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精选(九篇)

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

第1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 4×2 3×3 5×2 4×3 4×5

(2)2×4 1×2 2×2 3×3 1×4 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第2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维的辐射性训练

思维的辐射性训练即是创造性思维的广度训练。它要求由一点引发出去,打破框框,拓展思路。这项训练可主要通过审题、填题、议题进行。

1、全命题审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

要做到这一点,在审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捕捉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帮助学生克服单向的思维方式而造成审题的片面性。

2、半命题题目的填写,克服单一的集中思维的倾向。

应当指导学生应用“发散集中思维法”进行由发散到集中的全程思维训练。如要求学生填写《我渴望——》这个半命题,要启发学生把渴望的所有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进行集中思维,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渴望的内容写。

二、思维的独创性训练

思维的独创性训练即是创造性思维的力度训练。这种训练要求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以新颖的眼光看问题,在早已习惯的现象中看出新东西。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

1、立意逆向思维。

①对常用的格言、俗语等进行反向思考,推出新的意义点。如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香也怕巷子深等。②从所给的材料中反向寻找意义点。如班门弄斧——不迷信权威。

2、选材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人们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往往使人们以固定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我们要克服学生在选材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尽量避开那些人皆熟知,人人能写的“大材料”,努力从生活宝库中别出心裁地筛选那些只有我知的“小材料”。这样才能做到选材新颖。 3、构思力求别出心裁。

从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来说,要学生尽量避免照搬生活的流水账式的写法,力求写得曲折有致。①学习运用能够制造悬念的倒叙手法,写好“压轴戏”。②对具有连贯性的动态结构,要力避平铺直叙,指导学生运用悬念迭起法、感情起伏法等,写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显示出结构的动态美。③结尾要求不落俗套,尽量构思出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三、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学生写作文不能有意识地体现中心,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所造成的。要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这方面最好的方法是组织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体验生活。如对班主任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认识:不经意的一眼足以使你心神不定;掌管一群老鼠的猫;拥有众多孩子的父母;即使办公室离教室很远,也能听到同学们的声音等等。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切;要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第三,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的,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四、思维的灵活性训练

第3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一、围绕认知主题设计合理的发散性思维问题

1、设计扩散性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思维的多方向多角度,结论的多样性,多种不同意见的并存。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扩散性问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历史学科内容来说,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对某一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中英鸦片战争”教师可提问学生从事件中得到哪些启示,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像“林则徐、洪秀全、陈玉成”等,教师可提问学习什么精神或品质?怎样看待?如何评价?学完一课后,可问有什么收获?得到什么教育?谈谈学习体会”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思维空间很大,所受束缚极小,极利于思维主动性的发挥。

2、变换问题角度,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逆向,反向,侧向思维对学生做出新发现起重要作用,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学生思维顺向定势,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经常转换思维角度,可从逆向、反向,侧向其不同角度,来启发提问,例如,围绕“中国清朝闭关政策”,知识点逆向提问:“不实行闭关政策行吗?”学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行,不实施闭关政策,我们当时就能接受许多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化和经验……,一种认为不行,如果不实行闭关政策,外国人会更早一步来侵略我们……。学生在行与不行的争论中得到新的启示教育。

3、设计质疑性问题,训练思维的独特性。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敢问,善问是科学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这对于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绝对必要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就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像,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创见解。例如在讲完“十月革命”后有的同学提出:“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又如教师在讲完“义和团运动”后学生提出义和团战士那么厉害,怎么还会失败?还有八路军为什么要在敌后抗日等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思维问题让我们感到惊喜,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确有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保护、引导。

4、设计迁移性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学生用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能够提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认识问题的深刻性所在,历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初步思维能力,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结合现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学完“红色政权的建立”一课后,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培养学生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经济上强迫贷款,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吸收外资,这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等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进行新的思考,在其过程中得到教育提高。

二、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发散性思维

很多历史知识内容,决定历史教学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这样,让学生更贴近历史,置身于再造的历史场景中,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如深刻的感知。理解历史的人和事,因此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前提条件。

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多样,可用实物媒体,如照片图画可用电教媒体如录音,录象,例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中,可有代表性地让学生通过在电视连续剧所看过的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讨论,使学生在互谈互讲中,理解太平天国为什么能够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在进行14年的艰苦战争后,为什么后来又失败,使学生自己在看过的电视片中,更深刻地认知这一历史。但要注意的是在发散性思维这个环节里创设的情境尽量不要与前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情境重复,发散性思维训练后意义就不大了。

第4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声乐 声乐教学 形象思维 形象启发法 理性思考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声乐歌唱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培养歌唱声乐的真实感觉,需要通过和采取更加反复的训练来进一步获得,但是目前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误读,迫切需要采取更加理性的思考。误读主要表现在:一是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误读,缺乏进一步的科学引导,引入形象思维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方法是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其根本的目的均是采取和通过更加系统的、更加理性的、更加科学的声乐训练方式,确保声乐的演唱者能够进一步达到采取用嗓音的方式。二是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演唱声乐歌曲的重要内容误读,阻碍着进一步的抒发声乐的真实情感,使得人类的声乐发声的器官能够更加适应声乐歌唱所必须要求的特殊的协调力以及声乐的耐力,能够不断健全和改善声乐调节和嗓音,以进一步的提升声乐歌唱发展水平。三是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的方式和方法的误读,在声乐教学中始终能够充分的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显著的作用,声乐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以声乐来塑造更加鲜明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出声乐思想的真实感情,更加容易创造出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且能够进一步灵活掌握诸多声乐歌唱领域的技巧,掌握更加科学的声乐发声方式和方法,进一步的培养广大声乐学生鲜明的形象思维和培养广大声乐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声乐作品的妙处,更加合理的处理好声乐作品,充分表现出声乐作品鲜明特色,以期能够进一步获得预期的良好的声乐教学教育的效果。四是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课程门类的误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声乐教学需要亟待突破的教学方法研究领域,需要积极的探讨与从事声乐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教师的意见建议,实践中,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能够进一步起到声乐教学事半功倍的预期作用。声乐教学也隶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学科。

一、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生理应用

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要采取的是歌唱呼吸中有效运用,也是形象思维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唱出美妙歌声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使众多的演唱者更加感动于听众。实践中,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能够有助于获得更加美妙的声乐演唱,其中,声乐的呼吸方式和方法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之中始终起到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对于许多声乐的演唱家和大师来说,呼吸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要。呼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声乐歌唱的艺术坚实的基础,也是声乐歌唱具有的不竭的推动力。关于声乐歌唱中的呼吸,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的普通呼吸有相同的地方,也不相同的地方。对于平常的自然呼吸来说,仅仅作为自然的无意识的一种动作和运动,更加具有呼吸的随意性和呼吸自由性。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歌唱的呼吸来说,则是大不相同。众多的声乐初学者希望获得如何进一步的尽早的灵活掌握较为正确的科学的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声乐教师积极的启发声乐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时,在腹部张缩、背部、腰部等诸多部位方面进行指导,作为声乐歌唱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此坚实的基础上,声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就学生平躺、叉腰、呼吸等方面进行声乐呼吸的训练。在这样一种更加浓厚的声乐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呼吸等来自于生活的诸多经验,能够很快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深刻领悟到声乐演唱过程中呼吸气要领。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中,存在比较多理论知识和概念名词,这些要素的语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比较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更加不容易理解和不容易接受。这就必须借助广大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教育过程之中,要时刻注重将抽象的声乐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形象思维,采取更加浅显的鲜明的比喻进行声乐形象领域的有效提示,进而能够进一步明白无误的传达给广大声乐的学生,使得广大声乐学生能够更加易于理解和便于接受。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唱共鸣的科学训练,因为共鸣是声音、文字和感情之间的有效沟通窗口和门户,良好的声乐共鸣则会相应的产生吐字方面、声音方面、感情方面的表现得更加富有特色,进而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灵活的有效的运用共鸣声乐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声乐教学和声乐训练的重要课题组成部分,从声乐的发声技巧等领域,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演唱质量的好坏和高低,能够判断出声音是否具有更加持久的基本功。

二、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示范比喻

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以及在声乐教育教学的诸多领域里,作为声乐教师来说,可以不采取歌唱家的身份和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必须成为较为正确的声乐歌者,能够进一步采取更加实际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对于声乐学生做出积极的示范。只有具有较为正确的声乐发声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更加准确的声乐演绎能力,以及融入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识别演唱手段和方法,才能够培养正确的声乐能力,这也是对于声乐教师的最重要的、更加基本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艺术已经成为形象思维的艺术领域的重要产物,而对于声乐教学活动和演唱艺术来说,同样是高度重视并且具有理性需要深刻认识的艺术事物,也隶属于抽象的艺术事物。必须灵活掌握较为特殊的声乐艺术学科,相应的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更加专业的声乐综合素质,具有能够让更多的声乐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接受其采取正确的声乐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与此同时,必须同时具备高度的声乐敏锐的理解能力以及声乐判断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检查出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缺点,采取更加简单的更加容易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的向广大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严格根据广大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声乐传授,是指坚持因材施教的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原则,坚持基础理论和学说,力争通过较为正确的声乐歌唱方式和方法,在广大声乐学生中间,特别是思想认识领域能够留下较为深刻的声乐印象。通过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科学运用,需要采取比较好的比较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即核心就是示范引领和比喻对比等环节的工作。对于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示范”演唱来说,具体是指广大教师能够采取正确的声乐演唱的基本能力,需要努力模仿广大学生声乐原始错误的基本能力,采取自身示范等显著的手段和方式,对于学生在声乐领域的一系列理解措施进行及时的纠正。声乐教师将把自己对于声乐歌唱领域的发声感悟和真实的体验,借助声乐歌唱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方法,采取更加精炼的、更加准确的、更加形象的、更加生动的示范来进行,将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采取声乐语言的方式以教学的模式传递给广大的声乐学生,广大声乐学生经过更加积极的形象思维的体验和现场转化,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显著特征的声乐歌唱,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寻找到较为正确的声乐发声方式和方法。对于有些声乐教师在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之中,会经常采取较为专业的术语,例如共鸣演唱等方式,这些演唱的术语和方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存在一定的掌握困难,这些术语经常会使得广大的声乐学生感到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莫名其妙,甚至不能很好的弄明白声乐教师的教育初衷。

三、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整体观念

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需要始终坚持训练声乐整体观念,进行更加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必须要求广大声乐教师具备相应的比较扎实的声乐训练基本功,只有采取更加正确的声乐声音领域的概念和知识,才能够提升声乐理论的发展水平,只有具备更加敏锐的耳朵和听力,才能够进一步积累声乐经验,促使声乐教学的方法方式更加灵活和有效。必须把握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准确性,将责任心、责任感等一系列的基本综合素质上升为到首要的位置。对于声乐教师来说,确保自己的声乐以及发声唱得比较准确,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加正确、更加有效地示范以及帮助到广大学生,帮助他们准确地分辨出什么发声是正确的,而不能够仅仅采取理论的层面和知识来进行声乐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需要针对现代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对于未来的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声乐教师必须在声乐教学的观念上和教学教育设计等领域,进一步增强整体性的观念,从整体的角度深刻掌握和把握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基本轮廓,特别是加强针对声乐学生的喉头发声训练、气息发声训练、共鸣发声训练等诸多关键环节,并且正确处理好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联系,高度重视和关注调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有机关系,进而形成较为成功的声乐教学模式。有的声乐教师运用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仅仅注意的是发声训练领域的技巧,从而相应的忘记了声乐歌唱本身就是人类的重要天赋,需要进一步的积极引导广大声乐学生更加愉快的参与到声乐歌唱中去,坚持做到用心去歌唱,更加注重时刻都去学习,都在深刻的提醒广大学生借助和积极的运用声乐技巧去演唱和唱歌。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正确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正确处理好整体之间的综合协调联系和关系。要积极的引导广大声乐学生学会更加放松的更加自然的歌唱,切忌将歌唱神秘化的发展趋势。要正确处理好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于发声训练来说,不应该只强调声乐发声器官等属于局部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过于过分的关注和注意声乐的呼吸等一系列的生理问题,那么则会使得更大的声乐学生更加意识到机体的肌肉领域的收缩,则会相应的失去了对声乐呼吸的有效的自然的协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需要加强互动过程,特别需要加强声乐学习者的声乐训练中采取和运用诸多的形象思维方式,加深对于音乐基本感知和深刻理解,进一步研究形象思维的声乐训练技巧和技能,通过和采取更加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方式和理论深入研究,推动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徐大椿.乐府传声[A].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中国古代乐论选辑[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内部参考资料134号,1962.

[2]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张海钟,王云霞,骆焕国等.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1996,(01).

[4]何蔚.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心理学探新,1992,(04).

第5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

(6)一般题争取一题一得,典型题一题多得(包括知识、思路、方法等)。

第6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

第7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很重要。因为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思维。听、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就如过眼烟云,不知所云;说、写的时候更是离不开思维。有人曾把写文章比作女人生孩子,“肚里”得有东西,这“肚里”的东西是什么呢?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识材料外,对材料的加工即思维过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各科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都在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但在各科中,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看,语文科承担着其它各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大脑无论如何发达,如果没有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就没有了思维的载体,思维便无法实现,当然也得不到发展,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

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语文思维培育方面的著述让我受益非浅。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方法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在训练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更多的人来探讨和研究。下面我将简单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2. 语文思维培育的基本原则

2.1 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往往不单在语言本身,而直接与思维水平相关。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孩子语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基础知识掌握地也很好,就是不会写作文。原因就在于语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思维的培育即组织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教学生写“鸟”字,然后让学生举例,孩子会准确地把握天上飞的就是鸟这一特点,举出实例。这说明学生学习“鸟”这个词的同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便是思维参与的结果。反过来,如果教师只是教孩子会写字却说不出自己见过的动物中哪些是,哪些不是,这就是只注重了孩子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忽视了理解能力即思维的训练,结果当然是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学好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而要发展思维又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由此看来,发展语言和培育思维同属于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将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责任。

2.2 发展思维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和思维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知识内容的思维训练只是形式主义的所谓技巧,而没有思维参与的知识也只是死的书本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地学习,有的人能做到举一反三,而有的人却只会死搬硬套。比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难免要涉及到语法知识,如果说字、词可以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那麽对句子中单句、复句的构成以及相关的语法规则的掌握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反过来说教学生掌握这些语法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2.3 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发展的原则:在这方面我们现代中学教学中各科都比较重视,语文尤其重视。所谓的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因素,非认知因素指理想、情操、性格、意志等个性品质。学生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才能保证思维活动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认知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分子中智力因素不一定很差,有的甚至智商很高。现代教改别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德育教育、养成教育等都是具体的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既有《海燕》、《纪念白求恩》、《白杨礼赞》等大道之理的渗透,又有《甜甜的泥土》、《羚羊木雕》等形象的生活教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思维训练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是有总体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的,这在各级学校教学大纲中都有较好的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既不能错过最佳训练时机,又不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比如我在生活中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的孩子一岁多时——我觉得早期教育很重要——我便教孩子数数,我搬着孩子的手指数“1、2、3、”然后问他“这是几?”孩子不加思索的回答“5”。我又连教了三遍,孩子不知道说三,只会说五。我便生气的在孩子手上打,孩子委屈地哭着不愿跟我学了。其实,三周岁以前的孩子脑子里还没有数的概念,而我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做法,不但起不到早期教育的效果,反而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学生群体城乡间、校际间、男女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思维品质的差异。对超常和低常学生尤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给以特殊的培养。

2.5 实践性原则: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他们缺乏生活和实践的经验,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比如说我们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学、所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教给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他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水平,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我在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时,其中一个学生就写了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活动——“蚂蚱的'鼻子'是在头部还是在腹部”。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先捉一只蚂蚱,然后把蚂蚱的头放入水中,数分钟后取出,蚂蚱仍然活着,说明他的呼吸器官不在头部。再把头部留出水面,把腹部浸入水中,数分钟后取出,蚂蚱已气绝身亡,说明蚂蚱的“鼻子”是在腹部 。这样的观察日记因为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写出来既形象又生动,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实践性原则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培养完美结合的好方法。

2.6 启发性原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思维培育都讲究一个巧字。不论学生怎样,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成为历史。能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高效的状态,关键在于教师的巧妙启发。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找准切入点很重要。找准了切入点,能使学生“愤”而“悱”,老师便可以趁机“启”而“发”。如我在讲郭沫若的《白鹭》一文时,深深感到学生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是没有见过白鹭,第二是太抽象。要让学生把握:“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比喻,是理解全文的关键。于是我便把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精巧的散文诗”的形式美、内容美,对应白鹭的外表美、气质美。学生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而来。

3.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3.1 培养思维的兴趣,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任何一件事,如果有了兴趣,从中找到了乐趣就会“乐此不疲”。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这样,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那就是成功了一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3.1.1 在传授知识时培养。(中学语文课本后附录的语法知识表,因为语法不列入中考范围,很多老师都只让学生自己看一下,不作讲解。但我感觉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上来看还是应该系统的讲解。)比如,我在教学生句子成分的划分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补语和定语的区别,我举了这样两个例子:(1) 哥哥摇了三次铃。(2) 妹妹打了三斤油。

先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个句子的结构是一样的。然后我从语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三次”是补充说明“摇”的次数的,我们可以说“摇三次”但不能说“三次铃”,所以是谓语动词的补语;而“三斤”是限制宾语“油”的数量的,所以应是宾语的定语。这样,学生因为有了思维的积极参与,不仅掌握了有关的语法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当然也尝到了思维的甜头。

3.1.2 在课堂设问时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些问题,并且要重视对问题类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从集中思维的简单问题,到发散思维的复杂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我们现在更应重视现实问题,因为学生今后面临的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能够解决现实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对问题要认真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激发思考不能只是简单的回忆性的问题。在问题设置时可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可分四个层次:是什麽、为什麽、怎麽办、还可以怎麽办。比如我在讲授《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和领略“口技人”高超的口技表演,更好的理解文章作者高明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听出狗叫声?”大家都说“能”。又进一步问:“能不能听出狗在什麽地方叫,是在大街上、山坡上还是在小胡同?”大家摇头、微笑。然后进一步引导,有一个口技人能学狗在“深巷”中的叫声,有一个人不但能听出来,还能用自己的笔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一引导,学生对“忽闻深巷中犬吠”一句理解就深刻了。对于声音、气味等无形的事物,历来是写作者表现的难点,它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这一看似平常的句子不仅表现了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而且表现出作者准确地把握和描绘的手法。

3.1.3 在课外练习时培养兴趣。前文我们说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大有帮助。比如有的学校和老师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出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兴趣。比如,中学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教师可结合这些应用问文的学习适当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如学习了新闻的写作,可给学生布置课外搜集新闻素材,练习新闻的写作,或让学生写校园新闻,给学校校报投稿。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兴趣很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活动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

再比如,让学生课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是站在对学生品德培养的角度来说的。荀子《劝学》篇中就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呼己”。但如果站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角度来看的话,写日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其实,利用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3.2 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训练的方法是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注重过程。立足课堂就是以课堂训练为主;着眼课外就是不忽视课外的训练;注重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对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所谓的深刻性也就是思维的深度。我们常常说“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表面上看是说到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它必然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这一品质上。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课堂设问可逐步引导、步步深入。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主题的发掘、理解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良好训练。

其实,思维的各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同时,也可能涉及到对学生其它思维品质的训练。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观念,在于教师有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意识。有了这种意识,那我们可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可以通过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可以通过每日口头作文或每周一辩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等,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作文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等。

3.3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知识的加工厂,就是爱动脑、爱思考,这类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不好,都是在用心学,对所学知识往往能活学活用;另一类就是知识的容器,书上说什麽就记什麽,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到头来就变成理论知识一套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课文背得很好却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就是如此。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让学生背各种作文书作为捷径,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使语文学习陷入困境。其实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应该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为人们交流提供条件,所以让学生养成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习惯是学好语文最好的方法,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通过培养兴趣、训练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爱思考、勤思考就是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再通过写观察日记、写作文、写读后感等课外练习形式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使之在生活中一遇到感受较深的事便产生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就是语文思维习惯的形成。

第8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应用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35-01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正向(顺向)思维训练,但有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往往急于求成,凭借个别词语来确定算法,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见“一共”不是加就是乘……思维僵化,模型化解题。由此可见,正向思维训练对学生往往触动不深刻,学生往往只从表面形式去思考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一、因地制宜,做好教材的处理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农家子弟,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一般较差。根据学生的构成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对教材做了适当调整和处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双向目标。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紧抓不放,力争人人达标。对发展题、综合练习题则要求大部分学生达标就可以了。而对少量难度较大的专项思维训练题,作为兴趣活动内容,或作为竞赛题,或作为课外阅读资料。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不满足于会解题,而且还考虑用哪一种解法更简便。例如,要学生解答一道两车相遇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想出多种解法,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

二、注意组织应用题的逆向思维训练

在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复合关系作为关键,根据复合的难易程度,把两步应用题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教学,每个阶段的训练要求有所侧重,要把训练学生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如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采用分析思路图,训练学生口述思路;扩题找间接条件,使之变为直接条件;可逆性变换和情节性变换比较异同,等等。新教材对数、式、形等方面的逆向思维训练很重视,收效甚好。这里谈谈在新教材的中、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应用题的逆向思维训练。从第一册的教学开始,在正向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就充分注意组织应用题的逆向思维训练。结合教材内容,按如下系列分层次与教材阶梯同步组织教学。(1)看事物或事物图编写应用题。一二年级主要是口述编题,三四年级主要是把口述编题和用文字编题交替进行和结合进行。(2)看线段图编写应用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综合法,先训练看直接条件的线段图编应用题,再训练看间接条件的线段图编应用题。(3)看数量关系式编写应用题。低年级教材充分利用综合法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我们就补充看数量关系式编写应用题的训练(例略)。到了中、高年级,要利用分析法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写出数量关系图解。我们就补充看数量关系图编写应用题的练习(例略)。(4)看算式编写应用题。首先训练根据加、减、乘、除一步计算式编写一步计算的应用题。重点使学生明确间接条件在复合应用题中的作用,因为单纯的数字计算是比较抽象的,看算式编写应用题的难度比较大,要注意提供有关内容和数据,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思考的内容。例如,把240+80作如下三步训练:一是改写成二步计算的式子;二是把改写的式子编写成文字题;三是按改写的式子编写成应用题。学生思维很活跃、兴趣盎然,百花吐艳。答案有的是:240÷(160÷2);160÷2的商再除240是多少?有的是:40×6+80;40与6的积除以80是多少?我有故事书4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6倍,把这些连环画平均分给80个同学看,每个同学分得几本?有的是:240÷(50+30);50加30的和除240,商是多少? 学校小卖店有240支铅笔,50支钢笔,又买来30支钢笔,现在铅笔是钢笔的几倍?有的是:240÷(40×2);40乘以2的积除240的商是多少?人家写出来的或书上写出来的,总没有自己动脑筋构思再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认识深刻。所以,加强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内化力,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发现,学生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正确率达97%。现在已经有84%的学生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而且还有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供有关内容、创设情境之后,能够写出综合算式,把综合算式编写成文字题或编写成应用题。

三、逆向思维训练要以正向思维为基础

逆向思维训练要以正向思维的充分训练为基础,因为逆向思维对正向思维有依存性。就像旅行一样,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只有先弄清楚经过哪些地方,才能掌握返回的旅途。切不可在正向思维训练没有充分进行的情况下,就急于做逆向训练。在正逆训练较为充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正逆相融、正逆互为深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关于应用题的逆向训练系列,还要随着学生知识的纵深发展不断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应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

第9篇: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范文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比”的概念后,可设计下表引导学生弄清“比”、“除法”、“分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名称举例相互关系区别

比2:3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个数的关系除法2÷3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2/3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个数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