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公益活动的作用精选(九篇)

公益活动的作用

第1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公益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性

作者简介:文雯,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在公益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一方面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性研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针对性,进而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公益活动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选择途径。

一、公益活动的概述

公益活动的具体涵义是指某些结构或组织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出人、出钱、出物赞助、支持某些具有公共关系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实务性活动。目前,社会各界的公益活动都具有宣传性,可以说,公益活动的宣传是当前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用来扩大企业影响,提升美誉度的关键手段。公益活动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包括环境保护、社区服务、青年服务、慈善活动、高校的社团活动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单位或学校组织员工、学生开展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献爱心、献血、关注孤寡老人等活动,这类型的公益活动都是帮助别人、给予他人爱心的行为,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提倡。

公益活动的对象与内容十分广泛,公益活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福利慈善活动是公益活动中的一种,一些企业或机构为了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往往会赞助一些慈善事业,他们通过出资参加福利、慈善事业的建设,为社会各界需要照顾的人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形式有赞助福利院、赞助养老院,赞助康复中心、少年宫等等,另外当一些地区遭受灾难时,这些机构也会出资修建相应的公共设施。对文化活动的赞助也是公益活动的类型之一,企业对文化公益活动的赞助,一方面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突出的文化活动赞助形式有大型的文艺联欢晚会、文艺汇演、电视与电影的制作等,另外,对科学事业、文学事业的赞助也是文化公益活动的范畴。

二、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公益活动是公益精神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实践形式,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充分挖掘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公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公益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此种载体性体现在它能够承载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公益活动必须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的顺应时代的潮流。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公益活动适应了当代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公益活动在高校中的开展,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不仅为大学生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而且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公益活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取得一定的功效,就必须将理论付诸于实际行动,贯穿到日常的生活中。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符合大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广泛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对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高校的大学生在进行公益活动时,高校的领导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倡导帮助他人也在帮助自己的服务型理念,在此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能动性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活动过程中,应学会主动的将在校所学的理论性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实际性行动,以便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秀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大学生的思维得到的扩展,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自身的素质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三)公益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公益活动中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可以说,公益活动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进入新时期,和谐社会倡导“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在和谐社会理念的倡导下,公益活动强调和谐、奉献、法治等精神,似乎公益活动与和谐社会在大部分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共同的要求。公益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义务植树、爱心献血、关注留守儿童以及环保活动等,都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推动作用,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需要广大的社会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益活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我们能够看到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会随着降低。大部分的高校领导者认为公益活动应由校共青团或者是学生会干部负责,而未将公益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去开发。高校的公益活动基本上得不到校党委部门与学校教务处的重视,唯一受到关注的是公益活动在举办之前会受到这些部门形式上的批准,活动后形式上听取一下工作汇报,此类型机构很少参与、组织公益活动的过程。另外,高校的公益性活动大都由高校的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参加,其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公益性活动,对公益活动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认识上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当前,高校的一些公益性活动要求比较高,对参加者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因此在选拨学生时,往往会优先考虑一些有经验的学生,因此一些想加入的新成员,便缺少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公益活动的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当前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很多的公益活动缺乏法律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未得到完善的建立。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开展定位、公益项目的内容确立以及公益活动经费等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保障机制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公益活动是一项公益性比较强的活动,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人受到伤害以及财产上的损失,而此类情况出现时,我国的管理保障机制未能得到相应的配套。公益活动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社会活动,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做支撑,公益活动才能够长期的持续下去。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保障机制,在公益活动的激励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动力机制上表现的不是足够好,整个的公益活动也缺乏整体的规划与管理,往往是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性的内容,社会影响力也比较低。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很多人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存在有一定的误区,他们大都认为既然是公益性的活动,那么就应该不求回报,发扬雷锋精神,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服务,公益活动的开展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公益活动的管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致。

四、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倡导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相挂钩

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将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相挂钩,公益活动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上一层台阶。当前,国内外的许多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像尼日利亚就倡导大学生去边缘地区做志愿服务工作,服务一定的期限后,会为大学生颁发国家服务证书,这个证书便成为大学生之后就业的保障。再如泰国,也是提倡当地的大学生去边远地区工作,支教,服务期满后,将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讲,公益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过参与广泛的公益活动,大学生不仅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还未他们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针对此种状况,高校应将公益活动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结合起来,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实习以及学习成绩综合起来,将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经验用于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从而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公益活动中。

(二)加强组织与协调,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公益服务体系

无组织、无纪律的公益活动将只能是一种分散的,效率低下的行动,收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如若无组织、无纪律的公益活动长期存在下去,那么公益活动的普遍价值与意义将不可能得到实现,公益服务的理念将得不到进一步的传播。进入新时期,国外的一些高校积极与社区联合起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共同行动,建立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这些体系包括公益服务介绍机构、公益服务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公益服务评价体系。鉴于国外,大学生公益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我国的大学应加强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性,构建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健全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健全制度保障是推动公益活动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公益性事业具有非盈利的性质,但是也离不开物质保障,缺乏必要的物质经费做支持,很多公益性活动将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公益活动的经费大都来自共青团的资助或是社会各界的赞助,总的看来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从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公益活动的开展,为此高校应积极寻求新的筹资渠道,广泛寻求社会各界与政府的支持,为高校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法律制度的保障也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由于我国当前公益活动的法律保障处于空白状态,高校在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时,还应将法律保障列为重点建设的内容,并加以合理的规范。

第2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公益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0-02

一、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出生,目前正在大学本科学习的学生,我们把之统称为90后在校大学生,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大众眼中这代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也被认为是游戏的一代。可在参加的公益活动中,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发出呼声,他们同样有社会的担当,他们有责任意识,他们乐于公益。

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很多人都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90后在校大学生也是其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一时,很多学生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如去敬老院关爱失独老人,关注瓷娃娃,学雷锋,各种募捐活动等。到了大二、大三,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活动,如拍摄微电影关注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在网上流行的微电影《七秒记忆》,就是由江苏大学大二女生庞霖欢主演的,这部微电影呼吁人们去关注孤独症儿童,而该片的制作费用全部由影片导演――大四学生王迪君支付。王迪君说:“如果这样一部微电影,能唤起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那我们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大四的大学生虽然面临着就业,但他们同样也没有忘记公益,他们中有很多人愿意去偏远地区支教扶贫,也有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资助没钱上学的儿童。

90后提倡快乐公益,创新公益。对于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的90后在校大学生,还没有体会到事业成功的成就感。所以和步入社会的其他公益人相比,帮助人会让90后在校大学生的内心有更强烈的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9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活跃,创新性强。因此,他们在公益活动也表现出他们的创新性。90后在校大学生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成立联盟,拍摄微电影,组建合唱团以筹集资金和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人群不在局限于贫困儿童、失独老人,他们把视野转向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群,如环卫工人、后勤人员、留守儿童等。和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加注重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内心的需求。大家从这群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人身上看到公益方式的变化,也看到社会的新希望。

90后在校大学生没有封闭于校园,局限于书本,他们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快乐公益,创新公益,有组织地开展公益活动,活跃在公益的大舞台上。他们中确实有一股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爱与善,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二、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原因

1.个人原因。公益行为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高尚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爱与善的本能的表达。首先,在校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比较成熟,道德觉悟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内含着希望将自身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需求。其次,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身心相对成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同样关注社会民生,他们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关爱弱势群体和奉献爱心为一体的活动恰好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再次,90后在校大学生身上的性格特征也是形成其公益行为的重要原因。90后感情强烈,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所以在面对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时他表现出强烈的怜悯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最后,90后有反孤独的特征。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其实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渴望友情、珍惜友情,所以在公益活动中,他们更乐意融入公益活动这个大群体和大家庭中来。公益活动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发挥其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增强公益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促进公益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2.父母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据调查,青少年在被问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受谁的影响较多,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所占百分比为41.3%,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在被问及“在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养方面,谁的责任最大”时,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父母,可以看出父母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形成的影响之大。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70后,他们出生在物质相对匮乏和精神相对封闭的年代,这一代挨过饿,受过苦,经历过社会的动荡,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现在大都45到55岁,事业有成,财富充裕,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活动。同时1976年恢复高考,他们部分人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接受的教育程度要比50后、40后要高,所以他们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正确地引导孩子形成慈善意识。因此,60后、70后的慈善公益言行深深影响着90后从事公益活动。

3.学校影响。学校被誉为教育的殿堂,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学校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其一生中重要的公共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教育是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学校公益活动的开展对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现在从小学开始就有学雷锋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有帮助他人的意识。中学有各种主题关于爱与善的班会,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到大学后,更有各种各样的募捐活动,献血、志愿服务、乡村支教等,各高校还建立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去。在大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在理论课程上,教育学生奉献与爱的美丽,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虽然大部分的高校为大学生公益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很多都是停留在理论方面,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的很少。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会让学生有一些反思和思考,才能让学生从对公益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慈善习惯和意识。学校的影响对于90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高校必须重视。我们看到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公益行为是相当关注的,但在培养大学生的公益行为方面还有很多方面要努力实践。

4.获取公益信息的便捷性。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技术越来越发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比较集中,这为大学生通过海报、展板、传单等方式获取公益信息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校园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也为大学生获取公益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公益信息对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与导向,帮助90后在校大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指导。90后在校大学生通过媒体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公益人的行为,也可以寻找到需要帮助的人,进而激励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二是公益信息可以增加90后在校大学生组织参加公益行为的途径,这也是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创新性的重要原因。90后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途径去组织线上捐款,录制公益纪录片,利用腾讯、微博、QQ等进行宣传,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力,大大地方便了90后开展公益活动,也加强了其活动的影响。

三、90后在校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形成对教育、时代的反思

1.发挥父母的正面引导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巨大,在青少年时期,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而全面的家庭生活氛围,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成为孩子做好事的榜样。父母一定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来为孩子做出表率和模范,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刻刻对照父母的言行来矫正自己的言行,这种潜移默化式的作用是巨大的。

2.高校要重视学生社会公益的实践活动。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为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提供机会和帮助。校园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对公益才能有更深的认识。

高校可定期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去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去接触社会。高校也要大力宣传,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慈善公益意识。高校也要形成激励政策,使公益能够长久地活跃在校园中。高校的老师也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作用。

3.用好互联网,发挥正能量。9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代,他们的生活与互联网密切相关,而互联网和公益活动正在一体化,所以90后在校大学生要用好互联网,发挥正能量。一方面90后在校大学生要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公益信息,来了解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90后在校大学生也要利用互联网去宣传自己的公益活动,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进而呼吁人们参加到公益活动中去,唤起人们心中爱与善的涟漪。

总结:

大学公益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目前90后当代大学生活跃在公益活动中,虽然还有些问题,但我们能看到未来的一片大好趋势。父母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学校应该提供好实践机会,大众媒体也支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政策要求。这样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就能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第3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然而公益营销的拓展与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营销是个大工程,其中涉及到许多要素,如市场环境、消费者、产品、渠道等等。公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模式,也必然牵扯到市场环境、消费者、产品、渠道等诸如要素。到底什么是公益营销呢?

公益营销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在作购买决策时优先选择该企业的产品的一种营销行为。

社会责任可以说是公益营销的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片面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极其不可行的,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掠夺为代价,是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容易在公众中获得更高的信任度,这将形成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使其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只是单纯的慈善事业,企业必须把公益活动与企业的营销相结合,通过公益活动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偏好。因此,公益活动必须被设计,消费者能够在公益活动中感受到企业的品牌,触摸到产品。

然而面对着政府的号召或者忽而其来的自然灾难,许多企业不惜调动大量资金或物资捐献给社会,开始轰轰烈烈场面感人,但赞助的过程结束了,企业发现自己的“义举”好像如风吹过——媒体在报道时轻描淡写,政府在总结中一笔带过,普通民众对此一无所知。

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企业进行公益赞助虽然不纯粹为了商业目标,但从企业利益的角度上,企业总是希望其公益赞助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社会因企业的行为而受益,而企业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或赢得消费者好感。令人的遗憾是,中国企业在公益赞助行为上,到最后总是变成了“无名英雄”或者效果不如意。造成这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 对公益赞助行为认识存在偏差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思维影响,一些企业家在进行公益赞助时,纯粹只考虑到尽一份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没有想到如何让公益赞助变成一种双赢的结果。

二、 对公共关系理解有待提高

在企业的对向宣传与影响力传播上,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只懂得选择广告的手段去进行,对于公共关系的作用与运用,企业要么毫无认识要么就是不知如何运用。公关思维的匮乏使得企业很少考虑公关战略方面的策略制定,这也造成企业很少会将公益赞助作为一种公关手段去运用。

三、 对公益赞助运用不够娴熟

公益赞助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关手段,已经被西方许多企业经常运用,而中国的企业由于公关思维的匮乏,在这方面一直裹足不前。从营销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在公益赞助上往往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像印度洋海啸时,广州某企业当众许诺无偿赞助50万,在大肆炒作一番之后,竟然没了下文,一时间引来社会各界的批评与反感。要么策略不当,无法达到双赢结果,最后只当无名英雄。

其实公益营销的核心就是信任营销,公益营销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纽带。

那么公益营销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公益营销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客观上来说:提高品牌形象

公益营销的基础是从事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定义是指活动的目的旨在提供人类福利和增进公共利益,它包括提供有形的财物或无形的劳务,对他人表达善意,对社会做有意义的贡献等等。企业资助公益活动是指以企业名义,用提供金钱,实物或实务等方式,主办、参与或协办上述的公益活动。

企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能够使公司的形象增强,很多大公司在制定长远战略时都将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从这一点上来看,公益事业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

主管上来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开展公益活动应该从利人与利己两方面考虑。企业不仅要对社会作出回馈,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企业获取利润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有了利润企业才能回馈投资人、员工,缴纳税金给政府,供应商才能从你那里获取他们的利益,诸多利益相关部门能从你企业中得到利益,也就是说,获取利润是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存在于社会的理由。所以企业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效益。而开展公益营销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够增加企业的效益。

一个良好的企业需要有出色的利润与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也不能不顾自身利益用企业的钱去盲目回馈社会。总之,社会公益活动、促销活动都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微观上来说: 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

公司对社会公益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帮助维持老顾客的支持,以及加强与老顾客的联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的产品也可能脱颖而出,公司与整个社区的联系,也因而更密切,有更好的回报。

当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广大的消费者都会用得着的类别,公司就需要用有广泛影响的公益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支持,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获取一显著的地位。例如公司捐赠的项目是顾客心目中认为重要的公益事业,那么得到他们的注意和认同的工作,便可事半功倍。

跨国公司从事的公益活动作为大范畴公关中的一部分,出发点并不是单一的。与本地企业有所不同的是,跨国企业要在当地站稳脚跟,必须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鸿沟。从事公益活动,是跨国公司融入东道国,在当地生根开花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对于政府、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或者是大众,公益活动都能极大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宏观上来说: 提高社会效益

在早期,各跨国公司比较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步入到现今经济过剩的社会阶段,跨国公司开始采取比较“文明”的活动方式,强调社会和生态效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希图将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传输给社会,以此来积极影响社会,同时也是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益营销:企业还应该学习什么

作为全球第二大葡萄酒和烈酒集团,保乐力加在集团业务和旗下核心品牌如芝华士等在中国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支持并开展避免酒后驾车、保障道路安全的公益教育活动。除在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的10省、市电视台推出酒后不开车的公益广告外,还在北京地区,联合北京市交管局向餐饮渠道发放公益宣传桌卡。提醒公众在节假日等宴请、聚会的高峰时期,酒后驾车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一大症结。一扫去年,芝华士曾遭受“信任危机”。

而保乐力加最新的2006/2007上半年度(2006年7月31日至12月31日)财务数据显示,其销售已走出阴影。报告显示,集团全球销售增长9.7%,而以中国为主要推动力的亚洲及其其地区销售增长更达11.3%。

剑南春走出会场走进校园,出资冠名电子科大男子篮球队。在该签字仪式上,剑南春集团副总经理杨冬云代表剑南春集团表达了对电子科大体育事业的良好祝愿,希望此次冠名科大男篮能架起一座校、企之间科技与产业合作的双赢桥梁。而电子科大方面也表示,剑南春作为白酒行业的知名企业,它的关注与参与必将为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众多白酒厂商忙于布展招商、炒作做秀等招惹商家眼球的活动越演越烈之时,避开纷杂,走进了平静的大学校园,这种独辟蹊径的公关活动,将使品牌文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在这些巨头企业看来,公益赞助既是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也是赢得政府认同、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而出色的商业化运作则使得公益赞助变成一种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

参照巨头们对公益赞助的成功运作中,企业要避免再出现“对社会有利,对企业无益”的结果,可以遵循以下的策略原则:

一、 时机性原则: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地赞助。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时,社会、媒体、民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是最高,如果企业能够在最一时间主动表态,必须可以引来更多注意力,也最能吸引媒体的报道。与市场营销一样,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投入的数量,而是能够预先抓住最适合的时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 商业性原则:公益赞助必须策略先行。对于企业而言,公益赞助可能视为一项企业营销行为,所以在执行公益赞助时必须视同企业其他营销行为一样,策略先前,预先将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考虑周到,包括何时赞助、赞助多少、何时举行新闻会、是否邀请政府官员见证媒体宣传计划如何执行等等。只有考虑充分,把握得当,才能使企业避免成为“无名英雄”,使结果朝着企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第4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公益营销;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公益活动;社会责任

我国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挑战和竞争是前所未有的。在此时的情况下,应该怎样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校属医疗保健企业面临的值得我们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的问题。近几年来,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成为众多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新宠,采用这种方式使得员工的忠诚度和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并且使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产品销量开始逐步的升高。然而在文章里说到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便是公益营销中的一种。

一、公益营销现状的理论研究

公益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是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率先提出的。运通公司在1981 年就与旧金山的“精美艺术团体”联合进行宣传活动,公司旅游服务部门以 “公益营销”作为自己的服务标识,公司立即将此标识在美国国家专利局进行注册。然而真正的公益营销活动则是在和非营利性组织艾丽丝基金会建立合作后才开始进行的,公司将自己的捐赠与公司的销售额相联系,筹建资金用来对自由女神像的翻新。具体操作方法是,只要有顾客使用运通卡,运通公司就按1 美分/次的份额进行捐赠;只要有运通卡开户客户,运通公司就按1美元/次的份额捐赠。这样的运营方式不仅提高了非营利组织募集资金的数额,还成倍增长了运通公司的销售额。运通公司采用公益营销取得了成功,很快引来了欧洲、北美等公司的效仿。

二十一世纪公益营销已受到各界的认同,专家和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对公益营销的解释,但至今仍未有统一的说法。 在数以万计的解释中,Menon和Varadarajan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公益营销的权威解释。Menon 和Varadarajan的解释是制定和执行营销行动的过程就是公益营销,行动在这里有着特定的含义,在消费者和提供营销的企业进行收益交易时,企业即按原定的比例向原计划的事项或机构捐出一定的金额,以满足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和消费者与中间商之间的目标。与此同时提出公益营销与企业的慈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公益营销只是将慈善利益和商业利益结合起来。之后,Andreasen、Maignan 、Bames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了延伸。1991年Bames提出公益营销以增加企业利润的慈善活动,企业的慈善活动可以与企业的销售活动直接联系,也可以不进行联系。1996年 Andreasen提出只要是非营利性组织和企业进行的对企业的销售会产生间接或者直接影响的营销活动都是公益营销的概念。1999年Maignan提出企业基于各种利益的需要,为企业利益的相关者承担法律、道德、经济、社会责任等的活动就是公益营销。较传统的定义在范围上有了拓展,公益营销从单纯的捐赠活动中拓展出来。我国学者对于公益营销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公益营销的定义也不进行同,但以Varadarajan 的定义占主导。

二、分析医疗保健企业实施公益营销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药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校属医疗保健企业要和其他企业竞争存在着一定的劣势,要扭转这种劣势,甚至把它转化为优势,校属企业必须要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进行区分,这个过程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校属医疗保健企业采取特殊的营销手段。公益营销是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一个良好的选择。

1、企业形象的树立。在我国传统的营销中,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多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度十分低,甚至直接忽略。如今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效益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要求,所以公益营销在当前的市场前提下不仅仅是理念和研究的课题,更是实践和常用的营销策略。校属医疗保健企业需通过公益营销更多的得到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向社会显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改善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不良形象,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奠定群众基础。公益营销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是企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资本。

2、消费者认可的获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消费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市场和产品有个性化的需求。对医药产品也有各自不同的需要,不仅要求产品要物美价廉,而且对企业的形象及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有着更深入的关注。公益营销就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心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企业依靠商品的卖点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完成产品的销售和利益的获得的模式,根据消费者的期望,将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加以掩盖。采用公益营销就使得企业的产品更易于被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并且会进一步增加产品的可传播性,增加产品和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校属医疗保健企业也就成功地占领了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3、增加企业保留、吸引和激励员工的能力。当代市场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企业能否吸引到优秀的人才,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除了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薪酬及地位等,企业的公民形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现在校属医疗保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通过公益营销,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引导员工,建立与员工富有成效,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员工与公益活动进行联系,让员工以企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为自豪,“我服务的企业有责任感,有爱心”作为自己引以为荣的资本。逐渐使员工具备强烈的成就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的心态。进而促使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企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这样企业可以稳定原有的员工队伍,同时还能将更多优秀,专业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确保企业具有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

4、医疗保健企业实施公益营销的模式

4.1实物捐赠

实物捐赠是指将企业的服务或产品直接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在满足一定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又达到了对企业正面宣传的目的。如我国1998年“抗洪抢险”和2003年“非典”等特殊时期,许多医疗保健企业均将企业的药品、衣物等无偿捐赠给慈善机构和民政部门,在给受灾地区以物质帮助的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媒体的报道为企业形象、亲和力、美誉度的提高提供了宣传机会。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在1997年11月将价值550万元的非处方药(OTC)药品无偿赠送给全国1000座城市的5000家药店,这部分药品销售的收入将全部由药店用于对零售人员的OTC知识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培训。公益营销项目要走差异化道路,以公益为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个性品牌。

4.2企业赞助

企业拿出一定的经费赞助给某项活动就是企业赞助。医疗保健企业通常会将与企业目标吻合的社会公益活动或事业作为自己的赞助对象,且要严格分析企业的微观环境—客户、公众、员工、供应商和政府等情况,以达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江苏扬子江药业于2001年8月启动了以“关爱西部健康行动”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前2期共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第3期,企业将价值达1090元人民币的药品捐赠给山西、内蒙古、重庆、四川、安徽、贵州、甘肃、陕西、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市。同时拿出300万元人民币给内蒙古、四川、江苏、重庆、陕西、甘肃等6省、市、自治区用于乡镇卫生院和希望小学的建设,并出资25万与卫生部联合开展“让老年人重见光明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公益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个过程需要持续、长期的投入,要与企业的季节性促销进行区别。

4.3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企业组织员工为企业周边的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如企业去孤儿院、敬老院及大型社区等进行义诊及科普知识的讲座活动;组织员工参加戒烟、环保、关爱西部、打假等公益活动等形式。

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在1999年6月发起了以“百万市民看浦东、看信谊”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公司的员工为各地的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纪大道等景点旅游的游客做导游;同时运用现场参观和多媒体传播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国有企业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5年内接待的游客超过8万多人/次。这样的公益活动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受到了游客和社会各界的欢迎,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员工的积极参在促进企业公益营销实施的同时也为企业招募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和忠诚度。

三、如何规范化运作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是一种公益活动,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校属医疗保健企业要对公益营销有充分的认识,虽然我们鼓励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做对社会有益公益事业,但是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根本目的依然是获得利益,从事公益事业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所以企业的公益营销实施必须进行规范化运作。只有将公益营销的运行规范化,才能保证在让公众和社会受益的同时,企业也获得很好的效益,实现社会和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共同盈利的目标。校属医疗保健企业选择的公益项目直接决定公益营销的规范化运作和成。只有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有机的结合才能确保公益营销的顺利完成。

1、结合企业实际选择最佳的公益营销项目。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更为重大,采取公益营销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是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最佳选择。由于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行业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寻找一些公益营销项目不是件难事。困难的是企业能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有限,这就要求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在对公益事业的选择上要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也不能将本身的资源同时投入到多个领域的公益事业上,所以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对众多的公益营销项目进行筛选,找到符合企业的最佳项目。

企业选择公益营销项目应遵循哪些标准呢?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在选择公益营销项目时,企业要对自身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分析企业的缺点和优点。设立自己的目标;对要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所需要奉献的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有充分预计。只有对自身情况有客观的了解,才能为企业准确定位,才能有的放矢。企业选择公益营销项目时要注到营销项目的关联性,也就是选择的项目要符合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目标人群和品牌核心的需求,同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选择合适的事业。如桂龙药业参与的关爱教师行动;西安杨森的蓝天爱心计划和类克爱心援助项目等等,企业选择的公益营销项目要和某些疾病的防治联系起来。

2、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当前我国有许多的公益组织,据相关资料统计,大小规模不同的公益组织约20万个。这些公益组织均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的认知度和公信力相对较低。我国暂时还没有设立对公益组织公信力监督和评估的机构。目前在我国公益组织现状的背景下,校属医疗保健企业想要找到一个与自己企业目标相匹配的伙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校属医疗保健企业在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时要具有明确的目的,选择的公益机构必须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有足够的合作诚意,以免合作失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合作之前要对合作伙伴拥有的财务稳定性、管理结构和能力、可合作性、职责分配、可用资源、时间安排、声誉和正直感、双方代表的融合性、已获得的成绩、企业和项目展开后的收益等作出全面的评估,在权衡风险———回报与主要价值点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其次要选择公信力和知名度高的公益营销合作伙伴。 选择公信力知名度高、排名居前、口碑好、历史清白的公益组织,这样的合作不但能降低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风险,还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扩大影响,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 目前在我国,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组织公信力和知名度都比较高, 影响也比较大,都可以作为潜在公益营销合作伙伴。

3、评估和控制公益营销的财务。公益营销活动之初企业都是以为社会服务,做好事为原则的,但是这类活动的开展要在企业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企业在开展活动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如果仅对营销方案做定性的研究而不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不仅缺乏说服了,也无法保障该策略的持续发展。随着公益营销的发展,公益营销项目的丑闻在国内外均有发生,浪费严重、效率低下、资金大量流失等问题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以公益项目为旗号进行个人私利的谋取。由此可见,完成具体的公益营销项目与公益营销并无必然的因果,还要进行前期的公益营销活动财务的控制和评估,进而确保活动的实际效果。对于公益项目的评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遵循的模式,主要以合作各方的目标能否实现作为活动的评价标准。可以进行比较的预定目标数据主要包括:组织活动与组织的宗旨是否一致、募捐数额、资金运作情况、媒体报道、目标人群对企业及活动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的评价结果。财务的评估和控制能够进一步提高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学习与责任感,对公益营销绩效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要对公益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财务的评估,营销前,活动实施中,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相关的评估。 校属医疗保健企业要时刻注意评估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公益营销的进行、中止或结束的指标。

将公益营销纳入到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把它作为特殊的投资,并要持续、长期的进行。校属医疗保健企业要全面看清公益营销的作用和价值,不要仅仅停留在奉献的层面上,也要深入到能给企业盈利的深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好时机,有针对性,有目的地选择和进行公益营销。不仅可以提高校属医疗保健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增加销售占领市场份额,而且对构建和谐企业及促进企业与社会关系有促进作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Varadarajan,P.Rajan;Menon,Anil.Cause -Related Marketing:A Co - alignment Of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2][美]菲利普·科特勒.社会营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顾惠忠.公益营销[M],企业研究,2007(1)

第5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对策

大学生公益素养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公益素质的提升正通过各种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劳动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公益素养调查,调查涉及对公益的了解、参与情况及对公益事业的期望和建议等。

一、高校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观念行为

1.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度

在对392位泰州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同学有80%,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则有20%。另外,在对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学生中调查得知,每周关注公益新闻,积极找机会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所占比例只有3.7%,每月固定时间参加的则占7.5%,而有88.8%的同学认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才参加。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对公益活动不热衷。但是,从关注公益活动的积极度上看,现今的大学生仍缺乏热情。

2.泰州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能力

在对上述392位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在以捐款为参与公益的形式中,88%的学生能捐款1-50元,能捐51-100元的同学有11%,极少数能捐100元以上的金额。调查学生们对自身参与公益事业的能力的认知时,31.5%的学生认为自身在公益事业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可以看出大学生限于自身的经济能力。

3.泰州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

对于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学生,有71.5%的表示曾经通过现场捐赠的形式参加,有27.7%的通过手机、银行、网络等方式捐款,有13.8%的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机构,50%的以志愿者、义工身份参与义卖义演等公益活动,7.7%的则表示通过其他途径参加。

4.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认识与态度

多达9.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社会上有哪些公益机构与活动,大部分学生,占68.5%只知道1-3个公益机构活动,了解5个以上公益机构活动的学生只有10%。这说明了大部分同学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存在着不足。

二、高校学生产生这种公益事业观念和行为的原因

1.个人因素

(1)大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费的,都是消费一族,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到参与公益事业的行为与观念。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参与途径等信息了解甚少,并且极少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

2.社会影响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渠道单一。目前社会上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比较少,只有捐款、志愿者等,无法调动公众参与到公益活动的热情。特别是在学校的大学生,学校只是偶然组织参与公益活动,校园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当今社会出现许多“伪”穷人,他们原本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帮助,但却欺骗公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诚信度的缺失以及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上的公益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导致大学生不敢投身到此类的公益事业中。

(4)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现代意义上的公益事业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监管程度上存在不足。因此,关于公益事业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无法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

三、对发展高校学生公益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及原因分析,作为高校应逐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公益观念意识,使大学生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

1.学生自身角度

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种,例如,参加网上公益机构、进行义演义卖活动、加入社会志愿者团体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大学生可以做到的较为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大学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节俭,学会理财,并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公益事业中,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尽早背负社会责任。

2.学校角度

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公益的平台,做好宣传,给予当代大学生充分地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公益现状并不乐观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平台给其发展,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公益总会等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促进公益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

同时,在校内形成公益光荣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用标语、海报等鼓励形式,在校内传媒大力宣传,营造公益氛围,宣传公益的本质意义,塑造大学生对公益的正确理解。

3.社会角度

社会上的公益机构应该努力吸收大学生这一阶层,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做贡献。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公益结构应首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应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

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国慈善事业调查:我国人均捐款额仅为0.92元》,《工人日报》,2006

第6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益型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管理模式

一、研究背景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实施的“扶贫济困”、“助学支教”、“社区服务”、“奉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公益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那么它在高校到底具有哪些育人功能?学校以及社团内部管理模式又是如何?笔者就这些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走访的形式,对武汉8所高校的10个公益型学生社团及其成员展开深入研究。对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72份,其中10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或未按问卷规定填写而被视为无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及其日常管理模式。

二、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功能

1.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有93.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品格;有9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有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还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社会视野。

(1)高校学生加入公益型学生社团,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洞察能力。虽然很多情况下,学生参加的公益型活动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不论是社团成员还是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开展公益性活动时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沟通交流和工作交往,在不经意间学到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提升知识的综合水平。

(2)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的独特性质,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能够将活动开展好,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必须首先详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服务对象,接着要与服务对象就活动开展形式、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为了获取充裕的活动资金,他们还必须多方奔走,通过宣讲号召、游说鼓动各界人士及商业组织来为自己组织的活动募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3)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时,锻炼了自身的活动组织能力。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与其他学生社团并不完全相同,公益型学生社团面临的活动对象复杂多样,往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要想保证活动开展取得良好效果,他们就必须制订出更为详细的、全方位的活动方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另外,公益型学生社团更多情况下要与资金打交道,而这种资金一般都是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如何让这些善款发挥最大作用,也让爱心人士的善良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这就要求公益型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规划。因此,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成员在制订活动方案、开展公益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公益型学生社团团结学生。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学生集体,聚集了一群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学生,共同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这种兴趣团体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精神的存在与发扬,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则是对这种集体精神的不断延伸和深化。社团成员在参与或组织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强化了自己对团队的热爱和感情,每一个成员都希望为团队的发展尽心尽力。

(2)公益型学生社团凝聚人心。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松散,成员之间追求民主平等,但并不等于社团会允许个人的自由散漫,社团本身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良好的社团愿景凝聚人心,这些决定着社团本身的发展方向,是社团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理想。这种理想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使成员在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不断获得归属感。为了团队的发展,大家会齐心协力、共同工作,在日常活动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友谊的形成与加深,强化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体会到了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公益型学生社团是陶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已占主流,经济生活水平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艰苦奋斗的精神少了,并且对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同时,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并完善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9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更有高达94.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心存一颗感恩的心。

(2)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更好地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校正自我道德坐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积极参与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放下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培养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学校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关注社会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起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4.促使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触动着学生心灵,感染着学生积极奉献爱心。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0.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提升了大家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关注度;有9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许多发展较好的公益型学生社团成为了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团体,以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为例,在每年招聘社团管理团队时,应聘人数达到500人以上,超过了学校其他任何学生组织,在组建公益项目团队时,必须通过招聘、考核、培训合格之后上岗。近三年,该团队已经先后组织2000余人次奔赴祖国各地,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了支教助学、关爱聋哑儿童、培训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等活动。  (2)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性学生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学生。湖北省团委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省内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好的公益项目,很多高校成立了爱心基金,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禹爱心基金”,或者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等各种形式,来鼓励和推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另外,还通过政策支持,在评选各种荣誉的时候给予政策倾斜,使公益型学生社团不断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随着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以及一些明星社团的涌现,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型学生社团当中来,去从事更多社会公益活动,部分学生甚至在毕业后加入专业公益机构,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终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

5.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1)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面临的对象丰富多样,通过走访、宣传、调研、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同时也向社会展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为例,每年举办的武汉高校公益定向越野活动,总是会吸引来自武汉很多高校的学生组队前来参加。

(2)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中发现,有9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公益型学生社团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避免部分学生因为课后无所事事而参与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为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宗旨就是教化、感染更多的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关心关注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在学生的认知方面,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有8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的连接组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发挥很好的双向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宗旨,决定了社团的发展方向,也对社团成员产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再把这些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塑造了大学生的崇高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武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相关资料,武汉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营;另一种是由学校的学生会或者团委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监管。而社团内部的管理基本上相似,根据社团自身发展情况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其内涵模式基本一样,属于典型的垂直结构,倾向纵向发展的模式。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及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材料,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管理模式。

1.高校社团管理模式

一是所在高校团学组织的某个学生部门对社团进行兼管的管理模式。由于学生社团数量不多或者还未充分发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学校内没有成立独立社团管理机构,而是由团委的某个部门或是学生会的某个部门来行使社团管理的职能。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流程较少、看似效率较高,但现实情况是对社团的管理力度太弱,为社团发展争取的资源和支持也就十分有限,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只是在社团刚刚兴起时的一种过渡阶段,目前正在逐渐退出高校舞台,武汉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可能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太允许或管理层不太重视社团建设所致。

二是所在高校成立了学校学院二级联动的社团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将学生社团划分为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公益型学生社团除青年志愿者协会外,一般都属于校级学生社团。分别在学校、学院设立二级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学校团委进行整体的协调、指导工作,学生社团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社团业务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日常活动开展自主进行。整体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结构规整、完善,多个部门合力为社团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不过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学校社团数量、规模发展比较壮大的情况。随着近些年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高校所采用,并且已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社团内部管理模式

第7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公益营销在家电行业内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尤其对于华帝这样的企业,此次参与“影响中国品牌家电爱心联盟”只能算得上是其公益营销上的普通一笔, 2005年的“1+2红领巾助学工程”, 2006年的“华帝希望医院”,在此之前,公益营销早就已经成为了华帝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本次活动的可贵之处,就是让公益营销从松散的、单一的企业公益实现了企业、媒体的联动性、规模性公益营销行为的转变,这样的公益活动资助力度更大,受益人更多,社会影响面更广,更重要的是,它将带动家电、甚至整个社会公益营销氛围和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公益营销为何升温

也许对于家电行业,这样的问题并不难以理解,像体育营销、病毒营销、草根营销一样,公益营销也只是营销手段或者说是企业营销创新的一种。由于家电行业竞争环境趋向成熟,传统的竞争模式(比如说价格战、广告战等)已经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必须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的营销手法,公益营销因此被尝试、运用。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本次“家电爱心联盟”,并没有像海尔、长虹等家电行业的一线品牌参加,是不是海尔、长虹没有做公益?显然不是,今年陆续开展的“海尔海啸捐款”、“母亲节海尔送宝”、“海尔大型肝病救助项目”等,海尔的公益营销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能说明:家电行业公益营销的升温,已经由一线品牌转向二线品牌,它们在家电公益营销方面做得更彻底,是它们在价格战竞争不利或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所作出的营销尝试。通过爱心联盟这样的形式造势,表明了它们对“赢”销结果的期盼更为迫切,也更为赤裸、直白。

当然,我这只是在就事论事,是中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让公益营销提上日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竞争催生了公益。然而,一种营销模式要成气候,不仅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关,而且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2006年中国的发展主题是“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善现有的分配体系、分配制度。电力、电信行业的减薪浪潮,医药、日化等暴利行业的监管强化,都表明了政府在此方面的决心。企业通过参与慈善活动,适当调整分配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其实也是政府对企业的要求。在政府的支持和要求下,借助慈善活动开展的公益营销,很容易形成气候。

把握“赢”销的关键点

也许,相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企业的公益营销尚处在初级阶段,但毫无疑问,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跳出了“做好事不留名”、“出钱但不赢销”的阶段,开始有意识的整合各方资源,将自己的公益慈善活动营销化。可见,公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将会更多的被运用。

所以,对公益营销探讨的核心工作也应该由“为什么要公益”转向 “怎样做好公益”的操作技法的思考上来。但当大家普遍达成需要公益营销的共识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结合笔者多年在事件营销、活动策划方面的实操和研究,我认为,作好公益营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 政府、社会资源的利用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公益的概念——公益是什么?顾名思义,公益就是大家受益、公家受益,而在当今社会,真正能代表大家的只有政府,所以,我们企业的开展公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为政府办事。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捐款也都是在政府的倡导和要求下进行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是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真理,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开展公益活动,政府自然要为企业的发展开绿灯,至少也要为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做好事,也能卖好货”的目的。中国移动就是利用政府资源的好手,在中国移动“农信通”业务的推广过程当中,中国移动将产品容入“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推广过程中结合希望工程、赈灾等活动,给业务推广戴上公益的帽子,“农信通”也被诠释成农村信息平台,并且通过与地方政府(农业局和宣传部等)签订排它性协议,通过协议,垄断了农村的广告资源,强化了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以后联通等其它竞争对手要想进入就相当的困难了。

当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政府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拥有像中国移动一样的号召力和政府影响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政府资源的争取。我们可以将公益活动作为一次对政府的公关活动来做,在我们的启动仪式上,在我们的活动宣传中,给我们的政府留一个位置,一般情况下,它们是很乐意接受的。

2、 业务的准确导入

公益营销中如何与业务相结合?如何才能让公益更“赢”销?一直是困惑我们很多企业的一个问题。 同样是捐款,农夫山泉却能借此出名,而绝大部分企业却只能叫好不叫座,差距在哪里——业务导入

通常情况下,公益营销中的最有效的业务导入模式有三种,它们是:

① 相关性导入

综观企业的公益营销,它们呈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除了对天灾人祸的常规捐助以外,很多企业的捐助都是有规律的——它们都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产品业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公益项目。如海尔药业的“大型肝病救助项目”,蒙牛的“贫困地区小学赠奶工程”等。

业务相关性的公益导入,通常捐助的对象就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仅仅能让社会认可企业形象,还能让捐助对象在认可企业形象的同时认可企业的产品,从而培养自己的消费者。

② 营销性导入

所谓营销操作性导入,它是将公益活动直接与产品的销售挂钩,它实际上反映了公益营销的一个本质——没有“赢”销就没有公益

“农夫三泉一分钱工程”、“华帝全国1+2红领巾助学工程”都将产品的销售、业务的拓展与公益赞助直接对接,追求一种“企业”、“社会”、“个体”三赢的局面。

相对于业务相关性导入来说,营销操作性导入实用范围更广,可复制性更高,对导入的时机、技巧的要求也更高。所以,操作此种公益项目的时候,前期必须经过系统的策划,保证活动导入的时机。另外,营销操作性公益项目,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心理的一种运用,所以,前期的活动宣传,舆论引导一定要做足。

③ 形象性导入

对于天灾人祸、家乡回报等面对这种责任承担式的捐助,我们谈条件、搞营销的空间很少,业务的导入也很难,所以很多企业的捐助只能是形象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持“能用产品不用现金”的捐助原则,同时还要通过事件性新闻和终端物料宣传的形式来为放大我们的公益价值。

3、 媒体能量的激活

绝大部分的公益营销属于公关的范围,所谓公关,即强调企业形象、长期利益的思考,它是相对于短期的促销行为而言的。既然是公关,媒体的作用自然无法忽视。虽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广告来告知消费者我们的善行,但这远远比不上第三方(媒体)的表彰,而其高额的成本也是违背我们初衷的——捐了钱自然就要获得一些免费广告的机会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媒体的关注度呢?自然只能从企业、媒体、活动本身三方面去思考。

对于企业,首先要有公关意识,不要认为“做公益是自己的事情,内部搞定就行了”,对于自身媒体资源缺乏的企业,如果操作较大的公益项目,最好的办法是邀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公关公司合作,把它当成一个公关项目来做,这不仅可以利用公关公司的媒体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公关公司寻找公益活动延伸的办法。

对于媒体来说,它们需要新闻、关注重要人物。所以,企业在进行公益活动中应该有重要的人物的参与,老总能够参与的,一定不要用副总代替;能够邀请到省长到现场的,绝对不能只有市长;公益活动的媒体影响力往往由这个主持公益项目的人来决定。

公益营销要成功,活动本身的包装很重要,现在做公益的企业很多,哪里都有抗洪抢险,哪里都有希望工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做得更有希望,那就需要对公益活动进行适当的包装。包括给项目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设计一个好的活动标识,制定一个持续的传播计划等。

第8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公益广告;传播形式;社会影响

公益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广告相比,它具有相当特别的社会性。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其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的广告手段,以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又是最广泛的,它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公益广告拥有最广泛的广告受众。其从内容上来看,大都是社会性题材,因此,它解决的基本是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因此,公益广告容易深入人心。

公益广告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加,它在开展和运作过程之中同样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交换,特别需要公益事业的主体向社会成员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渠道。因此,社会公益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公益广告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公益广告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市场经济利益,而是为了造福于社会,是从文化、精神、体制、社会、环境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和价值。

一、公益广告在中国的发展

1.自发的零星地方性公益广告

结束以后,国家还没有考虑到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舆论引导,只有一些地方媒体结合当地实际工作的需要,零星一些公益广告,大多是提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友爱互助等传统伦理和美德的。当时全国性的公益广告很少,但也有一些著名的公益广告,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以“广而告之”为标志的全国性公益广告

1987年10月26日,我国公益广告历史上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首次播出,这一事件在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以广告的方式向民众传递行为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民众的好评。它为全国的大众传媒和广告业树立了一个榜样,带动了全国公益广告的蓬勃发展,同时还深刻影响了政府和广告业最高层关于开展全国性公益广告的决心。从此,全国性的公益广告活动进入新的全面发展阶段。

3.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全国公益广告主题活动

自199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全社会的公益广告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公益广告开始成为全国性的活动。1996年6月,作为国家广告业主管部门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活动的通知》,政府主导下的全国性公益广告活动全面展开。中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从第一则公益广告开始,走的是政府行政化运作、媒体免费播出的模式。

4.多渠道的社会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呈纵深发展的态势,媒体机构业已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免费策划、制作、播出对于传播媒体来说是无经济效益的媒介资本投入,也就是说,免费进行公益广告运作就意味着媒介收入的减少。因此,资本来源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公益广告良性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资金短缺的情况,公益广告开始采用多渠道的社会融资模式。1994年初,央视采取冠名企业名称的办法吸引企业参与公益广告事业。2001年1月1日,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在央视和绝大多数省市级电视台全天播出系列公益广告;2003年,海尔集团率先赞助“抗非”公益广告;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统一方便面《希望篇》向社会大众传递“统一千禧之爱公益基金”的信息,这则广告表达了公益精神和体育精神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企业积极参与给公益的广告运作带来生机与活力,给公益广告运作资本带来新的力量。

二、公益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公益广告取材于社会,一般是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中央政府的看法和意见制作出来的主题、格调与之相应的广告。对于国家的中心工作,公益广告的配合就自不必说了。

同时,公益广告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影响力和产生的社会效益,是用金钱无法估算的。公益广告对于塑造人的心灵、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以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公益广告作为宣传的一种手段,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它宣传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净化社会环境。

第9篇:公益活动的作用范文

互联网公益2.0平台成形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全民对互联网公益活动的日益关注,近两年网络公益机构的数量持续保持20%的增速。公益组织纷纷通过门户网站公益频道、垂直公益网站、公益社区、论坛公益板块、爱心QQ群、公益微博等途径,在互联网上构建起完善、多元的公益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公益事业的新沃土。以腾讯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公益2.0平台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活动交互性、触媒影响力以及活动创意优化等方面优势,为企业履行CSR、开展在线公益活动,提供了适宜的互联网环境,也为用户的实践公益行为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渠道。

就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国际广告节中,腾讯参与的三项网络公益活动获该广告节的肯定,其中“欧莱雅-环保无界限,公益植树”活动获得了2011中国媒介创新营销奖和2011中国互动网络广告创意奖的双料银奖;“九阳希望厨房、无限极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养生”活动也获得了本届广告节2011中国互动网络广告创意奖的优秀奖。这三个网络公益活动通过多样的互动形式、巧妙的创意构想、广泛的传播通路,让广大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公益行动,在企业、网民、受益人当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

如果说CSR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要素,是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进行的公益投入,那么社会大众参与社会公益则是出于善意和爱心的觉醒,他们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着强烈欲望。互联网公益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共同实践善举的机会。以腾讯平台为例,首先参与公益合作的企业,依托腾讯公司在公益领域的媒体影响力,树立起鲜明的公益旗帜;随后利用腾讯平台的海量的用户规模,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中号召有意向的公众参与;最后凭借腾讯公益平台的新媒体技术,开展透明可信、可参与、可互动、可持续的公益活动。

“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为企业的公益活动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腾讯公司一直积极促进网络媒体与公益活动的融合,并致力于在社会公益领域树立和提升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建设立体化互联网公益平台。”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向记者表示:“公益活动的参与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作为现实社会公益行为在虚拟社会的延伸,网络公益带有更多的创新色彩。通过不同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广大网民能够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参与到公益行动当中。”

公益2.0:重体验讲实效

无论是欧莱雅保护母亲河的环保公益行为、九阳希望厨房的助学公益行为,抑或是无限极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养生活动所倡导的健康公益行为,三者都属于企业公益2.0行为:它们都有着很好的用户参与体验,并都有着很好的推广实效。参与活动的用户感觉自己为社会正向发展增添了一份力量的同时,企业品牌正面形象也悄然保留在了用户内心深处。腾讯依托技术、平台资源和互动创意,为企业和网民打造出完美的互联网公益2.0体验。

腾讯公益2.0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四点:通过腾讯广告资源的精准投放,吸引到大量的参与用户;凭借简单有趣的互动设置,用户可以轻松地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依托IMQQ、QQ空间、腾讯网、腾讯微博、腾讯电商等多个互动平动,让用户可以轻松进行互动、分享;在泛关系链营销的作用下,用户的动态带来了更多好友的加入。这四个简单步骤背后都暗含了腾讯公益平特的竞争力。

在“欧莱雅-环保无界限,公益植树”活动中,硬广总曝光超过9亿、硬广总点击超过61万、种树总数185万棵;九阳希望厨房活动中,参加活动人数达到4056773人,用户捐赠206,603,084分,通过此活动,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收到捐款数达到6,034,014元;无限极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养生活动则实现了77.5亿次活动曝光,108万用户参与QQ秀大换装,110万“全民给力行”主体活动参与人数。这三个活动最终的实效数据充分说明了:好公益理念 +好公益平台 + 好互动创意=好的公益ROI。

领衔慈善 打造公益矩阵

最新数据显示,腾讯公司共捐款 3.34亿元,腾讯公益网网民捐款已达6804万元。腾讯海量QQ用户纷纷加入腾讯月捐计划,为入驻腾讯平台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腾讯网友爱心基金)、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等十多个机构持续奉献爱心。正是腾讯公司的积极带动,以及平台对公益常态化、便利化的运营,更多的网民能够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腾讯对公益2.0前瞻的理解和大胆实践,正是腾讯能够领衔互联网公益的关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