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急诊护理评估精选(九篇)

急诊护理评估

第1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 风险评估; 管理对策

急诊科护理风险是指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及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护理风险能造成对患者身心伤害、导致医院遭受经济损失或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声誉。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医师因素等。如何尽早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种护理风险隐患,减少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急诊科是风险系数极高的科室之一,为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保证患者安全,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的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强化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急诊室共有护士10名,年龄20~45岁。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4名。

1.2 方法 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实际情况,自制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评估表评估项目共包括16项护理风险因素内容,包括:(1)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2)岗位责任心不强/脱岗、惰岗;(3)操作规程不完善/执行不严格;(4)知识缺乏/经验不足;(5)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不严格;(6)观察、处置不及时/延误救治;(7)查对不严格/输血、给药错误;(8)手术患者或部位识别错误;(9)告知不当/护患沟通不良;(10)一次性用品或药源性不安全;(11)仪器设备或服务设施不安全;(12)院内跌倒、烫伤、压疮等;(13)护理记录不当,医护记录不一致;(14)人力不足或配置不当;(15)带教不力;(16)其他。对上述每一项不安全因素内容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本项护理风险,可能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最后对评估效果进行评价。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评估1次,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干预方法。统计2010年、2011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并与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前的2009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2009年比较,急诊科2010年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常见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而急诊科急救因其突发性,是医院救治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段[2],如护士技术不熟练或动作慢、操作失误或言语不当、出诊记录缺陷或漏记,在急救转运的途中没有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对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操作常规和制度执行医嘱,皮试或注射前未询问患者是否有无过敏史,当医嘱不详时未明确医嘱等直接影响了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急诊科在实施护理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的2009年比较,2010年与2011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15.38%和7.69%,说明进行护理分险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某项护理风险,可能发主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急诊科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2.1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急救业务培训,加强护理管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规范抢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增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加强护理记录单的管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爱心和真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护患告知制度,强化护患共同承担风险意识[3]。

3.2.2 建立预防急诊科护理风险干预流程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熟练地根据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准确评估患者护理风险。对新入院患者由专职的护士进行评估筛查,对筛查出的有护理风险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特殊护理干预,如对有褥疮高风险患者使用气垫床、气圈、局部易压部位使用褥疮贴等[4]。对有跌倒高风险患者在床头挂“小心跌倒”的安全警示牌。提醒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和警告,以防跌倒[5]。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6,7]。通过实施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使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与纠纷,切实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参 考 文 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李小平.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12):3367.

[3] 何元风.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83-84.

[4] 杨春莉,杜金莲.骨科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J],2011,32(6):1016.

[5] 李新辉,陈丽丽.老年病房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8,6(11A):2829-2831.

[6] 申萍,孙琳,朱剑萍.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成效[J].护理学杂志,2006,2l(10):85-87.

第2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通讯作者:刘秀珍

【摘要】 目的 研究急诊分诊护士使用面、臂、言语、时间评分量表(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在急诊室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的价值。方法 参照FAST,急诊分诊护士在急诊室登记护士站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随访,参考综合临床诊断,计算FAST的评估时间、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相关系数和Kappa值。结果 本次研究中,急诊分诊护士使用FAST对114例可疑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室登记护士站进行了快速评估和分诊,平均耗时35秒,FAST的灵敏度76.9%、特异度69.4%、假阳性率30.6%、假阴性率23.1%、阳性似然比2.51、阴性似然比0.33、Kappa值0.463,相关系数0.420;参考综合临床诊断,由急诊分诊护士在急诊室登记护士站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结果的一致性为中高度一致。结论 在急诊室,由急诊分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脑卒中; 脑卒中识别; 急诊室; 急诊分诊;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

The value of using the Face Arm Speech Time Scale in the triage of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LIU Xiu-zhen,LIU Xiao-wei,KE Ying-hua,WU Zhi-xin.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oshan 52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using 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 Scale in the triage of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Methods Emergency nurses prospectively used the FAST scale in the triage of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The processes of patients' treatments were followed up. According to the final diagnosis, calculated the FAST scale like sensitivity(Se), specificity(Sp),false negative rate(Fnr), false positive rate (Fpr),positive likelihood radio(+LR), negative likelihood radio(-LR),related coefficient(r) and Kappa value.Results In this study, 114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were assessed by emergency nurse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The CPSS showed a diagnostic Se76.9%, Sp69.4%, Fpr 30.6%, Fnr 23.1%,+LR2.51,-LR0.33 and r0.420; According to the final diagnosis, the FAST was useful in the triage of the suspected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mergency nursing station (P

【Key words】 Stroke; Stroke recognition;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ency triag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脑血管急症[1]。脑卒中的救治需争分夺秒,《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再次强调了紧急医疗救援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在救治脑卒中患者生存链中的重要作用[2]。急诊登记护士站是急诊室的第一道战线,肩负着急诊患者快速评估和分诊的重要任务!对于非神经病学专业的急诊护士而言,早期快速识别脑卒中有时较为困难。为帮助急救人员及时识别脑卒中,一些脑卒中识别快速评分量表在国外被推荐使用。如面、臂、言语、时间评分量表(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cale,CPSS)、洛杉矶院前卒中评分(the Los Angeles Pre-hospital Stroke Screen,LAPSS)、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the Recognition of Stroke in the Emergency Room Scale,ROSIER)等[3-6]。但国内尚无在急诊护士使用FAST的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由急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急诊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09年9月,选择符合入选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114例病例,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18~90岁,平均60岁。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本院急诊科第一急诊医疗组接诊的急性起病、非创伤性的可疑脑卒中患者;(3)在急诊登记护士站,患者或陪同人员对急诊分诊护士的简述中包含有突然出现的下述神经病学相关症状和体征:①颜面、上下肢体麻木、无力、笨拙或沉重,特别是一侧肢体;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言语不清、不能言语或理解能力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⑧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1]。需同时具备(1)、(2)和(3)中的任意一项。同时排除有颅脑创伤病史以及在本院急诊科或病房未完成诊疗、中途离院或转院、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由本院急诊科第一组医疗组8名急诊护士(主管护师3 名,护师2名,护士3名)、4名急诊医生、神经内科、放射科CT、MRI多名主治和副主任医师参与本次研究,并被划分为两组。(1)急诊护士评估与分诊组:3名急诊主管护师经过培训后熟练操作FAST,在急诊登记护士站对上述研究病例使用FAST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评估结果将立即通知急诊医生。2名护师和3名护士配合急诊医生参与疑似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救治,并对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收集和随访;(2)诊疗组:在急诊医师中,由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和2名住院医师参与疑似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治疗,并进行初步诊断。放射科医师为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供影像学诊断意见;神经内科医师参考病史、体查和影像学等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临床诊断;1名急诊主任医师负责整个研究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1.2.2 FAST与急诊护士分诊标准 FAST评分见表1。急诊护士分诊标准:急诊分诊护士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迅速进行FAST评分,若患者面部、手臂或言语出现任何一项异常,即考虑脑卒中可能。急诊分诊护士将立即呼叫紧急救治,安排患者优先诊疗[3]。

表1 面、臂、言语、时间评分

1.3 脑卒中标准 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不足24 h,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者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在24 h内死亡,结构性影像学检查有责任病灶者诊断为脑卒中。依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应用FAST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计算FAST的评估时间、灵敏度 (sensitivity,Se)、特异度 (specificity,Sp)、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r)、阳性似然比 (positive likelihood radio,+LR)、阴性似然比 (negative likelihood radio,-LR)、相关系数(related coefficient,r)和Kappa值。参考综合临床诊断,使用Pearson χ2检验,对FAST与综合临床诊断进行关联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分析,衡量FAST对急诊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在0.4~0.75为中高度一致,Kappa值≥0.75为极好一致性,Kappa值≤0.40时表明一致性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14例病例中,最后诊断脑卒中65例(缺血性卒中46例,出血性卒中19例)。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68岁,男45例,女20例。非卒中病例49例,男27例,女22例。其中,颈椎病2例,痫性发作2例,晕厥2例,低血糖症2例,头颈部血管病变2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8例,感染发热6例,高血压病7例,癔症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例,肿瘤4例,药物中毒2例,梅尼埃2例,传导性耳聋1例,神经脱髓鞘病变1例,诊断不明确2例(统计第一主要诊断,部分患者合并上述疾病)。使用FAST评估错误的有30例,占病例总数的26.3%。使用FAST平均耗时约35秒。

2.2 通过Pearsonχ2检验,对FAST与综合临床诊断进行关联性分析,χ224.450,P<0.05,r0.420;Se 76.9%, Sp 69.4%, Fpr 30.6%, Fnr 23.1%,+LR 2.51,-LR 0.33和Kappa值0.463本次研究的统计数据见表2。

表2 FAST 脑卒中筛选情况列表(n)

3 讨论

“时间就是大脑”的脑卒中救治理念日益被强调。急诊护士若能及时识别脑卒中患者,快速分诊,可减少救治过程中的延误。因此,运用一套可靠性高、操作简易的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供急诊护士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欧美,FAST广泛用于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以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宣传,并在《欧洲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指南》(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中推荐使用[7]。该评分与CPSS评分类似,通过观察患者三个体征:颜面是否麻木或无力(特别是单侧颜面)、手臂是否无力或麻木(特别是单侧肢体)、发音是否模糊或言语困难、难以理解,如果三个体征有一项突然发作,伴随视物缺失、共济失调、眩晕、不明原因剧烈头痛等症状,即考虑急性脑卒中可能,急需拨打急救电话求救。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中通过上述体征,进行快速评估。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提出的五大脑卒中体征(Five“suddens”)相比,FAST评分更容易记忆、掌握和应用。有研究表明,FAST评分能确认88.9%的脑卒中患者,且识别缺血性卒中的效果要优于出血性卒中[7, 8]。

目前,国内尚无急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的临床研究报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FAST的Se 76.9%、Sp 69.4%、Fpr 30.6%、Fnr 23.1%、+LR 2.51,-LR 0.33、Kappa值为0.463和r0.420。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筛选与综合临床诊断相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结果的一致性为中高度一致,平均耗时约35秒,与欧美专业急救人员耗时相当。

随着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护士的分诊工作已成为EMSS的关键一环。急诊护士早期有效的评估和迅速的分诊,可减少患者在急诊科候诊的停留时间,特别是对急危重症患者,大大提高了急诊科的救治效果[9]。急诊分诊护士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FAST评估后,对评估异常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脑卒中可能。建议: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通知急诊医师优先进行评估和诊疗。经急诊医师诊疗后,对高度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根据急诊医生医嘱和临床指南、路径,及时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激活卒中单元,优化诊疗流程。为有指针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FAST操作简易、评估速度快、准确率较高。在急诊登记护士站,急诊护士使用FAST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和分诊有一定的价值。但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评分能100%识别脑卒中患者。即使经过了急诊登记护士站的初步评估,急诊护士亦不能放松警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急诊护士还需加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卫生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常规,加强急救护理理论和技能培训,发挥急诊医护的团队优势,才能进一步处理好脑血管急症。这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减轻国家和家庭的医疗负担。

参 考 文 献

[1] 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Circulation,2010,122:S818-S828.

[3] Harbison J,Hossain O,Jenkinson D,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troke referrals from primary care,emergency room physicians and ambulance staff using the face arm speech test. Stroke,2003,34:71-76.

[4] Kothari R, Hall K, Brott T, et al. Early stroke recognition: developing an out-of-hospital NIH Stroke Scale. Acad Emerg Med,1997,4:986-990.

[5] Kidwell CS, Saver JL, Schubert GB, et al. Design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Los Angeles Prehospital Stroke Screen (LAPSS). Prehosp Emerg Care,1998,2:267-273.

[6] Nor AM, Davis J, Sen B,et al. The Recognition of Stroke in the Emergency Room (ROSIER)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troke recognition instrument.Lancet Neurol,2005,4(11):727-734.

[7] E 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ESO) Executive Committee; ESO Writing Committee.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 Cerebrovasc Dis 2008,25:457-507.

[8] 吴智鑫,何明丰.脑卒中急诊院前急救的早期快速识别.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C):25-27.

第3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54-04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care

ZHU Weiwei1 SUN Linh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emergency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chest pain relief time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short-term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CQQC), and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was assessed by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Family members evaluate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an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est pain relief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QQC and Barth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family emergency ca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all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Optimization of procedure; 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进展快,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该病是我国急诊多发病和常见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患者冠状动脉持续堵塞引起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局部坏死。近年来该病发生率有所增高,病死率也日益上升,这与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健康等息息相关,目前该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头号杀手[1]。即使获得有效治疗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后期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越早有效治疗越能缓解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快速急救尤为重要。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应尽量减去不必要的就诊流程,争取最快给予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疗效[2]。传统急救护理程序难以满足急救要求,优化急诊护理作为近年来急救护理新模式,能有效简化护理流程,避免冗长繁杂的护理流程延缓救治时间,并能根据患者病情简化就诊程序,显著提高疗效,因此颇受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市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由MRI或CT检查确诊,按急救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4岁,平均(62.3±2.8)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6岁,平均(65.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3]: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头痛;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严重肾、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接到出诊电话后准备接诊,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年龄等情况给予院前急救,直到患者送至医院;接诊人员按医生要求进行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护心电图、纠正水电解质、抽血化验等护理操作,待确诊后可送至导管室观察,准备术前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建立急救应急小组,由辅助科室人员、后勤人员、医生、护士组成,成员工作资历必须超过4年,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组人员进行流程培训。②建立急救流程,预检、评估影像设备转运状况,进行术前准备等;为每位患者建立时间表,记录急诊至治疗前整个过程。③院前急救与转运中护理流程优化。接到求救电话后5 min内发车,护理在途中与患者家属联系,安抚其情绪,告知院前简单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例如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心理安慰以缓解患者恐惧、慌张心理。到达现场后立即行吸氧、输液操作,缓解心肌疼痛,检测生命体征[5]。现场急救完毕后立刻转运,途中搬运动作应快速、平稳,患者仰卧,头部朝向前进方向并偏向一侧;行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观察其呼吸、神志、心率变化,准备随时抢救;途中联系接诊人员,简要说明患者病情,使其快速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接诊流程优化: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度,第一负责为接诊护士,使其负责全程各项护理工作,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应在患者入院前10 min中准备抢救室、病床,入院后快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行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等检测,了解病史、发病时间等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诊断。④术前准备。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刻行左下肢静脉通道建立,放置留置针,用泛影葡胺做碘过敏实验;给予300 mg氯吡格雷和5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右腹股沟备皮,协助患者更衣、排尿等事宜,进行心理干预[6]。⑤送往导管室护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评估转运风险,选择合理转运流程。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亲自送往导管室,并携带患者病历、抢救记录、护士记录,携带抢救设备和监护仪,与导管室人员完成病情及抢救经过对接。⑥术后护理工作。手术完毕后为患者安排出院,提供空气流通、安静、卫生、舒适的康复环境,减少外界因素打扰,确保患者充分休息;按医嘱监督患者用药,确保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均与医嘱完全符合,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后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观察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胸痛?解时间以评估短期预后。使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CQQC)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Barthel指数积分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8]。使用院内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评估本次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家属进行评估,包括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流程、急救技术,各项25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中重要环节用时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2两组急救短期效果比较

观察组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提示观察组取得的短期预后更好(P均

2.3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部流程、急救技术满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分值、日常生活能力及梗死再发、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CQQC分值及Barthel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

3讨论

3.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国际公认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约10%~13%,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是心源性死亡主要原因[9]。急救“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及预后有关键作用,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均对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护理流程虽然能清晰概括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抢救过程,但传统流程仅针对患者主要症状给予被动性处理,未明确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工,缺乏医护合作,未科学预测病情进展,缺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护理工作是被动且局限的,缺乏预计性[10-11]。优化急诊护理护理是在院前急救和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点、急诊科特点和现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护理,达到预期护理目标,为急救争取了更多时间。

3.2医护协作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的意义

国内研究报道医护协作形式下的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能使急救重要环节用时明显缩短,能有效提高短期急救效果,提高12 h血管再通率,并有效缓解胸痛[12]。本研究中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均

3.3各个环节优化带来的效果

第4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急诊科;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cluding: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staff and risk consciousness, setting up a risk management team, improve emergency care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ndardization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rules and regulations.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 emergency patients satisfaction for nursing work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are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ifference(P < 0.01). Conclusion The risk assessment can improve thequality of emergency nursing care,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accid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value

风险管理是指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一系列管理办法来减少事故的发生率[1]。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负担最重的科室。而且就诊于急诊科的患者大多是急重症,因此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科室。研究表明,采取风险评估在急诊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急诊科实施风险评估,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患者平均76230次/年。急诊科配备床位20张,其中专业抢救床位3张,留观床位17张,输液位置10个。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共 19名,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30.2±7.2)岁。工龄1~24年,平均工作年限为(9.5±3.4)年。其中本科毕业人数2人,大专毕业人数11人,中专毕业人数6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8名,护士2名。接受过急诊专科护理培训5名,参加过ICU专科培训1名。

1.2方法

1.2.1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行政的法律、法规和护理操作规范,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急诊护理工作较病房护理工作不同,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性质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靠专业的培训以及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得以提升。我院急诊科对于不同资历的护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①刚参加工作的新护士主要培养其分诊技巧、静脉输液、常见急诊的处置、各种仪器使用等基本技能;②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主要培训危重、创伤患者的评估、常见急症急救程序、护理程序的应用、急诊护理文件书写等技能;③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要求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技巧、应急反应能力,不仅要做到基础护理技能扎实,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临危不乱。

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由护士长选举成立。主要工作是对易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药物的错用、抽血、导管脱落等问题。不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就急救器械及物品管理、危重患者抢救质量管理、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护理记录、交班检查,护患纠纷、投诉处理等问题进行考核。将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培训,严重者暂时停职接受学习培训。

1.2.3完善急诊抢救护理的流程 当护理工作多、任务重时,建立护理流程是避免工作失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没有时间去思考,因此护理流程格外重要。我院急诊科将急诊病区与抢救病区分开,抢救病区内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待命。当病区严重的患者就诊后,评估患者病情后即送入抢救区,第一时间接受抢救,挽救患者生命。

1.2.4按照标准化原则制订相应规章制度 根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我院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急诊服务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重患者转科交接班制度、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等。所有科室人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如有触犯则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

2 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后,急诊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P

3 讨论

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指着重于关注护理工作的质量,采取一系列管理制度来提高护理质量[3]。风险评估正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避免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发生[4,5]。

本文通过四方面风险评估措施来研究其作用。根据结果可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无论多么完美的制度都需要工作人员去执行。风险管理小组是科室内部的监管组织,只有监督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在管理小组的督促下,我科护士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风险评估可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华.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56-57.

[2]Hayashi M,MoriY,NogamiK.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 occurence of inner myometrial laceration causing massive postpartum hemorrhage[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2,10(02):99-106.

[3]杨艳青,谭春兴,吴木富,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15,22(8):177-179.

第5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1 MEWS 评分系统的组成

MEWS 是一种快速床边评估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呼吸、体温和意识情况进行测量和评定, 总分为0~14分。五个生理指标具体评分标准, 见表1。对ICU 的患者还可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 和尿量(urint output, UO) 的观察项目。目前各研究者多将MEWS 5 分作为病情危重的区分点, 而王承辉等则提出将4 分作为区分病情危重度和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及预测患者死亡危险的分界值, 彦志文等则提出MEWS 7分是鉴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但所有研究结果均提示MEWS 的评分越高, 病情越重, 病死率越高。临床护士及时发现这些指标变化, 医疗团队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对减少死亡和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MEWS 评分的临床有效性

MEWS 评分包括收缩压、心率、呼吸、体温和意识五个生理指标。国内学者黄文祺却提出将体温作为对患者评估的一项标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急诊住院患者的危险程度;同时由于对呼吸频率的正常范围定义(MEWS 评分为9~14次/min, 我国为12~20 次/min) 不同, 也可能导致影响评分的效能。尔扎提吾宋尔通过对4006 例急诊患者的研究中发现, 单纯的MEWS 评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s, ACS)、休克、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的评价未能真正反映病情危重程度, 提出MEWS 结合心电图、休克指数、SaO2 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3 MEWS 评分系统在临床的应用

3. 1 在院前急救及分诊的应用 在紧急的院前急救及分诊中, 及时识别、分流需要住院的患者极其重要。但一些传统的评估工具, 如曼彻斯特分流评分系统(Manchester triage scale)、加拿大紧急分流评分系统(Canadian triage acuity scale)、急诊严重性指数(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等都因其复杂性而限制了使用。而MEWS 系统可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分类。Burch 等在南非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患者的入院率与MEWS 分值成正相关(P0.001), MEWS 是一个有效的病情预测工具。谢宜等的观察也发现随着MEWS 评分增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加, 需院前紧急处理及紧急分诊处理的比率也明显增加。

3. 2 在急诊科的应用 对急诊留观患者使用MEWS 评分进行病情评估, 发现MEWS 分值越高, 护理的关注度就越大。很多学者将MEWS 评分5 分为鉴别患者严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对5 分以上患者在收治专科病房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加强巡视与观察;评分在8 分以上的患者, 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 须在急诊科就地进行救治, 全程特别护理,待病情允许, 尽快收入ICU 监护治疗。采用MEWS 方法分析患者病情预测依据性更强, 也可减少护士护理的盲目性, 但MEWS 评分不能为120 就诊患者的就诊次序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议加入氧饱和度的评估, 但是否会提高总体判断能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3 在ICU 的应用 国际上较权威的评分系统是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APACHE Ⅱ ), 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但要得到完整的评估数据, 耗时较长, 需2~24 h, 而MEWS 所花费的时间仅为10 min, 明显短于用APACHE Ⅱ评分, 在对病情的评估准确性方面与APACHE Ⅱ评分接近, 便于动态实时评估。应用MEWS 评分可根据客观的生命体征提高护士对病情的整体把握度, 及时通知医疗团队, 启动医疗干预, MEWS 在ICU 的应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6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1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各异,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的模式,也没有完全统一的院前急救质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院前急救质量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1.2急诊医务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缺乏全面、系统、正规的院前急救教育和培训

1.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做得不够好

1.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配置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

1.5交接班时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有时不到位影响救治质量,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院前急救与院内的衔接问题特别我院为二级医院在同一专科同时两趟次出诊时需住院部医师参与时,医师及时到岗的问题存在急诊科护士多次电话催促,不能迅速出诊

1.7工资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因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流动大,培养一位成熟的急诊科护士不久又会流失,难以保证急救护理质量

1.8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受暴力(不法之徒,醉酒,打架斗殴,精神病患者,以及流氓、地痞、犯罪分子)威胁占100%

1.9出诊欠费问题院前急救作为一种有偿的医疗服务,正常收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欠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有资料表明,欠费在院前急救中占到10%,甚至30%。许多人认为院前急救应免费,收取车费以外的费用是无道理的。还有的主要是被害者确实经济困难或被救者是受害者而无法缴费

1.10无主病人的救治困难问题也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以为是患者但却不是患者或不属于急救对象,大多为乞丐、盲流、缺吃少穿者,在对他们有病无病,病轻病重方面不仅仅是医疗技术问题,还可能涉及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2]

1.11医护配合在急诊急救中急诊病情变化不一致,医生口头医嘱的执行与漏记,存在的相互指责引发矛盾;医护彼此不信任,沟通不良等问题产生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急救护理质量和带来压力

2干预措施

2.1我国院前急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急救模式各异,目前我国没有统一规范行为准则,这是宏观问题,须国家尽早制订。查有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全国急救中心管理分会2003年出台有《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书写,院前急救管理制度》3大院前急救运作标准,需购买参照执行。

2.2院前急救队伍问题我市急救模式为指挥型,由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组成,医护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的,来自其他学科,主要精力和所学放在了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临床救治上,常用急救技能掌握率、效率和质量偏低。故需人人参加专业培训。我院每年派有不同医务人员参加120举办的急救培训班,科内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已在解决培训问题。但还需继续努力。

2.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方面须加强内涵建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急救医学应做到预见性观察和评价。病情评估主要采用传统的三项指标评估法(血压,脉搏,呼吸)是不够的。应采用八项指标评估,除前三项外加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指标的评估,以便更完整,实用。得出的诊断和急救处理更准确,更规范「3。

2.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及职责分工上,我院运作模式为“一医一护一司二担”,二担存在人力资源偏多。分工上司机只起到驾驶,负责车况方面,在现场急救中未发挥作用。存在急救成本高,人力资源浪费。比较好的是“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模式,职责分工上,驾驶员,担架工经过培训后能够协助急救,驾驶员参与搬运。如:遇有现场CPR时,医护人员先做一个循环CPR时,他们迅速把除颤、监护仪,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材到位。待CPR5个周期后,迅速角色换位,担架工做CPR,驾驶员操作呼吸球囊,医生快速除颤,插管。护士开通静脉通路,核对医嘱,抢救用药,记录。这样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节约抢救成本「4。

2.5注意交接班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对抢救室,救护车实行班班交接,随时检查补充抢救药品,物品齐全,及时补充氧气;监护仪等仪器的轮流充电。心电图纸,电极片,液体等有备份。真正做到“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2.6院前院内衔接是一个以管理为要素为主的问题,注重相互协调,加强认识,做好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在遇到特殊抢救的超级衔接(把需刻不容缓的创伤者直接送到手术室甚至手术台)。和非常态下群体的超级衔接(严重的集体食物中毒、群伤、灾难等)时,医护,医技,科际,多科要配合协调好「5,并有规章制度。

2.7医护配合好才能保证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建立协调医护关系:相互学习,体力互补;相互补台,加强协作;互相帮助,调整心态;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护士和医生双方要充分认识对方的作用,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支持对方的工作。护士应尊重医生,主动协助医生,认真执行医嘱;医生要体贴护士的辛勤劳动,尊重护士,重视护士提供的患者情况,及时修改医疗方案。医护双方要积极为对方排忧解难,对于差错要善意地批评帮助,而不是互相责难,护士和医生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共同把维护患者利益、促进患者康复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基本信条和原则。

2.8出诊欠费及无主病人的处理对策出诊欠费社会环境不改变欠费问题难以消除,其中原因之一有病员的认知问题,以为等同于110,119。误以为是无偿服务,我们医务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和全方位服务工作,通过感动患者及家属使之主动情愿交费,加强内部学习和交流,提高收缴能力「6,无主病员在正常对待,充分体现人情人性情况下求助于行政部门,与公安民政局或单位反映共同解决。

2.9护理队伍,待遇以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和建设是每个医院,每位医务人员的共性问题,这需要各 医院根据自己情况出政策,多关心和重视急诊科。

众所周知,院前急救是院内抢救的前奏,院内抢救是院前急救的继续。院前急救要为院内抢救奠定基础,院内抢救要充分利用院前急救所创造的有利条件继往开来,尽管我们在院前急救中还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我们将在急诊急救中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加强学习,把质量,时间,效率放在首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急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闫波.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链接151例研究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70

「3孙邦旭.关于我市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职责分工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374

第7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早期预警评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162-03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刺激时,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的一系列变化[1]。随着我国交通建筑行业的不断进展,失血性休克多由外伤造成,且这一人数正在不断提高,其中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属于紧急病案,病情严重[2];安全止血、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是治疗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关键[3]。MEWS可更好地指导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4]。该研究主要探讨了MEWS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9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现场采集相关的研究数据,并进行MEWS评价,依据MEWS将患者分为3组,A组(75例)MEWS为0~3分,B组(12例)MEWS为4~6分,C组(3例)MEWS为7~11分。A组男60例,女15例;年龄12~90岁,平均年龄(41.25±8.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2例,挤压/掩埋伤2例,跌倒/坠落伤21例,钝器伤5例,利器伤12例,其他意外伤3例。B组男9例,女3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1.19±8.5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7例,挤压/掩埋伤0例,跌倒/坠落伤2例,钝器伤1例,利器伤1例,其他意外伤1例。C组男3例,女0例;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41.19±8.5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例,挤压/掩埋伤0例,跌倒/坠落伤1例,钝器伤0例,利器伤0例,其他意外伤1例。3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①采用Queens医院MEWS方法[5],对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意识、体温、动脉收缩压5项生理参数进行赋值,呼吸频率、动脉收缩压、心率、意识参数为0~3分,体温参数为0~2分;将各项得分相加,即得MEWS值。总分为0~14分。患者分值越高,则表明病情越严重。②MEWS结果与患者去向的关系。患者去向包括离院、留院观察、专科病房、入ICU。③MEWS与患者预后,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MEWS。通过电话随访患者1个月预后,1个月后的结局主要包括再次人院、好转、康复、死亡。生存组包括再次人院、好转、康复,死亡属于死亡组。

1.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行(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MEWS结果与患者去向的关系

A组入ICU的患者占13.33%,B组占5.33%,C组占66.67%,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MEWS与患者预后

C组死亡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预后患者MEWS比较

生存组84例,死亡组6例。生存组MEWS为(2.13±1.05)分,死亡组MEWS为(5.25±1.10)分。死亡组MEW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主要是由于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患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6],采取有效地评估方法,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于临床采用高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降低病残率与致死率的关键[7]。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致死率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即使控制出血,恢复自主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仍会导致患者死亡[8]。在急诊护理中,如何及时、客观、准确、可量化的评估患者的伤情,对降低致残、致死率非常重要[9]。

早期预警评分是由英国皇家医师会统一指定的标准,其是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持续监测病情变化的标准化工具,还可早期识别危重病患者等。MEWS评分5分,是鉴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临界点,当患者的MEWS评分>5分时,病情恶化的可能情大;当患者的MEWS评分>9分时,死亡的危险性增加。早期预警评分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c预后,对临床治疗与护理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刘畅等[10]研究结果表明,MEWS评分分值与急诊创伤患者伤情、收ICU住院、病死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5、0.732、0.337。MEWS评分有较准确区分急诊创伤患者是否入住ICU的能力,其AUROCC为0.932,RTS评分有中等的区分能力,其AUROCC为0.859,RTS评分有较准确区分急诊创伤患者可能存活和可能死亡的能力,其AUROCC为0.938,表明用RTS评估急诊创伤患者可能死亡的能力优于MEWS。该研究主要探讨了MEWS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A组入ICU的患者比例高于B组,B组高于C组;A组死亡率高于B、C组,MEWS越高,患者入ICU的比例越高,病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Subbe等[11]研究结果显示,MEWS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预测预后,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急诊分诊、专科病房、ICU、留观病人、急诊病人院内转运等。死亡组MEWS高于对照组,表明MEWS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方婷婷等[12]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急诊创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MEWS分值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P

综上,MEWS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可较好的评估患者预后,且MEWS简单、实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杜春奇,王岭梅,董荔,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17):2443-2444.

[2] 周伟,朱月兰.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5):1684-1685.

[3] 齐德霞,刘杨.急诊护理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5,9(9):297.

[4] 杨家有,李兵,阮海林,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院前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6):581-584.

[5] De Meester K,Das T,Hellemans K,et al. Impact of a standardized nurse observation protocol including MEWS after intensive care unit discharge[J].Resuscitation,2013,84(12):184.

[6] 黄丽春.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73.

[7] NVoeak L,Shackford SR,Boourguignon P,et parison of standard and alternative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i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and head injury[J].J Trauma,1999, 47(5):834-844.

[8] 周博,刘云,何先弟.低温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28):3078-3080.

[9] 刘芳艳,李春盛,何庆,等.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对我国急诊老年患者死亡预测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5, 35(4):313-316.

[10] 刘畅,孙宏,申捷,等.39 865例急诊外科就诊病例的疾病 V构成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B):1283-1284.

[11] Subbe CP,Kruger M,Rutherford P,et al.Validation of a modifled early warm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QJM,2001,94(10):521-526.

第8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危重症;转运;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b)-0133-02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是院内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急诊危重症患者接诊后需要转入住院部专科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但因其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甚至意识不清,而且在急诊诊治期间难以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准备措施不充分、转运过程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的转运意外发生并不少见。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lan do check action,PDCA)循环是较为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在实施过程中对护理措施的制订、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评价。近年来我院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转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急诊科收治的转运危重症患者24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19~71岁,平均(48.05±16.2)岁;腹部外伤84例,颅脑外伤48例,四肢骨折72例,胸部外伤36例;转住院部病房104例,转ICU病房28例,转手术室108例。实施PDCA循环模式(2010年1月)前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转运过程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由值班护士联系转入科室,简要叙述患者病情及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治疗及护理措施,转运车准备需要设备,如氧气袋等,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进行转运。

1.2.2 实验组PDCA循环程序转运过程

实验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程序进行转运,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及评估阶段。

1.2.2.1 计划阶段(plan) 首先对人员进行培训,包括PDCA循环模式的含义及内容,并通过讨论制订各类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的规范流程,明确转运过程中医生、护士的职责范围,制订转运过程的应急预案内容。

1.2.2.2 实施阶段(do) 转运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认真分析在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转运人员明确转运配备,检查急救及监护设备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做好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工作,说明转运目的以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评估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病情选择转运方案、设备及辅助人员,转运过程携带急救箱,转运过程中注意患者各管道固定通畅,防范牵拉脱落。转运至目的科室后进行床头详细交接。

1.2.2.3 检查阶段(check)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不定期对PDCA循环模式转运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转运方案是否按预定计划实施,

1.2.2.4 评价阶段(action) 定期召集参加转运的医务人员进行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调整转运计划及应急预案,以便开展下一轮的护士搬运技能培训中重新启动PDCA循环管理程序。

1.3 评估指标及方法

比较PDCA转运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转运过程意外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率。患者家属满意率采用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单独就转运过程进行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转运意外发生率及安全转运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无转运意外发生,对照组患者转运期间发生低血氧4例,接收科室未做好接收准备2例,发生坠床1例,转运意外发生率为5.83%(7/120)。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P = 0.016)。

2.2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转运患者家属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7%,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3%,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 = 0.024)。见表2。

3 讨论

PDCA是一项标准化、规范化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在各个领域及学科的质量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2],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PDCA循环程序包括计划制订、实施、检查及评估多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计划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近年来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3-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能够改善患者的转运质量,实验组患者转运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是临床急救护理的重要内容。危重患者转运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及转运期间相关的护理措施做出明确判断,但既往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的准备多依据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系统性较差。采用PDCA循环模式后能够对不同病种患者的转运计划进行系统制订[5],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患者转运安全。同时,通过对转运过程的评估,能够及时对转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转运质量。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理解[6],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较差,因此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②评估指标较为单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其他指标进行观察。

总之,采用PDCA循环程序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能够提高转运安全,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东辉.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299-230.

[2] 班玲玲.PDCA在心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3):355-356.

[3] 任小琴.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93-394.

[4] 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6.

[5] 陈玉萍,罗远芳,张帆,等. PDCA循环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17.

第9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与总结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措施与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险,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96.7%。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检测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严重创伤患者; 急诊救治;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严重创伤作为急诊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是指在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料的外力作用下,给人的皮肤、血肉及骨骼、脏器等机体组织造成的致命伤害,通常表现为以骨折为主的脏器系统损伤,并伴有创伤性休克、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救护的难度比较大,死亡率极高[1]。为了有效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水平,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58岁,平均(33.4±3.6)岁。致伤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坠落8例,车祸22例,挤压伤24例,金属刺伤

4例,重物砸伤2例;创伤部位主要有:颅脑损伤21例,胸部创伤12例,腹部创伤10例,四肢创伤15例,其他部位创伤2例;经入院诊断,其中单脏器创伤23例,复合创伤19例,多发性创伤18例。全部患者均在创伤后30 min~5 h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救治。

1.2 护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配合主要有:术前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室护理及手术护理。

1.2.1 入院前急诊急救护理 鉴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比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开针对性的急诊急救护理,护理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具体的护理措施有:(1)护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应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及创伤情况,并且在尽量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检查或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状况,急诊急救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有危机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如开放气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复苏等。(2)适当处理患者创口,根据患者病情病况针对性采取输血、输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创口感染等问题的发生;通常严重创伤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症状,所以要针对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建立起两条及以上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输液、输血救治,缓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结束后,应安全、快速地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好患者的,并对患者身体进行适当的固定,同时利用车上的设备、仪器等给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监护,确保患者呼吸顺畅[2]。

1.2.2 急诊室护理 待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抢救准备。(1)短时间内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身体机能特征、呼吸心跳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之进行交流,以观测其神智状况,同时还应当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跳、脉搏、血压等状况[3]。(2)急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当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查看其休克与否,呼吸道畅通与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满足其气体交换需要,查看完之后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救助措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极高,并且患者在1 h内的救治存活率更高,这点必须引起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有预见性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最好在医生医嘱下达之前,便使用套管针帮助患者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标本,以便检验患者血型、配血等,为手术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础。(3)监测并预见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实时监测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来预见患者病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严重创伤患者均为多个脏器遭受损伤,因此病情发展快、变化急,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相对应的检验监测仪器实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并科学预测评估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与护理措施[4]。(4)加强各科室间的协调作业能力,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个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并协同作业,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患者救治的连续性、高效性。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为了确保抢救工作及时进行、不受阻力,应当在急诊救治工作之前,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各科室间的转诊交接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5)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意识清醒的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对自身的病情、救治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等,都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出现放弃治疗的念头。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救治过程中通过抚摸、眼神交流、手势等肢体语言和从容、镇静的工作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运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开疑惑,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等,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5]。(6)在检查评估完创伤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机能后,针对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对应急诊急救方案,病情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设备等[6]。

1.2.3 术中护理配合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保证抢救时间,及时、连续的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材料,比如说皮试、留尿管、配血及备皮、胃管、引流管等。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各个相关科室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性、连续性和高效性。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死亡率为3.3%。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严重创伤由于病情严重、发展快,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诊护理能够保证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证,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做到更及时、更科学的有效护理,这对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实行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7]。

而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全面、准确的评估,对于制定有效抢救、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明确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护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现抢救不及时及护理遗漏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严重创伤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并发症,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氧问题,减轻其机体消耗。而对于呕吐患者,应当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现象。对于失血过多的严重创伤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输血扩容,而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应当迅速明确其活动性出血或者内脏出血状况等,以尽早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减轻不良症状的发生,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8]。此外,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与护理中,应当细致、全面、及时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全天候确保患者的稳定康复。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中,护理工作还应当注重一点,那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抢救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交流和沟通,确保转诊流程顺利,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护理记录是以书面形式对护理工作状况进行的呈现,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在医患纠纷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全面、详尽、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并妥善保存、归档[9]。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发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感到恐惧、担忧和害怕,患者家属也往往会对患者较重的病情感到担忧和恐慌,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以专业的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他们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从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预后[10]。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说明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并采用整体性、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素华,殷婷婷,孔悦,等.创伤评分预警在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护士疼痛教育项目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创伤严重度护理综合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84-887.

[5]裴辉,罗志毅,刘保池.四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黄雪丽,郭爱敏.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黄萍.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22):57-59.

[8]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9]谭雯,黄严.严重创伤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