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感情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感情心理辅导

第1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许多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是高校培养“四有”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深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实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但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思考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的欲望不强烈,以及主观幸福感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从福建省13所本、专科院校中随机抽取220名辅导员作为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并从中随机抽取50位辅导员进行访谈,被试特征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

2.2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组成。生活满意度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包括 5个项目,用于评价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意度,要求被试评定对这 5个项目的赞同程度,分值在 1 - 7之间,1表示强烈反对,7表示强烈赞成,量表总分为各题分数的平均分。情感平衡量表由 Bradburn等人编制,用于测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该量表由 10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回答在上一周里,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如果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 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以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再加一个系数 5。在本研究中测得量表总体α系数为 018306,各维度α系数分别为 0.8966、0.17352、0.6717 。

2.3 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完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主观幸福感总体比较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见表6)。

3.2 高校辅导员性别差异的比较

高校男女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7)。

3.3 高校辅导员编制类型差异的比较

高校编制内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高校编制外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正负性情感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8)。

3.4 高校辅导员专兼职差异的比较

高校专兼职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9)。

3.5 高校辅导员年龄差异的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0)。

3.6 高校辅导员职称差异的比较

不同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差异(见表11)。

3.7 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不同专业类型差异的比较

所带学生不同专业类型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2)。

3.8 高校辅导员不同工作年限差异的比较

不同工作年限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数据显示,工作5-8年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日益减弱(见表13)。

3.9 不同学校类型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差异的比较

不同学校类型的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极其显著差异,专科院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最佳,其次是本科院校辅导员,最后是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而且成人教育学校辅导员负性情感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但正性情感差异并不明显(见表14)。

3.10 所带不同学历学生的辅导员差异的比较

所带不同学历学生的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5)。

3.11 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们从被试中随机抽取50名辅导员进行访谈,在访谈中,我们发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印发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做到辅导员工作有条件、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特别是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这与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有很大关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师群体, 他们在学校中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工作时间长、强度和压力大,工作成效难以及时显现。这不仅使他们感到身体疲惫,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的持续作用,导致生活满意度不高。辅导员往往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选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并且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综合素质和生活阅历也决定了他们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对较少,所以辅导员的正性的情绪相对较多,负性的情感相对较少。

4.2 辅导员在性别、专兼职、年龄、职称、所带学生专业、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在性别上,男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无太多差异,这不同于其他的职业,男女往往分工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在主观幸福感上并无显著差异。在年龄上,辅导员队伍以年轻的干部为多主,年龄多数在三十岁以下,工作年限基本上也差不多,职称多数为助教、讲师,差别不大,所以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高校兼职辅导员,多数是由在校的研究生来当任,由于工作要求高,他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并不比专职辅导员少,所以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

4.3 高校编制内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高校编制外辅导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他们的正负性情感却没有显著差异。编制内辅导员从待遇、地位、职业发展等许多方面状况都好于编制外辅导员,编制外辅导员往往自己我评价较低,与周围编制内辅导员相比,往往对前途迷茫、悲观,这些消极的情绪,足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5 对策与建议

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要提高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需要从辅导员自我调整和建立辅导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着手,关键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5.1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职业认知是产生职业认同和归属的前提,是克服职业发展自发倾向,养成职业自觉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重要因素。当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感还不强,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确,影响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所以,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一是强化职业意识,真正理解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升职业认同。辅导员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认清自我价值, 提高自信心、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实现职业价值。辅导员要通过进修培训, 扩大知识面, 提高工作水平, 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 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此外,辅导员也要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热情,降低工作压力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5.2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让辅导员真正找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找到事业发展的奔头,是提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关键。一是进一步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二是建立辅导员的职业领域,建立辅导员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建设。三是要建立专门的准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真正选拔愿意并且有条件从事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并淘汰一些不愿意或不合格人员。四是要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学校、省、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分级承担、分类培训、衔接提高的覆盖网络和制度完备、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模式。

5.3 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一般都是针对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的, 很少有针对老师的心理辅导措施, 但是我们知道, 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 尤其是辅导员, 他们长期从事这样一种奉献的职业, 高投入低回报容易使他们丧失幸福感。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一是建立辅导员心理咨询制度,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和心理疏导;二是建立工作督导制度,让辅导员在专业化的督导中健康成长;三是定期举办辅导员成长训练营,用团队的力量和专业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

5.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工作支持系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宣传力度,发掘、培育和宣传辅导员中的先进典型,提高其工作成就感;要及时肯定辅导员的工作,强化工作导向,加强工作动力,每年评选优秀辅导员和各种单项奖;要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其次要建立个人支持系统,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辅导员自身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安全感;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融洽氛围;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家庭成员良性互动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河川,李润仙.中年教师身心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3):13 - 16.

[2] 王陈.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5.

[3] 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A].李培林,覃方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2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情感交流;辅导员工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64-02

“情感交流就是用情和学生去交流,以情感人”。它的理论和实践经过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思考、探讨、研究已突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情感教育逐渐被许多老师和教育同行所接受。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靠以往纯粹的制度、纪律、权利等强制手段来约束和管理学生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需求。尤其是工作在最基层的辅导员,面向学生群体的服务管理,其作用更是不能轻视。这不仅是辅导员的责任所在,同时也是辅导员肩上所承担的新的使命。

一、情感交流能提升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质量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主要生力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之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育人工作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作用的发挥。而探讨和研究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优势――情感交流,就是带着感情用心和学生去交流。

高等学校辅导员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和职责,面对的是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热情奔放、风华正茂;他们朝气蓬勃、聪慧敏感;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教育管理好他们,必须转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树立一种为“学生发展”、“学生服务”的理念,以心换心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以心换心”――是指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思想感情相互交流,彼此间互相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知“心”,只有知“心”才能理解交流。

案例:和善自离校一周受记过处分同学的谈心交流,让其诚恳面对处分。

学生情况:王某,男,开学半月后未假私自离校一周。

谈心过程:让学生倾诉此次离校的理由。然后分析总结。辅导员首先对该生前往医院陪护生病女友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进行了表扬,同时就如何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让学生自己领悟。最后辅导员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恋爱故事,和学生更进一步的拉近了距离。

交流效果:学生深刻认识到未假善自离校在同学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诚恳接受处分。同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决不会因为谈恋爱而来影响自己的学业。

在处理这个案例时,如果辅导员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指责,这个学生就会感到辅导员非常的不近人情,此时产生的心理,态度行为上就会表现出不满,生气,甚至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双方就会发生争执和纠纷。相反,辅导员利用的就是情感,特别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恋爱故事感动了学生,拉近了和学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这样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由此可以看出,从情感出发,用心去感动学生,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育人工作质量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交流能树立辅导员队伍整体形象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种种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能否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地关健。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谈心谈话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辅导员的语言和行为举止都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所以辅导员只有通过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塑造美丽形象,才能让学生信任和尊。如果学生和辅导员之间不进行感情交流,相互不了解,辅导员就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生也就不愿意接近辅导员,从而形成代沟,就不能建立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贯穿于辅导员工作的全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情感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随着心理活动的展开,情感也随之而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例如: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惑时,来辅导员处倾诉求助时,遇到辅导员的态度是和蔼、热心、专心、耐心、细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肯定的心理体验――快乐、满意等。反之,如辅导员总是面无表情,语言呆板,学生就会产生否定性质的体验――失望、抱怨等。所以,辅导员只有充分利用好情感这个因素,用真情去感化影响学生,使情感达到同步交流,相互尊重、信任、理解便由此起步,良好的人际关系便由此开端。

语言行为举止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良好行为和美丽语言交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是不可轻视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时要将自己的讲话内容表达清楚,也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生细微的表情和从交流言语中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随机应变,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举止尽量适合学生的心理,避免发生词不达意或传错信息的问题,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产生的效果会大不一样,辅导员答复不清或不理性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怀疑。而准确的信息和温和的语气,自然大方、得体的行为会取得学生的理解,并给学生带来希望。

案例:和五一小长假借故请病假不按时返校学生谈心交流,让其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学生情况:张某,男,北方人,五一节最后一天突然打电话给辅导员,称胃不舒服,其妈妈刚好来长沙了,想带其去医院住院治疗,还得请假三天。辅导员老师要求其妈妈打电话给辅导员并将住院证明带回学校销假,学生态度不端正,拒绝辅导员的要求。

谈心过程:辅导员首先用温和的语气询问其身体康复状况并一直面带微笑注视着对方,观察其面部表情。看到其脸色有点不自然时,辅导员再问,五一到哪玩了时,他脸开始泛红了。这时辅导员要求他坐下,只见他低着头慢慢地说:“老师,你就别问了,我就是去外省找同学玩了,知道学校请假制度很严,才编了一个生病住院的谎言,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后保证不会再请这种假了”。辅导员拍了拍他的头,微笑着说:“你很诚实,也很聪明,下次找个时间充分的暑假和老师一起旅游去”!学生笑着离开了。第二天,该生在微信中发出感言:“潜心学习,诚实做人”!

交流效果:谈心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不经意间,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己经知道他在撒谎,同时也让学生从简单的交谈中领悟到诚实守信是当代大学生最起么的素质。

由此可看出辅导员通过其行为和语言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从多方面了解,避免偏颇。同时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流时都要以美丽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举止来感动影响对方,才能建立一种真诚坦率、友好和谐及休戚相关的关系。

辅导员工作除了在服务育人工作中精益求精外,他们还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人格获得学生尊重。费兰克・哥布尔说:“健康的人,由于极有自尊,所以能够对别人十分尊重”。辅导员既要自尊自爱,又要真心实意的去爱学生,二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促使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满足双方需求,也是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中的最基本因素。从学生感知的角度体验,影响最大的是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感知的满意度往往由学生个体兴趣、偏好决定。在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域,性格爱好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学生深沉……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谈心交流方式。此外,辅导员还要经常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因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领域较广阔,求知欲强,他们对国内外政治文化都较敏感。比如近期的二次“马航事件”,“昆明火车站砍杀群众事件”等全社会关注的热门事件。对此,辅导员要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将信息准确及时传达给学生们。另外,还可利用QQ、飞信、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一些时事、政策、班级动态、就业信息等,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使辅导员和学生能够同步交流,此时,辅导员的情操修养和职业道德及文化知识得己完全显示出来,令学生产生一种愿意接近和寻求帮助的心理需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并产生重要的首因效应。学生才真正把辅导员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给予由衷的敬佩、无限的尊重。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行为、语言是心理交流的开端,满足辅导员和学生二者之间的需要则是心理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情感交流在树立辅导员队伍整体形象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情感交流具有调动辅导员与学生双方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辅导员在感情上真正做到用心和学生去交流,就会站在学生方面去思考问题,就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而在思想上和学生“相通”,在感情上和学生“共鸣”,就能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学生也会感到辅导员是他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从而主动配合辅导员的工作,促使辅导员工作更加完善。比如在每年的九月,新生来到学校,一切都是新奇的。尤其是他们的辅导员,是否有亲和力,第一印象很重要。此时,辅导员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主动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困难,充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状态,耐心、细致的引导、讲解,学生的心将会是愉快和满意的,进而尊重、信赖、自觉配合辅导员的管理,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可见在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要知道利用心理学知识、要充分用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情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交流,这不仅是实际工作中所要开展的工作方法,而且也是调动辅导员与学生双方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也不吝是一个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3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特殊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开发、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因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频繁,联系最密切,行为举止最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群体,其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质量和实效,进而影响到高校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所以,保证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有充分的幸福感体验至关重要。

一、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

在高校,辅导员被赋予了多重角色,承担了多项工作,比如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奖勤助贷、党务工作、心理辅导、校园文化活动、就医陪护等,可以说高校里只要是与学生相关问题基本上都会牵涉辅导员。“一天24小时开机、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有事情找辅导员”已经成为如今许多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常态。除了较长的工作时间和较大的工作量外,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很大,辅导员要想兼顾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须紧绷神经、丝毫不能松懈。如此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二)机制不顺畅,前景不乐观。

首先,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无法量化,一些实际在做的工作没有通过考核评价体系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培训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较少,上升空间相对狭窄。受专业素质所限,转岗或升职都很困难,许多人只是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种过渡性的工作而非终身职业,职业归属感较低。最后,收入待遇低。由于工作性质和相关的规定与要求,与专任教师比,同学历的辅导员工资水平一般低很多,无法满足自身对于该岗位的预期。

(三)职责划分不明确、职业认同感低。

目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辅导员不仅要接受校学生处和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其他凡是与学生工作相关的部门,包括后勤处、保卫处等也都对辅导员进行“名正言顺”的领导,一些高校甚至于连寝室卫生检查、水电费催缴等工作需要辅导员落实。这种混乱的工作关系和“万金油”的工作状态,极易让人将辅导员工作误解为一种低层次、低水平、低含金量的工作。这种认识不仅来自于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人员、普通教师,而且来自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社会认同感的缺乏与强烈的尊严感需要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严重削弱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于二十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先生(Martin E.P.Seligman)和谢尔顿(Kennon M.Sheldon)提出。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其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启示

关于职业幸福感,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大都关注的是如何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而对幸福感本身关注甚少。然而,事实上职业幸福感注重的是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积极的、正面的、乐观的体验,提倡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用全身的热情投入工作。单纯的消除职业倦怠感只是减轻了主体对于职业的消极的、负面的评价,并不能因为就从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获得对于所从事职业持续的、快乐的、正向的感受。由此,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由消极的“倦怠”转向积极的“工作投入”,这为提升高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提供了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研究内容的不同使得积极心理学在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势。接下来,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作出分析。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

(一)培育积极情绪,增强幸福体验。

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构建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感觉被最大限度的增强,不好的感觉被最大限度的削弱。”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有些人能整日激情满满、精力充沛;有的人却焦虑不安、抱怨连连。这就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情绪面对工作,善于挖掘学生工作的乐趣,将不愉快的情绪自觉淡化,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崇高价值,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以此增加更多的快乐与满足,增强个人对于职业的认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同时,高校必须正视对辅导员情绪品质的培养工作,通过举办幸福类讲座、开办心理工作坊、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户外活动等形式对辅导员老师心理疏导,帮助其释放心理压力,培养积极情绪,促使其以更轻松、饱满的姿态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工作质量。

(二)培养个人特质,塑造积极人格。

个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我们把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表现出的一些特点称为个人特质,如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忠诚、畏缩等。这些特质越稳定,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的频率越高,越有利于描述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个人特质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构建积极人格是改变一个人思维与行为方式最有效的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构建积极的人格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辅导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对工作的胜任能力。高校必须认真对待辅导员队伍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杜绝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对方专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的行为,要选出并培养一批真正热爱和有能力胜任学生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员一职。在知识丰富和能力提高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是树立健康的职业观念,增强自我效能。积极心理学认为,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适时地设定合适的工作目标,在实现目标后给予适当的自我激励与肯定,乐观向上地看待工作的价值,并固化为积极的人格品质,增加获得幸福的机会。

(三)完善工作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从这点来说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不仅需要辅导员个人的努力,而且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有关领导部门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合理划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把辅导员从繁杂的非本职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辅导员走一条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让辅导员在工作中看到希望,增强对于未来的信心。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量的多少及工作成效的大小进行工作考核评价,规定辅导员工资标准,实行多劳多得。对于连续考核不及格者,及时调离岗位,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奖励及评优鼓励。

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对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相当重要。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呈发展状态,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就现实情况看,与专职教师相比,辅导员这一岗位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总体较低。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重要性还需要大力宣传,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在校内校外形成对辅导员工作予以尊重的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这份职业所带来的幸福与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文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3(5):102-103.

[2]张利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J].科教导刊,2013(1):224-252.

[3]申雯,段元梅.积极心理取向的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6-27.

[4]任胜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J].职教论坛,2012(8):68-69.

[5]刘孝菊,王向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深层归因与系统消解[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30-31.

[6]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20-125.

第4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8-02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倾听

辅导员的倾听是指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大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辅导员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大学生的叙述,辅导员表示理解和接纳。”辅导员的倾听包括辅导员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内心的专注。辅导员倾听的过程,是辅导员主动引导学生、自我积极思考、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和参与帮助大学生的全过程。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学生反馈事情的情况,也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辅导员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辅导员就不能称为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辅导员在倾听大学心声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但要听懂大学生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大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大学生表达自己心声时,辅导员不仅在于听,还在于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比如,用“嗯”、“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来鼓励大学生继续说下去,或者用微笑、眼睛的关注、身体的前倾、相呼应的点头等等。辅导员倾听更重要的是理解大学生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把自己放在大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询问

辅导员与大学沟通时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大学生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说明。它没有固定的答案,容许大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从而带来较多的信息。不同的用词可导致不同的询问结果:比如:带“什么”的询问大学往往能获得一些学生现实表现情况和具体的现状;带“如何”的询问大学生往往牵涉到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而“为什么”的询问大学生则可引出一些对事情产生原因的探讨;有时用“愿不愿”、“能不能”起始的询问句,以促进来大学生作自我剖析。

辅导员与大学沟通询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询问的方式,语气要平和、礼貌、真诚,不能给大学生以被审问或被剖析的感觉;询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窥视欲。特别是对敏感性问题的询问要注意大学声的接受程度,不宜表现出不当的兴趣;询问的问题应与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寻求帮助的事情有关;询问前,辅导员应该思考清楚自己要问的问题是什么,免得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着边际,甚至把谈话引到无关紧要的话题上;同样一句话,不同的神态、语气和语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询问是在了解情况,帮助大学生宣泄情感,认识自己,也是在表达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态度,引导谈话的方向;如何询问大学生是一种技巧,怎样才能使用到位,是辅导员需要反复体会和实践的基本功。

三、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表达

(一)内容表达

内容表达常用于辅导员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等。比如,辅导员说“我希望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刚才我的解释,如何你能那样去做,我想会有效果的。”内容表达时应注意措辞的和缓、尊重,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忠告、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必须实行的。

(二)情感表达

辅导员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让大学生明了,即为情感表达。比如,辅导员说,“听了你的话,我很难过。”情感表达可以针对大学生,自己或其他的人和事。内容与情感反映是陈述大学生的所言所行,而内容与情感表达则是讲述辅导员自己的所思所感。

四、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关注学生

积极关注的大学生观点涉及到对大学生的一种基本认识、基本情感和信念,即大学生是可以改变的。此外,每个大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优点,每个大学生的身上都有潜力存在,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帮助,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比现在更好。这一观点对于一个辅导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鼓励积极面,因为大学生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大学生。

辅导员关注大学的现实表现情况:(一)态度要真诚,否则大学生就会有不信任感,效果就不好;(二)要实事求是,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三)要有针对性,大学生需要的,符合现实寻找帮助的;(四)进行积极关注大学生时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五)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方式;(六)最好是启发大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学会鼓励自己。

五、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通情达理

“通情达理”简而言之,即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1)辅导员借助于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辅导员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大学生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3)辅导员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通情达理”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通情达理不仅表现在对大学生叙述内容的实质的完整把握上,还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感受及其程度的准确体验。

(一)通情达理有不同层次,代表性的分类有:伊根分类法和卡可夫分类法

1、辅导员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人大学生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大学生的地位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2、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达到了“通情达理”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大学生检验并作出修正。

3、也是表达“通情达理”时很重要的一点,即“通情达理”的表达应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否则会适得其反。

4、“通情达理”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行为,要重视把两者结合起来。即一方面,辅导员回应大学生的内容应该反映大学生语言和非语言所蕴涵的信息,另一方面,辅导员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后者有时更有效、更简便。

5、把握好自身的辅导员角色很重要。辅导员既要能进,也要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辅导员的“通情达理”是指体验大学生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就是“通情达理”的真谛。

6、“通情达理”表达应考虑到文化背景及大学生的某些特点。

(二)辅导员要提高“通情达理”的品质

首先要提升辅导员的个人人格魅力,比断增加辅导员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辅导员要有的丰富知识。辅导员本身的生活态度、个性品质辅导员缺乏“通情达理”或表达欠妥,一方面与经验有关,与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辅导员本身的人格特点有关。辅导员通过学习、实践和用心修养,“通情达理”水平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才会更好的与大学生沟通。

参考文献:

[1]张丽秀.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误区与研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第5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27

从人类起源开始,幸福便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也是人生所追寻的终极目标。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幸福感的体验程度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生命的质量。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自身的职业幸福感体验关系到自身的精神状态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重塑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于辅导员精神示范作用的树立、辅导员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幸福感的提升、育人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作用。

1 幸福感与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通常又叫做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与体验,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又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主观心理体验与客观心理功能状态的有机统一。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一职业过程中,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和感受。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把自己从事的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看作是幸福的职业,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地体验到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快乐,获得主观心灵上的满足,体验到幸福的滋味,在工作中充满干劲,积极主动地去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从事这一职业过程中所获得的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是自身和谐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幸福体验和感悟。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的教育,虽然辅导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专职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也难以达到教育部1:200的理想状态,辅导员要做好纷繁复杂的学生教育和管理事务,此外还承担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辅导员很难有时间细细品味职业幸福,随之也就产生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和浮躁心理,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成就感的获得。由于辅导员的职业情景压力增大、从事多角色的事物、职业化缺失、自身素质有待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缺失。

(1)压力源不确定,职业情景压力增大。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使命和职责也在发生着变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手机需要24小时保持畅通,工作繁杂经常加班加点。先今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为90后的大学生,他们年纪小、思维活跃,不同个人间的行为多种多样,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这也加大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再加之日常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辅导员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有效处理,对于一切的不确定因素辅导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精神也处于紧张状态,加重了职业情景压力。

(2)多角色诠释,职业幸福体验不足。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引导等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工作内容复杂多样,“侦察兵”、“消防员”、“管理员”、“保卫员”等名词也成为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诠释。辅导员们普遍感到整天忙忙碌碌却收获不了多少成果,也看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多重角色也必然导致角色的冲突,随着辅导员从事职业年限的增长,渐渐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无法很好地获得职业上的幸福体验。

(3)职业化缺位,职业认同感降低。国家出台了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和措施,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不少高校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尤其在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也不利于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对辅导员的社会的认同感也普遍偏低,认为辅导员是事事都要做的“杂工”,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使得不少辅导员对前途感到迷茫,看不到希望,对职业的认同感降低,弱化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4)内力不强,修练有待提升。职业幸福感作为一种内心长久、稳定的体验,主要是由辅导员个人的内心体验程度来决定。部分高校辅导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常常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需要,满足于经验层面的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意识。

4 提高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价值所在

(1)有助于激发工作热情。通常情况下,拥有较强职业幸福感的人,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得更加积极和出色。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使得辅导员能够拥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抱着积极态度和看法,积极行动,开创性地实施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为实现育人的目标而努力,并且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工作的热情。

(2)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职业幸福感能够带来的持续的快乐和体验,使得个人体内的化学物质保持一定平衡状态,焦虑、急躁的情绪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抑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能够帮助辅导员改善疲劳、情绪波动等一系列负面因素,激发辅导员的潜力,在良性的工作环境中追求和创造幸福的体验,对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有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其精神状态如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提升了,才能促使辅导员更加有信心地、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 重塑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1)正确进行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多样,应进行合理的职业角色定位,只有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承担其角色的任务和完成角色的转换。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应该明确自身的任务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感染、启发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验到价值和生命的升华,体验到作为一名辅导员的快乐和幸福。

(2)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是职业幸福感建立的基础,辅导员的良好职业价值观体现为对学生教育管理事物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怀。正是责任感使然,使得辅导员对自身不断提升新的要求,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需要辅导员坚守师德,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也正是辅导员的这种职业信念,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3)提升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还应积极参加各类交流、培训、研讨、职业技能比赛获得更多的职业经验,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综合素养,促使自身成长,使得自身更能胜任辅导员岗位的工作,从而获得持久的职业幸福体验。

(4)改善职业环境。国家应该积极宣传辅导员这一职业,形成良好的尊重辅导员职业的氛围,提升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感,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高校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搭建有助于辅导员发展的有效平台,完善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辅导员在成就感中增强幸福体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李小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及探究[J].考试周刊,2012(7).

[2] 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第6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中途接班;班级管理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是在国家教育资金短缺,为顺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发展迅速,历史短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规范,要使这类高校的管理更为顺畅,辅导员这一角色缺一不可的。另外,民办高校的原始积累多为自筹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及趋于利益的追求缺乏对教育的重视,那么必然会人才流失或者是教工流动性较大,尤其是辅导员,这样一个服务性教师岗群体一般很难被学校重视,高流动性对一个辅导员岗位很重要的学校来说是不利于管理的,中途接手的辅导员在对班级不了解或者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情况下接手新班级的管理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下面仅就辅导员中途接班的班级管理来进行讨论:

一、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原生态的班级管理,我把这种从军训开始接手后的班级称为原生态的班,就是从大一入学开始接手的班级,中途没其他辅导员经受。原生态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好管理,有句话叫先入为主,在他们刚进大学主观思想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第一个辅导员被接受和认可的程度绝对是高于90%,那么以第一辅导员为核心的班级凝聚力也很强,管理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然而对于职员流动性很大的学校来说中途结班的管理工作未必如此,首先班级的班干部是前任的心腹,跟新来的不一定会交心,那么感情基础需要重新建立,而在先入为主的思想下重新建立感情绝不是一早一夕的事;其次班干部的做事方式都是前任一手教出来的,因此要使这些班干部的做事方式能很有效的配合新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时间来磨合,这里就讲到了我们要说的后来辅导员的班级管理,那就是从中途接手的班级。

这种班就存在一个管理风格差异的问题,因为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人性化的管理,任何两个辅导员的管理方式都会存在差异,如果先前的管理风格跟自己很相似接起来还是很顺手的,如果不相似刚接手就会出现摩擦,因为每个辅导员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不一致要经过一个适应期才能走入正轨,这个适应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对老师的适应,另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在这个适应期间千万不要有烦躁和气馁的情绪,因为这是一个必经阶段。

(一)学生对辅导员的适应

1、管理方式的适应。比如有的辅导员管理班级是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喜抓大放小,有的辅导员管理非常严格,比如有的辅导员查课很积极,亲自做记录。而有的是不定时的查课,有的辅导员喜欢抓班级活动,有的辅导员喜欢抓班级学习氛围等等。任何一项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都会不利于管理的进行,因此要使学生对老师管理方式的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来了解和顺应的。

2、对辅导员的品行,性格等的了解。学生对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尤其对刚接手的老师关注度很高,天生活泼有亲和力的老师是同学们最易接受的,但这样的辅导员毕竟很少,那么没有这方面先天条件的辅导员就要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多跟学生接触,关心和了解学生,增强自身的亲切感,在最初的一个月里要不断的查寝,认识学生,能和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交流,做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最好能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样会增强自身的亲切感,也加强学生对辅导员的了解,记住学生的名字会使得他们觉得备受关注,会减少学生与老师的生疏感。这些事最初阶段的工作。

(二)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1、对整个班集体的了解,如学习氛围,班级凝聚力,班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及班干部队伍之间的协调能力。

2、对班级每个基本成员的基本情况要了解,比如家庭经济情况,性格状况,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的情况等等。最初阶段的了解对以后的工作起能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三)适应期出现的摩擦该如何解决

1、班干部与辅导员之间出现不适应状况:

(1)对新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的不适应或者说不知晓,前期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还没有切换过来,这就要求辅导员与班干多加沟通,多了解情况,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班干部管理班级,这就要求多开班干部会议,并通过班干部在执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了解班干的管理能力,如果遇到执行不力的情况,要及时给予批评,如果是执行的方式不对,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辅助辅导员管理好班集体。将班干部训练有素,让他们做到权责明确,分工明确失少需要1个月。(2)班干部对于新班主任工作的不配合,或者有很严重的排斥现象,这种情况下先了解班干的心理情况,看是否辅导员自身的问题,比如学生对新辅导员的态度无法适应,对他严格的管理方式承受不了等等,这样就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做到平易近人,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谈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意图;如果不是,如有的班干因换班主任而觉得前期辅导员给予的承诺无法兑现而自暴自弃,对班主任的产生不信任感,或者是班干的侧重点已经不放在班级上,而是感情或者社会实践上等等,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考虑换班干,并且要迅速,以免耽误班级的管理。

改选班干部人选一定要有良好的群总基础,并有强烈的意愿才能管理好班级。

2、班级成员与辅导员的摩擦

第7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的一种测量手段,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道德情感体验为目的。它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及正确的情感取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被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积极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积极行为表现,促进着大学生积极道德的发展,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注入新的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观察身边人的心理发现,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的心理变化比作天气的变化,有时候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但是有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有研究证明对自己情绪很好地控制,有助于促进自己身体健康成长。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娱乐节目,在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快乐,进而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健康的发展。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力充实,使人充满活力、容光焕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工作积极有动力,使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从而给人们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人类生理的良好发展。

2.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类知情意行的发展,增加人们的心理资源,这是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当人们的精神能量得到满足时,对人类情绪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要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必须要使人的心理资源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支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由此可见,人的精神资源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要参加体育比赛了,平时训练得好的运动员把握也大,他们的心里是很平静的,心理暗示是“自己一定行”,这种积极情绪会对心理产生正强化,使精神能量很充足。而对于平时训练不行的运动员,他们提前几天就会担心,焦虑不安,心理暗示是“明天比赛输了怎么办”,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能量亏损。长时间下去,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释放,导致精神能量失衡,心理问题重重,甚至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难过、伤心等,有助于人类转化消极情绪,促进人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3.积极情绪与适应社会的关系

对社会的适应主要是指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社会交往往往指的是与身边人和群体、社会关系之间的交往,这也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积极情绪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毕业就业和感情纠结这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主要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适应与大学生情绪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人际关系不错,常常会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而有的同学因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好,往往会采用消极情绪调节,使自己的情绪越发糟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用采用积极的策略进行调节,从而使自己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积极心理学在团体辅导中应用的重要性

1.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出:积极心理学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团体辅导时心理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依照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是:弘扬正能量,沐浴阳光,共享喜悦,递送幸福;依据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探索与辅导、暗示与训练、激励与观察等。除此之外,创建一定的情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自体验来培养其积极情绪,学生自我调整可以为管理和调整情绪提供帮助。

2.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科学模式

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思想认识是团体辅导方式的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培养积极心理为目的,并且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类的潜力,激发人的生机与活力。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把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积极的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这种辅导方法将会更好地将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时效性体现出来,同时将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奋斗的旗帜,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塑造积极的人生。

3.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

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然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人们拥有积极的心理和精神,用开发、乐观、赞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更好的提升。比如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定的意志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帮助人们积极情绪的发展。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感受幸福与喜悦,学会分享快乐与幸福,激发每个人的最大的潜力,是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目标,是每个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积极情绪的理论依据策划团体辅导活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策划要在理解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活动的目标、参加活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策划的过程着手,如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最后的评估等。为了使活动很好地表现出积极心理培养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准备,确保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简洁,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达到最佳。一份科学、实用、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性强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策划能够很好地使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团辅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小社会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别人接受的感觉,并且通过他们的分享快乐,找到彼此的平衡点和共同点,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情绪。

1.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

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只有围绕目标,才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而且对自己的心理有积极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班级中个体能动性的变化多端,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对团体关注度和角色的不同,辅导者对团体辅导时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辅导者要对积极心理学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培训,创新团体辅导的方法,挖掘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辅导中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价值和优点,并且要以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来进行团体辅导

如果用惯用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和调整情绪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团体辅导对象动力不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时对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情绪特点进行。例如,在团体辅导时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感情迷茫和恐惧的情绪,辅导者就应该对造成这种感情迷茫和恐惧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分析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认同积极心理的优点,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总之,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时要充分了解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明白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重要性。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时要以积极情绪的理论为依据,并且要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把积极情绪团体辅导作为重点,促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邓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滕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5(5)

[3]赵琼,才忠喜.浅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第8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1 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忙于具体事物,视野不开阔。在职业院校里,辅导员编制一般较少,每一个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事物性工作较繁杂。学生在学院里一旦有心事或疑惑解不开时,首先想到的是找辅导员倾述;当学生有自行解决不了的事情时,需要辅导员出面协调解决;特别是学院在涉及到计划之内或计划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时,最终需要辅导员去具体落实。因而造成辅导员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开展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研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般性规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理性问题,也就无法谈及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问题。因此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和前瞻性,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地位,见子打子,管理效率低。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1.2 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不强,导致心理失衡。由于高职院校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在一定工作时间以后就会感觉待遇低、地位低,没有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久而久之,内心会比较抑郁而失衡,就易产生懈怠或转行的情绪,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

2 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措施

2.1 加强辅导员的选聘工作。选聘一批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养好、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管理能力和素质的人,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养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是辅导员在德育和思政教育岗位上的立足之本。热爱辅导员工作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2.2 给予辅导员应有的尊重,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要以“感情留人”。一方面,要确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要给予辅导员应有的尊重,让他感到这个职业是神圣和光荣的,具有一般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明确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明确其工作职责和范围。目前,在高校经常听到辅导员戏称自己是“打杂工”,什么事都在干、什么事都在管,他们事业前途迷茫、职业定位模糊。学校必须明确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与工作范围,把不该辅导员做的工作减掉,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三,要有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为辅导员作心理疏导,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否则,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心理出现失衡,就会导致辅导员迷失正确的工作方向,缺乏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而离开岗位。

2.3 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待遇,确保辅导员在其岗位上朝气蓬勃、永不倦怠,要以“待遇留人”。一方面,学校应该看到辅导员工作的艰巨与辛苦,努力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使待遇与工作强度成正比。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收入水平与其劳动强度极不成正比,这让辅导员们觉得不公平而倍感心寒。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时间上应该有辅导员岗前培训和上岗后的阶段性培训,内容上应该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方式方法、应急处置等方面加以培训,培训形式上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或报告,或讲座,或活动等。培训地点,或校内,或校外。特别要提的是,辅导员在正式上岗前应有一定时间的岗前培养,并给予一定期限的试岗。对于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的,坚决不上岗,切忌让辅导员勉强上岗或“带病”上岗。如果辅导员勉强上岗或“带病上岗”,发现不称职再频繁撤换,这不但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严重挫败辅导员的积极性,并在辅导员队伍中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对于选聘好的辅导员,每年也要给予继续学习和培训提升的机会,保证辅导员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

2.4 打通职称职务评定、评先选优的通道,给予辅导员评聘的机会,要以“事业留人”。首先要从学校政策上体现辅导员的重要地位,肯定其价值,让其有优越感和受尊重感;更重要的是要给辅导员创造较高荣誉的评选机会,

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应努力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能像专任教师一样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去奋斗;要为辅导员工作寻求行业背景,为其提供在社会上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拓展他们的职业空间。

第9篇: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效果。随着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以及高校改革的步步推进,辅导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等方面有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的策略及以后发展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焦虑状态

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表现为担忧、紧张、不安全感、焦躁不安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达。焦虑情绪一旦形成,不易被控制,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多种角色,如“宿管员”“心理咨询师”等,在工作中被当成“多面手”,繁杂的工作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由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较易引发焦虑。

2.对职业的困惑和迷茫

很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在面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时,更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的情绪。目前,很多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招聘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他们难以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认同感,认为工作与自身的价值不相匹配。同时,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由于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专业研究,往往会陷入职业发展的瓶颈,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困惑和迷茫。

3.心理疲惫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往往还担负着各个社团、组织或专干工作,比如专业社团指导、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书记、学生公寓专干等,并且,辅导员还要负责和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作内容繁琐、重复、单调,缺乏创新,巨大的工作量,经常性的加班,这些都很容易让辅导员觉得身心疲惫。

4.自卑情绪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头衔可能在外人看来比较光鲜,但是事实上,在学校内辅导员处于教学底层人员,工作任务重,责任较大,职业认同感较低。超过半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因为和教学、科研工作相比,大家总感觉学生工作是辅的。因此,高职辅导员在岗位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待遇也比专职老师低,也难以和专职老师一样有平等的进修、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打击了自尊心,使之丧失工作激情,缺乏奋斗目标,产生自卑自怨的情绪。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个体原因

辅导员的个性特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性格外向或中性,情绪较为稳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优秀辅导员与非优秀辅导员在乐群性、兴奋性、独立性、内向与外向、怯懦与果断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个体的人性特征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更多的是考虑应聘人员的数量和学历,而忽视了对辅导员基本心理素质的考核,事实上,在应聘辅导员中,部分人员是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没有师范专业背景,在工作中不知道怎么和学生沟通交流,不知道怎么带班,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关心爱护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2.学校因素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的科学评价机制,尽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重,但是由于工作琐碎,无法量化,导致绩效考核时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同时,也存在工作认同感较低,领导不重视,辅导员的待遇低于同学历同职称的专业老师等问题,容易产生不公平和不被信任的感觉。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存在着误解,很多人认为学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舆论,都把辅导员当成了学生的“全职保姆”,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贬低其工作价值,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三、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途径

1.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调适的作用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发现自己的心理上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自我调节。当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使自己主动适应变化;当工作获得成就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正确的评价并总结经验。面临工作压力时,要学会以平常心态看待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当出现情绪困扰时,学会倾述,而不是抱怨,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学校应该用合理的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职业院校要建立辅导员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依托以及其各方面的工作技巧;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平等性和实效性对辅导员工作全面评测,并作为提升劳动报酬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起到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另外,学院要对辅导员工作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3.引起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

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有明显的精神鼓励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这正是目前辅导员群体所缺乏的。提高社会相关人员和组织对辅导员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发挥工作积极性。

通过正面的社会舆论,引起大众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从而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平.高职辅导员职能华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职教育,2013(2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