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

第1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重症监护;长期卧床;肺部感染;住院时间;护理干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重症监护患者88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患者29例,年龄在45-89岁,平均年龄(67.39±3.20)岁。此组患者均为重症、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44例,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针对肺部感染的原因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1.4结论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5效果评定对于两组研究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统计肺感染发生的例数的比例进行比较。针对患者的住院日期进行统计做比较。

1.6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P

2相关危险因素

2.1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膈肌活动受到局限,肺活量减少,肺底部的肺泡膨胀不全,容易形成肺不张,引起坠积性肺炎。

2.2呼吸道清除能力下降昏迷患者因咳嗽能力与吞咽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不能排除,容易误吸到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2.3人工气道的建立建立人工气道后原生理性气道湿化功能丧失,呼吸道分泌物因湿化不足而结痂,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导致气道阻塞,加重肺部感染。由于人工气道处于开放状态,进行频繁吸痰,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均可能使外来细菌进入肺部,导致肺部感染。

2.4呼吸机的使用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易诱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h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属于严重的肺部感染,由于卧位不当,呼吸机管路蓄积水误入气道等引起。

2.5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对于抗生素的并不合理应用会增加患者的感染机率。

2.6长期卧床致使器官功能衰竭,营养失调也会增加患者的感染几率。

3护理干预

3.1病室环境保持病室温度在20-22℃,湿度为50%-60%,患者入住层流病房,接受全环境保护治疗护理的场所,定期监测空气及物表菌落数每张病床床尾及治疗车均备有快速消手液,加强洗手。

3.2护理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按照定时翻身拍背护理,而对于观察组长期卧床的患者,除定时进行翻身、叩背外,保持将床头抬高30°,每天用肺部震荡排痰器进行物理疗法,对适合引流的病人实施引流。

3.3基础护理昏迷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发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血液、痰液、呕吐物会引起误吸导致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假牙或者义齿的患者应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液一般选用洗必泰,而对于卧床时间太长,有特殊感染的患者针对病情选用1%-2%的碳酸氢钠溶液。

3.4人工气道的合理管理①温湿化作用: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时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及加温作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将呼吸机雾化罐内的水温调至在32-35℃,未使用呼吸机患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②及时清理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正确方式选择吸痰,必须密切评估患者的吸痰指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选用密闭式吸痰管,并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率[2]。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15s,两次间隔时间3-5s,连续吸痰不超过三次;吸痰时插入深度为12-20cm,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心率呼吸加快立即停止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到待气管如血管[3],同时注意声门下吸引,防止口腔内分泌物逆流进入气道。③对气管切开患者,有口纱不再定时更换,而是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

3.5呼吸机的应用,预防VAP有以下几点①医护人员要做到手卫生。②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密闭式吸痰管。③监测气管导管的材质,保持呼吸道管积水杯处于下方,及时倒掉蓄积水。④监测气囊压力,和气囊滞留物的清理。⑤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应激性溃疡,注意鼻饲,避免胃肠胀气。⑥对任何呼吸治疗装置的操作都应严格执行手部清洁,吸痰带一次性无菌手套,呼吸机在使用后严格进行消毒,雾化罐、储雾罐或氧量装置应执行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⑦呼吸机管道使用一次性管道,每周更换一次,如果有呼吸道分泌物污染随时更换。

3.6针对气管插管的口腔护理干预采用两人配合的方式,一人固定气管插管,一人进行口腔护理,注意口腔护理时的护理液不能逆流气道内造成感染,每日做2至3次。每日至少更换一次人工气道胶布,若有分泌物则随时更换。

3.7根据细菌培养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4讨论

社会环境污染的加重,吸烟史、呼吸机使用方式、机械通气时间、频繁吸痰、雾化吸入、营养不良、留置胃管、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均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重症监护患者同时还存在卧床时间增加,活动量减少,因此重症监护患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尤其对于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好护理干预,就会延长患者带机时间,不能及时撤机,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为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带来严重的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拖延患者治愈时间,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为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为社会带来影响。因此作为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应当做到及时、准确、合理恰当、规范化的护理。除了对患者认真负责,关心体贴外,还应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对危重患者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有效的预防重症监护患者的肺部感染并发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景海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医学综述,2008,(12).

第2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呼吸机;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8-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慢性反复性咳嗽、大量咳痰,呈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是由常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而引起的肺部气道内气流阻塞、痰液阻塞而产生的,极易危及生命[1]。伴有呼吸衰竭时需要实施气管插管措施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正常的肺部通气,改善呼吸衰竭症状,因此,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时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笔者现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4例护理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44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3-89岁,平均年龄为67.39±3.83岁。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1.2 方法 针对此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术,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症状。

2 护理措施

2.1 呼吸道管理

2.1.1 人工气道的建立 临床上对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常用的方法为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插管。因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呼吸道失去了原有的加温加湿的生理功能,因此人工气道的建立之后要注意保持患者气管的湿化作用,应及时设置供氧系统的湿化氧气的装置。确保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内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2O,避免压力过低导致呼吸道漏气,压力过大造成气管内局部粘膜坏死[2]。

2.1.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严格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发现患者呼吸道内有分泌物及痰液时及时进行清理。其分泌物较多的主要指征包括痰鸣音、频繁咳嗽、呼吸机气道压过高报警等。采用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应注意:①对患者人工气道型号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直径应小于气管套管的内径的1/2,吸痰管的粗细影响吸痰的效果,若吸痰管型号太大会产生大量的负压,引发肺扩张不全或者肺叶塌陷[3]。②吸痰前注意手卫生,为人工气道内吸痰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③分泌物过多且粘稠的患者,可以进行翻身叩背,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以利于稀释黏液。④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在气管内进行由下至上的旋转式抽吸法禁止吸痰管上下抽吸,每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秒。吸痰前后要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或者纯氧吸入,操作时密切观察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指证。

2.2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机需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管道连接的紧密性,气管导管固定牢固,呼吸机的通气模式和呼吸机各参数的调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气分析的各项指证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可以选用SIMV模式辅助呼吸,无自主呼吸的患者给予PCV,PSV,IPPV模式控制呼吸。呼吸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14次/min,潮气量=标准体重×(6-8ml/kg),呼吸比在1:1.5-1;2,ARDS的患者必要时可选用反比通气2:1[4];吸氧浓度在40%-60%之间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氧中毒,PEEP在3-6cmH2O之间。呼吸机的使用必须调节好每个参数的报警界限,禁止关闭报警音量,出现报警及时解决报警原因。

2.3 循环功能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有条件的监测中心静脉压值,遵医嘱合理进行补液。

2.4 预防感染 只要控制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但对于短时间脱机困难、气管切开时间较长的患者较多会发生肺部感染[5]。控制方法:①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②加强人工气道湿化温化作用;③定期做好口腔护理;④定期清理气囊滞留物;⑤将床头摇高30度;⑥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⑦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前注意手卫生;⑧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高热的患者及时进行降温措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也可使用药物治疗。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根据患者的口腔状态合理的选用漱口溶液。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按时翻身扣背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形成。

2.6 湿化及雾化治疗 通常给予患者采用雾化吸入治疗,使药液可随患者的吸气末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内,最终达到控制和预防感染,消除炎症,接触呼吸道痉挛、湿化气道粘膜使痰液稀释,利于痰液排除的作用[2]。在实施雾化吸入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呛咳、胸前区不适以及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时,应立即停止雾化,查找原因,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雾滴进入气管形成异物对支气管引起刺激形成痉挛所致。另外还有可能是由于粘稠痰液湿化膨胀,形成泡沫致使部分支气管阻塞或因吸入方法不正确所致呼吸困难症状加重。其中有3例病例在雾化吸入后出现心悸、濒死感,患者心率瞬时增至120次/min,考虑出现此症状患者是由于雾化吸人时氧气供应不足所导致,因此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将患者扶起端坐,身体向前倾,经鼓励患者咳嗽,并进行有效的氧疗等处理后,3例患者症状均得到了缓解。因此,在为COPD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要密切的采取护理措施,针对上述发现的情况给予有效地处理,雾化治疗时护士应守在床边,并正确的指导患者做深而缓的吸气动作[3]。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7 长期呼吸功能训练 向意识清楚的老年患者指导呼吸功能训练的重要意义,督促老年患者持之以恒的自觉进行训练[4];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老年患者坐位或者卧位,一手放置腹部,一手放置胸前,做深呼吸动作,紧闭双唇,吸气时用鼻腔吸气,尽量用腹肌作用,呼气时用口呼出,做吹口哨形状,回收腹肌。呼吸动作要按节律进行,吸:呼时间为1:2至1:3。②吹气训练:选择瓶子和气球为工具,首先深吸气然后将肺内气体呼入气球或瓶子内。

3 小 结

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满意度增高。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江少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5,9(1):32.

[2] 白冰.黄磷吸入中毒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7(6):302.

第3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排痰困难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是确保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最首要的护理措施。现将排痰困难者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排痰的重要临床治疗意义

痰液是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病理情况下痰量增多,由浆液、粘液、各种炎症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等组成。痰不能有效的排出体外对人体是有害的。它不仅促进呼吸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本身存在的炎症扩散,还可引起继发感染,且粘稠度高的痰阻塞支气管,尤其是较大支气管时,则通气和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使病情加重,因此咳痰是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应注意排痰的重要作用。

2 排痰困难的护理方法

2.1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 可帮助维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病人尽可能坐的舒适一些,先进行5~6次深而慢的呼吸,然后在最后1次深吸气后屏住呼吸3~5秒钟并保持张口状,先咳嗽数次使痰咳至咽喉部,再迅速用力将痰咳出,同时上身前倾,咳嗽时腹肌收缩,一次吸气,连续咳嗽3声将痰咳出。深吸气后的咳嗽可促使分泌物从远端移向大气道随咳嗽排出,或粘附于气道壁的粘液被清除。

2.2 胸部叩击 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而无力排痰者。应定时协助其翻身、叩背,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5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指腹和大小鱼际肌贴背,腕关节用力,力量适中,有节律地叩、拍患者背部,至下而上,由外向内。每一肺叶反复叩击1~3分钟,叩击同时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次叩击15~20分钟为宜,每日2~3次,宜在餐前进行,并在餐前30分钟内完成。操作前要向患者作简单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并作肺部听诊。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咳嗽、咳痰情况。结束后清洁漱口,并复查肺部呼吸道及音变化。

2.3 雾化吸入 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痰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当痰液粘稠干燥不易咳出时,宜用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宜取坐位或半卧位,使用后及时漱口。

2.4 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按病灶部位取适当。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脓痰而排出不畅时,引流多在早餐前1小时,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引流过程应有护士协助进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或分泌物涌出、头晕、大咯血时应立即终止,联系医生处理。引流时应予以吸氧,结束后用温开水漱口。

2.5 对痰量较多的排痰困难者 在协助排痰的同时应备好吸痰器及气管切开用物。必要时采用鼻导管吸痰,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负压,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粘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前后给予氧气吸入。病情严重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气管切开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2.6 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按病灶部位取适当。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脓痰而排出不畅时,引流多在早餐前1小时,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引流过程应有护士协助进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或分泌物涌出、头晕、大咯血时应立即终止,联系医生处理。引流时应予以吸氧,结束后用温开水漱口。

3 其他护理措施

3.1 饮食护理 嘱患者在痰多粘稠时,一定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并建议病人少吃或不吃海鲜类及油炸、肥腻食品、无禁忌者多饮水。

3.2 环境舒适 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具体有:1)每天进行室内通风15~20分钟。在冬天选择适当的时间,通风换气,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室内卫生。 3)保持病房安静,以利于患者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3.3 心理护理 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不利于痰液的排除,由于病程长,对治疗缺乏信心。认为排痰的这些措施只治标不治本,因而不愿接受此措施,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取上述措施前,必须说服病人予以配合,使其明白疾病的控制单靠抗生素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护理,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排痰减少细菌、病毒在体内滋生,从而减轻疾病促进健康。

4 小结

在护理人员参与,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下,有针对性的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通过恰当的护理方法,促使痰液排出,这对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秋香 . 对咳痰困难患者实施综合排痰措施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9,(13).

第4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措施

ICU我院使用高频多功能呼吸机,抢救患者684例,男306例,女378例,现将我们采用的护理措施回顾总结如下。

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原因[2]

11未及时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清除集水瓶的冷凝水,冷凝水中平均细菌浓度可高达2×105CFU/ml[3]。

12人工气道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正常上呼吸道的过滤及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如病房空气污浊,病原体可直接进入下呼吸道。

13潮气量和气道峰压的大小设置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有影响。

14气道护理操作未严格无菌操作增加污染机会。

15患者痰液多且粘稠未及时清理或清理不及时。

16鼻饲时速度过快、量过多易造成返流,导致误吸。

17有肺水肿、肺缺血、淤血者,使用呼吸机易导致细菌感染。

2预防

21使用呼吸机前,先检查呼吸机装置是否完好,严密观察管道有无松脱、漏气、扭曲、堵塞、备好抢救设备。

22吸入氧浓度限制在50%以下,防止氧中毒。

2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咽喉部分泌物及返流的胃液。

24做好病房和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工作,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

25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用一更换,过滤器、雾化器、气管切开内套管、接头、湿化瓶每日消毒处理。湿化瓶内的蒸留水24 h更换一次。呼吸机管道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清洗后晾干备用。

3措施

31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动态空气消毒机每天消毒三次,8 h消毒一次,每次2~3 h,病床、床头柜及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每天一次。严格执行无菌探视制度,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均严格洗手。

32吸痰前要加大氧浓度,防止脱机吸痰时氧饱和度下降过快,吸痰管湿润后插入,边旋转边退出,分泌物多处停留多吸。雾化吸入每天三次稀释痰液,每次5 min左右,利于吸痰并保持气道湿润。

33患者每2 h翻身、叩背,每天肺部物理治疗仪拍背6次,每次30 min。

34鼻饲营养:床头抬高30°~45°,放气管套气囊前彻底吸痰,防止误吸。鼻饲液推注速度为20~40滴/min,切勿过快以防返流,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及呼吸。

35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62~3次/d口腔护理,操作前充足气囊,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和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换药一次,若痰液溢湿纱布及时更换。

37已发生吸吸机相关肺炎者,给予抗生素降阶梯疗法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使用针对性较强的窄谱抗生素治疗。

4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和重要环节的检测发现,除原发疾病外,机械通气、病房环境、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带菌操作,滥用抗生素等等都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多年来我院总结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减少了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呼吸机的使用天数,减少患者住院日,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刘东升.临床护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287.

第5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能够延长患者生命,争取有效的??救时间,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1]。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多发生在患者接受通气48h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医院感染,发生几率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7:28,年龄25~68岁,平均(38.3±2.5)岁,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76d,平均为(45.3±1.9)d,其中外伤1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脑血管意外1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9:26,年龄23~60岁,平均(40.4±3.1)岁,其中脑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81d,平均为(47.3±1.6)d,其中外伤1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组给予专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环境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进出病区时应更换工作服,在病房中设置层流空气,并定期清理层流设备或者空调的过滤网。护理人员每天监测病房内的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和紫外线灯使用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护理人员开展有效的床边隔离工作,针对绿脓杆菌、黄金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挂牌警示,听诊器和体温表等单独使用,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1.2.2 气道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保证气管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定时更换切开处敷料,通常以每8小时更换一次为宜,并保证套管口干燥,如出现污染应及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注重气道湿化,利用微量泵实施持续气道湿化,选择0.45%的生理盐水,同时也可辅助氧气雾化吸入方式,使用灭菌注射水(5ml)、糜蛋白酶(4000单位)和兰苏(30mg),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通常。此外,护理人员辅助患者排痰,当通道患者肺部出现痰鸣音时,护理人员开展吸痰工作,吸痰负压设置为100~150mmHg,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s范围内,并且在吸痰作业前后均给予患者100%纯氧,有效改善吸痰导致的缺氧现象。

1.2.3 呼吸机管道管理 护理人员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以7d更换一次为宜,并且合理处理管道内的冷凝水,集水杯应放置在管道的最底部,护理人员及时检查与倾倒,避免发生冷凝水回流现象。此外,湿化缸的温度应控制在33~36℃,避免呼吸机通气管路中形成冷凝水。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具体诊断标准为:开机通气48h后患者体温超过38.5℃;痰培养出现病原体或者致病菌异常;机械通气24h后出现感染性肺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观察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36%,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7.27%,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9.294,P=0.000。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常见院内感染,多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治疗患者之中,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合理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为初始抗菌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开展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工作,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

第6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88-03 中图分类号:R 651.1+5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62

重症颅脑损伤主要由车祸、坠落伤以及硬物击伤所致,伤情急危重,病死率高[1]。患者常因广泛性脑干损伤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丧失了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致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呕吐或反流物易逆流入呼吸道,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肺部感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干预,防治肺部感染至关重要。我院外二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3例, 经有效治疗及精心的护理,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5例;年龄5~73岁,平均46.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6例,摔伤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为3~5分者16例,6~8分者27例。

2.损伤类型 脑挫裂伤为14例,硬膜外血肿1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脑挫裂伤并脑实质内血肿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均经临床表现和CT扫描确诊为严重颅脑损伤。

3.方法 本组43例患者中,开颅血肿清除术22例;去骨瓣减压术14例;钻孔引流术7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23例。在护理方面实施有效呼吸道护理干预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运用鼻饲,加强营养,气管切开术,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及时有效吸痰,充分湿化气道,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基础护理,口腔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等有效治疗护理措施。

4.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本组43例患者中治愈21例,伴不同程度残疾12例,植物生存2例,因出现脑疝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例,由于病情严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出现痰痂堵塞气道而被迫拔管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后果。

护理干预措施

1.提高预防院内肺部感染的意识 详细了解患者受伤原因及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呼吸道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极为重要。气管切开患者集中管理,特殊感染专用病房,出现白细胞降低时实行保护隔离措施[2],对潜在肺部感染的患者,应警惕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 加强病区环境管理 ①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温度一般在18~22°C为宜,相对湿度为50%~60%,因为对于脱水治疗的患者,全身及气道黏膜也可出现脱水状态,开放气道后分泌物更易干燥黏稠,故应保持适宜的湿度。②定时消毒室内空气: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60 min,每日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物品表面及地面2次,尽量避免空气中尘埃飞扬。③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制度,限制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

3.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跳减弱、呼吸减慢或不规则时提示脑干功能减弱;当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等,提示有呼吸道堵塞的可能,发现上述情况要及时报告医师作相应处理。同时,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气,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是否有干湿性音。如患者出现高热、脓痰增多、肺部有音等征象时,应及时正确留取痰标本做痰培养与药敏试验,配合医师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

4.基础护理 ①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昏迷患者定时翻身,并用75%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和受压部位,以防压疮发生。②:患者可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口角位置放低,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误吸。同时抬高床头15°~30°,有活动性义齿时要取下,防止脱出阻塞呼吸道。舌后坠影响呼吸道者,可采取侧卧位并托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5.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因丧失了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不能自主进食,加上应用脱水药物、频繁呕吐等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及负氮平衡状态,抗病能力降低。因此,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故应尽早期给予合理的肠内营养,以提高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机体高代谢及负氮平衡状态,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从而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伤后或术后48 h可给予插胃管鼻饲,鼻饲开始初期宜以清淡流食为主,如米汤、鱼汤、果蔬汁等,每次150~200 ml为宜,待患者胃肠道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营养液的浓度和灌注量,可给予牛奶、鸡蛋等高营养物质,每次灌注量从开始150~200 ml逐步过渡至2000 ml左右。必要时,通过静脉输入脂肪乳剂、氨基酸、全血、白蛋白等高营养物质。鼻饲时注意床头抬高至30°,鼻饲后30 min内不宜叩背,不宜搬动患者,尽量不吸痰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3]。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恢复后,拔出胃管,经口进食。

6.呼吸道管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保持呼吸道干净通畅是减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道梗阻的重要环节。如清醒患者应鼓励其尽可能咳出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过于黏稠不能自动排痰时,应用吸痰器彻底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利索,注意切勿损伤呼吸道黏膜,避免破坏黏膜的屏障作用。②口腔护理:昏迷患者因不能经口进食,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净能力下降[4],给予口腔护理2~3次/d,同时,要严密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霉菌感染及分泌物的性质,必要时做细菌培养,根据病因对症处理,以防止细菌向下移行而引起肺部感染。口腔护理液应根据口腔不同情况选用,如患者口腔pH值为中性时常用1%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擦洗,pH值偏低或偏高时,可分别用2%碳酸氢钠或2~3%硼溶液擦洗。③定时更换,叩背排痰:每1~2小时1次,每次2~3 min,使肺部及支气管内积存的痰液松动,利于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5]。翻身前应先吸痰预防窒息,并防止导管脱落。留置胃管鼻饲者,鼻饲饮食宜在翻身叩背后进行身,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气管,误入气道。

7.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①气管套管固定牢固:气管切开后患者一般应取平卧位,头偏一侧,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松紧度以带子和颈部间可放入一手指为宜,不宜变动过多,如进行各项操作或检查必须变动时,应保持头颅与躯干在同一水平,各项操作或检查后要及时检查患者颈部位置和套管位置,保持套管在自然正中位,以防位置不正、套管扭曲受压、套管脱出等而发生气道损伤出血及呼吸困难等。②正确有效地吸痰:吸痰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气管切开后护理的关键,但同时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首先要把握好吸痰时机,一般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吸痰前调节好吸痰负压器,一般压力为100~150 mg[6],吸痰动作要轻柔、利索,缓慢插入吸痰管再向上慢慢提拉,每次不应超过15 s,切忌在一个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或抽吸,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缺氧。每次吸痰前后必须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1~2 min,因为吸痰时也将肺内富含氧的气体吸出,容易迅速降低血氧浓度,且回升缓慢[7],导致低氧血症。吸痰时如患者出现面部口唇紫绀,应停止操作。循环功能差的患者,应待呼吸、循环功能改善后再吸痰。③充分湿化气道:由于气管与外界直接相通,加上呼吸运动使气道干燥,易形成痰痂阻塞道管,据报道[8],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所以人工气道的管理必须给予充分气道湿化。常用的湿化方法有:套管外口敷料湿化法:即在套管外口上覆盖双层无菌生理盐水湿润纱布,随干随洒,并定时更换纱布,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湿化液间歇注入法:即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3 ml后取下针头,在患者吸气末时沿气管导管内壁缓缓滴入,间隔时间为1次/30 min,使湿化液吸入气管深处,提高稀释痰液、湿化气道、抗感染等作用[9]。雾化吸入法:根据需要4~6次/d,雾化液为生理盐水100 ml,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000 u,地塞米松5 mg。经常清除管内分泌物,防止咯出的痰液再次吸入套管内形成结痂阻塞内管道,如分泌物过稠时,可先向管内滴入湿化液再行吸痰。④预防感染: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吸痰前、后要洗手,对呼吸治疗器械、雾化器、湿化瓶等严格消毒、灭菌,并24 h更换一次,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无茵吸痰管、吸氧管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口腔和气道同时吸痰时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内套管每天用2%戊二醛消毒3次,每次30 min,并清除套管内痰痂。每日更换气管切口敷料2~3次,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气管切口用碘伏消毒每天2次,严密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⑤拔气管套管前后护理:如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能自行咳嗽,分泌物减少,无肺部感染及呼吸困难,可行堵管试验。堵管时一般第1天堵住套囊口径1/3,第2天堵住套囊口径1/2,如患者呼吸平稳,第3天可堵全堵。若24~48 h无呼吸困难与发绀现象,配合医师拔除气管套管。拔管前清洗并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拔管后用无菌纱布严密固定,给予换药1次/d,直至伤口愈合。

护理体会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合并伤多,变化突然,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组43例患者通过上述护理措干预施,减少和避免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积极有效地救治赢得了时间,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的病情观察及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是减少肺部染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及时有效吸痰,拍背排痰是减少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同时,湿化气道,做好基础护理、口腔护理,加强病区环境管理等是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外,早期合理给予肠内营养,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机体抵抗力,也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熊新华.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95,55.

[2] 张少坤.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10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14):1861.

[3]李 艳,张 艳.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右江医学,2008,36(2):241-242.

[4] 郑海蓉.重型颅脑损伤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0):74-75.

[5]李新玲.重症脑外伤患者64例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50-351.

[6] 孙红梅,冯 悠,刘秋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综合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85-86.

[7]王筱君,王晓静,李 俊,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2 87-3288.

[8]朗雁娴,陈 琴.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32(12):731-733.

第7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全麻 术后 护理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1-0061-02

全身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使全麻术后病人在意识恢复阶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呛咳、躁动、寒战、痛苦挣扎等,全麻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80例,男性4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病人采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并可通过导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待病人逐渐清醒,自己用舌将通气导管推出时,可将导管取出。

2.1.2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钟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

2.7麻醉清醒前,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如拔管、坠床等危险,守护者必须注意安全,可按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病人的安全。

3 结论

通过将综合护理措施运用于全麻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中,加速了病人的全面苏醒,提高了全麻病人的康复质量,减轻了全麻术后呛咳、躁动、痛苦挣扎等症状。从而帮助病人安全渡过全麻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谢荣主编. 麻醉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1994,656~657。

[2]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三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第8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ICU;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

人工气道建立后可以保证危重症患者呼吸道通畅,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人工气道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意外拔管和呼吸机相关肺炎[1]。集束化护理为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用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有学者[2]将集束化护理运用于人工气道患者后,发现患者在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明显降低。因此本文以2014年~2015年我院ICU人工气道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护理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2015年我院ICU人工气道患者为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为脑卒中、重度脑外伤、脑肿瘤术后、COPD、急性胰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性别分别为(54.9±8.2岁、21.6±5.9、男性25例,女性25例)、(55.1±9.1岁、22.3±6.2、男性29例,女性21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无差异。

1.2常规护理 固定导管、保持气道通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输液、帮助患者服用药物,严格无菌操作,每日记录患者护理情况,保持呼吸机稳定等。

1.3集束化护理方法

1.3.1意外拔管护理 ①减少应激源刺激:气管插管后,患者容易出现人机对抗、口干口渴、疲劳等内源性应激源;此外抽血、灯光强度大、噪声、吸痰为外源性应激源。因此护士要加强护理观察,夜间尽量降低灯光,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康复环境,减少患者意外拔管事件的发生[3]。②镇静药物:有学者指出足够的镇静药物可以避免10%~25%的气管插管患者发生意外拔管。因此护士要定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肌力、肌张力,避免镇静剂使用剂量不足。同时严格遵医嘱给予异丙酚或咪唑安定进行镇静[4]。③固定方法:ICU患者病情稳定后,已经基本恢复意识,可以通过躯体摇晃头部、摩擦床沿而致脱管。护士要提高警惕,加强巡视。观察患者面部是否有血迹、油渍、汗渍,并且及时进行清除。对于固定的材料可以选择Y型胶布、无牙垫固定法。每班测量插管外露长度并记录,同时做好交接班工作。

1.3.2呼吸机相关肺炎 ①呼吸回路连接的准确性和气密性,使用一次性人工鼻,保证呼吸回路连接气密性。②及时排空储水瓶,连接呼吸机管道上的冷凝水应及时倾倒,防止冷凝水反流,积水瓶内冷凝水及时清除。③加强患者气道湿化,每天排空湿化罐内湿化液。④吸痰操作遵守手卫生制度,同时密切观察痰液的量、色、性状,指导患者咳嗽,定期翻身拍背。

1.3.3其他护理 ①床头抬高 30°,口腔护理2 次/d,采用湿热交换器进行气道湿化,1 w更换呼吸机管路。镇痛镇静以 Ramsay 评分 3~4分为宜。②使用PPI预防应激性溃疡。③选择密闭式吸痰,严格手卫生。④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定期安排家属探望,探视人员进出做到换鞋、戴口罩、帽子,出入必须洗手。⑤保持仪器、物品表面清洁,空气培养合格。⑥对意识清醒者进行气管切开的知识宣教,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遵医行为。⑦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气道损伤性、分泌物阻塞等。

1.4观察指标 对比①两组意外拔管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 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结果

2.1两组意外拔管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 两组意外拔管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

2.2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有差异(P

3讨论

人工气道建立的目的是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气道堵塞。但是人工气道破坏人体正常呼吸道的功能和解剖结构,随着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会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防御力下降,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5]。此外人工气道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存在人机对抗,难免出现意外拔管事件[6-8]。集束化护理是美国学者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目的是通过实施有循证支持的医疗措施,来解决临床中的疾病。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组在实行集束化护理后,在意外拔管、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集束化护理具有以下优点:①通过全面的护理措施,预先针对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意外脱管、呼吸机相关肺炎制订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目的性更强。②在"指南"的框架模式实施有效措施,而不是间断地被动执行医嘱。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人工气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意外拔管及缩短住院时间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7-200.

[2]杨霞.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3(12):54-55.

[3]胡静,杨霞.两种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3(6):1453-14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11,81(5):314-320.

[5]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9.

[6]陈媛媛.集束干预措施在预防 ICU 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34-35.

第9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常并发多脏器衰竭,全面正确地评估病情,制定详尽的护理措施,并正确有效地实施是配合抢救成功的关键,加强急性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肺心病患者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我科从2010年至2011年收治58例慢性肺源性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经积极抢救,有效的护理,取的满意的疗效。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关键词】 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 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者,均符合《内科学》[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伴肺性脑病4例,消化道出血2例,右心衰11例,无1例死亡。

2 治疗和护理

2.1 护理目标 改善呼吸状态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及营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 护理诊断及原因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通气/血流比值改变,供氧不足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无效咳嗽方式有关。

(3)心输出量减少:与缺氧致心肌损害,酸碱失衡有关。

(4)潜在并发症:A,肺性脑病,与高碳酸血症与关;B,消化道出血,与机体应激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代谢需要量增加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肺心病致组织缺氧有关。

(7)焦虑:与病人害怕死亡有关。

(8)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虚弱有关。

(9)呼吸模式改变:与建立人工气道有关。

2.3 治疗措施

(1)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使动脉学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A,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征象。B,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C,促进有效的呼吸形态:端坐位或半卧位,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横膈式呼吸。D,给予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吸氧后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保证鼻导管通畅。经常注意鼻导管或鼻塞有否阻塞,常规更换鼻导管每日2次,若出现有分泌阻塞,应几即刻更换。E,避免穿过紧上衣,以免影响胸廓活动度。F,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支气管扩张剂,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G,必要时予气官插管,使用呼吸机,协助改善气体交换。

(2)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A,评估咳嗽,咳痰的性质,量;评估病人的饮水量,皮肤粘膜的弹性。B,鼓励病人将痰咳出,评估病人的体力状况和咳嗽能力,指导有效排痰的方式,在一个较舒适的位置能用腹肌较有有力的将痰咳出。C,排痰前,协助病人翻身,叩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使痰液松动,利于排出。D,鼓励病人经常变换,病情容许,指导病人行引流。E,痰液粘稠时遵嘱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常用超声雾化吸入。F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G 排痰后做好口腔护理,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维持心搏出量在正常范围;A估计患者水肿部位及程度,每日测量水肿部位周长,记录24H出入量。B取半卧位,抬高水肿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C适当限制液体;减少饮水量,控制补液量,减少钠盐摄入,限制夜间液体入量。D遵医嘱用强心、利尿药、血管扩张剂,并监测心率、血压、尿量,观察用药效果。E使用输液泵,准确控制液体入量及速度。F合理用氧,指导有效咳嗽排痰。

(4)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A 肺性脑病(4例);观察神志、意识、精神症状改变,如出现睡眠颠倒、头疼、头晕、兴奋、烦躁、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应入住监护室,进行监护,床旁加床栏以防坠床。慎用镇静、安眠药,以防抑制呼吸而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B心力衰竭(11例):监测生命体征,至少每4h一次。观察记录心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记录24h出入量,监测血清电解质。出现心衰症状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钠盐摄入,输液速度不超过20~30滴/分,提供病人一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取半卧位和半坐卧位,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给予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抗心率失常药,同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C,消化道出血(2例):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视出血量多少分别给予禁食,流质或无渣饮食,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5)维持足够营养,减轻呼吸道疲劳:A评估病人的营养状态及饮食嗜好。B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蛋,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C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内营养或静脉补给营养。

(6)指导病人适当活动:A评估患者活动度及耐受力;B,向病人讲解活动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C,鼓励充分卧床休息,尤其在下床活动前和吃饭前;D,指导病人活动时配合呼吸,以减少活动费力程度;E对长期卧床病人鼓励其翻身,更换,预防并发症;F,与病人共同商定活动计划,可以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在床边活动,循序渐进,养成每天活动的习惯,但应避免过度活动而增加心脏负担;G,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走动的区域移开以保障病人安全活动,活动时专人陪伴指导;H,活动时如出现呼吸困难,大汉,脸色苍白,及呼吸,心跳,血压改变,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并视病人需要给予氧气吸入。

(7)减轻病人的焦虑:A评估病人平时面对压力的调整方法;B评估病人焦虑程度;C,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D陪伴病人,给病人提供现实性的保障证;E倾听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感受,提供其所需要的资讯;F鼓励病人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分散病人注意力;G,保持病人舒适;H,每项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8)保持皮肤完整性,预防褥疮: A,评估病人皮肤一般状况,有无发红,水肿,充血,疼痛,瘙痒等。B,评估病人对皮肤受压的感知情况,能否自主变换,评估病人活动能力。C,根据病情制定翻身时间表,一般1次/1—2h。D,制定预防受损的常规措施:经常更换,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翻身时避免托,拉,推,防止皮肤受损;骨隆突处垫气圈;避免学,尿,汗渍局部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用热毛巾擦浴受压部位,或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E,如病情容许鼓励下床活动。F,合理使用保护性措施:睡海绵垫,水垫,或气垫床。G,鼓励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H,发生.褥疮后,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褥疮面再扩大,并促进愈合。

(9)呼吸模式改变的护理:对昏迷病人或呼吸道大量痰液潴留伴窒息危险,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性增高的病人,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正支持。A气管插管:患者头部保持水平,妥当固定牙垫与导管;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B气管切开;24小时内注意切开处有无渗血,保持气管套管外请清洁,每天更换无菌敷料,气管内导管每4—6小时取出清洗,煮怫消毒。C机械通气应熟悉呼吸机的性能和特点,观察机械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管脱落或漏气,严格清洁消毒。

3 讨论

肺心病在急性发作期往往症状加重,并发症多而危重,护理工作繁琐、复杂、多变,还常常出现病情突然加重。不仅医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们的护理也不能松懈一步,我科护理工作严格按照上面的护理措施,不断的实践、探索全年收治58例病人无1例死亡,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