽茄2号、杭丰1号、引茄1号冠王3号和黑丽长茄,其中,杭丰1号果长最长,达30.68 cm。棒状的有黑冠长茄、紫龙长茄和农友704,其中,紫龙长茄果横径最大,达4.94 cm;果长最短才22.60 cm。长棒状的有墨拉克和火焰山紫红长茄,其果横径约3.6 cm,其中,火焰山紫红长茄果长较长,达30.13 cm。

参试品种的果色有紫色和墨紫色,其中,就黑冠长茄、黑丽长茄和墨拉克为墨紫色,其余品种全部为紫色,果皮均为光泽。

2.3 产量表现

由表3可知,引茄1号产量最高,小区产量57.30 kg,折667 m2产量5 308.21 kg,比对照农友长茄增产1 256.18 kg,增幅31%,紫龙长茄产量位居第二,5 307.28 kg;位居第三位的是杭丰1号,4 352.18 kg,比对照增产7.41%;闽茄2号、黑冠长茄和墨拉克产量均比对照品种低,其中,以墨拉克产量最低,3 801.90 kg,比对照减产6.17%。

2.4 抗病性

从表3得知,黑丽长茄、紫龙长茄和引茄1号较抗青枯病,其发病率比对照农友704低,闽茄2号和对照抗青枯病能力差不多,其余品种田间表现抗青枯病都比对照差;10个引进品种中均会感绵腐病,其中紫龙长茄绵腐病发病率最低,和对照表现相当,其他品种都比对照差,特别是黑冠长茄最不抗绵腐病,发病率达15.00%。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黑冠长茄、引茄1号和黑丽长茄较早熟。其中,引茄1号综合性状最佳,商品性好,紫红色有光泽,果实光滑柔软,果肉白色、口感好、品质细嫩,产量高,株型紧凑,抗病性较强,可在莆田栽培推广;而黑冠长茄和黑丽长茄鉴于其他性状表现一般,所以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另外,紫龙长茄产量高、抗病性强,但因果形为棒状目前不大适应本地市场需求,不列入推荐品种。墨拉克产量低,田间抗病性差,其他性状也无明显优势,不适宜在本土栽培,予以淘汰。

参考文献

[1] 李植良,黎振兴,黄智文,等.我国茄子生产和育种现状及今后育种研究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4-26.

第6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扁豆;光亮;艳丽;抗蚜;栽培

上海南汇扁豆种植面积大,有2000 hm2,被农业部授予“青扁豆之乡”的称号,生产上亟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扁豆新品种的出现[1]。上海交大于2007年以交大“翠绿扁”为母本,美国品种藤本豆“P2019”为父本,采用聚合杂交,后代混合选择法,秋天南方繁殖F1代,2008年3-7月在上海繁育F3代,7-11月繁育F4代,连续种植二季,同年秋天海南岛繁育F5品系09-16,2009年4-11月F6在上海交通大学和黑龙江安达第一原种场进行鉴定,2010年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2011-2013年参加上海市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均表现优异性状。目前,已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沪农品认蔬果2013第012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与亲本相比的特征特性

具有父本的朱红色,色泽光亮艳丽,商品性好,也具有母本的荚厚、荚长、荚宽、百荚鲜质量高以及夏季结荚多的优良性状,同时该品种抗蚜虫、斑点病,深受市民的喜爱。见表1。

1.2 与对照品种南汇扁豆相比的特征特性

该品种在结荚初期和鼓粒前期外观均呈朱红色,颜色鲜艳,商品性好。高抗斑点病、病毒病,抗热性强。能够在夏季结荚,结荚率比对照高。植株繁茂、生长势旺,苗期生长势比南汇扁豆(CK)旺盛,二级分枝3~5个。荚厚3.5~4.0 mm,多肉质,荚长6 cm,荚宽2.8 cm,百荚鲜质量620 g,品质优良,荚较南汇扁豆(CK)厚0.5 mm,百荚鲜质量较对照增加110 g,口感品质和南汇扁豆相似,为香甜柔糯型,风味极佳。丰产性和稳产性好。3-4月播种出苗到采收日数为110 d,成熟期和南汇扁豆近似。见表2。

表1 亲本和紫雪糯品种特征特性

表2 紫雪糯和对照南汇扁豆相比的特征特性

1.3 产量及经济效益表现

2011-2013年连续3年在上海交大、上海红刚青扁豆农业合作社、上海华耘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安达第一良种场、上海星火蔬菜公司等8个点次进行产量鉴定,按点次计平均667 m2产量2351 kg,而对照南汇扁豆667 m2产鲜荚2047 kg,增产14.8%。按年份计,平均667 m2产2427 kg,对照667 m2产鲜荚2114.8 kg,比对照南汇扁豆增产14.7%。

在上海松江区、南汇区、嘉定区、星火蔬菜有限公司等地采用5膜覆盖技术生产示范[2-7]。5膜覆盖比小拱棚早50 d上市,比4膜覆盖的大棚早熟30 d,4月下旬收获价格在10~15元/kg,可以增收6~8元/kg,达到早熟和高效益。667 m2新增产值916.8元。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种日期

采用大棚特早熟栽培扁豆技术,营养钵育苗,覆盖地膜,南方地区在10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中下旬移栽。5层膜建棚:采用铁管棚,高度为2.3~2.5m、宽(连沟)7m;外层膜厚0.8~1 mm、宽7~8 m;第2层膜厚0.5 mm、宽3.3~3.5 m;第3层膜厚0.4~0.5 mm、宽2.0~2.2 m;第4层膜厚0.2~0.3 mm、宽1.5 m;第5层膜厚0.15 mm、宽1 m;农膜覆盖中间。2月份搭架引蔓,3月下旬开花坐果,4月下旬采收上市。第1批荚果安排在7月20日(第1代豆野螟危害之前)采收完毕。4膜覆盖的大棚早熟栽培的扁豆,11月上中旬播种,12月上中旬移栽,3月上旬搭架,4月上中旬开花坐果,5月上中旬采收上市。3膜覆盖的高小棚和小棚的扁豆于1月下旬播种,3月上旬移栽,4月中旬搭架,5月中旬开花坐果,6月中旬采收。北方地区4月育苗,5月中旬移植,6月上旬搭架,6月下旬开花坐果,7月中旬采收。

3.2 合理定植

株距为60 cm,行距230 cm,667 m2保苗500株。

3.3 施肥和管理

苗期一般不浇肥水,当青扁豆的苗龄28~30 d,具有4~5片真叶时摘心。子蔓高度达50 cm以上,要及时搭架引蔓,开花结荚期追肥一般3~4次,以速效N肥为主。

适合种植地区:我国南北方均宜。

参考文献

[1] Juan Yuan, Runqing Yang, Tianlong Wu. Bayesian mapping QTL for fruit and growth phenological traits in Lablab purpureus (L.) Sweet [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9, 8(2): 167-175

[2] 袁娟,刘浔雯,武天龙.青遍豆―菜用豌豆套作丰产栽培技术[J].蔬菜,2009(9):18-19.

[3] 胡燕琳,姚陆铭,徐水平,等.扁豆密植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64-268.

[4] 张玉梅,胡燕琳,顾大国,等.掐尖对扁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6):103-106.

[5] 陈新,蔺玮,江河,等.适合南方地区种植的3个扁豆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9(3):204-205.

第7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马铃薯脱毒微型薯芽栽生产种薯的初步研究王昊 许庆芬 张铁强 张荣华 杨艳华 (942)

蚕豆双绿5号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张真 张彭达 应必鹏 唐佳珣 (944)

设施羊角椒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郑积荣 王慧俐 王佳明 (946)

单季茭白一季二茬栽培的效果丁潮洪 华金渭 李汉美 刘庭付 (948)

菜用大豆浙鲜豆6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傅旭军 朱丹华 李百权 袁凤杰 鲍祖达 朱申龙 (950)

硬果型番茄在海宁试种初报陈琦 陈俊朝 (952)

HACCP在无公害盘菜田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杨程鹏 徐静 汪月青 罗春锋 徐凤鑫 (953)

油橄榄佛奥扦插育苗试验王法格 朱申龙 陈开茂 曾光辉 傅旭军 (957)

特色长豇豆品比试验饶立兵 陈先知 娄建英 王燕 郑金和 (959)

土壤和叶片养分与温州蜜柑果实品质的关系张林 石学根 凡改恩 林媚 (961)

不同浓度硼素对草莓生长、糖度和贮运性的影响韦海忠 徐杏林 杜梦青 (964)

不同来源硒对烟草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崔 豆显武 曹祥炼 杨寒文 (967)

7个烤烟品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特点研究于海芹 焦芳婵 卢秀萍 肖炳光 李永平 (969)

温度对三叶青组培苗SOD、MDA等指标的影响钱丽华 阮松林 戴丹丽 忻雅 (972)

施肥对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生长的影响林霞 刘洪见 徐文成 郑坚 张旭乐 钱仁卷 黄建 (975)

基质和激素对一品红扦插生根的影响周航 王京文 杨文叶 (978)

白术配方施肥的探讨厉佛龙 张晓明 (980)

杂交稻中浙优1号氮磷钾肥适用量试验陈丁红 (982)

杂交粳稻甬优9号密度、氮肥用量试验王宏辉 江立斌 张仙平 (984)

重穗型不育系金农A的选育与应用陈晓阳 于海富 蒋梅巧 凌士鹏 刘新华 (986)

杂交稻甬优12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张建民 孙健 章玲芬 张海东 (988)

双季稻栽培搭配方式的探讨施凤雪 丁祥海 房玉伟 (990)

单季晚粳稻机插秧播种期与秧龄的效应龚晓春 李瑾 孔燕 张晓伟 李金泉 康早 (993)

粘壤土水稻氮肥减量增效的探讨邵慧 钱忠龙 李建强 戴正秀 (997)

播种、移栽期对基质育苗棉花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许林英 龚佰权 周南销 戎国增 金珠群 (999)

杂交稻嘉优5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钱国壬 高荣村 周幸愿 陆金根 李金军 (1000)

杂交晚稻甬优15机插表现及栽培技术孙军华 张权芳 何旭华 赵卫国 俞乐青 (1002)

直播机收油菜新品种筛选及灰色综合评判章永根 陆玉其 杨金法 (1004)

播期与播量对机播机收油菜浙油18产量的影响应婉琴 唐双喜 白金河 朱满庭 胡江波 (1008)

悬浮剂在水稻上的应用 (1003)

茶叶膳食纤维的研究与应用袁海波 (1010)

复合功能性茶饮料的研制潘娜 孙爱东 杨兰 (1016)

酱油渣发酵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活泼 冯纬 周利南 戴德慧 张艳萍 李惠 俞远志 (1020)

3种高浓度草甘膦防除冬季免耕地杂草的效果陈礼威 马赵江 戴为光 张珍 (1022)

种植面积不同的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比较研究朱音 吴林海 (1024)

草莓红颊育苗期应用多效唑防控炭疽病试验俞庚戍 丁峙峰 张成义 蒋永太 (1029)

农用有机硅助剂S240在防治蔬菜蚜虫中的增效作用邢家华 柴伟纲 陈杰 许勇华 董德臻 台文俊 (1031)

防治茶尺蠖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的防效评价殷琛 宋会鸣 徐火忠 黄火明 (1033)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和生物防治朱小惠 陈小龙 (1035)

不同基因型烟草品种接种赤星病菌后抗病蛋白的变化研究曹祥炼 宋彦君 程海峰 豆显武 杨铁钊 (1040)

球孢白僵菌防治小菜蛾的药效研究汪亚萍 吴传伟 黎青 (1044)

氰氟虫腙防治稻纵卷叶螟中龄幼虫效果的探讨吴森贤 周宇杰 徐铁平 陈月娣 何南 (1046)

西兰花基地土壤环境质量与生态风险评价许俊丽 吕晓男 邓勋飞 任用桥 麻万诸 陈晓佳 (1049)

长兴县农田汀煞白土的养分状况及对策措施毛晓梅 潘建清 彭桂福 (1054)

土壤Cd、As、Pb在水稻植株中的吸收分布特征解怀生 陈美君 许兴苗 罗黎刚 (1056)

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宿主植物重金属耐受性研究概况霍伟 (1059)

河南省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植被的湿度效应薛金国 (1061)

宁波市郊稻田土壤与水稻的硅素营养杨筠文 张建民 王斌 孙健 王巨飞 张佳丽 (1065)

控释肥对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的影响马松 许自成 苏永士 陈彦春 汪孝国 郭松 (1067)

鸠坑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的差异黄海涛 余继忠 周铁锋 张伟 (1070)

桃果实酰基辅酶A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刘巍立 贾惠娟 张鑫 (1072)

山核桃分级标准的探讨刘建军 姚立健 彭樟林 (1076)

杨梅叶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李桥 杨小丰 张绍勇 张旭 陈安良 (1078)

象山稻田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有效性陶安安 吴红艳 张欢 章增强 (1081)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氰戊菊酯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王冬群 韩敏晖 陆宏 (1084)

慈溪市农村生活污水及整治措施的探讨徐春峰 (1088)

沼气池与人工湿地净化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王俞薇 顾科菲 朱筱洁 姜培坤 徐涌 (1091)

溪下水库水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增长效益评价孟凯 (1093)

江汉平原一次初夏暴雨的诊断分析贺程程 何志学 陈国刚 赵卓勋 张红燕 (109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实证贾树海 沈玉玉 于贞彩 (1101)

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杨玉义 黄璐 严力蛟 (1105)

乳酸恩诺沙星对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及沙门氏菌病的药效唐一鸣 姜中其 方兰勇 陈俭 (1110)

口蹄疫病毒T细胞表位研究概况刘新生 王永录 (1113)

猪瘟和蓝耳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疫苗免疫的干扰作用杜喜忠 胡旭进 楼芳芳 章萧君 项玉燕 (1118)

中药治疗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效果王宏艳 麻延峰 周文仙 (1121)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马志伟 刘世超 许家荣 许俊才 (1123)

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发展建议朱莹 董越勇 陶忠良 (1127)

农业信息网信息资源为农增值服务的探讨黄苏庆 王国海 管孝锋 (1132)

浙江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的推广应用黄海龙 管孝锋 王焕森 (1134)

新农村网站集群建设的探讨管孝锋 王焕森 黄苏庆 (1137)

农民信箱在临安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俞俊 徐健 黎威 (1140)

浙江省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的探讨王静 王国法 顾之江 (1142)

温州市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金瑜雪 陈兵林 (1145)

浙江省山区、半山区蜜蜂养殖产业发展实证分析毛小报 柯福艳 张社梅 (115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家蚕辅助育种平台研制徐志福 何克荣 柳新菊 祝新荣 石晓燕 李笑 叶宏宝 (1156)

大棚瓜果蜜蜂授粉的效果、前景及其技术要点龚佩珍 陆志华 盛保龙 (1158)

农户投资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金英兰 (1161)

生态垫的特点及其研究与应用岳睿 李留振 李阿根 白录燕 陈彦伟 (1165)

《浙江农业科学》近10年载文概况及其影响力分析吴益伟 于晓庆 应霞 张韵 袁醉敏 (697)

日本转基因产品溯源管理模式汪小福 厉建萌 陈笑芸 徐俊锋 郑蔚然 (701)

植物保护工程人员实行公务员化管理的探讨周学杰 李仲惺 (705)

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措施的探讨俞斌 邵乔儿 骆银儿 孙利祥 (708)

温州龙湾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罗利敏 杨剑 张维明 (710)

药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番茄及萝卜上的应用效果丁能飞 郭彬 林义成 傅庆林 刘琛 (714)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20100223第41次会议审定品种 (716)

钙对镉胁迫下生菜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石贵玉 李佳枚 韦颖 廖文雪 叶静 (717)

水稻品种秀水134 (720)

密度与群体配置对蚕豆产量的影响何贤彪 周翠 杨祥田 (721)

种植密度对苗用型大白菜双耐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岳智臣 钟新民 李必元 (724)

蚕品种恒丰×富玉 (725)

耐抽薹萝卜品种比较试验张延恒 黄怡弘 刘海平 (726)

蚕品种华东×春晨 (727)

3种叶面肥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曹书娟 陈星星 王霞 李留振 (728)

金华北山番茄种植的热量资源适应性分析舒素芳 (730)

水稻组合嘉优5号 (732)

密度与氮钾肥用量对荸荠组培苗产量的影响赖小芳 林海忠 俞永达 王伯诚 (733)

温州山药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吴志刚 魏余煌 冷春鸿 陶正明 李林 季志仙 (735)

双孢蘑菇草炭覆土与砻糠河泥覆土的效果比较盛保龙 金群力 周礼 (739)

网纹甜瓜夏日香的选育及栽培要点张跃建 苗立祥 施泽彬 戚行江 蒋桂华 陆鸿英 (741)

脱毒草莓苗田间繁育技术郭正兵 崔香 (743)

砧木对嫁接西瓜生长、前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邹文武 胡美华 汪炳良 潘国栋 (746)

玉环柚脱毒苗关键技术徐森富 汪恩锋 王普形 柯胜 (750)

套袋处理对枇杷果实采后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王普形 (752)

鄞州浙贝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王翰华 周书军 张林苗 (755)

水稻组合嘉乐优100 (756)

红掌种子的贮藏和无菌播种潘晓韵 田丹青 葛亚英 刘晓静 俞少华 (757)

鸢尾组织培养过程中根系的诱导与移栽试验吴秋峰 毛军平 吴月燕 (762)

万寿盘苗的营养特性与控释肥效应王洪坤 刘登民 时连辉 周波 聂俊华 (766)

合果芋工厂化的生产技术赵小明 谢长栓 卢坤陇 张延恒 黄怡弘 (769)

油菜品种浙油28 (770)

菇渣在花卉苗木上的应用简报徐爱芬 赵志白 周成松 (771)

盐胁迫对海滨木槿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黄超群 屠娟丽 周金 (773)

绍兴市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初探王锡金 周永亮 伍少福 (775)

绍兴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谢金木 寿绍贤 黄成 金亮 石其伟 (779)

杂交稻中浙优1号“3414”肥效试验初报李方勇 张求军 陈燕华 陈跃辉 谢剑敏 张勇 (784)

单季晚稻甬优9号施用住商复合肥的效果试验陈文伟 许卫剑 叶君平 严菊敏 庞娇霞 (787)

水稻双季机插栽培技术的探讨王铁忠 王贤升 (789)

水稻组合甬优13 (793)

双季晚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李敏 骆江英 吴春艳 唐旭 杨生茂 陈义 (794)

甜玉米科甜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范天云 杜龙岗 陈合云 阮关海 黄益峰 郑学强 (797)

杂交稻农丰优2008应用“3414”施肥方案试验施南芳 朱小芳 金健生 (799)

单季稻施用食用菌废菌棒的效果赵志白 刘美菊 季光孟 徐志勇 徐爱芬 (801)

油菜品种中油杂15号 (802)

珍讚有机叶面肥在水稻上的试验初报何丽娟 吴东根 童有希 方卫东 (803)

水稻不育系嘉浙92A的特征特性及繁种技术李友发 马兴华 富昊伟 (804)

黑龙江省近期审定大豆品种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辛秀珺 于凤瑶 周顺启 张代军 邱红梅 (806)

早稻抛秧减量增盘技术探讨杨杰 金武昌 朱佰明 (810)

杂交晚籼Ⅱ优54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方莉 丁祥海 吉洪湖 房玉伟 (812)

甘薯促早栽培技术的探讨李泳梅 茅国夫 程湘虹 楼旭平 (813)

泡沫分离法提取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工艺条件吴伟杰 李博生 (816)

鲜甘薯挂面制作的关键技术及配套工艺王利群 沈锡恩 周丹丹 俞金荣 陈于祥 (820)

苹果渣总黄酮提取方法的探讨李伟荣 任爱清 (823)

辛夷挥发油提取分离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进展宋彦君 杨磊 李友群 胡功军 豆显武 (825)

热泵干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应用中的研究概况钱炳俊 苏树强 连之伟 李云飞 邓云 (830)

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防治试验屠建明 (835)

甲维盐防治花椰菜主要害虫的试验丁新天 潘财升 金锡平 吕丽君 王首川 朱根钟 (836)

花药培养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快速选育抗条纹叶枯病晚粳稻新品系的技术探讨于凤池 姚坚 姚海根 殷跃军 (838)

烯啶虫胺可溶液剂防治水稻稻飞虱初探赵雅琴 (841)

草酮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秦丽 吴慧明 王蒙岑 刘少颖 朱国念 (842)

壳聚糖对黄瓜苗期猝倒病的防控效果谌江华 陈若霞 李斌 (846)

噻嗪酮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李小娇 龚道新 成应向 游灵宁 (849)

温度对B型烟粉虱存活率和保护酶系的影响 陈常理 韦茂兔 李明江 沈福泉 杨重卫 吕仲贤 郑许松 (853)

烟粉虱发生消长动态及防治技术孔燕 范文俊 李金泉 冯金祥 范全根 冯克强 (855)

井冈A·蛇床子素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初报沈勤文 黄耀亮 胡汉良 王祥林 (858)

与灰葡萄孢致病性相关的真菌毒素及胞外酶刘莎莎 陈小龙 (859)

水稻田空心莲子草防治试验朱金文 陆强 张国华 朱小峰 严引芬 (863)

噻嗪·毒死蜱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简报肖晓华 刘春 杨昌洪 吴洪华 闫香慧 孙静 (865)

桐乡市区域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许凤林 徐传云 夏胜平 毛春国 俞坚群 (866)

温州乡土草本地被植物资源及其利用评价张旭乐 刘洪见 黄建 张庆良 周庄 林霞 (869)

硬果型番茄品种的试种比较陈可可 李岩方 (448)

中非共和国引进中国蔬菜品种的试种初报陈小龙 陈联和 (450)

菜用春大豆辽鲜1号氮肥用量试验刘伟明 包祖达 丁杨东 (454)

南方日光温室秋番茄高产栽培技术吴炳龙 徐志豪 寿伟松 张成浩 董文其 雷娟利 (455)

施肥对小芥菜台芥1号产量的影响陈海平 冯春梅 赵永彬 莫云彬 潘晓飚 (458)

七姐妹朝天椒特征特性及山地栽培要点袁德明 王志军 叶根凤 应文飞 (460)

樱桃番茄有机基质盆钵栽培技术莫云彬 朱伟君 王新斌 王娇阳 (461)

双季茭白龙茭2号栽培密度试验初报陆玉英 (464)

秀洲区北部发展水生蔬菜的优势与措施周萍 (466)

食用百合引种鉴定和新品系选育研究付艳华 刘湘林 魏先运 (468)

保温材料和覆盖方式对设施内温度的影响郑积荣 吴根良 王慧俐 李红斌 (471)

蓝莓育种研究概况王慧亮 张慧琴 肖金平 谢鸣 (474)

转WMV-2CP基因西瓜中间试验的农艺性状评价应奇才 徐祥彬 施农农 王慧中 (482)

3种叶面肥在草莓上的应用效果朱小芳 傅丽青 叶竹如 (485)

果树矮化机理的研究进展欧春青 姜淑苓 王斐 宣利利 王西成 马力 (487)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石榴大枝扦插的效果张浩 (492)

黑晶杨梅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郑锡良 谢小波 求盈盈 王涛 张一晨 戚行江 (494)

白砂枇杷套袋试验叶小君 陈新炉 童树松 (496)

衢州市衢江区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李婷 吴吉安 徐秀忠 (498)

大榕组织培养不同灭菌方法的初步研究张金锋 徐美玲 葛胜娟 刘银琴 (501)

紫苤蓝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倪春锋 蒋明 胡齐赞 马玲 张敏 (503)

不同栽培基质对大花蕙兰生长的影响孙婷 许震寰 尚迪 刘洪科 (506)

掌叶覆盆子的组织培养技术潘彬荣 罗天宽 张永鑫 (508)

水稻两性不育突变体图位克隆群体构建李金军 练进旺 陆金根 高荣村 (511)

氮磷钾用量对水稻中浙优1号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戴学龙 何旭华 裘希雅 许杰 陈生培 蒋王根 (513)

浙江省籼型单季杂交稻性状稳定性及相关性分析刘鑫 石建尧 程方民 (515)

播期和密度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的影响倪日群 金进海 朱震宇 (519)

杂交晚稻甬优9号在金华的试种表现 丰作成 王蓉 吕长其 徐根富 陈洪年 黄子洪 应书礼 (521)

单季晚稻甬优6号肥料效应试验林海忠 徐加湖 俞永达 (525)

早稻免耕机插试验初报金柏生 (527)

常规粳稻对不同栽植方式的适应性胡潮水 (528)

糯玉米苏玉糯11号在临安的种植表现及栽培要点李良华 应文飞 (531)

两系不育系福龙S2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左生力 兰华雄 林金虎 (532)

1986-2008年衢州市早籼稻品种的演变与发展陈建明 (535)

微生物肥在晚稻嘉花1号中的应用试验韩红煊 张硕 孙文岳 胡铁军 (537)

乐清市恢复双季稻的现实意义与对策措施王铁忠 (539)

温岭市早稻生产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王宏辉 应连友 赵益福 江立斌 张仙平 (543)

玉米苏玉糯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胡加如 陈小晖 孙权星 彭长俊 薛林 陈国清 陆虎华 (547)

密度对2个甜玉米品种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邵美红 王世恒 孙加焱 吴民 姚根伟 (549)

油菜浙油28的选育及应用张尧锋 林宝刚 余华胜 丁厚栋 张冬青 (551)

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搭配研究初报陈仲球 张银华 许利芬 (553)

菠菜原汁中Vc稳定性的研究王亚楠 李钐 崔翠 丛培江 艾桂花 (554)

发酵蔬菜高活性浓缩发酵剂技术优化研究刘大群 沈国华 华颖 (558)

浙江香料烟塑料棚调制技术的探讨陈晓光 (561)

变频调速技术在烟叶密集烘烤中的应用研究初报刘闯 王学龙 豆显武 李统帅 王战义 宫长荣 (563)

沼液的生态处理研究进展陈斌 张妙仙 单胜道 (872)

绍兴市香料烟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张军方 陈晓光 王德华 符云鹏 黄若平 李国芸 (875)

宁波平原水稻土有效磷临界值的探讨王斌 杨筠文 孙健 王巨飞 (878)

基于AHP的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林雄斌 颜子斌 徐丽丽 徐谅慧 王建庆 (880)

消解方法对面粉中铅含量测定的影响孙灵霞 黄现青 赵改名 付豫辉 (883)

提取液对土壤有效重金属含量与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戴学龙 蒋玉根 裘希雅 何琴 何旭华 许杰 顾万帆 (886)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丁红娟 沈明霞 卢之慧 (899)

我国农村资本形成问题探析谷洪波 刘小康 王燕 (903)

基于ArcEngine的林火视频监测定位系统刘龙申 沈明霞 何瑞银 许水燕 丛静华 汪东 (907)

基于DEA的水稻肥水调控综合评价网络平台徐志福 游兆彤 石晓燕 李笑 叶宏宝 (911)

第8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油茶;选地整地;种植;抚育管理;浙江景宁;九龙乡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常绿小乔木,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1],是景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九龙乡位于滩坑库区边,在浙江省景宁县城东北部,是该县山林面积较大的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0.1℃,1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9.1℃,年日照时数1 848h,年平均降水量1 510mm,年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势复杂,自然条件良好,山地气候特征明显。九龙乡具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充裕,目前已规划油茶基地30hm2,油茶低产改造20hm2,乡镇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油茶产业,笔者对九龙乡油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论述,供种植者参考。

1种植地选择与整地

油茶属于半阴半阳树种,幼苗喜阴,成林喜阳,选择海拔高度100~500m、坡向南坡或东南坡、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中下坡酸性、微酸性红壤、黄壤。油茶是深根系树种,根深1m以上,一般生长有杉木、茶树、松树、映山红、铁芒萁等植物的山地都适应油茶造林。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种植密度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2,3]。

2种植

应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4]。壮苗的标准是:顶牙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二年生壮苗要求高30cm,地径0.3cm;一年生壮苗要求高15cm,地径0.15cm。不用实生苗造林。种植一般在立春至惊蛰进行,有的地方提倡和推广10月“小阳春”植苗造林。种植方法为1穴1株。在已填好土的穴中,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宜的种植穴,将苗栽其中,舒展根系,栽紧踩实,深度以比苗木根颈高1~3cm,栽后覆1层松土。将基部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浸水死苗。为提高油茶林的前期产量,使之提前进入丰产期,可适当密植[4],一般要求1 605~2 505株/hm2,株行距2.3m×2.7m或2m×2m。

3抚育管理

一是肥料料管理。幼树(1~5年)追肥以追施氮肥为主。每年需施尿素100g/株左右,分4~5次施肥,次多量少。从苗的4个方向挖穴进行穴施,距离苗10cm左右。进入丰产期(6~9年)主要施氮、磷、钾肥,比例为3∶2∶1,每年需肥量在250g/株左右,分2~3次施肥。进入盛产期(10年以后)消耗较大,需要肥料增多,在500g/株左右,氮、磷、钾比例为5∶3∶2。2月施氮肥200g/株,5月施钾肥100g/株,7月施磷肥150 g/株。采用沟施,距树干20cm处沿树干周围开挖10cm深的环形沟,把肥料均匀撒入沟里,盖上土即可;也可采用放射状施肥,距树干20cm处按4个方向开挖10cm的4个穴,把肥料分配均匀后撒入穴中,盖上土即可。最好是雨后追肥[5]。二是林树土壤管理。进入冬季,对油茶林进行全部翻挖,捡出大块石头和恶性草根,杂草铺在树塘内。翻挖的土块不能敲细,让其自然风化。全年应除草2~3次,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倡林粮间种,以耕代抚[6]。粮食作物应选择矮杆品种,以豆科较好。

4病虫害防治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春季另行补植,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加强林地管理,清洁林地环境,保持通风通光,降低林内湿度,发病期间不宜施氮肥,应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毒蛾,一般一年2~3代,以卵越冬,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幼虫取食叶后,吃光后也取食嫩枝树皮和幼果,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防治方法:夏铲冬垦灭蛹、灭幼虫,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招引益鸟捕食害虫;3龄前可用0.2%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4月中下旬用白僵孢子22.5~30.0万亿/hm2喷雾防治。

5参考文献

[1] 胡国华.油茶苗木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229-230.

[2] 俞秀兰.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32-234.

[3] 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4] 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

第9篇:火龙果栽培技术范文

首届安徽科技论坛林业研讨会论文选粹

安徽林产工业发展之研究赵学诗

巢湖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初探施旌旗

安徽林木种苗建设迈上新台阶安徽林业 陈哲,张晓渡

团结拼搏走出困境席启俊,戴邦潮

深入宣传坚决执行《种子法》安徽省林木种苗总站

石臼湖湿地生态及建立保护区论证王德富

香榧人工授粉技术陈龙飞,胡涛

太和香椿栽培特点李良

杉木人工抚育间伐技术解永华

材用毛竹林砍伐技术何家祥

松类低产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试验吴浩,陈财宗

如何改造杜仲低效林翁春华

金边瑞香繁殖与培养耿林,汪洪霞

杜仲繁殖与培育谢卫华

枣树增产技术邓根和

杞柳主要虫害及防治陈满轩

合欢、喜树、无患子……阔叶树育苗技术黄志松,徐成云

栗园夏季管理俞平,许诸斌,李从萍

安农水蜜桃引种栽培技术许巍

化学除草剂在水杉扦插育苗中的应用桂向阳

次改林地造林树种选择试验韩冰,吕传海,谢元淼,吴木林

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胡景柱

花卉的嫁接管理程荣春

燕竹丰产培育技术高志红,张晓萍

中德合作长防林项目认证签字仪式在肥举行安徽林业 余遵本

全省市地林业局长会议在肥召开孙永新

毛竹笋材两用林经营技术秦建军

浅谈森林植被与防洪减灾的关系何玉玺,何小东,丁常慧

板仓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规划构想丁晓六

如何提高反季节植树成活率余永楷

樟树的绿化应用赵家希

分类指导做好造林绿化檀国文,张世斌

建立基层林业档案管理系统方法漆学访

发展林木种苗生产措施汪家财

四指凹的丰碑余遵本,薛胜平,熊国洪,李孝林

植树造林抗旱保苗唐怀民

狠抓抗旱保苗确保造林成效

中新合作安徽纸浆林项目协议书在肥签订学林,孙永新

透视板材加工热孔庆福

我省生物防火工程发展之思考訾兴中,李东林,张良富

牯牛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构想李铮

抚育间伐五十年余相,张超

克勤持政写华章诚,刘恒余

科技示范标兵--陈小仙熊言传

军民共建绿色长廊王念凌

金安区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刘晓光

合肥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研究汪德玉,高乾奉

农村庭院小元竹林培育与改造桂向阳

竹林营造的几项技术荣克乾

毛竹垦复技术要点汪政忠,胡长顺

用国外松更新改造低产林分陈荣永

挑着树苗走四方王文生

银杏丰产栽培技术尹中明

杜仲速生丰产造林技术何厚余

柿树丰产栽培周厚德

枫香及其繁殖技术桂红星

水东大枣丰产栽培王健

猕猴桃及其采收加工吴霆

烟雾机防虫技术要点邢家贵,何林

布朗李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安徽林业 毕,周明善,汪树人

羊茅草坪播种与管理技术黄明艳

安庆市庭院林业调查石怀绶

防止菌材林资源下降对策周绍成

杉木速生丰产经验谈李志国

利用木荷营造防火林带王寿明

牯牛降黑麂资源及保护对策倪味咏,李键,吴成妹

紫色土的林业利用汪德福

金寨板栗产业化探讨黄煌,胡余厚

太湖板栗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韦志华

中等林业学校素质教育谈宋宗平

日本林业机构的设置林高兴

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秀美江淮

构筑森林生态网络推进林业事业发展唐怀民HtTp://

认真总结锁定目标再创辉煌濮德祥

抓好林业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尹国媛

林业兴旺山水秀黄少鹏,蒋永胜

科技撑开一片天--记安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徐华祥石怀绶

安徽省2000-2001年林业宣传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全国森林生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研讨会在肥召开安徽林业 孙永新

义务植树绿化国土李依群

预防松材线虫病的几项技术措施石再华

山楂病虫害及防治王永明

山区板栗施肥误区陈鸽修,桂正文

杉木与鹅掌楸混交林效益调查研究胡少瑛,芮义忠,冯必胜

多效唑对巨峰葡萄生长和结果的影响余小军

核桃的育苗与栽培谢锦锋

杉木林地力衰退成因及技术对策王伟生

笋材两用毛竹林低改技术李玉胜

"3S"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宋效严,刘广阔

大别山野生山核桃驯化栽培陈庆祥

开花竹园的改造与管理孟凡应

沾化冬枣采穗圃营建技术陈习明

经果林应把握的四个环节李桂生,吴文军,黄晓翼

107杨108杨介绍省林木种苗总站

枣树丰产栽培十项技术黎亚萍,何庆松

退耕还林造林技术胡忠继

望春花芽接培育白兰花徐华龙,虞宗贤,陈金喜

猕猴桃栽培王淑萍

良种酥梨密植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范明,姚善君

Excel制表软件在林业上的应用曾安全,卢萍

一起滥伐林木案的警示杜广山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加强检查站队伍建设安徽林业 戴国强

安徽生态旅游发展简论李斌

安徽林业亮相第五届中国花博会方业明,孙永新

略谈祁门林业产业化潘助林

浅谈城市草坪害虫防治段钰

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初探王晨东,汪赟

苏铁盆景培育养护薛彪,谢影

我省开展森林生态补助资金试点孙永新,薛胜平

全省种苗生产和信息交流会在歙县召开陈哲

板栗增产四项措施琚明生

板栗"单芽切接"育苗胡超

栗疫病菌与泥土防治黄淼娥,江厚平

杜仲幼树豹纹木蠹蛾及其防治安徽林业 谢云胜

意杨·水杉大苗容器培植法谢影,薛彪,马振新

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建设陆杰

略谈贫困国有林场脱贫对策赵华

浅议安徽工业原料林建设宰步龙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分析刘嵩

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几点思考朱广奇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