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急诊科治疗流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医院管理应用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势在必行。急诊管理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急诊科救治的成功率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途径,针对存在问题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急诊管理;效果
1医院传统急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的医院急诊科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依旧沿袭着传统管理流程,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均采用手工操作,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信息化管理的因素。现阶段医院急诊科主要分为急诊外科、急诊内科、急诊妇科、急诊儿科等,患者在突发疾病后入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首先会针对患者的疾病信息及一般资料进行“急诊患者初始护理全面评估表”的记录,针对患者的疾病类型、一般情况、入院方式、心理状态、身体素质、营养状况、分诊类别、疼痛程度、护理风险事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待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完相应的急诊处理后,护理人员应记录好患者送去的科室,患者急诊治疗后是转去抢救室、普通病房、出院、还是留院观察等。最后由急诊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措施及意外事件发生等进行记录。在传统急诊管理过程中由于手工操作极易产生急诊等候时间及急诊时间的浪费,不利于患者快速接受抢救及治疗,且传统急诊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效率较低,管理质量不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低[2]。
2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急诊管理的重要性与措施
2.1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急诊管理的重要性
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利用动态链接库的存储文件的格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利用全方位的分析手段提供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报表的形式让护理人员从复杂、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通过急诊科的数据信息达到各个科室患者的信息共享,方便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找到相应有用的信息,为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在急诊管理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能针对疾病发生时间、病种、地域、年龄等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为急诊科建设及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急诊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急诊患者实施分层评估,方便临床对于患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及处理,提高急诊科救治的成功率,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1基层医院急诊科的现状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同,对急诊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建设思想,对急诊科定位不清,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奖金、福利待遇、外出进修等方面也未给予相应的倾斜。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医护配合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性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天津市口腔医院急诊科在处理口腔急诊患者医疗技术风险和医疗服务纠纷的病例132例,对获取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降低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服务纠纷的效果和体会。结果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避免医疗安全事件126例,占95.45%;发生医疗安全事件6例,占4.55%。发生医疗风险6例,占4.55%。结论口腔急诊医疗中医护配合在预防医疗风险和医疗服务纠纷的安全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和谐、互助、并列、互补的医护配合关系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口腔急诊医学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护配合;预防;口腔急诊;医疗风险;作用探讨
随着我国医疗就诊模式的转型,各医院急诊科不仅是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中心,还成为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和矛盾突显区,对急诊科的医疗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一样承受着医疗和社会两大执业风险的压力。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和布局的限制,以及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急诊就诊安全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非门诊时段的行政管理是薄弱的,因此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成为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1]。作者近3年来将医护配合作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和护理的风险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共接诊的急诊病例153452人次。其中2013年度接诊46756人次;2014年度接诊51786人次;2015年度接诊54910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39%。3年接诊病例中,颌面创伤病例14578例,占本组病例的9.50%;急性牙痛69053例,占45.00%;颌面部急性炎症43488例,占28.34%;急性口腔内出血3836例,占2.50%;非急症病例22497例,占14.66%。3年期间治疗急诊患者中,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病例132例,占本组病例的0.086%。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析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4例心跳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2)、试验组(n=42)。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抢救流程救治,试验组患者予以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救治,对两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及救治成功率予以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缩短有效救治时间,还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借鉴。
[关键词]急诊科;心跳骤停;抢救流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4例心跳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2)、试验组(n=42)。对照组中男、女各22例、20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为(50.2±4.3)岁;试验组中男、女各23例、19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50.5±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抢救流程救治,即严格按照科室规程执行常规抢救流程。试验组患者予以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救治,内容如下(1)设计思路:为了让医护人员短时间内了解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救治措施,应直观显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以此做好救治准备工作。遵循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原则设计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并用图表方式展示,保证设计内容层次清楚、全面、精炼,从而更好的救治患者[2]。(2)设计步骤:全面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抢救药物治疗,规范使用抢救仪器设备,合理评估救治效果,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以此提高救治成功率。(3)抢救操作:高级职称医师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备好气管插管,监测心电图变化,并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点击除颤、心脏按压等;安排中级职称医师与高年资护士备好抢救物资,实施气管插管,设置静脉通道,静注强心剂等药物;安排住院医师与低年资护士备好吸痰机、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留置导尿管等,同时对救治过程予以详细记录。
本文作者:孙琦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分诊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安排好就诊的顺序,做好优先处理急诊的患者,提高医院抢救的成功率,做好优化安排还可以提高急诊的工作效率。通过有效的控制急诊室里就诊人员的数量,维持好急诊室里的秩序,以上的工作可以增加急诊患者对医护急诊工作的满意度[1-2]。前来急诊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分成四个级别:①一级患者就是急危症,其病情是存在着生命危险,甚至于生命体征也是不稳定的,需要立即急救,这样的患者可能会发生心搏呼吸突然停止的情况,剧烈的胸痛或者是严重的呼吸困难,还包括重度创伤大出血等;②二级患者为急重症,患者的情况是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很有可能恶化,例如严重骨折、突然头痛剧烈,腹痛持续在36h以上,开发性创伤和儿童高热等症状;③三级患者为急症,患者的症状为生命体征尚算稳定,可是临床症状的持续得不到缓解,例如高热、轻度腹痛或者是呕吐等;④四级患者为非急诊,患者的情况是不会转坏的,可以在急诊室外候诊。
1国内外预检分级检诊的流程
1.1国外预检分级检诊情况:现在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英国、美国等患者,看门诊首先要预约,有些患者可能会就门诊预约排在1个月或者是1年以后。需要急诊的患者就医是免费的,那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任何医院不得推诿急诊患者,使得大量的非急诊患者滞留在急诊室,造成秩序混乱,而且威胁到了真正需要得到急诊治疗的危急患者且让他们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些国家按照急诊患者的病况分级制定了Ⅳ级和Ⅴ级的预检分诊制度。为了确保最危重患者在短时间里得到更好的救治,那些病况比较轻的患者可能会在候诊室里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救治。
1.2国内预检分级检诊情况:目前我国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还没有普及。没有明确的分诊流程也没有急诊分诊的相关标准指南等,没有规范的分级以及制度,分诊的知识以及技能相对缺乏,急诊患者的接诊、评价没有科学的安排,以至于使急诊室秩序混乱,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医院,急诊室常常人满为患,流程不畅通,危急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造成医疗上的事端和纠纷,患者满意度降低。因此,我国卫生部在2011年出台了《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指导建议》。医院根据其指导,安排了急诊预检分级的流程管理。
1.3方法:医院根据2011年出台的《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指导建议》,再结合国际急诊医疗的流程和对患者的分级标准,将急诊机构划分成为了“三区”,把患者分成了“四级”。“三区”中的红区是抢救区,适合1级与2级的患者进行就诊,并且对他们进行快速评估和稳定工作;黄区是严密观察治疗的就诊室,适用于3级患者,在原则上是按顺序对患者进行诊治,但是当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或者是急诊室的护士觉得有必要提前就诊时,也可立即将患者送进红区;绿区就是专为4级患者治疗的区域。而医院对于四个级别的患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①1级患者是有生命危险而濒危的患者,例如无呼吸或者是脉搏以及具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对其立即采取挽救生命和干预措施的患者;②2级患者是具有危重情况,例如急性意识模糊、复合伤以及心绞痛的患者;③3级患者是具有急症情况,其病况发展为严重疾病或者是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需要急诊处理的患者;④患者就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的症状,生命体征以较为稳定的患者。除了以上的分级划分以外,医院还制定了预检分诊流程,当患者被送入急诊科以后,负责预检的护士就要对患者进行分诊,患者会被分散到“三区”里。
1.4所用医疗仪器和物品:建立分诊台,制定被送来就诊的患者的分类表、分区表和患者评估表并刻成印章,就诊患者的接待流程应该按照医院制定的流程来进行,要备齐电子血压计、多功能监护仪和体温计,初步止血包扎固定用物也需要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