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森林防火概念精选(九篇)

森林防火概念

第1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关键词:森林火灾;特点;控制对策

1 我国森林防火现状

1.1 传统森林防火逐渐被现代森林防火所代替

根据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将森林火灾定义为传统和现代森林火灾。所谓传统森林防火仅仅是以木材持续为指导思想,来保护林业的经济价值为目的的防火手段,从它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森林火灾明显存在缺点,它忽略了森林系统的完整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性质。所以与它相比,现代森林火灾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核心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社会参与和支持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因此,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可以看到,传统的森林火灾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现代防火技术取代传统森林防火技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2 初级科学管理逐步取代

建国时期到1987年,在这段时间里,森林防火管理阶段的初始部分有许多缺点,如:森林防火机制不健全、专职消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差、能力较低、基础设施差。这严重阻碍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

从1987年“5.6”火灾至1994年8月,在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期间。在这段时间属于森林火灾预防阶段的整体发展阶段,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森林防火问题,开始加大扶持力度,为各方面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防火设备。同时成立了专业扑火队伍,充分培养专职消防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

1994年8月至今。在这个时期,属于科学治理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管理,还是员工培训都在一个新的水平上。

2 火灾控制对策

2.1 相关指挥系统

相关指挥系统的加快建设,使得防火工作的能力可以应对各种火灾出现。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及相关要求,实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灾害管理系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有关部门需要设置指挥链的命令,以及完善程序系统,这将大力推进森林防火工作的不断提高,使各部门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2 建立合理的野外火源管理体制

使用各种管理手段,对野生火源起到一个合理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从而做好转移防灾工作,这属于完全放弃了一刀切以及死看硬守的管理方式。在使用火源的高峰期内,必须通过用火火警报告批准来控制使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让有关干部发动群众开展各类秸秆、杂草焚烧清理工作,所以从源头上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森林火灾,同时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工作,使防火工作和生产工作同时进行。

2.3 加快森林防火科学化进程

森林火灾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全面的前沿科学融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的理论。森林防火科研工作必须关注到它的重要作用,学会创新、学会参考。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到森林防火工作中去,从而加快科学森林防火的进程。

2.4 提高监控系统

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为每个区域加强巡逻保护的关键领域,尤其是要加强保护盲目区域,定期检查这些领域,使有关森林保护工作人员在这些领域发挥真正的作用,而且应该是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检测发生各种灾难和危险的地方,向有关部门报告,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救火工作,此外,还要对那些欺骗和漏报的人员进行追究和惩罚。

2.5 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森林防火工作而言,全年的检查和预防在整个保护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消防宣传力度的加大,将极大地减少森林防火的任务,而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将消防认识提高到较大程度,从而起到强化防火概念的作用,所有人都加入到防火工作,将会使有关防火工作取得非常大的成果,有效地从源头上遏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总之,加强森林防火的重点管理,不仅会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会促进森林的林业发展,保护森林植物群和动物群,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第2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关键词:森林防火;问题;方法

森林火灾可在短时间内毁掉大片森林,非常不利于林业的发展。所以,森林防火是发展林业事业和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基础工作。森林防火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需要。森林是林区人民生活生产主要的物质基础,在林区,森林防火涉及到千家万户。森林火灾将让森林遭受破坏直至消失,不但可给林区人民生活生产带来困难,而且,还能直接威胁林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

森林火灾发生应具备3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包括草灌、树木等植物)是出现森林火灾的物资基础;火险天气是出现森林火灾的外部借助因素;火源是出现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三者不可缺一。大量的实例证明森林火灾是能够预防的。火源和可燃物能够进行人为控制,且火险天气也能通过预测预报开展防范。温度持续偏高,久旱不下雨,空气饱和差增大,湿度偏低,水分解离,水汽蒸发加剧,各种植物和土壤成分变得干燥,再加上人为、自然等起火原因,林火极易出现。林火因林木干枝的磨擦、滚石击起火花、泥炭发酵自燃、磷火自燃、雷电火等自然火引起的火灾是较少的。自然火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问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

二、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1.野外火源管理还没到位

不少林区与群众生活居住地交织在一起,因为森林防火意识较淡,故发生违反规定进行野外用火,给火源管理提高了难度。此外,个别人在林区乱扔烟头,直到酿成火灾被追究责任后方如梦初醒。还有个别有预谋、有计划的报复性纵火行为引发森林火灾,也有一些傻、呆、痴等弱智群体和学生玩火引发的森林火灾。故导致火源发生的随机性大,种类多,加之山区小道较多、地域广等原因,很难禁止火种上山。

2.工作措施执行不够到位

个别单位组织领导不到位,对存在或发现的问题解决还不及时,对宣传教育工作不重视,未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惩罚监督措施还不严格,责任制追究及落实还不到位。

3.森林防火意识需要强化

个别单位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责任意识不强,麻痹意识和厌战心态。有“重扑轻防”的思想。野外火源管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等预防性措施执行不到位,等到火灾出现时方运用补救措施,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形成了火灾隐患。

4.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落后

对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投入不够,造成扑火队装备落后,森林防火人员配置科学化、机具配置标准化、正规化达不到标准。只要出现森林火灾,仅能组织没什么经验的本地群众上山扑救,扑救效果差,或者将单位职工和机关干部都派往火场一线,可效果较差。从防火扑火队伍组织上讲,尤其是在山区,人少分散,扑火人员无法在短时间组织到位。

三、预防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森林防火是一个长期工作,由于其爆发性和突发性,只要着火,损失就无法预计。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是森林。保护森林,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是目前最有意义的事业。

1.提升对森林防火的认识

加强对森林火灾突发性强方面的领导,虽然其耗资巨大,比较复杂。相关单位一定把森林防火做为工作的核心,森林防火工作事关整个民族的命运,事关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应把森林防火做为一个重大的隐患来预防。

2.落实防火责任

增加控制防火应务必执行森林防火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将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办法都执行到位。各相关单位应将森林防火工作放在重大事件之内,设立实用有效的预防方案,建立健全制度、反应迅捷、信息灵敏、高效工作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必备条件,领导应该对其行为完全承担后果,分管领导应该亲自抓。

3.切实改进森林防火预案和应急预案

必须完善与执行有关制度,每时每刻严密监控,打造高效运转、反应迅捷、功能完善、指挥统一的的森林防火运行制度。

4.加大对森林防火的宣传

提高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相关领导应转变观念,在正面宣传的同时,提高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多形式、多渠道进行防火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从身边人做起,增强群众对森林火灾后果的危害性、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森林防火形势严重性的认识。重点区域应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进入林区的车辆、闲散人员严格审查登记,还有,应提升对周边群众的宣传教育,运用签定防火责任书、发放通告等形式预防森林火灾的出现。

第3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近年来乍洋乡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乍洋乡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二五年七月十五日一、基本乡情简介乍洋乡地处柘荣县东部,104国道横穿中部,与浙江省泰顺县相毗邻,与福鼎市管阳镇、潘溪镇相接壤。全乡下辖13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2033户,8773人;全乡地域面积81.42平方公里,林业面积100744亩,其中毛竹面积6934亩。20xx至今,全乡共发生13起森林失火案件(其中03年3起、04年8起、05年2起),造成森林受害面积620亩,损失林木蓄积量675立方米,损失林木价值202500元。二、森林火灾成因探究通过对这13件失火案件的审查分析以及到发案现场调查后发现,森林失火的主要原因是:⑴森林防火法律意识淡薄。我乡地处偏远山区,群众大多世代为农,经济较不发达。群众对农事活动用火根本没有报批的概念,更不知道野外用火要经过林业部门审批否则违法。我乡林地多,森林覆盖率高,根据《福建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第一、二项规定,“凡烧荒、烧灰、积肥、烧牧场、炼山造林等生产性用火,必须经过县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或林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单位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严禁在山边林缘烧田草、烧山皮、烧藤粉……上坟烧纸、迷信用火”。野外用火未经审批,火灾隐患不断。⑵农民森林防火意识差,生产用火操作不规范。村民思想麻痹又过于自信,往往为了图省事,将应劈或锄的杂草等堆积焚烧,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点火,若遇炎热干燥、风力较大的天气,火借风势很容易从田边迅速蔓延到山上,致使森林火灾频发。⑶造成森林失火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林区农业用地多在山林边缘,林地周围杂草丛生,枯枝败叶多,一有持续高温天气,植被就会变得干燥易燃;加上我乡是农业大乡,开春至冬季,农村农事活动几乎不断,生产性用火根本无法遏制;火警发生后,村民们对扑火消极应对,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且近年来我乡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增多,发生火警时召集不到足够人员扑火,致使火灾一旦发生损失都会比较大。⑷对护林防火宣传、管理、巡查、督促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有些群众根本没有防火意识,干农活用火觉得很自然,考虑后果的较少,由于是单人行动,远离村庄,发生火灾时呼应不便,又无扑火的常识,使火势无法控制造成森林被烧毁。⑸乡镇财政紧张,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各种防火措施上投入不足,缺乏财源设置防火带,无法有效控制森林火灾,遇上大的火灾更没办法扑救。三、对策与措施⑴加强《森林防火条例》和《福建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的学习和宣传,把森林防火工作深入到每个村,宣传声势要大,教育面要广,要达到护林防火,人人尽责的实效。各村要把森林防火的规定写进村规民约中去,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管好用火源头,坚决禁止一切非生产性野外用火。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患未然,以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同时还要加大对违规用火的查处力度,设立森林防火举报电话,严格奖惩制度。特别是要注意搞好对重点地区,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的宣传教育。⑵充分发挥森林防火队的作用。组建群众扑火队,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扑火技能,从扑大火的实战出发,突出“小火大兵团作战”的指导原则,修改完善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从春防一开始就要实行对每天及特殊时间段的火险天气并实行等级待命制度,以实现扑火快速反应。⑶县里要加强公、检、法密切配合,做到发现一起失火案件查处一起,森林公安对失火案件要快侦、快结;检察机关要快捕、快诉,对重、特大森林失火案件要提前介入;法院要快审、快判,及时有效地打击引发森林火灾的肇事者,对群众随意生产用火形成一定的震慑力。⑷增加投入,添置扑火设备,增强对火灾的扑救能力;靠近林缘地带,要开设出一百米到二百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尽量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的损失。

第4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旭海游龙”为你整理了这篇某镇2020年开展林长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太慈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树牢 “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学习贯彻《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目标任务,推深做实林长制,现将我镇2020年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及木本油料产业积极向前发展

2020年太慈镇积极开展森林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有序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全镇增绿增效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346亩(含木本油料818亩,其中油茶40亩,薄壳山核桃738亩),长防林建设(封山育林项目)2500亩,森林抚育6000亩,退化林修复1150亩。

二、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建新绿造任务林项目如期完成

按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山水林湖田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推进生态复绿补绿增绿”要求,我镇按照县委、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建新绿造林作业设计》建设目标,全镇如期完成850亩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建新绿造林项目任务。

三、森林防灭火工作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稳步推进

(1)2020年继续贯彻落实好“林长制”和森林防灭火包保责任,严格执行“三个一律”,按照“防打保”工作要求,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新建一线扑火队16支,扑火队员322人,按照要求完成防灭火器材的配备及防灭火队伍的防灭火知识培训,置有风力灭火机15台,打火把200把,铁锹30把,割灌机2台,油锯2台,手锯20把,高压细雾灭火器1台,接力泵1台,扑救装备器材进一步得到充实。防火期间,镇2部专用宣传巡查车辆及15个村流动小喇叭进行不定时宣传与巡查,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2)镇林业站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做好松材线虫病专项行动业务指导和监督。按照县工作部署及林业局业务要求,我镇积极组织松材线虫病枯死木除治工作,2020年经市第三方及县验收,我镇共清理除治松材线虫病枯死木4612株,有效缓解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

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创建,森林村庄创建扎实有效

茶叶、林苗两用林是太慈的两大特色林业产业,我镇突出特色引领,注重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茶叶和林苗两用林产业,2020年新增茶叶基地400亩,新增林苗两用林500亩,目前,全镇共发展茶园2200亩,林苗两用林4000亩,林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在已创建的桃岭、白莲洲、茶花、马山等省级森林村庄基础上,2020年太慈村又喜获省级森林村庄,在已创建的桃岭国家森林乡村基础上,马山村申报2020年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工作正在进行中,为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厚实基础。

第5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1 南陵县区域概况和森林防火特点

1.1 位置及自然概况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介于北纬3 0°38′一31°10′东经117°57′一118°30′之间。东邻宣城市,西连铜陵、青阳,南接泾县,北靠芜湖、繁昌,总面积为126300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4033.6公顷,占总面积34.9%;有林地面积37309.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4.73%;森林覆盖率30.18%,林木绿化率37.49%。活立木总蓄积190.9234万立方米。

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岗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低山海拔多为400~500米,其中戴公山海拔 558米,丘陵海拔为 100~250米,平原海拔10~12米。境内318、205国道纵横交错,铜南宣高速横贯东西。森林防火区域为西南山区何湾、三里、烟墩、工山等乡镇。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无霜期 236天,年平均降水量 1460.2毫米,3月下旬至8月初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秋末春初降水较少,草木干枯,干燥大风天气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每年的重点防火期为当年的10月至翌年4月。

1.2 森林火灾隐患大

1.2.1 根据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成果,全县可燃、易燃类针叶林面积20132.7 hm2、占面积的58.53%,人工林面积26602.8公顷,占68.12%;幼龄林面积15069.7公顷中龄林面积12197.7公顷分别占面积的43.81%和35.46%;随着农村液化石油气、燃气等普及,使得薪材采伐逐年减少,林下可燃物增多,加之商品林采伐,散落在林区的残枝落叶增加了可燃物载量,成为森林火灾隐患,从2012起实施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人工中幼林面积更是大幅增加,林种结构主要以针叶纯林和新增幼林为主,加上雨雪冰冻灾害,林分卫生状况较差,面积的增加和林种单一化,进一步加重了森林防火任务。

1.2.2南陵县属皖南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带,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境内山清水秀,拥有万亩牡丹园和集溶洞、奇石、瀑布为一体的丫山花海石林风景区;古秘幽邃的乌霞寺风景区;位于南陵县南部烟墩镇境内的小格里森林公园,则以拥有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仅存的原始次生林区著称,以及随着美丽乡村如家发镇的“板石岭”、烟墩镇的“霭里”等一大批“森林村庄”“宜居村庄”建设,森林生态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双休日和小长假林区景点人数激增,吸烟、烧烤等人为活动导致灾害性火源成倍增加。

1.2.3农民传统烧田埂草,烧地边和烧灰积肥、炼山造林农事用火习惯以及清明、冬至、除夕有上坟烧纸,燃烛放鞭炮等祭祀习俗,及林区内工程建设呈上升趋势,火源点多、线长、面广,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1.2.4林区与居住生活地交织在一起,不按规定实行野外用火以及乱扔烟头,一些痴、呆、傻等弱智群体和学生玩火等造成火源出现的种类多,随机性大,加之地域广、山区小道较多等原因,很难杜绝火种上山。

1.2.5森林防火意识有待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厌战心态和麻痹意识,有“重扑轻防”的思想。等到火灾发生时才采取补救措施,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监督惩戒措施不够严格,责任制落实及追究不够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火灾的有效扑救,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林区道路不畅,地形复杂,林区人员相对较少,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很难组织扑救力量,再加上一些林区交通不便,扑救人员很难及时赶到火灾现场,导致无法对森林火灾开展及时有效的扑救。

2 主要对策

2.1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

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进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不留死角,使防火宣传工作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森林防火和安全扑火意识。通过宣传标语口号、警示标牌、防火宣传册、电视广播、高音喇叭、短信、有奖竞猜、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深入到各乡镇、重点火险区、森林旅游区,增强全民防火意识,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对火源管理进行着重宣传,并结合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特殊作用,提高森林防火的危害性认识,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引导林农群众本着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成立组与组、村与村、镇与镇、邻县的各种联防、联保、联控的护林组织,联防护林,实行不定期情况通报,同时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火知识进行宣传。明确扑火安全必须摆首位,实现安全扑救,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2.2 加强森林火灾的预报和实时监测,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依据天气的变化及气候的湿润情况,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它不仅是森林防火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而且能够有利于对于火源进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人们的防火意识和主动性。从实际出发,通过气象站观察林区实际的各项指标数据,从而形成更为可信和科学的评价结果。从而利用电台等方式进行火险等级通报。利用地面巡护、t望塔、卫星监测3个空间层次进行监测。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特别是高火险天气和重点时段的查岗,防止脱岗、漏岗,保证森林防火值班人员到位在岗尽职。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对迟报、漏报和瞒报的从严处理。确保快速扑救。各级扑火指挥员要把首次扑救成功作为指挥扑救工作的根本的要求。确保火场清理彻底。明火扑灭后要迅速清理火场,防止死灰复燃。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防止小火酿成大灾。同时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数据信息库,进行地球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森林火险等级的实时自动监测,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和及时的决策。

2.3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和追究制,完善奖惩考核办法。森林防火关系着林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于森林防火要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完善林区防火的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负责制和群防群治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从上到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统筹协调,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序开展。

2.4 强化火源管理,排除隐患。按照“整治要坚决、责任要落实、防范要严密、处罚要严格”的要求,盯死看牢,切实加强火源管理,坚持把减少林地人为活动和控制火种作为火源管理的关键环节,“打、防、控、查”多管齐下,严防闲杂人员携带火种进入林区,见烟就查,见火就罚,从源头上制止了火灾发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5 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半专业和兼职扑火队伍建设和岗前培训,掌握安全扑火知识和避险技能,增强应对突变情况的自救能力。禁止没有经过扑火安全培训、不懂扑火安全知识的群众上山扑火,严禁动员中小学生和老弱病残人员扑火。完善“扑火预案”和“扑火前线指挥规范”。各种扑火战术的制定,必须以确保扑火人员生命安全为前提。制定人员紧急疏散避险预案,保证森林大火危及林区群众生命安全时,能够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将群众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

2.6 加大生物防火林带等工程建设,使森林防火工作由被动扑救向主动预防转变。沿山脊按照“因害设防,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合理布局,形成网络;防火效果与多种效益相兼顾”的建设原则栽植木荷等防火树种为主的防火林带,引导群众在山脚田边坡耕地栽植茶叶、桃、梨等经济林,在林缘山脚局部形成经济林防火林带。筑起牢固的防火屏障,由被动扑救向主动预防转变。2014年度根据《芜湖市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全县共实施防火林带36条83公里。力争5年内建设林火阻隔网络化为目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有效,自然、工程、生物相结合的的综合林火阻隔网络。

2.7 加大可燃和易燃林分改造以及营造混交林,从而降低森林火灾的危险性。提高阔叶树比例,营造针阔混交林,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依靠科技,采取抚育、补植、封育、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建设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提高生物多样性。

2.8 加大森林抚育力度,清理林下可燃物。提高林木生长,改善林层结构。

2.9 在森林火险天气较低的时期,对重点火灾隐患点进行有计划清除地面、路边、林缘边的杂草灌木,以减少和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2.10 因预防祭祀而引发的森林火灾,在坟墓集中区域和上山主要路口、较大村庄上山路边,位置醒目,交通方便,与林缘有一点距离的地方建设焚烧池,引导定点焚烧。

2.11 加强林区公路建设 林区公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保证扑救火人员和物资的及时输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阻地表火的蔓延。同时还具有木竹运输,森林资源管护,方便出行等多种功能。近几年来,全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将村村通工程,粮食千万亩增长田间工程道路建设,生产生活道路、旅游道路与森林防火道路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林区道路密度和通达能力。

2.12 依法治火。依法及时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涉火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对失职、渎职引发森林火灾或贻误扑火时机,防火责任不落实,组织扑火不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6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关键词 森林火灾;影响因素;防御措施;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68-02

森林火灾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之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当今世界自然灾害之一[1-2]。森林火灾不仅直接损害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还会产生碳氧化合物和烟尘,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同时影响林区生产生活和建设发展,给人民生命财产乃至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严重损失和影响[3-4]。我国是森林火灾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950年以来年均发生森林火灾1.3万起,受害森林面积664万hm2,因灾害伤亡逾580人,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贵州省由于地理位置独特,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形成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约80%的太阳辐射量集中于4—11月,70%~85%的降水量集中于5—10月,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故冬春旱现象严重,加上草木枯黄,因此从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此段期间是贵州省森林防火期。在防火期中,有60%~70%的森林火灾发生在3—4月,尤其是春耕生产和清明前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加强贵州省森林火灾危害性的认识和总结护林防火经验,搞好护林防火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5]。

现代森林防火认为,森林生物群体是由林、灌、草和其林内所有生物构成的庞大系统。该系统又与其环境诸要素构谐了更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并支撑着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物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如果受到了破环(其破坏程度超过了一定限度),森林生物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从而也就影响了生态系统中诸要素的有序性。作为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人类需要生存、发展(有序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生物系统共存、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社会就要受到威胁。故此林业建设必须“生态优先”,森林防火保护的对象必须由林木扩大到森林生物系统,乃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

1 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系统观的现代森林防火概念,从林火系统(可燃物、氧气与热源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化合反应动态过程)中林火环境(由森林可燃物、地形地貌、气象因素及野外用火习俗等要素构成)的多样性看来,笔者认为森林防火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型开放式的庞大系统。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发展,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野外用火人文环境进行科学处置。

1.1 林火环境因子

林火系统3个要素(可燃物、氧气与热源)中,除氧气因子具有普遍共性(普遍存在且都起助燃作用)外,其余2个因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极其复杂的多样性,其呈现的不同特征构成不同的林火环境。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似的区域,可燃物(森林生物群体)、热源2个因子呈现的特征相似,故研究某地林火的发生发展,首先就必须研究分析清楚当地林火环境特征,即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及野外用火人文环境背景下,可燃物、热源呈现出来的特征。

1.2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导致火灾发生区域和发生阶段的决定背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背景下,不同区域出现火灾的季节是不同的。关岭自治县境内气候跨越南温带、北亚热带,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年均温16.2 ℃,年均日照时数1 381.6 h,无霜期297 d,年均降雨量1 366.4 mm,相对湿度79%。其特点:一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二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均);三是季节分明,雨热同季;四是多露寡照,冬春干旱、夏季多洪涝。故就贵州省而言,火灾季节一般相对稳定在冬季和春季,由于冬春季气候干燥,植被含水量低,易燃烧致灾,是林火一触即发的季节。

1.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会导致气象要素的变化,形成局地小气候,坡向不同,空气湿度、植被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北坡比南坡空气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云贵高原山区因有山谷风的存在,白天吹谷风,林火借风势,很容易向山上蔓延;夜晚山顶吹山风,林火却又向谷底蔓延,但速度不如白天上山火。

1.4 植被类型

植被的针、阔、乔、灌、草类型与林火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低矮植物区内比高大植物区内水分含量小,草本植物区内比木本植物区内水分含量小,着火点低,易发生火灾。

1.5 天气条件

天气是气候大背景曲线上的微小振动,其振动的频率与振幅的大小与当地的植燥度情况、野外用火情况产生共振,就易引发森林火灾。一是温度。气温越高时,植被可燃烧的温度也随之升高,使可燃物易燃。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气温T<-10 ℃时,一般无火灾发生;-10 ℃>T≤0 ℃时可能有火灾发生;0 ℃<T≤10 ℃时发生火灾次数就明显增多,致灾也最严重;11 ℃≤T≤15 ℃时,草木植被复苏返青,火灾次数逐渐减少。林火发生的规律不单一由温度因子决定,林火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各地林火的发生的规律因当地野外用火人文环境及政府防火力度的不同而不同。二是湿度。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烧物水分蒸发。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小时,可燃物失水量大,林火易发生和蔓延。三是降水。水是自然界中最廉价的灭火材料,降水量的有无或多少与森林火灾密切关联。连续干旱无雨,空气湿度减少,地表物干燥,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四是风。风即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平两地气压差异越大,风速越大。大风通常在不稳定天气出现,尤其是在晴久返雨的天气,要切实做好林火的防御。因为风不但能降低林中空气湿度,加速植被的水分蒸发,而且一旦出现火源,在风的动力作用下,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易扑救控制,会酿成大灾。贵州省一般风速较弱,除寒潮入侵时的北风或夏季的南风比较强劲外,还有雷暴发生时的瞬间强风,但均极短暂。

1.6 野外用火人文环境

火源(热源)是林火系统三大要素之一,植被再干燥,无火不成灾,据统计99%以上林火为人为用火引起,故研究野外用火的种类、人文环境及其特点对有效防御林火尤显重要。野外用火的种类按用火目的分,可大致分为以下7类:一是生产用火。如:炼山造林,烧荒农耕,烧灰积肥、烧田地埂、秸秆清理田间卫生,进入林区耕种、运输的机械漏火、喷火、跑火。二是生活用火。如:野炊、野外烧烤充饥、吸烟乱丢烟头、赶夜路火把照明等。三是迷信用火。如:林区内上坟烧纸、烧香点烛、燃放烟花炮竹、背儿童赶夜路燃香等。四是呆、痴、憨、傻、疯人员和儿童玩火。五是旅游用火。如旅客野炊、乱丢烟头火种等。六是狩猎用火。如:林区内使枪械失火、放火围猎等。七是泄私愤或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纵火。前3类用火造林灾害占森林火灾总数的95%,其中:生产用火占70%;生活用火占20%;迷信用火占5%。

2 林火防御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应采取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报刊、录像、宣传车、文艺演出等形式,对不同的群众群体开展不同方式的宣传教育,并狠抓进山路口及林区道路两侧的固定宣传牌、防火标语的设置工作,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度,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

2.2 加强领导,落实防火责任

森林防火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与任务,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监督、检查、考核办法,跟踪检查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对制度和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2.3 加大巡护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做好“三个重点”工作

一是森林防火期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在重点区域增设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进行登记,对在林区从事副业生产或林业生产的施工作业人员逐一进行了造册,依法治火,严防火种进山,并与林区内的坟主、林缘土地承包者签订了禁火责任书;二是在重点时期(防火期)加大巡护力度,严格控制野外用火;三是加强对重点人群(呆、痴、憨、傻、疯等)的监控工作,完善监护制度。

2.4 加强防火设施建设,防患于未然

利用近年国家加大对乡村级公路投入的契机,大力修建林区公路。加强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建设,实行“以林养林、以林保林”。 同时,要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

2.5 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

由于森林火灾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各乡村应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扑火队伍,做到林火早发现、早消灭。制定培训计划,对防火专业队伍进行培训,并组织森林扑火实战演练,做到一旦出现火情,扑火队伍能拉得出、用得上。

3 参考文献

[1] 王森.贵州森林火灾的特点及消防对策的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1989,17(1):1-5.

[2] 董斌兴.概论现代森林防火[J].森林防火,2001(4):17-18.

[3] 李子芳,姚志荣.马鞍山地区森林火灾特点及火险预报[J].安徽林业科技,1995(2):45-46.

第7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关键词】森林防火 系统联属 预防优化

一、森林防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森林火灾作为一个很严重的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从生态上来讲,这往往会造成生态失衡。森林是很多物种的栖息场所,一旦森林不存在,这些物种无疑会遭到灭顶之灾。同时,森林火灾还对我们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森林火灾会影响到第一产业中的林业,造成绝收,同时会影响到第二产业中的原料采集,比如地板制造、漆器制造等等。从第三产业来看,森林火灾往往会对号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产生致命的打击,很难想像在一片野火施虐过的的地方,还能有兴旺的旅游业。总的来讲,从生态和人类经济社会两个方面来看,我们都离不开森林,所以,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森林防火领域投入精力是值得的。

二、 森林火灾的原因解析

从森林火灾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为原因;而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往往跟当地法治水平、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有在冬春季节进行祭祀的习惯。在这些地方,常常在春节之后进行“上坟”活动,也就是在祖先的坟墓前焚烧纸钱和香烛祈求祖先庇护的活动。由于这些地方的坟墓往往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就很容易出现因为烧钱化纸引发的火灾。另外,在一些工业区下游的林区,也容易出现化学原因引发的火灾,在一些旅游区,由于游客法制观念的单薄,往往容易出现由于烟头、野炊火中引起的火灾。具体讲来,森林火灾还应该满足一必须条件:

(一)具备可燃物质

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 、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都是可燃物。其中,有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明火,能挥发可燃性气体产生火焰,占森林可燃物总量85~90%。其特点是蔓延速度快,燃烧面积大,消耗自身的热量仅占全部热量的2~8%。无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暗火,不能分解足够可燃性气体,没有火焰,如泥炭、朽木等,占森林可燃物总量的6~10%。其特点是蔓延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消耗自身的热量多,如泥炭可消耗其全部热量的50%,在较湿的情况下仍可继续燃烧。

(二)具备引燃火源或者引燃温度

不同森林可燃物的燃点温度各异。干枯杂草燃点为150~200℃,木材为250~300℃,要达到此温度需有外来火源。火源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呼盟和新疆阿尔泰等地区最常见。二是人为火源。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约占总火源的95%以上。人为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和坏人放火等)。

(三)具备助燃气体(主要是指氧气)

燃烧1千克木材要消耗3.2~4.0立方米空气(纯氧0.6~0.8立方米),因此,森林燃烧必须有足够的氧气才能进行。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约占21%。当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当然,其他助燃气体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严格来讲,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

三、森林火灾预防过程中突出问题

在森林火灾的预防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平时看似没有什么坏的影响,可是一旦真正的森林火灾来临,我们的相关管理人员就要面临生命和财产的双重损失,其中不乏惨痛的教训。每年都有因为工作上的疏忽而造成的森林火灾,灾造成人民损失的同时,有的人还被追究了法律责任。因此,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进行冷静的解读。我们根据工作实践和行业的信息反馈,总结如下: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火对森林的影响概括为有害作用和有益作用,火具有两重属性。有害作用一般是指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森林大火不仅无情毁灭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而且其产生的巨大烟尘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生存条件,而且扑救森林火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扰乱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大面积的森林火灾作为重大自然灾害加以预防和控制。从灾害的角度讲,森林火灾是由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失去控制的一种自然灾害。 森林火灾

有益火烧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低强度火烧和营林用火等。有益火烧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缓慢释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化和物种更新,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火烧后森林容易恢复。人们常常利用火的有益作用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火烧,火成为人类经营森林的一种工具。例如,利用计划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和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进行炼山造林或利用火烧进行森林抚育,也可以利用火烧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对于火的两重属性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国内外还存在很多争论。值得一提的是大火都是由小火酿成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初发小火的扑救作为森林防火的关键,对于火有益的方面结论和看法大多局限于火灾后的调查研究。

三、 森林火灾预防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 加强本地区的火灾原因分析,加强活动预见性

(二) 做好日常的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工作,做到临危不乱

(三) 做好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臧淑英,张冬有,冯仲科.黑龙江省森林防火地理信息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S2)

第8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关键词:烟雾信号;林业;森林防火

1烟雾信号发展历史

利用烟雾传递信号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古代就利用“狼烟”传递军事上的报警信号,著名的长城其沿线也建立了许多个烽火台,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化学反应制作的烟雾信号是一种发烟剂,它是烟火药的一种。烟火药的发展由来已久,1786年法国化学家Berthollet发现了氯酸钾,使烟火药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世纪后期,电力工业采用电解法研制出金属镁、铝后,随着钡、锶、铜及其化合物的出现,使烟火药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时代。随着烟火药的品种增多,所制备出的烟火装置或器材成为了军队弹药装备的补给品。1849年的美国军械手册就记录有烟火信号、纵火火绳、发光火炬、燃烧火球、照明装置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烟火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照明弹、信号弹、曳光弹、烟幕弹、燃烧弹等烟火特种弹药在战场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今烟火药正朝着军民两用以及安全、环保方向发展。对发烟剂的环保性能研究始于“安全评估”的概念,早在1988年英国人就完成了关于药剂毒性测试的实施方针,并在1996年进行了改进,Peter又应用这种方法对发烟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估。1996年Lowell等初步评估了战场训练烟雾对濒临灭绝物种的潜在影响;1997年Christopher验证了烟雾输运和扩散模型SCIPUFF的有效性;美国军队安全和医疗中心于2000年了对M18黄色、M18红色、M18绿色和M18紫色发烟手榴弹潜在污染的评估结果。目前,彩色烟雾信号剂用于制作白天用的信号设备,供白天远距离联络与传递信息,在航空表演中用于空中形成彩色飘带,还用于制造手持信号烟管,供飞行员跳伞着陆联络使用。在航海领域,彩色烟雾信号剂还用于制造海上飘浮信号器材,供海上遇险者传递求救信号。近年来,烟雾信号在船舶白天海上遇险求救,以及救生艇、救生筏、海上救生站及救助机构引导遇险者登陆时广泛使用,一些产品已获得中国船级社、中国渔检局、法国船级社和俄罗斯船级社等国内外有关部门的认可,同时也用于民防演练和军事领域。

2烟雾信号是林区通信的必要补充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面积大,林区自然条件复杂,林业生产活动频繁,从业人员多,对林区通信有着多种需求。目前,我国林区的通讯方式有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卫星通讯和地空通讯集中等方式。近年来,国内外成功的技术和先进设备也逐渐应用到我国林业领域,如集群通信、海事卫星电话、移动通信、短波数据传输、短波自适应通信、网络数据通信等。但这些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技术只在我国的各别地区初具规模,还没有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仍满足不了林业生产的需求。在不具备完备通信条件的林区,野外从业人员发生野迷山、受伤等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需要求救,或在发现初始火情时急需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报告的情况,向其他人员发出信号是必不可少的求助通信方式。求助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发出不同种的求助信号,一般重复三次的行动都表示寻求援助。常用信号的种类有烟雾信号、体示信号、旗语信号、声音信号、反光信号、地面标志、留下信息等,其中烟雾信号以最为及时明显而被广泛应用,是林区通信的必要补充。

3烟雾信号应用前景

3.1烟雾信号发生原理

烟雾信号发生装置是利用有机染料作为成烟物,通过发烟剂中的氧化剂和可燃剂燃烧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有机染料升华为蒸汽,并被气态的反应生成物排放于大气中,在大气中染料蒸汽冷凝成为烟雾。烟雾信号是一种人工气溶胶,其形成原理与一般气溶胶本质上是相同的。通常是由物理化学凝聚或机械分散方式过程而形成的。两种形成方式的区别在于:物理化学凝聚可使原物系的比表面积减小,而机械分散方式则与之相反,使比表面积增大。综合法是将凝聚方式和分散方式综合成一体,因此烟幕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凝聚法、分散法和综合法,综合法在原理上仍属于物理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二者综合。利用上述原理可以研制成林区野外应急烟雾信号发生系统,将该系统产生的烟雾信号寓以特定的含义,可以在偏远的山区实现相互“交流”和信息“沟通”,既弥补了由于通信信号不畅带来的影响,也给不具备通信条件的部门及个人带来了便利。

3.2烟雾信号应用领域

(1)报告火情。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时效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高强度林火扑救控制更为困难。因此,及时发现火情并在第一时间投入扑救,是控制林火态势、减少火灾损失的关键。目前,由于受通信设施相对短缺及信号不畅等因素限制,森林消防人员在发现森林火情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将火情报告给森林防火指挥部,导致火场面积迅速扩大,贻误扑火战机,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及资源损失。利用烟雾信号,森林消防人员在发现火情后,可使用随身携带的烟雾信号设备,按照事先的约定发出火情报告,迅速准确地将火情报告给森防指挥部门,使其及时调动扑救力量赶赴火场投入扑救,确保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森林消防方针。

(2)迷山求救。在林业生产中,经常发生野外作业人员迷山、受伤等需要求救的情况,但由于林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一些常规的求救报告方式不能正常有效的实现,例如通信信号不畅通,手机、对讲机无法使用等,常常导致错过对求救者最佳的救援时机。烟雾信号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可使野外作业人员在迷山、受伤等情况发生时,利用烟雾信号予以求救,以便附近的人员及时了解情况并确定求救人员的位置,及时进行施救,确保其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3)指定机降点。在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直升机空投扑火装备、供应食物、补给水源等,地面人员可以引燃烟雾信号发生装置,定位机降点,机务人员发现烟雾信号后即可准确安全投放机降物到指定位置。

(4)其他联络。烟雾信号发生装置还有其他方面的联络用途,如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将不同颜色烟雾信号赋予指定含义后,可用彩色烟雾向指挥部或相邻扑火队伍传递信息,如蓝色烟雾表示此处余火清理完毕、黄色烟雾表示请求支援等等。

作者:蔡志勇 赵立志 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森林防火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据融合  传感器  无损检测  精确林业  应用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1,2]。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1 数据融合

1.1 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70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完全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3]。

1.2 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4]。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最优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5,6]。

1.3 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7],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2 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 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0、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 000 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0 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准确度[8]。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准确度和敏感性。

2.2 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