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急诊创伤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急诊创伤应急预案

第1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急救;绿色通道;模式;重型颅脑创伤/治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9-02

重型颅脑损伤是急诊外科常见急危症之一,临床病情重,变化快,易发生不可逆转性脑疝,死亡及致残率极高,早期及时救治与预后密切相关,为此在最短时间窗内实施抢救和手术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8月未建立绿色通道(110例)与2010年8月开始建立急诊一站式救治的(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救治2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39.5 ±3.7岁。A组(绿色通道组):男性76例,女性49例。年龄5~86岁,平均年龄(42.8±4.3)岁。B组(未实施绿色通道组)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7~87岁,平均年龄(43.3±5.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38例、交通事故145例、殴打伤22例,砸伤30例。本组均排除有明显胸、腹腔脏器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脑内血肿21例、硬膜外血肿55例、硬膜下血肿伴挫裂伤125例,弥漫性轴索伤34例,合并颅骨骨折19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GCS评分差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具体实施方法:①将院前急救(120急救人员)、急诊科、急诊ICU、急诊检验科,急诊放射科、急诊手术室组成综合急诊医学部,统一管理。②抽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固定于急诊外科,从事神经外科创伤急救工作。③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等,并将患者的伤情和到达急诊科的大概时间提前通知急诊科,详细记录患者到达急救部的时间。④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预检,进行床旁彩超,X 线、心电图检查等,CT 检查则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⑤如需紧急手术,需在1 h 内实施确定性手术,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通知急诊手术室做好接诊准备,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⑥对伤后神志丧失、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临时费用绿色通道。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在急救部逗留时间、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手术室准备时间计算)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实施3~6 个月的随访,并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五个等级。总有效率=(植物生存+ 重残+ 中残+ 良好)/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方差,两组比较用u检验和 x2 检验,P

3 讨论

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早期影响疗效主要原因除了原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另一重要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也就是救治时间窗,一旦延误超出时间窗,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现代创伤外科提出的“ 黄金1 小时” 已为大家所熟知,从院前急救至急诊科、重症病房、手术室,畅通的急诊绿色通道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1]。重型颅脑损伤需手术患者应在“ 黄金1 小时”内进行,尤其对于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脑疝的病人,早期加强急诊各救治环节的紧密衔接,可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尽最大可能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控制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我院2010年7月成立了急诊医学部,创建了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 、急诊辅助科室、急诊外科病区为一体的新型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调度预案,实行三级值班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确保人员、流程、设施及药品等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患者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后,在急诊抢救室快速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将送检查、送化验、送入院、送手术等诸多环节的运行时间之和最小化,对于病情特别危急的,有救治机会需急诊手术患者,医生用尽量通俗简洁的语言交代病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知情同意”绿色通道,让家属感知医生及医院对生命的态度。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实行专人陪护转运制度,形成流畅的急诊科-CT 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转运链。为确保“信息”绿色通道通畅,通过引进了先进的PACS 的影像传输系统,使得摄片、阅读信息基本同步,在CT 室、急诊室、手术室均能第一时间获知病情,高端的科技支撑为救治方案的制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对伤后昏迷、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总值班室,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费用临时应急通道,第一时间施救并留取救治的相关影像资料,为救治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因素干扰。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经过3年多的运行,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均在入院后1 h 内到达手术室或急诊ICU,并得到确定性治疗,总有效率由原来的64.5%上升至78.4%。同时,患者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较之前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第2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总结了大批车祸伤员院内急救的护理管理工作经验。主要包括: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成立护理管理救护小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预检分诊、快速分流;重伤救护、有序配合;做好陪检转运,保证物资供应;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认为有效的护理管理是保证成批伤员院内急救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大批车祸;院内急救;护理管理

大批车祸是指突然发生、涉及受伤人数多、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大、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以应对的事故灾难[1]。本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经常承担各种大型车祸的救治,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突发性大批车祸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把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有效的护理管理是抢救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现将2016年5月15日13点29分在沈海高速盐城东台段一辆大型客车发生侧翻,造成车内50名乘客受伤的院内救治护理管理经验及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68%),女16例(32%);年龄3~72岁;颅脑伤14例(28%),腹部伤8例(16%),胸部伤6例(12%),脊柱伤3例(6%),骨盆伤1例(2%),四肢伤5例(10%),多发伤10例(20%),其他伤3例(6%)。其中危重伤员12例(占24%),患者在急诊抢救时间5~15min抢救成功后转入病房。参与抢救护理人员共34人,其中N410人、N316人、N28人,急诊急救及危重症专科护士8人。1.2结果所有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整个抢救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抢救成功率98%。50名伤员中死亡1人,为多发性损伤、双侧血气胸、严重创伤性休克;收住专科治疗45例;急诊留观4例。

2方法

2.1启动应急预案,开放“绿色通道”

2.1.1接到大批车祸报警电话后立即启动《东台市人民医院护理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相关涉及科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1.2对车祸伤员所有的检查、化验、用药全院开放“绿色通道”,一切检查治疗费用暂免,保证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2.1.3成立护理管理救护小组。成立人力资源组、分诊组、救护组、信息组、陪检组、协调组、供应组、后勤服务组小组。人力资源组由护理部副主任和急诊科护士长分别担任救护组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整个抢救的护理人员调配。紧急抽调院应急小组成员10名、危重症小组成员10名、急诊科全体护士(14名)立即到位准备救护;各科室护士长及护士在各自科室待命,准备接待患者。分诊组由平时二组增加至五组,由急诊科5名N2护师和5名院应急小组成员担任。救护组由平时三组增加至五组,由经验丰富的急诊科高年资护士和院应急、危重症小组护士组成。信息组由应急小组成员负责伤员编号、登记、录入,做好腕带和标识。陪检组由医生、急诊科护士和物业工人组成。协调组由门诊护士长、2名导医护士组成,负责协调检查秩序,防止伤员堆积一个检查科室影响抢救。供应组由供应室护士长及科室所有成员组成,负责各种物资供应及上收下送。后勤服务组由志愿服务队成员组成,负责伤员的生活照料。

2.2抢救分区分室、安排人员到位

抢救分区分为红区、黄区、绿区三区和清创室1室。红区(抢救室)主要负责救治重症及危重伤员,抢救室内设抢救用品、药品、监护仪、呼吸机等,共设5个救护组,每组3人,由急诊科1名N3护士、1名应急小组成员、1名危重症小组成员组成,急诊科N3护士任组长;黄区(抢救室门外部分)1名护士负责1名患者,由急诊科N2护士和院应急小组成员负责;绿区(诊室及诊室外部分)1名护士负责2~3名患者,由院应急小组成员负责。

2.3预检分诊、快速分流

信息组负责登记伤员就诊时间、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初步诊断、去向、联系人姓名、电话,身份不明者按无名氏登记,做好腕带标识。分诊组护师采取一看(看面色、看表情、看呼吸、看瞳孔、看伤口),二摸(摸脉搏、摸肢体的感觉);三听(听血压、听受伤经过、听患者的痛苦),全面观察伤员,迅速判断病情,边观察边分流,确保防止病情遗漏和延误,争分夺秒抢救伤者[2]。在大批受伤患者送来时,不要只注意到那些大声呼叫者,更要注意到那些无声者,因为危重伤患者可能就在其中[3]。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在患者胸前用不同颜色做好标记:Ⅰ类红色(进入红区,立刻将患者送入抢救室抢救);Ⅱ类黄色(进入黄区,立即监护生命体征),Ⅲ类绿色(进入绿区,安排患者顺序就诊);需止血、包扎、清创缝合的送清创室处理;诊断明确的尽快护送收住相应科室,尽快分流缓解急诊室压力。

2.4重伤救护、有序配合

三人一组,组长指挥。组长位于患者的床头,负责呼吸道管理和心电监护;治疗护士位于患者左腰位,负责输液、采血、配血,准确及时执行抢救医嘱,配合医生实施各种抢救措施;巡回护士位于患者右侧,站在急救车旁,负责随时传递所需药物和抢救物品,备药、备物,做好特护记录,包括记录抢救中的各项措施、给予的药物及时间、患者的病情变化等;抢救后及时核对和补开口头医嘱,完善病历和护理记录,所有抢救记录6h内完成。

2.5护送陪检转运、做好物资供应

重患者病情稳定后由责任护士与主治医生一同护送患者做辅助检查,护送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备好急救药品和简易皮囊等,随时准备抢救[4]。转运途中患者取中凹位,推车要平稳,平车两旁要加护栏,防止患者坠落。保持液体点滴通畅,防止血液回流堵塞针头或输液管脱落[5]。将患者送到手术室或病房,需将抢救用药、病情向护士详细交班,填写转运交接记录单,严防差错。轻患者可由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和物业工人一同护送。供应室、后勤管理科做好医疗、生活用品的供给,医院志愿者做好伤员的生活照料。

2.6清创配合、心理疏导

由应急小组护士配合医生做好伤口清创、缝合、止血、包扎等工作。患者在经历车祸后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由本院心理咨询师负责做好伤员及家属的安慰、解释和心理疏导。

2.7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抢救结束后第2天,由护理部召集所有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召开“5.15大型车祸应急救援反馈会”,听取多方意见,分析此次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6],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和流程,达到进一步持续改进的目的。

3讨论

大型车祸事故发生后,情况紧急、伤员多、变化快、病情危重,如果救护组织不合理,会耽误患者抢救[7]。因此,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组织相应人员到位救治是大型车祸抢救成功的重点,为此,我们配备完善的各级护理救治小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范,每次抢救结束后进行质量反馈,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优化抢救程序。做好护理人员管理,如在此次抢救中我们发现应急救护和危重症救护小组成员因为家到医院距离远近不一,接到电话后,距离较远的人员不能在规定时间到岗,为此,我们将救护人员信息进一步细化,按照距医院的距离远近,分为第一、第二梯队,并将外出学习进修人员及时标注,保证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到达医院参加救护。平时经常组织大规模应急预案演练和危重症患者抢救演练,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护理管理组织得力,全院护理人员协调一致,通力合作,紧张而不慌乱。在抢救大批车祸伤员时,护士在抢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具备相关急救知识技能是大型车祸抢救成功的难点。我们首先加强急诊科护士的三基训练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熟练的抢救技术,才能在大批车祸的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9];其次,护理部抽调全院各科室2~4名优秀护理人员成立院“护理应急救护小组”和“危重症救护小组”,每年相应课程理论学习后参加急诊、ICU各3个月院内进修并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合格后获得结业证书,作为应急人力和技术储备,保证抢救时能拉得出、打得响。

参考文献

[1]魏芳.最新急救服务规范及考评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

[2]许玉冰,马春.成批车祸患者抢救中的护理优化管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6):688-689.

[3]吕军,袁慧军,马凌.重大交通事故伤521例院前和院内的急救[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888-889.

[4]黄向红.成批车祸伤员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J].福建医药杂志,2004,26(6):223-224.

[5]刘选英.大型车祸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8):457.

[6]管水萍.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105-107.

[7]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8]吕丽萍,项玉兰,毛小媛.抢救成批车祸伤的护理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12):75.

第3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应急预案的建立在高能量肢体创伤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分析本院1998-2007年收治的高能量肢体创伤患者86例,依据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类并结合ISS评分[1],将高能量肢体损伤分成3类,并根据类别实施相应的肢体修复与重建,对其治疗原则及方法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3例获得随访15~37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5例双下肢浮膝伤,骨折愈合后出现膝关节僵硬畸形、功能障碍,在取出内固定的同时行一次性关节松解,结合CPM机辅助锻炼,均恢复膝关节功能;另有5例骨折未愈合,经植骨处理后痊愈;其余骨性愈合时间5~16个月,平均7.5个月。下肢截肢3例,死亡3例,经尸检属多发骨折伴多发性脏器破裂衰竭,死亡率3.48%。[结论]制定或建立高能量肢体创伤应急救治预案,采用GustiloAnderson分期及创伤指数ISS评分,能够将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类,并进行科学有序的分期救治处理,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救治、降低死亡率、减少肢残率的目的,是创伤外科应该建全和完善的应急系统。

【关键词】 应急预案; 高能量肢体创伤; 修复与重建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role and the effect of establishing the plan of meeting emergency in the rehabilitation and reestablishment of highoctane body hurt.[Method]Eighty six patients of highoctane body hurt were collected from Shi He Zi people's hospital during 1998 to 2007.According to GustiloAnderson categorize of open fracture and mark of ISS,highoctane body hurt can be pided into three parts.Meanwhile,different part can be taken different methods to rehabilitate and reestablish.Therefore,we can analyze pertinence between cure principle and curative effect.[Result]Eighty thre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fifteen and thirtythree months,the average were nineteen months.Five of them contracted double floating knee injury,and their knee joint appeared anchylosis,abnormality and function failure afterfracture healed up.We did oneoff knee joint release while extracting internal fixation,and used CPM machine to assist exercise.Fortunately,the function of knee joint could be renewed.Another five patients' fracture did not heal up very well.However,after experiencing the apply of oneself bone autograft,fracture could be healed up perfectly.The time of allograft bone union ranged from five to sixteen months,the average time were 7.5 months.There are three patients contract paraplegia,and three patients dead.By autopsy,some of them belongs to multiple fracture and multiple viscera burst.Mortality was 3.48%.[Conclusion]By establishing the plan of meeting emergency of highoctane body hurt,using the GustiloAnderson categorize of open fracture and mark of ISS,we can systemic classify damage degree,and make scientific treatment by stages,therefore,attaining our goal of early diagnoses,early treatment,and decreasing mortality and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disabled.After all,the plan of meeting emergenc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raumatie surgery.

Key words:plan of meeting emergency; highoctane hurt of body; rehabilitate and reestablish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交通及建筑业的日新月异,意外事故引起的高能量肢体创伤逐年增多,不仅表现肢体的骨与关节及软组织的广泛挤压,血管、神经及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剥脱及多发骨折,常同时并发胸、腹、脑等脏器的损伤。故此类损伤已成为创伤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2]。通过对本组86例高能量肢体创伤的治疗,分析和探讨应急预案的建立在高能量肢体创伤的救治及Ⅰ、Ⅱ期肢体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高能量肢体创伤或伴有胸、腹,脑等重要脏器损伤86例。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6~77岁,平均38.7岁。

1.2 病因及损伤情况

86例损伤中,车祸伤62例,占72.09%,砸压伤17例,占19.76%,其他损伤7例占8.14%。2处骨折18例、3处骨折27例,4处骨折25例,7处骨折11例,9处骨折2例。死亡3例经尸检属多发骨折伴多发性脏器破裂功能衰竭。肢体开放性损伤47例,闭合损伤39例。其中开放性损伤伴股骨大段骨缺损者5例、伴胫骨大段骨缺损者3例,四肢骨折伴胸、腹,脑等器官损伤者21例、占24.4%。入院时伴休克者62例占72.09%,四肢骨折并颈椎骨折高位截瘫者3例、伴腰椎骨折下肢不全瘫5例。

1.3 应急预案的建立

以创伤急救中心或急诊科为核心,融各相关专业科室为团队,在会诊救治的同时迅速对伤情做出准确评估与分类,并制定个性化救治方案。损伤的评估包括:(1)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了解胸腹、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情况;(2)通过体检,各种辅助检查,对伤情的程度尽早做出判断,积极抢救致命伤;(3)肢体损伤情况,包括皮肤、肌肉、神经、血管,骨与关节等;(4)开放性肢体损伤创面的污染程度;(5)创伤距手术时间长短;(6)是否存在骨缺损。损伤程度分类与肢体重建时机,依据开放性骨折的GustiloAnderson分类并结合ISS评分,将高能量肢体损伤分成三类(表1),并根据类别实施相应的肢体修复与重建。 表1 分类标准治疗方法一类属Gustilo-Anderson分类Ⅰ~Ⅱ,ISS分类≤16分Ⅰ期重建二类属GustiloAnderson分类Ⅲ,ISS分类≥16分Ⅱ期重建三类特殊类,属闭合性骨折,ISS分类≥16分择期重建

1.4 治疗方法

1.4.1 Ⅰ期修复与重建 本组收治86例,对其中属一类肢体开放性损伤的25例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了Ⅰ期肢体修复与重建,即对肢体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行Ⅰ期内固定的同时对软组织修复重建。如伴有大面积软组织剥脱者行反取皮植皮后加压包扎固定。对关节开放性骨折伴创面污染者,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的同时置关节内冲洗管,待组织消肿,创面干燥,引流液培养阴性后拔除之。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顺利愈合。

1.4.2 Ⅱ期修复与重建 Ⅱ期手术治疗22例。对于损伤程度为二类者,进行了Ⅱ期肢体的修复与重建。这其中包括开放性损伤伴股骨大段骨缺损者5例,缺损长5~19 cm;胫骨大段骨缺损者3例、缺损长5~10 cm。合并重要器官损伤7例占31.8%,其中颅脑损伤3例,腹腔脏器损伤3例,盆腔脏器损伤1例。失血性休克18例占81.81%,其中3例二类开放肢体毁损伤者行截肢术。由于此类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因大段异体骨不能到位,所以清创后对骨缺损仅做框架式支撑处理。如胫骨缺损者、行腓骨复位固定(图1),股骨缺损者采用外固定架支撑固定(图2),以防肢体短缩。对合并重要器官损伤且软组织损伤及污染较重创面难以闭合者,在早期清创后,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纱布覆盖及包扎。待生命体征正常稳定、创面感染控制后再行软组织的修复与重建及Ⅱ期骨移植处理。

1.4.3 择期重建 手术治疗36例,另外有3例肢体骨折伴闭合性胸腹脑脏器重度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手术治疗的36例闭合损伤中;2处骨折8例,3处骨折12例,4处骨折13例,7处骨折2例,9处骨折1例,伴有重要器官损伤者14例占35.89%。对于多发性骨折,入院后经1周左右的观察调整,病情稳定后,均一次性手术内固定完成。而对于伴有胸腹脑等重要器官损伤者,首先在相关科室进行专科处理,待病情稳定后转入骨科治疗。其中有2例车祸引起的双胫骨平台骨折,入院时体查及B超检查,胸腹部等脏器未发现明显异常,但1周后患者突然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至休克状态,经腹穿及再次B超检查诊断为迟发性肝脾破裂;另1例右股骨多段骨折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2周时突然出现昏迷,双瞳孔大小不等,脑CT诊断为迟发性硬膜下出血。3例患者经相关科室急诊手术后治愈。另有2例浮膝伤伴闭合性潜在剥脱伤患者,其中1例伴有腹腔脏器损伤,待1周后生命体征稳定时,剥脱区皮肤已有30%发生坏死,而另1例单纯浮膝伤伴闭合性潜在剥脱者经急诊Ⅰ期骨折内固定及返取皮植皮治疗并顺利愈合。

2 结 果

本组经Ⅰ期重建的2例双下肢大面积剥脱反取皮植皮者有局部植皮坏死,经再次植皮后创面愈合。本组83例获得随访15~37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5例双下肢浮膝伤,骨折愈合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功能障碍,在取出内固定的同时行一次性关节松解,结合CPM机辅助锻炼,均恢复了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评分[3]68~70分。另有5例骨折未愈合,经植骨处理后痊愈。其余骨性愈合时间5~16个月,平均9.5个月。下肢截肢3例,死亡3例经尸检属多发骨折伴多发性脏器破裂功能衰竭,死亡率3.48%,大段异体骨愈合时间11~19个月,平均15个月,大段异体骨移植1~3年X线片示:骨折线摸糊或消失,但异体骨与宿主骨仍可分辩。

图1 女,18岁,车祸致左胫腓骨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属GustiloAnderson分类Ⅲ,ISS分类≥16分 图1a 术前X线片 图1b 早期急诊腓骨骨折固定,维持长度,修复软组织,闭合创面 图1c 创面愈合后,Ⅱ期胫骨缺损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重建 图2 男,38岁,车祸致左股骨开放性骨折,并大段骨缺损,重度污染。属GustiloAnderson分类Ⅲ,ISS分类≥16分 图2a 术前X线片 图2b 急诊清创,外固定架固定维持长度,创口闭合,抗生素灌洗

3 讨 论

3.1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或建立高能量肢体创伤应急救治预案是创伤外科或骨科应该建全和完善的应急系统,它能够迅速集结救治团队,方案实施科学有序,协同救治有条不紊。尤其在当今、交通及工伤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引发高能量肢体的开放性或闭合性多发骨折,而且有相当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胸、腹、脑等器官的损伤、甚至休克、生命垂危。面对此类创伤,仅仅依靠哪一专科,都难以做到快速准确诊断,及时高效救治,并且难免顾此失彼的发生。因此,通过应急预案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对高能量损伤的急诊患者,在接到急诊会诊指令后,便能迅速启动预案,及时与创伤急救中心及相关科室协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全身及肢体损伤情况按伤情先后进行重点检查或同步处理。同时对判断有危及生命的病症,如呼吸-循环、失血等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都优先救治,并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肢体损伤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采用GustiloAnderson分期及创伤指数ISS评分将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分类,并进行科学有序的分期救治处理。在应急预案的建立及对损伤程度综合评估分类的前提下,Ⅰ期肢体修复重建25例,Ⅱ期肢体修复重建22例,闭合性肢体损伤手术治疗36例。经该方案的分期实施与临床应用,不仅对危及生命的病情救治争取了时间,且把握了对肢体损伤修复与重建的时机,效果满意。

3.2 Ⅰ、Ⅱ期肢体的修复与重建

当高能量创伤发生时,除肢体损伤严重外,合并伤也较多。如胸腹部、脑部等器官损伤,并且常伴有休克。因此在急救时,肢体的骨与关节及软组织的广泛损伤能否Ⅰ期修复与重建必须慎重处理。彻底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在对高能量损伤救治的临床工作中,作者通过对应急预案的实施及创伤程度综合评估认为,存在以下条件可进行肢体Ⅰ期修复与重建:(1)高能量肢体开放性创伤,肢体损伤程度评估GustiloAnderson分类Ⅰ~Ⅱ,ISS分类≤16分;(2)通过迅速抗休克治疗,生命体征正常稳定;(3)肢体创面污染不很严重,通过清创,可以使创面新鲜;(4)从外伤到手术时间,一般不超过12 h;(5)伴有骨缺损,但供骨条件能够满足骨缺损的修复需要,包括自体骨、异体骨。如存在以下情况则行Ⅱ期肢体修复与重建:(1)高能量肢体开放伤,综合损伤评估GustiloAnderson分类Ⅲ,ISS分类≥16分;(2)患者全身及一般情况差,并伴有胸腹脑等器官损伤,生命体征不稳定,肢体局部损伤及污染严重,不能排除厌氧菌感染可能;(3)肢体的血液循环不能充分保障,损伤距手术时间超过12 h者;(4)在伴有大段骨缺损时,供骨条件不能满足骨缺损修复重建的需求者。

在本组二期重建病例中,伴有胸腹脑等器官损伤者占31.8%。下肢广泛碾挫及皮肤剥脱伴大段骨缺损8例,其中胫骨缺损最长达10 cm,股骨缺损最长达19 cm。对此类患者的处理原则是首先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主动与相关科室协作抢救致命性损伤,在生命体征维持较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彻底清创。对伴有大段骨缺损而供骨不能到位时,在清创的同时对骨缺损做框架式支撑处理,待生命体征正常稳定、创面感染控制后,行肢体Ⅱ期重建。注意Ⅱ期手术前良好的软组织修复及预防肢体短缩的发生,是影响Ⅱ期肢体修复及重建效果的关键环节。

3.3 高能闭合性损伤

闭合性高能量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创伤严重,涉及的问题较多,往往较开放性损伤的伤情更复杂和严重。因为引起严重闭合损伤的暴力多强烈,作用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合并多发伤者多。此外,闭合性损伤还存在复杂的诊断问题。因此,及时准确的判断伤情往往是此类重伤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在。本组经手术治疗的高能量肢体闭合损伤36例,伴有重要器官损伤者占35.89%。经择期手术重建,取得良好效果。综合分析认为:对闭合性多发伤患者不仅要注意显而易见的伤情,更应注意可能存在隐匿性伤情的观察。若处理不当,可能因顾此失彼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作者认为在处理此类闭合性高能量损伤时,既要主动与相关科室协调配合,准确判断创伤的轻重,及早处理危急生命的病征,并按伤情先后或同步处理。对伴有脏器损伤者在病情稳定后,转骨专科治疗。在此特别强调科室间的协调配合及转科前对骨损伤的预处理。如牵引,夹板,石膏或支具外固定等,将会对转科后的骨科手术治疗减少许多的麻烦。而治疗的开始并不意味着诊断的结束,再此印证了高能量创伤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1] 刘云鹏,刘 沂编著.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6.

[2] 高劲谋.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现状及思考[J].创伤外科杂志,2004,1:3-5.

第4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Batch bluk Aceident trauma Patients Innai Emergency Security

【中国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21-01

成批意外创伤病人具有伤情复杂、病变迅速、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易漏诊等特点,故争分夺秒地进行行之有效的救护,为后续诊疗赢得时机,对提高救治率具有重大意义。有资料证明[1]:伤后第1小时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故又称为"黄金时间"。

1、临床资料

本组意外创伤病人共14批次,伤员共54例,其中男36例,女18列,年龄8个月――72岁,平均年龄40岁,意外创伤原因为公共汽车车祸、货车车祸、三轮拉客摩托车车祸、两轮摩托车车祸、高楼坠落、泥墙倒塌。伤情分为:昏迷11例,休克5例,呼吸心跳停止3例,清醒者35例,其中并发颅脑外伤17例,四肢伤14例,多脏器合并伤3例,软组织挫伤20例。

2、急诊保障预案制定

2.1目的和要求 严格的组织管理,加强救护配合,减少致死病例;建立急救网络,做到组织、人员、技术、思想、物质五落实。

2.2器械材、药品、物品的供应:各种抢救器材、药品、物品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机器运转正常,物品库存定量,药品有效期合格率100%。同时后勤、药剂、院内急救小组处于备战状态,随时给予物品、药品等的供应。

2.3工作运行程序:包括接诊、检诊、分组(病员与医务人员)、分流运送,使危重病人得到最快的手术和治疗。牢记抢救优于一切的原则,一般认为[2]:必须紧急处理的包括:呼吸困难或窒息、大出血、心包填塞、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颅内高压等,这些病员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将明显增加病死率,降低抢救成功率。

3、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

急诊抢救原则[3]: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命后救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与呼吸并重,加强运送检查途中的监护与救治。

3.1及时通知 当班人员必须大致了解情况和伤病员数量,立即通知相关职能科室,并立即通知医院突发事件抢救组。由抢救小组根据意外伤员的人数、性质、伤情组织相关人员到指定场所进行抢救,对许多危急重创病员的急救,往往时间就是生命。有资料证明,[4]:腹部脏器中,伤后到手术时间依然是决定伤死率的重要因素:伤后到手术时间1h,伤死率10%;5h,伤死率36%;8h,75%。

3.2各就各位 在统一指挥协调下,一般由抢救小组组长指挥,负责预检分诊的医护人员在所有伤员急诊的病历左上角上作编号,危重病编号在先,并简化挂号、收费化验、检查取药等程序,严禁推诿病人,护士长(或高年资的护士)负责护士人力统一调配。在现有护士人力情况下,每位护士分工不一样可分为:接诊、检伤分流、抢救复苏、液体管理、护送检查和入院。伤病员放置区域按伤情来划分,分为生命支持组:抢救室,监护室:立即手术组:清创室,手术室;延期手术组:外科病房,留观室。避免需及时处置的伤员得不到及时处理。

3.3对于休克、颅脑挫伤及多脏器复合伤的病人,必须指定专人对其生命征进行监测并记录,血压监测是判断休克的得要依据,对严重创伤的病人每隔10~15分钟监测一次,尤其要记清第一次测得数据,如再次血压低于第一次5~10mmhg,心率加快,四肢湿冷,考虑为休克或休克进展[5]。

3.4伤病员的登记,分流过程:由接诊检伤同志对所有伤病员进行较详细的登记,姓名、年龄、性别、单位、出事现场地址、进入急诊时间、记录伤病员总人数、记录分流病员最后的分流方向,以利于查询统计,更便于协助交警部门作好后续工作。

3.5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瓶均集中放在一起,以便统计与查对,核实后方可丢弃,避免医疗差错。

3.6参加抢救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动作讯速而准确,各级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又要密切配合,避免工作重复和遗漏。

4、院内医疗处置流程

院内医疗处置急救为持续高级生命支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等一系列紧急复苏术,同时采取抗休克、输液、给O2、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和转送检查等基本救治,在每批伤员送到急诊科至全部伤员分送到手术室等其他科室继续治疗,整个过程应该在45分钟内顺利完成。

5、体会

成批创伤病员是从健康人突然变为一个病人,加上瞬间急诊大厅内场面混乱,势必对病人造成打击,导致心理失调,加重病情。在本组病例中,通过我院突发事件抢救小组的权威性组织指挥,牢固树立时间观念,加强急诊、急救保障的相关因素管理,医护药技后勤人员的全力合作,抢救成功49例,死亡5例(其中到急诊科当时已死亡3例),死亡率9.4%,经急诊处置后,转有关科室继续治疗,其中转入手术室立即手术18例,外科病房26例,留急诊观察10例。

参考文献

[1] 尹庆荣.创伤护理最新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0(6):234

[2] 王战朝.现代创伤与急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

[3] 周秀华.急救护理.2002;8(2).1

[4] 张向东.代荫玲.大型交通事故院内急救探讨.创伤外科杂志?2002;2(1):55

第5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第6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管理;混合性气体中毒;急救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7.195

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病原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的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医院急诊组织与管理流程日趋成熟,演变形成应急预案,是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的相关计划或方案,是管理科学的一种前沿方法[2]。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化学气体因管理、使用、防护不当,中毒事件常有发生,但群体性中毒事件却不多见,鉴于混合性气体中毒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快速性的特点,规范处置方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014年3月8日山东省枣庄市某大型购物超市发生一起群体混合气体中毒事件,本院紧急实施应急预案,使伤员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护,应用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8日,一起群体混合气体中毒事件,共有37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2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8岁。轻度中毒27例,中度中毒9例,重度中毒1例。临床表现:上呼吸道刺激症状32例,主要表现为畏光、流泪、咽部不适、刺激性咳嗽;化学性支气管炎36例,主要表现为胸闷、憋喘、肺部可闻及少量干啰音;胃肠道症状1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以及轻压痛;皮肤症状4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水泡;神经系统症状23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乏力、四肢麻木;神志不清1例。

1.2应急预案

本院急诊科接到120指挥中心通知后,立即上报本院应急办,应急办主任立即上报分管副院长,副院长立即向院长报告,院长电话指示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医院迅速成立了“3.8气体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各工作组任务明确,各司其职。分管副院长、应急办、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负责人现场指挥部署抢救工作,积极协调应急床位,烧伤科相关人员积极救治,高压氧科根据评估立即安排进行高压氧治疗,应急梯队人员随时待命,听从调遣,为科学、及时、有序开展救治提供了保障。

1.3救治方法

1.3.1脱离现场立即将吸入性中毒患者逆风向疏散至远离事发地,仅有接触反应的患者给予门诊观察和体检,必要时给予门诊高压氧治疗;轻度以上中毒及烧伤患者予住院治疗。1.3.2吸氧及高压氧治疗对于轻、中度中毒患者给予吸氧,浓度25%~40%;重度中毒患者尽量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每疗程10d,一般给予l~2个疗程,防止出现迟发性反应和后遗症,首次高压氧治疗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先后11例患者收入院治疗。1.3.3机械通气1例患者因神志不清予以机械通气,通气方式:正压呼吸机(BiPAP)无创通气。1.3.4药物治疗1.3.4.1糖皮质激素烧伤感染患者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原则是早期、适量、短程。1.3.4.2钙剂对于四肢麻木、无力患者,发现低钙者予10%葡萄糖酸钙10~20ml/d缓慢静脉注射,使用1周左右停用。1.3.4.3抗菌药物积极给予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2结果

通过积极救治,3月25日前37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

3讨论

本院能在短时间内对这起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事件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成功处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3.1领导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周密组织事件发生后,院领导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挥现场,建立了一个高效的临时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人员、车辆、急救设备、药械供应、通信联络及医疗救治工作[3,4]。指挥系统指挥到位、预案启动及时。预案启动后,医院紧急进入全面戒备状态,为在这起突发事件受伤的患者及时抢救开通绿色通道,紧急调齐休班及不在院的科室骨干力量全面投入到这起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中,为保障救治成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2相关科室协同配合,资源整合、分工明确、科学救治

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各科室成员严格按任务分工,严守岗位,各司其职[5]。科室人员到位及时,床位腾空及时,处理得当。集中全院所有力量,实施多学科会诊救治,调集全院先进设备满足医疗需求,抽调全院优秀医护人员承担一线救治任务,保证了救治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联络协调组,负责全院参与抢救人员的调动及抢救物质、医护用品的配送;分诊组,由2名高年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紧急查看病情并分派到各相关临床科室进行抢救;急救组,根据危重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即时抢救,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心脏按压,抢救成功病情平稳后立即派专人护送至相关临床科室行进一步诊治。

3.3医护人员加强心理支持、尽早心理干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患者躯体和心理上存在着严重创伤,常有紧张、焦虑心情等创伤后应激障碍[6]。因此,在给予患者急救措施的同时,心理治疗也是很重要的。各科室临床医师在临床操作时做到语言温和、态度热情、技术娴熟;护理人员根据病情需要安排专人护送就诊和临床检查,全程陪同;调取后勤保障组及时有效的与家属沟通,提供准确的救治信息,安抚患者家属情绪,解除患者家属的担忧及疑虑。早期及时提供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进行内心情绪宣泄。如此有序的管理可以解除患者的不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4强化医护人员日常的培训与演练,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

本次医院能较好地完成短时期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患者的应急救治,归功于平时对灾害救治理论与技能的不断培训。同时,医院每年还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实战演练。通过反复培训与演练,使医护人员不但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急救意识,同时能熟练掌握应急救治的流程,进而确保了此次突发的救治工作顺利、高效、有序。根据此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可以明显看到本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突出,应对反应及时,结果满意。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全院协作、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平时的训练有素和精湛技术是救治成功的保证;简化就诊流程,就地尽快接受专科系统治疗是中毒患者成功救治的宝贵经验。今后,需要加倍重视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以及健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增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增强急诊急救中心的投入与建设,增强医院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健全医院相关制度,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保持最大限度的统一配合,进而为危重症患者赢得抢时救间[7]。综上所述,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员人数多,伤情危重及复杂,情况非常紧急,只有完善的急救预案,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各个相关科室紧密协作,资源整合利用,治疗措施得当,才能为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救治开通绿色通道,才能为一方百姓的生命平安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娅娟.无缝隙管理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应用价值.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54.

[2]朱以芳,余咏,王线妮,等.建市应急预案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护理杂志,2007,24(1):82.

[3]王巍,段菊生.谈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卫勤保障.医院管理杂志,2010,7(6):564-566.

[4]沈开金,刘绍明,姜文亭,等.特大批量伤员急诊科内救治的组织与实施.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53-955.

[5]侯平花.批量伤员紧急救治的实践与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71-1872.

[6]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1):81-82.

第7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d919.4;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0091—03

案例资料

死者刘某,男,20岁,无业。20__年2月11日19时,因口角

纠纷引起斗殴,刘某被他人用水果刀刺伤左臀部外上方,于当日

20时左右送至当地中心卫生院就诊。接诊医师检查后诊断为左

臀部刀刺伤,颅脑外伤及内脏损伤待排?给予清创缝合后收入

院观察。21时许刘某出现抽搐、里急后重感同时伴大汗淋漓,接

诊医师考虑有脑外伤,动员刘某的家属将其转往县级医院作ct

检查。22时许,刘某被送至县级医院,该院值班医师作一般询问

· 医疗纠纷与诉讼·

和简单检查:伤者神志清,刺伤处已缝合。即开出ct扫描申请

单,22时50分时ct扫描头颅未见异常,22时53分时刘某在

ct扫描结束的同时呼吸停止。

经县公安局法医作尸体解剖得出结论:刘某左臀部二处刀

伤,长约2.5cm。其中一处斜入内侧刺破股静脉和腹膜,出血流

向腹腔内,积血约1 500ml,刘某系左臀部刀刺伤,左股静脉断裂

失血性休克致死。

刘某的家属以当地中心卫生院违反诊疗常规、误诊,延误了

伤者的抢救时机为由,请求该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该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认为:(1)刘某伤后在该中心卫生院就

诊及时。(2)因刘某被刺伤的部位及刺入方向特殊,加之接诊医

师缺乏临床经验,对病情及预后估计不足,后体格检查不仔细,

· 92 ·

没有作辅助检查,手术清创时没有作扩创探查,没处理好出血

灶。术后观察不仔细,诊断、治疗不到位。(3)刘某出现抽搐后,

接诊医师实施安排伤者转往县级医院,态度是积极的,但没有作

出相应的救治措施。据此,属一级技术医疗事故。

该中心卫生院对此结论不服,遂向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

会申请重新鉴定。20__年8月16日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

分析此案后认为:(1)刘某被刀刺伤急诊于该中心卫生院,该接

诊医师经一般常规检查和徒手探查刀刺伤创道,遂作出了上述

诊断,即行清创缝合。诊断基本正确,处理无原则性错误,发现

病情变化后转往县级医院是正确的。(2)伤者转入县级医院,值

班医师未作生命体征检查即开出ct扫描检查,有不妥之处。(3)

刘某的刀刺伤创道走向特殊,其死亡原因系失血性休克致死。

该中心卫生院及县级医院的医师在诊治上虽有不足之处,但并

非是刘某直接致死的原因。根据《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第3条第2款“由于病情异常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

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之规定,本例医疗事件鉴定为非医

疗事故。

至此,同案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这时恰逢我国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自20__年9月1日施行。于

是刘某的家属在向人民法院诉讼,法院按《条例》的规定,依据刘

某家属的要求向省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省医学会受理此案后

认为:(1)医方在刘某诊疗过程中有医疗过失行为,违反外科急诊

留观诊疗常规,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初次抢救时机。(2)医方在

刘某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过失行为与刘某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

系。(3)因刘某的伤情严重,是导致失血性休克迅速恶化的主要

原因,故医方应对刘某死亡负有次要责任。本例属于一级甲等

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此为第三次鉴定结论。

讨 论

、医疗事故构成分析

此案历经县、市及省三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且

逢《办法》与《条例》及《暂行办法》交替时期,出现的鉴定结论可

谓是“一波三折”。现在纵观3份不同级别、不同分析的鉴定结

论,认为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是否违

法?过失行为是否存在?”还是“伤者体质及伤情特殊而发生的

难以预料和防范的后果”。这也是我们讨论医疗事故是否构成

的焦点问题。

《办法》中对医疗事故的概念作了严格的定义,即“因医务人

员诊疗过失⋯ ⋯ ”尤为现行的《条例》中将其明确界定为“医疗机

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

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

故”。不难看出,出现上述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医疗事

故构成条件的把握不同所造成的。

笔者认为,在判断是否医疗事故时,应先看医疗机构及其医

疗行为是否违法、违规,这是构成医疗事故的主要条件之一。这

里所指的“法、规”即我国已经颁布的医疗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

法规及卫生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对于

刀刺伤的处理,首先了解其刺伤部位及深度,有无重要血管、神

经损伤等,必要情况下应扩创探查,然后才能作清创缝合术。该

案中的接诊医师明显违反了“外伤急诊清创缝合的诊疗规范”,

另外当刘某因外伤急诊留观后,出现了里急后重感、大汗淋漓等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2期)

伤情变化时,明显提示了腹腔内出血及休克前期表现,而接诊医

师未尽到注意义务,没有密切观测伤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没有进

行急诊会诊及进一步检查,仅以毫无根椐的“脑外伤”的误诊作

了转院处理,延误了初次抢救时机。同样,县级医院的首诊医师

也违反了“外伤急诊的诊疗常规”及首诊负责制,未对刘某的生

命体征进行测量,而草率作出了处理,以致刘某在ct扫描过程

中死亡。

同时,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过失。

医疗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违反业务上必要的注意义

务,从而引起患者生命、身体伤害的心里态度。构成过失应具备

两个条件:其一,医务人员应该预见而未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

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其二,有关医务人员主观上既不希望亦不

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此条件将过失与故意的心里状态相 区另l】。

该案首诊医师在此例诊疗中就有上述违法、违规行为,它的出现

是其一种过失的心里态度造成的,对刘某的体表外伤(刺创),没

有扩创探查及充分止血,仅作一般清创缝合术,且出现伤情变化

后,在没有客观、详细体检和辅助检查等手段实施下,未尽应有

的职业义务,轻信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失血性休克误诊为“脑外

伤”,直接导致失血性休克伤情加重直至死亡。这种过失,是构

成医疗事故主观上的必备条件。

该例刘某死亡后,经尸体解剖证实左臀部刺创创道外口位

左臀部外上方,创道贯穿皮下臀肌间斜入腹腔,分析此为刘某被

刀刺中时呈屈髋形成,这样的伤在日常临床检案中确属偶

见,但其不属医疗意外。所谓医疗意外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

动中,由于病情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

后果的情况。《办法》第3条第2款“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

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及《条例》第33条第2项“在

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

的,”规定此情形构不成医疗事故。因为医疗意外的发生,是难

以预料的,医护人员主观上不存在过失,而是由于病员自身体质

变化和特殊病种结合在一起突然发生的,也不是医护人员本身

和现代医学科学所能预见、防范和避免的。该例的首诊医师存

有上述过失,因刘某体质无异常,所致的刺创即会伤及器官、血

管等引起出血,伤情无其特殊性所言,密切观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的留观有助于临床诊断,清创、补液和止血等实施可以避免失血

性休克致死的损伤后果,这是目前医学上的诊疗常规,也是临床

医师应掌握的一般医学知识,非深奥之说,出现的刘某死亡后果

是应当能预料到和加以防范的。

二、责任程度分析

在确定医疗机构存在违法、违规医疗行为后,我们应该对这

种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进行确认,

也就是分析医疗过失行为的程度和患者原有损伤的预期后果与

最终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应根据医疗常规和医学原理

及规律,设定无医疗过失的情况下,该损伤预期后果为依据,客

观、公正地判断行为人应承担多大责任。该例刘某死因为失血

性休克,原始损伤是左股静脉断裂,该静脉是人体较大血管,且

位置处解剖结构复杂。它的断裂致出血极易引起休克的发生,

死亡率在i临床上较高。据此认为本例伤情确属凶险,加之损伤

部位比较特殊,临床不易及时判定诊断,存在着较多的向严重后

果(死亡)发展的不利(内在)因素,该损伤应为导致失血性休克

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且在中心卫生院及县级医院的接诊医师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2期)

违法、违规医疗行为(外在)因素下,出现了伤者的死亡后果就不

可避免了。如快速、准确的诊断伤情,给予及时的创伤缝合、止

血和补液等对症治疗,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

生。所以,该违法、违规医疗行为在刘某死亡的事件中应占次要

地位,医方应对刘某的死亡负次要责任。

三、3份鉴定文书评析

分析案头这两种不同鉴定结论的3份鉴定书内容,笔者对

市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书结论存有几点异议:该

鉴定文书分析中第一点所述的接诊医师“经一般常规检查和徒

手检查”后作出的结论“是基本正确的”,这里的“一般常规”、“徒

手”都是违反急诊留观诊疗规范和外科清创常规,怎么能说是

“无原则性错误”呢!第二点中“县级值班医师未作生命体征检

查即开出了ct扫描检查”不应是“有不妥之处”而是其明显违反

了首诊、急诊的诊疗规范。这应是非常确定的。第三点中将刘

某的死亡认定为“病情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

果,这一点也同样是违反了急诊留观等诊疗规范,即没有注意伤

情的发展,治疗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鉴此,“非医疗事故”的鉴

定结论,不宜采信。

尽管县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省级医学会的鉴定结论有

相同之处,笔者认为省级医学会的鉴定分析较为客观,符合《条

· 93 ·

例》第2条、第4条规定,指出了该例定性的要点。但笔者认为该

鉴定文书内容仍存在不足之处:(1)应明确“医方”是中心卫生院

和县级医院,它们在此例中的医疗行为都存有一定的违法、违

规,均应为该医疗事故的主体。(2)应对中心卫生院和县级医院

在此医疗事故中的责任程度加以区分。因中心卫生院的违法、

违规医疗行为在先,且较长时间内没有给予纠正,延误了刘某的

伤情在县级医院的诊断时间,致使失血性休克已发生,失去了较

好的抢治时机,故中心卫生院应负“医方负次要责任”的主要责

任。

现行的《暂行办法》第3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

定和再次鉴定”,取消了以往的多层次鉴定工作,一般情况仅为

两级鉴定。《条例》及《暂行办法》中虽没有规定省级医学会的鉴

定为最终鉴定活动,但明确了它是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当事人不

服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而提起再次鉴定的组织者。至

此,本案以省级医学会的鉴定结论为重要依据在法院进行了庭

审质证后,最终调解结案。

参考文献

第8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本文通过对13起突发批量伤员的所采取的急救护理措施,总结出抢救成批伤员时,要有急救预案,制定突发批量伤员入诊急救护理流程,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基础上,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各护理组密切配合,全力以赴,迅速救护伤员,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病人的后续治疗提供保证。

我科2005年10月~2008年8月,共救护13起突发交通事故伤、群体食物中毒和吸人性氨气中毒的成批伤员,最多一次2小时内接收32名伤员,很好的完成了急救任务,现将我们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制定突发批量伤员入诊急救护理流程

制定出成批伤员入诊急救护理流程,对每名护士进行培训,掌握各种突发群伤事件的处理常规。针对急救不定时的特点,前瞻性的安排护士班次,在遇到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时,能保证护士及时到位,以确保急救质量。在接到“120”呼救电话后,了解出事地点、伤情及预计受伤人数,立刻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带上急救箱及用品随车出诊。同时通知院急救小组、科主任、护士长。成批伤员未到来之前,做好物资、药品、器械、敷料准备,将一切用物备齐,放在明显易取处,这样可以赢得救治时间,减少混乱。

严密组织,合理分工

成立突发事件急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由具有急救经验丰富,急救能力强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医院等待救护。根据需要将小组人员分为:①指挥联络组: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挥救护工作,联络有关科室,调集人员、物资供应。②伤情预检组:检伤分类是急救医疗中最重要得工作。按伤情轻、中、重分类挂上标记,填写编号。③急救组: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抗休克、止血、给氧、输液、骨折固定等。④治疗组:负责一般性和常规性的治疗工作,做各种药物试验、清创、伤情观察。⑤运输组:护送伤员进行有关检查、急诊手术、住院。由于我们组织的及时严密,分工合理,在成批伤员救护过程中没有出现漏登记、漏治疗、漏观察及医嘱执行不及时的情况,顺利地完成多次成批伤员救护工作,提高了伤员的救治率。

突发批量伤员入急诊科的处理

急救护理:当成批伤员到达急诊室时,我们按任务分工,迅速展开救护工作。成批伤员住人病房时,由于伤员多,病情轻重不等,整个场面紊乱。科主任、护士长应沉着指挥,安慰病人及家属,提供较好的救护环境。必要时通知其他科医生会诊。护理人员应各施其职,立即投入急救工作。检诊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伤情的重、中、轻系上标志带。急救组护士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为危重病人建立输液通道,给与氧气吸入,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电击除颤,抗休克、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书写急救记录。伤情登记组护士对每一名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填写登记表,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人急诊科的时间等。

密切观察病情:有的伤员不仅病情重,而且复杂,又无亲人照顾。护士要认真巡视病人,细致地观察伤情变化。危重、休克的伤员进行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腹部外伤的进行脸色、脉搏、血压、腹痛的观察,骨折固定术后观察肢端末梢循环,局部肿胀疼痛;观察用药后反应,如输血、输液及使用特殊药物,调节输液速度。

伤员分流:伤员经院前急救后病情好转需转入病房或手术时,急救护士应做好转送前准备,并提早与手术室或病房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病人定人护送,搬运动作应轻稳,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应与病区护士进行病情、药品交班,为病人家属介绍病区接诊医生和护士,消除其陌生感,增进医患关系。

救护突发批量伤员时应注意

突发批量伤员来诊时由于病人多,病情急,护士一般执行口头医嘱,因此,要做到听清、问清、三查七对,防止差错。对死亡病人的尸体,应立即通知太平间工作人员抬走,以免给病人及家属造成不良刺激。对夹板固定、扎止血带的伤员应减少搬动,以免引起疼痛和骨折移位,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加重病情。扎止血带时应注明时间,避免末梢循环缺血缺氧,引起肢体组织坏死。伤口周围沾满泥土、血迹、呕吐物,护理人员应对伤员进行伤口周围、全身擦洗,清洁更衣,留取呕吐物或腹泻物标本,必要时送检。这样能为手术和进一步治疗节省时间,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同时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与病人沟通,安慰患者了解病人的需要,通知病人家属,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第9篇:急诊创伤应急预案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应急预警系统对成批伤员来院后急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3月救治的成批伤29批次,采用应急预警系统,通过护理流程的改造,完善绿色通道等措施,观察29批成批伤员的救治效果。 结果:成批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80%。 结论:在应急预警系统联动模式下医院急救人员能在伤员未到达医院时,急救人员快速进入岗位,为急救成批伤员赢得了时间,因此应急预警系统的联动应用能提高成批伤的救治效率。

关键词 应急预警系统;成批伤员;急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90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in the group used in the emergency

PAN Ming-hua,DU Jin-ping,JIANG Ping,et al

(Pudong New Area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city,Shanghai201299)

AbstractObjective: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for batch wounded to hospital after emergency treatment.

Methods:From June 2012 to March 2013,wound in batches of 29 batches,used the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ursing process,improve and perfect green channel,observation of 29 batches of treatment.

Results: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ing betches was up to 98.80%.

Conclusion:Hospital emergency personnel in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linkage mode in the injured not arrived at the hospital,emergency workers quickly into the job,win the time for first aid to the wounded in batches.The linkage of the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applic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batch of urgent cure.

Key wordsEmergency warning system;Wounded in batches;First aid

应急预警系统是一个由院前急救中心将急救伤员的应急状态输入信息系统,并能在医院急救科反映出来,使医院急救科人员快速、准确应对。我科在应急预警系统联动模式下,并进行了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和改造,完善了绿色通道的服务功能,特别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重大成批伤事件中为抢救伤员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3月我科共救治成批伤员29批,其中包括交通事故成批伤19批,殴打致伤5批,工地伤3批,火灾成伤2批。

1.2方法观察比较在应急预警系统的联动下,急救护理流程改造的前后从所呼叫的医护人员到位快速、准确性,到达急救室的速度以及各专科医护人员的配备等情况。

1.2.1应急预警系统应用前的急救流程急救车来院后预检护士实施评估按成批伤的人数和伤情通知相关急救人员通知专科医师展开急救。

1.2.2应急预警系统应用后的急救流程急救车来院前预检护士按照应急预警系统的信息提示按成批伤的人数和伤情启用急救流程开通应急语音呼叫平台通知各急救专科人员急救车来院后展开急救。

2应急预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预警系统包括伤员急救信息屏、应急语音呼叫平台、声光报警器。

2.1伤员急救信息屏在急诊预检台设立了与急救中心联网的急救伤员信息屏。当急救中心接到急救信息或到达急救现场时,即发出急救信息给医院的信息屏,信息屏能及时将伤员的一般信息尤其是受伤地点、急救车发车时间、到达医院大约时间显示出来,甚至将伤员的心电监护图形发送至信息屏。

2.2应急语音呼叫平台用于直接呼叫所需急救人员,如应急小分队、急诊科、各专科人员等。由中国电信提供网络支持,计算机操作终端在急诊抢救室,发出的信息以反复的语音提示直至医护人员接收信息为止。急救人员接到信息就可了解到急救任务的大概情况。平台服务范围遍及全国,如开通可漫游全球。

2.3声光报警器在急救车即将到达医院时,急救中心可启动声光报警器,报警器发出声音和光源提示我们在岗的医护人员马上进入急救岗位。

3结果

医院急诊科在29批的成批伤员救治中,抢救成功率达到98.80%。

4讨论

科学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流程,可以确保为伤员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1]。为了更好地体现信息的时效性,我科建立和改造了应急突发事件的呼叫流程、预检护士接诊流程、社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批伤急救护理流程、重度颅脑外伤急救护理流程、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流程、严重创伤伤员的转运流程、危重伤员急救护理流程等。

在应急预警系统应用前,只能在急救车来院后,才能采取一系列的应急联动,而在应急预警系统应用后,一系列的应急联动在急救车到达前已经完成,急救车一到,医护人员马上展开急救,提高了急救的效率。

我院地理位置偏僻又临近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成批伤时有发生,存在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信息不畅,衔接不够等状况,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成批伤员在短时问内集中入院,给医院的急诊救治造成巨大的压力[2]。医护人员只能在伤员到达医院后才能了解到伤员的病情,采取急救措施,尤其是当有成批伤员到达时,院方不能及时调配相应的人力物力在第一时间内应对批量伤员的救治。急救伤员信息予警系统能使医院在伤员未到达医院时有充分的准备。

总之,一个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实施方案,能更好地开展现场急救,高效转送,缩短接收医院进入状态的时间[3]。护士一旦接受到急救伤员信息屏显示有成批伤事件时,护士可按照批量伤伤员的人数和伤情,立即启用语音呼叫平台,通知医院的各级行政人员、急诊科、各专科医护人员等提前到达现场,提高参与急救医护人员的反应速度,为抢救伤员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许宝华,孙海晨,杨国斌,等.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医疗服务流程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85-686.

[2]徐国英,薛晓艳.国内外急诊护理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8-10.

[3]陈锐,黄英华,杨进.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