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精选(九篇)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

第1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制作一份动人的简历表格,成了求职者首要的工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个人工作简历表格模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个人工作简历表格模板(一)姓名:xuexila性别:男出生年月:***联系电话:学历:本科专业:风景园林工作经验:6年民族:汉毕业学校:***农业大学住址:***电子信箱:xuexila.com自我简介:1在施工单位工作过4年,在设计单位工作过1年,甲方工作1年。现场经验丰富。

2熟悉园林景观施工工艺全过程,具有较强成本控制能力;

3熟练使用与景观相关的软件,如CAD、PS等;

4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强;

5熟悉施工资料,有良好的管理经验;

6工作严谨,富团队合作精求职意向:目标职位:园艺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 | 其他职位(建筑·房地产·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类)目标行业:房地产开发·建筑与工程期望薪资:面议期望地区:***到岗时间:1~3个月工作经历:2009.9-2010.12***置地有限公司

景观工程师

职责和业绩:

1、工程进度、质量把控。

2、景观工程与相关交叉施工单位的协调

3、工程验收和交付管理

4、景观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

工作业绩:

1、***区室外景观工程

2、***区室外景观工程

3、***样板区景观工程2008.5-2009.7***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景观深化设计师

职责和业绩:

1、做方案的扩初及施工图深化设计

2、中途现场跟进及解决图纸与实际场地不符的问题

主要业绩 :

1、***·一品尊府四期景观工程的扩初及施工图设计

2、***园景观工程的扩初及施工图设计2007.5-2008.4***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职责和业绩: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材料计划 ;

现场工程技术交底,进度质量控制,班组进度款审批 ;

与甲方监理沟通,工程进度款申请 ;

***府一期、二期室外景观工程 。2004.7-2007.4***园林公司

施工主管

职责和业绩:

1、负责园建技术管理及现场工人的管理

2、配合项目经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3、编制施工现场材料计划,并跟踪各种材料进场情况

主要业绩:

1、***三期室外景观

2、***室外景观工程

3、***大厦景观工程教育培训:2000.9-2004.7***农业大学

专业描述与主修课程:

主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个人工作简历表格模板(二)姓 名:xuexila性 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学 历:专 业:工作经验:民 族:汉毕业学校:***住 址:***电子信箱:xuexila.com自我简介:步入社会将近***年,在***工作的***年,我收获了很多。能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上进,能吃苦耐劳,为人诚恳,集体观念强,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努力学习,必定能胜任我将面对的任何工作!今后我也将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以最充沛的精力去面对每一个挑战,以严谨踏实的作风完成每一项工作,与公司共同发展。求职意向:目标职位:人力资源专员·人力资源助理 | 导游·计调 | 行政专员·助理目标行业:旅游·酒店·餐饮服务 | 银行 | 广告·会展·公关期望薪资:面议期望地区:***到岗时间:1周内工作经历:20xx***旅行社 营业部入境计调职责和业绩:

在领导的指导以及同事的协助下负责入境计调工作。

1、负责酒店预订工作,保证游客的住宿保障。

2、协助完成景区门票的预订。

3、协助旅游交通预订工作,保证游客的行程畅通。

4、协助开发新合作伙伴。

主要业绩:

在职期间能迅速而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能够合理安排行程以降低成本,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利益;另外能够有效的协助同事完成其他工作,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 个人工作简历表格模板(三)姓名:xuexila性别:男出生年月:***联系电话:学历:硕士专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经验:6年民族:汉毕业学校:***石油大学住址:***电子信箱:xuexila.com自我简介:6年网络通讯软件(高性能服务器)开发经验,参与多个项目的设计与核心代码开发;

理论功底扎实,C/C++编码能力过硬,曾参与公司C++和ACE开发标准制定,负责服务器框架重构升级;

较强的技术分析能力,分析过ACE、POCO、Freeswitch等开源项目架构和核心代码,能够掌握工作中使用的开源项目;

作为公司系统架构师培养人员,长期关注平台项目的非功能性需求,能提出合理方案并实践,较强的系统调优能力;

擅长钻研新技术、学习新知识,适应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极强的执行力;

通过国家英语六级(CET-6)考试,较强的英文文献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在英语环境中工作;

2004年~2009年的年度绩效考核,2次获得“优秀”,3次获得“良好”;并获得1次“集团年度优秀员工”称号。求职意向:目标职位:系统分析员 | 高级软件工程师 | 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 | 架构师 | 研发工程师目标行业:计算机软件 | 互联网·电子商务 | 网络游戏 | IT服务·系统集成 | 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期望薪资:税前月薪RMB18000期望地区:***到岗时间:1个月内工作经历:2008.7-2010.11中国***数码

系统分析员

职责:参与统一通讯平台架构设计;核心代码编写;负责系统维护调优;新技术预研;新员工指导。

项目一:统一通讯平台

项目描述

平台由Boss子系统、联系人信息中心子系统、邮件子系统、即时通讯子系统和短信子系统构成。对外以接口形式提供服务。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ASF、Freeswitch、HTTP、MySQL、Json、CppUnit

职责描述

参与平台架构设计,单独负责群组通信和群组管理协议的设计、系统设计、核心代码编写,通讯系统中voip相关技术预研。

项目二:即时通讯(IM)管理系统

项目描述

系统采用插件接口设计,实现IM系统中功能服务器组的管理,IM服务的管理包括用户帐号、域、权限等管理,对外提供REST风格接口,便于其他系统集成,实现IM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和高可用,以组件的形式提供系统过载控制。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ASF、MySQL、Json、Memcache、Heartbeat、CppUnit

职责描述

参与可伸缩性(服务器分组,数据库分库)、可扩展性、高可用性(N+1冗余)、过载控制等非功能需求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单独负责IM服务器组管理和服务的设计、核心代码开发及测试。2006.7-2008.7中国***数码

高级软件工程师

职责:项目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核心代码编写;上线系统调优。

项目一:基于事件的分布式测试系统(EBDTS)

项目描述

EBDTS满足大型多人在线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压力测试,系统采用Master/Slave集群架构,事件引擎框架采用插件模式设计,易于扩展测试功能,事件脚本采用XML易配置。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XML、CppUnit

职责描述

参与系统的架构设计、概要设计和核心代码开发,系统已用于统一通讯平台测试、百万人在线规模的持续集成测试。

项目二:IM网关

项目描述

IM网关系统是实现webIM的核心组件,即时通讯系统通过IM网关来完成WEB客户端与桌面客户端、WEB客户端与WEB客户端之间的信息交互。IM网关采用Comet(服务器推)技术实现与浏览器实时交互。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ASF、HTTP、Json、SIP、Comet、Ajax、CppUnit

职责描述

带领4人团队完成webIM系统设计与开发,主要负责系统提供的web接口方案的技术选型、设计、核心框架开发,并为数字商务系统定制开发在线客服系统。

项目三:ASF(Adaptive Server Framework)框架重构

项目描述

ASF框架为公司通讯服务器的核心框架,重构框架支持高并发网络访问、提高IO吞吐量。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Reactor、ThreadPool、Epoll

职责描述

负责重构方案的设计、开发、测试和性能评估;支持5万并发,框架吞吐量提高50%。2004.7-2006.7中国***数码

软件工程师

项目一:***短信宝

项目描述

项目为中小企业的短信传播、短信营销、短信服务等提供解决方案,包括运营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通讯子系统。通讯子系统由短信网关和短信服务器构成。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ASF、HTTP、CMPP、SGIP、CNGP、CppUnit

职责描述

负责通讯子系统的设计开发,负责短信网关、CMPP和SGIP插件开发。

项目二:企业即时通讯系统(EICS)

项目描述

EICS系统是针对企业用户设计的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提供即时消息传递、公司公告、安全性和权限控制等,为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快捷、实时、功能强大的工具。

相关技术 Windows/Linux、C++、ACE、ASF、MySQL、Mstone、CppUnit

职责描述

负责配置服务器及相应sdk的开发、测试。教育培训:2003.9-2006.7***石油大学看过“个人工作简历表格模板”的人还看了:1.工作简历表格模板

个人求职简历表格模板

2.个人简历模板表格

3.个人简历表格免费模板

4.标准个人简历模板空白表格

5.个人简历模板的表格

6.个人简历模板表格

7.个人简历表格模板

求职工作简历表格

8.标准个人简历模板表格

9.个人简历简约模板表格

第2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测绘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测绘学是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测定、采集之意)、处理、描述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包括:研究测定、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确定自然和人工物体、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属性,制成各种地图(含地形图)和建立有关信息系统。现代测绘学的技术已部分应用于其它行星和月球上。地理信息的概念(Geographical information;GI):反映地理系统及其因素的特征、动态、节奏、韵律、周期及分布状况的各种信息。一般有图象地理信息、数字地理信息和文件信息等。现代地理学通过观察、统计、文件检索、航空测量、地面测量、宇宙航行器测量等手段来获取有关地球表面及空间状况的各种地理信息。

研究园林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园林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园林工程建设设计出现于上古时代,那时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产生了对园林工程建设设计的需要。中国西晋的裴秀总结出制图六体的制图原则,从此地图制图有了标准,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17世纪起,西方一些国家用三角测量法进行大地测量,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绘制国家规模的地形图,这些地形图有准确的方位、比例尺和较高的精度。中国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完成的《皇舆全图》,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实地测量结果绘制的园林工程建设设计地形图。20世纪初兴起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加上照相平板彩色胶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园林工程建设设计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图制图正向计算机辅助制图方向发展。

使用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园林设计

传统测量概念里,所测的的数据最终输出的都是二维结果(如CAD出图),在现在测量仪器里全站仪,GPS比重居多,但测量的数据都是二维形式的, 在逐步数字化的今天,三维已经逐渐的代替二维,因为其直观是二维无法表示的,现在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每次测量的数据不仅仅包含X,Y,Z点的信息,还包括R,G,B颜色信息,同时还有物体反色率的信息,这样全面的信息能给人一种物体在电脑里真实再现的感觉,是一般测量手段无法做到的。

园林设计研究的内容,包括园林设计原理、园林设计布局、园林设计程序、园林设计图纸及说明书等。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景,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三维扫描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数据采集方式。面式数据采集替代传统的点式数据采集是测量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三维扫描技术引入文物建筑测绘和研究领域弥补了传统测绘手段的诸多不足。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建筑测绘方面的普及应用必将加速文物建筑的保护,促进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研究。由于三维扫描技术是近几年才逐步发展和应用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目前国内的有关技术、设备几乎全部来源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技术保密和商业利益,很难看到相关的核心技术资料。同时由于对新设备的各项指标和性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古建筑测绘领域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最近几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断发展并日渐成熟,目前三维扫描设备也逐渐商业化,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快速扫描被测物体,不需反射棱镜即可直接获得高精度的扫描点云数据。这样一来可以高效地对真实世界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重现。因此,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文物数字化保护、土木工程、工业测量、园林设计、自然灾害调查、数字城市地形可视化、城乡规划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工作范围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以及城市街区、机关、厂矿、校园、宾馆饭店等。其中公园设计内容比较全面,具有园林设计的典型性。目前前卫的有自然墙水景设计工艺,装在墙上它可以是活动的瀑布,可以是缭绕的云雾。

测绘工程领域,大坝和电站基础地形测量、公路测绘,铁路测绘,河道测绘,桥梁、建筑物地基等测绘、隧道的检测及变形监测、大坝的变形监测、隧道地下工程结构、测量矿山及体积计算。结构测量方面:桥梁改扩建工程、桥梁结构测量、结构检测、监测、几何尺寸测量、空间位置冲突测量、空间面积、体积测量、三维高保真建模、海上平台、测量造船厂、电厂、化工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内部设备的测量;管道、线路测量、各类机械制造安装。建筑、古迹测量方面:建筑物内部及外观的测量保真、古迹(古建筑、雕像等)的保护测量、文物修复,园林设计、古建筑测量、资料保存等古迹保护,遗址测绘,赝品成像,现场虚拟模型,现场保护性影像记录。

结论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非常精确的工作,通过本文的学习对测量学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这就是工科的特点。测量学是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现在这个信息的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也有很多种,比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水利工程系的园林设计,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丁延辉,邱冬炜,王凤利,杨锐.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J]. 测绘通报. 2010(03)

[2] 戴升山,李田凤.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J]. 现代测绘. 2009(04)

第3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气分析;城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5-02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既包括人口的聚集,也包括产业的聚集,还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的聚合,形成了缤纷的城市世界。随着建设园林城市和花园式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一夜之间上百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这座城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崛起的新型园林城市,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那样,包头变的美啦!包头变的洋气起来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包头市的未来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经济亮点?包头市的城市绿化事业是否已经到了饱和阶段?笔者就这一问题,利用景气分析这一统计实物,浅谈一下园林绿化在包头市的发展前景。

一、包头市园林绿化的渊源及景气分析的产生背景

包头市地处黄河上游下段,北纬40°14′36″至42°43′49″,东经109°10′12″至110°26′25″,地形由北向南由高原、山地和平原组成。自然气候属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总面积27691平方公里,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治区西部。解放前夕,在东河区南门街只有63株行道树和转龙帐街百余株树。为了防沙治沙建设包头、美化包头,开展了大搞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普遍绿化,集中栽成片林,造一片绿一片的方针,上下齐动员开展绿化工作,园林绿化从此拉开了序幕。经过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包头市的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容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1:

从统计表不难看出,园林绿化事业在逐年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类广场孕育而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成为人类追求文明,崇尚文明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出现了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的人文景观。为了珍惜现有成果,推测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必将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其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经济背景。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平衡,要不断地从社会中取得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而给社会提供的生产物一般却不通过售卖阶段,得不到价值补偿,因而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能简单地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的,但它却有着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主要看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效能的数量和质量。(2)统计背景。传统的统计通常是对发生过的现象做出描述。如何对现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现象进行描述,既是市场经济对统计的要求,也是园林统计发展的自身要求。正是从这种要求出发,才产生了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和预期走势,描述园林生产、经营现状和预期发展的景气分析。(3)决策背景。广泛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者对宏观形势运行态势的判断和预期、对园林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综合对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进行总体判断并指导园林生产,既是宏观决策的需要,又是园林规划决策的需要。(4)环境背景。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给城市居民创造自然环境,提供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大量的广场、行道树、小游园及部分拆墙透绿的公园,只有投资建设,而无法收回投资,人们享受它的环境效益并不付出代价,只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人们欣赏享受,因而也就产生了环境背景。(5)社会背景。园林绿化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它要产生大量的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人们公共使用、公共享受的文化事业,它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或是社会公益事业性质,起到了美化市容、增加城市色彩和生机的作用,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利用景气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园林绿化是利用绿色植物,城市中创造自然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替代不了的,有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的城市设施。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城市以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其意义是:(1)园林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是属于非物质生产的部门,它不以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主要目的,社会需要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和事业。(2)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任务在于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轻城市污染,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游览、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为城市创造防护功能和公益效能。因此,评价园林事业的发展要从三方面进行,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只有从这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正确反映园林绿化实际效益。

众所周知,景气分析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同样能全面地反映园林绿化发展状态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它的意义体现在综合评价,采用一种用以综合反映调查总体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景气指数,包括:(1)宏观景气指数是学者对园林发展的信心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对当前宏观园林状况进行态势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学者对宏观园林状况的看法和信心。(2)园林综合状况景气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和游客对当前园林绿化状况以做出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良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园林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园林事业的发展全过程,才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抓好园林工作,才能造福于人民。

三、利用景气分析预测包头市城市绿化的发展前景

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包头市园林绿化事业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不仅美化城市,而且也给包头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经营城市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决策者脑中,市民整体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体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从绿化角度来看,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笔者将近五年的城市绿化状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见表2:

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看出,包头市的绿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绿化业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社会效益来看, 2007年在广场、公园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游客呈现出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对1045名游客进行跟踪服务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社会对游客的调查情况来看,游人量增加,呈现出游客对公园广场的评价良好,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看好的态势。2000年在包头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园林风景学会上调查的结果看:对参加会议的74名学者进行了包头市绿化美化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调查,98%的学者对包头市的绿化美化给予肯定,对未来发展表示乐观,4%的学者对包头绿化美化,提出了政府在资金上投入力度不够,对未来发展表示一般,1%的学者认为由于包头市近几年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城市绿化出现近乎饱和的状况,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从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来看,2002年1~8月,来包头旅游人数13913万人次,同比增长速度54%,旅游收入达7.85亿元,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可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占GDP比重达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主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通过上述景气分析不难看出,园林绿化的发展必将成为包头市新得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旅游事业新亮点。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态势,发展前景良好,这就需要决策者大胆构筑,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包头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戚少成.企业景气调查概述[J].中国统计,2000,(9).

[2]戚少成.景气指数的概念、种类和数值表示方法[J].中国统计,2000,(11).

第4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而文字成立之动机,在实物之写生,即像形也。研究象形文字,即能知实物之形体性质等。”这番话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字的特点,即“像形”,其构成来源于对具体实物的描摹和记述。所以,研究汉字的初始状态及发展过程便能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其所对应事物所经历的演化历史,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选择中国传统建筑要素中的“廊”字作为入手点,对其产生的由来、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及其在近代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希望以此分析为契机,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知识宝藏一窥端倪。

1“廊”字的演变

1. 1 “廊”字的传统解释

陈鹤岁老先生在《汉字中的古代建筑》一书《“廊”腰缦回》的章节中提到,“廊”由“良”、“郎”字逐渐演变而来。

甲骨文的“良”字写作“

”,是个象形字。中间是“窗洞”的白描,上部和下部曲折的线条则是古代穴居两侧有进出廊道的象征。所以,“良”字的本意就是廊道,当其由“善良”的引申义专用后,廊道之义便另加符号“阝”成为“郎”,篆文写作“

”。其中,“阝”即为“阜”字,《说文解字》中解释:“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廊”的概念已经从古代穴居中地下或半地下的通道,转变成为陆地上的一种有窗的路径。《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曾描述到:“今殿下累郎台,恐其不高”,可以为证。其后,“郎”字又由其引申义“男子之称”和“官名”所专用,表示廊道之义的汉字便又加“广”,成为如今的“廊”字,篆文写作“

”[1]。《说文新附》中解释到:“廊,东西序也。”对于所加的“广”字部首,伊东忠太有过论述:“从广者,表示一方面有屋顶者。

此在古代,一方为壁,一方立柱,乃一方面有屋顶之通路也。”[2]分析篆文中的“广”字字形本身,确实表现出一侧封闭、一侧开敞的特质,结合伊东先生的结论,不难看出,此时的“廊”字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指代含义,指代依附于主体建筑的有屋顶的通道空间,即所谓的“外廊”空间。至此,通过对表达廊道意义的汉字经过“良”—“郎”—“廊”发展的分析,已经能得到如下判断:“廊”之意最初指代地下或半地下的有窗通道,后移至地上,表达建筑周边有屋顶的室外空间。

1. 2 “廊”字的现代解释

《辞海》中对“廊”的意义解释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对照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其意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屋檐下的过道”与《说文新附》中“东西序”的概念一致,而“独立有顶的过道”则为新的衍生义,实例为中国园林中的游廊或广场的“千步廊”等。为避免因涉及范围广而无法深入,本文选择中国园林中的“廊”为对象进行进一步剖析。

2园林中廊的时空性与通透性

通过对“廊”字最初的甲骨文写法“

”的分析可知,其主要包含了两个建筑要素,即“通道”和“窗洞”,这也是“廊”字最为本质和原初的意义。而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廊的“通道”和“窗洞”,可以从二者所象征的空间属性入手,“通道”可以指代园林中廊的时空性,而“窗洞”则可以指代其通透性。

2.

2.

1.1园林中廊的空间特性园林中廊的空间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整个园林的构成角度来说,廊起到作为“线”将“点”串联成“面”的“加法”作用和将完整空间分隔的“减法”作用,这也使得园林既能形成空间连续的整体又不乏特点鲜明的局部;从廊自身的角度来说,它曲折盘桓的姿态、与景物的对应关系及对流线的引导则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对廊自身的特点进行阐述。首先,园林中的廊“宜曲宜长则胜”,计成在《园冶》中描绘廊道应该“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唐代诗人张泌的诗句“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更是描绘出“曲”带给廊的无穷无尽的韵味。曲折的廊不仅本身作为造型丰富多变的造园要素增添了空间的动感与层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参观者体验的变化。中国园林乃文人雅士的园林,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造园尤忌“平铺直叙”而推崇在其中加入“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游人在廊中行走,随着其或平或折或直或曲,产生或急或缓或张或弛的空间体验,使方寸之地内的园林妙处横生,趣味无尽。拙政园西侧的曲廊便是一个极佳案例,它不但在平面上以自由的角度蜿蜒曲折,同时在垂直向度上也忽高忽低,与遍布荷叶的水面若即若离,极大地丰富了参观者的游园体验(图1)。其次,园林中的廊与景物有着对应关系。如果把参观者在中国园林中的游览过程比作一幅长卷,那廊便是画卷的展开路径,它是造园师把园中景致选择性呈献给游人的重要工具。这种选择性既包括不同景观、不同空间的呈现,也包括游人在不同位置时同一景观所显现出的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从彭一刚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看与被看》章节中不难发现,廊的布置需要考虑主要景观和观赏点之间的距离、主要观赏点与次要观赏点之间的距离

及次要观赏点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经营其比例关系,让游人能够欣赏到最完美的画面,从而流连忘返。所以廊又像是园林这部电影的 剧本,游人看似在园林中漫步徜徉,时而观远山,时而揽近水,时而在转折处发现别有洞天,时而在白墙边看到精巧一隅,实则这些都是电影总导演——造园师精心安排的章节。在留院东北侧的院落中,游廊结合冠云楼所形成的游览路径便为游人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欣赏冠云峰提供了视点(图2)。

再次,园林中的廊具有引导流线的作用。刘敦桢先生描述过:“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天人合一”及道家“道法自然”的影响,中国园林崇尚因地制宜,崇尚按照自然景观的“势”来布置建筑,于是园林中的建筑便有了或高或低、或正或偏的变化,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线”将这些“点”相连,园林恐失之凌乱,廊恰恰在其中起到了这样“线”的作用。园林正是利用廊这样的特点,在经过造园师设计的一系列铺垫后,在游人对未知的期待中,将其不知不觉引导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留园入口处就经过了这样的精心处理,从主入口进入,狭窄蜿蜒的廊道和偶尔从廊与围墙的缝隙中透出的天光让人感觉封闭幽暗,但沿着廊道向前,视线在清风池馆处豁然开朗,大片水面及远近建筑尽收眼底。在这种通过先抑后扬带给游人心理剧烈变化的空间序列中,游廊起了重要的连接和铺垫作用(图3)。这样以廊作为园林中引导人们活动主线的方式,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日本、英国园林的一大特征[3]。

2.1.2园林中廊的时间特性与西方崇尚单体建筑的高耸威严不同,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在建筑群的组合中投射出封建礼教和等级关系,所以对中国建筑的游览时常无法在某一点窥其全貌,而需要行走其中细细品味。中国园林也是一样,它塑造的不是某一点的辉煌壮美,而是通过“步移景异”塑造在游览过程中游人心境随景致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过程。此外,由于江南园林一般用地规模较小,所以引入“时间性”将其转化为四维空间有助于将园林的相对空间放大。张永和在《非常建

筑》一书中描述过其在网师园曲廊中的测量数据:“小山丛桂轩两侧有曲廊,折四次,大约需走28步。如在两点之间画直线,约用24步。走28步需要的时间比24步多2秒左右,两点之间便增加了2秒的距离”[4]。由此可见,在园林空间尺寸固定的三维空间里,廊所带来的“时间性”的加入,使其得以在四维空间丈量中得到放大,从而丰富参观者的游览经历(图4)。

2.

2.

2.1廊通透性的作用从“廊”字的甲骨文写法可知,廊区别于一般走道的特质是其具有“窗洞”,亦即具有“通透性”,这在景物需要互相因借的园林中用途广泛。廊通透性的作用可以从园林构成层面和其自身层面进行分析。从园林构成的层面来说,廊的通透性是为了形成相对于“实”的建筑的“虚”的界面。因为中国园林强调小空间的经营,所以空间界面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性质和风格。如果空间完全由建筑和围墙围合,则难免失之“封闭”;而如果完全由道路、植被划分,则难免失之“涣散”。所以似隔非隔、似断还连的“虚”的廊便是营造界面的重要手段,它同建筑及景观一起构成了园林虚实相间、错落有致的生动画面。从廊自身的层面来说,通透性一方面可以使游人在其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体会到空间的贯通,进而实现“借景”;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建筑和景观的过渡空间,使参观者在室内外及建筑间穿行时的心理体验得到平稳转折。本文侧重于探讨“廊”字本身,所以下文主要对“借景”及“过渡”这两个廊的内在属性进行探讨。关于借景,《园冶·借景》一章中提到:“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从中可以看出借景对于园林的重要性,而借景除了需要有景可借之外,也需要观景的视线通道,廊便是其中一种。与实墙相比,通透的廊所划分的

空间虽然在行进路线上有所隔绝,但却给了参观者空间贯通的感受。拙政园的桥廊小飞虹便既分隔了水面,使得空间产生了主

从层次,又保持视线畅通,并进而实现不同空间景致的相互因借(图5)。

关于过渡,《华夏意匠》中提到“廊使屋身立面由多个层面来组成,由此带来一种‘流通的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室外之间产生了柔顺的过渡。”最早的廊是出现在主要用房周围的附属空间,充当了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园林中的游廊也一样,它在不同功能、规格的建筑之间穿行,成为了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一种过渡媒介。这种“二者之间”的姿态使廊成为室内外联系的纽带,有了它的介入,游客在建筑和景观间穿行的时候便减少了空间急剧转折的突兀,从而实现游客参观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平稳转换。依附于沧浪亭明道堂两侧的廊便作用明显,为游客从大体量建筑到其外的茂林修竹之间创造了心理缓冲(图6)。

2.2.2廊通透性的实现方式及效果廊在园林中实现通透性的界面有两种,其一是透过空廊使两侧的景色相连,进而成为彼此空间的背景,其中以双面廊居多。这种以廊作为空间划分方式的造园手法,可以通过营造廊的通透性来增加空间层次,使空间隔而不断,曲折回环。其二是透过廊一侧墙面上的漏窗、门洞等来使空间得到有节制的渗透,其中以单面廊居多。这种手法不但可以实现空间的暗示,还能形成墙面有节奏的明暗变化和犹如风景镶嵌在由门窗形成的画框中的“框景”(图7)。复廊可视作两个单廊的复合,一般安排在廊的两边都有景物可赏而景物的特征又彼此不同的园林空间中。复廊不仅在中间的隔墙上设置花窗和洞口,形成两侧空间的相互因借,还能通过引导游人的流线在平面上做180。转折,从而实现特定空间内参观者

游览路径、游园时间和所观赏景致的倍增,可谓是中国园林的一大创造。

廊的通透性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结合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进行说明。其东西两侧界面由不同通透程度的廊围合而成:西侧由双面游廊围合,使游人虽然置身较小的空间,却能透过空廊观望近处“绣绮亭”和远处“远香堂”、“倚玉轩”层层叠叠的景致;而其东侧则由复廊围合,可以通过墙上的花窗和门洞对拙政园东部空间有所感知,这种“露而不透”的方式在实现了空间放大、引入了标志性景观的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风格相异景观的干扰,保证了自身特点的鲜明与完整(图8)。这两种手法的结合运用既把游人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尺度内,营造了空间特色,突出了主体建筑的地位,又实现了空间和视线的畅通,使借景、对景成为可能,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3结语

随着从甲骨文中的“

”到现今“廊”字的演变,廊的指代意义也在几千年间发生着变化,最终发展为今天“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的解释。廊本质上的“时空性”和“通透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空间要素,并成为实现“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等意境的主要造园手法之一。以“廊”字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虽为管中窥豹,但也能说明当代中国建筑师正积极探究传统典籍中的精髓,这将有助于其从中寻找创作基础和灵感源泉。

图片来源:图1~7为作者自摄。

参考资料

[1] 陈鹤年.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19.

[2] 伊东忠太著,陈清泉补译. 中国建筑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15.

第5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一、体大虑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园林美术》一书开宗明义,将园林美术定义为面向园林人才的“应用美术”,它的主要价值是应用美术原理、技法、审美等展现出园林之美,是园林专业人才具备的基础技能。全书包含三大模块、七小章节,基本涵盖了园林美术设计的全部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讲解深入翔实,非常注重“园林学”与“美术学”的平衡性,可谓“体大而虑周”;整体教学内容组织也较为合理,按照先易后难、从浅到深、由平面到空间的逻辑铺陈,具体由“美术概述”“绘画基础”“素描”“色彩”“表现技法”“配置和造景”“美术字和图案”构成。首先,作者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阐述了园林美术设计内涵,并以“绘画基础知识”展开本质探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全书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园林”相关主题,而是通过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分析了“美术之美”。例如在“绘画”部分,简介了中国传统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版画等之间的差异,强调每一种绘画艺术形式都有对应的文化渊源,由此形成的艺术联系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如中国传统画追求“虚实相生、师法自然”以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独特的美术理念映射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则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意境为追求,而西方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由此而形成的美术理念作用于园林载体之上,则反馈为“中规中矩、冷峻庄严”的质感——本书进一步利用绘画基础知识,强调在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列举了“形体构造”“形体比例”“景观透视”“空间构图”“明暗变化”等知识点,并为读者配上丰富多样的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其次,作者利用素描、色彩两种美术训练方式阐释了园林美术设计途径。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手段不断增加,但手绘仍然是园林美术设计的主流手段。换言之,素描可视为“纯色手绘”,色彩可视为“多色手绘”,这两种美术训练方法对园林美术设计作用各有侧重。其中,素描训练侧重于明暗、形态,学生在掌握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等技能之后,能够提升对园林美术设计的布局掌控力,也可以作为积累素材的途径;而色彩侧重于远近、层次,基于色彩逼真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还原园林空间的真实形态,增强园林美术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再次,作者利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阐释园林美术设计效果图的实现机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园林美术设计项目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为“表现技法”“构成要素”和“细节装饰”。其中,“表现技法”包括传统手绘和电脑绘图两种。手绘的优势在于自由度大,能够很好地将园林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表达出来,且综合水彩、水分、钢笔、彩铅、马克笔等工具,可以提供多种设计风格,但缺陷是效率较低。以“水彩画”为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历“轮廓勾线填大色块填小色块填装饰色细节处理”一系列过程,且无法很好地保障比例、明暗、层次等效果。电脑绘图是园林美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书中为读者推荐了3Dmax、Photoshop、CAD、Painter等常用软件,利用电脑绘图可以便捷建模、场景渲染,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设计成本,但不足之处是“艺术失真”,电脑绘图作品容易陷入“恐怖谷理论”陷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官体验,且容易削弱园林美术设计的人文意境;本书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简洁,指出中西方园林案例中主要构成要素为“植物+造景”,在实现机制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细节装饰”以美术字、图案为例。

二、形式新颖、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主次分明

为了突破“纯美术”教学内容桎梏,本书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每个章节中提供多个教学栏目,以此规避纯粹“美术学”和纯粹“园林学”的分割,构建“园林美术”这一独立学科体系。同时,每个章节中以“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课堂训练、本章小结、拓展训练与考核目标4个栏目为辅,以此做到主次分明,帮助读者合理运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通过详读不难发现,各个章节内的栏目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相关性,非常契合高校教育模式特征,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协同。例如,第一章“美术概述”中,作者在“基础知识”讲述之前,先把本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标注出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调美术及“四大分类”的概念,在能力培养上注重中外美术史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课堂训练”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作品图片来判断背景文化、美术种类,在“拓展训练”中要求写出艺术体验,这种“所学知识”与“所考内容”高度一致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平衡。此外,“基础知识”作为本书各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为细致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用“图文衔接”的方法。全书容纳了海量图片,几乎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附上图片展示,如第一章中讲解“特种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时,用“玉如意”“传统皮影”“布老虎”等作品说明,可以更好地对“特种”的内涵进行界定,它意味着“特种文化、特种地域、特种工艺”。

三、知行合一、园林美术设计理论实践密切关联

第6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关键词:山水画;私家园林;置石掇山

1 中国古典园林置石掇山的发展历史

中国历代造园都以山水为园林的骨架,追求山林意境。无论是早期的自然山水园林还是以诗画意境为特征的写意山水园,叠山、理水一直是造园的主要手法,叠山与中国园林相伴始终,其历史几乎和造园的历史一样长。

徐伯安将中国古代园林分为5个发展阶段①原始形态阶段,始于商周时代的台、苑、池、沼的开拓。②自然山水仿写阶段,春秋、战国、秦、汉的宫苑和私家园林的确立。③与自然同在寄情阶段,两晋、南北朝宅园和寺院园林以及自然风景区的开发阶段。④同诗、画理论结合,追求山水意境的阶段,隋唐两代文人参与造园,从此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文化息息相关。⑤写意山水园高度发达的阶段,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元、明、清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3]。

2 私家园林置石掇山的营造动机

2.1 权贵的象征

西汉初期,百废待兴,基本没有私人建造园林的情况,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起来,贵族、官僚、地主、富商等开始追求奢华生活。由此可见,私家园林产生之初就与地位与金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2 隐逸之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乱世造就了文人墨士多舛的命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隐逸成为当时文人的无奈选择。文人常有隐逸之心,却也很少有人真的会定居山野,自唐宋之后,所谓隐世的方式,便是在城郊或城中建园居住。在园中叠山理水,园名取隐逸之意,如“沧浪”、“拙政”、“退思”等。

3 私家园林叠山中山水画技法的渗透

(1)立意。中国画提倡“胸有成竹”,“意在笔先”[4],既所谓的立意,是画家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酝酿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可见立意的重要性,在中国园林应用中亦是如此,造园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只有经过周密的规划,才能扬长避短,事半功倍。(2)透视。中国画透视中的一大特点是“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观远山,谓之平远”[5]。一般山林地追求高远,江湖地则以平远扬长避短,城市地、郊野等地多以深远拉伸景观。园林中用层次重叠来加强景深感,“树石排挤,以屋宇间之,屋后再作树石,层次更深”。(3)叠石掇山与皴法。皴法是用来表现山石峰峦的结构质感的主要手法。园林中应用“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理论。园林中掇山不可能太高,只能“片石多致,寸石生情”达到“咫尺有万里之势”。如扬州个园中的夏秋两组山石,犬牙交错,直逼屋檐,产生身处山麓之感。再如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采用太湖石,高约5m左右,按“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的原则,达到清秀挺拔的意境。

4 山水画意境在置石掇山中的表现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发展出追求意境、状物言情的,以“情景交溶”做为基础的山水审美形式。品评以自然景物为描述对象的艺术作品,多以“传神”和“意境”为标准,而对景物描写则弱化。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古人的山水审美,是以山水之美为媒介,感悟人生哲理。这种对物外意境的追求不但造就了以山水为题材的山水诗、词、散文,也造就了山水画,这样完全以山水表现思想意境;表面看来似乎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目的,而实际则是表现更为抽象的心性感悟的艺术形式。

品画时常说“意境深远”,可见画中的意境所引起人们的美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不是对画面的简单反映和对画面内容的简单了解,而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综合感受。

5 展望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发生巨大的转变,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一味追求现代化,忽视民族传统元素的缺失,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思。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艺术观念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奠定了哲学基础。置石掇山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髓,自然为园林设计的重中之重。以山水画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方法入手研究园林中的置石掇山,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来讲,具有重要的传统传承意义。这样看来,置石掇山将向着两个方向发展,既传统样式和自然样式。而对于新的景观环境,仿写自然山水于其中,创造属于新时代,适合新要求的全新的置石掇山的营造形式。传统不会成为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成为推动创新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周苏宁.园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 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 童寯.江南园林志?假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第7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景观;园林艺术;昆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02-03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从园林景观考虑,它又是一门很深的造型艺术,主要反映的园林景观造景要素中物质实体和空间虚体之间的和谐相生关系。本文从昆明古典诗词中描写的典型建筑景观入手,分别从诗词中所描写的建筑选址、建筑材料和造型、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古典诗词中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建筑景观艺术的营造提供参考。

2建筑景观分析

2.1建筑选址

园林建筑选址关系到园林构图的中心问题,同时对建筑本身的艺术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昆明的地势不像江南地区那样平坦,而是因为山水的结合及地形的变化,显得起伏有势。因此昆明园林艺术中的建筑选址大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势和自然环境,以地偏为胜,并由地形衬托出建筑的体量和形态。

昆明古典诗词在对园林建筑选址的描写较多,其代表性的诗词作品有清朝的宋湘和朱衣。

宋湘的“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很形象地描写了大观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三山一水一名楼”――是建筑的选址之最佳处。同时,“三山一水”的格局模式是对古典园林中造园模式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本土独特地域环境的一种描摹。在园林造景手法上,该幅诗词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使大观楼园中的景域得到延伸,像这样的建筑选址体现出了昆明“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朱衣在《湖心亭晚眺》中描写到:

沿堤芳草碧涵烟,暮色湖心断复连。

小雨舟横杨柳岸,斜阳人坐藕花天。

前两句写远视亭周围的长堤、采莲桥和燕子桥的感想;后两句写坐在亭中,用近视的角度去欣赏亭周围的风景,用“细雨、小舟、杨柳、莲藕”这些造景元素营造一个具有诗意的清幽环境。翠湖中湖心亭除满足亭本身的功能外,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布局得体。另外,建筑选址对人的视线和视野也有一定的影响。

结合昆明园林中建筑的主要体量尺度,人的水平视野的范围一般在35°~50°之间。在图1中视线的水平范围中,斜线部分属于动态区域,中间网线交叉的部分属于静态区域,是两只眼睛同视的区域;垂直视域的范围约120°。因此,在观赏景物时,以视平线为准,垂直向下30°,这是最舒服的视野区域。

图1建筑选址中人的视野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昆明园林中建筑选址不仅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及因地制宜,还从人的角度多方面考虑了人的视觉心理对建筑选址造成的影响,这在以后的设计中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昆明园林在建筑选址上突出了以“地偏”为胜这一特色,这样符合昆明地势的要求,同时注重文人对精神解脱的企盼,在传统上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和对良知的追求;又由于受庙宇气息的影响,昆明大多数园林选址热衷于山野林下等景观秀美、环境幽静之地,因地制宜,巧妙地结合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有条件地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在这里能直接欣赏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另外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也能使人有一种超脱的意念[1]。

2.2建筑造型与材料

昆明园林建筑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昆明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建筑也不例外,但仍然存在着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

北极玄天灵物龟蛇驯玉座,

南国佛地名山鹦凤拱金堂。

这两句诗句是对昆明金殿公园里真武殿的点景。昆明真武殿高6.5m,重檐殿阁,气势非凡,熠熠生辉,明亮耀眼,故名为“金殿”(图2)。建筑结构完全模仿木结构重檐式飞阁,从殿宇的梁柱斗拱,覆瓦户椽,屋瓴鳌脊,宝顶飞檐,匾额诗词,金殿供桌神像,瓶炉器皿,全部都是用铜铸成,是一座布局协调,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宛若天成的大型铜制品,是名副其实的“金堂”。整个殿宇用立柱16根,柱子下面的底脚铸成莲花柱础,柱子上装饰着云和龙以及火焰、宝珠等花纹。6扇大门的裙板上都雕刻着龙凤图案,看上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2]。

铜殿立于台座之上,台座分上下双层。所有围栏、阶石、地坪,上层均以点苍山上的大理石镶砌,温润如玉;下层则以墨石、砂石砌成,并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浮雕,雕刻精细,古朴生动。通过这种装饰雕琢出来的“玉座”,掩映于青山绿树间,显得更加瑰丽,为此张九钺在《游铜瓦寺记》中赞誉说“为前古所未有”[2]。建筑的材料――铜与大理石都是云南的特产,所以金殿的铸造与修建,在造型上虽然仍是模仿中原地区建筑风格,但建筑材料的运用将昆明地方特色表达到了极致。

金殿以鸣凤山为背景,名山环绕金殿,形成“鹦凤拱金堂”的园林空间格局,具有动感向心的趋势;建筑前面则以石雕“灵物龟蛇”加以衬托,烘托出浓郁的道观园林氛围。三者在空间上的结合,使得金殿的特色更加的突出。

2.3建筑与自然之关联

建筑是园林构图的主题,昆明园林中的每个部分几乎都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辐射[3],建筑与自然(山水、花木)的艺术处理,是空间美学艺术的处理,建筑与花木和水体的结合,能够产生虚实相生、透与漏结合的含蓄美。

建筑美和自然美的巧妙结合是园林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4],建筑掩映在植物中,若隐若现,体现出虚实相生、透露结合的含蓄美。

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

这是对翠湖的描写诗句,在这里,建筑不是突兀地单独存在,而是完全融入了自然环境中。仲夏时节,在“十亩荷花”和“半城杨柳”的掩映下,“楼台”若隐若现,似乎生于自然,不露人工痕迹,植物作为前景与建筑相互融合。诗词描述的场景是昆明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其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手法,体现了昆明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宫廷园林中建筑的宏伟气派和文人园林中建筑的小巧玲珑相比,昆明园林更多是结合两者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宽阔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群落为背景,建筑则点缀其中(图3)。

清代的傅之城在《登大观楼》中写到:

阴阴众绿柔,来上大关楼。

树拥山光尽,波摇野气浮。

这首诗指出了大观楼在众多植物的遮掩下显得更有生机,远处,湖光山色,浓郁气息在水中摇曳,增添了水体的灵动,突出虚实的感觉,以避免单调。用这种树影、山形形成虚实的对比,更能表现昆明园林艺术的幽美和含蓄风格(图4)。

对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手法,昆明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昆明园林具有很丰富的艺术特色。“凭栏贪看西山色,天海茫茫又落晖。”是建筑与山水的巧妙结合,建筑在山色和烟影的笼罩下多了几分生机;“瑞气祥云笼紫竹,亭台楼阁放梅花”该是建筑与植物的结合,透漏结合、虚实相生,犹如一副美丽的画卷;“楼阁依稀似灵隐,烟霞点缀近金山”。“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描写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形成的优美画卷,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建筑实体映射出虚幻的意境。

昆明古典诗词的园林艺术对建筑的描写中,除了写出了建筑的形态美之外,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趣,而虚实、透漏又是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那么虚实透漏在园林建筑布置上以及在园林场景的营造上都有体现[5]。建筑艺术在布置上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亭台之上的游人也是画中风景,使园林另具一番风味[6]。这说明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昆明园林艺术的核心之一。通常还常用植物作为框景的形式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图5),如从对面看大观楼,可以发觉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中,产生若隐若现美感;在圆通寺建筑群内看室外,景色之美要收于室内,用管窥的视角欣赏建筑的意境美。可见,昆明园林艺术是极为重视建筑的内外兼顾的。

另外,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昆明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这种建筑特色既反应了云南历史上与内地文化的紧密联系,也突出了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筑与自然的巧妙结合,突出了昆明园林艺术中对建筑与环境融合的高超的处理手法。

3结语

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灵魂的,“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景观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特点。在这个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昆明,应当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为本土景观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对传承本土景观文化,光大本土园林,并对在古典和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文化的体现,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挺.形态与意境――中、西方建筑审美心理差异分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2]卓维华.新编昆明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荆其敏.情感建筑[M].北京:百花出版社,2004.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第8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关键词}唐大明宫;景观规划;景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4-0152-03

大明宫的地位和规模是中国历代宫殿无可比拟的。它的存在几乎影响了包括当时世界的文化、经济、城市建设、宫殿格局的方方面面。社会各界对唐大明宫的考古、遗产保护、宫廷礼仪与制度、建筑格局与形式等多方面给予了关注。尤其是近四年来唐大明宫遗址的拆迁、安置以及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唐大明宫推向了舆论、学术和社会新闻的焦点。

一、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化景观探析

(一)研究方法及依据

从遗址地现状看,大明宫宫殿及其园林已不存在,这给研究带来极大困难。我们只有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唐代诗歌的描绘以及现代考古资料的相关内容,来推断和设想大明宫内可能出现的花木种类。通过唐代诗歌来考证大明宫皇家园林的特色和植物景观,主要依据历史文献中直接记录大明宫有关的园林特色的文字来判断其花木种类及配置特色。检索的关键词有“大明宫”、“蓬莱宫”、“含元殿”、“麟德殿”、“丹凤门”、“紫宸殿”、“太液池”、“左、右史馆”、“东、西省(掖)”、“翰林院”、“集贤殿”、“左、右银台门”、“金吾仗院”、“日华门”、“月华门”、“金銮殿”等。此外,从诗歌作者所处的历史朝代、作者的身份,推断诗歌及文献与大明宫的关系。检索的关键词有“宫中”、“早朝”、“退朝”、“御沟”等。

(二)诗歌考证的缘由

1.缺少现代考古资料

由中日联合考古队整理的《西安唐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遗址新发现》考古报告中发现,太液池池底有大量荷叶、茎干及莲蓬生长过的痕迹,可以证明太液池中有种植荷花的事实。另外,傅熹年先生在《唐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中,通过引用唐诗得出这样的结论:日华门、月华门外植梧,紫宸殿庭植松。而这些考古报告中没有针对唐大明宫皇家园林植物的考古研究。

2.历史资料的不足

正史的记载较真实可靠,从野史和杂史中获得有关大明宫的园林直接记载或间接描述,也是比较可信的。刘鹗《老残游记》中提到:“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然而笔者通过翻阅唐代的正史、野史等资料发现,记述大明宫园林的笔墨很少,直接记录园林植物的笔墨更是少之又少,仅发现几处间接描述大明宫里栽种植物的,其中涉及石榴树、梧桐、白杨、桃园、桂、槐、竹、樱桃、柳、梨、松等植物。

3.唐代诗歌资料的丰富性

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改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23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通过《全唐诗》收录的唐代诗歌研究,共发现近50首有关大明宫园林植物的诗篇及若干与唐代长安一带园林相关的诗篇。

(三)具体诗歌考证内容

1.大明宫园林植物景观的基调

唐代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以及王维、杜甫、岑参等人作《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描写了大明宫的气势和早朝的气氛以及宫殿前柳树依依的情景。如“花迎剑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等。窦叔向的《春日早朝应制》诗中写道:“紫殿俯千官。春松应合欢。”韦应物作《雪夜下朝,呈省中一绝》诗中说:“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刘禹锡在《春日退朝》诗中写道:“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王涯《宫词三十首》中有这样的描述:“寒食禁花开满树,玉堂终日闭时多。碧绣檐前柳散垂,守门宫女欲攀时……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又落深宫石渠里,尽随流水入龙池。霏霏春雨九重天,渐暖龙池御柳烟……炎炎夏日满天时,桐叶交加覆玉墀……瞳瞳日出大明宫,天乐遥闻在碧空。禁树无风正和暖。玉楼金殿晓光中。曾经玉辇从容处,不敢临风折一枝……禁树传声在九霄,内中残火独遥遥。千官待取门犹闭,未到宫前下马桥。”

此外,《唐会要》中有这样的描述: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司稼少卿梁孝仁监造蓬莱宫,在庭院中种了白杨树。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入宫参观,梁孝仁指着白杨树说,此木易长,不到三年。宫中就会树阴掩映。何力听了,不作回答,但是念了两句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梁孝仁听了,恍然大悟,立刻下令尽拔白杨。换栽梧桐。

由上述诗篇可以推断,从远处观望,大明宫整座宫殿掩映在松和柳之中。柳树是唐代长安城主要的绿化树种,也是唐人喜爱的园林植物;松树四季常青、体态端庄,作为宫殿的绿化植物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

2.大龙首渠与殿前(丹风门至含元殿之间)植物景观

根据大明宫建筑布局和功能。可以将大明宫总体分三大部分:殿前区、前殿区和宫苑区。从而将大明宫的园林植物景观分为相应的三个区域,即殿前景观区、前殿景观区和宫苑景观区,这样更能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大明宫的植物配置特点。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编著的《大明宫》一书记载:“龙首渠水清碧秀,流水溶溶,槐阴茂密,柳丝依依。”许多唐诗中也均有描述御沟旁柳树成阴的情景。当时柳树和槐树是唐长安城使用的最多的绿化树种,有很多记载都说明了唐长安城种植槐与柳。龙首渠旁的绿化是宫城绿化与皇城绿化的衔接,使大明宫掩映在槐柳之中,也是宫殿与皇城的过渡。通往宫殿的殿前广场和御道,种植树种较为单一,以槐树为主。从《李训传》“石榴树甘露,则左仗院也”的记载可以看出,位于殿前两侧的皇家门卫的院内植有石榴,也是长安人喜爱的果木之一。总的来说。殿前绿化集中在龙首渠一带,以槐柳为主,左、右仗院中可能植有观赏花木。

3.前朝宫殿区植物景观

在文献和诗歌中少有描写宫殿区花木的情景。大概是为了烘托建筑的肃穆、衬托建筑的宏伟,宫殿区才不植花草。

《大明宫》中说:“中部两掖署植青翠欲滴的竹林。”白居易的《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中描述:“结托白须伴,因依青竹丛。题诗新壁上,过酒小窗中。”姚合的《省直书事》中描述:“碧藓无尘染。寒蝉似鸟鸣。竹深云自宿,天近日先明。”李商隐在《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中描述:“露索秦官井,风弦汉殿筝。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从中不难看出,文人士大夫对竹的喜爱。此外,王维的《春日直门下省早朝》写道:“官舍梅初紫,宫门柳欲黄。”武元衡、王维、邱为 的同名诗《左掖梨花》,权德舆的《奉和史馆张阁老以许陈二阁长爱弟俱为尚书郎伯仲同时列在南北省会于左掖因而有咏》写道:“伯仲尽时贤,平舆与颍川。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这些诗句可以说明左掖中植有梨、梅、桂。左、右掖的环境氛围相对活泼,反映了文人园林对皇家园林的影响。

常衮的《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写道:“花树台斜倚,空烟阁半虚……翻黄桐叶老,吐白桂花初。”刘禹锡的《题集贤阁》说:“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长昕馀风送天乐,时登高阁望人寰。青山云绕栏干外,紫殿香来步武间。曾是先贤翔集地,每看壁记一惭颜。”他的另一首诗《早秋集贤院即事》说:“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树含秋露晓,阁倚碧天秋……蕙草香书殿,槐花点御沟。”这些诗句说明在集贤书院植有开花乔木和灌木,有桐、玉兰、桂、惠草。另外,徐铉的《史馆庭梅见其毫末历载三十今已半枯尝僚诸公唯相公铉在耳睹物兴感率成短篇谨书献上伏惟垂览》写道:“东观婆娑树,曾怜甲坼时。繁英共攀折,芳岁几推移。往事皆陈迹,清香亦暗衰。相看宜自喜,双鬓合垂丝。”说明史馆植有梅花。

4.后宫太掖池宫苑区

李绅的《忆春日太液池亭候对》写道:“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鹚近蓬莱。草承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贾岛的《黄鹄下太液池》写道:“高飞空外鹄,下向禁中池。岸印行踪浅,波摇立影危。来从千里岛,舞拂万年枝。”王涯的《汉苑行》写道:“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蓬莱殿后花如锦,紫阁阶前雪未销。”王建的《宫词一百首》写道:“树叶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明日梨花园里见,先须逐得内家歌。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宫花不共外花同,正月长生一半红。供御樱桃看守别,直无鸦鹊到园中……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李白的《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写道:“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卢橘为秦树,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朝未人,轻辇夜相过。笑出花间语,娇来烛下歌……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花蕊夫人的《宫词》写道:“小雨霏微润绿苔,石楠红杏傍池开。”从这些描述中可以得知,后宫除了柿子、石榴、梨、桃、杏等树外,还有樱桃、橘、葡萄等外来引种的果木,说明果木是后宫佳丽们观赏、品尝、玩乐的宠儿。除了果木,文献和诗歌中还提到后宫种植有竹、柳、玉树、石楠、荷、紫箨(芦苇)、雕葫(菰米)等植物。

5.植物种类

根据上述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统计出出现在唐大明宫的植物种类包括荷花、柳、松、石榴、梧桐、竹、桃、杏、梨、梅、桂、牡丹、石楠、海棠、樱桃、兰草、茭白、栀子、玉树(可能为木兰科乔木一种)、白藤等。此外,大明宫中可能种植的植物有芭蕉、葡萄、合欢、蔷薇等。总体来看,大明宫北部宫苑区种植植物最多,南部宫殿区以建筑为主,在三大殿的两侧院落中偶植有松和一些花木,种类和数量不及宫苑区。

(四)唐大明宫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殿前区景观包括龙首渠绿化带。左、右仗院及殿前广场和御道的绿化,整体特色是种植整齐、树种单一,是唐长安城绿化的延续和向宫殿绿化的过渡。前殿绿化区包括三大殿,左、右两省及集贤院和史馆等主要建筑旁的绿化。整体特色是以青松、翠竹为主,梅、梨、桂等开花灌木做点缀;青松用以烘托气氛,翠竹反映文人士大夫的兴趣和志向,说明皇家园林受到了文人园林的影响。后宫绿化区是大明宫主要的园林景区,花木繁茂,种类繁多,且具有一定的规划性,不同植物分区的布局在太掖池四周。从后宫绿化的物种来看,“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都深受欢迎。此外,大量果木栽植,特别是外来果木的引种,反映了皇家园林也注重观赏和实用的结合,也反映出当时花木的移栽及培育水平。

二、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化景观研究

公元904年,一场战火将这座繁华壮丽的宫殿毁灭殆尽,只剩下台阶和夯土,大明宫在历史的催化下化作长安龙首原上的灰烬,这就是位于今天西安市火车站以北的唐大明宫遗址,当地人俗称“道北”。往日的道北是西安的一道伤疤,脏乱的环境及落后的生活方式使道北人在这片遗址地上生活得十分艰难。为了保护遗址,政府对这一带实行了严格保护措施,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大型工厂,不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那么,遗址上的绿化景观是什么状况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2006年至遗址公园建设前期的拆迁与安置阶段,对遗址区的绿化植被等进行了多次调研,分析、总结了大明宫遗址绿化的特点与不足。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本文调查研究范围包括唐大明宫遗址宫殿区及宫苑区,不包括西内苑、东内苑、北夹城以及划定在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及遗址公园的其他非遗址区域,即二马路以北、玄武路以南、太华南路以西、建强路以东的主要遗址区域。(如图1)研究对象界定在唐大明宫遗址现状绿化景观的研究,包括绿化类型、大致种类、分布特点;该课题不包括研究绿化植物的种植历史、具体数量、生长状况等。

(二)现状调研分区

根据遗址现有的遗址主体保护区、道路交通、企业单位、居民点等要素,将遗址绿化现状划分为以下区域进行调研:宫殿建筑遗址本体保护区绿化(三大殿、麟德殿、丹风门、玄武门等)、太液池遗址区绿化、遗址区道路绿化、其他类型绿化(遗址区内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居民绿化等)。

(三)调研结果

1.重点遗址区域绿化现状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遗址及含元殿南部广场、御道一带分布着较为密集的高大乔木,主要树种有毛白杨、国槐、悬铃木、泡桐、苦楝、椿树、松等。此外,除了乔木外,还分布着大面积的野生地被植物,主要有小飞蓬、飞蓬、灰灰菜、大蓟、小蓟、红枣等一年生草本植物。麟德殿遗址园林绿化较为完善,分布着种类繁多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在麟德殿台基东、西两侧分布着两排高大的毛白杨和法国梧桐,台基前种植有油松、刺柏,此外,有柳树、银杏、梨树各一棵。麟德殿遗址南部绿地西侧主要是办公及管理区,除种植着一排高大的杨树外,还有大量的观赏植物,包括棕榈、龙爪槐、桃树、石榴、柿子、小叶女贞、铺地柏等。在办公区以南,植有2-3年的苗木,如紫叶李、油松、国槐等。麟德殿遗址南部绿地东侧是大片苗木,和西侧苗木呼应,面积稍大,植有紫叶李、桃、柿子等树。除了这些大量的乔木果木灌木以外,麟德殿遗址还有大面积的野生地被植物及红花酢浆草、白三叶两种人工 地被,野生植物主要有燕麦、田旋花、苘麻、小飞蓬、一年蓬等。丹凤门遗址及其北部广场上零星分布着泡桐、悬铃木、国槐等乔木。此外,丹凤门遗址分布有野生灌木和地被植物,主要有臭椿、构树及菊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玄武门遗址虽然没有城市绿化,但分布着三处苗木果木混栽园,可视为遗址绿化区。这些苗木和果木主要有女贞、栾树、楝树、枣树、桃树、杏树等。三清殿遗址目前没有任何绿化或农业植被,仅存在野生植物地被和构树丛。

2.太液池遗址绿化现状

太液池遗址面积广大,现主要被农田和果园侵占,南北向道路上分布有杨树,东西道路上分布有柳树。果园以桃树居多,果园周边分布着野生构树丛。

3.遗址区内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参见下表)

4.其他类型绿化现状

遗址区居民住宅以庭院树和门前绿化为主,庭院树最多的是泡桐和椿树。门前绿化形式多样,有盆栽、垂直绿化或种植小灌木。遗址区内的机关单位绿化主要以杨树、法国梧桐、雪松、女贞为主。

(四)遗址绿化现状分析与总结

经调研发现。遗址区内绿化整体南多北少。南部绿化类型丰富,有道路绿化、单位绿化、住宅区绿化等多种形式,而且植物多为高大乔木。北部以农田果园为主,绿化主要是麟德殿遗址绿化。太液池遗址附近有道路绿化及少量单位庭院绿化。根据调研,可以确定遗址区现状绿化基调树是国槐、泡桐、法国梧桐、杨树四种。主要建筑遗址区(除麟德殿)呈现野生植物状态,遗址保护完好。

遗址区域绿化主要呈现出三种趋势:其一,城市园林绿化趋势。该趋势主要是机关单位及道路绿化,乔木使用量占据很大比例,但是景观层次与形式上不够丰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功能,景观配套设施欠缺,而且部分树种呈现老龄化趋势。其二,农业及经济类绿化趋势。严格讲这一类不属于城市绿化,但是遗址区中的这类植被类型占据的比例很大,给遗址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遗址的保存。其三,自然化趋势。即野生植物的自然状态的生长,凌乱无章中透露着遗址的沧桑和焦虑。虽不能给遗址地带来太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对于遗址的完整性保护发挥着极大地作用。

大明宫遗址这块文化遗产宝库对城市发展和文化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大遗址上的景观环境已经不能与这座文化遗产之城相适应,没有良好的景观就不能很好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对大明宫遗址的环境改善与景观建设势在必行。

三、大明遗址公园绿化景观评析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于20lO年10月1日正式开园,称作“大遗址保护的东方典范之作”,开辟了大遗址保护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时,改善和美化了遗址环境,使之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效益。

(一)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景观特色

1.绿化景观的规划原则适应可持续考古的需要,尽可能不破坏遗址原貌

具体来说,在考古工作完成之前,本着对遗址保护和尊重遗址现状的需要,绿化尽可能保留现有树木,不移不除。例如含元殿广场及南部树阵。大多都保留了遗址上的原有树种。宫苑区为数不多的几株大龄杨树及柳树也是原有遗址上的树木。设计时候巧妙地将它们融入环境。大型树木见证了遗址的历史变迁,在遗址公园中起着标识作用。所以。大明宫保留的不仅仅是一株老树,而且也是留住了当地人对遗址的回忆。

2.绿化植物选择谨慎

根据遗址绿化的特殊性,遗址公园的绿化植物也应适应遗址公园的需要。近期遗址公园绿化主要采取草本地被植物及浅根系树木,因为地被植物根系浅,不会对遗址造成破坏性影响。在地被景观选择上,选用西安本地生长的野生地被植物进行绿化,突出地方特色。野生地被植物的适应能力强,采取花镜式和草坪式种植,成景效果自然、生态、野趣,可与城市绿化形成对比,突出遗址公园的特色。园林草坪应用于公园开放型活动场地和重点区域的观赏性种植。作为野生植物的补充和搭配。另外,结合历史记载,恢复了部分景区园林景观,例如竹林、柿园、石榴、国槐等。

3.绿化形式适应遗址公园的功能和氛围

遗址公园的绿化形式总体上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应于特定的功能和景观氛围:第一种,乔木绿荫式或行道树式的种植。在现状树种保留区及部分道路两侧、广场周围种植大量乔木,满足游人在游行走或休息中的遮荫问题,也有利于公园小气候的改善。第二种,遗址标识种植。在建筑遗址本体上种植草本植物或摆放草本花卉,使其与周边环境在视觉上分割开来,突出了展示内容,也利于今后考古需要。第三种,自然式观景种植。结合历史背景及西安本土文化,种植一些果木和花卉,突出皇家园林的特色。第四种,广泛的地被种植。采取野生草本植物和混播草坪两种方式进行地被绿化,前者形成一种沧桑怀古、野趣横生的遗址氛围,后者营造大气整齐、统一美观的公园环境氛围。

总之,绿化景观是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要手段。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绿化景观是在原有遗址区绿化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考古、保护遗址原貌、结合历史文化信息与西安本土特点等原则,保留重点遗址区的原状,对影响道路或环境的大树进行移植,对其他非重点保护区及太液池景观区依据历史记载采取补新的方法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前殿区绿化景观以对称列植为主,乔木居多,视野开阔。宫苑区绿化种类较多,以有史可考的树种为主,辅以野生草本植物覆盖遗址本体,既有皇家园林的丰富多姿。又有历史遗迹的沧桑厚重。

(二)另一种解析

当大多数游人聚集在丹凤门前讨论这座公园的历史和现在,畅游在园中感叹大明宫的神圣和公园的庞大时,也有一部分人在抱怨,他们不满足公园仅有的一处复原建筑、两三处遗址台基、漫长而又毫无乐趣的道路两旁的单调景观,更有游客抱怨公园可玩的东西太少、花草不够多不够艳……究其原因,除了公园自身不足之外,更多是人们对遗址公园的不理解。

首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性质被定义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属于一个较新的概念,很多人对这一概念不熟悉。2009年12月17日由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义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该定义限定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普通城市公园的根本区别,其首要目的是科研,即考古研究与相关的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其次是教育和游玩,也就是说游玩功能在遗址公园中属于附属功能。所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保护遗址遗迹的原貌为前提,保护遗址地环境和文化为主要内容,公园的功能划分、景观设计、游憩设施等诸方面应该服从于遗址 保护,与遗址相协调、不冲突。这也决定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不可能有普通城市公园里那样的亭台楼榭、歌舞升平甚至摩天轮、海盗船这样的娱乐设施。尊重遗址的过去,保护遗址的现状,是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的基本思想。

其次,游人对唐大明宫的历史情况不熟悉,导致部分游人对公园带有偏见,埋怨公园过大,过于单调,树木不够繁茂。众所周知。熟悉唐代历史、熟悉大明宫的人都会为它的宏伟壮丽而自豪;唐大明宫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它的总面积(指宫墙范围)为320公顷,是北京明清故宫的3.5倍。有学者这样描述大明宫:“唐长安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这样一座庞大的宫殿所遗留下来的遗址自然非常博大。另外。根据资料记载,大明官的宫殿区布置着整齐的殿堂屋字,为了显示三大殿的神圣和宫殿的政治氛围。历史上大明宫前殿区很少植树,而后宫太液池旁则是繁花似锦、柳树依依。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前殿区看不到过多的绿化景观,而在太液池景区增加绿化和雕塑景观的原因。因此,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不难理解为何公园大、公园的绿荫少。

此外,游人对西安道北的过去不了解,很难感受遗址公园带给道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就使很多市民看到建成后的公园并不是很有感触。过去脏乱的环境被有机和谐的遗址公园取而代之,过去无人问津且落后的遗址地被一座部级的遗址公园取而代之,每天都有上万人来这里参观游赏。这些变化是每一位到道北人、关心大明宫的人能够深深感触得到的。

不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绿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由于从规划到建设时间紧迫,难免在绿化树种补给上实行大树移植的方法。这给移植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从生态角度分析,这种现象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个地方受益是以其他地方受损为前提的情况。同时,大树移植也增加了运输、维护成本,这也不符合国家提倡的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思路。

四、小结

第9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

《浮生六记》的卷二“闲情记趣”篇中关于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描述,更是体现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或掘地堆土成山,间以块石,杂以花草,篱用梅编,墙以藤引,则无山而成山矣。大中见小者,散漫处植易长之竹,编易茂之梅以屏之。小中见大者,窄院之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引以藤蔓;嵌大石,凿字作碑记形;推窗如临石壁,便觉峻峭无穷。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建筑和园林都是处理空间的艺术。沈复的这段描述,就阐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利用分隔、藏露、虚实等艺术处理手法,达到含蓄又丰富的园林艺术效果。沈复所强调的虚实藏露的曲折手法,符合江南园林的实际情况。与北方园林相比,江南园林多造园于市井之内,一般规模比较小。要在较小的空间营造出理想的意境,应该采取委婉曲折的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蕴含丰富的趣味。因此,沈复认为,园林“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关键在于以委婉曲折的手段巧妙安排,山水、亭台、楼阁,或屏或露,愈变化而愈见姿态,特别是以“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办法,或于水尽山穷处而豁然开朗,或于散漫处植以竹梅,造成委婉多姿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意味无穷,耐人寻味,达到隐而深秀的委婉境界。

“小中见大”是指通过较小的有限的空间传达广大幽深的审美境界。沈复对“小中见大”的解释:“小中见大者.窄院之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引以藤蔓。嵌大石.凿字作碑记形。推窗如临石壁。便觉峻峭无穷”。使小院的围墙形成生动的曲线美,并以藤蔓加以装饰,使小小的院落既有婉转之美,又不乏峻峭的意味,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委婉曲折、传神写意的特色。“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似虚还有,如有实无,以一种曲尽变化的思维创造出人意料的空间艺术效果,私家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等空间处理手法,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

《浮生六记》还有关于园林建筑应“因地制宜”的描述。“因地制宜”的思想是我国数千年造园艺术实践所逐渐形成的一条美学原则,历代著名的造园家都是按照这条原则进行园林艺术创造的。计成在《园冶》中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述:“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所有论述园林的部分,也都渗透着这一基本思想。

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篇中所记用“重台叠馆”法建造皖城“王氏园”的情况:“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 下虚,故花木乃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滴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这正是善于因地制宜的绝好例证。在东西长,南北短,背城临湖的地盘局限之下,造园者顺其性而制之,极尽巧思,创造出层层叠叠、丰满充盈、出奇入胜的园林美景来。善于顺其性而制之,是园林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原则。

传统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这种“虚实相生”“因地制宜”等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现代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大多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解决的问题。

室内设计中,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采用园林中分隔的手法,在整个空间的基础上,即在一个总的大“无”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导向又划分了很多小的“有”,然后在小“有”中充分发挥“有”的作用,实现区域的功能,达到“虚实相生”,然后要结合空间的形状、空间的区域功能及视线分配等方面对整个布局和装饰陈设进行设计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注意空间内各要素在大小、比例、相互位置、色彩灯光配置等方面的协调。

合理运用隔断形成的“有”和“无”在交替中达到了“虚实相生”。将这点引入室内,可在空间内设置罩、碧纱橱、屏风、帷幔、博古架,以及用线帘珠帘等软隔断,这些分隔极具装饰性,又产生“隔而不绝”的感觉,不完全隔断,从而留出了空白,更好的延伸了空间,空间上产生极强的流动感,感觉上显示出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情趣,产生一种特殊的美的意境。

利用光色表现空间的虚实。“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贝律铭先生尤其注重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就运用光和空间相结合,“光之十字”产生强烈的光影和明暗对比, 虚幻而圣洁的意境油然而生。三十六鸳鸯馆等建筑中采用的蓝白相间玻璃窗,光线透过玻璃可达到班驳陆离、若隐若现的光影效果,带来似有若无的虚实变化。光色本身有很强的虚实表情,在室内就可利用色彩、光影极强的可塑性,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创造或烘托特定的气氛,得到特殊的空间感受。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浮生六记》中,通过作者的描述体现的只是某些方面,要想做到充分的理解,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我们有责任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