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

第1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the national day

it is the national day. the week-long holiday just begins. no one needs to work now. look,  carl's father is reading a newspaper, his mother is washing clothes, and carl himself i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it is broadcasting the weather forecast. he wants to make sure what the weather is like in the afternoon, ff it is a sunny day, he is going to play football with his friends.

第2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一)现状

重庆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每年都要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然而,在我国是个教育大国但也是个“英语聋哑大国”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无论有无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绝大部分所具备的英语能力没有达到当今经济和商务社会所需要的真正能力,英语口语普遍较差。尤其是跨国公司,只有不到一半的重庆员工适合被雇佣,拥有实际技能的重庆求职者不够多。其缘由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仍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英语综合潜能。[1]不仅高校毕业生如此,重庆社会个行业的大众英语也不乐观。重庆英语软件开发人才奇缺、的士司机与外宾交流不畅、公共标识英语翻译出错、大众英语意识不强等问题凸显。重庆每年仅需要少量英语与文学、英语与语言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是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所以,重庆大众英语现状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障碍

重庆大众英语的现状不能满足地区发展的需求,而它本身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主要如下。

1.开放意识不强重庆直辖前只是四川省管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而且地处内陆,有着特殊的地理特征,四周层叠群山、大盆地和峡谷交错。这些因素制约着重庆人的开放意识,使其与英语的接触机会不像省会和沿海城市那么多,直辖后英语氛围稍强,但大众的本土意识依然很强,很多人无论何时都一口重庆方言,更别说英语了。因此从而整体上讲,重庆的英语意识不强。

2.整体发展滞后重庆直辖以后,各行各业有快速的发展,但重庆只是一个新兴的直辖市,与其他直辖市和沿海城市相比,依然是个整体发展水平落后的城市,人均收入低,思想观念陈旧,城市建设和环境质量差,服务水平偏低,项目储备不足,外资分布不平衡,经济总量列直辖市末位甚至落后于四川省。经济水平影响人的思维,相对落后的重庆经济使重庆大众的前进方向容易首先直接指向提高经济水平,而非提高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化水平。这是重庆大众英语发展的一大难点。

3.少数民族较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已有55个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6.5%。在中国的历史前进中,民族文化受到国家和地区的大力保护和继承,重庆的国际化不能破坏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和语言,因此,重庆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接受外国语言和文化时整体上相对困难一些。

4.外语环境薄弱学习语言,环境起重要作用。重庆不是处在象新加坡、加拿大、印度等国语和外语并重的双语国家,也不像国内沿海城市说英语的外国人那么多,加上重庆的外资企业相对较少,从而导致重庆的英语环境较为薄弱。语言在环境中生存,重庆没有良好的英语环境,这是重庆英语发展的一大障碍。

重庆大众英语的发展策略

英语的提高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社会上进行。下面从学校英语和社会英语两个方面分析重庆大众英语发展的策略。

(一)重庆学校英语的发展策略

学校英语教育是重庆大众英语提高的重要渠道,也是重庆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学校英语教育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英语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各自有自己的优势。

1.第一课堂英语第一课堂英语即是课堂教学中的英语,是学校英语的基础。重庆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启发式”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体阐述如下:以学生为主体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其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4]英语课堂教学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力求做到教学“英语化”、活动“情景化”、形式“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培养人的全面培养是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英语教师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应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实施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等的引导教育,使学生全面提升;处理好教、学关系,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处理好听、说、读、写、译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不平衡等因素致使学生在英语上效果不同,而且不同专业和岗位对于英语的要求也有差异。鉴于此,英语的因材施教不仅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和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大面积地主动提高自己,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智特点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在教学内容、模式、目标和教材方面有的放矢,真正面对每个学生。优化课程设置重庆国际化需要更多的是有扎实英语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政经、外交、教育、外贸、出版、文化、军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完全以语言技能为核心,课程以语音、听力、精读、泛读、语法、写作、翻译等为主。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应掌握学生的就业需求,把培养目标和模式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有的放矢地增设英语实践性强的课程,尤其是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的专门用途英语等。这些课程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3]推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完美结合,既教授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文化,又传达先进的外国研究现状,对加快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有巨大优势。[4]2001年教育部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加强双语教学诚然是解决“哑巴英语”、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不能一哄而起,应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和区域性,探索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促进英语和各学科的融合,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2.第二课堂英语英语第二课堂是与第一课堂密切相关的课外英语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另一重要渠道,是课堂英语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它因主体主动、内容丰富、时空自由、方式多样、效果全面而独具特色,能很好地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从英语角、晚会、广播、文化节、语音模仿、戏剧表演、电影观摩、演讲、朗诵、歌唱比赛、在线答疑、手抄报比赛、口形操比赛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由教师设计和指导,配合学生共同完成,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度。[5]研究和实践证明,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实践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真正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独立大课堂来建设,发挥其独特功能和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真正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在语言学习与实践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庆社会英语的发展策略

重庆社会英语的提高主要通过专业培训、业余活动和社会传媒来进行。

1.英语培训英语培训通常都有优秀的师资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些能高效地促进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升。各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方向有所不同,他们可在英语培训班里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得到最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培训班里,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及其他学员之间有很多互动的学习机会,在语言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并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这样的培训几乎是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的课程安排,学习者能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好的学习成绩。顺应并接轨于全球的发展需求,重庆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较好的如新东方、美联、韦博、英孚、朗文等,它们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服务口碑。学习者可充分利用这些培训机构,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6]

2.业余活动社会上有诸多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如李阳的“疯狂英语”宣传会、英语歌曲比赛、社区英语角、英语电影播映、英语短剧表演、英语菜单更正等,这些活动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实用情景,让其在愉快轻松的非应试的环境里习得英语,不知不觉地提高英语水平。有些用人单位内部也举行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把员工的参与表现与工作业绩挂钩,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自己下意识地和英语交朋友,如多看英语书籍杂志、多和别人用英语交流。如果说英语学习有捷径,那么捷径就是“你喜欢它,它就喜欢你”,从行动上真正喜欢关注英语,英语就会成为自己忠实的朋友。

第3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鲜明差异的社会关系、民族风俗。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教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1.社会习俗的差异。⑴对女性的态度: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享受许多传统的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女士走内侧,男士走外侧,以便给女士提供保护;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后再把椅子送回女士身后,请她就坐。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字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妓、奸、奴、嫉、妒”等。⑵对婚姻的态度: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中国人的婚姻相对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中国人一向把婚姻生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⑶民俗风情:中国人咏菊颂龙,西方人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意大利人人认为是丧事之花,是不吉利的。美国人认为龙是邪恶的动物。中国人指自己时往往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而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滑稽可笑。表示“无可奉告”、“无可奈何”时耸耸肩,摊开双手这个动作,在中国很少见,然而两个同性手拉手同行或者两个同性一起跳舞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在西方则会被人看作“同性恋”。

2.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中西传统节日无论从意义或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带有极强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代表中国人欢乐极致的节庆――“年”就是典型。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大熟、丰收的意思,每到农历年关,天寒地冻,万物休眠,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放下手上的农活,开始祭祖祈年,敬奉土地,休养生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表达丰收的喜悦。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而西方社会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它的传统节日是由各种宗教意识衍生而来的,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偏向于把节庆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在节庆期间,人们往往打破平时森严的地位界限,还原人本来的原始面貌,发泄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压力,张扬个性,追求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极大满足。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西文化有着各种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内容。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社会文化。因此,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学习,必须同时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例如:美国的前身是英国自17世纪初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的13个殖民地,英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而,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点较高。美国文化虽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体系,但它根植于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英国文化传统和法国启蒙思想。同时,美国文化又有很明显的移民文化的特质,有其多元性与糅杂性。因此,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就要对英语这种语言背后庞大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总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能仅靠背点单词记点语法就了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阻碍英语学习,而且只有在真正了解了英美文化和他们的社会观念后,你才能真正理解英语。要想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就需要学生多花些课外时间阅读英美各大报刊杂志,甚至多看英美电影都对我们了解他们国家的社会状况、经济体制、人文观念和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邱文生:《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喝色彩》,《外语学刊》,1994.4。

第4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一、文化教育的内涵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在冀教版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2.感谢用语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夸奖语言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第一册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5.问候语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自己或他人

第一册英语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庆祝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语的文化内容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

二、如何进行文化教育

1.比较中西文化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第5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关键词:互动交流;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09-0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是一种“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对于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商务英语课程,更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创设课堂轻松愉快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课堂互动交流的参与者,同时也肩负着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监督以及评价等多项任务。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是做好互动交流教学的基础。因此,老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活动进行策划、设计和安排,使课堂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比如设计模拟真实情景的环节,让学生有一个亲身实践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延伸

在“节日和庆祝”这一单元里,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一些西方节日以及节日的变革。对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来说,对西方节日的了解主要还是通过传统方式获得,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这种媒介的特点是单向输入而缺乏系统的介绍,这样学生即使对媒体提供的信息有疑问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从而导致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了解难以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这一单元时,笔者选择了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节日——圣诞节作为主要内容。在介绍圣诞节之前,先以学生更为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为引子。虽然春节并不是教科书涵盖的内容,但通过介绍春节进而对比介绍圣诞节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先易后难。相对西方节日,学生肯定对中国节日更加了解。通过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介绍中国节日,自然而然也就激发起学生进一步了解更多其他节日的欲望,比如西方节日。

2、对比介绍。在介绍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时候,运用同一种方式分别介绍中西两个节日。学生通过对比介绍可以了解到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区别和共同点,从而更好地加深对这两个节日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虽然中国节日的介绍不属于课本要求的内容,并且学生对中国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运用英语来表达和介绍中国节日也是需要学生去了解和掌握的。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如果将来有机会从事涉外的工作,如何介绍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或工作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用英语介绍中国节日难度相对不大,学生在上课时的参与度更高,在课后也会比较容易产生一种收获感和成就感。

此外,为使学生更加立体认识和了解西方国家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在介绍完节日的内容后又播放了笔者在英国与当地一个家庭共同庆祝圣诞节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或感受,视频虽简短,但效果甚佳。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在准备这单元课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用了大量的时间去构思课件内容的展现形式以及收集支援授课内容相关的素材,尽量使课件既丰富多样又简单明了。在素材方面,主要采用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和视频。通过介绍知识点后再展示生动而又形象的图片,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认识。在视频方面,根据授课内容将笔者与英国当地家庭一起过圣诞节的视频进行精心的挑选和编辑,如在每个关键场景加上中英文字幕介绍,加深学生对视频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之后,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学生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在互动交流教学中,组织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师生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模式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以及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笔者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引入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之前,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各自知道的中国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一些内涵,在板书主要的中西方节日之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中西方两个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探讨。在介绍这两个节日的过程中,笔者又组织学生对节日的英文介绍进行翻译的练习。在了解了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以及人们如何庆祝这两个节日的方式之后,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使这种课堂活动的互动能够延伸到课外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跟外国朋友互动的方案,即让学生先准备一些问题,然后在约定的时间里通过跟老外视频,进行交流与学习。总之,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与监督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除了要求老师做一个课堂互动交流的参与者,同时更需要充当一位细心的旁观者,比如,进行小组讨论,双方辩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时,老师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同时给予学生一些恰当的指导,从而使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在“节日和庆祝”这一单元,通过介绍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由来和人们的庆祝方式,以及观看相关视频之后,接着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相关的交际情景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老师既是一位旁观者,有时候也是一个参与者,一方面,老师需要监督各小组学生不开小差,能够按照课堂活动要求进行模拟对话的练习;另一方面,对个别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有些小组的学生,可能还没习惯这种英文表达的角色扮演,所以还没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练习机会。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通常可以加入到他们的对话中,成为该小组的一个成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尽可能把所学的知识“抠”出来,以此逐步培养他们用英文交流的习惯和兴趣。

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可根据课堂活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等等。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既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可以纠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赞扬和肯定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而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课堂活动的教学效果。如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后,老师除了可以总结角色扮演练习的基本情况之外,同时,也适当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然后根据表演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总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有效运用必须建立于老师在课堂活动上的设计、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价等多方面的努力。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老师,我们必须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活动上的设计、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价对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同学生建立一种反馈的机制,从而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改善互动交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伽.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对高职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J\].教师,2009,(14).

\[2\]朱晓东.英语课堂“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研究,2006,(12).

\[3\]孙泽文.互动教学: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相关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10).

第6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不拘一格学英语

“英语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清华园老年大学的刘慧敏老人告诉我们。她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学过英语,但是对英语很感兴趣,觉得中国和世界交流越来越多了,自己也要跟外国人交流,“英语是个必备的工具,所以近两年清华园老龄大学开办了英语初级学习班,我也就报了名。”

张桂芝老人原来有一点英语基础,学习英语的目的则更加明确,她的女儿在美国,她出过一次国。“在国外,没有学英语的时候,我到一个地方逛街,售货员热情地问我要什么,我一点都听不懂,结果越解释越乱,就不想逛了。后来学了一点交际英语,我一到买东西的地方就对售货员说“‘Justlook’(看看就行了),这样她就不会再跟着我乱转了,” 张桂芝风趣地说。“另外,出去以后,我走到马路上,路上有好多路标都是英文的,学了英语以后,多多少少就能看懂了,我觉得学一门外语挺有用的。”

说起去英语班的乐趣,可不只是学会了一些外语。刘慧敏和张桂芝说,“我们每次都盼着星期三,这样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老师,可以和大家在一起了。”

我们眼前的韩庆英老师身穿红毛衣,一脸喜庆,这位六十岁的老师笑容可鞠,声音洪亮,她很善于调动课堂气氛。刚一上课,韩庆英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Speak”,她告诉大家“We shouldspeakEnglish(我们要说英语!)”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在韩老师热情的鼓励下,在座的“学生”没有一个对说异国语言感到羞涩的,虽然对英语很陌生,他们还是大胆地讲起来, 讲不对的,韩老师就当场纠正。“学习语言一定要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韩庆英老师说,“学习就要像玩一样,大家才有兴趣,我们这就是在练习说话。”

在课堂上韩老师喜欢不间断地就一个最普通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一个一个地问“学生”,学生们记起来的争抢用英语回答“sixty-four(64)”、“fifty-nine(59)”,用英语答不上来就干脆说汉语,“57”、“55”……还有一位“学生”俏皮地答道“It i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引起了一阵哈哈大笑。韩老师退休之前是清华附中的高三把关老师,当了三十多年的英语教师。在给清华园老年英语班代课以后,她努力探索适于老年人学习英语的方法,“老年人跟一般的学生不一样,所以我不能用当时在中学时的教学方法去教他们。他们的记忆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比较差的,但是他们很善于联想,而且由于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他们更加喜欢也适合于用跟生活常识比较接近的内容来重复学习。所以在我的课堂上,第一节课所教的单词和句型在第二节、第三节课文中都会进行反复地运用和问答。而教的内容又都以最基本的日常用语为主,这样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学英语,除了重复记忆,还要会联想。比如我在讲到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时,从媳妇(daughter-in-law)是‘法律上的女儿’,引出女婿(son-in-law)是‘法律上的儿子’,接着谈到公公(father-in-law)、婆婆(mother-in-law)是‘法律上的父亲、母亲’,这样一来,一家两代的亲缘关系就在同一个单词的替换中很容易被记住了。”“另外我这个人是有不厌其烦的精神的”,韩老师爽朗地笑着说,“在我的课堂上,从年龄问到衣服的颜色,从早餐问到电话号码,从荷包蛋问到土豆片儿,衣食住行,样样都不放过。”

对于韩老师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显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学员张淑娟告诉我们,“每次上课,韩庆英都早早地来到教室,她常常用英语写了满满一黑板新近发生的事,大事、小事、身边事,都有。春天谈刮沙尘暴,阴雨天时谈天气,八月十五说月饼,学校开教工运动会,足球世界杯决赛等等,无不涉及。真是既紧跟形势又贴近生活,大大激发了大家学习的兴趣。”

74岁的刘秀兰是这个班级的学员中年纪最大的。她说:“每回星期三来这儿学习都感觉特别放松,就算答不上来,用中文小声地嘀咕一句,大家呵呵一笑,也就过去了,”

学以致用迎奥运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学习英语,最实在的目的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这些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成长的老人,对奥运会,都有着极为深切的关注。韩庆英老师告诉我们,“2008年奥运会时,清华大学肯定是一处引人入胜的游览地,到时候外国人来北京,想要游清华,最熟悉它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同清华相濡以沫了几十年的老人。我想我们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这个百年名校的深刻内涵和迷人风采传播开去。”学员张桂英说,“ 2008年,我们即使做不了志愿者,那么做个给外国友人带个路的人也还是可以的。”“上回看雅典奥运会,那么多的老人在地铁、公路、公交车上给人做讲解,心里觉得热呼呼的”。“别看我们年纪大了,有些实际经验可是青年人比不了的”。张淑鹃学员笑呵呵地插了一句。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精髓在这些热情、善良的老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用一位学员的豪言壮语来说,就是“我们要与世界交流!我们是新时代的老年人!”

做一个学习型的快乐老人

老年人在退休后面临的生活上的空白和精神上的困境往往是影响其健康长寿的最大因素。据清华园老年大学的负责人之一张树人老师介绍,清华大学离退休人数在不断地增加,1992年有近2000人,并以每年约300人的数量增加,学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老年群体离退休后面临着很大的从“工作人”到“休息者”的角色转变。

角色转换导致了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大家希望培养与施展年轻时无暇顾及的爱好和才华,广交朋友,从另一角度融入社会。对于这个英语班的老人来说,经常的感觉不是退休后的无所事事带来的空白,而是时间不够用,“有时候忙得连做家务的时间都没有”。老人们一周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周一、周五上午学游泳,下午学英语。由于其相对于游泳、布艺、电子琴等等是一种更加抽象的脑力活动,对于老人的思维锻炼和表达能力增强有着十分显著的功效,受到老人们的喜爱。

韩庆英老师坦言,通过教授学生,使她“悟到了活一天,幸福一天,充实一天的真谛,可以把退休的失落感降到最低点”。如何教老人学英语,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她尽心地教同学,而大家对她的回报也让她感动不已。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做好吃的送给她,家里也常常因为这些热心的学生的问候而电话不断。大部分学生都用英语给她打电话,虽然有些仅仅是普通话中夹杂着个别英语单词。

第7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87-02

一、导论

刘宓庆(1931-)是对我国翻译界有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刘宓庆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更是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刘宓庆前期的学说建立在传统译论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具有超前性,在国际上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他的翻译理论提高了我国的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即便在翻译研究极发达的西方也几乎没有人构建出如此完整、如此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及历程

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美学为文艺美学提供了美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具体素材。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翻译美学从文艺美学引申了许多理论资源来表达翻译这门再现的艺术从而再现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原作美感规律。简言之,翻译美学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把一种语言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更完整、更和谐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判断、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翻译美学问题的许多概念都是来源于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同时,我们无论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翻译工作的时候,同样应该学习和引入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采用了“中西并用,以中为主”的原则,将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较好地融合。

美学最初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美学家也同时是伟大的哲学家。众所周知,哲学起源于德国,所以德国美学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德国的战败和美国的崛起,美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的边缘学科,这是因为对翻译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这一领域,尤其是诗歌的翻译美学。其实美学翻译的实质就是要克服语言、文化以及思维上的差异,让全人类能够共享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翻译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或是艺术的再生,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西方的翻译理论都有哲学的思想,而这也是美学的起源思想。泰特勒(A.F.Tyler)在著名的“翻译之原则”中阐述了他对翻译美学的理解。他认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做到三点:首先,译作必须能够忠实保留原著的全部优点;其次,译作应该能够还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后,译作应该能够表达原作全部的美。而19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主张翻译诗歌的精髓在于翻译者对作品中所表达的“真理”的审美感悟,并把这种感悟用流畅、令人惬意的文字表述出来,避免为了追求诗歌的形式而矫揉造作的修饰。在西方早期的翻译理论中,都把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费尔迪南认为,语音是最能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的。而语音的审美效果并不是体现在声音本身,而是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从而使得这个句子中的词汇区别于其他句子中的词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语音在朗读同样的作品时,能够表达同样的情感。英语主要依靠音势即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形成韵律,这种语音的审美效果在英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可以说直到今天,西方的美学仍然有很深的哲学内涵,所以西方的美学家在研究翻译理论时都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用哲学的思想表述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今天的研究者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同时代的美学思潮深深影响着同一个时代下的翻译理论。

三、刘宓庆翻译基本理论

在长达40年的全视界译学理论探索中,刘宓庆一步一步地提出了相当完备的系统化理论主张,这些主张分布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提出翻译的文化战略观;指出翻译是中国的文化战略手段,中国译学必须重视文化战略考量;(二)理论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是“本位观照、外位参照”;重意义、重描写、重功能;重审美,强调语言生成(构建)与审美判断的“嵌合”;重基础研究,强调基础理论的体系化;强调文化战略考量;重整合,强调学科构建;(三)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应以功能主义为主导,以结构主义为辅佐,开展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范畴的研究;(四)主张革新并完善中国译学的“对策论”;指出对策研究是功能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此,刘宓庆认为,西方译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对应”,而中国译论的对策论(译文操控理论)核心思想应为“功能代偿”,其特征如下:以汉语的词汇手段“代偿”一切英语的时态、语态、语气、时体等形态语法意义;以动态化的“解释”代替“对等”的静态考量;以“同义替代”超越文化心理障碍;(五)大力加强翻译教学事业的建设。

刘宓庆认为,中国翻译教学应该有一个与翻译作为文化战略手段相称的高定位和目的性,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翻译教学应有理论指导,教学思想必须科学化,扬弃将课堂当作教师诠释个人经验的场所的“经验主义套路”。

四、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

(一)刘宓庆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译学为本位,而以其他参照学科为外位。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翻译研究,刘宓庆提出了在构建中国的翻译理论时要以“译学”为“本位”,而以其他学科为“外位”,这里所提到的本位外位,是基于二元论的多元论,具体说来就是以译学为本位,而以美学思想的审美、哲学思想的思辩(刘宓庆经常提到中国墨子的思想和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语言学的逻辑架构,以及各种文化科学为外位,给文化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考察提供新视角。刘宓庆提到“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本位观,不仅是中国译论应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西方自古以来很多翻译家和译论家所提倡的翻译观。一些西方的翻译家如西塞罗和杰罗姆都是本位论者”。

刘宓庆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他的译学本位,其他学科外位的指导思想。他从翻译本位视角出发,对西方美学进行了梳理并加以借鉴。他借鉴了“模仿”这个西方美学中的表现法命题,指出西方美学对模仿的研究可以支持翻译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以及“翻译是艺术”、“翻译也是原创”等主张,并为译学中的模仿提供审美认知的科学参照,为翻译表现法打开了美学描写的视角,有助于翻译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

(二)刘宓庆指出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翻译美学导论》的第一章中刘宓庆就专门论述了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他指出意义问题非常复杂,要圆满完成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我们必须对之作总体的、系统的科学分析。他指出意义具有多维性,认识到意义转换远不是词与词之间的简单对应,并提出了概念意义及其模糊性,语境意义及其延伸性和功能意义及其多样性。他将意义结构分成了三个层级:本体结构层、社会结构层和功能结构层,用严谨的文字对翻译学的意义问题进行了论证。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家的意义理论是动态观的意义理论,但是他又不完全排斥静态的意义观。他认为静态的意义观关注意义的“原生性”和概指性,排除词语联立变异对意义产生的变化,应该说静态意义观是意义研究基础的必要一步。但翻译学更加关注的是动态的意义观。

(三)纵观历史,翻译一直是一种有文化和政治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在翻译上刘宓庆先生提出了中国的翻译要树立自己文化战略观。对于这一问题不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写作过程中刘宓庆都多次进行过详细地论述,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的第二章中,他就提出了“文化战略考量”一语,他指出“翻译自在中国发韧之日起,就具有出自文化战略的考量。”刘宓庆把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均势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种是非均势文化间的交流,他所说的均势不仅是指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包括作为文化后盾和基础的“综合国力”。由于国力的差异性,导致了非均势的文化交流在文化输出方面占了大多数。而刘宓庆又将非均势文化交流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良流,就是说在经过了文化交流以后,文化的多元因素开始逐步形成并且交叉影响,共同发展。刘宓庆郑重地呼吁中国翻的译界应树立翻译的文化战略观,以便应对世界大局的反战态势以及我们的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性需求。中国的理论应该源自于中华文化母体,紧贴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中国翻译理论界应该掌握理论话语的主导权和自。总而言之,中国翻译界正处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正亲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变革,因此而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光荣的历史使命。这一切都要求中国的译者们必须要全力以赴地发展翻译事业,而树立文化战略的发展观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公司,1999.

[2]马红军.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J].中国翻译,1999,(4).

[3]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1).

[4]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2003,(6).

第8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 技术技能 “3+2”模式

一、“3+2”模式提出的背景介绍

早在2013年1月,教育部就启动了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和战略研究,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我校作为参与单位之一。“十三五”时期,重庆科技学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将继续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协调推进课程建设,加大思想政治、高等数学、计算机、外语和人文素质通识教育公共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度,那么这说明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我校坚定走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性、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人才。

语言学家Richterich于1972年提出外语教学中需求的分析概念,需求的涵义如下:首先,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与期望达到的目标;其次社会需要学习者完成哪些交际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学习者掌握哪些语言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实际能力的欠缺。因此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也应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教学结果达到预期的需求。

近年来,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行,教师和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案措施,但就社会需求标准而言,仍然需要改进。

二、现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均有外国语学院,各高校英语教学与英语二课活动的开展,均由外国语学院牵头,但是外国语学院本身承担全校大学英语相关课程教学,存在任务重、师资不足、精力分散等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英语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强。

2.英语第二课堂主要以学校的名义在推广,学生参与度不高,那么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不明显。

3.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逐渐对本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4.学生多年来以“哑巴”式英语学习方式,不敢、不愿开口说英语,结果造成学习口语能力远远低于学生笔试能力。

三、开展“3+2”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学生目前面临的情况,过去3年,工商管理学院在提出“3+2”模式之前,对全院学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2014级会计学专业作为前期试点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参加英语四级模拟测试,截自大三上学期期末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0%,高于其它专业。2016年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获奖者有五人,在全校排名第二。

2.针对全院学生开展英语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四次分别是:听、说、读、写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最高参与人数可达600人次,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3.英语二课活动除常规的配音比赛、情景剧比赛,我们还创新准备推出:英语微电影剪辑比赛、英语话剧剧本创作比赛、英语角色扮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学院学生学习英语热情高涨,各项竞赛、活动报名人数成倍增长。近3年来我院学生参加英语二课活动分别获得校配音比赛和校情景剧大赛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2次。

通过探索、实践、总结最终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全方位的、科学的提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案,即“3+2”模式。“3+2”模式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从市场导向而言,近年来市场对精通一种专业技术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复合型新型人才的需求剧增,毕业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成为招录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那么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则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从能力导向而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往往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灌输,或者是做题技巧的指导,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则能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3.从产出导向而言,学生第一课堂主要主要以学习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那么积极开展二课活动,努力创造与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与就业方向相适应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相应的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4.从目标导向而言,“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它能否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并为社会所公认”,那么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四、“3+2”模式的具体内容

本文立足于重庆科技学院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通过对目前英语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的特点,自主制定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案,以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3+2”模式的详细内容如下:“3”为“三大板块”一是以“英语系列活动:听、说、读、写、译”为主线,每学期对学院学生开展系列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夯实和扩展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构建“英语月模拟考水平测试”机制,每月底举行一次难度与全国英语四级考试相当的模拟测试,以提升我院学生英语英语综合水平及应试技巧;三是创新开展“学生英语二课活动”,如:原创英语情景剧剧本大赛、英文电影剪辑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带动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本文中“2”即“2”项反馈,通过统计大四毕业生英语水平与就业关系的反馈;通过追踪毕业生毕业3年后,英语水平对其职业生涯影响的反馈,来验证是否可通过“3大板块”的实践,来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也能找出更多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法。那么“3大板块”与“2项反馈”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

“3+2”模式的技术线路图

五、结语

“3+2”模式的研究前期通过深入、全面的查阅文献和资料,通过实例调研学习研究和实证研究,针对工商管理学院目前的学生状况,制定的一套完整的、持续性、实用性的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案,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英语、锻炼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2.辅助第一课堂,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3.通过英语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和学生参加英语竞赛的能力。

4.通过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通过对毕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跟踪反馈结果,来解决学生职业发展瓶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忠坤,舒海英.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英语应用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严欣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原则[J].高等建筑教育,2016,(5).

[3]王碧侠,李进.高年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

第9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异域文化 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88-01

1 何为异域文化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 艺术 、思想流派、、社会制度等。

2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3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