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思想教育建设全文(5篇)

思想教育建设

第1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一、全面总结与承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过往成就

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全面总结与承继学科建设的过往成就,在系统梳理与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建设的对接传承。对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新构想,首先要对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进行系统总结和理性反思,全面承继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就与研究成果。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总结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进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正可谓适逢其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自从1988年6月原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会议上被正式提出以来,在过往30多年的建设中,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相互促进,致力于学科与专业的基础建设;在实践层面致力于为改革开放扫清观念羁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借鉴,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清除思想障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和初步的框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伴而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启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标识。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至少在如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服务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市场经济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为新时代续写学科建设新篇章打开了思路;为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教材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经验;为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积蓄了力量、准备了队伍。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应对时代变革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在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论证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厘清了研究对象;讨论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模式与方法;探索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确立了“通观比较、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学科比较方法框架,提出了“比较、借鉴、提高”的比较研究范式,明晰了主要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比如,学界关于东亚和东南亚有关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分析,对于有效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学界对于西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对政治社会化过程即人们如何了解政治、人们的政治观念从何而来等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在较高的概念层面上把握“宏观图景”,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系统梳理,从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上为认识当今西方的公民教育提供了历史和文化依据;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研究成果不仅直接推动了我国“四有”公民的提出,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而且推动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正式提出。诸如此类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和积极的作用。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科建设与教材编写有了长足的推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属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一无所知(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除外)的情况下开始起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开展了相当规模的研究,体现了这个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势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30多年学术研究的积淀,而且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也已今非昔比,其基础建设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把握与确定比较思想教育学科建设的时代方位

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精准把握与确定学科建设的时代方位,在理念更新与转换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已有基础上致力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和深度突破,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上进行批判和重构,最终达到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就学科体系构建而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目前进入了瓶颈期,亟待进一步推进,从“基础建设”走向“体系建构”,从“服务中心”走向“彰显特色”。当今日中国再次面临时代更迭、中西碰撞,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的局面,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能够为国家发展带来怎样的思想启示与决策参考?社会政治环境又将如何影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构建?这些问题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因此,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首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进行理念更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从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巨大的跃升。如果说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基本研究对象,重在介绍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做法,那么,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要相应地由批判吸收借鉴国外基本经验向在国际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转变,从“引进外国经验”到“表达中国声音”转变。同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路径要做调整与转换,探寻从基础性建设到体系性建构的进路;在已有基础上致力于学科体系的系统建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研究的范围要拓展延伸,增强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方向、大潮流、大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以“贡献人类”标定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屹立于世界的时代方位。其次,要探求新时代坐标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在新时代坐标中,推进研究范式从新时期的“比较、借鉴、提高”转变到新时代的“比较、批判、超越”。新时代比较研究范式将比较研究方法与批判研究方法相结合,贯彻“在比较中批判”和“在批判中比较”的方法论理念,致力于反思与鉴别。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话语的主动引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过往30多年里基本处于倡导和描述研究状态,“呼吁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阐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某国或多国不同时空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手段、方法等进行介绍”。[2]如果说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照着说”,尽量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介绍过来,那么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就应该朝着“接着说”、“我要说”而努力,尽可能提升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解释、转化和创新的能力,使研究从就事论事的状态上升到哲学和科学的高度加以分析判断,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再次,在新时代视野下精准定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新时代视野下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找准符合本学科特征的基本范畴并对其进行界定,辨析其中的内在关联。根据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其基本范畴可以从本体范畴、认识范畴和价值范畴进行定位,分析其中每一类别中特定的具体范畴。本体范畴考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体意义上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规范和统一,对其本质进行深度挖掘,并力求在国际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丰富和充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识范畴考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的概念指称和边界等。在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势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延伸。价值范畴考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和功能的概念界定、属性和原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塑造好中国形象,表达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三、科学规划与设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科学规划与设计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在缜密构思和精细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建设的重点突破。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学科基本问题的阐释为逻辑起点。要抽象概括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有的基本问题,构建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为内核的学科体系。“应抓住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学科意识、研究范式、发展路径和支撑体系等方面探索加强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3]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其中的诸多要素进行研究,厘定学科概念、明确学科对象、构建学科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等,工程庞大,任务艰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瓶颈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核心问题是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欠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渐次推进的过程。要将学科中基本的和核心的概念、范畴、范式的界定和论证作为突破口,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科学的框架体系。因为这是制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系统构建的瓶颈。一方面,学科体系构建要以对学科基本问题的阐释为逻辑起点,由此开启、拓展乃至延伸出各分支理论体系,通过整合、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完成学科体系化构建的任务;另一方面,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律的认识,必须从纷繁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属于比较学科特有的基本问题,并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考察论证,揭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特征、关系等的本质和规律。从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切入,可以有效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概而言之,一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夯实学科理论基础;二是将比较方法与批判方法相结合,提供有效研究范式,从理论层面统摄各种研究方法,使其成为规范学科研究的理论工具,提高研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学科体系的确立提供方法论保障;三是对基本范畴进行精准定位,明晰学科基本的概念体系。要在新时代格局下重新诠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实现从原则性笼统说明到深入的具体论证。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将原则性阐释具体化。科学实践观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更具针对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伴而行,同样,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伟大实践为基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探寻属于全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彰显时代精神;这种实践活动是秉持人的主体性理念,以实践的方式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实践活动是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的批判和重构,最终达到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只有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才能确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才能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推进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对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理性认识,也是为了应对全球危机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空间上涵盖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目标是总结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高度吻合,能够对研究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未来,我们要找寻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价值,提炼关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生存意识、共同体价值取向、共同体治理意识、共同体责任意识和共同体参与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互通有无,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和范围,逐步提升合作交流的效果和品质,最终实现建构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命运共同体目标。比较学科建设要秉持文化取向的开放心态、理论构建的开阔视界以及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创新思维,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打造成一个在批判的基础上吸纳和融合外来知识的开放性学科。在承继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缜密构想和精细设计,在新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续写新时代学科建设新篇章,实现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跃升。总之,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在国际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丰富和充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在学习、互鉴、兼容中保持向前发展的活力。这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参考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国际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色,同时在解决不同民族国家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问题上,凸显中外交流和对比分析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上官莉娜,李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方法及发展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第2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工作的两个不同范畴,但二者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二者之间即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拥有很多的相同点。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任务目标上具有同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国家政策和世界形势,树立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利用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内部的一切的人员、物资和活动促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文化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更健全的人格,辅助素质教育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给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此在任务目标上具有同质性。其次二者在目标对象上具有同质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对象都是在校的高校学生。而且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积极的引导,本质上也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此在目标对象上具有同质性。同时二者在最终的作用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都是对让青少年人生选择更正确,行为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而且不管是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一方面取得效果,都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最后二者在研究领域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虽然说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实际上可以发现二者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都是通过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而且思想文化的内容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从而通过这些科学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武装,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导。

2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2.1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之间共同发展缺乏重视

虽然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之间的一些联系逐渐为人所知,但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还是习惯性的将二者作为两项完全不同的工作进行。导致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同时学校对于二者之间的重视程度也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都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授课。而校园文化往往还停留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例如在学校张贴一些标语,或者是在教学楼内的走廊上展示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更加注重这些文化形式的构建,忽视了校园文化实质内涵的传播。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多数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缺失。

2.2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滞后

一项行为决策的实施需要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然而目前无论是高校工作人员还是相关研究学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有人认为二者应该被放在统一的管理层面对相关工作部署和设施布置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思想健康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然而也有人认为,二者虽然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同质性,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因此只需要各自独立的开展即可,并无必要将二者联系起来。这种观点上的争论,给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开展带来了阻碍,一些学校也对此持保守观望的态度。

2.3外来文化的冲击

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服务的。然而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我国意识形态权威、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职业选择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尤其是青少年尚处于正在发育的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以往他们只能接受学校教育中正确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熏陶,但是在当今社会他们有太多途径接触到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和思维方式。为此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4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也为思想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进行有力的指导和把控带来了麻烦。众多网络信息未经筛选就大量被在了互联网之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侵袭,而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接触互联网的监控力度十分有限,因此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互联网上一些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走入歧途。而且互联网各种丰富有趣的信息和游戏让学生对承载校园文化的一些形式和活动不屑一顾。所以能够看出互联网发展某种程度上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2.5缺乏专业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其他学院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的教师兼任的,而很少能够聘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所以教师的相关专业素养不足,从业教师的稳定性也较差。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是由学校管理部门根据一定的主题通过一定的物资和活动,而缺乏专门的相关人才。一旦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专业人才将变得更为缺乏。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理论联系进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让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发挥出来,就很难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改进策略

3.1建立和完善共同发展机制

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充分认识二者互动促进的行为方式,了解机制运行中的所有影响因素,为机制的运行提供充足的动力,才能够让二者更好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3]。首先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也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在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教授相关法律知识时,可以通过学校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模拟法庭或举办法律案例知识讲座等等。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形式,提高学生对遵纪守法的重要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也让全校形成学习法律知识的热烈氛围。

3.2丰富载体,提高宣传力度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宣传阵地。为此要促进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也需要丰富载体,从而扩大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首先应给充分占领学生经常使用的各大新媒体,例如成立专门的校园新闻网站,对学校内的重大事件及国家层面的重要精神以及优秀品质的代表进行宣传。同时利用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相关的知识进行推送,并在线上举办一些相关的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此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及时和学生交流互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更好地引导和把控。

3.3发展主体,增强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不能只通过课本知识和宣传标语实现最终目标,要真正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进来,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使二者真正发挥出巨大作用[4]。为此首先学校党政工团干部以及辅导员、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作为开展此项工作的主题,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然后再从教职工和学生队伍中吸收接纳优秀的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队伍。最后加强所有队伍内队员的工作能力和整体合作意识,从而再形成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水平。

4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近年来我们逐渐对这种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并未将这种练习应用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之中。本文从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目前二者面临的共同困境,从而对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以期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质量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柏慧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以石家庄市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44-47.

[2]孟晓平,夏巍.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1):140-144.

第3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社会实践

一、启发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更是能够改造自身、改造社会以创造新的更加合理的未来社会的人。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社会环境趋向开放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实现社会化与生活化,离开社会管理这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向实践转型,无法实现对自我的突破和对社会的突破,甚至无法稳定的存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唤醒与树立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启发、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培养社会成员。主体性意识的唤醒不仅能够培养人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固化这种能力,彰显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能够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活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广大社会成员欠缺主动接受、有序参与的愿望和能力,结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政治控制的手段,达不到公民自律、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自觉的去维护它、发展它才能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合理互动。因此,构建启发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真正的培养社会成员的改革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就是指将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以平易近人、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在社会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受到无形的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隐性的教育方法由于拥有潜隐性、普遍性、轻松性等优点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要通过社会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社会风气,用浓厚的社会文化无声无息的熏陶、感染受教育者,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悄无声息的发挥其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其教育目标的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出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在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的同时,着眼于他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管理的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三、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

和以往单向度、直线型的社会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向着全方位、网络化发展的新社会。自上而下的层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应该交错使用、取长补短,在适合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另外,应该把电视、广播、电脑、网络、手机、微信等这些先进的工具纳入自己的应用范畴,通过它们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从而形成对话、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社会管理由于具有较广泛的覆盖性和较强烈的实践性,能够为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方法提供具体操作的场所和领域,而这一先进的、全方位、网络化教育方法的构建也将有利于思想政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促进社会管理向人本性的转型。

四、灵活性、艺术性的教育方法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形式上,可以利用科技成果、利用手机、电脑等各种网络平台,采取具有感官刺激效果的声、光、电等的有机结合,增强立体、动感的特征、增强吸引力;也可以发挥文化育人的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使教育目的在无声无息中实现;还应该“道之博爱”,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平等之爱,以真挚的感情去关爱、尊重、打动受教育者,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当然,构建灵活性、艺术性的教育方法不能仅靠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性、艺术性的转变能够加深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也能够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也反过来能够为其方法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领域。综上,首先,要依靠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对网民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其次,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启发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净化虚拟的网络社会环境。再次,要构建灵活性、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开发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最后,完善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构建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宿舍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教育

宿舍是当前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娱乐以及思想交流的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同样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之中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是宿舍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要素的集合对于宿舍成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趋势等产生引导和导向的作用,进而宿舍成员之间通过思想的交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使得宿舍成员之间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不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一旦形成,传播的会很快,同样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也会得到非常快速的传播,影响身边其他人。2.陶冶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起到陶冶宿舍成员的情操,净化宿舍成员的心灵,帮助宿舍成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典雅健康的宿舍文化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都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促进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现如今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网络文化与宿舍文化相结合,不良的文化会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1.健康典雅的宿舍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数量比较多,这些学生的自理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比较的差,受父母的保护比较好,对于社会的了解也不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能会稍微有不适应的感觉。大学时导学生增强适应能力的一个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健康典雅的宿舍文化都够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这样大学生才能够以更加饱满丰富的精神状态迈向社会。2.健康典雅的宿舍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大学之中,学生们进行生活学习以及娱乐主要就是围绕着宿舍群体开展的,都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的,宿舍的成员们一起上下课,吃饭以及学习,在大学之中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大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主要程度上也是依靠着整个宿舍成员的学习氛围决定的。3.健康积极向上额宿舍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健康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之中生活大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们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修养。

三、以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1.转变领导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前提就是要转变领导观念。现如今存在一部分的学校领导认为宿舍只是大学生的一个住所,宿舍文化并不重要这样错误的理念,对于宿舍文化建设并不重视。因此学校领导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将大学生宿舍精神文化建设与观念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进行宿舍文化的整体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同时改变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在课堂之上做的观念,将大学何时能宿舍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2.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思想教育应该依托于一定的活动来进行开展,所以学生应该开展多彩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思想教育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门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用这样的方式来摆脱社会之中一些糟粕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侵蚀。比如说学校可以根据宿舍成员的特点长处举办书画、乐器等各种比赛,也可以举办宿舍文化建设大赛,这样既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也能够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宿舍成员的距离。综上所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能够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不懈,促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永青.宿舍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

[2]唐伟优.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第5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

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党员干部群体在各个行业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做好党内思政教育,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教育引导的全面性,从价值引领作为教育的起始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从人文关怀的渗透,贴近党员的思想发展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同时,要重视引导党员群体树立自我约束意识与能力,根据思政要求规范自我行为。

一、党风廉政建设中思政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价值观念对于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经济建设仍旧处于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的综合发展状况来看,建设重点的规划符合我国的发展需求。然而,在这种社会建设重点的引导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道德观念体系的维系与建设。这种风气同样对于党员群体的思想有所影响,促生了腐败状况的出现。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下,思政教育受到了冲击。另外,在开放的文化状态下,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也会对思政教育带来冲击,并且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1]。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出现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在现阶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的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同样对于党员群体也造成了影响,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密集的接收到不同类型的信息冲击,随着认知增加,相应的思想稳定构架却未能建立起来,出现的思想困惑较多,从而使得政治态度发生改变,信念理想受到冲击。思政教育的模式相对较为传统,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程度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思政教育采取的多数是集中接受教育的方式,对于个人的关注有所不足。与互联网信息冲击中强烈的针对性信息推动相比,思政教育的模式不占有优势[2]。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一是积极宣传学生在易班平台上的注册率,点击率以及阅读量。二是积极宣传大学生关注各自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成为集学习强国、湘江战役、书记领读经典等多模块为一体的红色网络平台。三是同学们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原创优秀作品。

(三)社会环境变化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客观社会环境在持续的发生着变化。党员干部群体通常属于各个单位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岗位,因此通过自我的工作以及思考,敏感地察觉到社会客观环境发生的变化。如,在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前一阶段中建立起的许多观念就会受到冲击。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抗外部世界的多种诱惑,是党员干部群体在廉政建设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问题。然而,现阶段腐败的实际情况与行为越来越复杂,不仅包括着经济诱惑等利益模式,也包括其他的模式,会对于党员群体产生精神的腐蚀。

二、党风廉政建设中思政教育的优化应用策略

(一)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用多面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工作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教育的体系构建较为成熟。在党风廉政相关的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应用多面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现阶段思政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社会实际,构建出正确的价值体系,引导精神文明建设,并且达成缓解、减少社会矛盾的目的,提升人内在的道德素质。1.要注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教育工作的理论工具,通过深刻地学习与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员干部群体能够得到集中的精神启示,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建立一个个人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够脱离实际,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现实状况,结合党员干部群体的思想发展需求,结合现实进行引导。例如,可以邀请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习上较为突出的党员干部,应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说明自己实际生活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方式,引导更多的党员提升觉悟。相对于其他的思政学习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具有根本性,是坚定不能动摇的。2.要结合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想教育。思政教育中理想的建立与引导有着较为充分的群体化环境,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地表示,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相应的群体性环境中,个人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共同的理想也能够帮助个人审视自我,规范自我的思想与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仍旧处于发展阶段,作为社会建设发展中坚力量的党员群体,需要应用理想的力量,应对现实社会中种种诱惑,实现个人道德品质与集体发展需求的合一,充分发挥奉献精神,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在这种理想观念的引导下,贪污腐败等带来的物质与金钱诱惑,将不能突破党员群体的精神防线,进而相应的党风廉政建设事业就会有所发展[3]。

(二)优化思想教育宣传的模式。在思想教育宣传的模式上,要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予以充分重视。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相关的宣传,能够带来更佳的宣传效果。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可以得到增强。二是在信息手段应用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相关组织者能够与广大的党员群体进行更多种模式的互动[4]。另外,通过信息方式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也可以对社会环境的改善发挥积极作用。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是在党员群体内部进行的。不能忽视的是,相关的工作状况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宣传力度下,不仅党员群体能够接收到思想宣传与教育,社会中其他的群体也会获取相关的宣传内容,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5]。

(三)抓课程,着力在育人导向上下功夫,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自我教育。根据“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逐步构筑起“三全育人”大格局,打造思政课程、专业课思政和通识课思政的“一体两翼”共同体[6]。在思政课上,要旗帜鲜明地讲好党的建设要求,树立坚定的政治导向;在专业课程上,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要素,教育引导学生把专业能力融入到祖国的建设发展、党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在通识课上,要加强人文精神和国民素养的培育培养,发挥好合力育人作用[7]。不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通发展,建立课程交流共享机制,搭建课程合力育人平台。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作用。党员群体是成熟的社会人,参与着各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对党员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关注,需要通过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的重点理念,进行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行为的规范。应用这种方式,党员群体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关注自我的道德状况,关注自我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道德素质,促进党风廉政的建设工作[8]。

(四)注重队伍的建设,着力在协同创新上下功夫,关注思政教育相关制度的建设。着力提升专职党务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建立工作协同创新机制,以党建促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职业理想、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到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9]。在国家的治理中与党的建设中,制度的建设重要性高于人的能力应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对我国的社会治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同样十分重要。根据相关的制度,能够将各级权力机构的职权范围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中,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现阶段的思政教育机制进行观察,需要强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做好制度建设工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