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84-02

一、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来说尤其如此。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宝贵时间。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尚小,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深入与全面。当出现一些突况时,他们往往因为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爆发了很多令人扼腕的悲剧事件,大学生轻则付出了经济和法律的代价,重则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代价。这不得不发人深省,同时也为全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一)重文化课轻心理辅导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有一个积弊多年的顽疾,那就是重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或许这是受高考制度影响,在中学阶段,迫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大部分学校很少开设心理疏导课程。为了考试,他们把有限的时间全部安排在文化课的学习和复习上,这样长期以来势必造成心理知识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不足。再加上家庭教育也很少会给孩子正确的心理辅导,有些家长甚至把学生当成整个家庭的核心和主人,很少批评指正。这样以来,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也不会自动的心理变得成熟和健康。

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有的学校甚至就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虽然辅导员偶尔会担当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但是他们毕竟不够专业。也就无法保证心理辅导的质量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高校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并不受重视,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似乎都忽视了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既然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而且又不是考试科目,自然而然地学生也不会重视这些内容。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最近几年屡见不鲜的大学生悲剧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因为就业、感情、同学关系而出现的暴力甚至自杀事件。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高校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的是对每一位个体生存发展的尊重和保护。在高校,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在这个阶段里面会遇到很多大事,比如学业、爱情、工作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从已经发生的很多大学校园悲剧可以看出,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处理好,才导致了很多学生放不下包袱。思想走进死胡同,最后发生了

惨剧。

应对这些情况,应该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恋爱、学业、就业等问题上形成专门的疏导小组。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疏导和帮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也是对学校和社会负责,是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塑造良好人格和健全性格的重要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要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对与大学生来说,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人格培养和性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良药。大学生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知识水平的高深只能保证专业方向的能力。但专业知识的增加不会必然带来人格的塑造和心理的成熟。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专业知识会伴随着时间和努力而不断的增长进步。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性格就无法保证人生正确的方向。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社会学科,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的思想以及受思想支配的人的行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需要和客体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的。这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学生单纯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觉得单调和枯燥,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会更加生动活泼的开展,效果也会更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既包罗万象,又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把这样一个学科讲授给受众的时候,找到一个既准确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理念和观点让大学生应接不暇。但是恰当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大学生非常需要的帮助。他们不会排斥和拒绝这样的帮助。借助于这个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追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产生非常好的实践价值。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导致学生受外来思想侵蚀风险加大,更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很好的检验平台。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学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新路径

(一)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既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原因。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的共性既包括内容上的共性也包括时间上的共性,例如刚入学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趋于共同性。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个个体又会遇到自己心理问题。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也和每个人的生活学习状况有关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过程,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

教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态度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高低。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培养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第2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052-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的基本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是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注重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近年来,高校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引领和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趋势逐步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途径方式等。文件明确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实效性不强。文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来贯彻和落实。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大都采用分工负责制,教务处(思政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学生工作处(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统一管理,由于部门工作分工的原因,两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管理不能在一个统一的思路和模式下进行,两者之间不能够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形成合力。另外,在当今大的教育环境下,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相背离,三者之间往往是孤立的,彼此沟通联系较少,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仍不专业不稳定。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整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的程度仍相对较低,临时顶替、中途转岗现象较为明显;就辅导员的结构看,兼职辅导员、新工作人员和非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管理专业的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另外,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事务繁忙复杂,待遇较低,提升空间小等因素使得一部分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广泛存在思想不稳、用心不专、流动性大、临时观念强等现象。此外,优秀的辅导员又很快被提拔分流至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岗位,不能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不专业和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吸引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够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与现实的矛盾和困惑,不能够很好地解析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很好地凸显当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导致了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传达、贯彻和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上软弱无力,缺乏必要的教育管理及考核监督等长效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原因透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是有其原因可寻的。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微观的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落后、规范制度的缺少无力等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1.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网络信息渠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接触到复杂、多元、良莠不齐的信息更加快速和便捷,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规范制度的无力和教学方式内容的陈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备一整套切合实际、便于操作、成效明显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而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规范制度的缺失和软弱无力。在教学方式上,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教育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封闭落后、内容空洞,基本以单一的灌输式、命令式知识传授为主,缺少灵活性,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在教育内容上往往是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和片面灌输正面道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新问题、新矛盾关注不够,对上级文件精神领会不透彻,使得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专业师资队伍素质的薄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政治素质来担任和完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年限等方面综合考察,师资队伍未能实现专业化和专职化,大多是新参加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从业人员存在思想不稳、用心不专、流动性大、临时观念强等特点。因此,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在挑战中既发挥传统优势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既敢于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党委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专人主抓负责管理、各个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及时学习、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的精神,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加强合力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逐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化知识水平和相关实践能力的建设;深化辅导员管理的改革,完善奖惩考核机制,给予辅导员政策上的优惠和相关评比、晋升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系列改革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促进辅导员队伍更加专业化,使得他们能够干得好、留得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工作,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自身发展需求和真实的思想动态。当今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和内心想法,着眼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方向,使得大学生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将讨论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直接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间接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灌输式教育中强化大学生的正确意识,从间接的渗透性的教育中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行为的习惯和模式,通过直接灌输教育与间接渗透教育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育内容上,要用事实说话,敢于正视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的正确解读来教育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使得大学生在内心认可和拥护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取得成效。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真查找原因,努力寻求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在教育内容上,努力克服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空洞化和过时化;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模式,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单一模式为立体模式,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介,增强沟通交流的效果;在教育机制上,变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评价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一体化的动态考评模式,从而真正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朱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现状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2〕谢四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3〕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整体素质,因而历来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强化。就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来说,上述两个“意见”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完善,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专职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1]这种概括尽管比较全面,所指出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其只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归纳,针对性不强。笔者认为,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审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结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轻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意见,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选修课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生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高层次人才,倘若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指导意义,不熟悉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应看到,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却也容易因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而导致一些研究生对其所产生的困惑难以排解,进而引发各种问题。无论是在婚恋、家庭、学业、信仰等个人事务中,还是在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社会活动中,每一个研究生受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体性格、生理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研究生作为特殊的、接受专业化与高级培训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困惑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疏导,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2]现实生活中,研究生过劳死、自寻短见或者违法犯罪现象时而发生,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不足。在解决研究生的某些困惑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⑴过于重视政治理论的宣讲,可能会忽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长期以来,通过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向研究生宣讲政治理论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实践中各高校的具体做法,这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片面认识,即在一定程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政治理论宣讲,误认为只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而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业余活动等则相应地被忽视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内容也被省略了。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些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也更多地是从管理角度对研究生开展教育。而能够给研究生带来心理、思想困惑的,往往是那些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关注的。⑵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教育内容的缺失。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而这种政治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引导研究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接受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包含有培养研究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政治理论教育,无论是在教导研究生树立人生理想方面还是遵守法律和道德方面,都是从“政治上更正确”的角度来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学术上更专业”的问题。例如,当研究生在生活上面临着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选择时,在学习上面临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时,在处理某些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时,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难以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可见,如果忽视与培养健全的人格相关的道德、法律、心理等课程,研究生在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因得不到专业性的帮助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二)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师包干和独白,轻视团队教学和研讨研究生与本科生处于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而对其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区别,这在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样应当体现出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区别。然而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一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修课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照搬本科生的教学模式。这样做不仅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几乎“沿袭”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不足,而且使研究生形成了轻视思想政治课程的错误观念。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和授课中实行满堂灌式的独白两个方面。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自终至终只由一个教师授课是高校中比较常见的授课方法,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只有一个教师讲授某些课程,自然就不存在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教师的评比,教师没有教学效果方面的压力,也就没有提高自己授课水平方面的动力。所以,一些讲课水平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长期“垄断”某些课程,通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方式授课也就不足为奇了,研究生也很难对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在只有一个教师授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容易带来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研究生合并上课的结果。“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教学空间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采取大班上课,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达到200人。这种情况久而久之,竟习以为常。在高校扩展的情况下,则更为严重。班级过大,使教师忽略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难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课堂检查。”[3]研究生的专业课一般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和本科生一样采取合并上课、大班讲授的方式,不仅授课效果差,还会给研究生造成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要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没有压力而不认真讲授,研究生不重视而不认真学习,似乎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通病”。满堂灌式的独白方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缺乏,使研究生的心理困惑、怀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解。随着困惑、怀疑程度的逐渐加深,研究生在心理上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在行动上逐渐拒绝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4]这固然有大班授课无法实现师生交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高校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过于强化这一功能也易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小心翼翼和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机械地完成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外,别的什么也不敢做,当然也不会加入自己的相关理解,更不敢直面学生提出的社会问题,从而避免自己因可能出现的不当言论而陷入麻烦之中。因此,本来应当以讨论、交流等研讨方式来促进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则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消磨时间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无非是宣讲一些“官话”“套话”,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程当然不会有吸引力,也不能达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性

有学者认为,大学的专业划分太细会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而建议大学开展“大文科”“大理科”式的教育。这种观点并没有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过细的专业划分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划分更为细致。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阶段细致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划分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但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思维和视野。因而,有学者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认为“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科技发展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5]研究生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精细确有其合理性,但是把这种更细致的专业划分带到属于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很不合适。笔者认为,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应当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这是因为:从内在因素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从外在因素上说,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当前我国特有的教育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头脑,确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当然,我国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原理的前提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无论哪一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掌握和引导群众的活动。思想掌握群众,既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也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其实质都是力图让一定阶级的思想上升成为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思想,进而影响和支配全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一定阶级的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6]思想掌握群众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局限于划分相当精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必须实行跨学科发展。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它总是不断吸收其他学科中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一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学科,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观点,以扬弃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中的有益因素。正如有学者所言:“当今社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蓬勃兴起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跨学科研究必将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7]具体到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当大力宣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还应当介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进行评析。这是由于,每一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批评观点的挑战,因而具有了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许多观点和主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实和完善。广大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鉴别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各种理论和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和授课教师形成互动,这必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并取得新的进步。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概地拒绝其他学科,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身的完善。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进而转化为促使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然而,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前提是其能够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政治理论,这种真正接受尽管需要一定的宣讲来实现,但总体上说还要靠理论自身的说服力。毕竟,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更注重学术的争鸣和论辩,一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其内心所接受,主要看这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其他理论。所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对其他理论只字不提,甚至回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在某些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既不利于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和接受,也不利于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笔者认为,广大研究生不仅要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角度来接受政治理论,而且还要为学术研究增加内容和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走进研究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武装他们的头脑。

(二)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对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是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研究生所思考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保守与开放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在上演,并不时地引发一些社会事件,形成一个个舆论热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勇于直面这些现象和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复杂关系。由于社会现象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与不少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吸收借鉴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门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富有理性,更喜欢思考,因而,一旦其关注了某一社会现象,往往会采用寻根究底的方式进行深入地探索,并希望得到专业领域的答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解释。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求“自己的真理”,而一旦研究生对某些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后,会显得固执己见,难以轻易更改。更重要的是,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生遍及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有些研究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比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为深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讲解太“外行”,就有可能导致研究生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政治理论本身产生怀疑。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针对研究生爱钻研的特点,用不同学科中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术语来帮助研究生解疑答惑,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培养研究生学习政治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兴趣,帮助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和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由对某一社会问题更有研究的专家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来给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有学者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施教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8]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个性,不同研究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政治理论课程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仍对他们开展完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

三、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的学者主张,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调动研究生会的积极性,有效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9]有的学者主张,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0]并强调深刻把握党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内在逻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11]在实践中,有的高校按照“构建导师团队是关键,研究生集体建设是重点,研究生辅导员建设是基础,明晰主体权责是根本”的思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12]这些研究和探索对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因而从这两个方面来推动改革,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探索。

(一)教学内容:开展政治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鉴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理论内容过多而缺乏其他方面素质教育内容的现状,可以考虑对教学内容做适度调整,在保持政治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入其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至少具有如下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⑴顺应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素质教育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入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能力。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补。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是互补关系,一个人文素质或者科学素质非常低下的研究生,不可能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过来,其他素质教育做好了,不但不会冲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使广大研究生从更为全面的视域认识政治理论,并强化其影响。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较多的困难是由于经济利益、学术研究、人际关系、情感归属、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因而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全面地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沁入研究生头脑的目的。总之,在对研究生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固有的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所需要加入的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大致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开展以法律和道德为主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把人们培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里,人们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别,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当行使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和履行最基本的公民义务,都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因此,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和道德教育。而广大研究生所面临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可能更为突出,由于其是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又是独立劳动的成年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对待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理顺家庭生活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急需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无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生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为了让其做好科学研究,必须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依据法律和道德处理好自主研发和科学借鉴、个人成果与单位成果、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在人事劳动、社会交往、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其尽早走出适应期而奔向幸福的人生。二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不同的人文和科学教育。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他们开展素质教育必须避免内容重复,并有效弥补其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根据研究生专业的不同而分科进行。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各个专业的详细划分使人产生了“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一般来说,文科类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相对不高,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则相对欠缺。因而,可以考虑根据大的学科门类划分,对研究生分别开展不同的素质教育。比如,对文科类的研究生加强基本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大致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理工类的研究生开展人文社科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同时,对非医药类的研究生开展卫生保健、医药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等。只有通过这种区别对待的素质教育,解决不同研究生各自面临的问题,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研究生所接受和喜欢。

(二)教学方式: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很多,那种单纯地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显然已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和授课方法两个问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考虑组建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专职人员及其职责。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政治理论,因而专职教师主要应当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教研人员以及热衷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教研人员。这一部分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并根据每年形势的变化来修订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偏离有关的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⑵兼职人员及其职责。兼职人员应由人文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外,还应经常性地参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高深的学术功底和专业水平向广大研究生开展人文、科技或者卫生健康方面的普及工作,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到不同专业或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感受到其他学科或者文化的魅力,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⑶专兼职人员的关系。教学团队的所有人员采取分段上课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每一个教师都只负责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让研究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采,时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保持新鲜感,期盼着更好的老师带来更精彩的学术大餐。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新闻舆论热点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兼职教师,扩充或者压缩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教学任务,使整个师资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授课方法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更应当注意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在这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微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微博的集聚或明星效应,组建各种类型的微博绿色社区;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纽带组建微博班级;以红色社团为先导建设基于同一爱好的微博社团社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博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教学方式的新探索。[13]有学者推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题讲座教学法,认为“专题讲座教学法,可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14]还有学者主张发挥专业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对学生的引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上,而要贯穿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整个过程中。”[15]这些建议都切实可行,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笔者认为,进行专题讲座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更有利于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专题讲座往往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名家主讲,内容非常灵活,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适度调整,因而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而专题研讨会可以把研究生列为主要发言人,由教师对其发言进行点评。发言者为了确保发言精彩,必然会查阅很多资料,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研讨会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锋来说明某一问题,既能培养研究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又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专题研讨会,本身都是学术性的活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取代了讲授者的独白和自上而下的宣传,因而更能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然能够实现。

作者:魏胜强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清平,陈巧玲.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5):16-17.

[2]马香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06):112.

[3]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6):137.

[4]蔡晓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效果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77.

[5]严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09,(08):104-107.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9):131.

[7]谢晓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09):101.

[8][14]唐检云,龚婷.以专题讲座增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42-43.

[9][15]苗云飞.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3):151-153.

[10]顾慕娴,邹再金.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83-86.

[11]顾慕娴,邹再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179-182.

第4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系;转化;专题教学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全国从2006级的大学生开始全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并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相关教材。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质,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有效的进行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其教学模式,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中,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实际、师资实际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用专题教学模式建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最终向“学生认知体系”的成功转化。

一、在体系转化过程中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专题化教学是以教材与教学大纲为依据,不受教材章节的局限,按照整个课程内容的脉络体系和逻辑关系进行整合提炼,重新构建,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设计,把学科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现实性和系统性、思想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制定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形成既有逻辑关系又能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以各专题为单元元素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从学生认知层面上认识其必要性

本来高中阶段文、 理分科以及普遍应试教育已经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高职高专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与本科院校学生又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层次又相对复杂,所以一年级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范畴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有时候还存在误解。对于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是其当前突出的心理表征,加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的错误观念和偏见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基础课)学习存在消极心态,产生情感上的偏斜、心理上的排斥和行为上的敷衍。

(二)从教材内容统一上认识其必要性

基础课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是充分吸收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难点,同时也是亮点之所在。我个人认为,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华文化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的合谐思想,这就不仅仅是建设一门新课程,同时也是建设一个新学科。但任何教材编得再好、专家再多,都有其局限性,比如有论者就认为:“教材中内容非常丰富,但在内容安排和知识体系上却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甚至还有些内容的安排显得就比较突兀。比如教材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道德时从编写者角度突然加入了相关法律内容,如果在没有对法律的基础理论进行解释之前,这种安排就显然欠缺合理。”而且各个高校具体情况又都不一样,各个授课教师授课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同时现在大学生自主意识又非常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并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升素质。专题式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从专题教学特点上认识其必要性

专题式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教材内容的整合性和超越性。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中的案例、近期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安排专题,适当补充最能贴近大学生诉求、又受欢迎的的素材,这样就能在促进学生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论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专题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入性。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求深而不求宽,求精而不求全。要真正吸引学生让其感兴趣,就要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论证得非常透彻并令人信服,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能从中受益。

专题式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要在把握教材的主旨思想和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各任课老师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专题教学内容版块设计

根据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采用板块优化组合的原则,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从教材的基本框架出发,按照《礼记·大学》中“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维,把教材内容划分为大学教育、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大板块,将内容具体明确提炼出大学论、人生论、健康论、友情亲情爱情论、和谐论、理想论、道德论、爱国论、法制法治论、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律制度等15 个专题,教学时间是一学年。

(一)从大学论、人生论、健康论、友情亲情爱情论4个专题中重点解决大学生基本做人道理的问题。这一专题组融合教材中的绪论、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首先,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开设和学习本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逐步引导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的转换,并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奋斗方向,为自身的成长成才夯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再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探讨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意义,深刻理解自我与外部环境社会的深层关系,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荣弃耻,褒荣贬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提升境界、凝聚人心。再次,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从理想论、道德论、和谐论、爱国论、4个专题中重点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这一专题组融合教材中的第二、四、五、六章的内容,首先,明确道德的作用,是人与人之间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志曾指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都需要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再引导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再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促进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从法制法治论、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律制度7个专题中重点解决国家规范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问题。这一专题组融合教材中第五章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第六章第三节中“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七章、第八章的法律内容。各专题从分析道德的局限性和以国家名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入手,强调指出法律与道德手段都是为人类社会创造优良的生活秩序,两者共存互补、相得益彰。然后再对各专门法进行阐述。如相关的具体法律有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婚姻法、环境保护法、民法、公务员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让学生明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园”的道理。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在一定的约束和环境中完成。让学生通过学习并实际运用而终生受益。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的专题式教学设计, 既涵盖了教材中全部教学内容,又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对每个专题都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丰富的内容要素而呈现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强感染性和说服力,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专题教学的实践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由全国权威专家集体编写并经中央审定的教材。专题教学并不是脱离教材大纲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中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组织、编排、提炼相关内容。教师通过对教材本质的认识能动的使用教材,精心策划、设计教学内容,对教材再次开发,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对突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专题化教学是实现“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手段。专题化教学是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实践、效果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根本性的突破和创新。“基础”课专题教学能够在把握教学原则、实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生动、有针对性的现实案例和数据资料充分展开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最终论证主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最终向“学生认知体系”的成功转化。

(二)专题教学模式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它可以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平铺直叙,按章、节、目顺序的面面俱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弊端。采用灵活创新的方式对教学重点深入探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理论问题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也能集中时间和力量,对每一专题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精心设计、组织,有重点、有选择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每一个专题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校“基础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洗涤、灵魂净化的教育,只要我们与时代同步、与青年学生同行,不断汲取新思想、不断运用新方法,为青年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就一定能使“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三)专题教学法有助于开展师生互动研讨式教学,实现教学目的。专题化教学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因为形式新颖,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专题内容的设计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形式。因为重点热点明晰、精炼、有针对性,所涉及的内容又更丰富,都是最为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解决大学生个人发展中最关心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学习兴趣也更浓,积极性更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第5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思想教育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式影响随着高职医科院校事业的快速的发展,医科院校逐渐扩大了其教学的规模,导致学生的数量随之不断的增加,由于就业导向的不明确和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学专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发生。所以,讨论医学专科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的就业知识,从而对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将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工作结合在一起,可充分发挥出思想教育工作在就业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一、医学专科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失

医学专科院校主要的是培养专业的医务人员,大部分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就会选择医学专业的临床方面的工作,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医学科中专业性的技术人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这样就会造成其医学专科生对相关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的紧迫性不强现象的发生,主要的表现在医科院校学生自身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相关的学校的领导以及院系的教师也不注重学生就业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2.诚信匮乏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面临当前就业难的情况,有部分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如简历造假、伪造证书等,这样缺乏诚信不仅影响到自身就业的问题,同时还影响着其他人在招聘者心中的形象,从而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就业。学生在就业时候诚信的缺失,将会严重的扰乱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秩序,同时还会损害学校的声誉,这样不仅给自身就业带来了影响,同时还会对学校其他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3.心理脆弱

当前,部分毕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比较弱的,在面临被用人企业拒绝录用的情况下,很多的毕业学生就会遭受心理上的打击,会经常的抱怨,更有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就业的选择。学生在就业遭到打击之后,其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缺乏就会导致出现焦虑、怯懦、自卑以及紧张等负面的心理因素,所以,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针对其自身的缺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教育对医学专科生就业的影响

1.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要以人为本,在实施的时候对于学生就业思想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其归宿点上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紧密的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这是就业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取得实效性的前提,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的缺点,以及当前就业中所需要人才的特点,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认真务实地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工作,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特点,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从而能够达到最佳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保障就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思想教育工作要贯穿教学始终

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在学生就业之前进行的就业指导,其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是专业适应以及职业规划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专业的就业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其专业就业的前景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就业参考。其次是职业体验阶段,在学生进入到临床以及实验室的阶段,此过程中学生已经对其职业有了相关的认知,其会体验到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职业生涯,此阶段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今后择业观念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严重的影响着学生日后就业的选择。第三是就业指导和就业去向发生阶段,此阶段是学生面临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会出现不安、焦躁等情绪,这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应放到学生择业管引导以及心理调试上面,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认清就业的形式,为学生就业做指导,避免就业盲目性。

3.思想教育工作就业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应该从分的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的了解到就业的形势、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学生自我的认知等问题,其可以为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同时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出网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主要的媒介,网络已经逐渐的成为医科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的途径,针对这一特点,应建立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者是将相应的就业信息网开设相应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以便于思想教育新途径的建设,保障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就业的信息,并且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留言,把不明白的问题发到网上,专业的教师就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保障学生能够及时的得到所需信息,帮助学生就业。

三、总结

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日后就业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保障学生能够取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所以,应该积极的增强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在遵循医学专科学生教学规律的前提之下,要通过各种的途径和形式,努力的提升医学专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保障医学专科生能够顺利的就业,促进医学专科生就业率的提升,为国家未来医学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跃,刘新跃,魏骅.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11,3(4):12-21.

[2]翁炎泉,文锦枢.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科技传播2010,7(6):187-193.

[3]赵建敏,张东红.想就业:诚实为先守信为要――上海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现状及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0,10(6):46-52.

第6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教育思想;行动策略;校本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型校长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涌现出的,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较强的管理能力、敏锐的预见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依靠新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形成办学特色且办学成绩显著的校长,他们是校长中的专家。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教师实践经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一、专家型校长为何要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

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是以学校全体教师的教育活动为依托展开的,如果各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千差万别,就会造成学校整体教育工作的无序和低效,因此,校长作为教师集体的首席代表,必须成为学校教育思想的领导者,促使全体教师形成相同的教育信仰和价值追求,这样才能使教师集体真正团结起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学校的发展和变革依赖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工作,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否有效实现离不开教师集体在思想上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是校长推动学校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形成统一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管理上秉持的一个独特见解是:“居于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就教师而言,校长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如何使他自身的价值情怀及育人理念得到教师的认同,并在教育思想统一的前提下指导教师的实际教育活动。

二、专家型校长的教育思想应以科学的教师观作为基础

教师是专家型校长的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一个概念。无论是何种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或是何种策略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教师概念的科学解读。最后,校长的教师观应当是一个具有校本特征的概念,校长连同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中生活、工作,校长不应忽视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学校教师观念上的影响,这要求校长对学校的文化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三、专家型校长如何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

校长明确要在思想上领导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之后,在拥有科学教师观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在思想上的领导,必须以有效的行动策略作为依托,行动策略是校长工作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教师集体的领导和培养主要是通过开展校务会议实现的,他所领导的校务会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式的会议模式,学校内部各种行政、常规事务均不在校务会议的议程之中。其校务会议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学校里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设计展开的,这种校务会议更像是由校长组织指导、全体教师参与的教师教研会议。

校长听课和分析课是苏霍姆林斯基领导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他每天都要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进入课堂之中,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观察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情况。课后及时约请授课教师,从一定高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理论出发,分析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乐于接受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提出建议。

开展校务会议和校长听课分析课这两种方式的良好结合,使各个教师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实现了知识的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知行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同时,寓于共同体中的合作文化促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通力合作,进而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运行具有规模化、高效率的效果。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将各个教师都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将全体教师视为一个和谐的集体。通过对教师集体的领导,使校长的办学理念被教师所吸引,教师和校长为共同的探索所激励,在共同教育愿景的指引下,以教师的实际教育问题为核心,在学校内部微观层面的教育生活中实现了学校的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

[1]王凤秋,曾涛.专家型校长的内涵、素质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第7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引进;时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如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核心作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大众广泛认同的共同理想,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并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足实际,在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理论在教育方法层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环境有许多特殊之处,经济全球化处于加速发展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崭新阶段,教育对象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因此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的方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赋予传统方法新的内容和形式,使教育全过程做到既把握人的本质、把握人的需要,又把握人的思想、把握人的观念,并且最终能够把握和引领人的发展。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引进并整合运用以下七种教育工作方法。

一、引进预测分析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客观存在对教育对象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发生变迁后,人的价值观念必然发生相应变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急需掌握预测分析方法。预测分析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手段,对教育对象生活工作的未知状况和思想观念的未来状态预先做出推测或判断,形成基本看法。教育者掌握了预测分析方法,就能够预测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趋势,进而预测出教育对象在新的社会态势中可能呈现出的思想、观念状态。例如,我们借助预测分析方法,根据经济收入标准就能够判断出,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我国可以划分出三种区域:有些地区发展为较高收入地区,有些地区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地区依然为低收入地区。按照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定义,人均年GDP低于900美元的地区为低收入地区,900到3500美元的地区为中等收入地区,3500美元到11000美元的地区为较高收入地区。同时也可以预测出,地区处于不同经济收入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有所不同。较高收入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问题,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挑战,产业升级缺乏创新、金融和人才支持,社会服务滞后风险等。中等收入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往往是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失业、相对贫困、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危机、能源短缺、不正当经营、不公平竞争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收入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温饱问题。这三种经济收入不同的地区面临的问题,有些带有共性,如发展经济,有些则呈现个性。处于不同收入地区的对象,价值观和思想状态必然有所不同。预测到经济收入的差异化,预测到思想状态的多样化,就应该针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具体特点,侧重突出相应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既遵循共性标准,又讲究个性特色。

二、引进议题设置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议题设置理论最早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等人1972年提出的。1968年他们开始研究总统竞选中的传播问题,后来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大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成正比,大众传播具有选择并突出报道某种问题从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功能。议题设置论认为,大众媒体时时刻刻都通过议题设置来影响社会发展,进而起到改造社会环境的作用,具有“环境再构成作业”的功能。后来议题设置论得到了广泛运用,由传播领域渗透到公共管理和教育领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引进议题设置方法,就是要求教育者细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内容,根据专题教育内容的需要,选择或者策划某些具有争议价值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主题提炼,鼓励大众在大众媒体上开展讨论、争论,同时邀请专家发表意见,引领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议题,使这些议题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公共议题,以实例事件为由头,制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舆论,冲击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灵。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教育者应该遵循创新性、公共性、相关性和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就是善于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提出焦点性的教育观点,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对象的关注度。公共性就是选择或者策划的议题,其内容必须来源于教育对象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大众话题,这是关键。相关性就是选择或者策划的议题,其内容与社会大众的实际利益和现实生活相关。系统性就是教育者提出核心观点、宣讲教育内容时,需要考虑各种社会现实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文化因素、法律因素、大众阶层因素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泛认同。

三、引进专家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育对象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比教育者少,教育者不再具有信息优势,“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缺乏心理基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进专家教育方法。专家教育方法是指专家亲自宣讲在自己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利用研究成果的权威色彩和专家的特殊身份,影响教育对象。

专家教育方法的理论脱胎于两级传播模式。1940年,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针对片面强调传播效果的枪弹论、皮下注射论,通过分析影响人们投票倾向的因素,提出了两级传播模式,认为观念先从广播和报纸传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传向一般受众,指出信息传递按照“媒体—意见领袖—普通受众”模式进行,其中意见领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其他受众的态度。意见领袖是舆论指导者,属于消息灵通人士或权威专家。现代社会的传播模式基本不再是两级传播了,但是两级传播模式关于意见领袖重要地位的思想却得到认可,特别是经过耶鲁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卡尔·霍夫兰的深化研究后,更是得到教育界的广泛推广。霍夫兰通过大量实验提出,教育者的可信度、知名度和态度对说服效果均有制约作用,其中,可信度高的教育者比可信度低者更具说服力;知名度高的教育者比知名度低者更有说服力;态度超然者更具说服力;当教育者的动机同其本人利益相反时,最具说服力。在普通大众看来,专家不仅具有社会知名度,而且态度公允,立场客观,拥有极高的社会可信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借助他们的传播、教育力量强化影响力。

四、引进媒体隐性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媒体生活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领域,直接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养成。在媒体化生活的环境中,教育对象的价值观不仅来自于直接的社会经验,而且来自于媒体给受众营造的虚拟环境。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应该有效运用媒体的力量。

借助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途径除了直接在媒体上开设专栏,进行显性教育外,特别需要引入媒体隐性教育方法。媒体隐性教育方法就是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如央视的“同一首歌”演唱会)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如文学书籍、新闻特稿、报告文学、广告作品、电视剧、电影、小品、相声等),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充分运用了大众媒体“授予地位”和“确定议程”的功效,教育对象在其中没有直接感觉到教育对象的说教,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媒体隐性教育方法产生效能的关键是与显性教育有机配合,进行专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不断改善核心价值观教育硬环境的同时,积极改善舆论软环境,借助舆论力量引起教育对象的关注,给教育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直接从媒体舆论中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照系。

五、引进服务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服务效用

客观地说,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教育对象已经没有源于反动意识形态的思想问题。当前存在的思想问题,少量是由于认识问题引发的,但更多的则属于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没有满意解决而产生的。基于这种判断,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进服务教育方法,高度关心教育对象的工作、生活,立足为教育对象排忧解难,力求做教育对象的贴心人,为教育对象办好事、办实事,帮助教育对象解决相关的工作难题和生活难题,引导教育对象更加信赖身边人,改善人际关系,让教育对象在物质层面得到实惠,心理层面得到关怀,直接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快乐指数,这样就可以通过服务和关心,引导教育对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内容。

六、引进渗透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粘附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为党在特定时代的中心任务服务。战争年代、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而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为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粘附力,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党的中心工作,立足于教育对象的业务工作需要,引进渗透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内容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微观上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引导每个教育对象创造性地搞好本职工作和学习,避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化”和“两张皮”现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推动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着正确的业务方向,强化教育对象的事业追求愿望与理想,激活教育对象的创新精神,并不断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道、家庭美德。

七、引进现代技术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智能化

教育手段依托于特定时代的技术条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张嘴,几乎没有教育技术的运用。现在处于高科技时代,教育对象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教育对象浸染在电视、网络生活之中,成为“影像一代”,习惯接受借助现代技术制作出来的媒体作品。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引进现代技术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及时吸收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如电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制版印刷技术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赖媒体的高新技术含量,在科技含量高的新媒体上运用各种软件(特别是Photoshop、Corel Draw、Flash、3DS max、Powerpoint和Cool 3D等)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和影视资料,设计教育方案,制作富有创意表现的教育作品,形成教育媒体的科技含量,从教育技术角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使教育过程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8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文章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性、参与性与工作环境等方面,从教师角度,结合新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谈如何开展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参与性;工作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高校本科生体现得更突出。许多学生大多独立性强、见多识广、活泼好动,志向远大。因此,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改进传统的方式,体现出时代特点,才能把思想政治做得踏实。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认为要做好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性

美国的教育思想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而不是指令他们怎样进行选择。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而是让每个人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二是通过实践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教师在给予学习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鼓励学生付诸行动,勇敢地“去做”、“去试”。三是提倡“批判性思维法”,使学生通过反思研究来分析主要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能力、决策技能和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美国教育的这些思想对如何搞好我校本科生的想政治工作很有启发。笔者认为,这种启发就是要突出政治思想工作的政治性,而突出其发展性。由于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应该和学习结合起来,把它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

1.1由“指正”转变到“发展”

过去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出现了错误时,老师去批评指正学生。这样实际上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纠错的办法,专业课老师一般不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一般也与学生专业课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出现了思想政治和专业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没把思想政治工作也当作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应该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甚至可以说等于德育教育。学生德育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发展为主导,把“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旨,转识为智,化性为德,把学习知识与塑造人格相结合,把育智与育心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实际,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大学生教育中,不能总是“满堂灌”,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说教,“大话”,“套话”连篇,那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1.2由政治思想的灌输过渡到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

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明显政治化倾向,喜欢跟学生讲大道理,谈理想,而忽视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忽视了培育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道德发展。苏格拉底主张通过与别人谈话、讨论或辩论,激发受教育者寻求真理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己进行思考,探求问题的答案,去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智德”(理智的道德)主要是训练、教育的产物,而“行德”(道德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发展主要是习惯的结果,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反复实践得来的。[1]我们古代教育思想中讲究“修养”,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有效,就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上的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在要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去修养自己,涵养自己,获得道德行为的能力。

就高校的情况来看,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1.3由“外烁”到“内求”转变

过去常常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加给学生,而不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生的内在“诉求”。坚持“内求”,就是坚持服务生活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融进学生的生活。

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个心理过程。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个体所持有的态度不能用某一个点来表示,而应用一个区域来解释。该区域分接受区域、态度不明朗区域和拒绝区域三个部分。根据谢里夫的理论,学生在遇到来自思政工作者的一个劝说信息或新的观点时,首先会对此进行判断,弄清楚这些信息、观点是什么性质的,即弄清在个体自身的态度区域中处于哪一位置,然后才会根据上述原则来作改变或拒绝改变的反应。当新的观点与工作对象原有的观点相差过大时,就会落在拒绝区域,那些“大话”、“套话”只会被拒绝。常有这样的现象:专职干部和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政治教师的“谆谆教导”,往往并不太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甚至还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举止却能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甚至人生价值取向。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候,首先就要从育“心”做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化外部信息于自身结构中,同时又不断地改变着自身认识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思想品德的形成。现在大学生接受的外部世界的信息复杂交错,乃至相互冲突,如何筛选、接受、内化外部信息而不导致内心世界混乱,出现了心理上的紊乱又如何处理,这就要求发展心理教育,从育“心”做起。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提倡者们主张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们知道他们所不知的东西,教育意味着当人们不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去做。德育需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解决学生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所以将心理咨询和发展辅导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范畴十分必要,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由行政贯彻转变到学生、老师作为主体参与。与国外道德教育相比,过去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学生主体性、参与性上做得不够,德育活动缺乏师生互动。教师授课模式死板,课堂气氛沉闷,整个过程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因对信息的内化具有个体差异性而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学生的受动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主动参与既包括教师参与,也包括学生参与,坚持教师参与,就是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订课程标准,而不是单靠某某专家或专家群书斋式地闭门造车;坚持学生参与,就是要通过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选择或制订,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形成理解社会生活的理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兴趣;德育制度本身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体现生活化德育、主体性德育。

现在高校已越来越社会化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学校当作社会,把学生当作社会中的成员”,进行开放式思想政治工作。其实,多年前,就有学者把学校当作社会。杜威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2]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只有与社会生活协调统一,才能获得实际的效果并得以巩固。新加坡的学校推行真实教育,主张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社会道德生活面貌,传授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应该是社会上真实可行的,符合社会推行的奖惩标准和利害后果。在英国,又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应坚持针对现实问题,客观地分析和审视学生所关心的一切道德问题。这些都是把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进行开放式教育。

3建设学校良性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3.1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立体网络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缺乏整合,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有时甚至被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削减、抵消。因此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出现反复,就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立体网络。把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立体网络。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利用社区的教育力量,主动接受家长和社区的支援。例如,请社区居民作临时教师,或请居民家长作义务辅导员,协助学校工作,进而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将学校与社会教育设施有效整合的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联谊会,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形成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具体可采取如下方式:制定统一目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发挥育人优势,实行功能互补。学校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家庭以血缘亲情为纽带,做好配合工作;社区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精神产品、精神食粮和优化的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3.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具有他教性、他控性、他授性,自我教育则有自控性和自教性。人既不能没有教育,也不能缺乏自我教育。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双管齐下,同时兼顾而不能偏废。事实上,德育实效的生成,既有赖于教育者教育活动,也有赖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活动,是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结果。二是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主要是面向某一群体,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个体教育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思想问题,解决学生特殊思想问题,发展学生个性。集体教育即组织教育,就是利用学校党、政、团、学生会等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发挥各种组织的优势;个体教育即教师以自己个人的学识、才能和品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其潜移默化受影响。三是把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对学生来说,学校管理是运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体现学校意志,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集体与个人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而进行对自己的管理,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律精神。

3.3形成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学校在抓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全方位与多角度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一是以班级管理为主渠道。建立班主任为主、课任教师配合的班级管理体制。班级是学校最基层教学行政组织,班级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有班级管理整体系,即把每个教师都置于班级管理体系中,形成群体合力,改变班主任“单枪匹马作战”的方式。当然,班主任是班级工作主要实施者,他必须经常组织课任教师“会诊”,以体现施教一致性原则。二是贯彻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就意味着全体教师形成教书育人合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教材与德育目标是一致和同步,教师要透析教材,把准学生思想,实行德育目标控制;对学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德育因素,以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选择好教学与思想政治最佳结合点。二是学校、科室、年级,党、团、学生会为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方位学校德育网络。同时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科研同步建设,队伍建设要实现专家化、学者型之目标,使教师既能教好书又能育好人,成为教书育人能手;思想政治科研是学校德育的先锋,要形成品位高、有本校特色的科研体系。其中尤其要深化思想品德行为修养课的改革和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过程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整个阶段,通过学生在校多方面的表现决定他们能否获得德育学分,实现全程教育目标。三是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学生生活空间的渗透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服务于学生成才需求的主动性与多样性,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团建设,整合学校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成才空间,弘扬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建立对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性引导机制,采取工作项目招标与申报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四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集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空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挥高校网络资源优势,在建立电子网络化社区的过程中,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网络道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与社会接触。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正以千万级的速度累计与衍变。每年全国高校都有一批旧的专业被淘汰,新的专业重新设立。如何对新设专业的本科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和新重点。

笔者结合在工作中有一些认识和体会,希望这些思考能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第一、高校的工作重点是“教育”。育人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开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担子和责任就格外重。首先,教师着力于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新开设专业中必然涉及很多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是对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甚至包括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都是一个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是新教师和中老年教师都需要克服自己的学习惰性和心理挑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将新的知识和技能吸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努力充实和完善。年轻的学生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老师每天都在进步,和他们一样求知若渴,也会受到鼓舞和感染,努力地去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古人说“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有道理的。教师在提高自己素质和技能的同时,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着眼于学习方法的理解和指导,“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将方法、原理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学生就能更知道如何去做和只能样做,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能成功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新专业对教师和学生最初都能带来许多困惑与认知上的一些偏差,这就可能产生一些误会或者不理解。如何解决这些可能存在的矛盾呢?从教师的角度讲,要懂得《礼记・大学》开篇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一日三省吾身”[3],还要“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4],把教学和引导工作做得更为细致、体贴。学生如果能逐渐感受到教师是在用心做事,用心爱他们,那么他们也就更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如果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循循善诱的谈心方式与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支持。学生愿意掏心给老师,老师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扉分享他们的烦恼与欢乐,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新设专业中,可以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兴趣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总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谁也不喜欢听枯燥的说教。例如,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一部分基础课需要培养学生一些美的欣赏能力。就可以课外单设一些文史哲和艺术类的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收获劳动成果中获得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第三、处理好教师科研、教学和学校、学院管理的关系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当前高校教师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很多高校教师既要应对科研的压力,又要面临教学的考核。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该不拘一格。一般来说,很多高校教师都是基于对知识和学生的热爱才选择这份职业。所以我们觉得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与喜好,去侧重于科研或教学,或者二者兼顾,不必单纯地判定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同时,教学、科研工作要经常性地与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工作互相理解、及时沟通交流。上情下达,政令畅通,学校和学院就能更好地运转。学校和学院的管理井井有条,教师在进步、学生在成长,科研在发展,事业就会进步。这就是一个整体的良性循环思路,山东大学的美学家周来祥先生在其论著《论美是和谐》中指出的:“我认为美是和谐,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规律性的和谐统一”[5],和谐就是美,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样一个和谐环境中开展起来也就如鱼得水。

第四、教师要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互动和升华。这是既适用于新专业也适用于旧专业的一个模式。而我们的教师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环境可能会造就师生不同的性格、气质、特点。我们教师就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加深对“师道尊严”的理解,了解学生的一些特点,站在“己所不欲,勿施与人”[6].的平等角度,引导学生如何完善、丰富生命和人生意义,不是一味地板起面孔训斥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在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品德素养的提高,这是除教学能力提高以外的另一种收获。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关于在新设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还要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进一步加深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辅成,周兆平,余涌. 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赵祥麟,王承绪. 杜威教育论著选[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 论语・学而[Z].

[4] 中庸[Z].

[5] 周来祥. 论美是和谐[M]. 安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第9篇:思想专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部分招生部门都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别较大。当前大学生主要是性格特色比较突出的90后,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更容易被不良思想和外来文化所迷惑,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对国家和政府的认知模糊不清,政治立场不坚定。而这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和我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一直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展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深思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班主任工作中,利用各种交流工具积极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同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交流,深切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与教师的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在其入学之初便设置为必修课,学生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学习态度却不能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是初中、高中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属于老生常谈,学生上了大学后以为会有个全新的体验,对这些简单、重复性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此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是“填鸭式”教学,强调对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比较刻板不够生动,缺少对学生实际感受的分析和引导,造成了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的反感,有些学生甚至和老师唱反调,鼓吹西方思想、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

2.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各大学校的学生处和院系的学工办进行管理,党团活动有很多种类:比如从活动主题上可以分为学校安排的各个班级都必须举办的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活动;从党团活动规模方面可以分为单个班级的党团活动和多个班级的党团活动。不管是哪一类都要求学生必须全体参与,不得缺席。由于90后的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突出,集体意识薄弱,对于这类集体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不会深入对活动主题进行思考,简单参与一下应付了事,虽然党团活动的主题很好,却不能通过活动充分展现,不能很好地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班级的活动组织者在受到活动不成功的打击后,积极性越来越低,往往不再认真选题,照搬其他班级或者往年的活动主题,造成了“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

3.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由马列部负责,直接隶属于教务处,主要负责课堂教学,专注于理论内容的讲解;而思想政治的实践环节主要由学工队伍进行管理,负责实践环节的内容审查并进行指导。这两支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不沟通交流,很少将教学中的理论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加以深化,而理论工作者将学生实践环节遇到的疑惑通过理论教学得以升华的几率更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把两个环节分离,使得两支教学队伍不能形成合力,造成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建设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分管于不同的部门,合力机制不健全,无法系统的发挥作用。因此,建设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各院系中专职辅导员岗位人数有限,很难了解到各个班级同学的具体思想政治动态,为了弥补这方面工作可能会有的疏忽应该设置班主任职位,班主任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教师,是大学生在高校的“父母”,因此要认真做好各个班级班主任的挑选工作,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认真的职业态度为基本条件,提高高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除了具备基本条件外,合理的、民主的推选各个班级的班干部,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次,高校主管部门应该作为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各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桥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进行交流,将双方遇到的问题公开讨论,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再次,号召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思想活跃的同学参与到教师讨论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学校各个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解决他们遇到的思想政治活动中的疑惑。

2.规范高校管理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更不是简单的几次党团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种种言行均能体现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对学生言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化就成为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对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引导和培养,通过大学的教育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的价值,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很多方面既体现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体现学校的管理情况,例如:玩游戏成瘾、迟到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拖欠银行贷款等等。对于这些现象,学校可以通过规范管理体制,管理条例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此外,在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党团工作的作用,通过党团活动中遇到的实例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提炼成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的范畴,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整个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3.利用多种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增多,大学生对于这些丰富的渠道具有浓厚的兴趣,敢于尝试和探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上发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了解国家出台的政策及国内外的重要新闻。比如说建立相关的政治教育网站,统一组织观看红色影片以及国内外所记大事。此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可以利用如下媒体,比如:QQ、微信、微博、E-MAIL、校园网BBS、校园广播、校报、电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载体,传播一些值得深思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产生正能量,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而全面的思考。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多种媒体的不同特点,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类别在不同媒体上进行宣传,使多种各具特色的媒体能够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合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各种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进行宣传时,要首先与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要的信息所持有的意见和建议,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主题,编辑后再进行传播,让学生们有将信息传播下去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4.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为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考入大学。在独立的大学生活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当遇到矛盾和挫折时很难自己化解,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引导和疏导。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保持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更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特别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就业、生活、交往等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工作可以由专职辅导员负责,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咨询部门,但不管谁来负责,都要求其具有专业的心理知识背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了解;此外,心理辅导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等交流方式可以交叉进行,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加以解决。

总之,高校学生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宽松,使他们开始放松对学习及生活纪律的约束。此时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思想动态,多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他们珍惜在高校学习的机会,只有不懈的努力,在大学这几年学习中不断地追求与探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深入社会实践,将来才不愧于社会,才能成为合格而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深入调查,及时处理学生中的存在的问题,正确积极引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世界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后,能心悦诚服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探索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可以说,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涛.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31-132

[2]郭汉军.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疆大学学报,2008,36(5):38-41

[3]李卫红.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上的主题演讲[J].思想教育研究,2008,15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