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精选(九篇)

医护人员急救知识

第1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事故直线上升,脑血管病逐年增加以及各种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普通人群急救知识的缺乏,院前急救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置、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是很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探讨的问题。

1 建立急救中心

1.1 急救中心 急救中心是医院相对独立的一个科室,要求医护人员稳定、专业[1]。上岗前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所有专业急救技能,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的再培训。

1.2 选择合适的医护人员 急诊工作不仅没有规律性,而且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形形复杂的问题,面对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因此医生必须年富力强、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是内、外、妇、儿多面手,且有很强的应急应变能力。

护士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及经验,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掌握一般和高级生命体征急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一般以7~14年高年资护士及护师为主力[2]。

1.3 加强科室的建设 要提高抢救成功率,除了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急救技能,同时急救设备、设施也要跟上,所以急救中心必须配备专业的急救车,车内设施齐全,医务人员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发挥急救中心应有的作用,避免将院前急救成为搬运工和护运工。

2 培养120专职接听人员

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国内有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绝大部分人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唯独缺乏自身应对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为了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救护,很多医院培养护士专职接听120电话。救护车出发后,接线员仍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保持联系,仔细询问,初步判断病情,给予正确指导,这样可以带给病人和家属一定的心理安慰,以免其因为心中恐惧做出错误的操作,反而加重病情。

3 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通讯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为了切实的做到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很多医院都利用网络实行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方式:医护人员到达救护地点以后,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或抢救,当救护车在驶往医院的途中,车上医护人员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急救药物及检查的仪器,迎接救护车来院,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4 工作方法的改进

4.1 注意形体语言 院前急救体现一个“急”字,院前急救过程中我们的举手投足都在向患者及家属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应该把对患者的关爱,对病人的重视,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让病人理解,让家属看到,并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潜移默化中减少医患矛盾。

4.2 增强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随着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加,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应用法律知识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医患矛盾的能力。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家属,并实行签字同意书格式化,特别是在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并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执行。

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去理解患者及患者家属,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使医患双方利益一致,病人需要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

建议:以上所有工作都是一个共同目标,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每分每秒,但是要从根本上真正赢得抢救时间,必须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急救自救意识。现在,虽然有红十字总会每年定向培训救护师,但是这些在中国十几亿人口面前显得微乎其微,望各级政府或医院组织专业人员到最基层为民众提供规范的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健康知识及急救自救知识水平,使更多的人们享受到生命被拯救的最基本权力。

参 考 文 献

第2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6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7-02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因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受伤的人员生命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院前接诊外伤患者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快捷、准确和安全[2],现将本院5年来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急救风险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风险

1.1 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延迟抢救时间,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1.2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

接听呼救电话的医护人员未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详细地点,导致专科医生错派,救护车转路或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

1.3 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

由于急救物品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出诊前又未详细检查,导致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因急救物品缺少,无法及时给予更合理、更科学救治,延误抢救最佳时机。

1.4 急救技术不佳或动作缓慢

部分医护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遇到特殊患者急救时,延误抢救时机。

1.5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经验不足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导致诊断、用药及急救护理处理不当,影响患者的救治。

1.6 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未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以至有的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未得到及时处理,延误治疗。

1.7 医患沟通不到位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意外,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引发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

要求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必须24 h在值班室待命,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出诊。一般要求接到救护指令,救护车应在3 min内开出医院,在城区10 km以内,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正常时间为10~15 min[3]。

2.2 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急救药品要求固定品种和基数,使用后及时补充,并注意药品的有效日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班班交接并有专人负责。毒麻药品加锁保存,严格遵循使用程序。对医疗器械,特别是贵重、精密仪器,使用前组织培训,熟练掌握其性能、操作程序,并正确操作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认真交接,做好清洁、消毒、保养和维修,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无菌物品,注明消毒日期,确保清洁与干燥,超过1周时间应重新消毒灭菌。抽真空保存的物品,正常保存3~6个月[4]。

2.3 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育

教育培养急救医护人员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切从患者出发,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视患者如亲人,做到勤检查、详询问、多关心,努力满足患者需求,尽早解除患者的痛苦。医生要做出快速正确的诊断与处理,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应遵守口头医嘱制度及“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按照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施救。

2.4 强化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

教育医护人员要把医护质量和医护安全作为生命线,促进医护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时刻保持医护质量“高压”态势,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医护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规范完成医护文书,尤其是院前急救记录质量,一定要做到内容详实、时间准确、字迹清晰,与患者家属沟通到位并记录在案,与院内抢救医师交接清楚并签字,从而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不发生工作差错,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杜绝等级医疗事故的发生。

2.5 严把医护人员准入关

急诊科室医务人员本院一般选用具有5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住院或全科医生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优秀护士,并经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熟练、政治素质过硬、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服务态度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

2.6 认真接听急救电话

要求接听急救电话时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接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延误时间,错过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而引起医患纠纷。

2.7 对患者及时恰当的现场处置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前的处置是降低风险的首要因素,转运前医护人员要认真检查并彻底清除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对于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出血部位给予有效的包扎或压迫止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充分扩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颅内高压患者足量使用脱水剂,骨折部位妥善固定等。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确保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

2.8 确保患者转运途中的护理到位

(1)保证氧气供应: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均需要有持续的氧气供应,因此对于一般缺氧患者转运中可用氧气袋,使用时轻轻挤压氧气袋,以保证供应一定的氧气流量;如患者系严重缺氧、病情危重特别是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给氧。(2)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变化快,因此,转运途中护士应加强患者病情观察,时刻做好应急救治工作;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如昏迷患者取仰卧位,头侧向一边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作好记录。(3)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如输液管道、气管插管等。护士要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脱落、扭曲打折等情况的发生。

2.9 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首先加强热爱医疗护理工作教育,培养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到不怕困难,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平时注意抓好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急诊医学、护理学等有关知识;除平时加强学习外,还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或参加上级业务培训,鼓励大家在职学历教育;把学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运用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本院急救水平和能力,较好的适应现代急救工作的需要。

3 小结

院前急救风险高、责任大,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急救环境的不稳定等特征,导致院前急救现场、转运途中存在风险。应增强急救意识,强调时间观念,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及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教育,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至医院,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显荣,马岳峰,蔡文伟,等. 浙江省院前急救现状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0):1108-1109.

[2]叶静.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J].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9.

[3]王庸晋. 急救护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第3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医疗纠纷 防范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从事急救医学事业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的问题。自平罗县人民医院120急救系统开通以来,接诊患者数万人次。现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浅谈一下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患方因素:由于患方缺乏一定的医疗知识,对疾病的治疗、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发展缺乏认识。尤其对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抢救治疗的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容易导致医患之间产生纠纷。

医方因素:①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由于院前急救的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十分期望一拨打“120”,医务人员就能够立即赶到现场急救。由于年轻护士多,经验不足,有时接听120急救电话时,未记或记错出诊地点或联系方式,或记录不详细,导致空诊或延误出诊。②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不齐。院前急救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急字,或对患者的痛苦漠不关心,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态度粗暴,口气生硬。或出诊时急救药品、抢救器材带不全而延误抢救时机。③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不够熟练主要是参加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刚毕业的医生护士多,经验和应急能力差,抢救时一旦出现失误,容易给患者、家属抓住把柄引起纠纷。④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不重视:部分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不重视院前危急重患者的告知及签字。抢救结束后未能及时、全面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不写出诊病历或出诊病历书写不详细,不记录到达时间及返回时间。⑤转运途中安全隐患:如患者转送医院途中有时有的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守护在患者身边,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救治;有时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谈论与患者病情无关的事等,一旦患者转运途中病情恶化,便会引起纠纷。

防范措施

加强急救人员法制教育及急救能力:每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业务学习,除学习相关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外,还不定期进行突发事件急救演练,以提高急救能力及出诊速度,并请法律专业人士给我们教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使我们懂得了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提升了急救服务能力,提高了急救水平。

及时出诊,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出诊,科室除要求出诊的医务24小时在科室待命,抢救药品、抢救设备、车辆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外,还要求平时接求救电话时尽量要问清楚地址,问清病史,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带急救药品、仪器,保证到达现场后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要求司机及医护人员出车后再次拨打家属及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并电话指导他们自救。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医院是全县最大一家医院,而我们急诊科又是我院最大的一个科室,它承担着全县30万群众院前院内急救任务。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急救技术,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精神,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现场要沉着冷静,抢救技术准确到位,使家属和患者满意。

强化服务理念,规范出诊人员医疗行为,重视人性化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积极配合抢救。在现场要善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强化风险意识:由于院前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它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2]。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错综复杂,年龄大小不一,病情急、重不同,所受教育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患病人群,其病情变化中隐藏着一些不可知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应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预判能力,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履行告知义务,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转运,转运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并及时记好抢救记录。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规范院前急救病例的书写。在做好院前急救任务的同时,要及时准确地书写院前出诊病例,除记录病情变化及抢救措施外,一定要记录好出车时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及抢救用药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4]。

确保救护车车位固定,急救通道畅通,改善停车环境,避免暴晒和严冬对车辆影响。车辆行驶到一定公里数或达到使用年限一定进行报废,更换新车。并对现使用中的救护车要定期消毒,保养维修,出车前检查确保无故障行车。增添完善车载急救设备,如除颤仪、车载呼吸机等。确保医疗设备完好,专人负责、定时充电、定期检查、保养、消毒、维修或更换。保证氧气充足、药品、物品品种齐全、无过期。

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院前急救”在大多老百姓心中是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他们只知道出车祸了,生病了打120然后焦急的等待,不懂得急救知识,还有部分对急救知识的缺乏,错误的处理患者导致二次损伤或加重损伤等等都会成为纠纷中一些常见的因素。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能让人们能了解急救并学会一些关键的自救的方法,能尽量争取宝贵的时间,更好的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能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科已经在县城多家中小学校进行了宣传培训工作,以后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培训范围和增加活动次数。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第4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小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1.2.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和灾害护理培训方法3部分。一般资料:应急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科室,是否有救灾经验,所在医院类别、等级等。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包括灾害护理概况、灾害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灾害护理管理知识3部分共18个项目,为更清楚反映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各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法,设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总分18~90分。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需求则是针对培训内容18个项目分别对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9种方式进行勾选。调查问卷拟定后,请从事护理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省灾害护理学组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对本院应急医护人员90人先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然后对问卷作进一步完善。1.2.2调查方法以邮寄的方式向浙江省灾害护理委员会各位委员所在的医院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引导回答,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后寄回。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92.8%。

2.2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浙江省杭州、温州、嘉兴、金华等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护理人员共323人,男9人,女314人;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7)岁;工作年限:0~3年74人,4~5年30人,6~10年73人,11~15年55人,>15年91人;文化程度:中专12人,大专72人,本科233人,硕士6人;职称:初级189人,中级99人,高级35人;工作科室:急诊科147人,ICU54人,病区122人;有灾害救援或救护工作经历112人,无经历211人;医院类别:综合医院309人,专科医院14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285人,二级医院38人。

2.3灾害护理培训需求情况2.3.1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求323名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需求总分平均(81±8)分,显示出对培训内容较高的需求。理论知识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急救文书”“自我防护”,培训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见表1;技能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现场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主要为“示范教学”“情景模拟”及“理论授课”,见表2.2.3.2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工作科室应急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对理论知识“灾害认知”和技能知识“院内急救”知识的培训需求低于初级护士(t值分别为2.78和2.79,P均<0.05),但在其他培训内容上,不同职称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危机识别等6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有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比无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需求更高,见表3。不同医院类别应急护士的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在10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高于二级医院应急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不同科室应急护士对“灾害认知”“检伤分类”的培训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高有研究[3]显示,即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或曾经学习过灾害护理课程,但绝大多数护士依然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灾害。应急救护护理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虽然大多数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219人(67.8%),且201人(62.2%)来自急诊科和ICU,但对灾害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依然很高,所有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尤其是“现场急救”“自我防护”和“急救文书”是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反映了应急护士对灾害救援基本知识、救护技能和应对灾害时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的需求更高、更急迫。

3.2不同职称和科室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不显著调查显示,初级护士与中高级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院内急救”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除此以外,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培训内容需求上没有差异,这可能与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时间长,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救机会较低职称的护士多,对“灾害认知”“院内急救”经验相对丰富有关。而来自不同科室的应急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检伤分类”的需求上存在差异,ICU护士对上述两项的需求最低,急诊科护士最高,这与知识需求产生的要素有关,知识需求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体所从事的业务过程,另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或者认知结构[5]。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应急救护和检伤分类的工作经历,因此其相对应的知识需求也更为显著。尽管急诊科护士有更多检伤分类的经验,但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6],而国外相关调查均显示应急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7]。因此检伤分类是我国应急护士今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3.3三级医院应急护士培训需求较二级医院更高在检伤分类、心理干预、环境评估等10个项目上,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需求均高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援有关。

3.4有救灾或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应急护士灾害培训需求更高调查结果显示,既往有救灾经历的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更高,且更关注灾害救护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危机识别”“转运救护”“指挥中心”“物资管理”等。莅临灾害现场救援活动可能使应急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并使其更加认识到具备灾害救护能力的必要性[8]。

第5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关键词】危急重症;三维护理管理模式;院前急救质量

院前急救阶段是指救护中心接收到急诊信息后,由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直至救护车到来的这一阶段。院前急救作为急救过程的一部分,其工作质量与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2]。目前关于院前急救的模式尚无统一明确的标准,本研究选取1215例患者,分析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21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0例)和对照组(515例)。其中观察组男325例,女375例,年龄21~70岁,平均(50.88±9.65)岁;对照组男215例,女300例,年龄20~71岁,平均(50.62±9.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管理方法1.2.1观察组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包括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每项内容均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挑选通过N3级培训考核并担任院前急救工作3a以上的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成立院前急救小组,对培训和护理工作进行考核、指导。①逻辑维:基于三维结构的逻辑维分为明确问题、建立评价体系、系统分析、综合及优化系统方案等步骤,结合批判性思维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改善护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创新思维积极性。②时间维:基于三维结构的时间维分为规划、拟定、研制等阶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可培养护理人员的紧迫意识,使其掌握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并充分利用每分每秒,提高护理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③知识维:基于三维结构的知识维指出每项护理工作均需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在人文医学、心理学、常见疾病急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院前急救相关知识,避免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措。1.2.2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方法,急救中心接收到急诊信息后询问详细地址、病因、联系方式等,并立即通知急救小组,到达急救现场后使用急救用品对患者进行常规对应护理,同时送入医院进行救治。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院前急救成功率、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意+尚可)/总例数×100%。总分为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不满意。采用医院自制的百分制院前急救理论知识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数越高,理论知识掌握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院前急救成功率观察组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院前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和理论知识掌握度观察组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理论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研究指出,院前急救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较高质量的院前急救工作可为急诊医生争取有利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3]。鉴于院前急救护理岗位的特殊性,开展符合院前急救护理要求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是迫切和必要的。霍尔提出的三维模式可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问题。国内相关学者基于霍尔三维模式设计出系统安全工程的三维结构,包含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4]。逻辑维旨在提高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维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知识维旨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将三维模式应用于医院院前急救中,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提高护理人员院前急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结果显示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院前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印证了上述分析,进一步说明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观察组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理论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综上所述,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对危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质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立仙.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6):21-23.

[2]李建云,张英,黄一丹,等.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CCU危急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6):4005-4006.

[3]姜美华,梁羽婷.三维护理管理在急危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75-76.

[4]王翠玉,林腾珠,王玲,等.三维结构护理管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9):54-57.

第6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387-03

医患关系是当前极为敏感的社会问题。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医患纠纷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医院急诊工作中发生的医患纠纷许多牵涉到护理问题。急诊作为医疗抢救的前沿,患者病情危急,护患之间无暇进行详细沟通,易产生护患纠纷。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防范急诊护理工作中护患纠纷的发生。

1 急诊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

1.1患者病情危急

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医院急诊是医疗纠纷多发的科室。加之医疗服务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和病情转归的不确定性,面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甚至死亡的情况下,患者家属很难接受治疗结果而与医务人员发生纠纷。

1.2患方对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

对于有些疾病,由于现有医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医务人员虽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达到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使其不能接受现实。

1.3医护人员临床经验不足

医护人员缺乏扎实的抢救知识,技术操作不规范、不到位,有的甚至误诊、漏诊,造成延误抢救时机,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形成医疗纠纷或事故。

1.4患者或家属心理因素

患方对于严重的病情,心理处于急躁紧张状态,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未得到满足易将怨恨迁怒于医务人员。

1.5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因素

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对急、危重症患者司空见惯,对抢救效果欠佳的患者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加之医患沟通缺失或不到位。从而引发患者或家属的不满情绪,对医疗救治工作产生怀疑。

1.6急诊科室管理不到位

如抢救设备故障未及时修理,急救药品准备不足或过期失效,抢救程序混乱,延误抢救,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

2 防范对策

2.1增强服务意识

我院急诊护理队伍年轻充满朝气,但有些新护士服务意识不强,在急诊工作中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易引起护患矛盾。采取新护士岗前培训,以老带新,请临床工作经验丰富、处理护患关系有经验的老护士带教,增强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及言传身教与患者和患者亲属的沟通技巧,使年轻护士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处处为患者着想。同时,对全体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优质服务活动教育,使护士能换位思考,体会患者及亲属就诊时的焦急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而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患纠纷。

2.2强化风险意识

急诊面临的是生命垂危、年龄差异大的急危患者,其病情复杂多变,多种不确定因素交织,抢救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急诊护士应重视高风险的护理工作,加强管理,制定相应措施。强化风险意识,自觉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将急诊护理中高风险因素降至最低。

2.3强化法制意识

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对患者保护其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防范医疗纠纷和法律知识的专题学习,护理人员增强了法律意识,丰富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并履行相应的手续,从而对防范护患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2.4强化服务措施

急诊患者就医是由多环节组成,而护理措施到位是保证患者最终得到救治的重要手段。护理措施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享有相应的护理措施要求增高,如护理中稍有疏漏,或患者病情变化时,往往会引起纠纷。在护理过程中要规范操作,特别是常规的基础护理不能忽视。在有条不紊地热情接待患者的同时,耐心做好患者亲属的解释工作;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等,消除其紧张情绪,达到积极配合抢救治疗的目的。

2.5加强护患沟通

急诊患者因其病情危重,本人或亲属期望值较高,沟通不畅易产生护患矛盾。患者送到急诊室最先接触的是护士,护士要有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意识,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在分析护患纠纷时发现,许多时候是因患者缺少医学知识,不了解治疗和护理方法,对病情变化不理解造成的。平时除了强调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外,还应注重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要求做每项治疗和护理操作前,对患者讲清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反应等,使患者及家属心中有数,取得信任并能积极配合。

2.6加强急救物品管理

急诊室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场所,急救物品器材都处于备用状态。如因管理维护欠缺,也能导致医疗纠纷。为保证急救物品器材处于良好状态,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四定一保持”,即药品定位放置,专柜保管,标签醒目;器材定人保管,总务护士负责仪器充电、班班清点;物品定期消毒,急救用品标明消毒日期避免过期;定期检查,药品、器材的保管严格按制度定期落实检查;保持急救室物品充分完备。每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消耗的药品、器材,对坏损的器材及时报修。

2.7加强急救业务培训

护患纠纷有些是因护士技术操作不过硬,业务知识缺乏,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所造成的。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仅靠服务态度好,是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我科根据不同年资的护士制订业务培训计划,按照急诊绿色通道常用的“十大”疾病抢救预案,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演练,加强新护士多项护理技术操作及考核工作,把急救仪器的操作考核列入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了整体的技术水平,减少了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患纠纷。

2.8加强规范管理

第7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的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急救医疗。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把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保障社会急救医疗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第五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急救医疗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监督本条例的实施。

各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公安、消防、交通、民政、通讯、航运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六条*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中心急救站、急救站和基层急救站组成。

*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职责是:

(一)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指挥和调度,检查、督促各级急救站执行本条例;

(二)设立“120”呼救专线电话,24小时接受呼救;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120”呼救专线电话录音应保存3个月以上(含3个月)。

(三)组织开展急诊医学的科研和社会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

(四)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各级急救站的管理制度,保证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正常运作;

定为三级医院的部、省、市属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部队医院、企业综合性职工医院的急诊科为中心急救站;定为二级医院的区、县级市属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企业综合性职工医院的急诊室为急救站。其职责是:

(一)接受呼救,救治急诊伤病员;

(二)服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

(三)开展急诊医学的科研、教学和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

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的卫生院为基层急救站,其职责是:

(一)救治急诊伤病员,对需要上一级医院救治的应及时联系转送;

(二)宣传急救常识。

第七条各级急救站应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配置社会急救医疗药械、设备和医务人员,并按规定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保养。

第八条各级急救站应建立和执行急诊医师、护士上岗前培训教育制度。独立上岗值班的急诊医师、护士必须具有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

第九条各级急救站在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中,发现伤病员有危害社会治安行为或涉嫌违法犯罪时,应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对需要安全保护(监护)的伤病员,由公安部门负责保护(监护)。

第十条有救护车的急救站应建立救护车使用管理制度,实行专车专用,保证一线救护车24小时正常运行。在接到呼救信息后,日间5分钟、夜间10分钟内派出救护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一线救护车执行非急救任务。

第十一条中心急救站和急救站应成立“社会急救医疗队”,实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含节假日)。

第十二条*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各级急救站应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汇总、保管、备查工作。

第十三条医疗单位不得以任何藉口拒绝抢救和收治急、危、重伤病员。医务人员在任何场所发现急、危、重伤病员均应主动救援。

第十四条任何人发现需要救援的伤病员,应向“120”呼救专线电话或附近急救站呼救。

第十五条社会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接到呼救信息时应给予援助,其运输工具有承担运送伤病员的责任。

行驶中的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的驾驶员和工作人员,不得拒载呼救的伤病员。

第十六条电信部门必须保证“120”呼救专线电话通畅,并及时向*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提供所需的技术和资料。

第十七条救护车在执行急救任务时,有关部门和人员应给予方便。

第十八条各交通站场、游泳场馆、游览胜地和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救护组织,并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配置急救药械。

第十九条报刊、影视、广播等宣传媒介,应向公众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普及灾害事故的抢救、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

第二十条设立市、区、县级市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和更新社会急救医疗的车辆、器械、通讯设备等。各级人民政府应把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社会急救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长。

第二十一条接受急救医疗的伤病员或其所在单位,必须按规定缴交急救医疗费用。

无法证明其身份和属于社会救济对象的伤病员,其急救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解决。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华侨、港澳同胞捐助社会急救医疗事业。

第二十二条鼓励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急救、急诊工作。对专职从事急救、急诊工作满15年以上的人员给予优惠待遇,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在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克扣、挪用、贪污社会急救医疗经费的;

(二)中心急救站、急救站不执行首诊负责制和24小时应诊制的;

(三)医疗单位及其医务人员借故推诿急诊伤病员的;

(四)擅自动用社会急救医疗的一线救护车、药械和设备执行非急救任务的;

(五)不按规定维修保养救护车及车上装备的;

(六)不在规定时间内派出救护车的;

(七)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有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接受急救医疗的伤病员或其所在单位借故不按规定缴交急救医疗费用,逾期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接诊医院可收取滞纳金。

第二十六条侮辱殴打急救医疗工作人员、毁坏急救医疗设备或破坏事故现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又不申请复议或提讼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8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关键词] 急诊护理;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095-02

医疗纠纷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双方发生矛盾,通常是由于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急诊面对的多是一些起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情复杂的患者, 其中还要承担突发事件时的大批量急救以及需无条件救助的无主患者, 是医疗纠纷和投诉最易发生的科室[1]。急诊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快速的救护能力、高尚的医德品质, 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强化学习医疗护理规范,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1 急诊护理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

1.1 院前出诊环节失误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地址,导致救护车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驾驶员不熟悉当地行车路线,边走边打听,影响出车速度,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甚至找不到呼救现场;出诊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出诊护士心理素质差及操作技术不过硬,因院前独立承担抢救工作,心情紧张,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直接影响院前抢救工作效率;转运途中交待不详,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搏骤停等。

1.2 语言沟通技巧欠佳

护士在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可能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如未婚先孕的宫外孕大出血者、因各种原因自杀未遂者,对此,护士应持谨慎态度,在询问了解病情及向抢救人员介绍病情时,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若用语不慎,将可能造成侵犯患者的隐私权;急诊抢救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家属恐慌,在医护人员的抢救过程中,绝大部分家属都围在抢救现场反复询问病情,此时,医护人员如言语不当或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则可能导致侵犯患者的知情权;急诊科经常收治因酗酒失态而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他们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常迁怒于医护人员。此时,护理人员若对他们冷漠、指责、歧视、侮辱,则侵犯了患者受尊重的权利,易引起纠纷。

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抢救设备使用管理不当,抢救物品放置位置不规范:如抢救患者输氧时发现氧气瓶无氧,气管插管时发现无电池,急救药品数量不够,药物排列无序,标签分类不明,药品混放,导致拿错药等;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紧张忙乱找不到药,药品剂量换算速度慢,未保存用过的安瓿,不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操作技术等,耽误抢救时间,引发纠纷。

1.4 社会关注程度

急诊科的院外抢救工作有时位于大街小巷或患者家中,特殊的工作性质、暴露的工作环境,使其反应速度、抢救措施、操作技术、言谈举止,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若稍有不慎,易引起非当事人的议论而引发医疗纠纷。

2 预防急诊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

2.1 院前出诊

认真接听并详细记录呼救电话内容。应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物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固定使用驾驶员,熟悉当地街道、村庄的行车路线,争取出车速度;加强院前出诊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及急救技术培训:对院前抢救物品实行定位、定数、定车、定人检查,及时补充,班班交接,使院前抢救工作及时到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清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取得合作与理解,以预防及减少出诊过程中的医疗纠纷。

2.2 强化法律意识,重视护理文书书写

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要求医疗机构“举证倒置”,这给护士敲响了警钟。特别在急救护理中,多种因素影响了护理文书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是引起医疗纠纷的潜在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将护理记录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即可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3,4]。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严防漏记、错记、涂改、随意捏造的现象。如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 h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难以保证,极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而记录患者生命状态和抢救过程的急救记录是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准确、详细、完整、客观地记录有关护理资料,应注意记录抢救、用药时间、抢救措施及结果,记录具体到分。各种资料不得涂改,应与医疗资料相符并妥善保管。为防范和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提供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3 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权益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护士接诊时,护士的仪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会给患者一个很强的知觉反应,在最初交往中让患者拥有良好的感觉,它影响着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因此,工作中对危重及行动不便的患者,立即给予搀扶、车推等协助,对于有血渍、呕吐物、大小便污染的患者,及时擦洗,让患者从医护人员的接诊和操作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用恰当的称呼、温暖的语言,安抚患者家属,消除恐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急诊患者来诊时病情急、自觉症状严重、进展迅速,急诊护士应从接诊第一时间做到急、稳、准,忙而不乱。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边操作边解释,利用点滴时间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告知病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疗过程,消除一些误解。例如急腹症患者未明确诊断前不能用止痛药物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保护患者的隐私,一些侵入性操作要实行告知制度,签知情同意协议书。当接诊重症患者时,向家属进行必要的询问病史后,为了便于进行抢救工作,应劝家属离开抢救室,避免家属看到抢救的场面。医务人员应友善和关切地对待家属,随时向家属通报抢救的进展情况,取得家属支持,以便配合工作。对于病情危重、抢救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时,要给家属讲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对于放弃抢救者,必须做好家属签字工作;对于不愿放弃抢救者,医务人员要对家属表示理解,虽然对于患者的生命是徒劳的,但抢救时间的延续,能够逐渐增加患者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使家属理智对待突然失去亲人的重大打击,切忌忽视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4 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急诊规章制度

急诊抢救设备、药品的完好率应达100%,以确保急救需要, 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各种物品均设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不得擅自移位挪用。急救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数量明确、备量充足、无过期,设专人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定期维护、清洁消毒,对不能正常使用的要及时维修、贴上醒目标签并备好备用物品,对重要物品及品要清点交班。为应对某些意外发生,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熟悉各种抢救设备的操作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以避免由此引发医疗纠纷。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急救药品器材实行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的“六定一随时”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5]。

2.5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急诊护理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易延误治疗,造成纠纷发生。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具体实施如针对各种急、危、重病症的抢救程序,经常组织模拟抢救,结合临床,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使每位护士的基本技术操作达到快、准、稳,熟练掌握胸外心脏按压、人工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气管插管、除颤术、洗胃机的操作与调试及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操作程序,急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定期进行急救理论学习及护理查房等,以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2.6 建立绿色通道,重视患者转送的安全性

坚持“时间就是生命,一切方便患者”为急诊服务宗旨,对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先住院、先手术、后办手续的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重视转送患者的安全性,急诊患者诊断明确后转送病房,急诊护士则担负着转送患者的任务,静脉输液供氧中断、监护仪脱落等都会导致转送途中发生危险,引发纠纷。在转送危重患者时及时通知接收科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护士要守候在患者身旁,危重患者备氧气、插管者备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突况,送至病房应请病房护士测生命体征,做好交接。

2.7 重视医疗收费环节的纠纷

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也是减少投诉的一个方面。抢救患者时个别护士在收费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收费,如重复收费、一次性耗材收费等,容易引起患者的投诉。积极改善急诊辅助医疗科室的布局和基本设施,急诊化验、药房、摄片、收费等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造成需要紧急生命救助的患者及家属在那里排队等候,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 简化就医流程,普及医学知识,提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是杜绝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学会忍让,化解矛盾。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忍让,把“对”让给患者,同时抓住患者的心理,选择适当的时间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苏华.浅析急诊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18-619.

[2]周明华,周石连.急诊患者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79.

[3]张春舫,任景坤.实用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记录书写示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02-103.

[4]李菁.如何有效预防急诊科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6-127.

第9篇: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范文

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1038人次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护士进行职业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护患沟通技巧、医疗护理安全性及自身安全防护等管理对策教育。

结果:加强院前急救的安全管理,有利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院前救治能力,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

结论:有利于防范医疗纠纷,明显减低突发病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也越来越多,由交通事故产生的以及其它因素所致的各种急危重症增多,这对医院应急性抢救尤其是院前急救的组织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主要为院前急救的特点所致的隐患及护理行为造成的安全隐患。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最前沿,须争分夺秒,能明显减低突发病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针对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临床资料在二级甲等医院任急诊科护士工作过程中,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院前急救患者1038人次资料,其中投诉出诊不及时13例,护患沟通不到位8例,医护技术不熟练7例,转运途中观察不仔细3例,从担架上滑落1例。

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1.1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安全防范措施

2.1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在抢救病人时应做到急病人之急,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的处理病人,有条不紊的应对各种突变,培养忙而不乱,急而不燥的工作作风。建立工作自信心,充分发挥潜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急救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才能不失时机的抢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急救复苏率。

2.2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严格贯彻核心制度的落实。急诊工作具有高风险,因此宜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培训和监督落实,如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出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制度等,规避护理风险,增强安全法律意识,并对病员履行告知义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尽量减少不安全事件,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做好环节的监控,避免医疗纠纷及杜绝医疗事故。

2.3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加强急救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各类突发时间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并组织和实施考核,积极参加医院及护理部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和操作培训,遇到疑难危重病员组织讨论学习,锻炼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护士长督促低年资护士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求她们苦练基本功,不断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利用晨会提问和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如动静脉穿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等,提高抢救成功率。对常用急救药品的使用、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作用都要熟练掌握。所有急救物品、药品齐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在接待患者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患者和家属出现焦虑、恐惧、痛苦时,作好安慰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避免护士使用生、冷、硬的语言。

2.5详实记录护理文书病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性。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如果护士在记录执行时有偏差,则可能引起纠纷,也是患者和医院之间打官司的主要凭证。因此,急诊护士必须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护理文书,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备真实,文笔简洁确切,通顺易懂,字迹清楚,对意外事件,自杀或被杀等经过详情与病情有关,应力求客观,如实记载,不得加以主观评论或揣测,出诊记录单上的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要准确,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人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这样对减少投诉和医疗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2.6加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护。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排险,后救治。医护人员在急救中一定要树立自身安全意识[1]。首先确认急救环境有无危险性及危险性的大小是急救人员进入现场前自保程序的第一步。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入现场。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一定要带好手套。与病人接触要带好口罩,操作中要忙而不乱,避免针头扎伤自己,勤洗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尽可能的在处理下一位患者之前使用快速手卫生消毒液,既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保护其他患者的安全。

2.7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3讨论

院前急救[2]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救,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到医院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渴求在发病的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这给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侵权法的实施,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院前急救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短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救护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医护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练就过硬的急救技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加强院前急救的安全管理,对促进院前急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也是当前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