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纺织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纺织业的特点

第1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部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第2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林乃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孙瑞哲、张延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王久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杨东辉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部门、各专业协会领导,以及会议重点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院校教师与学生获奖代表及众多媒体嘉宾出席了本次表彰大会。

此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重点颁发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及2013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奖、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奖。其中,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共130项:一等奖项目有14项、二等奖项目有42项、三等奖项目有74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为149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优秀教师奖15名, 1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纺织之光”学生奖127名2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6名、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5个、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个人5名。另有12个项目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

十年科技奖励 塑造新优势

表彰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从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把握大势塑造新优势三个方面作了主题报告。他提到,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前半程,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落实《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28+10”和《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50+110”各项任务,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明显,核心竞争力提到明显提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盟逐步兴起。近年来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任务,中纺联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在2012年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四大战略目标。《纲要》明确了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361”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孙瑞哲表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近年来纺织行业把培育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新突破口,全行业已形成共识,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加快纺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选拔、举荐、使用和管理。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工作已整整十个年头,迄今已奖励了1234项科技成果,2008年“纺织之光”基金会成立以后,加大了对奖励工作的支持力度,奖励了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44项,教育教学成果422项,优秀教师和学生783人,技术能手38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7位,单位10个,充分发挥了奖励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孙瑞哲最后指出,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纺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行业需要满怀信心,把握大势,塑造纺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新优势。

各奖项众望所归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勇副会长宣布了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张莉副会长宣布了2013年度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及2013年度“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获奖名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王久新宣布了“纺织之光”2013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获得者和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和获奖个人名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延恺宣布了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获奖名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宣布了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

“纺织之光”科技奖等获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据介绍,本年度的获奖项目呈现五个特点:第一,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今年获奖项目中产学研联合有58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学研结合项目分别占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的71.4%和53.5%。第二,跨学科、跨领域成果日益增多。第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及应用依然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在今年14项一等奖获奖项目中,高性能新纤维新材料开发及应用项目有6项,占42.3%。第四,节能减排技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印染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加工设备一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印染领域获奖项目25项,其中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项目11项,占印染获奖项目的44%。第五,高端纺织装备进一步发展。

本届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颁发了“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该奖项由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出资设立,在行业内院校中具备较高影响力。本届教学成果奖经过严格的初评、网评和会议评审,申报层次与覆盖面逐渐扩大,并有针对性地向一线教师倾斜。最终,北京服装学院李从举同志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苏州大学顾冰菲同学和武汉纺织大学陈思同学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

本届科技教育奖励大会颁发了“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和“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其中,山东省9人,其次江苏省5人。多年来,山东省和江苏省在一直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山东省,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较高,在全行业举办的多项技能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对全行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

本届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同时颁发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该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内衣部件设计、新原料应用、针织织造及染整技术、功能性面料开发、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内衣创新奖项目对针织内衣行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针织产品的调整升级和行业的技术进步。此次大会还首次表彰了在纺织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成就的优秀领军人才。经专家评审、联合会批准,授予王华平等10名同志“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彩玲等5名同志“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朱鹏等3名同志“全国纺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荣誉称号。这些同志是行业科技人才的先进代表,是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会议最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宣读了2012~2013年度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捐赠单位名单,并为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化纤总公司、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吴文宏先生、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十家捐赠单位和个人授牌。并为两次向钱之光希望小学捐赠校服的江苏圣华盾服饰有限公司颁发证书。

链接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召开

2013年11月1日上午,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在爱慕大厦总部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林乃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顾问李少苓,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财务部主任、中纺联副秘书长叶志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事部副主任、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监事孙晓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杨世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倪阳生等中纺联和基金会领导,以及基金会理事和主席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听取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孙锡敏处长对2013年度科技奖评选工作及评选结果、基础研究项目和成果推广情况的通报;倪阳生对2013年度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学生奖评选工作及评选结果的通报;孙晓音对2013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和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评选工作及评选结果的通报;杨世滨对2013年度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评选工作及评选结果的通报。

据介绍,2013年度评审出“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每项奖金5万元;二等奖42项,每项奖金1万元;三等奖74项。2013年度基础性科研项目5项,并继续资助2012年基础科研项目2项,共计经费200万元。技术成果推广项目2项,共计经费80万元。

2013年度评审出“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项,每项奖金1万元;二等奖36项、三等奖94项。获奖教师15名,每人奖金1万元;教师特别奖1名,奖金2万元;获奖学生127名,每人奖金6000元;学生特别奖2人,每人奖金1万元。2013年度评选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6名,每人奖励5000元;“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5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2013年度评审出针织内衣贡献奖12项,每项奖金3万元。

陈树津在会上对基金会近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在对基金会的捐赠方面,今年又有新的收获,浙江省杭州市吴文宏先生、浙江省桐乡市桐昆集团、福建省泉州海天集团、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几家单位先后与基金会签订捐赠了共1000万元捐赠资金和协议。在2012年末,基金会的捐赠资金已经超过1亿元,今年末净资产也将超过1亿元。捐赠资金的逐步增加,保证了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的资金逐步增长。2013年,江苏省圣华盾服饰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向钱之光希望小学捐赠校服。

第3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纺织原料”展区在简要介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类纺织原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在纺织原料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以及在海藻酸系列功能纤维、聚苯硫醚纤维、构树纤维等新原料领域的研究开发成果与应用情况。巨大的纤维轮显示,纺织产品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超越“衣被天下”的民生领域,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因此,纺织研究也在打破原有的学科和行业界限,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大势所趋。正是基于此,武汉科技学院以纺织特色整合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各学科,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特色鲜明的6大学科群。即纺织工程与材料学科群、环境与化学化工学科群、机电信息学科群、理学基础学科群、人文艺术学科群、管理学科群,各学科群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纺纱技术”展区首先分析了环锭纺、自由端纺纱等常规纺纱技术及其不足,详细介绍了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主持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四大创新、四大突破,并通过与环锭纺技术的对比,凸显了嵌入纺技术的先进性。这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盛赞为“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突破”的技术,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该展区还展示了武汉科技学院自主研发的柔洁纺技术、无PVA上浆技术等原创性纺纱、浆纱技术,彰显出学校在该领域中突出的研究能力。

技术纺织品及功能纺织品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是我国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武汉科技学院开发的花式纱线产品、纳米纤维材料及纳米功能纺织品、环境友好阻燃、免烫及卫生整理纺织品、单向导湿纺织面料、防水透湿织物、再生塑料基剑麻增强复合建筑模板、秸秆纤维、防血吸虫病感染防护服、避蚊纺织品等多种功能性高附加值纺织新产品,分别具有保健医疗、防护、军用、环保、服用等功能,为培育和扩大内需、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该校主持的“苎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项目,研究开发育种、栽培技术、收割、脱胶、纺织印染加工、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一条龙产业核心技术与现代化装备,构建生态产业链,以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苎麻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还牵头组建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从农业到纺织业,从生产过程到生态环境保护,从研究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苎麻产业技术体系。

在纺织产业链中,染整技术是对纺织品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加工的重要技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纺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同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它需要大量使用化学助剂,所以它也是制污和排污大户。简明高效、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再生循环是印染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武汉科技学院在纺织印染清洁生产,纺织品染整加工新工艺、新助剂的研究开发,功能性纺织品助剂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纺织印染废水的处理及回用这个行业重大技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曾庆福教授发明的“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获得了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以无形资产入股创立了项目产业化基地,并应用于棉印染、蜡染、针织、毛巾、苎麻、制线等20多家印染企业。

武汉科技学院连续10年稳居中国时装院校专业排行榜第一名,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时装名校”荣誉称号。在“服装设计与工程”展区,展示了学校在高级时装设计、制服设计、舞台服装设计、染织纤维艺术、服装数字化等几个领域的重点成果。其中,用服装CAD技术、三维立体测量等数字化技术对服装进行处理,以及通过网络浏览服装试穿效果的三维服装虚拟试穿系统等,都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将为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提供巨大支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装备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装备制造国之一。纺织装备是纺织工业的基础。武汉科技学院在针织服装机械、纺纱加捻机械、现代缝绣机械、纺织器材表面处理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

第4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纺织业集群;swot分析;规模经济

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 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目前已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如下:

从中国目前的纺织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以江浙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集群都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而山东省内日益兴起的纺织业集群正在成为环渤海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山东省主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拉动下,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棉纺织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20个企业中山东省企业占1/3强。2005年山东省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的21%左右;利润总额为74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6.25%;出口交货值为6.16亿美元,占总值的27.41%。可见,山东省棉纺织业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说明其产品档次较高,销售良好,使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得益于企业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的调整产品结构,得益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全省纺织行业还安排了450万左右的人在纺织行业就业,其中约350万为农民工,为全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山东省近6年纱和布产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年增长率(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从2002年第一个纺织业集群成立开始,纱和布这两种纺织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4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山东省纺织行业以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得纺织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名城镇有即墨中国针织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机名镇、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和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可见山东省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纱(毛纺)——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方式,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

(一)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

与全国其他家纺产业集聚区相比,文登市工艺家纺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文登的工艺家纺业起源于1955年,到目前,全市已拥有182家工艺家纺企业,工艺家纺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第二,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全市家纺行业共有各类技术人员52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20多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第三,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目前全市家纺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2万台(套),其中 40%达到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或超过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第四,家纺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形成抽纱、服装、羊毛衫、玩具、织造等五大门类,以中档产品为主,高档和低档产品为辅,并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第五,产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巨大。近年来,文登家纺工业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毛衫名城——海阳市

海阳市的服装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海阳市对民营经济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催动服装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市服装加工企业500余家,固定资产17亿元,年产量近2亿件,年消耗纱线4万余吨。二是外向度高。全市95%以上的服装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80多家服装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三是社会贡献大。2004年服装业实现利税3亿多元,占全市的23%;服装业向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除满足本市就业外,还吸纳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三)中国印染名城——昌邑市

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昌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 .5%,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印花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初显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扩张,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群内各企业在生产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生产工艺历史悠久。山东省几个主要的纺织业集群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很多产品加工工艺处于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生产工艺成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

3.发展空间广阔。省内很多集群已经形成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一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整个纺织行业的共同特点,而在山东省这个特点渐渐转化成纺织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加上整个省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比浙江和广东同类企业要低,整个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1.群内企业关联度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由于长期只进行加工贸易,企业间缺乏产业关联,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

2.融资渠道不广阔。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群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广东省很多纺织业集群最初都是由港澳台商人投资形成,拥有很大的资金优势。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全省纺织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4.行业协会不健全。虽然山东省部分纺织业集群早在10年以前就形成了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加强行业自律、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商贸活动的作用。

5.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自有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自身价值体现不足,知名度低,也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6.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纺织业要真正显示竞争优势就应该积极“走出去”,而山东省目前形成的纺织业集群虽然都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但是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逐渐萎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过程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集群式发展既能减少单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又能增强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

2.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自2002年12月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纺织工业协会就一直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旨在提高试点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事实证明,纺织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纺织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集群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3.国外资金流入。加入wto以后,我国投资领域对外的开放,外资进入我国纺织行业,可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与改造,为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宽了纺织业的融资渠道。

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业更能在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威胁(threats)

1.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根据波特“五要素模型”组织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现有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国内已经形成的其他纺织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些相对成熟的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2.国外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在“五要素模型”中涉及到的另一威胁就是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威胁。在这里就是国外成功纺织业集群可能会将产品销售到中国,甚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无疑会给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带来巨大挑战。

3.世界平均行业利润下降。随着各国的开放,国际纺织品市场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总趋势,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必然下降,而我国的纺织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tows矩阵以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山东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如何有效利用内外因素,促进集群发展则成了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

so战略就是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抓紧外部机会,尽可能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山东纺织业集群就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s3o2)。良好的政策、健全的机制能促进产业集聚,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土地、招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二)wo战略

wo战略就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克服内部的劣势,从而挖掘集群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有以下战略:

1.引进外资(w2o3)。利用群外和国外资金来弥补集群融资渠道狭窄的劣势,壮大集群效应。

2.引进先进技术(w3o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走国际化道路(w6o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省纺织品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目前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多没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发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st战略

st战略就是指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面对国际平均行业利润下降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使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范围经济效应。

(四)wt战略

wt战略就是指尽可能减少内部劣势,并且回避外部威胁。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战略:

1.完善群内中介机构,健全行业协会。无论是浙江还是国外一些成功的纺织业集群,内部都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机制,这是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一提到家电,人们就想到顺德;一提到五金,人们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机,人们就想到温州;一提到领带,人们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袜子,人们就想到诸暨大唐;一提到纺织,人们就会想到浙江绍兴。因此,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也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真正成为“质、价、牌”都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金钵,任荣明.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研究[j].纺织学报,2004,(10).

[2] 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3]郭先登.山东纺织业应对无配额时代经济发展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

[4]裘明军,方玉琴.有关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6,(1 ).

第5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一)产业集群的出现形式多样。

一是由产业的转移形成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自然会选择低成本劳动力易获得的地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南昌劳动力易获得且低廉,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低廉的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带动了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由国企改革推动形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国有纺织业面临诸多困难,被迫压锭改造、改制改革、职工分流的同时,一批纺织企业职工与近郊农民结合在一起,办起了一个个生产出口低档背心、文化衫等针纺服装的企业,由于体制优越、机制灵活,这些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漂染、制衣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向中东、非洲、拉美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出口低档针纺织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国际针纺织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三是由龙头企业和品牌形象依托带动起来的。近年来,青山湖区不断引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通过区委、区政府“招商联姻”,投资8亿元的南昌银志纺织服装城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瑞达纺织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青山湖区。

(二)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十五”期间,纺织服装产业年均增长26.7%,高于工业增长9.6个百分点。2006年,青山湖区共有针织服装企业562多家,占工业企业的36.5%。涌现了如银志、盛兴、成功、阳光、福德隆等一大批上了“龙字号”的企业。青山湖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95户,产值在1 000万元以上的针纺企业达50余家,占全区针纺企业的10%,针织服装业占青山湖区三大产业的68%。从业人数达3.52万人,占青山湖区工业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91亿元,利税总额3.0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85.2%。今年上半年,全区服装企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企业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16户,达到11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1%,同比增长32.26%。与针纺产品有关的配套产业随处可见。纽扣厂、拉链厂、棉线厂、塑料包装厂、纸箱厂等看似不起眼,却带富一方。青山湖区已由当初的“块状经济”升级到今天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纺织业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的“大青松”,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三)中小民营企业比重大。

由于纺织工业还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内部规模效应还不明显,而纺织服装的最终市场又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多元化、易变性等特点,因此中小型企业必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构成主体,是南昌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量从事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特定地理区域,形成集群,则可以视为南昌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从我省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特点看,凡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是私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是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企业除华源江纺、华安针织等几家国有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2006年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68亿元,占纺织服装企业增加值的95.1%。

(四)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业门类比较齐全,主要以棉化纤纺织加工、棉化纤纺织品及编织品制造、纺织服装制造三种行业为主,生产的文化衫、T恤、休闲衫、针织运动服大小规格齐全,颜色图案各异,高中低档齐备,产品销售主要与沿海地区和境外、国外客商接单生产,远销中东、南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文化衫出口占全省总量的1/2。2006年,青山湖区出口创汇2.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占85.2%,涌现出银志服装、兆丰纺织、嘉鸿服装、贤日印染、中基等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群。

二、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层次还比较粗浅。

青山湖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多数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主要还是加工型的企业集聚,承接沿海地区部分转移产业,属上游原料粗加品居多,甚至有些产品的核心技术还依赖产业转移输出地。产业链条难以衔接,致使产品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多数产品档次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以低质跑量经营为主的企业还占大部分。

(二)产业专业化结构、综合功能不够完善。

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产业集群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受到限制,难以得到很好发育,产业集群或企业群体内部的专业化深度不够是起点低、规模偏小的结果。作为轻纺工业本身的链条不长,企业的生产往往又集中于这些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也不丰满。总体配套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三)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少。

在青山湖区纺织行业中,仅有银志服装、盛兴制衣等50余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其他企业基本通过外贸公司接单。

(四)缺少自己的品牌,没有纺织品专业市场,行业难以进一步集聚。

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配套服务功能上。在原材料供应、选购和配送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地区配套功能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强化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纺织品专业市场,针纺服装业所用原材料大多外购。不仅运输费用高,企业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是难以吸引众多全国知名纺织服装企业落户,极大地限制了行业进一步集聚。

企业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创建自己的品牌,而南昌针纺服装业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还处于接订单和贴牌生产阶段,绝大多数的纺织出口企业大都是采用来料加工方式。虽然近年来,也培育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品牌,但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不甚理想。

三、发展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对纺织业的政府调控,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纺织工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当前要严格落实产业政策,强化信息引导和市场准入,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扩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业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纺织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重视协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一些组织技术性的职能委托协会代行。

(二)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抢占市场。

当前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市场转移。南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包括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积极承接当前纺织业的转移。同时,也要加快技术、原料结构调整,提高服装纺织产品附加值,立足于提高竞争力,抓住市场。通过沿海市场的链接,直接进入全球服装市场中去,获得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由市场机制整合产能,培育优势纺织企业。

(1)加强资源整合。要鼓励具有技术、管理、资金或品牌优势的纺织企业,对小散弱的企业加以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延伸产业链,强化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提高行业组织度及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使产业做大做强。(2)重点扶持,培育优势纺织企业。重点扶持那些品牌商誉好、具有民族特色、市场前景光明的中小企业。培育部级知名品牌,争取尽早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方面有所突破,以品牌创建提升纺织服装行业。(3)坚持市场产业联动,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加快针纺大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等产业。(4)注重中小企业的培育。由于中小型企业必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主体,产业集聚要注重中小企业主体,使其强大的创造性和快速应变能力来满足和适应复杂多变的服务市场,而使产业集聚更能呈现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四)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

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我省产业集群开发能力,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区域建立纺织研发中心。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辐射范围大的企业技术中心要特别给予重点扶持;第三,要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文化和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区域创新特色。改变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长期忽视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放大作用,而要面对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的条件,增强质量、品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低质跑量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竞争力。第四,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强化纺织专业市场,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进一步开发及提升纺织专业市场,完善纺织城的建设,使纺织专业市场真正成为纺织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扭带,推动纺织集群效应的发挥。在加强纺织专业市场中,要注重诚信与法制,推进交易结构多样化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发挥专业市场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升我省纺织产业。

第6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纺织工业 外资 出口 集聚

一、纺织工业的重要性

纺织工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纺织工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纺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和相关产业需求

当前我国纺织业已经可以很好地满足我国人民对于衣着鞋帽多样化的需求。2007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销售合计7416.7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4.6%。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衣着类消费平均支出1042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0.42%;农村高收入家庭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达到了361.3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6.03%。由此可见,衣着类商品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纺织工业有效地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纺织工业使用的各种天然纤维数量的增长对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纺织工业对石化、机械等基础工业也有很大的影响。纺织工业与当前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度相当高。根据对国家统计局2000年投入产出表分析,纺织工业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是1.25,高出各行业平均值25%。

(二)纺织工业对扩大就业和缩小城乡差距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工业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在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共为1040.45万人,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13.2%;纺织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每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1000亿元以上,提高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

(三)纺织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

作为我国重要创汇行业,纺织工业始终保持出口额和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证了我国外汇的收支平衡,增加了国家的外汇储备。我国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纺织行业的贸易顺差金额一直是全国贸易顺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创造贸易顺差3352亿美元,是全国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1.6倍,成为我国增加外汇储备的重要行业。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1290.3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72.71%。

二、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的参与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打开国门,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激发了外商的极大兴趣,我国吸引的外资在规模上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纺织工业是我国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如表1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外资在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的参与度较为稳定。2007年,我国每5家规模以上纺织业工业企业中,就有1家为外资企业;外资纺织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行业中占比23.81%;外资纺织企业创造了纺织业1/4以上的就业岗位。相比于纺织业,外资在我国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的参与度更高,2007年,该行业外资企业单位数占比40.94%,工业总产值占比45.14%,提供行业中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外资在我国纺织及其制品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贯彻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时,必须重视积极引导外资,使其能够服务于行业调整和振兴大计。

三、我国外资纺织企业的特点

除了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外,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相比于内资企业,外资纺织工业企业具有出口导向性更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集聚程度更高的特点。

(一)出口导向性更强

外资纺织工业企业在我国纺织产品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外资纺织业工业企业出口额占该行业总额的34.2%;外资企业进口额所占比重为73.44%。纺织服装、鞋、帽业外资企业出口额占该行业总额的31.92%,进口所占比重为55.22%。相比于内资纺织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具有更强的出口导向性。表2中数据比较了2005年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出口导向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纺织业外资企业的出货值占到其工业总产值的47.79%,而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货值占各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仅为18.99%、15.53%和24.01%,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为26.33%;纺织业外资企业的平均出货值为0.3056亿元,也远高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1.15%,平均出货值为0.2741亿元,均明显高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特征均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也高于行业总体平均水平。

(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依据表3数据,我们可以初步看出,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最低。在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最低,但是三者的技术差距并不明显。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要明显小于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表中数据表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而私营企业的技术水平要远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私营纺织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甚至高于外商投资企业。

尽管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要高于内资企业,但是差距并不显著,在现有状况下,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是不容易实现的。

(三)集聚程度更高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集聚中有跨国公司参与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垄断优势,可以使得产业集聚区域参与国际

分工体系,成为推动集聚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外资纺织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要高于行业总体水平。如表4所示,2006年,以实收资本衡量的纺织业外商资本CR1为27.13%,高于行业CR14.55个百分点;外商资本CR3、CR7和CR7分别为66.41%、84.42%和91.82%,高出该行业CR3、CR5和CR711.22、11.76和11.79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业外商资本空间集聚程度也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纺织工业外商资本中,港澳台资本的集聚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外商资本的集聚程度。2006年,以实收资本衡量的我国纺织业港澳台资本CR1就达37.33%之高,而纺织服装、鞋、帽业港澳台资本CR1更是达到62.06%。纺织工业港澳台资本绝大部分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广东省是港澳台资本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纺织工业最为集聚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省毗邻时尚之都――香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低廉、国家政策的倾斜,纺织服装行业成为香港对内陆地区投资的首选行业之一,广东省很快便成为我国时尚服装生产基地。大量港澳台资本进入广东,使得这一在改革开放之前并非我国纺织业集聚地区的省份,迅速攀升为我国纺织业最为集聚的地区之一,这无疑说明,外资对我国广东省纺织业集聚的形成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也很好地印证了外资直接引致产业集聚的理论。与港商资本选择广东省不同,其他外商资本可以较少的考虑文化、地理相邻等区位优势,而更多地考虑原材料、劳动力以及配套设施等集聚优势。可以说,港澳台资本大量进入中国纺织工业,促成了广东、福建纺织工业的集聚;纺织工业其他外商资本从数量上来看要远少于港澳台资本,其他外商资本更多地选择业已形成的纺织工业集聚地区进行投资。

鉴于外商资本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具有较大份额,且外商资本的集聚程度很高,因此,外商资本的集聚必然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布局产生重要影响。表6中计算了在实收资本中分别剔除港澳台资本、其他外商资本及全部外商资本后的区域产业集中度。数据显示,纺织业剔除外商资本后,CR1和CR3有小幅上升,CR5和CR7明显降低,从整体上来说,外资加剧了中国纺织业的集聚;纺织服装、鞋、帽业剔除外商资本后的CR,、CR3、CR5和CR7均大幅低于实收资本衡量的纺织服装鞋帽业的CR1、CR3、CR5和CR7,这就说明,外资加强了我国纺织服装鞋帽业的集聚程度。

四、引导外资促进我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外资企业相比于内资企业,具有出口导向性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集聚程度高的特点。纺织工业是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产业之一,如何对外资进行引导,针对外资特点,使外资服务于我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直接关系到规划任务顺利实现的全局。

(一)稳定国外市场,充分发挥外资纺织企业优势

外资纺织企业在我国纺织产品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资纺织企业的出口导向性明显高于内资企业,其在稳定我国纺织工业国外市场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我国外资纺织企业多是进行加工贸易,海外市场的萎缩使得众多外资企业举步维艰。为了稳定我国纺织品海外市场,对外资纺织企业进行相应的扶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基本面较好、能够明显带动就业、使用先进技术、海外营销渠道稳定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外资纺织企业,应该大力给予融资和税收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鼓励内资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收购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纺织企业,直接利用其品牌、技术、管理、海外营销渠道等优势,提升我国纺织企业及产品的国际地位。在稳定国外市场、解决当前困难的同时,要重视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对于我国纺织工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技术水平,吸引高新技术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纺织工业

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工业引进外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业发展缺少资金和技术的难题。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内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已经初步具备可与外资企业相匹敌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继续盲目地吸引外资流入纺织工业。由于外资纺织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相比内资企业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不断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进入我国纺织工业的外资企业进行筛选,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更多地限制低级术含量、高污染的外资企业。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和污染,而且还能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

(三)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外资流入我国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

第7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王天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会成为今后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亮点,这一定论是毫无疑问的,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行业中最具有潜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性产品。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终端纺织品应用领域所占的比例仅为15.4%,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30%~40%左右,所以和国际上发达国家来比,我们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是较低的。应该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环保过滤、交通基建设施、建筑、医疗、新能源、农业等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这对于优化纺织工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扩大内需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纺织:那么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讲,如何一步步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

王天凯:我希望。通过努力在未来三年让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达到20%,实现每年消费量增长80万~100万吨,现在我们的消费量是540万吨,三年后达到750万吨左右是有可能的。争取再经过10年,能够让产业用纺织品实现和服装、家用纺织品形成三足鼎立的地位。

中国纺织:产业用纺织品要想实现发展,就目前来说条件成熟吗?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明年将有巨额投资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这其中的机遇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而在利用这一机遇发展的同时,行业协会是否应该给予企业一定的引导?

王天凯:产业用纺织品经过这些年,特别是近5年来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国家明年的投资项目金额巨大。并且大多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农用、医疗等方面,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遇。对于国家为振兴行业发展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个机会,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我们协会已向发改委提交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的六大产品系列,包括土工布材料、环保过滤纺织材料、医用纺织材料、农用纺织材料、特殊用纺织品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包括风力发电的叶片,航天航空材料等等,引导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但首先,我们应该解决产业用纺织品在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中国纺织:您说到,要想发展必须先解决目前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解决?

王天凯:首先是粗放型发展格局没有得到最终转变,一些产品由于门槛低,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特别是有一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方面较为单一化,附加值低。企业要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提升。而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的设备发展尽管很快,但是总体水平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要对现有产品的供需情况详细的了解清楚,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这是当前很关键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发展的六大产品系列在国内的需求是什么情况,对质量品种的要求如何,用户和生产企业存在哪些交流和问题。现在国内用户对于进口材料还比较依赖,高级土工布主要都是进口,那么我们要问自己的材料质量究竟能不能达到用户需求,和进口产品的差距究竟在哪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一轮的振兴规划当中,是否能把关键的技术和质量问题突破。

与此同时,我们的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比较滞后,与用户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该尽快修订完善医疗、建筑、交通设施、农业等领域应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和规范。我们要和这些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最终用户对我们的产品在使用中有什么要求,是否存在一些非技术屏障。有时,我们的产品能够达到技术标准,却得不到用户的信任,而不被采用,这都是需要我们来做工作的。所以,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很关键,主要是质量认定和标准制定。特别是在医卫用纺织材料领域,得不到质量认定就难以敲开用户的大门。如国内医院医生和病人的手术衣,实际上是在国内生产,却又必须经过国外的认定才能返回销售到国内,就是缺乏国际上权威机构认定,说明这是我们发展中薄弱的一环。在发展中,我们还要储备一些技术有所突破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让他们在行业里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如确定一批和公共安全关系紧密的土工布和医用纺织品重点企业,支持采用先进技术、质量优良的国产产品,确定10个农业用纺织品推广示范点。

从国家来讲,新一轮的拉动内需特别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我们希望首先启用国内的产业用纺织品,当然,这个只能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希望,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要符合用户的需求。作为行业协会,要起到中介的桥梁沟通作用,协助企业加强和使用部门的沟通。在面临大的发展机遇时我们应引导企业抓重点,20个部门几十个产品,不可能一拥而上,而是要发展那些对行业有拉动,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有贡献的产品,将他们在国内的生产、使用、技术、质量、标准,用户反馈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把握清楚,掌握质量标准的差距,找出技术攻关的主导方向,攻破非技术的壁垒。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投资生产上盲目发展。

资料链接

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六大产品系列

土工布材料,包括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发展这些产品能够加快改善国内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城镇污水、垃圾填埋等基建中使用的高级土工布产品仍然依赖进口的现状。未来三年,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发展重点,将国产高级土工布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增加到50%。在具体的产业化目标上,争取宽幅达到5米以上,强力高于1000N/m,年用量从14万吨增加到20万吨。

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主要包括耐高温过滤袋等,引导企业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非织造复合工艺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的应用,到2011年,将比重由20%增加到50%左右;加强国产芳纶1313、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在滤料中的应用,比重由低于20%增加到50%以上。

医卫用纺织材料,包括手术衣、隔离服、口罩、手套、纺织仿生器等,主要推广纺粘、熔喷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将高技术医用纺织品年用量由43万吨增加到50万吨。

农业用纺织材料。包括节水灌溉及储水材料、缓释包装材料等,争取在未来三年,加强推广力度,达到现达农业平均使用水平的50%以上。

第8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江苏中职;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在“纺织材料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保证实训教学开设的比重,在实训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常用的纺织材料的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在操作上宜采用教师示范、分组操作的方法,在先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规范,学生在训练时,教师要适时、恰当地点评学生的动作和方法。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像上机图的绘制内容,本身其理论和实践的成分都有,如果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理论化的知识在上机图上呈现,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可能在小样机房、分析实验室内选用生产中各类典型织物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在“织造基础”的教学建议上,提出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调与织造挡车工国家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要求的对接,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在“染整概论”课程教学中,由于染整行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结合染整产业发展趋势,贯穿染整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让学生全程参与计划、预处理、染色(或印花)、后整理等整个过程。高温高压的环境对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特别强调将操作规范、设备保养、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任务和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第9篇:纺织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3-02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已经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是中国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绍兴传统纺织业目前正面临着困境,借着国家大力倡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东风,深入了解绍兴纺织业在发展现状,分析其行业特征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对于正确引导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一直发展迅速,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绍兴市为例,绍兴的纺织产品近些年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业经济增长整体下滑,行业存在问题日益明显,解决纺织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绍兴纺织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绍兴纺织业呈现出“二高二低”的特点[1] :进入门槛低。绍兴纺织企业的诞生率和退出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居高不下,这和绍兴纺织业的进入低门槛有必然关系[2] ;产品的附加值低。绍兴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从而导致赚取利润也很低,属于典型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3] ;低端纺织品比重高。绍兴纺织品出口低档纺织品占有比重高,中高档的纺织面料较少,据相关的统计显示:绍兴的高、中、低档纺织面料的出口比例为1∶3∶6[4] ;纺织品壁垒高。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绍兴纺织产品又多为低端纺织产品,绍兴一直都是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重灾区,仅在欧盟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例中,绍兴涉案企业就高达287家,占全国的34.6%。由此可见,绍兴传统纺织工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绍兴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多重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就更加明显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继续下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化解现有的矛盾,加快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相关性。通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发现纺织行业几乎涉及全部七大产业领域,如新能源中的风能,在风力发电机的叶子的制作过程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是必不可少的增强复合材料;新材料领域就涉及更为广泛了,在城市改造中,纺织新材料在减少热岛效应和减少辐射等方面也大有作用。30%~40%的电动汽车附件都与纺织品有关,碳纤维、高强聚乙烯、芳纶、高模等新材料产业化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另外,医药行业、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众多行业也都有纺织品的身影。由此可见纺织品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随处可见,产业用纺织品给传统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型为竞争优势的选择,也是传统纺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所以绍兴纺织产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顺应纺织品发展的潮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找到纺织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合点,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

1.纺织品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信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和家纺上,纺织品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绍兴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的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

2.国际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相对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今国内很多企业也看到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和价值,开始注重医用、工业用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利用,并已经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发展的趋势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纺织产业和信息、生物等高新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而绍兴纺织行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正处于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将是国家长期重点扶植对象。“十二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调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具有很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纺织产业更新改造建议

1.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已有的产业基础,牢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纺织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应用,以满足水利、交通、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众多新领域的需求,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与标准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新医疗、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为重点研发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的进入门槛。根据上下游市场的需求拉长产业链扩大需求,扩大高端产业用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质量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用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降低贸易壁垒。

3.建立完善的行业科技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用纺织行业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并通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率。注重提高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并要及时将创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

4.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对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企业寻求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纺织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储备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关键之一。纺织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和留住各类人才,尤其是要重视核心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纺织企业应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人才阶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5.创建纺织品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强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出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且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为产业的转移和集群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早日建成产业用纺织品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同时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园区内产业用纺织企业的共性需求。同时积极发挥产业园区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优化整条产业链,寻求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经成为调整纺织工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必将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把绍兴纺织业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转换绍兴纺织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纺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创新科技开发新纺织材料,提高附加值,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新型战略性纺织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绍兴纺织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朱民儒,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6).

[2] 孙琪.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4).

[3] 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解读系列报道(一)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纺织导报,2009,(6).

[4] 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下[J].经济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