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

第1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本文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变化的趋势为例,对建筑学专业的本科就业进行整体评估,为创新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提供分析基础和若干建议。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1.近几年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考研就业率分析 

表1 近几年来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就业情况 

由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招生人数在逐步缩小,出国考研的比例在全国考研热的影响下从2009年到2013年呈稳步上升趋势,到2014年略有下降。对于全国的考研热潮,考取研究生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建筑学专业本身是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大多数就业单位,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与本科生直接就业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此外,建筑学专业就业形势较为良好,越早工作实际经验越丰富,因此2014年出现了考研比率下降的趋势。学生本身也对考研有较为明朗的态度,对考取的学校有较高的要求,不再像前几年盲目考研热影响下只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了。而建筑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上下波动较小,这也符合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行情。 

2.近几年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分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建筑学专业学生考研的人数虽然在2014年减少,但是出国申请研究生的人数从2009年到2014年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证明考研的同学不再盲目,对学校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继续求学的原则是能够进入专业水平较高的院校,如果由于个人原因无法进入相关学校学习则选择就业。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时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就业去向为设计单位,从2009年至2014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设计院工作的比例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也是由于考研率的升高。其他与设计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设计管理部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非常稳定。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点,部分对自己在专业上职业理想要求不高的同学会选择就业。而设计管理部门由于门槛高对毕业生的要求高、每年招生人数有限的特点,进入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每年也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还有一些学生选择进人学校、咨询公司或者家里面给安排的其他工作,但是随着这几年建筑行业较好的发展行情,这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少了。整体来看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变化较小,发展平稳。 

3.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表3 近几年来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表3中可以看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致特点:由于长安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学生有一部分是陕西生源,因此近几年留在陕西的毕业生较为稳定。整体来看毕业生去向大体上集中在“北上广”和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于这些城市相对内地而言经济更为发达,城市建设需求更大,对于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较内地而言更多。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去“北上广”这三个城市的学生从2009年到2014年呈抛物线性的变化趋势,这样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整体的发展重点变化的趋势相吻合。还有一些同学选择去生源所在地或者与生源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省会城市。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1.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的问题 

第2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4我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第3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在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确立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罗秋滚(197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陈宇(1982-),男,浙江宁波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江西 南昌 330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87-0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等技术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从职业分析、岗位能力的要求人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是授课教师,以任务实施为导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融教与学、学与做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学科型教学的种种弊端,如课堂上知识讲授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实践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制订、检查实施、反馈评价四个程序,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模式开发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职业岗位进行确定。要调查建筑行业的背景并进行分析;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岗位的工作活动等。其次,确定工作任务。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邀请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到学校,与学校商定该职业岗位群昀工作任务,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后,分析、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次,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来确立课程体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充分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技能的标准,考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最后,核心课程建设。实际上,构建工作过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的行动体系重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1.确立职业岗位。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欠缺,建筑行业大量需要生产、施工与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根据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要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和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结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查和走访建筑领域相关单位,整理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零距离对接的岗位:住宅建筑师、质量安全员、建筑师助理、工程师以及资料管理员等;适宜发展提升的岗位: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人以及技术负责人等。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原有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的“三段式”教学问题。该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是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主线是培养职业能力,改革原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编排方式,在对学科知识单元重新进行编排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一个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要适应职业群的工作需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主线是职业实践,导向为工作过程,主体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一套紧密联系建筑产业的、实际实用的崭新的课程方案。基于此,通过建筑市场调查论证,结合江西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在与建筑业专家、基层一线管理人士、毕业生等跟踪反馈后,确立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设计人才。下面以住宅建筑师岗位职业群为例展开分析。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建筑工程设计任务承揽的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基础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工程字、美术字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识图、制图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建筑美术及绘画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造型艺术、形态构成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运用基础应用;常用软件运用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消防、历史基本知识和基础应用;协调各建筑技术工种的合作;建筑结构、设备、施工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应用的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住宅小区工程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住宅区总体规划、房产建筑策划与业务管理;中小型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场地基本分析等职业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装饰工程施工与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装饰施工与设计表达技能。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建筑方案手绘与快速表达;建筑方案徒手效果图表达;建筑设计cad图表达;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运用模型、文字表达建筑设计意图及方案汇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社会交往;建筑设计文本编制等职业技能与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适宜发展提升的任务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掌握大学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进行社会交往;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发展;专业的创业创新、设计自我、持续学习;对口升学和函授继续学习;艺术美学的鉴赏;工作几年后注册建筑师考试等职业能力。

3.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形成“课证融和、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标准融人、考纲融合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下:基本能力课程。第一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制图规范、图纸识读等。第二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建筑材料、民用建筑构造做法等。专项能力课程。第三学期课程包括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设计表达等。第四学期课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空间组合等。综合能力课程。第五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高层住宅、消防规范等。第六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

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江西地区建筑行业市场的调研,得到建筑企业的专家参与帮助,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美术表现技法、计算机应用、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初步、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运用与施工技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及考核评价标准。以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工作任务的模拟,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收获了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5.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原则。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课程实施过程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的结果即课程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确定其优劣和目标达成度,分析原因,为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职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职业能力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以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处于设计的不定型、不成熟阶段;多元化原则指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和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多种评价类型;一体化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与实施的不可分离性,在课程体系实施中开展课程体系评价,在课程体系评价中实施课程体系。

三、总结与建议

1.教师的素质要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情景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咨询和参与,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

2.工作导向的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工作导向课程开发中要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即工作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学生的自我引导、学生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享以及生活场景教学等相关。新教学法教给学生的目的是行动,创建适应教学的情景显得尤为重要。该方法要使学生在职业行动的教学情景中学习,而职业行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宽泛,对于工艺技术、生产安全、经济法律、社会生态等整体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现。

第4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海安建筑业虽已进入了江苏省建筑强县(市)的行列,但与周边县(市)建筑业的发展和增幅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金融危机给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影响到海安建筑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海安建筑业、打造全省一流建筑强县,克服金融危机给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强县战略,特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换三方面理念

海安建筑业发展的目标是做大、做强、科学发展,使建筑业成为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支柱产业,组建和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规模企业。

要做强海安建筑业,首先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确立工作重点,落实相应措施。并建立一些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使海安建筑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社会贡献率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是要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占领大市场,加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在经营体制上求突破,在管理机制上求变革,全面强化行业管理,全力提高行业素质,提升资本经营能力、施工技术能力、集聚人才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努力促进建筑业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推动技术创新,做到科学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海安建筑业的良好形象,使之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建筑强县。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把握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海安建筑业发展大局,才能科学地谋划未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海安建筑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当看到,海安建筑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改制不彻底、结构调整不到位、高层次人才缺乏等状况,切实增强建筑业发展活力。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建建筑业发展的新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海安建筑业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加快形成充满时代精神、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为“建筑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海安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符合工程建设规律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二、顺应改革形势,确立四种思维

海安建筑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强县”,就是要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坚持科学发展,把建筑强县这块品牌越做越强。

第一、战略思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海安建筑业可以不需要自己的发展战略,只要按照上级的指令进行生产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的历史时期,海安建筑业若仍然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出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用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思想来指导海安建筑业的发展。

第二、超前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安建筑业在思维上要具有相对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稳固建筑业作为海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位。

第三、危机思维。尽管海安建筑业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应该在成绩面前找不足,在坦途当中查隐忧。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一些跨国建筑企业到我国抢占建筑市场,海安建筑业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更为猛烈的冲击。这就要求海安建筑业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直面忧患化解忧患,遭遇危机克服危机。

第四、创新思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的动力。目前海安建筑业面临的创新任务非常繁重,即制度要创新、理念要创新、技术要创新、组织要创新。

三、加快发展步伐,研究三大课题

加快海安建筑业的发展步伐,做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开展“建筑强县”做强建筑业课题的研究,探讨海安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机制。

第一、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海安建筑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要是依靠拼人力、拼资源、拼设备的外延型、粗放型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越来越难以应对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挑战。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探讨发展的新路子,注重认真抓好内部管理,从精管理、严管理和强管理中挖掘增长潜力,实现集约型增长。

第二、市场开拓的升级。市场是建筑业发展的载体和生命。加快市场开拓,海安建筑业既要追求集约化发展,切实改变随意设点、零散分布的粗放型市场格局,形成板块规模市场,又要追求品牌化,力争用一流的队伍抢占各个市场的制高点,二、三流队伍及时跟进并与一流队伍结成战略联盟,塑造海安建筑铁军的优势品牌和整体形象,同时也要追求尖端化,尽量在高科技领域、高附加值产品的施工上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还要追求外向化,加快海安建筑业走出去步伐,使外向建筑经济在海安建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第三,企业素质的提升。“海安建筑铁军”素以吃苦耐劳、敢打硬仗著称国内外,但企业综合素质尚待进一步提升。一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二要加大投入,使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装备对海安建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三要引进、选拔和培养人才,使海安建筑业人才数量大大增加、人才质量大大提高、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四要扩大资本经营,在做大做强上提升海安建筑业的平台。从而提高海安建筑业的整体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建筑强县”,实施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建筑强县”,是海安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筑之乡”发展支柱产业的战略措施,是促进海安经济腾飞的主攻方向。

第一、改革发展战略。改革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志,也是海安建筑业做大做强的动力和根本源泉。当前,体制机制创新落差较大。不少企业在上一轮产权制度改革几年后,又出现了股本结构固化的新问题、新矛盾。年轻的技术业务骨干积极性发挥不够,有些企业高管层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偏低的状况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尽管目前,一些企业正在尝试进行股权合理流转,股权激励机制等做法,但在整个行业内还不普遍。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就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放手发展民营建筑企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引进和吸收外资、港澳台资、民间资金参与企业改制,建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优化企业结构,引导企业走市场化、规范化、集团化发展路子,提高海安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海安建筑业跨越式发展。

第二、转型升级战略。转型升级步伐不快,资质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海安建筑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建筑业在基础设施和专业施工领域完成额所占的比重偏低,占总产值的8%左右。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份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企业想转却不能转。但从企业自身来讲,有的是转型升级主动意识不强,疲于应付客观形势,有的是条件积累不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资质等级,建立和发展等级合理、门类齐全的建筑资质格局;在专业结构上,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在经营结构上,鼓励建筑企业利用人才、设备和管理优势向相关行业渗透,实现由单一生产型向投资生产经营型延伸。要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出发,由施工总承包向建筑总承包方向发展,鼓励大型施工企业与房地产、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自我功能改造和重组整合,成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优势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既要立足于国内建筑市场,面向“高、大、难、精”等高端建设项目,又要在立足国内建筑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率领海安建筑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从而保证海安建筑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龙头、优势企业战略。特级资质企业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和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是推进海安建筑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为海安建筑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海安建筑业要以特级资质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上市公司,壮大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发展战略,实行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拓宽经营领域;要鼓励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产和品牌为纽带,实施低成本扩张,加快资本积聚,增强企业实力;要支持有实力的民营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形成母子公司及控股或参股方式的企业形态,不断壮大企业的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人才培育战略。人才是建筑企业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建筑业发展的第一资本。科学合理地引进、培养和使用好人才,关系着海安建筑业的兴衰与成败,关系着海安建筑业的发展大前途,关系着海安建筑业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着海安建筑业做强做大目标的实现。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人才领地。引进人才是前提,培养人才是基础,用好人才是关键,留住人才是根本,要培养具备经营、施工、管理等多种才能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做到用人所长,人岗匹配,人适其事,位得其人,才尽所用。二是要注重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更好地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真正从事业上留人、环境上留人、待遇上留人、感情上留人,逐步使海安建筑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一批施工一线的骨干人才,特别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技术把关人才和善于管理、善于开拓的项目管理人才,建设企业领军人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等四支队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两个重点,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实现海安建筑业中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海安建筑业自身的发展。

第五、劳务基地战略。海安建筑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解决劳务用工严重不足的问题是也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县大多数企业都采取分项分包形式,招募外地的劳务队伍来满足自己劳动力的缺乏。为长远之计,我们要在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采用与当地劳务管理部门签订合同的办法,成建制地引进建筑劳务人员;对所招雇的劳动力,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按照对本地建筑劳务人员的要求,强化岗位培训,合格后才能独立作业;对外来的建筑劳务人员,除在劳动岗位、利益分配、政治待遇等方面享受本地职工同等待遇外,还在劳保福利、养老保险上享受本地职工的待遇,从而为这部分职工解除后顾之忧,逐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

第六、资本经营战略。未来的建筑市场竞争将是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缺乏资本实力的建筑企业不可能成为市场投资主体的竞争主体。因此海安建筑业必须增强融资能力,加大资本经营力度,提高市场竞争的驾驭能力。一方面要加大资本的投入,增加注册资本的额度,鼓励和支持建筑企业增资扩股,吸收民间资本,提高融资和组织资金的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资质;另一方面要加强银企一体化,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建筑企业与银行的联合与合作,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运作水平,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银行要对资质等级高、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建筑企业加大授信额度。培育、扶持一至两家建筑企业上市,实现资金的迅速积聚。

第5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一、专业建设背景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于2010年6月,经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点,并要求通过三年时间,建设成为湖北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目前我院的新校区建设以及黄冈市职教园区、黄冈市高新开发区、黄冈市城东新区的开发,都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建设环境和发展机遇,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地提高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所属地区经济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改革势在必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从事工程技术、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工程监理、质量检验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遵循从实际出发、开放、创新、多元化原则,形成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下移,无论是过去的职业大学、转升高职的高等专科学校,还是新成立的高职院校,都在面临企业参与度不够、理论与实践很难做到无缝对接、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弱、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改革进行着有益地探索。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目标:通过3年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专业建设理念领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课程体系完整合理、教学内容紧扣职业能力形成、师资队伍结构适当、实验实训条件优良、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好、就业率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成为辐射鄂东乃至“1+8”武汉城市圈,在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湖北省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三、专业建设改革与实施

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的新变化,在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学结合为手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未来三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立足鄂东,面向“1+8”武汉城市圈,辐射全国,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够胜任建筑行业施工员岗位,或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等教育理念;从为建设行业生产一线培养“施工型”、“能力型”和“成品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出发,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听取多方意见,结合多年来的具体实践经验,制定出在实际教学中可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是在对黄冈和武汉“1+8”城市圈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省份的建筑行业企业及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经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论证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3.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全真模拟、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全真模拟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能力要求来设置相应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采用真实工作任务,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4.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基于施工员岗位(群)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我们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同时在课程中导入湖北省施工技术标准和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根据工学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要求,我们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开发核心课程,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围绕“双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新的培养计划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活动、操作技能设置课程,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5.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我们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抽出专人,组织专班,成立项目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建成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资料正在逐步上网。根据专业核心技能设置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要编写与专业理论相应的教材,同时,要编写与实训环节一致的培训教材。为此,必须要制定与核心技能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在编写好教材的基础上,做好各种教学配套资料、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到2013年,争取将4门核心课程建成优质课程。本着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我们对原来的一些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拆分:(1)将原先开设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CAD》、《房屋建筑学》等课程整合为《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核心课程。(2)将原《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2门课程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核心课程。(3)将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拆分成《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等4门核心课程。(4)将原《建筑电工》、《房屋设备》等课程整合为《建筑设备与工程》课程。(5)将原《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计价》等整合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6.实行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岗位需求,围绕工学结合,完善基于全真模拟、生产实训为背景的由课程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全真模拟为主,虚拟工艺和虚拟实验为补充,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全真模拟、顶岗实习等。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改革方案是:(1)安排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综合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等三种实训环节,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2)安排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相互融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安排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与考核,把获得施工员证书必须具备的知识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4)提高实训课时的比例,增加到50%以上,适当删减一些较难或应用较少的理论课程,力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5)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完善已有实验实训室功能,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完善和更新已有实验实训条件,新建实训室,并将原有校外实训基地扩建成为10个能实施教学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年内,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满足区域服务要求的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7.“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也是教学改革工作的实践者。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先决条件。学院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措施,力争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构成的专兼结合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12年力争申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条件合适时争取申报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包括2名校内外专业带头人,12名专业骨干教师,教师总数达到30人,师资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及职业资格结构。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融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二级督导四方参与六级评教”组成。(1)二级督导: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增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功能,严格执行督导通报制度和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提高教学督导效果。(2)四方参与:即学院、企业、学生、行业主管部门四个方面参与,把社会评价机构、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与监控等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同学校内部的教学督导与评估、各部门的检查与考核、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纠正与预防等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管理,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3)六级评教:即领导评教、系部评教、学生评教、社会评教、专家评价、教师互评等,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网上评价、问卷调查、现场抽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环节规范程度、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将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意见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以便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1 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多,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职业规划论文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详见表1。

表1 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达到85.4%,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深化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内容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让学生选择老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123+125.

第7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新进展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因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建筑材料性能,且建筑结构较为坚固,因而具有一定的物质价值,还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同时拥有物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资源、能源,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筑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所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节约较高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1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若该地处于新一轮规划范围之内,则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获得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不足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趋势发展[2]。

2 旧工业建筑的转型和分类

再利用和改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旧工业建筑转型的基本方向,而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为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类型。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和历史性工业建筑是旧工业建筑的两种基本类型,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3]。

2.1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只有现存历史,而无历史,但相对而言其历史沉淀不足,存在时间较短,因而建筑物的历史价值较小,物质价值较高。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空间结构的独特性。仓库、厂房等工业建筑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体量较大。工业建筑物通常为排架结构,厂房柱距在6至9m之间,能够进行空间的二次分隔,且结构较为坚固。工业建筑处于生产的需要,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外观大气简洁,并需要配置有多种结构较为特殊的机械设备等构件[4]。第二,主要特点为建筑属性。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建筑属性为其特定的美学价值和物质特性。工业建筑物通常在失去生产价值后会遭到废弃,且结构坚固,体积巨大,并为一批高质量、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源[5]。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对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来说,通常不应选择博物馆冻结式静止的保护方法,依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其常用的转型方法包括:第一,重新开发,局部拆除。对于超出特定范围的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可通过重新开发的方式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开发出该地段的全新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二,在工业建筑现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其外观形象,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与周围建筑物的基本风格相互统一,强化工业建筑物的时代感[6]。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大尺度,因而能够为设计者和建筑者提供最大的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的空间,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其改造再利用转型的基本方向,主要包括:办公空间的商用开发方向,娱乐休闲空间方向,展示空间方向,旅游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方向。

2.2 历史性工业建筑

历史性工业地段和建筑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也就是工业地段和工业建筑物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能够直接反应历史实际,以及特定时间段内工程艺术成就和社会历史面貌。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历史意义优于其他建筑物。人类通常十分眷恋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历史性工业建筑具有自身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且这一历史价值明显高于其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物质价值。第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其工业工艺发展的主要记载主体。同时,受到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影响,其所具有的认同、教益、纪念等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文物古迹式的保留和保护方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原址重建,原貌恢复。因为历史性工业建筑的通常经过了数十年以至于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必然会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建筑物,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通常可以选择原址原貌重建、部分恢复的改造方法,从而尽可能恢复期历史文化内涵。第二,功能更新,保留原貌。历史性工业建筑在实现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保留与保持的基础上,可依据基本功能的不同,实施相应的内部改造。

历史性是历史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而其转型方向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现阶段常见的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包括:第一,商务旅游与工业博览综合的开发方向。将其改造成为工业博物馆或是工业博览馆,可举行旅游、商务贸易与交流活动、招商活动等。第二,公共休憩方向。可在历史性工业建筑原址向建设部分公共娱乐设施,将其作为景观公园或是休闲娱乐场所。第三,主题博物馆方向。博物馆是该转型方向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集中展示特定的工艺生产过程。

3 总结

旧工业建筑资源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巨大。旧工业建筑定位使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本文分别对非历史性与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彰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旧工业建筑通常风格明显,且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为建筑物注入新的动力,使其恢复生机,不再沉默,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设计和规划人员是否具有巧妙的构思。工艺技术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安装、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应注意实现相关施工检测技术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淼.可持续发展下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0--11

[2]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l):34--36

[3]高辉,张神树.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J].世界建筑,2001,1(1):80--81

[4]张静.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研究与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1):11--12

第8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前言

建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手段着重研究建筑物对生物的体系以及生物对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反应,而生态建筑学是主要运用建筑学手段着重研究如何将生态理念引入建筑的设计当中,因此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建筑师往往重视生态建筑多于非建筑生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给人们构建一个舒适的环境,这也是学者们提出建筑生态和生态建筑的本质意义。既然如此,就要想出要生态建筑和建筑生态更好的结合的方法,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评价、鉴定建筑的新规范,另一方面则是要在建筑院校中国开展生态学专业的研究。

1建立一种评价、鉴定建筑新规范

随时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的风格和适用性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因此在人们的脑中早已形成评价一个建筑好坏的概念,这就是主要着眼于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独创性和视觉效应。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欣赏一个建筑的时候,它是否美观、独特,是否具有高新的技艺在它的身上,是我们首要关心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设计师只是着眼于建筑的外观上,从而忽视了建筑会产生什么不好的效应。这样有些建筑的风格规范就会被流传下来,就像数学中的公式一样,被建筑师们每每套用。因此会给今天的人类以很多的挑战,以及留给人们错综复杂的问题去解决,这就同这种评价、鉴定建筑的传统规范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生物学规律约束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员,然而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这里有人类的想法、意念,因此这建筑也使守着生物学规律的约束。我们不妨想想如果建筑违背生态学规律会发生什么?如果违背生态学规律就会失调,建筑的形式美是不复存在。因此一栋建筑的好坏要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整体与局部是否相协调等等,尽量增加局部的自然生态因素,并与特定的气候及地理环境向适应,这样才能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避免系统循环的梗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目前,建筑学的新时代到了,它正处于过去和未来的边界线上,一项重大的突破正在等待着它。而这个突破却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向伴随的评价、鉴定建筑的新规范;需要人们从新的视角去解读建筑,这个视角是广阔的,需要新的审美观,确立比较客观多样性价值体系。拥有熟稔的建筑技艺和丰富的创造力,这对于一个建筑师是不够的。新时代的建筑学发展还需要具有道义和责任感的人,是集技术、生态、人文等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的人。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翻篇,建筑的新规范才能孕育而生--即不仅着眼于建筑的有效性、经济性、独特性和视觉效应,要找出其副作用,即对生态、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危害。

在当今,如果要建筑学的历史发生彻底的颠覆,只靠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掌握其规律是不够的,应该讲新的想法传递下去,因此发展就要靠教育。要启发一个学生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塑造,从传统的专业本位挂念中超脱出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未来的事业视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那么如果各个院校能够如实贯彻这种培养方案,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就再是"卖书本"的工人了,而是一批批能从哲学、生态学、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去创造、评价和应用建筑技术的中流砥柱。这是建筑教育的一种升华,一种质的飞跃。建筑业的未来是要与自然向协调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醋精物质与能量在人类生态系统中形成新的自然循环与流动。随着全球生态变化日益严重,我们的建筑设计必须在这个条件下发展出一条宽阔大道,我们需要新的技术,新的设计理念,抛弃历史的尘埃,建立一种评价鉴定建筑的新规范,以便对建筑结合自然、保护自然、更新自然做出建筑界合理的应对方式。

2在建筑院校中开展生态学专业研究

建筑业的中国市场不断发展,这就推动着我国的建筑教育也应该随之变动,颠覆历史的建筑业需要大批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有超前的教育,视野广泛的教育。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疑是将建筑人才拉上了更高层次的舞台,现代社会对建筑人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水平和更开放的设计思维的高标准要求,不仅要具有合格的建筑技艺,还要有丰富跳跃的思维,宽泛的视角,责任心,正义感……随着教育的改革,将来我们会不难发现,我们的建筑师是昔日院校中生态学和建筑学的混搭性人才,其即具有生态知识又不缺乏建筑技艺。建筑市场的不停发展必定会那些生态专业在建筑院校开设的不同于目前已在农业院校、林业院校乃至师范院校中开设的生态专业,也就是说带有一定建筑专业的色彩,又反过来推动建筑专业的发展,它一定会与建筑学专业碰撞出火花,并为建筑、环境、规划等部门提供高级技术人才。

2.1结合建筑的生态学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无疑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主题,即使建筑业的广阔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可能,建筑师们也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才华,但是现实的条件还是制约着我们,高层建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等诸多不良后果也暴露出来了。因此,在建筑院校中开设生态专业,无疑使适时而生,选修建筑学的生态专业的学生会更有远见,他们既了解自然,又会减少在建设中对自然的毁坏,这样他们就会将现有的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态环境统筹规划,充分利用资源,用建筑个体设计促进城市生态系统有机发展。基于生态学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自然,它是跟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更加理性化,具有更高层次的回归自然,它不仅追求自然美,也追求人文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生态学的理论可以服务于建筑学,反之对建筑学的研究也必然会促进生态学的发展。

2.2结合生态的建筑学

第9篇:学建筑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化;特征;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提出,不仅仅加快了先进建筑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而且推广并促进了现代建筑理论和技术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工业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中国最具时代性的一种建筑类型,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工业建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对工业建筑的节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争取开展更为合理的城市建设。

1.工业建筑的特点

民用建筑现代工业建筑的形象定位不是来源于历史,而是因为自身的生产特点,工业建筑应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来任其发挥设计,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而以往的建筑物的那种单一功能应当被淘汰,所谓适应时代的发展的产物在不停地出现,旧事物也会逐渐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毕竟从前的单一建筑形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所以为了使正在进行的以及以后将要进行的工业建筑施工能够适应时代与新技术的发展,要加大力度去开发利用各种软件,并不断创在新的设计。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工业建筑行业系统之间的传统分工界线已经被彻底地打破了,建筑设计院的新课题已经变成了有组织的单元化设计整体、系统方面的软科学技术以及通用标准厂房的设计,有发挥这些优势,业建筑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

工业建筑的专业性程度越高,那么建筑文化就显得越为重要了,众所周知,文化不仅仅是文学上的魅力,它在工业建筑中的渲染与宣传也是永远不能被取代的竞争元素之一,它能使一座城市的特色变得更为鲜明,亦能将一组工业建筑的品味传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它能使某一类型的工业建筑深入人心,它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同样也是不能取代的。工业建筑实际上是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传着企业的形象,彰显着品牌的力量,它不仅仅只是代表了工业建筑的质量,而且是一种包含了企业的价值观、各种管理方式的一种总体结合以便能与消费者之间更好进行沟通的综合文化现象综合。工业建筑美就没在各种细部的严谨施工以及细节上的完善设计,钢结构的节点够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人眼前顿时一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满足工业建筑的建筑规范与要求的同时。

许多工业建筑,设计时不知不觉就套用上了民用建筑的一些方法,既便如此,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工业建筑给人们的整体感觉是必须被重视的,而如果采用民用建筑的方法会改变人们心目中原本的工业建筑的定义,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民用建筑一般都较为封闭,通风设计的标注也远远不能达到工业建筑的要求,毕竟对于工业建筑而言,它是进行生产各种各样的工业产品的一个场所,对于通风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对于工业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他是有严格的生产、工艺以及流线的要求的,如果是按照民用建筑的方式设计成会展中心或者是大型商场的样式,那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不需要的空间浪费以及会使得工艺上的布局陷入一个困境,这种处理手法因为过于流畅,所以对洁净度和节能都是极为不利的。

2.工业建筑趋向于民用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日益繁荣,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的不断耸立在见证这一事实,而与此同时呢,各种各样的工业新型建筑将日益增多是再自然不过了,为了迎合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景观要求,工业建筑也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传统的工业建筑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实际上的功能意义,们必将被那些多元化发展的工业新型建筑所替代。代的工业建筑也会越来越朝着民用化的方向去发展去改进,业建筑也会如民用建筑般更多的把人的因素放在主要考虑因素当中去,不再是一味的将其当成完完全全的不与人们的生活有任何挂钩的工业建筑,现代的工业建筑除了外在的生产空间,将更多地赋予其一种内在的人情味在其中,们的眼界的开阔逐步地认识到只有具有适宜的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人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也说明了工业建筑就应该是综合科学与综合艺术的一个统一结合体,今后的工业建筑通过在造型上予以的适当的艺术处理以及内在的人文精神,会毫无疑问的成为城市中的重要景观以及将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日新月异的变换, 建筑类型也多种多样地变换着,在不断地创新,现如今工业化的社会和过去的城镇是截然不同的,现今社会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喧嚣、紧张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压力有非常的大,这就需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安静、交通方便、生活舒适还能节省时间的环境,业建筑的设计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市场的需要,又要考虑国家长远的利益,应该同环境协调发展,自始至终必须精心、全面和协调,在不丢失工业建筑的特点和贯彻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保持工业建筑的安全性和卫生行,向民用建筑化方向发展和高水平高标准方向发展,以便使工业建筑为城市建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建筑中去是工业建筑人性化的本质,业化给建筑带来了全新的革命,在形式、功能、理念上,工业建筑的实践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是无法被取代的,而且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工业建筑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业建筑要力争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且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给人以亲切感的良好的生活环境。筑要求有新的形式就必须得学会重视文脉,技术工业建筑的蜕变主要表现为其情感化的倾向以及其生态化的趋势。

工业建筑的形式完全由功能所决定,在工业革命辉煌的成就中,工业建筑的成就尤为突出,建筑是石头的史诗,于新型的工业建筑材料和高科技手段的合理应用并且要把握工业建筑的特点是人类文明的承载体之一,创造一个经过精心设计良好的劳动环境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品以及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的必要条件,承担了生产的责任还有传播文化的责任。

4.结语

工业建筑的类型与种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结果就是其它建筑类型的传统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工业建筑与其它的建筑类型在逐渐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经没有明确的定义来区分何为工业建筑何为其它类型的建筑。现如今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同样的,建筑业在欣欣向荣地成长着,工业建筑随着大量的高科技新技术的更新应用已经在渐渐成为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中那一道极其亮丽的风景线,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任务是提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进行生产以及稳定发展的空间,而通过生产过程的愈加合理化与人性化,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纠正过去工业建筑中产生的错误和改进不够完善的部分,为提高生产力不断努力是现今工业建筑的综合性设计的主要任务,只有为那些在工业建筑行业上一直默默付出,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从业人员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只有这样工业建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能迅速发展,工业建筑才发展,充满生机,为城市的繁荣进步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对当前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