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可持续畜牧业精选(九篇)

可持续畜牧业

第1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恩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指的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恩施州畜牧业近年发展很快,但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浮浅的探讨。

一、恩施州畜牧业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恩施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畜牧业是恩施州传统的优势行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重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全州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迅猛。2016年,全州出栏生猪467.3万头,出栏肉牛17.2万头,增长16.9%。出栏肉羊106.0万只,增长17.7%。家禽出笼1694.7万只,增长35.3%。禽蛋产量达3.97万吨,增长21.2%,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多亿元①。特别是按照州委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坚持强龙头、树品牌、提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来,全州畜牧业呈现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恩施州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一是当地环境修复的需要。由于过去环境意识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滥砍滥伐、任意开垦和无秩序养殖,导致水土流失、环境变差、污染严重。近些年虽然恩施州重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使整体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好转,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修复阶段,走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环境修复、守住“青山绿水”的必然选择。二是畜牧业增产增效的需要。近几年恩施州畜牧业发展很快,加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对山地、草场、饲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山地、草场效能减少,载畜量降低,植被也受到一些破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必须科学设计、有序规划,走更节能减排、更增产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和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三是减少畜牧业污染、打造“美丽恩施”的需要。畜禽养殖过程中排出的粪便,无论对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会造成严重污染;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会排放出甲烷,也会对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养殖场一般都会产生难闻的恶臭,主要是因为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消化道排出气体、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导致的。养殖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排泄物、废弃物,就会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不利于打造“美丽恩施”的名片。四是畜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链条长,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环节,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使畜牧业在前伸后延、流通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有机结合,促使畜牧业向纵深发展,从而全面建设集产、供、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牧农结合、牧林结合、牧加结合、牧销结合的新型链条。

二、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建议

恩施州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恩施州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恩施州在畜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效果明显:

(一)猪-沼-X模式

既将养猪的废料用发生发沼气,同时沼气渣再用来种菜、种果树、做基肥等。如恩施市龙凤联强公司的大型养殖场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5个小型沼气工程和喷灌设施,把8000多头生猪产生的粪便全部利用起来,以“猪-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经营;种植各种优质果树,效益明显。“猪-沼-X模式”,不仅适宜于大型养猪场,也适合于每家每户小型养殖。每户养2头以上的猪,就可以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猪粪进入沼池发酵后可以当燃气做饭烧水,或发电照明取暧,剩余的沼渣可以作农田底肥,沼液作追肥,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养猪的效益,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了有机循环,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这个“X”,可以是菜、粮、果,甚至是鸡、鱼等。比如“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大大提升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很好的可持续养殖模式。

(二)草-牛-沼-菜模式

即种草、养牛、沼气、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近些年恩施州利用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恩施黄牛”和“恩施白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也探索出了一条“草-牛-沼-菜”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草坡及一部分山地,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供给牧场养牛;牛粪用户沼气氿发酵,用以发电照明和生热做饭,沼渣用以蔬菜生产和牧草种植所需肥料;这样就形成了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沼气发酵-蔬菜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效果明显,全州肉牛、肉羊养殖发展迅猛,而污染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四)林-药-特色养殖模式

即在林下种药材,并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当地特有动物如恩施土鸡、恩施黑猪及野猪、山鸡等其他特色野味养殖的模式。恩施州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论是林木、中草药和特色野味,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五)鸡-猪-鱼生物链模式

第2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新洲区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05-03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全球所关注的问题,面对人口猛增、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形势,20 世纪90 年代,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

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既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 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公布了《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报告指出,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8% 。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畜牧业发展,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节能减排,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 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符合新洲区发展要求

新洲区作为武汉市畜牧大区,其畜牧资源严重不足,主要饲料原料依靠外调,如果继续沿袭“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的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将难以持续发展。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与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拓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对于保障新洲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缓解新洲区畜牧资源制约的根本出路。

1.2 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据国内其他地方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新洲区从畜牧大区向畜牧强区转变,首先必须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养殖业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畜禽粪尿及其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和产生的不良气味。据测定:一头猪日排泄粪尿为6 kg ,一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可达6t;一只鸡日产粪100 g ,一个10 万只鸡场每天可产粪10 t,这些粪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危害。①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据研究禽舍中的氨气即使只有20 mg/L ,若保持6周以上,就会引起鸡肺部水肿、充血,使鸡群对新城疫等疾病的敏感性增强;若氨气含量增高到50 mg/L ,数日之后,鸡只会出现流鼻涕和流泪等症状;若达到100 mg/L ,10 周后鸡的产蛋率将由81% 下降至68% ,即使空气中氨的浓度恢复到正常也需12周才能使产蛋率回升至正常水平;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这些既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染来源,而且其臭气远逸,还是蚊蝇繁殖的重要场所,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有效地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废弃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畜牧业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降低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是摆在广大畜牧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从根本上减轻畜牧业对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1.3 节能减排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11 年,新洲区畜牧业产值为25 .67 亿元,畜禽养殖专业户发展到3 200 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畜禽养殖户处于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外延式增长生产阶段,部分适度规模养殖户科技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增长方式粗放。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取代小而全的散养,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环保、效益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1.4 节能减排是增强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及我国加入WTO后应对“绿色壁垒”的新形势,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开放的市场环境,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澳大利亚为保持优美环境和无污染,尽管其民族工业相对不发达,但不允许在草原牧区建设任何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主要发展绿色无污染的畜牧业,畜产品生产有严格的质量监控及安全检查措施。肉类生产者要申请经营许可证,申请过程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和食品安全要求。对畜产品实行从生产到销售、贮存、装运出口直至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牛肉质量标准MSA(Meat-Standard Sanstralia),在饲喂、运输、屠宰、肉的含水、脂肪含量、疫病、肉色、大理石花纹、污染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1999年全澳持MSA经营许可证的育肥牛场83家,牛肉加工企业有26家。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洲成立了许多牧草育种公司和牧草种子生产公司,前者对重要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进行育种,其中牧草型新品种的育种目标集中在改善干物质产量、增加抗性、增加草地密度、增加再生速度和提高越冬率等方面。目的在于将培育的新品种作为商品出售并提高新品种的竞争力。后者将育成的牧草新品种进行种子商品生产,将繁殖的优良牧草种子经严格审定后才能出售。可见欧洲的牧草种子生产是由牧草育种公司带动起来的。所有牧草种子的生产是按照标准合同完成的,合同由种子生产公司(包括牧草育种公司)与种子种植者之间签订。种子种植者的组织机构为欧洲种子种植者协会(ESGG),代表种子种植者的利益。种子生产公司的组织为欧洲牧草种子生产者协会(EFSPA),代表牧草种子生产公司或育种公司的利益,两个协会的总部都设在布鲁赛尔,受欧盟的领导。

创建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实现节能减排,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共享,组建强强联合的集团军,按标准化统一生产来提高产品质量,销售品牌产品,无疑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巩固新洲畜牧业目前所取得的发展优势与地位,做强做大新洲畜牧产业的一项基本措施。

2 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基本途径

2.1 科学化圈舍

在畜禽圈舍的选址、规划等方面要符合《畜禽养殖场建筑设计技术规范》,重要的是推广“纵向负压通风、湿帘降温、卷帘、半开放式畜禽养殖模式、鸭嘴()式饮水、自动喂料、机械性清粪”等关键技术,圈舍内实现冬暖夏凉。

2.2 产业化经营

畜禽产业是新洲区四大优势农业产业之一。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养殖户实现畜禽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有机载体,产业化是畜牧业节能减排重要标志。要外学上海阿强、山东爱佳,内举精明禽业、汪集汤业、灵星蛋品,打破畜牧业“纺锤形”发展模式,把组建新洲禽业集团作为推动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来抓。

2.3 规模化养殖

改革传统的养殖模式,走规模养殖之路是畜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新洲区自2007 年开展创建畜禽大区以来,就积极把构建畜禽生态养殖小区逐步取代“小而全”的传统模式作为壮大畜禽产业的突破口。规模化小区建设通过科学的选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严格的环保硬件建设、严格的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以及良好的科技跟踪服务等5个环节的科技支撑,大大提高了科学饲养水平和环境保护功能,是发展节能减排型畜牧业的平台。新洲区要紧抓近几年来中央、省、市高度关注畜牧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的政策机遇,科学策划,多方力争,加大对畜禽生态养殖小区项目的争取与建设力度。

2.4 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是畜牧业的节能减排之魂,是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必然要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必须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实现畜禽圈舍,饲养、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装备现代化、设施化。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规范畜牧业生产行为,有利于依法科学使用饲料、兽药,切实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利于改善养殖条件,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5 生态型饲料

生态营养饲料是利用生态营养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解决畜产品公害和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等问题,从饲料的原料选购、配方设计、加工等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并实施动物营养系统调控,从而控制可能发生的畜禽产品公害和环境污染,使饲料达到低成本、高效益、低污染的目的。

(1)减少氮的排泄。根据氨基酸的营养生理特点和短线平衡理论,如果将畜禽饲料配合成理想蛋白质模式,通过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而降低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不仅可大大地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畜禽粪尿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

(2)控制臭味的产生。美国农业科研人员已从一种莫哈夫丝兰中提取两种活性成份作为“除臭剂”,其中一种活性成分可与氨气结合,另一种活性成分可与硫化氢等气体结合,因而具有控制臭味产生的作用。若将这种提取物加入饲料中,可与畜禽肠道内的微生物起协同作用,帮助分解饲料,提高胃肠道消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可抑制尿素的分解,使氨气的含量减少40%~60% 。

(3)利用真菌饲料。真菌饲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在饲料中接种繁殖,产生有机酸、酶、多种维生素和菌体蛋白而成。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把农作物秸秆、叶、壳等软化或分解,使饲料变得软、熟、香、甜、适口性强。用真菌饲料育肥一头猪只需4个月时间,不仅可节约粮食60~70 kg,使每头猪的养殖成本降低180~200 元,而且由于饲料中微生物与畜禽肠道中的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既可提高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利用率,还可减少畜禽粪尿中营养物质的排泄量。

(4)添加酶制剂。植物性饲料的细胞壁主要由非淀粉多糖(NSP)构成,单胃动物体内缺乏分解NSP 的内源酶,而NSP 使消化道食糜的黏度增加,从而导致日粮养分消化利用率降低。有研究表明,饲用复合酶具有摧毁植物饲料的细胞壁、克服NSP 的不良效应、激活内源酶的分泌、从而降低肠道食糜黏稠度,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作用。在摄食大麦型日粮的猪只中,使用含β―葡聚糖酶的混合酶可使日粮能量的利用率提高13% ,蛋白质的吸收率提高21% 。

2.6 循环型养殖模式

循环型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牛―蘑菇―蚯蚓―鸡―猪―鱼”循环模式。②“畜(禽)―沼―地”循环模式。③“禽―粪―畜―渔”循环模式。④“禽(畜)―粪―渔”模式。⑤“生物肥”模式,即将畜禽粪便收集供干,加入微生态制剂,制成有机肥。⑥“床垫型”模式。

3 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新洲区畜牧业的节能减排,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建设标准化畜禽舍和粪污处理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问题是制约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瓶颈。二是养殖户的认识还需要一段过程。前面所提到的蚯蚓养鸡、牛粪生产蘑菇、土地吸纳等模式很早就有人试用,但至今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说明养殖户的认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技术问题,盲目使用抗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不科学的,但是广大养殖户依然大量使用,因为他们担心不使用抗生素畜禽会发生某种不可预测的疾病。

4 对新洲区发展节能减排型畜牧业的建议

4.1 宣传发动

要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干部为骨干,以各业务部门为支撑,以新型农民培训为契机,学习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国家环保政策,向广大畜禽养殖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爱护环境变成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为。

4.2 资金启动

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要结合家园行动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在土地吸纳、沼气建设等畜牧环保项目中合理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3 科技驱动

2010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蛋鸡高效饲养管理及防疫技术研究”对新洲区蛋鸡舍的建筑设计提出卷帘式建筑方式,不仅为新洲区蛋鸡饲养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为科技驱动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首开先河。因此,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攻关,让科技助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4 政策调动

要完善政策引导体系,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新洲区畜禽生态养殖小区、有机肥生产、微生物菌制剂等环保项目,调动全社会为畜牧业节能减排作贡献的积极性。

4.5 示范带动

笔者2012年9月去新洲区罗泊村调研发现该村的环境较2011有较大的改变,探其原因一是村委会筹资购置两台拖粪车,将鸡粪送到养渔场再循环利用;二是大部分养鸡户均与区能源办联手,以国家出大头、个人出小头的方式修建了沼气池,粪污不外排,养鸡户也用上了清洁的能源;三是村干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齐抓共管,上门做宣传工作,赢得了广大畜禽养殖户的共识。典型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在大渡、竹园、西河、张师等蛋鸡养殖密集村推广罗泊村的经验,改变生态环境。

第3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 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91-01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不断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40%,畜牧业也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畜牧业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也同步呈现良莠不齐、规模不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抵御风险能力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规模养殖与农村散养长期存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弱、生态环境影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逐步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促进畜禽健康养殖,保障生态环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1-4]。

1 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对生态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对粪污等废弃物污染处理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水平低,更多中小企业与养殖户对粪污直接进行露天堆放或直接排放河流湖泊。依据测算,1头猪日排猪粪2.5 kg、尿4 kg、污水8~10 kg,1个1万头猪场日排粪污约150 t,规模养殖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一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形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变,人畜不能饮用及利用;二是粪污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异味难闻,危害健康;三是粪污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疫病流行,引发疫情;四是大量滋生蚊蝇,滋扰人畜,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1.2 对畜禽产品自身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

1.3 社会公众印象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对食品需求早已更加注重品质,而近年来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其中就包括了曝光的畜牧业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担忧,加之畜禽养殖卫生状况不尽理想,社会公众对畜禽养殖业认同度较低。

2 生态健康养殖概述

2.1 概念

笔者认为,生态健康养殖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应基于畜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饲养与粪污处理同步,以先进的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进行指导,生产个体健康、无残留的畜禽及其产品,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打造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2 内涵

生态健康养殖概念包涵2个方面重要内涵: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3 有关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研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安徽省近年也推广了不少实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笔者接触过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土著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比例混合成发酵垫床养殖生猪。该技术不仅利用微生物充分分解和转化猪排泄的粪尿,较大程度地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而且也符合了生猪爱睡、爱拱的生物学特性,利于猪的活动和休息,节省了人力和粪污处理费用。

(2)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青阳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3)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4)种草养畜技术。该技术通过栽植优质牧草,饲喂草食畜禽,减少饲料与添加剂的投喂,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某些残留,保障了畜禽品质,也利用了部分粪污作有机肥,减少粪污污染。

(5)疫病防控技术。通过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方案,严格兽用生物制剂、兽药、添加剂使用,拒绝违禁药品,执行停药期,严格检疫与卫生监管等措施,保证出栏畜禽个体健康安全。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我国畜牧业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继续地发挥作用,并寄希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逐步摆脱当前“小、散、乱”和非健康的状态,走一条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适时地调整畜牧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行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走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道路,创立知名品牌;四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体系发展道路;五是大力进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六是政府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宏观指导,适时制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4 生态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健康养殖满足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要求,使养殖业逐步摆脱投入大、产出低、风险高、污染重,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状态。实施生态健康养殖,促使畜牧业不断走向经济效益好、环境保护好、发展前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石、是保障;反过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将提高生态健康养殖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5 生态健康养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变自身“脏、乱、差”形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既可发展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适度规模经济,又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提供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创立知名品牌,有助于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促使畜牧业进入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完善自身行业管理,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以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6 参考文献

[1] 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 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第4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1.大面防疫存在的问题。

(1)免疫程序欠科学。应根据动物的日龄、生产目的、防治疫病种类和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因素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其中应包括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菌)苗种类、接种时间、次数及间隔等内容。动物传染病不是单一的,要保证安全就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相应疫苗,而现在动物防疫部门受政策的限制,向养殖户只能够提供强制免疫疫苗,不能向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疫苗保障,使得其他疫病的防治不到位,无形中造成了一些疫病的乘虚而入。

(2)防疫观念片面。①在基层往往是把免疫注射放在了动物防疫的首位,实行“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责任制,而对消毒灭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引种检疫等环节抓得不严,造成了动物传染病防治环节的疏漏。我市多起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是上述环节出问题引起的。②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而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一些传播剧烈的传染病要由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诊,这个过程,对疫点封锁、疫情控制造成困难,延误了最佳防制时间。③由于受动物疫情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政治影响、政府政绩、经济利益等因素,在动物疫情的处置上不能很好地执行防治技术规范。

(3)防疫经费没保障。由于我国动物防疫实行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制,所以动物防疫的巨大的经费开支由政府承担,而大部分县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并未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动物防疫部门又没有专门的防疫经费,尤其是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没有专项经费。

2.疫病及免疫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

(1)检测样品采集难:农村散养户居住非常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要获得大而全的监测样本难度很大。目前,农村家庭散养动物(猪、牛、羊、鸡)仍是畜禽生产的主体,做好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抗体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养殖户对抗体监测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更不配合的现象;操作人员技术不够娴熟,采血时间长、操作不规范,有血液流出等现象时,更加剧了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养殖人员不配合畜禽采血,还有其他原因是国家对采血后的养殖户也没有经济补偿。

(2)动物疫病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有的缺乏责任心,有些县监测人员频繁换人。

(3)动物疫病监测方式简单,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测缺乏长期的重视,实验室缺设备、少仪器、无试剂,监测病种少,方式简单,功能不全,监测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意识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了投入,动物防疫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但是养殖户依然存在很多担忧,“一怕、二拖、三拒”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养殖户们不积极配合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5)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处缺乏时效性、科学性。动物疫病监测首先要到各养殖场(户)去采集信息,采集回来的信息要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的数据作为预警和评估的依据,而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及时规范的处理与评估。

(6)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目前还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没有立足本地的监测计划和目的。

3.大多数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养殖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在动物疾病控制上存在误区,比如注重个别病猪的治疗,而不注重猪群的疾病控制。

(2)在消毒观念上存在误区:一些农民认为未发生疾病时可以不进行消毒;一些农民不知道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简单地认为消毒剂的气味越浓其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洁。

(3)生产管理跟不上:有的农场组织和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到位,缺少消毒设施,粪便乱堆乱放,更没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闲杂人员随意出入,未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畜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开展没有制度。

(4)不注重关键疾病的净化,导致疾病控制越来越困难。

二、对策

1.调整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重要理念。

良好的营养供应,除了考虑饲料的成本以确保蛋白质,能量,营养需要,而且还要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均衡。良好的营养和管理要求对于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畜禽给予相应的呵护,尽量减少换料、转群、注射、环境突变等对畜禽带来的刺激。善待它们,它们会还给丰厚的回报。

2.强化对饲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1)将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不断更新的业务知识结合起来

县(区)畜牧技术管单位构应通过对养殖户代表或生产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来加强动物防疫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依法防疫、科学饲养的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对动物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动物疫病检测人员责任心的培训,其次是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监测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诊断试剂和有责任心高素质实验室工作人员。监测人员,设施,设备和其他因素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确保得到有效和可靠的结果,实验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①应选择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有标准化的诊断试剂和操作程序的技术方法,这样所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比性、重复性。②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③采集样品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④懂得检验结果代表畜群某一时点群体机能状态和疫病情况,而病情总是发展变化的,要全面收集样品信息并与检验结果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提高检测结果临床指导、应用能力。

3.治疗病猪要有全局观

一出现病猪就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后采取全群药物控制措施,对于发病个体视发病情况具体对待。有专家提出规模养猪场防病新策略,即“病猪‘五不治’,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疗后经济效益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

4.消毒意识的培养。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传染病病原体,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猪舍在冬季和夏季空气中细菌的浓度是舍外的1100倍和500倍,半开放猪舍空气中的细菌的浓度为舍外的110~580倍,这些细菌的1%是病原微生物,它们漂浮在空气中易被猪吸入引起肺部感染,也可能落到地面上或设备上。因此未发病地区的养殖户们也应该做好畜舍的日常消毒,防患于未然。目前新类型的消毒剂,例如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盐等都是环保消毒剂,它们的使用剂量低,安全系数高,对人和动物均无害。

5.加强管理,注意畜禽饲养的常识和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畜禽养殖的效益与畜禽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培训防疫人员,建立科学化的消毒系统、规范化的预防接种程序。定期消毒,定期驱虫,灭鼠,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例如,禁止闲杂人员进入,车辆进出必须消毒,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6.加大投入,保障运行。

第5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 畜牧业;问题;对策;云南镇沅;振太镇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0-01

畜牧业是镇沅县振太镇继烤烟和林业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振太镇畜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落后的传统养殖走向规模型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畜牧业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户对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多,认识不深,力度不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畜牧业在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常常把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业来对待,得不到重视。一些农户还处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饲养状态,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2 饲料资源匮乏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原粮,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生产。目前,振太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1.3 科学技术推广率低

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很多养殖户科学育肥、科学防病的基本技能很低,对“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不能在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1-2]。由于扶持措施不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导致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畜种改良工作进展慢,优良品种少,近亲繁殖严重。此外,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草地资源利用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放牧方式落后,传统的放牧方式,造成近处的草场放牧过度,远处原始的草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草场使用不当,只用不管;农、林、牧相互争地严重,不该开发的山坡开发种植农作物,盲目的毁坏草地、草场,造成草场减少;优良牧草被排挤,给草食畜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1.5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动物防疫的冷藏设施得到补充,免疫方式方法得到完善,但动物免疫模式单一,免疫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打破保守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观念向开放型转变;由小而全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化先进饲养技术转变;由靠政府投资为主向多渠道融资转变;由靠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向靠价值规律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干部、群众实打实地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希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到用现代先进科技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动力。启迪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市场的组织形式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改造传统生产方法,以质取胜,提升产品竞争力[3]。

2.2 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4]。开发优质饲草饲料,开发草食性畜禽,振太镇约有1 333.33 hm2草山,可以建成人工草场,天然草场产量低,草地经济效应未得到发挥,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种植青绿饲料,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振太镇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禽良种化,发展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在牛、羊、鸡3类畜禽中,均有大的发展资源依托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羊的营销及市场开拓局面已有重大突破,产品销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

2.3 加快信息产业建设,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信息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是政府加强宏观决策、指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依据,要具备准确的畜产品市场信息,根据供求关系价格,产品余缺等信息开拓市场,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以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名、特、优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振太镇是多民族地区,全镇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400多个自然村,村组分散,交通闭塞,广大农民对市场信息获取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定期分析畜禽及产品销售形势、市场动态和走势,提出畜牧业发展、生产经营应对策略;总结市场开拓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组织利用与推广,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5]。

2.4 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畜牧业科技推广

政府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为农民提供良种,传授科学饲养技术,解决资金、土地,培训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政府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科学养殖,推广应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饲养效益。在原来“八改”的基础上,推行“三推、四有、一改造”的综合配套技术。“三推”,即推广良种、配套饲料、免疫综合防治;“四有”即有金属高床,有保温箱,有防护栏、漏粪板,有自动引水器;“一改造”,即对不合要求的猪舍进行改造。加强对饲养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健全饲养户的技术管理,坚持消毒制度,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

2.5 建立“粮— 经 —饲”三元种植结构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振太镇有农户9 920户,农业人口36 366人,可耕地面积4 746.07 hm2,每户可耕地0.48 hm2,每户可用0.2 hm2耕地种牧草。如:鲁梅克斯可产鲜叶150~225 t/hm2,产干物质22.5~30.0 t/hm2,粗蛋白含量37%,采用优质牧草与作物秸秆混合喂牛,种666.7 m2牧草可供育肥1头牛的饲料,每户农户1年种0.2 hm2,可出栏3头牛,全乡每年可多出栏1.8万头牛,今后在区域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各地养殖业发展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出振太“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路子。

2.6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免疫注射工作,使“政府保密度,职能部门保质量”真正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唯一免疫模式;完善检疫工作,对场地检疫、进出境检疫、肉品检疫等严格把关,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治疗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施行,对违禁药品严厉禁止,执法必严,以确保牧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质量[6]。

3 参考文献

[1] 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S1):186-190.

[2] 李军,倪建平,张忠明.入世后我国畜牧业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1):111-115.

[3] 刘振江.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416-3417.

[4] 黄海.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40-42.

第6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 畜牧业 问题 发展 目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133-02

一、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滞后

个别农村地方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技术和知识更新问题

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规模养殖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4.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5.队伍建设问题

个别基层单位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需不断解决。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 一律不允许新建。坚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3.1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3.2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四、畜牧业发展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的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1]。

第7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发展目标 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第8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概念;特征;问题;发展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bstractConcepts and characters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 were analyzed,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concept;character;problems;countermeasures; 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原总面积5 733.33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7,其中可利用面积4 800万hm2。广褒草原为新疆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1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概念与特征

1.1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现代生态畜牧业(Me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它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1]。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1.2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生态畜牧业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在生态畜牧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3]。

2新疆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2.1草原严重超载放牧

草原资源是可更新而不可再生的资源,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要求畜牧业更快地发展,以满足其不断的增长需求。为此,违背科学规律的掠夺式经营会造成草原的“三化”。统计资料显示,新疆天然草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退化。目前全疆85%的天然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其中37.5%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30%~50%。1996—2007年间,由于开垦和建设征占用地,使全区天然草原面积减少了约100万hm2;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2.2畜牧业生产污染严重

2007年,新疆自治区年内牲畜出栏4 717万头(只),全年畜禽排泄量相当可观。畜牧业生产方式尚未得到彻底改变。有些农户散养、人畜混居,致使房前屋后畜禽排泄物横溢,严重污染村镇环境。近年来,虽然加快了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部分牲畜已进入小区饲养,村镇环境面貌得到改善。但由于一家一户饲养畜禽的比例仍然较高,其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所以治污任务还十分艰巨。同时,还发现在兴建畜牧小区过程中,部分业主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往往忽略治污配套工程建设,致使畜牧小区又成为新的污染源,村镇污染转移成为新的农村面源污染。

2.3科学技术推广滞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新疆自治区畜牧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已趋完善,但是畜牧、兽医、草原3站,尤其是基层3站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毁损严重,紧急应对大灾大疫的能力较弱,社会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人员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局面。

2.4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目前,新疆自治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畜产品深加工的规模档次还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围绕全区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的企业少,尤其缺乏跨越国际贸易绿色和技术壁垒的实力。此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行业、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松散,覆盖面低,功能不强,作用有限。

3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3.1依法管理草原

草原畜牧业是新疆自治区畜牧业的主体,依法保护草原,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实现草原生态安全,是新疆自治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坚决落实《草原法》《草原平衡条列》《禁牧、休牧制度》等法律法规,严禁超载过牧及农区牲畜进入草原放牧,实现草原载畜量平衡。

3.2增加对生态畜牧业的投入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综合治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4]。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严格要求畜禽养殖场(户)按国家标准达标排放畜禽排泄物;另一方面要制订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增加治理畜牧业面源污染的投入,鼓励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治理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扶持。同时,政府还应培育生态畜牧业典型,以促进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搞好生态规划,推进畜牧产业化

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3.4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循环畜牧业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规范畜禽舍的建设,规范种畜禽、饲料、兽药、畜牧机械等投入品使用,规范饲养、加工、流通各环节操作规程,实现禽畜养殖零(低)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草原资源生态平衡、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3.5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畜禽单产水平,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节粮、低耗的生产体系,促进生态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要以区域化布局为突破口,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结构调整,合理划区轮牧、围栏放牧,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及舍饲和半舍饲技术,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从而防止草场退化,维护草场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陈德峰.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新疆现代生态畜牧业[J].现代畜牧业与新疆发展,2008(5):85-93.

[2] 于振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畜牧业与新疆发展,2008(5):99-106.

第9篇: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1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必要性

1.1实施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政策的需要博乐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政策,全市实际使用4150.5km2草原全部实行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其中,禁牧面积1621.7km2(春秋草原601.2km2,夏草原80km2,冬草原940.5km2),草畜平衡面积2528.8km2(春秋草原1326km2,夏草原768.7km2,冬草原434.3km2)。根据奖补政策实施情况和草畜平衡分析测算,全市实施草畜平衡区域春秋草原理论可放牧牲畜6.91万羊单位,夏草原理论可放牧牲畜25.15万羊单位,冬草原理论可放牧牲畜4.78万羊单位。2011年末,博乐市牧区牲畜存栏22.38万头(只),折合28.18万羊单位。现有草畜平衡草原已远不能满足存栏牲畜的放牧需求,因此,只有通过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1.2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博乐市草原畜牧业生产靠天养畜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低质、低效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是造成天然草原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生产模式,构建新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才能有利于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条件

2.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条件近年来,博乐市陆续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世界银行贷款-畜牧业发展、全球环境基金赠款、牧区水利等项目,牧区牧民定居“三通(水、路、电)、四有(草料地、住房、暖圈、林地)、五配套(学校、商店、文化室、卫生所、技术服务站)”等工程已逐步完善,为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牧区牧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转型工作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博乐市加大了定居牧民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牧民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牧民;同时进一步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加快定居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牧民增收途径,为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提供了智力支持。

2.3科技进步为转型工作提供了动力以草定畜、冷季舍饲、饲草料加工、科学饲喂等畜牧业科技投入与推广力度较大,牧民牧业产出效益稳步提高,为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3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模式

3.1草原畜牧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博乐市部分乡、镇、场牧业村、队仅有小部分天然草原实施了禁牧,可以考虑以一个牧场或5户以上牧民为单元,建设规范化生产合作组织,针对放牧户实行统一科学分段放牧、统一物质采购、统一防疫、统一羔羊生产、统一品牌、统一加工销售,抓好牲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牧民经济收入。重点要抓好合作组织的制度性建设,根据牧场现有牲畜数,科学制定牧场发展规划,布置好放牧人员、生产模式、牛羊肉品牌建设、畜产品安全等要素;关键是要分好利益蛋糕,利用民主程序,协商解决各类问题,使牧民收益最大化;核心是要有有影响、有实力、信誉好、有创新性的经纪人成为合作社的领办者,为合作社顺利运行打下基础。

3.2家庭牧场模式当前,博乐市部分拥有天然草原的牧民已经没有牲畜或仅有很少的牲畜,可以考虑利用经济、行政等措施整合成连片的天然草原,给那些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使用,建设新型家庭牧场。重点要抓好家庭牧场的规范化运作模式,根据牲畜数量和品种、天然草原面积、人工饲草料地面积等情况,科学运用这些要素,实行集约化生产,达到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

3.3农牧合作、股份制经营模式当前,博乐市现阶段禁牧区域总面积占全市实际使用面积的39.07%,禁牧区域理论载畜量10.32万羊单位,禁牧草原不能放牧后需农区干草约13.55万t,占博乐市农区农作物秸秆、饼、粕总产量的30%左右。禁牧牲畜转向农区后饲草料价格预计将有一定程度上扬,可考虑牧户以牲畜折价为股份,农户以草料折价为股份,联合进行饲养;或牧户与农户之间签署相关草料供需协议等形式进行经营,提高牧民收入水平。

3.4承包经营模式当前,博乐市部分牧民已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由于受劳动力限制,自有牲畜生产经营管理受限,可考虑参照农业土地流转方式,将牲畜生产经营管理通过签署协议方式承包给大户进行经营,达到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

3.5联户经营模式博乐市拥有一部分联户经营的天然草原,这部分牧民一般牲畜数量偏少,每家每户分散放牧浪费了较多的人力资源,可考虑根据临近牧户根据现有草原规模、牲畜数量签署协议进行统一生产,同时加大解放出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培训力度,实现劳动力转移,达到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