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对园艺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园艺的理解

第1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美学;园林意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inseparable from the garden. In the gardens around us, what kind of garden will give us the joy of beauty, how to create a garde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n issue of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garden in the form, content, mood three aspects,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garden beauty.

Keywords: Gardens; create; appreciation; aesthetics; garden mood

1.前言

园林的景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主观化了的艺术品。所以园林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而是一种以人的理想愿望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园林美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态的美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也就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所以园林美也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园林美?如何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美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创造和鉴赏园林美?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探讨的。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本身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懂得鉴赏就懂得创造。当前,园林场所很多,但是美丽的园林却屈指可数。是人们不懂的发现,还是设计师们不懂得创造,这个很难说。所以本文将以美学的视角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加深人们对园林美的认识,丰富园林美的内涵,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2.什么是园林美

2.1园林的含义

在谈园林美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什么?虽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

“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200年)以后的诗文中,唐代的诗人亦多用之。但以“园林”一词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自唐宋直到明清还不是个专有名词。“园林”一词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末造园学家计成,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最古老的造园学名著《同冶》―书以后。但是“园林”一词并不是在计成这才开始,也非今人所造,其实很早在一些诗句中就出现了园林二字。如:

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西晋・张翰)

驰秀翔园林。(西晋・左思)

伙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南胡末・何承天)

甫山当户据,澧水映园林。(庸・岁参)

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唐・白居易)

但并没有能说明“园林”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人的诗中的“园林”一词,既同唐代诗人所说的园林有所不同,更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园林”。计成在《园冶》中,选择“园林”重要是泛称宅园。“园林”一词的涵义深广,还可以从古代人们对园林的要求,即审美意义上去了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写:“几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地其喜山水病癣如此?”。我们不难从园居生活的理想中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人与自然那种统一和谐的精神,大诗人白居易酷爱自然山水到“病癣”的程度[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渴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特别是现在的城市中的人们,既不得志于山水,所以园林就成为人们精神上需要和补充了。人们对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的要求,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园林的景境之中,要能令人忘尘脱俗,有云水相忘之乐,而飘然有凌云之志。园林是人们梦想的伊甸园,无论在什么国家,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对园林的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2]。”

那到底什么是园林呢?我们给“园林”以科学的定义,使模糊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往我国学者很少给“园林”明确地下过定义,近年书出版兴旺,园林的定义也多了起来,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将汇集各家不同对园林的定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园林是什么。如:

比较有权威的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写到:“园林是在―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3]。

这个定义虽然包罗万象,是乎讲清楚园林是什么,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让人不能理解。比如说“美的自然环境”,感觉不需要通过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园林,我们知道园林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造自然,这也是园林的本质。还有“地域”,地域一般指范围较广的地方,他包括小到庭园,大到风景名胜区,让人不大明白。而且没有提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我国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教授在共《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写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亦称‘园亭’、‘匠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的‘庭园”[4]。

这是个简约而十分概括的定义。陈植先生可能是从造园学上,有将中外术语统一起来的意思。这个定义的优越性、在于其外延宽广,中外适用。局限是其内涵无法说明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庭园”的本质的区别。

《美学辞典》中写到“园林是一切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5]。

这个定义明确了“园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有语病。如果是自然山水,就无所谓按照人的一定审美要求去组成了,而“人化的自然”不能纳入园林的范畴,何况“园林”的人工山水,也并非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如苏州古典园林的所谓山水,更非是“人工改造的山水”。

还有余树勋现在《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一书中说:“现在所谓‘园林’可以解释为:在城市建设中,凡是借靠植物改善环境的地方一律可以称为园林”[6]。

这个定义阐述了园林的本质,也就是一种人工自然。没有植物的园林还能称园林吗?我认为不然,植物理所当然的是构成园林的关键要素。但是,并非对植物的任意使用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然”属性,达到人们亲近自然的目的。就比如说城市中的一个小的苗圃也是园林吗?我想人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仅仅解决亲近自然的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近一步解决其他各种体验需求及审美需求。

通过以上对园林不同的定义,了解了现代园林的真正含义。它是包括多方面的,无论从工程技术方面,功能方面,审美要求方面,还是人们的需求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人类是离不开园林的,让我们创造园林,体验园林,享受园林,感悟园林。所以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不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需求,而且最好能满足人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2园林美的内涵

2.2.1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园林美

在知道什么是园林美之前,我们是否会从一开始就想什么样的园林才是美的?那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就回到了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当人们试图正面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假定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是客观的,那么任何人见到美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啊。就像园林美,有的人认为荷塘月色很美,但是也有认为断桥残雪美。这就说明美也是主观的,是主观者心中认为是否美。但是当我们来到拙政园,坐在荷风四面亭中,看着周围的人工山水景色,无论国界,无论年龄,都会觉得美的。这说明美也有客观,普遍的一面。

从园林美中,我们就很好理解康德的美学观点:美既不能单纯说是客观的,也不能单纯说是主观的,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它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7]园林美是美的一种,它也满足这个观点。从美学观点来看园林美,就是通过客观表象的形式(也就是筑山、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表现出主观(也就是人的情感的需求等)的东西。在园林美的审美过程中,也是有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如果从康德的美的哲学中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来看黑格尔艺术的哲学。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当然也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艺术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那么园林美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

世界是一系列过程的集合,每个事物实际都是一个“过程”,它必然地有发生、发展,也有终结、消亡。没有一个东西,一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不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这就说明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园林美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对象评判迥异的现象。因此在创造美,或者说在艺术创作中,对我们而言则是在园林美的营造和设计中,首要的是先准确把握历史和社会定位问题。离开这种现实社会定位,我们将一事无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该否认也无法否认,关于美和艺术,有一些东西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如在园林美中,当我们离开社会定位,来设计创造园林美时,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的。也有一些园林,如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有西方的古典园林,虽然社会在变,但是他们的美却永远被世人认同。这是因为园林美是集多种艺术在一起的复杂的艺术,不仅有自然美,还有艺术美,也还有园林本身的艺术美。

2.2.2园林美的定义

通过上述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园林美。那究竟什么是园林美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人们普遍认识的园林美的定义是:“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昧、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它是衡量园林艺术作品表现力强弱的主要标志”[8]。

显然,从园林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先说艺术美,它不仅有园林中那些公共艺术品的艺术美,还有好的园林本身就是艺术品。自然美的大量存在是园林之所以成为园林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工但是社会美并不好理解。《美学原理新编》中说到:“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在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却认为应该理解为园林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因为美学中也提到,离开历史和社会地位谈美,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还要探讨一下园林动态美,在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的景观了。古代诗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这是诗人对园林空间连续、变化动态感受的一种切身体会。

2.3园林美与园林艺术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作者审美理念的物化,并按一定的艺术规律再现给人们。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如果说绘画艺术是二维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三维空间艺术的话,那么,园林则是包括长、宽、高、时间空间、联想空间(即意境)在内的五维空间艺术[9]。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丑、表现园林匠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园林艺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它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园林景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是相辅相承的,没有艺术的构思与创作,就不能体现园林美的景观。我国古典园林造园取景,是以再现自然山水美为其基本原则,以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中,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有机结合。如唐代诗人王维营建“辋川别业”,筑楼台,建花园,架圆月桥于河川上,放鹤于南坨,饲鹿于山溪,浮舫于湖泊……以诗情画意创造艺术画面,取得园林高度的美感。白居易建“庐山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梁,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前,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这一造园艺术呈现了一幅极美的天然画。今天我们在园林中布置树木花草,也往往寄寓着某种思想感情,如垂柳拂水表达了依依留恋之情;绿竹环生体现了文雅多姿、坚贞虚心的意境;松、竹、梅组景,表达了岁寒三友,凌冬不凋的诗情。将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结合[10]。

3.园林美的形式

3.1园林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易中天在《破门而入谈美学》中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有个形式。正式因为有了形式,区分开了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那园林美这种艺术,也要有他的形式。那园林美是一种怎么样的形式呢?它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的形式。只不过对于园林美而言,不论是人的情感(主体)还是园林这个对象(客体)的形式,都是与别的美的形态不同的,这种不同,最根本的就是“理想化的自然”。对于主体而言,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对于客体而言,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在园林营造方面叫做“人工自然”。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中,也就是主体要能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这个艺术品,能和人的内心情感有共鸣,产生审美。在园林美的创造中,要勇于找到那种能满足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

3.2园林美离不开形式

形式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很重要的,离开形式,艺术将不成为艺术。园林美也是一样,园林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园林要素复杂多变。不能只关注园林美的内容,形式一样很重要。比如同样是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如果加上园林美的形式,弄好了也许成名园了,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例如网师园、拙政园、颐和园之类,弄不好就可能成为花圃或者苗木场了。所以说,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不过园林艺术和一般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它的形式可以变化多端。因为园林美中有自然美,园林中可能只有植物,并不一定所有园林的要素都要在同一地方出现,但是也能表达人们渴望自然,理想中的自然。也许这个时候,形式看过去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栽树按照自然本身的样子去做就好了,但是植物配置也是一种形式。无论是怎么样的园林美的形式,它还是有一定的形式存在,只要能表现出园林美,能传达主体的情感,满足主体的情感需求。所以,园林美离不开形式,因此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如何把握好园林美的形式是关键。

3.3园林的形式美创造

形式美是客观现实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园林是被主观化了的艺术品。人们对现实的把握,首先是形式,然后才是内容。从客观事物――内容与形式的并存转入艺术家的审美认识,第一步是它的形式,对内容的把握是从对这个形式的观照中得来的。没有对形式的直觉,便没有对内容的感悟。这里,形式是内容的“因”,内容则是形式的“果”,形式的存在决定着内容的产生。生活总是以形式呈现于艺术家眼前,艺术家首先感悟形式,并在对形式的思维中领悟内容,再把头脑中已经积累的形式进行筛选、综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美感,完成艺术表达。由于园林美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可扩展性还有随时间成动态变化等特点,是乎园林美的形式是不好把握的。那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就更有难度,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离不开园林美的内容,是形式美和内容的统一。

郑板桥画竹时曾有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这里连串的三种不同之竹,首先是眼中之竹――物象,即对竹的形式把握;接着产生胸中之竹――意象,即对竹之内容的领悟(作者观竹时产生的审美情感);然后创造出手中之竹――形式,即艺术作品。他的描述,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美的创作起点,也肯定了形式的地位与意义。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充当认识和表达的手段,创作的起止均以它为依据。艺术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状态,已经包含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艺术品的结构关系。可见,形式美正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

从艺术创作过程中不难看出,形式美既是创作的起源,也是创作的结果,而内容只为创造新形式提供一种契机。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因素)来体现,形式中凝聚着人的智慧和才能,本身已成为审美的对象。陈丹青在《让艺术说话》一文中说:“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成功的艺术表现才能使之动人,可见要紧的不全在你画什么,而仍看你怎么画。”怎么画就是在作画中创造!运用什么语言,也就是艺术形式。”在园林中,园林的内容很多,如地形的处理,植物的配置,建筑的布局,水体的处理,山石的堆放等等,这些要素在很多园林中都有,关键不是要看园林中有什么,而是要看怎样的设计布局可以达到人们的情感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可见,形式美对艺术作品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11]! 3.4园林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造型要素包括点、线、面、体、纹理、质地、色彩。它们既存在于平面的绘画中,组成了雕塑的力感、节奏;工艺品的情理、意趣;同样也存在于园林的空间景域。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在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之中是没有门户管见的。一个理想的构思,要求一定的手段来表现,并使之成为现实。这就需要有较高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艺术家和观众的差别在于:前者利用形象表达感情,而后者是被形象所感动。要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就要求我们的作品有强的表现力[12]。一个点,一根线,不再是僵死的概念。当它渗透了设计师的思想,便成为与观众对话的语言。在这里园林中的点、线、空间等关系,构成了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融合不同的元素和各种表现手法与其中,最终表现出园林美,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是美的。

园林的表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设计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园林作品来。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新的风格、流派就会产生。在造园方法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向传统学习,向他人学习,提取大自然的精华,吸收其他艺术的经验,我们的路子会走得更宽些,才能够大步前进。园林并非纯的造型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儿。同时,创造园林景观也不是造型要素能够主宰一切。声音的美,洁净、清新的美,天空中变幻莫侧的云彩的美,宜人的气候的美,都要靠我们去挖掘、利用。自然中美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形式美的探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而它却是园林美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4.园林美的内容

在园林美的内涵中提到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分为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和园林自身艺术美两种。虽然园林美包罗万象,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这样可以加深对园林美的认识。无论是对欣赏者还是对设计师都是很必要的。对于审美的主体,提高对审美对象的了解,可以更容易发现园林美。对于创造园林的人来说,了解园林美的内容就更重要了。任何艺术虽然有形式做支撑,但是没有内容来丰富,是达不到园林的美感。所以下面具体说明下园林美的内容。

4.1园林美中的艺术美

园林美中的艺术美内容和园林营造时所采用的艺术类型有关。我们知道,艺术的门类非常多,并不是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可以在园林中使用。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往往被称为“公共艺术”。一般来说,以下一些艺术类型可能会成为园林的内容。

(1)雕塑、雕刻等。这是最为常见的用于园林环境中的艺术形式,古今中外皆然。当代的“环境雕塑”常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易读性。

(2)绘画、壁画、装饰画等。绘画一般只用於室内,壁画则可以用在室内也可以用在室外。装饰画是现代出现的一种艺术倾向于大众化的产物,使用得当常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美感。

(3)书法、篆刻等。书法和篆刻一般来说是东方园林(主要是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种类。中国人对书法的喜爱常常到了痴迷的程度,传统园林中,如果没有了书法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今天我们在做“现代园林”时,也应该适当地考虑如何继承这种传统特点的问题。

(4)文学。同样,对文学作品的借用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现象,主要表现手段就是题咏、对联和诗歌。在园林意境的创造中这是必不可少的。

(5)音乐。主要使用背景音乐的方式建议烘托气氛。现代音乐喷泉的形式则是把音乐美和水的造型美有机结合起来了。

(6)建筑和构筑物。在传统园林中建筑的使用多而复杂,甚至有些传统园林是以建筑为主的,如苏州网师园等。现代园林中,由于对自然美的追求更加迫切,所以一般都强调建筑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建筑之美既体现在其造型上,也体现在其空间特点上,还体现在其装饰上。西方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常常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中国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则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7)家具及陈设。在传统园林中,家具和陈设一般是在室内,现代园林中,则室内室外都很常见,这跟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有比较大的关系。

(8)工艺品。主要是手工艺品。例如陶罐、壁挂之类的工艺品,在现代园林中极为常见。现代园林中还常见使用诸如石磨盘、水车、石臼之类的传统农业用具,用以营造特殊的空间氛围,产生特殊的美感。

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也是属于美学范畴,所以在鉴赏和创造它们时,也要以艺术是情感对象化的形式来表达,达到通过艺术来传达情感的功能。也能在园林中对这些艺术品产生审美,并满足人们的情感上的需求[13]。

4.2自然美

“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的客体,由于它本身就存在着美,许多诗人、画家都证明了这个客观存在。只有审美的主体比较复杂,他们能不能被自然山水引起美感,其中有许多主观的、和现实的因素所限制。不过自然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屑于植物、动物的生物美,山川岩石之类的非生物美、还有忌昏四季的变幻等。自然美是享用不尽的。尤其自然美经过人类加工以后,社会道德、政治和宗教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几千年来自然美的形式与内容已变得十分复杂。如今的游览胜地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主要是那些丰富的内容由人各取所需,引起人们身心的愉悦会胜过欣赏其他的艺术品。如果进行游人分析,各种年龄、各神职业,各种生活方式的游人熙熙攘镶,在那里各自寻觅他们美的享受,这些现实情况说明自然美确实足受人喜爱的。

独特的自然美不同与其他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电影处两者兼有的综合艺术。但是自然风景的属性就比较复杂多了,那里泉水棕踪,鸟鸣嗽嗽,有听觉艺术;植物的体形、线条、色彩充满了视觉艺术;溪流、潮汐、海浪、飞鸟、行云、落叶、柳丝摇曳、蝴蝶翩翩……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动的艺术;远离市尘的自然风景具有相对的安静,“青青河畔草、郁邻园中柳”那里确是存在静的艺术;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晨昏的变化,阴暗的变化,都是时间艺术;园林的创造就是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使空间更趋自然,当然是空间艺术;百花争艳、万木争春,胜过人间的舞蹈,它又是园艺家摆弄之下的表现艺术:城市造园“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成为自然的集锦荟萃,应是属于再现艺术;人类利用了自然美娱人、感人、化人,开创了旅游业招陈千千万万的游客,是当之无愧的实用艺术……。自然美经过人化成为各种艺术的综合,通过以上约分析可以比较明确的了解自然美这一独有的特性。 4.3园林自身的艺术美

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和创造中,要把园林看做一个整理来鉴赏和创造。在鉴赏园林时,把握园林的整体美,也就是园林的整体空间,因为园林艺术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怎样感受园林整体对人的情感需求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只是简单的把园林要素,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应该多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把握全局,设计出适合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园林。

5.园林的意境

园林的意境不应该看成是园林美的一个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园林的意境,或着并不是所以的园林设计得有园林意境的表达,所以园林意境应该被理解为是园林审美中的一个层次,而且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意境不仅中国园林有,我认为西方的园林也有,只是因为社会背景和时代不同,可能人们不能相互体会到园林意境。那只是审美没有到一定的高度。在古典园林中,审美意境整体生成,是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创造和接受的。园林作为审美对象,其中虽然凝聚着审美主体――造园家创造性的情致、想象、意趣、哲理等主观因素,但毕竟还只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它有待于审美的游赏者在接受中把它转化为活生生的意境。从这一意义上说,游赏者也是生成园林审美意境必不可少的审美主体。也正是在这以流动的审美构架关系中,意境把客体和主体、创造和接受、造园家和游赏者整合在一个系统中了。从审美的角度,明白了园林意境生成的关系,但是园林意境是什么?怎样创造园林意境?下面我们来探讨下。

5.1园林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最早正式提出“意境”一词的是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指山水美;二曰“情境”,指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心理活动。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严羽提出“兴趣”、“妙悟”,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在唐宋时期,随着诗歌、书法、绘画等的繁荣发展,“意境”得到了广泛运用。

将“意境”理论发挥到极致的是晚清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成为意境说之集大成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意境的本原作了概括:“经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即是“境”,所谓“真感情”即是“意”,二者和谐统一就是意境。至此,“意境”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14]。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为主体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这是历史上首次关于游赏园林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记载[4],可以说已经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5.2园林意境的创造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中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中国的园林意境创作方法有其独到的传统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⑴“体物”,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比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⑵“立意”,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比兴”为起于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园林经常使用的立意手法,《文心雕龙》对其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15]。

创作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说。但是园林意境是要用“心”要创造的。造园家要用心感悟园林,设计园林;游赏者在鉴赏园林时,感受到园林景象与心的共鸣和升华。至少要做到这点才能创造出好的园林,园林意境的产生可以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鉴赏的能力,并享受园林。

第2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园艺 卓越人才 培养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蔬菜、果品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在补充人体营养、增进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另外花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添景观色彩,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温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空间,同时花卉也可以净化空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②近年来我国园艺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报道,园艺产业产值已超过1万亿元,成为种植业中的第一产业,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抵御自然灾害差、品牌效应低等,所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③园艺人才培养应该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就业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能力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④根据当今园艺产业发展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一套园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今后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并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1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内涵说明

《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和教师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关于园艺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体系。《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具体规定了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结构要素及各项实施准则与方法,包括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精神情操三部分。《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认为:卓越园艺人才应该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超强的实践能力结构。能在农业、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卓越人才。《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科学描绘卓越园艺人才的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实现途径。标准追求针对性、时代性与先进性。

2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2.1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一级指标

(1)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2)具有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3)具有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二级指标

2.2.1 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包括

(1)远大的理想和进取务实的精神;(2)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优秀的职业道德;(3)正直的人格和宽容心理特征;(4)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2.2 卓越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

(1)基础知识:强化学生通修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掌握,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并要求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园艺业打下了基础;(2)学科基础知识:卓越园艺人才应掌握园艺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系统理论,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精通学科知识的结构;(3)专业核心知识:卓越园艺人才应拓宽其专业知识面,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涵盖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三个方向,使得这种弹性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园艺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拓宽就业渠道。

2.2.3 卓越园艺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

(1)学科基本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园艺作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能够胜任园艺学科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及推广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2)调查研究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3)组织与管理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规划与实施、生产与管理、推广与指导、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4)研究与发展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趋势;(5)团队协作能力:卓越园艺人才应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与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2.3 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的三级指标

2.3.1 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1)远大的理想和进取务实的精神:包括树立投身园艺事业的理想;不断进取,踏实工作;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不断创新的激情与热情;(2)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优秀的敬业精神:学农和爱农、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强化道德意识;(3)正直的人格和宽容心理特征:无私、坦荡、公平、公正;耐心、宽容;敏感、自制;活泼、开朗、乐观、向上;(4)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求真、求是、敢于探索;理论联系实际。

2.3.2 具有广博的园艺学知识体系

(1)文化基础知识:注重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并要求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园艺业打下坚实基础;(2)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教学,拓宽园艺学的基础性知识面及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发展动向;掌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专业核心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性课程的理论知识,通晓园艺植物的栽培、育种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掌握园艺技术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熟练掌握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植株调整及整形修剪、绿化施工管理等技术;开展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了解园艺植物栽培、果蔬贮藏加工、园艺植物栽培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开展拓展性课程学习,了解科技论文写作、园林美学、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鲜切花栽培、经济林栽培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等基本方法。

2.3.3 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作为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园艺作物栽培生产过程管理的能力;园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及创新的能力;园艺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能力等。因此,作为卓越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实践生产能力。

(2)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动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对大环境的把握。不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所以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挑大梁、担大任。另外相关学科发展对园艺生产非常重要,学生掌握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并且运用于园艺生产中,有利于将来的事业发展。

(3)具有统筹规划的才能: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生产上的统筹规划的能力,例如园艺作物茬次安排、规模安排以及人员安排等。所以要求卓越人才具有园艺生产规划与实施的协调能力,能够参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指导。

(4)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素质。作为基层科技管理的工作者,指导生产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从课堂走入生产,由于环境的变化,很多知识需要自己挖掘。掌握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非常必要。尤其现在科学发展非常迅速,提高对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把握,对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忘我的工作态度,较高的组织原则:作为新世纪的园艺人才,时刻把握“不发展即落后”的基本原则。积极向上,敢于向困难挑战,顽强拼搏,对其将来的发展,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继续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工作过程中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善于团结同事共同开展工作。作为一个未来有希望成为单位领导的人才,是否具有在遵守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和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但决定个人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将决定所在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3 《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标准》的实施方案

(1)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2)学业评价:建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追求知识考评和技能测试的结合,注重对实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实施方案。(3)实施团队:实施《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体应包括本专业相关教师、校院教学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员。专业相关教师应通过优质的教学、优质的研究致力于卓越园艺人才的培养;构建由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士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建立校处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综合基地);实施团队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就园艺卓越人才培养的细节与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方案和措施。

项目资助: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1JSJG268)和扬州大学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注释

① 赵晓燕,马越.开发蔬菜功能食品.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4.1:39-40.

② 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第3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

1 职专园艺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1.1 对园艺实践教学不重视

在现在的园艺实践教学中,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一直属于一个附属地位。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容易看出成绩和效果,所以致使很多专业老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艺教学中,对实际操作课程安排得甚少,而且内容相对陈旧、重复,并不能反映出现代园艺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新趋势,方法单一。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被动的接收老师的硬式教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园艺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完善,在教学中也只重视教学过程,并不重视课后成果,在考核的过程中,也只限于撰写报告,并不能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园艺实践课程的学习热情。

1.2 园艺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

高等教育正在步入大众化时代,职专学校的招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可是,在和实践教学有关的实习基地建设、实验设施落后,人力资源也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园艺实践教学要求。主要表现为:①园艺实践教学中设备的数量与实验面积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②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老化、陈旧,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并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③园艺专业现在的教学基地并不能满足各个层面上的教学需求,更不能满足核心模块实践教学的需求。④园艺教师并不愿意深入一线教学,在师资力量上,严重缺乏动手能力强的园艺教师。

1.3 园艺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全

虽然现在有的职专学校成了“实验教学中心”,但是在实际园艺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育和管理“两张皮”的问题。用课程以及研究室作为实践教学体制,这样很容易使实验室造成重复建设和封闭管理等问题,园艺实践教学的各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2 园艺专业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首先,要对园艺实践教学进行自主经营实践。要根据园艺课程中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季节,让学生进行田间生产劳动。在传统的专业实践课中,只限于使用单一的园艺作物对学生进行呆板的实践性教学,而学生们也会认为这只是单纯的劳动,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以及实践兴趣。针对这种现象,要采取“分地到人,自主经营”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园艺作物,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还可以增加他们今后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权。

其次,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要将园艺教学课程与实验园和实验室相结合。在实验园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观察、分析实验园设计、管理,对其进行科研训练等能力。而在实验室里教学,则可以让学生们巩固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验证,使学生们得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从中获得独立观察、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结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们更好、更加详细的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情况,学校可以结合相关园艺的专业课程,建立各种园艺作物仿制基地,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情况。要结合课内以及课外的课程实践教学,让学生们从微观到宏观了解园艺专业。

3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①直观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出现很多图表,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增强直观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②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在园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③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合理衔接的前提下,将田间实习和校外生产充分结合,实现课本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变。①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断制作园艺实践教学的多媒体课件;②尽可能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在确保传统理论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知识,扩大网络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果。学生们可以根据相关的网站,吸收到更多的园艺植物栽培知识,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要在园艺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内容、园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基地建设中不断创新,让职专园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要在园艺教学中,更加努力的研究实践教学创新方法,为我国培养园艺高级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7-05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传统工艺是岭南风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要素。岭南传统工艺主要涉及“匠”“作”两个层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营造实践,包括技术特征及工艺成果,它的实施与传承过程是一个物、人、技术要素与产业背景要素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

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一直存在于民间,保持着独特的匠师培养与技艺传承体系,这是一个隐身于文献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来,它世世代代身手相传却不事张扬。它无名恪守着“守职循业,不敢损益”的传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与追求隐于山石亭楼之中、于精密绚美之中,让东方人居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但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与设计专业的细分,使得目前研究学界、设计从业人员与民间工匠体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方式。@种情况使得传统工艺匠作传承大多仍旧依靠民间传统方式,从技术或匠师培养层面入手,无法借力于现代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论总结能力,很难系统地完成传统工艺匠作技术总结与传承的重任。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也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何让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是传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与园林保护传承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从业及研究人员,由于缺乏对地方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岭南传统匠作工艺应该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无法让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助力于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在理论与机制层面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行业输送高水平设计应用与研究人才。2016年,当“工匠精神”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热点议题之时,作为岭南地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积极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与认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学实践中让现代在校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对满足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教学体系设置多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多重西方学科体系训练而轻东方园林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对与中国传统造园相关的传统工艺体系的了解更为缺失。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本素养的缺失,使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无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无法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而要从专业性角度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更是无从谈起。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大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缺乏根据岭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学方向,以“岭南民艺平台”作为起点,将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引入教学体系之中,正式开启了岭南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岭南地区传统工艺,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而努力。 岭南民艺平台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应用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岭南传统工艺的营造现场,让岭南传统工匠进入到高校专业体制教育之中,从而搭建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破体制教育与民间匠作教育体系的壁垒,探索岭南传统匠作体系高水平学术型传承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让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岭南工艺体系保育中发挥实际作用。

岭南民艺平台自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在学校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50 m2的多功能教学研究展示空间及其硬件环境的建设。自2016年4月开始,岭南民艺平台以“口述工艺工作坊”正式开启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为内容的保护传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师、二十多人的学生团队,开始实地走访广府、潮汕地区的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匠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为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留下珍贵的档案记录。先期以广府木雕、砖雕、石湾陶、潮州木雕、嵌瓷、岭南叠山等六项岭南特色传统工艺为教学内容,师生进入工艺匠师的工坊、企业、工作室之中,实地记录与体验学习岭南传统工艺流程,实地采访工艺匠师,记录工艺匠师的个人从艺历程、对工艺的理解与观念,并形成影像记录档案(图1~13)。

201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承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学校项目,以“岭南民艺平台”为依托举办了首届“岭南传统营造工艺学习营”。学习营广泛招募全国在校大学生,有来自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视觉传达、汉语言文学、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的20多名学生,其中近1/3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营邀请广东省园林古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岭南地区传统工艺传承匠师来到岭南民艺平台,进行传统工艺教学与交流分享,由传统工艺匠师现场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通过“口述工艺”工作坊、第一期工作营与“岭南民艺平台”公众微信平台的宣传,“岭南民艺平台”前期研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效应。“口述工艺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开始在校内展览,同时受到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2017年第九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邀请(图14~15),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

岭南民艺平台还积极与传统工艺匠师合作研发文创设计品,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先期以“岭南民艺平台”的文创礼品作为研发内容,与石湾陶工艺名匠老师共同研发设计首款纪念杯,全部采用石湾陶传统烧制方法,探索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图16~18)。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许多普通匠师在兢兢业业地坚守本业,在日常琐屑中真正无名地恪守传统祖训。我们听到许多朋友由衷地感慨:“岭南地区太需要这样的工作与记录”,深感责任与使命。而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将这种研究、记录与传播成为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坚持。凡欲作传世之作者,必先守可传世之心。“工匠精神”非大话空谈,要的是今人面向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爱护之心,恪守本职之心,是经受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而坚守底限之心。只有对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传统的挖掘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

第5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各大高校中产生了强烈反映,并广泛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与好评。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后,学生能够真正亲近艺术,感受艺术魅力,并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学生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演出,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实现自身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升,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1.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大学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重要阶段,自身审美素质会不断趋于完善。在这个时期中,高校要让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感染与熏陶,逐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2.拓展学生知识层面。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综合素质上。高校学生既要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还应该有着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才能。而让学生欣赏高雅艺术活动,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感受到戏曲和音乐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让自身知识面得到拓展。

3.增强学校文化氛围。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还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是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方法。为让校园文化氛围更浓厚,既要让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还要重视吸收优秀艺术成果。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要有机结合校园文艺活动与各种巡回演出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创设出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二、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1.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既要对高雅艺术发展历程加以考虑,还应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在具体活动进行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将地方特色凸显出来,让活动品质与艺术感染力得到提高。比如,对于广东地区来说,醒狮舞、飘色等民间艺术形式当地特色十分鲜明,因此广东地区高校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时,应重视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并对其加以创新,努力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到高雅艺术中。比如,醒狮舞、飘色等是广地地区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这些地方特色艺术将人们日常生活反映出来,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广东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还能实现校园文化品质的提升,从而让当地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承。

2.丰富艺术形式,加强引导管理工作。要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比如书法绘画、经典戏曲、民族舞蹈、乐曲演奏、芭蕾舞、交响乐等。可以说现阶段教育部组织的艺术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涵盖了上诉所有艺术形式,并且很多高校学生社团还组织了舞蹈、音乐剧、民族音乐以及交响乐等。此外,在人力资源、经费有保障时,还要拓展到生态学、伦理学和雕塑等领域,让高雅艺术进行校园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让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升,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并且高校要做好管理工作,对管理体系加以完善,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得到制度保障,加快教学体制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主动深入开展各类高雅艺术活动的培训与交流,提高高雅艺术对校园的影响,让更多学生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与感染。

3.创新传播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程度。高校要创新传播机制,做好高雅艺术活动宣传工作。可以利用校园网站、电台和海报等扩大宣传,让更多学生能够真正了解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此外,高校还要组织开展有奖知识竞赛、艺术讲座等,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消息及演出剧照出来,这样能够让更多师生了解高雅艺术活动具体信息,从而让高雅艺术活动在师生间更具影响力。

第6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78―01

中专主要以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故特别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本文以中专园艺专业实践课为例,就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一、加强中专园艺专业课教学的必要性

1.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绿色、健康、美好的生活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城市绿化、美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园艺专业人才的园艺课程,应该顺势而为,应时而变,将传统的教学实践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园艺实践型、创新型、高素质园艺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着力加大对学生园艺创新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是提升人才素质的需要。正因为定位失准,教法落后等原因,才导致所培育出的中专园艺人才的市场认可度不高。一是基础知识肤浅,基本技能较差。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定位和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甚至于有的学生根本不会动手操作,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重专一技能而轻综合素质。传统的中专园艺实践课程一般只是注重园艺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在园艺市场营销方面却不够重视,导致这些人才对园艺市场运作流程、规律和发展趋势不够了解,更不会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实力。

二、中专园艺专业实践课创新的策略

1. 科学定位,注重前瞻性。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定位。中专学校应加强对园艺市场现状的全面深入了解、预测,从而准确地制订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园艺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园艺人才,坚持把社会实际需要作为园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指南。二是坚持发展眼光,超前判断。在全面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现状的基础上,要切实摸清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摸清人才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基本趋势,注重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在准确判断未来发展后,迅速制订目标。

2. 改进教学,注重实践性。要摈弃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坚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园艺人才为目标,积极创新中专园艺实践课程教学。一是在内容上突出“实践”。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在园艺实践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园艺设计、种植、修剪、管理和营销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着力在园艺学科中某方面特长培养上下重拳、出实招、谋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中专学校应该坚持以园艺基本技能操作为主线,以园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特长能力培养为拓展,通过模拟训练、实践操作和实习锻炼为主要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特长和综合素质。三是在教学评价上突出“实践”。在中专园艺课程教学评价上,要将学生的园艺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坚持以学生的市场竞争实力为主要指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以此引导中专园艺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

第7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舞蹈;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作用发挥

一、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院校受专业设置影响,文化艺术类学生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少,校园文化内容需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校园舞蹈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发展困难,存在较难发展和提升的现状。

(一)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存在参与面受限的现状

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舞蹈的发展首要存在的问题为参与面受限的情况,当前的校园舞蹈中校园舞蹈的发展仅局限于学校部分舞蹈特长生,限制了大多数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与热爱,造成校园舞蹈仅限于部分舞蹈特长生的特长发挥。

(二)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中存在专业化倾向的现状

校园舞蹈教育不是以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为目的,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舞蹈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给校园学生艺术培养和熏陶的作用,而专业化倾向教育要求对学生在校园文化舞蹈的作用发挥、身体条件、技术要求显得过于苛刻,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校园舞蹈望而生畏。

(三)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中缺乏创新性

校园舞蹈由于受到理工类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影响,学生较难创新挖掘校园舞蹈的艺术个性,局限于为了完成校园文化要求而开展校园舞蹈,校园舞蹈的创新创作与舞蹈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校园舞蹈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学生学习训练舞蹈阵地得不到提供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当中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舞蹈需要一定的训练配套设施,以满足校园舞蹈的编排、训练等要求,而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对舞蹈类配套设施配套不够健全,使得校园舞蹈的开展阵地较难开展。

二、探讨解决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当中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挥,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有重要作用。我们认清校园舞蹈当前存在的现状,认识校园舞蹈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涵养以及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重要作用,结合本人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当前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一)转变校园舞蹈思想观念,重视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校园舞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校园舞蹈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作为校园舞蹈的引领者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校园舞蹈教师思想上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与时具进才能更好的指导和创作丰富多彩的校园舞蹈内容。同时,理工类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校园舞蹈发展的认知,切实解决校园舞蹈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思想上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P系,为校园舞蹈艺术的发展拓宽道路。

(二)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社团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校园舞蹈参与面受限与专业化倾向的情况,高职院校当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舞蹈艺术社团,让校园舞蹈有一定的团体组织、人员机构、舞蹈阵地,以让有此类舞蹈艺术特长学生带动其他业余爱好学生参与到舞蹈艺术社团当中,并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发挥校园舞蹈的作用,让广大舞蹈艺术爱好学生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和舞蹈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高职院校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选聘,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舞蹈文化艺术水平,高职院校可为院校团委部门、辅导员团体、院系团总支负责人的队伍建设和选聘当中,侧重对舞蹈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选聘工作,既能保障学工、团委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调动教师发挥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以提升校园舞蹈的艺术水平。

(四)完善舞蹈类配套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学习阵地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条件提供固定的文化艺术学习场所,完善舞蹈类配套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训练的场所,使感兴趣的学生能聚集于固定学习场所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以更好的为校园舞蹈的创新和内容丰富提供阵地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更需要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发挥作用,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校园舞蹈品位的不断提升,校园舞蹈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扩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舞蹈活动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艺术修养,让理工类高职学院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lunwentia

论文关键词:高雅艺术 进校园 艺术教育

论文摘 要:近年来,高雅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功能,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又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2011年5月4日晚,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再次拉开帷幕,举行河南交响乐团首场演出。整个演出过程中,师生们都深深地陶醉在传统艺术之中,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所感染,再次领略到了高雅艺术的巨大魅力。

近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2006年开始至今,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6年来,全省各高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大力营造艺术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高雅艺术带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有了一个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的含义

目前,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高雅艺术的提法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如高雅艺术的内涵是什么?它是指作品的风格和格调,还是指艺术的样式?它是指作品的内容,还是指作品的体裁?专家学者讨论热烈,观点不一。在笔者看来,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和筛选,是更优秀、更经典、更积极向上、更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们通常讲的高雅艺术包括京剧、昆曲、话剧、歌舞剧、歌剧、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等。亲近高雅艺术,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功能和作用

(一)娱乐功能

1.愉悦心情,促进心理健康

高雅艺术不仅能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而且能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得到及时的休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学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活紧张忙碌,各种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心理抑郁而发生悲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如果能够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能使学生身心达到放松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营造高雅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引进一流的文化艺术,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高雅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民族优秀成果的积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方式,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与校园特色相得益彰,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功能

1.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雅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激励着人们去追求高尚的情怀,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培养美好的情操。大学生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音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当唱起《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气势磅礴的歌曲时,激昂的旋律能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奋发向上;当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聆听交响乐《命运》的时候,人与命运抗争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勇敢乐观的精神。大学生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又被可敬可佩的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着。音乐家坚持理想和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塑造着他们健康的人格。

2.增强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与能否发现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文化,它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感悟,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力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6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通过聆听交响乐,大学生体会到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真谛;通过欣赏戏曲,大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通过组织艺术教育专家和艺术界知名人士到高校举办艺术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顿悟和新的追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艺术鉴赏》《美学》《中外艺术文化史》等选修课,指导大学生如何鉴别美、赏析美、品味高雅艺术。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育功能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大学生只有博学多才、触类旁通才能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高雅艺术能够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教育、改变大学生,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对其创作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的了解,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世界的奥妙和乐趣,还能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广泛接触和了解音乐剧、歌剧、话剧、地方戏曲等高雅音乐,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外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都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编著了符号谱和音乐辞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由此可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雅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的创造活动无不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展开。然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较为缺乏,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高雅艺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艺术作品凭借其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十四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他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以理论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各高校学生会、团总支和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了,舞台经验增加了,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组织安排、管理策划、舞台美工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有了宝贵的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由此可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益于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雅艺术教育的多维性效果已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需要加强校园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对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只有长久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牛洁,何琳,蔡滨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第9篇:对园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新工艺;管理;技术

1、新工艺技术的新理念

我国园林工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园林工程建设逐步推陈出新,一些有影响力的设计者提出新的设计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基础,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到园林工程实施中,把园林前期设计与后期维护养护以及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统一起来。过去传统的园林工程,没有重视材料的使用寿命以及保养维护,造成一大批园林建设提前老化;还有一些落后技术导致一部分园林工程坍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于是人们重新规划设计施工,不仅加大园林工程成本,还二次污染环境。

2、园林施工的应用原则

2.1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园林规划

由于不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园林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2与城市自身的文化相融合

园林建设运用新工艺的过程之中,要通过新工艺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园林建设与城市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园林本身的功能,更好的突出园林施工新工艺的作用。

2.3注重多种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

园林建设与一般的建筑工程存在明显的不同,园林建设更加注重其造型的美感和内涵,因此,在应用园林施工新工艺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多种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通过多种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来保证园林施工工程的质量,满足人们的审美与休闲需求。与此同时,多种工艺的组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3、园林施工中新工艺和技术的管理难点

3.1对新工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园林工程施工中,对于新工艺的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目前来讲我国园林施工中对于新工艺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园林建设中对于新工艺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细节、规范等标准体系没有做好把控相应的把控。其次由于我国国情的现实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很多园林建设与社会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3.2对土壤处理技术的难点

目前,很多地区的土壤受到了人为的破坏遭受污染,因此,土壤处理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这个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受过污染的土壤和其他没污染的土壤分开并处理被污染过的土壤。施工原理是在土壤的表面利用纺织布、石头等保护屏障层对土壤进行加厚,这样可以保护植物的根部并防止污染过的土壤感染好的土壤。

3.3对雨水回收技术的难点

雨水回收技术是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园林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雨水回收技术应用所需要的配设施进行完善。由于大气降水是可以直接回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循环使用的,而多余的灌溉水是可以对植物直接进行浇灌的,因此,要对地面灌溉水、大气降水分类的进行回收。

4、对园林施工中新工艺技术的应用

园林工程的发展优化了城市环境,为人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给园林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2016年城市发展委员会提出了“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的口号,设计者们积极响应号召研发出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备当代社会园林工程的需要。从长远角度来看,技术革新,工艺发展,材料更新换代必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发展助于提高园林工程质量,使园林景观工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1优化园林设计方案

园林设计是整个园林工程建设的基础,而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总是别出心裁,最大限度创造适宜人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质量园林工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向往的风景胜地。园林设计方案是依照科学的规律,结合每一种新工艺技术特点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现代的设计技术进行设计绘制,制定园林设计目标方案,既达到降低建安成本,延长园林工程使用寿命,又改善居民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建设。

4.2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要实现园林工程可持续化发展,就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当今新工艺技术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之中,掌握各种物资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先进工艺的运用,使它们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还要合理安排园林工程地域空间,保持各个景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特点。在实际园林施工中,要结合园林景观工程的特点以及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整体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4.3新型药剂的应用

目前,市面上针对园林工程研发出了很多新型的药剂。比如,新型的增绿剂、抗蒸腾剂,这些药剂能够很好的提升园林生长速度,并对植物进行保护。新型的增绿剂能够保证青草健康茁壮的生长,保障青草的外观鲜亮,且能够提升春天里青草的发芽速度并促进植物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而新型的蒸腾剂能够在植物的表面形成一种透光的保护膜并对增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保障植物的正常呼吸和通气,这样能够大大提升植物的成活率,从而减少人员养护的费用和成本。

4.4新铺地技术的应用

道路园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铺地。在广场等地方进行铺砖时可以将真空吸水工艺和其他新的工艺进行综合的使用,可以发挥出此项技术的最大优势,进而提高铺地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市政部门必须选择合理、科学的铺地技术进行铺地,这样才能蜃龊闷痰毓ぷ鳎使园林施工质量达标。铺地过程中可以利用混凝土路面新技术中的真空吸水工艺进行铺地施工,这项工艺具有脱水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水灰比,进而让混凝土达到紧实的程度,防止施工中出现干裂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路面的使用寿命。

4.5施工质量的改进及管理

首先,要确保土壤质量,要保障土壤符合各种植物的需求,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提高施工质量。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土壤的性能进行系统的检查,保障其酸碱度与水溶性符合标准;同时要利用施肥等方式提升土壤自身的整体质量;其次,加强现场质量管理。要确保定点防线的精准性,做好标记,在进行相关植物的选择过程中,要基于具体情况以及施工现场状况开展,尽量选取植物较强的植物,保障其整体成活率;最后,通过植物修剪工作,保障充足的营养与水分,进而提高整体的施工质量。

4.6合成土工材料的应用

(1)透水软管,该种软管主要是由过滤和透水功能的管壁、支撑弹簧线等组成。透水软管是利用渗透的毛细管原理,通过纤维将土石中的水分吸收,使其饱和后滴入管内,以此达到良好的排水效果。同时,该种排水软管与钻孔排水软管不同,其能够有效解决改良软土层存在的技术难题。(2)三维垫网,其是由一种新型的土工合成材料所制,该种防护技术大多应用于植草固土中,要求土壤柔软、疏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留出大面积空间来填充细石、砂砾、土壤,园林植被的根系可以穿过防护网,使其在一个舒适、整齐、均匀的环境下生长,待植被成熟后,其草皮与泥土、网垫将牢固连接。由于大部分植物的根系可以延伸至地下40cm,在这种防护技术的应用下可以使其形成一层厚实的复合式绿色保护层,该技术多应用于环山公路的侧护坡,起到十分良好绿化效果。

4.7高边坡防护技术的应用

现代园林施工中,经常会进行高坡或人工湖施工,在这一施工阶段需要应用高边坡防护技术。施工过程中,边坡防护施工方案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坡度、高度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设计的,应用高边坡防护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边坡的强度,提高坡面的抗滑移能力,同时改善边坡相关力学性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防护技术可划分为两种,即植物防护和砌体封闭防护。前者是结合施工现场地质条件进行施工,利用植被自身的特点起到增强土层强度和水资源控制的作用,而且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还能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后者是根据边坡防护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针对边坡强度的施工要求或地质条件较差的工程情况,利用砖砌施工来达到防护的目的,具体就是在边坡上铺设嵌草砖,以此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4.8遵循工艺内在规律

遵循工艺内在规律是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遵循工艺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深刻理解到园林工程施工具有的独特的内在规律,因此,这意味着不管是传统工艺还是新工艺的应用,实际上都需要以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基础来进行实际应用。除此之外,在遵循工艺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始终以路面整洁、安全、舒适、耐用为新工艺的应用目标,并且这些都是园林施工工艺应用的内在规律。另外,在遵循工艺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以园林施工内在发展规律为依据来充分把握新工艺的应用方向及对园林景观效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由此可见,新工艺的管理和应用有利于对园林施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更好的控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点,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解决施工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姚益婷.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城市地理,2014,18:207.

[2]连秦川.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4,30: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