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精选(九篇)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

第1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对体育启蒙教育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理论知识不是很丰富。主席对体育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在《体育之研究》中有提到“小学之时,应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严复也在相关教育研究中提到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要重点发展体育教育,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他认为孩子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到智力和品德的发展,关系到未来的幸福。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时期,会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而且注意力、记忆力比较好,便于开展体育启蒙教育。要培养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儿童渴望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借此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加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体育启蒙教育能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孩子的团队和拼搏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基础,符合终身体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论思想。要不断的完善体育教育教学的体系,丰富体育启蒙教育理念,保证体育启蒙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二、体育启蒙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1、人们身体素质有所下降

相关资料对比发现,近几年来,居民身体的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肺活量、力量、速度等基本体能素质都有所下降,近视率不断增加,而且在青少年时期的近视率比重比较大,豆芽型、肥胖型体质也逐年增多。生活工作方式、交通设施水平提高、活动空间缩小、应试教育等方面会对人们的身体素质造成影响,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缺乏体育锻炼,体育启蒙教育不到位,儿童时期没有很好的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体育课等课外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很好的健身、锻炼习惯。

2、缺乏后续体育学习,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虽然有提倡实行素质教育,由于中国几千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升学压力大,而且素质教育兴起较晚,实践不彻底,大部分的体育课都沦落为边缘科目,体育经费的投入比较少,体育设施不够完善,而且体育教学的系统性欠缺,这样的体育条件下很难提高学生们的体质,无法增长体育体能,只是肤浅的了解体育人文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形成体育技能和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无法完成后续的体育学习,没有更好的锻炼身体。

3、体育项目重复教育

不够重视体育启蒙教育,幼儿园、小学阶段时有的学校根本不开体育教学课,有的也只是开设比较简单的体育教学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从宏观上进行指导,比较笼统,操作性、实用性不足,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体育启蒙教育时体育教师的发挥具有很比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体育技能都是在重复学习,有的学习不到位,后续再进行学习时,错过了关键学习年龄,影响了以后的正常体育学习。

4、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缺乏

就社会现实来看,我国的体育运动开展的不是很理想,缺乏终身体育意识。清晨公园里有通过对大树使力来练气功的,有把腿挂在树杈上拉韧带的,有张牙舞爪练太极的,这些里面存在着不正规、科学的身体锻炼。幼儿园、小学阶段没有受过科学、系统、正规的体育启蒙教育,对终身体育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很多人都没有很好的掌握终身体育学习能力和意识。只有重视体育启蒙教育,才能够实现全民健身,才能够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

三、进行体育启蒙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1、注重培养全面启蒙教育思想

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求知、开发智力并不是启蒙教育的唯一任务,要注重儿童的各方面全面发展,要进行全面启蒙教育,体育、美育、德育、劳动、生活启蒙教育要齐头并进,不能疏忽体育启蒙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时,要真正将体育启蒙教育落到实处,按照教学计划规划课程,不能随意减少或者停开体育课,要做好体育启蒙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起全社会、学校领导、体育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等的关注,改变孩子们被动的地位,要真正的发展、提高体育启蒙教育,使体育启蒙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要注重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整个学年的课程要坚持改善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和提高孩子们的体育基本技能,要重视体育启蒙教育。课程的设计、评价要考虑到能够使孩子们的形成良好的体育技能和养成体育兴趣。要充分利用班主任、校医、体育特长老师等学校人力资源,和体育老师共同做好体育启蒙教育。家长们要敦促、帮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为孩子以后的体育技能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孩子的体质,有好的体魄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才能。体育启蒙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经常的进行体育基本功训练。学校要组织体育启蒙老师进行公开课、观摩课讲评等活动,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水平。学校领导要予以重视,也要适度的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专家讲座和培训活动,多激励体育教师进修学习和进行课题研究,参考国外的体育启蒙教学方法,吸取经验,组织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启蒙教育方法,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加大体育启蒙教育的硬件设施资金投入

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器材比较老旧,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对学生的体育课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器材,学生们都不能正常上课,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还有的学校的体育场面积比较小,场地简陋而且地面不平,这些情况都制约了体育启蒙教育的发展。要加大对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保证体育启蒙教育的能够真正、科学的实施。

4、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

为了保证体育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不仅要有好的硬件设施、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且更要有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为孩子营造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孩子们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课外活动了解、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浓厚的体育学习氛围。根据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或者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能只是单纯的否定或者肯定;教师要尽可能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亲切感,使孩子们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个性化施教,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计难度不同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大胆的尝试,体育课时设置一些场景,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主动的进行探索。

四、结束语

第2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育的多元化现象日益普遍,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儿童的兴趣培养也被越来越重视。素有“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幼儿对学习钢琴的热情也不断升温,对钢琴充满了向往。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放在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钢琴学习兴趣上,所以要采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工作。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提出“左右脑分工理论”,即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等,因此左脑可以称作、“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灵感、顿悟等,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音乐脑”、“艺术脑”。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右手,很少使用左手,这就影响了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发挥,影响了整个大脑的平衡发展。而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需要两只手协作来完成的,这就增加了左手的锻炼,激发了大脑右半球的潜能,使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变得更加聪慧。所以幼儿钢琴启蒙教育能开发智力,使他们更加具有创造力。

二、目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自身兴趣的不稳定性、不持久性

幼儿的主观判断意识差,智力水平较低,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最初学习钢琴可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是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会弹钢琴,所以他们也想学,也有的是家长要求孩子学,或许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或许没有。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一会喜欢画画一会喜欢唱歌,这说明他们对一件事的兴趣存在不稳定性、不持久性。教师在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这些特点。针对幼儿兴趣的这些特点,制定适合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方法,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上,让他们喜欢上钢琴学习,能够让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二)钢琴教师教学技能素质的良莠不齐

对于一个幼儿钢琴启蒙教师来说,教学技能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些教育培训机构聘请的钢琴老师,没有通过系统的钢琴学习,有些是为了考学才学,这部分人学习时间短,并没有从基础手型、坐姿、指法等方面开始学习,只是单纯的演奏乐曲,对于钢琴的基本内容没有很好的把握。如果这样去教幼儿钢琴,肯定不会达到好的效果。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兴趣的培养

在幼儿的钢琴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自制力和兴趣的稳定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兴趣,那么钢琴的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消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初学时,可以给他们弹根据幼儿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由教师先弹奏做示范,学生可以跟着哼唱,等他们自己学会演奏这些乐曲时,可以边弹边唱。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四手联弹的曲子,经常性的与幼儿进行合作。通过有效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对钢琴有兴趣,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喜欢学习钢琴。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幼儿钢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和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除了钢琴教学本身,同孩子的思想交流也非常重要。合格的幼儿钢琴教师必须要对儿童心理特点非常熟悉,应该很好把握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以鼓励为主,先表扬弹得好的地方,再适当的指出错误。

(三)家长的配合

家长在幼儿钢琴学习和教学中要配合好幼儿钢琴教师的教学工作。家长要摆正态度,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在平时练习钢琴时,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幼儿学习钢琴的辅导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坤.如何提高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J].小演奏家,2006(7).

第3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合作;模式

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家园合作与同步已经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对提升学前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幼儿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不能充分重视家园合作模式,也不能在家园合作中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学质量,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家庭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来说,家庭和学校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儿童启蒙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家庭和幼儿园应该相互合作、相辅相成,使得儿童能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家园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加强幼儿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还有助于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极大地丰富幼儿教育资源。从儿童的角度来说,父母是其启蒙教师,家庭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和父母的因素对其身心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与家庭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有效实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家园合作模式还有助于幼儿园教学方式的不断完善,提升幼儿园的竞争力。对幼儿园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儿童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进行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从小做起,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儿童在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精神或者物质型的教育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幼儿园能够提供的,而有些却需要幼儿园和家庭互相配合产生。所以说,家园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取长补短,为儿童的启蒙教育提供全面的条件支持,从而使得我国幼儿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在幼儿教育中有效促进家园合作的相关措施

1.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儿童的幼儿教育,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作为肩负儿童启蒙重担的幼儿园,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念,并且通过组织学校活动使家长也能正确认识教育观念,具备扎实的育儿知识,使家长能够和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采取适合儿童自身发展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幼儿园应该依据学生所处班级、学生年龄以及身心特点,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活动,主要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如何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独立能力等方面。学生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家长对儿童的身心状况、智力情感、思维发展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方便家长在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2.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积极与家长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和沟通,获得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幼儿园可以依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展家长会,从而使家长起到一个监督幼儿园工作的作用,同时又能促进幼儿园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幼儿园也可以策划一些亲子活动或者儿童表演活动,让家长来担任嘉宾或者评委,这样就能使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和学习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使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来,真正参与孩子的课堂活动。此外,幼儿园也可以依据学生家长的特点和专长,组织学生家长来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或者课外活动,比如说,邀请家长来教孩子们一些生活常识、担任“一日助教”,或者也可以邀请一些从事医疗事业的家长来给孩子们传授一些健康卫生知识。学生家长的参与不仅可以弥补幼儿教师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而且还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样地,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对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幼儿园也可以引导家长去教育孩子,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

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作当中,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幼儿园也不例外。除了以往的家访、家长会或者电话联系以外,幼儿园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专门的幼儿园网站、飞信或者向家长传送学生在校表现的录像等方式来加强家园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学生教育问题的共同商讨以及资源的共享。此外,各个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必然都会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幼儿园可以组织活动或者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交流互动专区,让家长们互相交流育儿心得,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促进家园之间的有效合作。

总而言之,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园合作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园合作对提升学前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全面、健康发展。但这是一项十分复杂且有较大难度的工作,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配合,真正实现家园合作和同步,从而有效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进步。

第4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蒙学 教材 启示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周秦至汉唐时期,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史籀篇》、《仓颉篇》(李斯)、《历篇》(赵高)、《博学篇》(胡毋敬)、《仓颉篇》(闾里书师)、《凡将篇》(司马相如)、《训纂篇》(扬雄)、《滂喜篇》(贾鲂)、《劝学篇》(蔡邕)等,都以识字为主,并讲求书写的训正意义与审美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种蒙学教材相与争发,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到了唐代的蒙学教材出了沿袭旧用,也产生了一些新抄重编的教材,有抄写名言谚语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的,如《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的,如《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的,如《杂抄》和《俗务要名林》;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的,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这些也都吻合儿童发展时期的智能特征和学习效能特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的经验性,使学习与儿童智能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紧密结合。

二是宋至清中叶,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各种官能能力的发展和美育要求。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大体可分五类,内容各有侧重。一为综合性蒙学教材,以“三、百、千”最为盛行;二为伦理道德教育类蒙学教材,以《性理字训》、《小儿语》、《续小儿语》、《名贤集》、《增广昔时贤文》等为代表。三为历史知识类蒙学教材,有《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小学》、《童训》、《少仪外传》等。四为诗歌蒙学教材,有《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尤其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五为成典故事、名物制度常识类蒙学教材,有《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此外,还有专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女四书》包括《女诚》、《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等,多灌输“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包括部分女子日常生活常识的内容。这些教材注重了儿童发展的各个层面,但每一种教材的编写中,都强烈地体现着审美追求和美育功能。而女子蒙学读物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约束力已经逐渐增强,但性别教育的出现,也无疑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教育现象。其中不乏糟粕,但立足当今社会,以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其中诸多教导,也能发现性别教育的缺位。

三是清中叶民国初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原有蒙学教材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才有扩充蒙学教材的出现,除了改编和续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还有《三千字文》、《万字文》、《千家姓》等。另外,面对新式学堂所编教科书未能吸收和继承传统蒙学教材的优秀遗产现象,当时政府和许多文人都在尝试改革传统蒙学教材,使其在内容上、编排上更具有科学性。

从以上这些蒙学教材来看,在其漫长沿革发展与实践检验中,有一些优良而共通的教材编写思想逐渐稳定下来,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具性目标的界定清晰,但不会偏执于工具性目标,而且始终是在美育中实现工具性目标;人文性目标丰富而内容广泛,但始终立足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智能水平来实现教材编写的阶段性和连贯性。

中国古人极重视蒙学教育,但并不会急于求成地使儿童超负荷完成智能目标,或以理性工具化的标准来评定儿童的发展水平,情操教育、意志教育、品质教育、德行教育等与知识性教育并不剥离,也不会将工具性目标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学目标,更不会以牺牲儿童在情感、意志、品质、德行和兴趣的培养来完成知识目标。即使识字教育,也并不拘泥于认知或组词本身,而是深入到文字内部和精优的语言使用现象中去,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而灵活的知性发展链条,使对文字的认知回归于精良的语言生产中去,而语言所依托的人文目标,又是文字教育的首要目的。

当今的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并且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过度追求知识目标,导致对人文性内容疏离或偏失,又使各个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适应不了儿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实际能力,导致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形式目标和内容目标等之间构建不起平衡而协调的内在关系。而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也值得我们从中反思当今的教育现状,并在蒙学教材的研究中寻找到适合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教学启示和教材编写启示。

(二)遵循汉语言文化的内在规律,使学习既实现身体愉悦和心灵浸润,也使儿童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上做足功夫。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多采用韵语及对偶句式,读来琅琅上口。流传最广的“三、百、千”,《三字经》是三字成句,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叶韵;《千字文》全书千字,四言叶韵,共250句,无一复字;《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易学易记;《千家诗》,无论作品朝代、作者何人,五言七言、绝句律诗,都是句句对仗,平仄准确,读来押韵,听来顺耳。《名贤集》《弟子规》等也都做到句句叶韵。从儿童习读的角度来看,这些都能带来身心愉悦和情操陶冶;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基本功做得足,也能为文献资料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创作、文化精神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许多蒙学教材编写者(如李斯、司马相如、扬雄、蔡邕、顾恺之、朱熹、王应麟等)本身就是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小学家、文字学家、哲学家等。这种现象,一方面既反映了蒙学在语文文字基本功上对学习者的成熟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成熟的大学问家对蒙学的编写也是意义重大的,而在蒙学教材与大学问家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蒙学教材编写语言特征我们也需要有充分的尊重和足够的认识。

当今文化传承遭遇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语言文字基本功太薄弱,对汉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教育水平,不仅体现在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领域,还体现在医学、科技、教育等各个研究领域。而对中国本土汉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水平,又直接决定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水平和教材编写水平,乃至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从教师素质到学生能力,从工具性的识字到常规性的谈吐再到创造性的写作再到研究性的探索,都有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体现。

因此,重新正视、研习中国本土的文字语言的内在规律,对教育超越机械的识记式、工具式、应用式教学而真正益于学习者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三)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形式上稳中求变,兼顾吸收传统蒙学的精华,并采纳当代信息,使蒙学教材既传承传统文化,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使儿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字经》《千字文》等许多蒙学教材,在数朝数代的使用中,人们不断地加以修订、增补、更新,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被稳固下来,而重大的时代信息又不断增进、沉淀,而非只是从选文内容上不断更迭、切换,却并不能从文化内核和现实需要上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为当代文化的定位和发展作出了较为务实的努力。

而蒙学教材之所以广泛流行、家喻户晓,并非因为古人因循守旧,而是因为许多优秀的蒙学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集大成者,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老少咸宜。儿童读之,蒙以养正;成人读之,修身养性。这就大大地增强了蒙学教材的实用价值和全民修身养性的风尚,也利于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

第5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关 键 词】蒙台梭利;特教教师;感官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60-02

一个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一方面是衡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水平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志,另一面也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标志。我国在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地把特殊教育纳入到我国教育发展任务之中,关于特殊教育教师问题纲要中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从纲要中我们体会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关系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成败,也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国家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本文对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学前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关于特殊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就进行探讨,从幼儿特殊教育教师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的角度和层面来论述蒙台梭利幼儿特殊教育思想,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一、幼儿特殊教育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特教教师的任务

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用一章的篇幅来具体论述了教师的任务。她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最首要的任务是先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等一切未知领域,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使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自由快乐地茁壮成长。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教师应该用科学方法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帮助儿童。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儿童拥有一种心理生活,这种心理生活的微妙表现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它的发展往往会被成人无意识地破坏掉。”①事实上,儿童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正处于创造自我的过程中,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有创造和发展的潜质和可能。因此,在外部表现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尚未被成人认识的、充满活力的儿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儿童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儿童舒适地,不受任何束缚地快乐成长。幼儿教师应该把儿童安置在一个自由、充满欢乐和身心放松的环境里,使儿童感到没有任何的压抑之感。如果幼儿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个禁锢的、充满敌意的、不适宜的环境,就会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心理障碍、依附他人、自卑感、恐惧、说谎等。在一个幼儿身上,可能同时出现几种心理畸变的情况。如果儿童没有消除他的心理问题,这些畸变将伴随他的一生。1898年,蒙台梭利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指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②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关注低能儿童的外部表现,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和每一次发脾气都是障碍儿童心灵中秘密显露的一种无奈表示。因此,对于低能儿童来说,特殊教育教师把他们安置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对于低能和弱智儿童的教育和他们的心智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幼儿特教教师的精神准备

蒙台梭利十分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他认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正是教师身上所存在的那些不好的脾气和内心障碍,使儿童胆怯害怕,不能以真实的一面在教师面前展现,致使教师缺乏对特殊儿童的体会和深入了解。为了全面透彻地了解特殊儿童行为特点,教师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教师首先从了解自身开始,总结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例如,傲慢、发怒、偏见等。总之,“教师必须变得谦和友善和慈爱,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这种精神预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③要在精神上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安全、宽松愉悦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将心理学知识寓于教育教学领域之中去,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国在特教的师资培训方面由于国家的重视,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我国的一些特殊学校和康复机构里,由于师资匮乏,很多特教师资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缺乏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素养和教育理念。因此,面对特殊儿童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知该如何应对,有的教师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行为,缺乏爱心和耐心,这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为特殊儿童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应更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特教工作尤其强调特殊教育教师的人道主义服务精神,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特殊教育教师要加强专业伦理、专业素养、专业行为的培养与提高,从而服务和奉献于特教事业。

二、幼儿特教教师感官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的精华所在。蒙台梭利指出特殊儿童的某些障碍和缺陷,只要在敏感期之前进行教育,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儿童敏感期大多主要集中在出生后到六岁前这一阶段,即学龄前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是幼儿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教学效果也最好。感觉发展敏感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特殊儿童接受训练,有利于纠正智障儿童的感官缺陷,如果错过了这段最佳时期,对于有缺陷儿童来说更是勤苦而难成。

蒙台梭利把智障儿童的感官教育划分为:一般感觉教育(触觉、热觉、压觉和立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教育,在这些感官训练中以触觉训练为主要练习方式。智障儿童常常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双手成为他们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由此可见,特教教师只要掌握了智障特殊儿童感官敏感期的发展规律,充分地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而且可以把握住智障儿童感觉器官逐渐从不成熟到完善的发展机会。同时蒙台梭利也指出,如果儿童感官敏感期已经过去,再加以练习,不仅增加了训练困难度,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地步。在智障儿童的各种感官训练中,蒙台梭利主张把“教师”改称为“指导者”。幼儿特殊教育教师根据智障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思维发展迟缓、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判断分析能力、情感发展滞后等心理特点,对弱智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指导,使儿童自由自在地发展。幼儿特教教师在缺陷儿童感官教育实验中,充分运用了分解训练原则训练缺陷儿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解智障儿童的感官训练程序和步骤,既符合智障儿童感官发展水平,又能够适应智障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如果不把感官教育作为某种含有智慧和动作的整体活动的一部分,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感官教育。”④最后,蒙台梭利关于智障儿童的感官教育必须借助智障儿童的感觉器官和直观的感官教具进行。幼儿特教教师利用能够刺激智障儿童感觉器官的教具为媒介,通过不断训练和强化,提高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感受性在不断的探寻和发现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纵观新时期幼儿特教改革的发展进程,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这些观点在蒙台梭利的著作里随处可见,蒙台梭利在幼儿特教方面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三、蒙台梭利幼儿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的现代价值

蒙台梭利是以一个教育改革家的身份出现,尽可能试图打破以往传统智障学校的教学方法。客观、公正地从儿童家庭教育的视角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特点等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蒙台梭利对特殊儿童开展早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后期乃至今日的缺陷儿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实地观察低能儿童,努力寻找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低能儿童进行训练,并在训练中不断摸索新的经验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她的这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态度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关于特教教师的师资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真知灼见,她提出特殊教育教师要根据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进行感官训练,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尊重特殊儿童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教学中,幼儿特教教师如何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何利用各种教具刺激弱智儿童的感官,以及生活技能训练,至今为我们现今早期特殊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总之,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特教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特教教师师资匮乏,特教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尚不深入的情况下,重温蒙台梭利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深入挖掘蒙台梭利有关幼儿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③蒙台梭利.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第1版:129,140.

②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第6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半年前的新教师培训大会上,主讲教师向我们推荐的,本书由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蒙台梭利致力于诊断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从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等多个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论,抓住“敏感期”,对儿童的成长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本书时,我常常被作者温柔的话语打动,蒙台梭利女士把儿童放在与成人平等的地位,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成人应该改进的方面,让我尤为感动的是《爱的智慧》这一章节。

   儿童热爱成人,并且尊重成人。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成人,发出的命令如果儿童没有听从时,就会认为是儿童在闹脾气,却没想到,这是儿童成长中的必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立即大发雷霆,而是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用爱去包容儿童,用爱去理解儿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责。

   我一直认为,用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学校里也能感觉到,有的孩子会非常勇敢地表达内心的爱,会在课余时间大方自然地与老师表达情感,不畏惧老师,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总是很腼腆,甚至有时面对老师的主动关怀,他们会下意识地逃避,甚至无助地涨红脸跑开。用爱浇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阳一般,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友善和真诚。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总是骨碌骨碌转,他常常蹦出几句天真的话语,老师们听了都忍俊不禁。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总是在早晨偷偷地将一盒牛奶,或者一只苹果放在讲台上。

   在一次单元练习中,奇奇获得了满分,一年级的练习难度并不高,全对的人数也比较多,其他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从我手中拿过练习纸,只有他,快步跑上来,轻轻地拥抱了我,对我说“谢谢你,石老师”。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谢谢我呢?

   他说,因为是你教了我知识,我才能全部做对。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喜悦。晚上和他妈妈聊了这件事,他妈妈的声音很温柔,但又充满力量,对我多次地表达了谢意,感谢我对孩子的付出,也为孩子这么暖心的举动感到自豪。

   在和他妈妈聊完之后,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满善良和爱的妈妈,才能教育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说奇奇是一件“小棉袄”,那他的妈妈,就是温暖的太阳。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和爱,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真诚地说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爱你”,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他也会成为一个不吝惜表达情感的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一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例子,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儿童,帮忙儿童的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可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颠覆常识的书籍。

   《爱的智慧》这一章给我的触动是十分大的,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厌恶的事情。可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可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明白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主角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我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教师才应当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构成他的行为习惯,可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

   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我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异常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终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欢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

   而作为师范生,我们今后应当尽最多的努力帮忙孩子创立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地发展,倾听孩子的心声,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使他们健康欢乐地成长,仅有这样才能维护儿童的权利,才能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忙!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失聪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

   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

   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

第7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残疾人 西方特殊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概念是18世纪德国等西方国家在盲、聋哑、智力落后教育训练成功后,在19世纪初成立的异常儿童专门教育机构,出现了“特殊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本文拟立足特殊教育之狭义上的残疾人教育,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方特殊教育的内涵。 

 

一、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历史根源揭示 

 

当前,对西方特殊教育的起源有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结论,即特殊教育源于普通教育,认为是“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无法发挥其完全功能的自然产物或教育进步的表征”。然而,通过对特殊教育产生的根源考察发现,特殊教育具有政治思想、医学/心理学和基督教的深厚始发性根源。从源头上看,特殊教育并不是教育派生体系,而是随着政治思想进步和基督教、医学/心理学发展,与普通教育 结合而理性化的产物。 

 

(一)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思想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及其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反映。政治思想作为核心的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特殊教育萌芽、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4~16世纪,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以来,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的权利、平等、自由、尊严、价值备受推崇,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修斯提出与生俱来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的生存权利和法律平等思想,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在国家政治建设中,1775年美国《独立宣言》对“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予以强调和保障;1874年法国《人权宣言》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人权理论。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开始了对残疾人的教育训练,一些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家、医生、教师,开始开辟特殊教育的新时代。卢梭在《爱弥儿》中,从他的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以人生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观念提出,教育要遵从儿童天性,适应儿童的发展,并论述了盲人与聋哑人感觉器官代偿问题。狄德罗还专门著述《供明眼人思考的谈盲人的书》和《供健全人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论述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问题。裴斯泰洛齐还亲自创办了特殊教育机构。可以说,文艺复兴以来,平等、自由的人权思想,为残疾人获得平等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残疾人开始具有受教育的资格和权利。随着人权思想在国家政治地位中的凸显,1789年法国政府承认了莱佩的聋人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意志保障。其后,18世纪,西欧各国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纷纷建立国家行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承认。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二)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的雏形出现在16世纪末的医学训练。医学解剖学的发展,以客观的生物学为依据,指出了残疾的原因与实质,为残疾人教育训练提供了依据。1614年,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就曾对残疾作出分类。16世纪末荷兰人阿曼,在医生工作的基础上,对聋人开始语言训练,出版了《说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可会说话的途径》,1770年著述《关于言语的论文》对欧洲聋人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末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指出了智力落后的病态;依塔尔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他对野男孩维克多,采用设计环境、感官训练、医教结合等方法进行训练,其成功经验成了19世纪前半叶整个智力落后教育的基础。1840年瑞士人古根比尔建立了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法国人谢根1846年发表了影响巨大的经典之作《智力不正常儿童的教育、卫生和道德训练》。洛克、孔狄亚克的感觉论提出让儿童学看、学听、学嗅、学尝、学触摸,

[1] [2] [3] [4] [5] [6] 

为感觉训练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洛克的认知理论和心理学观念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残疾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时,特殊教育实质上是医学/心理学医疗训练的性质和意义,主要由医生实施对残疾儿童的分类,以医学/心理学的医疗手段为主,开展医疗训练。法国人谢根甚至把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校命名为生理学学校,认为自己的教育训练是属于生理学的。但医学/心理学的医疗训练毕竟具有了教育的雏形,鼓舞了医生、教师开展教育的热情,医学模式与思想深深影响着特殊教育发展,至今许多国家仍然使用医疗教育学的概念。 

一战后,医疗康复的概念正式进入了特殊教育领域,力求以教育训练的手段使残疾人被损害的机能尽可能达到较好水平。特殊教育的着力点是关注残疾人病理学的根源、行为特点及其矫正补偿方法。其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而缺陷是能够测量和诊断的,采用医学训练是能够治疗和补偿的。可见,这种医学模式特殊教育以实证/经验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在西方科学文化中被广为重视,并迅速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三)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基督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影响着特殊教育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以前,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无法科学解释残疾问题。对残疾人的产生,多从先验的神性之学给予解释,’认为是报应、魔鬼、撒旦等。尽管在基督教早期,残疾人仍被拒绝成为教会成员,拒绝对基督教的信仰,拒绝参加教会庆典,拒绝向上帝赎罪。但到世纪中叶通过对旧教会制度的改革,教会思想逐步深人社会,并影响了社会政治制度。残疾人的教会教育开始作为个例不断出现,在早期残障人教育中,教会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世纪末,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成功地以小班级的方式教会聋童说、读、写。法国人莱佩在年至年获得罗马天主教士的第一个学位,他相信高僧詹森的教义至上主义,认为救济人类需要上帝的恩惠,并于年创办世界第一个聋人公共教育机构。至今欧洲一些宗教举办的聋校还以《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治好聋哑病人的故事作为教育思想与方法的经典表述。 

第8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活动 开发智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是强国之本,是建设祖国、开创未来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有一定的关联,在幼儿启蒙教育时期,用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和应用,促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大有裨益。

在美国曾经有过几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许多与学习相关的潜能,都可以用音乐教育在幼儿时期加以激发。音乐所具有的特有模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好处,对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习有关文学、科学和数学以及语言方面的知识很有帮助。比如,听音乐名家的曲子就能够激发人的理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处在音乐环境之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也很强烈。因此可以说音乐对幼儿的智力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

音乐对幼儿智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幼儿的精神系统的功能,使幼儿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所以,音乐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雨果曾经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因此,音乐在对智力的开发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效果。孩子的好奇心很强,脑子里总会浮现“十万个为什么”,尤其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敏感,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促进脑发育最好的途径就是音乐,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科学研究还发现,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后,大脑的左、右半球在平衡发展方面有了很大改观。经一些社会调查发现,在音乐方面优秀的儿童,往往在其他学科方面也很优秀,数学需要的是幼儿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体现音乐对幼儿智力有直接性的影响,此外,音乐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音乐的影响,他的一生与音乐有很深的缘分。在爱因斯坦6岁时就已经能够很好地演奏乐器,在他上大学时,还一直在学习小提琴。科学研究证明,从小进行音乐教育的儿童比没有进行过音乐教育的同龄儿童智商要高;国外一些研究还证明,给宝宝听一些世界名曲能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活泼。可见,早期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发育可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恰恰迎合了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更能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在他们学习音乐和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美感。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所具有的和谐旋律以及其所具有的富有变化的节奏,能够使人的记忆力进一步加深和巩固。音乐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智力等的诸多因素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智力的开发就会因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而加快步伐。

二、音乐是挖掘智力因素的良药

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大脑建立更复杂的神经关联。音乐活动需要的是幼儿听、唱和动全身心的结合,从而使大脑获得更多、更为复杂的神经联系。熟悉一些音乐的旋律,感知一些音乐的节奏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幼儿的左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和医生经研究发现,柔美的音乐能够调节儿童的各种功能,并且逐步影响儿童的身心,使其更好地发育。大量的研究还证明,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大脑皮层活动,进而对大脑其他组织也可以造成很多好的影响,因此,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其大脑的良好发育,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促进孩子的智力提高。

实践证明,儿童在进行演唱或者演奏乐器时,他们的各个感官都要进行协调运作,比如儿童在演奏钢琴的时候,手指、坐姿、眼睛、嘴巴和脚都要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么多的演奏要求和处理,需要他们的大脑在同一时刻发出不同的信号,从而进行各个器官的协调运作,这样就极大地开发了他们大脑的协调运作力。从学过钢琴的孩子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十个手指不仅能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并且在其他活动中也都有与众不同的创意。国内外研究者发现,人类双手的协调发展对人类大脑的开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左脑一般都是最发达的,而在孩子的音乐教育中,他们的右脑得到了开发,并有效地促进了左右大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还可以对他们的审美观起到好的作用,进而为完善孩子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是提高幼儿智力的有效方法

音乐带给人的不仅是听觉上的美感和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对幼儿来讲,启蒙的音乐熏陶就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童年。人们对音乐的喜爱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经大量的医学研究证明,刚几个月的胎儿就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力,一些出生后经常爱哭闹的宝宝,在听到一些优美的音乐时,就会逐渐变得安静。这种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为后期音乐开发幼儿智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开发协会的母亲们曾做过一种实验,在她们的孩子出生时,其容貌与神态与普通婴儿无异,然而在他们听了4个月的莫扎特小夜曲之后,其表情和动作明显比其他婴幼儿活泼生动得多,眼睛特别亮,很有神,因此容貌也比其他幼儿看起来漂亮很多。由此可见,音乐在婴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中都对其自身的智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幼儿智力发展中音乐的关键作用

幼儿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能够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幼儿时期,给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融入一定的音乐教育,这样对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幼儿进行早教过程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教孩子唱儿歌的过程中,谱上曲子的儿歌和没有谱曲子的儿歌,前者往往会更快地被孩子记住,伴有琴声的舞蹈和只有动作的舞蹈,也一定是前者更容易让孩子学会,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语言和音乐分别是由左右脑分管,只有词语的儿歌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谱上曲子的儿歌因为增加了音乐的功能,有利于同时被儿童的两侧大脑接受,使儿童有效、合理、全面地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外加有些音乐旋律的舞蹈和只有基本舞蹈动作的舞蹈也是如此,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音乐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发和使用人类的左右大脑,才能让我们的智力得到平衡而稳固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大脑得到全面、充分利用,因此说,音乐是开发儿童智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总之,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能离开音乐的,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优美动听的音乐的陪伴,因为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熏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同时,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也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音乐”这个有效手段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利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孩子的美感,要激发孩子多层面的音乐学习兴趣,利用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智力提升,提高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有效利用音乐活动在儿童身心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使儿童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是对幼儿智力开发与教育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雅先.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第9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没有血缘却有母爱,不是骨肉却有亲情。福利院的爱心妈妈们,用博大的爱,温暖着孤残儿童的心;用真诚的爱,开拓着一条条创新之路。

福利院的孩子都存在生理缺陷,必须昼夜观察守护。有的不会自己吃奶,保教员妈妈必须用滴管一滴一滴地喂。有的大小便失禁,保教员妈妈每天得抱起几十斤重的孩子,帮他们洗澡换衣。保教员妈妈沐浴时的轻抚、喂饭时的呵护、游戏时的拥抱,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存在与温暖。

针对智力不同的孩子,特教老师会进行启蒙教育。康复医师会引导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教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要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说得唇干舌燥、做得腰酸背疼,但“妈妈”们不厌其烦。因为她们坚信,只有对细节一丝不苟,在重复中精益求精,才真正是孩子们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儿童福利院的护理难度大,并且传染病多。一次,院里收了一名脊柱膨出、皮肤溃烂、发着高烧、烦躁哭闹的孩子。他一入院,保教员妈妈立即抱着去洗澡。孩子身上的污物沾了她一身,但保教员毫不嫌弃。她用柔软的手轻轻将温热的水浇在孩子身上,无声的抚慰中,哭闹的孩子慢慢安静下来,紧紧抓住保教员的手不放。此后,保教员24小时守着孩子,及时清理口腔异物,处理溃烂的创面,擦洗大小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个星期后,这个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还有一次深夜,儿童福利院来了一个全身青紫、呼吸微弱、奄奄一息的重症病危早产儿。院里的医护人员立即送孩子去急救。经检查,孩子心脏存在五个问题,盐城的医院无法救治。大家立即将孩子送至南京儿童医院,可经专家会诊,仍无法解决问题。福利院不肯放弃,一边联系上海儿童医疗中心,寻找全国顶级新生儿心外科专家,筹划手术治疗事项;一边联系急救车,一个人抱着孩子,一个人抱着心脏监测仪,还有一个人抱着氧气袋,火速赶往上海救治。历经两年、三次大型手术,这个小小生命保住了。

每次术后,福利院都会安排专业的育婴师护理患儿,营养师制订营养配餐,康复师进行专业康复,对患儿百般呵护,精心调理。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坚守,赢来了一次次生命的怒放。近几年,福利院先后手术救治各类重症患儿131人,为国内外家庭送去重展可爱笑容的天使126人。

为适应儿童福利院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需要,福利院的“妈妈”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工余时间,她们接受了育婴师、营养师、医师、护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各类专业培训,每个人都持有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全院定期开展技能竞赛、岗位比武,多次获得民政部、省民政厅组织的孤残儿童职业技能竞赛二、三等奖。

盐城市是江苏省人口大市,除了居住在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全市还有散居孤儿近2000人,困境儿童约1.6万余人,仅凭儿童福利院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由院内向院外拓展,打造服务品牌呢?从2012年起,福利院联合盐城市妇联、民政局、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媒体等多个部门,启动了“心之家”大型公益慈善活动,公开招募“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者,与孤困儿童组成类似家庭的爱心集体,开展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医疗康复、爱心陪护、节日同欢、艺术培训等集体活动32期。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达5000人次,受助儿童达500人次。2013年,“心之家”行动被省政府表彰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2014年,盐城被国家民政部列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城市。儿童福利院的担子就更重了。在炎热暑假里,他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一起顶着烈日,冒着暴雨,深入4个县区38个街道(镇)100余个居(村)委会,开展孤困儿童入户走访调查,了解到1400多名孤困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状况,并为之提供服务。

福利院还在多个街道(乡镇)建立起儿童福利服务站,精心编织市、县、乡镇、社区“四位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当福利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在冬日的寒风中把一件件毛衣、一双双棉鞋、一个个书包送到困境孩子们的手里;当他们在节假日和孩子们一起在游乐园里做游戏、在艺术中心观看木偶剧,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时,也感到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