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1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摘要】: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的对外窗口,门诊护理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也正因如此,积极做好门诊护理安全评估,重视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和门诊护理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门诊;护理;安全管理;

医院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人的安全,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避免风险的发生,维护病人的安全。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人流量大,病人的年龄跨度大,情况复杂多变,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服务品牌。以下是我院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一、门诊护理安全评估

(一)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

重大院内感染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威胁生命。门诊手术室、内窥镜中心,口腔科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换药室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发生感染性事件,影响重大,并且会导致医疗纠纷。

(二)关键部门存在医疗护理安全隐患

内窥镜中心,口腔科门诊,放射科,门诊手术室,输液室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存在药物过敏或病情突然变化的情况。为保证医院处理的时效性和规范性,需要关注急救设备是否完好,药物使用是否正确,护士是否按流程指引执行指令,就连护士操作的准确性都会是一个发生安全问题的隐患[1]。

(三)应急处理的安全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及其他安全隐患,例如,停电、停水、火灾等,此类突发事件虽然发生概率不高,然而一旦发生,给病人、医院乃至全社会带来的危害都是极为巨大,尤其对于少数缺乏应急预案和演练的医院[2]。

(四)门诊护理安全问题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理和救援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有时甚至非常简单或看似不值得一提的临床活动都会有风险。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与各部门工作环节的协调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二、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一)安全教育和实施

可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知识教育、并进行情景演习。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安全宣教,使其配合诊疗。护理安全措施,不但在法律概念和各种规章制度上教育护理人员,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应用。

(二)重点部门的感染管理

感染管理相关制度、流程上墙;每月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查消毒隔离质量;内窥镜中心电子清洗消毒机保证消毒时间和消毒的效果;口腔科使用一次性口腔包,医生戴口罩和护目镜,每接诊一位病人,必须要换手套,工具使用后需要浸泡消毒和高压灭菌,防止交叉感染;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需设专区,使门诊与之分离,实行全套服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将重点放在关键防范部门

1、人员配备

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质量、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直接关联。内窥镜中心,妇产科,放射科,门诊手术室需要安排有急救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强的护士。

2、物品配备

门诊各科需要配备抢救箱、急救药品和器材,做到及时领取补充、及时检查维修,无过期。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每日每班检查、记录并交接,护士长每周检查并记录。

3、设施

输液室工作量大,输注时间集中,环境嘈杂拥挤,药物品种多。护士工作繁忙,程序琐碎和重复,也使护理差错发生率增加。实行电子叫号,输液速度大大提高;安装软件,改进流程,电脑打印输液卡,避免人为错误,减少环节和工作量,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四)门诊应急处理

1、完发公共事件处理

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类急救小组。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对全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和小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见。如启动应急预案,各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在门诊如发生突发事件,必要时增加医生和护士分诊,病情重的患者第一时间安排,并做好宣教工作,消除恐慌,确保检查和门诊医疗秩序正常[3]。

2、传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根据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特点,在夏季重点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如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分诊至肠道门诊就诊。冬季和春季集中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患者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必要时采取隔离处理。护士加强分诊和加强健康教育,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4]。

3、确保精神病患者安全

一旦发生精神病患者突然兴奋躁动的紧急事件,医院应该及时采取防止患者自伤和伤人的措施,规定兴奋躁动患者紧急接诊过程及处理方法,明确职责和分工,诊室调整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

(五)鼓励团队之间的协同效应

鼓励和培养护士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按流程操作,充分提高执行力,从过去较重视结果,到现在既重视结果,更重视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全过程的监控。以弥补工作中间的缺陷,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六)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以质量保证来防避风险是最好的预防医疗方式。护士加强处方医嘱的核对,发现有药物配伍禁忌,超量即时联系医生修改,重视输液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经常巡视,及早发现和处理,保障护理安全。

(七)其他安全措施

此外,要确保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的安全,如意外跌倒、财产安全等。醒目位置放置防跌倒标志、电梯乘坐注意事项,重要位置安装监控探头,提醒谨防小偷,加强巡视,做好门诊安全管理。

三、总结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门诊管理有诸多好处,如患者病情突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控制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还需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对门诊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宋蔓莉,吴冬梅,赵枫,等.机关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7):137.

[2]林惠华.门诊护理安全管理的难点与重点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394-395.

第2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一、加强卫生应急机构建设。

1、成立卫生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关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要求,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有专人负责,以便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加强卫生应急网络建设。按照上级要求单位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卫生院挂牌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要指导村(居)委员会、学校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

1、健全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制订完善乡镇级卫生应急相关预案、方案;制订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内部相关预案、方案;完成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协调指导学校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建立预案机制,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通过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预案、卫生应急知识及个人防护用品穿脱等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报告、处置程序,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医院20xx年内要举办综合演练,指导各村所单位做好演练及培训工作,做好对全镇居民的宣传工作。

3、加强卫生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化验室、网络报告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能力。

4、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核实、汇总、分析和评估。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

5、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继续抓好人禽流感、鼠疫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健全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置机制。强化救灾防病队伍建设,做好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有序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6、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探索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适当储备必需的卫生应急物资,并及时更新,确保卫生应急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7、加强卫生应急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发现、报告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卫生应急的能力,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第3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及早发现,及时上报

建立每日晨检、午检制度,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三、学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四、学校职责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午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及时向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7、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8、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9、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定期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一)突发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

1、做好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宣传防治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2、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和区教育局报告,听取卫生防疫部门的处理意见。

3、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师生交叉感染和扩散。

4、在校园、教室内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对可能受到危害的该班学生和任课老师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5、坚决杜绝染病学生带病来校,必须由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已康复并不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准来校上课。

6、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共同配合预防和诊治。学生病愈回校后,任课老师要做好补课辅导工作。

(二)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

1、凡就餐后,师生出现不明病因的肚痛、胸闷、恶心、乏力昏沉、呕吐、水泻等症状,各班主任、值周值日教师、完小负责人应马上报告校长室。

2、迅速与医院联系、诊治,采取救护措施,并向教育局、镇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包括: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3、保护现场,做好预留食品、蔬菜的取样工作,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急于冲洗,以备卫生部门检验。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查询他们的身体状况。

5、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迅速与家长联系。

6、如实汇报有关情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工作。

(三)预防接种炎症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第4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管理;混合性气体中毒;急救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7.195

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病原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的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医院急诊组织与管理流程日趋成熟,演变形成应急预案,是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的相关计划或方案,是管理科学的一种前沿方法[2]。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化学气体因管理、使用、防护不当,中毒事件常有发生,但群体性中毒事件却不多见,鉴于混合性气体中毒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快速性的特点,规范处置方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014年3月8日山东省枣庄市某大型购物超市发生一起群体混合气体中毒事件,本院紧急实施应急预案,使伤员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护,应用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8日,一起群体混合气体中毒事件,共有37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2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8岁。轻度中毒27例,中度中毒9例,重度中毒1例。临床表现:上呼吸道刺激症状32例,主要表现为畏光、流泪、咽部不适、刺激性咳嗽;化学性支气管炎36例,主要表现为胸闷、憋喘、肺部可闻及少量干啰音;胃肠道症状1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以及轻压痛;皮肤症状4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水泡;神经系统症状23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乏力、四肢麻木;神志不清1例。

1.2应急预案

本院急诊科接到120指挥中心通知后,立即上报本院应急办,应急办主任立即上报分管副院长,副院长立即向院长报告,院长电话指示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医院迅速成立了“3.8气体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各工作组任务明确,各司其职。分管副院长、应急办、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负责人现场指挥部署抢救工作,积极协调应急床位,烧伤科相关人员积极救治,高压氧科根据评估立即安排进行高压氧治疗,应急梯队人员随时待命,听从调遣,为科学、及时、有序开展救治提供了保障。

1.3救治方法

1.3.1脱离现场立即将吸入性中毒患者逆风向疏散至远离事发地,仅有接触反应的患者给予门诊观察和体检,必要时给予门诊高压氧治疗;轻度以上中毒及烧伤患者予住院治疗。1.3.2吸氧及高压氧治疗对于轻、中度中毒患者给予吸氧,浓度25%~40%;重度中毒患者尽量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每疗程10d,一般给予l~2个疗程,防止出现迟发性反应和后遗症,首次高压氧治疗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先后11例患者收入院治疗。1.3.3机械通气1例患者因神志不清予以机械通气,通气方式:正压呼吸机(BiPAP)无创通气。1.3.4药物治疗1.3.4.1糖皮质激素烧伤感染患者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原则是早期、适量、短程。1.3.4.2钙剂对于四肢麻木、无力患者,发现低钙者予10%葡萄糖酸钙10~20ml/d缓慢静脉注射,使用1周左右停用。1.3.4.3抗菌药物积极给予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2结果

通过积极救治,3月25日前37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

3讨论

本院能在短时间内对这起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事件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成功处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3.1领导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周密组织事件发生后,院领导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挥现场,建立了一个高效的临时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人员、车辆、急救设备、药械供应、通信联络及医疗救治工作[3,4]。指挥系统指挥到位、预案启动及时。预案启动后,医院紧急进入全面戒备状态,为在这起突发事件受伤的患者及时抢救开通绿色通道,紧急调齐休班及不在院的科室骨干力量全面投入到这起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中,为保障救治成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2相关科室协同配合,资源整合、分工明确、科学救治

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各科室成员严格按任务分工,严守岗位,各司其职[5]。科室人员到位及时,床位腾空及时,处理得当。集中全院所有力量,实施多学科会诊救治,调集全院先进设备满足医疗需求,抽调全院优秀医护人员承担一线救治任务,保证了救治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联络协调组,负责全院参与抢救人员的调动及抢救物质、医护用品的配送;分诊组,由2名高年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紧急查看病情并分派到各相关临床科室进行抢救;急救组,根据危重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即时抢救,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心脏按压,抢救成功病情平稳后立即派专人护送至相关临床科室行进一步诊治。

3.3医护人员加强心理支持、尽早心理干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患者躯体和心理上存在着严重创伤,常有紧张、焦虑心情等创伤后应激障碍[6]。因此,在给予患者急救措施的同时,心理治疗也是很重要的。各科室临床医师在临床操作时做到语言温和、态度热情、技术娴熟;护理人员根据病情需要安排专人护送就诊和临床检查,全程陪同;调取后勤保障组及时有效的与家属沟通,提供准确的救治信息,安抚患者家属情绪,解除患者家属的担忧及疑虑。早期及时提供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进行内心情绪宣泄。如此有序的管理可以解除患者的不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4强化医护人员日常的培训与演练,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

本次医院能较好地完成短时期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患者的应急救治,归功于平时对灾害救治理论与技能的不断培训。同时,医院每年还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实战演练。通过反复培训与演练,使医护人员不但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急救意识,同时能熟练掌握应急救治的流程,进而确保了此次突发的救治工作顺利、高效、有序。根据此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可以明显看到本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突出,应对反应及时,结果满意。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全院协作、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平时的训练有素和精湛技术是救治成功的保证;简化就诊流程,就地尽快接受专科系统治疗是中毒患者成功救治的宝贵经验。今后,需要加倍重视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以及健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增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增强急诊急救中心的投入与建设,增强医院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健全医院相关制度,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保持最大限度的统一配合,进而为危重症患者赢得抢时救间[7]。综上所述,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员人数多,伤情危重及复杂,情况非常紧急,只有完善的急救预案,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各个相关科室紧密协作,资源整合利用,治疗措施得当,才能为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救治开通绿色通道,才能为一方百姓的生命平安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娅娟.无缝隙管理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应用价值.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54.

[2]朱以芳,余咏,王线妮,等.建市应急预案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护理杂志,2007,24(1):82.

[3]王巍,段菊生.谈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卫勤保障.医院管理杂志,2010,7(6):564-566.

[4]沈开金,刘绍明,姜文亭,等.特大批量伤员急诊科内救治的组织与实施.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53-955.

[5]侯平花.批量伤员紧急救治的实践与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71-1872.

[6]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1):81-82.

第5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2003年5月,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施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县卫生局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并健全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基本概况

(一)、全县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现有县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0个,其中县级 5个(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防疫站、保健所各1所),乡级20个,另有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红会门诊各1个、预防保健站2个。全县有村医疗站154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有卫生专业人员696名,其中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282名。全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150余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70余名。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

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执法监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任务。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

(三)、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情况

平罗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繁重而艰巨的医疗救治任务,于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平罗陶乐医院设置病床5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和社会各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标语、设立咨询点等多种形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坚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管理、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据统计,一年多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多份,悬挂横幅20多副,刷写宣传标语400多条,接受咨询6000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7场次,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我县公共卫生工作,为顺利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好防治“非典”工作的紧急通知》(平政发[2003]62号),把贯彻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县卫生局也把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卫生工作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同各医疗卫生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结合“非典”和人间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预案》、《发热病人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和《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预案》,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二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组成了疫情监测、调查处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等若干分队,为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为满足“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观察鉴别,筹集资金在县人民医院改造建设了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病房,在原县中医院住院部建立了配备60张病床的医学隔离留验观察站(可随时启用)。四是在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病房建成了具有30张病床,配备了先进设备的传染病房,配齐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各类传染病人的科学、规范救治创造了条件。2003年全县先后共出动疫情应急出理350人次,组织调查处理传染病疫情26起,对258名可疑症状者和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集中医学隔离留观、家庭留观人员3614名。

(三)、强化措施,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了以县卫生防疫站为龙头,县乡医疗单位为枢纽,村级医疗站为依托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传染病填卡逐级上报制度。自开展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工作以来,全县上下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相关制度,实行了“非典”和人间禽流感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县卫生局和卫生防疫站设立了疫情室,公布了疫情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开通了“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专报系统”,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县卫生局还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病人进行门诊登记和可疑病人筛查,对传染病依法进行填卡报告。通过实行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确保了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杜绝了漏报误报现象,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配套建设。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克服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优先保证了预防保健事业经费的投入,保持对防疫站、保健所正常经费的足额拨款。坚持将农村预防保健经费10万元和结核病控制经费3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及时足额划拨。加大跑项目、引资金工作力度。自199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县医院、中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防疫站疾控楼和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翻建,使全县卫生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引进和购置了大量医疗诊断治疗设备,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B超、X光、心电图机等新三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医疗诊断条件和诊疗质量,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对于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应激能力。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2003—2004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部分领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

(二)、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项目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服务。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部分。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1、建立健全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将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安全、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高效的原则,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县疾控中心设备配套项目,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

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

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焚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担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5、改扩建平罗县 “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部分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6、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建设。继续实施以房屋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套为主的农村医疗机构“三项建设”,力争在5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诊断急救设备的新三件(心电、B超、X光)的普及配置;在10年内实现急救设备洗胃机、呼吸机、心电除颤仪、麻醉机、尿、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在中心卫生院的普及。

7、建立先进、快捷的疫情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信息网络。在目前县级疫情实现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争在5年内使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实现微机联网,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全面的卫生管理信息网络,为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挥处理提供先进快捷的信息网络平台。

第6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干部保健工作是门诊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加速进行,各级首长工作节奏加快,公务繁忙,生活起居无规律,对医疗保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始终把医疗保健安全放在首位,狠抓院前急救的组织、人员、设备和技术“四落实,提高了保健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成立由门诊部主任负总责的保健领导小组,选配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从事干部保健工作。在每个医疗点及保健对象家中安装急救呼叫系统。加强与保健对象的感情交流,关注空巢、重病、行动不便的老干部,时刻关心爱护他们。

注重从生活上照顾好老干部,除每周2次巡诊外,遇到老干部有特殊情况或生病住院,随时走访及每周前往医院看望住院的老干部。着眼老干部“两高期”需求,坚持“门诊部、体系医院、家庭和自我保健“四位一体”的模式,不断更新充实保健设施器材,并配置“车载保健箱”、“便携式保健盒”预防出差在外,突发急症。根据夏季防疫工作需要,为机关干部、战士、职工上门发放灭蚊蝇药、防暑药品、电子灭蚊拍,定期组织人员对生活垃圾箱、机关干部午休房、首长宿舍院喷撒灭蚊蝇药物;组织炊事人员宣讲防食物中毒常识、进行健康查体并发放饮食行业上岗证等。

2狠抓规范管理,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能力

2.1建立规范的保障规章制度医疗保健工作无小事。针对保健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责任大的特点,门诊部制订和完善一系列适合首长保健和机关保障的规章制度,狠抓了巡诊,会诊,伴随保障,请示汇报,入出院接送,值班,交接班等制度的落实,严格保健工作流程,全方位有力保障了保健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

2.2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新形势下医疗保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对保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一是派出去,派人到军区总医院、省立医院、齐鲁医院、西南医院、西京医院等多所军内外医院进修学习,组织参加军区及地方组织的学习班。二是请进来,请上级医院专家到门诊部授课,讲授急、危、重病的救治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进行院前急救指导。三是多次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和岗位练兵,以提高门诊部的急诊急救能力。

2.3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对硬件设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就医环境和诊疗条件,方便了保健对象就医。门诊部药品保障在总部规定的范围之外另增加117种,机关干部家属基本达到了病情所需不受限制。

3坚持防治结合,积极开展个体化医疗保健

3.1严格落实体检制度把每年的健康体检作为预防的第一道“关口”,坚持全面体检和重点复查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方案。干部体检率98%,保健对象体检率100%。

3.2注重保健对象的健康管理在日常保健工作中,为每一个保健对象建立了电子档案。对重点保健及部分特殊服务对象,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危重情况,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抢救预案。对体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实施追踪监测,定期邀请军内外专家到门诊部会诊、指导、授课,力争做到早期排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和工作准备,提前采取预防干预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第7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保障我公司职工工作、生活健康,积极应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防止疾病和疫情发生,有效降低和控制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危害风险,维护公司经营秩序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制定本预案。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区域范围内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四条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成立公司应急指挥工作组,根据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各级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三)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公司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有效应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四)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所有人员要高度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教育,公司各业务组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参与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第二章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公司成立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组,应急工作组总指挥由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现场指挥由销售主管担任。现场指挥成员由各业务组组长组成。

第六条应急工作组下设协调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二楼党支部书记办公室。应急联系电话号码为

第七条应急指挥工作组机构及职责

总指挥:公司经理

副总指挥:党支部书记

现场指挥:销售主管

现场指挥成员:各业务组组长

(一)应急指挥工作组职责

1.组织制定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统一安排、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

3.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4.批准并参与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5.明确各类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6.负责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人员排查、信息搜集上报。

7.负责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治物资的保障、发放。

(二)现场指挥主要职责

1.协助总指挥组织、协调各项工作。

2.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职工防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3.建立预警、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财、物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启动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及时准确处置。

4.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对外信息交流工作。

5.负责指导现场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6.负责收集、统计、评估工作所需物资并进行储备,保障防护用品等足额、及时供应。

7.负责现场安全工作。

第三章预警及信息报告

第八条预警

(一)如出现咳嗽、发热、乏力,或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且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行或工作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自武汉或周边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就诊。

(二)办公室内人员超过2人(包括2人)及以上,必须佩戴防护口罩。

(三)定期对办公室进行开窗通风、消毒;

对进入办公室人员严格控制,进入人员必须佩戴口罩,人员办公结束后,应立即离开办公室。

(四)坚持不必要不开会原则,早会、周会严格控制时间。

(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握手、不拥抱;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弯曲手肘掩盖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六)避免乘坐公告交通工具,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时,必须佩戴防护口罩,乘坐私人驾驶车辆等交通工具,对车辆进行消毒。

(七)食堂配餐及时食用,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整洁。

第九条信息报告

(一)每天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做好记录,对可能接触疫情的人员进行排查,并将排查结果上报公司应急工作组办公室。

(二)职工发生咳嗽、发热、乏力或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且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行或工作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往自武汉及周边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就诊,并将就诊情况立即汇报公司应急工作组,公司应急工作组依据诊断结果立即启动公司应急预案。

第四章应急响应

第十条应急响应

(一)职工出现咳嗽、发热、乏力,或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行为的,应立即汇报,启动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将职工立即送至无锡市指定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就诊。

(二)如果经医院确认为普通感冒等情况,安排职工回家休息,自行服药治疗,定期复查。

(三)如果经医院确认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立即汇报公司应急工作组,启动公司应急预案。

(四)应急工作组立即将与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全部密切接触者立即隔离,并立即送至指定医院就诊。

(五)对现场办公室进行封闭,立即进行消毒处置。

(六)公司应急工作组机构启动

当确认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工作组机构应立即启动公司应急预案,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行动,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业务组应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

现场指挥人员及时做好现场控制、紧急处置、人员疏散等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1.接到预警信息后及时布置应急工作。

2.确定受影响的区域及范围。

3.现场指挥人员分工明确,及时评估紧急情况并上报应急工作组。

4.根据评估结果,启动响应程序。

5.确定是否需要外部支援。

6.对应急人员采取防护性行动进行指导。

7.为医疗机构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需求。

8.根据事件评估状况,应急结束。

9.进入现场确认,并指挥恢复程序或结束程序。

(七)响应扩大

事件无法控制时,应立即向不锈钢分公司本部及当地街道办求援,如果政府部门启动政府应急预案,应急工作组响应政府应急,接受政府应急指挥部指令,配合应急处置,在政府应急现场指挥部未进入现场之前进行前期处置。

第五章处置措施

第十一条现场处置措施

(一)所属区域职工出现咳嗽、发热、乏力,或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行为的,应立即汇报,启动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将职工立即送至无锡市指定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就诊。

(二)如果经医院确认为普通感冒等情况,安排职工回家休息,自行服药治疗,定期复查。

(三)如果经医院确认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立即汇报公司应急工作组,启动公司应急预案。

(四)应急工作组立即将与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全部密切接触者立即隔离,并立即送至指定医院就诊。

(五)对现场进行封闭,立即进行消毒处置。

第六章应急结束

第十二条当现场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应急工作组办公室确认无其他衍生事件,报请应急总指挥,由应急总指挥宣布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第七章后期处置

第十三条对现场进行再次进行消毒处理,保持现场环境卫生整洁。

第十四条组织相关人员对应急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通信与信息保障

(一)值班、应急工作组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保持畅通,能够保证及时沟通信息。

第十六条应急物资储备

第8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