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思想宣传文化范文

思想宣传文化全文(5篇)

思想宣传文化

第1篇:思想宣传文化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

博物馆可通过陈列和宣传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茶文化发展的整个历史。沿着历史轨迹,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茶文化进行多视角的解读和深入学习。以博物馆为物质载体,对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时展趋势,以及社会大众的文化理念,科学的制定工作方法和宣传模式。博物馆可围绕茶事、茶具、茶诗,以及与茶相关的艺术作品,多样式和多形态的宣传和推广茶文化,进而逐渐形成完整和丰富的工作体系,持续的增强茶文化传播力。

1茶文化传播过程物馆的功能定位

1.1展示功能

博物馆是茶文化传播和宣传的物质载体,对深入和长期的宣讲茶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不断提升茶文化传播力的整个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将我国最优秀的茶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领域,并对艺术化的作品进行长期的展示。博物馆在历史文物保存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鲜明的优越性,应充分利用其具备的展示功能,对茶文化的传播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改变以往茶文化的展现形式,要根据大众审美情趣和文化体验需求,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1.2文化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保存和管理重要书籍的重要场所,本身具备天然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属性。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应以博物馆为媒介,获得多渠道和多方法的传播和发展;应将茶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组织不同的活动,将重要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大众群体中。从这个层面来看,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博物馆需发挥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管理人员要根据目前社会文化发展形态,以及大众的主流文化观和价值观,对茶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进行优化,准确提炼茶文化蕴藏的儒释道思想,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抓手,引导和启发大众深度和积极的进行学习,最终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1.3宣传功能

借助博物馆,可对与茶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物历史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吸引大众进入博物馆欣赏优秀画作的过程中,利用艺术形式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甚至以茶文化元素为主,对博物馆的工作环境进行创新设计,继而为茶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提供更多途径;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宣传功能,不断增强茶文化的传播力,并能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茶文化需科学的渗透到博物馆管理和信息服务中,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推广茶文化,使人们对中国历史和饮茶习惯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

1.4赋能功能

博物馆可专门设置茶文化研究和探讨的议题,进一步深挖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对茶文化传播和育人作用进行进一步赋能。从某种角度来说,博物馆在优秀文化传播和历史发展进程记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使命,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方法进行不断创新,继而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而博物馆在管理和经营方面进行持续化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继而对茶文化的传播进行有效的赋能。利用博物馆优秀的人才,对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和作品进行整理,并将重要的茶思想和茶精神渗透到不同的体验活动中,利用这样的方式,可大大提升茶文化传播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博物馆的创新发展,这会采集和收集更多与茶文化相关的优秀书籍或作品,继而不断丰富茶文化体系,由此达到显著的赋能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茶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博物馆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赋能功能,对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更多可能性。

1.5催化功能

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深入了解的意识和兴趣,博物馆可抓住重要机会,对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内容扩充,即与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科学的融合。根据普通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将茶文化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当中,继而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行有效的催化,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和书籍存储方面的优越性,借助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吸引大众自主和积极的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甚至,参照文物设计现代艺术作品,并合理的融入茶文化元素,以此为新的手段对茶文化进行传播。亦或者博物馆可利用知识讲座,深入讲解茶文化内涵,确保人们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做人道理。由此,真正发挥博物馆的催化功能,对茶文化体系进行优化,并催生新的茶文化展示和传播方式。

2传播茶文化的现实意义

2.1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

茶文化凝集的是不同时期普通大众和匠人的智慧与经验,对人们思想成长和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汇总,可作为重要的教育素材和资料融入到各种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活动中。无论是面向学生群体,还是面向社会人员,都可利用茶文化进行深刻的文化教育。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可使我国大众对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思想建立深刻的认识,还能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引领和感召,对为人处世、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认识。我国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传承优秀文明和弘扬重要思想是主要目标,但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大众产生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则更加重要。文化的发展要高质量服务于人的现代化,使人们在学习先进思想和优秀茶文化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而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

2.2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弘扬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茶文化体系不断获得扩充和丰富,应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深度结合。茶文化中蕴藏深刻的哲学思想,并记录重要的历史考古知识,且涉及经济贸易、医学保健等知识。茶文化中不仅记录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还推动科技、美术、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尤其,茶文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历史进行准确的记录。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进行有效弘扬。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记录和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国际大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要围绕茶文化进行多样化的叙事,利用生动的中国历史故事,有效的弘扬我国独有的民族精神。甚至,利用蕴含爱国思想的茶诗,使国内外大众真正感受到中国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茶文化体系的丰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介绍既往采茶经验和饮茶礼仪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的宣讲和介绍我国历史。从这个层面来看,对茶文化传播力进行提升,对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优秀的中国历史既要形成深刻的民族烙印和记忆,还要对国外各界人士产生深刻思想影响,以此才能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构建话语权。

2.3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本质

茶文化与我国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茶文化发展的,伴随社会的变迁和历史更迭。不同时期茶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展现的都是特定时期的民俗风情和社会风尚。传播和发展茶文化的过程中,可引导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在学习茶文化中蕴藏的茶思想和茶精神的过程中,可使人们认识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的深刻性和先进性。茶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释,云集国人的先进经验和智慧,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应以茶文化为载体,多手段和多方法的弘扬中国茶道精神,并对中华文化的本质建立深刻的认识。我国作为崇信尚德、遵从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和平的民族,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环保事业和人类文明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我国应全面和多渠道传播茶文化,将我国先进茶道精神传播于海内外,使更多人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民的伟大。

3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提升的基本思路

3.1从商业视角构建茶文化传播模式

关于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的研究,相关人员既要注重深挖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还需对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建立新的认识;既要做好先进思想和优秀文明的传播和传承,还要对茶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博物馆管理人员应根据茶文化特点,从商业视角构建茶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若想真正提升茶文化传播力,就必须对传播的渠道进行不断拓展,并生成更符合现代文明的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可将茶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人们生活和消费活动中,通过设计具有创意的产品,吸引更多人对茶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借助可引起年轻人注意力的产品,对茶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这样,不仅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还可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茶文化精髓需合理介入商业领域,博物馆需与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以茶文化为着力点,开发和设计高质量的文创产品。博物馆可专门开设现代艺术作品销售店面,吸引人们欣赏历史文物的同时,令他们对现代文创产品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购买的欲望和动机。产品在市场获得大量流通后,可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渠道和广阔空间,由此大大提高茶文化传播力。

3.2加强茶文化内涵的提炼和宣讲

茶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科技、美术、小说、歌舞、诗词、商业、经济贸易、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茶文化可作为独特的设计元素,应用到产品外包装设计中。而博物馆对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和重点,否则将会弱化宣传和推广的效果。博物馆需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效提炼,并将重要元素或思想融入到人们熟悉的环境和领域中。茶文化内容过多且极其复杂,若不能加强茶文化内涵的提炼,将不能凸显宣讲的重点和文化深刻性。博物馆应安排专人对茶文化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有重点和主次的将其进行展示和宣传。例如,与诗词和歌舞相关的茶元素,可与现代的艺术表演活动进行融合,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艺活动。与科技和教育相关的茶文化元素,可应用到文物展示和革命文化宣传方面,继而最大程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思路,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不同活动中,以此更加显著展现茶文化的不同特征和特性。博物馆需充分概括茶文化显著美学特征,并对其宣传和展现形式进行创新,由此才能真正提高茶文化传播力。

3.3茶文化需实现多圈层覆盖

在茶文化传播的常规情境下,博物馆主要是面向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人员开展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虽能达到一定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但不利于茶文化的市场化和大众化传播。博物馆要面向社会所有人员,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活动,将茶文化深度渗透到不同圈层和人群中,要根据不同圈层人群的文化素养和个性化需求,针对性的进行内容供给,最终实现多圈层覆盖茶文化,继而达到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博物馆茶文化传播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4.1设计和开发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

大数据时代下,博物馆应借助技术手段增强茶文化传播力。依托VR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开发和设计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在线上和线下多维空间宣传和推广优秀茶文化,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实体空间,以及既定的工作场所和环境,要持续的向外延伸和扩张,在不同空间和场地,宣传和推广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同时,博物馆需对文化输出和展现的形态进行创新。例如,将与茶文化相关的歌舞和诗词制作成动画视频,并借助VR技术进行跨时空的播放和展示。或是以茶文化为切入点,组织特色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吸引不同人群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和鉴赏。对茶文化做好二维平面展示的同时,要构建三维立体展示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茶文化的传播力。博物馆可将采茶、制茶、饮茶的相关技术和文化制作成有趣的纪录片,并在多功能展示厅进行循环播放,或是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在更加开放和宽阔空间输出中国传统茶文化。博物馆需根据市场和大众个性化需求,设计和开发数字化多功能展示厅,并动态的更新展示内容和形式,以不同方法和手段传播和宣讲茶文化。

4.2茶文化元素巧妙应用于博物馆景观设计中

博物馆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茶文化元素巧妙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如将茶文化元素嵌入到博物馆建筑景观中,使路过的行人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将博物馆打造成集历史与休闲于一体的体验馆,为大众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人们在参观博物馆内部和外部景观的过程中,能被茶文化元素吸引,继而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意愿。博物馆可在重要的回廊和透明的圆柱中添入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茶叶,继而引起参观人员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他们围绕茶事活动对茶文化展开深度的探讨,并利用LED展示茶叶的不同功能,自然化的传播和讲解茶文化相关事宜。博物馆要利用茶文化凸显建筑物的生态性,并借助特色的茶文化元素,对建筑物外观和场馆环境进行美化。运用这样的方式,可创建一个潜移默化文化熏陶环境,将茶文化无形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4.3基于博物馆实现多主体宣传茶文化

博物馆管理人员需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对茶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形成新认识。既要发挥博物馆文化宣传的核心作用,还要与社会组织展开密切的合作,实现多主体的宣传和传播茶文化。一方面,博物馆可与各个社区进行合作,分批组织群众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博物馆需与不同经营范畴的企业展开战略合作。例如,博物馆与茶企组织和举办茶叶品鉴活动,更加科学的宣传和讲解茶文化和茶叶功能,并将茶文化与医学保健进行融合,以此扩大茶叶品鉴活动的受众范畴。此外,博物馆与营销企业展开长期合作,围绕茶文化宣传和推广项目,设计现代化的营销和宣传策略和方案。充分利用虚拟网络空间的作用,跨越时空和突破地域限制的进行茶文化传播和宣讲。博物馆、企业、社会组织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平台和资源,有效的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结语

第2篇:思想宣传文化范文

互联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的优势在给人们带来工作和生活方便的同时,也给庸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生存空间。这些文化垃圾信息对企业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从客观上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网络技术先进,互联网站在数量、规模和影响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使得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挑战。从主观上看,一些国际敌对和反华势力正千方百计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的同时,也加紧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渗透。一些非法组织利用互联网搞乱人们思想、危害社会的黑色信息,对企业员工的危害性也不能低估。而极其复杂的网上交流,也给一些别有用心或心理不健康的人以可乘之机,极易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和职工思想及行为的因素。因此,如何舞好互联网络这柄“双刃剑”至关重要。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对此,人们无法回避。站在争夺21世纪思想舆论阵地制高点的战略高度,研究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开展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刻不容缓,是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开展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思想工作适应发展需要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

我们要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形势出发,深刻认识开展网上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快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企业互联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源,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加强企业“局域网”建设,形成一个外与社会信息通道对接、内与企业各单位信息网络相通的体系;要不断完善企业“局域网”的功能和作用。打破目前企业“局域网”仅限于与企业形象宣传、生产经营活动相关信息的状况,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增设更多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内容和特色栏目,这是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前提。一些企业在网上开辟了“厂长信箱”“、书记热线”等就是很好的做法。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要利用网络加强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掌握运用网络宣传的规律和特点,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想信念、实事政策、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等教育,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职工队伍。企业各级党组织要以宣传教育部门为骨干,积极组织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多媒体教育软件,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渗透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功能。重视互联网络行为的道德教育。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带来了网上责任行为模糊和道德行为失控的问题,一些职工利用网络比较隐蔽性的特点,随意在网络论坛对企业发表不文明的言论,甚至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人身攻击。为此,企业要切实采取“网上”和“网下”综合治理的方法,积极开展“网上文明”活动,建立健全网上道德规范要求,加强管理,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清除网上垃圾信息,有效隔离腐朽没落文化的不良侵蚀。同时通过制定有效的约束管理制度,大力加强对上网职工的日常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营造自觉抵制网上不良思想文化的良好环境。

大力加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网络队伍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既精通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求实的精神,通过熟练使用和驾驭互联网络技术,积极有效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从而促进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化并走向深入。(本文作者:毕永丽 单位:胜利油田高培党校)

第3篇:思想宣传文化范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挑战为动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企业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新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为了促进发展,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知识,这给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长期积聚的深层次矛盾暴露了出来,职工面临着新的压力。首先,目前,进入企业的职工大都是九0后、八0后,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观念也新,这给企业职工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自我意识强等问题,必须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其次,职工思想更为开放。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影响下,职工视野更为开阔,能从多渠道获取最新的消息,这要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出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再次,面对新形势,职工难免会产生思想压力与困惑,思想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而来自外部的思想观念又会影响职工思想,这会使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旧方法转变。如果还用传统思想对待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会迷失方向,如果沿用传统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会不适应现代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解、尊重他人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所以,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尊重、理解他人的原则,切实解决职工的思想实际问题,为职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尽可能满足职工自我发展的需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职工的危机意识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充分发挥作用,用目标、典型榜样激励职工,提高职工队伍的理论修养与职业能力,从而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有机结合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注重培养职工的文化素质,让职工认识到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从而引导职工树立新的思想,打破旧的模式,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管理手段等,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三、真正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深职工的认识

新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职工掌握其深刻内涵,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用以指导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职工时,要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调动职工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自觉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这是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其重大使命。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创新企

第4篇:思想宣传文化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宣传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愈加深刻。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校园精神风貌,是大学灵魂所在,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工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宣传中的作用,高校需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宣传路径。这对展示高校校园风采、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和增强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新媒体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指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外文化活动当作主要内容,将校园当作主要空间,将育人当作主要导向,将校园精神文明当作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其类型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2,3]。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4],广大师生的文化修养是其体现。高校的每一位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宣传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二)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新媒体最初起源于美国,在1967年由P•Goldmark提出,主要表现为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手机、电脑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挖掘、资讯整合等服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的媒介。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与新媒体紧密相关,并且享受其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形式、资讯整合范围、传播时效等方面都呈现了鲜明的特点。1.传播主体的交互性。新媒体改变了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由单向变成双向。信息和接收信息双方都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有效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传播与交换。2.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报刊、广播、电视到新媒体时代的Micro-blog、Twitter、WeChat、Microvision、Tiktok等,集文图声像于一体,实现即时、无限的内容扩展。3.传播信息的共享性。新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媒介,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传播信息具有共享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他人传播的信息,并再加工和传播。4.传播的时效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延迟性也大大降低,各类信息的传输几乎可以实时完成,使得受众能够迅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二、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宣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1.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新媒体融文图声像为一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传输载体。首先,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优势,随时随地为高校师生提供社会最新信息和关注热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衔接度与融合度。其次,新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虚拟存储空间,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其储存的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分析,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宣传提供有用的信息与价值,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又扩展其发展空间。再次,新媒体的多样化和交互性给高校带来了丰富的时代资讯和新鲜的文化血液。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和沟通,从而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宣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创造性地再现学校建设、师生生活等相关内容,丰富校园文化精神内涵。最后,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方式分享和宣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前沿信息,推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类型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进而扩大优秀校园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2.新媒体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媒体因其个性化突出,内容新颖丰富,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也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获取个人需要的信息与资源,有利于激发其主体意识,拓展其逻辑思维。首先,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独特想法,原创作品,展现个性魅力。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兼收并容的发展。其次,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查询功能,能够提高大学生检索、筛选与使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其视野,开阔其思维,开发其潜能,提升其智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活力与动力,推动校园文化传承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再次,新媒体的实时性为高校提供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宣传方式和精神内涵,能够增强高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精神,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标准与发展水平,营造浓厚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氛围。最后,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参加培训讲座,开展主题活动,参与学术研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不断形成思想碰撞,增进彼此感情,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宣传,又培养了自身的科研与创新精神。3.新媒体改变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对新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校园文化主要在校内进行宣传,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广播、校刊和宣传栏为主,传播范围较小,信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能够借助微博、微信和抖音等APP进行宣传,传播范围广,时效性高。广大师生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大量信息资源,而且能够通过留言、评论和转发等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自由、开放与包容的特点。尤其是在2020年抗击病毒期间,各高校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方式进行抗“疫”行动宣传,既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疫情时事,坚定了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使命职责,又能增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传播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与此同时,各高校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各种新媒体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也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接受教育的方式得到进一步丰富。4.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对外开放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使得校内外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加速了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增加了校园文化的宣传途径和方式。首先,高校主动适应变化,利用新媒体开展校内外文化交流,符合时代潮流与高校师生的使用习惯,体现其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对外开放,使校园文化更具时代气息,并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社交活动和价值观念。其次,高校师生将崭新的时代精神和校园资讯、动态、热点事件呈现给社会群体,能够引起社会群体的共同关注,引发思潮碰撞,加深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了解,为校内外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兼收并容,提高其传播力、吸引力与影响力。最后,高校师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够借助新媒体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社会时事以及国外资讯,并乐于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宣传校园精彩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对外开放。

(二)挑战1.校园文化容易遭受冲击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为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其理想信念,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但是,新媒体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高校处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状态,一些不良思潮渗透到校园中,使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遭到巨大冲击,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又缺少社会阅历,不能很好地分辨不良思潮,对社会事件还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容易被人误导。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交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依赖虚拟的网络空间。一些意志不够坚定、自控力差的大学生长期沉迷于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过度依赖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会出现脱离现实生活、社交能力退化等情况,影响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2.舆情的监管和引导更加困难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度,有利于校园文化导向功能的发挥,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渗透,同时增加了舆情的监管和引导难度。首先,新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能够参与信息的与接收,新媒体用户的主观能动性较强,用户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其和接收信息的内容与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影响了高校的校园舆论,增加了信息的监管难度。其次,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规范,影响着大学生获取校园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而大学生又很容易受网络舆论干扰和误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与校园传统文化生态发生剧烈冲突。最后,新媒体储存着大量信息资源,内容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垃圾信息可能对经常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对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3.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利用不足校园文化宣传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载体和平台。长期以来,高校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园文化宣传方式,能够按部就班开展工作,但也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化。但是,高校对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上的认识和利用还不足。首先,虽然许多高校顺应新媒体的发展,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但是在宣传校园文化时往往容易忽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日常又不注重运营和维护,信息更新不及时,使得校园文化宣传具有显著的滞后性。其次,部分高校文化工作者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不单是技术上的,还有意识形态上的,未能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时代特征,未能突出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宣传过程中的优势与价值。

三、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宣传路径

(一)奏响校园文化主旋律,提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文化冲击,高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首先,高校要培养主流思想文化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引导,发挥文化育人功效。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其始终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5]的教育思想和“正德厚生,励志修能”的校训,坚定地奏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并不断地以此强化主流思想,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其次,高校需要提振主流的大学精神,并将其落实到校园文化宣传的具体实践中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广州工商学院邝邦洪院长提出的“五进”特色实践活动为例,学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进课室”“进实验实训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馆”“进社会”[6,7],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健康体格,增长社会阅历。再次,高校要把握社会动态,坚守正确舆论主阵地,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新媒体为信息传播平台,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净化网络空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最后,高校需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增加网络诉求表达渠道,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身心发展动态,抓住重点,精准宣传校园文化,扩大宣传覆盖面。

(二)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校园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的表现,面对新媒体的影响,高校需保留并提高特色校园文化的主导地位,减少多样性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高校要找准校园文化定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高校在宣传校园文化时,要立足于校园实际,贴近校园生活,依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创新宣传方式,丰富特色内容,塑造文化品牌。其次,高校要汇聚师生主动权,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新媒体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每个人均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高校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宣传力量,提高其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宣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为校园生活增添色彩,营造多姿多彩的校园风貌,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再次,高校要及时通过新媒体内容精湛、与时俱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时刻接受特色校园文化的沐浴和熏陶,降低其受不良信息资源的影响,提高其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最后,高校需要将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可借助镜头记录校园发展变迁历史、节日活动精彩瞬间以及师生的日常生活点滴,吸引师生注意力,让师生在情感共鸣中宣传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

(三)加强监督和引导,掌握舆情主动权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舆论的影响范围,为了减少不良舆论对校园文化造成的影响,高校需加强舆情监督和思想引导,掌握舆情主动权。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新媒体监督管理体系,通过设置专门的校园文化舆情监督和管理机构,定期监控校园文化舆情数据导向,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舆情监督工作机制,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其次,高校要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信息筛选机制,为全体师生提供积极健康、富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再次,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宣传舆论监督与引导,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高校可借助新媒体对热点事件、偶像力量和领袖力量等信息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最后,高校需将校园文化宣传与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相结合,注重新媒体间的有机融合,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件作为宣传主题,让宣传内容富有创意和感染力,通俗易懂,又接地气,提高师生互动的积极性。

(四)创新宣传和管理方式,实现媒体传播多样化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提供了立体多样的传播渠道,也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需要适时改变宣传与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潮流。首先,高校可以成立由校领导直管,下设校园文化宣传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监管。其次,高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创新校园文化宣传方式,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平台,整合传统媒体优势,挖掘新媒体的潜在价值,实现不同媒体间的有机融合,增强联动宣传效果。对于高校重大事件、校园主流文化的报道与传播,学校、院系和社团三级官方新媒体要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共同宣传与引导,但也要避免雷同,突出特色。高校还要强化对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大学生频繁使用的主流新媒体的监管,定期开展线上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打造多维度、多层次、可互动、可视化和全覆盖的校园文化宣传渠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并进的方式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在线上要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校园文化内容,与时俱进,吸引师生参与互动,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线下要建立相应的宣传制度,将各类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管理,构建开放、自由的文化交流氛围,提高新媒体宣传校园文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打造专业团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团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对校园文化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增强团队的专业性,才能为校园文化宣传提供有力保障。首先,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团队建设,积极组建在专业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学生宣传团队,通过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增强新媒体宣传效果。其次,高校要定期安排运营团队参加新媒体技能培训,了解时刻变化的新媒体环境,提升其新媒介素养以及新媒体平台操作运营能力。再次,高校要重视新媒体成员的工作,准确把握团队在新媒体宣传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合理设置岗位与分配工作,注重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理念,营造自主平等、合作创新、友爱互助的团队文化,形成兼具实施力与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宣传计划。最后,高校要为新媒体团队参与外界文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交流借鉴不同的宣传方式,丰富校园文化宣传内容,扩大校园文化宣传范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和信息交流平台。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校园文化,发挥其强大的育人优势,让受众更加全面了解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知名度,扩大校园文化的覆盖面,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胜楠.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性[J].科学咨询,2018(18):64.

[3]王晓萍.学校传承“非遗”的文化支持系统研究——以重庆市Z小学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学校体育运动会指导小组.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策划[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5]邝邦洪.关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03):55-60.

[6]邝邦洪,赵复查,佟艳芬,等.民办高校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01):102-108.

第5篇:思想宣传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寝室文化;思政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且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仅要包括专业的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还应当深入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中。寝室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创新切入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寝室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一、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搞好寝室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高校教育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典型意义:一是通过良好的寝室文化建设规范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寝室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良好稳定的寝室环境以及寝室室友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保证大学生生活状态健康与稳定的重要条件。做好寝室文化建设,及时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更为科学健康的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整体环境的稳定性,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也会产生积极影响[1]。二是通过寝室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寝室文化和氛围意味着室友之间关系的紧密、和谐和稳定,这是对大学生思维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个人情商的考验和反映。当高校的寝室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和风格的系统性状态,意味着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三是寝室文化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在校学习安全性的重要条件。安全问题也应当纳入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中,且从学生的个人保障角度来说,安全问题是学生处在寝室环境中应当重视的关键性问题,在寝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当将安全问题纳入寝室文化建设的范围内。

二、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缺乏匹配度

当经济发展进入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后,高校寝室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建设在质量水平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部分高校不仅在寝室硬件设施的完备性上有所增强,对寝室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主观上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但相应的文化建设工作却存在与硬件条件匹配性不强的问题[2]。从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寝室环境和生活习惯来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与网络信息技术产生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青年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影响也非常深刻。虽然从使用体验来讲,网络信息技术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网络平台上信息传输的自由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一些带有负面思想引导作用的信息也会通过网络平台向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尤其是在寝室环境中,负面信息的传播更容易形成小团体。高校方面缺乏面向寝室环境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导致寝室文化建设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后,从本文探讨的思政教育方面分析可知,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范围的延伸,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作为寝室文化宣传的内容存在[3]。

(二)寝室文化建设的组织规划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主要从文化宣传的角度开展寝室的文化建设,而理论宣传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需要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部分高校虽然也会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寝室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宣传目的,但相关的实践活动都是通过独立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这导致活动的组织实施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活动开展的目标缺乏价值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现阶段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过于重视活动参与的全员化和活动形式的有效落实,而对于如何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寝室文化宣传和建设工作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4]。从本文探讨的思政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融合的角度分析,思政教育与寝室文化宣传与建设的结合需要两方教育与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找准融合实施的切入点,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分析。但目前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对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案。

(三)寝室文化建设缺乏思想引导

在高校中,以寝室为单位的文化活动虽然在组织实施前设置了一个独立的主题,但在具体的落实开展环节对相关主题的实践效果并不重视跟踪和观察,活动开展后寝室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也并不重视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建设活动体验感受的反馈记录工作[5]。这种缺乏思想指导的文化建设方式并不能切实发挥寝室文化的应有作用,也无法实现通过寝室文化宣传和引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的目标。从具体活动组织的形式来看,大部分寝室文化建设活动都是以自然风光的观赏、娱乐活动的开展为主题。这些主题虽然在形式上很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但却脱离了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播这一核心目标,更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矛盾。这种现状也给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三、实现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端正思想态度,导正融合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和精神教育的主要方式,与校园寝室文化建设的精神与思想层面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寝室这一大学生聚集的环境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以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和要求为标准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分别从学生的思想层面、学习层面、人际关系层面入手开展寝室文化建设,即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具体问题,正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将同寝室学生或者邻近寝室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态和问题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从思想引导和启发的角度帮助学生用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来自个人学习、生活以及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解决现阶段寝室文化氛围中的问题,为进一步思政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做准备。

(二)创新融合教学方法,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思政教育工作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必然需要选择创新性的教育组织开展方法,并且还应当从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以及安全层面入手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需要结合不同的融合教育侧重点进行选择应用。例如,在针对学生心理状态以及思想方面的融合教育中,高校方面可通过在线上或者线下开设相应的咨询平台,供学生就个人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的各个层面上遇到的问题,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反馈和交流,并且依托思政教育中个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转变思想状态,达到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目的[6]。而基于安全方面的思政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的融合,可通过开展“安全维护行动月”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寝室管理和安全维护的工作中来,运用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以及安全对于其个人生活学习的重要性,依托一个独立的阶段性活动激发学生主观上的安全意识,促进其主动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从思政教育案例宣传的角度,将校园寝室管理安全问题的相关案例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践素材向学生进行宣传普及,用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寝室安全维护和管理工作引起充分重视,以提高其自我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的配合度。

(三)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寝室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需要从教师、管理者、辅导员等人员的角度逐步落实开展,因此针对这部分主导人群的思政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方面应结合不同组织管理主体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保证这部分工作人员和教育者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水平,并定期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评价,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过硬,充分发挥这一核心教育人群的思想引领作用,利用他们过硬的思想政治认知和觉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发挥思想引领价值,促进寝室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具备稳定坚实的思想引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林溪,黄辉,杨晓芳.浅析新形势下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建设途径———以保山学院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17):169-170.

[2]袁丽丽,王斌.文化自信维度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国际教育论坛,2020,2(01).

[3]罗芳芳,肖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21,10(02):6.

[4]顾一星,谭希,李慧勤.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60-61.

[5]孔飞,李萍,刘东.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