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精选(九篇)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

第1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 退休政策 影响 对策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退休制度最早源于50至60 年代,完善于70年代既「1978104号文件。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巨大变化的发生,尤其近年来经济体制转轨中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退休制度调整的难度在不断加大。退休政策的改革滞后于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对未来社会保障计划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非常严峻的制约。而社会保障改革设计、退休政策调整中,都更多的关注通过提前退休解决经济转型中的失业和职工下岗问题,而忽视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来缓解日趋严重的失业风险。提前退休成为政策调整的一项重要工具,这不仅会直接加剧养老保险的资金供求矛盾,而且会对养老保险的长期协调发展带来十分有害的。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的特点

1、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就业模式和就业压力为改革的根本着眼点。近几年我国政府陆续出台政策导向扬长避短地推进中国式发展模式和就业模式,例如鼓励毕业生创业,甚至国考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更如大学生下乡当村官,三支一扶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2、从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以人为本。鉴于男女差异在进行改革时也考虑男女退休年龄的偏差,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干部年满55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岁。

3、改革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相匹配。并不是每个领域都是适合引进弹性退休,对有工作能力,又希望能继续工作的一部分人,应放宽退休年龄限制。有关部门在1983年下发了两个文件,分别对高级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做出额外规定:确因工作需要,本人愿意继续工作且经相关部门批准的高级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延长一至五年退休。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的发展趋势

1、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日趋严峻,为缓解日趋失调的生产性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将是我国家退休政策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提高退休年龄可增大养老保险计划的资金投入,相对减轻养老保险计划的过旺需求。

2、实行弹性退休政策。经在70、80年代欧洲国家的推行,弹性退休政策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应付人口老龄化、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重要政策主张。一方面可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缓解尖锐的失业问题,协调老年劳动者与青年劳动者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逐步退休或部分退休的方式,有助于劳动者理更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与体现收入保障。

3、抑制提前退休,鼓励延期退休。养老金压力越来越大,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延期退休,一方面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另外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0到65之间,高于我国的退休年龄,因此从我国的长期发展来看,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是和世界接轨的必然。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的影响

1、可以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解决分配不公。分配制度差距过大,养老金双轨制不公问题使贫富悬殊过大,使社会矛盾突出甚至激化,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工资政策的调整,缩小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差距,解决企业分配制度的过度自主化、无政府状态化状况,取缔和抑制高管高工资化。国家减免工资过低企业的税收,提高工资过低企业职工的收入,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差距尽可能的缩小,可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2、可以逐渐填补养老金缺口,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潜在财务危机,法定退休年龄的延长,劳动者退休期限的缩短,就业期限即可相对延长,从而抑制急剧上升的养老保险费用支出;依据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通过弹性退休年龄制度,每延后一年退休,参保人就多交一年的养老金,同时推迟一年领养老金,研究表明若提高退休年龄五年退休金支出可以减少一半,这样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

3、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缓解在下世纪中期日趋失调的生产性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现阶段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包揽过多,保险基金不堪重负,缴费多者与缴费少者在享受退休待遇时差别不大,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淡薄,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职工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多少与其退休时的待遇应是相对应的,这样才有激励约束作用。

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政策改革完善的对策

1、要推行标本兼治的退休政策改革策略。按照现行发展模式,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巨大压力、失业压力同养老保险及退休制度构建的内在冲突,难以轻易克服,提前退休将会是一种长期困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主张,在具体实施中难免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相抵触,其效果尚不能过分乐观。因而,应当拓宽视野,力求在养老保险和退休政策之外寻求综合配套的改革思路,尤其是联系发展模式、就业模式的改革进行更为广泛深刻的调整。

第2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 弹性退休 人口老龄化 空账运行

一、养老金空账运行引发的养老危机

我国养老金空账运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养老金账户的转轨成本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的是DC型积累制和DB型现收现付制的混合制度施行,即“统账结合”制度。养老金账户一部是单位以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另一部分是职工以个人工资的8%缴纳。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然而,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我国采用的是BD型现收现付制,不存在个人账户。因此,这些在新制度执行前参保的企业员工在退休后只能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完全依靠统筹账户。由于没有累积,统筹账户根本不足以应对当期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需求,在实际的管理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并没有分开管理,加之各地财政实力不同,多数地区不得不在实际上采用了“现收现付制”的方法,即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计缴纳的28%的月工资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个人账户仅仅记账,上述2.5万亿的记账额由此形成。而从近两年数据看,空账扩大的速度正在变快:从2008年到2010年,“空账”由1.4万亿升至1.7万亿,增加3000亿,而2011年一年就增加了5000亿。

(二)老龄化成本不断增加

所谓老龄化成本,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指老龄化趋势带来的三个潜在风险,即经济增长减缓、财政收入减少和公共支出增加;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老龄化带来的主要财务成本,他们包括公共养老金支出、医疗费用支出、长期照护支出、教育支出和失业支出。[3] 在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前三项支出会不断攀升,但是后两项会相应减少。虽然,五项支出相互抵消,但是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2010年增长20.9%;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4431亿元,比2010年增长25.2%。

越来越严峻的养老金空账运行和老龄化成本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以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法来缓解压力。英国政府在2006年5月正式公布一份关于养老系统改革的白皮书,计划将英国民众的退休年龄从现行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即使民众罢工抗议,法国仍然在2010年通过了政府退休体制改革方案,规定须满41年工龄才能拿到全额退休金。对大多数法国人来说,可能要到66岁至68岁才能退休。

二、我国对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议综述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有96.98%的网友直言“不乐意”,只有3.02%的网友支持。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延长退休年龄也在争论不休。

(一)反对延长退休年龄

1.延长退休年龄不利于社会公平

不同人群而言延长退休年龄具有不同的效应。首先,延长退休年龄对体力劳动则的负面效应更大,低收入人群、体力劳动者和普通的企业职工对于延长退休年龄持反对意见。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推迟退休之后身体承受能力下降,并且由于工业绩效的下降收入水平随之下降,因此,他们更愿意早退。其次,公务员、教师、科研工作者等脑力劳动者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劳动者需要长期积累工作经验,推迟退休年龄甚至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 很多时候到了老年才能发挥自己的实力,并且,推迟退休之后收入曲线可能继续上升。由此可见,延迟退休不利于普通体劳动者、不利于低收入人群,延长退休年龄对他们意味着缴费增加,领取养老金的总数量减少。

2.延长退休年龄会加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

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除此之外,“返聘”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职工,企业更愿意聘用有经验的老职工而非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对于社会待业、失业和隐性失业的巨大人群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与延迟退休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明。

3.延长退休年龄无法解决“空账”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理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空账运行,从表面上看,延长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延长缴费时间,增加缴费总量。但是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国家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解决空账问题,将就业和国家财富发展起来,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空账问题的有效办法,而非单一地延长退休年龄。

(二)支持延长退休年龄

1.延长退休年龄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维护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预期寿命的提高,现行的退休制度已经严重损害代际之间的公平。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例不断上升,随着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始年龄逐步增加。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升到2005年的7.83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起始年龄从16岁上升到18岁。此外,目前缴纳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口学历大部分为本科毕业,和初高中毕业的就业人员相比,少缴费4—7年,第二,学历越高的劳动者工作时间越短而享受的退休待遇却相对较高,导致权利义务不一致。第三,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是建国初的35岁两倍。[5] 依照目前的退休年龄,大部分职工在五十多岁退休,在生理年龄上还处于中年人,按照我国的老龄化和人均寿命,达到65岁才算进入老年阶段。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职工的缴费年限不断增加,加剧了代际直接的矛盾。第四,现行退休年龄男女不一,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10年,然而,女性的预期寿命更长,造成性别不平等,也影响女性的养老金水平。因此,不仅要延迟退休年龄,还要体现男女平等

2.延长退休年龄和年轻人就业没有必然联系

从短期看,延迟退休会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取决于延长的方式,若按月份延迟对就业几乎没有影响;从长期看全国的就业容量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因为老人退休和年轻人就业不存在绝对的替代关系,一方面老年人空出的岗位年轻人未必能够填补,目前的失业者,自愿性失业过半,达到65%,失业者中30岁以下占87%,45岁以上的只占13%;在30岁以下的失业者中,因不满工作环境而自愿失业者占90%。这些数据表明,失业的原因不仅仅是就业机会供给不足,也有失业者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退而不休”的现象,资料显示,实际上我国相当大比重的退休人员还在工作。再就业的老年人以65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居多,约占再就业老年人口的80%。老年人口再就业无疑暴露了现行的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3.延长退休年龄能减缓基金缺口

如何解决养老金2.2万亿的缺口?一般而言有三种方式:延长缴费时间、提高缴费标准和降低给付标准。我国的养老保险企业缴费20%,个人缴费8%,合计28%,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的4.6倍,已经没有上调空间了。与高缴费相对应的却是低替代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月均3096元。而据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证实,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为1300元。据此计算出的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远远低于此标准,所以无法通过降低替代率而减缓基金缺口。

三、延长退休年龄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前文所分析,延长退休年龄能够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所带来的代际矛盾,老年人的退休和年轻人的就业之间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宏观地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职位来解决,最后,在养老金的缴费率和替代率都达到极限的前提下,我国只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基金缺口。

1.弹性退休制度

我国可以针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实行弹性退休。首先,延长一些特殊行业和智力密集型行业,例如技术工人、教师、公务员等。此类人员的工作经验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中老年才是他们事业的黄金期,是将研究转化为成果的重要阶段,如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硬性责令退休,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调整特殊高危行业和特殊工种的范围。随着经济发展,原先属于人工操作的高危劳动例如锅炉工,现已基本上是机房操作,对于此类人员应将退休年龄适当延长。第三,实行先女后男,小步渐进的退休制度。男女退休年龄不一,是我国退休制度的一大弊病,不符合国际惯例。从人均寿命来看,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但是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年—10年。在制定制度时考虑到建国初女性受教育机会少,并且要照顾家庭,在此历史条件下制定女性早退休是为了保护女性利益。然而,在如今男女地位趋于平等,享受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在高学历中女性甚至高于男性。女性退休年龄早直接导致女性的缴费时间少,最终所获得的退休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可以先延长女性的退休年龄,使之逐渐和男性一致,再将男女退休年龄一起调整。

2.建立一个缴费和退休待遇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

大部分网友反对延长退休年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行的退休制度中的个人缴费与待遇之间没有建立一个明显的激励机制,大锅饭因素扭曲了社会保险的本质。因此,我国在设计退休制度时应注意几点:一是要注重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缴费年限和享受待遇相对等。受教育程度和服务社会时间呈反比,为了确保公平,在制定统一退休年龄的基础上,设定一个具体的缴费年限,只需达到缴费年限即可,不一定严格按照退休年龄执行。二是应该格外强调个人缴费的补偿和返还性质,即强调私有化的“费性”,缴费的数量和待遇挂钩,避免给全社会以“税”的误解。三是鼓励职工延迟退休。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延迟退休提高待遇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人口全球居首,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20120408/107870.shtml

第3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老年人力资源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意愿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口。潘静静和程承坪(2013)、陶思敏和孙宏英(2000)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老年化严重、社会养老金缺口庞大现状以及老年人力资源具有知识经验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和人才成本优势这两方面提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王延中(2007)、原新(2000)指出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绝对数量巨大、增长速度加快等独特性,中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是未富先老。熊必俊(2002)阐述老有所为的理论,提出并论证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出我国老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蒋承和赵晓军(2013)通过实证分析说明由于照料老人而使得某些特定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丧失与职业相关的社会福利,导致照料老年人的机会成本非常高。王丽(2012)指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已经逐渐弱化,现在实行的机构养老模式还在在变革中推进,并在完善过程中需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二、老年社会与老年人力资源

杨风雷等(2012)通过实践和研究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和其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社会参与越活跃,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越好。因此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和精神文化水平,还可以缓解沉重的养老、医疗负担。200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面向21世纪的积极老龄化战略《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王树新等(2005)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构想。认为老年人是各项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文化优势和社会人脉优势。有效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缓解其给社会带来的赡养等不利影响。Wiles(2013)在文中提出老年人往往被社会定位为资源依赖者,通过研究调查发现老年人在其居住的地方有很多不同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志愿服务活动。并考虑如何将这些老年人的作为在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以往的刻板印象,对老年资源进行研究开发。熊斌(2004)在研究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意义和困难,认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仅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是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老年人力资源与对策

吴晓巍等(2005)认为我们应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政策法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人才开发机制,使老年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合理地配置。潘静静和程承坪(2013)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为老年人再就业保驾护航、推迟退休年龄和完善成熟发达的老年教育体系、推行弹性工作制、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王延中(2007)认为应扩大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理顺社会保险基金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加强国际金融和经济合作。原新(2000)提出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人口经济协调发展。苏国(2011)提出在提出解决对策是需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建立养老服务体系。

第4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难满足现阶段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需求。本文试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切入,就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言。

一、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的问题

(一)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成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 96%,己基本达到国际公认老龄化标准。z据估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2. 93%将上升到2020年的24. 69%,到2036年将高达29.58%; 65岁以上人口将从2005年的9. 01%上升到2020年的20. 42%,到2040年将高达23. 74%0换言之,从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算起,在短短20年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现在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欧洲发达国家水平,完成欧洲老龄化进程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与世界上其它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等特点。欧洲国家一般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具备了满足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多的养老保险金需求的能力,通常称之为先富后老;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在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整个社会经济尚处于不发达状态的条件下出现的,即存在着未富先老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老龄化会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年轻劳动力资源却相对缺乏,就会出现养老保障基金的支取显著增加,而基金的缴纳却越来越少的严峻形势。另外,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使得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人数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必将在筹集养老保险金方面面临严重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达到获得养老保险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养老保险账户收支难以平衡,养老金账户面临严重的清偿危机。我国目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个人账户做实,并将做实以后的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其保值增值。但是完成养老体系这一转轨和个人账户的做实,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转轨成本。由于目前转轨成本的不到位,我们现在只能继续地实行过去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将当前就业人口交纳的养老保险金作为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付,也就是所谓的个人账户处于“空账”的运作状态。

在现收现付模式下,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费用的支出也必然相应增加。通过下图可见:

图表显示,老年抚养比在不断增加,养老金与工资比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现实劳动力得到的工资中用于养老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给现实劳动力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后,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步伐缓慢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农村人口80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 91%。按全国平均老龄化程度10%来计算,大约有8000万的老年人口,然而这还是9年前的数据,最近这两年老龄化人口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财力有限。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还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但毕竟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部分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结果造成“个人缴纳为主”成了“完全由个人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也没有国家、集体、个人义务的强制性,基本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有其名无其实。

3、我国资本市场严重滞后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成为我国养老保障模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模式转变的瓶颈和掣肘

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在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建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1)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在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缺乏保值增值的途径。对滚存结余的养老基金长期以来局限于存银行或购买国家债券,基金增值保值无从实现;

(3)养老基金市场化运作刚刚起步,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现状下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以上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努力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1、借鉴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的方法,冻结“人均第一支柱”的养老金金额,将资金来源由“收入缴费型”转入“资产缴费型”

比如在荷兰,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将养老金改革的重点放在增加第一支柱的资金来源上。该国将第一根支柱的基金来源从“收入缴费型”转向“资产缴费型”,要求政府每年将相当于GDP总额0. 75%的原来用于偿还国债的金额划拨给该基金,以补充未来第一根支柱养老金的需求,这样在养老金支取高峰到来之前,提前进行资金积累工作,资金的积累计划到2028年终止。

我国可借鉴此方法,逐年将GDP的一定比例划拨给社保基金,用于填补现处于“空账”状态的个人账户及支付前述的转轨成本,将做实的个人账户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运作,其资产回报可用于抵减下年的GDP拨付额,从而使得做实的个人账户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下,也能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支付压力。 2、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这种方法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个通常做法,尤其近几十年来,许多经济体将其过多的官方外汇储备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用于建立主权养老基金,即完全符合应对老龄化的国际惯例,又可解决社保制度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在我国如今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主权养老基金的合理筹集及运营,不仅能够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未来社保体系财务能力的客观需要,还能实现官方储备的多元化投资以达到风险最小化的目的。

以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为例,根据2007年11月9日发表的“季度报表”,“截至2007年9月底,加拿大主权养老基金的规模已达1231. 48亿加元,而2006年9月仅为1015. 54亿加元,一年增加了近220亿加元,在过去的五年里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增量部分完全来自缴费,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挪威的世界第三大主权养老基金,基本与瑞典主权养老基金并驾齐驱,并列第四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主权养老基金呈不断上升之势,我国也应汲取这方面的经验,利用庞大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老龄化为社保制度带来的财务支付压力

3、通过财政激励等方法刺激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和提高

不少国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对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扩大这些国家第二根支柱“的覆盖面。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年金计划的鼓励体现在三个环节:雇主、雇员缴费在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应纳税额;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获得的收入免税或推迟纳税;企业年金支付阶段免税。这对企业和员工建立与发展企业年金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不少国家都对缴纳给私人养老金基金的款项实行免税,这也有助于私人养老金基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我国现阶段虽没有分养老金为基本养老金、职业养老保障金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三部分,但可借鉴西欧国家的这种做法,对一些可减轻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投资渠道给予减税或免税措施,以鼓励这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建立与发展,像是对我国个人购买保险中含养老保险部分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免税。

4、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步骤地引入一定数量的目前还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流动人口

第5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延迟退休;退休年龄;养老保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24

1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逐年减少,退休年龄的延迟已成为必然趋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表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退休年龄。尹蔚民还表示,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1]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将社会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这将损害公民的社会福利。为了预防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社会各界需要对此引起关注,政府部门也应参考多方的观点,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维护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养老保险盈余,完善公民的福利。[2]

如今,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社会热点,其关系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每一个劳动者都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一些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本文将提出几点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的政策建议。

2政策建议

基于现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势在必行。在其他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和观点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延迟退休年龄方案提以下几点建议。

21重视延迟女性退休年龄

根据普遍的男女寿命规律,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高了约三岁,而在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上,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至少早了5岁。在这个规定上对男女有失公平,过分加重男性的负担,也使女性实现自身实际价值和为社会奉献的时间缩短。女性不仅无法完全主张自己的劳动权利,而且难以得到与男性相同水平的经济保障,有遭受性别歧视的质疑。增加对延迟女性退休年龄重视性,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一。

我国现行女工人退休年龄为50周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为55周岁,与多数国家的女性退休年龄对比,我国的女性退休年龄还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对女性退休年龄进行适当上调,不仅有利于新时代女性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对缓解中国当前养老保险支付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2逐步推进退休年龄政策

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使中国具备了逐渐落实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有利条件。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从而有利于维护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可以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和我国国情,分阶段逐步落实理想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过慢,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这里所指的“逐步、逐渐”是有计划地分阶段实施。笔者可以通过探索客观规律,每次延迟几个月的退休年龄,从而在一定的限期内使退休年龄达到政策计划的预期。这样的渐进式推行,所受到的社会阻碍会大大减小。

笔者大致将延迟退休年龄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逐步改革退休制度。首先,将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 岁。在此期间,女工人的退休年龄可以用几年的时间逐步延迟至55岁。而且政府也能将此作为缓冲期,逐步调整步调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

二是从2016年开始优先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每2年提高1岁,直至2025年,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提高至60周岁。至此,男女实现同龄退休。在这个基础上,从2026年开始,每5年提高1岁退休年龄。至2050年,男女退休年龄达到65周岁。[3]

23探索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在西方国家广泛实行的一种退休制度。政府制定一个退休年龄段区间,劳动者可以按照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年龄退休,领取养老金。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弹性退休政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有力措施。中国幅员广阔,经济社会和人口态势发展极不均衡,传统的“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显然不能符合社会各个人群和职业的实际需求。[4]

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是存在差异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博士毕业生与体力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相差大约十年,但是若他们在同一年龄退休,他们的工作年限相差了大约十年。这不论对体力劳动者还是博士毕业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同样地,脑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迟;体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则可以适当提前。在企业、机关单位、事业单位连续工作满30年以上,但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适当提前退休;如果劳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良好,又有工作能力,家庭也具备条件,可以适当延迟退休。

采取弹性退休方式,由部分退休、部分工作的弹性退休方式逐步过渡到完全退休,不仅可以缓解劳动者退休心理压力,也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紧张局面。[5]所以,该制度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2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世界各国普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困扰,许多国家早已推行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例如美国,它所实行的是弹性退休制度。美国人退休后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养老金;另一部分是工作单位支付的退休金。为了鼓励劳动者延迟退休,越迟退休就可能申领到越多的养老金。而日本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分为两部分:一是推迟退休年龄;二是完善养老金制度,从而调整支付年龄和支付水平。[6]至2013年,日本已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至65岁。国外的延迟退休方案中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值得参考,如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养老金领取的奖罚制度等。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考虑我国的特有情况,不能盲目借鉴。在确定退休年龄上,我国的预期人均寿命普遍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如果要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应缓步退休这一延迟退休年龄方案。

3结论

延迟退休年龄已刻不容缓,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我国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当然,延迟退休年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劳动者的需求。延迟退休年龄或许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或许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条必经之路。为了国家更好地发展,为了缓解养老保险支付缺口,希望政府在正式出台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时,能够给予群众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玉玲延迟退休攸关全民福利[J].决策探索月刊,2015(20):4-9

[2]杨欢,袁磊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度与解决方案――基于延迟退休年龄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28(3):5-12

[3]丛春霞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12-14

[4]张丽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5]李光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高我国退休年龄的利弊及可行性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6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文称,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调整可缓解人口老龄化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同时,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今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个亿。老龄化危机、用工荒,已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

调整生育政策,被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

国家卫计委近日坦言,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而“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国家卫计委认为,放开“单独二胎”的决策,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放开后人口不会暴涨

专家表示,放开“单独二胎”不会带来人口暴涨。国家卫生计生委介绍,进入21世纪,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因此,放开“单独二胎”,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减缓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后过快下降的势头,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现实环境的制约,育儿成本的提高,让很多年轻人不会盲目跟风生育。”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尹志刚接受采访时也指出,由于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低生育思维定式已在处于生育期的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

■解读

半数“单独”夫妇愿意生“二胎”

新政主要影响城镇育龄夫妻,大城市夫妇生育意愿低于中小城市。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介绍,“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他们是一方独生子女,且已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妻。

他说,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上述1500万至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大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由于我国此前实施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的独生子女远少于城市。因此,翟振武说,此番“单独二胎”新政,影响的主要是城镇育龄夫妻。

不过,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单独”夫妇的生育意愿也并不相同。翟振武介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二胎”生育意愿较低,但在中小城市,符合条件的夫妇,很多都希望新政尽快实施,以合法生育第二个孩子。

国际上通常使用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生育的婴儿数),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当总和生育率小于2.1,代表其新生人口不足以弥补上一代人的数量。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的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1.6。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由于我国数十年来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低的生育水平,导致社会日益濒临人口老龄化危机。

那么,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我国的生育情况、总和生育率会有哪些改变?

翟振武说,经过多轮测算,我国城乡一致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后,总和生育率会有所提高。特别是新政启动后4-5年,会出现生育堆积的释放,并在今后两三年,引发一个小的生育高峰,但总和生育率最高不会超过2,之后开始回落。因此,新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维持低生育水平。

■数说

我国人口状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全年出生1635万人,死亡966万人。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

生育率: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5-1.6,比2000年下降0.1-0.2。

第7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我国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面临着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矛盾突出,人口问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面对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诚然,延迟退休年龄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它虽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会在社会就业与社会经济增长效益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法完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更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与此同时也应了解到,不同的国家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大多数都选择了延迟退休年龄这一策略。经过我国的经济学者的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的养老支付危机,能够有效地减缓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延迟退休年龄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国家人口老龄化来讲,总体利大于弊。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特征

(一)人口老龄化总数大

我国拥有世界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人口基数大,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显著提高,医疗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因此,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与生活质量自建国以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老龄人口数量明显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过亿,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国际社会的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少年儿童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并且由于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平均人口寿命呈增长方式发展,因此,我国的老龄人口所占的人口数量比重逐渐增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人口数量基数较小,发展过程十分漫长,而我国受人口基数与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域向老年化结构转化,全世界的老龄人口的数量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地区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分布十分不均,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程度比中西部地区严重,发达的城市地区比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完善,并且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比较便利与发达,人口倾向东部沿海地区生活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人员流动性较差,经济实力较为落后,并且由于一些地方地处偏远,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人员倾向于年轻化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发展分布极为不均。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

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呈增长的趋势,并且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的平均寿命年龄逐渐增强,由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比如老年人口丧偶的问题,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几率逐渐增加,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就不仅要考虑到高龄人口的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到生活上的照料问题,因此老龄化人口增长给家庭、政府与社会造成的压力便越来越大。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问题

(一)延迟后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我国的现行退休年龄规定为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性的平均人口预期年龄比男性至少要高三岁以上,男性平均退休年龄要往往高于女性平均退休年龄,而男性的人口预期寿命却要低于女性,因此男女性不同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延迟退休后,此矛盾关系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大,这极易导致女性在退休之后的退休基金方面的领取上与男性不平等,造成男女养老待遇的不公平,从而产生性别歧视问题,不利于单位工作的持续开展,不利于平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延迟退休年龄与社会就业的矛盾

目前,延迟退休年龄所产生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容忽视,那便是延迟退休年龄对于社会就业的影响。在一个企业和部门中,所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生产力资源也是有限的,虽然我国有着计划生育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一直在缓慢地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到了适龄的青年人来讲,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来讲也越来越少,这不免对社会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更为不利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

(三)退休年龄延迟与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

我国规定不同的地区退休年龄都是统一的,但退休年龄延迟这种做法同时也不利于各个地区的综合发展,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实际情况,老龄化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中部地区的老龄化问题较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低,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是从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老龄化发展,我国应当制定不同的计划与对策,从而减轻人口老龄化与退休年龄延迟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影响所带来的困境。

(四)延迟退休年龄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缴纳除了国家负担一部分,企业和员工个人也要负担一部分,同时企业负担的比例较大,如果延迟员工的退休年龄,就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企业还要继续为没到退休年限的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企业内部员工越多,缴纳的保险金额越多,因此,这极易造成企业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延迟退休理念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

我国有关退休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在完善当中,延迟退休是最近提出来的有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决策,因此,在推广和实行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在所难免的,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相关延迟退休操作并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被不法分子或企业借由机会侵占公共财政,将财务矛盾转化给国家与社会,长此以往,必会对我国的财政机关与养老保险部门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员工诉求合法的权益,影响延迟退休员工的待遇,从而对社会的长久和谐发展造成侵害。

四、延迟退休年龄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有利影响

(一)减轻财政部门的支付压力,有助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适龄退休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衣、食、住、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也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求,如果延迟人口的退休年龄,这便会使原先的消费人口转变为劳动人口,这既有利于老人的文化生活,又有助于老人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参加集体生活,增加老人的个人收入,增加社会的养老保险金储存。

(二)增加延迟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使其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大多数的退休人员拥有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底,通过延迟退休人员的退休年龄,可以使他们在原来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这样既可以增加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社会经济财政的稳定增长,使老龄化人群得到稳定的经济保证,提高老龄化人群的经济实力。

(三)提高延迟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

通过对延迟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的提高,使老龄人群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经济保障,使他们退休后的待遇要优于延迟前的养老保障。这种来自经济、社会方面的激励,使延迟退休人员感受到来着社会和国家的支持和温暖,形成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有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五、总结

第8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分析;解决措施

引言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同时也是个挑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逐步开始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发展比较晚,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完善管理和改善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为改善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到人口老龄化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所用时间短,并且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铺盖的面积更广,做造成的影响更大。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明显。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整体上看经济发达的区域,老龄化现象要比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明显。而受我国社会体制影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倒置明显,农村老龄化比城镇老龄化问题更严重,增长更快。

第三,我国老龄化存在不合理,超前出现。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出现的,如: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则是由计划生育控制下迅速滋长的,老龄化问题过于超前。对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的影响更大,解决更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老龄化人口增长,相应的会造成离休费、退休费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对养老保险越来越重视,养老保险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老龄人养老,提供了基金。但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降低,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又造成支出的增加,从而出现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局面,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一方面为老龄化人群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而另一方面,也给在职人员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养老保险金额也随之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是由国家、单位、个人进行缴纳。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使养老保险的筹集基金模式发生的重大的改变,以往的筹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和满足我国老龄化人群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转换资金筹集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养老基金困难,缓解筹资压力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高龄老人比例的增长,家庭养老能力的降低等因素,是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应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实际情况,完善改革制度,提高养老质量和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可能的解决老龄化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的保障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根据实际情况,延长退休时间和严格的控制提前退休现象的发生。

第二,缓解目前老龄化迅速发展到来的养老问题,结合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从而有效的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打破现如今入不敷出的局面,带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历史隐性债务问题,做实债务问题。

最后,拓宽投资渠道,允许养老基金入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这三点原则。养老制度的发展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养老问题。拓宽投资渠道,将养老投资于市场,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同时,调节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稳定市场。

参考文献:

[1]韩欣欣.浅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2]张璐.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问题及改革――从国际养老保险的角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第9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白血病;髓系;急性;老年性;继发性;低增生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049-02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在本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比例不断增高,有一部分患者往往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及耐受性都差,常规强烈化疗具有较长的骨髓抑制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院于2007年3月~2009年12月应用CAG方案治疗老年性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60~79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或上级医院接受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免疫分型及遗传学检查,其中,白血病分型M2 5例、M4 2例、M5 2例。MDS转急性白血病3例,化疗前外周血WBC为(0.4~10.0)×109/L,骨髓增生低下3例,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6例,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诊断标准按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1.2 方法

CAG方案组成如下:小剂量阿糖胞苷(Ata-C)10 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 1次,第1~14天;阿克拉霉素(Acla)10~14 mg/(m2・d),静脉注射,第1~8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300 μg/(m2・d),皮下注射,第1~14天,当白细胞≥30×109/L时停用G-CSF,并给予注射用复合辅酶营养心肌、注射用甲磺酸托烷司琼止吐、肝水解肽保肝,如果取得完全缓解(CR),休息2~3周再按原方案进行第2疗程化疗。部分缓解(PR)可再用1个疗程CAG方案,未缓解者停用此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每天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隔日或每天查血常规1 次(示血常规变化而定),1 周查肝肾功能1 次,化疗前查骨髓穿刺,化疗结束后14 d复查骨髓穿刺(具体视血象恢复情况定)。

1.4 疗效评价

依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评定疗效标准: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NR(未缓解)。

2 结果

2.1 CAG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总体治疗反应

在本组9例患者中,2例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3例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2例2个疗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总有效率为77.7%,完全缓解率为55.5%,部分缓解率为22.2%。

2.2 不良反应

用此方案化疗后,9例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最低值为(0.2~1.1)×109/L,中性粒细胞

3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老年患者免疫力差,起病缓慢,常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而来,以贫血为主要表现,骨髓增生减低和外周白细胞低的患者多见。身体功能衰退,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病,对正规大剂量化疗药耐受差,并发症高,死亡率增高,且患者骨髓移植希望不大,因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1995年Yamada等[2]首先提出了CAG治疗方案并应用于18例复发AML患者,取得的CR为83%,3例>60岁AML患者全部取得CR。有报道该方案治疗 12例老年AML患者,取得了50%的完全缓解率和66.7%的总有效率[3]。所谓CAG方案,是由阿糖胞苷(C)、阿克拉霉素(A)、及G-CSF(G)组成。方案中G-CSF 所起的作用是预先激动白细胞,即刺激白血病细胞由细胞增殖周期的静止期(G0期) 或DNA合成前期(G1期)进入细胞增殖周期的DNA合成期(S期),而S期是大多数化疗药物作用的时相,可用同样的剂量或较小的剂量取得更大的效果。G-CSF还有使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同时又具有刺激正常粒系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4]。所以应用CAG方案治疗老年性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既增加了化疗药的敏感,又防止骨髓抑制期长粒细胞缺乏所致严重感染的并发症,安全有效。

本院应用CAG方案治疗9例患者,2例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3例2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2例2个疗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NR)。总有效率为77.7%,完全缓解率为55.5%,部分缓解率为22.2%,且不良反应少,骨髓抑制轻,持续时间短,给基层医院治疗的老年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故对于患者年龄偏大,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低增生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可选用CAG方案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常规变化,对高龄或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积极预防感染并有效控制感染[5]。此方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5.

[2]Yamada K,Fumsawa S,Saito K,et al.Concurrentuse use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with low-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and aclabingcin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cute mydogenous leukemia:a pilot study[J].Leukemia,1995,9(6):10-14.

[3]周盾,黄河.血液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35.

[4]黄黎,黄河,匡跃敏,等.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察白血病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07,29(5):50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