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恩古诗范文

师恩古诗精选(九篇)

师恩古诗

第1篇:师恩古诗范文

周和和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我也借花献佛,感恩大家:感谢你们一年来与我一起走过,感谢你们带给我欢笑与快乐!

今天下午是职教中心高二年级13个班的古诗词表演比赛,比赛在大家齐唱国歌后正式开始,13个班的学生激情高昂的参加了比赛,在感恩节为大家奉献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盛宴,大家获得了美的熏陶,提升了文化品位,提高了精神境界,同时,观看的同学也用掌声回馈感恩参演的同学,东西方的文化今天在清徐职教中心碰出了火花。

接下来还是要说一说今天古诗词比赛的大致情况,今天的古诗词比赛亮点还是不少的:计算机1402班岳飞的《满江红》,无论是从诵读还是演唱都表现的可圈可点,感情到位,可以说是气势磅礴,读出了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决心意志,简单的动作在固定的舞台台架上展现的整齐化一,有力的烘托了古诗词诵读和演唱的内容,满满的阳刚之气;计算机1401班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出了气壮山河的悲壮,诵读与音乐相得益彰,非常好;电脑艺术设计1401班《明日歌》诵读与配乐演唱的两部分在处理的技巧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表演性较强,有观赏性;计算机1401班古诗词《白头吟》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唱的比较到位,诵读富有变化,感情丰富到位;社会文化艺术美容美发1401班,发挥专业所长,自制丰富的手工道具,诵读表演了孟郊的《游子吟》,诵读有味有韵,演唱动作声情得体;其他班级如会计1402班《蒹葭》,会计1403班《木兰诗》也有不少的亮点,其余的班级也不错。因为这样,我们评委都比较纠结,觉得打个分好难好难啊!有时候真的是难分伯仲。

我个人以为古诗词表演重点是落实到诵读和表演两部分,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特别是古诗词的诵读,吟、咏、诵、唱更能够体现出中国古典国学的味道,表演是展现古诗词之美的技术的手段,两者有主次之分。其他的一些问题上回有提到,盼望下次能做得更好。还有一点,今天下午的比赛在时间上有一点问题,如果下一次有类似的活动,建议在活动前做一个应急预案,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突发事情。

第2篇:师恩古诗范文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崇高,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努力向上!

2、通过朗诵、歌唱、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礼赞和祝福。

3、通过问答竞赛形式,了解有关教师节的知识、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使学生备受教益,既激发学生的爱师、尊师的情感,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活动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活动方案。

2、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献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3、确定活动的主持人(葛香、杨溢、吴璇、程芊),编写串词。

4、学生学会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感恩的心》。

5、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

6、布置好教室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主持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主持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主持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主持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主持合:老师您好!

主持乙:《谢谢您,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表演:

1、歌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主持甲:今天的主题班会,从歌声开始,让我们用真诚感恩的心,唱一首歌送给我们最尊敬的人:

主持乙:全班齐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2、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

主持甲:老师,似春蚕,如蜡烛,比慈母,他们心联学子,鞠躬尽瘁,奉献所有,也收获希望。请听,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小组分角色)

3、礼赞。

主持乙:是啊!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主持甲: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平时指导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奉献出无私的爱!你们说,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举手发言)

主持乙:同学们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老师,您就是春蚕,就是红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精神高尚!您还是我们心中隐形的翅膀,助我们成长高飞!

(三)竞答

主持甲:教师节即将来临,你对教师节了解多少,你还了解多少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呢?下面进行知识小竞赛。

(四)祝福

主持乙: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甲:在此,让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和祝福之愿吧!同学发言表达心声!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主持乙:尊师,爱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个别学生发言。

(五)结束

甲:老师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乙:老师是火,点燃生命之灯;

甲:老师是灯,照亮前进之路;

乙:老师是路,引你走向辉煌。

甲:感谢恩师,感谢您们的谆谆教诲;

第3篇:师恩古诗范文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顾浩;友谊词作;友谊;审美;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Friendly Blossom is the Most Flowery: Restudy upon Poet Gu Hao's Poems about Friendship

WANG Tong-shu

顾浩同志写友谊的词作,量多质高,精彩纷呈,流芳诗苑!

我曾在《深情动江海,高义薄云天》、《心满友情气自华》(见王同书著《顾浩词的多彩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论文中专谈顾词的亲情、友情,指陈其友情词在各词集中占很大份额,2008年前出版的每本词集都有。选入《顾浩词选》的就有《情久长•会学友》、《归去难•送别》、《解语花•雨夜寄友》、《琵琶仙•为某歌手而歌》等十二首,占全书十分之一强,可见顾词人的重友情结非同一般。

近见其在《扬子江诗刊》(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一组《吴韵汉风》词作,共十首,而写友谊者竟有六首,占这组的百分之六十(另一首写漂母的《母爱颂•公祭漂母大典感赋》:“凡举也亮北斗星。更将军凯旋,涌泉相报。”也可以说是写友情的,因为韩信与漂母并无亲缘,素不相识,让韩“一饭进口,百恩入怀”,生命意识、进取意识高涨起来,词的主旨正是歌颂助人为乐,济人急难的友情壮举。如此说来,则友谊词占这组词的百分之七十)。可见顾词人胸中友情之花何等烂漫辉煌,层出不已。

这组词多是新作,这些词不论是写师友、学友、乡友、艺友、文友,或是写诗友之情,均意高情深,各具风华,仔细品味,获益良多。现就这些近作再作评说:

师恩浩荡•贺张名媛老师九十寿辰

贤达风采,慈母情怀,耿耿然、数十余载!纵云遮雾障,路岖程长,忠诚之心终不改!每辛苦多日,完美一课,频频赢得满堂彩!智乳喷涌,桃李花开春常在!

更以身作则,为人垂范,桩桩事、誉满江海!赞守职若命,视生如子,播向校园都是爱!今潇洒居家,远近登门,纷纷总把恩师拜!但愿有来世,当年好景又重再!

永念之情•缅怀远方故友

欲忘愈想,欲断越缠,萦脏牵腑五十霜。是念岁欢识,三载欢聚,万缕幽情两相藏。垂手明窗,携手芳园,殷勤互助赋华章。而古城一别,柔指一屈,多少年、天各一方!

或遇严寒,或遭酷暑,因有知己未曾慌。忽秋雁传书,锦字传意,四页百句泪千行。何怕路遥,岂怕时艰,奔到故地人不双。望江海浩瀚,卷帙浩繁,更教我、心事浩茫!

我是谁•替友人塑像

脚踏大地,头顶长天,常问我是何人?经络血畅,脏腑气壮,傲为炎黄子孙。骨坚如铁,仪柔似水,更有世传龙魂。万般心思,都因中华情深。

不忘峥嵘岁月,冰霜清晨,风雨黄昏。雷狂昂首,浪恶耸肩,谁敢颠倒乾坤?遇魔嗤鼻,临难挺胸,众里高歌九霄闻。但愿福满人间,五洲和谐共阳春。

善行歌•同友人议人

握拳而来,撒手即去,不过百十寒暑。人生于世,命关乎天,岂可视作尘土?想孩提日月,襁褓朝暮,父母血汗难赋。到七龄就学,几载开蒙,师恩浩荡垂千古!

当一进弱冠,春光满面,征途修远举大步。然风旋云乱,山回路折,圣贤也有失足处。愿多增笑语,少添哭声,菩萨心肠暖万户。如造祸他门,掳福自家,只能列入另类数!

诉衷情•访友人故居

紫玉河畔,红星巷里,小楼还在人何去?古木叶青,故居瓦老,激起我、离情万缕。更遗物揪心,留照伤神,顿然滚滚泪如雨。追昔问后,愁思纷纷若飞絮。

记得儿时携手,石桥观涛,胸涌千种童趣。数载同窗,多年共事,相解却、百般忧虑。岂料狂潮胡搅,而傲骨难屈,一别屡屡梦乡聚。呼魂兮归来,盛世赳赳金杯举!

思友人•听友人遗音

容别音存,形离魂在,又聆听、友人高语。字字意远,句句情深,哪来魅力如许!雷过长空,撼山覆水,顿然风收云去。雨润万物,沁脏怡腑,瞬间霞飞花聚!

更巨臂一挥,金声玉振,激起我、百般心绪!桩桩往事,历历临目,杯不成双难为举。相处短暂,再会渺茫,满腔忧愁纷似絮。叹只见晴天,未逢盛世,九泉路上思千缕!

这六首词看其副题,对主旨一目了然,细细品味,有作者精心专注。既有歌颂师道之宏伟,又有弘扬益友之深情,还有惋惜损友之另类,和慰安表彰受委屈不改素志,终获昭雪的诤友!既有对远方朋友的怀念,更有对去世友人的追思,深情中寓旷达,温惋中显豪壮,都是顾词中的精品力作。

友谊,这一人类的情感,是远胜于、远高于人类其他的感情的,中外哲人都有定评。中国古贤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外国作家说:人类最美好、最无私的感情是友谊(法国巴尔扎克语)。诗文写友谊,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辉煌灿烂。孔夫子时代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管鲍知心,高山流水知音:到了唐朝,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杜的“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元稹、白居易的“莫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宋朝苏轼、秦观、陆游的怀友诗词,同样令人销魂落魄。元朝王实甫豪气凌云的“笔尖儿横扫五千人!”(《西厢记》写张生为求友人白马将军解兵困之危的诗。)由元入明的《水浒》作者施耐庵,除写了震撼世界的友谊之歌《水浒传》外,还写了千古传颂的专记友情的《耐庵遗曲》,“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明朝著名诗人高启的“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更是令多少人倾倒的怀友之歌。

清朝最著名的友谊之歌,是大才子吴季子受考场作弊案牵连充军宁古塔,其好友顾贞观与纳兰性德,誓相救助,历经险阻,终获成功。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辞赋从今宜少作,留取心魂相守。”(见顾贞观作《金缕曲》)等等。

现当代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众所周知,体现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郁达夫的也以诗文诤友“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伟大也要有人懂”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古到今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友谊之歌!

友谊是中国诗人的作品主轴,是动人心弦的主旋律,是人生路上的白天的鲜花,夜晚的明灯,给人开朗,给人快乐,给人力量。

古贤友谊诗作的精华是什么?是将友谊认知、推崇为人生辉煌的不可或缺的,男可以无妻,女可以无夫,但不论男女却不可无友。无妻无夫之人,人生未必失败,无友之人,人生肯定失败,因为不仅是“孤陋寡闻”而且“寡助”(参阅《论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老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只能以失败告终。古贤友谊诗作精华另一点是友人间不是“好行小惠,言不及义”,结党营私,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是为国为民为公的立身行事,才是友谊的至高、至善、至美之境,才会有持久之力,才会有四季不败之花!

顾浩的友谊词作,正是先贤精华的继承与弘扬。并且有新的创意。顾词人以往的友谊词多是以细节凸显深度,从微观展现宏观,现在的作品则是概述凸显深度,从宏观展现细部,以大时代的动荡,作挚友立身行事的背景,和与挚友情谊的芳香!可谓各尽其妙,互为补益。有的和前贤同类佳作相较,亦可比肩。

顾浩友谊词的特色和启示有哪些?

顾浩友谊词的特色是浓情厚意,升沉不改;境界高远,时空穿插;魅力洋溢,映衬出新。具体特色简列如下:

1、浓情厚意,升沉不改。

顾浩的友谊词作,是先贤精华的继承与弘扬。可是,友谊,这一人类的情感,在中国虽已有几千年的辉煌灿烂,但是,不要忘记,孔夫子也提“损者三友”,指出交上不良友人会导致人生歧途,乃至走上不归路(顾词《善行歌•同友人议人》“如造祸他门,掳福自家,只能列入另类数!”就有此意)。而且封建社会更多的社会相是:“富易妻,贵易交”;杜甫也说:“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然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是封建社会的负面常态。反映在诗作中的则是“子系中山狼”、“一阔脸就变”之类,不过这类作品,殊不多见,多的则是正面的响遏行云的友谊之歌!顾词最大的特点正是对传统的友谊之歌积极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多是正面的“升沉不改故人情”。从师友中的普通小学教师,到普通的乡民,再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显达的、平凡的同学,都一样怀念,一样的友谊浓挚,真情不改。如:《师恩浩荡•贺张名媛老师九十寿辰》、《永念之情•缅怀远方故友》、《我是谁•替友人塑像》、《善行歌•同友人议人》、《诉衷情•访友人故居》、《思友人•听友人遗音》等,多是如此的“万劫不改尔素”!

2、境界高远,魅力洋溢。

这一点也是顾词人的着意追求。如《师恩浩荡•贺张名媛老师九十寿辰》记张老师:

守职若命,视生如子,播向校园都是爱,今潇洒居家,远近登门,纷纷总把恩师拜!

这些和以前写恩师钱仲联、诗师吴奔星教授一样的笔墨情怀,但这首词出人意外的是结尾:但愿有来世,“当年好景又重再!”愿与老师来世再结师生缘,可见对老师之敬爱。意境升华,魅力大增!

再如《访友人故居》、《听友人遗音》中的:

小楼还在人何去?古木叶青,故居瓦老,激起我离情万缕。……岂料狂潮胡搅,而傲骨难屈,一别屡屡梦相聚。呼魂兮归来,盛世赳赳金杯举。(《访友人故居》)

容别音存,形离魂在,又聆听、友人高语。字字意远,句句情深,哪来魅力如许!雷过长空,撼山覆水,顿然风收云去。雨润万物,沁脏怡腑,瞬间霞飞花聚!(《听友人遗音》)

前者是入室想所历,后者是听音忆当年,多有“世有良材天不永”的遗憾,然而,又不止于遗憾,而是“盛世”告慰友人。这样境界就远胜古人的为友抱屈,怨尤不已了。这样,在危难中相互支持,在暗潮中点燃亮点,正义的友谊之音,“沁脏怡腑”、“霞飞花聚”也就给读者自然带来振奋和力量!横逆终会“风收云起”,“盛世赳赳金杯举”是必然之事。

3、时空穿插,映衬出新。

时空变化,互为映衬,是顾词写友谊词的常见艺术构思。这组词出新处在于少写当年相交的细节,而多写在大革命洪流中的风云变幻,“雷狂昂首,浪恶耸肩”,“遇魔嗤鼻,临难挺胸”,“众里高歌九霄闻”,今昔对比,穿插变化,友人的砥柱形像,与沉冤虽雪,但未享盛世,成为永难弥补之憾事,成为友谊情感之痛。忧喜变幻,痛定思痛,思路开阔,思绪飞扬,这就既出古人之新,又出己作之新,成为友谊作品之范。

至于顾词人友谊类词中的精细有味的副标题如:思友人当年、观友人照片、接友人电话、与友人谈心、读友人旧信、替友人塑像、同友人议人、访友人故居、听友人遗音,都为五字句,像一首五言诗,写出了友人、友情的方方面面,都别具匠心,别有情味,像警句一样,起“词眼”之用,见作者功力。

顾浩友谊词的启示是广泛而深刻的。

细品顾词人的写友谊词作心潮自然腾起波澜。

一,友谊情感也是发展流变的,淡浓深浅,时有变化,友情可能夭折。人亦如此,好友可能淡忘,可能反目,可能敌对。“七贤”分崩,“朱穆绝交”(参阅孔融《论盛孝章书》),即此理也。只有以人生进步为目标,坚决反对“颠倒乾坤”!努力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有这样的友谊信念、基础和目标,友谊之花才能长开不败。没有进步目标,不能与时俱进,友谊之花是开不鲜艳,开不长久的。

二,友人们的兴旺意识,心灵契合,会使友谊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特异功能,会成为力量的源泉,胜利的旌旗,深情厚意,时时更新,层楼日上,泛泛之交也会成为祸福与共,生死不弃的友谊楷模。

第4篇:师恩古诗范文

摘要:《雨霖铃》和《别离辞:节哀》都因描写离别而著称。同是描写离别,两位诗人的心情却不同。《雨霖铃》以凄婉的笔触来表现词人面对离别时沉痛苦闷的心情。在《别离辞:节哀》中,邓恩用玄学手法来表明离别只是暂时的,夫妻间的情谊不会因为离别而改变。经比较得知,两首诗中不同的别离心情是由诗人的文风不同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关键词:离别;婉约;玄学;文风

一.引言

作为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擅长慢词,题材多以城市风光、歌姬生活以及文人羁旅为描写对象,在词由雅到俗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北宋的慢词发展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雨霖铃》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全词声情哀怨、委婉凄恻。

约翰·邓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玄学派诗歌以晦涩难懂的比喻和不拘一格的形式而见长。1611年冬,邓恩随罗伯特·特鲁里爵士出使法国,临行前写了《别离辞:节哀》一诗赠予妻子Anne。不同于《雨霖铃》伤感的氛围,在离别之际,邓恩劝慰妻子不要因为他的离开而伤心,不要把离别看成是爱情的障碍和终结,而应该将它看成是对爱情忠贞与否的考验。正如秦观所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本文从玄学派与婉约派诗风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等方面入手,分析离别时的不同心情。

二.同是离别,心情各异

1. 文风的差异

《雨霖铃》的基调是伤感的。“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当时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词往往锤字练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极其巧妙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1]作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是文学批评家热衷研究的对象。

《雨霖铃》上阙着重描写离别。开篇就使用“寒蝉凄切”来点明整首词的基调是凄凉。“长亭”、“骤雨”、“泪眼”、以及“暮霭”等意象,体现了诗人和其恋人分别时的痛楚。“凄切”、“无绪”、“留恋”、“催发”、“无语凝噎”、“去去”、“千里”以及“沉沉”这些都是令人心情沉重的描写。[2]从这些描写中得知:婉约派词人更倾向于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下阕抒发了别后的怀念之情,想象着别后能否再次相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为全文情景交融的点睛之处。秋风瑟瑟,凉意无限之时的离别,使得分别之苦更加不堪承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之愁无从排遣,唯有寄情于酒。本想千古情愁酒一壶,怎奈面对的只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的现实,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无奈。杨柳在古代通常有惜别、送别之意,此处的离愁别绪,自是不用多说。“晓风残月”的景物描写,将词人的哀婉幽怨的心境尽显。

《离别辞:节哀》的主题虽然也是描写一对爱侣的离别,但是基调却完全不同。

此诗前两节中,邓恩用因死亡而别离的场景来比喻夫妻间分离的痛苦。他表明应该像德高望重的人看待死亡一样地正常看待别离。第二节中,诗人主张不要因别离而痛哭,不要像世俗的人那样受不了别离。这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截然不同。第三节中,邓恩将别离比作天体运动。离别除了给夫妻双方带来思念之苦外是不会造成像地震那样的危害的,而如果夫妻之间有充分的理解,那么即使离别,也会像天体的震动一样,“什么也不伤”。诗歌第四、五、六节,强调了邓恩崇尚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这种爱情不注重肉体之爱,而是灵魂的和谐一致。最后三节的“圆规”意象是邓恩最著名的比喻,他把夫妻双方比作圆规的两脚,男方是动脚,不断旋转,女方是定脚,永远站在中心,看似不动,但是当男方开始转动的时候,女方也随之前倾,并随之旋转。男女双方互相倾心,互相支撑,互相理解,彼此忠贞的情感表现得非常新颖贴切。邓恩在提出“圆规”意象的同时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圆”的意象。“圆”或者“球”在文艺复兴时期常表示圆满,因此“你坚定,我的圆圈也会准”表达了邓恩夫妻间无比融洽的爱情。[3]此外,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大多是以“圆”或“球”对世界上的一切进行观察和思考,利用“圆”或“球”的意象来创作。

2.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柳永年轻时,常出入歌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第三次虽说已考中了,但当仁宗知道柳永就是那个写《鹤冲天》(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的书生时,便提起朱笔在他的试卷上写下了“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至此,柳永与功名无缘,索性流连于茶楼酒肆、花街柳巷,为歌女填词聊以谋生,并且不无解嘲地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1]胸有经纶却功名未就,流落民间,自然心中颇多感慨,生活无趣,仕途渺茫,柳永便欲离开京城。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于是便有了《雨霖铃》这一千古绝唱。

其次,柳永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主义的一个阶段。当时父权制占统治地位,女子被定义为顺从的代名词。她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男性。更何况,即将和诗人分别的女子,并不是柳永之妻。柳永居无定所,事业无成,和这样的人分离,只怕是再见无期。在此情景下,《雨霖铃》以如此凄婉哀怨的笔触描述着两人的离愁别绪,皆在情理之中。

邓恩生活的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社会大发展时期,一个打破中世纪的束缚,思想上空前活跃的时期,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异样丰富,有创见、有推动力的文学时期”[4]。此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浪潮已经过去,但是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乐观精神的影响,《别离辞:节哀》虽然描写离别,但是其基调却是乐观的,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这首诗“轻松活泼,体现了他的思想意识,他也没有忽视对爱情的现实把握,让诗充满强烈奔放的感情,以及他那独特的精神之爱。他采用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和有些玄乎的夸张手法来阐释和强调他的主题思想”[5]。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即使离别在即,诗人仍然能够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别离。

三.结语

《雨霖铃》和《别离辞:节哀》同样写离别,但由于作者的文风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差异,致使伤感的离别,在不同的诗人的笔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绪。《雨霖铃》整篇都在描写别离带给人的痛苦和伤感,凄然哀怨之意跃然纸上。而《别离辞:节哀》却在众多奇思妙喻的烘托和一些惊世骇俗的描绘中,凸显出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极力地宣扬着他所倡导的精神之爱。两篇佳作各具代表性,值得反复品味。(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Reference:

[1]柳永集. (胡传志等解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刘华民.宋词导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曹军,祖恩华. 浅析约翰·邓恩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5). 2004: 67-69.

第5篇:师恩古诗范文

关键词:国学文化;音乐内容;相辅相成;传承发展

G623.71

一、国学与音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学成为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传播国学的重点人群。音乐与国学之间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的传承可以帮助双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应该是国学与音乐最早的融合,我们往往只重视到《诗经》的文字内容,却很少考虑到诗经其实就是最早的国学音乐,其后的宋词,元曲等等都是音乐继承与发展国学的典型之作。到如今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都是有国学意味的音乐继承,甚至流行歌曲中也出现了国学发展的中国风音乐。如《青花瓷》、《东风破》等都将古诗词美轮美奂到了极致。现如今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也融入了国学内容,如《关雎》、《桃夭》《]q》等诗经作品都经过改良,以声部的变化、和声的魅力再现了古诗词的无限魅力,扩大了民众热爱国学的范围,推动了国学的传承。

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由这一方面可见,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发展联系紧密,音乐中继承与发展国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音乐与国学发展的自身要求。

二、音乐中国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圣贤教育的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响深远.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一直坚持让让低年纪段的学生将背诵《弟子规》作为课前准备,因为低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多习惯有待养成,往往上课铃响后还不能马上安静下来,齐读《弟子规》就能使学生在朗朗的背诵声中平和下来,沉浸在国学的氛围中,为接下来的音乐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我还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轻柔优美的声音背诵,这样不仅加强了背诵的美感也为之后的发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不仅将国学用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及课前先导,在音乐教学中我也乐此不疲。例如我在教授《游子吟》、《春晓》、《咏鹅》等经过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时,首先以诗词的内容导入情境,再以演唱的形式再现古诗词,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特别是《咏鹅》的教学我首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而后加入动作范唱表演,童趣的诗词及其活泼的演绎使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首歌,也对作者骆宾王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比读诗和唱诗的不同,学生更迷恋于唱诗的形式,流动的旋律再现了经典文学,亦适应了学生的年龄需求,并通过念白、齐唱、领唱、表演唱等丰富的演唱形式使学生学之所趣,唱之盎然。较之以前更深的体会了古诗词的意境与美妙。还有一些教材如:《保护小羊》、《小宝宝睡了》,《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国学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保护小羊》是教育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在学唱的时候,除了告诉学生上述道理的同时,可以延伸到《小羊跪哺》,让学生体会小羊闭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体,膝落地,姿态如敬礼的天性,懂得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 ,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含义。国学经典走进音乐课堂并与音乐教育完美结合,让孩子在音乐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在学习和一点一滴的实践中解行相应,在以爱为源头的教育教学中,师生能够身心受益,共同成长!

(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为体现音乐与国学的相辅相成,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我要加强理论研究。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其次,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三)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

国学内容的精髓在于其思想内容上的魅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数千人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些有价值的国学思想,通过现代音乐的演绎,既继承了原有思想所要表达出的内涵,又赋予了时代气息。当我校在“六一”儿童节的汇演中,全体学生在悠悠的古乐声中齐读“大学”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台上领读的几位学生一袭淡蓝色古衣情绪盎然的背诵,气势斐然,千人一语的场面将国学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极致,现场无一不动容,无一不震撼!,国学中对于音乐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提升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境界,抒发自身情感,净化心灵的高度。音乐与国学的相融,使得两者都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三、总结

第6篇:师恩古诗范文

传媒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地方高校开设相对较晚,各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差别较大;作为文化素质课中的古代文学更是存在缺乏统一指向、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要及时变革培养目标,合理区分选用教材,灵活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科学考评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人才。

关键词:

转型发展;传媒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增。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社会发展脉搏,适时调整、适势转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传媒专业是一个出现不久、发展快速的新兴行业。由于诞生时间短,社会人才需求迅速扩大,于是诸多地方高校不管现实条件如何,纷纷跟风开课。但各高校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设置等差别较大。尤其作为文化素质课程中的古代文学缺乏统一指向、教学方式陈旧,存在着学生不阅读、教师满堂灌、效果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变革,才能推动我们传媒专业乃至全校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一、及时变革培养目标

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我校传媒专业人才的重新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人才规格体现为知识、素质、能力的“宽”而“全”,可用公式“专业+素质+能力”来表示。[1]作为传媒专业文化素质基础课中的古代文学,也必须适势变革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文学经典;挖掘出与该课程相关联的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丰富内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文化素质,并使学生具备文学研究、文艺鉴评能力,尤其具备传媒专业学生所需的文化传播、文案写作、语言表达、采编制作、文学改编、视频文字编辑等实践应用能力。[2]

二、合理区分选用教材

我校目前的传媒专业主要有播音、编导、广告、新闻和文化产业方向,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分专业,统一选用同一种教材。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材建设,应尝试分专业选择不同教材,并根据具体专业方向增加应用型、实践类内容,如播音专业多增加“经典诵读比赛”、“语言表达”、“人物访谈”、“文化长廊”等板块;编导专业多增加“影视改编”、“视频文字剪辑”等板块;文化产业专业多增加“人物档案”、“历史钩沉”等板块;使教材更具实用性与实践价值,从而分专业满足不同学生具体需求。同时,在对教材的具体处理上,教师要处理好手中教材、自主选择精讲内容,以点带面完成教学任务;改变专注文学史、史实俱到,忽略经典原著精讲的现状;引导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启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经典文本,恰当避免现有教材“史”、“选”使用误区。[2]

三、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运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富有趣味和意义的学习活动,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路。本课程结合转型发展背景、注重学生实际能力提高,采取教师示范精讲、课堂延展探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将探究式、讨论式等主要教学方式融为一体、综合运用。

(一)研究通过相关经典影视播放、视频播音主持节目的背后文化现象,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降低古代文学教学难度,消除学生排斥和畏惧心理。

(二)使用多媒体、互联网及多媒体课程教学,解决学生“不阅读”、“不看书”造成的教学困境。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共享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示范精讲与比较研究相结合

1.宋代诗歌与唐诗的比较:学习宋代诗歌时,以同写庐山之景的两首名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作比,发现唐诗与宋诗的较大区别,整体而言,在于唐诗善于抒情,宋诗则长于议论。宋代诗歌理论方面,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之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生的逆境、痛苦的遭遇,往往是有良知的文人作家创作的动力。在宋诗实践方面,西昆派是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他们模仿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但缺乏真情和艺术个性,故达不到李商隐的诗歌成就。2.古典词作中爱情的比较。初恋时的砰人心动: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约会时的紧张惊喜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分别时的相思之苦: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婚后的痛并快乐: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中不同角度描写“愁情”的: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愁之长度;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写出了愁之深度;贺铸“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出了愁之广度兼有密度和长度;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愁之重量;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愁有位置;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愁有颜色。3.作家风格之比的,如婉约词风中柳永与苏轼之比:柳永穷尽一生、专业作词,“凡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为婉约词的创作和传播立下大功,但始终没有抬高词的地位;苏轼则扩大了词的题材并破除了“诗尊词媚”、“词为艳科”的偏见,真正提高了词的地位。还有如清代纳兰性德婉约词与宋代婉约词之比;李清照前期少女抒怀的青春活泼词风与后期国破家亡的愁情词之比;苏轼自己的豪放词与婉约词之比……4.原作与小说或影视改编的对比:比如温庭筠的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与影视剧《甄嬛传》对该词的化用之比;影视剧《甄嬛传》中《莲叶何田田》视频对古诗十九首中《莲叶何田田》的化用;元曲《西厢记》与后世戏曲如越剧《西厢》、黄梅戏《西厢记》的改编对比;《牡丹亭》与梁祝化蝶的凄美爱情故事、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方式,可以对比探究;电视剧《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与原作小说的对比分析;蒲松龄小说《小倩》与电影《白狐》的改编之比……

(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延展探究

1.比如在讲到王安石的诗歌《明妃曲》时,可将该诗引起的文艺争鸣告知学生:对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两句引发的争议由来已久,探讨汉恩、胡恩哪个深、哪个浅?明妃究竟乐不乐?由此争议启发学生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独特理解和个性探究。教师引导:对于这两句引起的疑问,在学生讨论后,可作以下归纳总结:首先,不存在胡汉恩深、恩浅的问题。对于“汉恩自浅胡自深”一句,是王安石巧用了古文常见的“互文”修辞手法,理解只能是:汉也好,胡也好,他们对我的恩情深也好浅也好,这些都不关键,我所在意的只是双方的心灵相惜。第二,从语法上看,“自”字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径自,任其、不管。同宋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的“自”,是“空自、径自”,有一种自怜的感觉、无所谓的心态、无可奈何的事实。在汉室不被宠幸,后作“和番”礼物,无疑“汉恩自浅”;胡人“毡车百辆”、陪同皆胡姬,看似“胡自深”,可明妃“含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第三,“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用男女结合的“相知心”的表层含义暗喻君臣之义。明妃在汉室、胡地都不乐,没有和谁知心!在这种诉求上,昭君与王安石的身影已重叠不分,是作者借咏史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2.在讲到陆游的《钗头凤》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陆游爱情悲剧,源于封建家长迫害!是母亲的夹击,使这对伉俪被迫离异!那么可以讨论:假如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男人先救谁?在婆媳矛盾这个千古悖论时,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陆游的两难选择给予了理解与同情!3.讲解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我们对文本可以作以下赏析探究:上片着重表现的意象是什么?(是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表现怎样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任凭风吹雨打、苏轼依然慢步徐行、高歌吟诗,一个勇于挑战、无所畏惧、气定神闲的形象便矗立在我们面前。“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该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任”字体现出作者不避风雨、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笑傲江湖的人生态度。

四、积极探索科学考评体系

针对目前不分具体专业、统一考试的简单考核方式,我们应积极改革、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应将过程考核与终极考核、卷面成绩与平时考勤、课堂提问讨论、课下作业、论文答辩、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结合,逐步改变一张试卷定结果的传统考试局面。[4]结合我们院系的实际情况,应与专业接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名著改编、影视配音、校园采访、活动主持、视频拍摄等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权重,提升实践成绩幅度,兼顾体现我们地域文化特色的《品味鹰城》、《鲁山丝绸》、《三苏园》、《墨子故里》、《绿园家训》等栏目的主持、拍摄、编导、网络传播等工作。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示与锻炼。[5]总之,由传统的注重书本理论的考核而转为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多项考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打破了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方式,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实践人才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书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赤峰学院学报,2016(8).

[2]杨书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赤峰学院学报,2016(8).

[3]石贵舟,余霞.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转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2).

[4]曾德芳,王珺婷,骆新容.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第7篇:师恩古诗范文

一、诵读经典,增强爱国情感

对青少年来说,爱国是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也是学校德育的关键。一直以来,僵化的说教、空洞的理论对小学思想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让青少年熟读中国的经典诗文,诵读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熟知生动感人的爱国故事,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丰富他们的民族情感,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语句启迪青少年要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位卑未敢忘国忧”教育青少年在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时,要自觉地维护。“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学生从小发愤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典中无数凝重的充满爱国情怀的精辟语句一旦为青少年所掌握,必然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成为一个有中华魂的中国人。

二、诵读经典,学会仁爱感恩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青少年普遍缺少感恩意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从“孝”入手教育学生,“首孝悌,次谨信”,“父母教,须敬听”,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孩子自然会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尊敬教师,才能聆听教诲,才能热爱校园生活,才能成为热爱祖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之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语句教学生学会反哺,学会感恩。

所谓“仁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理解他人,善待他人,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虚伪、顽固、嫉妒、猜疑、冷漠是很多学生的共同特点,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是要求别人尽善尽美,没有责任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些语录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对待他人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人相处必须做到克己内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不断地进行反省。与别人发生矛盾后,首先要反躬自问,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论符合“仁”。对别人要有同情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攻其恶,不攻人之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仁爱,才能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三、诵读经典,健全人格

某些媒体的不良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崇尚暴力,缺乏爱心,心智不健全。而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少年时期,尽早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持他们纯净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诵读经典就是要从小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操守。

诵读经典,做诚实守信之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个人品行的修养,把自己塑造成儒雅博学、通情达理,具有良好的体魄和豁达从容的心胸的人。“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无信不立”,凡事要讲诚信,做到以诚待人。做事要有雅量,要襟怀坦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诵读经典,做有理想、意志坚强之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教育学生立志要有恒,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并将它们当做人生努力的方向。人的一生难免经历困难挫折,只有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磨难有时是一种机遇,善待这种机遇,善于承受这种机遇,人生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广。

诵读经典,做珍惜时间、谦虚好学之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戚”,这些语录告诫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珍惜时光。诵读经典,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时间的主人,惜时如金,自觉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熟背中华经典诗文,能陶冶情操,使心灵趋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人格健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处处学,时时学,把学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谦虚好学,才能学到真才实学。

四、诵读经典,获得人生启迪

为了使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精选出适合他们诵读的话语,讲解充分反映这些话语的主题思想的故事,配以活泼有趣的插图,并设计深受他们喜爱的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熏陶方式,它不仅能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增长他们的知识,还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诵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此懂得节俭,懂得惜物、惜时、惜人; 诵读“毋贪口腹,而瓮杀牲禽”,学会保护自然生态,不能因贪嘴而无休止地残杀动物,不能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诵读“人无信不立”,体会诚信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作用;诵读关于亲情、友情、乡情的经典诗文,懂得感激与回报之情……诵读经典,学生体悟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获得了人生启迪。

第8篇:师恩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 积累 策略

一.囫囵吞枣法。《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就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像《诗经》这样的古诗,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学生很难理解的,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著名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二.有所感悟法。有些诗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但仅仅是“有所”感悟,即感悟的不是很多,不是很明白,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三.激发兴趣法。有些诗词,浅显易懂,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四.反复朗读法。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五.巧用绘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入选课本后,编者就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附在其中,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教学时,让学生借用“画面”理解诗歌,通过读诗形成画面,学生就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德更准确,更深刻。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

六.咀嚼字词法。诗歌的意境靠语言来传达,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只有咀嚼字词,重点突破,才能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语言,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一步感知到诗歌的意境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里的“只”和“深”是炼字之精华,如果能借助图画的理解和诵读中的体会,读透这两个字,意境就会“豁然开朗”。

七.借助故事法。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八、再现情景法。古诗词都有一定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第9篇:师恩古诗范文

走进我们的教室,首先吸引你目光的一定是一张全家福照片,为了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我特别设计了一个以“家”为主题的版面:一个醒目的“家”字周围,围绕着老师和六十九个可爱孩子的照片,这张全家福向学生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的班集体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让每天走进教室的孩子第一感觉就是:这是我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师生如母子,同学似兄弟。

步出教室,来到走廊,门窗之间有两个专栏:《让我悄悄告诉你》,这个版块是孩子们自己写的提醒同伴的话,目的是用孩子们朴素的语言规范集体成员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眼中的班集体》:每当看到墙上孩子们那一句句充满自豪感的话语,作为家长的我内心总是充满感动,因为他们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我骄傲,我是集体的一员。窗台下靠近门口的是班级主题帖——灿烂星河,在我眼里,班集体就像天上那条灿烂的银河,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明亮的星星,愿每颗星星都能在这条星河中闪光。中心位置是我们的班诗《相信自己》。这首班诗是我在四年级时为孩子们选的。《相信自己》是零点乐队演唱的一首励志歌曲。日常学习、活动中,我常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班诗,用班诗凝聚人心,用班诗战胜困难,用班诗超越自我,用班诗塑造形象,用班诗铸造灵魂,用班诗鼓舞士气 用班诗庆祝胜利……在这首班诗的激励下,孩子们奋力拼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校运会实现六连冠、拔河比赛年级第一、跳绳比赛男女双双获冠军、赵雨欣、王淑仪、刘家琪、杨奕韬先后获焦作市、区古诗文诵读比赛的一二等奖,区综合素质展示,我校参赛的五名队员三个孩子是孙老师的学生,刘家琪、程铭两位同学获一等奖。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穆晨阳获焦作赛区第一名,多人获奖。

虽然孩子们毕业了,但是我相信,六一班这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会丢。他将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孩子们上进心更强,集体荣誉感更强,凝聚力更强!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孩子们美好的情趣,熏陶他们的心灵是我一贯的追求。我经常给孩子们读励志故事,用美文故事开启他们的心灵。我把《鹰志》一文读给学生,鹰的独立让孩子们明白应在生活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鹰的霸气和志向让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像鹰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做生活的强者……。听故事也成为孩子们们的享受。当孩子们感到学习压力大时,我给他们读《十字架的故事》:请不要埋怨学习的繁重,工作的劳苦,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挑战后的结果,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我们也就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快乐!当有的孩子做出伤害老师同学的事情时,我给他们读《别往他人心上钉钉子》的故事,这是美国总统林肯的成长故事,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你对他人的轻蔑眼神和无端的嘲笑,甚至交往中你对他人的猜疑,嫉妒、冷漠、不友善是不是都相当于往别人心头钉钉子!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们偶尔可能成为心灵的盲着,也都有可能有心灵被束缚的时候,这时,聆听《拆除心灵的樊篱》,你就会打开心灵的窗户,放飞心灵,与快乐同行。有时我会为妄自尊大的孩子送上《仰视的理由》:尊重别人,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朴素的道德素养,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民族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不朽的民族。同样的道理,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注定是一个让人敬仰的人,一个不朽的人。

我还会为个别自卑的孩子送上《你不比别人卑微》:你不比别人卑微,任何时侯都要牢记这一点,它是一个人前行的航标。“我们生而平等”,不管别人比你有钱,还是比你有地位,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宝贵的尊严,这是任何时刻都不能丢弃的。

毕业前夕,我让孩子们《带上三句话上路》:快乐是一种美德,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为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这篇文章使孩子们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快乐的心,把快乐带给身边人。还要胸怀远大的志向,无论眼前有多美,都不要忘了你属于远方。我们还应有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和物。准备好这些,我们就可以踏上旅途了。

感恩节这天,我让孩子们一边倾听《感恩的心.》,一边给父母写感恩信。因为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翻开日历,一页页崭新的生活会因为我们的感恩而变得更加的璀璨。

新学期伊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唱中央电视台开心学国学主题曲《龙文》,并观看开心学国学的比赛。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告诉孩子们:国学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对传统的继承,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学好祖国文化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还经常为孩子们播放古今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清晨》、《田园》等中外古典名曲的欣赏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名曲的旋律之美,领悟到名曲包含的思想哲理,欣赏古典名曲,从而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体会,提高了文化修养,净化了他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