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精选(九篇)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

第1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言语康复训练 音乐治疗

一、课例背景

天使爱乐团是我校针对自闭症儿童开设的音乐治疗康复训练课程。教学对象为轻中度自闭症儿童,他们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听懂较简单的口语指令,但发音气息不足,口部肌肉较僵硬,转换灵活度较差。康复理论是对自闭症儿童开展言语康复练时,运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感官上的刺激,并通过声音激发各种身体反应的心理治疗,从而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干预过程中,教师利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和学生在康复过程中培养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各项基本能力。为了使音乐治疗过程中的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功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使训练更加有效果,我们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将正强化和代币制的方法融入治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效地达成训练目标。

二、课例简述

课堂开始,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播放舒缓音乐,创设一个良好放松的氛围,让学生消除紧张感,身体和发音器官都得到放松,然后进行课前师生问好,点名应答。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答,发挥出音乐的魅力。

1.激发兴趣,进行课前评估

教师说:“今天,小青蛙来我们班做客啦,大家一起欢迎他,我们一起跟小青蛙唱首歌吧。”随后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进行音乐律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全身放松。通过放松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对学生的常规状态下言语功能交往能力和目光对视能力,以及生字发音清晰度进行评估,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2.积极模仿,放松口部构音器官

教师拿出小青蛙手偶,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正音练习。“哇――哇――哇――”,引导学生进行口腔转换运动,放松口部构音器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模仿、互动能力,并且将枯燥的口部构音器官的肌肉放松训练通过游戏活动完成,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此环节,教师给予积极参与的学生奖励,让学生更加积极配合教学,融入课堂,并对音乐治疗产生兴趣,将枯燥的言语康复训练当作做游戏一样乐在其中。

3.交流互动,学习音乐绘本

通过辅教老师的辅助,学生在操作小青蛙手偶的同时,一边跟老师练习念歌词。通过反复多遍训练,师生一起配合音乐将绘本内容唱出来。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看、说、唱等协同操作的功能性环节,并且将言语训练渗透其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训练言语能力,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目光追视和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因此我们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感觉统合。并且在治疗中,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强言语训练,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与老师进行教学互动。这个过程中,音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气息训练,增强语言交流能力

气息是发音的首要因素,是训练的重点。因此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理解绘本故事内容里的“大风呼呼吹”,明白什么是呼呼吹。教师在学生手中吹气,让学生感知后模仿吹气。然后拿出卷龙玩具,比赛吹长长的气,并进行比赛,看谁吹的卷龙更长,给予奖励。本环节,在治疗中使用吹卷龙进行训练,运用视觉回忆,帮助学生增强气息,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本环节中,教师先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进行正音练习。并且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明确来判断气息的不同,利用长卷龙玩具培训练气息的控制力,并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5.放松训练,进行课堂反馈

教师最后说:“小青蛙要回家了,和老师一起跟小青蛙说再见吧。”这一环节与课伊始的律动游戏形成前后呼应,及时体现本节课的言语功能训练效果。

三、课后反思

(1)运用音乐律动进行放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言语训练效果。自闭症儿童在陌生环境中,常会表现紧张、焦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放松,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第2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66-02

根据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九界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瘫定义,脑性瘫痪就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我院在小儿康复中心投入十余万元引进了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康复及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效果更加显著。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8月一2012年3月入我康复中心治疗的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符合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九界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研讨制定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岁。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15岁。两组临床症状、肢体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Bohath手法、Vojta手法,Rood法和上田法等手法治疗;结合针灸、低频脉冲电治疗。手法治疗2次/d;针灸以及低频脉冲电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共9个月。

1.2.2治疗组除综合康复训练外还使用德国MotomedGracile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每周5次,共9个月。

1.3疗效及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对下肢股内收肌群肌张力进行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法(MMT),对臀中肌与股四头肌进行评定[2]。疗效标准:肌张力:有效: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无肌张力降低16〕。肌力:显效: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或增加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肌力无增加。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1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治疗组的患儿下肢股内收肌群肌张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一款专门为罹患脑瘫及先天性脊柱裂以及各种肌肉疾病的儿童研发的专业康复训练设备,该训练系统则可帮助此类患儿(0-2级肌力)做主动训练,循序渐进,用其特有敏锐的诱导适应性去感知痉挛,一旦主动运动中有痉挛产生,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停止运动,方向自行更改,减轻缓解痉挛,随后运动强度会逐步提高,痉挛状态下速度绝不会迅速更改,避免国产该类型设备出现患儿二次损伤的致命缺陷,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的高低可控,这样一来,无论学龄儿童还是幼儿都可以根据身高大小调整高度以适应需要;②两个脚蹬之间的间距只有区区12公分,而且脚蹬上下高度可控,非常适合各种年龄段的患儿;③系统智能性非常强,在患儿有非常微弱的肌力情况下,系统也可以协助患儿进行助力运动,而且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之间都是智能切换,不需要手动干预,主动运动中可以显示下肢的对称性分析,一目了然,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④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较之前的型号先进,更可为患儿配备游戏菜单,方向盘,甚至可以外置设备进行游戏自行车赛车比赛,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训练效果也大为提升;⑤该系统配备了11.5*8.5cm的彩色液晶大屏显示,不仅可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还能给出最后的康复治疗结果,供医生参考。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带有电脑芯片智能控制系统的上下肢训练器,其中具有特色的就是它可以探知痉挛,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如果患儿下肢痉挛程度很高,不能自主运动,可以选择被动训练模式,可以由工作人员设置训练时间一般为20分钟,电脑控制板上可以显示速度、训练时间、消耗能量、训练里程(公里),对称性以及运动强度,如果出现痉挛,助力运动可以可将电机阻力降为0,帮助0-2级肌力患者做主动训练,如果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较轻,可以有自主运动,我们可以选择主动运动模式。

脑瘫患儿康复的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恢复患儿的肢体功能,对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就是缓解痉挛,抑制痉挛与共同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促进和改善偏瘫肢体运动的独立性、协调性[3]。最终使患者尽可能的回归社会。研究中发现德国Motomedgracile12儿童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主要锻炼下肢的屈伸,重复及协调运动,根据不同损伤程度选择三种训练模式,可增强肌力,改善肌张力,增强协调性,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效防止痉挛,且可使患者乐于运动,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使用该系统后,患儿下肢的运动协调性、对称性、灵活性均有所增加。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改善下肢功能有一定的疗效,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欣,胡香玉,杨威.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柳州医学,2009,22(2):75-76.

第3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家庭;儿童

Case Study o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for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Abstract: A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s motor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ies and speech, an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lan was made for he, including motor ability , self?care skill and speech, and intervention parents was emphasized(insisted in treating at home).After 12 month training, he has improved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rea to different level.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Family; Children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1,2]。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 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3]。

1 研究对象

患儿小明,男性,2002年7月在母亲26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 000 g,有脐带绕颈,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有新生儿黄疸史。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2岁时可坐、爬,3岁学说话,至今不能独立行走,腰软、颈软、流口水、只可发“爸爸”单音,发音不清楚。有斜视、斜颈、协调能力差、胆小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大小便不知、智力低下、耸肩膀、肌肉软弱无弹性、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头部MRI显示:脑外积液、尖头畸形、右乳突炎、胼胝体发育不良,患儿于2005年7月3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治疗。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3 研究过程

3.1 评估诊断 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4],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经沈阳市儿童医院检测,智商为64,属精神发育迟滞。流涎为经常成线地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Ⅳ级[5]。

3.2 康复训练 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3.2.1 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1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小明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为站、转移、步行、上下台阶、进食、穿脱衣服、洗漱、入厕、交流、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学习的训练指导材料有《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音像制品》、《康复训练普及读物》、《康复指导丛书》,训练场所为康复中心及患儿的家庭。根据小明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3个月为1个疗程。

3.2.2 训练方法 治疗手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在抑制了异常的运动后,运用促进技术,按运动发育程序,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训练,促使正常运动功能建立,即在抗痉挛模式下诱发正常运动模式。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跪?站?走训练,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头部控制以及双上肢、手、双下肢、躯干等各种平衡功能训练。训练肢体的粗大动作,如:上举、摆手、拍手、迈步、提腿、弯腰、转向。动作由被动到辅助到主动,由粗大到精细,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长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长进行,2次/d,15 min/次;作业治疗:选择性的进行作业活动训练。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家长应侧重患儿的日常能力训练,游戏、启蒙教育等方法。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儿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擦口水训练,穿脱衣服训练,进食训练等。训练手脚的精细动作,如:操作玩具、小物品、摆放、踢球。 1次/d,40 min~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言语治疗:根据患儿的语言障碍的类型、程度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认知训练,2次/d,15 min~2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活动要求患儿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有训练人员的指导,为患儿获得1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训练内容,包括平衡板训练、拍球训练,设定游戏气氛,让患儿愿意参与,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2次/d,20 min~3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心理辅导:针对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让患儿家长认识患儿的运动障碍,使之多理解,给予更多的满足患儿的需要,促进患儿潜能发展[6]。1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及游戏,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长讲解,让家长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应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鼓励,循序渐进,多多表扬,如:运用语言、手势、物质奖励,可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寓训练与教育于游戏和娱乐之中,让孩子在鼓励中学得更快更好。

4 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进行评定。注意力测验的错误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识别、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可完成简单的插板拼图,听跟踪、视跟踪达到正常,能完成唇舌操,舌部运动功能功能改善,熟悉常用的手势语交流,可发单音。自发语中有“再见”出现,并可配合手势语使用,流涎为小量,偶尔流,符合教师流涎分级法Ⅱ级。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能独站2 min,能靠助行器帮助慢速行走。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儿自闭、自信较差等特点改善,乐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游戏,自信心增强,恐惧被抛弃心理消除,能主动的运用手势语与他人交流,发育商提高10%。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5 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腔、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期。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X线发现,伴流涎的CP患儿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至口腔期受阻,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口唇闭合缺乏同步性。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7]。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治疗措施。CP患儿的治疗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治疗时间越早越好[8],故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治疗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和正常儿童一样拥有游戏、玩耍和喜爱音乐的天性,应注意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CP患儿需要游戏, 游戏是儿童正常成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离不开游戏。游戏是CP患儿的基本需求之一,家长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与满足他们的其他基本需求(如吃饭、穿衣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5.

[2] 蒋骊,江琴娣,张爱芬.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08?1109.

[3] 常俊玲,徐艳杰,孙波.家长参与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58?159.

[4]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5] 许世跃,郑路.阿托品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1999,3(2):180?181.

[6] Gobbi G,Pulvirenti 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lozapine in anwith autistic disorder accompanied by aggressive behavior [J].J Psychiatry Neurosci 2001;26(4):340?341.

第4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儿童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无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听力障碍、严重疾病,且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6.5岁,平均年龄为(4.31±1.22)岁,;疾病情况:运动失调12例,运动无法控制11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1.5~6岁,平均年龄为(4.10±1.21)岁,运动失调10例,运动无法控制为10例,混合型为10例。2组脑瘫儿童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瘫儿童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对患儿采用针灸法、水疗法、语言疗法等综合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儿不同的个人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进行运动、语言等康复矫正训练[3]。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方案中增加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将所有患儿的家长组织召开一个关于脑瘫儿童的知识讲座,介绍脑瘫的形成原因、常规的治疗方法、引导式教育做康复护理的优点以及普及现今阶段我国在此康复护理中医疗资源的短缺情况,有助于家长理解以及配合本研究。②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喜好,从而能够制定出适合患儿的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家长进行如运动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③运用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对患儿进行运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以及认知语言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家长对患儿进行运动协调性恢复训练,如鼓励患儿进行游戏、引导患儿模仿医护人员的特定动作进行肌肉训练等;对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尽量使患儿与患儿之间进行游戏互动,在康复训练中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辅助,这样有利于提升患儿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前,要有针对性护理,充分了解患儿的喜好以及家长要求制定康复方案,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患儿要有耐心,及时用语言、行为鼓励患儿,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两组均连续接受6个月康复护理。

3疗效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儿童四肢活动及智力发育好转,且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显效;四肢活动、智力发育有所改善且智力反应得到提升视为护理有效;若肢体运动能力及治疗发育改善不明显视为护理无效[2]。②适应性发育商:经Gesell发育量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综合情况,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项目[3]。③生存质量:经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评估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生活质量水平,内容主要包括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2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水平对比2组患儿在未接受护理干预前Gesell发育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干预后,观察组Gesell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儿生存质量对比干预前,2组患儿在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不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第5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8―01

小儿脑瘫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在生活中则表现为走路不稳、握物不紧、肢体动作不协调。通过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作业疗法能维持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作业疗法的内涵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对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及不同的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重视康复对象的现有水平,注重选择作业的目的性和脑瘫儿童的参与度,强调让脑瘫儿童在感兴趣的作业中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

二、作业疗法的作用

1.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如,针对粗大运动功能可以设计一些翻、滚、坐、爬、变换、搬运、负重等活动;针对精细运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桌面作业活动,如穿线板、拼图、积木、物品分类及分类挑拣等活动。

2.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将场景设计为早上起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以穿鞋袜、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上拉链等为主题的作业活动;将作业场景设计为厨房,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开关水龙头、洗水果、择菜、挑拣黄(绿)豆、捏面团等作业活动。通过在各种模拟场景下进行的作业活动,可以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3.促进脑瘫儿童的语言表达及沟通交往能力。大部分脑瘫儿童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实施作业治疗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能让脑瘫儿童参与进来的集体游戏活动,既能让脑瘫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相互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作业疗法的具体应用

1.初期评定。作业疗法领域中的评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即身体功能评定、感觉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评定等。对脑瘫儿童进行准确的评定,将为设定康复目标,制订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检验康复效果留下客观的记录,也是康复指导训练的重要资料。

2.确定目标。根据评定结果,教师利用自己对疾病、障碍的认识水平、工作经验和预测能力,提出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如,有的脑瘫儿童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不会穿衣服,可把“学会穿衣服”定为长期目标。运用任务分析法,把“学会穿衣服”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进行粗大动作功能的训练,能把衣服披在身上;第二阶段能把手臂伸进衣袖里;第三阶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学会扣纽扣。当三个阶段性目标实现,长期目标也就实现了。

3.制订计划。对脑瘫儿童初期评定和确定的目标是制订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计划应把作业活动和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训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如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场所、使用的器材、作业的种类等也应列入计划之中,只有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作业活动的难度要适合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水平;按照康复目标选择适应的作业活动;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作业活动时要考虑脑瘫儿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4.实施计划。在实施训练计划前,要将确定的目标、计划和方法向脑瘫儿童说明,以便脑瘫儿童对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对训练后功能和能力的提高与初期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及时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对需要调整的内容及时修改。

第6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头针;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33-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and Speech training on

Cerebral Palsy (CP)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

LI Dong-mei,SHEN Hong-yan,ZHAO Hui-me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Sheng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and speech training o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Methods:Give speech training to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when they were having the therapy of scalp acupuncture, at the same time,use the “S-S” examination to observe the effectiv.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remarkable effective were 24,effective was 11, no effective was 1. Conclusion:To have speech training when they were having the therapy of scalp 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for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

Key words:Speech and Language delay;Scalp Acupuncture;Speech training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sup】[1]【/sup】。CP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CP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听觉、视觉障碍等,语言障碍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并发障碍,其发生率约为脑瘫儿童的70%~75%,这种障碍不仅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患儿的语言交流,而且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甚至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语言障碍主要为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其中构音障碍占大部分,现将近年来我康复中心采用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儿童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治疗情况加以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为2005年5月-2008年5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中心就诊的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纳入标准:按照2006年8月长沙召开的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sup】[1]【/sup】,检查确定为脑性瘫痪患者,并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年龄2-8岁;男26例,女10例;痉挛型18例,弛缓型4例,手足徐动型3例,混合型1例。其中合并听力障碍1例。

1.2 方法

1.2.1 针刺 采用华佗牌针灸针,针刺用30号(0.32mm)1寸(25mm)中柄长(30mm)或30号(0.32mm)1.5寸(40mm)中柄长(35mm)的不锈钢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连续6日,休息1日,连续1个月为1疗程。

主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语言二区、廉泉、地仓。配穴:上肢瘫加臂、曲池、合谷等穴;下肢瘫加还跳、足三里、解溪、三阴交等穴。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头皮针,1寸毫针,快速进针,与头皮呈15°角,深达帽状腱膜下,行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补法;廉泉,1.5寸毫针,沿皮直刺,使舌根感到酸、麻、胀的感觉;配穴,1寸毫针,与皮肤呈90°角快速进针,行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方法。头针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1次,体针不留针。

1.2.2 语言训练 于头针留针期间对患儿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采用治疗师与患儿一对一训练的方式,一起坐于姿势镜前,尽量在患儿构音器官充分放松和灵活的状态下进行,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疗师首先对其进行口周按摩、唇力度训练、舌操、唇舌灵活度训练等。对于有流涎的患儿,可用刷子快速地(5次/s)刷口周、口唇,同时做吸、吹、摄食等动作训练。听力障碍患儿,若平均听力水平在40dB以上,先配助听器,然后进行声音刺激、视觉刺激、语言构成获得训练、构音训练,并定期检查听力。以上时间约为10min。

语言训练根据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特点,制定具体的、个体化训练程序、个别训练。采用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训练,应用卡片、图片、画册、生活用品等,外加家庭疗育,指导患儿参加集体活动。对各群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要点不同【sup】[2]【/sup】。如:A群(言语符号未掌握)此群的训练是以获得言语符号与建立初步的交流关系为目标。首先导入手势语、幼儿语等象征性较强的符号,逐步过渡到语言符号的理解和初步的交流。B群(言语表达困难)以掌握与理解水平相一致的表达为目标,在进行表达训练时,也要兼顾适当的理解训练。重点是将手势语、言语做为有意义的符号实际应用,从手势符号向言语符号过渡。C群(发育水平低于实际年龄)训练目标是扩大理解与表达的范围,同时也要进行基础性过程的训练,也要导入符合水平的文字学习,数量词学习,问与答的训练。过渡群(言语符号理解但不能讲话)训练目标为获得词句水平的理解,全面扩大表达范围,首先采用手势语训练,逐步过渡到言语表达训练。H群(交流态度不良)除了根据评定的结果进行以上的训练外,此群要以改善其交流态度为训练重点。训练过程中,训练师需要有耐心,调动患儿的积极性,使患儿尽早掌握这一交流工具。此过程持续约20min。

辅助其他常规康复疗法PT、OT、推拿等。

2 疗效观察

语言发育迟缓的疗效观察指标应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CRRC)版S―S法语迟检查评价表【sup】[3]【/sup】,主要包括动作性课题、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基础性过程4方面。在接受头针及语言训练前即对36例入组患儿进行语言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对患儿进行综合性系统训练,使语言障碍的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改善与提高,待3个疗程结束时再评估一次,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语言能力提高情况。

2.1 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均明显改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或以上;②有效: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对语言的理解或表达有改善;③无效:语言无改善。

2.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综合治疗,36例患儿按照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为24例显效,11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7.2%。其中,1例无效的患儿为听力障碍患儿。

3 结 论

临床实践证明,于头针留针同时配合语言训练,是CP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好,且简单、方便,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讨 论

4.1 对CP患儿语言障碍的认识

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语言障碍包括:声音异常、构音异常、言语异常、流畅度异常。脑瘫儿童的口唇、舌、下颌、软腭、鼻咽腔等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均直接影响言语的流畅度及清晰度。脑瘫患儿口腔中残存一些本应随发育而抑制的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口唇反射、吸吮反射、等,不仅阻碍了摄食机能的发育,也阻碍了语言的发育。临床发现,CP语言障碍类型与患儿CP的临床分型有一定关系:发音困难最常见于四肢瘫;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增高,说话时口、舌、下颌及舌肌等肌群的痉挛往往导致构音障碍;手足徐动者构音动作有时费力、缓慢,有时快而不规则,由于 ATNR的存在,头颈部不随意运动和发音器官的运动与发音所需运动的矛盾,致发音时发音器官互相碰触的部位不完全、不准确,特别是舌尖上提的发音更为困难。

中医认为小儿脑性瘫痪属于祖国医学的“五迟”、“五软”范畴,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运,以致气血亏虚,不能充养髓海,导致元神失养而致大脑机能受损。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针刺头部诸穴可醒神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4.2 头针疗法在CP并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

头针疗法是运用祖国医学针刺治病的方法,在头部的经穴或特定的刺激区内沿皮透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头为诸阳之汇,是气血汇集的重要部位;脑为“元神之府”,掌管精神、意识、思维、运动等功能,肝脾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濡头窍,内灌脏腑,致使心气虚;言为心之声,心络受阻,致流涎言语不清。故以醒脑开窍为治疗原则,选取督脉之经穴百会,刺之以醒脑开窍;语言二区为书写、阅读、符号中枢,主治语言障碍,针刺语言二、三区,能改善运用性及命名性失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而语言一区的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运动性失语,减轻发音障碍,使流涎有所减轻【sup】[4]【/sup】,在临床中我们多选用语言二区。智三针针法针刺任脉穴及阴维脉之交会穴,廉泉有调神、疏通经络的作用。地仓穴为治疗口腔疾病的首选穴。总之,针刺头部穴位具有调节阴阳和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对治疗脑瘫的各种疾病都可取得显著疗效。

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头部穴位能扩张椎-基底动脉,迅速建立起脑血管的侧支循环,增加脑组织的血氧供应量,促进丧失或减弱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通过皮质丘脑皮质的调节,使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达到平衡,重新建立起语言、活动之神经环路【sup】[5]【/sup】。通过针刺作用还能够调节发音器官局部肌肉的协调能力。

4.3 语言训练在语言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类型有运动性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运动性构音障碍是脑瘫儿童主要的语盲障碍,其发病机理为由于神经病变导致与语言活动有关肌肉的麻痹或运动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影响到语育产生的各种因素,如发声的质量、发音、呼吸、共鸣和语言的韵律。语言发育迟缓也是脑瘫患儿常见语言障碍类型,部分脑瘫患儿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可以引起语言发育迟缓,这些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都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方面也不容忽视。

对于构音障碍的训练,由于脑瘫儿童的构音障碍个体差异很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全面,并应在抑制异常姿势反射的条件下进行。原则是先易后难,先元音后辅音,然后是单词、句子、短文的顺序进行训练。在构音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韵律的控制。本类型语言障碍的治疗存在较大难度。

语言发育迟缓作为最常见的语言障碍类型,通过适当的训练,预后较好。脑瘫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必须以其语言发育的阶段为基础,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进行个体化治疗。训练中要遵循横向扩展、纵向提高的原则,如对事物名称可以理解的患儿,可以在单词水平内扩大词汇量,进一步向动词、形容词扩展(横向扩展)。再进一步将单词与单词组合,学习运用二词句(纵向提高)。再如见面时向他人说“你好”,分别时说“再见”(横向扩展),进一步可以说“××你好”、“××再见”(纵向提高)等。另外,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把语言训练的内容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加以巩固,以促进患儿交往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发展。

另外,除部分智力迟缓的儿童以外,听力有缺陷的聋儿,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健全的。大多数聋儿,他们的视觉、触觉以及智力也是正常的,因此,应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世界各国几十年来的教育结果证明,听觉语言训练是拯救聋儿的关键措施。同时还指出,5~6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及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建立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训练效果将会大受影响。因此要特别提倡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越早开始效果越好。然而有的家长只重视大运动的恢复,或者过于溺爱患儿,也有的因经济困难等放弃语言训练,使患儿人为地失掉人类这个表达的重要工具。

5 展 望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多为运动性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这就使脑瘫患儿在与人交往中语意沟通困难重重,对社会生活难以适应。这种障碍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患儿的语言交流,而且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是脑瘫患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对于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来说,他们语言功能的恢复是完全有希望的。我们康复中心选用头针针刺疗法、并于留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治疗脑瘫伴语言障碍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希望将此种疗法在临床推广应用,为脑瘫儿童的语言功能恢复创造机会。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同行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能够为本疗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的操作规范,以方便康复工作者的临床应用。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耐心、信心,并需要训练师及时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消除家长、患儿的心理障碍、更好的配合治疗。语言是后天模仿学习而得来的,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4岁,家长与患儿朝夕相处,是患儿最早的启蒙老师,应在语言训练师的正确指导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耐心、细心地坚持家庭康复及训练,努力为患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氛围良好的语言环境,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反复进行适当的训练。训练师、家长和患儿共同努力,尽早地使患儿获得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建立回归社会的希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李胜利.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2):74-76.

[3] 吴海生.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44.

第7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 脑瘫; 康复规范管理; 重要性

doi:10.14033/ki.cfmr.2017.2.0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148-02

脑瘫属于儿科的常见疾病,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由于病变在脑,累及四肢,使得患儿表现出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力障碍、语言障碍和听觉障碍等症状,近年来,儿科脑瘫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如果治疗和干预措施不恰当、不及时,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综合康复医疗作为治疗脑瘫的首选方案,对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所以探究脑瘫儿童康复规范管理颇为重要[1]。临床上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规范管理也称为脑瘫儿童的康复目标导向性管理,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综合、协调性的治疗手段和康复评价手段,全方位地促进脑瘫患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进而达到全面康复的效果。所以说脑瘫儿童康复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通过脑瘫儿童康复规范管理来逐步完成。文中随机选取96例脑瘫患儿作为探究对象,其中对观察组48例患儿实施康复规范管理,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利于患儿全面康复,就此展开试验探讨,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随机选取96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管理方法,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8),其中对照组,女20例,男28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岁6个月,最大8岁,平均(4.21±0.24)岁,观察组中,女22例,男26例,患儿年龄最小为1岁7个月,最大7岁,平均(3.59±0.22)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儿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2)身体发硬;(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4)头围异常;(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6)不笑;(7)手握拳,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8)身体扭转,斜视,不能伸手抓物等。参照这些标准分析后,证实患儿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重大脏器功能损害者;偏瘫患儿;药物过敏史患儿;不在知情书上签字的患儿或患儿家长。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实施儿科常规管理,即在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引导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脑瘫的病理知识,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如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听力训练等,促使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规范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3.2.1 做好人员配备 为了促进脑瘫患儿尽早康复,在实施康复规范管理时,首先要保证人员充沛,至少配备1名执业医师,考虑到当前很多从事脑瘫儿童康复的医师为儿科或中医生,所以要求医生的职业范围为康复医学、中医、儿科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之一,并且要保证所选的医师都经过专业的脑瘫儿童康复知识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在此基础上至少配备2名康复治疗师,保证治疗师获得相关合格证书,并接受过脑瘫儿童康复致使专业培训等,只有做好人员保障工作,才能促使康复规范管理顺利进行[2]。

1.3.2.2 做好评估工作 为了保证脑瘫儿童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调康复训练前必须要对所有脑瘫患儿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3~6个月进行复评。具体可通过开展基本运动功能评估外,还可以设置语言项目评估、听力项目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便于为患儿制定和调整方案,加快病情的好转[3]。

1.3.2.3 做好康复规范管理的近期目标 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达到近期康复效果:(1)通过语言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清晰度,能够达到吐字清晰,便于学习交流。(2)为患儿提供功能性运动的基础训练,打好稳定姿势的基础,还可以选择一种移动方式,促使患儿逐步康复。(3)为患儿示范,并给予患儿机会去感受和练习稳定的姿势,便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1.3.2.4 做好远期目标 可通过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来达到康复的目的,还可以为患儿提供相关教育来达到康复的目的。

1.3.2.5 管理方式 对患儿实施1个月的康复治疗后,然后回到家中由家长为患儿安排每日的训练活动及生活安排,同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进食、穿衣服、洗漱、大小便、简单游戏等,保证患儿的精神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康复期间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评价,便于脑瘫康复专家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制定下一个对策,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效果。

1.3.2.6 做好康复训练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训练:(1)床上锻炼,康复医师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病情,指导并帮助其进行床上运动,可以进行床上翻身训练,或者是进行身躯训练,促使患儿肢体功能逐渐康复。(2)站立平衡康复锻炼,将患儿的重心渐渐转移,耐心帮助患儿进行起立床训练,之后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可以采取扶持站立、独立站立等训练,切忌操之过急,以不引起疲劳为度,循序渐进,幅度由小至大,持之以恒,2~3次/d,20~30 min/次。(3)语言康复:鼓励患儿说话,纠正发音,对话适当缓慢,指导做口腔操。(4)日常生活功能练:需在每日生活起居中贯穿,如移动、吃饭、洗漱、穿衣等,鼓励用患手,训练精细活动。(5)认知训练:在康复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协助患儿洗漱区、卫生间、饭厅、花园、锻炼场所等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患儿进行记忆训练,可以给患儿讲述一些故事等,促使患儿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除此之外,还可以与患儿进行拼图游戏、异常姿势控制锻炼等,这些对于加快患儿机体的康复都有积极的作用[3]。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智力、感觉能力明显提高,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儿运动能力有明显好转,并得到康复医师和患儿家长的确认;无效:患儿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记录两组患儿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将二者之和作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专用软件中输入,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4%、77.0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对脑瘫的发病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早产、流产史、高产次,胎儿发育迟缓,胎盘功能不良,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使得患儿在临床上表现出:发育迟缓、进食差、闭嘴困难、行为异常等症状[4-6]。目前并没有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所致的运动发育障碍,而运动障碍还会随着患儿发育的进展,不断呈现出其他损害,给患儿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显然难以达到全面性的康复效果。就此,文中提出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案,在管理过程中,根据脑瘫疾病发展的过程,结合患儿的年龄和差异性特征,确定康复方案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改善患儿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其他损害的目标[7-8]。

本次分析了两种管理方案,即常规管理和康复规范管理,其中后一种管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从:做好人员配备,评估工作,康复规范管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及康复训练等方面开展,这种导向性管理,努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脑瘫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84%、77.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实施康复规范管理,使脑瘫患儿提高了生活能力,改善了生存质量,且对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辉.95例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4):151-152.

[2]孙克兴,黄光法,李继君.医教结合背景下脑瘫儿童康复管理策略[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2(1):54-58.

[3]杨红.脑瘫儿童康复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5):398-399.

[4]曹志芳.康复医师对脑瘫儿童康复的专业化管理作用[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21(9):1124-1125.

[5]杨娟,雷婷,罗旭.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5):75-77.

[6]夏剑萍,汪立平.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4):155-156.

[7]汪小萍,吴睿,钟炜.引导式教育对社区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效果的影响 [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5-7.

第8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儿童 孤独症 综合训练 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87-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及一些问题行为方面也表现为异常[1],近年来,各方面报道孤独症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没有被完全阐明,也无特效的药物可以治愈。主要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及社交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目前各类矫治体系很多,但文献报道的疗效不甚统一。作者依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采用包括结构化教育[2],行为干预[3],语言训练[4]感觉统合训练[5]听觉统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12月在我儿童保健科收治的50例孤独症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CCMD-IV)诊断标准,并排除雷特综合征,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精神分裂症,特殊语言发育障碍等疾病。其中男45例,女5例,男∶女为6∶1,年龄2.4-8岁,平均年龄(5.2 ±2.1)岁。

1.2 方法。

1.2.1 评估工具及方法。应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图片词汇测验(PPVT)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PEP-R)作为评估工具,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估,所得分值做前后对比。测评由一名经过心理测量专业培训的医生完成。

1.2.2 训练方法。所有患儿均在门诊训练,每周6天,每天6h,由治疗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做法主要以结构化教学(TEACCH)为主,根据个体评估结果设计个体训练内容。对无语言的患儿,重点运用一对一的个别强化训练,图片交换系统训练;对发展年龄大于3岁有语言的患儿,重点训练功能性的语言沟通,训练他们的的心智解读能力,促进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将各种社交情景和规则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小组课反复演练,以提高应对不同社交情景的能力。同时配合行为疗法(ABA),主要采用正性强化、忽略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感觉统合训练每天2小时,包括滑梯、滑板、圆桶、平衡台、阳光隧道、大笼球、触觉球等,训练患儿的前庭功能、触觉、平衡觉、运动企划能力,减少其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培训,让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参与治疗过程,并将训练内容迁移到日常生活及社交情景中。

2 结果

训练6个月后各量表评定比较 ABC量表分直明显下降,训练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0例自闭症患儿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患儿的模仿、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感知觉、异常行为明显改善,各量表评分训练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语言障碍是孤独症突出症状之一,而这一缺陷影响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整个训练中较重要部分。对无语言患儿采取一对一强化训练,鼓励他开口,教他发音,有构音障碍的患儿,采用刺激法、发音器官的运动协调性训练、语音训练等;对有语言的患儿,重点训练功能性的语言沟通,处理“鹦鹉学舌”的问题,教会他们与人交流的规则。综合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功能性构音障碍有明显效果’开始训练时间越早、疗程越长、效果越好[6]。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孤独症儿童的一个核心问题。明显地表现在简单动作的机械性重复,情感冷漠和表达方式的怪异。故在干预中重点培养患儿对社会的知觉和兴趣,培养其自控调节能力。主要通过情景法、角色替代法以及待人接物游戏、视听觉游戏与运动游戏等,使患儿参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之中,从而逐渐适应社会,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综合干预有有助于改善孤独症儿患儿异常行为:行为分析疗法是孤独症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正性强化物的应用及适度的忽视与惩罚手段,可促进孤独症患儿加强环境适应能力,减少攻击行为,控制烦躁情绪起到重要作用。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我刺激和自伤等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减少患儿的异常行为[7]。

总之,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有效的。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孤独症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儿的年龄、语言发育水平、功能高低有关外,与家长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家长积极配合效果明显。应提倡患儿家长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干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展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6):381-381

[2] 香港协康会.教导自闭症儿童的方法.结构化教学〔C〕//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香港协康会出版.1997:1-202

[3] 黄伟合,著.儿童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的行为干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丽梅,语言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康复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92-93

[5] 邓红珠,邹小兵,静进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110-112

第9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方法选择2015年1~ 10月在儿童保健康复科治疗的1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引式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合家庭康复。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在治疗9个月后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治疗9个月后肌张力的等级评分总有效率为61.0%,比对照组33.9%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GMFM各功能区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结论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临床疗效更快、更明显,预后更好,降低了致残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痉挛肌治疗仪;痉挛型脑瘫;家庭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09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reasing their disability rate.

MethodsClinic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118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reated in our children health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October,2015.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rug and sports therapy as well as conductive education,and based on which the other group were given 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After 9 months of treatment,modified Ashworth scaling (MAS),GMFM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88) and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9 months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ading of muscle 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1.0%,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33.9%) of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 got higher scores in each GMFM functional area after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eld better index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Conclusion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ha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 and more favorable prognosis,which can decrease disability rate and lighten burden on family and society.Thus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spastic muscle therapeutic apparatus;spastic cerebral;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度减小,运动障碍。治疗原则是降低肌张力,维持扩大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畸形挛缩,降低致残率。目前为止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早期实施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电刺激治疗对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有显著疗效,目前临床应用优势明显[1~3]。本文探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合家庭康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0月一直在我院儿童保健康复科治疗的1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诊断依据卢庆春主编的《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中的诊断标准[4]。观察组家庭成员条件:主要照顾患儿、与患儿一起居住生活、言语表达清楚、身心健康、自愿配合家庭康复的家属共59名。两组在性别、年龄、肌张力分型、康复时间、治疗前GMFM各功能区得分、抓握和视觉运动分、精细运动发育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FL)〗

1.2方法

1.2.1评估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进行肌张力评定,用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进行粗大运动能力评估,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进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每3个月评估1次。

1.2.2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在门诊儿童保健科接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引导式教育。药物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肌肉注射,1次/天,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 10~15 d;运动训练:采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每周5次,40 min/次,3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无间隔。引导式教育1次/天,20~30 min/次[5]。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法治疗同时,采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30 min/次,每周5次,15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2周[6]。同时指导患儿家长配合家庭康复训练。

具体实施:使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重点培训:重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技术操作培训,要求每人培训学习4~6学时,科室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做到每台仪器挂有操作流程图,每位操作者均按流程图操作,科室互相监督,考核不合格者扣罚绩效。(2)评估要点:建立护患信任关系,评估患儿家属的需求和困境;首次治疗前,护士向家长讲解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并让患儿家属亲自感受电疗的感觉和所耐受的强度感觉。(3)健康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治疗室宣传栏挂有宣传相关疾病知识内容,护士每次操作做到解释仪器使用目的、操作方法、作用以及家长需要的配合。教会家长操作时如何正确抱姿,示范电极脱落的处理方法,指导患儿哭闹如何护理,保证让患儿治疗顺利。(4)护士要经常巡视,根据观察小孩对电极刺激的各种行为反应,适当调节电流强度。

家庭康复训练:(1)训练要点:治疗师负责对观察组患儿家长进行训练一个月,每天1个小时。指导内容包括:手精细运动功能训练(训练患儿抓握放松和手指协调能力)、下肢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牵伸训练、下肢及腰腹部肌力训练、立位平衡及步行训练,并穿戴踝足矫形支具(AFO)持续牵伸跟腱等。(2)具体步骤:治疗师演示,家长观察,治疗师手把手教,家长操作,治疗师指导及纠错,训练结束后布置家庭作业,次日查看练习效果并安排家长间相互监督家庭康复训练执行情况。(3)健康宣教:护士对家长进行心理行为疏导,教育指导家属脑瘫相关知识、强化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及推拿按摩干预治疗,指导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1.3疗效指标

采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将MAS评级转化为评分。①肌张力0级=0分,Ⅰ级=1分,Ⅰ+级=2分,Ⅱ级= 3分,Ⅲ级= 4分,Ⅳ级=5分。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2分为显效,降低1分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为无效。参照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之C、D、E区评估,C区爬与跪(14项,共 42分),D区站立位(13项,共 39分),E区行走与跑跳(24项,共72分);采用4级计分(全部完成=3分;部分完成,介于10%~99%=2分;开始做,完成不到10%=1分;完全不能做=0分)。参照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包括抓握指数26项,视觉-运动整合指数72项,按0~2分评分;患儿不能尝试做项目为0分,能做项目但不完全符合标准为1分,能做项目并达到掌握标准为2分。由原始分查附表得出标准分,再得出精细运动商。

img src=".cn/qkimages/yjyx/yjyx201702/yjyx20170209-1-l.jpg" alt="" />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AKx-D〗±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9个月后肌张力康复疗效情况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793,P

2.2勺橹瘟魄昂GMFM各功能区得分情况

治疗后两组GMFM各功能区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情况

治疗后两组抓握指数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粗分及精细运动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3讨论

痉挛肌治疗仪是一种无创、无痛、操作简单的电刺激治疗,其功能是电刺激患者的痉挛肌和拮抗肌,使二者交替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提高拮抗肌的肌力和肢体功能,改善肌肉的代谢和营养,预防和治疗肌肉软组织挛缩,增进患者运动功能,解决痉挛型脑瘫的关键问题[7~9]。痉挛肌治疗仪在技术操作过程仍有不足之处,如患儿哭闹烦躁、肌张力高、姿势异常容易引起电极片或电线脱落;家长不理解痉挛肌治疗的作用,其配合度低;患儿无法用语言表达电流的强度;脑瘫康复治疗周期长、难度高、花费大、治愈率低、家庭经济负担重等等,这些因素造成患儿治疗时间不足或中断治疗。因此,结合家庭管理模式,加强患儿家长的培训指导,提高家长对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作用的了解及家庭康复训练依从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9个月后肌张力的等级评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对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发育的评分比较中,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治疗,均能降低患儿肌张力等级,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改善精细运动发育,但以综合康复治疗为基础的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在同样时间治疗中临床疗效更快、更明显,预后更好。并且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对脑瘫年龄越小,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致残程度越低。同时在后期随访时还发现,继续采用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的患儿疗效优于停止不用者。

综上所述,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效果值得肯定。虽然目前痉挛肌治疗仪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肌张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改善精细运动发育。但由于本次对疾病的观察和治疗周期短,患儿家庭条件受限,研究的样本量少,在治疗过程仅从肌张力等级、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发育评估三方面进行观察和对比,而在智力的提升和语言的应用方面效果没有评估,不够全面,缺少了临床观察数据。希望在以后能够深入研究,力求从样本量、疗效评价方法、增加观察指标等方面,全面评价电刺激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客观数据。

参考文献

[1]张会春,李文霞,耿香菊,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痉挛肌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比较[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4):457458.

[2]庞伟,李鑫,范艳萍.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3034.

[3]唐芳芳,韦斌垣,汪亚峰.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7):204206.

[4]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

[5]陈南萍,马久力,钟勤,等.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下肢关节畸形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 31(1):6063.

[6]〖JP2〗邹华娅,古丽梅,周冰峰.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8):3133.

[7]申艳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4):1921.

[8]孔令霞.低l脉冲电联合推拿康复训练在婴儿斜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85286.

[9]刘喜悦.中药药浴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611562.

(收稿日期:2016-11-17修回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百科计2014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