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精选(九篇)

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

第1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廉政文化;法治视野;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006-06

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形成“不想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力不断增强。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党中央要求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如何在法治视野下重新理解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如何与时俱进,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对廉政文化的一般理解和建设廉政文化的实践

自提出“廉政文化”这一概念10多年以来,廉政文化就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紧密相连。但人们对廉政文化的理解,总体上局限在精神文化领域,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1.廉政文化的提出

“廉政文化”作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产生于党领导下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来自于行政话语体系。可以说,提出廉政文化建设是着眼于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和传续功能,强调的是文化“化人”的精神引领和习惯养成的作用。由此引发的理论探讨,首先都是从哺育人、塑造人、提升人的功能定位出发来定义廉政文化,并指导建设廉政文化的工作实践。刘峰岩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反腐倡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中提出:“现在我们讲文化问题,主要是从狭义的范畴讲的,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讲的。”①在狭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人们一般将廉政文化定义为“关于廉洁从政和廉政建设的文化,包括廉政知识、信仰、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在这个定义下,建设廉政文化的工作实践主要是精神领域中的活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从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倡廉”的目标任务,以筑牢公职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来推动预防腐败工作。在上述的廉政文化定义中,同时包括了文化形成的“人化”和“化人”的双向进程。“人化”即提出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是对廉洁价值理念的宣示,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反映的是人们对公职人员廉洁从政在道德和行为层面的思考。“化人”即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是按照廉洁价值理念影响人、塑造人,体现的是对人的改造,反映到反腐倡廉的实践中就是廉政教育以及廉洁从政的习惯养成和氛围营造。显然,人们对廉政文化的一般理解主要基于文化的工具性价值,即“价值宣示―行为塑造”的二元结构,符合“倡廉”的功能定位和需要。因此,实践中的廉政文化建设主要是围绕廉洁价值理念的宣传与树立,与人们对廉政文化的一般理解相统一。

2.廉政文化的构成

基于对廉政文化的理解,一般来讲,廉政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念。廉政文化的价值观念即廉洁价值理念,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和信仰在价值观念层面的具体反映,是廉政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理念,回答了为什么要廉政、如何看待权力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在中国的廉政建设实践中,廉洁价值理念往往又进一步被具化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这是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普遍以此为主要内容。同时,在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时,廉洁价值理念往往又与不同岗位的工作价值观结合起来,得到了拓展。比如,政法系统的廉政文化就高度融合了公正执法的价值追求。此外,当廉政文化面向社会时,也都不同程度地与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使廉洁价值理念更有针对性、更具广泛性。

二是行为规范。制度是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廉政制度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规范权力及其运行的基础性制度,目的是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建立健全相应的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提供制度依据。第二类是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主要是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社会成员廉洁从业的行为规范,关注的是个体行为,既有引导型的规范,也有禁止性的规定。当前廉政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实践,一般主要集中在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方面,有关规范权力及其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很少被看作是廉政文化的内容。

三是生活方式。廉政文化所考察的生活方式,是廉洁价值理念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的结果,体现为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廉政文化之所以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基于文化的两个方面功能:第一,文化具有传续功能。当文化通过日积月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时,文化就可以在世代之间传续,同制度一样发挥持久的作用。第二,文化具有环境的塑造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身处其中的人们。在建设廉政文化的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使廉政文化通俗化、大众化,更加易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强影响力,扩大覆盖面,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廉政文化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廉政文化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廉政思想教育、反腐倡廉宣传和社会氛围营造上,为预防腐败强化了思想防线,提供了文化支撑。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廉政文化作用的全面发挥。

一是对廉政文化构成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在以往的实践中,人们认为廉政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精神领域的文化,这符合狭义文化的特征。从广义文化的观点出发,文化不仅包括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方式、过程及其结果,还要涵盖经济、政治等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个观点下,廉政文化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廉洁政治方面所具有或应具有的文化,不仅关注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思想和行动,还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社会整体性。从反腐倡廉实践看,中央要求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就提出了一个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整体性改造问题,与广义文化所关注的廉政文化范畴同样具有社会整体性。因此,当前廉政文化研究内容的实际构成与文化理论和反腐实践要求相比显得过于单薄,具有局限性,应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领域拓展廉政文化的研究。比如,经济活动中的利益驱使给腐败行为提供了动机,体制机制上的漏洞则给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这些都可以成为廉政文化研究关注的内容。文化研究之于社会的进步,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以文化的视野全面考察社会的生活样式,并为其改造和发展提供整体性参考。

二是廉政文化传播受到局限。目前,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比较广泛地融入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当中。从形式上来看,廉政文化借助大众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载体实现了面向社会的扩散。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廉洁价值理念包括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廉洁立身,主要是对公职人员应具有的价值追求的规范,社会其他成员对此表示认同,但都是出于对公职人员应该廉洁从政的认同。事实上,当前社会上“请托风”盛行,办事情、找工作、孩子上学等等,都要找门路、托关系,这里面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特权待遇的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廉政文化在形式上实现了横向的广泛传播,但是在内容上的纵向深度不够,廉洁价值理念还不能成为社会中各个群体共同的主体价值。原因在于,廉洁价值理念来源于从政者的价值追求,当面向社会弘扬廉荣贪耻的道德观念时,更多地是赢得了赞同,但是没有进行价值主体的有效转换,廉洁从政价值理念并不是其他社会成员出于自身价值定位所确立的价值追求,因而很难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方面,缺乏对廉洁从政理念的系统性理解,往往就“廉政”谈“廉政”,从法治观念、伦理道德等思想领域吸收的养分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三是建设廉政文化的部门化倾向。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级宣传、文化等部门以及群团组织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要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但在实践中,廉政文化建设主要靠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和组织,部门和单位多数是被动地配合,主动谋划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不够,廉政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之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呈现出的部门化现象同出一辙,根源就在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不清。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家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认识不全面,缺少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方面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对廉政文化构成的认识存在偏差,局限于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两方面叠加的结果,就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部门化倾向,不仅工作合力不强,也进一步加剧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内容构成相对单薄的状况。

二、如何深化对廉政文化的理解

1.实践中引发的对廉政文化的理解

廉政文化建设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如何理解廉政文化,该怎样定义廉政文化,其文化构成、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关键是从怎样的视野观察并理解廉政文化。

其一,廉政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还是一种社会整体性的文化。由于把廉政文化的主体价值明确规定为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实践中建设的廉政文化实际上带有明显的组织文化特征,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队伍所展现出来的关于廉洁从政的面貌,包括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及其结果。一般来讲,组织文化有不同于社会整体性文化的发展需要,可以自成体系。但是就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社会角色来讲,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其从政行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并且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作用机理。因此,廉政文化的未来发展必须面向社会,把社会其他成员纳入廉政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范畴,建立廉政文化在行政体制内外的共同价值基础。

其二,廉政文化是一种精神生活文化,还是一种包括社会全部生活样式的文化。目前廉政文化助推反腐倡廉的作用来自于文化的教育功能,集中体现为精神生活领域的活动,包括了思想认识及其文化产品的生产。从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来看,腐败行为首先来自于思想动机,是主观上的因素,狭义文化观对廉政文化的理解主要是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但同时必须注意到,腐败行为的发生除了主观故意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比如,体制机制制度不健全带来的监管漏洞,往往使权力行使失去必要的制约和监督,实施腐败行为的主观故意更加容易付诸行动。作为一种观察社会的方法,文化研究必须具有内容上的整体性,全面地考察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各种文化要素。因此,廉政文化研究就不能仅仅关注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活动,还要关注影响和制约人们行为方式的现实因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研究廉政文化。廉政文化的构成中应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种要素。

其三,廉政文化的实践价值是一种宣传教育工具,还是一种国家治理的参照体系。在实践中,廉政文化建设被明确地看作是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延伸和丰富,具有思想教育和氛围营造的功能,其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从精神领域引导人们的从政行为。在文化理论研究上,廉政文化已经具备了广义文化的内在品质,可以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进行完善和发展;在反腐倡廉实践中,也有拓展廉政文化研究视野的现实需要,狭义文化观下对廉政文化的理解,限制了我们从文化的高度观察廉政建设得与失的视野,未能全面地理解廉政的文化基础。比如,廉政制度中关于规范权力及其运行的基础性制度非常重要,是事关能否实现廉洁政治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应属于廉政文化的研究范畴。事实上,把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纳入廉政文化研究的视野,更符合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廉政文化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宣传教育,还可以发挥文化研究对于国家和社会整体性的认知优势,以及对人类文明中有益经验的鉴别能力,为在国家治理层面推进反腐倡廉提供一个参照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2在广义文化观下对廉政文化的理解

运用广义文化观及其相关理论开展的廉政文化研究并不多见。从查询的文献资料来看,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一是肯定了廉政文化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推动作用。广义文化观与狭义文化观在廉政文化研究方面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对廉政文化功能的定位不同。以往的研究强调的是文化的“化人”功能,而广义文化观看重的则是文化的整体功能,认为文化不仅仅是精神领域的活动和改造过程。王其康在《论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中对什么是廉政文化、如何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符合广义文化观的阐释:廉政文化是廉政实践及其成果的不断延伸。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廉政环境建设为着力点,贯彻于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贯穿于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之中。②王其康在其著作中并未对其文化观的从属进行声明,也没有进行理论的探讨,但是在廉政文化的生成机理(廉政实践及其成果的不断延伸)和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贯彻于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的观点上,都体现了广义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二是肯定了廉政文化“人化”过程中制度的重要作用。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人化”的过程,“化人”也是“人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其中,制度是文化沉淀的一个结果,又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规范化的保障。在廉政文化研究中,提及制度或制度文化的有不少,但从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入手开展研究的并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田湘波的《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关系辨析》③,他通过分析“文化是体制之母”和“制度决定文化”两种观点的争论,得出了廉政文化和廉政制度是内在合一的观点。他认为:廉政制度实际上是廉政文化规范性的反映,所承载的本身就是廉政文化的内容,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的精神体系、核心理念的表现。事实上,制度承载的是文化的整合功能和秩序功能,不仅同样具有狭义文化的导向功能和传续功能,相比较而言,制度更具强制力和确定性。

三是肯定了廉政文化所具有的广义文化观的文化层次。在真正意义上从广义文化观探讨廉政文化的、最具权威的研究成果,应属李德顺教授著写的《用体制打造廉政文化》。他在著作中开篇名义地指出:“文化”一般是指人的行为模式、生活“样式”及其负载的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深刻性、普遍性和持续性的层面。我们打造“廉政文化”,意味着要使党风廉政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或一场运动,而且要将廉政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变成党政系统行之有效的体制、规范和传统,从而产生深刻、普遍、持久的廉政效应。④这段论述完全超越了廉政文化在精神领域活动的文化层次,从广义文化观的高度将廉政文化与廉政建设进行了整体对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建设廉政文化的领域,使廉政文化研究更有实践价值和意义。

3.法治视野下对廉政文化的新认识

廉政与法治的关系甚为密切,这是因为在实现了法治的国家和社会中,从政者廉洁从政、社会人廉洁从业必然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生活样式,法治是实现廉洁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法治视野下,廉政文化是在实现了法治的国家和社会中人们具有或应具有的廉洁价值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全部社会活动和结果,体现为廉洁政治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廉政与法治的关系,并拓展对廉政文化构成的认识。

从基本精神或核心理念层面看:反腐败的目的,是通过惩治和预防腐败确保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无论是反腐败还是法治,二者所追求的都是对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是为了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得到正确行使。所以说,反腐败和法治在基本精神或理念层面是一致的,并统一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法治是由人民民主原则所决定的,反腐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

从制度、体制和管理机制层面看:反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从根源上防治腐败是反腐败谋全局的战略之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纠而复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机制和制度漏洞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核心问题是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因而,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就是要规范权力本身及其运行,这与法治的根本问题――“对公共(政治)权力的限制或者控制”⑤不谋而合,其本质都是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长期以来,人们对监督权力行使的治本作用早已有了共识,但是对规范权力本身或者说配置权力结构,这个决定权力运行规则的体制机制设计则关注不足。其实党的十七大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就已经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把“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作为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路径。显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已经成为源头治腐与依法治国的共同选择。

从行为规则规范层面看: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统一的、具有强制效力的规则规范的有机系统⑥,和其他党内法规制度具有党法的性质。法治文化理论认为,规则规范体系包括党内法规制度都“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和基础上建立”,并“与法律保持整体的统一,彼此间保持和谐互补、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⑦就反腐败来讲,更加需要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整体统一和优势互补。一方面,党内法规针对的是党的组织和党员,针对性强,局限性也强,而反腐败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必须有国家法律在全局范围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对腐败的制度合围;另一方面,法治需要良法,反腐败同样需要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从日常实践和行为习惯层面看:廉政文化传播的是廉洁价值理念,强调不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法治文化则贯穿了法治精神,强调对规则和秩序的遵守,两者相互联系。在建设廉政文化的过程中,应扩充廉洁价值理念的内涵,融汇法治文化的精髓,不仅用廉政“化人”,更要以法治“化人”。

三、关于建设廉政文化的对策建议

文化的力量在于“人化”自然界的同时又反哺人的自身来“化人”。倡导廉政文化并使之成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反腐倡廉这样的共识。在法治视野下观照廉政文化,廉政文化不仅仅是精神生活领域的观念构成及活动,还应包括廉政建设在国家治理层面所涉及的一切理念及制度,这不仅是在广义文化观下研究廉政文化的必然,同时也是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要走法治之路的必然。因此,必须在法治视野中进一步认识廉政文化的构成,并在实践中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廉政文化。

1.应把公平正义作为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廉洁价值理念作为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内涵与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密切相关,可以概括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但从社会成员的整体角度看,腐败行为侵害了公民的权利,破坏了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秩序,群众行使监督权的意愿其实就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廉政文化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在执政队伍的内与外,都应该是以保障平等权利、维护公平正义为思想基础,这与法治的基本精神相通。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所发展的廉政文化,才能对所有社会群体而不单单是党员干部队伍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所以说,认识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应从法治的基本精神当中汲取养分,围绕实现廉洁政治的目标,倡导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打造全体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思想基础。

2.加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建设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规则经济,最能体现人的基本权利,不仅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还需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的组织,包括行政、司法等体制机制和制度,确保市场经济规则正确地得以运行。多年的反腐败实践证明,防止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是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作为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路径。这就是说,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体制机制层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应是廉政文化构成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廉政制度文化研究和廉政制度文化建设。

3.建立健全廉政法律和法制化的党法规则

除了精神领域的道德教化以外,廉政文化同样关注廉洁从政、廉洁从业行为的养成,这就需要有明确和完备的行为规则规范作为保障,使惩处腐败有法可依、廉洁从政有规可循。在行为规则规范层面建设廉政文化,应充分借鉴法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确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整体性观念,协调好国家法律与党纪党规的制度约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国家法律为基础,加快国家反腐败立法,建立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廉洁价值规范,同时用法律统筹党内党外的反腐败机构、手段和政策,确保在惩治腐败犯罪上形成连贯的、一致的模式。要加快党内法规的法制化进程。要对党纪条规、行政法规、党政决议等具有“准法律”效力的规则规范,探索开展法律审查,强化法制保障。

4.打造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

党风政风是社风民风的向导,社风民风又对党风政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廉政文化建设应重视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的互动关系,既要注意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也要注意从社会整体的“生活样式”来打造适合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应系统地理解廉洁价值理念,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到法治文化、大众文化、民族文化建设当中,寓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廉洁价值理念易于接受、便于普及,日积月累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风尚。

注释

①刘峰岩:《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反腐倡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中国监察》2007年第1期。

②王其康:《论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1期。

③田湘波:《廉政文化与廉政制度关系辨析》,《廉政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

④李德顺:《用体制打造廉政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⑤吴玉章:《西方的法治理论》,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⑥⑦李德顺:《法治文化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第2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道德修养 领导干部 作风建设

如果说道德素质是人的内在自我修养,那么作风就是这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也就谈不上个人的作风建设,前者是内容,是本质,后者是形式,是表象。只有高尚的道德素养的人,才会有良好的个人作风体现,也才能展现个人的人格魅力,这应该是我们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本文拟就对道德素质的认识和思考来阐述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1 对道德素质修养的认识和思考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作风建设和提高修养应该属于有理想、有追求的境界,属于自我道德意识的要求,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内在要求,是通过自我修炼来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层次、高境界的表现。

1.1 道德素养是中华文化德治精神的内涵

季羡林老先生在和温家宝总理聊天时,谈到“良知良能,乃国之魂魄”,他认为道德是国家的灵魂和民族精神。毛主席在关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中也曾讲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他认为道德问题已经是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诸此种种,都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1.2 作风建设与道德素养的归属范畴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到底应该划归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还是二者兼可?严格地来讲,作风建设应该属于两个范畴的综合,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发挥作用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从道德范畴来认识和理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主要缘于:

一是符合孟子性善论的儒家思想逻辑和人心向善的本能倾向。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表明他是以人心中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为人性。

二是提高了领导干部追求的层次和境界。基于人心向善的本能倾向认识,我更愿意从道德意识的培养、自我约束和个人修养等这些内在素质来思考领导者的作风建设。

1.3 领导者不良作风的道德思想根源

21世纪是一个讲究领导者自我修炼的时代,道德自律就是要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塑造。

一是个人思想深处遗留的封建社会“官本位”、“家天下”的陈腐观念,使一些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得不到有效的规范,从而对群众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领导干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畸变,经受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成为腐化堕落腐败分子。三是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世界观和道德观发生扭曲,经受不住名誉和地位的考验促使这些人的私欲膨胀,进一步加剧了道德缺失。

从这些方面分析,我认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自我修炼和内心道德意识的培养。有了这种内在的约束力,我们讲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等等就都有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2 道德素质的基本构成和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作用

2.1 领导者道德素养体系的基本构成

领导道德和一般道德规范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其共同点表现在:领导者的道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遵循发生论的一般规律,即社会道德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即由角色主体性和行为主体性到认知主体性,最后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理想境界。

以人为本——就是要摆正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这是领导者最高的道德境界。具体来讲,就是要一切从下属或群众的需要出发,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全力以赴做到公司倡导的“四个千方百计”,这是对领导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公正公平——处事公平,是对领导者道德的起码要求。公正,就是要按照科学的道德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大多数人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客观、透明和正确地处理各种冲突或矛盾。 转贴于

修身养廉——“廉洁”,领导者道德的底线伦理规范,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在中国传统的官德中,廉洁被视为“为官之宝”,“为政之本”,廉洁是高层次道德所包含的重要道德内容,底线伦理道德规范是实现高层次道德的先决条件。

诚实守信——诚信是用来调节所有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人品修养、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是实现领导的基础,是维系领导和被领导者关系的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

2.2 领导者道德素养对作风建设的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活动日益呈现出与传统领导完全不同的一些特点,具体来讲,领导者道德素养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功能。上行下效是道德运行的通则。领导者这一社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相比,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组织、控制的地位。因此,领导者道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体性道德。

(2)规范功能。领导活动是靠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和在被领导者自觉服从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诸多要素中,领导者的道德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和作用对象等因素构成的,领导者的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如何去处理对人、对自己、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上。只有严格自律、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发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4)协调功能。在社会系统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或行为方式都会有一些差异;但当领导者通过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道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即“依靠一种无形的规范或约束力”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公正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化解矛盾,从而达到行为的一致性。

(5)保证功能。各级领导者是组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人们总是从各级领导者的道德言行中感悟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以此来认定并调节自己的行为。

3 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基本途径

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最重要的道德素养就是忠诚于企业,善爱于员工,勤勉于工作,感恩于组织。因此,提高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善于学习、敏于思考,勤于实践和不断超越自我。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善于学习。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是加强文明、理智和高尚道德修养的基础。

(2)要勤于实践。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和实践过程。

第3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这两座清代石坊也叫朱氏牌楼,是清咸丰年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访畴,奉旨为母朱氏所建的节孝牌坊。

武访畴(1801-1876),字受之,号芝田,是清代陕西、山西文坛官场中的杰出人物,其品行、文采、道德乃至宦途履迹独具个性。武访畴祖居崞县(今原平市)阳武峪内的芦家庄村,清道光中叶迁至本县阳武村,世代耕读传家。武访畴的父亲名武烈,是一乡间秀才,少叔伯、无兄弟,英年早逝。因家境贫寒,仅有茅舍数间、薄田5亩。少年武访畴在母亲的教导下一边放羊一边攻读,18岁得中秀才,道光壬辰年高中进士。他先后出任陕西清涧、米脂、镇安、渭南、临潼、咸宁、长安等地的知县,以政绩卓著擢孝义同知,此后又知凤翔、汉中、潼州、西安府。在丁祖母忧期间曾主讲同州丰登、冯翊两书院,门下生员入仕者众多。武访畴为官清正廉明,足迹遍及陕西半省区域,所到之处兴利除弊、理喻法制,以修文庙、建书院、开煤禁、练乡勇、筹粮饷、救饥荒、恤民众为要。其多次捐献俸银的义举被百姓立碑以记,被推为全陕治能第一。咸丰六年(1856),武访畴援例加四级请正二品封典,升为陕西分巡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署理延平府、榆林府和绥德州的要务。咸丰皇帝继位之初,颇有点“恨天无柄,恨地无环”的气慨,但随着太平军的一路厮杀,洋鬼子的步步进逼,旋转乾坤的一腔宏愿遂付诸东流。因而,使正值年富力强的武访畴产生了退隐之念。是年,武访畴丁母忧归里,决意辞官不仕。之后,他兴办教育,主讲汾州西河书院十余年,其治学之严谨、教诲之纯正为世人称道。年过七旬后,武访畴返回家乡著书立说,有《求益斋文集》、《试帖偶存》、《宦迹记略》等存世。

朱氏牌坊原为3座,现存2座。主坊落于村中,4柱3楼,重檐歇山顶,总高10.54米,面阔15米,建于高95厘米的基座上,为束腰须弥座,枋呈素面,下面为圭脚,上置栏板望柱一圈,内剔底雕刻着多幅人物故事图案。正前方为4个等身力士,与须弥座同高,头戴冠,披甲托膝,神态庄重,蹲坐于前。牌坊主体由四根霸王柱承荷,每根霸王柱由前后戗柱相抱,前戗柱螭首缠绕,后戗柱素面磨光。戗柱上端用噙口与霸王柱连为一体,下端与须弥座相接,前方置麒麟一对,巨头卷毛,突目隆鼻,昂首挺胸,巍然蹲立。主坊明间方形霸王柱立于高150厘米、宽95厘米的柱础上,柱础中部浮雕仰莲花瓣,周围雕有7头形态各异的小狮子。霸王柱之间用镂雕二龙戏珠连接,上置栏额枋,书有“咸丰五年九月男武访畴谨建”走马板为匾形,书有“旌表资政大夫庠生武烈之妻朱氏节孝坊”柱头枋浮雕人物故事、花木禽兽等图案。两次间霸王柱镂雕丹凤朝阳连接明间。两块匾形走马板上分别书有“柏舟矢志”、“竹柏流芳”,上额依然浮雕人物、花卉等图案。牌坊下檐斗拱做五铺双抄,象鼻形耍头。下檐三楼正脊置蟠龙雷公柱4根,直承上檐三楼,其明间挂立石匾一块,书有“圣旨”二字。两次间横匾书有“懿范”、“徽音”各两字。上檐额枋浮雕人物花卉图案,斗拱为四铺单抄。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节孝图,并配龙凤花卉等吉祥之物。而上下檐均由圆椽、方飞、勾头、滴水组成,顶部仿青瓦铺顶,正脊安吻鸱,侧脊置兽头。在牌坊的背部,明间走马板书“冰清玉洁”。两次间书有朱氏简介:“生于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卯时,卒于咸丰六年七月初五日巳时,十七岁于归,十九岁生子,二十八岁守节,享年七十二岁”,“嘉庆十六年六月六日守节时二十八岁,道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旨旌表时年五十二岁,计守节二十四年”。坊后设置有雕刻精致的影壁,为砖石结构。两边筑八字墙,总体呈扇面形。中部浮雕福禄寿三星人物图石屏,精致玲珑,造型逼真,刀法圆润,风格朴实。影壁两边书有对联一副:“茹蘖饮荼数十载鹄歌矢节,丸熊封九重天凤诺扬休”。两八字墙侧面书有:“燕缕凛清操冰霜奇节,鸾书辉彤史闺阁完人”。

精美的造型、玲珑的雕刻令人惊叹,寓意深邃、书写洒脱的楹联更值得玩味。高耸在阳武村中央的这座正坊佐证着当年武家的荣耀,也记述了朱氏既侍奉婆母、又抚养幼子、守节度日、备尝艰辛教子成贤才、做清官的故事,同时也体现了一位官居高位的挚孝男儿对母亲的无限敬爱。武访畴少时多病,形容癯瘦,母亲劳心抚育,调护衣食,课读则不予姑息,特告诫:汝父名未就而早逝,汝不可不勉成其志。武访畴初任清涧、镇安等县,均是贫瘠之区,逢凶荒年景,俗敝民刁,讼繁难理,遂有告归之意。朱氏嘱命:要作清白吏,苦尽始甘来,汝应自勉之。所以武访畴矢志勤政,终成贤吏。他知凤翔府时,祖母病重,母亲扶持左右,食则奉膳,寝则同床,躬洗浊秽。祖母逝后,母亲扶柩归乡,不再随任,犹恐拖累儿子,其大节大孝令武访畴没齿难忘。他由西安府奉旨转调延榆绥时,母亲去世。武访畴奔丧归家,血泪泣文:“......病不能奉汤药,殁不能视含殓,畴不孝之罪奚难惟是......”。

朱氏节孝坊的配坊建于村外,高8米有余,四柱三门,单檐歇山顶,施六铺双抄斗拱,耍头作象形。坊体坐落于高0.85米、东西长10.4米、南北宽3.25米的青灰石基上。坊由4根方形霸王柱承荷,直立在高1.25米、宽0.95米的柱础上。四楼间镂雕二龙戏珠,将4柱连为一体,柱前书有“豸节崇褒三秦著迹,鸾书叠贲八座增荣”、“恪共臣职抒丹悃,荣赐天书降紫泥”。柱背书“三晋云山祥迎凤诰,九乾雨露恩纪鸾章”、“缥缃世业怀先泽,纶新恩拜圣朝”。枋额下置垫板,明间浮雕二龙戏珠,次间浮雕夔龙纹。额枋书“大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仲夏上浣谷旦”。匾形走马板上书有:“赠资政大夫曾祖父廷桂,赠大夫曾祖母邬李氏,诰赠资政大夫祖父秉璧,诰赠资政大夫祖母吴氏,诰赠资政大夫父烈,诰封夫人母朱氏,陕西分巡延榆绥兵备道加四级武访畴谨建”。次间书“凤诏褒荣”、“龙光锡宠”各四字,坊背明间同前书文,次间有“克成先志”、“垂裕后昆”各四字。柱头各置噙口与额枋连接。枋上剔雕蛟龙28条,伸爪昂首,神态惊人,另有丹凤朝阳等多种图案。檐下挂立“圣旨”石匾,匾下镂雕垂莲吊柱,虺纹罩帘。坊顶用青瓦铺就,正脊安吻,侧脊置兽,四顶角升起,各雕石质套兽。

也正是因此而引起后世一些人对武访畴的清廉名声的疑问。实际上,人们只是看到了牌坊的华美,而忽略了的是“奉旨旌表”之古代惯制。武访畴的清廉是不容置疑的,民间多有盛赞之传言,而收集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中的《廉吏行(并序)》一文正是武访畴为官生涯中的真实写照。这一首五体仿汉乐府长诗,全文共500余字。序言中有语:“迄今历俸四年,瓜代将及,抚衷自问,惭无善政及人,独廉之一字,颇与初心不谬。虽两袖清风,一肩宿债,而梦寐固怡然自适也。因存之以俟夫超乎廉之外,而不仅以廉著者,更有以教我焉,是则余之厚幸也夫”此诗的结尾部分写道:“冷冷清涧水,可以疗吾肌;皎皎笔峰月,可以照素期。鱼味即美,羔羊节自持;玉壶一片冰,我心亦如斯;听狱思无枉,抚字求勿遗。惟知念民瘼,金贝焉用之。清风矢刻励,不负祖德贻。”

第4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道德修养 领导干部 作风建设

如果说道德素质是人的内在自我修养,那么作风就是这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也就谈不上个人的作风建设,前者是内容,是本质,后者是形式,是表象。只有高尚的道德素养的人,才会有良好的个人作风体现,也才能展现个人的人格魅力,这应该是我们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本文拟就对道德素质的认识和思考来阐述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一、对道德素质修养的认识和思考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作风建设和提高修养应该属于有理想、有追求的境界,属于自我道德意识的要求,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内在要求,是通过自我修炼来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层次、高境界的表现。

(一)道德素养是中华文化德治精神的内涵

在关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中也曾讲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他认为道德问题已经是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诸此种种,都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二)作风建设与道德素养的归属范畴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到底应该划归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还是二者兼可?严格地来讲,作风建设应该属于两个范畴的综合,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发挥作用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从道德范畴来认识和理解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主要缘于:一是符合孟子性善论的儒家思想逻辑和人心向善的本能倾向。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表明他是以人心中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为人性。二是提高了领导干部追求的层次和境界。基于人心向善的本能倾向认识,我更愿意从道德意识的培养、自我约束和个人修养等这些内在素质来思考领导者的作风建设。

(三)领导者不良作风的道德思想根源

21世纪是一个讲究领导者自我修炼的时代,道德自律就是要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塑造。

一是个人思想深处遗留的封建社会“官本位”、“家天下”的陈腐观念,使一些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得不到有效的规范,从而对群众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领导干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畸变,经受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成为腐化堕落腐败分子。三是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自己的道德修养,世界观和道德观发生扭曲,经受不住名誉和地位的考验促使这些人的私欲膨胀,进一步加剧了道德缺失。

从这些方面分析,我认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自我修炼和内心道德意识的培养。有了这种内在的约束力,我们讲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等等就都有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二、道德素质的基本构成和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作用

(一)领导者道德素养体系的基本构成

领导道德和一般道德规范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其共同点表现在:领导者的道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遵循发生论的一般规律,即社会道德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即由角色主体性和行为主体性到认知主体性,最后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理想境界。

公正公平——处事公平,是对领导者道德的起码要求。公正,就是要按照科学的道德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大多数人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客观、透明和正确地处理各种冲突或矛盾。

修身养廉——“廉洁”,领导者道德的底线伦理规范,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在中国传统的官德中,廉洁被视为“为官之宝”,“为政之本”,廉洁是高层次道德所包含的重要道德内容,底线伦理道德规范是实现高层次道德的先决条件。

诚实守信——诚信是用来调节所有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人品修养、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是实现领导的基础,是维系领导和被领导者关系的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

(二)领导者道德素养对作风建设的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活动日益呈现出与传统领导完全不同的一些特点,具体来讲,领导者道德素养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功能。上行下效是道德运行的通则。领导者这一社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相比,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组织、控制的地位。因此,领导者道德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体性道德。

(2)凝聚功能。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和作用对象等因素构成的,领导者的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如何去处理对人、对自己、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上。只有严格自律、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发奋工作的良好氛围。

(3)协调功能。在社会系统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或行为方式都会有一些差异;但当领导者通过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道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即“依靠一种无形的规范或约束力”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公正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化解矛盾,从而达到行为的一致性。

三、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基本途径

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最重要的道德素养就是忠诚于企业,善爱于员工,勤勉于工作,感恩于组织。提高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要善于学习。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是加强文明、理智和高尚道德修养的基础。

第5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 :监督学;公权力;学科体系

为了实现反腐倡廉、优政勤政的目的,应该加强对公权力监督的理论研究,而监督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目前,我国监督学学科还不够完善,仍是一门新型学科,对监督学学体体系建构的探索,对于推动监督学研究、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有重大意义。

一、监督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

由于监督学目前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学界对其学科体系的研究由于侧重点不同,呈现出的名称和样态各有不同。大体而言,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从纪检监察的角度考虑学科体系问题,认为纪检监察学由纪检学和监察学组成。纪检监察学分为实体与程序两个领域,实体领域研究违纪违法的界限与区分、党政党纪的运用范围和对象、纪检监察的对象、范围;程序领域研究案件查办的流程和机制。①第二种观点从反腐败的角度探讨学科体系问题。该种观点认为监督学应当包括反腐败战略研究、反腐败制度史研究、反洗钱研究、中外反腐败对策研究、反腐败国际合作与中外政策对比研究、预防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预防职务犯罪与商业贿赂治理研究、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与机制研究等。第三种观点从廉政问题角度考虑学科体系问题。它认为监督学应该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外廉政思想比较研究、比较视野中的廉政建设研究、廉政文化与政策研究、廉政建设史研究、廉政教育制度与监督制度研究、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等。②第四种观点则从监督的本义和目的出发考察监督学的学科体系问题,认为监督学包含监督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监督学的历史起源、监督的组成部分以及国际监督制度等组成部分。③

目前的研究对于推进监督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对监督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畴甚至名称没有取得一致,影响了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由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在腐败与反腐败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构建学科体系时偏重于腐败的预防和惩治,而对公权力的有效高质运行关注不够。三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将监督学定位于政治学的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影响了监督学研究的广度和研究方法的拓展,尤其是在如何看待监督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上导致局限性。

二、监督学的学科定位

监督学学科体系的确立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就是监督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学科是指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面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使用独特的语言系统、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学科体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某一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及其理论框架;二是指某学科的范围和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学科体系是对所属各学科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具有规定性、稳定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④依照学科建设规律,一门学科要得以成立,其基本条件是:科学设定学科位级和方向,明确研究对象和范畴,采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等。

中国的学科分类主要有四大标准,其中最具影响的学科分类标准是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学科标准》,简称《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其他三个分别是《基金委学科分类》、《研究生学位学科分类》、《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国家标准学科分类》是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目前中国所有的学科都在该体系内,其对各种有不同需求和目的的学科体系或目录都有指导作用。一门新的学科产生之际,首先要考虑该学科是否可以归属到《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中的学科内,划归到已有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或者三级学科内;如不能划归进去,则考虑创建新型学科,考虑其定位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还是三级学科。

目前,监督学还没有被这四大分类标准所体现,学界对监督学的学科定位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政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代表学者有郎佩娟教授、等。笔者认为,监督学应当作为一级学科来构建。其一,监督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存在于各种领域,因此,如果要采用“监督学”的学科名称,则应构建起一个一级学科体系。其下,以“监督学通论”阐述探讨监督的普遍原理,并指导其他分支学科;再设政治监督学、法律监督学、经济监督学等分支学科,来整合各领域对监督现象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只有从这种大的视角出发,才符合“监督学”一词。其二,随着社会体制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权力的合法合规运用的监督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又推动了监督学的发展,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人才基础、分支部门的发展使其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其三,监督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内容,使其能够区分于其他学科。

三、监督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与学科的区分点,也是学科产生、存在、发展并显示自身价值的基本要素。顾名思义,监督学是研究监督的学科,那么问题就在于是对什么的监督?即监督对象是谁?监督学应该是研究公权力监督问题的学科。公权力是指社会中公认的和法定的权力,是以权力机关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普遍权威性对全社会实施管理或者控制。⑤由于国家公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并对社会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公权力的运用会极大地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因此对公权力监督的必要性远超过对其他权利监督的必要性。因此,监督学所研究的监督对象是国家公权力机关以及国家公职人员行使权利的活动,这里的国家公职人员是指广义的,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其他公务人员”。监督学研究对象的具体范畴体现为对公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和所关涉的各个领域的监督问题。监督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解决的是为何需要监督等问题,研究的是监督的原理。中观层面解决监督体制如何确立的问题,研究的是监督制度。微观层面解决监督体制如何有效运行的问题,研究的是监督实践层面的问题。

研究内容也是构建学科体系的一部分。第一,理论研究的状况是判断学科研究所达到高度和成熟度的尺度之一,因而监督学必须研究古今中外各种监督思想和理论。除了研究独立的监督思想外,还要对古与今的、中国与外国的监督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借鉴先进的、优秀的监督理论,以便完善我国现今的监督理论。第二,监督制度也是其研究内容之一,最具特色的当属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应该强化对其的研究。其次,我国的监督法律制度比较薄弱,作为监督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以便完善该制度,使监督有法可依。第三,监督的主体与客体也是监督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体大概可分为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检察机关、人民法院、行政机关、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监督的客体也即监督的对象是指国家公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在研究监督主体时,要考虑专职监督机关的研究,比较各种先进的监督机关的利弊,如香港的廉政公署、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等等。第四,理论离不开实践,对监督实践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包括监督工作中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等等。第五,基本原则。监督的基本原则是监督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作用。监督的基本原则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监督制度中的普遍的、更高层次的监督规则,对各种具体监督制度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对监督主体实施的所有监督活动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能为主体提供适当的行为准则。因此,构建监督学的体系,应该明确监督学的基本原则,以便指导监督实践工作。

四、监督学学科体系的组成

根据对监督学的学科定位和对监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的把握,监督学的学科体系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1.根据监督学研究对象所形成的分支部门

主要包括:监督制度的起源及发展研究;各国监督制度的比较研究;监督学的理论流派及其发展研究;监督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监督学的方法研究;监督学的基本制度研究。

2.根据监督的主体和形式所形成的分支部门

主要包括:纪检监督学;行政监督学;权力机关监督学;社会监督学;舆论监督学。目前纪检监督学和行政监督学相对比较成熟,权力机关监督学、社会监督学、舆论监督学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外部监督学也必将发展,并与内部监督学一起支撑起监督学学科体系。

3.根据监督学与相关学科融合所形成的分支部门

主要包括:政治监督学;经济监督学;法律监督学;文化监督学;心理监督学等。监督学目前还没有进入我国的四大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中,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有关监督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还没有支撑起监督学的学科体系。但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监督制度的发展和监督理论研究的深入,监督学的各个分支部门会逐渐成熟,监督学必然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引文注释

①蒋熙辉.中国纪检监察学基本范畴研究[J].中国监察,2012(5):46.

②,董瑛.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9):98.

③郎培娟.监督学[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22.

④叶继元.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比较研究[J].学术界,2008(5):37.

⑤郎培娟.监督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2.

第6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字: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校园环境;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60-01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属于和谐文化范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适时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廉洁意识和自律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振奋学生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将廉政教育与学生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立德、崇廉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廉政文化教育的含义以及功能

廉政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属于和谐文化的范畴。它把廉政建设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是以廉政思想为核心内容,以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文化。廉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增强廉政意识,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一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具有育人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净化功能、舆论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辐射功能。其中育人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以及净化功能是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廉政文化教育问题

《实施纲要》颁发后,“廉政文化进校园”已经纳入了我国廉政教育的体系。高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廉政观念、增强廉政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生廉政教育与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大学生廉政教育实施的各种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廉政教育普遍重视不足。谈起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大部分高校还定位在对政工干部或者是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上,从而错误地认为高校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党政干部和教师,忽略了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廉政教育还缺乏系统有效的组织管理,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单一。

其次,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对高校学生存在不良影响。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中的莘莘学子。他们耳濡日、目染,对一些腐败现象也见怪不怪,缺少了青年学生应有的纯洁,他们对于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不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涣散、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不突出等腐败现象,缺乏辩证的分析,从而对大学生廉政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大学生本身的廉政意识比较淡薄。当前,大学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他们对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恨之入骨。但是,一些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和深入,对反腐败能否取得成功存在悲观情绪;对发生在身边的不正之风、不良现象见怪不怪,而且自己也信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的人生哲学;一些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一些在就业过程中将“拉关系、走后门”放在第一位;大学生考试作弊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学生干部选举过程中拉选票等等。

三、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承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责任的高校,必须重视高校中存在的廉政文化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高校自上至下应该充分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T作相结合,使廉政文化贯穿于学校德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

其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强化大学生廉政意识。廉政文化进校园还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倡导“廉政办学、廉洁教学”的教学作风,净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处在一个公正、和谐、文明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廉政意识,正确对待高校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7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4-0023-05

多次引经据典强调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勉励领导干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养分,提升自身修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在河南考察时曾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的讲话立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把“道”和“德”分而论证的,到荀子的《劝学篇 》才开始将“道德”二字连用。简单地说,道德就是指以善恶为评判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手段来评价人的言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 [1]。道德和纪律、法律一样,都是调节和限制人们的行为。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关键在“修”,因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奉I社会。

(一)加强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需要

在个人修养上,古人推崇“道德当身,不以物惑”,强调做官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财富可以用来修饰房屋,而道德则可以滋润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我们身心舒坦。领导干部如果不立德、不修德,就做不到忠诚、清廉、担当,就无法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他主张把“做官”和“做人”相统一,把“立言”和“立行”相统一。提出的“三严三实”,第一严就是严以修身。领导干部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大德说的是德行圆满的人。大德必得其位,并不是说一定得高位,而是总能得到合适的位置,这就叫“德位相配”;同理,“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就是说大德总会得到他应有的东西。对于“仁者寿”而言,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少数大德者并未长寿,但也总能得其寿,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这里的淡泊与宁静,就是一种道德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因此,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克己改过,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干部。

(二)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说的是君子的道德就像风,普通人的言行就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顺着风的方向倒。这说明,道德修养一定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抓住了关键少数,才能引领大多数。“少数”是说领导干部占的比例少,能够当上领导干部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佼佼者,而“关键”则是说领导干部的作用和影响大,其言行举止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就是说统治者的言行得当,即使没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做;如果统治者本身言行不当,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就强调了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身正”方能“令行”。

(三)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在儒家看来用政令来号召百姓,用刑罚来管理百姓,百姓虽然服从,但并非心悦诚服;如果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去做[2] 。而法家的主张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儒法之争说到底就是性本善和性本恶之争,就是德治和法治之争。2016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就法治和德治进行第37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就是准绳,任何情况都必须遵循;道德就是基石,任何情况都必须重视,法律其实就是成文的道德,道德其实就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可以说,法律的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治国理政需要法律和道德同时发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思想的精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就是说上至国家最高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道德修身为根本。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自觉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力求掌握古代官德思想的精髓,以加强自身修养。

(一)公忠为国(对上)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人乎?”(马融:《忠经》)就是说“忠”能使天下安定,感天动地。家国同构,封建统治者宣传“孝道”,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把个体、家和国牢固地组成一个整体[3] ,“忠”由伦理范畴变成政治道德范畴,主要是指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南宋的岳飞被视为是“忠”的化身,一提到岳飞,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精忠报国”四个字。可以说,公忠为国是传统官德的重要内容。

(二)以民为本(对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就是说为政者是没有私心的,只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才会保持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古代治国理政的理念。自古以来,官与民之间追求的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如果官民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油和水,彼此不相容;再处理不好,就变成火和水,变成敌对双方。

(三)勤勉尽责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就是要求大家居于官位不能懈怠,执行君令一定要忠实。这虽是封建时期的为官之道,但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仍是为政之基,为官之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只要领导干部自己做得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好。

(四)清廉俭朴

“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清代七百名人传》)意思是:为官者贪污还是廉洁,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要使官员都廉洁,就应当先让他们形成俭朴的作风。正所谓“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在古代,清廉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千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清廉乃是为官之本。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思想的现实借鉴

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就要端正态度,既要忘掉“关键少数”的身份,又要树立“关键少数”的意识。2015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座谈会上强调,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对县委书记的“四有”劝诫,也是对所有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公忠为国,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马融:《忠经》)忠诚是百德之首。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入党的时候,都曾庄严宣誓 “对党忠诚”。对此,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4] 。理想信念是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几年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就是忘却了初心,其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因而在金钱美色面前吃了败仗,走向了堕落。所以应确保绝对忠诚,且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做到真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做到看则有序,齐则有力,树立看齐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看要见思想,齐要见行动,真正让看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看齐体现在方方面面。

(二)坚持以民为本,做到心中有民、执政为民

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引用《尚书》中的名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传统文化的民本、民生思想值得继承发扬。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在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了自己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说:“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杆,虽不可及,但我们要见贤思齐。”焦裕禄同志就是心中有民、执政为民的楷模,他1962年12月调到河南省兰考县,为了防沙固地每天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去世。临终前焦裕禄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三)坚持勤勉尽责,做到心中有责、敢于担当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敢担当、善作为”。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干就要敢于担当,这正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所说:“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善作为属于才的范畴,这也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大力倡导敢担当、善作为的用人导向,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风气,切实提拔重用那些有魄力、有能力的干部,这是提升我党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领导干部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所畏惧的担当精神,乘势而为,迎难而上,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四)坚持清廉简朴,做到心中有戒、清正廉洁

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着理想信念高标准努力,同时要以党的纪律为尺子,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党纪国法是领导干部不能碰的“高压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要强调纪律和法律的重要性,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让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才能实现社会风气的持续良善,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光.论价值与价值观――关于当前中国文明c秩序重建的思考[J]. 人民论坛,2014,(23).

[2]董志国.以德治国与儒家的德治理论[J]. 湖湘论坛,2001,(06).

第8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一、深刻理解,准确领会《廉政准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几代

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但由于反腐倡廉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了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中央在1997年3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基础之上,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成就了又一部高质量、高层次的党内反腐倡廉法规,也标志着依靠党内制度治理腐败进入到新的阶段,反腐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与试行了13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相比较,去掉“试行”二字过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包括总则、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实施与监督、附则,从14条增加到了18条,由“30不准”增加到“52不准”。其中“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一章,详细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方面的“禁止”,这八方面“禁止”是: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内容和篇幅大大增加,而且新的《廉政准则》显得的更细致,涵盖面更广,将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以及涉及廉政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规范范畴,以更加完善、规范的要求,适应了新的形势需要,具有很高的法规制定水准和实践针对性,充分体现了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体现了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始终以强化自身建设取信于民的执政理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充分认识颁布《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

《廉政准则》是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为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对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贯彻实施《廉政准则》重要性的认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高标准抓好贯彻落实。

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促进廉洁从政,贵在身体力行,重在狠抓落实。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逐条逐条学,原原本本学,全面把握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二是争要做好表率。带头学习《廉政准则》,带头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廉政准则》的要求上来,一手教学管理工作不动摇,一手抓廉政建设不放松,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三是检查对照,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按照《廉政准则》规范要求逐项对照检查,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以解决。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强化廉洁从政意识,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严防发生违反《廉政准则》现象。切实做到能干事、干实事、不出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

第9篇: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范文

一、开展廉政教育。

提高他拒腐防变的能力,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全面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从三个方面入手。

大力开展“百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依照县委、县政府布置,一是结合“评星进级”活动。从三月份开始,与县包镇指导组一起,组织了50名党员干部分赴14个行政村,通过由镇到村、村到党小组、党小组到党员、党员到千家万户的这条线,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县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精神和支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正反典型教育。把《》先进性教育》新农村建设等内容也全部纳入到廉政教育中,二是扩展教育平台。通过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培训班,请进来、走出去”及组织观看“正反典型”警示片的方法,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纪政纪条规,强化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意识。

让她介绍经验,三是用廉政文化推进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村支部书记葛翠梅同志抓廉政文化建设为典型。交流做法,进行典型引路;另一方面,以各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时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不时拓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领域,营造全镇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使廉政文化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一个暂新载体。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拒腐防变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夯实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二、突出重点环节。

干部就没有动力,明确责任是各项工作的保证。责任不明确。工作就没有效果。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环节多,难点多,重点多。将这些重点环节量化、硬化、细化,制定详细的工作责任制,通过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头,确保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

认真研究部署,一是强化责任落实。镇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的分解实施意见》实行党政班子成员包村负责制,党委书记是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农村支部书记是各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政班子成员是所包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依照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分工,将村集体财力、当年重点建设项目等工作分解落实到人头,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纳入农村经济考核范畴,同经济工作同考核、同验收。

将14个行政村划分为示范村、城郊村、周边村三个类型,二是强化责任考核。根据县委制定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考核规范》结合我镇实际。按“严格考核评比,三年力争达标”方法,逐年实施完成。年年完成、、、村四个村进级达标;年完成桥南、祖师庙、兰村、兰古庄、林雨五个村进级达标;年完成、、、、五个村进级达标。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重点抓好市定示范村,县定示范村村、村,镇定示范村村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实行了党政班子成员定期下访制度》村两委主干公务接待包干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演讲制度》使全镇各级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转变,三是强化责任效果。为了确保责任落实取得效果。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效果,解决了一系列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如村结子沟巷道硬化工程三年来欠拖不决,包村领导张勤升在定期下访工作中了解到这一问题,经调查了解,该路不能修通的主要原因是结子沟群众怕村干部在修路中间有贪占行为,今年三月份,督促村对结子沟路面硬化进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通过公开招标、公开预算、公开修路资金来源,实行村民代表监督和村干部跟班监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这条路很快开工硬化,目前,一条长1.2公里,宽3.5米,投资40万元的高标准水泥路已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