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精选(九篇)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

第1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以并购重组理论为基础,主要对入世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纺织行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并购重组整合纺织企业产业链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它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行业之一。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国际市场网络,因此在两三年内对国际市场还将有一个适应期。许多外资企业抓住这一时期有意向中国本土服装厂直接注资或收购,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就必然掀起我国纺织行业并购重组的高潮。

一、我国纺织企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

入世后对我国的纺织行业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的一面,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寻找到解决不利影响的办法。为了适应人世后新的竞争环境,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把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增加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有1/3以上的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这种低水平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就产业结构而言,突出表现在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不协调。加工工业盲目发展而基础产业相对不足,在加工工业中轻工纺织行业矛盾尤为突出。纺织行业问题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纺织企业之中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很大部分,普遍存在着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小企业比重过高,规模效益不明显。在人世后,自由贸易背景下的全球资源正在加速合理流动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企业也将在中国找到商机,外国纺织企业的进入,特别是高端品牌的进入会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压力。国内将迎来业内重组,大量的中小纺织企业可能会破产。取消配额之后,原先大的订单受到配额限制向几十家小纺织加工厂分散的情况将会改变,可能会向少数大规模的加工厂集中。国内中小型加工厂以后可能更难接单,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现今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企业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四)产品的低附加值在国际市场获利空间小

我国纺织企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科技仍赶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美欧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远高于中国。2004年1月至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我国这种获取低附加值的加工基地的“优越的地位”已产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局面。许多纺织行业的专家表示,人世后中国要改变出口贸易方式,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变成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档次。

二、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

纺织行业是一个生产、销售等环节比较复杂的行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并购重组应针对其行业特点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要研究纺织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就有必要先了解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特点。

纺织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的行业。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组成纺织行业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纤维是基础,染整是关键,服装是龙头。怎样形成优势的产业链,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按照纺织产品从最初的原料生产、中间的加工整理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我国的纺织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可以分为产业上游、产业中游和产业下游(见图1)。

我国尚未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在纺织产业链上游中,化纤制造业相对居于劣势,棉纺织业优劣方面均较明显,毛纺、丝绸和麻纺织业优势比较显著;在产业中游各行业中,针织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印染业则是我国纺织企业的薄弱环节;在产业下游各环节中,服装制造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而家用纺织业与产业用纺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各个生产环节应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完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并将各环节的利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弱化市场风险,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获利的多赢局面。

由上述对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我们可知,我国的纺织产业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其中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改善的问题:(1)纺织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2)行业内生产能力过剩,低档次产品过度竞争;(3)纺织企业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竞争力薄弱;(4)纺织产业的集中度不高;(5)化纤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产业链供需失衡。

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解决纺织行业原来的产品分割、行业分割、上下游不连接这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

三、运用并购重组解决纺织企业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纺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向

纺织企业在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向之前,需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拟定提供可靠依据。我国加入wto对纺织业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机遇。加入wto之后,纺织品进出口配额取消、面料选购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使我国企业和国外同行能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规则下竞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的1/5。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增长较快,要面临国外贸易新问题的影响。各个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会制造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全球经济的_体化,关税贸易壁垒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非关税壁垒包括纺织品特保条款、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这些都影响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发展的前景。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应分析市场的发展速度及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其并购重组的方向。

1.选择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程度。横向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集中度进行的,通过行业集中,企业市场势力得到扩大。横向并购对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减少竞争者的数量;改善行业的结构,解决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并购降低了行业的退出壁垒。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同行业的无序竞争,为了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争,这种行为不仅使本企业利润降低,而且在出口时也会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纺织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获利的是进口国家。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纺织协会要建立自律条款以外,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横向并购同行业企业,减少竞争者,防止竞争对手在市场中以降价获得高的市场份额,进而防止行业内的过度竞争。

2.选择纺织行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纵向并购主要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的纺织企业之间的并购,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地讨价还价能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控制某行业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其又分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两种形式。前向并购是向其最终用户的并购,如一家纺织公司与使用其产品的印染公司的结合。后向并购则是向其原料供应商的并购。

以化纤行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化纤纺织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产业链供需失衡的现象,即前道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后道产品供应相对过剩,导致前道原料px/乙烯价格一涨,后道产品pta/meg、聚酯直至涤纶长丝、面料在成本的推动下不得不依次上涨,利润也必然是层层递减,最后的结果是上游厂家及中间商赚得盆满钵盈、中游企业勉强支撑、下游企业则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化纤企业可以打造一条自身完整的产业链,解决原先产业链上下不协调的问题,均衡企业的生产,使上中下各环节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纵向并购前,各环节的厂家各自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随产业链逐层递减;纵向并购后,各环节的厂家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控制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增加的产品附加值也全部归企业所有(见图2)。

3.选择跨行业的混合并购。混合并购又称为扩张并购,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产品扩张型并购,即生产相关产品企业问的并购;二是市场扩张型并购,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三是纯粹的并购,即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联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方式可通过分散投资、多样化经营降低企业风险达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扩大市场活动范围的目的。例如,浙江雅戈尔集团在纺织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其还涉足房地产行业,以便在利润高的行业中攫取更多的利润。混合并购可以分散一个企业长期处于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要看到,这种方式也会分散并购重组后新企业的精力,造成主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最终无法达到协同效应,使并购重组遭遇失败。

(二)构建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战略

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就叫做“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可以说是我国诸多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在我国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行业中,纺织服装是首个提出依托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的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形成了集群效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超过了很多大企业。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25%是由这些产业集群创造的。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龙头,如果能把产业集群抓上去,整个纺织行业也就上去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各种人力资源,最终的结果是使各种成本降到最低(见图3)。

全国有很多纺织产业集群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很多纺织产业集群地都在谋求升级。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我国的纺织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纺织产业集群首当其冲,迫切需要升级来提高竞争力,创建自己的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较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果出现了诸如产品升级换代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业集群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倒闭是成片的”。因为同一集群内的企业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虽有规模效应,但当消费者消费热点转移,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由于集群内部专业化程度不高,将导致集群抗风险能力下降。

针对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特点,集群内的弱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并购战略进行改进。首先,通过产业整合战略来消灭竞争者或减少竞争对手;其次,通过产业扩展型并购战略,将一些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以获得从事单一业务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可行的就是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我国,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

四、纺织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基于核心能力的整合管理

企业并购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被并购方资产后,对被并购资产彻底进行改造,按照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整合资产,将其纳入正常经营的轨道,使这些资产充分发挥其收益潜能,为新企业目标服务。因此,当并购发生法律效率后,从法律上讲,该并购活动已经结束,但对并购组成的新集团来讲,并购活动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刚刚开始。整合贯穿并购全过程,并购——整合——再并购——再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量的事实说明,并购行为的失败并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而往往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出了问题。并购完成后,必须要对新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使新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人事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并购后的新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能否采取果断、迅速和有效的整合。

第2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一、苏浙沪纺织业的突出特点

苏浙沪的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苏浙沪的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江苏省作为门类齐全的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的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的“半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海派服饰的发源地,拥有中国纺织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吨/年,苏浙沪占全国总能力的65.2%。近年来,苏浙沪地区的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全国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苏浙沪地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如今被形象地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县;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杭州萧山区;领带产量占国内80%、全球30%的浙江嵊州市;家纺布艺产品年销量达50亿元的余杭区;一个衬衫产品售出15亿元的诸暨市枫桥。这些市县、城镇的纺织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外来资本、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柱。

(二)产业链条长,专业市场发达。苏浙沪地区已形成从纺织原料、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较长的纺织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产品丰富多样。纺织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市场网络化。如*市纺织业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主要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原料市场、装饰布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等。其中,位于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面料市场的“晴雨表”,是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去年成交额达226亿元。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设备改造步伐快,技术装备水平高。近年来,苏浙沪十分重视纺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设备明显增加,并成为全国喷水织机最集中的地区。化纤行业,多数采用的是涤纶长丝和聚酯国产嫁接装备。织造行业,多数为进口纺机、织机,主要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意大利等世界三大纺机先进国家,无梭化程度高,部分企业如纵横集团、越隆纺织、南方集团等甚至高达100%,居全国领先地位;江苏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印染行业,生产装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装行业,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管理技术,立体熨烫包装,吊挂式生产流水线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

(四)名牌产品多,知名度高。苏浙沪纺织业的上、中、下游产品知名度高,部分产品是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江苏省437个著名商标中,纺织业商标有72个,占16.5%;27个驰名商标,纺织业产品有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占26%;“波司登”羽绒服连续9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年“波司登”的品牌价值达36.18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服装品牌。江苏是中国的面料基地之一,“阳光”、“黑牡丹”、“太平洋”等一批面料品牌支撑起了“江苏面料”的天空,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企业生产的超薄色织府绸、牛仔布及色织布在国内独领。浙江省首次推出的十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纺织服装独占七席——湖州织里的中国童装、宁波鄞州的中国服装、嵊州的中国领带、诸暨大唐的中国袜业、海宁的中国皮革、义乌大陈的中国衬衫、义乌的中国袜业等七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以发展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等会展经济为动力,把服装业全面推向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步伐。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苏浙沪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纺织业进一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超前理念,营造先声夺人、先人一步的优势。苏浙沪地区的纺织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一是思想解放早,行动快。如*人“嗅觉”灵敏,“钻空子”意识敏锐,“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人把当时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当成机遇,兴办了轻纺市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投入400多亿元,引进先进无梭织机3万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梭化”革命;我国加入WTO前后,*人又瞄上外贸出口,使出货值五年翻了近四番。二是商机意识强,理念新。苏浙沪的纺织企业营销机制灵活,投资决策快捷。如浙江的纺织服装民企得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规定,部分原产于香港的商品,*年将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后,从中觅到了商机,纷纷准备到香港开设新厂或直接买厂。苏浙沪的纺织企业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舍得以重资揽才,善于以事业用才,注重以感情留才。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引进项目、合资合作等机会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年,浙江省组织200家企业经理,包专机飞抵东北地区网罗人才,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87.5%。地处*市的天龙控股集团、浙江龙盛集团、香港裕福服饰等6家纺织外贸类企业的老总,奔赴浙江工程学院招揽人才。*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三是定位高,目标大。*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大国际时尚之都”的目标;杭州市从历史、文化、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构想;杭州市余杭区借助“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两张金名片,倾力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生产基地;*市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这些目标都非常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二)狠抓科技创新,营造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的优势。一是大面积进行技术改造。*县为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年和*年连续两年开展“技改投入年”活动,分别投资65亿元和85亿元,助推*县*年重返全国十强县,去年又晋升到第八强;今年又开展了“产业升级年”活动,技改投入力争超过90亿元。目前,*的高温高压染色机有三分之一,热定型机有三分之二,碱减量机有三分之一,平网、圆网印花机有40%属于进口,主要引自西欧、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嘉兴王江泾镇*年增加喷水织机5600台,70%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实现了设备无梭化。无锡市要求新上项目一律使用精密纺机,目前有精密纺机13万锭,占全市纺锭总数的1/3。二是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苏浙沪的纺织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进口纺纱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并与ERP等管理信息系统联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许多服装企业装备了CAD和CAM系统,配备了吊挂流水线,并大力应用新型纺织面料、原辅材料,开发花色品种,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紧跟世界服装产品流行趋势变化,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雅戈尔等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恒柏集团、步森集团、冠友集团等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普遍应用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CAD/CAM技术。杭州众望布艺有限公司拥有比利时剑杆织机、法国电子印花机共150余台,拥有比利时SOPHIS及浙江大学CAD设计系统10套,年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江苏宏源集团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而开发的精密纺机、高速弹力丝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万吨大豆蛋白纤维项目在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成为至今为止我国在纤维领域中唯一的原创技术。地处*钱清镇的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纯涤纶仿麂皮系列、弹力麂皮系列等产品,其总量的85%出口到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舒美特纺织”、“二印”、“稽山印染”等3家企业的4种产品获万泰生态纺织品认证,取得了冲破欧美纺织品市场“绿色壁垒”的通行证。

(三)创新营销方式,营造产品升值、抢占市场的优势。一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主要采用了“外联”、“内合”、“前拓”、“后夯”等手段。在“外联”上,雅戈尔与美国著名的服装公司KELLWOOD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一家衬衫公司,将于今年5月份投产运行,预计第一年出口规模不少于250万件,全部出口到美国。在“内合”上,*市的数家纺织企业强强联合。在“前拓”上,波司登、阳光等品牌冲入国际市场。在“后夯”上,杭州市余杭区的“华思特”、“紫曼丽”、“艾森”等4家企业,总投资1个亿,从国外引进国际最先进流水线。浙江民营经济的壮大过程其实就是品牌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无牌假冒,到贴牌生产,再到自创品牌。现在像浪莎、康奈、衫衫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有的纺织企业采取网络式,通过专卖店、专卖柜、地区总、收购商业网点等形式,形成对区域内的垄断能力和规模经营;有的采取直销式,组织车队和人员在省级城市的超市连锁店、特殊通路和中大型热点、旺铺进行直销;有的采取平台式,在大城市扶植一至二家资金雄厚、仓库吞吐量大、管理能力强的大型经销商,或厂家自设中转库,形成一个物流平台,加强了对终端的控制和服务;有的采取辅助式,在划定的区域内由终端业务员联系业务完成要货订单,也就是将策划、宣传、促销活动、业务与单纯的物流完全分离。三是重视会展载体。如*举办了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高档纺织品面料、辅料及配件展览会和大韩民国纤维服装展览会,并将逐步在*建立面料业高层对话机制,适时召开国际纺织面料的高层峰会。*举办了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纺织、针织机械及印染设备展览会。杭州即将举办首届中国(杭州)·纺织新概念论坛;温州即将举办国际服装面辅料及制衣设备采购订货会、国际服装特许经营交易会。这些会展活动对于增强纺织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优势互补,营造借牌造势、借力推进的优势。在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苏浙沪三地各有其优势,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又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为*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苏浙两省注重和*经济的全面接轨。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的要素辐射。苏浙两省甘当“配角”,争当“名角”,利用和依托*的金融、信息、技术等资源,加快与*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浙江民营企业把*作为平台,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借助*,改善了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结构,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浙江在*兴办的企业总数有5万家,总投资规模达500亿元。这些企业带给*及周边地区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苏浙两省把“接轨*”当作一个常设课题,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出与*错位发展的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以*市为例,纺织业在*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的对象,*市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使之成为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市的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的大专院校。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凝聚合力、跨越发展的优势。苏浙沪地区把优化环境作为纺织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县出台了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创立品牌的奖励政策,对当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重奖150万元,授予企业有功人员“县长奖”;对获得“国家重点保护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的奖励20万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著(驰)名商标的本县企业,其品牌产业在实施扩产或技改项目时,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的纺织项目,县政府重点扶持;对获得市级著名商标的,奖励2万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如杭州市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女装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项政策性措施,举办了杭州市女装产业发展工作新闻会,开展了“十强女装生产企业”、“十大女装品牌”和“十佳服装设计师”“3个十”评选活动。三是营造良好的设施环境。苏浙沪地区以市场、园区、交通为重点,大力优化纺织业发展的“硬环境”。如江苏省无锡市将建设一个比中国轻纺城更大的市场,挑战浙江省*市中国轻纺城的亚洲霸主地位。而中国轻纺城也未雨绸缪,计划投资8亿元进行扩容,并于3月份动工。新市场占地30800平方米,门店多达1600个,将于200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杭州市决定在江干、萧山区各建一个女装产业园区,在西湖边的武林路、杭海路各建一条时尚女装特色街。四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成熟的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县积极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打造“诚信*”。*年*县外商投资企业突破400家,其中近一半外商将资金投向了纺织服装类企业,仅引进无梭织机就达近万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与建设全市纺织骨干基地的要求相比,我县纺织业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县区相比,在发展水平、增长后劲、未来潜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县作为全市的经济强县之一,应当在全市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的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立足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和完善纺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县应按照“一业特强、多元发展”的原则,“创造特色抓重点(家纺业、服装业),营造规模上档次,制造精品创名牌”,力争用三至五年建成行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棉纺织之都”生产基地。在产业布局上,以湖滨、陈户、闫坊为重点,努力打造织布、老粗布(生态布)、毛巾三大纺织产业集聚带。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积极拉长纺织产业链。对化纤、纺织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尽快打破“有布不成衣”和“中档产品、一般价格”的局面,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中高档化和高附加值性。*年—2007年重点抓家纺业,2008年—2012年重点抓服装业。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内资的吸收和利用。

(二)进一步加大对纺织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纺织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地闯”的创新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政策介绍、法规宣传、典范推广、信息通报与反馈,为纺织企业搞好服务。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三乱”行为,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县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各类人才信息,为纺织企业搞好人事。要合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扶持纺织企业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努力实现资本运作。对当年实际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和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给予“一厂一策”的扶持。

第3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特色纺织产业集群;城镇化;耦合联动发展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型专业镇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13YJA790071)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13AZD01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日

一、引言

柯桥是一座托在布上的城市,柯桥的发展是纺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联动发展的历史演化过程。柯桥区地处长三角南翼,区位优势明显,北靠大都市上海,西连省会城市杭州,东接东方大港宁波,属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是中国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柯桥自2000年绍兴县政府搬到柯桥,开始进入“产业、市场与城镇化”耦合联动快速发展时期。由小集镇快速发展演变为现代化的新县城,最主要的就是依靠轻纺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化市为城的过程,通过轻纺城快速发展带动柯桥城区的快速发展,城与市有效融于一体。2013年撤县社区,加快了柯桥区融入绍兴主城区的步伐。

二、柯桥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联动发展现状

(一)柯桥区特色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纺织产业集群作为绍兴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经历几百年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快速崛起,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大影响力,成为浙江省甚至全国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典型。回顾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1760年前)、震荡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我国改革开放前期,1760~1978年)、崛起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五个阶段。柯桥区是全国纺织生产能力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现有各类纺织企业近万家,年产各类化纤300余万吨,印染布190亿米,服装近3亿件(套),年出口纺织面料近90亿美元。柯桥区的纺织产业经济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0%,基本形成了由PTA等化纤原料到化纤面料、印染印花、服装、家纺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强大的纺织产能对全国的纺织行业影响巨大。柯桥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是柯桥区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区的立城之本和经济强区的立区之本,中国轻纺城是柯桥的金名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4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成交额1,105亿元,网上成交额59.4亿元。

(二)柯桥区产业、市场与城镇化耦合联动发展现状分析。中国轻纺城始建于20世纪80代,是全国首家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近年来,柯桥坚持产业、市场与城市建设联动发展,大力推进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市场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轻纺城现有市场建筑面积365万多平方米,传统区营业房26,000余间,注册经营户(公司)22,000余家,常驻国(境)外采购商5,500余人,国(境)外代表机构近千家。中国轻纺城市场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常驻中国轻纺城境外企业代表机构近千家,境外专业采购商1万余人,常驻的境外采购商5,500余人,拥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1,261家。

目前,中国轻纺城已基本形成了“南部的传统交易区、北部的市场创新区、中部的国际贸易区、西部的原料龙头区和东部的物流配套区”。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全球每年有1/4的面料在此成交,与全国近一半的纺织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市场率先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现代金融服务,引导培育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时尚创造和产业链整合的新型公司化经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成绩。

三、柯桥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联动发展机理

柯桥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联动发展机理可以用图1所示。(图1)柯桥在打造“国际纺织之都”过程中,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模式可以概括为:

(一)市场空间与产业空间的协同创新有效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柯桥纺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专业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基础,并形成全球性的纺织贸易市场。生产性纺织企业主要分布在柯桥城区,柯桥县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调整和推动,将生产性纺织企业引入各类工业园区,淘汰一些生产技术落后的、高污染的生产性纺织企业,引导纺织企业之间进行整合、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既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也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贸易性专业市场则分布在城里,中国轻纺城市场空间与柯桥城市空间呈互动发展,市场空间的拓展拉动着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空间的发展也为市场空间发展提供了各种基础设施。

(二)各类工业园区和创意园区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创意经济集聚的协同创新发展,也推动柯桥向创意型城市发展。柯桥自2002年来一直全力打造滨海工业区,2006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核定的省级开发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纺织产业基地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2008年,滨海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218.31亿元,其中纺织产业总产值达到1,599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70.5%;主要产品包括合成纤维(PTA)、化学纤维、布及丝织品、无纺布、印染布、服装等;亩均投资约236万元,亩均产出约388万元。以滨海工业区扩容、提升为重点,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纺织原料PTA生产、印染企业产能压缩和集聚发展为重点,推进形成工业废弃物回收和再资源化的循环产业链。

同时,柯桥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以科技园、创意园建设为重点,大力优化科技政策,完善创新环境,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意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规模50万平方米,由F5创意园、科技园和中国轻纺城创意园三个园区组成,目前已建成近2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17万平方米。2012年科技园建设,全年实现投资1.32亿元,完成项目审批、工程设计、土地挂牌、施工招标等前期工作,桩基全面完工。中国轻纺城创意园建设,全年实现投资4.68亿元,新建10万平方米办公研发组团主体结构结顶。瑞雪大厦、宝龙大厦全面投入使用。

(三)实体专业市场空间和各类网上专业市场的发展有效拓展了市场空间和城市发展空间。柯桥通过实体交易平台与虚拟交易平台空间集聚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中国轻纺城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促进了柯桥城市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水平。

实体交易平台建设。柯桥区政府为促进纺织相关产业的交易,成功打造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市场两大在国内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专业市场和交易平台。1988年10月1日,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柯桥轻纺市场(中国轻纺城)应运而生。接着,第三代的中区和东区(1991、1992年)以及第四代的北市(1992年)和西市(1993年)相继建成,终于在柯桥本地组建了由东、中、西、北四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核心市场网络。其中,含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产品市场5个,它们在区域内既独立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区块,又遥相呼应、相互配套,编织成一张规模庞大的纺织品及相关原辅材料交易流通的市场网络。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11,600多亩,已形成“南北中西东”五大市场区域格局,总建筑面积达326万平方米,包括主体市场面积275万平方米和仓储、物流、会展、研发等配套市场面积51万平方米,拥有市场营业房20,348间,注册经营户19,085家,其中公司化经营户3,470家,常驻国(境)外代表机构682家;钱清原料市场占地350亩,拥有五大交易区,总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包括1,800余套营业用房、百余幢配套仓储用房,现有经营户970多家。2012年实现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达973.32亿元和415.29亿元。

虚拟交易平台建设。在中国轻纺城实体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个全新意义的中国轻纺城也即将诞生――由“网上轻纺城”开发组建的中国轻纺城虚拟市场并于2013年6月8日正式上线运营。中国轻纺城虚拟市场以中国轻纺城实体市场为模本,凡在中国轻纺城传统市场区域的门市部经营户,均可报名注册。首期,老市场、东市场、北市场、联合市场、北联市场、坯布市场、天汇市场、东升路市场等8个市场先行进入虚拟市场,其中有1,000余家门市部已注册入市。

整个虚拟市场就像一个浓缩版的实体市场,各个专业市场入口、市场通道清晰可见,首期8个专业市场共有网上门市部1万多间。虚拟市场门市部拥有网络地图一一对应、线上线下买家发展、款到发货安全支付三大主要功能,前期网络公司500名专职人员将辅助经营户运营网上门市部,今后,前来采购的客户,可以按图索骥逛市场、下订单。

(四)专业市场商业人口集聚和产业人口集聚有效带动了城市人口集聚。纺织一直是柯桥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国轻纺城现有市场建筑面积365多万平方米,传统区营业房 26,000余间,注册经营户(公司)22,000余家,常驻国(境)外采购商5,500余人,国(境)外代表机构近千家。中国轻纺城市场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常驻中国轻纺城境外企业代表机构近千家,境外专业采购商1万余人,常驻的境外采购商5,500余人。柯桥纺织企业众多,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3,400多家,从业人员达26万多人。庞大的市场商业人口和产业人口有效形成柯桥城市人口集聚。据统计,柯桥城区户籍人口是20多万,常住人口在40~50万。市场空间发展、产业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人口发展有效实现了“城”与“市”的融合创新,形成产业、市场、人口、空间协同创新发展,柯桥形成了富有创新、创意和繁荣的“国际纺织之都”。

四、柯桥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联动进一步创新发展对策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柯桥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联动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具体发展对策如下:

一是以市场为主导,构建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联动创新发展的衔接点。通过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更好经济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市场功能创新实现城镇扩张和信息化建设,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为载体,实施园区化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中同步提升纺织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品位,为产业和市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动力。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功能创新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协调发展。

二是以产业为抓手,继续经营集聚经济,通过产业和市场的集聚带动城镇人口集聚。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城镇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统一发展,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这都必须以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为基础。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继续推进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建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提升柯桥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吸引产业人口和商业人口集聚,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三是以开放型经济为战略目标,打造纺织产业国际创新中心。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先进的国际理念,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先进的城市功能,吸引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纺织产业国际化过程也是柯桥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两者的耦合联动创新可以进一步推动柯桥成为纺织产业国际创新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龙微琳,张京祥,陈浩.强镇扩权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4.

第4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hen put forward that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adjust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actively unde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speed up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as a wh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chain.

纺织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活跃市场、安置就业、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从2007年起,尤其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周边国家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普遍上涨等一系列变化给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2009年以来,欧美一些国家以振兴本国产业、保障就业为由,加强了环保、技术壁垒的设置,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十二五”时期,我国步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一、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评价与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纺织工业具有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低,国内外市场潜力大以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配套协作等优势,构成了目前主要竞争力来源。

1. 纺织工业竞争力测算

参照波特钻石模型,构造了一个纺织工业竞争力三层次评价体系。

采用2001 ― 2009年纺织工业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并绘制变化折线。

由于测算结果反映的是所选年度竞争力指数的相对值,2001 ― 2004年数值为负,2005 ― 2009年数值为正。由于数值的正负不影响比较结果,本文没有进行调正处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来看,2001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有 3 个特征。

第一,总体上,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我国纺织工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呈加速提升趋势。显示2004年竞争力指数曲线出现拐点,即折线的斜率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显示了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贸易环境优化使我国纺织工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2008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低于2007年和2006年水平。说明对于出口比重约占 1/3 的我国纺织工业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国纺织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使得当年竞争力指数下降明显。

2.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工业化报告》的五大类指标体系来反应国际行业水平的差异: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工业技术投入及先进性指标、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指标、工业发展环境指标。依据国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以上五大类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水平。在具体计算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指数时,沿用了指标赋值后的加权平均法:

工业竞争力水平综合指数 = ∑(实际指标值 / 标准值)×权数)。

计算出来的纺织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 ~ 100 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竞争力综合水平越高。计算结果。

根据对纺织工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国内外水平的确定及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 48.25%,即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世界先进的 50% 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工业化报告》认为,我国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或现代化水平值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 20% ~ 30%,那么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远超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值。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是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

二、把握机遇,积极调整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1. 增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领域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创技术开发。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业开发;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等 4 个领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能否加快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决定我国纺织工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

二是购买和储备尖端技术。技术贡献率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纺织优势企业之所以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技术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些国外纺织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研发伙伴,甚至为了企业正常运营而出售部分技术。因此,我国纺织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研发,或选择购买一些尖端技术,加快向技术高端迈进。

2. 加快推进品牌竞争战略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产品仍以低利润的OEM和ODM为主,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当前应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思路,加快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适当收购国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经营战略,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企业,加快我国纺织品牌建设,并借他们已有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例如,2009年6月29日,法国皮尔 • 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中国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我国纺织企业实力打造的结果。

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类市场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纺织品服装出口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加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市场。

市场多元化不但可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纺织出口结构。在传统高端市场竞争中,我国纺织出口附加值较低,应在保证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品牌、技术领域迈进。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亚一些新兴市场中,我国应主动把握消费需求趋势,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将我国纺织工业终端产品的销售甚至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缓解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给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4. 健全行业标准以推动国际化进程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是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保障。

一是打造绿色纺织。绿色环保是纺织品服装的生命,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欧盟是最早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绿色壁垒的地区,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生产过程并控制最终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打造绿色纺织不仅需要走高科技路线,不断在绿色生产领域开创新技术并降低市场化成本,更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加以规范。纺织工业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纺织工业耗能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的 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 10%。其中 80% 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 10% 左右。由于我国目前排放标准等不够健全,加上有些纺织企业对环境严峻性认识不足,节能减排投入少、先进技术装备采用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高质量环保产品的生产远低于国际市场要求,成为向新阶段迈进的瓶颈。

面对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动,我国纺织工业应该在现有产业链分工基础上,把握机遇,积极做出竞争战略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中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向纺织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黄群慧,余菁,等. 中国工业化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2] 王茁. 收购国际品牌证明中国产业趋于成熟[ EB/OL].

省略,2009 06 29.

第5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1.1复苏———改革开放为新疆纺织产业带来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新疆把纺织工业列为了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和高利润、高税收、高创汇的优势产业,新疆纺织产业慢慢从严冬中复苏,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10年内,新疆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新增了2.4倍,新建了新疆毛纺织厂、昌吉棉纺织厂、库尔勒棉纺织厂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纺织企业[2],产品也从棉纺织品扩展到了毛纺织品。然而在90年度末期,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纺织行业与全国纺织业一样,又重新陷入了新一轮的逆境。

1.2曲折发展———二十一世纪新疆纺织产业

进入新世纪后,新疆纺织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装备不断现代化,产品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3]但产业链不完善,产品品种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与内地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

2新疆纺织产业的现状

目前,新疆纺织产业由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化纤等子产业构成。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在新疆纺织企业总数中,棉纺织企业约占39%,毛纺织企业约占8.1%,亚麻企业约占1.5%,针织企业约占3.7%,服装企业约占46.3%,化纤企业约占6.6%,家纺企业约占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棉纺织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10年,新疆棉纺织产业的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51%;化纤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也十分突出,依托丰富的棉花原料,新疆粘胶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2010年,粘胶纤维产能占到全国20%,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46%;毛纺织业是新疆传统的优势产业,但在市场和内地企业的双重挤压下,新疆毛纺织产业始终处于不断萎缩中,2010年,新疆毛纺织产业的产值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新疆服装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规模都普遍偏小,产值也较低,2010年,新疆服装产业的产值也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见图1)。由此可见,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极不均衡。服装、家纺等下游终端产业产能的缺乏,导致了新疆纺织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内地市场。远离消费市场,长途的运输,使新疆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重重困难;同时,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又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极易受到内地纺织企业需求波动的影响。此外,从纺织产业价值链来看,高附加值产品的缺乏,也导致了新疆纺织产业利润率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原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能源费用的提高,都会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004年及近几年棉花价格的上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就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纺织品终端产业产能的不足,使得新疆地区有很多纺织消费品来自于内地。长途的运输,使得新疆地区纺织品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内地市场,从而损害了新疆地区广大纺织品消费者的利益。

3新疆棉纺织、服装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分析

3.1新疆棉纺织产业及产品结构分析

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奎屯市,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以及东疆的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目前,新疆棉纺织企业中约90.6%的企业是单纺企业,只生产棉纱,棉纺织产业中各产能的发展极不均衡。由于棉纺产能远远多于棉织产能,因此,新疆棉纺企业的棉纱产品,除少量本地消化外,绝大部分得运往外地销售。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运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新疆棉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内地下游企业发展的制约[7]。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内地纺织企业产品市场的萎缩,使得内地纺织企业对棉纱需求的减少,这一现象马上就影响到了新疆棉纺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使得新疆一部分产品单一,档次较低,主要是依赖内地市场销售的棉纺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根据对新疆48家生产棉纱产品企业的调研,新疆棉纺产品主要有普梳纱、精梳纱、半精梳纱、紧密纺纱、气流纺纱、色纱等。其中,生产普梳纱的企业约占棉纱生产企业总数的35.4%,生产精梳纱的企业约占77%,生产紧密纺纱的企业约占54.2%,生产气流纺纱的企业约占31.2%,生产半精梳纱的企业约占2.1%,生产色纱的企业约占4.2%。这些数据表明,新疆棉纺产品主要集中在白纱方面,色纱作为纱线中的高端产品,在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在白纱方面,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档的精梳纱、紧密纺纱中,此外,普梳纱、气流纺纱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新疆棉纺产品结构比较均衡,产品档次呈梯度,基本能满足下游产业不同产品的需求。普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16s-40s范围,其中,生产16s-25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普梳纱企业总数的35.3%,生产26s-40s纱的企业约占64.7%;精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40s-350s范围,其中,生产40s-6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精梳纱企业总数的21.6%,生产60s-100s纱的企业约占72.2%,生产100s以上的企业约占6.2%;气流纺产品的纱支基本在12s-32s范围,其中,生产12s-2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气流纺纱企业总数的73.3%,生产21s-32s纱的企业约占26.7%。从上述产品结构可以看到,新疆棉纺产品主要偏向于中高档,这使得新疆棉纺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疆地区棉织面料类产品主要有棉坯布、棉印染布、棉针织布等。其中,棉印染布作为棉坯布的下游产品,2010年产量只占棉坯布产量的0.39%。制约棉印染产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治区政府对印染产业的发展相当慎重;其二是印染布与最终消费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必须紧跟市场潮流,这就要求印染布从下单到交货,周期必须很短,而新疆地区服装业不发达,对印染布的需求不大,这就使得印染产品必须以内地市场为主,长途的运输制约了新疆印染布产品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9]。由于本地缺乏印染产业,因此新疆地区大部分棉坯布也以内地市场为主。相比于棉纱,长途的运输,除了增加产品成本外,也使得新疆棉布的交货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导致新疆棉布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较弱。[10]新疆地区生产的针织面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后续产品生产的需要,因此进入市场的较少。

3.2新疆服装产业产品结构分析

目前,新疆服装生产企业大约有60多家,主要以生产职业装、工装、舞台装为主,其销售市场主要是本地的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一部分销往国外。新疆服装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再加上新疆地区上游原料产业的缺失,因此无论是在内地市场还是在本地市场,新疆服装产业的竞争力都很弱,市场占有率很低。

4新疆纺织产品销售市场分析

4.1本地市场

新疆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总人口只有2200多万;再加上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各民族、甚至是相同民族不同居住区域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多样性[11],单个市场容量不大。目前新疆纺织产业以新疆地区为主销售市场的主要是服装。目前,在新疆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型服装企业有4000多家,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仅三家。总体情况是: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由于新疆服装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在大陆产品的销售中,即使内地企业的产品成本加上运费,在价格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此外,内地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更紧密,能及时跟进国际服装潮流,因此在高档服装领域,新疆企业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新疆服装企业始终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新疆地区服装企业要发展,必须依托自己的优势。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细分市场需求量不大,正好适合于规模小、实力弱的服装企业实施小而专、特色经营的战略。新疆服装企业可以依托自己了解市场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具有特色的服装,从而以产品的特色来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12]。而实力较强的服装企业,则可以利用新疆的地域优势开拓周边的国际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周边国家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而且这些国家的服装产业都不太发达,因此对中国产品具有较大的潜在需求[13]。

4.2内地市场

内地市场是新疆纺织产品的主要市场。根据对48家棉纺企业的调查,仅有5家企业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其余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都在内地(见图2)。在内地市场中,除17家企业产品在集团内部下游企业之间流通外,其余企业产品都进入了普通流通领域,参与内地市场的竞争。鉴于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新疆的棉纺产品在内地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运输成本以及新疆火车外运运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这些优势[15]。因此对新疆棉纺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获得发展,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以弥补长途运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其次,应完善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链,增加本地市场对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棉纱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

4.3国际市场

新疆地处亚洲中心,有多个口岸与周边国家接壤,贸易地理位置极具优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又与周边国家相通。这一切都为新疆纺织产业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一直以来,新疆纺织产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棉花、棉纱、棉坯布等半成品为主,附加值很低,而高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很少。再加上出口量不大,因此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16]。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完善是很重要的一环。服装产业作为纺织产业的终端产业,其发展对新疆整个纺织产业链都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而新疆服装产业要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国际市场是新疆纺织产业很重要的一个销售市场,其开拓程度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

第6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中国特色的国际盛会一路走来

在与“ITMA AISA”联合之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分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以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联合承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是我国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纺织机械类专业展览会,并于2002年成为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展览会。与“ITMA ASIA”联合以后,展会引进和借鉴了许多先进的国际办展理念,并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无论在展会的管理水平还是服务理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且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展会管理体系。

被誉为世界纺机业界的“奥林匹克”的“ITMA展览会”是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举办,众多全球先进的纺机技术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2006年4月22日,两大展会主办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从2008年开始正式将双方旗下的“CITME”展览会和“ITMA ASIA”在上海联合举办。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与“ITMA AISA”的联合举办,不仅是为了有力地推动亚洲纺织机械领域的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加强各国纺织与纺织机械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纺织机械类展览会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大全球著名的纺机专业展会的联合,将会大大减少全球纺机企业和纺机用户的参展和参观成本,并促进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纺机专业类展览会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

本次展会是“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和“ITMA”两大国际品牌展会第三次联袂在中国举办,展会不仅得到了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和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及其9个成员协会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日本纺机协会、美国纺机协会、韩国纺机协会、中国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以及印度工程出口促进委员会等专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更在纺织行业的全新形势下,展现出了新的特点。

适应市场需求的纺机聚会

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0家纺机企业在本届展会上全力推出了自动化高、节能降耗、适应绿色环保要求的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全球经济尚步履蹒跚之时,中国再度成为吸引世界眼球的焦点。

“本届纺机展看热闹的相对少了,真正的参与者增多了,这些与会者多为企业家、实业家、经济实体的驾驭者,还有更多熟悉业务技术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展品的展示和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到新知识,受到启发。”这是主办方对观众严格筛选的结果,更是纺织业界自发而成的新风尚。

“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围绕纺织工业发展这个主题,有的放矢地实现发展”,这正是本届纺机展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参展企业所展出的产品不论是新品种研发,或者是传统产品的改进提高,都紧跟高新技术发展,向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发展,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用工,减轻体力劳动,更加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产品,服务于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本届展会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纺织机械制造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通过先进制造工艺,制造出精益求精的产品,展品可能很快成为商品。市场无边界,为了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展品或商品生产,实行优化设计,精细制造,择优配套,行业内外技术的相互移植,也在展品的展示中得到启示。

为了配合参展企业完整展示体现高水平的自动化设备,此次展会容许超长设备整体展出,比如经纬的粗细络联、上海太平洋1224锭带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以及同和配全自动理管箱的粗细联,康平纳的装卸纱机器人等都成为本届展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中纺联领导高度肯定展会成果

开展首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杜钰洲、许坤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张延恺、徐文英,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副理事长祝宪民等领导参观了展会。在W1馆的中国恒天集团中,王天凯对粗细络联纺纱系统表示赞许,他说,“该系统可以提升产量、节约用工、如果该系统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将为中国纺织行业做出突出贡献。”

欧瑞康、立达、萨维奥等海外纺机代表性企业,此次都将在ITMA2011展出的最新机型带到了本次展会中,无论从展馆布置还是展品本身,都能够看出国外展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立达此次携4种纺纱技术,为中国及亚洲市场带来了J20喷气纺纱机等改进机型。欧瑞康则为参观者准备了一间“虚拟展品室”,通过3D技术,使参观者亲历非织造布、合成短纤及BCF地毯纱设备复杂的安装过程和每道处理工序。从这些展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国外先进企业现在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而且基本都在国内实现了本土化生产,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内设备的价格差距。另一方面,国外先进纺机设备的确在节能、环保、自动化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国内企业在本次展会上也让人眼前一亮,王天凯在参观了国内重点纺机企业的展品之后,表示国内纺机设备近几年进步很快,其中有几类性能特色较为明显的设备以及一些老机改造项目让自己印象深刻,说明国产设备进一步贴近了中国纺织市场发展的需求,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并注重节能、环保等方面性能,与国外先进设备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后国内纺机企业还应继续缩小与国外进口设备的差距,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基础件难题得到关注

每届纺机展的亮点很多,但展会的亮点有大有小。除了主机之外,为主机配套和生产维修服务的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也得到更多地关注,品种多、规格全。布展的方式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按产品类型的集中,又有企业集团的特殊展示,这也是一个组织形式的亮点。“一年有变样,两年大变样,”这成为本届纺机展留给观众留下的最大印象。

每一台机器的组成都是靠无数个零部件构成的,每一个零部件的好坏,都决定着这台机器的好坏。这一点在今年的交流中,苏州市京都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晓感触很深,他说,“在本届展会上能够感觉到这些龙头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这是非常欣慰的一面”。面对困难,但是也要看到机遇,在国外,对于服装的一个纽扣也有严格的要求,在国内一些看不到的细节要求并不是很高。真正做企业的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足够关注细节,如果不关注,你的机器不可能做到完美。“本次展会上我看到很大的变化,恒天、郑纺机等国内龙头纺机企业都来到京都的展位上进行贸易洽谈,作为国内纺机企业的龙头,今年对技术改造和升级更加关注。原来一些大的企业对基础配件都不太感兴趣,今年更加关注一点,恒天负责技术的开发部部长等都来到展位进行了深度交流。我相信这些纺织大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的加剧,必须去也必将会去关注这些细节问题,否则都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

中国市场潜力再获全球认可

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Stephen Combes在本届展会上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纺织机械最大的买家和卖家,因此许多知名的欧洲纺机制造商纷纷瞄准中国市场,并已经设立工厂或者选择合作投资生产,以实现成本节约的优势。今后会员企业会继续在一些关键市场实现本土化生产,比如瑞士纺机协会成员立达集团,正在扩张在中国的运营范围。最近有报告指出,他们会在未来两年双倍增加在中国的工人数量,达到1800名员工。另外,许多德国公司也在中国建立了生产线。要想在竞争环境中生存,纺织企业需要投资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方案。其中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发展高科技,使商业及生产更节能、更灵活。纺织机械市场非常巨大,市场分类也较完善。

“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商跟其他地区的纺机制造商一样,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Stephen对中国纺机企业表示肯定,他说,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成员也希望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为纺织制造者创造巨大的价值。这一点从他们参加ITMA展会并持续地展示新产品给全球的观众就能体现出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地买家的需求已无分别。不论来自哪个国家的买家,都普遍关注生产率的提升、成本的节约及服务质量。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的会员将继续寻求为客户开拓产品价值及增值的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制胜策略。Stephen强调,“我们会员企业一直视亚洲为重要市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的诞生就是我们重视亚洲地区市场重要性的见证。”

当今全球工业的焦点是环境污染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节约问题,市场对环保纺织品需求的增加有助于推动对环境友好型纺机设备的需求。消费者、工人、决策者视可持续性的生产过程为必须,因此,纺织企业除了开发绿色环保生产技术之外别无选择。Stephen说,“我们许多会员协会正在从事相关项目的研究并为环保技术的发展做出努力。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会员曾在ITMA2011展会上展示的最新绿色环保设备,也会在2012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进行展示,我们希望能在展会上收到参观者好的反馈。自从ITMA亚洲展览会于2008年移至上海后,该展就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市场买家和卖家首选的展会平台。”

第7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作为为实现“纺织强国”提供装备技术支撑的行业,纺机行业大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一历史性文件无疑将成为一面镜子,映照着整个纺织服装业的现在与未来。

把脉:纺机业的现状与问题

工信部权威定位纺机业―― “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25%。

“课题组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情况,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清国际、国内纺织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基础上,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确定了发展的重点。”《意见》第一稿起草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在接受《中国纤检》采访时阐释了出台背景。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列举了我国纺机业近年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装置、日产200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在涤纶、聚酯装备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自动络筒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自动络筒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非织造布机械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意见》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劣势作了四点权威总结: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棉、毛、麻、丝等纤维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部件市场的40%。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纺织机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调整:四原则“领航”

《意见》定调了本次结构调整的四大原则:一是将调整与升级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三是整机制造与专用件、配套件相结合;四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调整与升级应同步进行。纺机行业的调整是契机,升级是为了巩固调整的成果。”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这就要求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型。

纺机行业的调整、升级,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此,《意见》提出两者要紧密运用的原则。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装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专用件和配套件提高到战略位置是《意见》的一大突破。一直以来,政府和行业都强调要增强整机制造的能力,然而随着一些进口关键零配件对利润的巨额吞噬,业内已逐渐认识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重要性。“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重点,加强专用件和配套件研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提升纺织机械整机装备水平提供保障。”

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一向是一对矛盾,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纺机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手段,为了保证行业的整体利益,《意见》要求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成:三年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2009―2011年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

三大目标为: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无梭织机和主要针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60%提高到70%。2.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并推广应用国产产业用纺织机械,使其占全部纺织机械市场份额由目前10%提高到30%,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水平逐年提高。3.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制造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重点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由目前的10%~12%提高到15%~20%,主要专用件、配套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作为纺机行业的“掌门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高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完成工信部制定的“三年三大目标”。他提出,完成目标行业协会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二是通过行业展会向市场推介宣传新型纺机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信息优势,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前几年棉纺、化纤成套设备国家专项的设立,目前成果逐一显现。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建立了针织、印染、节能减排、器材专件等领域的专项攻关,正在全力实施中。“通过专项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带动行业的进步。”他透露,协会、大专院校、企业的三角“技术创新联盟”正在谋划当中,不久的将来,三方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攻关,共享技术成果”。

而作为行业协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刘家强表示,“三年调整和振兴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有许多新观念、新思路要我们学习理解,有许多新模式、新举措要我们来贯彻实施。”

狠抓:七大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应着重加强在传统与新型纺机、节能减排、配件等方面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细络联、粗细联等棉纺设备,高速智能型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织造设备。”不仅仅传统纺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新型纺织机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也要加快。“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特种和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并推广产业用特种织机、经编机、缝编机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纺机的节能减排性能以及配件制造是《意见》的一大亮点。由于国家环保指标的日益严格以及国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纺织机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纺织机械装备中推广应用具有高强、轻质性能的新材料和节能的机电产品,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印染设备、节能节水的麻纺和丝绸设备等。”同时要求提高纺织机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能力。具体部署为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两化”融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要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并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企业运行的载体,现行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应调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形成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委员会和各级检测中心等资源,建立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新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部级、省级纺织机械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强基础性试验、工程化试验和检测分析能力。“加快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纺机企业政策支持的具体方式和项目。

政府应重点对技术进步项目和应用国产机械予以政策支持。“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纺织机械装备的项目,按国家鼓励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执行,并在技术改造项目安排等政策上予以优先考虑。”在支持技术进步方面,重点支持新型纺织机械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高质量水平的工程化试验线项目、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开发的纺织机械装备项目以及纺织机械制造工艺研发、质量检测、工艺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

第8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为期一天的ITMAITMF世界纺织峰会将于9月2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ey Juan Carlos I酒店举行,会议涵盖了一系列对世界纺织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的议题。全球知名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Barry Eichengreen将在大会上评论全球工业发展现状,聚焦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讲嘉宾之一,他将细致地引导与会者共同展望未来全球的经济走势和重要企业的发展前景。

Eichengreen教授认为,无论是纺织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都与全球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未来 5 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悬而未解的债务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增速剧减。虽然有些人认为经济增长应从亚洲市场转移到西方市场,但是全球投资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零和博弈。假设可以避免通胀和财务问题,亚洲就应该能维持目前的投资率,相对地,如果西方国家可以解决债务和赤字问题,那么就应该能增加在亚洲的投资。

Eichengreen教授表示,纺织服装产业可能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只有通过这种会议,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本次会议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CEMATEX)和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首次联合打造,世界纺织信息网(WTiN)和MP International协办。赞助商包括Oerlikon Textile(欧瑞康纺织)集团、Filature Miroglio旗下Newlife品牌和荷兰TenCate集团。

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沪举行

6月30日 ― 7月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2011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本次会议采用主题报告与专题论坛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三大篇”即集成创新篇、技术创新篇、市场趋势篇探讨了新形势下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及发展对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胡松等到会并致辞。

张莉指出,如何建立包括市场预测、产品工艺技术与结构形态设计、文化创意、资源配置与生产过程控制、营销反馈为一体的产品开发体系,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学研整合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科技成果向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价值转化,发展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话题。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材料与工效研究室主任施楣梧用实例说明了TRIZ理论在纺织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龙海如针对近年来常用的几类功能性纺织面料,综述了国内外纺织产品开发的发展动态;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则从低碳节能的加工要求出发,介绍了如何缩短纤维素及其混纺织物产品的加工路线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以及新技术如何与现有工艺、产品相结合。

此外,山东省陵县宝鼎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洪臣、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东、澳大利亚羊毛发展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张建民等分别从中国服装品牌发展与供应链合作、技术创新手段、纺织品流行趋势、国际服装采购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未来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与策略。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作了总结发言,她认为,如何将源于市场自然增长的规模优势,向产业链配套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效率优势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已成为行业性课题。上下游企业和品牌商应共同研究市场、共同开发产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华孚杯”2011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初评揭晓

7月16日,第二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初评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本届大赛以“色纺时尚的源动力 ―― 来自源头的梦幻”为主题,自今年5月1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 20 个省(市)自治区的 100 多所院校的师生和服装设计师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 380 份。经评比,共有 25 组作品入围决赛。

大赛评委团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邹游、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吕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金顶奖”设计师武学伟和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任淑贤组成。

本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坚持定位挖掘色纺纱时尚生活方式,塑造色纺纱服饰文化内涵,引领2012春夏休闲时装流行风潮。在第一届大赛的基础上,主办方引进了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通过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以更完善的集合创新引导色纺时尚向纵深进行,给参赛选手提供更多和更丰富的组合研发,让创意借助技术研发真正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创新时尚模式。

据了解,大赛 25 位入围选手将于今年10月下旬携作品成衣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2012春夏系列期间在北京举行的决赛及颁奖仪式。

中国时尚同盟时尚10月再聚上海

自中国时尚同盟与上海市长宁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于2010年10月成功举办首次时尚活动后,今年10月 17 ― 21日,中国时尚同盟时尚系列活动将再次登陆上海长宁,掀起另一轮时尚浪潮。

据透露,今年的时尚活动仍将由中国时尚产业论坛和时尚品牌秀两部分构成。其中时尚产业论坛将围绕“全球语境与中国价值”,邀请国际时尚知名专家以主题论坛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就世界时尚之都与中国时尚、快餐模式与中国时尚、消费新生代与中国时尚等话题展开讨论。

时尚品牌秀将有近 15 场品牌和设计师秀构成,包括参加首届活动的志向集团(中国时尚同盟战略合作伙伴)、鼎天纺织、丹毛纺织,以及众和、狼道、兰精公司等;此外,中国时尚同盟签约设计师姜丽影、刘海程等也将在中国时尚同盟平台上展现中国新锐设计力量的风采。

中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福建石狮、浙江嵊州等也将参与本次活动,在展现区域品牌和影响力的同时,还将与上海市政府和时尚产业进行交流对接,推进时尚都市与产业集群间的合作。

2011时尚活动将覆盖全国 200多家平面媒体,并与广西卫视、吉林卫视、CNTV、腾讯、YOKA等网络媒体进行战略合作和即时互动,同时还将与分众传媒进行合作,覆盖全国 90 多个城市的电视终端。

“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动

7月8日,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会在京举行。

第9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我国是麻类纤维资源丰富的纺织生产大国,我国的苎麻纺织、亚麻纺织、黄麻纺织三大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加工体系及相当的规模,在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方面比较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其它麻类纤维还有大麻、罗布麻、剑麻、凤梨麻等多种资源,正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目前麻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年销售产值近270亿元,麻纺行业在纺织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尽管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比重较低,但麻纺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较快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原料种植、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相当的规模,中国的麻纺纤维加工量约占全球的12%,亚麻和苎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均居世界首位,亚麻纺织能力约占全球的5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麻纺织大国。而这一切都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30年麻纺之变

在三十年前的经济恢复时期,我国麻纺织业规模小、企业少,产品品种单一,主要产品为纱、布、麻袋。1978年麻纺织工业产值仅10亿元,主要麻纺织品出口0.6亿美元。麻纺织加工能力仅有:苎麻纺锭3.22万锭,苎麻织机1258台;亚麻纺锭1.93万锭,亚麻织机735台;黄麻织机5037台。产品产量:苎麻布620万米,亚麻布1930万米,麻袋2.89亿条。这些产能主要集中在新中国第一个利用外资建设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建国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纺织厂“浙江麻纺织厂”和株洲苎麻纺织厂等少数几家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放宽了麻纺织原料、产品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对苎麻纺织品减征工商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快了苎麻纺织工业的发展。粮食储藏、运输和救灾物资对麻袋产品的需求,促进了黄麻纺织的快速发展。到1988年,麻纺织工业产值已达到30亿元;苎麻纺锭36万锭,比1978年增长了10倍,主要麻纺织品出口创汇3亿美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的十年,是麻纺织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的重要时期。1996年,中国占世界亚麻纺织总量的比例为16%,欧洲为70%。但是到了2005年,中国占世界亚麻纺织总量的比例为64%,欧洲为27%。也就是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时间,让欧洲与中国的亚麻纺织业发生了量级换位。据悉,现在全世界麻面料的需求量每年按照30%的速度递增;欧、美则是麻类服装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亚麻纺织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麻纺织能力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麻纺织品种增多、质量大幅提高;麻纱线、织物、制成品及服装出口持续增长。麻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优化。2007年麻纺织工业产值268亿元;苎麻纺能力达100万锭,苎麻织机7494台;亚麻纺能力达80万锭,麻织机1056台;黄麻织机17125台。主要麻纺产品产量,苎麻纱13.0万吨,苎麻布2.0亿米,亚麻纱12.3万吨,亚麻布2.85亿米,麻袋0.3亿条;麻纤维、纺织及制品出7.85亿美元。与1998年比较苎麻纺能力增加一倍;亚麻纺能力增加了三倍。

三十来,我国麻纺织工业乘改革开放之风,伴国民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之势,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到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抓住机遇实现麻纺织经济稳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历程。我国麻纺织工业已具有“作物种植-纤维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完整生产体系和相当的规模,苎麻纺织、亚麻纺织规模与出口居世界首位,成为具有丰富资源,生产规模和贸易竞争比较优势的天然纤维纺织业。

三十来,我国麻纺织工业已拥有苎麻、亚麻、大麻黄(红)麻,及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芭(香)蕉纤维等多种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加工业。麻纤维纺织加工量占全球的12%。麻纤维纺织品进出口占世界麻纺织贸易的50%以上。麻纺工业总产值增长26倍;主要麻纺织品出口额增长20倍;苎麻纺锭增长30倍,亚麻纺锭增长近40倍。

三十来,麻纺织工业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产业区域布局和企业结构得到优化。麻纺织工业由东北、中西部资源产区向沿海,经济发达、纺织集聚的地区发展,并形成相当规模;麻纺织工业由初级产品纱、织物为主,产业链向高档面料和家用、产业用、服装下游产品延伸;麻纺织品附加值提高,麻纺织终端产品比重增大;麻纺织品国内市场得到拓展;麻纺织企业的个体、民营、外商、国有等多种资本结构,增强了麻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

三十来,麻纺织工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水平和领域不断提升。高支高挡麻纺纱线品种、质量位居国际先进水平;亚麻纺织技术设备位居国际先进行列;苎麻纤维脱胶工艺技术应用达到先进水平;黄(红)麻精细加工技术应用提升了黄麻纺织产品档次;大(汉)麻纤维纺织技术创新和资源综合应用创新

三十来,麻纺行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骨干龙头企业,如浙江金鹰集团、金达、肇融、湖南华升、山西绿洲等,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实施名牌产品战略;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比如新申集团、诸城德利源、铜陵华源麻业、克山金鼎、绍兴新三江、博森织染等等。有九家亚麻纺纱、织造、面料企业获得国家“中国名牌”;二十家麻纺织企业获得中国麻纺行业“知名品牌”;成为麻纺织行业具有科技和品牌竞争力优势企业。

三十来,麻纺织消费品市场有了新的拓展。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麻纺产品的消费观念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上,现在亚麻文化与时尚的流行,消费者对于消费需求的提升,麻纺织产品纱、织物、面料和服装等制品的质量水平的很大的进步,另国内麻纺产品消费市场也逐渐升温。麻纺企业开始输出麻纺织品消费文化、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国际与国内麻纺织品市场。2006年10月,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麻时尚周”主题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两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举行。这是首次通过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以“麻”为主题的时尚推广活动,2006年成为中国的“麻时尚”推广元年。引领一个时尚个性的麻时尚消费潮流。在各种服装、面料、纱线展会

上,麻纺织企业频现亮点,在“中国麻时尚周”、“麻纺时尚创意展示”的推动下,麻纺消费文化日渐深入了生活。

弥补不足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麻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要求和经营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加剧,我国麻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突出问题。例如近两年由于麻纺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麻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定的风险。

差距

目前,中国的麻纺行业虽然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欧洲等国家,但在实力上仍存在不足。中国是麻纺大国,但更要追求成为麻纺强国,而成为强国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落后,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其次,是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整体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另外消费市场拓展不足,品牌建设仍然滞后;麻类作物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发展严重缓慢,优质亚麻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也是制约亚麻纺织发展的突出矛盾。

任务

因此,麻纺行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但也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尹,产品档次和水平,强化终端市场,促进麻纺产业链延伸,提高麻纺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促进以麻纺终端产品市场为目标的上下游产业整合,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的、竞争力强的麻纺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加快麻纤维及纺织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制,提升我国麻纤维及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重点解决苎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问题;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如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应用项目;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项目应用推广;麻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应用项目;在各麻类资源主产区建设若干作物种植(含良种培育)产业化的,具有规模的重点原料生产基地,加强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种植产业化和纤维纺织加工业间的产业协调,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强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麻纺产品认证中心等,改变麻纺织行业在技术与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物流及信息等行业公共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明显落后的局面。

展望

为了实现我国麻纺织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人均劳动生产率55000元/年;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麻纺织无梭布达60%,无结头纱达到50%。国际先进水平麻纺设备比重达到50%:万元产值用水、耗电、污水排放量减少15%~20%,麻纺织业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增强科技与品牌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麻纺织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