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美术作品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

第1篇: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观

在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部分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全面整合高职美术教育体系;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帮助学生体会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和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1.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纵观我国现代社会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美术教育始终贯穿教育过程。但深入观察美术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初级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美术课程较少,且部分院校不够重视美术教育,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一些职业院校,由于不同的办学目标,部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现阶段,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职业院校对美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较少,主要为选修课程,难以发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的作用;第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为作品赏析,且教学手段较为陈旧,学生仅仅能够掌握部分美术技巧,难以体会其中的美术思想,也难以培养自身的审美观。

2.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素材,通过美术作品影响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感受不同的美术创作理念中蕴含的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体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的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1.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思想如今,全球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西方思想文化发生了较为强烈的碰撞与交汇,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职业院校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避免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文化的不良影响,过于崇拜西方艺术与文化,轻视本国文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音乐、剪纸、绘画、戏曲等,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与发展历程,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引进典故,促使学生体会优秀传统艺术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构建信息资源平台,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范围相较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方向略有不同。普通文化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美术认知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生活感知能力;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发现美、创造美,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在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开展绘画教学,而应该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实现审美能力的自主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教学优势,整合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全网的美术教学资源,创建职业院校美术信息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开放的美术自主学习体系。在此平台中,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创作方式等,从而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古今美术创作理念的异同,提高审美能力。这种方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范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部分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学采用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较为陈旧,以教材内容为主,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耐心,失去对美术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作品,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导致这些美术作品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简单概括美术作品、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特点,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水平。因此,教师要想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从而引进相应的教学模式。若学生比较喜欢交流,爱说话、爱表达,教师就可以引进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交流美术作品,利用上述信息平台搜集相关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作品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为何是此种表达方式,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何关联”等问题。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能力,在赏析、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现阶段,职业院校的美术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与创作理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这种教学方式十分合理,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现代社会物质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实际生活的美术教育价值,在美术教学中引进实际生活元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美术作品,如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形式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认识到美术与建筑、城市建设、室内装置、个人形象等方面的关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现实主义审美思维,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美术创作灵感,将美术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5.迁移美术教学场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以往的职业院校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将美术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美术创作。这种固定的美术教学场景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束缚了学生的美术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基于此,教师要拓展教学场景,将美术教学进行场景迁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美术学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联系任意一个场景。如,进入博物馆赏析美术作品,进入公园赏析园林艺术,进入森林公园感受自然之美,进入当地的文化遗产基地感受传统美术的魅力,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开展美术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美术学习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2篇: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思考

中职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设需要以想象和创新能力为前提。以往美术被定位为简单的写实活动,导致学生长期遵循传统的美术学习方法已经成为绘画的复制机器,开展的学习也变得毫无价值。其实美术的核心是创新,是要将自己独有的思维融入到作品创作中,这样才能做到推陈出新,不是单纯的复制。故而,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创新意识的来源是生活实践,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累积素材,加工整理理性材料,形成感性思维,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创新能力。

一、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是中职院校课程教学内的一门重点学科,由于学科特点的开放性和抽象性,深受学生喜爱。但中职院校美术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从理论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方面重视学生的美术技能。现代化的美术专业人才,需要的不仅是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更是实践理论能力,也需要专业化的特点完善自身创新发展能力。基于此,才能培养出更为全面的美术专业人才。但现阶段,部分中职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写实能力,却不去重视学生的想象能力,且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个固定的条框内。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也会逐步失去。另外,很多中职院校不十分重视美术学科。配备的教师整体能力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需求,教学方法上面也不能做到推陈出新,只能沿用原有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学中缺少侧重点,且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

二、中职美术教育中创新培养的新举措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中职美术专业学生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无论是在想法还是美术技能方面更愿意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想法,这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视野,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作品二次创造,这是学生具有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需要大加鼓励。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想法,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不断启发,调动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要有着丰富的艺术理性累计,在此可利用借助鉴赏美术来丰富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画出新作品。

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需结合自己的想法、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介绍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作品,然后鉴赏和研究现有的美术作品,以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并实现美术作品的再创造。有些学生创新意识较好,且创新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就要加以鼓励与支持。基于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可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开展学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即学生的个性,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中职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运用独特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特色化的美术作品。有一个学生在绘画时,一笔画出一个茶壶,并将画面上所有的内容都囊括到茶壶上。不但让画面有新的变化,也会让其他同学感觉耳目一新。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新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来源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来源则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实际艺术创作中。但需要了解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在客观基础上进行,这个基础就是学生大脑中存有的图像或者景象。其实创新意识与主观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人大脑中存有的主观思维模式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西方的上帝和耶稣、东方的玉皇大是具有不同人种特点的人物形象。东方人不会创造出高鼻梁大眼睛的玉皇大帝,西方人也不会创造出黄皮肤的耶稣,他们抽象思维的内容都来源物质世界见过的人或者事,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和加工。故此可获悉人的思维需依靠客观不断的被充实,若接触的事物越多大脑中内容就越充实,其能所存有的思维也越多。因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课堂为出发点,但要走出课堂,多参与实践活动,参加更多的课外实践。

教师也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多设置生动的课堂讲解形式,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进而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美术课程。学生通过和教师探讨,整理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创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借助于新的见解和旧的想法,做到创新中谋求发展,实现学生的整体思维进步。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存有的美好,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和亲近自然,多带领同学们写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描绘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

三、结束语

美术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由于这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但现阶段我国中职美术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偏低,且在创新意识方面也略显不足,因而中职美术教学中,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创新发展要求,虽然也开展相关创新思维的培养,但细节方面还不能落实到位。加之,现在中职院校不是很重视美术学科,导致美术教师不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拟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胡晓.论现代美术作品赏析对中高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

第3篇: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夏加尔绘画 主题 爱

犹太裔画家马克・夏加尔作为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派画家。夏加尔能够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其绘画的独特在于其艺术的表达形式与精神内涵。夏加尔的一生中经历过很多艺术运动,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经历了“立体主义”与“野兽派”洗礼的夏加尔坚守自己的道路,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的真诚去诠释对“爱”的表达。他的作品摒弃了单纯的画面感,从宗教和生活中寻找题材,施以神秘的画面,以“爱”贯穿整个绘画生涯,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独特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爱,所展现出的自由时空观念、意向的造型手法、富有诗意的颜色是他艺术的体现。

夏加尔的作品对整个世界美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941年,美术研究学者安德烈・布雷东指出:“从1911年起,他的艺术便了形貌成分和规律的障碍。事实是在新绘画的许多转折点上,人们都遇到了他的这一艺术,它看上去如此特别和经久不变,然而却以极其肯定的本能,服从于最流行的研究,并给予它们解决办法。”

夏加尔的绘画主题形式多样,作品充满了忧伤的诗意、烂漫细腻的情感和艺术的激情。我们可以看到夏加尔绘画作品中的母亲、妻子、家乡、耶稣、花朵等各种艺术形象,在他充满幻想、充满浪漫、充满神秘的艺术形象里,有许多是探讨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这些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这些都是夏加尔的生活历程,都是基于夏加尔对 “爱”的表达。夏加尔曾经说:“爱是驱动我一切行为的动力。”夏加尔的绘画主题围绕“爱”展开,他用艺术家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禀赋,诠释了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永恒的人性这一深刻的哲学含义。我们可以从“爱”的层次上对夏加尔的作品一层层解剖。

第一,对双亲的“爱”。出身在犹太家庭的夏加尔在绘画初期一直以身边的亲人作为对象来创作,比如1907年创作的《平凡女子》和1909年创作的《艺术家之妹――玛利亚》等。《平凡的女子》是以夏加尔的母亲为原型;而《艺术家之妹――玛利亚》是描绘自己的妹妹玛利亚 。

第二,对家乡的“爱”。夏加尔在乡村主题上创作出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我与乡村》(1911年)(图1)、《坟墓》(1917年)、《维台布斯克的上空》(1920年)、《燃烧的小镇》(1940年)等作品。他以想象和回忆来构思画面形象,运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将不同时空下的现实生活有条不紊地组织并描绘下来。对于他来说,现实总是含有对过去和对将来的投影,所以画面形象从几个方面展开。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脱了呆板的规律,每个细节都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完全的自由和尽可能的优美雅致。这些作品充满了夏加尔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不难看出夏加尔对乡村题材的创作陪伴了他的一生。

第三,对妻子贝拉的“爱”。在夏加尔的作品中,妻子贝拉的身影一直没有从夏加尔的画布上离开过。其代表了夏加尔绘画中另一类象征意象,即神圣时间中的爱的体验。《带黑手套的贝拉像》(1909年)、《拿着花束与酒杯的二重肖像》(1917年)(图2)、《散步》(1917年)、《生日》(1915年)、《街上空的恋人》(1918年)等作品都是夏加尔对于妻子贝拉“爱”的表达。代表作《生日》的灵感来源于一段温馨的往事:7月7日那天,夏加尔正在画室里辛勤工作。突然,贝拉手捧鲜花和蛋糕闯了进来,忘记了自己生日的夏加尔被这突如其来的祝福所感动,激动地跳了起来。他紧紧拥抱自己的爱人和她亲吻。对于爱情的忠贞,夏加尔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写道:“她怎么生活,怎么爱,就怎么写……她遣词造句像是画布上的一抹色彩。”那些飞翔在空中的一对对恋人,是夏加尔描绘基督教中那些伟大的漂浮意象、耶稣升天和圣母升天的世俗版本,是对西方绘画界所做出的最可贵的贡献。

第四,对犹太宗教文化的“爱”。在夏加尔后期的创作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对犹太文化的复兴。因为与当时俄国美术界格格不入,夏加尔被迫流亡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夏加尔不得不辗转美国与法国之间。在这段流亡途中,夏加尔看到了灾难、杀戮……这无疑触动了夏加尔对于“爱”的载体发生了转变。如果夏加尔前期涵盖的宗教题材是对家乡的怀恋,那么这个时期的宗教题材绘画才是对国家对文化的热爱。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白色耶稣受难像》(1938年)、《哭墙》(1938年)(图3)。

除了这些主题之外,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主题,通过借鉴民间传说的绘画形象表现“爱”。在夏加尔的《怀孕的女人》中与宗教圣像画《圣母子》中的人物形象相同。从他的回忆录中看到夏加尔对宗教圣相画的赞美。“内心被圣像画深深打动,圣像画中独特的神秘气息打动着我。”

夏加尔的绘画主题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乡村、人物和宗教。绘画主题的多样性让夏加尔在“爱”的表现上赋予了更大的空间。他经历并积极参与了20世纪西方各种艺术风格的演变,但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他将现实世界同幻象世界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时间、空间和物质世界的重力统统束之高阁,给观众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充满安详和谐的世界。这些洋溢着温情与幽默的美术作品,一直在感动每一位能够读懂它、欣赏它的人。

参考文献:

[1]赫海鸿.夏加尔作品赏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第4篇: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3.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第5篇: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