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第1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学习习惯 质疑 思维 反思 细心 耐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2-02

俄国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而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是众多数学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把检查这一良好的习惯放置在最后,只是随口带一句,好好检查。而如何检查,应该检查什么都没有对学生讲清楚,学生不会检查的方法,久而久之,检查就是一个名词,对于他们来讲没有任何别的意义。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呢?

一、认真检查是一个质疑的过程。

检查就是在核对自己之前的答案正确与否,要对之前的答案存有质疑的态度。在质疑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活络思路,变化角度,用审视的眼光去看问题,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长此下去,对于学习数学会有自己独到的方法,能用独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把思维形成一条线,贯穿到学习中来。

二、认真检查是避免丢题、漏题的最重要的措施。

丢题即丢分,而每次考试过后,总会有一些学生丢掉了题目,更有甚者,是丢掉了一个大的题目,归其原因,学生不会检查,也不检查,一张卷子发下来,从头开始做到最后一题结束,往往考试的时间都很充足,认真、细致地从头开始检查一遍是完全可以的,可是在50人的考场中,真正检查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在玩文具,有的用草纸折飞机,有的干脆把卷子一扣,趴在桌子上等下课……这种情况存在,让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没有认真检查,在答卷过程中因为不会而未做的题目,或者是因为心血来潮跳过的题目就这样丢掉了。而我们在考试前经常这样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要在这道题目上死抠,要先做其他的题目,等所有题目都完成了,再回过头来思考刚刚丢下的题目。”这样的做法没有错,可是如果没有检查,忘记了刚刚丢下的题目,这样就会丢分。在三年级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口算下面各题。(10分)

80÷2= 30×4= 120÷6= 200÷5=

1.7+0.2= 3.4-0.2= 1.58+0.12= 2.4+1.3=

12×3+40= 56÷4-3=

全班50人中有7人丢掉了最后两道口算题。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检查的重要性了。

三、认真检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细心、耐心的品质。

小学生好动,坐不住板凳,当你书写板书过后,转身一看,会有的学生在桌子下面玩,当这种情况出现后,你会很生气,有的时候会发火,惩罚学生,教学效果必定会受影响。而认真检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细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学生在检查的过程中不急不躁,心平气和,用心去审视题目,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不细心,没有耐心,那么检查就是在走过场,敷衍了是,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呢?

一、首先要教给学生认真检查的方法

要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计算方法一样,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关键句、关键词,分清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在检查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些关键字、词,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要求。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拿出笔来计算,而不是看,光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数学中的计算题目需要再计算一遍,核对两次计算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错误,是因为计算顺序的问题,还是因为抄错运算符号或者数字的问题。如果时间充足,可以一道题一道题接着检查,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先检查在做题时有疑问的题目,或者是根据自身情况,如果自己粗心大意,计算准确率不高,可以先检查计算题目……

二、要留给学生认真检查的时间

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后,要检验学生的成果,在考试的过程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检查,看看学生检查的效果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在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老师的监督,让学生把认真检查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认真检查,比如在完成家庭作业后能自查,不是让家长检查后签字。

三、教师要正确对待认真检查的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不能半途而废,心血来潮就培养,没有时间就不要求了,要把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去,无论课上、课下都要做出要求,让学生形成习惯,方便自己的学习。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很受用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吉林教育》2010第6期

第2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习的提升,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以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其真正获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多年来,在长期的养成教育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基于多年的工作实际,把孩子们不好的行为习惯归纳为以下种种:到处制造垃圾,脱下的袜子乱扔,吃剩的果皮乱放,不洗脸,不刷牙,不爱洗澡,不讲卫生。经常发呆,无所事事,爱睡懒觉,四体不勤,懒惰,不干家务,贪吃、挑食、吃独食,吃饭慢,不专心,行为鲁蛮,爱冲动,爱发脾气,爱说谎,驼背,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不知节俭,浪费严重,不懂礼貌,常与父母冲撞顶嘴等等。其实,这些不良习惯就要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改变。能否拥有幸福的人生,能否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家庭家长教育

1.1培养孩子礼貌用语

现代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高尔基说过:“文明礼仪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做父母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处处小心谨慎,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

1.2培养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

孩子以后成长、生活离不开集体生活环境,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伙伴儿进行友好交往,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为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并及时鼓励夸奖他们。同时要求孩子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等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事事,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1.3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致使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生活自立是我们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内容,从小就培养他自己刷牙,自己洗手、擦脸,自己洗澡,养成自己自立的生活习惯。我们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1.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家长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读书,看报纸。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做起,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

2学校教育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他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习惯培养的意义就在于此。

(1)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并持之以恒。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开始训练,不能等到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再去纠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因此,要力争主动,并要有具体要求。例如,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不弄脏桌椅、墙壁不乱丢纸屑,不乱倒剩余饭菜,倒垃圾入箱,见纸屑就拾。在净化学生的心灵上下功夫,由他律转为自律。

(2)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晨间教育活动做起。开展晨间教育活动,早自习用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写关于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让学生心灵深处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3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良好体育行为习惯体现在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的体育意志、积极的准备活动与放松、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自主练习、克服困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团结互助等。良好体育行为习惯体现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的体育意志、积极的准备活动与放松、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自主练习、克服困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团结互助等。

一、室外体育注重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在室外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学规律、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制订执行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功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保证。室外体育课中的活动多,一会儿集合一会儿散开,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活动范围很大,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抓学生的组织纪律,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虽然在室外,但仍然是课堂,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爱公物、懂礼貌等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室外体育注重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同时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在室外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要因人而异,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在学习练习中教师不要吝惜适时的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公正、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评价方法的改变,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室外体育强调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育课体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自己、爱别人、爱器材。在体育课中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 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室外体育可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体育比赛具有无法估量魅力。体育课中我们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并形成基本能力,然后通过比赛的方法,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进取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如接力跑教学中,我们教授学生传接棒方法和技巧。为了更好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学比赛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

第4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

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容易产生一种很主观的教育思路:学习习惯如此重要,教育者要搞清哪些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把它们拎出来,然后着力加以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能上去了。这种思路太一厢情愿了,太粗陋了,学习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学习习惯也不是。

事实上,学习习惯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因为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习惯比较好统一,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习惯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培养。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硬性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习惯最好个性化。有的孩子听讲习惯从头到尾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就只注意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听讲,而喜欢自己看课本,你很难说哪种习惯好,哪种不好。课前预习,对有些孩子(慢热型)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孩子就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而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所谓“培养学习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这样,他们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成了“按我说的做,就能形成好习惯”,这是很独断的,不科学的,多半是不成功的。另外,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学习习惯多指外部可以监控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是否注意听讲了,作业是否完成了,等等。其实更重要的习惯是内部的思维习惯,这个东西比行为习惯更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加以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学习习惯如果停留在外部行为习惯的浅层次,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保证学生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学习“姿态”而已,真正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比如,如果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就会造就书呆子。

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正相反,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问题是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最好采用“超市”式的推介方法。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确实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但要采取“建议”的方式,不下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实践证明该习惯是否适合他本人。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学习习惯,当然可以指出,但同时必须给他推荐替代的办法,不能光批评,一般也不可以硬性改变其习惯。任何学习习惯(无论好坏)的养成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专家说至少需要100天),在培养和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必须耐心。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不但难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促使孩子形成和你对着干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习惯,养成方法也不同。

有老师和我讨论习惯的养成。

小熊老师问:

我最近在读林格的书,其中谈到一点:习惯培养是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幼儿园主要培养动作性习惯,即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中学生主要培养智慧型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心理反应倾向等,比如做事有计划、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您能不能根据您的经验,从实践方面简单谈一谈习惯培养的阶段性。

泥潭老师跟帖说:

王老师认为人走路与说话的习惯更多出自本能,后天只不过是发展了先天的本能,的确是这样。但人的很多别的习惯就和本能离得太远了。比如写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甚至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些更多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基本以先天的本能发展出习惯和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习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遵循的规律可能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后一个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了。

小熊老师和泥潭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必须给习惯分类;笼统谈习惯,研究无法深入,操作起来,也很难成功,因为不同类型的习惯有不同的“养成”方法。我到网上查了查,没什么收获,倒是见到一些“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之类的忽悠。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我试着把学生的习惯分成这样几类:

1.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习惯

3.课业学习习惯(狭义的学习习惯)

4.思维习惯

5.心理习惯(比如情感习惯、自我认知习惯等等)

我把1、2两种习惯看成“硬”习惯、外显的习惯,4、5两种习惯看成“软”习惯、内藏的习惯,而把第3种,看成中间类型的习惯。

这五种习惯都是可以训练的,但是:

第一,越是后面的习惯,对训练主持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前两种习惯谁都能“培养”别人,从第3种开始,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第二,越是后面的习惯,培养时,越应减少强制因素,否则就会失败。

我知道这几种习惯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有交叉的部分,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分法了。欢迎读者批评。

第5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少儿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现行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说理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通过行为习惯课堂教授,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树立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2.奖惩法。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衡量学生的行为,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做得不好的施加惩罚。3.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为榜样,为小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目标、动力和方法。

二、引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必要性

(一)现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缺陷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是站在“长者”或“强者”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教诲或灌输,而很少尊重受教育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目前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主要采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教育方法,个别教育的方法使用得很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个别教育也只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第三,知行相离。“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授及奖励处罚等方式为主。”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校也开始提出注重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学校都未开设这类实践课程。

(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有利于教育者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的缺陷,能够更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社会工作方法有利于教育者兼顾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并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社会工作尊重人的差异性,相信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正是在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忽视个体性差异的缺陷。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

(一)“助人自助”理念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采用的是制度规范的手段,通过推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范,达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并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同的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强调尊重人的潜能,通过调动案主的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培养案主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社工是从调动学生自身的意志和能力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1.个案工作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个案工作具有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注重知识基础等特征。

从个案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到使用个案工作的条件:其一,是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即以某个出现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为教育对象;其二,是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即与某个出现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建立关系。

2.小组工作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出现较普遍的问题时,可以借鉴小组工作方法,通过之前收集的资料,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出现的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小团队,通过团队内部组员分享在学习行为习惯时面临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社区工作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第6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方式 探索

在现代社会,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于幼儿来说,其自身的行为习惯培养非常重要,不仅对幼儿时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幼儿成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要从小开始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让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要相互协作,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幼儿良好环境的建设力度

幼儿由于其自身的年龄比较低,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发育都不是很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主要是依靠教师、家长以及周围的环境,让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受周围环境影响非常深刻,幼儿园要注意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外界的事物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轴,要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幼儿营造一个文明、良好、礼貌的环境氛围,让幼儿能够耳濡目染,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能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幼儿园可以将一些孔融让梨、囊萤映雪等故事制作成卡片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幼儿园教室内,让幼儿能够随时看见,从各种各样非常细小的事物当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1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

在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从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细小事物开始培养。生活本身就是一堂非常大的教育课程,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小开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幼儿自身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习惯能够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园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件对幼儿进行习惯教育,这样能够达到非常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吃饭时,很多幼儿都存在挑食或者是剩饭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明确的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习惯,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这些是不良行为,从而改掉这些坏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加强对这些细小问题的重视力度,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够促使幼儿的健康成长。比如为了改正幼儿剩饭的行为,教师可以通^“光盘”比赛的活动来让幼儿改正自己的剩饭行为,让幼儿将自己的吃饭结果进行展示[1]。对于不挑食或者是没有剩饭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比如给其贴一个笑脸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幼儿将自己的坏习惯逐渐改掉,而且能够培养起自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游戏活动中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单纯的依靠教师来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幼儿不仅很难听得进去,而且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结合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幼儿普遍年龄都比较小,心智发育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特别是游戏。因此,幼儿园要在游戏活动当中逐渐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开展对其自身的行为习惯教育,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园要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些幼儿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能够完全的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2]。比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当中,扮演“小鸡”的幼儿可以在游戏当中增强其自身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让幼儿在游戏当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游戏活动的实施,能够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施路径。

3、凸现家长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

3.1家长的榜样作用

幼儿园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家长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毕竟是有限的,而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占据的重要性,将其自身的榜样作用发挥出来。幼儿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都发育不是很成熟,所以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或者是事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要做好幼儿的榜样,幼儿的所有行为习惯养成都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够促使家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打下重要的基础。

3.2家长的监督作用

幼儿园主要为了保证幼儿在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的最终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这就需要家长将其自身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幼儿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课堂当中,否则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当中,有家长和其他幼儿对其形成良好的监督,其自身的行为习惯就会切实有效的约束,但是一旦回到家之后,很多幼儿就会放松自己的要求,这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非常不利[3]。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要与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家长能够成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监督者,让幼儿在家里的时候,也能够被监督,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对幼儿在家庭当中的表现要及时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两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对幼儿的情况及时了解,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非常希望得到肯定,这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给幼儿一些笑脸或者是星星的奖励,这样能够起到一定的鼓励性作用,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这样做的准确性。幼儿园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良好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幼儿的情况及时掌握和了解。幼儿园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活动让幼儿能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将家长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向东,许凯.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导刊.2010(06)

第7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习惯,数学学习的作用在于锻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感知能力,单纯的知识理论教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相应的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完善的教学应用计划,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良性发展的目的。

一、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个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对整个教学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可以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学习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体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学会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动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不断提升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从当前教学发展需求出发,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相应的培养工作,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工作:

1.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预习开始,通过预习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预习之后,学生会对教师的内容讲解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确学习的重点,并且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配合,降低学习的难度。在预习的支持下,如果教师提问相关的问题,学生会更有勇气回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的路径,积累自学的方法。预习习惯的培养要采用渐进的方式,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在讲解之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采用统一预习的方式进行习惯培养,在相互比较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预习之后,将预习的时间留在课外,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预习,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实现预习习惯培养的目的。

2.培养听课习惯。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和能力。数学学习是一种即时性的,在课堂讲解中如果学生出现了走神、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会影响整个学习质量,如果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那么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要让学生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学习时间。

3.培养复习习惯。在学习完相应的知识点之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复习,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强化学习记忆工作,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在学习后发生急速遗忘。复习习惯的培养是有针对性的,每一个学生都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学习中建立有效的复习方法,对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避免学习之后依然出现问题。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下,各项活动都会变得井井有条。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选.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对策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孙世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第8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方法;策略;养成;教育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期间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也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随便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按照规律和特点专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培养。

(一)规范行为习惯,严格督促检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幼儿不断重复进行各种良好行为.,积累各种良好习惯。在作息、礼貌、卫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等方面,家长应严格管理教育,若不及时提出正确合理的、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纠正及指导,则幼儿就易养成相应的恶习,等恶习养成在进行改正则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抓住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习生活方面应耐心、有效的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家长和幼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有模仿的对象,给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示范,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良行为习惯容易反复出现,教师和家长应该经常进行良好行为的检查并指出不良行为并给予更好的纠正,时常进行改造行为的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常抓不懈,使之良好行为根深蒂固

(二)家庭和幼儿园配合

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合作。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运用奖励机制,强化良好习惯

教师要巧用奖励机制,通过视屏、图片进行教育,告诉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和不良习惯,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让幼儿做好后给予鼓励、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使其持之以恒;用食物来警醒奖励,如笑脸、小红花等加以强化,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更好的深入其生活

二、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

(一)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内容

1.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有了优良的道德习惯,才能拥有其精神财富。

2.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

3.活动习惯

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活动行为方式.

4.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

1.道德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不礼貌,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不遵守纪律,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注意个人安全,不诚实守信,不爱护公共财物,欺弱凌小等。

2.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不按时睡觉,不按时起床,不积极锻炼身体,随地乱丢瓜皮果壳,饭前便后不洗手,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乱花钱等。

3.活动习惯

不良活动习惯:不独立思考问题,比积极参与个性活动等。

4.劳动习惯

不良劳动习惯:不认真做值日,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二)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三)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四)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四、幼儿不良行为的几种矫正措施

(一)纠正不良习惯:习惯不良的幼儿往往有一种不满的态度,周围人际关系混乱。可以从调整不良习惯幼儿与周围小朋友的人际关系开始,让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又玩儿模仿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家长和教师并在其不断夸奖孩子真使孩子更好的进行不良习惯的纠正。惯的幼儿,同时教育全体幼儿与不良行为习惯的小朋友进行活动,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让不良行为的幼儿得到关心,从而更好的矫正其良行为。

(二)坚持培养,训练。坏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行为的矫正更是反反复复。这时我们要做到不急不躁、不气馁,并不断提醒幼儿什么是不良行为,督促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家长和老师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所了解,并给予提醒督促,使幼儿原理不良行为。

(三)及时奖励。在矫正过程中,不能忽视幼儿的闪光点,对良好行为进行及时表扬宣传,这样使幼儿更好的突出自己的良好行为,对于出现不良行为的幼儿,进行及时的制止及批评。

参考文献:

第9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一、几年来,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小学学科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筛选,初步概括了十个创造性学习习惯需要培养。

1. 提问的习惯。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 仔细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创造的基础,瓦特就是在观察壶盖跳动的基础上发明蒸汽机。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来源,据统计一个人知识的90%是来源于观察。

3. 独立钻研,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创造、创新是一种改革现状,打破旧框框的活动,因此需要每一个创造者、创新者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

4. 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不局限和满足于一个答案。当有了一个答案以后,还追求有二个、三个,甚至更多的答案,还追求从别的角度来探讨和否定既成的答案,从而使答案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

5. 联想和想象的习惯。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联想、想象。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

6. 积极讨论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这个习惯,就是要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参与中能养成他们坚持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与人共处、合作的习惯。

7. 广泛吸收多方面信息的习惯。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把各个不同的信息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信息。

8. 评判教师、教材和他人意见的习惯。

9. 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手是脑的老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

10.整理知识,自己归纳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将分散学到的零星的知识,通过归并、删节、提取,整理成一定的序列。这实际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二、由于年龄的局限,小学生的习惯具有:1. 狭隘性――即不全面性。2. 易变性――即不稳定性。3. 盲目性――即无目的性。而小学生习惯的形成,有的是成人有意识教育的影响,有的是自己无意识的本能或模仿,都不是他们从道理上明白其意义而去努力实践形成的。所以,他们形成的习惯没有明显的目的性,只是从感受上觉得满意或烦恼而有意无意地形成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应注重:

1. 注重实践。实践是形成习惯的基础,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习惯不是可以通过讲而能形成的,习惯是要去做、去实践,讲十遍不如做一遍。我们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就要有让学生有实践创造性学习习惯的机会。

2. 注重反复。反复是形成习惯的保证。任何一个习惯都不可能通过一次、二次的实践就能形成的。巴甫洛夫说:“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都是暂时联系的形成。”注重反复就是指要不断地经常地给学生有实践创造性学习习惯的机会。

3. 注重感受。感受是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的自觉性。它如同植物播种后的田间管理,对长得好的苗要施肥,帮助它成长成熟;对稗子杂草要喷洒农药,灭掉它。注意感受,就是对学生实践创造性学习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肯定、鼓励,一次又一次地令学生感到满意,学生就会因此而形成习惯。“惟有成功,才最有实效”对非创造性地学习,也要让学生一次次地感到烦恼,从而让学生形成习惯不以那种方式进行学习。

4. 注重目的。目的提供动力,目的性越强导致的学习行为就越强烈,面对障碍向前推进的倾向越厉害,相应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注重目的就要经常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国内外的形势,结合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向学生讲清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是时代的需要,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量,推动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

5. 注重转移。习惯是可以转移的,小学生刚进学校时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许多习惯,大都是从他们的生活和玩的习惯中转移过来的。所以,注重转移,就是一方面把反映在生活中和玩中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引入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也要把在课堂中通过培养逐渐养成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引导到他们的生活和玩中去,通过转移使其得到巩固和发展,并逐步影响学生形成创造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