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人在旅途中作文精选(九篇)

人在旅途中作文

第1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特点

我国的诗歌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结晶,诗歌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行旅诗,在当时的文学发展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旅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长很快,从魏朝到隋朝的三百多年,行旅诗的创作出现了300多首。对于行旅诗,一般是从学者的求仕、升迁、公差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创作背景大多是跟仕途相关。行旅诗主要蕴含了文人学士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不稳定时期的行迹状况,通过史诗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对于仕途特有的情感。

一、对自身政治生命的恐惧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更多的文人学士对于仕途都迷茫困惑甚至是恐惧,这也反应了当时文人的出处困顿等众多社会现象。在历史大趋势下,很多文人墨客都是辗转于不同的社会层级,依附于不同的权贵势力,所以在当时纷争的年代,很容易就会被政治所累,站错了队列,则是终生的遗憾。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文人有嵇康、范晔、谢灵运等,他们都是由于阶级斗争卷入了无声的战斗中,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对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涯的恐惧,在诗人的行旅诗中都有所表达,有的露骨直白,有的则是含蓄的表露。

二、对仕途失意的落寞无奈

在中国的历史上,求得功名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这种追名逐利对于很多有学识的能人志士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内心中有追求仕途的理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功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能给人以高贵的地位和显赫的名号,能助自己取得一番事业。在历史上有名的如潘岳,他的初衷是踏上仕途,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社会苍生造福,但是他却站错了队伍,投名在贾谧的门下,这就使得他不为人所齿。这种现状并不是由于个人所能改变的,由于当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比较动乱,纷争无时无刻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纷争并不是某个人的纷争,而是一场,在这种风波中,随时会有人处于生命边界线上,这种仕途的客观性,使得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很多人拥有远大的志向,理想,抱负,但是由于社会动乱而无法实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从魏到陈隋,历史上文人掌政的很少,更别说做出很大贡献的名人了。从两汉时期,具有显贵地位的士大夫和官僚就有勾结现象,组建政治集团,对社会危害极大,这种勾结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影响了社会的整体的稳定,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即便是文人通过选拔,身居高位,但是能力有限,也无法跟当时的整个社会抗衡,这就使得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也就是空留志,使得他们抑郁而终。这种社会趋势,文人墨客通过寄情于诗,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比如谢灵运,通过山水,将自我的愤慨融入其中,既抒发了他内心的真是情怀,也不至于背上无谓的罪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怀才不遇的文人也是大有人在,这部分人则是通过诗来彰显自己的不如意,表达仕途不如意,很多文人将这种情怀通过行旅诗来进行创作。比如“徒抱凌云志,终愧摩天翔”这句诗,则是表达了诗人空有一腔热忱的抱负,但是终将不能实现的惆怅之情,作者将自己的这种不得志,通过简单的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南北朝时期,这种描写仕途不如意的行旅诗,都有一个共性,诗人的这种行旅,都是由于仕途原因造成的,在这种行旅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更加深了诗人的惆怅的情怀,因此,诗人借行旅诗来抒发自我感情。

三、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文人向往仕途的同时,也有一种情怀难以割舍,那就是消隐,远离是非纷争,过着田园野居的生活,这两种感情相互交错。这种归隐情绪的升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的行旅诗中都有所表达。行旅诗大多是通过行旅过程中的艰难生活,坎坷命运,所见所闻为创作前提,将自身的伟大的抱负,理想融入到其中,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通过情景交融,表达不得志后的归隐心境。比如,何逊有这么一首诗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他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在行旅中的寂寞,忧思之情,之后又把这种情怀转为了归隐的愿望,通过“尔情深巩落,予念返渔樵”此诗中的返渔樵,则表明了他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诗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诗人在动乱的年代,也厌倦了仕途的纷争,有归隐之意,这就促使行旅诗在特定的时间段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丛炜莉《论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的情感寄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第2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旅游 文化传播 目的地 优势

    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客源地,在国际旅游中这种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更值得我们重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旅游者在旅游中与当地人交流,通过旅游,旅游者将信息带回本国,传播给其他人群。“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别人。并且他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引起的目的地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者亲临目的地,接受该国或该地文化信息,并将其扩散开来的。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从而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国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具有更多优势地传播文化。

    一、文化传播符合旅游者自觉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一大趋势。许多旅游本身就是把了解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目的。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休闲消遣旅游者即使不是专门为了了解文化而旅游,对目的地的选择也都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并非随意的选择。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必然或多或少的有兴趣,他们至少对目的地文化有着好奇心,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情调,或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有的是专家学者的考察。无论怎样,国际游客都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这种异域的文化。根据调查,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占前三位的是:山水风光53.4%,文物古迹47.1%,民俗风情27.6%后二者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山水风光也很少有纯自然的景观,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如泰山、峨眉山、华山、捞山等,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却更以人文景观闻名。同经济、政治、传媒等方式相比,旅游这种交流方式更体现了接受者的自愿性。事实上,经济政治领域的许多交流活动也是属于旅游的范畴,比如外交访问、商务差旅等。我们这里指的是休闲或观光意义上的旅游。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如果对交流方的文化没有兴趣,只是出于其它利益目的进行交际,甚至双方本来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可能使双方的误解增大,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人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人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旅游者诚然在去目的地之前有“先人之见”,但是,既然旅游者愿意亲自作一次旅行、他们必然希望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是否如自己所知。他们不可能是为了证明目的地确实如自己的想象才来旅行,尤其是不可能因为试图验证目的地文化在头脑中的偏见才去做一次旅行。换句话说,由于已形成的印象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使旅游者愿意用这些“先人之见”来评价旅途中的感受,而他们的评判也确实是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作为评价的,但这不可能决定他的感受。真实感受与心理印象的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旅客的注意,更改印象。毕竟“眼见为实”,更易让人信服。如果旅游者不能从旅游中获取新的信息,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人们只需要读书、通过他人或大众传媒来了解异域文化,而无需长距离地旅游。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吸引了异域的游客来旅游,往往不是“先人之见”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而是通过旅游改变了他们的成见。如《美国教授: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写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代表团的四名教授来华访问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长诺尔塔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在来华以前的一些担心都证明是不必要的。缺乏交流,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有时与现实相去甚远,旅游正是用亲身经历来改变观念的途径。游客是用实践检验观念是否正确,而不是用观念映证实践。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

二、旅游能更有效地传播目的地文化

旅游过程中人们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手段。前者是接受文化群体主动性的接受,而后者则是传播者通过战争等方式强制性传播。当今世界,大部分父化交流的形式都是和平的,但具体文化接受者的主动程度有差别。

旅游是人类的休闲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松休息,或是增长见识等。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较其它正式活动来说更轻松、愉快。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对知觉、记忆、思维都有影响。相对于其它传播方式,如通常的讲座、书籍等形式,旅游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文化信息的接受。虽然如前所述,由于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但旅游者本身具有交流的意识使传播的阻碍减少,加之旅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旅游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培训外国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用以调整、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心理重负的手段。因此,现代旅游是一种兼具度假、休闲和娱乐特点的消费。这种轻松愉快气氛下的文化传播必然比严肃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旅游对广大人群更具有现实性

第3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文 / 吕志远

王女士利用“五一”长假,和老公女儿到桂林登山游玩。岂知游玩的第三天,王女士便出现下肢水肿,自觉胀痛不适、迈步吃力,到医院检查又未发现异常,回家休息几天,水肿也就销声匿迹了。这种困扰旅游者的下肢水肿,医学上称之为“旅行者水肿”。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平时很少远游或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长途旅行为什么会出现下肢水肿呢?

这是因为遍布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主要给全身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静脉则将各组织器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二者之间由毛细血管网相连。如果人体长时间站立、步行或乘船、坐车,下肢处于较低位置,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肢静脉回流就会受到影响,而静脉血管壁弹性较小、管腔较大,容纳血液量多,血液就会在静脉内淤积,使血管内压力增加,毛细血管扩张,部分血液就会渗透到血管外的皮下组织间隙中去,从而引起肿胀不适。

长途旅行引起下肢水肿的另一个原因,是下肢长时间处于直立状态。这种会促使一种名叫醛固酮的激素分泌增加,醛固酮具有调节人体水盐代谢的作用,它的分泌量增多,肾脏排除水盐成分的功能就会减弱,小便的次数和量就会减少,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进一步增加,因而导致下肢水肿。

事实上,“旅行者水肿”是可以预防的。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长途旅行者事先要对旅行日程作好周密安排,可以分段进行,旅行几天休整一天。行走或登山应量力而行,不让体力消耗过多,也不要过长时间地行走站立,要定时休息,不打疲劳战。

B.长途跋涉时,最好在小腿以下的足踝部缠上绑腿,缚上松紧适宜的弹力绷带或穿上有一定弹性的长筒弹力袜,人为地给下肢皮下的浅表静脉以支持,帮助下肢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

C.长途坐车乘船时,两下肢不要长时间地老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应注意经常更换,不时地活动下肢,每到一个车站或码头起身适当动一动身体,活络血脉。还可以自己用双手从下往上进行按摩,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D.旅途休息时,可用手按摩腿部肌肉。晚上入睡前,用热水洗澡或泡脚,以促进全身尤其是下肢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避免下肢水肿、尽快消除疲劳,夜晚睡眠时,在下肢下面垫些垫子,使小腿适当抬高些,对预防水肿有一定帮助。

E.旅途中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得太咸,也不宜饮水过多,以免体内水盐成分过多而诱发下肢水肿。

“旅行者水肿”是因某些外界或内在因素造成体内水盐代谢一时紊乱所致,属于功能性水肿范围。因此,倘若在旅途中发生了下肢水肿,也不必紧张担忧,只要适当放慢旅行速度或中途作调整性休息1~2天,抬高下肢、进行按摩,水肿即可消退。要是水肿比较严重或者长时间不消退,则应停止旅游及时到当地医院诊治,看看是否患有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栓塞等疾病,以便做进一步的治疗。

如何应对旅游突发病

文/玉华

不少人节假日喜欢外出旅游,长途旅游有时会遇到意外,或是突然发病,有的疾病来势凶险,不可掉以轻心,医学专家提示,应警惕如下疾病并了解有关应急措施,以免对身体产生危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心绞痛:曾有心绞痛者,外出旅游前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旅游途中若遇到有人发生心绞痛,先不要搬动患者,让其坐好,迅速拿出硝酸甘油让患者含在舌下。服用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以便缓解疼痛。

2.晕厥昏倒:先观察其心跳和呼吸是否正常,千万不能随意搬动病人,如果心跳、呼吸都正常,可大声呼唤、轻拍病人让其清醒,或指压病人的人中穴鼻口之间。若病人无反应就说明情况比较严重,应把其头部稍放低且偏向一侧,取后仰头姿势,而后采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3.心源性哮喘:旅途劳累奔波,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旅游者的心源性哮喘。首先病人要采取半坐卧位,同时用布带轮流扎紧病人四肢中的三肢,每隔5分钟放松1次,这样能够减少进入心脏的血流量,减轻心脏负荷,让哮喘得以缓解。

4.急性胃肠炎:若旅游途中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导致各种急性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可把生蒜头去皮嚼服,或口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物。经自服药后无效者应立即到附近医院诊治,把病人呕吐和腹泻物按防疫要求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传播扩散。

5.胆绞痛:若旅途中过多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容易引发急性胆绞痛。病人发病后要静卧休息,可用热水袋热敷其右上腹疼痛部位,以缓解疼痛。

6.胰腺炎:旅途中有些人喜欢走到哪就吃到哪,暴饮暴食可诱发胰腺炎。病人发病后要严格禁止饮水和进食。

7.外伤:若扭伤关节,切忌马上按摩搓揉伤处,应立刻用冰块或冷水冷敷,约15分钟后,用毛巾或绷带扎紧扭伤部位,也可用痛肿灵、云香精、正骨水等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的中成药外擦、外敷。

据《民族医药报》

旅游, 请先送自己一份保险

文 / 晓明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喜欢到大自然中放松自己的心情,因此旅游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随着旅游热的兴起,旅游安全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需要玩得开心,还要玩得安心玩得舒心玩得放心,因此,旅游保险也越来越多地被爱好旅游的人们所关注。目前我国各保险公司涉及旅游的保险条款已经多达几十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组合。而对于喜欢旅游的人来说,了解旅游保险也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一般游客出游应购买以下4种类型保险:

1.意外伤害保险。这类保险主要为游客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提供风险防范服务,游客所购买的车票和船票金额中的5%是用于保险的,每份保险的保险金额为20000元,其中意外医疗事故金10000元。保险期限从检票进站或中途上车上船开始,一直到游客检票出站或中途下车下船止。目前很多游客出险后往往忽视了自己已经处于保险状态中,因此,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在乘坐车船旅游时,一旦出险应立即到承保的保险公司索赔。

2.住宿游客人身保险。这类保险每份1元,从住宿之日零时起算,保险期限15天,期满后可以续保。每位游客可以购买多份。这类保险提供的保障主要有住宿旅客保险金5000元,住宿旅客见义勇为保险金10000元,旅客随身物品遭意外损坏或被盗抢丢失的补偿金200元。

3.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参加探险游和惊险游的游客,应购买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类保险每份保险费为1元,保险金额最高可达10000元,每位游客最多可买10份保险。保险期限从游客购买保险进入旅游景点和景区时起,直至游客离开景点和景区时结束。

第4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传播目的地优势

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客源地,在国际旅游中这种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更值得我们重视。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旅游者在旅游中与当地人交流,通过旅游,旅游者将信息带回本国,传播给其他人群。“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别人。并且他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引起的目的地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者亲临目的地,接受该国或该地文化信息,并将其扩散开来的。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从而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国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具有更多优势地传播文化。

一、文化传播符合旅游者自觉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一大趋势。许多旅游本身就是把了解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目的。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休闲消遣旅游者即使不是专门为了了解文化而旅游,对目的地的选择也都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并非随意的选择。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必然或多或少的有兴趣,他们至少对目的地文化有着好奇心,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情调,或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有的是专家学者的考察。无论怎样,国际游客都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这种异域的文化。根据调查,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占前三位的是:山水风光53.4%,文物古迹47.1%,民俗风情27.6%后二者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山水风光也很少有纯自然的景观,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如泰山、峨眉山、华山、捞山等,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却更以人文景观闻名。同经济、政治、传媒等方式相比,旅游这种交流方式更体现了接受者的自愿性。事实上,经济政治领域的许多交流活动也是属于旅游的范畴,比如外交访问、商务差旅等。我们这里指的是休闲或观光意义上的旅游。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如果对交流方的文化没有兴趣,只是出于其它利益目的进行交际,甚至双方本来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可能使双方的误解增大,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人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人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旅游者诚然在去目的地之前有“先人之见”,但是,既然旅游者愿意亲自作一次旅行、他们必然希望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是否如自己所知。他们不可能是为了证明目的地确实如自己的想象才来旅行,尤其是不可能因为试图验证目的地文化在头脑中的偏见才去做一次旅行。换句话说,由于已形成的印象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使旅游者愿意用这些“先人之见”来评价旅途中的感受,而他们的评判也确实是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作为评价的,但这不可能决定他的感受。真实感受与心理印象的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旅客的注意,更改印象。毕竟“眼见为实”,更易让人信服。如果旅游者不能从旅游中获取新的信息,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人们只需要读书、通过他人或大众传媒来了解异域文化,而无需长距离地旅游。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吸引了异域的游客来旅游,往往不是“先人之见”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而是通过旅游改变了他们的成见。如《美国教授: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写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代表团的四名教授来华访问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长诺尔塔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在来华以前的一些担心都证明是不必要的。缺乏交流,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有时与现实相去甚远,旅游正是用亲身经历来改变观念的途径。游客是用实践检验观念是否正确,而不是用观念映证实践。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

二、旅游能更有效地传播目的地文化

旅游过程中人们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手段。前者是接受文化群体主动性的接受,而后者则是传播者通过战争等方式强制性传播。当今世界,大部分父化交流的形式都是和平的,但具体文化接受者的主动程度有差别。

旅游是人类的休闲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松休息,或是增长见识等。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较其它正式活动来说更轻松、愉快。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对知觉、记忆、思维都有影响。相对于其它传播方式,如通常的讲座、书籍等形式,旅游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文化信息的接受。虽然如前所述,由于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但旅游者本身具有交流的意识使传播的阻碍减少,加之旅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旅游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培训外国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用以调整、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心理重负的手段。因此,现代旅游是一种兼具度假、休闲和娱乐特点的消费。这种轻松愉快气氛下的文化传播必然比严肃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旅游对广大人群更具有现实性

旅游的时间长度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更有现实性。长时间的接触无疑能促进彼此深刻的了解,时间越长,交流就越深人,如长期旅居国外,移民等。但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这些都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可行性不强。相比较而言,旅游在西方社会已经普及,在中国社会也开始走进百姓家。作一次长途旅行对许多人来说是可能的。旅游团时间相对长而可以进行较深较广的文化交流,胜于一般的文化交流。以美国游客为例,在华旅游抽样调查中显示停留时间在8~14天的和15天以上的最多,分别占37.2%和26.7%这个时间长度足以使文化传播过程中游客有机会反馈.如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让传播更顺畅。

大众旅游的兴起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文化交流,而许多专门的文化交流活动只限于少数专业人员。旅游比起许多文化交流形式而言,更具普及性、大众性。从机会上看,旅游不会遇到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多种参与其它文化交流可能遇到的多种障碍。大部分人都可通过旅游这种民间交流方式得以参与文化交流。

四、旅游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目的地文化

旅游的接触往往是全面的接触,旅游客体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多个方面。旅游者在游览中不会只接触一类资源,旅游地往往向游客传递着各方面的信息。旅游者欣赏到的不只是一种景观,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从物质层面到思想层面的文化,同时,在与导游、饭店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无疑丰富了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认识。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满足于仅仅认识旅游国的旅馆、浴场、具有代表意义的大街和风景名胜,而很少愿意并且也很少有机会与旅游地的人们进行真正的接触没有机会来体会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旅游者在目的地与当地人总会有一定的交流,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为人所重视的今天,旅游者不仅停留在观赏了解民俗层面上.更有体验一些百姓生活的趋势,一些特定的旅游团还会参观校园、敬老院。如《我们喜欢中国》一文中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夏洛特工学校艺术团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尽管时间不长,但他们评价道“此次是我们第一次到北京……看到了北京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还亲眼看到了中国功夫表演。……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于自助游的游客来说,与当地人打交道就更不可少了,他们的饮食起居几乎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帮助,交流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对不太正式、系统的交流,使旅游者更可能从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中全面地获取另一种文化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直接性是旅游作为文化交流方式的另一优势

大众传播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与这些相比,旅游者不仅有机会了解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如历史文化、经济成就等,还可以直接接触社会文化的各面旅游者有机会亲自观察大众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交流,看到更真实的文化,不象其它形式只限于代表性的精品或是本国政府有意识的片面宣传。

第5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于敦德创立的途牛旅游网花了5年的时间把旅游度假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并且让这些产品变得标准化,适合在网络平台上销售。“一来,当时竞争不激烈;二来,度假产品的在线基础很薄弱,所以有空间。”于敦德对《第一财经周刊》称,途牛也确立了“不面向商旅客户,不单独预订机票、酒店”的策略。

2012年,途牛旅游网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比2011年12亿元的销售额增长了67%。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2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交易规模为211.9亿元,途牛以9.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次于携程的25.4%。于敦德预计途牛2013年的销售额将超过30亿元。目前,途牛合作的旅行社约为4000多家。

在2013年第一季度,途牛已经实现了盈利。9月4日,途牛旅游网获得由Temasek(淡马锡)投资公司、DCM公司等联合投资的约6000万美元资金,这是途牛完成的D轮融资。

“事实上,携程、途牛对直客来说是OTA,对于旅行社来说,传统的旅行社之间的合作模式并没有因为OTA而发生什么本质变化。”上海中旅国际的一位销售负责人说。所谓传统旅行社之间的合作模式,是指联合组团,通常由其中一家旅行社发起和提供服务,形成产品,而另一些只负责采购产品和销售,“带来人头”。

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各家旅行社对于从自己渠道销售的产品有直接定价权,这也是为什么常常同一个旅游团里的客人支付了不同价格。而形成产品这一环,既有旅行社自己开发设计,也有从特定线路的上游“大批发商”处采购后再做包装。

途牛做的正是分销环节的工作—在旅行社之间的“联合组团”中,为旅行社带来业务,赚取采购和出售之间的差价。于敦德认为公司的专长在于高效率地出售产品,不打算让公司涉及上游的产品开发这一环。而根据上述上海中旅国际人士的说法,旅行社销售自己开发的产品和产品之间的利润通常会相差5%左右。由于业务量大,途牛这样的OTA可以获得更低的批发价、更长的账期。很多情况下,“大卖场”途牛对产品的定价也可能会低于传统旅行社普遍的“市场价”。

为了更好地“卖旅游”,途牛在2011年之前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如何让旅游产品在线上变得更标准化。“算是打基础,”于敦德说,直到最近两年,“有了大量标准化产品作为基础,公司才开始将重心转到加大平台的自动化程度上,为的是能进一步提高效率。”

和手机、机票等具备实体性质的旅游产品不同,旅游度假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进行标准化需要在“展示”、“交易”、“评价”等环节都进行大量的工作。

“一份旅游度假产品包含的要素非常多,在线下销售时,很多信息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传递的,但产品放到线上后,原本可能一两句话带过的信息,也都可能必须被非常详细地加以说明。”中青旅遨游网事业部副总经理廖伟勇称,这项工作除了需要建立良好的产品结构体系,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人力。

要做到这一点,途牛也没有特别的捷径可走。当2007年途牛旅游网开始成为一个旅游预订平台之前,其网站基础更像一个内容社区—其中,既有来自途牛的一个十多人的团队花费半年时间完善起来的4万多个景点资料,也有通过激发网友参与互动所得的大量游记和行程安排等网友自发贡献的图文资料。

之后,在上线来自旅行社的旅游度假产品时,途牛花了大量的精力,把传统销售过程中所有不明确的信息都加以明确化,比如将一整段的行程按照时间点切分,并详细罗列包括每个时间段的行程、当地海拔、特殊人群的出行要求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于敦德认为这是途牛为了能高效出售旅游产品所做的第一步工作。

单纯成为网络预订平台并不能对供应商和消费者形成特别强的号召力。“和普通商品不一样,一份旅游产品的交易完成,意味着消费者在吃、住、行、游、购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他所认可的体验。”廖伟勇说,旅游产品的形态也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交付环节仍然在线下,也就是旅游过程中的体验,而这需要在出游前、出游中、出游后都进行很好的服务质量控制。

一些市场反馈也让于敦德意识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重要性。途牛运作到第二年,便遇到了诸如大型旅行社在旺季时对途牛的订单不感兴趣、旅行社不能及时更新旅游线路的价格等问题。此外,游客在旅程中找途牛投诉,但途牛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解决。

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是,在线预订平台的价值更多还是在于推广展示,由于下单预订之后的交易环节仍然在消费者和接入平台的那些旅行社之间进行,“买方”和“卖方”打交道的方式并没有因为第三方平台的存在而被改变。为了提高消费体验和增加收入,本身并不提供旅游产品的途牛开始从单纯的在线预订平台转型成彻底的模式,成为“卖方”的一环,并组建团队介入交易的各个环节。

2008年开始,途牛开始建立呼叫中心,建立了针对消费者的专属客服和“全程跟踪式”的回访制度,通过客户满意度打分,对供应商的线下服务能力进行考评。途牛在公司内部也建立起一套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到旅游业务的整个过程。

在此之外,途牛从2009年底开始扩大销售团队,逐步开设了15个城市的分公司,负责客户签约、当地采购和供应商维护,大量扩充了旅游产品的数量和类别,逐步和4000多家供应商形成合作,覆盖了周边游、长线游和出境游。2011年,在主力发展的线路旅游之外,途牛又上线了景点门票业务。截至2013年上半年,途牛可提供的旅游产品共计约4万多种,包括跟团、自助、自驾、邮轮、景区门票以及团队旅游等。

于敦德认为,途牛旅游网作为分销渠道的价值也在于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把单独的交易进行批量化处理,把需要多次执行的操作合并为一次性操作。”为了尽量用系统取代人工,途牛自主研发了N-Booking系统,作为途牛与产品合作商之间进行业务操作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这一系统包含业务确认、退团/改期核损、财务结算、合作管理等一系列信息流转功能,已经有80%以上的供应商接入。

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商在分销能力和分销效率之外,其品牌价值也意味着长期阶段内业务的可持续性。“评判分销渠道的价值,一是在于其分销能力,包括从产品提供到上架售卖的整个流程完善度,以及资金结算的体系和速度;二是整个平台品牌号召力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来自消费者的反馈最后能反映整个市场的用户偏好、趋势变化等,形成对产品开发有价值的信息。”廖伟勇说。

目前,途牛旅游网约有200万注册会员,累计服务超过300万出游人次。作为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这些大量的用户成为途牛发展为一个重要渠道的基础。携程、途牛、驴妈妈这些OTA通常都能够享受比普通旅行社更长的账期。

对于“在线旅行社”途牛来说,需要有能力更好地卖出旅行产品。“对于在线预订平台来说,提高用户转化率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用户体验。”于敦德说。

意识到途牛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旅游行业的经验并不及传统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时,他开始重视将一部分资源用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比如途牛内部近几年连续开展“途牛旅游专家”培训项目,由各国的旅游局资深人士对途牛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旅游线路、景点特色、风俗物产、相关法规等。

2012年,在大量的标准化产品和流程体系的基础上,途牛对整体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优化。于敦德认为公司的运营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公司从组织架构调整到人员培训,都是为了能对系

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而形成相应的支持体系。

在更多用系统取代人工的改进中,途牛正逐步对呼叫中心的职能做出调整,顺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进行预订的需求,在销售预订环节,呼叫中心的职能将逐渐被PC端和移动客户端的操作界面所取代。

最近一年,途牛的单人创造收入提升了1倍。“提高效率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让公司可以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更高的效率产生更高的利润产出,才有可能有更高的投入来做用户体验改善。”于敦德说。

对于传统旅行社来说,线下门店能够带来的价值并没有因为途牛这样的OTA兴起而减少。线下门店的价值在于售前的咨询部分能创造更多关联业务的销售,并且能够维护好周边的那些“回头客”。但在售前咨询、比较、询价、签订合同等过程上也要耗费旅行社相当大的人力成本。

但对于那些已经有过不少出游经验,更希望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能够从“在线旅行社”获得良好和高效的购买体验,显然更符合他们的需求。于敦德认为,旅游产品的购买体验已经从过去的必须经历面对面交流转变为可以直接在线下单,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未来公司还要开发出能够针对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方案。途牛目前已经在技术团队下专门分出了一个负责移动端和App的团队。

“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产品已经经历了一个初步标准化的过程,但仍然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在廖伟勇看来,旅游行业内目前已经有了知名的旅行社品牌、知名的OTA品牌,但还没有知名的旅游产品品牌,原因就在于旅游产品还不能像普通产品那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被很方便地进行比较,“还有很多关键性的要素没有做到具象化,这和旅游行业自身的规范性以及进行信息化操作的能效都相关。”

第6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产品附加值 增加途径 基本原则

产品的价值由主体价值和附加值构成,产品主体价值(由产品核心功能带来的效用)之外的价值即为附加值。具体而言,产品附加值是一种能够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获得“额外”身心满足的效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增加产品的整体价值,有助于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因而它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在需求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通过提高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是现代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附加值的界定

1.1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有多种,本文以英国学者D·布哈利斯的观点为基础,将旅游目的地定义为:一个特定的旅游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司法框架,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这个区域不是指地域广阔的旅游城市或旅游圈,而是指地域较小或是旅游要素资源在地理上没有割裂的旅游区,如某一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村、主题公园。

1.2 旅游产品附加值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凭借环境条件和旅游设施所提供的全部服务要素之和。旅游产品大多属于服务型产品,每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价值同样有主体价值和附加值之分。其主体价值是指由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服务项目(用以满足旅游者来该旅游目的地旅游的主要目的)所带来的,使旅游者获得主要身心满足的一种效用。其附加值则是指独立于主体价值之外的,主要由旅游目的地的辅助服务项目所带来的,使旅游者获得额外身心满足的其他效用。例如,九寨沟旅游,风景观光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娱乐、休闲等则属于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一个旅游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主体价值只有一种,而提供的旅游产品附加值则可以有多种。

2 增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可能途径

2.1 横向一体化途径

横向一体化途径也可称之为同心一体化途径。这种途径的出发点是围绕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新增加与核心服务项目相类似的服务项目。例如,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色观光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可以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农艺园、植物园、园林、花园等途径来增加观光服务项目的种类,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如,旅游度假村的静养休闲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可以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增加自娱自乐(如垂钓、、吹拉弹唱)、农作与手工(如由旅游者动手参加的种植、收摘、陶艺品制作活动)、返朴归真生活(如自助烧烤、篝火晚会、露营)、疗养(如日光浴、泥浴、理疗)等服务项目的途径来增加休闲的种类,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2 差异多样化途径

差异多样化途径的出发点是增加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主体价值的核心服务项目关联性不强或显著不同的多样服务项目。例如,森林公园的林木景色观光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可以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科普教育性设施(如树木、花卉品名标签,介绍当地地理、气候、历史的宣传板牌)、运动健身性设施(如滑草场、旱冰场、无线电定向运动场、水上运动场)、保健疗养性设施(如森林氧吧、健身房、理疗室)等途径来增加旅游服务项目,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如,游乐园的娱乐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价值,亦可在同一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科普教育性设施、运动健身性设施、保健疗养性设施、园林等来增加旅游服务项目,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3 营业促销性途径

营业促销性途径的出发点主要是通过旅游经营者开展的业务促销活动来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其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 参与性促销

其方式可有多种,如在对旅游目的地的游览过程中,由导游提出与旅游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问题,让旅游者回答,使旅游者获得知识、情趣与欢娱的心理满足;由旅游经营者组织旅游者参加娱乐、游戏和“夺标”等集体活动,使旅游者获得成就感与欢娱的心理满足;由旅游目的地配备的专业人员指导旅游者参加农作、手工、体育等活动,使旅游者获得知识、技能与成就感的心理满足。通过这些心理满足来创造出附加值。

2.3.2 提供优质与超值服务

旅游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代购交通机车船票、代订住宿客房、宾馆到旅游目的地的免费接送、温馨的导游、旅游过程对旅游者的关爱与帮助等方面的热情、便捷、周到、细微的优质与超值服务,使旅游者获得方便、安全、温馨、划算、舒适与愉快等心理需要的满足,从而创造出附加值。

2.3.3 优惠与馈赠

旅游经营者通过提供优惠的交易条件、馈赠旅游纪念品等途径来产生价值效用,满足旅游者的经济实惠、值得、划算与纪念意义的心理需要,从而创造出附加值。这些价值创造方式可以有:团体旅游门票折扣;旅游目的地住宿费打折;消费数量折扣(如一票通)、免费停车(对自备交通工具的旅游者而言)、赠送旅游纪念品(如,旅游宣传册、画册、小工艺品)、免费演出文艺节目等。

2.3.4 品牌塑造与品牌公关

旅游经营者利用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可有两种。其一,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品牌经营,使之成为国内或国际品牌,然后利用品牌的美誉,使旅游者获得到过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的优越感和消费过名牌旅游产品的心理满足,从而创造出附加值。其二,在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过程中,通过开展公关活动,使旅游目的地成为举办某一重要活动,如会事、仪式、赛事、人造节(如荔枝节、桃花节、啤酒节)的场所,邀请到国内外政要、著名人士到旅游目的地来旅游,从而大大提升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声誉与形象,并借此使旅游者获得时尚、有品位与优越的心理满足,由此创造出附加值。

2.4 混合多样化途径

混合多样化途径的做法是根据旅游目的地资源、经营状况和市场需求的实际,将上述3种途径的2种以上混合起来一并采用,其出发点是寻求增值途径整体效果的最大化及产品整体附加值效益的最大化。由于上述3种途径各有其子途径,子途径相互之间又可有不同的组合,所以混合多样化途径也有多种子途径(经组合形成的)可供选择。

3 增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市场需求

与一般产品附加值一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不应是盲目的,其必须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即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因为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需要有投入,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就将蒙受经济损失。为此,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必须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附加值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这些需求来合理选择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的途径。

3.2 效益最佳化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附加值并非越大越好,因为产品附加值越大,对企业的资金等资源要素的耗用就越多,企业的组织管理就越复杂。跟所有经济事项都需要讲求效益一样,这里存在一个投入产出比和市场份额的问题。为了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市场份额,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就必须运用价值工程、边际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的综合集成等理论,对旅游产品选用的附加值的增加途径、每一途径的实施强度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决策。即要以效益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用那些效益大的途径,果断撤出那些已采用的效益小的途径。

3.3 量力而行

附加值的增加需要耗用企业的资金、物力与人力等资源,需要有企业的经济(经营、资本与资本运作)、技术、生产、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实力要素的后援。由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经营企业的实力大小、实力特点(含自然环境条件)、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所以其企业在选用旅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途径时,必须量力而行,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地去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即要选用那些对适销对路的、有实力作保障的旅游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一句话,就是要以实力为基础,在旅游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的选用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盲目攀比。

3.4 遵规守法

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附加值增加途径的设置必须符合商业道德、行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以假广告、假承诺、假优惠等欺诈、蒙骗的行为,以恶性杀价倾销、诋毁他企业及其产品形象的宣传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以增加黄、赌等非法服务项目的途径,来创造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黄聚河.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J].价格月刊,2001(5)

第7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进入旅游地产的资金高达2600多亿元,预计今年全行业投资将超万亿元。厚土机构总裁林少洲认为,旅游地产的业态复杂、地域分散,而且和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有业态上的重叠,因此数据尚无权威统计,而实际的投资额可能远大于此。

投资增温的同时,“圈地-卖房”的粗放增长模式却备受诟病。业内普遍认为,“假旅游、真地产”的旧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发展亟须突破。7月以来,几宗跨界“联姻”的实现,让旅游地产的未来再度引发思考。

入局:长袖善舞者谋动

旅游地产增温以来,不少地产资本瞄准了旅游地产,纷纷进军。在旅游行业深耕多年、长袖善舞的旅行服务商们也早已谋动。

今年7月1日,北京首创集团和中国青旅集团宣布将在江苏昆山锦溪投资300亿元打造“两岸城”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定位于集旅游、房产、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预计5年之后整个项目可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

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介绍,首创和中青旅已经按49:51的投资比例,组建了首创青旅置业有限公司,负责前期的资本运作和建设改造工作;此外,包括锦溪镇在内的三方还成立了负责后期运营管理的文化旅游公司,其中锦溪镇注资占比为45%,首创和中青旅组成剩下的55%。首创和中青旅的此次携手,是房企和旅行社合作进军旅游地产的首例。

7月底,由万达集团领衔的长白山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开业,该项目总投资额逾200亿元、总占地21平方公里,是涵盖了酒店、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森林别墅等多业态的“巨无霸”。此前,万达和携程网签署合作协议,携程网将作为网络营销的合作伙伴,负责推广度假区的旅游产品。

万达旗下的万海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的旅行社业务总经理徐道明表示,万达看好携程网在的中高端客群的覆盖率,携程不仅能带来稳定的客群,更能带来有投资实力的高端客源。

2010年,携程网收购了香港永安旅游的九成旅游业务股权。据业内透露,近期携程网还将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有后续动作,进一步扩大在这些区域的市场份额。徐道明透露:“携程加盟长白山项目,也有利于其拓展北方、特别是东北市场。双方从开始接触到合作实现,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旅游地产版图上,有“巨无霸”,也有“拾零者”。从2011年成立至今,途家网在旅游地产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包括龙湖、世贸、中航在内的地产集团频频向其伸出合作的橄榄枝。途家的商业模式是将空置房和旅游地不动产盘活,实现分散式酒店管理。数据显示,途家目前已经掌握近1万套房源,途家网CEO罗军透露:“三年内实现10万套房源的目标,还是相对保守的。”

业内认为,途家的模式,并不属于旅游地产的范畴,但是途家将闲置房“盘活”,其实是赋予了其旅游物业的属性,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长线运营。

取经:先学做“旅游人”

长期以来,国内旅游地产停留在“圈地-卖房”的粗放式增长阶段,大多数项目都是打着“旅游”旗帜,干着“地产”的行当。今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出警告,在已审批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出现了以房地产项目为重点的畸形发展模式,要警惕房地产绑架旅游的现象。

业内认为,物业持有和深度运营将成为旅游地产的新诉求,这也为房企和旅行社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为此,刘晓光表示,首创要做旅游地产,得先学做“旅游人”。中青旅在乌镇等项目上有着丰富的运作管理经营,首创视此次昆山项目的合作为“取经”。

其实,国内的大型旅行社涉足景区、酒店的投资、开发和经营,甚至于直接投资旅游地产早已经不是新鲜事。2006年,中青旅集团注资乌镇大获成功,成为旅游地产的最成功的模板。去年7月,港中旅传出拟20亿打造周庄的消息。去年10月,中国国旅的“孙公司” 国旅(三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9.18亿在三亚拿下一商服(旅游)地块。

以前单打独斗,如今是“两军会合”。 海川智库执行长杨敬之认为,这种“会合”有利于全产业链的整合,体现在运营管理的合作上,包括古镇改造、商街租赁、文化演出、景区管理等都还有待新模式的不断探索。

此前,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公开表示,集团将以旅游地产板块为一项长期投资,预计10年后旅游、文化、商业板块营收占比将超过整个集团的50%。外界认为,长白山项目是万达集团向旅游地产全面转型的标志性项目。

徐道明透露,万达旗下的旅行社目前主要负责度假景区的渠道层面业务,在终端销售、特别是终端零售方面,需要携程网的全力支持。未来,万达将逐步发展自有的旅行社业务,培育渠道和销售网络。

据悉,万达集团的旅行社业务正在密集地“招兵买马”,徐道明本人就是今年刚从中国国旅总社的产品研发营销岗上,“跳槽”加盟万达的长白山项目。

除了资本层面的强强联合之外,旅游服务商可以为进军旅游地产的房企起“领路”的作用。刘晓光也表示,首创缺乏运作大型旅游地产的经验。与中青旅的合作,在保障项目具有规模化的同时,也能走上专业化的路子。

抱团:志在长线运营

“抱团”,已经是旅游地产内的普遍现象。旅游地产的投资金额大、周期长,抱团联合,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据公开资料显示,万达在旅游地产上的投资总额已接近1700亿元,而且多以联合体的模式投资开发。

除上述几宗合作之外,今年5月中国中铁与中弘股份组成的联合体,拿下了东海岸如意岛项目;6月,中弘股份宣布和宜昌城建合作开发平湖半岛项目;金马集团和华侨城地产在深圳罗湖区的项目的也进入三方洽谈阶段。

中国旅游地产服务集团总裁丁祖昱认为,旅游地产是复合型的系统工程,需要金融机构、开发机构、运营机构、零售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从开发到销售、从销售到运作的全过程。

最早“抱团”的是“志同道合”的开发商们,抱团主要是为资本层面规避风险。现在开发机构和运营机构已经携手,或能在持有和运营层面有更协调的步伐。业内普遍认为,更广泛的跨界整合,将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常态。

杨敬之认为,不论是界内“抱团”,还是跨界“联姻”,都有助于降低风险,保证长线运营。开发商和渠道商、运营商的协同配合,是旅游地产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8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关键词】清代 科举考试 英国 大陆游学

清代科举多沿明制,由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构成,层层选拔的考试制度引发了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考生在赴考及回程途中无形中为清代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同时期,英国贵族青年中亦出现了前往欧洲“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的现象,这种以修学求知为目的的漫游式旅行是当时欧洲特有的现象。文章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阐明教育对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

清代科考旅行与“大陆游学”的相似之处

清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凭借前往县、府、省城或京城的机会,多会在路途中或考试地风景名胜处逗留。考生赶考途中行程匆忙、思想压力较大,一般只是进行走马观花式地游览。如道光十三年广东人陈澧北上参加会试,途中经苏杭二州时“游览西湖,爬上苏州虎丘塔及短薄祠”。①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在考试结束后,为了放松身心,就会选择在省城、京城游玩。如嘉庆十四年,包世臣京城会试完毕后,“访檀柘大觉之胜景。”②考生在考试结束返回家乡的途中,闲暇时间较多,因此转道他乡游玩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洪亮吉在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出门,由山西到陕,五月中旬抵潼关,听闻毕公祈雨大白山,于是至仙游寺相见,第二天同游楼观。”③此外,那些由朝廷钦点出京监考的考官,大都会普遍利用公差之便游览沿途名胜古迹。清朝时期,朝廷监考官由于被严格限制抵达时限,因此赴任途中鲜有停留游览活动,待监考结束后,则开始出现游山玩水的现象。

英国的“大陆游学”情形与此相似。游子在路途中边游边学,直至到达目的地。尽管旅行者的社会阶级随着时间而改变,但旅行的路线基本保持不变:首先观光巴黎和凡尔赛的宫殿,然后去古老的罗纳河谷,接下来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包括都灵、米兰和威尼斯;到了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就达到了整个旅行的高潮;最后通过德国,顺着莱茵河向下经过低地国家回到英国。同时人们也容易受到旅游作品的影响,被作家所描述的路途景观所吸引,游学中他们也会模仿前人的路线,如很多学子采用英国作家约翰・伊芙林的游学路线:乘船经加莱、布伦和圣丹尼斯抵达巴黎;随后经博格斯、里昂至阿维尼翁;转骑骡子至戛纳,再渡船过海前往热那亚,沿海岸线前往比萨、佛罗伦萨与锡耶纳;随后向南继续旅行到威尼斯、罗马、帕多瓦、米兰,最后经巴黎回到英国。④英国贵族青年途经这些风景秀美的旅游地时,会根据个人兴趣、季节等因素停留不等时间,学习当地的社会文化。

清代科举考试中乡试和会试的地点分别在省城和京城,虽然朝廷明文规定补助考生一定金额的赴考路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家贫考生无以成行或自筹路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18世纪,欧洲的交通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旅游相关产业也迅速发展,但旅途还是比较艰辛的。一位大陆游学者曾说:“路途中的旅馆是我住过的旅馆中最脏的,最糟糕的,甚至房间整个屋顶都爬满了蜘蛛。”⑤

清代科举考试期间,沿途的衣食住行开销剧增。大试之年,科举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不仅带动了房屋租赁业的发展,而且还繁荣了百货业。满族人震钧说:“每考试年的春秋二季,离棘围最近的各巷,西边的观音寺、水磨胡同、福建寺营、顶银胡同,南边的表背胡同,东则牌坊胡同,北则总捕胡同,家家出租考生公寓,并称之为状元吉寓,每间房三、五金或十金,男主人则带上妻子和孩子到宁静的地方以避之。东单牌楼市场,百货齐全,其价格比平日贵百分之三十。来来往往的人,二十四小时都不歇。当此时,人数增至数万。市侩行商,个个脸上露出喜色,因为可以通过此时的收入来弥补原来的亏欠。”⑥虽然各级政府给了一定的补贴,但这远远不够支出。据诸联所记:“金陵之行,盘费日益增加,见过来人的旧账,所用只需三、四金罢了。而初试时,只加其半,但是今天如果没有二、三十金,就不能出行。”⑦

英国“大陆游学”也需要巨额花费,当时很多报刊杂志对此曾进行批判。研究者对游学进行了估算,在1786年,旅居巴黎的英国人每年花费超过一百万英镑。⑧巴黎和罗马这类娱乐设施齐全、引导欧洲时尚的城市,消费高昂。同时贵族青年们为了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就不得不将大量钱财用于消遣,例如上流社会热衷的纸牌,推骨牌与下棋等活动都具有性质。⑨此外,游学期间游子携带仆人的数量是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而陪同的私人教师的报酬也是比较高的,这笔花销远远超过了旅行中的花费。在欧洲大陆各地很多人都知道只有富有的英国贵族才能外出游学,所以店主、房东、车夫等都会提高价格,游学者很少会遇到物美价廉的情形。富有的游学者们会引起当地物价的上涨,如18世纪60年代,蒙彼利埃的物价就非常昂贵。价格也随旅游季节而变化,如在罗马,复活节后,物价会跌落一半。在比萨,冬季是旅游旺季,其物价是一年中最贵的。

无论是清代科考还是英国“大陆游学”,考生或是学子奔赴的目的地一般比较固定。清代童试地点通常设在县、府或院。童试三年两考,赶考人员虽多,但流动距离不大;乡试主要在各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同样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则是在京城举行,集各省举人参加考试,最初在15省举行,也称15围,光绪元年将甘肃、陕西省分为两围,共计17围。级别最高的殿试亦称“廷试”,参加者是会试考中的贡士,由皇帝在宫廷殿堂中亲自对其面试。

英国“大陆游学”与之相仿,由于受文化、交通、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英国学子的游学线路及目的地相对而言比较固定:法国、意大利、尼德兰、德意志是英国人游学的主要目的地,从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汉堡、维也纳、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中心城市辐射出来的路线则是主要路线。在英国“大陆游学”300多年的时间里,后期游学目的地也发生了些变化,其间瑞士作为游学目的地而崛起,传统的意大利的游学路线则由亚得里亚海沿岸转移到了温布利亚。⑩

清代科考与英国大陆游学在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清代科举考试有规定的时间,清世祖颁诏曰:“会试,定于辰戌丑未年,各直省乡试,定于子午卯酉年,凡举人不系行止黜革者,仍准会试。”顺治二年,范文程奏请:“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宜广其途以搜之,请于丙戌会试后,八月再行乡试,丁亥二月再行会试。”因此清代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乾隆十年后定为三月)。人们常常以二月娇美的杏花、八月芬芳的桂花的动人形象来形容科举考试的吸引力。

英国“大陆游学”则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游学者通常在春夏之交的4、5月和夏秋之交的8、9月开始出行,夏季和冬季极少出行,这主要是受气候、伦敦时尚社交季节以及罗马、巴黎等地一些节日庆典的影响。旅行家理查德曾在《意大利之旅》中建议英国人前往意大利旅行的最佳季节是秋季。游学者抵达巴黎、佛罗伦萨等主要游学地时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大陆游学者们必须在阿尔卑斯山降雪期(10月中旬至转年6月)前穿过山脉,否则雪山封路,影响行程。如果要在10月初穿过山脉,就必须在秋天离开英国。如果选择在4月出行,接下来即将是个愉悦的旅程。宗教节日也影响着旅行的季节性。如罗马成为游学中心主要是在圣诞节、复活节和3~4月的狂欢节期间,特别是复活节期间,接待游学者约占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50%。威尼斯作为游学中心主要是耶稣遇难日的4~6月期间。

清代科考旅行与“大陆游学”的不同之处

清代科考旅行与英国“大陆游学”虽在本质上都同属于游学行为,但二者兴起的原因却不尽相同。隋代开始对选官制度改革,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形成。隋文帝开皇三年在正月里招纳贤士,隋炀帝大业一年,便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考试选拔人才,标志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形成。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清史稿・选举志》中曾谈到:“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期的制度多沿明朝的旧制度,而严防作弊,并立法以惩之,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可见,清代科举考试虽沿用明制,但重视程度远超明朝,同时清代统治阶层也根据自身需要不断调整科考制度。

英国“大陆游学”与清科举考试不同,英国人前往欧洲大陆游学是一种历史传统,它是英国贵族青年必经的教育阶段,即贵族子弟以一种修学求知为目的的漫游式旅行。如果当时的英国贵族青年不这样做就会被人看作乡巴佬,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早期游学主要是出于宗教和政治目的,中世纪之后游学风气的盛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受文艺复兴腹地意大利的影响,人们向往古典艺术,纷纷前往学习人文主义的思想。其次是逐步增强的英国经济实力为游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格里高利金统计,1688年,英国国民收入是4400万磅,而至1803年,英国国民收入达到20900万磅。再次是英国贵族的经济实力增强。“大陆游学”的主体是贵族,在16世纪中期英国贵族的土地平均年收入0.22万磅,但是在1640年这一数字则上升至0.5万磅,并且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相对稳定,到18世纪又开始上升。最后是完善的交通条件,英国国内交通开始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国内掀起运河、铁路修筑热潮。欧洲大陆的交通也得到了发展,水路及陆路交通都得到了改善。这种以增长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是当时欧洲特有的现象。

清代科考旅行与英国“大陆游学”的目标完全不同。清代科举考试是以教育考试为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选拔官员。在清代,普通民众若想进入社会上层,就必须接受文、史、儒学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的培训,而且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一旦金榜题名,就会带来显赫的社会地位与财富,这种发迹之路是其他途径所不能比拟的。中国传统的“训子以耕读为本,力田为养命之基,勤读乃显扬之径”的思想因科举而强化。

受欧洲大陆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人们向往古典艺术,纷纷前往学习人文主义的思想。英国“大陆游学”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职业发展、教育、文化、文学素养、健康状况、科学技术、贸易、经济以及其他。同时人们旅行的目标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主要与英国的文化环境以及旅行者社会构成的改变有关。

清代科考旅行与英国“大陆游学”的组成人员有所差异。清代科举考试,考生资格是相对平等的,录取时相对公平。科考自实行以来,就确定了公开招考的形式,科考自实行以来,就确定了公开招考的形式,只要符合要求的考生,不论其家庭情况,只要德行无缺,都可报考,不需要地方官府的举荐。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报名。科举考试抛开了家世、出身、血缘等先天因素的限制。

英国“大陆游学”的主要客源来自特定的社会阶层。贵族是主要客源,直至18世纪后期,越来越多富有商人的子弟加入进来,他们跟风炫富,希望能跟贵族青年一样。贵族青年出游时年龄偏小,且主要为男性。由于旅途艰辛且危险,因此很少有妇女参加。随着交通等旅游设施的改善,一些妇女也加入进来。尽管如此,到18世纪末期,女性出游的数量还是明显低于男性。出游的主体除了贵族青年外,还包括其家庭教师和仆人,因为知识渊博的教师对贵族青年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1547~1603年间,旅行者的平均年龄是23岁,到1831~1840年逐渐增长到42岁。因为大陆游学的早期,来自贵族的学生一般和家庭教师一起出游,他们的年龄在14到23岁之间。而后期中产阶级的增加,社会上层人士的旅行者平均年龄为29岁,工薪阶层平均年龄为39岁。随着工薪阶层旅行者人数的增加,旅行者平均年龄也就升高。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清代科举考试和英国的大陆游学作为中英两国完成教育的两种方式,几乎是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同样都造成了社会成员的大量流动,旅游形式也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在兴起原因、出行动机和人员构成等方面均有不同。

通过分析对比两者的异同,对促进当代修学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按照我们现在对旅游者的定义,除去商贾小贩,在该时间段内,没有任何一个阶层的人员的流动性能与科举考试的赶考者和大陆游学者相比。众所周知,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没有旅游者就不会有旅游业。在现代旅游业产生以前,因为缺少完全意义上的旅游主体,所以清代数以万计的考生因赶考而漫游,英国同期贵族青年人游学欧洲大陆,理所当然的充当了近代以前的旅游活动,并对两国旅游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汪宗衍:《陈东塾(沣)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

②胡韫玉:《包慎伯(世臣)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③吕培:《洪北江(亮吉)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④Shackleton,Robert, The Grand Tour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In L.T.Milic(ed.) Stud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ulture, 1971,p131.

⑤Mead,William Edward. The Grand Tou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oston,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4,p143-151.

⑥震钧:《天咫偶闻・卷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⑦诸联:《考试盘费明斋小识》,台北:新兴书局,1981年,第3328页。

⑧Black, Jeremy. The British and The Grand Tour. Croom Helm Ltd, 1985,p135.

⑨[法]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97页。

⑩付有强:“17~19世纪英国人‘大旅行’的特征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124页。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顺治元年甲申冬十月乙卯》,台北:华文书局,1964年,第110页。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353页。

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8页。

姜得福:“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的富裕程度分析”,《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第88页。

第9篇: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

一、文化传播符合旅游者自觉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一大趋势。许多旅游本身就是把了解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目的。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休闲消遣旅游者即使不是专门为了了解文化而旅游,对目的地的选择也都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并非随意的选择。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必然或多或少的有兴趣,他们至少对目的地文化有着好奇心,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情调,或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有的是专家学者的考察。无论怎样,国际游客都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这种异域的文化。根据调查,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占前三位的是:山水风光53.4%,文物古迹47.1%,民俗风情27.6%后二者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山水风光也很少有纯自然的景观,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如泰山、峨眉山、华山、捞山等,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却更以人文景观闻名。同经济、政治、传媒等方式相比,旅游这种交流方式更体现了接受者的自愿性。事实上,经济政治领域的许多交流活动也是属于旅游的范畴,比如外交访问、商务差旅等。我们这里指的是休闲或观光意义上的旅游。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如果对交流方的文化没有兴趣,只是出于其它利益目的进行交际,甚至双方本来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可能使双方的误解增大,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人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人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旅游者诚然在去目的地之前有“先人之见”,但是,既然旅游者愿意亲自作一次旅行、他们必然希望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是否如自己所知。他们不可能是为了证明目的地确实如自己的想象才来旅行,尤其是不可能因为试图验证目的地文化在头脑中的偏见才去做一次旅行。换句话说,由于已形成的印象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使旅游者愿意用这些“先人之见”来评价旅途中的感受,而他们的评判也确实是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作为评价的,但这不可能决定他的感受。真实感受与心理印象的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旅客的注意,更改印象。毕竟“眼见为实”,更易让人信服。如果旅游者不能从旅游中获取新的信息,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人们只需要读书、通过他人或大众传媒来了解异域文化,而无需长距离地旅游。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吸引了异域的游客来旅游,往往不是“先人之见”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而是通过旅游改变了他们的成见。如《美国教授: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写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代表团的四名教授来华访问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长诺尔塔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在来华以前的一些担心都证明是不必要的。缺乏交流,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有时与现实相去甚远,旅游正是用亲身经历来改变观念的途径。游客是用实践检验观念是否正确,而不是用观念映证实践。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

二、旅游能更有效地传播目的地文化

旅游过程中人们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手段。前者是接受文化群体主动性的接受,而后者则是传播者通过战争等方式强制性传播。当今世界,大部分父化交流的形式都是和平的,但具体文化接受者的主动程度有差别。

旅游是人类的休闲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松休息,或是增长见识等。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较其它正式活动来说更轻松、愉快。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对知觉、记忆、思维都有影响。相对于其它传播方式,如通常的讲座、书籍等形式,旅游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文化信息的接受。虽然如前所述,由于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但旅游者本身具有交流的意识使传播的阻碍减少,加之旅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旅游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培训外国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用以调整、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心理重负的手段。因此,现代旅游是一种兼具度假、休闲和娱乐特点的消费。这种轻松愉快气氛下的文化传播必然比严肃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旅游对广大人群更具有现实性

旅游的时间长度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更有现实性。长时间的接触无疑能促进彼此深刻的了解,时间越长,交流就越深人,如长期旅居国外,移民等。但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这些都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可行性不强。相比较而言,旅游在西方社会已经普及,在中国社会也开始走进百姓家。作一次长途旅行对许多人来说是可能的。旅游团时间相对长而可以进行较深较广的文化交流,胜于一般的文化交流。以美国游客为例,在华旅游抽样调查中显示停留时间在8~14天的和15天以上的最多,分别占37.2%和26.7%这个时间长度足以使文化传播过程中游客有机会反馈.如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让传播更顺畅。

大众旅游的兴起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文化交流,而许多专门的文化交流活动只限于少数专业人员。旅游比起许多文化交流形式而言,更具普及性、大众性。从机会上看,旅游不会遇到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多种参与其它文化交流可能遇到的多种障碍。大部分人都可通过旅游这种民间交流方式得以参与文化交流。

四、旅游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目的地文化

旅游的接触往往是全面的接触,旅游客体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多个方面。旅游者在游览中不会只接触一类资源,旅游地往往向游客传递着各方面的信息。旅游者欣赏到的不只是一种景观,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从物质层面到思想层面的文化,同时,在与导游、饭店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无疑丰富了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认识。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满足于仅仅认识旅游国的旅馆、浴场、具有代表意义的大街和风景名胜,而很少愿意并且也很少有机会与旅游地的人们进行真正的接触没有机会来体会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旅游者在目的地与当地人总会有一定的交流,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为人所重视的今天,旅游者不仅停留在观赏了解民俗层面上.更有体验一些百姓生活的趋势,一些特定的旅游团还会参观校园、敬老院。如《我们喜欢中国》一文中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夏洛特工学校艺术团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尽管时间不长,但他们评价道“此次是我们第一次到北京……看到了北京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还亲眼看到了中国功夫表演。……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于自助游的游客来说,与当地人打交道就更不可少了,他们的饮食起居几乎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帮助,交流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对不太正式、系统的交流,使旅游者更可能从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中全面地获取另一种文化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直接性是旅游作为文化交流方式的另一优势

大众传播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与这些相比,旅游者不仅有机会了解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如历史文化、经济成就等,还可以直接接触社会文化的各面旅游者有机会亲自观察大众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交流,看到更真实的文化,不象其它形式只限于代表性的精品或是本国政府有意识的片面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