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话传说范文

神话传说精选(九篇)

神话传说

第1篇:神话传说范文

蒙古民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神话和传说极为丰富。除了一部分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作品,其主要部分保留在《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古代典籍中。

蒙古民族的神话,产生和繁荣在民族统一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里。这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森林狩猎居民和草原游牧群体在严寒的北国艰难地生产和生活着,频繁剧烈的部落战争又使社会处于无休止的动乱之中。因此,部落民众要求征服自然以改善处境,铲除邪恶势力以求得和平安宁,这种强烈的理想和愿望便借助于神话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蒙古民族的神话触及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广,诸如对日月星辰奇妙变化的解释,对大地山河、五种牲畜来历的记述,对火的来源及其伟大作用的赞美,以及对部落征战、血亲复仇的夸张式描绘等等。神话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力拔大山、气吞山河、浑身放射着神异光彩的马上英雄或猎户强人,他们能引来大海之水灌溉沙漠,把不毛之地变成牛羊遍野的肥美草原;他们的骏马转眼之间就携带着主人跨山过海,升天入地,从万敌之中掳获酋首。战士阵亡,用一片树叶就能让他起死回生;危楼高耸,巧匠把它盖到了离天仅有三指之遥。蒙古民族的神话中,这种天马行空般的瑰丽幻想,人与天比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都是为了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蒙古民族劳动人民萌芽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在神话中表现得特别鲜明。

《保牧乐》《吉雅其》等神话中的主人公同其他古代神话中的神一样,都是一些脚踏大地,勤劳淳朴的牧民。他们被尊崇,甚至被提升为神,只是因为劳动出色,或者勇于同蔑视众生的天帝作斗争,造福于人类。他们生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死后仍在保佑着牲畜,关怀着百姓。这些神也像活着的人一样爱虚荣,好恶作剧,但是又天真可爱,并不使人觉得神鬼的恐怖,这同其他高高在上、凛然可威的神o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蒙古民族的传说比神话产生较晚一些。在后代的流传中,许多神话中的“神”,越来越富于现实中人的品格,而传说中的人则往往被神异化,甚至被提升为神,这样辗转相因,神话和传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了。蒙古民族的古代传说大都是记述族谱世系,奇闻轶事,或者是歌颂英雄行为。有的虽然“与史无证”,从中仍可以看到某些历史事实的影子,如关于祖先来历的传说,记载翁吉剌惕部祖先是诞生在一把黄金壶中,他们的后裔由此而像黄金那样光辉纯洁、天赋优异,世与翁吉剌惕部通婚的成吉思汗世系也据此被Q作“黄金家族”。另一个传说认为杜尔伯特部绰罗斯家族的祖先是猎人与仙女所生的儿子,因为有此“半仙之体”而智勇过人,最后终于创立了伟业,赢得整个部落的拥戴。保存在史书中的历史传说可以说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材料,有的记载蒙古民族的发源地和民族的形成,更多的则是赞誉成吉思汗的祖先和家世。如说一对名叫“苍狼”(男)和“白鹿”(女)的夫妻“奉天命而生”,两人来到斡难河源头生下了成吉思汗的始祖巴塔赤罕。之后,其子孙朵奔蔑儿干、孛端察儿以至也速该把阿秃儿,在漠北草原上惨淡经营部落,从漫长激烈的混战中生存 下来,繁衍成一个强大的氏族――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核心的孛儿只斤氏。

蒙古民族的神话和传说是古代狩猎畜牧生活中培植出来的艺术花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是蒙古民族古代文艺的宝库和土壤,开辟了民族文艺传统的先河。因此,优秀的神话传说至今仍然能够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第2篇:神话传说范文

中国文学四大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女娲补天:

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登基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将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万物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要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第3篇:神话传说范文

这些信仰,这些传说,也是古代文化的积淀。由于它多在民间流传,无正史可循,所以流传的起始年月已难查考。但是,它的流传跨度大多有几千年,而且在不断地发展、补充、修改,直至明、清,甚至传诸现世。

一、媒神之祖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

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这在本书第二章已述及。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礼节来祭祀她。这些庙至今在山东洛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有保留。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早在《诗经》中,就有了牛女二星的记载,但尚无故事情节,至汉时已被人格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唐人《七夕》诗云: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

围绕着“乞巧”,又派生出来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长寿等,而更多的则是乞良缘。

牛郎织女的传说历来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不少美丽的诗歌文章由此而生。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旧时各地都有一些织女庙,把牛郎织女作为自由爱神来祭祀,以江苏太仓的织女庙最有名。

三、月神

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低俗作品请删除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明代有一首《桂枝儿》云: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

又称“月老”。据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个月老殿,殿的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对联云: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历史上记载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关于韦固娶妻的故事(本书第五章第七节曾经述及)。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人刘兑还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即演此事。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了以下这段话: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对以上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给他们以美好的憧憬;同时,其中包含的宿命论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当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于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五、恋爱之神

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不少有情人难成眷属,于是只能向神仙祭祷,以求神仙帮助,这神仙就是恋爱之神——泗州大圣。

泗州大圣流传于广东、福建一带。他的产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派派两县交界处有一条洛阳江,水流湍急,无法架桥,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没成功。有一天,有个老翁与一绝色女郎划船在江心,老翁宣布有谁以钱掷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给谁。于是前来投钱的人不计其数,可是钱都落在江里。这样过了几个月,江底积满了钱,成为架桥的奠基石。实际上,这位老翁是土地爷变的,姑娘是观世音菩萨变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架桥。

可是,就在这大功快要告成之时,一个聪明的泗州人想了个巧妙方法,用钱掷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凉亭去议婚。这位泗州人往凉亭里一坐,就起不来了,原来他的灵魂被观世音菩萨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体还留在亭中,成了民间膜拜的泗州大圣。

人们传说,泗州大圣十分理解与同情追求美满婚姻的痴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圣佛像的脑后挖下一点泥巴,偷偷地撒在对方身上,对方就不会变心了,爱情、婚姻就会得到幸福的结局了。但是这一来,这座佛像的后脑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六、喜神

喜神就是吉神。人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乐,所以要造出一个喜神来。结婚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办婚事又称办喜事。办喜事当然离不开喜神,旧俗,新娘坐立须对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这方位何在,就要请教阴阳先生了。

阴阳先生对于喜神方位,还有一套说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均纪辨方书喜神》中:

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时;

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

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

阴阳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后,新娘的轿口必须对着该方向;新娘上轿后,要停一会,叫作“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

旧时,北京妓院中还有这种习俗:大年初一天刚亮,妓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寻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认为“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必财源大辟”。

喜神并无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与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风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浓一些。

七、床神

祭祀床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俗传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时,置茶酒糕果于寝室,祈“终岁安寝”。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区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

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确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婚礼礼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

八、和合之神

古时和合之神有不同的含意。《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和合”一词,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等意,最早则见于《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应是“和合”之正解。所以和合神原主家人和合,逐渐演变为婚姻和合之神;并由原来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衍变为一持荷、一捧合的二神。持荷由于“荷”、“和”谐音,棒合也出于此故。

苏州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话画石刻。大殿旁堂屋供奉木雕金身寒山、拾得塑像,一人手持一荷,另一人手棒一合,造型古朴,栩栩如生。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时,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这“和合二仙”又作“和合二圣”。旧时常有悬挂和合二仙图于中堂者,取谐好吉利之意;又常于婚时悬挂,象征夫妻相爱。

九、子孙娘娘

“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是过去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态和追求,为了礼佛拜神、祈求子嗣,众多的送子神仙也应运而生。送子神仙名目繁多,一般都称为子孙娘娘。如广州著名的祈子神庙——金花庙中,主神为金花夫人,附祀的有张仙、华陀、月老、花王、桃花女、斗姆等,大都与生育有关;还有二十奶娘神像,也都和生育有关。这二十位子孙娘娘的名目如下:

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张氏

教食夫人刘氏白花夫人曹氏

养育夫人邓氏血刃夫人周氏

转花夫人宁氏送子夫人谢氏

大笑姑婆祝氏剪花夫人吴氏

红花夫人叶氏小笑姑婆黄氏

羊刃夫人苏氏濑花夫人林氏

保胎夫人陈氏教饮夫人梁氏

教行夫人黄氏腰抱夫人万氏

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蒋氏

所谓“花”,是指胎儿、婴儿。“白花”指男孩,“红花”指女孩。“转花”是指女转男。这里的子孙娘娘众多,分工细致,从投胎、怀胎、定男女、保胎,直到分娩、养育,乃至吃、喝、梳洗、行走、去病等无所不包,所以很受人们、特别是妇女们的欢迎与崇拜。正如清道光时《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所说:“金花会盛于省城河南,乡内则甚少。惟妇人则崇信之。如亚妈庙各处,内有十二奶娘,妇人求子者入庙礼拜,择奶娘所抱子,以红绳系之,则托生为己子,试之多验。然年卒不少。”

台湾的子孙娘娘叫注生娘娘,“注生”是执掌生育之事。这位注生娘娘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原为福建的临水陈夫人,又被当作妇女难产之神。福州的注生娘娘庙在主神两侧竟有三十六婆祖,而台湾和福建其它地方的注生娘娘庙中的婆祖一般为十二位。天津天后宫中的子孙娘娘也很有代表性:正殿中的主神是天后圣母,左右则是她的化身娘娘,名曰眼光娘娘、子孙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

十、娼妓神

第4篇:神话传说范文

关键词 《古事记》 《日本书纪》 海洋 王权

中图分类号:I313.0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74

Abstract The se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 this ide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In "Kojiki" and "Nihon shoki" recorded 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Japan's national marine in the form, establishing the Royal and political expans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not only due to the Japanese surrounded by coastal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marine lifestyl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high kingship of sea power.

Key words "Kojiki"; "Nihon shoki" ; ocean; monarchy

神话和传说是文学和文化的源头,折射着古代人看待世界、思考宇宙与自然、 探讨周边万事万物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关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诸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二部典籍中。《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被认为是日本现存的完整的最古史书,编撰主旨在于阐述日本民族的起源、 国家的形成、 天皇的由来等。记纪神话传说中的海洋元素,提供了探索日本古代海洋文化种种原象的重要端绪,是反映海洋在古代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古代日本人海洋观念意识的重要窗口。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神话传说中,海洋与日本的国家形成,王权建立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浓重的政治意味。

1 海洋与神国的初步形成

“记纪神话”系指《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搜集的神话故事,其中记载了关于日本列岛的形成、天皇家系谱的由来等起源神话。记纪神话体系里,天地开辟之初的原象是漂浮着国土的浩瀚海洋。《日本书纪》描述道,“开辟之初,洲壤浮漂,譬犹游鱼之浮水上也”。根据安万侣所撰《古事记・序》,在这片洲壤浮漂的海域中,有神o浮沈于海水而涤身。立于天界的众神赦命伊邪那岐命与伊邪那美命男女二神去“修固漂浮着的国土”,并赐给二神一支天沼矛。二神在天空的浮桥上,把矛头伸入水中搅动海水,提起长矛时,从矛头滴下来的海盐形成了一个海岛。此岛打开了地界活动的“场”,二神降临其上完成圣婚,开始创生诸岛屿和诸神。这段创世神话,寓意者日本的国土是从茫茫的海洋中形成的意识。

男女神交媾产生了诸如石神、山神、风神、船身等众多神灵,在生产火神时,伊邪那美命灼伤而丧命,奔赴黄泉国。伊邪那岐命追到黄泉国看到满身爬满蛆虫的妻子后,立马离开,并在流动的海水中洗涤身子,清洗掉黄泉国的污秽。此番祓禊一共化生了二十六位神,其中大半是海神,包括日本古代豪族阿昙族的祖先神津绵津见神和海路的保护神筒之男命神。这些神中还诞生了神格最高的天照大神,他是伊邪那歧洗左眼时化生成的神。天照大神意为普照大地的伟大之神,故其本质是太阳神,伴随大和王权的逐步建立,天照大神被奉为日本皇室的祖先神。日本天皇皆为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由此,确立了万世一系的神国基础。

可以看到,在记纪神话中,海洋是万物生成的起点。国土自海而生,为王权的产生提供场所;海中行禊后天照大神诞生,开启了神国国体之源。

2 海洋与王权的权力基础

日本古代先民信仰万物有灵,并将山川、河流、火、雷等一切自然现象神格化。在记纪神话中,海原是与天上的“高天原”,地上的“苇原中国”和地下的“黄泉国”并存的又一大空间,是海神存在的世界。天照大神的曾孙火远理命便是抵达海神龙宫后获得了王权的权力基础。

火远理命和火照命是两兄弟。哥哥火照命因专司捕鱼故被称为海幸,弟弟火远理命专司狩猎而叫作山幸。起初,火远理命在哥哥面前是抬不起头的。他弄丢了哥哥的鱼钩,惹恼了哥哥,万分无奈下,幸得盐土老翁指引他到了海神宫寻得鱼钩。

海神宫是充满光明和财富的世界。火远理命从海神宫里归来后,兄弟的尊卑关系发生了逆转。主宰海原的大绵津见神不仅帮火远命理找到了鱼钩,还为他供上“御飨”,并将女儿丰玉比毗卖嫁给了他。海神掌管着雨水,具有着让人间陷入不幸的符咒力。通过与海神之女的圣婚,火远命理继承了海神支配雨水的咒语和器具,将哥哥火照命制服。火远理命成了统治者,哥哥火照命则成为其臣,山幸火远理命的海宫之行具有加冕仪式的性质。这样的信仰也反映在了宗教仪式上:古代新天皇必须以八十岛祭的形式在海边举行典礼后,方才取得作为统治者的圣神资格。

获得权力的火远理命与丰玉毗卖生下鹈草葺不合命。鹈草葺不合命又娶了海神之女玉依毗卖生下四子,分别是五濑命、稻冰命、御毛沼命和若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也叫神倭伊波礼毗古命(《书纪》称神日本磐余彦尊),经过征伐,统一了大和,践祚即位,成了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在历史上,神武天皇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在记纪神话体系里,神武是从神代转向后续天皇谱系叙述的连接点。即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是代表天地生命化身的当代的代表人物,是人神一体的存在。以弄清“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为目的的记纪二书,带有将天皇同天神攀上关系的明确意图。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天皇谱系除了继承天神血脉外,还继承着海神的血脉,神武天皇的祖母及母亲皆为海神之女。这背后隐约透着向海寻求王权根据的意识。

3 海洋与政权的建立和扩张

神武天皇诞生后,为了统一国家开始东征。向东之路多为海路,大兴舟楫之便是其政治诉求的必然选择。当天皇率舟师抵达东征第一站速吸门(今明石海峡)时,恰出现一渔人乘小船前来为他指引道路。天皇将他引上船来,特赐名为椎根津彦。

神武东征的传奇故事以椎根津彦这一渔人的出场作为开端,折射出熟悉海路的渔人在古代政权建立中发挥的作用,也寓示着王权的建立必须征服海洋,克服海难。东征途中海上风暴大作,皇舟飘摇不能行,随神武出征的二哥时稻饭感叹道:自己祖先是天神,母亲是海神,为何在陆上遭遇败仗后,还让他们在海上受难呢。说完便拔剑跳入海中。这段关于海难的情节以神武的兄长投海为结局,充斥了古代日本人对海洋残酷一面的无奈之情。虽然天皇继承海神的血统,但这并不意味海洋不再发威发难,有时需要以性命供奉海神才能平息海上汹涌的波涛。日本武尊征讨虾夷(北海道古称)的传记中记叙道:

乃至于海中,暴风忽起,王船飘荡而不可渡。时,有从王之妾曰第橘媛,穗积氏忍山宿祢之女也,启王曰,“今风起浪泌,王船欲没,是必海神心也。贱妾之身,赎王之命而入海。” 言讫乃披澜入之。暴风即止、船得著岸。

据《古事记》记载,第橘媛在海浪上铺设菅草席八叠,皮褥八张,锦垫八层,坐于其上沉入海中。古代日本人的迷信,在海上遭遇风暴有沉船危险时,以珍贵祭品或以身投海,来抚慰海神之心。海洋是日本建国乃至扩张必须要跨越的屏障,在此过程中也会带来巨大的牺牲,这也是记纪神话及传说流露出对海神浓厚敬畏感的原因所在。

与神武天皇和日本武尊的艰险形成对比,在神功皇后征讨朝鲜的物语中,海洋则作为积极的力量推助王权的扩张。据《日本书记》记载,皇后向朝鲜进军之时,海中的鱼不论大小,都来驼着船只航行。一路上顺风大作,船只踏着风浪前进,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朝鲜。船只激起的波浪涌上新罗国,把新罗的国土淹没了一半。受神功皇后大军汹涌气势压迫,新罗王立马归顺大和政权,听从天皇诏令,并承诺永世供奉。

上述开疆辟土的传说故事表明海洋对于古代日本王权的发展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要实现“掩八而一宇”的政治抱负必须征服海洋,但海上环境恶劣,极易遏制王权的迁徙和辐射;另一方面,航行之顺畅在很大程度上推助了王权的发展,能够驾驭波涛的国家更是对外具有威慑力。

4 余论

在《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传说中,海洋孕育并推助王权的形成,甚至决定着王权的兴衰。从日本的地理环境来看,似乎并不难理解这一现象。四面环海,多飓风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海岛性文化特征:国民的日常生活,国家的对外交流都离不开海洋;海洋既是如母亲般亲密存在,也是卷起风浪的敬畏对象。这种海岛生存意识从一开始就构成了记纪神话传说的主要文化基因和原始意象。

在日本学者千田稔看来,古代日本王权的海洋性特征更源于深入王权内部的海人文化。日本历学、民族学及考古学经常使用“海人”这一概念来指代区别于陆民的海民集团。他们主要以海洋作为维持生计的舞台,从事渔业、制盐、水运、贸易、海盗等活动。在大和政权建立前,各地区还属于地方政权割据的状态,其中北九州政权、出云政权、吉备政权等地方政权力量中的重要一支则是海人势力。据《古事记》记载,仁德天皇曾派遣使臣,迎娶了吉备海部直的女儿,由此可以推测古代日本皇家有通过与海人集团通婚来夯实王权的可能。

据考证,海人族在古代王权的成立及维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起庶民,古代日本王室更加注重海产品的供应,王室宴会和供奉神灵的“神馔”均以海产品为主。安昙族及尾张族正是凭借为天皇家提供海产而发展起来的有力氏族。位于九州地带的海人豪族“宗像族”则凭借高超的驾船技术,确保了公元三世纪以来倭王权与朝鲜一系列交流的顺畅。公元六世纪,海人豪族安昙族之首安昙比罗夫更是率领日本历史上第一支海军参与白村江战役。可见,各大海人豪族渗入到古代日本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在寻求政权稳固、国家发展这一背景下,海人集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记纪神话传说体系中,虽然将故事中登场的众神比拟为皇室或豪族祖先的人格神,并被当作各个神社的奉祀神,但实际上是与现实的无关的政治势力的反映。日本神话传说中王权与海洋密切关联的特点,不仅缘于日本四面临海的地理要素、海洋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与为大和王权贡献力量的海人势力有关。伴随水稻的传入、普及和中国儒教“农本主义”的影响下,海洋及海人文化在日本古代政权中的影响逐渐降低。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洋对古代王权建立及发展的影响作为日本文化的源流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得以保留,为日本国民海洋意识的塑造和国家向海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原始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秀武.记纪神话中的日本政治意识初探[J].日本学刊,2007(1):100.

[2] 太安万侣.『古事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 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等校注.日本古典文W大系67日本o(上)[M].|京:岩波店,1967.

[4] 後藤明.古事Dh太平洋の日本神[M].|京:勉\出版,2012:46.

[5] 王金林.日本神道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

[5] 蕙宣,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56.

[7] 水.o神と王丐渭坤[M].|京:岩波店,2001:190-191.

[8] 大林太良.海人の唤y[M].|京:中央公社,1987:23.

第5篇:神话传说范文

【关键词】中国神话;复仇;探析

复仇是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主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学的母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复仇甚至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法则。当人和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甚至国家和国家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仇恨时,复仇便成了解决这些仇恨的直接选择。

我国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复仇故事以不同的复仇方式、复仇原因、复仇结果展现出来各个复仇故事的特色。从复仇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亲自复仇、借助他人复仇、借助外力复仇;从复仇的原因来看主要有血亲原因的复仇、为情义的复仇、惩戒性质的复仇;从复仇的结果来看,要么成功复仇,要么复仇失败,结更大的仇;从复仇主题来看,无论是哪种方式、哪种原因或什么样的结局,神话中的复仇故事体现的都是人类的情感方式、处世态度。

“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 这种起源的解释不仅指示出世界在时间意义上的‘开始’,而且指示着现存世界秩序所以如此的‘根据’与‘前提’。”[1]所以,在神话中的许多关于复仇的故事,彰显的是一种社会秩序极端自由化状态下的人类的本能选择,人们把复仇当成解决仇恨关系的唯一选择,更是生存尊严的一种体现,复仇在人类的内心深处是被推崇的。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的神话《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死后化为精卫复仇,衔着西山的木石,来填塞东海。就是典型的亲自复仇的方式,因为东海夺取了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的权利,展现的自己的生存的欲望,尽管面临的无边的东海,尽管自己仅拥有微小的力量,依然要往返于西山与东海之间,衔木石以堙东海,直至东海被填平。《精卫填海》的故事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不畏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复仇故事中,复仇的一方尽管势力强大,而另一方尽管势单力薄,但是依然倔强的实施着自己的复仇行为,实现着自己的复仇愿望,有一种不大目的,誓不罢休的力量。

这是我国神话的复仇故事为我们开启的一种复仇精神,这种不为、勇往直前的复仇精神一直是复仇故事的主旋律,这种复仇精神也一直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不断传承。《史记》中“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面对强大的赵襄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智伯复仇,变身刑人,吞炭毁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荆轲面对强大的秦国和秦王,尽管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尽管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仇的脚步依然没有停留。这些复仇主角身上拥有的复仇精神成为了我国的一种大义凌然的文化精神,而这些复仇主人公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出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的故事,则是典型的借助他人力量来复仇的故事。《搜神记》卷十一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刘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拿着雌剑往见楚王,果然“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于是,赤“日夜思欲报楚王。”但是,楚王梦见有一眉间广尺的少年,说要找他复仇,“王即购之千金,”赤听说以后,“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

干将莫邪的儿子为了给自己的父亲报仇而欲找楚王复仇,但是复仇行为还没有实施,就被大王识破了计划,不得已,赤逃亡山中,但是复仇的欲望仍在,但是自己又无法亲自复仇,这时,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施复仇。客的适时出现,帮助赤完成了复仇的心愿。借助他人复仇,而且这个“他人”还是个陌生人,那么“他人”复仇的原因就让这个复仇故事更加地意味深长。

这个复仇故事从赤的角度是血亲原因产生的仇恨而延续的复仇故事,赤的父亲被杀,所以赤要为其父报仇。血亲复仇是由于血亲关系人而引发的复仇,仇敌的双方是不共戴天的,于是一方向另一方寻仇既是告慰亲人,同时也是维护家族或家庭的荣誉。这种血亲复仇是我国传统血亲关系认知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我国的一些古籍记载中,血亲复仇的必须的,《尚书・康诰》中记载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公羊春秋・隐公十一年》记载说:“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礼记・曲礼上》记载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这些都是我国古人对血海深仇的血亲仇恨的认知,这些认知不仅仅体现了血亲复仇的不可逃避性,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兄之仇,不待时,更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复仇本身的认知,血亲复仇是必须的,同是时也是理性的,不能盲目地报复,而是对等关系之下的复仇,父亲被杀的人杀仇人的父亲,兄长被杀杀仇人的兄长,这种认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复仇找到了正当合理的理由,从而也使复仇带出了合理性和正义性的色彩。从帮助者“客”的角度来看,陌生人“客”为什么要替赤去复仇呢?仔细的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客”的身上闪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侠”的光彩和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复仇故事便也带上了一股我国传统侠文化的精髓。

这种对血亲关系的认知展现的是人类本能的情感关系,而对复仇本身的认知则体现了我国复仇行为一直崇尚的理性复仇行为,这种认识在我国的通俗文学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续。

出自《搜神记》的“夏侯弘”的故事是一则借助外力复仇的故事。《搜神记》卷二记载,谢尚“年少时,与家中婢通誓约不再婚,而违约;今此婢死,在天诉之,是故无儿。”由于谢尚的始乱终弃,婢女死后借助天力复仇,让谢尚绝后。《搜神记》卷十一记载的“东海孝妇”的故事中,“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东海孝妇蒙冤死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这两则故事中无论是婢女还是孝妇,她们的复仇方式是特别的,都是自己死后引起的冤屈撼动了上天,上天靠着无上的力量为其复了仇。这种靠外力复仇的故事有个共性,那就是受害者都是弱势群体,而且都身负巨大的冤屈,再由上天得到感应进而报仇成功。

这种借助外力复仇的故事,其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的因果报应的一种简单的认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天替蒙冤者复仇是人间伸张公理的主张的体现,追求公理是人类的必然愿望,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冤枉,谁都不希望自己委曲求全,一旦蒙受冤屈,就希望诉之公理,而复仇成功的结果表明的其实是一种公理审判之后的惩戒坏人的表现,于是这种借外力复仇的故事便成一种惩戒性质的复仇,是人类对公理的不懈追求的体现。这种靠外力复仇或惩戒的手段在我国的古典戏剧《窦娥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窦娥蒙冤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天力惩戒以后又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窦娥冤》里的指天誓言让其成为了我国戏剧艺术中的瑰宝而代代传颂。

复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的基本母题,在我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复仇的故事,在不同的故事中,以各自的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复仇故事中所蕴含的精髓,或者是人类本能情感的外化、或者是人类传统思维认知的体现、又或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总之,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用其艺术化的叙事展现了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审美可能性。

第6篇:神话传说范文

年年年,年年年年,一年、两年、三年……古代每年如果不放鞭炮和礼花还有贴对连,可怕的“年怪”会吃掉许多人来填饱肚子。

古代有人知道了这个秘密后告诉每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都纷纷逃离。有一个人说:“不用逃了,“年怪”最怕光亮和红色!”大家知道后就放鞭炮和贴对连。

从此,“年怪”没有在来过一次,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习俗。

第7篇:神话传说范文

这是一大类古代民间神话传说的一个标准版本,包括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几个最为著名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宝莲灯》等无不是以此结构为滥觞。不仅如此,大概许多人在各地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导游讲起当地有关某一景点的传说时,很多的“美丽动人”故事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些故事除了主人公换成了狐仙,龙女之类,情节上稍有变动外,在结构上也都与此相类似。

以小说的眼光来看,这类故事传说的情节,结构未免过于简单和缺乏想象,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这一类传说的广泛持久流传。它们不仅是在这个国度成长的每一个儿童的童话,而且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电视作为大众娱乐方式普及之前,在中国民间许多地方,由这些神话传说改编的电影、戏曲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被许多的成年人所津津乐道,构成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偏爱这样一个故事主题,这一主题的频繁出现和广泛持久流传究竟说明了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神话传说的这种结构趋同性曾让我感到疑惑不解。 难道这仅仅说明了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长于模仿?还是说,这仅仅是一种的偶然巧合?

在传统的解释中,这类神话故事是作为表达封建男女不满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来解读的。的确,在这种爱情模式中,没有封建传统婚姻中的媒妁之言(或者是由一通灵的动物来充当媒介,在农耕,这一动物的典型形象是牛),双方是经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但是,这与其说是反映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小农意识的实用主义特色更为合适一些。因为,在这一婚姻模式中,无一例外是作为人的男主人公和作为仙的女主人公的结合,绝对没有相反的情形出现(相反的情形就是另一类故事。男作为妖怪出现,为害一方,是最终被正义除掉的对象)。而封建礼教的最大受害者是女性。所以,作为仙的女主人公的自由大胆行动决不是作为人的现实女性的效仿对象。它表达的仍然是以满足男性需要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的典型心理,而不是反抗意识。

另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和由历代文人墨客创造的以“大团圆”为特征的才子佳人故事不同,这类民间神话传说除了在结局上往往不够圆满之外,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其男主人公往往是普通下层民众。这就说明了这类神话故事的民间性和普及性。所以,作为一个存在时间颇为久远,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大众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延续就决不是一种偶然。文化,尤其是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化石”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历史的生成物,必然负载着生成和延续它的那个社会的诸多信息。既然它在那样一个社会产生,那么就必然存在这一现象赖以产生的土壤,既然它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传播,并且乐此不疲演绎出多种版本,那么它一定是符合了这一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偏好。既然它能够流传长久而不衰,那么,它反映的就不仅仅是审美偏好,而是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某种反应机制,即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态。

所以说,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精神和还原,就不仅是一项文化的任务,而是构成了认识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结构和心理形态的一个有效途径。

特定的文化总是来源于特定的现实,现实生活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与文化的关系,是全部文化的首要课题。如果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句话在抽象的意义尚可以认可的话,那么,哪一种社会存在决定哪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如何决定社会意识?则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决不是说文化作为存在的映像而存在,大众文化从性质是说更类似以社会无意识的产物而存在。它反映的是社会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作为这种需求的供给而存在。正象温柔是漂泊的梦想一样。大众文化的性质,往往不是对真实存在的社会关系的复制和描摹,而是对一种虚幻境界的不切实的向往。现实越是残酷,越是真实,特定时代大众文化特质就越是虚幻,越是浪漫。文化是对现实的抚慰,是对现实痛苦和无聊赖的“超越”式说明,即精神的胜利(阿Q情结)。现实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一种隐秘的“共谋”关系,它是现实痛苦的有效补偿机制,在客观的意义是维持了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复制。

第8篇:神话传说范文

关键词:希腊神话与传说;悲剧;俄狄浦斯;自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63-03

读过希腊神话的人都会被其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却是神话浓厚的悲剧色彩,这让我们在欣赏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在对其悲剧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的基础上对希腊文化有了更深层的把握。西方人是“言必称希腊”,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而希腊神话传说又是希腊文化的摇篮。通过对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悲剧艺术手法的举例分析来理解有着鲜明特色的西方文化的形成。

一、希腊神话与传说的主要特点

(一)神人同形

希腊的神灵与我们人有着相同的肉体,而且其肉体比我们人更发达、更健壮也更美。希腊神话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神人同形,另一个是神人同性。

“同形”指的是神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与人一样的形态。我们奉希腊的神为神,既不是因为其道德的崇高,也不是因为其有超乎常人的智慧,而恰恰是因为他具有一个比人更健美的体魄。这与希腊人对于感性美的崇拜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古希腊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多以为创作对象,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在除去一切外在标志后,人体才真正是自然的对象,才能在普遍平等的前提下体现一切人类的普遍神性”[1]80。因此,19世纪的丹麦美学家丹纳曾写道:“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1]81因此,我们发现希腊神话中的神明及其传说中的英雄,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人的形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人的形体更完美。希腊神话中的神灵和英雄因其肉体上所具有楷模性、典范性的特点,成为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因此,希腊之神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直接的感性力。我们感觉到的只有美,并为之动容。这使得希腊文化给我们带来一种直接的愉悦的感性之美。

(二)神人同性

第二个特点也是希腊神话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显著特点是神人同性。“同性”即指在性格特征上神也有人的喜怒哀乐。神能称之为神,并赢得希腊人的爱戴和景仰,除了同形的原因之外更与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紧密相连。神跟人一样,充满欲望,有肉体的需要,甚至也会犯错误。众神之王宙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经常犯错误,也因此经常受到其他诸神甚至是凡人的捉弄。因此,希腊的神是可以经常犯错误的。希腊神的可爱之处也恰恰表现为他们常犯错误,有七情六欲,有着人性中的不完美。这也为希腊人创造了英雄。英雄是神犯错误的结果。神经常来到人间拈花惹草,滋生是非,并为希腊人制造了另一个膜拜的对象――英雄。而英雄正是整个希腊神话的焦点和主角。“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话中,一切外在的大自然以及人所不得不服从的命运、法律、公正,都内化为纯粹人的完美形象,都以美丽的男神和女神形象表现在作品中,成了活生生的人的自由主体性表现,人由此而变得更加丰富,更为独立更为高贵了。”[1]10所以在模仿中,希腊人并没有降低自己,因为他模仿的正是他自己的理想,是理想化了的他自己。通过模仿,他将自己的人格塑造成形,并使之成了一个人所共见共有的普遍人格,从而使这个分裂的社会恢复到了有机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同时又体现在对英雄的塑造上。

严格来说,希腊神话传说可以分为神话和传说两部分。神话是讲神的故事,而传说则是讲关于英雄的传说。这根源于英文“hero”一词的希腊文原意。在希腊原文中,“hero”的意思是“半神”,即有一半血缘来自于神。古希腊的神话中常见的现象是:人与人相结合所生的是人,神与神相结合所生的是神,但是只要神与人相结合,生下来的则无一例外都是英雄,即所谓的“hero”。这也是古希腊神话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由此看来,英雄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神不守本分、不道德的结果。而在希腊神话传说中,英雄因其“半人半神”的特点变得与人更亲近,因而也更为希腊人所热爱、敬仰。看过希腊神话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阿喀琉斯为给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报仇而宁愿冒着必死的危险与赫克托耳进行决斗,如果不是命运之神将必死的厄运强加于阿喀琉斯,他必定能顺利返乡,然而,这便是希腊神话更加美之为美的地方。英雄的伟大必通过对他的毁灭――死亡来实现,这便是希腊人所开创的悲剧艺术,将美好的东西在它发展到极致之时用一种超人力的力量使其毁灭,从而达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

二、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艺术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2]19”他还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2]21然而,悲剧绝不等同于悲哀,悲剧的结局虽然不幸,但却充满了刚烈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过程。因为悲剧不仅表现冲突,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悲剧的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是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死。悲剧也不同于悲情,不是轻轻的叹息,不是自我感伤,而是抗争,只要是抗争,便会有一种悲壮的精神,这便是悲剧。

在一定意义上,悲剧和神话传说是相生相息的。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英雄都是人神结合的产物,英雄也是传说和悲剧的主角。希腊神话的悲剧有两个特点:第一主要表现为家族式悲剧,第二是悲剧的制造者大多是看不见的不可违抗的命运。本文将通过对希腊神话中的几个典型对这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一)家族式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主要表现在坦塔罗斯家族上。坦塔罗斯由神和凡人的结合所生,他曾在神■们来到他的家里宴饮时杀死并烹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珀罗普斯作为盛馔献上。珀罗普斯本来是无罪的,但他后来杀死了赫尔墨斯的儿子密尔提罗斯以致在延长他的家族的灾祸中也有他的一份过错。珀罗普斯有两个儿子,阿特柔斯和堤厄斯忒斯,他们也扩大了这种灾祸。做兄长的因为弟弟偷了他的牧羊就依照他祖父的做法捉住弟弟的两个小儿子将其杀害,作为盛馔,在大宴会上宴飨。堤厄斯忒斯同他的儿子埃奎斯托斯阴谋杀死他的哥哥并篡夺了王位,但不久,阿特柔斯的长子阿伽门农又杀死了他的叔叔,为父亲报仇。神■们为了继续这种灾祸而保全了埃奎斯托斯,于是,当阿伽门农出征特洛伊时,埃奎斯托斯趁机霸占了他的妻子并在其归来时同谋杀死了阿伽门农。阿伽门农得以幸免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而杀死了埃奎斯托斯和他自己的母亲,他因为弑母之罪同样继续受到惩罚而被复仇三女神所追击,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宣判法庭上投了关键的一票使得俄瑞斯忒斯得以幸免,坦塔罗斯家族的灾祸也最终平息。从这个悲剧我们可以看出,坦塔罗斯家族的厄运都是由他们杀亲、手足相残的罪恶造成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抗争。

(二)命运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在希腊神话中更加普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比坦塔罗斯家族的故事更清晰地反映了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俄狄浦斯由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其父亲拉伊俄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于是,他便叫仆人用铁链锁住自己儿子的脚,扔到河里淹死,但这个仆人没这么做,后来这个孩子被收养,并成为英雄。再后来,俄狄浦斯去德尔斐神殿里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弑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于是开始逃亡,但却偏偏在途中杀死了亲生父亲,后又因为杀死妖怪斯芬克斯而被立为国王,因此娶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具有偶然性,其实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却阴差阳错地为自己掘了一个陷阱,他自由地实践着某种决定论。自由背后深深的隐藏着一种命运的必然。俄狄浦斯的悲剧这一典型的希腊命运悲剧,看似无形,却也让人无处遁形。希腊人已经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那种至高无上、人力无可奈何的命运,并通过悲剧把它形象的揭示出来。

这两个希腊神话的悲剧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希腊悲剧的深刻性。它不同于近代悲剧,近代悲剧主要是道德悲剧,即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悲剧中主人公实际上从始至终都是善恶分明的。但悲剧之所以称之为悲剧,也正是因为其悲剧性结果的不可避免。邪恶的力量总是压住善良的力量独占鳌头,或者尽管邪恶的力量也同归于尽了,但是善良终究要面临毁灭的结局。这也是近代悲剧所蕴含的原理。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好人遭到坏人的陷害。然而,古希腊神话中却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区分。悲剧也并非源于善与恶的对抗和冲突,而是悲剧主体的自由意志无法抗衡隐藏在背后的必然性的结果。“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3]344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使人真正开始对生存境遇的思考。

三、人,能否自救

面对这样古老而深邃的悲剧预言,我们在为英雄们的不幸而感叹之时,不得不联想到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面对未来的不可知的不可预言的命运,人,能否自救?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我们看到,人之所以受到命运的惩罚乃是由愚昧无知而导致的过错,大错既已铸成便无法挽回。也许有人会对俄狄浦斯的悲剧感到不解,为何他会遭此厄运,其实,俄狄浦斯的错误最为典型。

俄狄浦斯因为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而显得有知识,并因此杀死了神■,但是,也因为他给出的这个谜底,使他遭受了两重重大的无知:关于他自身以及关于他所做的事。在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中,包括俄狄浦斯及其父亲在内的所有人都有意地为避免神谕的预言成为现实而做出了相应的选择。

然而也是这些自由的选择,使神谕的预言成为了事实。神谕的预言似乎为他们设下了一个圈套,使悲剧的主体获悉这个预言,然后在他们努力逃避的过程中使预言得以实现。这似乎说明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而且有捉弄人的意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会发现知道预言恰恰促成了预言的实现。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始自忧患始”。理论上 “知识”能使人不犯或减少“错误”,甚至知识改造命运,但实际上,“知识”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避免“错误”,相反,“知识”成就了“错误”。这便是希腊式的人生悲剧。

人类发展的实践即是一个不断追求由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艰难而曲折,也永远不会完结。因此由人的理性既不能弥补人性中的不足,也无法完全支配命运之舟。“命运”对于个人、家庭、社会乃至人类的历史都是不可自由支配和掌握的。只要这一困境不被突破,悲剧就将仍然是审美形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悲剧故事中所传递的感情和情绪就仍然会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悲剧最有价值的一个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接受“命运”的挑战。也使人能够做好准备以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不幸和挑战。悲剧固然给人消极负面的影响,却使人思考和成熟,使人性在缺失中不断趋于完美。

正如朱光潜所说:“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对于个人也是如此,想要拥有悲剧的英雄的气概,并不是一般社会生活中敢于流血、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而是在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重压下,仍然坚持“自主”、“自觉”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正如黑格尔所说:“束缚在命运的枷锁上的人可以丧失他的生命,但是不能丧失他的自由。”[3]344只有一个在心灵上真正拥有自由的人才能不畏惧任何悲剧和苦难,才能与一切的命运做斗争,而且,也只有自救者方能自救。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第9篇:神话传说范文

我想做你的望日莲。如此便可,用灿烂的颜色灼热你的双眸,以朝气蓬勃的姿态博你展颜。我愿做你的望日莲。即使因此,背弃了我的本性,放弃了我的骄傲。为了你,开始信仰太阳;为了你,开始追随日光。我,是你的望日莲,是你的克丽泰。———望日莲。别名:向日葵。花语:仰慕、沉默的爱。(作者:佚名)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