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学习方法的名言精选(九篇)

学习方法的名言

第1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第2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一)对大纲和教材进行优化,使其符合名量词的交际需要

教学大纲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极其重要,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我们发现大纲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把各阶段学习者学习汉语量词的规律考虑在内,导致大纲中的名量词不是学习者最迫切要求学习掌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尽快制定出一份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需求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者会按照大纲的要求设置教学难点和学习重点。名量词的教学既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必然会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划分名量词的难点等级,确保教学内容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

(二)根据名量词的交际需要分层次进行名量词教学

1.以名量词本身的难易程度为依据

大纲以及教材里词汇表中的词语是按照难易度进行编排的,词的使用频率大多决定了词的难易程度。多意义、低使用频率的词一般较难习得,反之则较易掌握。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名量词的最终目的是会用,至于能否明确区别这些名量词,母语是汉语的人尚不能达到,因此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不作具体要求。

2.根据对学习者的不同要求

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来教授汉语名量词。为此,要把名量词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讲解:即必须学会在说、写中使用的和应该在阅读和听说中逐步理解的。对于抱着不同学习目的而来的汉语学习者,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要明确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具体目的,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目的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根据名量词的交际需要分阶段教学

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能够掌握汉语中部分常用的名量词及其语法的结构,这一阶段教学要使汉语初学者在学习中留有“数词+量词+名词”这一搭配的印象。中级阶段的名量词教学经历了初阶阶段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已能够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名量词及其语法方面的知识,具备进一步学习现代汉语名量词的基础。所以,中级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及任务就是传授“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汉语名量搭配,重点在于辨析汉语同音异形的名量词及依照语境对名量词进行准确选择。中级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名量词偏误的阶段,因此分析并归类名量词的偏误现象并且帮助学习者进行记忆是教师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因学习者的接受度较弱和使用的频率不高而经常出现偏误的名量词,可以在中级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可适当以语义、语用、来源、色彩差异、修辞等为切入点对名量词进行多角度分析的教学方式,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正确恰当选择名量词的能力。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听、说、读、写能力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名量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最强,这一阶段最难的是抽象事物的名量词。教师可以对名量词的起源作较深入的解释,帮助学习者认识抽象事物同名量词之间若有似无的联系。名量词的修辞作用是这一阶段量词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帮助学习者领略名量词的修辞作用。

二、对外汉语名量词语境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一个使第二言语学习者能够理解如何准确使用名量词的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这一语用环境的设立,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并接受名量词,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在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时,更高效率地传达名量词教学的目标。语境的合理设计对名量词的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强化。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要进行透彻讲解和严格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和熟练掌握,可以设立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语境。要经常给予不同的语境下的刺激,用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尤其对巩固已学名量词的学习效果很有帮助。但语境设置一定要以交流的需求为目的,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及训练的效果。

三、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要学习好语言必须学习好相应的文化。汉语的每个名量词都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中,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要想真正掌握汉语名量词的用法,不能脱离文化单纯学习名量词,必须采用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地方法。教师应该以文化和认知为切入点向学习者讲解对某一汉语名量词的认知的过程,以使学习者能够了解这个词的本源义,使其能够理解这个词,切忌安排学习者以背诵的方式记忆名量的搭配。以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名量词知识传授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名量词的词义,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提高学习者跨越文化差异进行交际的能力,以达到学习者综合进行汉语应用的能力。

四、对外汉语名量词对比教学方法

第3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英语 文化 融合

众所周知,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而语言的学习,却不仅仅要掌握单词、句法和句子表面的意思,更应当了解语言背后“看不见”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会推动我们走向快乐的语言殿堂。没有文化的支撑,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便没有了学术上的意义,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的空洞文字。英语作为全球第一大通行语言,我们在学习应用中,掌握其背景文化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英语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意义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若离开国家的文化背景,就会变得肤浅空洞,没有文化底蕴的语言学习,犹如将一部机器拆分成各个零散的部件,没有办法形成合力,也就发挥不了语言真正的魅力。作为世界第一大通行语,英语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使用人数也较多,除了西欧、北美之外,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几乎所有大洲的人或多或少对英语都有相对广泛的了解。然而在这么广泛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英语的背景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只能说他们会使用这种语言,却不能说学习过这种语言。

二、英语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几种表现方式

1.英语语言与姓名文化。在中外文化中,有许多差异,其中姓名差异就是其中的一种。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代号,在更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姓名传统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关系着国家文化起源和民族的观念,对研究人类起源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百姓在为孩子取名时,通常取一些和农业有关的字,如“耕”、“犁”、“作”等等;而受过儒家教育的文化家庭,则会取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字,如“忠”、“志”、“仁”、“德”等,而现代家长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也影响了取名的文化。这是由于地理文化和传统文化决定的。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姓名的结构通常是教名+中间名+姓,他们为孩子取名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将崇拜的伟人或是孩子尊长的名字加在孩子名字之中。比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是Charles Robert Darwin(查理斯 罗伯特 达尔文),罗伯特是达尔文的父亲的名字,查尔斯是他叔父的名字,这体现了达尔文父亲期望他做一个像叔叔一样的人,这样的事情若在中国,可以算的上大不敬了。由此可见,姓名作为一种文化深刻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2.英语语言与节日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为追逐时尚,喜欢过“洋节”,然而,这些西方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融入其中,但大多数人过节只是图个热闹,并不了解文化内涵。其实西方节日也有许多文化包含其中。

例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据说瓦伦丁是一名早期的基督教徒,在当时,基督教徒意味着救人于苦难,他在治好了监狱里一名失明女孩的双眼,暴君因此将他斩首。女孩在他行刑前为他写了一封信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两人的事迹催人泪下,这天正是2月14日,所以称此日为情人节。

再如4月1日,April Fools's Day(愚人节),很多人都知道在这天开玩笑,却很少有人知道,愚人节的起源其实与法国政治有关。在查理九世未改用新纪年法以前,新年为4月1日,在实行新法以后,守旧派依然奉行4.1日的新年节日,新派的人们为愚弄保守派人士,将其邀请至假舞会、送假礼物,因此,也被称为“四月之愚”。

以上只是两个人简单的例子而已,节日其实是一种表象,文化则是一种内涵。若是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连节日起源都不懂的学习者,无疑会贻笑大方。

三、如何将英语语言与文化更好地融合

如何将语言与文化相融合,就是勤学勤看勤练,最重要的是多多积累运用,在学习中主动接受语言环境的熏陶,如多阅读古典名著、诗歌、乐曲、歌剧等等,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例如莎士比亚被奉为英国的名片,丘吉尔曾说:“我宁可丢掉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可见,莎翁作品中英国文化背景的含量。作为英语的学习者,不能畏惧前方的困难,要有学习经典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更好的将语言与文化融合。而学习者在充分了解语言文化背景以后,也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日后的学习之路越来越宽。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为学生介绍文化背景,使英语文化真正与语言融合起来。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你也应该谨记,学好一门语言的秘诀就是从心里接受、认同这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才能真正发挥语言文化的魅力。

总之,将英语语言与文化背景相融合,并能灵活应用,是对一个英语学习者能力的考验。综上所述,要想真正理解好、学习好英语这门语言,势必离不开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钻研,愿每一个英语学习者都能够主动自觉地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文素养,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英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第4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备考策略 诵读 实词虚词 文言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仍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学习及备考策略。

1 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文相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养成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诵读为核心,同时加强理解,经典篇目要熟读成诵。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见诵读的益处。在平时学习中,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辨明语义,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而理清层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阅读训练中熟练地运用。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积累实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量的古今异义词,以从容应考。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并归纳整理其他常见义项,在阅读训练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本来有一个基本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但它们在意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4、常见文言虚词。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虚词是多年来考察的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更难掌握,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并结合课好归纳整理。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要把虚词放入文中,结合句义和前后词性去推测其意义和用法。同时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分类汇编。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3 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考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译,在试卷中一般是10分,而这道题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还要要符合现代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标志,如“…者…也”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出判断动词“是”,如《游褒禅山记》中“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可以翻译成:“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坟旁盖的屋舍。”2、被动句在前后句子关系上,有被动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指出来,常见的标志有“于”“见”“见…于…”“为…所…”等,如《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食物困扰”。3、倒装语句,调序。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旬、介词结构后置旬、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它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补足。这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译时除对译外,还要补足省略的词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时应补充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即: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5、专有名词,挪移。专有名词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官名等,这些词语不必翻译,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时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点。如20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句意为:后来周颞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4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第5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1.前言

目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障碍之一就是英语语法,难以理解一些抽象化得定义和运用规则。因此,帮助学生消除这一障碍,将语 法学习简易化,着重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法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协助他们提高语法学习的效率,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侧重点。与此同时,英语语法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法的定义及规则。现如今,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在英语语法教学方面已经显现出独具特色的优势,帮助师生将抽象化的语法知识变得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

2.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1]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化的边缘学科,是认知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连通学是其神经学基础,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心智理论与构建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英语的句法结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自然方面的动因,句法的外部主要由功能、语境等因素组成。该理论认为,长久以来,语言是作为观念话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但如果将语言看作是按照特定的社会文化构建的观念化的内容,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言语构造特别是句法的结构做出更加合理的概括。认知语法的目的在于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结构的解释严格化、系统化。“认知语法”这一词汇的出现使得语义的描述更加“意象化”,语言也不再是独立的认知体系。

3.认知语言学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

(1)由已知概念推知新概念

认知语言学指出,各种定义及知识组成了一个认知网络,构成了一个百科知识系统,对低层次的概念的认知操作是高层次概念描述的基础。其中,大多数的概念需要依赖其他的概念,比如说“脚关节”是以“脚趾”概念为参照的,“脚趾”又以“脚”为前提,“脚”又是以“腿”为前提等。如此可见,任何概念的形成都是需要相互依赖,并且依赖的程度是不同的。之后认知的事物是以之前认知的事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已经成立的观念或多或少会强加在新的需要认知的事物上。依据上述关于认知的观点,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适时引导自己的学生回顾之前的概念,在已知观念的支撑下,将复杂的抽象的语法概念真正具体化。

以英语语法中的“代词”为例,在学习“代词”时,我们会接触到两种代词“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的物主代词”,“your、my、her、his、thEir”等指的是“形容词性的代词”;“yours、mine、hers、his、theirs”等指的是“名词性的代词”。两种代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性的代词”就是指这种代词的功能与形容词的相似;“名词性的代词”就是指这一类代词的功能与名词的相似。例如:herbrother(她的哥哥),其中“her”是该短语的定语,功能类似于形容词,所以“her”就是形容词性的代词。Mymotherisadoctor,hisisasinger(我的妈妈是一名医生,他的妈妈是一名歌手),其中“his”是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功能类似于名次,所以“his”是名词性的代词,替代“hismother”。

再来分析一下“冠词”。冠词是一种虚词,位于名词或名词词组之前或之后,在句子里主要是对名词起限定作用的词。在英语语法中,冠词分为两种: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其中定冠词(the)用来限定这个冠词后面的名词是讲话者明确指出的某个特定的事物;不定冠词(a/an)用来表示这个冠词后面的名词是指某一类特定事物中的一个。以定冠词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以下巧记定冠词the用法歌诀:“特指双方熟悉,上文已经提起。世上独一无二,方位名词乐器。某些专有名词,还有复数形式。序数词最高级,习惯用语牢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灵活的运用定冠词。

(2)理解语法的用法

认知学观点认为,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内在的原因通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心理活动等。学习的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认知的过程其实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学习者如果想更好的学习、运用一种语法,一定要主动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外语的语言表现形式及意义。人脑的认知规律,是容易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的利用“意义”,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概念、规则就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例如,这样一种语法学生都知道:起到否定作用的副词,如果放在句子的首位,句子一般采取倒装的语序,也就是常说的倒装。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倒装又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倒装可以使描绘变得更生动,使使句子的结构保持平衡。

第6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语法;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各个学校都已普及英语教学。但是,在面对不同于母语的语言时,大多数学生都出现学习起来很困难的现象,在不能理解英语语法的定义以及规则时,对英语的更是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法规则简易化,让学生彻底理解语法知识并灵活运用。

1.认知语言学

1.1内涵

认知语言学将认知学以及语言学充分融合到一起、主要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基础、从人们认知规律的方向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理论,对未来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结果,如环境、生理、心理等等,而不是一个完全封闭、形式单一的语言体系,也不是人们一出生就具备的能力。在语法方面,语言学更注重于研究语法的规则、语法的意义以及语法规则的历史意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之后,才可以真正理解语法规则,并将其灵活运用。

1.2背景

认知语言学是在乔姆斯基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革命,是现阶段整个语言学界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有人会认为英语的语法规则是人们自己任意构造出来的,其实并非如此,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语法规则是按照句子的功能以及使用句子时所处的语境形成的。认知语言学中认为,语言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人们根据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如果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构建社会文化时所需要的观念化内容,就能对句子的语法有着更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用语言进行描述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时,需要结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才能对这种语言的描述更具说服力。

2.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英语的关注程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加大,学校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加大了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练习以及英语写作能力,学生的英语成绩就会大大提升,从而忽视了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法产生更多的疑惑,难以灵活运用英语语法,也降低了应用语法的准确性。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无法对多种教学形式同时进行重视,导致对英语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部分教师强调了英语语法的重要性,但是在讲解语法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作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语法,不会灵活运用,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负担。

3.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3.1化抽象语法为具体

3.1.1抽象概念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性语法知识,如: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动词非谓语、关系代词以及关系副词等等,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有着形容词作用的代词:my、your、his、her、its、their、our等等,对应的名词性物主代词是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充当名词的代词,即mine、yours、his、hers、its、theirs、ours等,然后举例子加以比较,如My sister is a teacher,hers is a nurse.我的姐姐是一名教师,她的姐姐是一名护士。“hers”作主语,充当一个名词“her sister”,所以“hers”是名词性物主代词。关系代词主要有:who、whom、whose、that、which,关系副词主要有:where、when、why,关系代词可作定于从句的主语、定语、宾语,而关系副词可作定语从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状语。如“That is my English teacher who has brown hair.”中,“who”作定语从句“who has blown hair”的主语。

3.1.2抽象规则

抽象规则是英语语法中必不可少的语法,如虚拟语气、倒装等。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多加注意所学英语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了解意义之后再学习语法,更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在语法中,某些特定带有否定的副词,如never、nor、not、seldom、scarcely等,在句子“Never have I been to shanghai.”中,如果按照我们日常说话的顺序,应该是“I have never been to shanghai.”并且不违反英语语法的规则,但是为什么还要使用倒装句式呢?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倒装是为了起强调作用,在倒装句式中还可以分“全倒装”和“部分倒装”等。在表述主观愿望时可以采用虚拟语气,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会不理解虚拟语气的用法,这时老师可以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

3.2从意义入手理解语法

认知语言学中表明,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英语语法时,除了清楚自己所学的内容,还要对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以及目的做相关了解,只有从意义入手理解语法,才能真正学透语法,并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在使用倒装句中,有些学生并不清楚学习倒装句的原因,因为常规语句也能清晰表达自己,所以在英语写作中,经常用常规语句代替倒装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作文得不到高分,所以教师要提前讲清楚倒装句的意义,让学生从意义出发学好语法。

3.3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强学习语法的能力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讲解,课后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语法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学习气氛低沉,直接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甚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担。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法的能力,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视、PPT等,通过放映视频或者聆听英文歌曲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语法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4.结语

将认知语言学应用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学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英语教师要重视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尽可能地将其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牢记语法、学好英语。(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会丰.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92-93.

[2]魏青.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语言文学,2013(07):165.

第7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对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基本比较浅易,学习起来应该不会很困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我将结合日常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以期有补于文言文教学。

一、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习兴趣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心理障碍。现在的学生没有养成读古书的习惯,他们普遍认为文言文阅读枯燥无趣,认为文言文脱离现实,没有实际意义,学习难度太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形成畏难心理、应付心理、急躁心理和厌倦心理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所以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应先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种种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良好的学习心理。

要克服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我认为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充分使用视频、图片等来丰富和加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感性认识;然后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尽可能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如巩固基础法、对比法、联系古今法、歌谣口诀法等方法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教育,引导其认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和学习策略,给予更多地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尽心教,学生用心学,文言文就不难学。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充分显示了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视。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培养文言文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朗读的过程是眼、口、耳与大脑等器官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各种官能得到激发,感悟能力才可能形成。

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文言文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及各种句式的变化,也有利于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朗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重视归纳和积累,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积累也是十分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比较多而且比较琐碎,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地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和重点词类,在分析和比较中找出深藏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要求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主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一个词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应该引导学生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一般来说,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来加以判断。

2. 词的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词的难点在于那些古今都有的、但是在意义上却有着较大变化的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3. 通假字。通假字指的是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而这两个字的意义本来就不相干,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并不多,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这是文言文实词的特殊用法。常见的情况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二)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的数量并不多,但使用率高,且用法灵活,不易掌握。《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通过对虚词类型的划分,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了。

(三)把握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要掌握不同的几个部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1.判断句。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要借助判断词“是”;文言文中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而是借助于“者”、“也”、“为”、“乃”、“即”等词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借助被动词“被”;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于”、“见”、“为”、“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3.倒装句。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运用,但是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4.省略句。从省略的对象来看,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第8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一、苏派名师课堂用语的共同特色

语文从来都是一门有争议的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语文的讨论始终热闹中带着浮躁,百家争鸣中带着个人色彩。不同的教学主张、各异的教学风格、独特的课堂语言,构成了精彩纷呈的小学语文教学特色课堂。如何去看待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如何去学习和继承这些代表人物的教学主张,借鉴他们的课堂语言教学风格,一线教师又该如何上好一节节语文课,又如何透过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大量的名师成功的教学案例中寻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在名师智慧的教学设计中寻找语文教学的方向,在名师理答的精彩中寻找语文课堂评价的方法。

(一)扎根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

教学风格来源于教学实践,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等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用语的特点,也离不开他们的教学实践。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具有江苏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一方面是他们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又是个人语言智慧的积累和吸收学生生活印象用语,渗透本土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具有江苏文化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他们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既有我国教育前沿的教学理念,又有独自的个人特色的地域教学风格和语言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扎根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的第一个共同特点。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是在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形成的具有江苏特点的教学名师,他们是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对苏教版教材不断完善和修正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根植江苏大地,潜心钻研教学,注重经验积累,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堂中有着深深的江苏痕迹、江苏味道,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

(二)教学语言的声情化

教学语言的声情化是苏派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尽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普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去直接代替教师的语言教学,但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水平和语言风格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教学用语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等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语言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情化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形象,把科学严谨的书面语和灵活生动的地方口语高度统一起来。他们的教学语言既是书面语言的声情化,又是地方语言的规范化。

二、薛法根与孙双金课堂用语的比较

长期以来,对于苏派的研究近九成停留在理论分析与方向指引上,专家学者领导对苏派发表的言论占据所有苏派言论的绝对统领地位,鲜有一线教师对苏派发表言论,也鲜有教师对苏派教学对一线教师的平常课堂教学引领方面的研究。

对于薛法根和孙双金两位教师课堂用语的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师的课堂用语特点和风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薛法根的教学主张和课堂用语特点

中国知网主题上搜索“薛法根”,共显示34条有效信息。薛法根崛起于近十年间,是苏派语文名师中最为年轻的代表之一,也是目前苏派小学语文名师中教学成果最高的代表之一。近几年,对他的教学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用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风格、个人的成长经历、教学案例分析等三个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还是教学语言风格。

薛法根的教学主张是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典型的课例有《哪吒闹海》等,个人的主要著作是《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等。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是名师各自教学特色的关键性标志。薛法根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善于联系教学实际去加以创新,用薛法根自己的话来说,模仿、融合、创新是他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境界。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模仿更有创新。继承和模仿不是照搬,要有一个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融合,有一个创新的成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薛法根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之所以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苏派”名师的典型,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

薛法根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有人曾问过薛老师,在课堂中教学的每一句话是不是都是精心设计好的?他总是说,课堂语言是课前精心准备和课中灵活表达的结合,教学内容不变,但课堂是生态课堂,课堂的学习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精心设计 ,学会引导和课堂活动的组织。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运用逐步形成了他“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清新、自然,注重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

语言的简约之美是薛法根老师语文教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人民文学》专家评介栏目中阐述薛法根的教学风格是“务实、求活、拓宽、创新”,在不断积累和创新中逐步形成了他“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风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训练,二是语感培养。其中又以语言训练为重。

一是重视字词教学与语言训练研究。绝大多数老师在分析薛老师教学实录时都绕不过词语教学,这也是薛法根语文教学呈现给大家的最大特色。听过薛老师课的人都反映,薛老师的课堂用语是简约之美,朴实而精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真谛――“读中感悟,品中深悟。”如在《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设置了 “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 三个学习板块,他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写一写。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模式。但再好、再先进的教学模式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作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就不能照搬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四个学习板块。教学安排过程既借鉴了薛老师的教学模式,又从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增加了练习检测的学习环节,对农村学生更为实用。

(二)孙双金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用语的特点

2008~2012年,共搜集到研究孙双金老师的文章近50篇,这50篇文章涉及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实录的整理三个方面。其中,对于孙老师的教学分析占重点。

孙双金老师的教学主张是情智语文,典型的课例是《走近李白》等,个人著作是《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孙双金老师之“情智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和创新。从孙双金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孙双金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了 “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严谨而又灵活的教学风格。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因此,许多研究孙双金老师教学理论的学者和专家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提出的“情智语文”的解读。

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中,孙双金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不是先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著作的背景,而是把学习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作者和著作《水浒》的背景。课堂上,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棒打洪教头的几个打的环节去理解林冲的人物性格。通过“说一说,议一议”几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却体现了新课程很重要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己去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孙双金老师作为情智语文教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感悟学习,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学习。他的教学语言简练而深刻,上课时他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9篇:学习方法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需求分析;留学机构;语言培训;课程设计

一、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外交流日趋频繁,我国居民社会经济实力提升,海外留学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教育选择。留学意向人群数量不断膨胀,留学需求不断增长,与之对应的,提供留学中介、语言培训的教育机构数量也不断增加。本文主要关注点是留学教育机构提供的语言培训服务。根据机构提供数据显示,近年来,主要留学需求仍然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老牌留学国家,另外,在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因不断提供优质留学项目而成为新兴热门选择。但无论留学生选择以上哪个国家,事实上都面临着留学申请时的语言考试,以及留学过程中日常沟通的语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数留学机构在提供中介服务的同时,亦会对学生进行语言培训。而由于英语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首选的特殊性,几乎所有留学机构都有开设英语语言培训课程。这种语言培训,即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范畴。然而,由于学生需求特殊,专业水平不一,机构资质水平参差不齐,该类语言培训的课程设计异常困难。ESP目标需求分析的研究理论能够为留学教育机构中的留学生语言培训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将应用这一理论框架,以杭州爱德思国际教育机构中的几名签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目标需求分析,从而尝试为该机构语言培训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二、理论框架

本文将以Hutchinson和Waters构建的需求分析理论为主要研究框架进行需求分析。概括来讲,需求分析是指收集满足特定学生群体学习需求的信息从而为课程设计提供参考的活动。其特指确定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的语言需要并将其按先后缓急的次序进行排列。需求分析同时运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信息(如调查表、测试、面谈、观察所得的资料)来获取信息(Hutchinson,T.A.Waters,1987)。目标需求分析通常涉及以下六个问题:①为什么需要这种语言?②这种语言如何被使用?③该语言在内容上涉及哪些领域?④学习者与谁用该语言交流?⑤何时使用该语言?⑥何地使用该语言?学习需求分析通常涉及以下六个问题:①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②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③学习者可利用的资源是什么?④学习者是谁?⑤ESP课程在何地开设?⑥ESP课程在何时开设?(Hutchinson,T.A.Waters,1984:108-103)ESP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顺应学习者的目标情景和自身学习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生学习目的和需求相结合。

三、需求分析

(一)研究方法概述

通常来说,需求分析中的常用数据收集方法有: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s),面谈(interviews),观察(observation),数据(如文本)收集(datacollection),与赞助商、学习者等的非正式座谈(informalconsultationswithsponsors,learnersandoth-ers)。(Hutchinson,T.A.Waters,1984:108-103)以往关于需求分析的研究多用于学校教育机构的课程设计,学生数量基数大,同一性高,因此在数据收集上往往倾向于使用第一种调查问卷收集法。但在留学机构中情况就大不相同。据了解,杭州中小型留学中介机构在同一时期签约接收的学生至多二十几个。学生数量少,个体性强,跨度大,同一性低,因此首选的调查问卷法并不适用。基于此,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上将使用文本收集法。收集的文本材料对象是杭州爱德思国际教育机构中近期新签约辅导的学生在入学指导期间提交的个人陈述(PersonalStatement),其中包含学生性别、年龄、学历等简历式个人信息,以及心仪院校、中意专业等志愿信息。

(二)目标需求分析

目标需求分析中首先涉及的是“需要学习的原因”,对于机构中要申请国外院校的学生而言,显然首选项是“学习需要”以及“考试需要”,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是“生活需要”。对于留学生而言,日常英语会话、英语社交也会是将来异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这一重要性在以往的需求分析当中常常会被忽略。第二个问题是语言将被使用的“方式”。首先是使用媒介,即听、说、读、写。对于机构学生而言,这四项全部都是必要需求,尤其是中国学生常见被诟病的弱点“说”有重点强化的必要;其次是渠道,常见的渠道有“电话”或“面谈”。那么对于将来会直接投放海外社会的留学生而言,重点涉及的有“面谈”,以及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点是“书面交流”。多数学生在申请过程中有一个向志愿学校发送“文书”的环节,此时书面沟通能力就会显得异常重要。此外,电子邮件是在海外社会一个尤其重要的沟通方式,有不少生活必需行为(如投诉、咨询等)是依靠电邮沟通完成的,因此,“书面交流”对于机构学生而言是一个需要重点强化的能力;最后是接触到的文本或话语类别,对留学生而言,最常用的有“学术文献”、“课堂讲座”以及“日常会话”等等。第三是需要学习的语言所涉及到的领域,其中又可以分两类,一是涉及的课程,二是专业水平。在对该项分析过程中留学教育机构学生的特殊性就彰显出来了。在涉及课程方面,本文收集到的资料显示,2位申报专业是金融方向,管理、工程、医学、传媒各1位。涉及课程跨度非常大;专业水平方面,除1个申请本科外,其余全部是研究生,可以说整体对语言的专业需要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第四个问题是对语言使用对象的区分,其下又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对方是否为本族语者的区分。根据收集到的资料,6个学生当中有1个申请英国院校,其余全部申请美国,因此可以判断他们会接触到的大部分是英语母语使用者。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及留学热潮的不断延伸,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优质院校中国际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经管学院首当其冲,亚洲面孔不断增加,而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几乎半数被印度、中国学生占领。而与国际生数量暴增相对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院校仍是一分为二,国际生有国际生的社群,本地人有本地人的圈子。因此,尤其是针对其中1个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把与非本族语者的沟通需要纳入考虑范围;其次,需要考虑的是语言使用对象的专业知识水平,那么对于留学生而言,最常交流的是学生和授课教授———即专家类别;最后要区分的是与语言使用对象之间的关系,留学生一般会涉及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第五是语言使用的场所。首先在物理地点层面,对留学生而言一般对话发生的场所会是课堂听讲以及住所日常对话;其次是语境,最常见的课堂听讲属于多人情境下的讲解说明;最后是语言背景,显然对留学生而言语言使用地都在海外。最后是语言使用的时间问题。第一点需要考虑的是学习者是“边学边用”还是“学后再用”,对于机构学生而言,首先有边学边用的部分,因为他们还处在学校申请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雅思、托福、SAT、GRE等语言考试,机构要通过课程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而且还有学校需要的“文书”环节,同样需要机构对外语写作能力进行指导。但更多的是“学后再用”,在完成课程、前往海外留学到学成归来的数年内,学习者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到机构教授的语言知识;第二要考虑的是频率问题,显然对于留学生而言,在海外外语的使用会占到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使用频率甚至超过母语。

(三)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习动机”。主要包含五点:第一,课程是必修的还是选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事实上机构为他们开设的英语课程应该属于选修范畴。海外留学是诸多教育形式中的一个非强制性选择。学生向机构支付学费,机构为签约学生安排文书写作、语言考试提分等课程,但并没有权力强制学生来参加这些课程,多数学生会仅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选择性地上课,甚至很多学生会有能少上课就少上课的想法;第二,要判断课程的必要性是否显著。与第一点类似,事实上无论学生参不参加机构安排的语言课程,他们都必然要参加语言考试,提交申请之后出国留学。机构留学顾问也坦然表示,基本上有留学想法的学生外语都不会太差,入学时摸底语言考试的水平都算是“过得去”,而机构能做的,其实只是帮助他们提分,尽量申请到更好的学校;第三,要判断学习动机涉及的要素,即学成之后学习者能有什么“好处”,其中常见的有“地位”、“金钱”、“升职”。而对留学生自身而言,这些现阶段与他们都没有太明显直接的关系;第四,学习者自身认为能够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对于机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目标一定是成功升学,进入理想院校,有些学生在此之上可能还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最后一点需要考量的是学习者对于课程的态度,他们是自愿想上课的还是不得不上“得过且过”的。关于这一点事实上学生个体的差异会比较大,但根据了解,首先,由于类似留学教育机构的学费不菲,大部分学生还是想要物有所值学到一些知识。其次,虽然会有少数被家长“逼迫”出国留学而自己本身没有留学意愿的学生存在,但大部分签约学生还是有较强的学习意愿的。因此,可以判断学习者对于课程的态度还是积极的。第二点是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首先是学习者的教育背景,资料显示,本次研究对象的6名学生中5名已经在国内完成了本科课程,其中1名学生来自北京某“211”大学广告专业,参与过1个“部级重点课题”,1个“省重点”课题,学术经验丰富;1名是日本京都大学工程系毕业,是京都大学“Dept.ofUrbanManagement”现任研究小组成员;1名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毕业,虽然GPA较高,但没有其它辅助学术经验。可以看出机构学生的教育背景差距大,专业跨度也较大;第二点需要了解的是学习者自身对教学的想法以及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部分在收集的资料当中鲜有提及,但笔者通过联系其中两名学生得到了一些反馈。两名学生都认为对教学的想法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他们对教学的认识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模式,但都不排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语音教学等。关于学习方法这一点,两名学生都认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其中一名学生提出希望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老师能够及时答复。第三个是“学习资源”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师资,机构目前的常驻留学顾问有8个,其中1个是外籍“王牌”教师。留学顾问的工作比较繁杂,从学生入学分配开始,从专业知识到申请问题都要负责。机构的主要教学负担放在拥有十余年专业留学申请教学的外籍教师上,负责学生的文书工作和英语教学。据调查,该名外籍教师对教学比较有自己的想法,辅导学生恪尽职守,不但负责教,还格外重视学生的反馈;关于教材,机构没有规定专门的辅导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材,且机构鼓励学生活用网络,上网查找资料;课外活动方面,机构平时开展的“素拓”活动也比较多,教师和学生会一起参加。第四个问题涉及到学习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举几个典例:第一,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国籍等。作为研究对象的6个学生当中男女各半,年龄集中在大二大三,全部来自浙江省;第二,他们现有的知识。学生现在掌握的英语知识,可以从他们的语言考试成绩能够得到直观体现,比如本科京都大学工程系毕业的学生,该学生目前就读于日本专业偏理科,托福成绩仍有99(L28/R25/S23/W23),GRE成绩310+3.0(V:148Q:162AW:3.0)。再比如北京某“211”大学毕业的学生,托福成绩109(R30/L26/S24/W29),GRE327+3.5(V:157Q:170AW:3.5)。资料显示这6名学生的本科GPA全部在3.7/4.0以上。就分数来看,可以说都十分优秀;第三点需要关注的是学习者过去已经适应的学习方式。6名学生当中5名都比较适应国内传统听课式教育,而剩余一名由于没有在国内就读,情况有所不同。此外,据调查,学生对自学的适应性都比较强。最后是课程进行的场所和时间问题,这两方面可以合并起来进行考量。由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跨度大,要申请的院校专业也各不相同,很难也没有必要把当期学生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采取固定课堂的方式授课。机构目前采取的方式是每周一次师生一对一面谈,时间机动,以完成内容为准,地点设在机构所在地某写字楼专用会议室。师生之间有电话、微信、QQ、电邮等多种沟通渠道,学生每天要向自己的留学顾问老师汇报学习进度,且机构要求留学顾问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整个教学方式可以说十分的灵活机动有弹性。

四、研究发现与结论

通过上文对研究对象爱德思国际教育6名签约学生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课程设计重点为今后机构ESP课程设置提供指导:

(一)弹性与塑性并举

留学机构课程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学生群体的差异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由于机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跨度大,要申请的院校专业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也没有必要把当期学生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采取固定课堂的方式授课。这一点目前机构做的比较好,课程弹性较大。但同时,过度灵活的课程设置也是会导致学生、教师双方对于学习的随意性心理。因此,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

(二)注重个性化

类似的,由于留学教育机构学生的特殊性,个性化教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也显得格外重要。机构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同,目标志愿也不同;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同。因此,要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安排,因材施教挑选不同的授课内容及方法。

(三)重点强化语言输出技能

数据资料显示,学生在各类语言考试中普遍现象是语言输入技能较强,输出技能尤其是“说”这一技能评分较低。机构要认准这一软肋,有针对性地对该类技能进行强化。比如可以利用雇佣外籍留学顾问这一特色,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加强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英语阅读材料尤其是原版书籍,组织学生先阅读,再讨论,最后进行模仿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