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家居园艺行业精选(九篇)

家居园艺行业

第1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广州叶工坊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押花画、蝴蝶工艺品、蝴蝶画以及树叶、叶脉、押花花材等天然原材料及其制品的厂家。该公司产品均由资深设计师精心设计,新颖、独到、做工精美。押花,就是撷取大自然中四季盛开的鲜花,经过整理、加工后,运用特殊的工具进行脱水,使之保持原有色彩,再经过创作者的构思、设计与粘贴,利用叶子的形状、色彩、纹理、筋脉、褶皱、破损来依势作画,从而展示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与天人合一之景象。极具自然观赏性、艺术收藏性,充满了浪漫的田园气息和自然风情。蝴蝶,体态窈窕、艳丽多姿,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被人们誉为“虫国的佳丽”、“会飞的花朵”、“有生命的灿烂图画”,蝴蝶已经成为美的象征!广州叶工坊工艺品有限公司将蝴蝶与押花画巧妙的结合,把鲜花与蝴蝶最美的瞬间永久保存,使押花画更具动感,更具有生命力,带给人们以更多的情感交流和美的享受。

广州的钟女士今年春节在植物园看到了押花蝴蝶艺术展之后,她高兴地说:“我的新居装修完好几个月了,一直没找到有特色、有品味的工艺画,今天可真是太有收获了”。站在一旁的女儿则更是开心,因为她选购到了一些在市场上很少见到的叶脉蝴蝶书签、昆虫手链等小饰品。的确,这些艺术风格不同的押花蝴蝶框画搭配不同的家居装饰,展示出主人与众不同的生活品位。该公司所有的押花、蝴蝶作品既含有很高的艺术情趣,又具备很强的装饰效果。还有那些优雅的叶脉书签、可爱的昆虫饰物、透明的花草……在享受押花艺术带给我们生活新情趣的同时,使观赏者在喧闹、浮躁的都市生活中倍感轻松和温馨。广州叶工坊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出的押花蝴蝶画,即具有蝴蝶的生动,又具有押花的纯朴,为国内首创。产品远销全国及香港、东南亚等地。该公司还在云南、广西等地设有大型的叶脉、押花加工基地,拥有充足的货源及加工能力。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几年来为多家企业及外贸公司、全国各旅游景区、各地商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一位家居行业的专家讲:“在21世纪的新家居生活时代,家装艺术从格式化、样板化发展到时尚化、个性化;家居配饰的消费从功能化、固定化发展到时尚、品质与情调消费。家居配饰逐渐成为此环节的最大的生活亮点,像押花蝴蝶画这种时尚独特的饰品,创意巧妙地让家居变得更加鲜活多彩。这种用软性装饰来张扬自我的潮流诞生了庞大的消费群,也缔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家居配饰用品已成为家居产业链中又一黄金产业。”

只要热爱艺术产品,对工艺品行业有浓厚兴趣,或一心想开创自己事业的投资者,都可选择这项生意。因为无需投资店铺,只需5000元左右的货物流动资金便可启动。营销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

1、可于每周末在商业步行街举行展会,因为在这些繁华、喧闹的都市中,突然有一种浓缩了自然美的押花蝴蝶艺术展,无疑带给人以清新、质朴的震撼感受,从而生意会出奇的好;2、可于五一、十一黄金周在公园内展览,既节省场地费用,也可成为公园的一个亮丽的景点;3、可与一些大学、中学、小学校方沟通合作,以科普展的形式进入校园,既让学生们更多的认识大自然,增长知识,也可以使产品直接进入终端消费者手中;4、可利用周末选择一些社区、小区开展产品巡回展,使赋闲的人们在散步的时候即可顺便把这些美丽的风景带回家;5、选择一些大的工艺品店、画廊等地方铺货,来增加销售。

广州的黄先生,2006年春节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做押花蝴蝶艺术展,从初一到十五期间,短短15天的时间销售收入即达两万多元。有一位乌鲁木齐的游客看到当时火爆的场面,当即决定要做乌鲁木齐的商,他要把这些美丽的产品展现在新疆市民的面前。黄先生还高兴地说,他准备跟朋友合作,把这些产品推向更多的城市。湖南岳阳的阿峰,在岳阳的商业步行街做展览,一天的销售收入达1000多元,并且他在做展览时,有一位连锁书店的老板看到他的天然叶脉书签非常的有新意,让他在书签上印上书店的名称,作为他书店的促销礼品,每月要5000张,阿峰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不仅向很多书店成功推广了这种书签,而且他把押花画、蝴蝶画卖到了酒店、酒吧等场所。下一步,他正准备拓展学校、住宅小区及旅游景点的市场。

地址:510665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梅园东村八巷六号 叶工坊工艺品有限公司

电话:020-38324799 85650426

13178861708

传真:020-85650426

第2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花艺从曾经的上层社会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城市中,几乎处处都有鲜花装扮:花园花坛、家居空间、宴会、婚礼、餐厅、酒吧、商场、酒店、商店橱窗……由此,花艺环境设计师也开始融入到商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花艺环境设计师善于叠加专业的设计和训练有素的手工技艺,通过改变空间结构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整体空间形象,通过花艺设计造型来激活“花艺设计秀”,带给人们一场惊艳的视觉盛宴。

职业定义

根据植物本身的特性,结合区域环境布局,应用各种观赏植物材料或其他装饰性花材,从事室内外空间布局设计、组织花艺及园林工程施工和保养等工作的人员。

职业现状

人类从资源消耗型的社会逐渐走向资源平衡型的社会,强调自然和谐、环境和谐并以天然植物景观为美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使花艺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和谐性、美感和生态性。由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变以及长期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视觉疲乏,让人们对花艺的渴望变得空前强烈起来。城市街道的绿化也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而更倾向于设计营造生态型植物景观,这些都为花艺环境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从花卉利用情况来看,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居民个人花卉消费逐年增加,这也促进了花艺环境设计市场的发展。市场消费由原来的仅仅消费花卉产品转变到消费花艺“设计”,这提升了花艺市场的消费层次,也带来了新的商机。

花艺环境设计建立在景观设计的基础上,以园林设计为基本元素,运用种植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花卉植物的自然造型,在一定区域内营造和谐、色彩缤纷的生态景观,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庭院、广场、街道的植物型装饰设计中,对美化城市起到了重要作用。

花艺环境设计师的工作范围也越来越宽广,从传统的婚礼、宴会到现在的商业空间、样板间、商店橱窗、时尚会、展览展示空间,甚至舞台布景、演出布置、摄影背景安排等。其工作要运用到插花、园林小景设计、庭院的植物养护等多项技能,所以花艺环境设计师并不是大多市民认为的“花店插花的”。

目前,花艺环境设计师多为种植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从业人员,专业出身的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业人员有近万名,主要分布在庭院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插花、城市规划、绿化等行业,分布地以上海、昆明两地居多。

而市场上对花艺环境设计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绿化设计施工单位、景观设计施工单位、园林设计施工单位等,并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

如今,客户对花艺空间装饰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婚礼的别出心裁、宴会的大胆装饰、样板间的精美、商业空间的过目难忘、时尚与花艺的完美融合等都对花艺环境设计师的创意和对主题效果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花艺环境设计市场发展迅速,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现状:目前,国内花艺市场还是以“消费花卉”为主,花艺环境设计还是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众多的空间中,鲜花的使用还是以花店提供的插花为主,缺乏对“主题设计”的把控。而现有的花艺环境设计师大多不是专业出身,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综合素质开始难以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们。

行业发展速度快,人才匮乏,这使得花艺环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亟需一批积极活泼的年轻人加入。但目前,我国开设有专门的花艺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还很少。

目前,花艺环境设计市场发展迅速,急需相关部门积极酝酿有关措施,规范花艺设计市场和行业从业人员,促进花艺设计行业健康发展,为有志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美化我们的城市,建设和谐的生态景观和环境。

工作内容

(1)提供花艺环境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咨询及造价咨询;

(2)应用各类观赏植物材料配合其他装饰性材料对该区域进行布局设计;

(3)现场配合实施花艺环境营造,对各类花卉植物种植与搭配设计提供实施方案;

(4)解决花艺环境施工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5)按设计要求验收花艺环境施工项目等。

职业要求

花艺环境设计师的主要技能和核心知识是设计城市园林和观赏园艺,其相关知识包括园林观赏、植物栽培与养护、插花艺术与花艺设计、庭院设计、园林美学等。他们主要通过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利用园林设计、插花与花艺设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活动空间,组织良好的商业、会议、居家的环境。

要想学习花艺设计专业,做一名花艺环境设计师,首先要热爱大自然,并对园林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最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如学习过雕刻、绘画等,具有较强的空间感,有较好的图画表现能力;再次,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能够在生活中找寻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最后,由于设计师的工作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因此,一定要有耐心。这些都是做一名花艺环境设计师的基础。另外,如果是项目设计,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入职之初

要做一名花艺环境设计师,必须要有园林、园艺专业或设计专业的背景,当然,最好能够先获得从事花艺环境设计的资格证书。

在学习期间,学生们需要掌握植物分类、设计技能、事物布局、植物培养、插花和盘经等专业知识。在入职之初,则需要熟悉鲜花、仿真花的花艺制作;熟悉婚礼、会议、酒店的布置,能进行各类橱窗设计等。

目前,专门的花艺环境设计师的培训机构较少。上海、北京有类似的培训班,但是主要以函授和网上教学为主,所学课程基本包括植物分类、设计技能、植物培养、插花等。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到城市规划、房地产项目,小到居家环境装饰,都需要花艺环境设计师,毕业生可以考虑从这几个领域入职。

职业发展路径

花艺环境设计师园林设计师

第3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关键词]陕北;古民居;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陕北古民居现状

陕北地处秦晋黄河峡谷以西,自古河运便利。因与内蒙古接壤,地处边关,自古以来战事频发、烽火不断。陕北还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融、交汇地,民间艺术独特而繁荣。明朝政府曾设立九边重镇、修筑长城以捍卫边疆,所以在陕北大地上散落着为数不少的军事堡寨。自明万历年始,蒙汉和好,政府在陕北边墙一带与蒙古族互市,双方获利颇丰。至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全国统一,蒙古与陕北交界地区的贸易十分发达,于是陕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都成为蒙汉贸易的中心。蒙汉两族人民在陕北的互市一直延续下来,到清末保持了不断扩大的势头。据田培栋的《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一文记载,清末陕北沿长城各县的商业活动曾十分发达(见表1)。从表中可知,榆林府比延安府的商贸活动发达得多,这解释了一个现象,同为陕北窑洞区,榆林地区现存明清窑洞大院百余座,而延安地区却极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榆林地区繁荣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促进了北京四合院和山西富商建筑艺术与陕北窑洞的嫁接,从而形成了以窑洞大院和地主庄园为代表的陕北明清古民居,形成了陕北窑居建筑的最高成就和典型代表。陕北高原气候干旱寒冷、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地广人稀,早期以“穴居”形式为主要居住方式,是人类较早聚居的见证。现有的陕北古民居多分布于榆林的佳县、吴堡、神木、府谷、清涧、米脂、绥德、横山、榆阳区等地。陕北古民居为合院式窑居建筑,是北方合院式建筑体系的一种形式,只是用来围合院落空间的建筑单体是窑洞。陕北疆域辽阔,连绵的大山沟壑间,村落隐匿、道路崎岖、经济落后。然而,恰恰是这份落后与封闭,使陕北有幸保留下一批珍贵的明清古民居实物。这些陕北窑洞大院与地主庄园,像一个个流落民间的“公子”,散布在幽静、深远的大山梁峁沟壑之间,那高耸的围墙和气派的大门,便已悄然昭示出“他”不平凡的身世。据实地考察,陕北现存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可以百计。在陕北明清民居遗构中,所知最早的实物是明代的,清代后期数量最多,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已矗立近四百年之久(见表2)。这些明清古民居规模宏大,选址讲究,院落布局千变万化,建筑装饰精湛,代表着陕北窑居建筑的最高水平。现有1/3的院落仍有人居住,并能够正常使用,无人居住或维护的院落正在急速地坍塌损毁,现状堪忧,加之气候、人为及乡村旅游开发等因素影响,一些宝贵的古民居遗构遭到破坏,急需抢救性挖掘、辑录和保护。陕北明清古民居资源,是中华古民居中一支独特的支脉,作为榆林市唯一的一所高校,榆林学院在保护地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资源上应勇于担当。陕北古民居的艺术特点从全国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民居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新建园林宅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元、明、清的六百多年中,北方充分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血缘等传统文化的民居建筑。明清两代,中国总体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明初住宅等级划分较之前更为严格,从大门与厅堂的间数、进深,雕刻纹样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均有严格限制,但在地方民居中,逾制的现象十分普遍。明代砖石建筑数量大增,发券技术大幅提高,出现了“无梁殿”新式建筑结构。清代,木材资源比较匮乏,在民居建筑上更注重砖石材料的应用。由于经济增长,享乐思想萌发,装饰之风在清代十分盛行,建筑装饰艺术走向繁复。鸦片战争以后,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由于西方文化的导入,陕北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从明代到清代,中国民居建筑不再追求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着眼于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陕北明清古民居院落组合呈现出因势而就、高低错落的特点,巧妙利用山地高差营造院落内部的等级秩序,单体建筑崇尚工巧,雕饰华丽。相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技术传统,使陕北明清民居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共同的形态。首先,这些古民居宅院大都规模宏大、选址讲究、注重防御。其次,在空间组织与布局上,表现出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尊卑秩序。在满足家庭基本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辟有各种院落,形成灵活、丰富的空间组合。再次,陕北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精湛,人文内涵丰富。在大门、墀头、影壁、屋檐、屋脊上,处处点缀着福、禄、寿、喜的华丽图案,表达了宅主的人生理念和美好期盼。最后,陕北古民居的建筑选材、建造工艺和建筑细节处理极其讲究,用最好的材料、最优秀的工匠,建造高原窑居精华。而陕北的地主、官僚和商人,因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决定了民居所呈现的不同人文内涵。

高校教学中陕北古民居保护实践

1.实地考察、测绘,挖掘一手资料关于陕北古民居的记载,除了少数列入文保单位的有粗略基础资料外,大部分都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更没有规范的图纸资料。因此,实地考察、走访是获取陕北古民居一手信息的必要途径。庆幸的是,一部分大宅的后人还在,他们就像活字典,存储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大宅后人的年龄多处于60—80岁之间,基本可清楚表述大多数提问。而他们的后代,则几乎全部定居于县城或大城市。可想而知,随着这些老人的去世,关于大宅的故事终将被时光淹没。陕北地域广袤,外出考察路途遥远,又因山高沟深,道路崎岖难行。为了保证每次的考察、访谈能够全面、有效,外出之前,课题组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对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两个表格,“外出考察登记表”与“访谈记录表”,详细罗列出需要考察与访谈的条目,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既节约了时间,又规避了麻烦,是行之有效的。在第三学期末,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测量与绘图”实践周。自本专业确定了陕北古民居课题后,实践周的内容则围绕“陕北古民居测绘”而展开。外出测绘前,要先安排2—3次理论课程,教师应对陕北地理、陕北古民居类型、陕北古民居专业名称及相关施工工艺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述,以便于学生测绘时能准确、完整地记录信息。陕北古民居多为窑与房的结合,窑洞结构并不复杂,但有一套对应的专业名称,需要学生提前熟识。另一个经验是:在外出考察与测绘结束后,应及时将访谈信息和测绘数据进行整理,以免遗漏和遗忘。2.标准制图,为数字化保存夯实基础在教学中,古民居图纸绘制的过程,绝非仅仅是“输出”,还有“输入”。由于学生对古建知识了解得不多,对部件的名称、结构、工艺更不熟悉,很难用图示化表达清楚。因此,在标准制图环节,首先要对建筑进行理解,其次才是规范的图示化表达。在图纸绘制过程中,要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建筑比例、工艺、结构,通过规范化作图,如古民居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将建筑基本信息表达清楚。在此环节,要想绘出高质量的图纸,教师及学生都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本文以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级学生的绘图实践为例,据统计,一张CAD图由初稿到标准成图,学生平均需要7—8次的修改过程;对教师而言,审图的循环工作量非常巨大,尤其是班级人数较多时(该班有46人),每一次审核图纸,都必须依据实景照片和测绘数据进行反复比对。在课后小结时发现,学生在古民居作图过程中,容易在尺寸、比例、填充样式、规范画法、结构及工艺表现等方面出错。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因粗心、作图技能及规范表达不熟练外,更多的是由于对建筑结构理解不清楚,作图时只考虑“形似”,从而导致反复出现结构、工艺表达错误的情况。这时,教师可通过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结构、工艺,这一步,恰恰也是古民居制图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经总结,具体解决方法是:将相关静态文字资料和多角度实景照片与动态的图演绎、视频相结合,帮助教师直观、清晰地展示和讲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最后,审核通过的CAD图,要兼具美观性、规范性的特征,应结构准确、尺寸精准、标注规范。

高校教学中陕北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1.将课题导入专业课程2017年,教育部获批了青年基金项目“陕北窑洞庄园建筑艺术研究”,开启了“陕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这一课题的研究。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室内设计”“乡村建筑与室内”“室内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均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与创新古民居。利用专业课程,师生团队专题探讨陕北古民居的利用途径。经文献查阅,在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上,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很大。例如,法国政府不提倡博物馆式的被动保存方法,而是积极推动原汁原味、动态化保护的新思路。澳大利亚政府的观点是,“既要保护建筑遗产中的社会历史元素,又要使其满足现代的使用要求”,允许改造利用文物建筑。日本在古民居保护上,形成了一个政府、社会、居民三方参与的机制,即政府主导、官民协作。截至2017年12月,日本全国已经有117个地区被选定为“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传统建筑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保护。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现阶段对古民居的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就地修复展示,二是异地搬迁保护,三是围绕其发展旅游项目。由于不懂工艺,榆林学院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在教学中,师生实践最多的是第三种保护方式,即围绕古民居打造乡村品质旅游项目。以米脂姜氏庄园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为例。姜氏庄园是陕北最大的地主庄园,清代建筑,也是陕北古民居中唯一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组合独具特色,砖、木、石雕艺术精湛,门窗棂格图案繁杂,被称为“西北民居第一宅”,更被北京中华民族园以1∶1的比例复建展示。因产权混乱,姜氏庄园旅游区保护利用难度很大,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思路。2021年春,笔者经与姜氏庄园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洽谈对接,初步确定了“姜氏庄园中院东、西厢房改造为展示陈列厅”的思路。东厢房展厅陈列姜氏庄园建筑沙盘,使游客可直观感受姜氏庄园建筑艺术的魅力,西厢房则展示姜氏庄园的老家具、老油灯等物件。专题确定后,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先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接着进入方案设计阶段(核心),然后邀请专家及姜氏庄园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评图,最后调整方案,打印作品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考察、访谈及收集资料,加深了对陕北古民居的认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对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索实践。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身价值,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2.通过毕业设计综合实践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多关注地域性所彰显的独特风格。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数年来不断挖掘陕北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及古民居的地域元素,结合当前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的实际客观需求,持续探索与努力,力求描绘出符合时展的设计作品。连续五年来,学生围绕课题积极进行实践。实践过的课题主要有“榆林古城四合院开发设计”“米脂姜氏庄园旅游区规划”“米脂古城古民居开发”“沿黄古渡口——佳县木头峪开发设计”“康家港古驿站‘骡马大店’开发设计”等。虽然有些作品的表现手法略显稚嫩,但仍有不少作品获得省级、市级设计奖项。高校师生团队的不懈关注和介入,会推动社会对陕北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的重视及思考,必将有效促进陕北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以高校为依托,搭建相关平台五年来,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团队围绕“陕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相关教学平台、科研平台陆续获批。截至目前,已经获批建设榆林学院“陕北古民居测量与绘图”工作坊、榆林市“榆林窑居数字化基因库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平台、榆林市重点实验室“榆林窑居数字化重点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经费的投入,使相关课题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深入,不仅将地域建筑文脉梳理得更清楚,还形成了陕北古民居基因库,大量的测绘图纸、虚拟三维模型、视频及照片等数字化资料,夯实了陕北古民居遗产数字化的基础。随着相关课程教案、教学成果等的逐渐完善,艺术学院还将打造校级特色课程“陕北古民居建筑艺术”,并资助出版模块化教材《陕北古民居测量与绘图》。围绕“陕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与创新”的教学,已促使榆林学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关于陕北古民居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结语

第4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1.小区内治理主体缺失。无物业、无业委会、无自组织,居民参与小区内部治理的积极性也未调动起来。兴南嘉园小区资源有限,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去链接整合资源,真正做到共治。

2.小区内治理无序。兴南嘉园小区历史遗留颇多,卫生环境差、车辆横停乱放、基础设施缺乏、管理混乱、治安堪忧,邻里关系冷漠,居民怨声载道,上访率居高不下。 

3.小区内社会资本培育不足。社会资本存量的多寡与分布情况,决定了小区内生活力和凝聚力的强弱以及治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当前兴南嘉园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小区缺乏活力和凝聚力。

二、做法与经过

(一)党员志愿者模范引领,唤醒小区治理激情

2015年8月,兴南嘉园小区在社区党总支牵头下,以院落最突出的问题为导向,根据收集的居民意见制定了工作计划,将居民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排在首位,发动院落党员和议事会模范带头引领居民开展院落自治。经过调研走访,发现居民对小区环境治理需求最为迫切,社区两委商论后决定充分发挥“双报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带动居民参与院落治理。

2018年8月,在社区党总支的发动下,多名院落党员带领议事会、热心志愿者等不畏烈日酷暑模范参与小区环境卫生整治,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吸引了居民逐渐参与到门前屋后院落环境卫生治理中来。大家清除了院内多年沉积的垃圾。居民也在环境共治活动中认识了自己的邻居,为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打下了第一步。

(二)多方治理主体携手共治,小区获得重生

虽然小区的陈年垃圾已经清理,但是受损的绿化、道路等仍旧是环境治理难题。社区党组织多次与代管小区的兴南方汽车公司协商,最终促成兴南方公司投入经费7万余元开展院落“微改造”工程。此笔资金主要用于修复路面,修建停车位,栽种花草,增加两个活动广场。

为了给家园增添色彩和健身休闲设施,在院落党员、议事会的号召下,居民自发捐款六千余元购买绿植红继木、健身器、乒乓台等。由于没有多余的资金请工人师傅安装,居民就自发地安装健身器材、栽树、砌石凳等。

为了美化家园环境,小区还开展了两个广场的征名大赛,许多居民积极献策,真正呈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小区治理局面。

(三)联欢会显示邻里情,邻里文明公约巩固治理成果

在全体业主的同心协力,院落党员和议事会发动居民自编自导了“迎新年庆元旦联欢会,邻里一家亲坝坝宴”。居民踊跃献才献艺,表演引起了大家热情的共鸣,展现前所未有的邻里亲情和凝聚力,邻里关系从“自顾自”变成“一家亲”。为维护和巩固家园治理成果,全体居民在联欢会上以郑重的仪式共同见证、承诺和签署《兴南嘉园邻里文明公约》,为共守文明、维护和谐院落打下坚实基础。

第5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是将不同种类的植物和花草进行组合,形成各种形状的图案,实现园艺景观的艺术性,将工程技术和艺术审美进行有机地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于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涉及到的施工工艺较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绿化工程的要求,园林绿化工程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给工程的施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提高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有效地对人力和物力进行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解决,提高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1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现阶段,人们不但要求空气的纯净、环境的健康,而且要求居住环境的园艺规模更大、艺术性更好、施工质量更高,这对园林绿化工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加强施工管理,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施工,不断丰富和发展施工工艺,从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施工质量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体现,是工程建设所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最终水平。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居住环境的绿化工程,更能够提高居住者的精神享受,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自然美感。

1.2施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强化

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我国的园林绿化施工队伍的结构素质良莠不齐,国家政策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一些建筑单位在进行施工人员的选择时,都选择没有专业知识的农民工,从而能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这就导致了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对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没有充分地把握,很容易因为某一方面疏忽或施工工艺不规范影响整体的施工质量。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工程,对施工工人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严格的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对园林工艺的操作过程有详细地了解,具有在施工现场指导施工的专业技能。园林绿化工程,不仅是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优化,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发展水平,体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1.3园林绿化工程制度缺失,管理不严格

国家对园林绿化工程方面制定的制度不够完善,绿化监管单位规模不大,依存于其他的单位生存,发挥的作用不大,不能对园林绿化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不利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没有从根本加大对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视程度,没有意识到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真正要求,相关制度政策也不够完整,不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同时,很多规定都不明确,相关企业会钻制度的空子,使用低价劣质的树苗、花苗进行绿化工作,影响施工质量,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形象。我国园林绿化企业的施工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方面有待提高,施工管理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在现场施工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根据实际的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地规划,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2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制定标准要提高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扩大监管单位的规模,加大对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意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从而能使园林绿化的施工管理过程有法可依,有利于规范管理队伍的管理方式,督促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充分地提高施工质量。对施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和专业技术制定标准,使施工过程更加规范化,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有利于施工的正常有序开展,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使施工设计和施工工艺之间实现更好地配合,对施工资源和施工工人进行合理地调配和管理,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2.2提高绿化中苗木质量,加强成本管理

有的企业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低价劣质的苗木进行施工,极大地影响施工质量和整个园艺绿化工程的整体美观度。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苗木质量的监管力度,在保证苗木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本的投入,可以选用物美价廉的苗木。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在苗木的运输、保存、栽种过程中,要加强对苗木的管理,选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从而能够减少苗木后期补给花费的成本。实现园林绿化的成本管理,既保证施工质量,又能尽可能地减少成本的损耗。为了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在苗木的合理保存方面进行管理之外,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机械的参与度,将施工工艺与机械设备合理地结合起来,对施工机械进行充分地利用,尽可能地将机械集中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从而能够减少机械在运输、保管等方面的费用,降低成本。

2.3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管理,提高质量

为了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对施工过程加强管理,保证施工材料满足要求,加强施工涉及到的苗木、土方、设备的管理,保证苗木的存活率,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此来保证施工质量。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的检验监督工作,严格地检验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各种项目进行分类处理,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管理的质量。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绿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不断地提高管理力度,在保证施工工艺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

3结束语

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施工管理,需要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要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应注意施工后期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定期对绿化工程进行检验和维护,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总体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2,(6):91-92.

[2]徐尘杰.现代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及其管理策略[J].北京农业,2014,(33):78-79.

第6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园在多个国家、地区纷纷涌现,国内外学者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统一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创意园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因此在称谓上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园、文化园区等。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它将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集聚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是多项使用功能的结合;而Hilary Anne Frost- Kumpf认为文化特区是一个在城市中具有完善的组织、明确的标示、可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Nolapot Pumhiran将文化创意园区定义为一个空间有限和明显地理区域的地方并且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于此。Wansborough&Mageea 认为,文化创意园区是一个文化设施高度集中、空间有限的区域,并鼓励文化使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消费。Nolapot Pumhiran 和Wansborough&Mageean均认为在这个有限空间里形成了一些集群,这些集群是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晚,对文化创意园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国外,而研究的焦点也多半是对文化产业集聚的探讨。

 

从现实发展情况看,文化创意园不仅成为一些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还是地方文化遗址保护的重要功能区,更是满足人们游憩、审美、学习等多种需求的新体验空间。本文依托城市RBD理论,在系统分析文化创意园与城市RBD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尝试探索文化创意园向城市RBD转化演进的路径模式。

 

二、RBD角度下文化创意园的类型与功能

 

(一)类型划分

 

RBD是英文 Recreational BusinessDistrict 的缩写,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斯坦福(Stansfield .C)和里克特(Rickert J.E,1970)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提出的,国内许多学者将它译为游憩商业区,所谓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旅游者的需要,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后来,RBD的概念被学者引入到城市旅游中,其内涵被赋予了新的认识。保继刚,古诗韵(1998)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 认为 RBD 主要有四大类型:大型购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1998,保继刚,古诗韵),并指出在我国发展较为成型的RBD有: 大型购物中心型的广州天河城地段、特色购物步行街型的广东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和惠州市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的南京夫子庙地段和上海城隍庙地段、新城文化旅游区型的深圳华侨城和珠海九洲城地段。

 

由于文化创意园是新生事物,关于其类型的划分标志有很多,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线,根据园区所依托的主要资源并借鉴RBD的四种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类:特色资源型文化创意园、建筑改造型文化创意园、产业升级型文化创意园、科技开发型文化创意园等(表1)。

 

其中,第一类园区建立初衷是保护本土文化,并通过建设达到文化的修复、促进和发展。第二类园区依托的工业建筑多半是利用城市后工业化发展时期遗留的旧工厂厂房、旧仓库、旧设备,在艺术家或开发商的主体行为下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这两种类型与旧城历史改造型RBD的建设前提是一致的,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具有共同之处。旧城历史改造BRD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古老的建筑风格,树立了一般新区无法达到的独特性,同时这种有益的改造,积极的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托文化产业型创意园通常具备一定的文化产业基础,其中一些旅游功能突出的创意园因深厚的文化性和极强的体验性,在实践发展中很多都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成功案例,如广州长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这与新城文化旅游区型RBD的特征是一致的。新城文化旅游区型RBD 建立最初以开展文化旅游为目的,带动了周边商业发展,形成新的区域。

 

(二)功能定位

 

城市RBD一方面服务于旅游者,另一方面服务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杨宏烈,潘广庆(2002);张晶,杨宏烈(2002),卞显红、张树夫(2004)指出,商业服务和旅游购物功能是RBD的基础功能,此外还具有休憩游赏、资讯窗口、交通集散、管理基地等四大功能。文化创意园作为特定的文化产业聚集载体,除了设计、生产功能,还具备交流资讯、研究、培训等多种功能。从RBD角度看,所呈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1、文化功能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文化创意园,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表现在文化保护、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国外很多文化创意园建立的根本目的是出于对旧城文化的保护,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纽约的苏荷区、加拿大的温哥华、日本北海道的小樽运河等,他们提倡“旧城复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老厂房, 将旧城看成是不可复制的价值很高的文化资源。这既是对城市原有文化的一种保护方式,又能使其散发新的魅力。国内很多文化创意园也是受此启示,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旧厂房或是破旧的街巷进行创意改造,北京798、上海八号桥,广州红专厂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其次,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建立的创意园,更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圈定了特定区域,通过现代创意手段让其焕发新的魅力。另外,一些利用新用地后建的创意园,也比较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并努力吸引文化创意群体,在文化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上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这都为城市文化增添了新景象,对于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典范。

 

2、游憩功能

 

游憩是一种城市文化,更是一种需求。1993年《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游憩功能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交通、工作、游憩)之一。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受时间、经济状况等限制,加上消费观念的转念,距离城市较远的风景名胜区不一定成为人们满足游憩需求的首选,相反,人们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区域作为日常游憩空间,开展休闲活动。文化创意园通常具备舒适、宽松、休闲的特色环境,不仅激发着艺术家和从业人员的灵感,也吸引了很多外来人群前来感受氛围、参观体验,包括园区周边居民。例如,位于广州北岸文化码头中的红专厂,涵盖建筑设计、画廊、文化传播、餐饮等行业,由于保留着上世纪旧厂房的风貌,加上艺术者的创意布置和设计,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这些人慕名而去就是为了寻求一份安静,感受一种艺术文化休闲氛围,摄影、看书、喝咖啡、看展览等。

 

3、商务功能

 

文化创意园是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呈现,它通过为文化产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和展示的场地,促使形成规模整体效益。国内文化创意园的建立,除了一小部分是由艺术家自发聚集经过创造形成,大部分还是企业和政府推动的结果。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创意园聚集了众多创意人才、企业、机构等。为了有效满足园区内人员工作和生活需要,很多创意园都配备了咖啡室、酒吧、餐厅、电影院、音乐厅、画廊、展览馆等场所,为创意设计、产品展示和交流、商务谈判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设施。北京的798从2003年由一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后,经过十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成熟模型,这其中离不开商业化运作。今天的798不仅品牌效应提升,更发挥着艺术品展示、交易和艺术家交流的商务功能。随着文化创意园集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加上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推动,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商业信息等资源要素将聚集于此,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休闲商务区。

 

三、广州文化创意园向城市RBD演进的模式分析

 

(一)广州文化创意园分布特点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工艺 美术等文化市场,并具有相当规模。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创意经济的影响下,加上政府推动等因素,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的直接贯以文化创意园称号。截至2012年,全市主要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特色街有90多个,其中有部级文化产业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0 个。影响较大的有国家(广州)动漫网游产业基地、长隆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信义会馆等。从这些园区分布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中心城区集聚特征明显

 

在这些园区中,约40家位于荔湾、越秀、海珠以及天河四个中心城区,且多数集中在老城区。在这些老城区中,RBD资源丰富,为文化创意园向RBD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地缘优势。

 

2、交通优势明显

 

从交通情况看,1/3数量的文化创创意园布局于轨道交通附近,1/4数量的园区沿珠江布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沿江的景观资源一方面对创意阶层构成极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构成城市RBD的重要要素。

 

(二)广州文化创意园向城市RBD演进的必要性

 

1、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转型的需要

 

广州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30年来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现在面临的是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两极化,老城区拥挤、混乱与新城区宽松、舒适形成了强烈反差。201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跨越,基本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目标。文化是一个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软实力,在此项决定中,特别提出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突出广州城市文化特色。文化创意园可以说是广州历史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创意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旅游产品中可以利用和打造的名片。但从现实发展情况看,很多利用工业遗产打造的文化创意园也面临着商业化和被吞噬的境地。广州红专厂,虽然因其艺术、休闲、创意的新都市空间在广州名噪一时,但却因不敌金融中心的宏伟蓝图,面临被拆迁的命运。类似的还有广州星坊60创意园,同样面临着被改建的结果。广州如何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业界和大众的关注。文化休闲需求和供给的失衡,容易使人们对广州城市文化空间价值和空间形象产生模糊,这与政府所提出的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显然是不相符的。从城市RBD的方向对文化创意园进行规划发展,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保护,更是广州进行新型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幸福广州的有利落脚点。

 

2、广州城市RBD功能与价值提升的需要

 

一直以来,提到广州的城市RBD,都是以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天河城大型购物中心这两种类型为代表,它们在满足游客和城市居民休闲、购物等功能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及结构完善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和人类行为不断推进、变化,RBD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商务区,成为区内工作人员休息放松、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优良载体,RBD的传统功能也向着文化、商业、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元素结合的趋势发展。广州的很多文化创意园恰好融合了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景点小品等项目,不仅为园区人士提供了创意工作环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和游客的文化休闲心理,对于引导文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生活品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广州的文化创意园数量虽然不少,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呈现出分散、规模不一、良莠不齐的状况。由于缺乏统一统筹,各园区建设多是自发形式为主,甚至出现“圈地运动”。有一些文化创意园其实就是在商业化运作背景下,先圈地再包装成“写字楼”出租,而高价的租金对创意企业和创业人才的进入又造成了一定限制,导致空置率较高。在这种功利主义影响下,导致园区建设没有特色,盲目性较大,没有发挥园区的文化创意要素集聚、设计、交易等功能,违背了建设初衷。从城市RBD方向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园,有利于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促进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园区和品牌文化产品。

 

(三)广州文化创意园向城市RBD的演进模式

 

广州文化创意园类型众多,根据其分布区域、设计领域及呈现的特点,提出向城市RBD 演进的几种模式。  1、传统RBD步行街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临近广州传统RBD步行街周边的文化创意街区。例如,广州越秀区的北京路步行街是闻名国内外的典型RBD,在广州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游憩和商业功能。在北京路上,就分布着动漫星城、动漫界、文德路、起义路等特色创意街区。2006年越秀区政府颁布的《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发展规划》(2006-2011)中,早已明确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带动文德路、起义路、沿江路等商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打造以步行街为吸引源,经济活力遍及周边的北京路大商圈,通过旅游的推动作用,形成商贸与文化的高度融合。这种模式对于毗邻传统RBD区域的文化创意园来说,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可以以互补共生的形式融入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内容的RBD,优势互补,客源共享,联动发展。

 

2、主题公园模式

 

广州的文化创意园中,很多都有特定的主题,有些本身就具备良好的RBD资源。例如长隆旅游度假区既是一个主题公园,也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应该说是一个典型的RBD类型。这种模式对于文化创意园来说,需要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征,将零售、娱乐、餐饮、休闲等业态融于一体,更需要文化创意引领。目前来看,广州一些文化创意园也有一定的主题,如工艺时尚、影视文化、动漫设计等,像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造初衷就是要设立以电影和音乐为主题,融合星光大道、儿童电影主题游乐园、电影城等部分,共同打造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产业集聚地,主题公园模式可以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

 

3、滨江文化休闲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分布在珠江两岸的文化创意园,这些园区历史上曾经是工业区、码头区或者是旧居住区。2008年广州市政府推行“三旧改造” (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和“推二进三”战略后,导致城市中大量厂房和仓库闲置,这些老区已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运输等功能,经过创意改造后形成了今天的文化创意园。由于临江的优越位置,这些园区对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较大,例如位于海珠区的太古仓创意园由原来的太古仓旧仓库与码头改造而成,目前已形成了集红酒品鉴、餐饮、游艇俱乐部、电影库等业态为一体的新型创意园和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充分展示着休闲功能。类似的还有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它以珠江啤酒博物馆为依托,依靠沿江的优越区位已经打造成啤酒文化的艺术平台和高端休闲娱乐带,成为广州城市新的游憩休闲地。这种发展模式也会成为广州城市 RBD中心的热点,使传统工业遗迹焕发新的活力,让现代文化创意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意义。

 

4、传统文化社区模式

 

地方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是很多文化创意园建立的初衷。例如位于芳村的聚龙村文化创意项目就是由旧村落改造而成,建造的目的是要将民俗文化博物馆、茶艺、民间艺术表演集中展示,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旅游商业区。类似的还有海珠区的小洲村文化创意中心,不仅完整地保留着岭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更是国内外术很多画家、雕塑家、书法家的创作基地。传统文化社区模式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更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在开发中可以是政府主导、企业作为、居民参与,不仅要保证社区居民是文化活动的主角,也要保证他们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受益者,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活民间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岭南民间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

 

四、结论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退二进三”、“退二优三”成为很多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主题,而旧城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文化创意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工业遗产如何保护的难题,但如果单纯建园、圈地、保护和改造,脱离城市规划发展,难以获得持久生命力。同时,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新城市主义的兴起,城市功能也不断推进、变化,人们的休闲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游憩空间的选择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RBD作为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的成熟理论,不仅为文化创意园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解决其如何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解决城市游憩空间出现的新变化。同时,文化创意园的出现也有利于城市RBD的丰富和更新,作为新的城市空间要素,它可以是城市RBD的有机结合,也可能会成为新的城市RBD形态。因此,在文化创意园的建设规划上可以向城市RBD的方向进行打造。本文从城市RBD的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城市RBD与文化创意园在概念、类型、功能上的演化关系,以广州的文化创意园为例,提出了城市文化创意园向RBD演进的四类路径模式,对城市休闲空间拓展、历史街区文化复兴、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形成了城市文化创意园向RBD演进的理论模型(图1)。

第7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中国地产市场期待着环境更加优美,户型规划更加适居,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大盘带来新的气象。作为北京的国门位置――望京本身就是房地产项目大盘云集的区域,两作为望京首誉的63万平方米大型社区――东湖湾,延续一期辉煌,适时推出二期产品,凭借其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及殿堂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震撼入市,园首归来。

望京首誊・双赢合璧

东湖湾坐落于望京核心区域,北至利泽西街,南临北小河,东到望京主干道广顺北大街,西侧是望京外环路;项目的东侧即是望京高新技术产业区,爱立信、奔驰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于此,坐享成熟望京的交通优势,依托四环、北五环,京承及机场高速等四条交通主干,城铁13号线等轨逝系统,通行亚奥、燕莎、丽都三大主流商圈。

北京城建集团与北家天润置地集团强强联袂,缔造专属社会新资产层的殿堂级瀚景观邸。望京北小河公园,自然气息随步履漫溢,遵循“艺术,财富之上的境界”,东湖湾63万平方米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群,160―220平方米的瀚景观邸,由国际知名团队贝尔高林担纲园林设计,名师手笔,恢弘钜献,一个时代的强音――东湖湾Ⅱ。

一河四园・艺术苑圊

项目独拥一河四园,构成了独享的城市中央地带生态体系。北京市最大的24.8公顷社区公园――北小河公园以及400亩望湖植物公园与项目仅一路之隔,收藏800米北小河水岸,视野浩瀚,碧波荡漾。且京承高速绿化带,三大高尔夫公园环伺左右,形成了项目无限视野的自然景观,社区独享10万平方米的私属园林。艺术主题园林涵盖了梵高中庭、毕加索林湾,莫奈下沉庭院,达芬奇购物大道、维瓦尔笫公园,摩尔庭园六大艺术景观,优越的内外生态环境系统,为居住在此的社会新资产层勾画了一幅倚河瞰景的生活画卷。

殿堂建筑・藏品观邸

东湖湾Ⅱ较一期产品而言,观景效果更佳。社区二排半的半围合设计,加宽加大了住宅南北之间的楼间距,超过百米的瀚景长廊,使得社区内部园林和外部自然环境能够更加顺畅地映入居住者眼帘。丛林掩映之间,是二期挺拔玉立的楼体,建筑萃取了法国凯旋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以棕色石材,浅色贴面为城市中又增添了一份高雅而更具品位的风景。匹配殿堂级藏品建筑的美誉,东湖湾Ⅱ以宫殿为蓝本,营造6米挑高大堂,迎接尊贵居者的归家。作为北京极为稀缺的板武大户型产品,东湖湾160-220平方米的户型采取短进深,大面宽的设计,让久居城市中的新资产层能够享受阳光下的快乐时光。3米层高,营造豁达人居:一切车流从入口处直接驶入地下车库,实现真正意义的人车分流。两梯三户/两梯两户,居者回家的身份感倍增。在智能化方面,东湖湾Ⅱ的建筑设计更是人体工程学的集大成者――科技、立体、节能,地板采暖+新凤系统+LOW-E双中空玻璃,让家更温暖。

第8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关键词:设计;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

1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比如苏州园林,因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但是我国的园林发展业起步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我们看到了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比如具有几何对称之美的园林景观,美丽壮观的大草坪等等。随着地产业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洲大陆园林风成了居住小区建造的模板,但是他们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建筑自身的功能 。

1.1 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多借鉴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大多富有诗情画意,这些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形式。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需要我们继承,但是不能对其一成不变,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的新社会,设计的东西的根本是服务广大人民,造福百姓,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

1.2 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状况

现代的园林景观考虑的最多的是人性化的空间,以“人”为本,这些经常提到,但是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却是少之又少。各个大城市都有广场,虽然广场很广阔,但是人不能留足于其中,因为树木很少,城市的家具,座椅数目较少,草坪虽然大,不让人进。现代园林景观应该多注重“亲人”,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不能违背自然而行,更不能违背人们的行为准则,如果我们一味地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了进步,不同的时代需要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上留下不同的足迹。

2 我国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

我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存的问题十分明显。比如现在很多居住小区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把居住的环境和居住区作为展示品,但是他们忽略了居住区对居住人民日常生活的休闲意义。把小区搞成如同城市广场一般,瓷砖、花岗岩满地,花坛、树雕数不胜数。缺乏树木供人乘凉,避雨,缺乏儿童的娱乐场所,老年人的休闲场所以及青年人的体育场。这些园林景观设计大都缺少文化内涵,园林的意境也十分匮乏,无法给生活压力大的人们以精神慰藉。

2.1 功能性质差

目前许多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营造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功能第一“的设计原则,大部分是侧重于外表的表现,认为外表美丽就行(以促销的目的为出发点),使得很多“景观”成为了“仅观”,参观的作用取代了园林自身的参与性、融入性的功能和作用。

2.2 经济性差

现在的一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以大量的金钱为代价追新求异,结果使投资的成本大大地增加,大大增加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后期的物业管理费用。

2.3 缺乏个性

现在一些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总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是,园林景观大都缺乏个性,或个性不突出,不明显,不同程度上存在“模仿”的痕迹,而且很大一部分景观设计公司为了达到签单的目的就迁就客户的需求,也使得景观设计的雷同化与日俱增。

3 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3.1 模范山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这些自然资源构成的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的园林特色的主要因素,园林意境的表现、乡土的精工细作,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中国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感受。中国的园林是由建筑、花木,山水等组合而成的一个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居住园林环境在各个城市的功能也是有区别的,有的追求自然景致,有的围合开放,根据受众的不同也会发生多样的变化。现在的园林设计中经常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调动各种场景的苏丹遭,营造人工气息和自然夹杂的居住环境。

3.2 适合居住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居住环境,营造舒适健康,清新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基础。由于环境的相对恶劣,中国城市和园林都注重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舒服的生活环境,比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子的建造等等,无不以光影、温度,适度等影响人类舒适度的因子作为依据,想成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

3.3 渐进的空间组织形式

动态和静态的结合、虚实的对比、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经常把园林的整体分割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尺度,并且将形成空间的主要因素合在一起,进行交错,自然、人文、山水,景观分割为若干的片段,分别去表现,使人们看到空间的局部而不会一览无余,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的各种尺度的园林设计中同样可以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家居园艺行业范文

关键词:文化园区;自发性;规划性;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来源与对文化园区概念的界定

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文化园区的“功劳”。因此,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化园区的构想源自传统产业集群,产业经济集聚理论早在19世纪就已出现(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external economy theory)。经由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区位论”(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1909年),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s,1937年),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简称NEG,20世纪90年代),以及迈克尔・波特(Miclacl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1998年),关于(传统)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研究日臻成熟。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也相应出现了有关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代表人物有德瑞克・韦恩(Derek Wayne)和希拉里・库姆普夫(Hilary Anne Frost-Kumpf)。之所以“文化”也出现了集聚的现象,原因在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甜头”,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产业集群的某些优势,例如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共享信息和技术、降低成本等,在文化园区中有着相同的呈现,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在展开有关文化园区的各项讨论之前,有必要明确文化园区的概念。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的特色是将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域内,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1]希拉里・库姆普夫表示,文化园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有吸引力;它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它还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2]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裕述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由具有相关性的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3]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教授表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4]由此可见,对文化园区理论的建设方兴未艾。同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等政策的颁布,使中国的文化园区建设掀起了高潮。在由向勇、刘静主编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一书中,罗列了对我国文化园区类型划分的三种方法,①一是按涉及行业进行分类,二是按资源基础依托进行分类,三是按建设路径进行分类。按其建设路径,可以分为原生类(笔者称其为自发性)和规划类(笔者称其为规划性),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文化园区进行特点归纳,从而推导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二、自发性文化园区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发性,强调一种“自然形成”。为何会在一地自然地形成文化园区?定与该地的基本条件脱不了干系。一般来说,“大城市”(一线城市。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有着孕育自发性文化园区的先天条件。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有着更高的需求,使“文化”有了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等),以及同工作、生活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咖啡馆、书店等)更加完善,吸引着文化人才到此集聚。此外,大城市(也包括某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二、三线城市,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很多地方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而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后遗留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厂房、仓库,为文化人才提供了自然集聚的场所。由于这些老厂房、老仓库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还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所以租金和其他入驻标准比较低,满足了“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需求。最典型的是北京的798。同时,它还为城市废旧建筑的成功再利用提供了范本。

在自发性文化园区内,文化人才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园区的管理者,因为他们属“原住民”,对园区的各方面了若指掌。由于以文化人才作为管理体系的长久建立,使得其他形式的“干预”大大降低,所以在一定层面上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园区的文化、艺术氛围更加纯正、浓厚。也因为是一种“自我管理”,使园区的建设更加“接地气”――紧扣文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减少了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有利于园区高效、健康发展。

此外,由于自发性文化园区的形成多依赖已有的自然或人文实体,所以在非“园区居民”看来,自发性文化园区在功能上具有两重性――文化园区和旅游资源。因此对非“园区居民”(游客)充满了诱惑。例如,798既是北京的文化、艺术地标,同时也是如今北京最具人气的旅游景点。游客来到798,既是一次文化、艺术之旅,又置身于历史,感受一种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的沧桑感。但自发性文化园区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产生的影响是一分为二的。就积极的方面讲,它使普通人(非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人;对文化艺术感知较为薄弱的人)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气质,甚至可以造就新的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这对于振兴我国文化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消极的方面是,游客的大量涌入,势必会对艺术家的工作产生干扰。创意需要一种“静”,但文化园区一旦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静”必然被打破。同时,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因此,园区内人流的加剧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难度。所以,在很多“工作室”的门上,贴有“请勿拍照”、“严禁窥视”等字样的标语。还有一点更值得引起重视,自发性文化园区的火爆,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人气,商家(以地产商为主)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很多时候,政府在税收等利益的驱使下,通过“行政手段”(例如提高租金,增加文化产品的征税力度等,给园区内的从业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使他们“主动撤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支持。纽约的苏荷(SOHO,最早的艺术家聚集区,早期创意产业的代名词)就曾受到这番“阵痛”。②但在当地人和艺术家的反对下,苏荷最终得以保留;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1973年)将工厂仓库列为历史文化遗产予以法律保护的区域。尽管苏荷的“结局”相对完满,但带给人的启示是深刻且富有现实意义的――“在留住艺术家保护原生态的文化氛围与商业化运作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5]

三、规划性文化园区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按建设路径进行分类,与自发性相对的是规划性。规划性文化园区与自发性文化园区的最大不同在于,前期的主观、人为投入占据更大比重。因为缺少吸引文化人才“落户”的先天优势,所以才要进行“规划”,包括园区选址、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园区服务人员培训等。待这些前期环节完成后,以“招商引资”的形式使从事文化生产的企业或个人入驻。因此对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热情较高,门槛(租金、资质等)也相对较低。从两种园区的分布看,自发性文化园区多集中在大城市;规划性文化园区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原因在于,自发性文化园区的形成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外,“软件”是更为关键的因素,例如历史积淀、人文底蕴等,多数中小城市在这些方面显然无法同大城市相抗衡。所以,自发性文化园区内的“文化”、艺术意味更重;而规划性文化园区的行政色彩更浓。但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却构成了当下中小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如上文所提,多数中小城市不具备吸引文化人才的先天条件。因此,若想在文化上大有作为,前期的“功课”就显得尤为必要,甚至是“唯一出路”。文化园区在中小城市中多为新建项目,所以可以以已有的项目作为参考,借鉴其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在园区地点的选择上,可以充分考量通达度等因素,并可依高等院校、服务咨询机构而建,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自我,提高竞争力。文化园区的成功运作,对于中小城市的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巨大利润,使当地百姓和政府增收,更可以提升当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或是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全新的城市形象。这一点,在“泛长三角”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例如苏州、常州等。

但是,上述情形是“理想化”结果的呈现,中小城市文化园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文化园区的建设,是政府行使职能的表现,因此在未来的管理上,政府的作用会更加显现,这与自发性文化园区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管理者不是艺术家,或不具备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时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由于文化行业的从业者通常比较“敏感”,“外行领导内行”极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商业利润的实现;甚至主动搬离。因此,在面对某些“特殊行业”时,政府的“放权”就显得尤为必要。为“园区居民”营造自由、轻松的工作、生活氛围,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才,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文化园区建设,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文化产业高额的利润和广阔的前景,仿佛是一座金矿,促使人们争相开发;同时,国家实施的文化强国战略,使文化园区成了政绩工程和应景之作。“一窝蜂”地投建,造成当下文化园区的泛滥,很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城市,甚至县,都有“示范基地”、“园区”。荒芜的土地、空旷的街区、破损的房屋……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但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更有损政府的形象;此外,“低门槛”(尽管798在初期的入驻门槛也比较低,但由于“事发地”是北京,所以那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呼唤”。对于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中小城市而言,“低门槛”显然是一种商业促销行为,因此在“质量”上显然无法同“798”相比)入驻,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和个人良莠不齐,更有甚者打着文化的旗号从事其他行业,文化和艺术荡然无存。对于这种现象,要坚决予以警惕、抵制。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一是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二是缺少一种对某项事业坚守的精神。“系统”、“科学”、“坚守”,需要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需要职业行为能力和道德操守,更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气氛。人才和氛围的缺失,体现了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艰辛。因为无论是人才,还是氛围,都是“软性的”,同时表明了文化产业是一个“软性”产业――外在的影响再强大,也抵挡不住内在的本质力量。但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不能由此放弃文化园区的建设,更不能放弃文化产业的发展。任何事情的完善都需一个持久的过程,坚持,并不懈地修正,终会收获理想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分析,得出了两种类型(按建设路径进行划分)文化园区的特点,从而鲜明地体现出两者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在中国属新兴产业,文化园区更是新鲜事物,存在问题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问题,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同时,两者的存在并不是泾渭分明:自发性文化园区也不可避免“遭到”政府的“规划”,美国苏荷的“遭遇”就是一个例证。但也有“反例”③规划性文化园区的建设如果取得成功,势必会提升一个园区、一座城市的“文化惑力”――在园区内部自发形成一个个“文化圈”;或将文化人才吸引至该地,自发形成一个个文化园区。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文化园区,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不足。找出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希望两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以完善文化园区的建设事业,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① 可参见向勇、刘静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红旗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② 可参见厉无畏、王志敏的《创意产业新论》,东方出版社,2009年,27-29页。

③ 例如北京市政府为798艺术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享受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朝阳区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支持等。可参见向勇、刘静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红旗出版社,2012年,第66页。

参考文献:

[1]《刘维公:我们为什么需要创意文化园区?》,http:/space/artcourse.asp.

[2] Umhiran Nolapot.Reflecttion on the disposition of Cre-Milieu and Implications for Culture Clustering State-gies.

[3]转引自向勇,刘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13.

[4]同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