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急诊科治疗流程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急诊科治疗流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急诊科治疗流程

第1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急诊管理;效果

1医院传统急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的医院急诊科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依旧沿袭着传统管理流程,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均采用手工操作,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信息化管理的因素。现阶段医院急诊科主要分为急诊外科、急诊内科、急诊妇科、急诊儿科等,患者在突发疾病后入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首先会针对患者的疾病信息及一般资料进行“急诊患者初始护理全面评估表”的记录,针对患者的疾病类型、一般情况、入院方式、心理状态、身体素质、营养状况、分诊类别、疼痛程度、护理风险事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待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完相应的急诊处理后,护理人员应记录好患者送去的科室,患者急诊治疗后是转去抢救室、普通病房、出院、还是留院观察等。最后由急诊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措施及意外事件发生等进行记录。在传统急诊管理过程中由于手工操作极易产生急诊等候时间及急诊时间的浪费,不利于患者快速接受抢救及治疗,且传统急诊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效率较低,管理质量不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低[2]。

2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急诊管理的重要性与措施

2.1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急诊管理的重要性

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利用动态链接库的存储文件的格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利用全方位的分析手段提供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报表的形式让护理人员从复杂、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通过急诊科的数据信息达到各个科室患者的信息共享,方便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找到相应有用的信息,为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在急诊管理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能针对疾病发生时间、病种、地域、年龄等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为急诊科建设及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急诊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急诊患者实施分层评估,方便临床对于患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及处理,提高急诊科救治的成功率,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2.2在急诊管理过程中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措施

2.2.1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急诊管理的原则

医院急诊科管理过程中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原则表现为以下方面:针对急诊科存在紧急需求的患者给予优先的治疗及护理,在医院急诊科内启用循证预检流程,针对每一位急诊科患者进行相应疾病严重程度的甄别及分级,并针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相应的紧急救治及护理。针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实施相应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知识及技能的普及,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根据急诊科患者医疗需求的紧急程度进行分级处理,确定好相应的处理顺序,提高急诊科救治的成功率。急诊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关于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标准的指导原则为依据,构建整体的预检分级流程[3],制定相应的急诊患者管理流程及制度,将急诊患者留观时间控制在72h以内。针对急诊患者制定相应的住院制度优化措施,使急诊患者能够及时入住病房。明确急诊各科室的责任,明确分区、流程及规范。

2.2.2优化急诊科管理流程

针对急诊科的急诊大厅、抢救室、急诊留观区等进行分级分区,以便急诊患者进入急诊科后,护士能在预检登记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等级等进行相应的评估及管理,针对急诊级别较低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流程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急诊流程,允许急诊级别较低的患者先进行抢救,以欠费记账的形式进行出院后的统一结算收费,针对急诊级别较高的患者进行急诊流程的优化管理,允许患者按照普通付费流程进行结算,针对患者在急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病情变化实施针对性的修改及重新分级管理,急诊管理流程实施病区管理模式[4],设置相应的急诊护理电子病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变化、治疗时间等基础信息进行记录。

2.2.3急诊管理过程中实施相应的预检分级管理

首先由预检台的护理人员对急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信息进行登记,利用计算机根据患者信息资料进行相应的管理,在预检记录查询过程中设定相应的查询条件进行登记,针对患者动态病情变化或疾病治疗情况进行修改,可以利用计算机调用急诊患者的身份信息,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修改;针对选中患者的评估单信息中的特定指标进行相应的修改,将患者的预检结果单打印出来后,在计算机上调出相应的挂号模式,针对患者的信息及疾病类型进行挂号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中的评估模板,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等自动匹配不同的模板,各个科室进行相应模板的调取[5]。在评估流程管理过程中,预检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填写相应的护理记录单信息,提示分级护理人员进行分级处理和人工修改,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对患者进行评分和分级管理。急诊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相应的辅助挂号,病情严重者能够直接挂号,没有就诊卡的患者自动建立相应的充值卡,支持先治疗、后付费方式。

3结语

医院急诊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急诊管理过程中对患者的价值,对患者生命健康、患者的权利、需求及患者的尊严等进行重视及管理。急诊工作中实施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目的是提高急诊科的整体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流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急诊流程为引导的急诊医护人员一体化的管理理念,通过对急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化,提高急诊的医疗质量、抢救成功率,以及急诊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甘霖.基于云服务的一体化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2):53-55.

[2]张磊,尹志辉,赵领军,等.基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住院急诊最佳标本周转时间的确定[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2):212-214.

[3]冯霞,赵雪飞,李华,等.急诊患者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2):542-543.

[4]孙红,陈丽娜,王秋.急诊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2):198-201.

第2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应急救助基金;医疗欠费

绿色通道是医院为病情危重患者提供的能够快速、高效进行救助的医疗服务系统[1]。绿色通道的开设,可先抢救后付款,确保以最快速度保障患者的及时救治,对患者意义重大。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越来越多的身份不明、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被送至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就诊。据某医疗机构对2016年-2018年急诊科欠费情况进行统计,2016年欠费23万余元,2017年欠费24万余元,2018年欠费19万余元。医疗欠费对医疗机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某医疗机构急诊科欠费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了绿色通道患者欠费涉及的问题,并完善了救助基金管理和追缴方案。

1急诊科医疗欠费现状梳理

急诊欠费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由派出所或警务站送来的患者,根据接警单或低保证可予以救助基金核销;(2)120送达或自行到达且后期能够提供低保证的患者,可以通过救助基金核销;(3)由120送达或自行前往医院急诊科治疗且无证件的患者,一旦欠费,难以通过救助基金核销。该院急诊科现有救助基金使用流程为:每月的第1个周一,医务处、急诊预检台和急诊收费处共同核对救助基金使用情况。急诊预检台工作人员罗列上一月救助人员名单,由急诊收费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ID号进行费用核对,排除登记过但后期已缴费的患者,再根据救助基金申请标准对剩余未缴费患者进行分类。医务处、急诊科和财务处共同就未缴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符合报销标准的费用申请救助基金进行医疗费用核销,不符合报销标准的费用由医院承担。

2应急救助基金使用问题分析

2.1部门间存在推诿

欠费追讨涉及多部门,除急诊科外,还包括财务处(急诊收费处)、医务处、保卫处、护理部(急诊预检)等。如果各部门间缺乏高效合作,救助基金申请工作就难以完成[2]。例如,急诊科医生根据病情书写病历,由护士根据产生费用到急诊收费处登记,如果不能将实际费用一次性结算,会存在部分费用缴完无法退费的情况。再如,医院涉及三无人员的报警工作管理条例规定,保卫处在接到急诊预检告知三无人员信息后,在无警方陪同的情况下应及时报警,但部分工作人员认为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联系警方更佳,两部门间合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后期费用结算等工作。

2.2核销流程繁琐

根据国家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医疗机构需每半年核销一次医疗欠费。在核销前,急诊预检部门准备患者绿色通道登记单、急诊病历和接警单,急诊收费处准备患者费用发票,医务处完成核销材料申请表,并向市红十字会提交材料。在核销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材料准备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派出所接警单未及时送到医院,需医院多次催要。如果患者被送达急诊科无警方陪同或医院未报警,审核材料的公安部门会以“非首警”为由拒绝盖章。急诊科医疗欠费需记录患者的自然信息,如姓名、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等,但由于缺少信息化管理,为后期查询带来不便。目前,急诊预检台用登记本[3]记录患者的自然信息,但由于不同护士笔迹不同,不仅不方便阅读,而且登记本容易损坏。当被送入抢救室的患者治疗费用到达某个限度,应引起医护人员警觉,但因缺少信息化设定,治疗费用容易超过范围限定。

2.3不熟悉核销程序和规则

红十字会根据“身份不明”和“无力支付”两类情况审核医疗机构欠费材料。“身份不明”申请材料需出警派出所盖章进行身份确认[4]才能给予核销,“无力支付”申请材料需患者提供低保证并有民政局盖章。如果缺少派出所和民政局的相应证明,申请材料无法通过红十字会审核,相关医疗费用则无法核销。对于急诊科无法核销的医疗欠费,医院首先请警方介入,帮助追讨;如果在警方介入后仍无法追讨,医务处沟通办有专人进行法律诉讼。在法律诉讼过程中,临床科室需配合医务处提供患者自然信息、出院小结和结账明细等材料,如果涉及人员不了解以上规定或工作细则,申请材料往往会准备不充分或不符合要求,给办理费用核销带来困难。

3改进实践

3.1明确职责,防止推诿

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是防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前提。医务处应作为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完成工作职责划分。在涉及各部门工作细节时,各部门应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考虑周全,并制定完备的工作流程,以保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

3.2加大信息化支撑力度

急诊医疗欠费工作的院内管理可借助信息化手段[5]。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就诊时,应用信息化工具可以根据就诊者的自然信息筛查出符合核销条件的患者,提示医务人员根据符合核销条件的患者的医疗流程进行处理;如患者相关信息有可能不符合核销条件,则提示医务人员根据不符合核销条件的患者的医疗流程进行处理。例如,系统对有可能不符合核销条件的患者进行后期费用追讨或费用核销的必备信息的填写设置;根据不同科室、不同类型的患者设置一定的费用提醒功能,当患者所缴纳治疗费用达到某个设定值时,系统向医务人员发送达到限额警告,由医务人员通知患者及家属尽快缴纳费用;如果患者恶意不缴纳费用,系统将自动上锁,当患者补缴完相关费用后方可自动开锁。

3.3加强院内培训

医务人员熟悉应急救助基金的核销规定对于顺利完成核销工作非常重要。例如,医生知晓将“身份不明”和“无力支付”与其他类型的患者区分开,并对其他类型患者的自然信息做到尽可能完善、正确填写,将有利于后期工作开展;如果保卫处工作人员了解“三无人员”应及时报警,以降低医院救助基金申请核销工作复杂程度,就有可能在工作中积极配合。因此,在梳理好医院内部核销流程以及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后,加强对院内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十分必要。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除急诊科外,还包括财务处(急诊收费处)、医务处、保卫处、护理部(急诊预检)等人员;另外,定期到急诊科轮转的其他科室员工在开始急诊工作前也应参加专门培训。

3.4改进应急救助基金申请流程

通过对应急救助基金流程梳理(图1),该院加强了急诊预检患者筛选工作,对于符合“身份不明”和“无力支付”的患者筛选完毕后,对其他需要走绿色通道的患者要求医生尽可能在救治期间完善患者信息,以便后期开展费用追讨。

4改进效果

通过对急诊预检时患者的筛选和要求医生尽可能在救治期间完善患者信息,该院2018年全年急诊医疗费用欠费总额明显低于2016年和2017年,且2018年追回的医疗费用数额增加,不能追回的医疗费用数额明显少于2016年和2017年。见图2。

5结论

急诊科医疗欠费直接影响急诊科乃至全院正常运转,如何有效进行救助基金申请、防范医疗欠费至关重要。该院对急诊科欠费情况进行梳理,对影响急诊欠费的关键节点进行改进,使欠费情况有所好转。但目前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对相关科室、相关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管理工作存在需要改进的内容等。建议除熟悉院内程序和核销规定外,各部门间需通力合作、责任到人,以便共同完成欠费梳理和追讨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其江,刘俊宁,赵太宏.如何提高医院救助绿色通道运行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4):59-60.

[2]江再全.公立医院医疗欠费内部控制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1):57-58.

[3]宋忠珍.浅析专科医院医疗欠费管理[J].财经界,2019(1):107-109.

[4]肖昱华.关于做好公立医院医疗欠费内控管理工作的几点探讨[J].当代会计,2019(1):112-113.

第3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心跳骤停;抢救流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4例心跳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2)、试验组(n=42)。对照组中男、女各22例、20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为(50.2±4.3)岁;试验组中男、女各23例、19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50.5±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抢救流程救治,即严格按照科室规程执行常规抢救流程。试验组患者予以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救治,内容如下(1)设计思路:为了让医护人员短时间内了解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救治措施,应直观显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以此做好救治准备工作。遵循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原则设计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并用图表方式展示,保证设计内容层次清楚、全面、精炼,从而更好的救治患者[2]。(2)设计步骤:全面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抢救药物治疗,规范使用抢救仪器设备,合理评估救治效果,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以此提高救治成功率。(3)抢救操作:高级职称医师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备好气管插管,监测心电图变化,并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点击除颤、心脏按压等;安排中级职称医师与高年资护士备好抢救物资,实施气管插管,设置静脉通道,静注强心剂等药物;安排住院医师与低年资护士备好吸痰机、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留置导尿管等,同时对救治过程予以详细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及救治成功率予以统计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来表示,采用x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与有效救治时间

试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

试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0.5%(38/42)、69.0%(29/42),对比有统计学差异(x2=5.9736,P=0.0145<0.05)。

3讨论

急救工作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在心跳骤停抢救中,争分夺秒是关键[3]。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到医护人员操作技巧水平、分工协作能力、病情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工作效率较差。所以,在急诊科心跳骤停抢救流程中,一定要明确医护人员各自的工作职责,以此避免工作忙乱,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救治成功;同时还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为急诊科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以说明,通过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有效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相关文献报道[4]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缩短有效救治时间,还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何益民.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7):226-227.

[2]汪虎.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2):95-96.

[3]梁胜文.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7):992-993

第4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关键词:医护配合;预防;口腔急诊;医疗风险;作用探讨

随着我国医疗就诊模式的转型,各医院急诊科不仅是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中心,还成为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和矛盾突显区,对急诊科的医疗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一样承受着医疗和社会两大执业风险的压力。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和布局的限制,以及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急诊就诊安全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非门诊时段的行政管理是薄弱的,因此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成为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1]。作者近3年来将医护配合作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和护理的风险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共接诊的急诊病例153452人次。其中2013年度接诊46756人次;2014年度接诊51786人次;2015年度接诊54910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39%。3年接诊病例中,颌面创伤病例14578例,占本组病例的9.50%;急性牙痛69053例,占45.00%;颌面部急性炎症43488例,占28.34%;急性口腔内出血3836例,占2.50%;非急症病例22497例,占14.66%。3年期间治疗急诊患者中,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病例132例,占本组病例的0.086%。

1.2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近3年期间在口腔急诊患者治疗中存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风险的13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降低医疗风险的效果和体会。

2结果

2.1医疗风险隐患的原因分布

本组132例医疗风险隐患中,技术质量隐患84例(医疗66例,占78.57%;护理18例,占21.43%);医疗服务48例(医生32例,占66.67%;护理16例,占33.33%),具体分布见表1。

2.2医护配合避免医疗风险隐患的效果

本组132例中,通过医护配合成功避免医疗风险126例,占95.45%;发生医疗安全事件6例,发生医疗风险6例,占4.55%(其中医疗技术纠纷3例,科内解决2例,院内解决1例;医患服务纠纷3例,全部在科内解决)。多年来通过医护配合的医疗安全管理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急诊科的医疗风险,而且使得急诊科成为我院连续8届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3讨论

3.1口腔医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口腔专科医院的独立建院使得口腔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口腔急诊就诊流程压力逐年提高。然而口腔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由多学科共同参与急诊值班,遇到急、危、重症可以互相支援,辅助科室齐全。口腔专科医院非门诊时段科室医护人员的单一性和行政管理的薄弱,医护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需要独立面对,他们既是工作者又是管理者[2]。

3.2口腔急诊医疗的执业风险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近年来医患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急诊科已成为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重灾区”。由于夜间就诊患者疾病的突发性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颌面创伤病因的不同,以及对日间门诊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救治要求的不客观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社会风险,一旦处理不妥将会发生医患纠纷甚至伤医事件[3]。由于口腔急症在病种、症状、诊断及处理方面均具有与口腔常见病不同的特殊性,并且口腔急症的转归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另外夜间突发医疗事件多,个别时段出现医疗高峰,需要医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又要具备敏捷、灵活的服务技巧。由于夜间是人体生理状态较差的阶段,对于这种高风险状态下的医疗工作特别需要医生和护士间的密切配合,否则很难完成医疗任务,甚至会发生医疗安全事件。

3.3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的作用及培训

3.3.1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作用在口腔急诊医疗中,绝大部分的治疗项目是由单个医师独立操作完成的,术中需要护士的协助和配合。由于口腔急诊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病程的不可预知性,夜间医护人员的单一性,使得医疗中的鉴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颌面创伤的清创缝合中呼吸道的监护,急性牙痛的牙位和麻药的核对,口腔急症的输液观察,重症患者的转诊都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完成,如出现配合失误就会发生医疗差错和医患纠纷。近年来临床上医护配合的各种模式报道较多,特别是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由于急诊科不能停号,使得夜间医护人员生理状况的严重透支,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使得医护之间的配合、支持、帮助更为重要。加强非急诊患者的鉴诊和急诊患者的流程管理,以方便医生提高治疗速度和质量,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将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引入口腔急诊医疗中,有效的提高了急诊科的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3.3.2医护配合能力的培训由于专业的限制,口腔专业的医护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局限于口腔医学领域,而对多发伤和严重的颌面部感染而涉及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生命急救的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急救药品适应证的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使用都应成为培训的重点[3]。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每年度开展科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实战演练,以检阅医护之间的急救配合能力。另外对医护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医疗高峰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职业素质。护士要熟知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医生要懂得口腔急症的护理常规,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必须建立在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

3.4医护配合的方法

3.4.1颌面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伴有严重出血和骨折移位的颌面创伤,护士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对出现生命危象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氧气吸入,配合医生控制出血和将移位的骨折断进行复位。在急救中对呼吸道进行严密的监护[4]。对于老年外伤患者做好心电监护下协助医生进行清创缝合,对低龄的外伤患儿术前做好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2急性牙痛治疗中的医护配合急性牙痛是常见的口腔急症之一,由于口腔的解剖特点,牙痛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患牙牙位的正确诊断和术前核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另外,麻醉药物的选择及核对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麻药选择和注射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医疗风险;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4.3输液观察患者的医护配合口腔专科医院的患者输液工作是由急诊科的护士承担的,由于输液患者均是口腔重症,因此输液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必须由医生协助完成。对于输液中的不良反应的急救也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5]。

3.4.4危重患者转诊的医护配合急诊科对于口腔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处理后往往需要转科或转院,在转诊前的对生命体征的检查和记录需要医护配合共同完成,并与相关科室或“120”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在转运途中做好患者的监护,并将病情向家属进行交代[6]。

3.4.5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中的医护配合在口腔急症治疗后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心理恐惧,往往对护士的单一宣教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过后遗忘,因此对病情严重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进行健康宣教,已达到患者和家属理解和重视,必要时通过随访进行健康指导[7]。

4小结

近年来,将医护配合方法应用于口腔急诊医疗风险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8•12滨海新区爆炸伤救援中这种医护配合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作者体会到:医护的配合首先要从科主任与护士长之间的默契管理配合开始,这是科室预防医疗风险的基础。在这种密切交叉、互补的管理下,形成医护配合的科室文化和氛围,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培养、支持、帮助成为医护配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锐,李金源,任运辉,等.牙科诊疗操作医护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3):242-244.

[2]任建强.急诊急救工作中医护配合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39-842.

[3]侯晓文,冯秀芝.医护配合不当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41-742.

[4]刘家文,刘光碧,张洪敬,等.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1-42.

[5]邝蕾,黎雪娟,吴伟.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6]裘文娟,陈肖敏,俞永美.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58-61.

第5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同,对急诊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建设思想,对急诊科定位不清,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奖金、福利待遇、外出进修等方面也未给予相应的倾斜。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3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策略

3.1急诊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医院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等方面向急诊科倾斜。急诊专业的发展需要固定一批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应坚持将急诊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和发展,使得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够熟练地处理内外科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等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人才及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急救专业培训可以采取“走出来,请进去”的办法,一是把医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短期培训,二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授课、培训。

3.2急诊医学科的技术提升

急诊医学是综合性的跨多专业的学科,服务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的任何年龄的急重症患者,急诊科医师应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急诊工作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每位急诊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气管插管、电复律及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医院职能科室应定期对急诊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4急诊服务的发展策略

4.1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系统,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有必要。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中毒、电击伤、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均在来院后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白金10min内积极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或手术者,急诊医师电话联系相关科室,先行检查或特殊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危为安时再补交相关医疗费用。

4.2急诊的医患沟通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其医疗水平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医患沟通引发患者较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详细和完全的指导,患者遵医嘱的几率增加从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科室,看似平稳的患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可让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科的医患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务人员适时、恰当、如实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名誉安全。国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对其诊后行为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

4.3优化急诊服务流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