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探究

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探究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利在他的经典童话《彼得•潘》中塑造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形象———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彼得•潘》一样,儿童文学倾注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爱、期盼、祝愿,寄托着人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对塑造健康、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永恒期许。《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明确要求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调整及重新拟定

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在《中华读书报》上曾撰文《“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现状堪忧》:“目前全国高校中文系还在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不足15个,坚持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包括兼职)不足15人,也即平均每二个省还不到一名。就拿教育部直属的7所师范大学来说,现在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中文系配有儿童文学教师……”〔1〕实际上,在和小学教育教学关系最密切的初等教育系统,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也并未普及。师范院校应提升儿童文学学科的地位,特别是在初教系统,把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为普师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各校还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把儿童文学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教育效果。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也要根据其在文学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而做适当调整或重新拟定。根本目标从儿童文学学科方面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育人的方面来说,更强调热爱儿童,具有守护儿童心灵,尊重儿童天性,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

二、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课程教师的专业要求

课程建设的质量,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眼界与思想、认识与态度、素质与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承载着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任务,又决定着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任何学科,教师的尊严都来自于“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而所谓儿童文学是指“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为最终目的,是成人为了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3〕。所以,在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中,“专业尊严的教师”有双重指向,一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自觉地、不懈的追求;一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业尊严”的教师。而师范生儿童文学素质的养成又和学校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师资水平、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成绩的考核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教师要有丰厚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虽然儿童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只能上溯到19世纪,但是在短短的200多年的发展中,却涌现了许多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成人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品质的典范作品。教者在阅读积累中经过阅读———交流共鸣(欣赏)———理解思考(批评)的过程,才能做到对作品甚至是经典作品的个性体悟和诠释。只有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和问题的探讨中,具有“经典意识下的典型意识”。学科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学养。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超越教材。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主讲教材,适当选择辅助教材。教者的理解、体悟不仅表现在对作品的解读上,而应贯穿每一章节,使教材不仅承载儿童文学研究者、编著者而且也要适时折射教者的生命、智慧之光。学科教师要提升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适度关注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研究等发展动向,适时把自己的钻研所得、教学所得、阅读思考所得写成科研文章。并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专业修养,促进课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三、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儿童文学教学的优化

儿童文学是一门综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这些特点更有利于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利用“童年观照”,经典儿童电影、动画等影视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儿童文学有着易懂难学的特点。儿童文学以儿童为对象,很少有难懂的字、词、句,结构也并不复杂,因此容易看懂。然而从理论实际的结合上真正掌握儿童文学的一般原理,并不那么容易。掌握理论已属不易,把它运用于实践,更非一日之功。在多维、互动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对儿童文学并不陌生,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儿童文学的滋养。当我们婴幼儿期,母亲或其他长辈哄我们入睡时哼唱的歌谣就属于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和儿童文学关系密切。具体到教学中可用一系列师生可共同沉浸的问题唤醒童年记忆,愉快而自然地进入到儿童文学的学习中。问题一:回顾自己在童年时代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说出哪些是你最喜爱的、印象最深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有同学现在还爱看动画片吗?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是什么?实际上动画片的文字底本属于儿童影视文学,有些动画片更是根据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

(二)树立人文主义的儿童文学教学观,倡导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模式。

文学在人类生活中本来就担当着“为人类构建良好的人性基础”的功能,而良好的人性基础又包含道义、情调、情感等。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以“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为最终目的,具有认识、娱乐、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学生的精神提升,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沉浸于文本的与作者、作品的交流共鸣,靠那份发自内心的难以遏制的真诚感动或快乐。而这种美感和情感的获得,有时也需教师情感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儿童文学的一切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情感化的,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和儿童相和谐的情境。学生才能在诗意而美好的心灵空间里徜徉、体验、想象、创造、发展。

(三)依托多媒体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模式,拓宽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时空。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应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语文。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儿童文学及其主要反映对象、欣赏主体———儿童更是独具幻想性和趣味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形成,优化教学效果。

四、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决定着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会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的多样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也关系到师范生儿童文学素质的养成。学校应努力丰富儿童文学藏书,建立儿童文学资料室、图书馆或图书阅览室;开通儿童文学网站,建立儿童文学电子阅览室;邀请或聘请相关作家、专家、学者做儿童文学学术讲座;开展儿童文学写作训练,创办校园儿童文学刊物;举办儿童文学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

作者:韩彩虹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