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

第1篇: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

现代医学不断向纵深迅猛发展,医学专科划分越来越细,已形成了高度专科化的特点;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教学,都是以特定疾病而不是以症状为主要对象。然而急诊医学不同于传统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教学医院肩负培养医疗人才及领导医学研究的重要使命[1],如何看待急诊医学的独特性,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是摆在从事急诊医学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1研究急诊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窗口科室,直接关乎现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人们对急诊的需求量逐渐放大,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培养一支未来可能从事急诊医学的卫生人员队伍已是社会需要。鉴于急诊医学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精神异常、创伤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复杂性问题,正日益困扰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诊医学教学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教学医院理应主动成为急诊医学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的排头兵,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才能在所属医院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急诊医学是一个有确定功能定位的临床科室,有确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诊治、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学科理论,有进行各种脏器功能支持和监护的急诊专科操作。执行着从病人来诊到专科治疗之间的病情判断、疾病分诊、危重抢救、病情观察、确定诊断和初步治疗等系列医疗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对病情判断、危重抢救和病情观察、初步治疗的中心内容。要求教学对象具备鉴别和处理各种疾病和创伤的能力,具有应对大型灾害事件的能力,还要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2对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的思考

2.1急诊医学诊治对象独特急诊医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其诸多特点决定了教学有别于传统临床教学。独特性之一是它的整体性。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但人毕竟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专科以解剖学脏器为划分基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树木”,而急诊面对的则是“森林”。众多树种和树木聚集在一起时,就发生了超越单种树木自身规律特点以外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也即传统专科诊治疾病从脏器深入到器官、组织,再深入到到细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诊医学则是针对众多脏器和功能的聚集体,需要探索当多种脏器功能聚集体异常时所发生的新现象及规律。

2.2急诊医学的临床切入点独特传统专科通常以解剖学的脏器为基础,侧重病理解剖学,如肿瘤、炎症及栓塞等,治疗因而也相应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诊医学是将人的整体活力分解为若干功能组成部分,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与解剖学脏器相关,也可能超越解剖学。因为单纯的解剖异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对功能的研究,急诊医学拓展了一系列临床新理论,如大血管内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大血管内循环与微循环关联的理论、氧输送与组织氧消耗的理论等。

2.3急诊医学的诊治思维独特传统专科临床遇到患者是通常思考有无疾病,发生疾病的可能部位以及性质,至于何种性质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恰好是急诊医学思考问题的顺序。急诊医学只有采用这样的逆向思维,面对急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能够迅速识别其中真正危及生命的部分,立即加以干预及抢救。

2.4急诊医学诊治过程紧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病,变化快,如能早期控制病情,可能取得较好预后。因此在实践中,急诊医学引入了“时间窗”、以及在时间窗内实行目标治疗的概念。争取在机体发挥代偿的短时间内实施对最不稳定因素的迅速纠正,实现保全生命的目标,为后续专科治疗搭建平台。

3对急诊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3.1急诊科的教学对象目前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教学对象主要为轮转的专科医师、受训的住院医师、各级实习医师以及进修医师。他们教育背景、既往工作或实习的环境不同,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技能水平均参差不齐,实习医师和部分研究生虽完成医学基础课,并经历临床见习课程,求新欲望强,动手热情高,自信心强,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与之相反,全科医师和部分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实践经验,但不规范的陋习、对所学医学知识更新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要达到良好的均齐化效果,需设立专职带教老师,并且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十分重要。

3.2急诊医学教学的阻力就诊患者轻重缓急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鉴别诊断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先行抢救,再酌情设法明确诊断,所谓先“射击”,后“瞄准”。不仅要求带教老师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好,而且临床诊治及综合判断能力强。

3.3急诊医学的教学及人文关怀急诊患者大多由于罹患病症的痛苦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甚至精神明显异常,陪同的亲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急躁甚至言行失控,对待这样的特殊教学氛围,如何既做好教学,又充分将人文关怀不着痕迹地渗透至教学当中,是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重要环节。将重视急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尤为重要[4]。

3.4急诊科的床边教学利用教学医院病源丰富,病种复杂的教学优势,让学员调动自己的眼、耳、手、鼻,通过视、触、闻亲身感受有意义的临床表现,获得书本以外的亲历经验。教师教学过程重视床边教学,不只是引导学员看,还要引导他们亲自操作,言传身教。

3.5急诊科的“反馈”教学由于经急诊医学科初步鉴诊和稳定性处理,不少患者随即被收入专科予进一步目标性诊治,如何印证初步诊断及处理的正确性,同时加强教学效果,需要引导学员到所收治的专科随访病人,不断勘误,加深印象。

3.6模型以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急救技能培训是急诊医学教学的重轴戏。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但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难题日益突显:一是急救技能多为救命技术,无法在患者身体上实施的;二是由于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病例一般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于教学;三是急诊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时间内需要进行抢救生命的处理。近年来我院逐步使用了急诊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装置,如模拟气道管理技术训练、急救技术训练、创伤学技能训练、血管穿刺技术训练等功能单位。更好地对各层次学员进行相关训练,尤其夯实对抢救生命的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关技能的教学。#p#分页标题#e#

4教学医院急诊医学教学实践

4.1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教学急诊医学跨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及时准确并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专业要求则将更为突出。提倡向学生灌输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具体体现为:诊疗活动围绕急危重症,以临床表现为切入点,以病理生理为主线,以胸痛这一急诊常见症状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和惊恐发作都可能造成胸痛,却分属心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胸外科和心理医学五个专科,如不引导教学对象从病史,尤其是症状和体征着手,则不但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负担,更可能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面对急症患者,常要求采用独特的反向思维,即该患者目前有提示危及生命的变化吗?可能的病因有哪些?可能的病灶等等。概括起来即是快速鉴别诊断,快速评估伤(病)情,快速干预,快速支持,为后续治疗成功赢得时机。

4.2强化技能操作讲解及实地练习对急诊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强化他们的诊疗技术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做到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主要应用三种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一是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专项操作的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教学对象为完成阶段培训医师以及轮转住院医师;二是跟随教学秘书及科室住院总医师,随时得到一对一的操作指导,主要针对实习医师;三是依据培训大纲要求,培训或轮转医师对自己所管辖的患者、手术、技术操作的数量做好相应记录和登记,最后交医院教学主管部门进行量化审核。这三种模式使不同层次医师均能得到最直观、最简便、最快速的技能培养。

4.3建全教学保障与考量体系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来度量教学对象的临床理论和技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有区分的考量方式,对于我院对无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用标准化多站式考试,对有资证的医师则直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考试。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是急诊医学教学和培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5],为此近年来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养住院医师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制度,如:《住院医师“三基”培训及考核方法》、《住院医师轮转培养方案》、《住院医师晋升、任聘有关规定》等,力求以制度确保急诊医学专科培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急诊科; 全科医师培训; 教学医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mergency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CHEN Wei.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was a larg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hospital clinical teaching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work, training, learning was a general practitioner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important way.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wa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for the emergency and emergency medicine development was very important.This paper aimed to strengthen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creening, guarantee the students quality;Note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prominent practice ability;Extended education space, emphasizing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Establish evaluation mechanism, arouse enthusiasm; teaching both sides Use and love union,provide goo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quality are useful exploration.Make emergency general practitioner clinical oper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clinical diagnosis, thinking and ethical quality in a new enhance, for its future lifelo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ecome a qualified emergency physicians a good found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training advantage and de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Teaching hospital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新医改强调了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师的迫切需要,强调了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1]。急诊科是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的培养对急诊科乃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非常重要[2]。

合格的全科医师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执行全科医疗,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在我国,要求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应能胜任的工作中,首要的两条是:社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及适宜的会诊和转诊;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诊与出院后管理[3]。

本院是重庆医科大学在成都的教学医院。急诊科师资力量较强,抢救设备先进,教学质量较高,常年都有大量内外科危急重患者,特别是有较多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无法处理或需进一步治疗的危急重疑难病例送入我院急诊科。充足的患者来源和复杂的病种给急诊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来我科的全科医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深造机会。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科全科医师的培训质量,近年来,我们在急诊科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和管理办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1 加强全科医师的筛选,保证生源质量

由于全科医师来自四面八方,素质参差不齐,而其素质的高低,不仅对其培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甚至医院的形象。因此,在接收全科医生时,注意两个结合,严格把握生源质量关。

1.1 资格审核与业务考核相结合 来本院的全科医师,需认真填写申请表,并经其所在单位审批盖章后,医院科教部进行审核。原则上要求全科医师为医学院校本专科毕业、已取得了执业医生资格证、在县以上医院工作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经科教部审核后,科教部对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组织统一考试,经考试合格后再择优录取。本院急诊科每年共接收全科医生约150名以上,对不符合要求的全科医师建议不予接收,避免全科医师由于知识与业务水平上的不足,在学习、工作时力不从心,达不到培训的效果。

1.2 岗前培训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通过资格审核和急诊科业务考核的全科医师,还需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岗位职责之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我院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实行全程微机网络化管理,书写病历,处方和输液单,治疗单及检查单等都是通过网络信息化来完成。新来的全科医师均需进行为期3天的电脑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工作。在全科医师从岗前培训到进入科室工作的1个月内,实行双向选择,再经科室综合考核,符合要求的可以继续完成培训,不符合要求的建议转科或者予以辞退;同时,全科医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培训时间或选择转科。

2 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全科医师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知识背景、工作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区别对待并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带教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中,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全科医师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提高的同时,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2.1 将培训学习目的与教学计划制订相结合 科室需要统筹兼顾,根据每个全科医师与各位带教老师的特点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学习计划,并与全科医师进行沟通,按照他们反馈的意见加以修改,制订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2.2 将全科医师的个人素质与教学实施相结合 针对全科医师临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一方面根据全科医师的不同要求,安排合适的带教老师,发挥专人带教的优势;另一方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实施过程个体化[4]。对基础稍差的全科医师,着眼于打牢基础;而对基础较好的全科医师,则着眼于提高疑难重危病例的诊治水平。例如在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方面,应注意因人而异,收放结合。对于心肺复苏操作基本功较好的全科医师,在抢救危急重患者时带教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放手不放眼,耐心传授临床经验及技巧;而对基本功差的,带教老师督促他们台下苦练,严格把关,悉心指导,使他们逐步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2.3 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基础夯实相结合 在重视全科医师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决不可偏废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我们在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基础夯实有机结合:(1)多媒体教材与典型病例教学示范结合,规范急诊科检查和基本操作技术;(2)严格三级查房制度,对危急重或疑难患者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训练临床诊疗思维;(3)开设专题讲座、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传授急诊科专业理论知识,并安排参加本科教学与示教,学习和加强急诊科基本技能;(4)定期安排急诊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题讲座,拓展知识面。

2.4 业务素质培养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 本科不仅定期进行医德医风正反两方面教育,要求带教老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激发全科医师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而且组织全科医师参加医院党、团、工会的学习与文体活动,医疗业务管理部门开展的医疗社会活动,知名医学专家人文社会知识讲座,读书报告会,以及人文景观参观等[5],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扬我院“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精神,协调好医护、医患之间的关系,使全科医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素质提高相辅相成。

3 拓展培养空间,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于综合素质较高、学有余力的全科医师,我们借鉴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通过谈话和考核,在了解每一位全科医师的真实水平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3.1 培养临床思维,提高诊疗能力 急诊科工作“入门易,精通难”。对于经过一段时间带教后有一定基础的全科医师,拓宽知识面、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是全科医师教学的重点,特别是急危重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是全科医师要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6]。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1)留观病例交班与讨论。留观患者每天早上都要进行床旁交班,全科医师集体讨论诊断与治疗原则,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全科医师的诊疗思维,提高诊治水平。(2)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除全院性临床病例讨论会外,科室每周至少为全科医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每月至少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帮助全科医师提高临床诊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拓宽临床思路。(3)每月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形式灵活多样的专题讲座,将急诊科新知识的传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相结合,拓展知识面。

3.2 开展临床研究,提高自学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全科医师,应结合临床复杂或典型病例,指导他们进行临床诊疗经验的分析归纳,逐步养成全面科学的收集、整理、分析临床资料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我们还可以组织素质较好的全科医师参加科室的开题报告、医院举办的成功抢救和出色诊断等学术活动,锻炼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路,在拓展临床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7]。

3.3 教与学优势互补,提高综合能力 充分利用综合性教学医院的有利条件,将临床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师、基础知识扎实的进修生和实习生进行混合编组,在副教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的具体指导下,共同参加本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给他们“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机会,不仅有助于不断巩固和提高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水平,而且有利于本科实习生的教学与培养。

4 建立考评机制,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

为全面了解全科医师的教学状况,医院和科室都建立了教与学双向考评机制,注意充分听取全科医师与带教老师的意见,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注意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将考核与奖惩结合,提高了全科医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4.1 建立双向考核机制,奖罚分明 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优秀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观摩,并与带教老师教学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挂钩,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对带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全科医师临床工作或医德医风方面表现出色的,及时进行表彰。每期培训结束前夕,科室评选优秀全科医师,通过科教部向其所在单位通报表彰,并组织在科全科医师向他们学习。对违反医院规章制度或医德医风表现不好的全科医师,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个别屡教不改或造成不良影响者,报告科教部并书面通报其所在单位并提前结束培训。

4.2 通畅信息反馈渠道,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医院科教部和科室领导经常向带教老师、全科医师了解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带教老师、全科医师召开座谈会;在培训的不同阶段,医院利用反馈调查表,采取不记名方式定期对全科医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反馈性调查,了解全科医师对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摸清全科医师的愿望与要求。对全科医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联络,在广泛征求全科医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好专题讲座,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励师生们共同做好教与学的工作。

5 使用与关爱结合,提供良好的后续发展支持

全科医师在培训医院学到了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同时也缓解了全科医院人员紧张的矛盾,为培训医院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们重视“使用与关爱相结合”,为全科医师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建立起长期的感情纽带,为全科医师提供良好的后续发展支持。

5.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生活上关心爱护 医院和科室努力创造条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和途径为全科医师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医院图书馆的阅览室可以供全科医师进行业务学习和浏览国内外专业期刊,医院图书馆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和期刊书籍也向全体全科医师开放。此外,全科医师宿舍全部安排在医院公寓内,便于全科医师随时可以到科室进行学习,技能培训和专业指导

5.2 建立长期的感情纽带,营造良好的后续发展环境 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全科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通过全科培训学习懂得将来如何自主学习是全科医师培训结束后成长为一名称职医生的重要条件,但这个成长过程艰苦而漫长。在培训结束后,医院和科室与全科医师所在的医院建立稳定的业务和学术联系并充当其坚实的后盾,尽量做到长期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协助他们开展新技术,为他们回到原单位的后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对全科医师所在医院转送的患者实行优先诊治,定期组织针对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和专题学术活动等。

总之,全科医师教育是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采用的因材施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用与关爱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全科医师普遍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满意,并已经为进一步强化全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学习、稳步提高急诊科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刘宇婷,杜亚平.关于浙江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537.

[2] 万智,何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83.

[3] 刘岚,邵隽一.临床能力是全科医生立足之本[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2

[4] Gofton W,Regehr G.Factors in optimiz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urgical training[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9:100.

[5] 谢波,缪李丽,李一梅,等.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5.

[6] 金世红. 全科医生要提供鉴别诊断能力[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26.

[7] Anderson RW. The need for research training in orthopaedic residency education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