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庭院经济建设精选(九篇)

庭院经济建设

第1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现场观摩美丽乡村建设简报

整洁优雅的庭院建设、最美家庭的家风故事和浓厚风尚的现代农村,络绎不绝的人们拿着手机、相机,争相拍摄……这是近日喀什市英吾斯坦乡组织全乡27名扶贫书记或主任组成观摩团参观泽普县古勒巴格乡阿热买里村现场的一幕。

“如今我们村的规划中,养殖区和生活区是分离的,每家都有将近1亩地左右的庭院。可当初我们来的时候,看见很多村民的院子是荒废的,询问后,了解到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庭院种植和养殖经验,只是靠散养牲畜及外出打工维生。” 泽普县古勒巴格乡阿热买里村的向导带领着观摩团一边走一边介绍。

如何变房前屋后“空置地”为“致富院”,走出一条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特色脱贫增收之路?这是此次观摩的目的之一。

古勒巴格乡阿热买里村的向导说:“我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整村规划,采用‘前院中园后圈’的建设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着色,集中连建设安居富民房,每户平整一块菜地、建设一座棚圈。同时先建立一些示范户,并且在示范户打造起来,后期我们还会成立符合庭院经济的果蔬合作社,鼓励村民依靠庭院经济多元增收。”

接下来,观摩团一行又来到了巴楚县阿纳库勒乡果勒买里村。“你们看我家院子一下感觉大了许多,也整齐干净了,我要好好的发展庭院经济,然后去带领大家一块增收致富。” 该村村民艾合买提高兴地指着房屋前的一片整齐的庭院比划着,将来这里要在栽几棵果树,那里在支一个小拱棚......

当日,观摩团每到一个观摩点,当地示范村的向导都给大家讲解庭院种植、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资金投入进行算账对比说明。亲眼所见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庭院种植新模式,让前来观摩的扶贫书记们对发展庭院经济的模式更加透彻了。

第2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一、在“两庭”建设上的认识误区

1、一味求多。《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提出,要对人民法庭有计划地进行撤并,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受到了地方人大和部分人大代表的责难。有的法院认为,撤并人民法庭和司法为民的宗旨相违背,为方便群众诉讼,人民法庭不但不能撤并,而且还应该增加。这种认识既不符合实际,操作中又受诸多因素制约。一方面受资金的限制:修新的没钱,对年久失修的人民法庭进行翻新和维修也很困难。另一方面受人员的限制:由于部分基层人民法院编制较少,人民法庭的人员难以按规定配齐。就陕西法院来讲,全省有近20个人民法庭仍为“二人庭”,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2、一味求大。有的法院领导认为,“两庭”建设不搞则已,要建就要建好,就要超前。所以有的法院花费不少资金,把审判法庭建的过大,但平时派不上用场,使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而中小法庭较少,使审判工作受到影响。有的人民法庭占地十几亩,盖的两层楼,装修豪华,耗资几十万甚至近百万,但只有3个人,很多房间闲置。遇到人民法庭撤并,只有扔下或者贱卖。有的法庭建成后,没有资金装修,装备难以配齐,一个个“先天不足”,缺胳膊少腿。

二、“两庭”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遗留的问题

陕西省属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近半数的县(区)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地方财政是“吃饭”财政,主要用于保工资,难以拿出资金支持人民法院搞“两庭”建设。由于资金缺乏,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该新建的建不成,该维修的修不了,落后面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改观。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基层人民法院院长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扬“三千”(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两庭”建设上做了艰苦努力。但由于资金短缺或配套资金不到位,要么工程进展缓慢,要么欠账难还。有的法院由于无钱支付工程款,人民法庭用房长期被建筑队占用不交工;有的法院长期不付基建款,法院院长见包工头就躲,施工队上访不止;由于支付不了工程款,有的法院牌子被施工队扛走,有的法院被新闻媒体爆光,有的包工队扬言要欠款法院。如此等等严重影响人民法院形象,进而影响司法权威。

截止2004年8月,陕西全省基层人民法院“两庭”建设共拖欠资金16112万元。某市两级法院审判法庭建设资金缺口和欠款共计2001万元。31个人民法庭经费缺口及欠款728万元。某县法院审判法庭1995年建成,至今仍有27万元欠款。某县法院1991年和1997年通过上级法院拨付资金、向干警借款、由施工队垫资等方式建起了审判法庭和一个人民法庭,但地方财政至今未拨配套资金,干警和施工队的钱兑现不了,引发许多矛盾,法院院长苦不堪言。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建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陕西省47个人民法庭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94个人民法庭在危房或面积不足100平米的场所办公。有近10个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法庭根本无法使用,有46个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法庭急需改建和扩建。总之,以前的“两庭”建设负债累累,今后的“两庭”建设任重道远。

1、在人民法庭的建设上应该实行“计划生育”。只有科学设置人民法庭,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人力办好事;只有减少数量,才能提高质量。如果将摊子铺的过多、过大,到处“撒胡椒面”,对人力、财力都是一种浪费,也是难以建设好的。对经济普遍不发达的西部省份来讲,更是应该注意这些。要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整合人民法庭的设置,对存在实际意义不大的要果断的进行精简撤并,集中人力、财力修建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中心人民法庭。为方便群众诉讼,可在边远地方设立若干办案点,由中心人民法庭组成办案小组,定期到各办案点巡回办案。

2、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经济适用。各基层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审判工作需要对“两庭”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尤其是审判法庭等耗资较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去设计,西部法院不要一味地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攀比,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要搞所谓的“明星”工程。对人民法庭的建设要注重经济适用,防止过分追求大而全,片面追求豪华、超前。

第3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18-01

1 庭院经济的含义

庭院经济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集约技术为手段,以庭院和四周非承包地为基础和开发利用对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庭院经济正逐步与农田经济、乡镇经济、三产经济、劳务经济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五大支柱。

2 庭院经济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庭院经济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自然资源和闲散劳动力,通过系统组合,用较少投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回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庭院经济发展典型地区农户家庭的80%以上收入来自庭院经济,一般地区30%以上收入来自庭院经济。而在多种经营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庭院经济,许多农户依靠庭院经济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可达 4000 元以上,发展较好的甚至逾万元。

(2)生态效益。一是发展庭院经济有利于美化居住环境。它可以把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未,既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生活环境,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高度统一。特别是许多农户在庭院开发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立体农业利用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实现物尽所用,使家庭小院得到绿化、美化。二是通过房前屋后的立体种养模式的开发,实现生产性与环保性的统筹,尤其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资源性转化,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净化环境。通过立体农业模式的延伸开发,其生产意义已突破小庭院的框架,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3)社会效益。庭院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了因劳力过剩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4)示范效益。庭院经济涉及多学科、多产业、多项目,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它为新科技、新信息、新品种在农村推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试验点。

3 庭院经济的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许多干部和群众都没有认识到庭院经济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庭院经济的发展缓慢,大量庭院土地未被开发利用。

(2)产品的供应相对过剩影响了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目前全国农产品数量总体上已达到供求平衡甚至过剩,农产品价格起落不定,造成农业生产利润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收不抵支,导致了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不高。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阻碍了庭院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进一步降低,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庭院经济的发展。

(4)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庭院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密切相关,而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使得庭院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4 发展庭院经济的对策

(1)提高认识。首先,要通过各种场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农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要使所有领导和干部、农民都树立坚定信念,从行动上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来抓,抓出显著成效;其次,大力宣传庭院经济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吸引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庭院经济生产;第三,要制定优惠措施,努力加强对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

(2)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思想素质是庭院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而技术水平则是关键的关键,因此应首先从技术水平入手,结合实际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广阔和经济效益好的重要科技成果,认真地组织推广。

(3)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完善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服务内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建立发达的服务网络,为庭院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综合信息服务网。加大配套服务力度,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围绕庭院发展需要,积极做好超前物资、技术等服务,搞好销售服务。一是开展信息化服务,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二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围绕庭院发展需要,积极做好超前物资、技术等各种服务;三是搞好销售服务,在丰富本地市场的同时,要吸引八方买主,靠名、特、优、新产品占领外地市场。

(4)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发展庭院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是要通过各种场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农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并制定优惠措施,努力加强对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三是要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庭院经济规划,突出当地特色和生产规模,确定生产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四是推动庭院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要调整现有庭院生产的结构比例,对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将养殖业与加工业融入其中,发展种养结合或种养加结合的综合型庭院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考察报告

2004年12月22日,×××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杨××、尹××、周××一行三人,在××县人民法院对该院呈报集体二等功进行了考查,考察组分别与党组成员6人、中层干部8人、正式在职干警12人共计26人进行了座谈。

参加座谈的党组成员有: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一致认为:今年以来,××法院党组和全体干警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各项审判工作,全面推进法院改革,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认真落实司法为民措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司法保障和积极有效的法律服务,各项工作成绩卓著。审判工作上,坚持服务全县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稳定的方针,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今年1-11月,全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466件,审结1417件,结案率96.66%;受理执行案件347件,执结319件,执行率91.93%。在案件结案率上升的同时,改判发还率也大幅度下降,案件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全年改判发还案件14件,改判发还率0.95%,案件无一超审限。在法官队伍建设上,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警的头脑,努力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不懈地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提高审判工作的公信力,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形象。通过抓好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整顿干警队伍的纪律作风,认真解决干警在思想作风、审判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干警进一步树立宗旨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便民措施,为诉讼当事人排忧解难,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干警队伍的工作作风、审判作风有了显著的变化,想民、爱民、便民蔚然成风。特别是该院××法庭八旬老人病床前开庭的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河北日报》、《河北法制报》等多家媒体和各大网站刊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网上好评如潮。

参加座谈的中层干部有:刑事庭庭长×××、民一庭庭长×××、民二庭副庭长×××、行政庭庭长×××、执行庭副庭长×××、审判监督庭庭长×××、××法庭庭长×××、××法庭庭长××共计8人。中层干部普遍认为:××法院这几年特别注重严格管理,靠管理带队伍,向管理要效率和质量。在法院日常管理上,全省独创的“百分考核办法”,提高了法院的科学管理水平,用科学管理规范干警行为,用科学管理推动工作,用科学管理保证司法公正,使法院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连续实施四年来,考出了效率、考出了质量、考出了作风、考出了一支优秀的法官队伍。在审判管理上,严格执行审判流程管理办法,对各类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立案、开庭、结案、评查、归档等每一阶段、每一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保证了案件及时办结和程序与实体的公正;改革和完善了案件评查制度和通报制度,对所结案件逐案进行评查、逐月进行通报,促进了审判质量的提高。在审判方式改革的管理上,实行了案件繁简分流,以较少的审判资源去办理较多的案件;加强了当庭认证、质证和说理,提高了庭审效率和质量;加强了民商事案件的调解力度,缓解了执行的压力。加大了裁判文书改革力度,促进了裁判文书质量的提高。两位法庭庭长还反映,××法院在法庭建设上不遗余力,在外欠多、底子薄、收入差、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法庭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克服资金不足等困难,想方设法完成法庭建设任务。今年法庭建设投入150万元,新建法庭2个,改扩建法庭1个,4个法庭全部达到省法院规定的标准,全面完成法庭建设任务。

参加座谈的法院在编正式干警有:办公室××、立案庭×××、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刑事庭×××、行政庭×××、审判监督庭×××、执行庭××、法警队×××、××法庭×××、××法庭×××、××法庭杜立辉、××法庭×××共14人。一般干警的总体反映是:在班子建设上,法院班子是一个团结的坚强的领导班子,特别注意坚持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班子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配合,整体作用发挥的好,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在司法为民方面,从党组成员到一般干警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全面、系统地把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落实在审判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法院的公信力不断提高。在“帮扶特困群众家庭”活动,全院每个干警都与一个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下岗职工、生活特别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建立一对一的帮扶,从思想上、经济上、科技上、法律上进行帮扶。全院干警共向帮扶对象提供经济帮助8500元,衣物87套、科技书刊320本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品,帮助困难家庭子女、下岗职工安排工作7人,使13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

第5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 交通法院 三级两审制度 巡回审理制度

作者简介:程万里,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书记员。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进入社会的数量成倍增加,而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数量也不断攀升,且案情趋于复杂多元化,给各级、各地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有鉴于此,近年来,关于在我国建立交通法院这一议题再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法律界的学术领域和审判实务领域,存在这么一种观点: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的专业性和大量性,及当前交通巡回法庭审案职能的局限性、从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公正效率等方面考量,应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普通法院体系之外建立特殊的交通法院,以专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对于这个观点,笔者是比较赞同的。笔者认为,可以选取我国若干个发达省份,试行设立专门的交通法院,既能整合司法资源更好地解决各种交通纠纷案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也是我们追求及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必然选择。关于如何建立专门交通法院,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意见。

一、交通法院的设立及法院体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交通法院不可能按照现行的法院系统来设立。因此,建议当下可以选取若干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作为开展交通法院设置改革的试点,通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后,逐渐在各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全面推开,进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交通法院体系。这种方案采用试点的方式,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灵活性强,有利于紧贴实践,稳步推进。同时,也有利于集中有限的司法资源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多发地区的案件处理,凸显当前司法改革的实效性。此外,还有利于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审判尺度在某一区域内先形成统一,以便后续铺开。

在交通法院组织体系的设置上,笔者建议参照我国海事法院的管理模式和管辖体制设立交通法院体系,采用三级两审制度。即以试点省份区域内的地级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交通法院,受理辖区内的第一审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第二审法院为各省的高级人民法院,均受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指导,以此逐步地、系统地、合理地设立一个交通法院体系。假设选择福建省作为设立交通法院的试点区域,那么,可以在福建省的每个地级行政区域内都各自设立一个交通法院,在审级上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第一审交通案件,其审判工作受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监督和指导。同时,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交通法庭,受理对本省行政区域内交通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交通上诉案件,以及本辖区内交通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省高级法院交通法庭对上诉案件的审理,一般限于原判适用法律是否适当及程序是否合法,基本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无须再开庭审查事实和证据;但如果各方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或证据争议非常大,省高级法院交通法庭才有必要组成交通巡回法庭,前往第一审的交通法院,组织巡回审判,进行开庭审理。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则也可以设立专门的交通法庭,监督和指导交通法院和省高级法院交通法庭的审判工作;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再审;并从各地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整理出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件,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作出司法解释,统一全国的司法审判尺度,指导案件的审理。

从我国的司法实践角度出发,交通法院的审级模式,建议采用同海事法院类似的模式,而非绝对独立于普通法院体系之外,专门设立所谓最高交通法院、省高级交通法院和市中级交通法院这样的交通法院层级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司法统一性。

笔者之所以主张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而不是以经济区域作为划分基础设立交通法院;以每个地级行政区域为基础,而不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交通法院,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要符合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实际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日益增多,而此类案件都是公安交警部门首先介入处理,而公安交警部门都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各自处理事故纠纷的范围。因此,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设立交通法院,也便于交通法院与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公安交警部门在交通事故案件移送、受理、调查、取证上的衔接,亦不会造成当事人在选择起诉受理法院时的混乱,方便当事人。

二是要考虑交通案件的保有量和有利节约司法资源。不考虑在县一级设立基层交通法院,不按普通法院那样采取四级两审制,而是采取三级两审制度,主要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数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地域特点、机动车保有量以及道路建设水平等均具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县级行政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机动车保有量等决定了其区域内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数量都还达不到专门设立一个交通法院的规模。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每个城市的县(区)都设立交通法院,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机构和编制,造成人浮于事,也是司法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二、交通法院的派出法庭和巡回审理制度

交通案件的审级为“三级两审终审制”,作为设置在地级市的交通法院其收案的数量肯定增多,但在案件的分布上却不如普通基层法院覆盖那么广泛。实践中,普通基层法院辖区的交通都非常便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即便略微偏远的乡镇至市、县(区)中心也均有公交车直达,群众参加诉讼通常都很便利。当然也有一些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零散分布在各个县(区)的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虽然这类案件数量毕竟不是很多,但为了方便群众参加诉讼,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也可以借鉴当前一些基层法院的做法,设置常设性交通法庭或交通巡回法庭作为交通法院的派出机构。 具体说来,在每个地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其辖区内各个县(区)的经济发展、案源情况、人口数量以及距离交通法院驻地的地理位置,决定是否有必要增加设立若干派出法庭。例如,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晋江市(县级市),经济发达,交通事故案件数量就比较多,距离设立在泉州市区的交通法院也比较远,为了方便晋江市内的当事人诉讼,减少费用,就可以考虑是否设立泉州交通法院的晋江派出法庭。当然,在设立交通派出法庭时,除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外,也应当适当考虑民族构成、法治程度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

又如,地处福建省三明地区的泰宁县、建宁县等,虽然地理位置距离位于三明市区的交通法院较远,但是经济不发达,交通事故案件数量并不很多,还无法达到专门设立一个派出法庭的条件。这时,不妨借鉴我国目前的“交通巡回法庭”的经验,采用交通巡回审判制度。例如,可以由交通法院根据实际情况指派审判业务骨干组成简易庭或合议庭,在泰宁、建宁县的公安局交警大队办公楼长期驻点办案。通过采取现场受理、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快速结案等方式,专门受理和审判交通方面的案件。

总之,通过设置交通法院的派出交通法庭或交通巡回法庭,使之与交通法院进行了很好的衔接,填补了未能在县级区域设置交通法院的空白。这样,案件当事人就不必再长途跋涉到市区的交通法院进行起诉、应诉、开庭、调解,既能有效的及时化解了矛盾、缩短了案件的诉讼行程;同时,也提高了交通事故案件的审结效率。既解决了在市县级设立基层法院“案少人多”、人浮于事的矛盾,也为交通法院今后继续科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12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其环境功能整体性、自然资源同构性、开发历史同一性、产业结构相似性、社会文化同源性等特点[1],确定了环洞庭湖区一体化建设的客观基础。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呈现非均衡的发展态势[2],生态经济建设成为环洞庭湖区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经全面启动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将重点推进规划统筹与政策支撑,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项目推动,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梯度有序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具有湖乡特色的生态城乡体系。生态经济区是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改善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区域内资源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总体竞争力的提高[3],是积极探索内陆湖区开发治理新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拉开了生态经济建设试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湖南新的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好地顺应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突破湖南原有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湖南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环洞庭湖区联合和协作机制已经形成共识,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4],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强协调配合与协同创新,是我们探索环洞庭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需要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问题。

1协同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协同创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提出的概念,最初是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或组织所组成的网络形成共同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5-6]。随着概念内涵的发展,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等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7],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8]。协同创新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多方主体能力的优势互补与互补性资源整合,实施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活动协作,实现产业化技术推广应用与科技创新的创新组织模式,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特点,表现出目标、功能的关联性与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举措。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对各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资源配置等进行有效地协调与管理。区域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协规、同力,形成共创、多赢的局面。在区域发展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与区域内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与优质资源共享,不断发现与解决区域重大问题,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9]。政府主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激励与协同环境,链接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知识、资源与行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集成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10]。参与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与效率、实现多方主体共赢的有效途径。

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2.1协调区域发展需要协同创新

区域协作和共谋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继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地区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后的第四大协作板块,区域发展目标是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包含生态功能基本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与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为了合理有效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看,面临更大的挑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但落实在地方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一直没有完善起来。目前区域协调组织处在一种松散的模式,缺乏政策的集体约束力,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因此,为了建设生态经济区,科学定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使之成长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创新成为必然的选择。

2.2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协同创新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防洪减灾、生态修复、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管理智慧化、基础设施等多领域,需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施强强联合,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引领,才能保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但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市场效应为主,在前瞻性、基础性研发方面缺乏动力,尽管市场、企业因素在引导增加研发投入上具有积极作用,可对于学术前沿等重大系统创新方面支持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以科研为基本职能,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是其科技创新偏向理论,市场导向不足决定其科研的实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部门需要全面统筹兼顾社会经济与国民发展的多个方面,科技创新的动力与以上两个群体比有所欠缺。各部门目标职能的差异导致资金投入体制的差异,创新财力保障难于协同。因此,只有进行协同创新,打破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突破制约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相关研究的学术高地,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推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与环洞庭湖区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突破解决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2.3统筹宏观管理需要协同创新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跨两个省级、六个地市级行政区,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局限于本身的管理隶属关系之中,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难以突破,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范围,不同部门设立的目标不同,同时存在纵向资源获取多、横向资源争取少,资源获取“隔行如隔山”现象,不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受到体制机制因素的严重制约。虽然各个单位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巨大工程,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树立统筹理念,以一体化思维指导环湖地区建设和发展,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环洞庭湖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4区域协同创新突显竞争优势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具有多主体利用区域要素的互补性和共生性特点,针对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创新要素不断整合,以及区域内物质流、知识流、信息流的流动,同时使区域发展创新系统始终处于开放状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知识的融合,在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不断整合中获得有序发展与增值效应。区域协同创新通过构建区域内机构,推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协作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自组织过程,产生区域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形成区域内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创新网络,加速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整合,实现了区域系统整体协同,形成要素-主体-环境的协同运行机制,促进系统的有序演化,使区域具有更大或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是机制体制创新,区域的协同创新效应转化为竞争优势,体现了发展优势。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3.1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瞄准了国家重大需求与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继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地区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后的又一个国家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的重大创新实践,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央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趋大、转变发展方式、启动新型城镇化的一项战略决策,补充和完善了国家战略层面上中部崛起的顶层设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将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协同创新,成为我国又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促进环洞庭湖区域乃至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3.2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体现了主动适应性

环洞庭湖区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比较完整与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环洞庭湖区通过一体化建设,正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的要求,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动[11],紧盯世界新能源发展前沿,大胆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升级改造,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拉动发展的主导力量[12],为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基础与适应性条件。

3.3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产生了新需求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融合发展,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力推进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建设“数字洞庭”,建立一个健全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区域统一的公共平台和长效运行机制,不仅符合湖南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的重点规划,也是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选择。

4结语

第7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资助 高职院校 育人 新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问题。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措施,切实有效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求学难的问题。但在具体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院校对受资助学生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工作开展效果不太明显,形式也比较单一,有的甚至出现了“重资助,轻育人”现象。而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因而在资助工作中,如何强化育人功能,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一、2007年以来国家及学校实施的资助政策概述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每生每学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每生每学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每生每学年2000至3000元;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申请金额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还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资助措施。

二、国家及各高职院校资助政策实施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上大学,首先可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在校的表现情况再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形成了“解决生活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的”资助格局,在经济资助上,基本能有效解决了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精神教育上,各院校积极也开展了一些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活动。但由于资助工作阶段性强、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评审程序繁冗等,造成多数高校的育人活动趋于形式化、程序化,形式各异且成效不显著。

三、当下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育人功能”的缺失。(1)过分注重物质解困,轻视了精神解困。在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中,不仅需要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更需要缓解或解决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的,极其缺乏对其思想、人格等方面的状况密切关注及心理援助。(2)忽视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在目前的资助体系中,学校是实施主体,在资助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特点进行制定资助方案,容易造成受助学生遗漏或者“吃补助、高消费”等现象。(3)资助权利与义务不相统一。这将导致困难学生相互攀比,滋生获得资助“理所当然”和“等、靠、要”等依赖心理,不利于优良道德品质地培养和健全人格地形成。

2.缺乏有效监管。一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困难。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经济情况的了解,还停留于入学时学生递交的《家庭经济调查表》和户籍地的一张困难证明,最多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的观察,缺乏对虚假陈述家庭经济收入的行为进行监管,同时也未能实现学生困难数据动态化管理。二是分散实施各项具体资助措施,不利于有效整合及配置各种资助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量身订做”制定一整套针对性较强的资助方案,以致过度关注最困难学生,轻视一般困难学生,容易造成资助过量或遗漏资助对象现象。既不便于资源共享,也不利于实现资助资金合理分配,不利于资助公平。

3.相关立法落后。近年来,各地区资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地方法规或学校规章,但停留文件或政策层面的文字缺乏公信度和约束力,无法适应“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助学体系”的要求,也缺乏对相关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利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4.资助资金来源有限。虽然国家有规定,高校每年从学生学费收入中划出10%用于助学,但随着高等教育逐年扩招,贫困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许多高校在预算安排上已无力执行这一政策,即使执行了这一政策,也很难有效解决资助体系中的所有资金问题。“捐款助学”在我国至今还是一种“民间行为”,近年来正逐步向以知名企业捐资助学、设立基金的“群体行为”转变,但要成为全员参与的“社会行为”还为时尚早;在资金管理上,部分高校思想保守、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大多以单位存款形式存入银行,依然以“奖、货、补、减”为主体,而“勤工助学”这一具有“造血”功能的资助手段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仅靠高校自身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真正意义的科学体系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广泛投入。

四、高职院校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

如何有效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模式,强化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成效。首先,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创新。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逐步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新格局,高职教育就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城镇或欠发达经济地区,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建立有效的资助模式并做好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关系到高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次,应在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的科学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创建资助新模式。在当社会,高职教育直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分布在国家的许多行业中,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的创建,应紧扣“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创建,应高度重视并强化资助育人工作,以便于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健康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懂得感恩的应用型人才。最后,就是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国家与学校的资助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助资源,不断增强资助力度和扩大资助覆盖面;在资助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资助并努力优化资助资源分配,合理实施多项资助措施形成资助“组合拳”,促进资助公平公正和资助与育人工作双结合,彰显高职教育资助育人人才培养特色。

五、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创建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并优化工作组织机构。高院职校应设立专门管理学生资助工作的部门,组建一支以相关专业高级学术专家为带头人,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化队伍,做到“边开展工作边进行课题研究”,使资助工作日益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积极推动资助管理信息动态化建设。一是要做好资助信息标准的统一和建设工作,开发并建立资助工作基础信息库,保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资源符合标准和规范,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以便信息交换和共享;二是建立专题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题网站,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网络硬件优势,建立网络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服务网站,提高工作成效,为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做好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发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辅助领导层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

3.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工作的总体效益。(1)设立专项经费和专项工作,采用对本地学生的实地家访、对外地学生委托家访和学生所在地民政部门的交流等形式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确保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应为每一位受助学生设计一份完整的资助方案,突出个性化和动态化,使资助工作富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并监测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资助过程及其在校的表现。(3)建立以助学贷款为基本渠道、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奖助学金为补充方式的资助体系,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大力开拓勤工助学活动,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到捐资助学的系统工程中来,扩大资助覆盖面和增强资助力度。

4.积极探索并实施科学的心理援助体系。密切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嵌入学生资助工作。通过举办咨询、座谈、素质拓展、团队合作精神培训活动及组织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帮助受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效调节和表达情绪,改良孤僻性格,帮助培养完善人格、健康心理和感恩心态。

5.大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密切与学生就业中心联系,使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有效嵌入学生资助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帮助提高受助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其规划好就业及人生发展;在就业过程中,应积极推荐受助优秀学生到合适的单位就业,实施定期就业状况跟踪;设立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专项基金,专项帮助受助学生就业过程中和就业前期的经济困难,确保受助学生就业及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6.建立受助感恩反馈。密切与校友办工作联系,使校友联谊工作有效嵌入学生资助工作。受助学生毕业后,学院可遴选优秀人才到校内开展励志感恩主题讲座,以受助学生自身的经历事迹及其人生成功经验来影响新一批受助学生,有效强化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同时,也可通过受助毕业学生积极引进社会捐助单位,以点带面充实院校资助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部教科文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09.

[2]黄进,徐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考察和出路探究.教育与职业,2006.

第8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共建美丽家庭、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创建“洁化、序化、美化、绿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提升妇女素质和家庭生活品质为着力点,发动妇女、教育妇女、培训妇女、引领妇女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改变生活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达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和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评选创建活动要坚持以下5项原则:

――坚持合力共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要依靠全社会合力共建,依靠r户自主建设,形成上下一心、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坚持妇女主体。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工作阵地在家庭,主体力量是妇女。注重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深刻对接妇女需求,利用“妇女之家”活动阵地,结合“妇女之家”文化节,开展环保绿化、文化健身、素质提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妇女、宣传妇女、组织妇女、吸引妇女积极参与创建,在参与中接受文明教育、提升文明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家风引领。以广大妇女和家庭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家风建设为重要切入点,将建设家庭道德文明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融入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创建。

――坚持效益双赢。开展庭院经济、庭院保洁、庭院美化、庭院文化、身心美化,将美丽乡村农户庭院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的景点、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台、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坚持探索创新。要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中协调运作。要在实践中探索,注重突出地域特点,加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研究,善于挖掘创新体制机制的经验做法,加大总结、推广和宣传力度,以提高“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水平。

二、创建目标

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对象,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今年创建美丽庭院5万户、干净人家14万户。

三、实施步骤

(一)申报准备阶段:3~4月,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大宣传,各地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要联合制定适合本地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创建计划,明确创建目标和任务,确定具体工作措施。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填写评选申请表。

(二)组织实施阶段:4~10月,各地依托“妇女之家”,组建巾帼卫生保洁队、巾帼卫生监督队、巾帼卫生评比队等队伍,上门指导创建工作,开展家庭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清理庭院杂物,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更新观念,强化环保意识,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实现庭院序化、美化和绿化目标。

(三)评选验收阶段:11~12月,各县(市、区)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实地验收考核,明确考核细则,评选结果要进行公开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县(市、区)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并授牌授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地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标准和目标,联合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专人负责,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这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群众参与,广泛发动。坚持开门搞创建,从创建开始就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村级妇代会的作用,让广大妇女投身到创建的热潮当中来,营造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良好氛围。

(三)与时俱进,总结创新。在制定方案时,要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活动内容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令群众喜闻乐见,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要定期进行总结,开拓思路,探索和创造新形式、新办法。

(四)选树典型,示范带动。要对“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家庭、好典型,进行评比选树,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参与面,形成户户争创、妇女争优、农民受益的和谐氛围。对评选出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户进行挂牌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9篇:庭院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 农户庭院经济 SWOT分析法 经营战略

从1984年于光远先生首创“庭院经济”的概念以来,庭院经济这一模式已经在中国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是农户以庭院和四周非承包的隙地为基础和开发利用的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集约技术为手段,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营 。从经营活动的内容来看,庭院经济既包括对产品的生产开发,也包括对产品的流通销售;从经营方式来看,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从生产经营的目的来看,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户获得经济利润的需求。因此,可以把庭院经济看作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小型农业企业,用SWOT方法对其经营环境进行分析,试图确立今后发展庭院经济的经营战略。

SWOT分析方法是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评估,即对企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其理论基础是有效的战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企业资源弱势和环境威胁的作用降至最低。

一、庭院经济内部资源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土地资源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稀缺性”。而对农村庭院来说,全国庭院土地约794万Km2,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6.0%。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土地对于缓解农村“人地矛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发展庭院经济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二)劳动力资源

我国有80%以上的农业人口居住在农村庭院中,这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村中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到庭院经济生产中,这是劳动力资源在数量方面的一个优势。从劳动力的质量方面看,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中大量的精壮劳动力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流入城市,一定程度上抽空了农户庭院经济的劳务投入,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强烈,表现为害怕风险,不愿接受庭院经济这种模式,或者在庭院经济的生产、收购、加工等环节上盲目竞争,粗放增长,都制约了庭院经济的发展。

(三)其他资源(技术、生物质资源)

除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外,农村庭院中还有大量的生物质资源,如秸秆、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这些资源庭院自产、使用方便,通过循环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而且美化了环境。

(四)农副产品

由于农户庭院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低档次、低水平,因此其产出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难以上档次获得较高的利润,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再加上优良品种和稀有动物养殖引进不够,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与此同时,农副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户自己找销路,农户与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联系不紧密,造成农副产品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没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阻碍了庭院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庭院经济模式自身的特点

与大田作业相比,庭院经济本身具有几点特殊的优越性。一是庭院经济利用农户庭院自有土地进行生产经营,使得劳动场所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环境,便于农户利用早晚闲暇时间,生产经营活动可以通年进行,避免了大田作业农闲时间的浪费;二是开展庭院经济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障碍较小,周期较短,见效较快,易于在农村广泛推广,并形成生产力;三是庭院经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抵御灾害的能力强,使之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益;四是庭院经济具有多样的适应性,一方面其经营形式多样,可以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另一方面其经营品种多样,可以经营果蔬类或畜禽类,可选择性强,有利于农户根据市场信息积极调整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生产项目。但是,庭院经济中农户与畜禽长期生活在同一庭院中,人畜共生的劳动环境,给“人畜共患疾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是庭院经济模式推广的一大障碍。此外,庭院经济的经营形式多为兼业化,不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环节多为独立型,不利于利用他人资源,以致技术、信息、市场需求等难以把握。

二、庭院经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挑战

从庭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政策方面,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人居环境优美”,并提出实施“五改”方案,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契机。时间和空间方面,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这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消费者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的稀缺性凸现,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同时,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趋于高标准的安全化和多样化,这对庭院经济是一个考验。配套条件方面,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利于生产经营者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不少地方政府对发展庭院经济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扶持力度小,都制约了农户从事庭院经济的积极性。

三、庭院经济的SWOT分析根据以上对庭院经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利用SWOT方法对庭院经济的发展战略分类为:农户庭院经济产业化战略、农户庭院经济稳定发展战略、农户庭院经济收缩战略。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庭院经济的发展应该选择产业化发展战略,原因如下:一、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内部环境优势明显大于劣势,再加上新形势下外部环境给予了庭院经济大量的发展机会,收缩战略显然不宜采纳。二、稳定性战略的采用通常是经营者对目前的经营绩效感到满意,同时外部环境是稳定的和安全的,不必进行变革的时候。目前庭院经济的发展显然不处于这一阶段。三、以产业化战略作为指导,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可以克服由于庭院生产规模小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而造成的技术水平提高困难、信息沟通不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等资源和能力弱势,也可以将环境的威胁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严鹏程.庭院经济:从1984到2004--访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庭院经济”的首倡者于光远. CHINA TERRITORY TO-DAY.2004,7.

[2]李志熙,杜社妮等.浅析农村庭院经济.水土保持研究.2004,3.

[3]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