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情文章范文

感情文章精选(九篇)

感情文章

第1篇:感情文章范文

记叙文的情感脉络就是指作者在行文中贯穿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和心得感受。阅读记叙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首先要读懂全文,把握全篇主旨,了解写了什么,作者要让我们明白什么。其次,要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尤其要注意文章结尾处议论抒情的部分,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情感脉络所在。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

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的有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显得尤为醒目。

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这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地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个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不知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井然有序地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叹。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时,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期,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窄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并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地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男孩立刻将手缩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与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有删改)

【专项训练】

1.通读全文,请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这是了解文章情感脉络的前提。本文虽然是以盲人的行动为线索,但围绕这条线索描写人们的行为时,其间还是贯穿着“和谐、理解、尊重”的情感脉络。

【拓展练习】

2.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并作简单赏析。

解题思路:景物描写的作用之一是衬托人物情感。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景物描写,渲染了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

第2篇:感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阅读方法;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17-01

1.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为写作蓄势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丰富的阅读将为写作提供源泉。"诗圣"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又怎么能有写作时笔下的"滔滔不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思想","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这里所说的"自己的意思","独特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和"自由、创意的表达"即要求学生写作要突出独特的个性,构思要新颖别致,不要人云亦云,要不落于俗套,不流于形式。但对于刚刚跨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其经历过多少人间的风风雨雨?又能有怎样深刻的人生阅历?抒真情、写事实,往往使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贫乏,内容雷同、单一,结构程式化。这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想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源头活水"。在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1.1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优势,积累写作素材。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选入课本让学生作为范文学习,其写景、状物、记人、叙事、议论、抒情都堪称学习的典范,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美文。特别是《故都的秋》,作者慧眼独到地谈"秋之韵味",自然状态的秋景秋情,本为人所共有,对谁都是无私的,但唯有把自然之景与"我"所 感所思深化为一体,才真正写出咏秋的绝妙好文,这是郁达夫抒写 性情,是内心的真实表白,情真意切,是对秋有独特之感情使然。

1.2 利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充知识视野,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①我校图书馆藏书报刊种类繁多,并设有多个阅览室供学生阅读,借阅的图书采用信息化管理,借还方便,有大型LED显示屏介绍推荐好的图书,由于住宿生较多,学校安排图书管理员在星期日开放图书馆,供师生借阅图书。教师平时根据教学的实际可为学生推介一些适合的图书供学生借阅,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交流阅读体会,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唯阅读而阅读,流于形式,达不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1.3 充分利用电子读物,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我校有具备供师生上网阅读的电子阅览室,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提供浏览的网址、网页,为学生阅读、记录或下载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象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②我所担任的班的语文作文写作,有几个学生在得到老师的作文指导后,通过上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写作素材,了解到诸如"小悦悦"事件、"托举哥"周冲、割肝救子的"暴 走妈"陈玉蓉、最美司机吴斌等等,丰富了写作素材,作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较大提升,因贴近生活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好的实践环境,为写作铺路

我市某县的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成绩多年站稳市内同类中学霸主地位,究其原因,应该是得益于重视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长流水"。"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 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③上海建平中学一位姓皋的女副校长,早在2004年上海二期"课改"时,她虽然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然奋斗在教育一线,担任高中毕业班语文科教学,为上好语文写作课,经常带学生上街头、进社区、入工厂,甚至入监狱,让学生亲身感受时代生活气息,觉得内心有很多话要说,自然学生的作文就有真情流露,贴近生活,而写出高于生活的好文章。当然我们是比较 难做到这一点,但可以作浅近的尝试,可带学生到校园边小山岗上的县气象台测报基地参观学习,到附近的德通公司参观生产车间,到新圩镇敬老院慰 问老人们,上街参加义务清洁劳动,到革命烈士纪念碑拜祭英灵等,通过这些有益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的心窍,使他们接触生活,认识生活,领悟生活,珍惜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不难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选择切近生活的阅读材料,易于产生心灵共鸣,为写作聚能

"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④丰富而厚实的阅读基础,将为写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3篇:感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积累 情感 素养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情感世界是人类活动中的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作文是对生活的写照,同样讲究一个“情”字,不管写什么内容,都要求有真情实感、真实的体现。如何让学生以情作文,以情动人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如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要努力培养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对“求诚”作了具体的界定:“从原材料讲,要说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说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彻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虚假浮夸之风,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须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同样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今,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1 以周记为起点,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沉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2 加强历史文化学习,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3 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背影》中父亲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令人叹服。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海啸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4 教师真情体现,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去某所中学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所举的事例是他自己七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而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奔涌而来的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逐渐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真正让学生在笔尖下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参考文献

第4篇:感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

一、加强交流,培养情感

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是很重要的,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加强交流,不论是眼神交流还是语言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都是有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以讲授式的方法讲解文章,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文章中情到浓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和学生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喜悦、悲伤或是郁闷,在互动和交流中得到更好的诠释。

比如:《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保罗被小男孩对弟弟的爱所感动,当小男孩对他的弟弟说也要买个车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弟弟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本来以为小男孩是想给自己买车,结果是为自己残疾的弟弟,同学们的心里肯定都有感动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体会小男孩对弟弟的爱。

二、寻找切入点,挖掘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文章中合适的切入点,挖掘其中要表现的情感,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深入文章中,挖掘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小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些情感学生不能自己体会到,尤其是作者要表_的隐晦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爸爸对他说的那段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这就是文章的精髓,教师要从蕴涵挖掘其中的情感,要和时间赛跑,才能够成功。

三、大声朗读,表现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把文章中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融入文章中,带有感彩地把文章中要表达的感情传递给他人,每朗读一遍,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默读的效果没有大声朗读来得好,默读的时候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压抑感,不能淋漓尽致地把感情表现出来,而且大声朗读是一种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抑扬顿挫中,把的爱国之情表现出来,尤其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既要强劲有力又要坚定,朗读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创设情境,体味情感

创设情境是体味情感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文章中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百闻不如一见”,教师讲解百遍,也不如亲身体验一遍。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文章中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生动的视频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体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把文章的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融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更好地体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景点或者相似的景点中进行参观,真正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一下背着蓝布包的老人与海鸥相处的照片,亲昵地叫着每个海鸥的名字;教师还可以放映视频,视频中老人正在喂海鸥,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就会陶醉在多媒体展示的情境中,体会老人对海鸥深深的爱恋。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分别是:加强交流,培养情感;寻找切入点,挖掘情感;大声朗读,表现情感;创设情境,体味情感。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在对教材内容认识深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找到更多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也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找到更多表现情感的方式,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感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32-01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思维发展都处在最为关键的阶段,性格特征也在逐步的走向稳定,对于美得追求也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得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向上,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通过老师的教学与指导,不断地体验文章的美,发现文章的魅力所在,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得学生感同身受,体验其中的乐趣,感受智慧的魅力。

1.合理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生活中美丽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品味文章的好句子,通过对句子的美的发现来进行文章的鉴赏;比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实际情况,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给予学生呈现文章的美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来发现其中的美,来品味其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文章的欣赏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增加学生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2.通过文章的品读来发现其中的自然美

在语文的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来写美景的,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再现了客观的景色,对于这类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指引学生进行仔细的阅读,在进行反复阅读基础上来感受自然地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可以产生共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文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技巧。

许多的文章散文都是对景色的描写,通过感受文章可以领悟其中美丽、清新的自然之美,同时作者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以及自己的理想和情感,使得文章变得更加有生机和活力,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寄托在美丽的事物上面,使得情感很自然的融入到景色当中,使得文章的境界有所提升,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品读到这些内容,那么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定会大有提高。

3.对于文章要进行"美读",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进行文章的体验和感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阅读方式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丽,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可以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通过文章的美读,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出文章的自然之美,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老师的深度讲解,自然而然起到了一定的美乐作用。

4.对于文章的品味要深入,达到审美情趣的升华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的美,还要帮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审美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熏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的修养提升,帮助学生来感受文章的美,可以进一步掌握鉴赏文章的技巧。

5.仔细的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美

在语文课本中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也可以给予人们一N积极向上的信念,而一个丑恶的人可以遭人唾骂,受到很多人的憎恨。文章中形象月鲜明说明对于学生的影响越发的深刻,通过作者情感的表达,必然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举动。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感特征,让学生体味其中的美与丑,树立一个好的审美观;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学生去追求美,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6.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启发学生的像,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素养,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造,发掘更多的美,真正的把生活中的美挖掘出来进行语言的再创造。通过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行实际的写作可以使得语文教学走向更高的层次,使得学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使得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健康、积极。

参考文献:

第6篇:感情文章范文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陶冶学生情操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直接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潜意识里陶冶学生情操,可增强辨识文章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健康积极,提升了思想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明辨是非黑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二)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可以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学生从文章中感受语文魅力,体会文字的优美,在纷繁的作品中找到关键点,开发智力潜能,丰富内心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快乐成长。

(三)激发学习热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散文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寄托,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学习热忱。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方式

(一)培养学生情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没有情感上的触动,教师就没有办法晓之以理,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情感与教育双重结合,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学习中的闪光点,体会成长中的艰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文章描写外祖母去世后主人公的伤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和音乐,为学生朗读课文渲染气氛,酝酿学生的情感,在主人公和太阳赛跑时,教师可以加快语速,模拟场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融进文章,情感得到释放。在情感教育实施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机会,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二)进行语言激励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逐渐呈现出个体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吸引学生的语文注意力,在实施情感教育中综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语言激励,指导学生正确地克制自己的负面情感,发挥情感中积极的一面。教书和育人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三)发挥人格魅力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处于教学的引导地位,有着指示标的作用,学生只有先认可老师,才能更好地跟随老师学好知识。情感教育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创新教学理念,消解自身的负面情绪,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亦师亦友,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四)拓展思维空间情感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感悟文章主旨,领会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对《自然之道》一文的学习,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章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试问学生如果自己是文章中的小幼龟是希望获得帮助,还是靠自己的努力爬向大海,进一步提问如果文章中的主人公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这样,教学充分活跃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拓展思维,升华感情,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情感教育的作用。

(五)正确解读词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文章中重要的词语能够体现作者的创作立场,表达文章主题,反映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实施情感教育,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明确文章主旨,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解读。如“狼牙山五壮士”中“壮烈豪迈”这个词语,单独含义是形容气魄大,勇往直前,但是这篇文章表现了五壮士临危不惧,英勇抗敌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情感教育实施中要结合全文内容,正确讲解词语含义,从文章的情感出发,贯彻爱国主义教育。

第7篇:感情文章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8篇:感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高效 策略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反映了阅读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理解,即读懂文章。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都是以知识为载体,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基础,注重积累,不断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一、背景介绍,整体把握

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要促成文章、作者、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就要适时进行背景介绍,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理解文章做准备。背景介绍不仅要关注知识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及其价值观问题。背景介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原意、领会文章意义,提高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历史常识,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一定的文学技能。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利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具有情感表达和情感交际的功能,教师利用贴切生动的语言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感知觉表象,为学生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主要表现为课文导语的设计,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题材特征和情感内涵,设计导语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营造符合课文情感基调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做到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2.运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多媒体具有立体化、形象化、鲜活化的特点,能很方便地为人们营造一种审美情境,有很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形状、声音、颜色、运动等元素的综合表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进而对文章有所理解、感悟、体验及阐释。

三、诵读品味,细节体验

诵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逐步认识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特别是深入理解了文章思想感情之后的细节诵读,能不同程度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画面,如自然景色、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使学生在诵读时进入意境,如闻其声,如观其物,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这样批文入情的诵读,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较难理解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之中让学生体味和品读。只有把文章读熟练、读仔细,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中感悟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通过教师、学生、文章三者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文章,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熏陶,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或之后,亲自朗读课文。教师在示范的时候,要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基调,并进入情境,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方面起到榜样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在节奏、重音、停顿方面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一下子找到朗读的感觉,掌握朗读的技巧,培养朗读的语感,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不到位时范读,通过语感使学生顿悟;可以在课文学到关键处,理解、认识得以升华时范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可以在学生朗读的感情不到位时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在文言文初学时范读,古文的断句是难点,应以范读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2.学生自读。朗读教学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从无感情到有感情的朗读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许多故事性强、人物描写生动的文章、诗歌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地人物的感情,最好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深入思考,反复推敲、熟读才是生情的保证。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自读,抓住关键词语“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红、染、透、争、击、翔、竞”,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吟诵,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获得对文章深层次思想感情的理解。通过自读,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景中情和情中志,也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早年的博襟和革命壮志。

四、激发想象,体验语境

第9篇:感情文章范文

一、注重数量,莫忽视质量

在语文课上,大多数老师都会让学生们朗读课文,上课前朗读一遍,讲完课文后再读一遍。但这样并不能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只是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把握到文章的情感,以至于不能更好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要注重朗读的质量,摆脱像“复读机”一样的教学方法,走出忽视质量的教学误区。

例如,在学习课文《狼和小羊》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们放映了一段关于这个小故事的动画片,动画片中的配音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这个小故事,学生们也渐渐地融进了这个故事,走进了文本。接着我让学生们尝试着读课文,并把不会的字词标注起来,等他们初步感知文本后,我再开始范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讲解文章,我让学生站在“狼”或者“小羊”这两种动物的角度,想一想当时他们分别是怎么想的,然后融入自身的情感,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文中动物的心理想法。可以让学生们相互搭组,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在课堂上,除了要注重质量,让学生们用心去阅读文章之外,一定要做出相应的指导。对于学生朗读的错别字要注意提醒,在断句方面的问题也要作出指导,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整体感情,一定要符合文章的主题。这些问题在学生们朗读完之后,一定要给出相应的指导和鼓励。在经过这个环节之后,再让学生们共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文章。遍数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不是读的遍数越多,就能读得越好,只有掌握到朗读文章的方法,理解文章,才能够更好地读好文章,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二、注重指令,莫忽视方法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有许多老师注重给学生们制定一些生硬死板的题目,没有一些具有趣味,引发兴趣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要开创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阅读文章,让感情朗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例如,学习《沉香救母》课文时,让他们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表演出来。通过这样的表演,文章的主旨、情感都深深地刻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表演之后,我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遍带音乐的感情朗读,让他们认真去听,用心去感悟之后,我再放上轻音乐,让学生们伴着音乐朗读。学生们通过演课本剧,能够将自己融入文章中的角色,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除了让学生融入角色之外,我们还可以试着采用一些别的方法。例如,可以找一些主题相似,情感相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以朗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些文章实质上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似的文章让学生们逐渐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讲台上复述整个故事,这样并不是让他们一字不差地将文章重复出来,而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这篇文章,去阐述这篇文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总结自己感悟的同时,吸取别人的想法,丰富自己的思想。

三、注重老师,莫忽视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多半会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去上课、去教学,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自身要求。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还会拉远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可以通过私下跟学生聊天,进行一个小调查,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才能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恐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寻找了恐龙们的一些资料。通过这些视频资料的展示,学生们详细地了解这些已经消失的生物。因为有学生们好奇的内容,所以这堂课每个学生都听得特别认真,达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们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了恐龙的性格。更加助力了他们的感情朗读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