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一)精细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精细化教育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工程”“保证工程”,其本质要求和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精细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长效化的保障机制,精细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本质要求。

(二)精细化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交融进一步加深,外来文化、习俗、观念对我国人民的工作、生活影响不断加深。而随着我国国力进一步提升,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其对人民思想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发挥教育堡垒作用,适应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细在前面,通过精细的教育牢牢占领人民思想道德阵地,才能更加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需求。

(三)精细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精细化

精细化教育是加强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发展走向及优质发展的必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做精、做细、做实、做深”的原则,抓好常规、落实过程、严把细节、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一)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精细化施教能力

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精细化施教能力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大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信念建设的重大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实行专门划分、专业划分以及专家划分的基本策略,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使思想政治教师能胜任精细化教育管理的要求。

(二)优化教育内容,突出思想基础,筑牢理想信念

1.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马列主义和思想为基本原理,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当今教学的中心思想,要以人文知识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要以精细化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特色,不断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2.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贯彻《纲要》精神,着重做好基础性工作。把政治素质的提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开展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精神等的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深化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一代。

(三)改进方法途径,力求精细工作出精品教育

要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细化”教学模式,以精细化教育工作思想为指导方向,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改进方法,始终坚持贴近实际生活、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习者的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精细化”。

三、结语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特殊作用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首先,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在青年人中培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其次,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活跃,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总会把一些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工作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他们也乐于干这些工作。青年人对中老年人的尊重及对他们的依赖性,决定了青年人愿意承担那些耗体力和智力多的突击性工作。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五、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未来责任重大,现实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

因为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三)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青年人是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社会应该热情关心他们,鼓励他们;青年人上进心强,但逆反心重,要想取得好和教育效果,只能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强制手段只能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非强制性的,这种非强制性主要表现为说服教育憬转变其思想观念。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新鲜事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个新生事物,它是指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针对网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实效性。我们这里的“网民”,采用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即“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还相对薄弱。对此,我们既不应夸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应小视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而应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1、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部分。2000年6月28日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互联网己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可见,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是近年出现的崭新时代课题。

2、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调查显示,我国网民高学历、低年龄的网民特征和上网习惯和行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网络。

3、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网络文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其具有的功能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速度快捷性、环境开放性、作用双重性等诸多的良好性能,深得网民的喜爱并己被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互联网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而且有实实在在的成绩。例如,湖北高校发挥网络前沿阵地作用,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互联网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基地。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在互联网上,我们不仅要“拿来”,而且要“送去”。我们应继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和点击率,增加汉语信息的输出量,扩展汉语出版的优势,让中华文化在网上抢占有利阵地,走出去,主动出击,既介绍社会主义中国,又传播民族文化,既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二、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大环境受到污染。表现之一是党和政府对思想宣传导向的难度加大。表现之二是西方网络霸权对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构成压力。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到负面影响。网民中,青年人居多,18—24岁所占比例为39.1%,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网络误导,误入歧途。网上大量的消极的、不健康的和腐朽的信息和观念,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学习方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网络,目前还不如人意。一方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又使网上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人间津。

5、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弱化。目前网络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东西不太多,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显得不那么宏大、不那么响亮,因为网上还有其他杂音和噪音。“一傅众咻”,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快就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

6、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受到挤压。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消解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网络道德更是一种自律,并且更不易被人察觉和监督。其结果是,一方面网民们在网上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无聊、消沉、冷漠,另一方面又拒斥现实社会,依赖于“人机交往”,进而影响其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人际关系,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对策思考

面对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创新,不仅观念上要创新,而且在内容、方法上要创新。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确立主动出击、疏堵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前,无论从全国范围看,还是就具体部门组织或单位而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识仍然末成就“大气候”。为此,我们应响应同志关于“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的号召,主动出击,收复失地,扩大阵地。

所谓主动出击,从思想认识层面看,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等、靠、要,缺乏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打算。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充当消防队,哪里出现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迫于应付,火是灭掉了,但人力、物力、财力却耗费了。我们不能失去网上的主动权,输在起跑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我们应根据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已有的成功经验,从战略高度认真研究、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整体联动,构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驾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实际行动层面看,主动出击,就是要把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放在网上,主动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

所谓疏堵结合,是指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对信息的控制较传统媒体难度越来越大,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与高压办法去阻止甚至禁止上网几乎变得不可能,必须是通过开办讲座、举办演示会、网上讨论等疏导形式,教会网民怎样从网上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虚假、错误、反动的言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如何培养正确的网络人格,在网络虚拟社会有效地自律和自我管理,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免疫力。当然,对有害信息的堵防也是不可少的。所谓堵,即运用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信息传入,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所谓防,即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是防止网络出问题的强制手段。2000年信息产业部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这对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了较大作用。

2、努力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兼职的队伍。要求他们必须是专家,首先,观念要新。面对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他们必须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新背景下的角色转换。不能再只以传统说教的形象出现,而要顺应信息时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其次,要具备相当精深的网络知识与才干。比如,利用BBS、E--mail、OICQ进行交互式讨论、心灵沟通、传道解惑。第三,网上与网下联动。仅仅只懂得一些网络技巧还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是现实生活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应不失时机地找准切入点,做好网下大文章,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此外,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丰富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实观育人的目的。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是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3、精心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于我国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尽快建设一批青少年喜欢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网站,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进而构建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全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阵地。其一,互联网上开设的这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方针的网站,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有精心设计的内容,要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抛弃以往那种缓慢带有说教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平等、交互、敏捷、细致。其二,将先进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搬上互联网,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其三,要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的组织进入网络,不断增加信息输出量,扩展汉语网络出版的优势,让中国文化在网上抢占阵地,建立起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其四,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力度,不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网民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高校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摇篮,被社会寄予着重望,肩负着巨大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突出的现代人才。而近年来,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了普及化,其作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工具,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从“三起典型的网络运动比较”透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淮南师范学院的方曙光博士在“国内外网络运动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对“阿拉伯之春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和“运动”三起典型的网络运动用下表进行了详实的比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表格来源:方曙光,国内外网络运动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12月,第17页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三起运动的运动主体都是青年网民,虽然这个概念比较泛泛,但是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份子,思想较活跃,也易于参与到此类活动中来。2、从行动动员来看,分别是通过网络发起、组织,传统媒体积极参与;通过网络发起的网民自发行动,无领导者,美国传统媒体集体选择性失语;通过网络发起、组织,传统媒体积极参与,可以看出网络斗争不需要有固定的领导者,每个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和组织者,在确定性的事件中包含着不确定性。3、从后果来看,出现了政权、影响政府决策等多种形式,影响和制约了国家的发展。网络斗争这场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的战争,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网络具有全球性,每一网络斗争都可以是全球的斗争。三起运动中的“运动”是我国的网络运动,从表中可以看出,从组织、实施、效果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说明网络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必须把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从网络的普及性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而随着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4G网络及产品的推出,更为网民提供给了更加高速、快捷、舒适的网络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网络随时融入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实名制新媒体的产生和广泛运用,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和沟通,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一方面增进了感情,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主要集中体现在:1、使得陌生人能够通过分享的状态、图片,互动等内容等了解学生情况,为可能发生的犯罪提供依据;2、容易被不良思潮所感染,无意识的成为不良思潮的传播者和支持者。

网络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和使用。以我校学生为例,学校为每间学生公寓安装了网络接入口,在主要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地区开通了无线网络,实现了网络的校园全覆盖,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网络学习和生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只要能够有上网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就能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从学生的电脑持有量来看,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已经广泛的被学生使用,尤其是笔记本电脑更是学生使用电脑的主流,平均每2名学生就又一名学生使用电脑。从手机的拥有量来看,目前,手机实现了每个学生拥有一部手机,有的学生甚至拥有2部以上手机,而目前的手机基本上具备上网功能。这些都给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工作空间,也势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主阵地。

三、从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看其开展的必要性

1、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建设滞后,覆盖面小。庄秋琴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一文中指出其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展了一个专题调查,在500个大学生中,其中有99%的学生经常上网,其中有76%的学生有听过学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但只有4.6%的学生“经常浏览”,25%的学生不曾浏览过。可见,虽然很多高校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专题网,但是面向学生的内容较空泛,注重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认可,价值不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开展大学生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淡薄。虽然校讯通、飞信、QQ群、公共邮箱广泛的运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但是这些网络手段的使用更加侧重于工作的布置与督促,忽视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基本上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紧迫而必要的工作,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势必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方曙光.国内外网络运动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有理工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思想上、政治上都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全面发展的方针的实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增强法纪意识,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抵制不健康意识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激发学生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和四化大业而刻苦学习。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学生明确学习,要使他们懂得,广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需要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人才,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本领,学才能,从而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目的。

(2)要围绕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①课堂灌输,寓教于学,学生在学校主要生活在课堂中,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所有教师都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承担责任,通过各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既对学生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种教育要经常化、生动具体化,坚持正面引导。②通过多种多样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品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解决经济困难不是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高校贫困生重拾那种昂扬向上的雄心壮志,使高等学府里面的每一位萃萃学子都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给予高校贫困生心灵的慰藉和关爱。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切入高校贫困生的内心世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帮助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思想困境和心理误区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重拾信心和勇气迎接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挑战。切实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树立人生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提高高校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根本性措施。切实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是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

二、高校贫困生主体意识提升的需要

所谓主体性就是作为现实活动主体的人为达到为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能动性。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特殊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恰当调适好自己的负面心态,对其实施自我教育,发挥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贫困生的主体意识。按照矛盾论的观点,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校贫困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们自身。高校贫困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强,思想单纯质朴,心理承受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存在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教育者如果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沟通,即可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之目的。高校通过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教育是育人,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高校贫困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要注意把握好高校贫困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促进人们主体意识的转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高校贫困生顺利社会化的需要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高校贫困生由于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模糊,对自己的存在状态持消极态度。表现出不主动和缺乏独立,贬低自我价值。由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主动去实现自我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常常达不到社会对学生的角色要求,甚至遭遇失败。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的角色。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退学,有的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教导高校贫困生遵守社会规范。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他们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自己的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第二,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理想是生活的动力,当高校贫困生能够有了明确的生活目的时,他们的人生就会充满阳光;第三,培养他们的社会角色感。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教育者需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让他们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最终顺利的融入社会。

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为了交上高昂的学费,很多家庭不得不四处奔波劳作,甚至举债。而一些贫困学生却由于受到校园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校里比吃喝、比玩乐、比穿戴,甚至有的贫困学生拥有电脑、MP4等奢侈品,为了得到这些,他们不惜数次向父母开口,甚至撒谎,也使得原本更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还有的人忙于赚钱,荒废学业,同时受到社会上很多消极负面现象的影响,产生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等等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当其面对着“富裕”同学时所产生的现实差距感更另其心理受到伤害,认为社会不公正,没天理,对前途和个人都失去了希望,甚至会产生某些偏激的想法或做法,若不对这种情况及时的加以引导,很可能给学校甚至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解决好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搞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出发,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才能帮助高校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避免家庭悲剧的发生和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发生,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及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吴新颖,赵雄辉.高校贫困生的非正式支持:现状与拓展.高等教育研究,2005(4).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教育;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9-0105-03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形势、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见》在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问题的同时,也指出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问题,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实际与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生涯发展教育融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种方法一方面会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一、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十报告特别强调指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把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育人、成人、发展人永远都是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本意之所在。教育要为了人的发展,然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自生命孕育到终止的全过程,因此,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涯发展。”[1]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在由学生角色向工作角色转换阶段且面临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任何的生涯抉择都将会影响其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通过把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大学生未来就业的一技之长,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有学者认为“适应超越规律”[2]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适应超越规律”就是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由于这一规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适应超越规律”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用公式表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的思想实际,中间就是教育者的讲授。通过教育者的讲授,如何把“适应超越”规律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引起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深深思索。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完满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适应学生的实际又要超越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难题。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非常完满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适应学生的关切,满足学生思想和生活的需要,使传统的教师灌输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方向转变;使一向凌驾在生活之上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向现实生活回归,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第二,超越了学生现实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具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智慧,把个体的成长成才的需求自觉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成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3]

(三)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以学生为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充分发挥高校其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成长发展需要的全面人才。第二,要统筹兼顾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第三,大学必须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工作、生活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以“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理念,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统筹兼顾了个人和社会,将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4]

二、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目的的一致性,是生涯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性的关键点,也是生涯发展教育能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生涯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取向‘四个新一代’为生涯发展教育应有之义。”[5]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但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培养需要的人才、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从而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价值,而且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满足了人的需要,促进或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才是最根本的事情。”[6]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方面不太完全相同。生涯发展教育毕竟是源于西方教育者在20世70年代初提出的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问题的理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过于重视个人利益,过于突出个性化发展、轻视社会本位。而在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个人利益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关联性

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具有共同的目的,而且在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生涯发展教育是架起学生通往就业之路上的桥梁,“是为全民而非部分人民的教育,它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及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教育下一代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的平衡与成熟的发展,使每个国民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及自觉有用的人。这种教育同时具有具备学识与职业功能、升学及就业准备,它强调在传统的普通教育中建立起职业的价值,使学生具有谋生能力。”[7]所以,为适应学生生涯的发展需要,使其能顺利从学生角色转化成一个成熟的职业人,需要有效的生涯发展教育。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宏观层面上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本的终生教育。主要包括:“学会了解自己”、“学会了解工作世界”、“学会了解增加工作世界所需要的知能”、“学会了解学习与工作世界知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划自己生涯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为对象,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二者在理念上具有共同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有助于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三)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和功能上具有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在过程中和功能上具有关联性是生涯发展教育能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一般包括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规划等步骤,主要帮助学生知能上的发展、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职业上的发展,带领学生了解自己与外在工作世界,取得个人和外在工作环境的关联,逐步达成生涯教育的目的。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包括“知”、“情”、“信”、“意”、“行”的过程,最后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充分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启发学生的生涯认知和自主意识;通过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生涯发展教育是从“生涯认知”开始,进而落实到“生涯规划”,最终落实到就业上。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知”开始,最后落实到“行”上,也就做到“知”和“行”的统一。可见,生涯发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生涯发展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面否定,全面抛弃,而必须把生涯教育“本土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也不能弱化学生的个人本位,须把学生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潜能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而非常完满地统筹兼顾了学生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把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成才目标和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

2.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要紧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比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为此,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点、个性、技能,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生涯发展教育内容,通过有的放矢的生涯发展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规划、生涯行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的每个生涯发展行动步骤紧密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学生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3.生涯发展教育的理念必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不是在大学生所规定的课程中另外增加一门课程或另外增加一单元课程,而应将生涯发展教育的理念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此方式一直被认为是协助个人生涯发展教育最可行的方式。由此可见,实施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课程应以融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出发点,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找寻合适的章节,设计开发为生涯发展相关课程,并辅以小组合作、讨论、模拟、问题解决等多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以至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根据中央16号文件所明确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统筹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特点,笔者尝试从五个维度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框架。

1.建立“统整式”课程体系。我们应当知道,各学科或科目的分类只是学术界或政治形态的产物,彼此各自独立且界限明确。但是在社会实际中,学生所要面对和处理的生活事件和问题,却是不分学科的。真实的生活就是学生最好的课程,思想政治课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尤其是目前在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就业环境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必须把思想政治课与生涯发展教育统整,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最大关联,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模块+平台式”活动体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二者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找出二者在内容上的相似点,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把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出不同的模块,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再根据不同的模块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建立校、系两级活动平台,内容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实现双赢。

3.建立信息化的辅导教育体系。信息化时代,必须建立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体系,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除了在课堂上坚持多媒体教学外,还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BBS信息交流、理论探讨等平台,让网络既成为学生传递讯息、交流学习、交流情感、文化娱乐、探讨职业生涯的平台,也成为学生与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另外,积极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网上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很大改观。

4.建立“全程式”评估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可从学生个体生涯发展评估、个体思想政治和综合素质评估、组织的工作绩效评估三方面建立“全程式”评估体系。

5.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推进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可以将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团委、学生会有机整合,专兼结合,形成立足本职、协调统一、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应当指出的是,学生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个新引进的“产品”,特别是生涯发展教育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针对他们本国的国情提出的一套理论,把此理论引进吸收消化,不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还要考虑到我国国情,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使生涯发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成熟,使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易玉梅,彭志明.生涯发展教育:一种系统完成的教育构

想[J].求索,2010,(6).

[2]刘伟.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释疑[J].桂海论

丛,2007,(5).

[3陈平.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方法史[M].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2004:121.

[4]冯刚.科学发展观高校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61-162.

[5]李家华.赢在起点——面向未来的生涯教育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2007-08-22(07).

[6]徐长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思考[M].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92.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化构筑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61-02

随着全球生态的不断恶化,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思维逐步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更是将生态理念上升为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武装途径,除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理念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外,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生态运行问题,即:要树立新的“生态理念”,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的必要性、可行性做一简单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是其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化构筑不仅是时展对其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的认知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习惯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分解为主体、客体、环境、载体等要素来进行研究。这种要素分析法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的纵向深入,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不强的问题。而生态论观点所提倡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定向,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强调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的。[1]以生态论而不仅是要素论观点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2)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便是一个有着众多生态因子构成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总体效益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个单因素或多个确定因素,而是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状态及其结果的体现。[2]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这一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对生态系统原理规律的探究,并切实将之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协调性和连续性。

(3)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平衡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和谐、互容、共生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维持和发展,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自身具有良好的品质,而且要确保教育系统内外部之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正常进行。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不断提高系统各要素自身的品质,而且要处理好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保持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稳定和生态的平衡。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是增强其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生态思维所具有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的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理论支撑,对于增强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整体关照,增强了教育的系统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考,不仅可以发现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宏观和微观上存在的失误,而且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考察和审视,还可发现和主动地调控教育内外部的生态失衡,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地运行。

(2)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层次视角,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按照生态学层次分析(Level Analysis)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生态、群落生态和系统生态。[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层次的划分不仅是理论分析的需要,而且也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层次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地采取教育措施和手段,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态理念,增强了教育的持续性。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四个特点。[4]全面、和谐、高效是生态文明的存在基础和当前表征,而持续恒久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核心主旨和历史趋向。正是生态文明这种追求全面和谐高效基础上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人当前的、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人未来的、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追求当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要教育人们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后代人留出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可能。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而且也是合法性存在和持续性发展的现实依据。

二、可行性探究

1.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提供了思想指导

随着工业文明自身弊端的不断显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步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指导。

(1)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最新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观支撑。生态文明是人类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在生态文明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改变过去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代之以平等、和谐、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同社会共荣、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目标。

(2)生态平衡――人类面临的时代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断代式开发,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其危害程度已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如何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问题自然也成为人类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人、保障人的人类实践活动,对于该问题自然不能予以回避。它必须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不断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拯救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大会战之中。

(3)生态人――人类新文明的主体承负者,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的旨归。生态文明归根到底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生态的良性运转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失去了人,生态的良性运转是毫无意义的。[5]人作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体力量的作用,人的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和开发育人功能,不断地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由“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2.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提供了理论支持

(1)循环再生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平等共处、互动共生,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行。物质循环,再生利用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该原理认为一个健康发展、平稳运行的生态系统,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便是沿着“生产――消费――还原――再生产”这一闭合路线而不断转化、再生、螺旋式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如何,环节之间通道是否顺畅,都关系着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要做到健康平稳的运行,就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这一闭路循环的规律,从整体性出发,尊重系统每个生态因子的作用,保持各个环节通道的畅通,有效地调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平衡健康发展。[6]

(2)生态阈限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控规律,自觉把握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态,将干扰控制在阈限范围之内,保证教育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各个环节内部及不同环节之间的反馈调控机制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干扰过大,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7]根据这一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向,既要充分利用利导因子和正反馈机制来增强系统前进的动力,又要积极发挥限制因子和负反馈的调节功能,将干扰控制在阈限范围之内,使系统在新的状态中保持平衡与稳定。

(3)营养生态位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其在竞争中协同发展,保证教育系统的动力与活力。生态位是指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生态位的存在使得不同的物种之间和相同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从长远发展过程看,这种相互竞争又导致了物种的协同进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其内部的教育个体之间,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的活动之间都存在资源竞争与生存协作的问题。如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营养生态位――没有学生的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又是大众传媒,尤其是各种娱乐传媒的主要营养生态位――传媒没有了广大青年受众,其发展的动力便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由于二者在生态位上存在重叠,必然会导致它们在争夺学生财力、物力、时间精力这一营养资源上的激烈竞争,同时,通过学生这一纽带,二者又实现了有机结合和协同进化。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教育与娱乐等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既能够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不仅是生态时代的必然理论选择和必要实践路向,而且是其自身健康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大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保持其不竭的发展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任 .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6.17

2 戴 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0

3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8

4 郭 镭、张 华.生态文明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3(1):3~4

5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要性;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2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及其必要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适应外在的社会需求的同时,主体共同参与,发展和改造社会的过程。它是一个为了满足外在社会发展需要及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诉求,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1.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诉求

人虽然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类的演变是纷繁复杂的,但是人的需求取向却是一样的。人类寻求自身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教人以生存的方法和技能,让人能够较好地了解物质世界,掌握人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让人在自我创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真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为了让思想教育政治化普及开来,以吸纳更多的受教育者,把全面发展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不仅仅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关心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品德、智力、体育、美感等全方位的综合提升。与此同时,它还为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统一提供一个平台——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和谐地、全方面地、自由地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这是其社会性特征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联系由于现代生活环境的全方位开放、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而变得更加紧密,使其社会性特征更加凸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穿越时空的界限,让教育从单一的环境走向全面的社会,从独立的时段提升到人生的全程,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融入到社会大系统中,使教育与社会的其他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地不断发展,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及社会化进程。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路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特征的终极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1.教育对象普及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运行的要求以及社会化的第一表现都是教育对象的普及。“所有的政治只要它不是一时的统治手段,而是对基础的巩固和延续的话,那它必然是全民的教育”。精英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政治教育,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军人、学生以及国家干部,大多是采用“单位教育”的方式进行,往往只重视学校教育及党政系统的教育,忽视了社会的整体教育。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的层次划分日益复杂,出现了很多新人群——外资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与此同时,趋于统一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不同的利益人群提出不同的利益要求。对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完全顾及到层层面面的群众,让很多新兴的阶层与固有的教育视野脱离,排除在固有的教育系统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涵盖面不广可以通过近几年发生的公共事件反映出来。

于是,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全民普及化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中,要突破固有教育模式的限制,让各个阶层的群体加入到政治教育的范围中,把原来处于盲区的新兴群体、流动人口以及社会闲散人员等都纳入教育对象的范围。与此同时,教育要做到使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接受,就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普及化得到进一步凸显。

2.教育主体全民化

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一些人误认为只是在阶级、政党等专职于思想教育的人中开展的教育。但是,现代化教育的全民化导致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应该从原来单一的学校、军队、政府等国家组织转向全社会,逐渐地融入到社会的运作中,让全民参与其中,让整个社会共同地分享和承担,使其变成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达到全民的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合力育人、齐抓共管的局面,使教育一体化,建立社会、集体、个人共同运作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另外,教育对象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地在增强。他们独特的个性化想法影响着其他的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从而形成客体主体化,即社会成员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每个机构、部门,每个人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这并没有削弱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在其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仍然是思想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

3.教育时间终身化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终身化是其过程的必然结果,并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当中。人一生不停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角度来讲可以让其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等的关心得到长久的、融洽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自身孜孜不倦地接受长久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个体的角度来讲,能使其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其本身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的不断开放,外界的干扰因素也逐渐增多,社会成员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终身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单位是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形式单一且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它的侧重面、侧重点主要归结于正面的、正规的、直接的教育,也都具有时间集中的特点。如果教育者离开了学校和单位,步入社会,大部分的人甚少甚至没有机会再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终身化就是要改变原来集中性教育的特点,让其渐渐地扩展到采用各种手段进行不拘于时间的即时教育;让其在成人、入职后、乃至人的一生都可以开展。个体可以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创建自己的意义价值,不停地开展与社会、自然、自我之间的对话,会使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相适应。

4.教育空间网络化

社会主体因为我国经济成分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就业岗位方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分散性、层次性、流动性的特点,相当数量的个体和群体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体系。这一新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具体地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处和社会每个成员,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真正结合和契合。所以,构建一个将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社会等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性的思想道德建设综合教育系统,开创一个全方位教育的格局,建立一个一体化、互相协调的综合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首先,为了奠定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注重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学校在德育实施中应发挥主体作用,全面、系统、正规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地规划教育实践,让教书、管理、服务三者实现和谐统一。第三,积极调用社会资源,提高全民参与度,深入挖掘、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德育实施范围,让教育延伸到社会活动的每个方面,让人们在社会中,处处都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5.教育手段载体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载体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不断的创新。第一,载体多样化。经济、文化、管理等工作方面、日常生活方面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管理折射出导向,通过服务体现出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应大量地利用传媒、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文化基站等载体,增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达到教育性同时代性、服务性、娱乐性、多样性的统一,将教育融入到管理、服务、娱乐中去,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第二,手段现代化。借鉴、利用网络传媒等新鲜、创新的科技成果为教育者提供生动丰富的教育信息,为共享资源提供一个开阔的平台。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以及大众的传播媒介,让群众接受到开放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理论灌输、情操陶冶;通过高速度的信息传递,让信息传播更广,增加反馈,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含量的增加来提高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科学性,让教育更富有活力和生机。

6.教育内容生活化

受原苏联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人主体性的发展需求,其内容远离了社会的生活,没能真正融入到受教育者生活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最终归宿都应归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应融为一体,将教育回归于生活,达到个体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一致。思想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水平,重视其现实生活需要;应以生活为立足点,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要努力让背离了生活的理论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回归到现实中,形成更容易被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要避免理想化,也要避免平庸化;不仅要体现出内容的先进性和理想性,也要体现出现实性和可实施性;尽管其重点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但强调一些生活常识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行为规范也是很有必要的;还要关注国家利益,关心了解人们的精神追求,考虑到人们的现实利益,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从而达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劲松.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2]张澍军. 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德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8).

[3]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