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第1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1 急诊医师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专业知识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而今过早、过细地分科,特别是过多从事专科治疗,使各专科医师很少接触和应用其他专科知识和技能。因而其鉴别能力不能满足急症处理的需要,不能胜任今日之急诊临床工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工业、交通伤害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突发的群体伤害、新病种出现、少见病增加,后二者使患者病情复杂难辩,因此需要专门培养教育的,面对病情复杂而危重的患者能迅速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的医师,即急诊医师。

2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急诊医师知识结构的平台。

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知识据统计占10%,其余是从工作中第二次教育获得,这里第二次教育就是继续教育。由于急诊医疗工作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和迅速解除病人痛苦,使之得到进一步治疗机会为基本任务,并且急诊科是新建学科,人员来自不同学科,理论偏窄,技术单一,使之不能完全适应急症的救治,所以必须在工作后继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完善急诊科工作。

3 是培养急诊专业人才的摇篮。

―个合格的急诊医师仅从学校学习的知识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急诊医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诊断能力,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熟悉各系统急症,掌握急危重症的特点以及救治,这就是急诊医师知识广博性特点,同时需要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突发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参与抢救,同时能组织抢救,协调现场,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进行,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所有这些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急救专业人才。

4 提高急诊医学地位。普及和提高急诊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环境条件较差,设备老化,医护人员缺乏,素质不齐,阻碍急救事业发展,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使急诊医师能够迅速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解除病人痛苦,有“非我莫属”的使命感,而不是让社会及医院领导及同行认为急诊科为“分诊科”而被人轻视,这样会得到各界人士重视、各级医疗行政领导支持、学科同行理解,有利于提高急诊医学地位和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第2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现代医学不断向纵深迅猛发展,医学专科划分越来越细,已形成了高度专科化的特点;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教学,都是以特定疾病而不是以症状为主要对象。然而急诊医学不同于传统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教学医院肩负培养医疗人才及领导医学研究的重要使命[1],如何看待急诊医学的独特性,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是摆在从事急诊医学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1研究急诊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窗口科室,直接关乎现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人们对急诊的需求量逐渐放大,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培养一支未来可能从事急诊医学的卫生人员队伍已是社会需要。鉴于急诊医学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精神异常、创伤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复杂性问题,正日益困扰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诊医学教学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教学医院理应主动成为急诊医学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的排头兵,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才能在所属医院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急诊医学是一个有确定功能定位的临床科室,有确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诊治、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学科理论,有进行各种脏器功能支持和监护的急诊专科操作。执行着从病人来诊到专科治疗之间的病情判断、疾病分诊、危重抢救、病情观察、确定诊断和初步治疗等系列医疗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对病情判断、危重抢救和病情观察、初步治疗的中心内容。要求教学对象具备鉴别和处理各种疾病和创伤的能力,具有应对大型灾害事件的能力,还要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2对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的思考

2.1急诊医学诊治对象独特急诊医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其诸多特点决定了教学有别于传统临床教学。独特性之一是它的整体性。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但人毕竟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专科以解剖学脏器为划分基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树木”,而急诊面对的则是“森林”。众多树种和树木聚集在一起时,就发生了超越单种树木自身规律特点以外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也即传统专科诊治疾病从脏器深入到器官、组织,再深入到到细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诊医学则是针对众多脏器和功能的聚集体,需要探索当多种脏器功能聚集体异常时所发生的新现象及规律。

2.2急诊医学的临床切入点独特传统专科通常以解剖学的脏器为基础,侧重病理解剖学,如肿瘤、炎症及栓塞等,治疗因而也相应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诊医学是将人的整体活力分解为若干功能组成部分,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与解剖学脏器相关,也可能超越解剖学。因为单纯的解剖异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对功能的研究,急诊医学拓展了一系列临床新理论,如大血管内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大血管内循环与微循环关联的理论、氧输送与组织氧消耗的理论等。

2.3急诊医学的诊治思维独特传统专科临床遇到患者是通常思考有无疾病,发生疾病的可能部位以及性质,至于何种性质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恰好是急诊医学思考问题的顺序。急诊医学只有采用这样的逆向思维,面对急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能够迅速识别其中真正危及生命的部分,立即加以干预及抢救。

2.4急诊医学诊治过程紧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病,变化快,如能早期控制病情,可能取得较好预后。因此在实践中,急诊医学引入了“时间窗”、以及在时间窗内实行目标治疗的概念。争取在机体发挥代偿的短时间内实施对最不稳定因素的迅速纠正,实现保全生命的目标,为后续专科治疗搭建平台。

3对急诊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3.1急诊科的教学对象目前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教学对象主要为轮转的专科医师、受训的住院医师、各级实习医师以及进修医师。他们教育背景、既往工作或实习的环境不同,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技能水平均参差不齐,实习医师和部分研究生虽完成医学基础课,并经历临床见习课程,求新欲望强,动手热情高,自信心强,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与之相反,全科医师和部分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实践经验,但不规范的陋习、对所学医学知识更新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要达到良好的均齐化效果,需设立专职带教老师,并且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十分重要。

3.2急诊医学教学的阻力就诊患者轻重缓急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鉴别诊断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先行抢救,再酌情设法明确诊断,所谓先“射击”,后“瞄准”。不仅要求带教老师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好,而且临床诊治及综合判断能力强。

3.3急诊医学的教学及人文关怀急诊患者大多由于罹患病症的痛苦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甚至精神明显异常,陪同的亲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急躁甚至言行失控,对待这样的特殊教学氛围,如何既做好教学,又充分将人文关怀不着痕迹地渗透至教学当中,是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重要环节。将重视急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尤为重要[4]。

3.4急诊科的床边教学利用教学医院病源丰富,病种复杂的教学优势,让学员调动自己的眼、耳、手、鼻,通过视、触、闻亲身感受有意义的临床表现,获得书本以外的亲历经验。教师教学过程重视床边教学,不只是引导学员看,还要引导他们亲自操作,言传身教。

3.5急诊科的“反馈”教学由于经急诊医学科初步鉴诊和稳定性处理,不少患者随即被收入专科予进一步目标性诊治,如何印证初步诊断及处理的正确性,同时加强教学效果,需要引导学员到所收治的专科随访病人,不断勘误,加深印象。

3.6模型以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急救技能培训是急诊医学教学的重轴戏。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但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难题日益突显:一是急救技能多为救命技术,无法在患者身体上实施的;二是由于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病例一般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于教学;三是急诊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时间内需要进行抢救生命的处理。近年来我院逐步使用了急诊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装置,如模拟气道管理技术训练、急救技术训练、创伤学技能训练、血管穿刺技术训练等功能单位。更好地对各层次学员进行相关训练,尤其夯实对抢救生命的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关技能的教学。#p#分页标题#e#

4教学医院急诊医学教学实践

4.1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教学急诊医学跨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及时准确并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专业要求则将更为突出。提倡向学生灌输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具体体现为:诊疗活动围绕急危重症,以临床表现为切入点,以病理生理为主线,以胸痛这一急诊常见症状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和惊恐发作都可能造成胸痛,却分属心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胸外科和心理医学五个专科,如不引导教学对象从病史,尤其是症状和体征着手,则不但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负担,更可能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面对急症患者,常要求采用独特的反向思维,即该患者目前有提示危及生命的变化吗?可能的病因有哪些?可能的病灶等等。概括起来即是快速鉴别诊断,快速评估伤(病)情,快速干预,快速支持,为后续治疗成功赢得时机。

4.2强化技能操作讲解及实地练习对急诊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强化他们的诊疗技术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做到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主要应用三种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一是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专项操作的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教学对象为完成阶段培训医师以及轮转住院医师;二是跟随教学秘书及科室住院总医师,随时得到一对一的操作指导,主要针对实习医师;三是依据培训大纲要求,培训或轮转医师对自己所管辖的患者、手术、技术操作的数量做好相应记录和登记,最后交医院教学主管部门进行量化审核。这三种模式使不同层次医师均能得到最直观、最简便、最快速的技能培养。

4.3建全教学保障与考量体系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来度量教学对象的临床理论和技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有区分的考量方式,对于我院对无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用标准化多站式考试,对有资证的医师则直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考试。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是急诊医学教学和培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5],为此近年来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养住院医师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制度,如:《住院医师“三基”培训及考核方法》、《住院医师轮转培养方案》、《住院医师晋升、任聘有关规定》等,力求以制度确保急诊医学专科培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摘要:就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性管理策略。指出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急诊医学的发展,二级中医医院的护理管理越来越突显其问题的严重性,对急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急诊护理; 护士长素质; 护理理念

我院是一所二级(县)中医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收治病人的种类、数量、急危重程度;病人需求;护理服务理念、态度、技术等,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如下。

1 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护士长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长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护士的急救技能的培训,都是急诊护士长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长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大部分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1.2 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125人次/d,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12名护士,现有护士7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4名,占57%,大专护士1名,占14%,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在每年护理部的专业和专科技术抽查考核中,不合格人次占33%,合格率57.1%,明显低于医院总合格率85%,说明急诊护理技术能力急需提高。

1.3 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 分析与应对策略

2.1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我院急诊科医疗设备条件有限,护理人员短缺,护理管理难度大[1],加上急诊科有其特殊的专科护理要求,对护士长要求相对较高。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有真才实学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2]。

2.2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二级中医医院与二级西医医院急诊科相比,工作量略小,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年轻意味着有精力,但经验不足,专科护理技术不成熟,处理紧急护理问题的能力低,同时缺乏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可见,护理部要科学安排急诊护理人员,数量上适当向急诊倾斜,使急诊护士在总体上达到数量、年龄、能力层次基本合理化,并采用灵活、快捷的人力调配机制[3],基本保证其护理人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但中医医院危重病人相对略少,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高年资护士经过数年的急诊倒班,身心健康状况均有较大程度下降,多数要求调离了急诊岗位。工作压力较大也影响了护士对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有关资料还显示,在二级和三级医院中,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4]。以上是影响我院急诊整体护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急诊科护士长对科内不同层次的护士应建立专业基本技能和专科护理能力的培训计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法,以适应不同年资和不同班次护士的需求。对低护龄护士着重培训常见急诊的应急处理、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配合和沟通技巧等,对高年资护士着重培训重大抢救的配合、现代设备和技术的掌握和其它突发情况的处理。限期考核通过,考核成绩与个人业绩挂钩,成绩3次不合格者处以调岗或空挂。目的是保证急诊护士在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方面能及时跟上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护理部要加强对高年资护士的培养和使用,并要予以爱护,不随意调离,避免急诊护理人才流失。

2.3 及时更新护理理念,采用先进管理机制,改变被动服务现状被动服务是我院急诊科护士凸显的理念更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在新理念指引下开展急诊护理工作。护理新理念要求我们,病人的健康需要即是我们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目标和标准。护理管理者应组织护士学习整体护理的理念与实践,学习科学的护理程序方法,并指导临床实践,将此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中,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决策护理。但是,急诊环境和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压力大,所以护士心理压力问题必须引起急诊护士长的足够重视。要经常与护士进行平等和关怀式的交流,积极主动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丰富团队活动,实施人性化管理[5]。护理部在护理队伍中进行分配制度、个人业绩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的改革,不能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应较好地体现奖勤奖优罚懒罚差,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工作,以激发护士工作热情,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6]。

3 小结

二级(县)中医医院急诊科相对三甲医院规模小,管理也欠规范,但其收治的病人急重症不在少数,因此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不容忽视。急诊护理与ICU等专科一样,具有显著的专科特点,急诊护理管理者必须根据急诊护理专科特点,做好业务管理,并根据自身专科的其它系列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彭玉兰.简述县级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的管理技能[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57.

[2] 胡成文.护士长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24.

[3] 王灵格,王青苹,郑爱荣,等.把握急诊护理管理特点优化急诊护士素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40.

[4] 桂 莉,陶 红,陈 亭,等.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2.

[5] 王 蕊,王玉玲,宫文红.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减轻急诊护士心理压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34.

第4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

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部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3.3.3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急”在进行临床教学时,要注意急诊医学的特点,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诊疾病不允许教师用专门的时间去对学生讲解,更不可能让学生去翻阅有关书本资料。再则,患者的“随机性”给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急诊科与住院部的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随时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供学生学习,加之学生在急诊科实习的时间较短,因此,作为带教教师,一定要加强病例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可以多增加对学生回顾性的讲解。同时,值班医生应加强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时间介绍前一天接诊的疑难病症,结合各专科会诊意见和诊治经过、效果,综合分析病情,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急诊思维方式。对所遇到的疑难重症要加强后期随访,尽量明确诊断,对危重症患者通过最终治疗结果回顾总结患者在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了解到一些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学习内容。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多对学生问“为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处理急诊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前医学生只当“配角”、“记录员”的被动局面[2]。经过这样的临床实习,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以从急诊的角度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第5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增加院前急救设施,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如车载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

第6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第7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第8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急诊; 分诊; 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97-02

急诊科的特点是患者多、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急诊工作忙而不乱、快而准。尤其是急诊分诊工作,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其工作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1]。分诊护士作为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其除具备有相关的急救护理专业知识及素质外,还需了解部分专科性疾病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常识,以及较强的分析和评估病情的能力[2-3],只有这样按照患者病情,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安排到相应科室治疗,才能使其获得及时、适当的诊疗与照顾。为切实提高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就如何加强急诊科分诊及预见性护理工作,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

1 岗位要求

考虑到急诊科的特点及“因岗聘人,人岗相宜”的原则,对急诊科的分诊护士从业务能力、业务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经验等方面,提出以下岗位要求:(1)从事急诊服务的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须有内外科轮转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经过急诊护理专业的各项培训,且急诊监护、急诊手术室相应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能够胜任急诊科室工作;(2)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相关流程及政策,并具有与院内各部门(如:警卫、各专业科室、住院部各病房等)进行熟练沟通的能力,能有经验地收集及整理资料,为进一步的救治及护理提供必要的信息;(3)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切实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并对院前急救、抢救等日常工作具备应有的敏锐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救治及护理;(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事冷静、果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将患者正确分类,且应具有应付特大社会性意外事件的能力及心理素质;(5)社会经验丰富,了解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

2 分诊职能要求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急诊科分诊不再是单纯的发号和登记,其服务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新的拓展。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门诊空间里,合理、快捷、有效的分流急诊患者,以缩短患者侯诊时间,及时予以合理的专业治疗,已成为分诊的重要职能与任务。因此,在急诊科室日常工作就要求分诊护士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病情初步评,为医师提供诊治线索。分诊工作主要包括:简要了解患者病情,并重点观察其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对病情较轻患者予以分诊,安排专科治疗;对危重、急症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如遇大批伤患者,应立即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院长,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4]。针对以上分诊工作的内容及性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急诊科分诊职能。

2.1 流程制订

急救的原则是“时间第一、生命第一”,而面对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的分诊工作,分诊护士就必须在平时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应付各种急、危重患者的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流程[5]。分针护士首先应排除引起症状最可能的原因,再考虑次要的病因。如对老年患者应首先排除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对腹痛患者,应先排除心脏的原因,再考虑胃及胆囊病变;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疑似传染患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等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和控制传播途径并上报。

2.2 标准制定

本着“时间第一”的原则,急诊分诊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时间也是判断急诊科各项工作效率的重要参数。分诊护士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病情咨询,病情判定、分类等工作;除对时间严格控制外,还要求分诊的准确率必须达到工作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应予调整岗位,更换、调整其工作岗位。

3 预防性护理职能要求

护理工作在急诊科诊疗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分诊结果不明时,预防性护理对减少伤残、减轻患者痛苦至关重要。急诊患者就诊时,因其多是急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负面情绪较强,而且进入医院陌生的环境,极易导致护患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急诊分诊及护理的整个服务过程均暴露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混乱的场景有进一步加大了服务的难度。因此急诊分诊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服务的同时,必须从护理质量、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均要力争优质,为患者的下一步救治提供坚实、有效的措施。

3.1 细化职能,预防护理

根据各项护理工作的性质不同,细化岗位[6],如安排男性护工负责接诊、搬运以及转运车的消毒、清洁和管理工作;护士负责危重症抢救监护区域、诊区护理的辅工作及患者的照顾工作;外送护士负责急诊区域化验、检查等的传送工作。护士在医生就诊之前,针对患者病情,可采取一定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药物处置措施,如给予酮得酸、扑热息痛镇痛,哮喘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加舒喘灵雾化吸入;对食物中毒或农药中毒患者予以灌肠、洗胃,注射解毒药物等。

3.2 主动迎候,热情周到

主动迎接120急救中心救护车以及其他送诊方式。急诊科不仅仅是医院服务的窗口,还因为急诊患者因病情不明等原因,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急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面对焦虑、急躁的患者,分诊护士的热情接待、关切、安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能正确、全面地叙述病情。

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高效、科学的开展,除了制定优化的分诊、导诊流程,并认真贯彻、执行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还应注重分诊护士的人材培养[7-8]。只有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素质,才可以有创新、高质量的、满足更多急诊患者需求的急诊科。因此,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总结经验教训,以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急诊医疗护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许多国家已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杨宝燕,王晓燕,徐洁,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杂志,2004,21(3):47-48.

[2]秦仕英.医疗体改中分诊护士的职能定位和压力应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5.

[3]杨红,汪楠.医疗新形势下分诊护士的职能与职能拓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90-91.

[4]何瑾秀.浅谈急诊科分诊护士的技能[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6):74-75.

[5]周峰.改进医院门诊工作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354-1356.

[6]申艳芳.急诊科分诊护士角色与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54-255.

[7]陆琦,汤琦玫.前置式移动式分诊导诊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96.

第9篇: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急诊诊疗流程,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效果观察

急诊是指发病急、症状较重来医院紧急就诊的患者,,也可为非正常班需要来医院挂急诊号就诊的普通患者。正常班为白天八小时正常工作时间,非上班时间是指白天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及节假日。规范急诊服务过程,确保对突发事件批量伤员和重症患者进行紧急转送,确保对急诊患者准确快速分诊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优质快捷的急诊服务[1]。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是否在2014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80人,观察组有120人,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的差别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事件的多少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具有可比性。

1.2医患协议

进行实验研究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将实验治疗的有关意义和流程详实地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与患者签订同意书。

1.3方法

由于2014年之前,我院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因此,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80患者并没有接受明确的急诊诊疗流程的科学化护理,而2014年之后的120名患者则受到了科学的急诊诊疗流程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可以说明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护士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具体情况为:

1.3.1培训内容

①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②?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③?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2]。

1.3.2培训方法

首先,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具体的步骤有:

1.3.2.1急诊前准备工作的培训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运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1.3.2.2急救知识的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3院内急救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 软件对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情况比较为表2。

3.讨论

传统错误观念认为:急诊无专业,无方向,无特色,分诊是其主要工作。其实,急诊医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领域,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尤其独特的临床特点:涉及面广,疾病谱杂,患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处置时间短、病情复杂,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的特点,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内部关系[4]。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参加医疗急救培训给医院急诊护理带来一些改善:降低人才医疗风险几率,加强对患者及身心健康的监控,警示、引导患者保护健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急诊治疗效果。加强了了护理人员的凝聚力,提升了医院的急诊护理管理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急诊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

[1]杨昕.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2:311-312.

[2]董建兰,居伟.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吉林医学,2014,26:5928-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