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精选(九篇)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第1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现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现有的数学信息的心理结网络产生新的联接,形成突变、创造出新的数学结构。例如,康托在批判性地反思集合论的基础上提出集合的公理化体系,而伽罗华在解决一元高次多次方程的公式解问题上创造了群论,从思维的心理过程的本质来看则是对个体的原有数学知识的心理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重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则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法,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学生创新性的数学学习能力则是对数学已有成果进行独立发现,用结构重建的方法建立个体知识的心理结构的能力。从创新数学研究和创新性数学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来论两者具有一致性。从思维过程表现的基本特征来说,都具有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流畅性。正因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学习思维活动与作为数学专家的创新数学的心理活动具有共性,因此,在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是可能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基本品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思维的具体措施

2.1作为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意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之前进行“引趣”。我们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先尝试,先讨论,先思考。教师或点拔、或参与、或辅导,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过程不要以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者。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的创新思想往往因为教师的细心发现和褒奖而不断强化,使之产生出耀眼的光芒。也可能在教师的不经意中萎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安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才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2.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数学根本原理的教学

突出使学生形成知识的开放式心理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良好排列顺序的开放式知识网络心理结构,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象,产生知识与问题的新颖联结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数学原理概括得越根本,产生奇异性联结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如果学生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原理作为“两点间直线中线段最短”的推论去认识,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迁移到解决“n边形中前n一1边已知,求第n边的取值范围”的问题情景中形成理论的概括,如果学生把“合并同类根式”都统一到代数的乘法分配律上去,那么学生的思维水平会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是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法把新知识溶入到原来知识结构中去。知识的内化需要记忆、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类化等信息加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作数学材料的局部乃至全部的逻辑组织,使之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相互关系明确、具有开放性、多触点的立体结构网络,使之简洁、有序。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知识归类,结构分析办法,并不断创造新各种新的办法。

2.3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地总结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要通过选择具有心理意义的问题变式进行有意识地训练,这些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成为学生认知心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所谓有心理意义的问题变式,指的是教师在选择学生作业题时,要体现以下五条原则:(1)适量原则,运算技能的训练和各种数学方法的训练应以学生掌握后,再过量5O% 左右为标准。(2)变式训练及数学原理与问题情景的各种联系形式应由近及远地选择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3)这些问题的解法具有一般意义,即可概括为一种数学方法提炼出一种数学思想。(4)数学原理与问题情景尽可能具有多种连结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所选择的问题应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具有较高的心理价值。

2.4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思维的过程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对数学问题的结构化分析、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和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等。数学思维的主要模式,如:逼近模式、叠加模式、复换模式、映射模式、方程模式、退化模式、递归模式等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通过这些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辨证思想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2]

2.5要十分注重直觉思维的和想象力的培养

数学创新思维形成机制是:在创新诱因的作用下,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对已有储备信息进行快速分类检索,检索出与问题可能相关的信息并结合业已形成的思维方法,对数学信息和方法进行不断的序列的组合,直至形成独创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在这一心理过程中,直觉想象起着核心作用。可以说,没有直觉想象,就没有创新思维。

2.6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应该说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他的可以用板凳作汽车可以想象自己在月亮上睡觉、荡秋千,尽管这种想象很多不附合成人心目中的现实世界。而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断从家长、老师身上学习先人经验,并不断矫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中,成人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与审视和要求学生很少以孩子观点来对待孩子,于是,儿童在矫正自己的自身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时,连同自己的想象力也枯竭了。因此,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这一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2.7应用元心理的训练方法,拓展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课内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体验的指导和训练。所谓元心理是对个体自我心理的认识和体验,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过程,往往是由教师设计和学生自发进行的,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发到自觉,是个体发展过程的一个飞跃,因此,要求教师把数学创新能力的主要结构要素告诉学生,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概括、推理能力、想象能力、独创性和思维性、流畅性、批判性、进行自主训练,如让学生做学习笔记,记录自己独创性的思维闪光点,并使这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行动,这对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2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新颖的思想或思维对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的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创造性思维在很多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如科技、人文、社会,等等。创造性思维的这种作用和意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很多位钢琴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有创造性思维的存在,如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孔祥东、李云迪以及获得世界最年轻钢琴大师称号的朗朗等,在他们的身上均能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影子,也正是这一原因造就了这些钢琴家。在钢琴的演绎过程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便会使整个演奏失去激情和灵魂,这样的钢琴弹奏是空洞的。换一个角度讲,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钢琴演奏者与钢琴演奏家本质上的区别。创造性思维源自于人们的想象,只有敢于联想才能进行创造。这里的想象并非是无稽之谈的空想,而是根据触感、乐感以及声音旋律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的一种具体升华。曾经有一位钢琴家对钢琴演绎中的想象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他说在整个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音准的把握和乐律的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将自己的思维与音乐相融合,坐在钢琴前面的你并不是在演奏乐曲,而是用双手将你的所思所想以音符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想象与钢琴演奏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若是能够在钢琴教育以及钢琴演奏练习中加强一些想象锻炼,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钢琴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联系

就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其属于艺术空间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钢琴音乐演奏本身实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钢琴演奏者以情感来发掘音乐中潜在的思想和情绪,再通过音符将其中的情怀与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从而使乐谱变为一种听觉艺术。演奏者将生命的活力注入到乐曲的演奏当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别人的超越,同时也能实现对自己的超越。所以说,钢琴的整个演奏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既需要钢琴演奏者具有表达作品内在情感的演奏技巧,也需要演奏者自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敏锐的感觉。古往今来,有着不胜枚举的科学发明创造均得益于音乐教育的启发,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例,他就十分酷爱钢琴,当一些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他就会走到钢琴旁自行弹奏一曲,以便从演奏的过程中获得灵感。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我能在科学研究上获得成功,音乐的启发是功不可没的;再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专家韦纳?海森堡,其在受到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频率是基音振动频率的整数倍这一启发以后,从而完成了著名的原子跃迁实验。由此不难看出,钢琴教育与人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三、钢琴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1.优化钢琴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整个钢琴教育过程中,钢琴课堂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境,而课堂教学模式则是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始终都在沿袭着传统的以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永远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形式化的味道越来越浓,从这种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很难学会创新。因此,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应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应从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新。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并掌握钢琴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练习,逐渐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现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听觉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诸多的能力上,又以学生听觉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对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效果最佳。

(1)听觉能力的培养。音乐本身是需要用听来感受的,也可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在钢琴教育中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音乐的这一特性,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聆听能力,以此来诱发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想象。如演奏《平湖秋月》这一作品时,对于其前奏部分的分解和弦要求声音必须流畅连贯,在该曲目中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犹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宁静、幽雅。实际弹奏过程中,除手指应具有良好的触感之外,必须靠耳朵去仔细认真的聆听,不然演奏效果势必会差强人意。教师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自己的演奏,借此来培养其听觉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此过程中间接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来控制自身的弹奏技能,并用听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语言,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

(2)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想象是一种至始至终贯穿于演奏过程的思维要素。如在弹奏德彪西的《月光》这一作品时,需要想象到如勾的明月、寂寥的夜晚,要让全曲的演奏处在一种忽隐忽现、朦朦胧胧的感觉当中。如果在演奏时缺乏想象,而是按部就班的演奏,是绝对无法表现出作品中的内在寓意,也无法吸引听众,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在钢琴教育中多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舒畅.如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大舞台,2010,(2).

第3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动态几何教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7

一、前言

动态几何教学是将动态几何软件作为数学的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在动态几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使用语言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能力,还能学到利用电脑对几何图形进行绘制,从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几何的思维能力。数学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能将联想、记忆、感知、思考等进行有效连接,是数学解题能力的基础。学生在对数学进行研究的时候,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动态几何教学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概述

动态几何教学主要是利用动态软件来进行教学,将几何图形动态化,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图像,在几何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形成几何模块。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利用三角板等实体教学工具进行几何教学的,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先进的教学软件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动态几何教学就是其中一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态几何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利用相关电脑软件绘制出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将几何性质的实质找出来,提高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有效地培养其空间想象思维。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数学学习领域中进行繁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多样思维活动的辩证综合性思维。它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将学生脑海中有关数学的形象性思维以及创新灵感思维进行整合,将两者进行相互作用,将学生脑海中的原有数学理论等知识结构的限制打破,探索创新的数学思维与方法,实现数学探索和学习质量的跨越。

三、初中动态几何教学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 动态几何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在传统的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一般采用纸笔等教学工具来进行平面或者立体几何图形的绘制,学生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前人总结的规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几何图形的变化轨迹找出来,对于部分空间想象力与几何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难克服的难题;运用动态几何教学的形式,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几何图形,有效地总结其变化规律,让学生更便捷、更轻松地学习几何知识;2. 动态几何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动态几何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几何思维能力的相关障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信心,有效地提高其几何演绎思维能力,为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初中动态几何教学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1. 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引领学生探讨几何数学的乐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领导者,对动态几何教学以及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效果、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对传统的几何教学思维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以身作则,有效地引导学生探讨几何数学的乐趣,提高其数学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及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几何知识主要涉及线、图形的变换,动态几何教学以其自身具备的独特性将几何教学充满了乐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猜想,让学生归纳总结其规律,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当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仅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良好的创新,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及效果。多媒体集视、声、文、图、动于一体,创造出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有效地丰富教学情境,这正是初中数学中几何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工具,为动态几何教学带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运用动态几何教学的方法绘制正方体、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等图形,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展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这些图形的点数、面数、棱数,更方便、更容易地寻找其规律。

3. 运用实验验证几何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动态几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结合实验操作,分析数学几何规律,展现数学思维,通过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其概念是数学家思维的提炼,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结论以最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对概念进行深入了解,真正掌握其原理,亲身体验几何概念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了这些体验,学生才能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分析几何规律及结论,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充分拓展其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第4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第5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关键词】版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作形式

现代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拓展是艺术的最高目标,高校版画教学作为美术教育的实施环节也应该倡导此目标。版画教学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对审美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再者,版画本身的特性即创作性,更要求版画创作者自身创造性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版画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从临摹模仿训练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基础版画教学中,学生的写生能力及绘画基本功显然很重要,但这只是掌握版画技法和基础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教学本身的目的。在版画专业教学中,学生从单纯的临摹训练过渡到创造性版种的制作,怎样使学生在这个过渡阶段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性思维,是版画教学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写实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命题性创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当代学生的求知需求已不能完全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当代版画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如何让学生从艺术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手法及语言形式,是当代版画教学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导,发展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思维的积极性。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中,不能只注重传统技法的传授和固有知识资源的灌输,必须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即绘画基础,由学生自主自发地发展其自身的思维表现形式,从而使其版画绘画技巧与思维训练达到更协调的状态,使外在的技术训练及技巧表达与学生内在的精神及思想保持平衡。教师在整个学习训练的环节中应成为学生绘画创造性思维开发的引导者,从而不断地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艺术个性,而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去干涉、抹杀,甚至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思维,这样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高度复制性而丧失了自我创造。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实现创造和表现艺术个性的空间,从而建立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形式

在当代版画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是要科学化,二是要具体化,必须采取客观、科学的方法,掌握并恰当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具体形式,才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创造性思维具体的主要形式有: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侧向思维与多向思维。思维形式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例如,在铜版画腐蚀线刻的教学中,伦勃朗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顺向地反映了客观实体,而毕加索则采用立体主义的逆向思维,把人物正面与侧面的表现同时放在了同一空间中,打乱了原有的秩序。这两种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绘画的创造性。纵向思维侧重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彼此之间进行比较的状态,横向思维侧重事物发展时期的事物本身不同形式进行比较的同状态思维。例如,在木版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纵向地讲解中国几千年来由传统木刻发展到现当代木刻的具体过程,刀法及技法的不同变化发展情况,然后横向地讲解同一时期木刻发展的具体状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各作品之间的风格异同及刀法差异。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木刻的本质特性,还了解了木刻的历史发展趋势,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多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培养上,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种书籍和画册,研究油画、水彩等优秀作品的色彩规律及设计构成思维,不同领域间思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有意识地变换视角,扩大知识面,从而产生新的启示和灵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尤其在综合版、铜版、丝网版的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各种制版技法以便达到更丰富的肌理效果。倡导学生多参加下乡写生和艺术考察活动,以开拓视野和丰富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重新解读,通过亲身感受触动和诱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来挖掘并开发其自身的艺术才能。

三、版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在版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版画作品的本质就是创造性和复制性,在版画教学中,它不像油画或水彩作品必须着重进行写生或写实技法的训练,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判断一幅版画作品的优秀与否是由版画作品本身的创造性决定的。塞尚曾指出:“现在我们必须坚持的一种观念是要创造我们所见事物的意象,忘掉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我相信这才能使艺术家表现他的全部人格。”这表明艺术的最高追求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专项人才。

在国内外艺术创作中,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艺术派别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了高校版画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顺应了当代版画发展的需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技法的进步使艺术风格多样化,版画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状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实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已是高校版画教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劲松.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关于2002届版画系毕业创作教学[J].中国版画,2002(2).

第6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一、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转贴于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动力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第7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2]李晓龙.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园地,2009.

[3] 陈实.创新思维——数学教育的核心[N];学知报;2011年.

第8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黄金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训练,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维尚未定型,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开发的阶段,思维的方式尚未形成,学生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探索的欲望比较强烈,创造性思维的可塑性比较强。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小学1~3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以外的内容比较有兴趣,而对于书本的内容相对而言兴趣比较低,从3年级以后,学生的思维开始转变,对一些比较新的事物以及有点复杂的东西更加感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比较倾向于有挑战的的学习方式,阅读方面,喜欢读课外的读物而不仅局限于课本。1~3年级这个阶段基本上是比较喜欢一些具体的实在的事物,而对于一些太过抽象的事物则不太感兴趣,4年级以后思维开始慢慢得到发展,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开始感兴趣。从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看,兴趣对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兴趣是他们主动积累知识的动力,在兴趣的作用下,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其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进度。

2.灵感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

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小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如果他的答案带有比较丰富的创造性,说明这个时候其思维状态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阶段,其灵感比较丰富。根据相关实验证明,小学生的灵感主要依赖于其思维的活跃性、记忆力的强度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度。

三、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探究

小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希望,是我国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必须要注意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与总结,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般而言,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历史是要培养学生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英语是要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能力,语文这门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想象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语文的情境,尽可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体而言,老师在教授相关的语文课文的时候,应该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感受文中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海燕》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展示海燕在风雨中飞翔的姿势,引导学生去感受海燕的坚强与勇敢,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人生的道理。

2.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信心

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要求必须要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的思维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要求学生必须要能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创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求新、求异,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尊重学生差异性思维的发展,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另外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想必每一个教育者都深有感受。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新的不竭动力,学生有自信心才会勇于说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而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老师必须要承认学生的思维的个性差异,因为学生只有在得到肯定之后才会更愿意说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但是又存在合理性的观点。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激励人们主动的对各种问题进行地钻研与思考,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小学生。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对事情的专注度明显要弱于初高中生,因此能够使他们持续关注某个事物的重要力量就是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他们才会不断地去了解事物的奥秘。另外,就是必须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一个人只有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答案,才会积极去思考一写心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新的问题。

4.鼓励学生质疑

有很多人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偏理科性的学科才应该多质疑,像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不用有太多的疑问。其实不然,学生在学习每一门学科的时候都应该有质疑的勇气。质疑是学生思维比较开阔的表现,也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表现,所以老师应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第一是文章的题目上,第二是课文的语句上,第三是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等。

四、结语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小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淑兰.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初探[J].教学实践,2011,(22):42.

第9篇: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学;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1.问题的提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和造就大量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创造性人才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组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作为体育工作者就应通过学习各种体育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平台,通过学习,掌握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从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也就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形成新的动作技能,体育运动中运动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总结、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以推动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动作和运动技能。教师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体育教学,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在思维材料方面,一定采用新的思维材料,才能创造、发明、发现的重要要素;二、在思维方法方面,一定要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来达到发明、发现、创造的重要要素;三,在人脑功能方面,要具有新的创造力即新的思维力。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创造性的思维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弊端的需要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体育教学课堂犹如学生的小社会、小天地,各种体育活动能较为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欲望。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不管其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无稽的或错误的,都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其丰富想象力,把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如在篮球课堂教学的传接球过程中,在具体手型的方法讲解之前,我以问题的形式布置探索作业:怎么样的手型才能将球传地更远、速度更快。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学生具体的体验后,再将正确的手法告诉学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3.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强化思维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如设置问题,给出目标,自行探索等。仍以传球为例,在教学的中期,我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动作质量好的学生与动作有问题的学生结成练习对子,让学生自己观察动作的错误所在,加上学生的相互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作质量。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是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思想惰性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念。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安排创新思维游戏的锻炼,学生积极在体育的有关问题中思考,不仅使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3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育课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教师创造性地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及时反馈鼓励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得力措施。课堂教学实践中,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自行活动,通过这样的“自由”,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形成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动作和能力,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既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又展现自己实践中创造思维的成果的机会。

3.4运用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4.1转变教与学的思维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师传授,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从而掌握知识、技术的,这就是同向思维。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内容、方法、形式、手段进行学练,不可“越雷池一步”。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教学,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现代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思维、逆向思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选择性教学,通过创新性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思维和创新进行体育教学。常见的方法有:激发法、变异法、类比法、情境法、暗示法、想象法等多种,从学生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内容。如在跳远的教学中,我们曾设置同一落地区,不同起跳线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

3.4.2利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新热情,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创设竞争氛围,将竞赛活动引入课堂。如:进行“合作学习”比赛时,让学生自由组合,创编三人合作学习的多种完成任务的方法。于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动作体现出来了,有的学生选择“三人五足跑”、有的选择“抬轿子”、有的选择“二对一一搬运”等等,通过竞赛活动,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都想力争上游,这样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意识品质和战术思维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3.4.3合理安排学生独立探索练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相信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从而得到提高。如游泳课教学中,教完蛙泳技术,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蛙泳技术后,在学习自由泳和仰泳技术动作时,采用了独立练习方法,独立练习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教师发仰泳和自由泳的图解――教师示范完整动作――个人练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最佳辅助练习方法,鼓励争辩――根据反馈,总结讲评,在学生主动练习、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情况下,提出要求。又如在游戏的创编方面,先向学生介绍游戏的创编原则和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由学生自编自导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说话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身心的参与、情感的投入,不仅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能,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