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儿童识字教育全文(5篇)

儿童识字教育

第1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自我赏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赏识教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观念的教育模式,是符合人性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可以应用在各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特别是儿童,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更需要教育者的赏识和自我赏识,从而形成并发展良好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但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不再一味地追求“严师出高徒”,明白儿童是需要鼓励的,但却片面理解赏识教育,仅把儿童作为赏识的对象,认为赏识孩子就是要夸孩子、奖励孩子,却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不仅是被赏识的对象,也是自我赏识的主体,他们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赏识。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深刻了解赏识教育,在赏识孩子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赏识。即使没有别人的鼓励、夸奖,儿童也可以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自我赏识的涵义

(一)赏识与自我赏识

赏识是一种生命的需要,其中“赏”有欣赏、认可的意思,“识”意为认识、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赏识”解释为:认识他人的才能,给予重视或赞扬。所谓赏识教育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认识并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性,正确地认识儿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对于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手段。自我赏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致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或闪光点并能够及时地肯定或鼓励自己,从而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的自我赏识就是儿童能够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和爱,儿童就要先学会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爱自己。

(二)儿童自我赏识的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1]詹姆斯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到激励的学生的在能力方面会有所提高,克服种种困难,增强自信心。儿童不仅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激励,也需要学会自我激励,儿童自我赏识的本质就是使儿童学会激励自己。

二、儿童自我赏识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学前阶段,儿童由于认知能力水平低,经验不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依赖成人的指挥,很多事情自己不敢主动去做,怕做不好被别人笑话或被成人批评。通过儿童自我赏识教育,使儿童能够接纳自己、鼓励自己,从而自信地去探索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未知的事物,主动地适应新环境、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有利于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传统的儿童教育是针对儿童整体,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希望儿童能够根据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无法接受儿童的失败,特别是经常将儿童进行比较,这也会使儿童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觉得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做好。众所周知,儿童之间是由差异性的,我们应该让儿童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都不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有利于儿童的潜能的发掘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儿童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智力发展认可并鼓励自己,那么便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并且通过不断地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儿童自我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

善于模仿是儿童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儿童获得很多的知识经验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其中成人特别是父母和幼儿教师是他们喜欢而且经常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并体现在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之中。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要有正确的儿童观。“作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只要教育的手段得法,人的潜能是能够得到充分发掘的。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身上都预设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的不确定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2]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让儿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赏识儿童,并用通过语言或行为进行鼓励。如对儿童的优点加以表扬,拍拍儿童的肩膀或抱抱儿童等。幼儿教师也要学会赏识自己,人无完人,教师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的,但要让儿童知道,老师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能够不断激励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

(二)创造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

儿童出生之后便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对儿童自我的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有的父母在家庭中却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过于紧张或过于放纵的氛围,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自我赏识。有的父母抱着“骄兵必败”的心态,吝啬对孩子肯定和表扬,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甚至有时对孩子会冷言冷语。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有一定的依从性,经常根据成人的评价而评价自己。在这种氛围下,儿童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感到压抑和失落,对自己不认可,不能赏识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产生反抗情绪。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评价要一致,儿童做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父母肯定,而爷爷奶奶否定,容易使儿童判断不清。另外,可以借鉴国外赏识教育的经验,也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家中做装饰品,客人来了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客人等。

(三)儿童自我赏识与教育者的提醒相结合,做到赏识有度

儿童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对自我赏识的理解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无法正确把握自我赏识的“度”。俗话说,过犹不及,过度的自我赏识即使内容是正确的,效果往往也会不理想,可能会导致儿童任性、骄傲、自负,遇到挫折无法接受。相反,儿童如果对自己赏识不够,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儿童觉得自己很强壮,于是在玩游戏时抢夺他人的玩具,还给自己打气说:“看我多厉害,一下就抢到了!”。岂不知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儿童澄清对自己行为的认识,甚至可以与适当的批评相结合,让他知道有些行为不对的,对别人会有伤害,不要盲目赏识自己。对于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的孩子,要多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并能够以此来激励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

(四)指导儿童自我赏识的内容

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质,有些儿童赏识的是自己的外貌、智力等特质,如觉得自己很漂亮,很聪明,并到处炫耀。其实这些都是先天优势,是不可改变的,对儿童来说仅仅赏识这些是极为不利的。成人要指导儿童赏识自己的个性、进步和努力。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凡事不用统一的标准来与其他人作比较,可以将自己现在的表现与以前比较,评价自己时关注自己取得的进步。要引导儿童正确地归因,总是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聪明,会使儿童过于看重结果,受挫能力降低。我们要引导儿童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后天的努力而不是先天的优势,让他们明白即使先天没有优势,通过后天的努力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美)威廉•詹姆斯.对教师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5.75.

第2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教育;数字产品;叙事;体验设计

儿童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永恒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儿童教育产品的数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化形式为产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内容,也更加适应当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儿童用户。但目前的儿童数字产品存在产品同质化、体验缺失、忽视用户需求等问题。文章试图从用户需求出发,分析儿童乐于互动、喜欢故事形式的等用户特征,以叙事的角度,试图提升产品的叙事性体验,为儿童数字产品体验设计提供策略。

一、叙事学理论概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叙事学在设计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关于叙事设计的设计方法,如借助经典叙事学对故事和话语层面的研究,即“说什么”和“怎么说”1,转化为产品设计中的功能、形态、体验、设计师与用户的关系等元素来进行叙事,有利于寻求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情感共鸣,有效提高用户情感体验2。随着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叙事拓展到基于数字媒介的数字叙事研究领域,故事的外显形式逐渐多样化,如瑞恩基于数字媒介提出的互动叙事,开始关注用户与产品的互动,为数字产品的叙事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数字互动叙事呈现出的交互性、参与性、沉浸性、以用户为中心等特征,使用户更加主动地参与双向互动3。

二、儿童教育数字产品的叙事设计要素

文章试图从叙事学理论研究出发,提取叙事要素中可应用于提升儿童数字产品体验的影响因子。笔者从传统叙事学及数字叙事研究中提取归纳以下叙事要素,分别为受述者、叙事主题、叙事模式、被叙之呈现以及情境。

(一)受述者在普林斯的研究中,受述者指文本叙事中接受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人,作用是描述叙述者,强调主题,促进情节的发展,受述者是具有变化性的,也有可能变成叙述者。在本研究中,受述者主要指产品的目标用户——儿童,采用受述者对目标用户进行叙事学的描述,主要强调用户在产品叙事过程中角色的变化性,即用户可以接受、参与或主导产品的叙事。

(二)叙事主题叙事设计的核心是“事”,“事”是意义的载体,也是叙述的主题4。产品主题的确定是讲述产品故事的前提。儿童教育主题的选择要注重其直观性和趣味性,最重要的是正面的教育意义。

(三)叙事模式叙事作为一种交流行为,除了讨论叙事过程中故事本身如何,也讨论叙事过程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方式5。根据瑞恩提出的叙事模式,目前主要有以口述记录为主的讲述式,以视觉听觉展现作者意识的模仿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行为选择实时创造故事的参与式和以数字媒介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的模拟式。从参与者的角度对叙事模式重新表述,即为阅读叙事,视听叙事,参与叙事和体验叙事。

(四)被叙之呈现叙事学中被叙之呈现是故事的表现方式,包括材质、色彩、形态等视觉和触觉感官要素以及界面、音频、影像呈现等视觉和听觉要素。计算机数字图形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具有多感官、全方位、大容量、跨时空、高集成等特性6,使叙事的多感官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被叙之呈现受儿童的认知能力、接受程度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

(五)情境情境,在文本叙事中指事件中不同时间、空间、环境等场景,这里情境指通过产品的使用环境、文化内涵等,刺激用户的心理,从而引发一定的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情境进行叙事是在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有效方式,通过强调“身临其境”,使受述者能够沉浸其中7。良好的情境构建需要设计师考虑用户本身特征,体验产品在用户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使用的场景,建立真实环境与文本描述的联系。

三、儿童教育数字产品叙事性体验设计策略

叙事方法应用于设计主要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通过叙事的手段重构设计相关因素,最终赋予产品情感。结合产品设计流程,基于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的理论,根据在不同设计阶段和层次的设计要素干预程度,讨论在儿童教育背景下的数字产品叙事性体验设计策略。

(一)发掘需求——建立用户画像,设置故事性趣味教育主题收集用户信息,深入了解用户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活动场景等用户特征,输出群体用户画像,是以叙事思维讲述用户故事,挖掘用户需求的重要形式。儿童的年龄细分单位小,认知差异大,为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建立用户画像,细分需求,可以为阶段化、整体性的学习规划提供支撑,也是产品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能够轻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提升情感体验。IDEO的儿童抗生素故事教育,将抗生素化为一个个和儿童一起与病毒搏斗的机器人,每次儿童需要吃抗生素时,通过观看机器人动画,了解抗生素工作原理。故事传递教育主题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二)本能层——呈现多感官叙事元素,增强情境体验“被叙之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文本的信息,图像、影像、音频等视觉和听觉信息可提供多样化的呈现途径。用户通过感官与产品进行互动,并对产品产生本能的、初步的、短暂的情绪体验。在凯叔讲故事的产品体系中,结合品牌IP形象和典型的传统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创造出一系列的儿童随手听玩偶,如《凯叔•声律启蒙》,在数字化音频叙事做到高质量输出的同时,选取了代表性的故事情节人物进行实体化的产品叙事设计,更加迎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视觉、听觉的多感官体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尤其其音频内容,辅以传统音乐背景元素,塑造文化情境,提高儿童的审美和学习兴趣。

(三)行为层——提供反馈引导的参与叙事,提升沉浸体验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是从具象到抽象,尤其学龄前阶段,学习过程大多通过与客观物体互动完成,因此可参与性作为体验设计中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特征,在儿童数字产品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当前数字叙事大多基于二维平面的情况下,促进儿童主动参与互动的操作,需要外显的、直接的反馈和引导,如小伴龙”APP中的“去哪”板块,儿童在小伴龙的带领下,一起参与故事,而儿童主要通过视觉小动画、音频等的外显的、拟人化的交互引导,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自主的互动,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操作信心和沉浸体验。

(四)反思层——构建IP叙事形象,创造个性化体验反思层面的设计作为意识、情绪、认知的最高水平,更加倾向于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成长初期对万物有泛灵的认知,即认为万物有生命,因此具有鲜明个性的拟人化IP形象对儿童有特殊的吸引力,容易对儿童产生引导作用。建立符合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的IP形象,引导儿童参与叙事,在儿童操作过程中,能够给予个性化、及时的反馈,让儿童感受到陪伴与帮助。小伴龙APP以“内容+IP+教育”在儿童APP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IP形象小伴龙儿童好朋友的角色称呼儿童的名字,与儿童进行对话,在“经典”板块的唐诗咏流传中,小伴龙以个性化唐代诗人的形象与诗人对话,引导儿童与诗人互动和参与唐诗情境游戏,推动故事的发展,有效的帮助儿童理解古诗,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论

第3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局面,国家得到了大一统。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便是和平、开放的文化教育政策,大力发展国家的文化、教育,加强同各民族、各国的文化交流,促使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呈现出辉煌灿烂的气象,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教育遗产。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它改变了自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破除了家庭背景起主要作用的评价人才的体系,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得到任用,提高了广大普通人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的发展,“学而优则仕”成了之后各个朝代读书人的普遍价值观。这一时期的官学体制比较完备,但私学也同样非常发达。大儒王通弟子遍及全国,曹宪以文字学的教授名扬海内,颜师古和孔颖达是著名的经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在教授文章方面颇有建树。另外,唐朝的文学的繁荣景象,古文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唐传奇的创作等方面,无不影响到了教育的倾向。这一时期的蒙学,除了继承前代的优秀成果之外,还有新的特点,出现了一大批诗歌选本,供儿童学诗、读诗,出现了供儿童随身携带的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以便儿童随时查阅,出现了专供儿童习字用而没有任何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作用的蒙学教材。总之,隋唐五代时期,蒙学教学内容自成体系,种类齐全,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都没有大的改变。

宋元时期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关系错综复杂,各民族之间文化、思想交流频繁的时代。宋朝就是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元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占统治地位,建立统治大江南北的政权,国家版图空前扩大,横跨欧亚大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这一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它开拓了一个将近四百年的文化相当繁荣的历史时期。宋元时期的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中华文明得到了空前发展,四大文明中的三个都诞生于这一时期。理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对整个社会和封建时代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都有很大程度的进步。总的来看,对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一共有三个:两宋时期理学的创立;两宋时期三次兴学活动;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思想融合和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延续了五百多年,其间有进步,有倒退,有内忧,有外患,有阶级斗争,有民族矛盾。然而,这段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大放异彩的时期:科学技术进步巨大,明代出现了三大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文学艺术方面,大批反映平民阶级的生活、抨击社会腐败现象的文学作品纷纷出现,并且其中不少已经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曙光;教育领域内,保守派和革新派相互争鸣,科举制度愈加僵化,带来私学领域内思想活动的愈加活跃,社会上藏书、编书以及书院讲学的风气愈来愈盛行。如此,思想领域内的启蒙思想必然会影响到蒙学,李贽的《童心说》中,在对儿童启蒙教育提出的意见里就渗透了鄙视封建伦常,反对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解放的思想。中国传统蒙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方面非常多。在长期的蒙学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出很多不同于当今教育活动的特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珍贵的教育遗产,我们必须认真、谨慎地对待。

传统蒙学的教育经验

(一)识字教学方面

蒙学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写字。识字教学也是伴随蒙学的诞生出现的教学活动。儿童进入学塾进行启蒙教育,首先就是要识字。汉字不同于其他语言,汉字的笔画、部首、间架结构等都有很多的讲究;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有形声、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六书”之分。面对如此复杂众多的汉字,要让刚刚接触蒙学的儿童完全掌握、领会是不现实的,而蒙学几千年发展下来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儿童了解汉字的规律,制定适合儿童识字的教学计划。传统蒙学中,儿童在进行识字教育时,分成集中识字和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识字两个阶段,也称“纸上识字”和“书上识字”。纸上识字类似于我们今天给儿童用的识字卡片,有用一般纸张做成的,有用硬纸板做成的,还有用较薄的木板做成的。做法也不一样,有在正面写要识的字,反面写上同音字的;还有在正面写要识的字的楷书写法,反面则写篆书的写法的。书上识字一般用“三、百、千”作为教材,这三本书每本字数都在1000字上下,其中有重复的字,总数大约2000多字。这三本蒙学教材都是三、四字一句的短句,并且押韵对偶,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如果说纸上识字注重的是一个个汉字的话,那么书上识字则开始从篇章结构上着眼,开始有意识地教儿童学习阅读,并为以后作文学习训练打下基础。唐代大儒唐彪描述儿童识字说:“生子至三四岁,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可以看出古代儿童识字教育是纸上识字和书上识字的结合。一般是学塾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与写字教育同步进行,在描红、临摹、仿写的过程中加强儿童对汉字形体的体会、认识。

(二)阅读教学方面

阅读教学是继识字教学之后的蒙学教育第二阶段的教学。讲、读、背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主要目的就是要儿童懂得一般文章的写法,并能流利地背诵多篇经典文章,尽可能多地进行词语和句子的积累。经过长期的阅读教学的历史发展,在清朝出现了《古文观止》这样阅读教学的集大成的教材。除此之外,儿童在阅读训练中还要掌握浅显的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辞章之学。义理之学就是知道做人的道理,如何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孝悌等;考据之学就是在阅读时了解一个字、一件事物、一个典故,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是何状态;而辞章之学则是指平仄四声和对偶对仗的知识。这样经过训练之后,无论是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还是参加科举考试,都能从容应对了。

(三)写作教学方面

在传统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从某种角度说,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儿童学会作文。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以策论取士的科举制度下,作文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之前的阅读训练要求儿童不仅要把文章的词句背诵下来,而且要求儿童一定程度上对文章进行反复地揣摩、认真地体味,对文章的框架、立意等都要有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了解经典文章的精妙之处,自己下笔的时候也可以流畅、合理。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塾师在开始先要选择儿童熟悉的题目或者是前人写过的题目来练习,并且还强调塾师亲自示范,自己先作一篇,让儿童模仿。写作训练还强调量的积累,让儿童多作文,多作多改,不断地练习,才能出名篇。清代崔学古总结写作教学的经验:“讲一篇读一篇,读一篇背一篇,必令篇篇精熟乃已。积至一二百篇,或三四百篇,订成二三卷帙,时令反复潜玩,毫无一字不明,一意不达,乃为有用。”作文是操作性极强的训练,塾师教学的效果会从儿童的作文中直接、迅速地反映出来。而且要把儿童训练成写文章的好手,绝不是一天的工夫,需要塾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儿童反复地练习。

传统蒙学对西藏当代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传统蒙学有不少值得称颂的地方,在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控制启蒙教育的节奏,注意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儿童提问和创作等等都与我们现代的教育原则相吻合,而方法更加合理。西藏自治区的儿童在启蒙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得儿童从小就开始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而不存在障碍,以及同时使学生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就成为启蒙教育应该予以重视并积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传统蒙学教育的梳理可以获得一些对西藏启蒙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西藏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写上应短小、浅显、形式丰富、课文朗朗上口

传统蒙学教材在编排体例方面作者往往很下工夫,力图使儿童容易阅读与理解,所以,蒙学教材一般都是三字一句,如“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规,圣人训”;四字一句,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或五言一句,如“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七言一句,如“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这些富有节奏感的教材,儿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记忆。传统蒙学教材在押韵的同时,文章又凝练、概括,把大量的知识浓缩成短小精悍的语句。儿童乐于阅读,并能熟读成诵,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爱大声朗读、爱听故事、爱看图画。传统蒙学教材的编写无不遵循这个原则,使得蒙学教材没有统治者的硬性规定也能流传得很广泛,并且受到广大儿童的普遍欢迎。

(二)西藏儿童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现实,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传统蒙学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往往是几千甚至几百字的教材,就天文地理、人生百态、花鸟树木、礼仪规范无所不包。让儿童充分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社会,而因为形式的多样性,儿童接受起这些知识的时候,完全没有沉重感,而是怀着好奇的心态主动接触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各类知识。传统蒙学之所以在封建时代广泛普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学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私学非常发达的明清两代,民间盛传一句“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可见,当时的启蒙教育内容有多么贴近现实。儿童所学的都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是极有帮助的。

(三)西藏儿童启蒙阶段应重视德育,并发掘丰富有效的德育教学形式

可以说,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贯原则。蒙学的内容正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蒙学教材中体现的勤俭节约、珍惜时间、奋发向上、仁爱宽容等等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都应该让儿童从小养成,从而使他们终生受益。传统蒙学,不论是儿童最先接触的识字训练还是后来接触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都始终贯穿着一条原则,那就是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儿童的文明的言谈举止,使儿童从小就养成社会认可的礼仪规范。正因为如此,蒙学中的教育者非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在蒙学教材中的运用和体系。例如,《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语,都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天性好动的儿童来说,单纯的说教根本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所以,传统蒙学便把道德教育融入故事、诗歌等形式的教学内容中,使儿童能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四)西藏儿童启蒙阶段的教学过程应难易适中,不能过分追求卷面成绩

第4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识字;卡通动态字体

一、儿童卡通动态字体设计的相关概述界定

(一)字体设计的概念

在视觉传达之中,字体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和图形、色彩的组合,能够设计出完美的作品。字体设计也就是对文字的笔画、结构、章法、风格等在原有的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除了文字本身的设计以外,还有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设计、文字与图形结合的设计等。通过字体设计的一些艺术手段的渲染,表达了设计者独特的理念,能够使信息更好地传播给观者。字体设计一般会在很多地方使用,比如说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方面。

(二)卡通动态字体设计的概念

动态字体设计是以静态的字体设计为基础的,除了文字以外,还会加入动态软件制作,使其比静态的字体有着更生动的表达效果。过去的一些静态字体也存在动态的尝试,但基本都是增加动态趋势的一些设计,比如2.5D的字体、3D的字体、字体的闪烁等效果,都没有在根本上进行改变。动态字体的出现,使得字体有了一定的情感效果,通过缩放、跳跃、旋转等动态效果的组合,给观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现有的一些动态的字体设计基本上都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如一些App中的字体、电影片头、电子海报等。卡通动态字体是为儿童识字所设计的字体,是在原有的静态儿童字体上加入动态的设计,除此以外还要加入卡通元素的设计。卡通元素的设计是用夸张、比喻、象征、提炼等手法将事物展现出来,相对来说是儿童较为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小猪佩奇》《爱冒险的朵拉》等卡通动画片中的人物元素都是深受儿童喜爱的。

(三)儿童对卡通动态字体的认知特点

卡通动态字体是专门为了儿童识字所设计的字体。儿童认知的方法与成人认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当成人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是非常注重细节的,是从局部开始观察的。儿童和成人相反,儿童往往是先观察一个事物的整体,再进入局部的观察。因此,根据儿童认知的特点,在设计卡通动态字体的时候,应该从整体入手,整个字体进行变换,而不是单个偏旁部首的动态的改变。除了单个字体的设计,为了贯彻整体性的概念,也可以设计一些常用的词语的卡通动态设计,这样有利于儿童快速识字。

二、儿童识字中卡通动态字体的视觉特征

(一)动态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生动形象的图像、身临其境的声音、鲜艳动人的色彩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很多方面也在进行一些悄然的改变。比如,儿童识字从一开始的卡片识字、书本识字、口头教学等方式慢慢转变为移动终端的学习方式。现在新生代的家长也更容易接受移动终端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洪恩识字”“益智识字写字板”等儿童识字App中就有动态字体的呈现,运用动态化的字体造型,如字体笔画的重组,一笔一划写出文字,真实物体变化为字体等方式。这样的动态化的字体比起传统的识字方式更容易让儿童理解。传统的识字方式通常是一个文字配以一个相应的事物,这样导致儿童在识字的时候感到枯燥,不利于儿童学习识字。相比纸媒的展示,卡通动态字体有运动轨迹、节奏快慢等,在变化之中体现文字的历史和文字的来源,更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二)卡通化

卡通最早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讽刺幽默的意味。在中国,卡通、卡通电影与动画片的含义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动态字体卡通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儿童识字所需的动态字体的卡通化要更加贴近生活,要偏向直观的形象。儿童偏爱的卡通作品,并不一定受青少年喜爱,这是因为卡通化的作品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并且能够促进儿童对联想能力的发展。儿童喜欢的卡通大都情节简单,场景较为趋于平面化。因此,在设计卡通动态字体的时候,卡通造型也不能过于繁琐,不需要太多的层次和透视。在市场上70%的识字软件呈现的都是二维的卡通,只有30%的识字软件是三维立体或者是玩偶卡通的,元素太多会干扰儿童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儿童识字相关的字体设计需要卡通化来支持,但是更多的是需要符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卡通字体的动态造型。

(三)剧情化

卡通一般都是有剧情的,卡通动态字体的设计也需要剧情支撑,那么就要求在设计卡通动态字体的时候将汉字的字形、字义融入到单个汉字演变时的动态设计之中。例如,在设计“雨”时,能够先出现一朵云,慢慢云朵增加,变成乌云,最后下雨,变成了“雨”字。这样很清晰明了地告诉儿童这是“雨”字的一个简单的形成的过程,让儿童形成连贯的记忆。除了单个汉字的设计以外,一组相关联的汉字运用剧情化的手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识字卡通《巧虎学汉字》中,每一部分学习的文字是有关联的,如说“云风雨土”都是与自然相关的,视频中就将云、风、雨、土四个事物拟人化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故事具有连贯性,也就是剧情化的特征。儿童在故事中学习汉字,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儿童识字所需要的卡通动态字体的时候,除了可以在设计每一个字体从卡通形象演变成汉字时使用剧情化,也能够在同类字或者相似字的组合设计时加入剧情。

(四)多感官化

人类一般都是通过五大感官了解世界,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感官也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的设计融合在一个字体的设计之中。在设计儿童识字所需的卡通动态字体的时候,也能够加入多感官的表现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多方面激发儿童对识字的兴趣。例如,在设计“杯”字时,儿童在视觉上会联想到杯子的形状、杯子的样式,在听觉上可能会想到敲击被子会发出声音等。在设计文字时合理运用多感官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表达文字的特点和意义。人类的五大感官也是能够相互影响的。视觉观看的能够影响听觉、嗅觉、味觉等,比如看到红色就能够联想到炎热、热情,看到墨绿色就能够联想到夏天等等。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不单要有视觉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人类五大感官的特性,将文字的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儿童。

(五)字形与字义相联系

设计卡通动态字体时,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是对儿童识字具有很大的帮助的。字形指的是字的形体,字义指的是字的意义。汉字一开始只有一种意义,是本义,后来由本义衍生开来的就叫引申义。在古代就已经有从字形上去把握字的意思的先例。《周礼》中提到:“古者八岁入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也就是说远在周朝就已经有人懂得从汉字的形状结构来分析汉字,从而把握字的意思,并且展开教学。在“百度汉语”这一款App中,为了介绍常用的文字,在每一个基础文字后都有一个“字源传说”的栏目。这个部分介绍了每一个字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同时配有一些静态的卡通文字和图形的变化,在变化之中将字的形状和字的意义相结合。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文字字形与卡通形象相结合,文字字义和动态表现形式相结合,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卡通动态字体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建立起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完整的联系。

三、结语

卡通动态字体已经是未来儿童学习识字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为儿童识字所设计的卡通动态字体,要从儿童的角度考虑,分析儿童的审美标准,符合儿童最基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助于儿童识字学习的卡通动态字体。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吕杰.浅谈动态字体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互动表现[J].艺术科技,2015(8).

[3]商毅.动态字体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J].包装工程,2016(11).

第5篇:儿童识字教育范文

(一)蒙学书法教育的职能主要是服务于科举

科举制度诞生后,整个社会的文人蜂拥挤向科举,力争入仕,蒙学教育也在这种背景刺激之下得到发展与普及。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唐代科举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新唐书•选举志》)可以证明。蒙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士人将来参加科举打好最早的基础,甚至一些蒙学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直接为科举的。正是这样互相衔接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之下,蒙学教育的出现、发展、兴盛,无不打上了科举的烙印。唐代参加科举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生徒”,一为“乡贡”。“乡贡”中以私学出身的人居多,在唐代所选的士中,占有很大比例。这恰恰说明出身“乡贡”的士子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包含了蒙学阶段教育的部分,而当中也必然有学习书法的经历。

(二)蒙学教育中的书法教材以识字、习字为主要内容

唐代蒙学课程由于传统儒学的影响,教育的主要内容仍是学经,如《孝经》既是“童子科”的考试内容之一,也是国子监中的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共同课程。唐玄宗时期,明令老百姓须读《孝经》。这些做法自然而然会对当时的蒙学教育内容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教育内容还包括了识字、史学、诗赋文章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由于书法在官学和科举中地位特殊,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蒙学教育。唐代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书法教学的论文数量相当多,足以证明这一点。本文在此通过对《千字文》的简述,希望能对唐代蒙学的书法教育现象有个大致了解。《千字文》的来源和编著情况说法不一,现在一般以唐代姚思廉的《梁书》中记载的内容为通行观点:“高祖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主。”[6]《千字文》作为通俗识字教材,在唐代十分流行。《太平广记》卷二零七“僧智永”条载,隋时曾经临摹八百本《千字文》散发于人。《朝野佥载》卷五,并州人毛俊之子四岁被武则天召进宫内试字《千字文》,皆能暗书。《封氏闻见记》卷十还有天宝间进士周逖改编《千字文》一事。另外,据今人高明士考证,在敦煌遗书中,《千字文》的书本多达32种,更有藏华对照本、汉蕃对音本。《唐摭言》卷十记载:“顾蒙,宛陵人,博览经史,慕燕许刀尺亦一时之杰……甲辰淮浙荒乱,避地广州,人不能知,困于旅食,以至书《千字文》授于聋俗,以换斗筲之资。未几,遘疾而终。”[7]1969年在新疆吐鲁番考古工作者清理的一座唐墓中发现了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原风里义学生卜天寿的《论语郑玄注》抄本残卷,该卷后附杂抄部分,就有《千字文》开头五句。这不仅说明了《千字文》是唐代蒙学教育中较普遍的初级识字、习字教材,同时卜天寿抄本残卷的发现也证明了唐代蒙学教育的普及(不仅中原地区相当发达,而且也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学习的内容和教材也基本相同,可见《千字文》波及范围有多广)。

(三)蒙学阶级的习字教学方法和内容主要是围绕执笔、用笔、结构来进行

“楷法遒美”的科举要求直接影响到唐代官学和私学中书法教育的各个层面,蒙学中的书法教学也大都集中在对楷法的诠释上。楷书风格在唐代成熟,为总结汉字的造型规律提供了有效的现实经验。在唐代出现了许多关于楷书的初级习字教学法。如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和《用笔论》。《八诀》讲怎么写笔画,《三十六法》讲怎样结构造型,《用笔论》则专谈笔方法。蔡希悰《法书论》中记载“旭尝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其次变通适怀……其次在纸笔精佳。”[8]张旭强调了学习的次序,即首先是执笔,其次是用笔,再次是结构,最后是变通适怀和纸笔精佳,而前三者正是唐代初级书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唐代蒙学中的书法教学受科举重书等原因的影响,以实用性为主,形成了大量相对成熟的针对蒙学儿童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不少教学思想和方法至今在书法教材中屡见不鲜。

对当代儿童书法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