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第1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迢迢牵牛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必修一的第17课。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很能代表《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格。本诗借牛郎和织女相思而不得团聚的哀怨,表达对东汉末年社会观念和社会环境对百姓所造成伤害的委婉控诉。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深入挖掘并体悟诗歌情感的成因,训练“旧瓶装新酒”“缘事而发”的写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挖掘并体悟情感的成因;训练写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品读诗歌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运用多媒体、插图创设情境,请学生讲述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接着,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对诗歌情感的成因进行挖掘,训练“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思维。

【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时】

2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学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流传非常久远的故事,历代文人都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

有词还有电影。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来重温一下这个浪漫的爱情

故事……

2.在同学们演说故事的基础上,老师补充牛郎织女的文学掌故,先有先人对星宿命名,后有神话,而后有传说。从《诗经・小雅・大东》到西汉《汉宫阙疏》无情节的记载,再到东汉的《迢迢牵牛星》。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一)读诗歌,品故事

1.齐读诗歌,然后自读,用诗句回答幻灯片上的问题。

本诗的主体?(皎皎河汉女)

主体在做什么?(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做得怎么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为什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主题:夫妻咫尺天涯,无法团圆的悲苦。

2.谁能将织女的这种悲苦泣涕朗诵出来?(学生个人朗诵,教师点评,再教师范诵)

(二)深入探究

设问:牛郎星和织女星到了《迢迢牵牛星》就有了故事,有了情节。可是东汉文人为什么要将故事编成这个样子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系吗?

明确:东汉末年,大一统帝国分崩瓦解,豪杰并起,混战连年,百姓流离失所;传统的婚姻门第观念使有情人难成眷属(联系《孔雀东南飞》)。

三、比较鉴赏,启发思维

1.幻灯投影秦观《鹊桥仙》,赏析并设问:《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相比,就立意上来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明确:这两首诗词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迢迢牵牛星》是悲苦哀怨的,而《鹊桥仙》是积极坚强乐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出词人对爱情的珍视和坚守,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秦观的爱情观更有高度,更有指导意义。

2.写作引导:由这两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题材,我们可以根据现实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加以改编和利用。这种写法叫“旧瓶装新酒”或“故事新编”。

3.投影欣赏我省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

四、写法迁移,自主创作

1.思考交流:如果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让你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会怎么构思?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发言交流)

2.作业: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打开思路,结合社会现实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学生作文附后)

五、总结

《古诗十九首》里的古典诗歌,都比较通俗,比较容易上口,很好读。建议同学们把十九首诗歌找出来读读。但读文学作品,应着眼于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将“品―悟―写”三者结合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将作品往深处挖掘,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素养;积极动笔创作,增强我们作文的生命力。

第二学时:

学生习作点评。

附:学生优秀习作

牛郎织女的今世缘

高一(3)班 陈施敏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唉”织女轻蹙眉,微摇头,移出琉璃榻,叹道:“现在天国大兴工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听说人间还好,何不下凡一游?”打好了如意算盘,擦了擦被废气熏出的涕泪,翩翩而去。

可是由于劳累,飞了没多久,头一晕,便失去重心,从高空直坠下来,掉进了牛郎家的牛奶池里洗了个牛奶浴。都说女孩子出浴时是最迷人的,可织女的小样别提有多狼狈了,把农庄里一人数牛吓得够呛。

那人就是牛郎。这小子经过无数的摔打跌爬,总算有了点成绩。可是命运老爷见不得他功成名就,硬是把他经营得火红的牛奶加工一条龙给搞砸了。咋搞的?很简单,就是往牛奶里加了点三聚氰胺,再把牛奶售给“三鹿”公司加工成奶粉,营销全国各地。可命运老爷下手狠了点,以致牛郎债台高筑,每天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天天没事干就去挤牛奶,牛奶把牛奶池都装满了,他就去跟老奶牛聊天。老奶牛告诉他:“你别愁,你的Mr Right将要到来,一切会好的。”于是,牛郎天天拿着小板凳,坐在屋里等命中人,躲避债主。

牛郎回过神,大喝一声:“你是谁?你以为这是卖广告啊?难道‘樱雪’公司找你拍牛奶浴广告吗?!”

织女抹了抹脸上的牛奶,弹了弹头上的奶滴,没好气地说:“你说什么?拍什么广告?”说话间,已恢复当初亮丽而淑婉的模样,牛郎被惊艳了一番。好歹牛郎也是一代美貌胜潘安,两人在几秒之内沦陷,坠入了情网。

牛郎向织女说清了现况,怕养不起她。织女摆摆手,说:“我会让你东山再起的!”

织女说到做到,靠着标致的模样,参加了选美大赛,连晋数级,登上了冠军宝座。接着电影公司、电视剧导演、著名明星公司纷纷向她伸来橄榄枝,当粉丝问她的保养秘诀时,织女微笑:“因为我喝牛郎家的牛奶,所以我长这么美。”

霎时,牛郎家的牛奶销量大增,牛郎不仅还了巨债,分公司还一开再开。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家刚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看见了织女俏丽的模样,于是,立即遣天兵天将织女抓了回去。

牛郎那个悔呀!因为天天处理公司的业务把织女给忽略了,让王母有机可乘。牛郎决定暂停业务,把织女抢回来。

王母娘娘看见牛郎追上来了,就取下银簪,在天际划出了一条银河。牛郎哈哈笑:“你土不土啊!多少年了,你还用这招?翟志刚同志,麻烦你加快点速度。看!那就是织女,漂亮吧?能否抱得美人归,就全靠你了。”翟志刚点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在王母娘娘的惊叫声中,牛郎与织女搭着火箭回到地球。

后来,王母娘娘不想后世人说她没有用,就遣人做了两个玻璃人像,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命名为牛郎织女星……

教师点评:

此篇习作读来天马行空,诙谐搞笑,虽然有点无厘头,但又充分显示了小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力和作文的想象能力。将牛郎和当今的牛奶行业联系起来,将织女与当今的选美风拉上关系,可谓是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搞笑之余,那种隐隐的现实批判力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反思】

第2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正确思考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在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创设精妙的开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为此,语文课教师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课文基调,设计相应的精美文学导语。优美的导语能够烘托氛围,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中去。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语的:

同学们,我们把冬天比作一位历尽严寒、饱经风霜的冬妈妈。冬妈妈经过一冬的孕育,终于苦尽甘来,生产了一位美丽俊俏的春姑娘。这位春姑娘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赞她,颂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大家所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又与春媲美,和春共存。

这段课前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般的境界和美好的春光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激发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疑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因,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支架,而展开想象则是实现知识转化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提问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可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着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又细想,不这样简单,于是他们翻书,讨论得出: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呢?有个学生的回答是: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对名字的思索引出深刻主题挖掘。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多创设问题的素材,可将其设置成课堂提问、阅读提纲、思考题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气氛中学习。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领悟课文情感

首先,演绎课文角色,增加情感投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参与。教师若能在学习某些对话或课文中的某一细节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增加投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把扮演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不仅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课文知识。

其次,采取对比方法,促进深度感悟。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当学生理解了诗的三、四小节中诗人想象天街上牛郎织女自由美满的生活情景时,教师引言:“我小时候,在夏日的晚上,常常围着大人们坐在皎洁的月光下,看着头顶上那白茫茫的天河,听大人们讲那牛郎织女的神奇故事。勤劳的小伙子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天上下凡的美丽的织女组成了家庭。织女在家织布,牛郎外出耕田,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可好景不长……”。后面情节请学生讲下去。当学生沉醉于故事情节中时,不失时机地问: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生活一样吗?学生回答是:诗中牛郎织女自由美满,传说中牛郎织女倍受相思之苦。诗人为什么大胆改造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结合当时背景,学生自然理解诗歌的主题:诗人是用天上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合理引入教学手段,拓宽学习天地

首先,运用现代手段,触动学生感官。随着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语文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或可以锤练语言描绘情境,或可以播入音乐渲染情境,或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方法不一而足,但目的只有一个: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以体味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如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电视机,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会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之后可以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了对课文的感知。

其次,融入生活气息,感受学习喜悦。结合教学内容,举办语文活动课,使学生进入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由此喜欢语文课。

第3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一、比照联系,分析特点异同

在小学教学中,比照联系,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两篇课文对照,更深刻理解课文内涵。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课文《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们就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课文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我在讲这一课时就引入《狼和小羊》跟《狐狸和乌鸦》对照着讲。从课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到乌鸦在狐狸的夸耀中不失自我,还是能够清醒地知道狐狸的圈套,但当狐狸点出它的弱点时,它却不能冷静地克制自己,最终将到嘴的食物落到狐狸的嘴里。而《狼和小羊》中是这样讲述的,狼恐吓小羊,辱骂小羊,但小羊都没有在意这些,还是一本正经地跟狼讲道理,但还是没能躲过被狼吃的厄运。对比两篇课文,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我先让学生找相同点,学生说俩篇课文最终的结局都是恶势力没有得到惩罚,反而使善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然后我又让学生从两篇课文找不同点,学生说乌鸦抵制不了恶势力的辱骂,不能忍受别人去说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狐狸会吃到他到嘴边的肉。而小羊性情温顺,可以抵得住流言蜚语,但由于它太温顺了,只想着讲道理,脑子不太会变通,不曾想到跟狼是讲不通道理的,所以也就有了它悲惨的命运。是啊,通过对比联系这一课程的设计,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课文的知识。

通过对照联系,对照着分析课文的异同点,使学生在对照中更好地把握课文中心思想,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辨析情感,鉴赏语言特色

小学语文,反映了读鉴赏的本质,在新课堂中,老师应该把阅读品味和情感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在苏教版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程的。我让我的学生先大致浏览一次课文,把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然后再仔细阅读一次,把他们认为描述其中情感的句子划出来。学生都照着我说的去做了,经过认真阅读课文,大多数学生勾出了王勃的那句“海内存知己”的诗。我试着让他们体会一下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情。这时有同学说,从文章的整体感情来看,课文表达了李白在送孟浩然时依依不舍的情怀。但李白孟浩然他俩没有直接说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有多好,而是借助王勃的诗句表达出来,起到了借他人之手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是啊,在这人海茫茫中,能有这么志同道合,又令“我”如此佩服的朋友,该是多么幸福啊。此时引用王勃这句千古名句深深地表达了李孟之间那纯洁的友谊。设计这样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剖析课文情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是啊,教师让学生分析课文情感,然后从中剖析作者的语言特色、写作特点,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更直接体会课文情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三、创编联想,发展思维能力

俗话说,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想象是无限的。然而,创编联想是人想象的萌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它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引导着学生发挥着极大的思维潜力。

比如在学苏教版的《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找文中可以进行想象的片段进行想象。比如说文中的老牛,它告诉牛郎“明天会有仙女在山的那边玩耍,那里有个温柔善良贤惠的女子,如果你遇到她,她将会成为你的新娘。”由此,同学们可以就可以发挥想象,为什么老牛可以知道这些?这一问题的设计,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同学说老牛是一头仙牛,由于在天宫时不小心撞了神仙,于是神仙一怒就把它贬到凡间成为一头替人耕作的老黄牛,以此来弥补它在天宫所犯的错误,所以老黄牛能知道一些天宫里的事和外来发生的事。也有同学说,老黄牛生来勤勤恳恳地工作,它的任劳任怨感动了上天,于是上天就给了它未卜先知的本领,告诉他一生最多只能用三次。它可以用这样的机会来做一些事,比如感激他人。于是老牛为了感谢这一生牛郎的悉心照顾,就告诉牛郎织女的到来。更有学生说,老牛开口说话,告诉牛郎织女的到来,是因为织女跟牛郎在上辈子就认识,最终有缘无分相约这辈子必须在一起。老牛一直就见证着他们的爱情,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于是这辈子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们,所以就会有开口跟牛郎说话的情节。听了同学们的陈述,我真的感受到学生们在用心想象。不得不说,这一课程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发得的淋漓尽致。

小学语文,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可以开发学生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4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第5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地理学科 快乐教学 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往往对于学习效率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方式。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意义重大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起来却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滞。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寻求快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乐学,利用快乐教学法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快乐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做到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由地发挥。

二、利用趣味化的导入先声夺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理课上,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作为导入,从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做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部分《浩瀚的宇宙》时,就从学生熟悉的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入手,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牛郎和织女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才能够见一面,然而,在牛郎和织女之间隔着一条银河,于是善良的喜鹊就利用搭鹊桥的方式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牛郎和织女真的能够见面吗?牛郎星和织女星我们用肉眼观看仿佛并没有多远的距离,但事实上,即使牛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织女打电话,织女也要在几万年以后才能够听到牛郎的声音!”通过这种有趣的导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了。有了有趣的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注意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地理。诚然,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包含着各类地理知识,可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学科。相较于课本上理论化、文字化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活生生的地理知识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的触角深入学生的生活和亲身体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把教材上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对于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学会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在我国冬天的时候全国各地气温差异很大,而到了夏天全国各个地区却是普遍的高温?在我国建造房屋的时候一般会把门窗开向什么方向?为什么人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穿一些深色系的衣服,而到了夏季则会更多地选择浅色系的衣服?这种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见的问题,如果能够把它们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会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另一方面,在把地理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这种把地理知识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学好地理的愿望,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探究生活奥秘的有趣活动。

四、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的“奇特性”

我们常常用“神奇”这个词语形容大自然,的确,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在涉及地理学科知识时,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中学生往往具有更加浓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为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些具有“其特性”的地理规律和现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如,由于地转偏向力所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存在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无风带,每年都会按时报到的“信风”,等等,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思考和探究活动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再把它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快乐的过程。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相比,多媒体工具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原本文字化的东西能够转变成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因此,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可以使得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引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与人类》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震撼的场面及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和损失,由于采用的是图片加视频资料的方式,学生对这些自然灾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一旦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挖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深挖地理学科资源,努力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推进快乐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戴卫帮.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J].教师,2011,(17).

第6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

第7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一、自读——有板有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课文是教学中最常见、最关键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总是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现在,有些阅读课似乎又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在课堂的自读环节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读,还美其名曰“自读自悟”,结果课堂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些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学生装模作样,无所用心……因此,我认为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自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地进行自主读书,也就是读得“有板有眼”。

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呢?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让学生自读文本时,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导读提纲”,让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方法。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我利用“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导读提纲”如下:1.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文中描写牛郎对待老牛的词,你发现这是怎样的牛郎呢?想象牛郎还会怎样照看那头老牛?再找出文中描写老牛对待牛郎的词,你又发现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想象老牛还会怎样与牛郎亲密无间?2.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体会老牛诀别时的感情)?3.读课文第8至第10节,想想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一些词和细节来支撑你的答案。这个“导读提纲”切准了故事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会文,读出人物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从而走进“有板有眼”自读之态。

二、交流——见仁见智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能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愉悦情感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因此,这样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活跃的、宽松的、和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表达独自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会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有较多时间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会比较多。这个环节很重要,在于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因此,交流环节更应该体现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尽情说、尽情辩,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得到真正的释放。

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在自己探究“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这一自然段后,进入了学习交流阶段。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我刚才在自读时想到一个问题,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造得又窄又深呢?请同学们帮助解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船身窄的船行驶起来更灵活,船夫驾驶时也更好控制;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小艇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河道的船太多了,只有把小艇造得窄小,才能容下较多的船,才能运载更多的人……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思想的交锋”,都能见仁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学对话,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智慧。

第8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实验中学:王忠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初步学会审美与鉴赏诗歌,学会诗人的写作方法并予以创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训练,学会朗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鉴赏现代诗歌的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敢于追求幸福生活,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朗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理解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它们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堪称经典,经久不衰。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同学们有的答嫦娥奔月,有的答精卫填海,有的答牛郎织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牛郎织女这篇神话故事有关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熟悉故事。

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间,完成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以后成立了“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

2、牛郎织女故事简单介绍(先由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有好多学生可能对此类神话传说不了解,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渗透,这不但积累了学生文化知识,也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3、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三、范读诗歌,感知“街市”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初步诗歌大意。(老师在读的时候,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语调语速以及重音,同时用斜线划出节奏)。

2、自由读诗: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重音;把握情感。

3、指名读:老师挑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然后找学生评价。

4、分男女生读:男生读一三节,女生读二四节。

5、齐读诗歌。

四、诵读诗歌,走近“街市”

1、诵读诗歌,用“我读出了天上的街市是一个 的世界。”(教师引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由幸福。。。)

2、的确,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世界,那么诗人是如何由地上的街灯一步一步想到天上的街市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的联想和第二节的想象:第一节中,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无数的街灯,这种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二者之间有相似性;而在第二节中,诗人由天上的街市想象到街市上的物品,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

3、指名读诗歌1、2节,思考:诗人在想象天上的街市的时候是抱着怎么的感情的呢?(师逐步引导:诗人是怀着无比向往的神情)

4、指名读诗歌3、4节,思考: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笔下所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生活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问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生活。)

五、品读诗歌,感悟“街市”

品读诗歌,发现美点:用“学习了这首诗,我认为这首诗美在 ”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逐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发现其美点。)

六、当堂背诵。(教师背诵指导,最好能够当堂背诵)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诗人的想象丰富,他借助想象的翅膀来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理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一些“微心愿”寄托给上天,请大家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第一句,写一节诗。(此题设置目的,既训练了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第9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文

一、挖掘文本,牵一词而动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为了表达得更清晰,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脉络,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中,尤以关联词为最具特征、最有效的表达形式。这些关联词语清楚地显示出作者的思维路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这些标志性的语言形式,那对于梳理全文脉络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为什么课文把恩科西称为“艾滋病小斗士”吗?

生1:因为他得了艾滋病,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坚持上学。

生2:因为他自己得了艾滋病,生活很痛苦,却还去帮助和他一样患病的人。

……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你们刚才的发言内容,充分地说明了恩科西被称为小斗士的原因。请你再次快速读课文,找到这句话,然后仔细读读,想想老师说的话。

生默读全文,画出句子。

生3:我找到了,在文章的第五节。

师: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4:这句话写了恩科西坦然面对病情,勇敢面对生活。

生5:我补充,这句话还写了他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师:这句话在形式上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6:这句话里用了两对关联词,“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师:把关联词去掉读读,说说关联词用得妙在哪儿。

生7:我发现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把文章中写的事情都归纳在里面了。

生8:用了这两对关联词,就把说的意思表达得清楚而又简洁。

生9:它们在全文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是……而是……”是承上,“一边……一边……”是启下。

师:智慧的发现呀!你们看,这两对关联词用得多巧妙呀!我们找到了它们,也就找到了全文的主要事件,真是牵出一个词,理解整篇文章呀!以后我们也可以学着使用关联词,把我们要说的事情串起来,使文章结构清晰。

在表达几个方面、几件事情的文章里,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关联词巧妙地运用在文章的重要句段里,串联起上下文,承启整篇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重要的句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对特征性关联词的敏感度,提升了对特殊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提升了语感。

二、匠心设计,借一词而学思辨

当文本中有显性而又有特征的关联词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它的价值,把握文本。但很多情况下,关联词的运用也可以是隐性的,是语文老师根据文本需要创造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隐性的关联词,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关联词这个特殊语言形式,积极思辨,掌握会话策略。

【案例】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你读了课文后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再快速读读课文,之后我们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1:我读懂了因为水土流失,所以美丽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消失了。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用了个关联词就把文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表达出来了。哪个关联词呀?

生齐:因为……所以……

师:谁能也用这个关联词说说课文中的其他内容?

生2:因为大瀑布枯竭了,所以人们再也欣赏不到它雄伟壮观的样子了。

生3:因为大瀑布曾经是巴西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大家都到那里去旅游。

生4:因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不仅是巴西而且是全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曾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观赏。

生5:因为人们不注意环保,不节约水资源,还乱砍滥伐树木,所以大瀑布枯竭了。

生6:因为现在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枯竭了,所以全世界人民都感到很悲伤。

生7:因为大瀑布消失了,所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还为它举行葬礼。

生8:因为大瀑布的消失,所以让大家都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9:因为大家都为大瀑布的枯竭而难过,所以都来参加大瀑布的葬礼。

……

(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大概共有二十多名同学用“因为……所以……”这对关联词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悟,发言所说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文章的每个方面。)

师:大家真厉害呀,只用一个关联词就说出了那么多有道理的观点,还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巧妙地运用了隐性关联词“因为……所以……”,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个关联词,既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这对关联词,已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和运用了,而是把这一原本没有生命的词用“活”了,这样的“活”用正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三、现学活用,练一词而会概括

关联词与生俱来就有着凝练的特性和连接的功能。所以,运用关联词来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等于蹒跚学步时找到了一根雪中送炭的拐棍。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关联词,梳理事理、有序表达。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我们基本学完了,你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思考,面有难色。)

师:当很多内容出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理出思路来概括,可以用一些关联词,说不定你会觉得条理更清晰、表达更容易了。注意是选用哦。大家先练练看。

(老师出示几对供选择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即使……也……,因为……所以……)

(学生同桌练习概括。)

生1:织女见牛郎不仅心眼好,而且肯吃苦,所以决心做牛郎的妻子。尽管王母娘娘把织女抓回了天庭,还用一条天河把他们隔开,可是王母娘娘阻隔不断他们的忠贞爱情。

生2:织女虽然明知下嫁人间要受重罚,但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还是依然和牛郎结合。虽然幸福的日子因为王母娘娘的破坏而结束了,但他们的真爱感动了喜鹊,连喜鹊都愿意为他们牵线搭桥。

生3:织女虽然贵为仙女,但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毅然决然地来到人间和牛郎结合。即使王母娘娘百般阻挠,从中破坏,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全天下的人。所以这个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师:真是太奇妙了,运用了关联词语,你们不仅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从这些关联词的运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对牛郎和织女的喜爱,对王母娘娘的痛恨。这就是关联词语的魅力。以后当你概括有困难时,千万别忘了关联词这个好帮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