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情的词语范文

心情的词语精选(九篇)

心情的词语

第1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1、败兴而归:指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

2、没精打彩: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3、师老兵疲: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4、黯然神伤:形容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

5、黯然失色:比喻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

6、黯然伤神:形容情绪低沉,心神忧伤,沮丧的样子。

第2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2、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3、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4、无思无虑: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或无所用心。

第3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热情 热心 语法特征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的大纲列表里收录了“热情”与“热心”,说明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在一定的水平必须理解以及正确地运用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的关系是近义词,用法又是相当丰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除此之外,“热情”与“热心”的解释及学习指导在不同书籍中又有所差别。因此学习者对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感到非常困惑,导致词语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容易造出病句或词语搭配错误。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结合所收集参考材料的辨析观点与例子、对“热情”与“热心”的相同及差异再次分析研究。文中的语料来源于北大语料库CCL(网络版)。

一、“热情”与“热心”的语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热情”分为“名词”、“形容词”两类[1],“热心”分为“形容词”、“动词”两类[2],简单地相比可见“热情”与“热心”有共同之处都是具有形容词的词性,差异之处就是“热情”形容词兼类名词,“热心”是形容词兼类动词。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形容词的语法特征,第一是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第二是不能带宾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时有一定的限制),据此类推“热情”与“热心”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

例子:

1.作主语

(1)三次“围剿”粉碎后,开了几万人祝捷大会,热情是 很高的。

(2)热心是所有进步的根源。有了它就有成就。

作宾语

(3)他说,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是热情和活力。

(4)武训是文盲办教育,而我是艺盲搞文艺,只是热心而已。”

2.作定语

(5)热情的大学生们带领许振超参观了清华校园。

(6)那位热心的病友再次拔通了热线电话。

3.作谓语

(7)他那憨厚、读过几年私塾的老父亲,经常教育他要为人诚实,待人热情,助人为乐。

(8)校长,您对人热心,定县城里熟人又多,一定请您替我帮忙!”

4.作状语

(9)两名“军人”凑过去热情地说:“看你们这样着急,帮你们一个忙吧!”

(10)他热心地教农民绘画儿,培养群众美术人才。

5.作补语

(11)当她得知我是“上海的叶先生”,马上变 得很热情,连声说:“请进!请进!”

(12)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学堂里头大家讨论得很热心。

通过上面的例子“热情”与“热心”在语法功能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于它们在某个场合能否互换使用,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察其它方面才能作出结论。

关于差异之处我们一样通过例子来说明。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有“热情”才能充任名词,《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标明名词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作谓语、做状语。“热情”是兼类词语形容词与名词的语法功能又非常相似,只是名词不能作补语而已。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热情”没有动词的词性,只有“热心”才具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汉语的动词内部情况比较复杂,不同类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而动词和形容词又有一些重要的共同语法特征”,众所周知动词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补语、作定语、主语宾语,少数动词还可以充任状语。“热心”是个兼类形容词兼动词的词语,动词的语法特征与形容词的又那么相似,难以通过例子来分辨词性。总之,从语法功能这个角度进行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区别是难以解释得清楚。笔者特意搜集了许多参考材料,以寻找更多的指导和提示来分辨“热情”与“热心”。

第一参考资料是《语法信息词典》,“热情”与“热心”的语法功能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共同点是两者都是准宾语[3];可做状语;加“地”后可以带宾语;前面受“很”修饰,后面再加“地”后可以作状语。相同之处我们在此不用赘述,只谈论差别之处。

差别之处在于两点:第一,“热情”不可以当定语,“热心”却可以。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热情”的词性之一是名词,理所当然“热情”不可以当定语一说是不可靠,参看例子(5)。第二:“热情”可以作“有”的宾语,而“热心”不可以作“有”的宾语。我们找到了例子能够说明“热心”不可以作“有”的宾语一说也有例外。

例子:

(13)做好党报进报亭零售工作,要有热心和诚心。

第二参考资料是杨寄洲编的《汉语教程教师用书》[4]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解释“热心”与“热情”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

“热心”和“热情”都是形容词。“热心”常用来作定语,放在名词前边,可以描写人也可以描写事。“热情”常用来作谓语或状语,主要用于描写人。

《汉语教程教师用书》所提出的例子:

(14)他对人很热情,喜欢帮助别人。不说:他是个热情人,喜欢帮助别人。

(15)他热情地说:“欢迎你们常来玩儿”。不说:“他热心地说:“欢迎你们常来玩儿”

我们暂不提语义的差别,先说语法特征的。对于“热心常用来作定语”这个论点不能成为这是“热情”与“热心”的辨析论证,因为“热情”同样也能充任定语。“热情常用来作谓语和状语”这个论点不能排除“热心”,因为“热心”也可以作谓语和状语。除此之外,书中所提出的例子也有不合理之处。从语料库可以找到句子说明所谓的“不说”在实际的运用上都可以使用。

例子:

(16)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在杨寄洲编的《汉语教程》第三册[5]这书的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听了老大爷的话,看到两位老人那么热心地帮助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我忽然感到惭愧”

这段话所使用的“热心地”正好可以了教师用书所谓不说的“他热心地说”,除此之外,从语料库我们可以找到更多例子都可以用“热心地”来表达。

例子:

(17)“残骸?”老人热心地说。

(18)稻草人热心地说:“走罢。”

(19)“当然,我们也是,”卡拉蒙也热心地说。

总而言之,对于“热情”与“热心”的差别之处许多的解释似乎不是很全面。特别是指导教学者的教师用书也没能提供最恰当的解释,这样导致学习者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事实是从语法特征与功能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区别是不明显。我们可能要从其他方面着手以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二、“热情”与“热心的语义特征

从语法层面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差异似乎难以区分,我们接着就从语义层面着手分析。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热情”[6]的意义有这样的差异,名词的意义是热烈的感情,形容词的意义是感情热烈。“热心”[7]的意义有这样的差异,动词的意义是对(某事)热心,形容词的意义是(办事)热情主动、尽心尽力。

杨寄洲的《汉语教程教师用书》[8]一书中有解释热心与热情两词的用法特征。“热情”主要用于描写人,“热心”可以描写人也可以描写事。

《汉语教程教师用书》书中的例子:

(20)他对这件事很热心。不说:他对这件事很热情。

郑怀德、孟庆海编《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一书中,“热情”解释为“有热烈的感情”,“热心”解释为“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

综上所述对两个词语的解释,“热情”与“热心”的区别可以总结成两个特点:

第一,除了热情的意思,“热心”还有“尽心尽力”、“肯尽力”的意思。这个区别对汉语非母语的人来说是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虽然能说出区别,但实际上运用时难以取舍。再加上,这样的区别似乎是没有对错之分,只靠语感判断合适不合适。汉语非母语的教师对此语言现象难免有些为难。这样的情况需要很多例句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目前没找这样的参考文献。

第二,“热情”主要用于人;“热心”可以用于人还可以用来描写事。这一点划分似乎不太明确,“热情主要用于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只用于人。参考书中我们就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热情”还是可以用于事。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那样的区别起了不大的作用,在任何语言表达情况说话人言语的使用主要是凭着语感与从小耳濡目染的语言能力,学习外语的人却没有那个语言背景,所以词语用法的区别需要更加详细。

例子:

(21)他对大家的事是很热情的。[9]

三、通过考察数据得出有关区别“热情”“热心”的若干问题

从理论方面分析“热情”与“热心”的不同,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因差别不大而起不到辨析的作用。我们只好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定量考察汉语为母语的人所造出的句子,把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说明“热情”与“热心”的使用趋势。。以下是笔者通过大量考察语料库找到“热情”与“热心”的明显区别,提供为参考资料。

1. 用在固定词语时“热情”与“热心”不能互换

例子:

(22)小倩毕业后就满腔热心地投入社会公益。

在例子(22)出了语病在于“满腔热心”,这个词语运用是不妥当的。固定词语如惯用语、成语所出现的“热情”或“热心”是固定的结构不能互换使用。比如:满腔热情、热情奔放、热情洋溢、热心肠、热心快肠。对中国人来说凭着语感这一点就不值一提了,但对汉语非母语的学生老说这一点儿还是需要提醒才不会说出带有语病的句子。

2. “热心”能带宾语,但是“热情”不能带宾语

例子:

(23)如果你是一位热心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公民,你将如何为之贡献力量?

(24)这样也就会热心于节约,而不热心于百废俱兴。

(25)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

据初步搜索北大语料库的数据,热心带宾语的例子最少有300多个。“热心”具有动词的词性,“热情”却不具备这个词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相异之处提供给学习者,提高学习者的词语分辨能力。

3. “热情”当做体词性中心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具有名词词性的“热情”,结构助词“的”后置时常组成体词性中心语。据初步考察语料库“热情”作为体词性中心语找到2243个例子,“热心”只找到73个句子。可能“热情”具有名词词性,作为体词中心语的能力本身是比较强。“热心”作为体词性中心语一般都带有“爱心”的意思。这个问题需要更详细的考察和研究,目前根据考察数据只能提出问题,而没能全面地解释问题。

四、小结

“热情”与“热心”辨析对汉语作为母语者来说是比较简单、微不足道,但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却有所不解。这两个词的关系是近义词,用法又是相当丰富、相似,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就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学习者在运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困惑,导致词语应用方面受到限制。笔者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来分析“热情”与“热心”的相同及差异。希望本文或多或少帮助学习者能够使用汉语进行成效的交际。

注释:

[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第1094页

[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第1095页

[3]引自《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规格说明书:第16页

[4]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5]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三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第14页

[6]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2004,第1094页

[7]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2004,第1095页

[8]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9] 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79页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G](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 语言类型学 汉语 越南语 情态补语

一、引论

“语言类型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语言学分支,其任务就是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对语言普遍共性规律的研究,不能仅靠单一语言的深入发掘,而必须通过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来获得。这是一种语言学界已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即语言模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这类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各类语言之间既存在着‘蕴含共性’,也存在着跨语言的‘非蕴含共性’”[1]。本文试图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框架下,选取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两个句法层面为研究对象,对出现在汉语和越南语中的情态补语的类型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二、情态补语的类型学特征

情态补语是指位于谓语中心语后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状态的补充说明成分,补语和谓语中心语之间必须用补语形式标记(汉语如“得”,越南语如“mot cach/den muc/den noi”)连接,主要由谓词性词语(短语)或小句构成,是一种组合式补语结构。情态补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典型情态补语。汉语的如“他气得说不出话来”中的“说不出话来”(表示先被气再出现结果状态——说不出话来)、“他紧张得不知所措”中的“不知所措”(表示先紧张在出现结果状态——不知所措),越南语的如“Anh ay vui den muc nhay len(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中的“nhay len(跳了起来)”(表示先高兴再出现结果状态——跳了起来)、“Anh ay 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他疼得汗流满头)”中的“mo hoi ca dau(汗流满头)”(表示先疼再出现结果状态——汗流满头);一类是在结构上类似典型的情态补语(即具有补语形式标记“得”、“mot cach”),但不具备典型的情态补语的语义特征(即补语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我们称之为非典型的情态补语。汉语的如“每天老师都睡得很晚”中的“很晚”用补语形式标记“得”连接,用来描写“睡”的状态——很晚,越南语的如“Anh ay 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他说得很痛心)”中的“rat dau long(很痛心)”用补语形式标记“mot cach”连接,用来描写“noi(说)”的状态——rat dau long(很痛心)。

由此可见,运用语言类型学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共性特征:形式上,情态补语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并通过补语形式标记(汉语如“得”,越南语如“mot cach/den muc/den noi”)连接;语义上,补语具备“动作—结果”的语义特征。由于是不同的两种语言,在存在共性的基础上,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也有差异,下文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补语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的异同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及结构类型的异同

(一)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异同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相同点: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很复杂,根据刘月华等[2]和李德津、程美珍[3],以及对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整理,我们得出: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都可以由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固定短语等成分构成,可以说凡是能充任谓语的词语都可以作情态补语。

1.形容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形容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中的“rat dau long(很痛心)”、“hat mot cach rat em tai(唱得很动听)”中的“rat em tai(很动听)”、“trang diem mot cach gian di tu nhien(打扮得朴素大方)”中的“gian di tu nhien(朴素大方)”等。

2.动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动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中的“nhay len(跳了起来)”、“doc sach den noi quen ca an com(读书得忘记吃饭——读书读得忘了吃饭)”中的“quen ca an com(忘了吃饭)”、“buon ngu den noi khong the mo mat ra(困得不能睁眼睛开——困得睁不开眼睛)”、“cuoi den muc roi nuoc mat ngay(笑得流眼泪立刻——笑得直流眼泪)”等。

3.固定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固定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tranh cai nhau den noi do mat tia tai(争吵相互得面红耳赤——吵得面红耳赤)”中的“do mat tia tai(面红耳赤)”、“bi danh den noi tan tac tat toi(被打得落花流水)”中的“tan tac tat toi(落花流水)”等。

由此可见,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都很相似,主要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固定短语构成。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不同点:

汉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比越南语丰富,除了上述三种构成成分外,汉语情态补语还可由名词性词语构成,如“哭得一脸的泪水”中的“一脸的泪水”、“长得瘦高个儿”中的“瘦高个儿”、“生得满脸横肉”中的“满脸横肉”等[4],越南语则没有由名词性词语构成的情态补语。

(二)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异同

1.汉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

汉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分不带宾语和带宾语的两种情况:

(1)根据刘月华等[2],不带宾语时,汉语情态补语的主要结构类型是: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如“睡得很晚”、“气得说不出话来”、“批评得他难过极了”、“捆得紧紧的”、“唱得很响亮”、“打扮得既朴素又大方”、“吹得头晕眼花”、“打得敌人望风而逃”等。此外,汉语情态补语还有“动词(部分形容词)+个/得个+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其使用不像“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一样普遍,如“玩了个痛快”、“打了个落花流水”、“闹得个不亦乐乎”等。

(2)根据刘月华等[2],如果谓语动词后面既有补语又有宾语,且宾语是第一次出现或不说宾语语义不明确时,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比较复杂,则一般要重复谓语动词,变成动词拷贝结构,即“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但分两种情况:

①采用“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动词拷贝结构,例如:

[1]他走得满头大汗。他走路走得满头大汗。

[2]他听得忘了吃饭。他听故事听得忘了吃饭。

②既可以采用“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结构,又可以省略宾语前的动词,变为“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结构,例如:

[3]他唱得很好。他唱歌唱得很好。

[4]小红写得不好。小红写字写得不好。

[5]她说得比我流利。她说汉语说得比我流利。

上述句子的第一个动词可以省略,变成:

[6]他歌唱得很好。

[7]小红字写得不好。

[8]她汉语说得比我流利。

由此可见,汉语情态补语句中,如果说动词后既有补语又有宾语的话,则其结构类型主要是重复谓语动词,变为“动词1+宾语+动词2+得+情态补语”的动词拷贝结构。

2.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

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比汉语复杂,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1)不带宾语时,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跟汉语一样,也是“动词/形容词+ mot cach/den muc/den noi+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疼得汗流满头)”、“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等。

越南语情态补语主要有“mot cach/den muc/den noi”三个形式标记连接。根据Huang Phe[5]和雷航[6],越南语的“mot cach”可以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并连接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当于汉语“得”。例如:

[9]Chi ay trinh bay mot cach ai nghe cung phai mui long.

她 说 得 谁 听 也 要 感动

她说得谁听了都要感动。

[10]No xau mot cach khong the ta.她丑得难以形容。

她 丑 得 不能 描述

越南语的“de muc”、“den noi”都是“到……地步/田地/程度”的意思,根据Huang Phe[5],“den muc”、“den noi”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后,并用来连接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当于汉语“得”。“den muc”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附加成分,“den noi”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附加成分,例如:

[11]Anh ay vui den muc nhay len.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 高兴 得 跳 起来

[12]Nguoi dong den noi chen chan khong lot.人多得没地

人 多 得 插脚 没地方

方放脚。

由此可见,根据其使用环境,我们可以判断越南语的“mot cach”、“den muc”、“den noi”类似汉语“得”是结构助词,用来连接谓语中心语和后附加成分(主要指情态补语)的补语形式标记。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则是:“den muc”和“den noi”只能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den muc”只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den noi”只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它们的详细区别如下:

①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muc(得)+情态补语,助词“den muc(得)”常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具有“动作——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例如:

[13]Co ay dep den muc khong the ta.她漂亮得难以形容。

她 漂亮 得 不能 描绘

②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noi (得)+情态补语,助词“den noi (得)”常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具有“动作——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例如:

[14]Toi voi den noi khong kip an sang.我急得没时间吃早饭。

我 急 得 来不及 吃 早饭

③动词(部分形容词)+mot cach(得)+情态补语,“mot cach(得)”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而且“mot cach(得)”可以用于表肯定或否定意义的情态补语前,例如:

[15]Co ay trang diem mot cach gian di tu nhien.她打扮得

她 打扮 得 简单 自然

朴素大方。

[16]Co ay 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她说得很痛心。

她 说 得 很 痛心

[17]Chi ay trinh bay mot cach ai nghe cung phai mui long.

她 说 得 谁 听 也 要 感动

她说得谁听了都要感动。

[18]No xau mot cach khong the ta.她丑得难以形容。

她 丑 得 不能 描述

(2)如果动词后既有补语又有宾语,则只有一种表达结构类型,即“动词+宾语+ (得)+情态补语”,例如:

[19]Toi doc den noi quen ca an com.Toi doc sach den

我 看 得 忘记 吃 饭 我 看 书

noi quen ca an com.

得 忘记 吃 饭。

我看得忘记吃饭。我看书看得忘记吃饭。

[20]Toi nghe den noi buon lam.Toi nghe nhac den noi

我 听 得 烦很 我 听 音乐 得

buon lam.

烦 很

我听得很烦。我听音乐听得很烦。

3.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异同点小结

汉语和越南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它们却很相似,比如都是孤立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都是SVO型语言,虚词和语序均是主要的语法手段等。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使得汉语和越南语在语法上有众多相似之处,比如从上文对汉语情态补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及结构类型的分析来看,汉语情态补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都很丰富,但是,两国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使得两种语言有许多不同之处。

(1)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相同点

不带宾语时,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都是“动词(部分形容词)+补语形式标记+情态补语”,汉语的如“睡得很晚”、“气得说不出话来”、“批评得他难过极了”、“捆得紧紧的”、“唱得很响亮”、“打了个落花流水”、“闹得个不亦乐乎”等;越南语的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疼得汗流满头)”、“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等。

(2)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不同点

①汉语情态补语主要由补语形式标记“得”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主要结构类型,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汉语用“个”或“得个”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个/得个+情态补语”结构类型。汉语“得/个/得个”补语形式标记可以用来连接一切表肯定、积极意义或否定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且汉语“得/个/得个”补语形式标记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而越南语情态补语主要由三个补语形式标记“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越南语的三个补语形式标记“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不像汉语的“得/个/得个”一样没有明确的分工,越南语的“den muc”和“den noi”主要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den muc”只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 ”只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mot cach”则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

②汉语情态补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时,其结构类型比越南语情态补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的情况复杂,汉语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一是重复谓语动词,变成“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态补语”的动词拷贝结构,如“唱歌唱得很好听”,二是省略宾语前的动词,变成“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表达结构,如“歌唱得很好听”。而越南语情态补语句中带宾语时只有一种结构类型,即“动词+宾语+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情态补语”的表达结构,例如:

[21]Toi nghe den noi buon lam.Toi nghe nhac den noi buon

我 听 得 烦 很 我 听 音乐 得 烦

lam.

四、结语

“补语”是存在于诸如汉语和越南语这样的分析性语言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是一种语义、语用功能经过一定程度语法化的产物,它符合人类的时间顺序性认知原则,而且它遵循“伴随特征+谓语中心语+结果成分”[7]这一类型学特点。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很相似,因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相同的形式、相似的形式标记等,正因为具备这些相同的类型学特点,才使得汉语和越南情态语补语具有类型学意义和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孙莉.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中日英三种语言中定语成分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8):97-98.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96-607.

[3]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286-287.

[4]周永惠.关于名词性词语作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3):24-26.

[5][越南]Huang Phe(chu bien).Tu dien Tieng Viet(越语词典)[M].河内——岘港:岘港出版社,词典学中心,2004:642/311.

第5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教学古汉语结构分析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要以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即通过列举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描述,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考察。虽然他是针对表音文字来说的,但他的观点对我们学习古汉语来说有借鉴意义。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词性、词义与结构关系

邢公畹先生在《语法和语法学》一文中说:“词、词组好比是零件、部件、机器;句子的使用好比机器在运转。”(见邢公畹著《语言论集》)也就是说,词、词组是语言中的静态单位,正像任何物体由静态存在而进入运动体的时候都要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样,词在进入句子后也要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词性的变化。古代汉语也同现代汉语一样,“词有定类,类有定职”,在使用上较现代汉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树”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树”是动词;“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的“树”是名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的“名”是名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的“名”是动词;“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的“名”是形容词。

(二)功能的变化。比如名词“日”字,在作主语、宾语时意义相同,而在“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中用作状语,义为“每天”。又如动词“生”字,在作谓语时,是“产生、生长、生存”的意思;在作状语时,如“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活生生”的意思。

(三)意义变化。词在未进入句子而单独存在时,是属于词汇范畴的,往往一词多义。一来到句子中,就要受所在结构的限制,而变成单义的。如“穷”字,“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成语“穷饿无聊”中的“穷”是“贫穷”的意思,而在“穷则独善其身”中则是“不得志”的意思,在“而御六气之辩,已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中是“尽”的意思。又如“亡”字,词汇意义有“逃亡”“灭亡”“丢失”“死亡”及“外出,不在家”等义项。在成语“亡羊补牢”中只能是“丢失”的意思;在“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中只能是“灭亡”的意思;在“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中只能是“失去”之义。

不仅多义变单义,还常因所在结构不同而发生意义的转移。如“冬雷震震,夏雨雪”中的第“雨”字,就不是名词“雨”的意思,而是动词“降下”的意思。

(四)感彩的变化。如“乖”这个词,在“何在我而不尔,与二气乖张”(梁武帝《思孝赋》)是贬义词,而在进入“乖巧”这个词组中后,就变成了机灵、讨人喜欢的褒义词。

上述情况表明,词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其词性、功能、意义及感彩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学习古汉语就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法结构中的位置,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词义、语意与语意重心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说:“多句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中必有一字为主。”很显然前者指的是句群,后者指的是句子。就是说一个句群中必有一句是意义中心,其他句子都这个中心分布;一个句子中必有一个词语是语意重心,是说话人着意要突出强调的,也是句子的信息所在。

现代汉语是以逻辑重音表示句子的语意重心,即从语音上加重所要突出强调的词语。古代汉语也多是这样,郭绍虞先生《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的“虚词篇”说,助词加在句子中间,“语气上好似弛缓了,语意却变得加强而沉重了”。“加强而沉重”,就是通过句中助词的轻读而反衬后边的实词是语意重心。比如:“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这里的“天之亡我”“天亡我”,都是主谓词组,语法关系不变,意思也一样,但是重心却不同。“天亡我”,主谓之间无助词,“天”重读,语意重心在“天”;“天之亡我”,助词“之”轻读,这就反衬“之”后边的“亡我”是语意重心了。不仅从语音上分析是这样,细品这一段话的文义也是这样。不仅句中加助词“之”是这样,句中加助词“是”“而”“以”等,也都有突出和加强后边实词的作用。

古代汉语不只是用加助词表示语意重心,还有用词序倒装来表示的。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是突出强调谓语“甚”,故前置。“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这是突出强调定语“铿然有声者”,故后置于中心词“石”之后。“凌万顷之茫然”,这里把本属定语的“茫然”换作中心词,就突出了“茫然”,加强了语势,使人感到长江更加浩渺。

另外还有变单词为复词表示语意重心的。如《尚书·泰誓》“尚犹询兹黄发”中的“尚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郡国诸侯愈益拊武安”中的“愈益”,都是因为单音力量不够,所以再加一个同义词使之变成双音,就使得语意“加强而沉重”了。

三、虚词使用与神情语气

清初的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这是说虚词原本是语言中一种有音无义的声音,所以需要这种声音,就在于可以帮助实词表示神情语气,如果去掉了这种声音,实词就只能表义而难以表情了。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是既表义又表情的,所以我们要从语法角度和修辞的角度理解虚词的功能。

第6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心理动词;判定;分类:研究方法

一、引言

心理动词是动词里很有特点的一个小类。吕叔湘明确地把心理动词列为动词的小类。此后,学者对心理动词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心理动词的判定、分类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相对其他的动词小类,心理动词研究仍显薄弱。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落后于现代汉语,且研究方法滞后。笔者不揣鄙陋,就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的一些想法求教于方家。

二、心理动词的判定及分类

心理动词判定问题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难点,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判定标准,概括来说可分为三种:(1)意义标准,如黄伯荣、廖序东等;(2)形式标准,如周有斌、邵敬敏等;(3)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标准,如王红斌等。一方面,由于单一依据意义标准或形式标准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心理动词自身的复杂性,它不仅牵涉语法问题,而且和心理学、认知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动词研究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动词表示情感、意向、认知、感觉、思维等方面的活动或状态,心理动词原则上都是及物的。

心理动词内部的分类也是相当复杂的问题。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个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患”、“妒”等,该类动词一般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行为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行为,如“猜”、“测”、“悉”等,该类动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依据情绪的特点,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如“怜”、“怨”、“厌”、“惋惜”等为负面心理动词,表达心理负担意义;如“爱”、“喜”、“敬重”等为正面心理动词,表达积极的心理意义。动作心理动词可分为思维和感知两类。

三、心理动词的研究方法

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目前所见主要有李启文、陈克炯、刘青等几篇,与其重要的词类地位并不相称。现在的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究方法陈旧,还停留在心理动词所带宾语、状语、补语等的描写上;研究内容狭窄,主要是专书、专题的描写和统计上。鉴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古汉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

(一)心理动词及物性研究

汉语中的一些词的组合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一些变化,心理动词也是这样。及物性是施事通过行为对受事的影响,及物性事件的典型形态句法是“施事+受事”。及物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其内部也不是匀质的,有的及物性高,有的及物性低。从抽象层面看,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构成一个及物性的连续统。越靠近原型,及物性越强,反之及物性就越弱。将及物性理论运用于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可以加强我们对心理动词的认识。心理动词及物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动词能否带宾语。如“怒”、“悲”在上古汉语中是动词,可以带宾语,如:

(1)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中忠也。(《荀子·臣道》)

(2)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庄子·徐无鬼》)

而现代汉语里,“怒”、“悲”变成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怒”、“悲”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动词的及物性逐渐减弱,情态特征逐渐增强,最终从动词转变为形容词。

二是心理动词带宾语能力的强弱。有些心理动词以带宾语为常,宾语类型丰富;有些心理动词常不带宾语,且宾语类型较单一。以《世说新语》“知”、“安”为例,“知”作心理动词共99见,其中带宾语85见,带宾语比重占86%;“安”6见,带宾语只有2例,带宾语比重占33%,如:

(3)由是知之。(《世说新语·文学》)

(4)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Y,-T孰愈?”(《世说新语·品藻》)

(5)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世说新语·言语》)

(6)岳于是始知必不免。(《世说新语·仇隙》)

(7)不知有功德与无也。(《世说新语·德行》)

(8)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世说新语·德行》)

(9)一坐成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世说新语·文学》)

(10)劭亦安其言。(《世说新语·品藻》)“知”的宾语类型有体词性宾语,如名词(3)、代词(4)、偏正l生名词词组(5);谓诃性宾语,如偏正性动词词组(6)、并列词组(7);小句宾语,如(8)。“安”所带宾语类型简单,只有名词—类,如(9)、(10)。

(二)语义场理论

语义场是指若干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义位聚合而成的系统。将分散、零星的个案研究纳入相应的聚合群中,加以系统地考察,能更好地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一些语言规律。陈克炯将“怜”系、“怨”系、“厌”系、“忧”系和“惧”系均看作同义义场。陈先生发现各系心理动词的述谓功能存在不匀质的现象,除了与各系词义所反映的心理负担轻重的不同有某种关系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系对不同宾语的选择性上存在差别。

为此,我们调查了《世说新语》里12个表“忧怕”义的心理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统计情况见表l。

一方面,“忧怕”类动词内部的使用频率也不平衡。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分别是“忧”、“患”和“恐”,共43例,次之是“惧”、“畏”和“惮”3个,共18例,这6个动词共占“忧怕”类动词91%,即《世说新语》“忧怕”义主要由“忧”、“患”、“恐”、“惧”、“畏”和“惮”这6个动词承担。另一方面,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与所带宾语的比例不一定成正相关关系。如“忧”使用次数最多,带宾语比例为53%,而“恐”少于“忧”,带宾语比例却为86%,使用频率与带宾语的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据此可以认为表“忧怕”义的动词在组合功能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语义场内部并不是匀质的。这一研究方法可运用到其他义的心理动词语义场的研究之中。

(三)心理动词的量级问题

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心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有量级的差别。如《世说新语》心理动词所带的程度副词共有15个,它们分别是:甚、大、了无、深、殊、雅相、绝、至、雅、弥、横、殊自、深相、真、奇。这些词内部也存在级的差别,大致可分为“极”类和“甚”类。“极”类有殊、殊自、绝、至、横、奇共6个,表示程度达到极点;“甚”类有甚、大、了无、深、雅相、雅、弥、深相、真共9个,表示程度超过一般但未达到极点。同一心理动词用表1不同程度的副词修饰,其表达的程度量自然不同。“极”类副词的程度量要高于“甚”类副词,如:

(11)a.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世说新语·方正》)

b.族人大怒,便举棵掷其面。(《世说新语·雅量》)

(12)a.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藏否人物。(《世说新语·德行》)

b.左右宜深慎此!(《世说新语·假谲》)上面各组a句均使用的是“极”类程度副词.b句使用的是“甚”类程度副词。每组的a句的情绪量要高于b句。

(四)心理动词的过程结构表达

动词的过程结构与许多语言现象,特别是与语言的“体”表达有密切关系。郭锐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认为动词的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组织。根据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他把汉语动词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类。郭先生认为前限结构的动词多为心理动词。这一观点正确地揭示了汉语心理动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颇有见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汉语动词过程表达使用的助词“着”、“了”和“过”在上古和中古汉语还没出现;二是古代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主要是由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已”、“既”、“方”、“正”等副词或置于谓语动词之后的“毕”、“竞”、“讫”、“已”、“罢”等半虚化动词来表达。

(13)吾以君为垦知之矣,故入;犹未知之也,又将出矣。(《国语·晋语四》)

(14)君子垦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後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15)想芏,仍往潇湘馆来,偏黛玉尚未回来。(《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16)暗自想罢,不觉大喜,因此就有些不甚防备。(《七剑十三侠·第七十七回》)

上举(13)、(14)例分别为副词“已”、“既”用于心理动词之前表时态,(15)、(16)例分别为半虚化动词“毕”和“罢”用于心理动词之后表时态。

(五)心理动词的认知研究

第7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片段一:(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语句)

师:同学们,藏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藏起来,不给别人知道。

生:就是不给其他人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诗人“藏”起来的是什么?

生:是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这深情藏起来,说明什么?

生:不想让对方知道这深情吧。

师:同学们,非常奇怪,李白、孟浩然为什么要把内心的深情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呢?

生:因为怕对方知道会难过。

生:怕自己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来会让对方更加伤心。

师:一个“藏”字,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看出李白和孟浩然送别时也在为对方考虑。

生:他们生怕对方难过,所以把自己内心的伤感深藏起来。

师: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一个“藏”字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来,一起来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个字,这份心。

生投入地齐读。

紧紧抓住一个也许会被忽略的“藏”字,引导学生由字义入手,再读到字的背后所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情感,进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恰当追问的方式,让词语走向厚实,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积聚,也为接下来对送别之情的进一步感悟进行孕伏。

片段二: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李白的话,这里有一个词语你们理解了吗?出示:满饮此杯。谁来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生:就是把这杯酒全部喝完。

生:满满地喝下这杯酒。

师:为什么要满满地喝下这杯酒?喝一半行吗?

生:不行。

师:大家都说不行。其实,这满满的酒杯中就仅仅是酒吗?还会有什么呢?

生:我觉得还有李白依依不舍的深情。

师:说得好,是不忍不别的情感也在这满满的酒杯中。还有什么?

生:还有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之情也包含在这杯酒中。

生: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

师:这不仅仅是一杯斟满的酒,更倾注着浓浓的情,怎能不满饮此杯。现在再读李白的话,能读出李白的心吗?

生有感情地读。

跳出词语的本意另辟蹊径,让学生体会出酒中包含的诗人复杂的情感,把词语读厚,也获得与诗人内心的共鸣,这是对上一片段词语体悟的延续,教学向心灵的美妙体验处迈进。虽然词语教学品悟方法不同,但其中的情感脉络是一以贯之的。

片段三:

师:友人已登船远去。可李白还在――(生:伫立),他的眼睛还在――(生:凝望),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吗?不用说,来我们来演示一下,好吗?

(生陆续站立,老师通过课件演示白帆远去画面,生进行动作演示)

师:友人的船离开了岸边,李白在岸边――(生动作表现:伫立 凝望,下同)

友人的船驶到江心,李白在――

友人的船已到水天交接的地方,李白在――

友人的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还是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伫立,这就是凝望。不需要说出意思,我们一样能够体会。不过,伫立的是李白的身体,凝望的是李白的双眼,那么,李白的内心还会在想些什么,他凝望的双眼还会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没有说出词意,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以简驭繁,同样让课堂充满了张力,充满了灵动,也让情感在词语无声表达中走向高潮。

以上三个词语是课堂学习重点着力的地方,我们可以发现,采用的学习方法有所差异,但全指向对文本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之情这一主题展开,目的明确,教学层次上逐步深入,词语在品悟中有一种内在的、前后相贯通的联系,这样的做法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可谓一举数得。

词语教学是课堂文本学习的重要组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运用恰当策略,当密时,密不透风,当疏时,疏可走马,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品悟。其中,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的是,词语教学并不是孤立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自由教学,而是要紧紧抓住词语学习“为深化文本学习服务,为课堂情感的深入推波助澜”这一立足点,不忘围绕教学的主旨,挖掘文本词语的内在意蕴以及词语表达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紧扣中心,令词语教学前后呼应,在步步递进中不断深化学生认识,促进情感生成。有了这条内在的隐形的教学“线索”,方能让课堂词语教学在灵动和厚实之间,促动课堂走向有效,促进文本与学生的心灵真正融合。

课堂学习是一个前后相互影响的整体,老师的每一点预设,每一次引领,都应不忘站在课文的整体学习角度进行,心中有学生,课堂有策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彰显智慧,也更加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第8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论语 情绪心理动词 同义词

一、前言

对同义词的界定是进入同义词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的同义词界定基于“义位相同说”。凡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不同的,都纳入同义词范围进行考辨。

心理动词,顾名思义是指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是人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的反映。张家合(2007)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将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患”;动作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性能高位,如“猜”“测”。同时根据情绪的特点,将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本研究中,我们将《论语》中的心理动词分为情绪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和意愿类心理动词,其中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包括表示情绪、情感的心理动词。根据《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左衍涛、王登峰,1997)中作者对情绪词的实验和分类,本文所选取的情绪心理动词皆是反映中国人认知的典型情绪心理动词。另外,表“尊敬”义的“尊、敬、尚”同义词组属于积极意愿心理动词,不属于情绪心理动词。

在《论语》中表示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组共有10组,分别是:

1.乐、喜、悦 2.乐、爱、好 3.疚、怍

4.悔、憾 5.怨、尤 6.忿、怒、愠

7.哀、恸、伤、戚 8.厌、恶、憎、疾、

9.惮、恐、畏、葸、惧 10.忧、患、虑、劳、病

以上便为《论语》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根据学者对于情绪心理活动词的研究中有关情绪单极维度的分类,我们将这10组分为“正情绪心理动词”和“负情绪心理动词”。其中正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积极作用的情绪,负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消极作用的情绪。在上述例子中,1、2组为积极情绪心理动词,其余为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可以看出,《论语》中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占据较大比重,且分类具体,种类繁多。本文将从正、负情绪类心理动词的两个维度里各取几组进行分析和阐释,对比各自在同义基础上的细微差别。

二、正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乐、爱、好

“乐、爱、好”这三个词都表示“喜爱”义,且具有基本相同的语法功能,都能够带宾语。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在该句中,孔子表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其中“好”明显是“喜爱”义,可以算是[+喜爱]这一义项的典型成员或者说是合格成员。杨伯峻将“乐”定义为及物动词,解释为“嗜好”。张敬夫《论语集注》:“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用对粮食的态度来比喻“好”与“乐”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乐”是更进一步的“好”,其程度明显大于“好”。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例(2)是指樊迟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要爱人。这里的“爱”不仅仅是“喜爱”,更多的还是一种爱护。如果我们使用替换法,将“爱”用“乐”或“好”代替,则发现不仅是搭配对象上的不和谐,同时在语义上也出现不妥,因为“爱”多是一种基于喜爱之情的“爱护”。

总之,“乐、爱、好”三个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1.使用频率: 爱>乐>好。在《论语》中“乐”表示“爱好、嗜好”义共出现了9次,“爱”出现了8次,“好”出现了51次。可见,就使用频率来说,在上古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好”来表示“喜爱”义。

2.适用范围和对象: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发现,“好”的适用范围较广,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都可以;而“乐”多用于抽象事物;“爱”的对象主要是人。从下列例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

3.使用程度:爱>乐>好。以例句为例:

(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在例(6)中,“好”与“恶”相对,表示的仍然是“喜爱”义,例(7)意思是“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其中“爱”指“喜爱”,从例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喜爱的程度要大于“好”。在《论语集释》中有这样的解释:“爱不但父子之爱子,兄之爱弟,士爱友,君爱臣民,师爱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尽忠于父处,士亦有尽忠于友处,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但不必贯忠爱而一之也。” 可见,此处的“爱”和“忠”并列,是用来和“君臣之爱”“兄弟之爱”等形成比照,比“好”这种“喜爱”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而“乐”主要表示的是一种嗜好,喜爱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好、乐、爱”三者如果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示为:

好:[+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乐:[+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爱:[+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二) 乐、喜、悦(说)

乐、喜、悦(说)这三个词均有“高兴”的意思,都是表示内心产生愉悦的情绪,使用范围基本相同。首先看其文字学解释:

喜,许慎《说文》: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虚里切。

乐,许慎《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玉角切。段注:乐者五声八音总名。乐记曰:乐者,乐也。古音乐与喜乐无二字,亦无二音。杨树达按:段说是也。喜训乐,乐谓音乐。字从豈者,豈即今鼓字。豈表乐器,口表乐歌,故喜字从之。闻音乐则人喜乐,喜之为欢喜,乐之为欢乐,皆后起之引申义也。①可以看出,“喜”“乐”在语义上本无太大区别。

悦,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我们在《说文》中并没有找到该字。《广韵》:“悦,喜乐也。”《广雅·释诂》:“悦,喜也。” “悦”多用“喜”来进行训释。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原文中的例句: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1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在这三个例子中“乐、说、喜”这三个词可以进行互换,语义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异,都是在外事或外物的条件下内心产生高兴、愉悦的情绪。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使用频率: 乐>悦(说)>喜。《论语》中“乐”表示“快乐”,出现了15次,“悦(说)”表示“高兴”,出现了11次,“喜”则出现了5次。

2.语法功能:“悦(说)”“喜”多可以用否定副词加以限制,而“乐”通常不受否定副词的限制。

(1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

(1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张》)

(1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三、负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疚、怍

“疚、怍”这两个词在《论语》中都只出现了一次。通过查阅上古的一些文献发现,“疚、怍”在上古时期的出现频率都不高,“怍”在《左传》《诗经》中都没有出现。

(1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16)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

怍,《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在各切。”许慎将其解释为“惭愧”义。 疚,本义是“久病,疾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嵇康《太师箴》:“故子洲称疚,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②“疚”的“惭愧”义多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并且多表示因过失感到内心惭愧痛苦。由于二者在上古时期的著作中出现频率都较低,所以在辨析时需要考虑两个词的其他义项来进行分析词义侧重点。

“怍”,除了表示”羞惭、惭愧“之义外,还指改变面色。《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毋怍。”尹知章注:“怍,谓变其容貌。”指心理活动发生了某种变化,在面部表情上也发生了变化。“疚”还有“忧伤、忧虑”义。《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用义素分析法表示为:

怍:[+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疚:[+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二)哀、恸、伤、戚

“哀、恸、伤、戚”这四个词均有“悲伤难过”义,首先看其在原文中的具体意义:

(1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18)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焉?” (《先进》)

(1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20)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例句(17)是,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其中“哀”是最基本的悲伤难过之义,具有普遍意义。例句(18)是说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其中,郑玄注曰:“恸,变动容貌。”马融注:“恸,哀过也。”例句(19)中《论语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这里是用来形容音乐虽然哀婉但不会伤害人的身体。可见,“伤”是哀伤过度以至于身体受到伤害。例句(20)意思是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认为就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在这里,“戚”是过度悲哀的意思。《礼记·檀弓》:“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也证明“戚”应当理解为“过度悲伤”。

一般来说“哀、戚、悼、悲”常常放入一个语义场中进行辨析,而“恸”和“痛”多放在一起进行同义词的辨析。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使用“悲”“悼”的例子。

由于“哀、恸、伤、戚”这类同义词出现的频率较小,因此作出的判断只是反映《论语》一书中的状况,但在考察某些词时会适当考虑些其他著作作为例证:

1.使用频率:哀>恸>戚=伤。“哀”作为动词表示“哀伤”出现6次;“伤”表示“过度悲哀以致伤害身心”只出现了1次,“恸”指悲哀过度,出现了4次;“戚”表示悲哀过度也只出现了1次。

2.感情程度:伤>恸;戚>哀。《广雅》:“哀,痛也。”《玉篇》:“哀,哀伤也。”“哀”表示伤心、伤痛;《广韵》:“恸,恸哭,哀过也。”形容“恸”是过度悲哀,如《论衡·问孔》:“夫恸,哀之至也。”就是说“恸”是“哀”到达了极致;而“伤”则表示因悲伤过度而使身体受到伤害。《诗经》:“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这里的“伤”指悲伤难过,程度相对来说较重“哀”的程度相对最低,“伤”的程度最高,而“戚”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过度悲哀,可见其程度也大于“哀”。通过义素分析法我们可以看的更清楚:

哀[+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伤[+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恸[+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戚[+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3.语法功能:“恸、戚、伤”均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够带宾语,而“哀”可以带宾语。虽然《论语》中并没有出现“哀”带宾语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在其他著作中找到: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诗经·卫风·有狐》)

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楚辞·九叹·愍命》)

(三)忧、患、虑、劳、病

“忧、患、虑、劳、病”这几个词都有“担心、忧虑”的意思。《说文》:“忧,不动也。从心,尤声。”《说文》:“虑,谋思也。”《说文》:“患,忧也。”“劳、病”所表示的担心、焦虑都是在本义之上的引申。从以下例句中进行分析:

(2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2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24)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尧曰》)

(2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分析上述例句,我们发现这五个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频率:患>忧>虑>劳=病。在这五个词中“患”“忧”使用的频率都较高,分别达到了17次,15次,其余三个出现频率较低,分别是3次,2次,2次。

2.词义侧重:“忧”本义指因心中有了忧愁之事而显现在脸上,在表示“担心、忧虑”意义上具有普遍性;而“患”侧重表示对外在事物的担心、忧虑,担心的意味较浓;“虑”的“担心、忧虑”是由其基本义“思考、谋划”引申而来,因此所表示的忧虑、担心多来自于因考虑不周或是在思虑过程中产生的忧虑;“劳”在《论语》中则常常与“怨”相对,因此涵盖有[-怨恨]义,同时还带有一种愁苦的含义,如《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高亨注:“劳,愁苦。”;“病”,表示忧虑,[+担心]这一语义较轻。通过对该组词的理解和比较,我们可以用义素分析法来表示其区别之处:

忧[+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患[+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虑[+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劳[+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病[-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3.语法功能:这一组词在意义上存在差别,在语法功能上也有所不同。我们通过例句来分析一下:

(2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27)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

(2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2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劳”一般作不及物动词,而“患、病、忧、虑”都可以用来作及物动词。并且相对来说,“患”“病”所加宾语类型更多样,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而“忧”“虑”的宾语多为词。

四、结语

《论语》中心理动词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性,消极心理动词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大于积极心理动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对于治国成仁之道的严肃;同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晚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过度,动乱的社会政治形态无疑给哲学家的思考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影响到了他们的情绪。并且人类的消极情绪种类比较丰富,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在情绪上产生微小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许多意义不同的词,这也是《论语》中负情绪心理动词较多出现的原因之一。

本文综合运用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知识,对《论语》中几组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的同义词加以辨析。可以看出,在意义相近的基础上由于人们情感的丰富多样性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同义词辨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对《论语》中心理动词的分析主要依据其词汇属性、语法功能等方面,范围虽小,但希望能够为《论语》研究以及同义词的辨析提供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959页。

②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五册),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9年12月,75页。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6]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王红厂.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2004,(3).

[8]张家合.试论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J].学术论坛,2007,(6).

[9]段德森.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编著:古汉语字典(辞海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左衍涛,王登峰.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J].心理学动态,1997,(2).

[12]陈彭年.广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七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八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6]许慎.说文解字(徐铉等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第9篇:心情的词语范文

环节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赏析:运用演绎的方法,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想象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从而形象化地理解“天天”一词的意思,老师教学妙在理解的过程不着痕迹,先由季节、心情、时间进行展开,再回到课文中发现词语,紧接着用朗读表达理解,环环紧扣,不慌不忙而又韵味十足。一般的课堂教到这儿也许就此止步了,但王老师的教学却继续带着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学习。

环节二: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接着引导: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森林里雪都融化了的时候;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迎着风,迎着雨;走过春,走过夏――让学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赏析:语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童话故事之所以让学生爱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激发儿童的遐想。课堂上,王老师紧扣“天天”一词,围绕鸟儿的“唱”和大树的“听”,用导语铺陈的方法,给学生不同的语境,启发学生在反复递进的朗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呼醒情感,展开想象,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对“天天”一词不再是字面上意思的理解,对词语背后拥有的“温度”有了感知,有了联接,学生的心在一遍遍的对读中变得柔软,多了淡淡的芬芳。教学仍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往词语理解的深处继续前行。

环节三: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它们结为好朋友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师板书)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它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赏析:正是因为有第二个环节的不露声色的铺垫,这时对“天天”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才会水到渠成地说出来,而且,学生这时的说,是真正带着自己的内心在说,绝不是表面的口号或是有口无心。对于词语的理解,这时才完全透彻,既明白“意”,也知道“象”,还懂得“情”,同时,也与全文的内在叙述情感脉络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对全文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词语学习的完整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学生的入情入境,得言得意,真正以语文的方式在学习语文,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