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急救自救的知识精选(九篇)

急救自救的知识

第1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市民;急救意识;急救知识普及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49-02

随着青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日趋频发,同时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如突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给青岛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目前青岛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相对较低、自救互救能力较差,影响了患者的救治效果,乃至青岛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市民急救意识现状和急救培训需求,增强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救护能力的培训,将有利于提高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我基地对参训市民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加青岛市院前急救健康教育培训基地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班的青岛市民。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急救培训信息获知途径、受培训情况、学习意愿情况以及培训前急救知识测试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851份问卷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均通过Excel软件统一录入后,经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以P

2 结果

2.1 受调查人员学习意愿情况统计(表1)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显示,自愿报名人数210人,占24.68%。单位或学校组织报名的人数641名,占75.32%。参加培训班的市民对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学习意愿较低。

2.2 受训情况统计(表2)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显示,曾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05%。

2.3 获知急救培训途径情况统计(表3)

2.4 培训前急救知识理论测试成绩统计表,20分为一分数段,共分6个分数段,(表4),测试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意外伤害以及急危重症的简单抢救措施。

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的成绩主要分布在0-40分段,平均成绩为25分,培训前满分者仅有7人,占总数的0.82%,80分者21人,占总数的2.47%,0分率占到了23.38%,培训前大部分市民对常用急救知识掌握不规范,甚至一无所知。

3 讨论

增强市民急救意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城市应急能力的具体标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病或遇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经常存在,急救人员赶到现场需要一定时间。据统计,目前急救机构实施院前急救客观上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国内平均10分钟左右,西方国家大部分为7-8分钟左右【1】,第一目击者掌握一定的现场紧急自救和互救知识,能为抢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赢得极为宝贵的时间【2】。2008年青岛奥帆赛期间,一名意大利队医突发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随队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为随后专业急救人员接手继续抢救赢得了时间,最终抢救成功。因此,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正确的现场救治能为专业人员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每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识与技能[3],在美国,每2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在新加坡,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专门培训;在中国香港,每100人中有1人拥有《初级急救员合格证》。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青岛市市民对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水平还相对偏低,大部分市民没有意识到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意识,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刻不容缓。我基地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大力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取得一定成效。

3.1 打造“急救使者”品牌,提高市民参与急救培训的意识。青岛市院前急救市民健康教育基地自2007年成立以来,免费为青岛市民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同时开展急救意识及急救知识培训方面的调查。为更好地开展急救知识社会化培训普及工作,我们提出了“急救使者”的口号,为参加完成年度急救培训,并通过理论与技能考试的市民授予“急救使者”的徽章以及培训合格证书,以此增强市民的急救意识,激励市民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通过不断培养和造就“急救使者”,最大广度和深度地将急救基本技能传递至各行各业。

3.2 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急救互救宣教培训。建立和培养一支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队伍,举办多层次的训练班,首先应提高那些处于或能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甚至有学者建议将急救知识培训融入学校教育,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知识纳入岗前教育,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4]。

我基地坚持开展急救知识“六进”活动,特别加强对学校师生、公交及出租车司机等重点人群、行业和社区中开展急救互救的宣教培训,在世界急救日举办大规模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宣传常用急救知识同时,强调全民参与急救对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患者伤残率、致死率[5]的重要性。同时对公众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公众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强调人人都能掌握和实施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信心和热情[6]。

3.3 加强与媒体的宣传合作是提高市民急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条途径。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市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的紧急情况。自2007年健康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密切与新闻媒体合作,在齐鲁晚报、青岛日报等报刊上报道30余次,在青岛新闻(QTV1)、生活在线、山东教育频道等电视报道30余次,在青岛市政府门户网和中国急救网上开辟健康教育专栏,并与QTV2台《健康生活》栏目组联合录制了家庭意外伤害的紧急抢救系列节目,每周定期播出。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报道,让青岛市院前急救市民健康教育基地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不断提高,使不少市民意识到了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开始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态度上转变,主动报名参加急救知识的培训学习。

3.4 现代化都市的市民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代表了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是现代化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体现。提高急救意识,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长期的支持与努力。为此有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重点行业、重点职业须把急救知识社会化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甚至将是否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作为主要部门的考核目标之一,以促使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参与能力。

2012年,青岛市卫生局将青岛市急救中心作为创建防治结合型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单位,计划分步成立青岛市急救中急救知识培训体验基地、创伤急救培训基地及心肺复苏培训基地,给予必要的人、财、物等支持和政策帮助,也为大力发展急救知识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契机。同时,我们还要求各二级急救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的市民急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工作,并将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作为质控检查的检查考核项目之一,为转变广大市民急救意识,进一步提高急救知识培训的普及率打下基础。

4 小结

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及急救知识普及意义重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建立全社会广覆盖、多层次的急救服务体系。2007年至今,我基地已培训3万余名普通民众,但相对于青岛市800多万城市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比重仍然严重偏低,仅依靠急救中心的单方力量难以完成。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多途径多渠道的宣教,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协作,才能逐步提高市民急救互救意识,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社会化培训普及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雁,温新华,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2006.10(20) :1668 1669

[2] Studnek J R.Ferketich aniz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seat belt use[J].J.Safety Res.2007.38(1):1-8

[3] 王晓娟,付沫,赵世莉,付保国.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护理学杂志,2007 : 22(17):78-80

[4]凌吉英,刘金花,刘春玲,邹菲菲,王克芳。山东省大学生院前急救认知调查. 护理学杂志2009: 24(2):78-79

第2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非医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程度

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能是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1],所以大学生是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的主力军。增进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急救方面的差异,促进各院校急救教学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8月,对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1级在校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四-五年制本科大学生1000人,年龄21-23岁,其中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两组年龄、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填报志愿和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分六个一级目录,其中第一个一级目录为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三个子目录。第二个一级目录为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下设网络电视,课堂,书籍、宣传报纸,亲人朋友四个子目录。第三个一级目录为心肺复苏术,下设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正确的部位、单人做心脏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心脏骤停后心脏复苏的黄金阶段四个子目录。第四个一级目录为环境损伤急救,下设中暑的急救处理、溺水者的急救处理、遇到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护三个子目录。第五个一级目录为中毒急救,下设因饮酒过度导致昏迷的急救处理、对轻度食物中毒的病人的急救原则、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三个子目录。第六个一级目录为创伤急救,下设手指意外切伤的急救处理、皮肤烧伤的急救处理、被猫狗咬伤的急救处理、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的急救处理四个子目录。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预实验其信度为0.82,效度I-CVI为0.78、S-CVI为0.90。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同一时间,不同院系以不记名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000份,其中在校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对个人信息不完整、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1.2.2数据统计所有问卷统一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见表1.2

3.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

3.1.1对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术步骤、胸外按压部位等急救实际操作掌握熟练,而非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几乎出现了知识的盲点。其差异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在校时能通过相关急救的专业课、选修课来系统的学习。

3.1.2对中毒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虽然酒精过度导致昏迷、食物中毒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大多数非医学生缺乏对毒性物质、中毒机制、救治知识的学习。

3.1.3对创伤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存在较小差异

大学生发生手指意外切伤、皮肤烧伤、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等情况极其普遍,但非医学生常常在关节挫伤后选择热敷还是冷敷等问题上纠结。

3.1.4对环境损伤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尚不能认为存在差异

中暑、溺水、触电等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课堂、生活中都常有涉及且容易掌握。

3.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途径分析

在校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医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而非医学生大多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急救知识。相比之下,医学生获取的急救知识更详细、广泛,对急救知识获取率较高,而非医学生接触的急救知识过于片面、简单,对急救知识知晓率较低。因此,选择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于掌握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3.3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对策和意义

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在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有欠缺。而学校教育是普及医学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根本的途径,而且效果好。应主要采取开设健康课程教育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健康和急救知识水平。其中非医学生理论知识尚未扎实,应增加急救知识的讲解,且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操作口诀,使学生能够对急救知识理解透彻。医学生应增加急救操作实践课,使知识与操作相结合,提高医学生急救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等来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大学生普及医学健康和急救知识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和学生欢迎。[2]并且加强普通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的参与实施现场救护,提高总体急救掌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

指导教师:黄双丽

参考文献:

[1] 秦坤伟,杨立刚,高强等。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现状及需求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48-49。

[2] 翟自霞.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探讨.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年第09期

第3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47-01

救护车空驶是院前急救中救护车在执行急救车转运病人任务时未遇到抢救或转运对象而造成的空车返回,救护车空车返回这一不正常的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不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院前急救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由此使一些急危重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因

1.1 外部原因

1.1.1 急救知识缺乏及急救意识淡薄。病人及呼救者不知何种情况应急救,茫然拨打“120”急救电话,拨后不知如何处理,如何进行自救互救,有时因病情缓解或不属急救而拒绝接车或不等救护车到达自行离去;有些拨打呼救电话者为旁观群众,因不愿承担责任而不向病人说明已叫了救护车。

1.1.2 急救网络尚不健全,网络建设不够完善,急救站点设置不合理,有的局部区域急救站点过密,有的局部区域急救站点过疏,致使站点过疏的区域需增援的时候,造成急救半径过大,时间过长。

1.1.3 路况及天气原因,途中交通堵塞,社会车辆及行人不避让急救车,或因雨、雪、风等造成道路积水,路滑不能行进而致行车延误。

1.1.4 交通事故或公共场所,马路边突发病人,当事人或路过行人不懂或忽视了正规抢救的必要性,一味求快,在呼叫救护车的同时,拦车自行送走。

1.1.5 骗车是少数青少年或素质低下的人搞恶作剧。

1.2 内部原因

1.2.1 急救人员本身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急救人员缺乏相应的规范化急救程序及制度,急救程序的制定为急救的规范化及急救时间的缩短将起重要作用,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延误出诊时间造成空车的主要因素之一。②急救人员的相对不足,急救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高峰出诊时间过长,可造成人员相对不足,致使出车延误。③缺乏急救措施与宣传不力,急救人员到现场时,往往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进行较复杂的处理,呼救者往往会认为急救人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失去等待信心,急救现场不能及时有效宣传现场急救的重要性也会使其它呼救者不愿等待。

1.2.2 120指挥中心传递急救信息因素主要有:①接诊病情不明,问诊过于简单,造成派车错误或半路返回。②接诊地址及方式不明,派车后失去联络,呼救者地址报告错误,电话打完后未挂断或占线,手机关机,呼救后离开呼救电话等,使指挥中心无法与现场联络,造成无法接车或延误到达时间。③不能正确及时用电话指导病人或呼救者自救互救,接线员指导呼救者自救互救赢得抢救时间并避免急救病人自行离开现场而造成空车。

2 降低空车率的对策及方法

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市民对急救电话的知晓度,及正确使用120急救电话,扩大急救知识的普及,使群众具备初级的现场自救互救的知识和了解现场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完善急救网络建设,使急救网络建设更趋于合理化,加大郊区急救网点的建设。

加大对急救事业的政府投入,改善急救车辆状况,投入GPS系统,就近调车,从而缩短急救半径。

第4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急救知识;公众;推广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被明显改变,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致伤致残率、大幅度的提高被救助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仅是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亲历者"所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

1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健康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突发性的身体疾患、交通事故、以及意外事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所能够参与的相关急救培训活动非常之少,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难以达到对突发性事件中的患者或伤员进行急救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公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危难救助意识,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而在心跳停止10min后才开始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急救强调的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到抵达现场平均耗时10min以上,这正是心跳停止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但多数"第一目击者"无法开展急救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国民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复苏术) 的公众培训率是25%,西雅图等城市培训率超过30%;而北京2007年的一项问卷式调查表明市民中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比例占12.9%,接受过CPR培训的占5.7%,能够独立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仅占0.2%,仅就此数据来看,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与人群积极的投身其中,在社会公众当中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对于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生理常识、不同方式急救的技术要领、人体肌肉与骨骼构造和解剖知识、对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般性外伤止血、包扎方法、患者运送、伤员转移等。上述内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可以在公众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除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讲座式培训外,我们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状况以校园为单位、以特殊工种为单位、以个别行业为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及专题练习。

2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知之甚少 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对患者和伤员的救治仅仅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认为急救技术相对复杂,难以掌握,即使自己施以援手也难以保证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就一定能够得到挽救,一旦施救失败,那么自己就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2.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目前在我国,公众基本都是依靠医疗机构走入社区进行普及式培训才能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但是由于情况所限,公众很少有机会进行模拟演练与急救器材的操作,因此公众所获取的急救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每个人所拥有的急救技术与能力参差不齐,即使多人合作也难以完成整个的急救流程。此外,我国尚未对医疗急救培训机构制订出统一的行业管理规则,现存的急救培训大多属于公益性质,商业价值不大,而不具有利润的商业活动是很难得到企业机构的重视的,所以,如果要想使企业参与到具有公益性质的急救培训工作当中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急救内容吸引力不足 目前公众所接触的急救类培训一般以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创口止血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内容为主,缺少涉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性急救内容[1]。如果将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普及性的工作来做,那么就必须要对公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培训内容务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3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对策

3.1首先,在公众中普遍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结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公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串联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

3.2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使公众主动救助患者、伤员成为社会主流;制定出相应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对急救进行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双重制约,尽可能的保护施救者的利益,同时为获救者与施救者提供保护。

3.3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 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以公众最为需要的内容为主,以医疗保健知识为辅,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平时保健。培训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人施教,对学员以年龄、学历、工作等条件进行有效的划分,制定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急救手册逐人发放。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实例讲解与急救规范流程、现场演示与练习的结合。

总之,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展开一场全民性质的整体运动,才能最终获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第5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作者:赵峻峰,张婷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第6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事故防范;应急救护能力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第7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院前急救 知识 实践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45-02

2006年12月20日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家里突然发生心脏病,经抢救无效身亡。据急救的医生惋惜地讲,当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病人生命就掌握在离他最近的人的手中,因为心肺复苏只需要一双手,普及心肺复苏(CPR)以及院前急救知识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最初和关键的环节。在病人发生病危或者发生突发性灾难性事件时,在事发现场,对危重病人实施及时、先进、有效地初步救护措施,以挽救生命、防止再创伤和减轻痛苦,并能将伤病人迅速而安全地送到就近的医院继续进行救治,从而减少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我所近期对盐城工学院部分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

选自2007年1月对盐城工学院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100份,回收问卷3058份,回收率98.6%,其中男生1607名,女生1451名,年龄18―21岁。

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共23项),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告知填表方法,当堂收回。

3 调查结(见表1)

4 讨论

在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要求得到的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和层次也越来越高,这时向广大民众普及现代救护观念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社会,人类交往的日趋频繁,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活动空间的扩大,寿命在增长,在社区中,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扶摇直上,并往往以危重形式表现而危及生命,马季之死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各种意外事故明显增多,比如工矿交通事故、房屋桥梁的坍塌、危险有的泄露以及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风暴、水灾、火灾也在接踵不断地发生,所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危重急症,还有各种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多掌握一些专业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有效地开展院前急救,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和谐社会、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表1 盐城市某高校3058名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正确回答率

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已正式启动,如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电话号码一律规定为“120”,这标志着我国院前急救医疗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全民普及和技能培训却颇为匮乏。发达国家约有超过总人口十分之一的群众接受心肺复苏训练,我国虽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亦已达1000万人次以上,相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一数字还远远不够[2]。在调查中发现,有92.7%的学生认为院前急救纯粹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他们往往打了“120”就了事,干等医生来,很多情况下,急救医生到达时已超过10分钟了,病人已经不行了,大部分患者送到医院已经回天无术了。比如上一个例子,我注意到,马季上午9点39分钟在家中突发心脏病,接到急救电话10分钟后医生才赶到马季家中,当时马季在家中卫生间里的马桶上坐着,马季当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急救医生当即采取了各种急救措施对马季进行了抢救,10点钟左右,马季还是因为心脏骤停抢救无效身亡。这是由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般4分钟就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6-10分钟内就会发生脑死亡。所以,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应立即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方可取得复苏的成功。由此可见,心脏骤停的患者就地抢救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仅有8.7%的学生会判断呼吸和心跳的停止,5.4%的学生知道心肺复苏术(CPR),而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CPR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样操作。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一般的意外事故如触电、溺水、烧伤、中暑、外伤骨折等如何现场救护的基本常识和操作也知之不多,平均率仅达49.4%。在院前急救知识的获得途径中,来自科普读物者占10.6%,来自学校占7.2%,来自媒体(包括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络)者占3.4%,参加过卫生救护培训者也只占有5.9%,而有近90%的大学生愿意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由此可见,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匮乏的,普及率太低,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因此,院前急救教育亟待开展。

当然,急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除了全国少数几所大学开设有急诊医学或专业外,尚无统一的院前急救教育课程和教育基地[3]。焦连清提出,应从小学设置相应的医疗救护课程,普及知识,增强救护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伤害的死亡率[4]。现在美国许多州法律都规定,18岁以上的成年人必须学会心脏急救,因此美国在中学里就全面开设了急救课程。目前,成年人中有80%已经掌握了心脏急救方法,美国有些城市如拉斯韦加斯州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高达74%。而我国的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2%。在这态势下,加上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以普及全民急救常识,有计划地开展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培训,提高全民救护意识和水平,将大大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水平,可为后继专业医护人员的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抢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心肺脑复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王一镗;现场急救常用技术;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黄捷;浅析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对策;中原医刊;2002,29(8):7-8.

第9篇:急救自救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南充市;居民;急救知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居民掌握一定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在医护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有效的利用“黄金四分钟”抢救患者可效的减少致畸,致残,致亡率。生命系于千发,第一时间为伤病者提供有效救护就是我们自己。赢得时间意味着留住生命,为解南充市不同人群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寻求普及南充市居民现场急救知识的有效途径,为开展居民急救宣传教育提出建议,提高公众的应急能力。于2012年10至2013年4月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于2012年10月12日至2012年10月25日分别在白塔公园,白湖公园,模范街,文化路,涪江路5个方向对南充市762名居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年龄在14岁—65岁之间。共收回问卷747张,废卷15张,回收率为98%。被调查者中女性363人占总人数的48.6%,男性384人占总人数的51.4%。14—20岁195人占总人数的26.1%,21—30岁297人占总人数的39.8%,31—40岁102人占总人数的13.7%,41—50岁75人占总人数的10.0%,51—60岁60人占总人数的8.0%,61—65岁18人占总人数的2.4%。学生264人占总人数的35.3%,自由职业者162人占总人数21.7%,教师48人占总人数的6.4%,职员51人占总人数的6.8%,医务相关工作者27人占总人数的3.6%,其它126人占总人数的16.9%。(其它为务农,个体,工人,服务类)

(二)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随机抽取南充市14—65岁居民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

二、结果

(一)急救基本知识

1、居民对基本急救措施如检查脉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的掌握偏低。尤其是对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专业知识要求高的急救措施掌握度特别低。详见表1.

2、居民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较低。其中对中暑,燃气泄露与中毒的急救方法掌握较为乐观。对流鼻血,低血糖的急救方法掌握低。详见表2.

(二)分析与对策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南充市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度偏低,不容乐观。居民掌握的急救知识甚少,难以应对生活中突发的急症。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3.3%的居民身边存在着因急救措施不到位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情况,由此可见宣传普及急救知识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南充市居民对人工呼吸、检查脉搏、胸外心脏按压、心脏复苏的掌握偏低,特别是胸外心脏按压和心肺复苏极低。对基础急救知识如中暑,燃气泄露与中毒,发热、猫狗咬伤的掌握情况较为乐观;对流鼻血、哮喘、冠心病的掌握偏低。在生活中,居民总是应用一些自认为合理,代代积累下来的土办法,殊不知这些是不科学的更是盲目的,使病情更加严重。若居民能够有效的利用“黄金4分钟”在医护人员未到达之前采取有效地救治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致残、致畸、致亡率。其中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据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家庭常备急救物品与药品不全面。特别是无菌纱布、生理盐水、血压计、止泻药的具备很缺乏。结果显示居民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书本和生活经验获得。为普急救知识提高居民的应急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能够充分的激发市民们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能有效的利用我们身边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乡镇卫生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职能。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居民均能够参与。

2、免费专业培训 因无经济的压力居民会踊跃的参与其中,且经过培训居民能够获得较为专业的急救知识。可分地区选取一部分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此部分人向周围的人传授急救知识。

3、建立有关急救知识的报刊专栏 在每个村、每个社区建立有关急救知识的展览墙。此办法不需消耗过多的财力物力但能后有效方便的使人们获得急救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树林,刘保持,李莉.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2] 上海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救护手册[M].上海:上海大学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郑霄阳.生活急救妙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4] 潘义民,李春盛.常见急症的家庭救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0.

[5] 张军根,王红.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0).

[6] 王坤,刘兰秋,王亚乐.试论公众现场急救[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报).2008(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