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精选(九篇)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第1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七夕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关于的七夕对联大全上联:乞巧;

下联:化生。

上联:双星节;

下联:九华灯。

上联:槎泛海;

下联:鹊填河。

上联:翠梭停织;

下联:银汉横秋。

上联:五夜照天汉;

下联:双星会女牛。

上联:桥填闻噪鹊;

下联:河渡眷牵牛。

上联:郭公果膺寿考;

下联:杨妃私语长生。

上联:天街夜永双星会;

下联:云汉秋高半月明。

上联:晨起曝衣凭小阁;

下联:宵来设果拜中庭。

上联:云汉秋高,凉生七夕;

下联:天街夜永,光耀双星。

上联:好语到来,云軿星驾;

下联:巧思乞到,瓜果几筵。

第2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何时,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凡夫俗子与天仙美女成婚匹配,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巧合,并且充满着神奇的怪诞色彩。正是这个巧合,奠定了创作的基石,形成了文章的主干,建构了故事的大厦。

巧合,离不开生活。文章首先是以牛郎的现实遭遇和幻想中织女的处境遭遇来结构巧合的,一开篇就体现了民间文学“常带神话般幻想情节”的特点。现实世界中的牛郎,因兄嫂虐待只好与牛为伴,盖房野居在重重叠叠的峰岭间,靠打柴为生,过艰难日子;而神仙世界的织女,又因织得一手好彩锦而囚守机房,夜以继日地“织在梭上”,劳累无自由如坐监狱,煞是难熬。牛郎和织女,一个在红尘,一个在仙界,有着天壤之别,可两人的处境遭遇却又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一个巧合。为什么“如父”的长兄要伙同嫂子虐待牛郎?为什么织造云锦手艺超群还要倍受其累?却原来两者均有其生活事实的根据所在。牛郎因兄嫂要独占父亲留下的财产,故受其穷;织女因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故受其苦。这种“设一个大前提,再来一个小前提”的逻辑式的简单巧合,便把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的生活情形巧妙地升华到文学创作的艺术世界,从而拉开了故事的舞台序幕。

巧合是生活的偶然性在艺术上的表现。《牛郎织女》利用生活的偶然性曲折地表现了生活的必然性,使读者甚至不觉得这是巧合。当仙界中的仙女们暗走相告、互相知会,将打算来人间一游的时候,王母娘娘因多喝了点“千年酿的葡萄酒”,正靠在宝座上“打瞌睡”,这可不是巧了。“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天庭,一时之间,“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她们来到人间,就在清澈的湖水里洗起澡来,真个痛快;可织女因“想多玩一会儿”,竟“没想到就落在后边”,以至与牛郎相遇,这又是一个巧。在这里,仙女们来人间旅游、织女能够与牛郎相见,这偶然的巧合中无不包含着生活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因素,它巧得自然而又和谐,合得无形且又真实。为什么王母娘娘偏偏要喝醉“千年葡萄酒”?巧哩;为什么织女洗澡恰恰要落在后面?巧哩;为什么牛郎受“老牛”的秘方指点,情景竟会果如其然?巧哩。这种带连珠炮式的复杂巧合,涂厚了神话的奇丽色彩,为文章立了整本,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向前发展。

巧合实在是一种有充分表现力的技巧。《牛郎织女》运用的巧合不仅能使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也能满足读者欣赏的需要,产生联想、回味的艺术空间。织女在人间与牛郎做夫妻一事,后来被仙界的天兵天将察知,王母娘娘大怒,亲临下界捉拿织女。至此,故事情节发生急转,王母娘娘的这一举动,犹如在一泓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一枚炸弹,惊心动魄,但文章却以轻松的笔触处之,“可巧牛郎不在家(在地里干活)”,这也太巧了,这个巧避免了牛郎用锄头、镰刀或扁担大战王母娘娘的场面。王母娘娘的对手,仅是一个小男孩,不堪一击,“一推”便“倒了”,这就给情节造成一波过后,二波将起的气势;牛郎闻讯赶来,正无计可施,忽然想起“老牛”的临终嘱咐,忙披上牛皮跑出屋门,竟然也会飞起来,这是一巧,是一个怪诞的巧,这个巧预示人们,在半天云中将发生一场空战。牛郎挈携儿女在空中穿云掠雾,看看将要追上,却被王母娘娘“拔玉簪儿一画”,顿时出现一条“很宽”“波浪极大”的河,把牛郎阻住,这又是一巧;当人们都不免要为牛郎叹息之余,王母娘娘却又允许织女每年七月七日与他见面一次,这又是一个巧合。这里一连串用了四个巧合,使故事情节波浪起伏,从而产生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魔力。

第3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宋]张先《菩萨蛮·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因为时间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所以又名“七月七”,在甘肃陇南一带也称之为“娘娘节”。七夕作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少有的以女性为中心的节日之一。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牛郎和织女本是天上的两颗星星,牛郎星本名牵牛,又称河鼓,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这两颗位于银河两侧的亮星,在上古时期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并成为上古人们确定季节的标志星。根据《夏小正》的记载,上古七月的傍晚之时,织女星就会出现在正东方向。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来确定七月的到来。这时的文字记载还只是纯粹的天文星象记录。《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时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尚未被人格化。在当时人的思想里,织女虽然具有“织女”之名,但却是不能从事实际治丝织布的织女;而牵牛,也仅仅是一只不能拉车的神牛而已。

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在民间流行的择日数术书中出现了“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的说法。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何谓“不果”?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不果,即不能成为事实。此时的牵牛、织女尽管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有男女之别,但他们毕竟还是天上的星辰,要结为夫妻,那是不可能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七十六正壹记祠星:“牵牛,可祠及行,吉。不可杀牛。”还是将其作为牵牛星祠祭。故,“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是一句比喻的话,比喻那些事与愿违的选择。

《史记·天官书》说“牵牛为牺牲”,即供祭祀用的纯色牛;又说“织女,天女孙也”,即织女事天帝的孙女。汉甘公石申著《星经》卷下:“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天女主瓜果丝帛,收藏珍宝。”亦即是说,至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牵牛还是祭祀用的神牛,织女则是“主瓜果丝帛,收藏珍宝”的女神。

东汉班固(公元32—公元92年)《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唐李善注:“汉宫阙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可见 到了东汉前期,才有牵牛织女人格化的迹象。此时的牵牛已经不再是祭祀的纯色牛,而是同织女隔着天河(云汉)遥遥相对的牧童。但是还没有说他们之间有恋情。

最早描写牵牛织女爱情的文献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作者不详,从五言诗成立的时代,可推测《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1973年,四川郫县竹瓦乡出土的东汉墓石棺盖相对刻着牛郎织女画像:牛郎头戴三角冠,身着广袖长服,束带,左手抬举,右手牵牛,扬蹄飞奔。右方织女,头挽双髻,身着广袖长袍,体态轻盈,左手平举,右手执梭(或云绕线板),凝视对方。他俩之间留一空隙,似象征银河,遥遥相望。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章,得到了考古资料印证。

西晋之前,民间传说,牵牛织女尚无七夕渡河之说。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年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咸也)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注引《竹林七贤论》曰:“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灿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

《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可见,西晋以前旧俗,以七月七日为曝经书及衣裳之日。晋人伪撰的《列仙传》《神仙传》《汉武帝内传》,又以此日为神仙下降之日。

晋人始以七月七日咏织女。西晋初在傅玄《拟〈天问〉》中有“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话,不但让牵牛织女相会,而且将相会时间定在七月七日。

与傅玄同时的周处《风土记》不但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而且首次出现“使鹊为桥”,同时记载了民间七夕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神、乞愿的习俗。

《风土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时广记》引)“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乞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初学记》,《太平御览》引)

晋张华《博物志》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在海上航行了很久,前十多天还可以看见天上的日月星辰,后来“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后来这个航海人到了一个“有城郭状,屋舍甚严”的地方,“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问他“何由至此”,此人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何地,牵牛人教他回去问成都卖卜人严君平。后来,他去成都,问严君平,才知道他到了天河。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二引《荆楚岁时记》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支)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榰(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唐代赵麟的《因话录》和北宋严有翼所编著的《艺苑雌黄》,都认为支机石就在成都的严真观中,是汉代严君平所留下来的。据说,今天安放在成都文化公园里那块高约数尺的“支机石”就是这么来的。姑妄听之!

南朝梁吴均撰《续齐谐记·七夕牵牛》:“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梁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至此,牛郎织女神话遂成型。

随着七夕节日的固定,这个故事的版本也就多了起来。早期的版本就有《荆楚岁时记》转引道书所说的,牛郎迎娶织女时,借天帝二万钱下聘礼,久而不还,于是牛郎被天帝驱自“营室”,罚作苦工。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婚嫁的一些习俗,即男方要给女方送金额较大的聘礼。民众把当时男女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婚姻障碍折射到天庭,进而演化出牛郎织女的悲剧故事来。

人民不满意文献上记载的牛郎织女故事,近代民间又流传出另一种牛郎织女故事:据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是凡间的一个贫苦孤儿,常受哥嫂虐待,后来哥嫂分给他一头老牛,就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立门户。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有一天,织女偕同众仙女下凡,在清澈的湖中洗澡嬉戏,牛郎听从老牛的计谋,突然从湖边芦苇中跑出来偷走了织女的衣裳。其他的仙女们都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只剩下了丢了衣裳的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嫁给了牛郎。婚后,两人男耕女织,相敬如宾,过起了幸福的生活。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危急的时候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埋葬了老牛。后来仙女们私自下凡以及牛郎织女成亲的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了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挑着两个孩子追上去。眼看牛郎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 拔下头上的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出现了一道波浪滔天的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被他们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就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也是经过人民选择,最终定型的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第4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能复述一到七自然段的故事。

2.品读文字,模仿第二自然段进行迁移说话。

3.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想象和品读,领悟这个民间故事中所传承的好人有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勇于追求幸福等老百姓的精神诉求与思想,提升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民间故事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存在,它和学生喜欢的童话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情节,但流传更为久远,语言更为通俗。它源于生活,集中反映了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强烈愿望和精神诉求,且大部分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教学民间故事,应该尊重文本体裁特点,引领学生从探寻民间故事特有的审美价值入手,与生活接壤,描摹生活的具体样态,让学生在朴素的文字中,辩证地认识幸福,追寻幸福。

【教学片段】

一、查预习,理梗概

片段一:

师:首先检查一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语句,学生根据语境填写生字词)

①牛郎是个孤儿,哥哥待他不好,吃的是剩饭,住的是。

②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指点下,他与织女结合了,日子过得很。老牛临死前让牛郎把皮留下,碰到紧急的事就披上。

③王母牛郎不在来抓织女,织女一边一边让孩子去找牛郎。牛郎被波涛的天河拦住了去路。

④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相会。

师:这几句话正好就是故事的大致内容,但略显繁琐。老师有个好办法,叫成语概括法。我们不妨试试。

师:大家先看第一句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呢?

生:孤苦伶仃。

师:对于其他三句,你想到了什么恰当的四字词语了吗?

生:喜结良缘、棒打鸳鸯、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师:有了这些四字词语,概括起来就方便多了。

(出示填空)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后来王母,他们只能,在每年七夕。

(生齐读)孤苦伶仃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喜结良缘,后来王母娘娘棒打鸳鸯,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在每年七夕鹊桥相会。

师:瞧,成语作为祖国语言中的一朵奇葩,有着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情节,咱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借助成语,往往能事半功倍,大家以后不妨试试。

[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高年级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成语概括法,借助成语浓缩而又丰富的内涵,帮助学生把心中模糊的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片段二:

师:看主要情节,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人间,一个是天上。这人间与天上的故事,课文中有一个明显的句子把它们分成了两部分,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相机出示词语“再说”)

师:“再说”这个词看着很平常,其实很奇妙,它表示接下去谈论或意思更进一层。因此常常作为不同内容的分水岭。阅读时关注这样的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层次,是个非常好用的阅读技巧呢!

[评析]小学阶段的概括能力,包括理清篇章内部的关系。小词语,大乾坤,许多连词恰恰隐含着段落或层次间情感的变奏、逻辑意义的转折。该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关注连词,厘清层次,学会了分解内容层次。

二、品故事,悟内涵

片段一:

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早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诗篇记录,(出示《诗经・小雅・大东》片段)所以说这个故事被人们口耳相传,至少有2000多年了。

师:它到底有什么魅力,能一直流传到现在呢?

师:老师特意阅读了很多资料,有位学者的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出示:民间传说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用叙事的话语满足了老百姓对理想与愿望的表达。)

生:就是说,好的民间故事里说出了老百姓的理想和心声。

师:那就让我们品读牛郎织女在人间的故事,走进老百姓的现实与理想。

[评析]这个民间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本身蕴含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出示《诗经》片段,链接悠久的历史,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产生探究的冲动,把目光直接锁定到对文本主旨的探寻上。

(一)对比质疑:幸福意外降临――牛郎的苦与甜

1.现实――牛郎生活之孤苦

师:牛郎和织女,他们谁是老百姓的代表呢?板书:牛郎。找一找,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牛郎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生:苦

(师出示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圈画,牛郎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吃的、穿的、劳动。

师:吃、穿、劳作,透过高度浓缩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牛郎怎样的生活画面呢?请选择一个情景说一说。

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牛郎的凄惨生活。(略)

师:透过简洁的文字,我们看到了牛郎的生活,真是比苦瓜还苦啊!(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牛郎就是那时候底层老百姓的缩影。读着这段文字,我们想到了哪些描写百姓被剥削被压迫的诗句呢?

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理想――幸福生活之和美

师:如果说,牛郎的生活是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缩影,那么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无疑是人们心中理想的化身,那就是织女。请默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织女是个怎样的姑娘。

生:高贵、美丽、善良、心灵手巧

师:看来,织女不仅是外表美的化身,还是心灵美的化身。这就是老百姓心中对美的诠释。(板书:美)

师:理想之美,还美在生活!课文五、六自然段描写了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找一找,他们的生活美好在哪里?

生:“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我知道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许多家庭都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但是从文中的这句话中,我知道牛郎织女是彼此相知的。

师:知道得真多,这就叫“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很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我从这句画中看到了幸福的味道。

师:这里藏着哪些幸福的画面?能用成语说说吗?

生:男耕女织、

儿女绕膝、相濡以沫

师: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幸福啊,咱们来读读他们刚才说的这些词。(生齐读)

师:男耕女织,仅仅是你耕田来我织布吗?

生:男耕女织还是你挑水来我浇园。

生:你放牛来我喂鸡。

师:男耕女织说的是一份长久的幸福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共同经营啊!夫妻恩爱苦也甜,这一家子的生活真是幸福美满、和和美美。(板书:和)

[评析]通过前后的比照,了解古代底层百姓穷苦、被压迫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理想诉求,在对比中产生质疑,进一步浓厚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男耕女织”不是一个对生活场景的简单描述,而是古代老百姓心目中幸福的代名词,是“和美生活”的具体表现。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句式训练,信手拈来地帮助学生解读了这一文化现象。

(二)入境破译,追寻幸福的密码

师:生活的和、美就是咱们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境界啊!牛郎和织女,一个是卑微的放牛郎,一个是高贵的天仙,现实与理想悬殊太大了?又该如何去追寻这份幸福呢?(出示阅读要求)

牛郎为什么能娶上织女,过上幸福的生活?研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多方面原因,在相关语段旁边用一两个词语归纳原因,注意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不因为找到一点简单的答案就浅尝辄止。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建议先说原因,再说课文中的依据。因为牛郎,所以。

汇报一:幸福密码之勤劳善良

生:因为牛郎勤劳善良,所以获得了幸福。我们的根据在第六自然段“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

师:说得好。织女身为高贵的天仙,嫁给一个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放牛郎意味着什么?还可能有什么后果?

生:贫穷、劳苦、卑微、惩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师:荣华富贵是吸引人的,但人的勤劳善良、人的美好品格更是无价的。多么了不起的选择,多么勇敢的织女啊!(板书:勤劳善良,指名读这句话)

汇报二:幸福密码之勇于追寻

生:我们组认为牛郎获得幸福,还离不开他的善于把握机会。根据在第三、四自然段。老牛叮嘱牛郎别错过机会,牛郎相信了,为此还不辞劳苦,翻过了一座大山。

师:看老牛是怎么帮助牛郎的?(出示第三自然段)老牛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老牛的话。

师:其中哪句话尤其要郑重其事?你再读读!(生读“可别错过这个机会呀!”)

师:这真是天赐良机!可是牛郎怎么敢相信这么美的事儿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呢?出发前,他一定想了很多?他会想什么呢?(出示:。我要去,我一定要去!)

生:这真是天赐良机,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幸福。我要去,我一定要去!

师:无论生活有多苦,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定要去!

师:于是第二天黄昏,就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一段美好的姻缘。

师:看来,再大的机会,如果不勇敢地去追求,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像牛郎那样,把握机会,勇敢追寻。(板书:勇于追寻)

汇报三:幸福密码之甘于付出

师:千里姻缘一线牵,老牛的功劳不止这一处,在“天上的故事”中也有一处老牛的深情叮嘱?(指名学生读)

师:辛苦了一辈子,临死还把皮献了出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牛真是牛郎生命中的贵人啊!他为什么对牛郎如此忠实呢?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第二自然段。

师:(出示第二自然段)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段落。默读,用“/”分成两层。这两层分别写了什么,请选择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很显然,这是由两个总分语段构成的段落,先说清一层意思再说另一层,层次非常清楚。

生:第一层是“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第二层是“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

师:其实这一段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无直接关联,那么能否只取这两句话简单交代一下呢?

生:不能。老牛的无私付出是建立在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意上的,这段话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究竟有多好,怎么能去掉呢?

师:“牛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为牛郎的付出是百分之百的,心甘情愿的,才换来了老牛百分之百的情义,这就叫“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就叫“好人自有好报”。

师: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不就是这样吗?牛郎与老牛相处的故事让你想到了自己和谁的故事,能不能也像这样分两层清清楚楚地写一段呢?

学生模仿第二段进行课内练笔。(指名学生展示。)

[评析]先分解再融合,引导学生直接引用文本语言概括语段内容,使学生在分析中清晰地感知总分、并列的构段方式的表达效果,通过随堂练说,轻松习得语言的表达技巧。

(三)欣赏比照,幸福的草根模样

师:课文读到这儿,我们发现,牛郎有老牛相助,是因为他――甘于付出;他能在树林结识织女,是因为他――勇于追寻;他能赢得织女垂青,喜结良缘,是因为他――勤劳善良。你们看,他终于敲开了幸福之门。(师生欣赏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师:就这样,牛郎织女有了自己的家,一个勤劳节俭、幸福和美的小家。难怪宋代词人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师:(指板书,小结)不管生活多么坎坷,咱们的老百姓始终相信,只要甘于付出、勇于追寻、勤劳善良,就一定能过上幸福和美的生活。民间故事就是这样,写百姓的生活、写百姓的渴望,写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怀着这份对幸福的守望,一起来读这一段,深情地祝福他们吧!(学生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评析]首先让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再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最后由个人代表小组陈词,在研读中发现,在碰撞中启示,在汇报中展示,破译牛郎追寻幸福的密码,深入体会老百姓朴素的幸福观和向上生活的追求姿态。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发现的幸福密码还有很多。

三、知波折,设悬念

师:如果日子一直这么一成不变,就不是真正的生活了,牛郎织女后来遭遇了哪些波折?

生:老牛的老去、王母的棒打鸳鸯

第5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第6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我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乃至

成为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钟爱题材之一,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并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众所周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起始于先秦时代,到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按照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社会理想来完善这段传说,情节形式不断丰富,内容更多的增加个人色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体现出了民间故事传说时空的广泛性、内涵的多重性及其结构的开放性。

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社会,牛郎织女体现着男耕女织的的生产方式,牛郎负责“耕”,女负责“织”,而牛则是耕作的协作“工具”,这是古代小农经济的耕作特点,也是古代社会家庭的分工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告别了了小农经济,向社会经济招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男耕”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我们骨子里的那种传统观念根本就无法彻底消除。当今社会,男人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占据经济收入的主要地位 ,无论社会怎么在进步,科技怎么在发达,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需要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改变,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我们的呼声,口号一浪比一浪高,但是真正能够落实改变的真正的又有几个呢,男女平等的呼声口号从未停止过,然而,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正在逐步退化。

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牛郎织女的美满结合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我看来,牛郎和织女各自代表着我们国古代勤劳的男性女性,他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自给自足,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精神。男耕女织的生产合作方式,牛郎和织女通过一起努力,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牛郎靠辛苦的劳作来挣钱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这也是千百万农民的生活方式。织女则是在家养蚕纺织,代表着古代勤劳女性。用他们勤劳刻苦,踏实肯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构建美好生活,并孕育一儿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极其愿望,人们借助牛郎织女来达成他们心里的强烈愿望,把自己的美好向往加到牛郎织女的传说里。

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天庭制度造成了俩人的分离,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在和姐妹们下凡的途中和牛郎相爱了。显而易见,两人的地位悬殊,怎么可能得到祝福。织女是天帝之女,财富,地位,容貌都堪称上流;而牛郎则是民间一穷二白的贫穷小子,地位金钱势力一无所有,这根本得不到别人的赞同,这样的婚姻在别人眼里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王母天帝知道后,极力阻止,拆散他们,导致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厮守,妻离子散,痛不欲生。但是,牛郎为了追求爱情,冲破重重阻力,在带着儿女就要追到织女的时候,却被王母用一玉簪隔成了一道银河,从此,每年七夕只能在鹊桥边见一次面。这个传说体现出了到时封建社会制度,“父母之言,媒妁之命”是古代女子出嫁的命运,自己没有追逐爱情的权利,只能听从家族的安排,失去人身自由。在婚姻面前,只有门当户对,没有自由与爱情,王母以一个古代封建家长的态度出现在相爱的两个人的面前,一只玉簪就轻易的摧毁了他们的爱情。但是他们是坚强的,就算有人阻止,不被人祝福,他们还是要力争为自己争取机会,追求爱情与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尽管不能天天见面,但是每年的七夕是他们全家的幸福之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倾注了从古至今多少人的愿望理想,封建礼教摧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只能将这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放到自己所喜爱的故事里。体现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民间传说源于人们的口头,他们同情牛郎织女,不想以痛苦凄惨的结局收尾,因此,他们决定把每年七夕定为牛郎织女鹊桥相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民族文化就此传承下去,七夕已经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七夕是牛郎织女见面之日,由此,七夕演变成当今的情人节,相爱到人在这天浪漫约会,吃情人大餐,感受这爱的气氛。这已经是一种风气习惯了。每年的七夕,天河山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纷纷来到这里,来感受这对有情人的的爱情,中国民俗协会已经将天河山命名为“七夕文化基地”,加强了对七夕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七夕节已经广为流传了上千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懈怠它。我们不仅仅要把七夕节看成一个节日,一个纪念爱情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把七夕节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要曲解它的真正意义。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让它源远流长,而不是盲目崇洋,追捧外国文化,忽略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到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第7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介绍中国有个地方,叫郧西!郧西有条河,叫天河!郧西天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重合,有很多的七夕文化资源,在郧西能找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里的地形原貌,留存了许多的古迹和传说都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吻合,郧西天河地域独特的天象及地理环境、蕴涵的人文资源、古老的史话诗词传说、淳朴的民间风俗习惯等七夕文化地源资源渊厚博广。

天河地域的观象: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郧西地处中西部接合的湖北西北山区,背靠秦岭,脚踏汉水,境内有汉水和天河并交汇,与文献书中对“银河”的解释相吻合。星象图上,在由北至南的银河系西边是织女星,东边是牛郎星,而郧西天河西边是美女河(也叫麦裕河)、仙河、归仙河、银河,天河的东面是杨家河,这些河名和走向与天上的银河及牛郎、织女二星遥遥相对,正巧与天象对称。一边是美女仙人,一边是本土俗夫,这就好比一个是天上的仙女,一个是地下的牛郎,他们隔天河相望,诉说着亘古不褪色的爱情故事。

自然地貌的成像:天河临汉水,郧西是世界上唯一的汉水连天河之地,郧西天河,人们视其为天上银河,在郧西境内有许多自然地貌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相互印证的景观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如:“牛郎庙遗址”、“娘娘山”“牛郎山”和“织女山”等自然地貌景观。而在郧西天河悬鼓观和天池庵却恰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和对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

郧西县是牛郎织女的故乡,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20xx年,郧西县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中国“七夕文化之乡”。通过举办“七夕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极大提升了郧西乃至十堰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郧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8月23日大型情歌晚会是此次节庆活动的“重头戏”,由主题活动和集体婚礼两大部分组成。8月23日晚,郧西天河文体广场宾朋满座,群星灿烂。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真情放歌,情定天河”大型情歌晚会隆重举行,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视听盛宴。

郧西七夕文化节活动20xx郧西七夕文化节时间:20xx年7月27日—8月2日

第8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七夕情人节典故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年轻的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人们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古代时,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七夕巧果的做法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七夕巧果的意义一方面取自“巧”与“桥”的谐音,寓意着七月七吃巧果,牛郎织女就能在鹊桥相会;另一方面,也是女子借“巧”字乞巧、讨巧之意,希望上天能够赐给她们一双巧手。

第9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范文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