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急救医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急救医学的概念

第1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急救医学发展重要性趋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2.039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3-02

1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由此造成的人员突发性身体伤害如车祸、工程伤亡、溺水等突发事件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受现代高节奏生活影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而医疗机构作为救死扶伤的神圣机构,自然应担负起自己神圣的职责,为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因此,急救医学受到相关部门和医护工作者的重视。急救医学是研究为挽救人们肢体、器官、脏器功能甚至生命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及其发展的学科,显然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2具体分类及简单应对

急救医学虽然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但其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生活意外急救:生活经验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如流鼻血、闪腰、抽筋、休克、鱼刺卡喉、烧伤、烫伤等。这类突发事件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受各种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又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减少这类问题对人们生命的威胁。

2.2中毒急救:食物中毒、酒精中毒、鼠药中毒、安眠药中毒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中毒类型,所以还是需要普及相关知识,当我们发现有人有中毒迹象时,要积极询问相关问题,确定中毒类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野外急救:蜂蜇伤、毒蛇咬伤、雷击、中暑等。这类情况多发生在野外,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和主动处理。这类意外都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在野外活动应事先考虑这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如带上防风罩、避开密集的草丛、带上碘酒、创可贴等简单急救用品、准备好解暑药等。

2.4灾难急救: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车祸等。这类事故往往都会造成重大伤亡,应予以高度重视。这要求医院具有足够的医疗储备资源,如医务人员、应急药品等。同时需要与武警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3发展历程及概况

同其他医药科学一样,急救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科学,美国作为一个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现代急救医学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来自美国的急救医学专家SafaKouwenhoven和Safar等提出了胸外挤压和口对口吹气的心肺复苏法。截止至1998年,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方法培训者高达7000万人次,通过该方法的推广和运作,平均每天能在欧洲和美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病人,极大地提高了院外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为挽救人们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该理论将急救专业技术技能与社区人群的急救理念相结合,是急救医学的一大进步。

第2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现代急救

灾害医学

救援医学是建立在现代急救、灾害医学学术基础上的,立足于医院外的现场及时急救,是创伤及中毒等其他意外伤害的现场救护。从2003年SARS等一系列的灾害事故来看,我国的急救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是近30年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学科。它凭借高科技的翅膀使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更为扩展,灾害医学是其主要内容,也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分,只不过是致使危重病人的原因、环境不同。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其学术内涵和操作环境远非急诊所能概括的。它是对传统的医院内急诊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危重监护病房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的完善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院外救护技术、装备、经验、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同时还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的范畴。即在统一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科学应急救援网络,动员一切可以借助的卫生资源以及通讯、交通、能源、建筑、保险、气象、供水等部门的力量,密切依靠消防、公安、军队等救援人员,共同完成救援任务。所以现代救援医学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第3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期盼21世纪是个安全世界的良愿,被2001年“ 9 11” 事件及随之而来此起彼伏的天灾人祸所粉碎。正如联合国 秘书长安南所说的,“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 害的伤害……,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相当被动。救援医学就 这样为全球所关注,也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社团、 民众关心的课题。而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灾难 发生后,各国救援队在现场实施医学救援时,普遍感到事先 对护理在救援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笔者2005年1月在 印尼与国际急救组织专家,印尼卫生部主管官员专家,尤其 与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的同道们讨论中得到了共识,救 援医学中蕴涵着救援护理学,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发挥着独具重要的作用,决不可忽视。事实上救援护理学已伴随救援医学悄然而至。

由于历史、传统等缘由,即使是救援医学,对很多人而言 也是陌生的,因此,本文首先要以一定篇幅来阐明此题。

1历史回顾:现代急救的概念与内涵

    纵观人类文明史,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 Sc- ence)的形成并迅猛发展,近100多年的进展举世瞩目。医学 科学标志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徤、医疗 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取得协调和主动。

现代急救医学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是近40年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 一门学科,它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突 发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迫切的医疗需求这一背 景下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 渗透,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基础 上,产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 od ern E m erg ency M edici ne )随 着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扩展,灾害医学也成为主 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 分,只不过是致病原因、环境不同罢了。所以,1976年由国际 M 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 M edicine)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 IJ。

这个俱乐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国医学家的重视,不久即 更名为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 rld Asso cC atio n o 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 edicine. WAEDE)协会的主席即 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 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 月去世)该协会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病人 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 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 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 学术大会。

笔者认为: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 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 Med¬ical Service 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 (Prt-hospital Medical 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 “急诊”主要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地面、 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国卫生部十 分重视中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早在1980年以国家卫生部名 义向全国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 件11J。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 的急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 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 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医院外环境的基础救护 (First Aid)的重大发展;同时它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 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我们可以这样宣称:现代急 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 大变革与革命。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任何院内 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内外的 基础急救(First Aid)还是心肺复苏(CPR),往往最早实施者 就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可惜未能引起 重视,缺少认真的总结提升,更没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护理 这样一门学科。

事实上,救援护理学与救援医学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实 践中绽放光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具的 重要作用,创立救援医学护理学已呼之欲出。

2 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在近30年 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付出24万 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的代价,成为近400年来全球地震史上 最为惨烈的一幕。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 威胁。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安全社区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提出了 “使人人安全”的口号。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地 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 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

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 44/ 236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 年’。中国政府、社团等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3J。

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 心肺复苏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 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 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 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医学事实上已经形成。它对现代 化救援医学服务(Em erg en cy m ed ical s ervi ce,EMS)在理念、 机构、队伍、技术和装备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J。

国际减灾十年已过,灾害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成 绩也不小。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 (fo r a s afer wo rld i n the 21st 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依然严重,减灾 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减灾对可持续发展做 出了贡献。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 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 防灾减灾活动,体现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二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 (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预防文化”(国内多译成“安全文化”)是在减 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实 际运作,对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 用。

3科学共识:现代社会奠定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

    “ 9 11”这个特大的恶性突发事件表现出美国急救体系 的有效运行和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 9 11”事件后,美国 从联邦政府到州地区行政当局,进一步加强完善了这个体 系。灾难并未因“ 9 11”事件后而减少,随之2002年10月 12曰印尼巴厘岛的爆炸,2003年我国及一些国家发生了“非 典’,阿尔及利亚、伊朗发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曰 印度洋地震海嘯灾难波及到东南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 度等多个国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嘯灾害中,国际社会包括我 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全球性 的救援活动。

21世纪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嘯救援等一系列 救援活动中,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 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 展其工作。“救护” 一词本身就明确地涵盖急救与护理。在 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在内则是现场实施急救的“主力军”;我国院内急诊科及院外 急救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师,经过规范培训及 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即 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灾害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 的巡诊医疗,面对大量的伤病员,伤病情一般皆为明朗,急需 进行及时的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 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

幸存者还需要护士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所起的作用更 为重要。即使在异国他乡语言交流困难的情况下,护士的 “天使形象”和操作给予了伤员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

此外,高级护理人员是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 员。在此次印度洋海嘯救援中,笔者与各国救援队包括雅加 达和印尼卫生部、国际SOS急救组织等专家们取得共识,现 代社会已经奠定了护理学在医学救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 果不重视、不加强、不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将是救援工作的 重大失误。

我国政府本着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于2005年 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在总体预案内包含有医学救援预案,这为我国救 援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持和条件保 障,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救援医学事业及救援医学护理的创 立和发展。

第4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1.国际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

1.1医学救援护理学的概念

灾害护理在我国是个较陌生的概念,实际上,早在南丁格尔时期,也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就开始了灾害护理。灾害护理,可以说是在灾害的整个过程中,对那些无法自己解决健康问题的灾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国家对此的称谓是“灾害护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称谓“自窄领域”,只是面对灾害而言。事实上,护理学、护士的作用远不仅仅是应对灾害。在无灾害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紧急突发公共事件,如急性中毒,矿难和交通事故导致的各类创伤等,都需要有护士的参与,有时甚至是唯一主角,尤其是近年来欧美国家EMS人员中有不少是护士独当一面,显然用“灾害护理学”是不够全面的,因此,用“医学救援护理学”更为确切、科学。

1.2国际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5年的卡特琳娜飓风等救援中,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联邦急救处理局(FEMA)下的国家灾害医疗系统(NDMS)设计的流动医疗队和帐篷医院已经应用,显示出充分使用护士的有效作用。在急救单元的建立、启动、运行中,对护士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医生、护士关于高级灾难生命支持(ADLS)等所使用的教材和培训都处在同一等级上。美国有关部门指出,在未来的10年内,基本灾难生命支持(BDLS)、高级灾难生命支持(ADLS)课程提供有关在各种灾难事故现场如何做好准备及实施抢救程序的培训,不仅仅是创伤,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化学、生物、放射等,这将是美国每一个医生、护士都必学的同一级别的课程,当然还包括医院外EMS专业人员和医院急诊科人员。事实上,欧美近十多年在医学救援行业,学术的发展非常快。当然,美国比起欧洲的一些国家而言,各种灾难更加频发,所以,对护理学、护士的地位和作用就更为重视。

曰本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对灾害的防御、演习及医学救援工作一直较为重视。在灾害发生后,护士与其他专业急救人员一起在现场参与抢救,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曰本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伴随灾害多发的状况,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灾害中护理的必要性。例如,日本护理协会还有各地方护理协会都建立了灾害护理的研究会。这些研究会也包括从研讨几小时到几个月的各种各样形式。从2008年开始已经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合作实施为期1个月的灾害护理协作研修。

“灾害护理”这一概念首次引入韩国是1990年中期,红十字看护大学新增“急救与灾害护理”课程以后,在本科教育中增加相应内容的学校在不断增加。2005年对韩国所有看护大学进行调查显示,虽然没有单独开设“灾害护理”课程的学校,但混合开设灾害护理和急救护理的占36.7%,即36个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虽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大都在成人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中进行讲授。

2.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2.1中国对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初步实践

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SARS)公共卫生事件,008年“5?12”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矿难、井喷等各种生产事故也经常发生。突发事件、灾害事故的多样性、严重性,在21世纪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等多种灾害的威胁。国内的医护人员每次都迅速地参加到抢险救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始了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初步实践,如:医院震灾应急护理管理及实践,地震伤员应急护理及转运的护理等,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参加抢险救灾,国内各医院和护理教育界开始关注灾害护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如护士在突发事件及灾害救护中的作用及其面临问题的课题研究和全专业护士在救援中地位和作用的探讨等。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整个社会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救援医学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角色和作用。

2.2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今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较快时期,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等灾害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国务院于2004年1月开始制订应急预案和建设应急体制、机制、法制。2006年1月,国务院向社会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至此,我国在应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上有法可依,有预案可遵循,有规范可操作,有情况可。

我国根据突发事件、灾害等所有的“天灾人祸”,按其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所有的重大突发灾难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人、人群的伤亡,尤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所造成的人体心理、生理伤害,在救灾抢险、医学救援上,都比以往历史时期更为复杂和困难。“急救”的涵义已难包容,使用“医学救援”一词,更为确切、全面。伴随灾害而生的“医学救援”行业、学科的崛起和发展,作为救援重要力量的护士队伍,逐渐被重视与关注。逐步认识到护理工作在卫生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灾害救援护理已成为目前护理研究热点之一。一些高校已经把医学救援和灾害护理的教学课程引入护理教育当中。而在预防灾害工作中,我国政府在2004年初制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一系列应急预案,就充分应用了这一理念并付诸实施。当今,很多医院都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体系,在医学救援和灾害护理中更注重发挥护士的作用与护理管理的职能,甚至于发展到社区护理,开始了社区护理人员灾害应对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总体上都还处于零星、分散的层面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3.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发展的不足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灾害医学和灾害护理学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在灾难的预防与公众教育,还是在灾难的救援与处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3.1救援护理学的教育不足

救援护理学的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为职业教育即医学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护理学的基础课程并构筑灾害护理学学科的体系化;另一个为在职护士的灾害护理继续教育方面。

3.1.1在基础教育方面,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检索,目前,我国灾害护理的文章较少,主要集中在国际救援的经验、灾害中护理学的地位及护理人员的作用等。自2004年《中华护理教育》杂志以第9届中曰护理学术交流为契机,提出了我国应重视灾害护理教育。2007年姚卫光提出灾害护理教育培训迫在眉睫。但经文献检索,少见有关开展灾害护理教育的报道及研究,只有个别院校作为课题研究来进行了教学,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一些把灾害护理纳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改革研究。而我国的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害救援护理学的基础课程。可见灾害护理教育尚未引起我国护理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3.1.2在继续教育方面,为应对随时发生的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医院的护理人员,包括社区护理人员都需要做好随时参与救援及国际救援的准备,而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灾害护理的知识与技术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各医院、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灾害护理的继续教育意识正逐渐提高’也有很多医院和社区开展了救援护理学的继续教育培训,但尚未形成全国的体系化和制度化。

3.2护理学、护士在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传统的观念是人们重视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学科,以及医生在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内的地位和作用,而对于护理学和护士在这些医疗机构、科室中的地位通常被淡化,或视为一般性的辅助工作,这些在医学救援中也有所表现。

3.2.1未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护理的职能部门,护士也不能参与救援计划与决策的制定。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拥有了本国的灾害护理救援系统和组织。而我国整个护理界,灾害护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救援护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协调、管理和指导。从汶川地震救援中得到一个启示,我国应立即建立灾害护理学专业协会。当灾害发生时,这一机构可根据灾情、救援的不同阶段,整合护理人力资源,协调和征集有注册护士资格的各类人员加入救援护理队伍。

3.2.2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灾害救援时职责定位不明确。在突发事件中,护士必须做好在任何时间改变行动计划以及适应新环境的准备,并且做好成为计划者、健康教育者、照顾提供者、管理者以及危机干预者的准备。但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中护士作出的实际贡献与其可能作出的贡献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人们常常搞不清楚护士的角色,并且,犹豫护士是否应介入到突发事件反应中。在多次的突发事件中,发现救援护士缺乏足够的知识与技巧,护士经常不能清楚的理解自己的角色,不能很快投入到突发事件反应中去。迄今为止,以往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很少对护士角色以及参与的工作职责给予定位。

3.2.3参与灾害救援的护士专业技术知识不全面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在灾害救援中,救援护士不仅需要掌握全科专业知识,专科救护知识也很重要,没有经过急救培训又没有经过救援培训的护理人员,是不可能满足灾时救援需要的。另外,在救援活动中,由于医护人员资源的缺乏,护士需要具备迅速果断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处理的能力。在这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观察能力强、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强、技术全面的护理人员更能显示出优势。

3.3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灾难救援中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缺乏医学救援护理方面的法规和规定。为更好地适应灾害救援护理发展的需要,应该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在灾害救援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权益,促进灾害救援护理学的发展。

4.展望

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的紧急事件和灾难事故的发生,院外现场救治的任务会大量增加。现场急救,往往是需要立即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更多地使用“手段”、“技能”,而护理学中侧重操作及“动手”,而不是讨论、“动嘴”部分,因此,就显得重要和突出。在多数情况下,最早接触垂危伤病员、最早实施抢救措施的多是护士。在各种灾害现场的创伤处理上,同样也是护士在医疗操作上的“身先士卒”。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的管理组织,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灾害救援队伍。

4.1积极开展灾害护理相关研究,拓展护理实践

在我国,有关灾害护理的研究,现有的文献大部分属于经验类论文。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有必要积极开展在促进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在职护理人员培训以及社区灾害应对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益经验,为构建我国系统的医学救援护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4.2构建管理组织

我国整个护理界,灾害护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救援护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协调、管理和指导。因此,我国当务之急应建立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护理学专业协会。来负责对我国的医学救援护理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指导。

4.3开展救援护理学的系统基础教育

灾害护理学是护理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护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护士通过接受灾害医学护理教育,可以使自身的整体知识得到重组,并掌握各种减灾、防灾的医疗卫生知识,能更好地在灾害医疗救援中发挥作用。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在护理教学培训中增加了灾害护理学相关内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港台等地区的护理教育中都有灾害医学与护理相关课程。然而,灾害护理作为我国护理学中新的领域,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比较少,有志于将灾害护理作为研究方向的人十分匮乏。我国接受灾害医学护理教育、强化现代医学救援理念,在医学院校中设置灾害救援医学护理基础教育课程已迫在眉睫。通过教学内容或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或以增设选修课的形式让护理学专业学生了解灾害护理,使学生走出校门时就拥有基本的灾害护理知识和技能。

4.4护理队伍需继续培训

灾害救援护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重视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和医生的培训。因为,第一个到达灾害发生第一现场的多是基层医护人员,平时与社区的居民接触最多的也是他们。如果他们具有良好的防灾、救援护理能力,就可以减轻灾害影响或抢救许多生命,也可以通过他们给社区的居民实施应对灾害教育,使社区的居民具有应对灾害的基本能力。因此,我国各医院医护人员,包括社区护士通过接受灾害医学护理的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可以使自身的整体知识得到重组,并掌握各种减灾、防灾的医疗卫生知识,能更好地在灾害医疗救援中发挥作用。

4.5构建灾害预防和急救医护人才体系

必须培训和建设一批能力较强且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力资源,构建灾害预防和急救医护人才体系。而这种人力开发涉及多方面,如:国外专家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无私支持、当地政府的积极协助、医护人员的共同培训、培训人员和参与人员的团队精神等。护理人员培训应该既要包括发生时的救援能力培训,同时,也要强化在预防灾害和灾害后期护理能力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灾害应对准备的护理队伍。同时在灾情发生后,国内不同地区的护士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救援活动,缓解灾区救援护理力量不足的压力。

第5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23-02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医疗护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常常牵涉到护理问题,而要减少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最根本的对策还是要提高急诊护理防范意识,预防纠纷的发生。

1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

1.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1]。

1.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2]。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执行,如果规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造成医患纠纷。

1.3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1.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2如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1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加强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时刻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主动积极,减少因服务意识欠缺而引发的护理纠纷[3]。

2.3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要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使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种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做到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而违反规章制度。

同时还要知道各种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护理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急诊护理文书是护士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观察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也是司法鉴定的依据。抢救病人时不能只注重抢救措施而忽视了抢救记录,在记录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和遗漏,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护患纠纷中不处于被动地位[4]。

3总结:

3.1急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强化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自身能力和责任心,将熟练的护理技术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规避急诊护理中的医患纠纷风险。

3.2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管玉梅,陶艳玲;急诊病人满意度分析对开发护理服务空间的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6期

[2]黄秋莲,李东华,范玉英,邓瑞晖;影响院前急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06期

第6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护理美学;难点;对策

护理美学从南丁格尔时代即开始萌芽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美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在急诊科由于诊疗环境的特殊性,护理美学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现根据临床经验,对美学在急诊护理应用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存在难点的分析

1.1对护理美学概念不了解

在现所在科室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有40%的护士对护理美学的概念不了解,35%的基本了解,25%的了解。

1.2 急诊的特殊性

1.2.1 家属的心态、缺乏护患沟通

急诊起病急骤、病势凶猛,家属常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疾病的威胁,常表现的惊恐、焦躁不安、自控能力下降。来看急诊的患者家属就诊认为自己家人的病情最重,期望立即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积极进行治疗及护理。但急诊护士则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客观的认识,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迫切性问题的认识上与及家属有差异。然而护理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无暇顾及及家属的心理感受,这样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1.2.2护士情绪的不稳定性

急诊就诊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就诊比较集中,护士工作量增加。情绪波动也比较明显,常表现为服务态度不好,对及家属的疑问解释不够,表情冷漠,语调生硬等。由此也会产生如争吵、投诉等纠纷。

1.3急救环境美存在缺陷

医生护士在争分夺秒的抢救时,随手运用到的医疗器械、药品较多,用后变随处放置,来不及补充时又要抢救新。由此会产生缺陷影响抢救工作。所以,急救环境美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对策

2.1加强对护理美学的认识和学习

护理美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反对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能性的护理,反对把护理中人的关系当成简单的经济关系或合同关系来看。在科室内通过讲课,演示等形式学习护理美学,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2.2充分展现护士职业形象

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护士要在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如何处理好这种特殊的关系?护士就要从基础的职业形象做起,它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方面。

2.2.1内在美、外在美

内在美:是由长期的修养形成,发自内心的一种美。是“真、善、美”的具体表现。此时作为急诊护士就要有爱心、耐心、热心,对待患者及家属要温柔和善,给人一种亲切感。愿意尽其所能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尽量满足其正常要求,给人以信任感,这是“善”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美”的体现。外在美: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美的视、听形态。急诊护士要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较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沉着稳重、忙而不乱的处理每一位急诊,使他们从客观认识上服从医护人员的救治安排。

2.2.2文明礼貌的语言及美的行为

文明礼貌的用语是满意沟通的前提,是避免和解除误解的良方。此时,应认真的倾听的陈述,耐心的向及家属解释或交代问题。切忌语言生硬、简单、粗暴及过于专业,以免引起及家属的不满及误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化解,解除误会,避免纠纷。美的行为能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2.3环境美

急诊科的环境要求宽敞、整洁、便捷、安全。护士应充分应用护理美学知识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美观的急救环境:①按照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严格管理急救环境及物品:物品要分类、定点存放有序,不同物品之间应根据物品的应急性能和使用频率决定位置,同类物品应以失效期的近远为先后秩序排放。②严格执行急救物品管理制度,要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妥善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并要做到“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定卡片、定消毒时间)、“三无”(无责任性损坏,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无器材性能失灵),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③护士熟悉环境,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真正做到分秒不误。

护理美学是一门促成人、环境和技术和谐统一的艺术[1]。与以前相比,现在用美学方法来定义护理学显得越来越重要[2]。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今天,护理美学可望为医患关系重新回到和谐的轨道上提供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7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

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一、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

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执行,如果规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造成医患纠纷。 3、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抢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有效措施

第8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贯彻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治病救人”已是全社会耳熟能详的概念,对急诊来说则不够确切,不完全切和实际。急诊发展的理念中需要强调的是“救人治病”,将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在急诊实际工作中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急性症状,病情多变,且复杂,往往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如病情危急,重点应放在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只有生命指征稳定,才能赢得确定诊断和针对病因治疗的时机,不能让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急诊救治真正反映一个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也折射一个社会对生命尊重程度。通过这一原则的贯彻,使实习医师对急诊工作认识深刻,为今后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临床实习医师急诊救治思维能力

首先要让实习医师去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和关注作为一名急诊医师的专业品质来注重培养。培养能快速采集病史信息,决定应做哪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对获得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病情判断和救治上的能力。将理论知识用于急诊病人的诊治过程中,培养实习医师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急诊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有一定掌握,通过这种训练使实习医师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大力提高实习医师的临床能力。不要一来病人,就请相关科室会诊,把急诊科变成分诊室,损失救治的黄金时间,从而耽误病人的救治。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急、危重病人抢救的能力,从而使实习医师的整体实践能力和医疗素质得到提高。

3训练临床实习医师的基本操作能力

我院急诊科的发展,为临床实习医师的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训提供了平台。急诊实习医师第一天,就由教学秘书进行入科教育,讲解急诊实习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尽快适应急诊急救的环境。接下来,利用医院先进的仿真教学,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操作实习,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在临床急救基本技能教学中,4~5人为一组,有专人负责代教。临床教学过程为课堂讲授内容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急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常见急、危、重症作为讲授重点,根据病人病情,学习120急救,加强床边教学。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完成心肺脑初期复苏、外科清创术、深静脉置管、静脉切开术、胸腹腔穿刺术、骨折外固定等急救操作技术。熟悉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选择典型病例进行讨论总结,次日在晨会上进行学习,通过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使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再经过实践的检验,变成自己的东西。

4培养临床实习医师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作风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病人多,病情急、病情变化快,医生的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嘈杂、忙乱,即使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都有出错的时候。因此,要教育学生面对病人要避免两种趋向:(1)对病人不敢处理和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往往观望等待、束手无策。(2)盲目自信,乱处理病人。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在忙乱的工作环境中有条不紊的处理急诊病人。同时,实习医师面对的是病人的健康与生命,其行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健康宗旨,尊重病人,关心病人。

第9篇:急救医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绩效考核; 服务质量; 服务效率; 急诊; 急救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87

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员工的能力,激发员工的潜能。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是企业为实现发展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员工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准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实质是使员工个人的能力得以提升,并确保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明确了这个概念,可以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及重点。企业制定了发展规划、战略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把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人员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任务。绩效考核就是对企业人员完成目标情况的一个跟踪、记录、考评。

有新的观点认为,绩效考核是计算企业的合力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手段衡量出哪些因素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哪些因素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而找到平衡点,以达到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

绩效考核的应用重点在新酬和绩效的结合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般将新酬分解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正是通过绩效予以体现,而对应的进行绩效考核也必须要表现在新酬上,否则绩效和新酬都将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员工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绩效考核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等。笔者就近5年来所在的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急救站)通过完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急诊急救医疗需求的做法做一介绍。

1 急诊科(急救站)的基本情况决定了推进绩效考核管理的必要性

2003年洛阳市政府、洛阳市卫生局顺应形势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医疗需求,建立了洛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下设急救中心(市中心医院急诊科)1个和9个急救站(和本院一样均是依托各个医院的急诊科设立),后又陆续加入8个急救站,形成现在的以洛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网络下的18家急救站。18家急救站各自工作业务相对独立但接受洛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指挥来协调完成全市(主要是市区和近郊)居民日常的急救服务保障,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本市重要节会、活动、会议等的现场医疗保障,重症急救患者转诊服务,部分社区、部门急救知识培训、宣传、普及以及目前与洛阳市110指挥体系联动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等职能。以上的诸多属公益性质的活动对于各个急救站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加之各自原有的工作,就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积极性不高等众多问题。

就目前的医疗体制本院属于公立医院事业单位财政差补,市财政每年给医院拨款280万元,医院员工1000名左右(包括退离休人员),这些拨款仅够医院1个多月的运营,因此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适应社会、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就不得不走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保障社会公益性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急救站)共有员工32人(医生10人,护理13人,司机9人,急救车3辆)。2006年以前,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急救站)由于分配制度落后,沿袭着当时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平均分配方法,这就造成了许多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能少干的不多干、能休息的决不加班的工作态度;日常工作中互相推诿,接到出车调度不愿出车不按时出车;无论是日常的患者就诊,还是现场的急救,无论是医疗质量,还是服务态度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患者的投诉层出不穷,正常工作不能有效衔接而漏洞百出,以及领导的批评、社会的抱怨、员工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情绪等等,内外交困,使急诊科(急救站)的工作、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完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各种突发事件及急诊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越发显得迫在眉睫。为了解决当时科室存在的无考核、无激励、员工无干劲,社会和患者以及领导、科室员工不满意的现状,医院于2005年下半年调整了科室的领导集体,通过认真分析结合具体情况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完善急诊科(急救站)各种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可行的岗位绩效评估体系,科室绩效考核管理由科主任直接领导,科室由专人专门负责绩效考核工作。完善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使医院急诊科(急救站)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经济杠杆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员工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同步提高。高度重视“领导与职工和谐,职工与职工和谐,科室与科室和谐以及医患之间的和谐”,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做到医院要以患者为本,也要以医护人员为本,医护人员为患者服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为医护人员服务的理念,为医院的发展,为员工创造一个开放、舒适、温馨和愉快的工作环境。

2 坚持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是改善服务质量和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单位,而急诊科(急救站)又是这个服务单位的前沿科室、窗口科室,面对形形的急诊患者所开展的医疗工作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政府卫生事业的社会服务“福民”保障功能。多年来,科室始终坚持解决科室集体、每一位员工“行易知难”的认识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一直把提升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放在管理的首位,必须要建立一支工作作风硬朗、医疗技术全面、服务质量一流、拉得出、打得赢的急救队伍。工作是医疗急救、社会应急保障,整个环节包括就诊患者的就诊救治、接警、处警、出警、现场救治、途中救治监护和到达院内进一步处理的过程。按照洛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就近医疗区域划分西关九龙鼎以东、道北路以南、洛河以北本市东城区(包括李楼乡大部分和白马寺镇)域范围内(约40万居民)都是本院急诊科(急救站)的工作场所,不确定性、移动性大、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尤其是市郊农村的特殊性等等都是难以预料、难于管理的,这就要求对这支急救医疗队伍不仅要全员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求救患者服务的信念,通过业务学习、急救医疗技术的培训、岗位练兵、横向交流等不断提高科室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整体素质、业务技术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来激发科室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来有效地约束员工的不当行为,奖罚分明,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绩效考核管理充分体现劳有所获、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

6年多来,通过探索并逐步完善了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基本工资在保障出勤的前提下原则上固定发放,效益工资和奖金、备班补贴均按绩效考核的方式发放,取消平均主义,劳有所获,多劳多得,充分地激发调动每一个员工在医疗服务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院急诊科(急救站)管理工作始终坚持绩效考核,具体的方法是基本工资由医院按每个人的职称、工龄等固定发放,效益工资和奖金、备班补贴等均按统一的绩效考核结果二次发放,前提是打破职称、工龄界限,所有人员同工同酬。备班按白班10元、夜班20元补贴,治疗费收入按个人医生(内科或外科)8%、护理4%发放,接警应答时间(120通过网络发来出诊警令到回复接受警令时间)大于6 s,扣罚当班接警人员(相当于调度)20元,接警出车反应速度(回复接受警令到急救车出动时间)超过3 min扣罚医护各20元,医生急诊收住患者诊断符合率低于98%,每低1个点扣罚50元,患者合理投诉每次扣罚50~100元,收住患者按医院考核分配医生20%、护理10%发放。其余考核指标有患者满意度、接出诊登记、门诊日志登记、抢救记录、各班急救药品物品配备、各班卫生整洁情况以及乱收费不收费(扣罚相同数额)等等均有相应的系数。

4 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促进了本院急诊科(急救站)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

急诊科(急救站)的工作是以抢救人的生命为主的医疗服务,时间就是生命。绩效考核的目的也是突出在“急救”二字上。完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接警应答时间有原来平均8~12 s提高到现在的3~4 s,接警出车反应速度有原来的3 min左右降至现在的1 min以内,车载状态反馈达99%,抢救成功率95%左右,急诊诊断符合率达98%以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年治疗费收入(不包括检查费、药费等)由6年前的40余万元逐年增长到2011年达125万元。

急诊科(急救站)在实行绩效考核后,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改变了原来工作推诿、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出车、服务质量差的现象,科室把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提升服务质量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服务宗旨,始终以患者的康复是最大追求、患者的满意是最高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考虑了急救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因素,推动了科室员工爱岗敬业、自觉钻研业务知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了急救服务质量、杜绝了服务投诉现象的发生,6年来未发生任何医疗纠纷,科室多次获得医院授予的“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奖”、“完成预算目标先进集体奖”、“团结协作奖”等荣誉,在历年的“洛阳市急救操作技术专项比武”中成绩优异。本科派出人员先后获得“单人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静脉置管术”各单项操作二等奖,“三人心肺恼复苏术”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河南省历年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活动中,急诊科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专家组的表扬。

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前后科室概况的鲜明对比,有力的证实了开展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证实了绩效考核对急诊科(急救站)工作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急诊急救工作迈向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