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产品设计范文

儿童产品设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童产品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儿童产品设计

第1篇:儿童产品设计范文

关键词:儿童;护眼;用户行为;设计实践

眼睛是人们非常重要的器官,对于儿童而言,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保持眼部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从一方面讲,需要父母、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及时的医疗检查也是防止眼部疾病的重要举措。据此可以发现,为儿童设计引导健康用眼习惯的护眼产品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一、儿童护眼产品的概念

1.儿童护眼产品护眼产品大致可分为预防型和治疗型,预防型主要是通过干预手段,纠正不良姿势;治疗型产品市面上有两种较为常见:物理压力按摩穴位设备、视力训练设备。物理按压护眼仪是以中医学里的经络学说为理疗基础,通过在设备上安装具有压力感应功能的气囊达到按摩眼部穴位的作用。或者安装钕磁指从而刺激视神经,达到缓解睫状肌疲劳的作用,并且能使长时间使用的眼睛减少干涩和疲累感。而另一种视力训练设备是通过周期的眼球运动训练,达到锻炼睫状肌和放松晶状体的作用,对于儿童和病症较轻的人群坚持训练一个疗程即可恢复[1]。2.课题的现实意义学龄前期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用眼习惯和用眼负荷过重不仅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还会影响视力甚至是部分视觉功能。近些年科技发展迅速,电子产品成为各个家庭常见的物件,孩子开始越来越早、越来越多的接触电子产品,导致用眼负担加重,再加上缺少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眼睛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恢复,眼疾发病率提升,并且严重度也逐渐增加[2]。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也会造成儿童弱视、斜视、散光等眼疾,而眼疾会引起部分儿童的自卑心理,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会产生奇异心理,这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针对儿童常见眼疾的预防和治疗而设计的儿童护眼产品具有现实意义,此外还能协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故此课题也具有社会价值。

二、儿童用眼行为研究

1.用户特征分析首先将用户分为两个大类:未患眼疾者、患眼疾者。常见眼疾主要有近视、弱视等,患有此类疾病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系列习惯性动作。经过观察研究,通常这类人群会有眯眼、歪着头看东西、距离书本近等行为。近视主要由于长时间用眼看近处引起,患有近视的儿童会看不清远处,经常习惯性眯眼,通常的疗法是配戴眼镜。弱视是一种由于发育期单眼斜视或屈光不正引起的眼部疾病,表现为单眼视力低下或双眼视力低下且度数差异超过一定范围。目前,针对弱视患者的治疗方式通常为矫正屈光度,其中以遮蔽疗法在儿童患者中最为常用,另外还会配合视觉功能锻炼和必要的药物、手术治疗[3]。而未患眼疾的儿童则需要随时注意健康用眼,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2.使用场景分析对于儿童来说,主要用眼场景集中在书桌前和电子产品上。儿童在看书学习时,影响其健康用眼的因素有:灯光亮度、桌椅高度舒适度、书本纸张颜色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照度为500lx(米烛光)以上的高色温冷色调荧光灯士阅读、书写等要求较高的视觉作业最适宜的光源。因此,在选用书桌灯具时应选用冷调光源灯具,少用或不用低色温的白炽灯。光线太强或太弱、纸张颜色过冷都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桌椅高度则影响双眼与书本的距离。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对电视画面产生反应,电视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11个月大的儿童已经可以看懂听懂电视中的一些画面,许多家长都会发现,把孩子放到电视机前,他会盯着画面看。所以说,对于孩子而言,看电视是一个起步早,持续长的行为。据统计城市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1.5小时。时代的发展也让儿童及早地接触到各种电子产品,电视、手机、平板电脑是儿童平时接触最多的三类电子设备。另有研究表明,在面对电脑的时候,用户每分钟眨眼的次数会从未使用电脑时的20次左右,下降到7次左右。眨眼次数的减少容易导致眼睛干涩、异物感、流泪,甚至视物模糊,非常不利于眼睛的健康。科学用眼要求单次观看电视和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内,且需要控制儿童每天观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此外还要注意的是使用时眼睛需与电子产品屏幕保持符合规定的距离,而看书时眼睛也需要与书本保持一定高度[4]。

三、儿童护眼产品设计原则

1.及时性原则当出现不良用眼行为时,自主的或被动地及时纠正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健康用眼习惯的认知,一方面可以保证用眼的正确姿势。故设计产品时应注重对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2.准确性原则准确性指的是对出现的相应动作进行正确判断并准确给予反馈,准确性可以保证对不健康用眼的精准监控,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优质的体验。3.有效性原则在产品捕捉到用户的错误行为后,应当给予能够让用户当下给出积极反应的命令,例如立刻纠正姿势一类的反应。要做到有效让用户修正自己的行为就是此类产品设计要注重的有效性。

四、儿童护眼产品设计实践

1.设计定位基于以上研究,选定“家用儿童近视弱视防治装置”进行设计,从看电视这一行为出发,寻找致使儿童近视弱视问题的行为举措并从儿童角度出发设计解决方案。主要用户是需要对看电视行为进行约束管理的孩子,第二用户是通过设备获取孩子信息的家长,以此产品协助家长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看电视距离,纠正儿童电视不良姿势和不适宜光线问题。目的是通过监测行为获取数据,判断孩子的看电视行为正确与否,并给出纠正提示,同时将数据告知家长,进行疾病防治。2.产品设计根据设计定位进行产品设计,如图1(见文末图1),功能为控制看电视时间:根据孩子年纪、近视弱视情况设定时间,时间结束语音提醒孩子关闭电视,两次提醒后不关,系统强制关闭;监测看电视距离、光线、姿势:根据电视屏幕大小设定看电视距离,看电视过程中持续监测距离、光线、姿势(头部歪斜、眼睛斜看、眯眼、频繁眨眼等);提醒和强制措施:给出语音提示纠正孩子,两次提醒后不纠正,画面自动熄灭,纠正后画面恢复;家长获取儿童信息:系统将孩子的不良行为记录并形成报告,传输给家长,如图2(见文末图2),方便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教育,以及及时发现近视弱视等疾病。

五、结论

针对儿童家用护眼产品进行设计实践研究。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分析发现,易引起眼疾的行为主要为看书学习、使用电子产品等。从此类行为着手深入观察研究,观察收集到相应不良姿势,总结出设计儿童护眼产品的需要满足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最后以儿童为目标用户,以看电视为使用场景,设计出了一款可以有效监控、改正不健康看电视用眼习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蔡丹,尹建国.面向学龄儿童用户需求的护眼仪设计[A].湖南科技大学,1671-1602(2020)12-0003-02.

[2]陈晓绒,杨健,罗晓蓉.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1):1153-1159.

[3]王竞,王春芳.弱视治疗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4):604-608.

第2篇:儿童产品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功能;儿童家具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满足儿童不同阶段心理、生理需求。以满足儿童在成长期间所需要的为目的,适合12岁以下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能够满足儿童在生活、娱乐和学习等方面的需要叫作儿童家具产品。市场潜力。在中国家具产品市场中,儿童家具产品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需要对儿童家具进一步探索、开发,激发儿童家具市场的潜能,提高所占比例。创新结合。通过对多功能、儿童家具几个领域的创新结合,使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设计出能伴随儿童成长的多功能儿童家具产品,使设计更加合理、人性化,为不变的生活空间增添多变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消费观念转变。社会快速发展,儿童家具产品的消费观念,并不是单一的物质效能顺势而是注重满足功能的多样性与精神传递的现代消费。意义:正视具有多功能性的儿童产品在家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儿童多功能家具产品与儿童家具产品的多功能性质的设计做深入地分析与探究。以儿童家具产品为载体,为儿童家具产品的设计投入灵活多变的语言与存在方式,从而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为以后的儿童家具产品设计、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调研

(一)国内有关儿童家具产品研究现况调研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儿童家具产品才开始萌芽,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经济富裕,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对儿童家具行业也变得更加重视。目前我国对于儿童家居产品的研究较少,大多是针对儿童家具产品的研究,比如,由金版文化编著的《“中国风”室内设计从书6--儿童房•客房•书房100例》一文中,提出了多种装修儿童房和儿童样板房的创新案例。由朱剑刚编著的《儿童家居产品》一书中,讲述了儿童家居产品在设计时应从款式、安全和功能等方面考虑。2005年,李慷在发表的硕士论文《儿童居室家居产品设计要素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特殊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对儿童家居产品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的研究,依据儿童年龄、性别来进行设计。2007年,一篇硕士论文《儿童家居产品设计的市场分析研究》由陈卓发表,其中对儿童家居产品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家长对儿童家居产品的消费行为,将设计与消费联系起来,为设计适应市场提供了参考价值。2007年,刘媛媛发表的论文《儿童房产品成长性研究》中,研究的内容打开了我国探索儿童家具产品的大门,研究的不只是儿童家居产品,更多的是对儿童房内的所有产品的可成长性研究。2018年,任新宇和王倩发表期刊文章《论绿色产品设计的特征及策略》中提到,绿色设计在当今社会下的重要性,研究产品-人-环境三者紧密的关系,提升家具的使用周期,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设计绿色无害儿童家具。2012年,罗德宇、刘培义于发表的一篇论文《浅谈儿童家居产品的多功能设计》中提出了设计智能化多功能儿童家居产品的设计趋势。

(二)国外有关儿童家具产品研究现况调研

1972年,芙莱莎创始人Mr.HeningLykkeJensen巧妙地设计出松木儿童床系列,该系列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年龄变化,对儿童床使用方式的改变,延长使用寿命。多年来以其清新自然、健康环保的独特魅力成为大众的首选。1974年,SchackEagle家族开始研发儿童床类产品,1986年Lifetime品牌诞生,是北欧知名的家族企业,正如Lifetime英文原意所示:Lifetime是可以用一辈子的家居产品,轰动北欧一时。但近年来,欧洲儿童家具产品市场开始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喜爱纯洁的白色,对白色的选用较多,因为使用白色松木有大气明亮,现代感浓厚的特点。2012年,欧洲儿童家具产品市场出现了一匹黑马,从此儿童家具产品格局将被改变,而引起这场轰动的正是芙莱莎创始人HeningLykkeJensen先生。HeningLykkeJensen先生长达四十年的积累,四十年磨一剑,他再次站在了儿童家具产品的最高峰,生产制造使用欧洲榉木和高压木,充分利用实木的结实和高压木板线条简洁明快的特点。2011年,KathrynH.Winnebeck.发表的一篇论文《achildren'sfurmituremanufacturingcasestudy》中提到,要重点关注儿童健康成长,人性化设计,加强对儿童家具产品的安全、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研究。2012年,MarioDalfabbro,在《HowToMakeChildren'sFumitureandPlayEquipment》中,强调儿童家具趣味性、娱乐性、多功能的重要,讲解如何将娱乐与儿童家具巧妙融合设计。

三、案例研究

(一)Avila系列儿童家具

来自克罗地亚的设计师NataaNjegovanovi针对儿童喜好,提取奶牛、公鸡、小狗、小猪、猫咪五种动物元素,巧妙地运用在儿童家具设计上,设计出Avila系列儿童家具。这一动物系列的家具分别代表小凳子、书桌、铅笔盒、小脚踏车、玩具整理箱。其中各自可为独立个体,玩具整理箱是一头粉色的小猪,书桌是奶牛,小凳子是小狗,铅笔盒是一只公鸡,脚踏车是一只猫咪,它们的用材多为橡木,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着想,360度无死角打磨处理,动物们被抽象成简单的线条与面板成功地吸引小朋友们的眼球。

(二)Animaze系列儿童家具

为了打开小朋友对身边事物好奇心的大门,米兰的一家设计工作室EkaterinaShchetina和LiberoRutilo联合设计了一款由木材框架和动物泡沫软垫随意搭配组合的模块化儿童家具,该系列特点是以五个可爱动物原型为灵感而设计,既可以累加起来,也可单个使用,孩子们与动物多种可能性地互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想象力。

(三)骰子家具

日本一家特色的Torafu建筑设计事务所,为儿童、成人设计一款“骰子家具”。该款设计特点上到老人,下到儿童任意年龄段都可使用,并且是家具的任意一面,既可以当作是儿童的写字台和小凳子,闲置物品的置物架,成人也可以当座椅使用。

四、研究创新点总结

(一)从安全角度出发,多采用圆角打磨设计,选择天然环保材料为主,减少因造型设计、材料选择不当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二)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对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家具,针对孩子爱玩、爱闹、爱动手的特性,造型上偏童趣性设计。

(三)孩子对色彩敏感很强,对色彩充满好奇,不喜欢沉闷色调、色彩的面积比例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效果,针对这一特性设计受儿童喜爱的家具。

(四)多功能儿童家具设计,在满足孩子快速成长需要的同时,避免孩子因成长太快,儿童家具更换太快,造成的浪费现象。

(五)打破传统单调儿童家具设计,增加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增加趣味性,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五、结束语

通过搜索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市场调查,对儿童多功能家具产品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儿童家具产品生产还没有进入“设计师时代”。其实我们国家的儿童家具产品依然是以技术为主导,但是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我们应该以设计为主导,目前出现的产品没有真真正正地从儿童的角度分析。在以后的设计中,引入一个儿童家具产品全新的设计理念,不仅要提出符合儿童功能需求的新理念,也要符合多功能原则地对儿童负责、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范伟勇.赵志娟.儿童家居产品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4):70-75.金版文化.

[2]“中国风”室内设计从书儿童房、客房、书房100例[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30-65.

[3]朱剑刚.儿童家居产品[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28.

第3篇:儿童产品设计范文

关键词:儿童创意;培养及孵化;服务设计

一、问题背景

儿童时期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科学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会对其后期创意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部分儿童培训机构把手工制作和绘画技巧作为训练的重点,对于创意能力的培养则稍显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研究儿童思维创意培养中的利益相关者,构建儿童创意能力培养的服务系统,为儿童的创意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可以实现儿童创意的产品化落地,在创意实现的过程中,一步步挖掘、锻炼儿童的创意能力。

二、服务设计方法和工具

服务设计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服务设计的全局性视角能够帮助设计师从全流程体验的角度重新思考复杂的问题,形成独特的设计切入点。服务设计中的很多方法和工具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方法与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在设计语境下,能够帮助设计师重新解构问题。服务设计常用的流程分为共创、构思、概念、原型、测试五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产物,把复杂的设计对象拆解,可以洞见用户及利益相关者的核心需求;构建服务系统,满足用户需求,最终表现接触点;通过制作原型和方案测试,完善服务设计,最终交付执行。在不同的设计阶段,设计师可以灵活选取不同的设计工具展开分析和研究。如:在共创阶段,设计师常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集体速写等工具;在构思阶段,设计师常利用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利益相关者地图、接触点矩阵等工具;在概念阶段,设计师可以使用故事板、问题卡片、系统图、服务蓝图等工具。

三、设计调研

通过桌面调研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儿童普遍具有想象力,很多想法具有创新性。但是,儿童的想法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之后,如果没有后续的渠道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和孵化,儿童的想法就容易停留在绘画作品的阶段。在调研阶段,笔者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社会渠道的投入,让家长和社会机构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创意能力的锻炼。在此基础上,笔者研究了用户及其利益相关者,制作了用户画像(图1)。通过用户画像可以发现,儿童需要家长持续支持他们的创意,需要专业的机构帮助他们完善创意、拓展知识、实现想法。家长需要可以辅助自己更好地培养儿童创意能力的机构,家长在其中可以承担与儿童沟通、鼓励儿童的职责。设计师可以通过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为自己的设计提供思路,同时能够在设计方向上引导儿童充分表现他们的创意。设计企业可以通过孵化儿童、设计师的创意,为产品提供更多元的创意。

四、设计概念

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儿童创意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一个以设计师为核心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儿童创意能力培养及孵化的服务系统。家长可以在平台上儿童的创意绘画作品,设计师可以挑选其中有价值的作品进行设计改良,在保留儿童核心创意的基础上,考虑设计的可实现性,并通过手绘、效果图等方式,将创意绘画作品转化为概念设计方案。在此期间,家长可以与设计师及时沟通,让儿童参与设计方案的全过程。经过改良的概念设计方案在平台上后,企业可以选择有价值的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产品化,制作模型或实现量产。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将获得从设计草图到设计产品的全部设计流程的熏陶和培养,有效提升创意能力。

五、App设计表现

该App平台取名“创意集”,由“大脑”“问号”“蜘蛛网”的图形结合而成。App用户主要分为家长、设计师和设计企业三类群体,不同的用户在注册后会进入不同的版面。在进入使用界面之前,用户同意“遵守个人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方可进入。App设置有专门的朋友圈、工作台、市集和个人信息版面。朋友圈可以让自己关注的朋友查看动态,也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予以相关推荐。工作台上有儿童创意、手绘作品等相关图片。设计师平台、企业平台能够上传照片、视频、进行聊天和沟通。市集主要是供用户进行作品、概念方案和产品的线上交易。针对用户群体,App建立了精简的交互架构,主要遵循简洁的设计原则,使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界面的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图标比文字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建立起信息图形与用户认知的映射关系。在色彩选择上,用户界面主要以干净、清晰的白色为背景,采用明亮的颜色搭配,形成有序、指向清晰的色彩系统。

六、设计实践

设计实践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导儿童进行发散思维并利用绘画表达创意。第二阶段,设计师与儿童沟通交流,让儿童的创意思维更加明确,鼓励儿童将创意以手绘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阶段,设计师利用效果图等形式,改良用手绘表现的儿童创意。第四阶段,邀请儿童参与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使儿童了解设计制作的步骤,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并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增强儿童的创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2)。为了检验设计概念的可行性,笔者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实践和测试。设计团队赴济南明睿小学、青岛黄岛区隆美美术体验馆、青岛黄岛区蒙娜丽莎美术培训学校,分别进行了多次儿童创意能力培养的工作,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发散等方法,收集到儿童的创意作品方案100余张。之后,设计团队招募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儿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再设计。很多设计方案经过设计师的转化形成了效果图,部分设计方案在模型阶段转化为实物。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通过多次的沟通,使儿童的创意更加完善,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激发了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在手绘、建模、制作模型阶段,设计团队邀请儿童、家长参与设计,利用多方的资源实现创意能力培养及孵化。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儿童思维创意的产品设计和开发”;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设计选修课工作坊式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少华,陈汗青.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核心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创意与设计,2016(2).

[2]胡鸿,郝代涛,白斐然,等.基于服务设计思维的酉州苗绣品牌升级研究.包装工程,2019(6).

[3]佟佳妮.设计启发——儿童电子绘本设计的创意思路构想.美术大观,2018(5).

[4]宋瑞波,孙晓彤.基于用户体验的莱芜“一线五村”古村落旅游服务设计.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4).

第4篇:儿童产品设计范文

关键词:儿童教育;数字产品;叙事;体验设计

儿童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永恒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儿童教育产品的数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化形式为产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内容,也更加适应当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儿童用户。但目前的儿童数字产品存在产品同质化、体验缺失、忽视用户需求等问题。文章试图从用户需求出发,分析儿童乐于互动、喜欢故事形式的等用户特征,以叙事的角度,试图提升产品的叙事性体验,为儿童数字产品体验设计提供策略。

一、叙事学理论概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叙事学在设计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关于叙事设计的设计方法,如借助经典叙事学对故事和话语层面的研究,即“说什么”和“怎么说”1,转化为产品设计中的功能、形态、体验、设计师与用户的关系等元素来进行叙事,有利于寻求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情感共鸣,有效提高用户情感体验2。随着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叙事拓展到基于数字媒介的数字叙事研究领域,故事的外显形式逐渐多样化,如瑞恩基于数字媒介提出的互动叙事,开始关注用户与产品的互动,为数字产品的叙事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数字互动叙事呈现出的交互性、参与性、沉浸性、以用户为中心等特征,使用户更加主动地参与双向互动3。

二、儿童教育数字产品的叙事设计要素

文章试图从叙事学理论研究出发,提取叙事要素中可应用于提升儿童数字产品体验的影响因子。笔者从传统叙事学及数字叙事研究中提取归纳以下叙事要素,分别为受述者、叙事主题、叙事模式、被叙之呈现以及情境。

(一)受述者在普林斯的研究中,受述者指文本叙事中接受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人,作用是描述叙述者,强调主题,促进情节的发展,受述者是具有变化性的,也有可能变成叙述者。在本研究中,受述者主要指产品的目标用户——儿童,采用受述者对目标用户进行叙事学的描述,主要强调用户在产品叙事过程中角色的变化性,即用户可以接受、参与或主导产品的叙事。

(二)叙事主题叙事设计的核心是“事”,“事”是意义的载体,也是叙述的主题4。产品主题的确定是讲述产品故事的前提。儿童教育主题的选择要注重其直观性和趣味性,最重要的是正面的教育意义。

(三)叙事模式叙事作为一种交流行为,除了讨论叙事过程中故事本身如何,也讨论叙事过程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5。根据瑞恩提出的叙事模式,目前主要有以口述记录为主的讲述式,以视觉听觉展现作者意识的模仿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行为选择实时创造故事的参与式和以数字媒介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的模拟式。从参与者的角度对叙事模式重新表述,即为阅读叙事,视听叙事,参与叙事和体验叙事。

(四)被叙之呈现叙事学中被叙之呈现是故事的表现方式,包括材质、色彩、形态等视觉和触觉感官要素以及界面、音频、影像呈现等视觉和听觉要素。计算机数字图形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具有多感官、全方位、大容量、跨时空、高集成等特性6,使叙事的多感官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被叙之呈现受儿童的认知能力、接受程度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

(五)情境情境,在文本叙事中指事件中不同时间、空间、环境等场景,这里情境指通过产品的使用环境、文化内涵等,刺激用户的心理,从而引发一定的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情境进行叙事是在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有效方式,通过强调“身临其境”,使受述者能够沉浸其中7。良好的情境构建需要设计师考虑用户本身特征,体验产品在用户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使用的场景,建立真实环境与文本描述的联系。

三、儿童教育数字产品叙事性体验设计策略

叙事方法应用于设计主要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通过叙事的手段重构设计相关因素,最终赋予产品情感。结合产品设计流程,基于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的理论,根据在不同设计阶段和层次的设计要素干预程度,讨论在儿童教育背景下的数字产品叙事性体验设计策略。

(一)发掘需求——建立用户画像,设置故事性趣味教育主题收集用户信息,深入了解用户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活动场景等用户特征,输出群体用户画像,是以叙事思维讲述用户故事,挖掘用户需求的重要形式。儿童的年龄细分单位小,认知差异大,为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建立用户画像,细分需求,可以为阶段化、整体性的学习规划提供支撑,也是产品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能够轻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提升情感体验。IDEO的儿童抗生素故事教育,将抗生素化为一个个和儿童一起与病毒搏斗的机器人,每次儿童需要吃抗生素时,通过观看机器人动画,了解抗生素工作原理。故事传递教育主题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二)本能层——呈现多感官叙事元素,增强情境体验“被叙之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文本的信息,图像、影像、音频等视觉和听觉信息可提供多样化的呈现途径。用户通过感官与产品进行互动,并对产品产生本能的、初步的、短暂的情绪体验。在凯叔讲故事的产品体系中,结合品牌IP形象和典型的传统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创造出一系列的儿童随手听玩偶,如《凯叔•声律启蒙》,在数字化音频叙事做到高质量输出的同时,选取了代表性的故事情节人物进行实体化的产品叙事设计,更加迎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视觉、听觉的多感官体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尤其其音频内容,辅以传统音乐背景元素,塑造文化情境,提高儿童的审美和学习兴趣。

(三)行为层——提供反馈引导的参与叙事,提升沉浸体验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是从具象到抽象,尤其学龄前阶段,学习过程大多通过与客观物体互动完成,因此可参与性作为体验设计中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特征,在儿童数字产品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当前数字叙事大多基于二维平面的情况下,促进儿童主动参与互动的操作,需要外显的、直接的反馈和引导,如小伴龙”APP中的“去哪”板块,儿童在小伴龙的带领下,一起参与故事,而儿童主要通过视觉小动画、音频等的外显的、拟人化的交互引导,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自主的互动,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操作信心和沉浸体验。

(四)反思层——构建IP叙事形象,创造个性化体验反思层面的设计作为意识、情绪、认知的最高水平,更加倾向于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成长初期对万物有泛灵的认知,即认为万物有生命,因此具有鲜明个性的拟人化IP形象对儿童有特殊的吸引力,容易对儿童产生引导作用。建立符合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的IP形象,引导儿童参与叙事,在儿童操作过程中,能够给予个性化、及时的反馈,让儿童感受到陪伴与帮助。小伴龙APP以“内容+IP+教育”在儿童APP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IP形象小伴龙儿童好朋友的角色称呼儿童的名字,与儿童进行对话,在“经典”板块的唐诗咏流传中,小伴龙以个性化唐代诗人的形象与诗人对话,引导儿童与诗人互动和参与唐诗情境游戏,推动故事的发展,有效的帮助儿童理解古诗,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论

第5篇:儿童产品设计范文

关键词:色彩;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应用

商业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商品的不断发达,在商品设计中外包装的设计能够从很大一部分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更要讲究色彩图案以及外观设计的融合性。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色彩可以吸引儿童关注商品,色彩也可以在儿童食品包装中起到主题思想提炼的作用。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能够起到多种作用。色彩不仅能够提高儿童时装饰品的外观表现力,更能够通过色彩的具体应用,让儿童食品包装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品质要求。

一、色彩对于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重要影响

儿童食品包装中最为吸引儿童的元素就是色彩,儿童对于物体进行观察的时候,色彩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色彩能够给人的印象持久,色彩能够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儿童对于产品的记忆更加深刻。企业在制作包装的过程中,将色彩作为销售设计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战略思想的销售判断。色彩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角色,商家运用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将色彩运用到儿童食品包装中,儿童在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对色彩的喜好购买商品。让产品产生吸引力,企业就会获得更大的利润。食品包装的色彩进行创新需要运用传统思维,也要运用现代化的实战思维。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儿童食品在设计方面既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要进行品牌建设。孩子们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去选择他们喜欢的食品,设计师在色彩的应用上面要进行外观包装设计,使食品设计更加完美,让包装更加能够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在国外商品不断流入中国市场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儿童食品的多元化设计需要进一步发展。儿童食品设计上具有新鲜感和创意性发展是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可以获得孩子们的认可,色彩在儿童包装过程中就要既能保证基础的需求,又要突显儿童的审美要求。例如有的孩子们害怕食品中有辣味,有的孩子不喜欢酸涩的食品,在儿童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避免这些颜色出现。合理科学搭配色彩使儿童食品具有亲和力。儿童对食品的感受是原始的反映。儿童需要感受到食品的安全感。儿童可以通过食品的色彩设计获得感知。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的食品能够获得市场份额。在儿童食品市场上,产品种类多,竞争力大。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通过外包装来吸引儿童是一个必要的选择。赏心悦目和符合自己风格的商品儿童们非常喜欢,企业在扩大市场中也能够利用外包装的供应设计来提高自身的利润。

二、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运用色彩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更要讲究儿童需求性的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需要保持好技术上的设计,更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理念。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色彩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色彩本身具有的优势,更是因为色彩与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融合能够让食品包装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儿童对于颜色有着先天的感知,小朋友们对于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判断。鲜艳的色彩能够充分吸引儿童色彩,给人的冲击力和包含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儿童的视觉是直观的反映,这就要求色彩能够给予商品更多的内涵。在一些儿童产品设计中包装非常精美,儿童们就会非常喜欢。在视觉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儿童的注意力得到吸引就会激发起购买的欲望。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商品销售。例如薯片“呀土豆”(见图1),产品色彩采用了红绿相间的设计,这种设计孩子们能够清晰的分辨出产品的颜色,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颜色,孩子们能够通过这种色彩的凸显感受到西红柿的味道。红红的西红柿和绿色的叶子,孩子们就能够感受到非常亲切的自然的感觉。颜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天性激发出来,孩子们才能够对产品有需求感。

(二)色彩让儿童食品的外包装更加富有精美性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是儿童食品的品质有着明确的要求。色彩可以提高儿童食品的精美性。孩子们在精美的商品下能够更加释放出天真和童心。从孩子的角度可以看出,精致的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按照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产品才能够更好的接近生活,将商品设计融入到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在选择色彩的时候选择一些接近健康自然的颜色,这种精细化的设计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食品的真实性,儿童食品要进行思想方面的融合设计,就要求在色彩的运用方面研究出儿童喜好的颜色,颜色更加吸引着儿童的目光,例如蓝色让孩子们更加辽阔(见图2),绿色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加安全,粉色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加具有亲和力,白色让孩子们感到纯净。色彩在儿童外包装的应用要与产品实际的性能有关,在不同颜色应用中运用相关的调色搭配,可以让儿童食品包装更能够展示出精美文化的要求。

(三)运用色彩激发儿童的味觉意识儿童食品是为儿童提供食物,设计时就要求孩子看到外包装就能够联想到食品,就能够激发起人们购买的欲望。颜色可以对儿童食品的味觉起到启发作用,这种启发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例如咖啡和巧克力形成一种模式,就是咖啡色具有浓郁的香味,而粉色就是香甜的味道,黄色就是软绵绵的味道,一些棉花糖的设计就充分展现了粉白和黄色,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美好的味道。例如一些果冻设计都选择为黄色和白色(见图3),这种搭配能够让果冻的颜色更加清丽。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果冻的水润的效果。再如很多食品会选择西瓜的颜色,孩子们多数喜欢西瓜,西瓜的颜色能够让孩子们对食品有亲和力。例如彩虹糖(见图4)的表面都是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食品的包装袋上显现出来,孩子们就有购买的欲望。这种从儿童感官激发出的感觉更好的激发起儿童的消费欲望,能够使儿童的食品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三、结语

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产品本身更要关注产品的艺术性,儿童食品的外包装,要求具有创新的设计理念,才能够更加符合儿童的要求。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又要符合儿童的感官要求,在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创新型设计来更多的激发儿童的兴趣,激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色彩在儿童外包装的应用上要求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更要求进行艺术上的创新。色彩的应用既要符合产品设计的要求,又要提高产品的审美品位。色彩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求进行不断创新,使产品既能获得经济效益也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实现产品工艺设计方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八一.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0(8).

[2]马乐.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简论[J].才智,2017,(10):208.

[3]王正梅,巫俊.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上的应用研究[J].东京文学,2011,(6):34-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