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精选(九篇)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

第1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3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自拟抗癌方外敷治疗。结果 治疗组30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4例,显效86.67%;对照组30例,分别为12例,10例,8例,显效73.3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结转移性肿瘤可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中西医结合 自拟抗癌方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由于手术和放疗对此类转移的疗效不理想,对化疗不敏感,故长期以来一直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难题。近年来,该病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自2008年1月~2008年10月,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抗癌方外敷治疗淋巴结转移性肿瘤30例,并与纯西医组对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我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78岁,病程3月~1年。鼻咽癌颌下淋巴结转移8例,淋巴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4例;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睾丸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5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5例;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3~76岁,病程1月~10月,鼻咽癌颌下淋巴结转移10例,淋巴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通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孙燕等主编的《内科肿瘤学》拟订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根据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对照组根据2002年AJCC分期选择化疗、放疗、同期化放疗或生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抗癌方外敷转移淋巴结;抗癌外敷方:熟地300g 鹿角霜 150g 白芥子 150g 黄芪 300g 当归 300g 川芎 300g 海藻 200g 昆布 200g 羌活 300g 独活 300g 浙贝母 200g 元胡 200g 连翘 300g,研粉,用酒和温水调配,外敷转移的淋巴结,另加神灯烘烤30分钟,以促进温经通络的功效;每天一次,皮肤破溃者停止外敷,两组连续治疗15天。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价

参照1979年WHO确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拟订[1]: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部分缓解(partian remiddion,PR):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乘积之和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4周;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至少维持4周。无变化(no change,NC):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之和缩小不足50%以上,或增大不超过25%,至少维持4周。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一个或多个病灶增大超过25%[1]。

3.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4例,显效86.67%;对照组30例,分别为12例,10例,8例,显效73.3%。两组疗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3 治疗后随访

采取门诊或电话等方式治疗结束后1月、3月及半年回访,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中获访15例,复发5例,死亡1例,复发率31.25%;对照组完全缓解12例中获访12例,复发6例,复发率50%,对照组复发明显高于治疗组。

4 讨 论

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淋巴引流丰富,全身恶性肿瘤容易引起上述部位的淋巴结转移,尤其头颈部是恶性肿瘤和淋巴瘤常见的侵犯部位。手术和放疗技术的进展对局部晚期或晚期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带来无病生存期和长期生存率的明显提高。皮部是人体最表露的组织,通过经络与内脏相连,不断受脏腑之经气的温养,其中与心脾肺关系密切。心主血属营;脾主气属卫,卫气营血都有温养皮部组织的功能。《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属阳,营血属阴,阴阳调和,阳温阴滞,共同维持皮部组织的生理功能。皮部直接与外界接触,易感染外邪。当寒湿毒邪侵入某一皮部时,可使这一皮部之经脉阻滞,经气不达。卫营血不得注入,而该部气血又不得流出,结滞于内,邪气独盛,恶肉增殖,发为病。笔者外用抗癌方中采用熟地、鹿角霜补血养阴;白芥子活血通络;黄芪、当归、川芎益气活血;海藻、昆布、浙贝母软坚散结;独活、羌活、元胡活血通络;连翘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益气活血之功效。本组病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86.6%,对照组显效率为66.6%。临床观察结果证实本抗癌中药外敷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第2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

原发性肺癌发病部位位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因此临床又称之为支气管肺癌。现阶段,原发性肺癌成为国内恶性肿瘤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医学诊治水平不断提高,肺癌临床治疗工作也有一定进展,然而受到医疗单位性质、区域技术水平以及地域差异的影响,肺癌外科临床治疗仍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对于Ⅰ期、Ⅱ期、部分ⅢA期肺癌病例而言,规范、完整手术切除可改善病情预后,延长生存期,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外科规范化治疗对于原发性肺癌患者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此探讨了外科规范化治疗Ⅰ期至Ⅲ_A期肺癌的研究进展,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肺癌;外科;规范化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21-02

在国内恶性肿瘤分类中,原发性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据卫生部数据调查结果证实,恶性肿瘤当前已成为国内城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而在过去30年间,肺癌上升幅度最大,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已超过肝癌居于肿瘤死亡原因首位。肺癌按照组织学差异可细分为小细胞型肺癌以及非小细胞性肺癌两大类,在Ⅰ~部分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核心所在,同时也是部分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或首选内容。肺癌外科治疗历史较久,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80多年,但早期肺癌病例5年生存率依然较低,约在40%~60%左右[1],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后依然有较大几率出现病灶远处转移或局部转移的问题,过去30年间早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并无显著改善。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外科规范化治疗Ⅰ期至ⅢA期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 肺癌新TNM分期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在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制订了新的肺癌TNM分期标准[2],这是该协会经过全球性数据回顾、检验论证和统计学分析所得出的合理结论,并被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以及国际抗癌联盟所采纳。在肺癌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过程中,TNM分期可视为“国际语言”,合理的TNM分期系统对于患者病情应能够做出正确反映,并对患者预后予以准确判断。按照肺癌TNM分期(第七版)[3]相关内容,肺癌患者外科治疗适应证分为:(1)Stage ⅠA:T1a,bN0M0;(2)stageⅠB:T2aN0M0;(3)stageⅡA:T2bN0M0、T2aN1M0、T1a、bN1M0;(4)stageⅡB:T2bN1M0、T3N0M0;(5)StageⅢA:T3N1M0。

2 肺癌外科治疗

在肺癌外科临床治疗上,Ⅰ~部分Ⅲ期病患以完整切除肿瘤为主要目标,现阶段国际研究机构关于这一领域的标准尚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肺癌外科治疗相关标准可知:对于大多数NSCLC而言,解剖性肺切除术在目前依然是首选切除方案。纵隔淋巴结切检不少于3站,或直接实施纵膈淋巴结清扫术[4~5]。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研究结果表明,术中纵膈淋巴结清除数量可作为重要的预测因素用于评估肺癌患者预后,其中淋巴结清扫数量>4组者生存率更高,与<4组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7]。纵膈淋巴结切除手术包括淋巴结清扫和淋巴结采样两大类,就现阶段研究结果来看,二者在明确肿瘤分期方面作用相近。大部分研究支持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可有效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这一观点,肺癌患者中Ⅱ期与ⅢA期病例有更为显著的表现[8]。

2.1 Ⅰ期肺癌外科治疗:

对于Ⅰ期肺癌手术患者来说,肺门纵膈淋巴结系统清扫联合肺叶切除术是标准术式,但无论临床采用何种术式,都应遵循先静脉后动脉的基本原则,首先将肺静脉切断,然后按照术者习惯和手术具体情况将支气管或者肺动脉切断。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病例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目前关于外科手术治疗与放射治疗的结果对比尚缺乏前瞻性随机试验支持,但普遍认为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相比于多种因素制约而无法实施手术切除的病例,单纯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9~10]。

临床对于NSCLCⅠ期病例能否采取肺楔形切除以及肺段切除尚存在较大争议。临床研究表明,Ⅰ期肺段切除患者生存率近似于肺叶切除病例,但局部复发率较肺叶切除病例更高[11]。此外有研究发现,对于Ⅰ期肺癌患者来说,行亚肺叶切除术后其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有明显改善[12]。应强调的是,在缺乏更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之前,早期肺癌局部切除治疗只能视为个性化选择,其对于无法耐受肺叶切除的NSCLC早期病例较为适用。

2.2 Ⅱ期与部分ⅢA期肺癌外科治疗:

对于Ⅱ期以及以T3N1M0为代表的部分ⅢA期肺癌患者,其外科治疗标准术式为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联合肺叶切除术[13],例如传统腋下小切口、胸部后外侧开胸、微创腹腔镜下单向手术切除或传统手术术式,此类手术处理原则与Ⅰ期肺癌外科治疗相同,均应遵循先静脉后动脉的操作原则,将肺静脉切断后按照术者习惯和手术实际情况将支气管或肺动脉切断。对于T3期累及胸壁的肺肿瘤患者,应在切除肿瘤和受累胸壁的同时将肿瘤周围正常胸壁整块切除,切除厚度不小于2cm;累及近段支气管者可实施全肺切除术,或行袖式肺叶切除术。通常情况下应在彻底切除肿瘤病灶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全肺切除,而以袖式肺叶切除术为主,防止给患者肺功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ⅢA期N2肺癌病例采取手术方案处理尚存在较大争议,笔者不再赘述。

2.3 袖状肺叶切除手术类型及手术适应证:

袖状肺叶切除包括如下几种:(1)肺上叶癌,主支气管受累但主支气管近端、下叶支气管以及中间支气管尚未受累者,采取肺上叶袖式切除术;(2)肺上叶癌,主支气管、肺中叶以及中间支气管均受累,采取肺上中叶袖式切除术;(3)对于病变部位导致肺动脉受累而无法完整分离者,可考虑将支气管袖状切除与肺动脉侧壁切除同时进行。(4)左肺下叶癌,主支气管部分受累者可采取左肺下叶袖式切除。(5)右肺下叶癌,主支气管部分或中间支气管近端受累,可采取右肺中下叶袖式切除[14]。

手术适应症如下:(1)转移性淋巴结累及主支气管或周围型肺癌侵犯肺叶支气管开口部。(2)肿瘤病灶为肺叶支气管开口部,特别是右肺上叶或者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部的病灶,且肿瘤表现为孤立性肿瘤。(3)病灶位于肺部主支气管一侧,或周围转移淋巴结侵及主支气管病变,与隆突距离不低于1cm,但未累及隆突[15~16]。

2.4 处理淋巴结转移:

在自身固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下,肺癌通常被视为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对于肺癌转移来说,淋巴结转移不仅是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术后病情复发以及病灶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影响[17]。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涉及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发病症状、病理类型、年龄以及局部胸膜有无受侵等等[18~19]。外科临床治疗术式中,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有利于改善术后生存率,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降低了肺癌病灶术后转移与复发率,特别是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率得到有效遏制,这说明该术式用于控制肿瘤局部复发与转移是成功有效的。大部分情况下,肺癌淋巴结转移都遵循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即从肺内淋巴结——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逐次转移。从临床病理角度分析来看,肿瘤压迫形成瘤栓,导致淋巴管受阻,同时受肺、纵隔之间所存在的直接淋巴回流通道等因素影响,可能形成具有跳跃性、交叉性和跨区域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现象。临床研究发现,肺上叶肿瘤未出现上纵隔淋巴结或肺门淋巴结转移时,通常不会导致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肿瘤病例未见隆突下或者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通常不会出现上纵隔转移[20]。总的来看,NSCLC病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表现出一定区域性特征,所以外科临床针对Ⅰ~ⅢA期肺癌患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定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于左肺上叶肿瘤病例,清扫第5、6、7组淋巴结;左肺下叶病例则清扫第5、6、7、9组淋巴结;右肺上叶肿瘤清扫第2、3、4、7组淋巴结;右肺中下叶肿瘤应清扫第2、3、4、7、9组淋巴结。

3小结

随着当前医疗理念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肺癌外科治疗由以往单一手术治疗模式逐步过渡到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临床外科医师应积极与病理科、肿瘤内科、放射科以及放疗科合作,以保证治疗效果。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下,肺癌临床疗效受外科手术介入以及外科手术质量的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胸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胸外科也应着眼于医学时展趋势和要求,结合循证医学依据为肺癌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化的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德闽.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6(1):8-11.

[2] 王长利,朱建权.肺癌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4):1479-1483.

[3]徐怀阳,钟竑,陆善伟等.胸腔镜在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肺癌治疗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4,36(8):1493-1494.

[4]霍小东,杨景魁,闫卫亮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术后气胸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34(12):912-915.

[5]毛小东.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价值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36(12):1001-1003.

[6]戚译天,于海翔,薛锦儒等.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3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16):4659-4660.

[7]段永强,罗鹏程,陈曦等.肺癌骨转移患者99Tcm-MDP显像和鳞癌标志物对评估疗效的临床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21(5):549-552.

[8]姜冠潮,廖贻达,李晓等.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8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预测价值[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2):2894-2896,封4.

[9]安军,蔡松旺,李昀等.WT1多肽特异性T细胞受体基因转导正常T细胞的抗肺癌效应[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9):1319-1323.

[10]王岩,曹玉,王续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变化对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2):2900-2902.

[11]解明然,徐世斌,高劲等.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的外科疗效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30(9):517-520.

[12]王东来,冯建刚,李增怀等.前路胸椎转移瘤切除联合肺切除治疗高选择性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胸椎寡转移的非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11):863-865.

[13]杨洋,隋铁泉,张秀强等.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4,18(10):1679-1680.

[14]陈民彪.不同微创手术方案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重庆医学,2015,41(5):662-664.

[15] Mark W.Hennon,Sai Yendamuri,丁燕等.肺癌外科手术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3,16(3):后插1-后插4.

[16]杨志广,林星宇,张鹏等.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治疗肺癌11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11):3024-3026.

[17]刘歆阳,王智超,王瑞等.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28(11):1688-1689.

[18]张秀强,岳东升,王长利等.两种术式治疗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36(7):386-391.

第3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早期胃癌;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发现胃癌较晚,大多数属于晚期肿瘤,手术疗效欠佳,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对早期胃癌症状的重视及高危人群的监测,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近年来由于麻醉和手术切除前后处理的进步,使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目前也缺乏能在手术前正确判断胃癌切除可能性的诊断方法,因此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又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均应予以手术探查争取切除。

至于术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和术中探查发现,包括胃癌的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的深度及淋巴结肿大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随意地扩大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造成脏器功能的过度破坏或术后肿瘤复发,均是不适当的。

外科手术可分为根治性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两大类。现代胃癌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进展期胃癌的手术范围趋于扩大,可施行扩大或超扩大手术,而早期胃癌的手术范围则趋于缩小,可作切除范围5%左右的各式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倾向于ldquo;量体裁衣rdquo;,依据患者的一般状态及癌的病理生理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由于对胃癌认识比较少、认识面不够广泛,对胃癌各种病症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很多弯路,或多或少的对胃癌的影响扩大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55例,女3例;年龄60~69岁39例,70~79岁16例,80岁以上3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胃镜确诊,无明显临床症状者经常规胃镜检查确诊32例,占55%;因各种胃肠道症状(上腹隐痛,饱胀不适,胃纳差,体重下降等)胃镜检查确诊者26例,占45%。

1.2方法 关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清除范围,也尚存在着一定的分岐意见。在60例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5%,且随着浸润浓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范围也见扩大;粘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6.7%,但均限于第1站淋巴结;而粘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虽仅为14.3%,但转移至第2站淋巴结者有9.5%。在张文范等报道的60例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也为15%;粘膜内癌的综合国内外资料,早期胃癌有12.4%~30.0%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原发病灶限于粘膜内者,其淋巴结转移率为4%~16.7%;一旦癌肿侵及粘膜下层时,淋巴转移率即显著提高,达16%~46.7%。少数早期胃癌尚可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例如在Sakakibara报告的78例中发现3.8%有此现象,张文范组的5例Ⅱc、Ⅲ凹陷型粘膜下层癌中,有1例出现跳跃性第2站7、8组淋巴结转移。

鉴于上述理由,在早期胃癌的手术前和手术中,宜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以防止切除端癌肿残留和副癌灶遗留:①术前常规重复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可借助于染料或荧光性指示物质,判明癌灶的数量与范围;②术中多利用冰冻切片活检来配合肉眼检查;③大多数早期胃癌虽发生在胃窦区,行胃大部切除已足够,但若确诊切除端仍有癌肿残留或近端胃体内还有副癌灶存在,则当行近全以至全胃切除术。

江西胃癌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南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中心是我国知名的全国十佳肿瘤医院,也是我国几所少有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家公立三甲医院,医院创始年,建院年以来,医院始终坚持以院有重心、科有特色、医有专长、术有专攻为该院理念,秉承姓军为民、服务社会的服务宗旨,坚持科技兴院、技术建设,科研水平成果显著,着力打造质量上乘,服务一流的医院品牌,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和学科建设,建立《免疫细胞治疗中心》,实现了医院新的跨越,多次参与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并取得丰厚硕果。南昌肿瘤医院治疗晚期胃癌多少钱?

化学治疗化疗可作为手术后的保驾治疗,消灭机体残存的癌细胞;也可在术前、术中应用,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减少医源性播散。对晚期病例,则可作为姑息性手段应用,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因此,除少数一般情况差以及早期胃癌病例外,大多数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需接受化疗。

2 结果

58例老年早期胃癌术后10年均获随访,术后2年内的患者每6个月进行1次门诊随访,随访检查包括血常规、胸片、腹部B超及胃镜等;术后2年无异常者,以后随访间隔延长至每年复查1次,5年生存率为98%。

3 讨论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的专科培训及认证制度.改善胃癌外科治疗水平势在必行。D2胃癌根治手术虽在日本一直被认为是标准根治手术,且得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因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这点期望能得到更可靠临床证据。关于胃癌D2手术概念还须注意胃癌研究的持续性及实效性、生物学行为改变或研究技术更新等因素变化,如日本胃癌治疗规约所反映第二站淋巴结归属及分布是动态调整的,相关的胃癌D2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也发生变化,平时临床工作中不加以注意,就可能发生手术不规范问题,例如胃窦癌原第14组淋巴结(肠系膜上动静脉旁淋巴结)属第三站,现在调整为第二站,D2的胃窦癌根治应给予同时清扫。我国知名胃癌专家陈峻青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对标准根治手术概念、适应证、手术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出现一些混乱,尤其是淋巴结清扫的站、号问题,直接有碍我国胃癌的规范治疗。

根据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所观察到的事实,作者认为淋巴结清扫以包括第2站为妥,但若在术中证实有10、11组淋巴结转移,则仍应作包括脾脏和胰体尾在内的扩大根治术。张文范根据60例早期胃癌的分析,认为Ⅱa+Ⅱc型癌侵及粘膜下层者转移率高,范围大,所以应该清除至第2站或选择性地清除第3站淋巴结。小型隆起型、Ⅱc、Ⅲ凹陷型限于粘膜层者一般作R1式,粘膜下层癌可行R2式。

参考文献:

第4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全子宫/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449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严重合并症未能接受手术者。患者24~83岁,中位年龄55.98岁;根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标准,Ⅰ期394例,Ⅱ期19例,Ⅲ期33例,Ⅳ期3例;子宫内膜样癌420例,浆液性状癌8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鳞癌16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383例,低分化66例;浸润深度达深肌层99例,浅肌层350例;其中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158例。

1.2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者门诊随访,以2014年6月为随访截止时间,共随访6~81个月,中位随访期38个月。死亡为终点事件,由于各种原因失访以及到观察期终止依然存活的病例为删失。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筛选采用COX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分析

单因素分析见表1。以盆腔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阴性=0,阳性=1),以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0,低分化=1)、病理学类型(子宫内膜样癌=0,非内膜样癌=1)、FIGO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赋值为0、1、2、3)和浸润深度(浅肌层=0,深肌层=1)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2)显示,FI-GO分期、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2.2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分析

单因素分析见表3。表3显示,深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阴性=0,阳性=1),以FIGO分期(赋值同2.1)、浸润深度(赋值同2.1)、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0,阳性=1)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4)未筛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均>0.05)。

2.3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37例失访(30.5%),以生存时间和结局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55.95岁”=0,“>55.95岁”=1)、组织学分级、病理学类型、FIGO分期、浸润深度(同2.1)、盆腔淋巴结转移(赋值同2.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0,阳性=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有=0,无=1)为自变量,构建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表5)显示,病理学类型、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3讨论

第5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乳腺癌 ; 亚甲蓝染色 ;纳米碳染色 ; 前哨淋巴结活检 ;基层医院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大量研究证实,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转移及播散在很早即可发生,虽然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大小是目前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但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全身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传统手术均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侧肢体肿胀,肩部疼痛及患肢活动障碍,肩部及前臂内侧感觉异常等,对患者的后期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对于早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清扫术,在某种意义上存在过度治疗。

        本研究拟通过对早期乳腺癌在肿瘤周围注射染色剂示踪前哨淋巴结,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快速冷冻病理学检测确定前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从而确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无前哨淋巴结转移者,避免腋窝清扫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 2009 年 10 月~2010年 10 月治疗乳腺癌患者 60 例, 患者均为女性。本组患者年龄 25~68 岁,平均 40 岁;其中,左 侧 37例,右侧 23 例;原发肿瘤位于外上象限 35 例(58%), 内上象限 7 例(12%),外下象限 8 例(13%),内下象限 3 例(5%),中央区 7 例 (12%);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 49 例,浸润性小叶癌 11 例。

        1.2前哨淋巴结切除活检方法 

         术前麻醉成功后,随机分组,分别用1%亚甲蓝、纳米碳混悬液于原发肿瘤周围皮下或活组织检查后的残腔壁周围皮下注射。10~15 min 后经腋底部胸大肌外侧作一小切口(该切口均在根治术预切范围内),寻找并追踪染色淋巴管,循此解剖至染色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SLN),切除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进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  2结果

        切除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行冰冻病理检查。如病理回报阳性,则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阴性,则不清扫腋窝淋巴结。 全部患者均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检出SLN 染色 58 例,其检出率为 96%(58/60),共检出SLN 100 枚,平均 1.7 枚,其 中,1 枚 37 例 (49.3%)、2 枚 23 例 (33.3%)、3 枚 10 例 (13.3%)。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增高,但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其发病率仍有逐渐升高趋势。目前对乳腺癌患者仍以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作为判断患者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在初诊的乳腺癌患者中,大约半数其体内存在隐匿转移癌(亦称微转移癌)。乳腺癌的远位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定期乳腺癌筛查,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增加。传统的腋窝淋巴清扫存在诸多患侧上肢的并发症,如上肢水肿、麻木、肩关节活动障碍、腋窝皮下积液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1] [2] 

第6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疗;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89—02

食管癌患者在进行肿瘤病灶切除后,可能还会有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以纵隔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1]。本研究中,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诊治的32例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诊治的32例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4.5~77.5岁。其中,胸上段食管癌7例、胸中段食管癌15例、胸下段食管癌10例;肿瘤病灶小于3 cm者4例、病灶大小介于3~5 cm者13例、病灶> 5 cm者15例;肿瘤病灶处于黏膜下层者2例、处于肌层者8例、侵犯全层者8例、肿瘤病灶位置不明者14例;根据病理分型:鳞癌31例,腺癌1例。

1.2 治疗方法

食管癌根治术后常规进行放射性治疗,放射性治疗范围设定在肿瘤病灶左右各放宽2 cm,上下各放宽3 cm,2 Gy/次,每天1次,前后二照射野,进行垂直照射,其剂量为DT 40~44 Gy/20~22次。随后,给予适形放疗,总剂量甚至可以达到60~68 Gy。通过西门子MD直线加速器,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性治疗。在模拟机状态下,患者平卧,双手抱头,对放疗部位进行体表标记,然后用螺旋CT进行定位扫描,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放射治疗计划,设立4~6个非共面同中心照射野,并进行剂量优化处理,脊髓的放疗剂量相对最低。放疗时,使用铅块将正常组织进行有效遮挡。使用6 mV射线进行照射,每天1次,每周连续照射5 d,DT 2.0~2.5 Gy/次,总剂量为60~68 Gy。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WHO实体瘤的临床疗效标准[2],将其临床疗效分为,(1)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2)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减少≥50%;(3)稳定(SD):肿瘤体积减少< 25%,或者增大< 25%;(4)病情进展(PD):肿瘤体积增大≥ 25%,或者出现新的肿瘤病灶。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例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过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后,4例得到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总有效率为71.88%。放疗期间,13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肺炎、12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症状,但是症状不严重,并不影响正常治疗。

3 讨论

对于食管癌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病灶,以及放射性治疗,但是单纯的治疗方法,其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都不太理想,导致5年生存率相对比较低的原因是肿瘤病灶的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等[3]。食管癌最早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而且也是主要的早期转移途径,其转移率高达70%。还有部分患者病理显示没有淋巴结转移,但是实际情况是患者存在亚临床状态的淋巴结转移[4]。当患者在术后或者放疗后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常规放射性治疗由于照射野的局限性,以及靶点不明确性,对正常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手术后局部血运不够丰富,放射性治疗的敏感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只有提高剂量,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放疗效果,而相应地也会增加其毒副反应[5]。

本研究中,32例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过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后,4例得到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总有效率为71.88%。放疗期间,13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肺炎、12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症状,全部顺利完成整个治疗,没有出现因为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三维适形放射性治疗是根据射野方向观,对照射野进行合理设计,对正常的敏感组织进行有效的躲避,而对靶点区域实施放疗,根据剂量统计表和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敏感组织的可接受放疗剂量,进行可靠的评价,但是总剂量可以通过分次剂量的增加来实现预期疗效,但相应的每次的毒副反应相对较低[6]。

总而言之,对于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性治疗疗效显著,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敏,秦丽娟,周嘉梁,等.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971—973.

[2] 李涛,于长华,彭进. 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13(4):268—269.

[3] 于长华,岳顺,李涛,等.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827—829.

[4] 王达飞,朱国民,陈胜东,等. 三维适形放疗在食管癌纵隔转移淋巴结治疗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2011,37(8):981—982.

第7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125I粒子;疼痛

[中图分类号] R73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b)-008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125I particles im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cers.Methods Altogether 54 patients with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cers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of oncology from July 2011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research study.CT-guided percutaneous puncture and iodine-125 particles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for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cers patients,the number of implanted particle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lesions (10-100 particles) and underwent iodine-125 particles implantation in retroperitoneal metastasis lymph nodes cancers.The tumor local control rate and pain control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 Among 54 cases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cers,41 patients suffered from pain and remission rate of pain control after 1 month was 92.7%.Evaluation of local curative effects for retroperitoneal metastasis cancers:ORR after 2 months was 94.4%,with 94.4% after 4 months.Followed-up for 4-54 months,median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10.7 months.Conclusion 125I particles im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cers serves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in symptoms and control the progress of local tumors.

[Key words]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cers;125I particles;Pain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常见于消化系统及妇科恶性肿瘤、肾癌、肺癌等转移[1-2]。局部压迫腹腔神经丛可引起腰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采用全身化疗、姑息放疗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副作用明显,生存期短[3-4]。根据文献[5-7]报道,125I粒子植入治疗各种恶性实体肿瘤如中晚期肺癌、胰腺癌、肝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良反应少。现报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34例;年龄30~74岁,中位年龄49岁;宫颈癌放化疗后8例,子宫内膜癌术后5例,卵巢癌术后6例,结肠癌术后4例,肺癌广泛转移7例,鼻咽癌放化疗后6例,肝癌转移4例,肾癌术后11例,胃癌术后10例;入院时腰部疼痛41例中,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21例、重度疼痛12例,无疼痛13例。评估患者KPS>60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大小1.5~9.6 cm。

1.2方法

12.1材料 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堆工所生产的CIAE-6711型125I密封型颗粒种子放射源。粒子长4.5 mm、直径0.8 mm、活度0.7~0.9 mCi,前半衰期60.1 d,后半衰期180 d。经三维立体定向治疗计划系统(TPS)拟定治疗计划,将粒子植入的处方剂量、所用粒子活度输入TPS,计算靶区内粒子分布图、处方剂量。采用长15~20 cm、18G带芯穿刺针。按病变不同大小,分别植入125I粒子10~100粒,54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操作。

1.2.2手术步骤

1.2.2.1术前准备 行血常规、肝脏肾脏功能、凝血四项、心电图检查,KPS>60分,估计生存期>3个月。

1.2.2.2步骤 患者采用仰卧、侧卧或者俯卧位;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者静脉麻醉,仰卧位的患者因为穿刺要经肠道,术前流质饮食1 d,术后禁食3 d;局部麻醉的患者无需禁食及肠道准备,静脉麻醉的患者术前禁食水6 h。CT扫描定位:设计进针角度、路线,术前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或者静脉复合麻醉,经前腹壁进针者,尽可能选择腹腔脂肪间隙进针避开胃或肠道,穿刺途径胃或肠道者,采用一点穿刺、多点释放,针尖退至胃或肠道外脂肪间隙才调整进针方向,尽量避免穿刺损伤空腔脏器。采用俯卧位和侧卧的患者,进针尽量贴近椎体,避免损伤肾脏或者腹主动脉或者下腔静脉等血管和脏器。依据术前TPS计划,采用粒子植入枪依次植入活度0.7~0.9 mCi,粒子10~100粒,肿瘤周围剂量60~130 Gy。

1.2.2.3术后处理和观察 ①经前腹壁穿刺但未经消化道的患者术后需禁食24 h;②穿刺针道经过胃肠道的患者术后禁食水3 d,并且需用生长抑制剂、泵离子抑制剂、肠道外营养;③经后背进针的患者术后立刻可进食,无需特殊处理。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6 h。

1.3疗效及评定标准

术后2、4、6个月分别行CT扫描评价肿瘤变化,按照WHO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肿瘤缩小>50%;无变化(no change,NC):肿瘤缩小

疼痛缓解按癌痛诊疗规范癌痛评分数字分级法(NRS):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2结果

2.1疼痛缓解率

治疗后1个月疼痛缓解率为92.7%(38/41)。

2.2腹膜后转移淋巴结中位PFS

全组随访4~54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中位局部控制PFS 10.7个月,2个月后ORR 94.4%,4个月后ORR 94.4%。6~12个月局部控制率64.7%,1~2年局部控制率11.7%,3~5年局部控制率11.7%。术后未见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胰腺炎、胰瘘、放射性肠炎、损伤大血管、周围重要脏器等重大并发症。粒子移位3例,有6例患者在6个月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者进展行第二次粒子植入。粒子植入对疼痛的缓解情况见表1,粒子植入后对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疗效见表2。

3讨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位置隐蔽通常发现较晚,腹膜后间隙有交感神经干和神经节、脊椎神经等及大血管和脏器,随着转移淋巴结增大压迫、包裹,侵犯周围神经,腹部或者腰部胀、酸、麻、痛出现;压迫胃肠道出现恶心,严重者出现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压迫大血管,引起腹壁下肢水肿、腹水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

腹膜后转移淋巴结传统治疗有化疗、手术、姑息性三维适形放疗或者普通放疗、动脉灌注治疗等,但大多数疗效不好,其原因是:①腹膜后间隙特殊解剖位置,肿瘤常累及邻近器官,手术难以切底切除。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周围脏器如胃肠道、血管、脊髓等影响难以达到足够杀灭肿瘤细胞的照射剂量[8-9],并可出现放射性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等并发症[10];只能作为辅治疗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③腹膜后淋巴供血少,全身静脉化疗效果不好,甚至无效[11-12]。虽然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腹腔浅表肿瘤内均存在一定的药物剂量,但其浓度低、维持时间短,相比较而言,疗效一直不佳。④动脉灌注化疗有少数报道有一定疗效,但无大规模的报道。

腹膜后转移瘤应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的治疗方针,患者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通常为晚期,不可治愈,治疗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为目的。125I粒子释放低能27~35 keV的γ射线,其对生物体的作用如下。①直接作用:其释放的低能X射线可引起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碱基损伤和DNA蛋白交叉连接,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染色体失常及细胞恶性变。②间接作用:γ射线对机体内水分子的电离作用,产生(H-、OH-)自由基。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过氧反应,使细胞赖以生存的氧消耗而损伤,这一点也是临床上使用射线杀伤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基础。125I粒子植入具有持续地长期释放能量,使靶区的肿瘤细胞受到致命损伤,累积剂量超过根治剂量,因而靶区癌细胞受到根治治疗;其照射范围为17 mm,具有高度适形性,可以让肿瘤靶区获得相当高的根治剂量,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具有操作的可重复性、安全、经济等特点。选用125I粒子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癌,对癌性疼痛、肠道器官梗阻、血管狭窄程度的改善均有作用,可控制靶淋巴结增大。125I粒子植入在腹膜后转移瘤的短期疗效及疼痛控制疗效确切[13-14]。近年有大量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报道,包括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中晚期肺癌[15-16]、胰腺癌、肝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等,都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而且不良反少,是一种临床可以开展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筛选各种实体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估计生存时间>3个月、KPS>60分入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行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粒子植入的同时联合或者不联合全身化疗或者靶向治疗,观察患者的腰部或者腹部疼痛缓解率和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局部控制率,以及观察粒子植入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粒子植入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能有效控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所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有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少,并且可以联合化疗或者靶向等其他全身治疗措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Blum KS,Hadamitzky C,Gratz KF,et al.Effects of autotran-splanted lymph node fragments on the lymphatic system in the pig model[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0(1):59-66.

[2]Hashimoto M,Matsuda M,Watanabe G.Metachronous resection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9,56(91-92):788-792.

[3]吴涛,王志学,朱鸷翔,等.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60-61.

[4]姚红响,陈根生,徐磊,等.CT引导下同轴法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21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 23(1):42-45.

[5]赵成,杨佩颖,张欣,等.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新进展[C].2012年中医药防治肿瘤学术年会,2012:681-685.

[6]谢小西,吕银祥,张胜初,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51-1355.

[7]罗华,王鸿智,郭道宁.超声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4):57-58.

[8]Mendenhall WM,Zlotecki RA,Hochwald SN,et al.Retroperitoneal soft tissue sarcoma[J].Cancer,2005,104(4):669-675.

[9]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54.

[10]李荣富,李欣,吴姗珊,等.伽马刀放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31(1):72-78.

[11]楼洪坤,羊正炎.化疗对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疗效观察[J].肿瘤防治研究,2000,27(1):64-65.

[12]唐美琴,张志毅,涂小予.化疗对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疗效观察[J].浙江肿瘤,1995,(4):228-229.

[13]王娟,吴娟,魏东,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18例的初步疗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3):219-222.

[14]罗开元,李波,杨嵘,等.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2):754-755.

[15]郑广均,柴树德,毛玉权,等.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2):122-124.

第8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手术病理确诊胰腺癌伴胰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其胰周淋巴结的大小、发生部位、形态以及强化后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得出MSCT对胰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一致率以及Youden指数。结果:淋巴结转移以腹腔动脉干组最多,肠系膜根部组和腹主动脉周围组其次,肝十二指肠韧带组最少。MSCT对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75.0%,一致率为90.6%,Youden指数为0.71。结论:MSCT对胰腺癌胰周淋巴结的转移有较高的准确率,对胰腺癌治疗前的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胰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淋巴结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其解剖位置较为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其预后往往较差。据统计,大约90%的患者在明确诊断胰腺癌1年内死亡,5年存活率不到5%[1]。胰腺癌癌细胞恶性程度高,早期侵袭性生长,容易侵犯淋巴管和血管等。淋巴结的转移对胰腺癌的预后十分重要,术前CT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帮助,直接关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本研究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探讨MSCT在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月疑诊胰腺癌并行MSCT扫描考虑胰周淋巴结转移,同时经上级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6~77岁。11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腺癌9例,囊腺癌2例。

1.2MSCT扫描选用日本东芝生产的ToshibaAquilion16CT扫描机。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含膈下至双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5mm,层距5mm,螺距1.0,矩阵为512×512。增强扫描使用的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率4.0mL/s,剂量100mL,延迟扫描时间为30s,60s,120s,分别获得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扫描图像。扫描所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相关后处理,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强化方式等相关影像表现。

1.3影像观察分析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观察肿瘤原发灶大小与形态、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重点对胰周淋巴结发生的部位、转移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强化方式等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有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影像诊断胰周淋巴结转移标准为淋巴结横断面最大短轴径≥1.0cm。有关胰腺癌胰周引流淋巴结的分组(18组),我们采用日本胰腺学会的分组命名标准,分为贲门右组;贲门左组;胃小弯组;胃大弯组;幽门上组;幽门下组;胃左动脉干组;肝总动脉干组;腹腔干组;脾门组;脾动脉干组;肝十二指肠韧带组;胰头后组;肠系膜根部组;中结肠动脉周围;主动脉周围;胰十二指肠前组;胰体尾下缘组。

2结果

本组11例胰腺癌肿块直径2.0~7cm,平均4.3cm,其中原发肿瘤主要位于钩突者1例,胰头者5例,胰颈者1例,胰体者2例,胰尾者2例。有3例出现邻近大血管的包绕与侵犯,均存在胰周多部位肿大淋巴结。

2.1转移淋巴结MSCT表现本组11例胰腺癌中,共计25个部位CT诊断淋巴结转移,每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数为2~4个,其横断面最大短径均≥1.0cm,另外还有7个部位可见淋巴结影,但横断面最大短径<1.0cm。在CT诊断的转移淋巴结中,7例出现淋巴结融合现象,2例出现淋巴结中心坏死,增强扫描中心未见强化,边缘有强度强化,且淋巴结直径较大,其横断面最短径均≥3cm,9例存在一个或多个淋巴结边缘欠清晰的征象。

2.2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根据相关文献报道[2]以及方便统计的需要,将胰腺癌周围淋巴结转移18组再分为8组。具体为:胃周(肝胃韧带)组2个部位,腹腔动脉干组7个部位,脾动脉—脾门组2个部位,肝十二指肠韧带组1个部位,胰头后组(胰十二指肠后组)2个部位,肠系膜根部组4个部位,腹主动脉周围组4个部位,胰头前组(胰十二指肠前组)3个部位。8组淋巴结中以腹腔动脉干组(63.6%,7例)最多,肠系膜根部组(36.4%,4例)和腹主动脉周围组(36.4%,4例)其次,肝十二指肠韧带组(9.1%,1例)最少。

2.3MSCT诊断转移淋巴结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MSCT诊断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75.0%,一致率为90.6%,Youden指数为0.71。

3讨论

胰腺属于腹膜后位器官,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内,在第1,2腰椎之间的前方,与周围重要的结构如肠系膜上动静脉、脾动静脉、门静脉以及十二指肠等脏器缺乏浆膜屏障,再加上胰腺癌早期病变一般无特异症状,等出现黄疸等临床表现就诊时,往往已晚期,胰周结构受到侵犯,淋巴结出现转移。这时对于临床医师以及患者来说是两难的选择,放弃手术可能失去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而选择手术就得面对非常大的创伤以及术后复杂的并发症。如何利用影像学检查术前准确评估胰腺癌的病变进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淋巴结转移是公认的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3]。胰腺癌胰周淋巴结的清扫对胰腺癌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胰腺癌早期,淋巴结即可发生转移,且转移范围可以较为广泛,在对根治性手术标本切除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后发现,胰头癌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6%~78.6%,胰体尾癌为47%~83%[4-6]。本研究中的11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接近100%。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结果,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4.0%~57.0%,而在阳性患者最低为0,最高也只有7.7%。由此可见,及时、准确地诊断淋巴结转移非常重要。

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按照胰腺的淋巴回流途径。胰腺组织内存在较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网形成淋巴管丛,发出集合淋巴管到达胰腺表面,汇入局部淋巴结,最终汇入腹腔淋巴主干。胰腺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淋巴回流途径,其基本按照部位多方向就近回流[7]。解剖学研究中常将胰腺分成胰头前表面、胰头后表面、钩突、胰颈、胰体尾等五部分描述其淋巴回流的途径。这就一定程度解释了本研究中腹腔动脉干、肠系膜根部和腹主动脉周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原因。MSCT作为一种无创、方便、准确的影像学方法,是疑诊胰腺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8]。诊断胰腺肿瘤可以设置薄层、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等扫描以及冠状位、矢状位成像等,能准确观察原发灶的大小、部位以及与周围血管的结构关系,特别是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诊断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高达95.8%,特异度达75.0%,一致率达90.6%,Youden指数为0.71,说明MSCT对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非常高,可以在术前对胰腺癌患者周围淋巴结情况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清晰显示对周围组织和大血管的侵犯情况,更加利于术者的术前评估。综上所述,MSCT对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外科医师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有利于临床胰腺癌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江,朱虹,王中秋,等.胰腺癌CT表现与手术病理及D2-40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97-101;105.

[2]蒲红,宋彬.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的螺旋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6,21(4):366-369.

第9篇: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宫颈癌;多层螺旋CT;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约53万例,约占所有癌症5%,国内每年新发宫颈癌13万例,约占全世界的28%,宫颈癌年死亡例约3万人[1]。近年来,随着社会危险因素的增多,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早期宫颈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否受累直接影响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有报道称Ⅰ期、Ⅱ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6%、24%~31%,大部分早期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但为预防并发,约有90%被切除淋巴结患者并无癌转移,淋巴结清扫带来诸如神经血管损伤、盆腔组织粘连等诸多并发症,影响淋巴结正常防御功能[2]。准确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情况非常重要。CT密度分辨率高,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常用技术,本次研究对多层螺旋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1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并拟行手术治疗的624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术后病理检查,确定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提出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纳入标准:①首次手术治疗宫颈癌;②术前均行CT扫描、MRI扫描、血清学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antigen,SCC-Ag)检测;③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排除标准:①接受过辅助治疗;②非本院收治,外院切除;③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④合并其他肿瘤。共纳入患者105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0.5±8.1)岁。

1.2方法

1.2.1MRI检查选用菲利普T10-NT1.0T型MRI诊断仪,取出节育环,检查前饮水500mL,检查参数设置轴面STT1WI序列,T2WI序列TR1800-4150ms,TE110ms,回波链长度16,信号平均3次,利用脂肪抑制术。经静脉注射Gd-DTPA0.01mmol/kg,行增强扫描,视野375mm×375mm-395mm×395mm,层厚6~8mm,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1.2.2多层螺旋CT仪器选用GE公司产CT一体机,医嘱患者镇定,也可舌下含服心得安10~20mg,控制心率<65次/min,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联合心电图检查,若心率变化幅度<3次/min时,效果较好。CT参数120kV、850mA、准直0.6mm、螺距0.20,重建间隔0.5mm。以欧乃派克为对比剂,肘部静脉注射5mL/s,注射后静卧40~60min,后进行图像采集,采用标准算法,行三维重建,行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

1.3疗效判定

(1)CT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直径≥1cm淋巴结、短径/长径>0.7,淋巴结、轻-中度强化或环状强化、团块状生长或串珠状排列或压迫血管,符合以上1条即为淋巴结转移。(2)MRI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短径≥1cm,淋巴结径线<1m但出现中心坏死、环形强化或包膜外侵。(3)血清SCC-Ag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1.9ng/mL为转移。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有转移19例,占18.10%。MRI灵敏度最高,其次为多层螺旋CT,再次为血清SCC-Ag,多层螺旋CT特异度最高,其次为MRI,再次为血清。见表1、表2。

3讨论

宫颈淋巴引流有三条途径,也是宫颈癌转移的途径,可分为侧面路径,沿骼外血管转移,下腹部路径沿骼内血管转移,骶前路径沿宫骶韧带转移,三条路径均引流至骼总淋巴结,后者又可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故腹部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转移主要形式[3]。评价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宫颈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对比多层螺旋CT、MRI、血清SCC-Ag诊断淋巴结转移效用,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MRI,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并不能掩盖多层螺旋CT优点。多层螺旋CT可显示骼内外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相较于MRI定位显示效果更好[4]。多层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血清SCC-Ag,当然考虑到血清SCC-Ag检测方便,干扰因素少,无需患者配合,可随时开展,可作为辅助诊断技术。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评价优于超声[5],空间分辨率优于MRI,多排螺旋CT不仅可发现肿大淋巴结,还可明确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表现,反映淋巴结解剖部位及周围情况,进而判断其是否为宫颈癌转移,亦或是反应性淋巴结增生。需注意的是,CT也可能存在成像技术不佳情况,成效率与患者血管条件、心率与呼吸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有报道称,多种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用,临床上常用的联合诊断方法即为CT加血清SCC-Ag,以血清SCC-Ag初步判断转移风险,选择性应用多层螺旋CT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用。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效用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可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可清晰显示转移淋巴结与子宫、盆腔内血管关系,对手术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程燕,赵福敏,邓开鸿.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J].华西医学,2009,24(12):3279-3284.

[3]洪颖,向罗珺,方婧,等.磁共振间接淋巴造影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7(3):214-216.

[4]陈英汉,杨卓,波.PET-CT和MRI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